发布时间:2023-09-11 17:27: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农村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1.2资源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如今村级集体组织掌握的可支配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使用权利。因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很难地村里落地建设,而村级经济发展、留用地开发等缺乏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企业入村却得不到实惠,村集体积极性不高。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已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一方面来自村民利益的要求很高,村干部难以达到两全,普遍存在“守摊头”思想,缺乏内在动力。
1.3农业资金缺乏。一些农民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很难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机遇。
1.4增收项目少,增收方式单一。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但是,增收幅度缓慢,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
1.5农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许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一些基层单位农技员较少,很多还兼职其他工作。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会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普之冬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实践性缺乏,农民真正能听进去的课程不多。
2.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策措施
2.1因地制宜,发展项目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壮大发展农村经济,“项目”发展是关键,要把项目作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载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和项目。在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继续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民自愿、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我镇要始终抓住花椒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集中力量、夯实基础、持续推进、务求增效。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重点探索以资源、场地、资金等入股的机制,增强集体经济活力,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2.2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乡镇和村委会要成立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领导小组,落实专门人员、明确责任部门负责抓本乡镇的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要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和监督,盘活、用足现有的村集体资金,防止集体资金和资产的流失、闲置、贬值,严禁对集体经济实行一次性收取承包费和拍卖,杜绝再次成为空壳村。开展好“村帐乡(镇)管”工作,严格控制开支,加强债权、债务清理,强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对村财务实行收入年度审计和领导离任审计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2.3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试行“订单式”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探索试行“公司+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2.4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竟争优势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取得经济效益,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观念,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2.5加强农村科普知识培训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1“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鸡西市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增效。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元化特色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基本确立,鸡西市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缺乏有效连接,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共同利益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农村的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低,从而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带来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3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但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农民经济取得更快更好发展。
3.1大力发展村级主导经济
正确处理好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专业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与实现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在所有制结构上,积极发展集体直接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经营形式上,坚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在产业模式上,坚持一二三产业哪种产业符合实际,就发展哪种产业,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村级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提供各种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将本地自然资源、项目资源与他人的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开辟新的集体增收项目。深化村级集体企业改革,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资入股,扩大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2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农村金融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投放村级集体的贷款享受金融部门同等财政补贴政策。
3.3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着力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稳步加快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培育大集团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依托现有基础,创建具有鸡西市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3]。
3.4以科技促产品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1“十二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鸡西市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农业增效。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元化特色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基本确立,鸡西市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随着农村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缺乏有效连接,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共同利益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农村的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低,从而为经济发展的推进带来了一系列的相关问题。
2.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3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
3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大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但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对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促进农民经济取得更快更好发展。
3.1大力发展村级主导经济
正确处理好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专业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所有制形式与实现形式、发展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关系。在所有制结构上,积极发展集体直接经营、股份经营、合作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经营形式上,坚持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进行市场运作;在产业模式上,坚持一二三产业哪种产业符合实际,就发展哪种产业,不搞一刀切。要根据村级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税收、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提供各种高效优质的服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将本地自然资源、项目资源与他人的资金、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优化组合,开辟新的集体增收项目。深化村级集体企业改革,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积极吸引外资、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资入股,扩大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2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农村金融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规范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开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参股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投放村级集体的贷款享受金融部门同等财政补贴政策。
3.3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利用当地农村资源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助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农村资源,着力优化农作物区域布局,把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优势,稳步加快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经营,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相结合,培育大集团与发展中小企业相结合,依托现有基础,创建具有鸡西市特色的现代工业新格局[3]。
3.4以科技促产品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
1、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环境
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农村金融运行环境:一是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宏观政策支持;三是缺乏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四是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金融市场
从2000年开始,在我省农村,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相继撤出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供应机构以及资金供应出现严重缺口,与当时农村经济机制改革产生重大矛盾,随着矛盾的日益尖锐,我省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威胁。
3、存款保险体系不健全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金融稳定的重要保障因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防止挤兑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现行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相关的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4、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业冲击金融市场
在农村,私人借贷极为普遍,构成了农村借贷的主要方面。农户的支出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教育、生活、医疗和生产,当入不敷出时,农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私人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有数据显示,农户从正规金融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正规农村金融机构获得借款非常困难。调查显示,农民借贷的问题并不在于利率的高低,而是根本借不到钱。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显然有其必要性,但问题是非正规金融游离于法律之外,可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
二、政策建议
1、改革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外部支持环境
现有农村金融监管力量,分别来自于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各省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往往出现职责上的分工问题,或者造成监管漏洞,监管不到位,或者监管过度。因此应该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农村金融改革同时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一是需要相应的法律和制度支持,我省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二是需要相关准备金管理,再贷款利率等方面的宏观政策的支持;三是需要对农村进行教育、医疗、法律等公共产品充分供应,促进农村商业金融服务的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配套改革,以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2、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协调发展
金融改革始于城市,这就造成了农村金融改革与城市金融改革脱节。农村金融改革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农村经济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过程在逐渐地削弱二元结构特征,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也成为政府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心。池小萍在“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互动式发展”一文中提到,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地域的广阔性而导致经营管理难度较大,而使以利润为导向的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此,应注意农村金融系统改革与城市金融系统改革推进的协调性。
3、完善我省农村存款保险制度
鉴于我省目前存在的良莠不齐的农村信用环境,设置强制投保可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且强化准入机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经营效益差的信用单位排出农村金融市场,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4、区别化对待,满足不同地区的农村建设要求
我省不同地区农村的经济状况、耕作环境、教育水平等方面差异显著,因此出台政策应区别化对待,切勿“一刀切”。比如,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按照行政区的等级划分,逐层削减规模,使农村信用合作社真正的深入农村,切实为农民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农民办理事务的成本,又能提高合作社的工作效率,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5、完善金融所有制结构,加快资金回流
有数据显示,农村建设常出现资金运用不合理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对资金运用达不到规定比例的,要求其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或者减少存款,或者自动退出农村存款市场。加快资金的回流,为农村的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流支持。
6、注重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小额信贷组织创新
农村经营管理,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户综合素质、增加居民的经济收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14年以来,海伦市在农业生产上不断调优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效益型农业和科技型农业,积极引导农民通过结构调整和科技种植增收致富,各县镇在加强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果。但是,同样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文章分析问题,指出改革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2海伦农村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管理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农村税费改革了,农经管理任务轻了,领导重视度骤然降低,导致对农经管理的内容、作用、任务等,都有了很大的懈怠。同样正是因此,土地承包纠纷、农村财务管理等案件,较前几年不减反增。
2.2管理关系未理顺
管理体制不顺,工作难以落实,乡镇农经站合并建中心,“上分下合,貌合神离”。在一定时期内,统一建立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承担起统筹协调的职能,存在多方面的“磨合”和较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工作职能不同和原有各站的资产、债权债务等内部利益矛盾较多。有的地方在村级取消了副主任、使管理土地承包和农村财务等工作岗位的业务人员缺位。由于体制不健全,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很难落实。
2.3软硬件设施未落实
农业经营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软硬件建设配置不到位。一方面,办公设备条件差,不少乡镇办公场所紧缺、办公用具简陋。现代化电算、信息设备等购置不足,综合服务手段落后。另一方面,现任经营管理岗位,不少由非专业人员占岗。加上后期,教育培训未跟上,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差。急需“充电”更新知识,加强能力建设。
2.4经费投入无保障
在地方农经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经调查证实:乡镇农经管理人员,无论在工资、待遇等各方面,离县城干部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样,因为工资、待遇的不到位,直接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农村经营管理的顺利进行。
3海伦农村经营管理发展对策
3.1领导重视,强化管理
农村经营管理的目的,旨在协调社会组织及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农村各组织及成员间的矛盾突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经营管理的工作都不能掉以轻心。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户综合素质、增加居民的经济收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经济越发达,管理越重要。由此,各级领导应提高认识,重视农村经营管理,树立科学发展观,及时调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农村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3.2增加投入,保障运营
乡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在维护现有建设成果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就农村经营管理现状,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难以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正常运行。由此,农村经营管理作为惠民政策,应逐渐增加资金投入。保障基层农经工作的正常进行,尤其在工资、福利、待遇等各方面,都应确保与县城干部的同等待遇。同时,将经费投入纳入到预算中,解决购置电算、信息设备等经费投入。
3.3稳定机构,理顺关系
农村人口基数大,经营种类繁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产质降低能耗,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同样还任重而道远。由此,当前应审时度势,注意稳定机构结构,理顺上下级关系。明确工作职责,责任落实具体。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综合管理农村经营管理涉及的人、材、物,负责相关资源的调度和编排,督促农经管理站履行好现有职责,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农业部门的职责,安排农经干部的工作任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定期组织考核,负责人员的调整和审核,负责监督农业部门的行政执法。
3.4重视培训,提高素质
在清理、整顿农经干部队伍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业务骨干较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有“不适应”的问题。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有关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下,分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对现有农经管理干部进行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农村工作水平,建立一支“扎根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农经队伍。
3.5定岗定责,强化服务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发展 问题 对策建议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我国社会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世界环境的变化使我国农业发展逐渐走向国际化,但竞争压力也随之增加。另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使得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着诸多问题和压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更应该大力加强对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因此,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农业经济体制不断改革,还专门成立了农业经济发展中心。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说,农业经济发展是指一种由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农业经济向具有一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农业生产持续增长
2011年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达到16228万公顷,比2010年增加161万多公顷;粮食产量57121万吨,比2010年增加2473万吨;人均粮食产量为424.97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130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农产品出口总额为607.5亿美元,增长23.0%,进口总额为948.7亿美元,增长30.8%。无论是从生产还是贸易方面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以粗放式为主,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和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低,农业生产一直依靠传统方式,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发展方式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经济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这主要归功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市场的改善和国家政策体制的完善。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资本始终是促进发展的主导力量。
3、农业结构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逐步由自给自足向商品经济转变,经济形式也不再单一化,农业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种植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园艺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农产品出口中水、海产品出口比重最大。
4、农业科研与教育力度加大
近几年,我国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例如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同时,加大了“211”、“985”工程院校对农业相关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从科研和教育两方面,提高农业经济技术含量,加快培养专业人才。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1、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科技发展不如发达国家,农业经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产品生产率不高,科技含量低。我国科研项目大多以政府为主导,对市场变化的了解程度不够,农民的经济水平有限,农业技术推广难。能够真正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较少、规模较小,不能成为带动其他企业发展的榜样。我国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投资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科技费用较低,剩余劳动力分散不均,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民自身素质低,劳动力数量减少
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农业经济生产率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剩余人口多为女性,且老幼居多,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不高,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村劳动力有向城镇转移的迹象,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3、国家制度约束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已经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农业经济的相关制度,但是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农业经济制度。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占据重要地位,或多或少地损害着农民利益,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政府对工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而对农业的投入差强人意。我国政府未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投入机制,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支持问题严重。
4、外资对农业投入不足以改善农业经济的发展
外商投资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对农业基本投入很少,回报率也不高。在农业技术研发等高风险、高附加值的项目上,外资的投入就更少了。另外,农业对外资的利用不合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5、自然资源及环境破坏严重,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低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少。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耕地资源的流失以及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导致农作物的生产率逐渐降低。滥砍乱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土地沙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碳排放现象表示不满,同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重金属严重超标、废弃物堆积使得我国农产品贸易受技术壁垒限制,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三、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含量,加大农业科研创新力度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投入,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量,尤其要带动落后地区的技术进步。从基本的生产工具,到水利灌溉,再到信息化宣传一整套流程都需要高新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研中心,政府可以给予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逐渐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环境,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力度。从根本上来说,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农作物品种的培育、低碳农业的发展和防污治污技术的研发,提高农作物的卫生与安全水平。把农业科研投入作为资金支持的首要任务,提高科技投入中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鼓励农科教院校和企业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活动。从方方面面实现科学技术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作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气候条件地区间存在差异,各地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经营主体应努力改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集约型农业发展,把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科技进步上,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通过农业集约化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过程中,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后地区农业资源的特色,实行“特色型”项目,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先进设备的技术改造项目,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原材料工业产品和废弃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尽快形成农业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要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特色优势,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的压力。
3、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总体人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自身素质并没有多大改变,这跟他们的生活条件低、教育水平落后有关。加大培育适合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农业内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能够从长远角度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和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增加对农民工的专业培训,可以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大力发展其他产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不断提高农业自身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下基层,给农村带去新鲜血液和先进的技术,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政府应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
4、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善投资环境
要培育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以工业化劳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应始终坚持以规模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学习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高新技术将产业链不断拉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我国农业品牌打入国际市场,使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力扶持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发展成为大型集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5、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节水,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资源回收再利用,形成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农业经济,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国家实施立法和行政措施,可以加速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增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结语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的环境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我国应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和发展绿色农业,不断探索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策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鹏飞、刘冬蕾: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建议[J].经济导刊,2011(7).
[2] 刘玲俏: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1(30).
[3] 刘丽伟:我国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1(7).
[4] 苗春瑞: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及策略[J].经济发展,2012(8).
[5] 姜岩:中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之研究[J].大众文艺,2010(7).
【关键词】农村经济;加快;全面发展
随着党的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和实施,农民对农业的生产投入不断增加,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是受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贫富悬殊愈来愈大,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农村工作的重点问题。因此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大家最关心,也是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以农民为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途径
1.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
要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种植区域化、经营规模化、投资合作化、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型农业。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利用各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寸一品”的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
发展特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好途径。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较快实现农民增收的好途径。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又增收,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例如,在果树种植业的基础上,发展果汁加工;在奶畜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乳品加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培育农村市场。要使农民真正富起来,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农民增收机制,培育农村市场,建立顺畅的流通渠道和农业生产市场,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培植四个主体:一是培植农业生产主体扶植种植大户,奖励扶植农村种养大户,使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二是培植农产品市场开拓的主体,扶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良好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三是培植农业服务主体,扶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四是培植投资主体,扶植民间资本,优化投资环境,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外来投资。
1.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开拓就业渠道,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农村输出的劳动力绝大部分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是靠体力劳动挣钱,增收有限,因而必须改变这种状况。第一,必须改善我国的教育结构。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张,这对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这不利于各企事业单位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农村输出劳动力的素质,必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第二,要继续实施“阳光工程”计划,逐步增加经费投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要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不断充实培训内容,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努力完善培训机制。积极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并颁发合格证书,实行合格上岗制度。凡是培训不合格的,一律不允许上岗。以此提高农村输出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第三,充分发挥各地劳动部门的作用,为外出劳动力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有目的有组织的输出当地剩余劳动力;不仅要维护外出农民的人身安全和合理的工资收入,而且要对他们开展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进而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质量,增加他们的收入。
2.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2.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刀:程,确保农民饮用水安全卫生;三是完善农村电网,扩大电网供电覆盖率;四是建设农村道路,解决农民行路难问题;五是实施农村能源工程,为农民提供清洁卫生能源;六是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七是加快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医疗硬件投入;八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扶助农村弱势群体。
2.2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整治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重点治理好“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禽畜乱跑”等“五乱”现象,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纳入村务日常管理活动之中,加强检查和监督,使广大农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推广秸秆还田,开发沼气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家园。
2.3培育新风尚
提倡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新生活,形成“崇尚科学、勤劳节俭、诚信守法、乡邻和睦、尊老爱幼”的新风尚。在生产发展的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改变落后的乡风旧习,争创“文明家庭”、“文明村组”。坚持开展送文艺下乡和发展农村民间艺术活动,弘扬先进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另外要加强农村治安管理,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增加农民人力资本投资
3.1抓好文化知识培训,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和半文盲
要开办农村各类文化夜校和文化培训班,分期分批分阶段对农村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进行培训。要区分层次,区分对象,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选定优秀教师,采取积极措施,优化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文化知识培训“内容、人员、时间”三落实。通过培训,力争使农民的文化程度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同时,还要从娃娃抓起,进一步加大“两免一补”的政策资助力度,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困难家庭学生继续在书本费和住宿费方面享有政府补助,坚决防止新的文盲和半文盲产生。要定期进行检查指导,把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作为评选农村先进乡镇的硬指标,并实行一票否决制。
3.2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
要举办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务农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要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开办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等技术培训。要充分调动农村县一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到农村办班讲学,并将工作成效与职称评定挂起钩来。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的作用,邀请一部分专家教授举办专题讲座,讲授农业专业技能。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积极动员城市农业大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到农村讲学、代职、实习,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向农村的覆盖面。要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通过减免学费、发放补助等形式,相极鼓励有志肯年报考农业大中专院校的种植、养殖、加工等专业,进一步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
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明确强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旅游得到了较好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现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对策。
1.现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定位不准
绝大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提出的口号都是,春赏花、夏纳凉、秋观景、冬玩雪。没有一个核心品牌。个别干部群众对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开发信心不足,简单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发展农家乐。
1.2发展无序
目前,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强劲,使多数乡镇都蠢蠢欲动,但,什么是乡村旅游,怎样发展乡村旅游,由于缺乏全面认识和统筹规划,大家八仙过海各自为政,导致发展呈现盲目混乱状态。
1.3档次太低
当前,乡村旅游在服务层面档次较低,缺乏一套市场认可的标准。表现为住宿环境简单,农家菜品单一,乡土气息缺失,休闲条件落后,文化生活单调,配套服务欠缺。乡村旅游只有让城市人既能分享田园的清新,感受人际的友善,参与农事的耕作,又不降低他们在城市里所拥有的整洁、舒适、安全、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
1.4管理缺位
游客大量进来后,供水、买菜、买肉、医疗、治安、生活垃圾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便露出来。同时,个别群众不顾长远利益,搞一锤子买卖,敲诈顾客现象时有发生。
2.发展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的对策
2.1创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游客“想”来。
2.1.1描绘发展蓝图
在乡村旅游资源二度开发过程中,要做到大手笔规划、大动作实施,大力度推进。一方面规划要从让游客想来和让游客想停留进行规划;一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布局和配套的专项规划;一方面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
2.1.2体现乡土气息
以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益。以慢为基调,渗透到乡村的山水、人文、建筑。打造公园式景观,引导游客回归自然。
2.1.3包装旅游产品
树立“用经营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观念建设农村”的观念,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深度对林、渔、畜、禽、蛋、奶、蔬、果等农产品进行品牌包装,打造成精品,让游客返程途中有纪念品带走。
2.1.4整治城乡环境
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坚决刹住未批先建、少批多建恶劣风气,坚决打击乱停乱放、非法运营行为,突出整治农村“脏乱差”问题,改善村容村貌,建设一批环境整洁、生态文明的样板村、模范村。
2.2创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游客“敢”来。
2.2.1善于教化民风
教化民风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当好人,个个做好事,民厚道、官厚德的良好风尚。
2.2.2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旅游度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标准化、管理网格化、服务全程化,游客在旅游度假期间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安心、游得开心、玩得顺心,达到当地群众满意、游客满意的双重效果。
2.2.3规范市场秩序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一方面要做好旅游市场的规范,一旦有黑社、黑车、黑导、黑店等来焚林而猎,再美的旅游景点也只会让游客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另一方面要做好媒体的应对。
2.3创浓郁的文化环境,让游客“常”来。
2.3.1培育诚信文化
百事诚为先,发展旅游、壮大旅游首先要培育诚信文化,打造信誉品牌。从商业伦理文化来讲,发展旅游就要致富,要有效益,但是经营中间要生财有道,不能欺诈,要诚信。培养、推广一批社会公认度高的诚信典型,开辟“乡村隆旅游诚信网”,宣传诚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3.2挖掘乡土文化
随着时间的演进、历史的推移,很多“文化宝贝”已经杳无踪影,甚或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自然风景受季节、气候等的影响较大,文化资源则不受其影响,也就不会出现“旅游淡季”。
2.3.3人才引领文化
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一方面要培养旅游行管、经管、策划、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导游人才和乡村旅游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各种高端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借助外力求发展。另一方面要让当地群众多多学习旅游业相关知识、法律知识以及外语,提高其知识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与时展同步,培育一批旅游业“土人才”、“土导游”,让更多的人在当地找到就业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