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语文教学目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第1篇

一、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

系统性原则。编制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根据语文知识内容和能力训练分单元、阶段、学期,使之系统化,使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册教材的教学目标都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使众多的课时教学目标能有层次地实现学科的总目标。

具体性原则。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具体化、细节化。把语文目标体系中规定的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细化为每一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并使之易于教学、易于测评。

伸缩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沟通交流活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能游刃有余的活动于一定的教学模式中。教学中,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积累的经验结合学生的水平,对预定的教学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使教学目标得以完善,所以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时,应留有余地,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而不是僵化不能变动的。

导向性原则。每一课时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认真裁剪,确定重点,突出难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设置语文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编者的意图和语文教学的总导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和理解能力,每一课时目标都像指南针一样坚定不移地指向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应该是教师与编者的沟通、与作者的对话、与学生虚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充分把握教参中教学重难点后,不能仅拘泥于教参,要重点关注学生,考虑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与已有知识积累与现有知识掌握的联系,学生对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选择,通过认真分析,确立明确的目标,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以保证各项目标的落实并准确把握导向性。

二、教学目标的有效表述[1]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在参与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后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它指引着教学方向、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激励着学生的学习等。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能否准确的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关系着是否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为总体上能与语文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吻合,我们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过程性目标表述法、情感性目标表述法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来陈述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2]这种目标指向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和易评价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是行为主体。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学期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课时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而不是教学活动的中参与的教师。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掌握……”、“能理解……”“能写出……”。其次是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后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易操作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设计教学目标的可测性。例如:“认识”“背诵”“说出”“描写”“解释” “分析” “模仿” “讨论” “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动词。最后是程度。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和行为标准。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达成度,以限定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便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所能达到的程度。例如:“写一段不少于 300 字的读后感”、“能准确地说出……”、“分析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准确找出该段的三个要点”等。

(二)过程性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而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般来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根据教材有意预先设定的,而过程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它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过程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教学目标为中心,它倾向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习兴趣的变化、情感的体验的获得和学习能力的形成等。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专题《品质》一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通过查阅资料对小说写作背景的了解使学生学会客观的描写人物形象,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有所褒贬,这一过程能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扬善弃恶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性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目的在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差异化

情感性目标重视学生个体的内心感受,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情感性目标的表述,强调的是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情感体验,而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能力。由于人的情感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也很难预料一定的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种目标只笼统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教学活动中习得什么。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根据初中语文教育目的、课文内容、学生能力水平而编制的一种教学标准和要求。没有具体明确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得到贯彻落实,如果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教学,不系统、不具体、不明确,就会影响语文教学效率。充分认识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地位和意义,且制定科学、系统、有效的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体系,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得到大范围的提高。因此,我们说能否科学制定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影响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课堂教学的过程固然重要,但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课堂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地浮现在教师的脑海中,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贯穿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用教学目标来指导教学的进程与课堂形式,看似忙活的课堂,往往带来教学目标的缺失。就连教师,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把这句话放到教学的过程中来理解,那就是凡是教学,必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真正向课堂要效率。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目标呢?目前有教师预设出示目标、师生探讨形成目标、学生讨论形成目标、教学过程生成目标、课堂小结形成目标等几种方法。但无论是哪种方式,教师的心底都不能乱,就像是写散文,你可以东拉西扯,但你不能忘了你要写什么。你要形散神不散,不能贪图搞活课堂气氛,却导致课堂的虚假繁荣。

目标的生成是一个过程,这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备课的灵魂,通常有这样几种途径:从教材出发,从教师个性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的教学目标代表着明确的教学方向与教学目的,避免的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教学,达到的是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师才能真正合理地剪裁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

二、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

曾经听过一个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的公开课,课上得似乎无可厚非,因为她把作者介绍、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诵读、作品分析都讲了一遍。但课后听课者的评价是教学内容太多,基本完成教学任务,缺乏亮点,学生真正有感悟的地方太少。事实上,这也是许多语文教师的通病――什么都想讲,什么都不敢删。担心自己讲得不够全面,担心学生不能应对考试。这种课堂可以说是漫无目标教学的另一极端,即多个目标教学,导致的是课堂缺乏亮点,学生什么都听什么都记,课堂一样很忙乎,而学生一样学不到什么东西。学生到了最后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什么也没有真正的掌握。所以,在一堂课中,要讲得精炼,要出彩,一定要有所取舍,一课一得,重拳出击,不该讲的内容就坚决舍弃。

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就应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花功夫,教学目标在每一堂课中是既独立又相互衔接的,一个学期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总体规划的,单堂课的目标一定要集中专一,目标太多太宽泛了,教学过程就流于表面,学生似乎什么都接触到了,但其实只是点到面上。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知道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诵读或是感悟作者情感,是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还是学会知人论世……,才能真正地将教学落实到实处。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多重的,一部《红楼梦》多少人多少代尚未研读完,我们又怎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目标一一兼顾,处处落实呢?就算用心去做了,这样一堂环节很多、形式很多的语文课,又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

因此,我主张教学目标除了明确性,还应具备专一性,或者说是针对性。要想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太宽泛了,教学内容在学生脑海里只能是“风过无痕”,只有教学目标“实在”了,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习,只有实实在在的学习,学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要有可行性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说自己很认真地备课,可学生却互动不起来,“精心”准备的教学程序无法实行,教学目标难以完成。事实上,问题还是出在教师身上。出现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备的只是教材,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受体――学生。即使是高一新入学的学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阅读面很广,有的除了书本上的相关知识外其余一概不管,有的能品评文章的优劣,有的在阅读上还无法做到通顺地朗读,有的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有的连基本的句子都写不通顺……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由此引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在这样一种客观环境下,教师应如何备课,如何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如何面对学生合理地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的实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备课目标的转化,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可行性需要教师从“教师既定目标”向“学生接受目标”转化。学生的接受目标应是学生通过这堂课最终能达到的最大限度的目标,而这也是教师教学最终要落实的教学目的。可以说,教师不能只是一厢情愿地教,而应该脚踏实地地教,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行性,将教学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上。比如教学《再别康桥》,教师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语文素养体会到徐志摩内心的不舍,被诗人热情洋溢的才情深深感动,但对于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说,要深切地品味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时的引导。这时,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感知能力,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正确认识,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就会出现教学的瓶颈,不但使课堂昏昏然地结束,甚至会破坏学生对诗歌品读的兴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认真备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而不能只是抱着几本参考书闭门造车。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目标,那将是没有灯塔的航行;语文教学应该一课一得,过激的多目标或少目标都应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的;语文教学还应在每堂课的预设中重视目标的生成与落实,行所当行,止所当止,重视学生的感知与接受程度,使学生受益,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赵丽华.情感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J]. 考试周刊. 2010(13)

第3篇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教学目标之中,这是实施学科渗透的前提条件。在学科教学目标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时展的要求,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志,是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纳入语文教学目标,不用担心会冲淡语文教学目标,因为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恰恰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设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途径。

那么,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怎样确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目标呢?笔者想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一些课文为例,来谈谈确立渗透目标的原则。

一、内在规定性原则

文本本身就蕴含这样的资源,我们无须节外生枝,另起炉灶。如《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主要想让学生体会深沉的父爱,体会人在成长中应担负一定的责任。据此,就可以设定“体会父爱,领悟成长,体会成长中应承担的责任”这一教学目标。《丑小鸭》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明白丑小鸭之所以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它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因此,我们可以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体会丑小鸭在曲折的经历中始终不渝、坚持梦想的奋斗精神,感悟人生的真谛。

二、客观针对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很多语文老师带双班语文,两个班的学生可能有差异。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社戏》中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目标可以设为: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也可以设为:感悟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这两个目标都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假设甲班的学生学习很勤奋,上进心很强,那可以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乙班的学生集体意识淡薄,那就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团结合作、勇于奉献的精神。

三、濡染整合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是渗透式的。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孤立地为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应该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否则,这样的语文课就为人所诟病。

《最后一课》中,我们这样设定一个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句,表明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和有特殊含义的语句的品味,学生自然感受到小弗朗士及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就自然生成了。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任务。特别提出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树立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将心理健康的教育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阅读成为中学英语愈来愈重要的教学内容。从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就可以看出,阅读所占用的篇幅越来越大,从八年级下册始至九年级全册每单元Section A 3a部分逐渐加长,且每单元后都增加了Reading部分。而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好。同时,学生在阅读课堂上因为没有教师有效的指导,缺乏归纳、概括、探索信息的能力,逐渐失去阅读兴趣,害怕做阅读题。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将谈一下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弊病多

1.思想观念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思想上,没有认识到阅读教学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

2.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常常为了赶进度,把阅读当作课外阅读上,简单完成书上的任务,没有起到阅读理解的真正作用。

3.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并没有一套体现新英语课程标准、易操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

4.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材中的阅读虽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提高语言技能依然不够,没有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

二、以目的为导向,以任务为形式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以感知课文为目的,可以设置以下任务环节

1.解决不懂的词句。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找出不懂的词句,通过词典等手段解决,初步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2.解决读课文时语音的问题。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在跟读时解决发音问题,为学生朗读课好铺垫。同时,教师可以领读,进一步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问题。

(二)以理解课文为目的,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回答问题。教师可先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之后回答问题,以此来检查学生阅读情况。问题可以设置中心句、Yes――No questions,when,where,who,how,why等简单问题。

2.翻译课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口头翻译。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在翻译的过程中再次找出不理解的句子。逐词逐句翻译,及时勾画问题,互相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待到讲解时提出。

3.理解课文。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然后回答问题。这时可以设置关于内容、语段、语篇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此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以熟悉课文为目的,可以要求学生复述课文

1.精讲知识点。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对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并进行举例示范,适当辅助部分习题练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生复述课文。在课文结束时,最后回归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汉语意思对文章进行复述,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熟练知识点的目的。

(四)以提高阅读技能为目的,可以开展拓展性训练

1.合适的练习是阅读课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体现。针对课文设计不同的拓展性练习,包括对知识点的应用,文章的续写、改写、缩写,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

2.设计小复习环节,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复习,落实到学生的笔头上。课上可以让学生整理知识点笔记,课下可以给学生留作业,以此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标。

第5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文字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加深自己对身边事物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怀得到一定的释放,最后拥有无限的正能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有政治教学突出、道德说教明显、情感灌输太多、价值引导不正确。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现代教育环境的影响、教师本身的素质问题、教师的价值观的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的特点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本身的特点有两方面,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只是体验性的目标,且实现这一目标的周期较长。

二、小学语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

1.摒弃教育功利,完成教学理念的多元化

(1)了解知识的内涵,关注情感的体验。语文教学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知识不仅可以改变命运,还在无形中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自身思想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社会现实中得到了体现,也告诫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能只专注于学生的成绩、考核和升学率,而应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帮助他们追求全面发展和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明确情感周期,完善人生追求。家长和老师的攀比心理促使学生按照家长和老师的安排在机械性地学习。这导致很多学生思想过于偏激和内向,扭曲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

2.关注情感发展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教学

(1)将语言形式与学生的情感相结合。将学生的情感与语言文字相结合来完成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在文字中传达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自己的情感,进而发掘到自己的情感所在。如古代诗词描述的美景有时需要学生自己去想象,扩大想象空间。学生还可以自己利用文学著作中的经典语句,以作为对自己情感的释放或鼓励。

(2)关注学生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语文课堂教育40分钟,学生能否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掌握自己该学的内容,教师能否合理地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时间,主要在于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3.正视课堂中的价值冲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

现代信息时代的冲击使学生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课本教学模式引起了学生的质疑,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时间进行正确引导。课本中西门豹人物的塑造,有的学生认为西门豹机智勇猛,有的认为西门豹除暴安良。当然,教师给予了肯定。然而有的学生认为西门豹残忍冷血,老师也给予了肯定,因为西门豹处理问题的手段是过于残忍了。充分说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4.重视教师的情意发展,提高教师的情意教学水平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语文学科作为初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初中的整个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学习的好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鉴于此研究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初中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1 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初中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初中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初中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初中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初中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初中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2 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初中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1.3 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初中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初中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2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2.1 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初中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初中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2 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2.3 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初中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

[2] 咸高军. 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管窥[J]. 小学时代,2010(3).

[3] 孙丽卿. 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新课程[J]. 教育学术,2011(3).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整合对策

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有“百科之母”之称。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对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等而言都是深刻的变革。相比较过去只能依靠课本和教参的教学手段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丰富语文教学的资源,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扩大其语文学习知识面。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现代教师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必备手段。本文立足初中语文教学,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一、信息技术辅助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之重要性。任何一个学习阶段,任何一门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必经之路。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等,是必要的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演示教学、互联网资源优势等,都有助于积极转变过去刻板、单调的语文教学现状,让课堂教学因丰富而具有趣味性。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巧妙地结合信息技术,将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音频以及动画内容等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这种丰富的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进而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扩充课堂容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现代语文教育,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唯有教师不断改革创新教学课堂,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开展教学,方能达到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知识唯一的教学模式,构建更加多元的教学目标,扩充课堂容量,方能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是扩充课堂容量,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设计好教学课件,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是扩充课堂容量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师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整合视频、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扩充课堂容量。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融入文化教育资源,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综合以上两点可见: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整合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扩充课堂容量,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手段。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对策

(一)整合多媒体技术,融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以多媒体演示手段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为首选。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最佳的视觉体现,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整合多媒体的一些先进功能,如动画演示、超级链接等,让多媒体课件因丰富而多彩。其次,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以拓展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沁园春.雪》一文的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诵是教师教学这首诗的重点,也是难点。初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时,可以巧妙地结合一些优秀的朗诵视频,通过图片与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最佳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培养学生朗诵的语感,提高学生朗诵的效果。

第8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设计探究题误区。自主探究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设置探究性课题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然而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探究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语文文章中,探究意义不大,无法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2)一些探究题难度较大,学生根本不能理解探究目的何在,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同样影响探究学习的效果。这两种极端的探究题设计方式,使教学目标和探究题相脱离,不仅不利于学生拓展情感,还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2.探究法误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了比较的重要性,在比较过程中理解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思维。初中语文教学应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对语文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世界中。然而实践教学中,教师对研究法存在认知误区,没有理解探究法的精髓,极端的理解为探究性学习,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开放,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将课本作为根本,对学生不符合课本的探究性学习结果进行全部否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还有一些教师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将全部学习内容交由学生自己探究,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纠正,影响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初中语文教学误区的改善对策

1.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体现启发式精神。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1)体现启发思维的作用。探究题的设计并要求对课文进行再现,而是围绕课文开展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学生探究学习能力;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探究题设计的难度大小是初中语文教师改善教学误区的关键,设计标准要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大难度,迎合学生的需求,发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导作用;3)探究题设计要全面。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脉络的基础上,确保探究题的全面性,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进行积极的引导。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本质上是教学指导思想和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教学基础理论,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同实际教学状况结合起来,深入的理解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探究式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要全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把握规律,在给予学生探索空间的同时,还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的重视,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运用探究式教学。

3.归纳学习成果,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初中语文教师普遍存在重视教学过程,忽略教学成果总结环节的问题,根据教学教案,主观上对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应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并由教师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纠正,保护学生的探究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学习古诗词时,不要只停留在诗词的字面含义上,要从作者所处时代环境出发,引导学生将作者同时期所做的其他作品作为参考,配合教师的讲解,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词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掌握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