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1 17:2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丽生态前景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3-55 -03
一、前言
互联网兴起,4G时代来临,微信平台集结众多功能优势,成为开放有效的营销新媒介。微信营销已经进入智慧旅游领域,是旅游行业营销新方向。
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独具竞争力的一h。承德市宽城县西岔沟村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满族第一村,力求品牌影响力的扩大。
然而,乡村旅游营销消耗成本高与市场收益低这一矛盾,成为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借助微信平台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是美丽乡村建设势在必行的有效举措,也是此次研究的重点。
二、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
(一)微信营销优势分析
1、平台规模巨大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7.1亿,手机网民达6.56亿,微信朋友圈使用率78.7%。腾讯官方公布,截至2016年2月,微信平台月活跃用户6.5亿,汇集公众账号超1000万,城市服务已上线16省78城市,微信支付接入超20万家线下商户门店。
微信平台作为信息交流枢纽,使各行业服务与产品直达用户,带动各领域产业升级。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便捷的功能决定了旅游行业微信营销的广阔前景。
2、智能移动端高效便捷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7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04亿,4G用户总数达到6.46亿。智能移动端的普及为网络营销带来便利。
3、微信营销定位精准
微信最新版本的管理系统中可添加微官网、微会员、微推送、微支付、微活动等功能,提供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微信不存在距离限制,用户免费注册后,就可形成“朋友圈”,商家通过平台提供信息和服务,实现点对点的精准营销。
4、真实有效的集群
微信用户注册信息真实有效,且主动搜索和添加账号,信息投放更有效。数据表明,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55%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一小时,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的用户占32%。无论用户整体使用频率还是时长,微信平台都有强大的用户粘性。
(二)完整的O2O运营模式
2014年9月以后的版本中,支付功能使微信成为线上付款线下消费的交易平台。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手机客户端快速完成支付流程,并得到安全、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
可以说微信支付促成了微信平台O2O模式的完整性,实现了消费者在微信平台进行完整消费的全过程。也促使微信平台的交易规模日趋增长,以此为基础的营销活动应运而生。
三、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一)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开发总体现状
西岔沟村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毗邻承秦出海公路,占据京承秦金三角旅游线重要位置。这里是典型的满族村,满族村民占约81%,村内有正宗满族镶黄旗后裔,保留了满族传统习俗。2014年6月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成员之一,是承德市唯一进入名录的村寨。村庄背靠鸭嘴山,自然条件优越,还有“花果乡村”的美誉。
目前,西岔沟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欠缺,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基于以上,导致当地美丽乡村旅游缺乏核心吸引物,旅游吸引力偏弱。
(二)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营销现状
1.品牌推广现状
西岔沟村没有市场精准定位和有效营销策略。在承德市范围内,该地旅游广告很少见,宣传覆盖范围有限,缺乏有力的品牌形象,对外知名度较低。
2.互联网营销现状
西岔沟村旅游产品开发没有涉及新媒体,延续传统的乡村旅游道路,集中在果品采摘和农家餐饮上,与游客的互动体现不明显,缺乏趣味性和知识性。通过实地调研,目前该村没有官方微信或微博账号。没有深入挖掘互联网与当地旅游资源的关联性,缺乏与产业的对接、与消费者的对接。
3.微信营销现状
基于对微信营销在旅游市场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可判定旅游行业的微信营销时代来临。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规划设计中仅限于开通微信账号,没有进行运营和营销活动策划。没有将O2O模式应用到智慧旅游体系当中。
四、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营销策略
(一)微信平台线上营销
1.明确品牌形象
通过西岔沟微信平台进行品牌塑造,打造良好口碑,并建设美丽乡村微网站,进一步提高品牌认知度。
结合旅游市场多元化现状,以微信营销为主,整合新媒体和其他广告形式进行推广。针对高端客源市场,可直接或支持相关组织摄影、户外活动等等,并渗入到二三级客源市场的高端消费群,达到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双重效果,以获得稳定客源和经济效益。面对需求量大的青年市场,要注重微信营销搭配旅游网站、户外网站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应用。
2.开发智慧旅游
在微信平台充分展示智慧旅游功能,用户在移动端接收旅游地准确资讯。信息和服务推送包括实景地图、交通指引、汽车导航、活动排队等。
同时,提供景区语音导览、影音简介、游览导引、注意事项等智能服务。使消费者通过新媒体渠道快速直接的感知旅游地信息。
3.打造电商平台
在西岔沟微信号中设置在线预订和在线购物等模块,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完成线上商业交易,再促使用户到景区进行游览完成线下消费。即微信号等价于票据,方便快捷地完成了西岔沟乡村游的电子商务能力转换。可定期发起团购优惠、秒杀促销等活动,实现旅游地的经济效益转化。
4.享受线上体验
利用3D演示系统,用户体验乡村全景观游览。包括村内景点、农家生活、天气提醒、社交空间等。用户通过微信平台与景区发生联系和互动,提高旅游乐趣,提升品牌认知度。
5.实时内容营销
微信平台的群发功能将资讯传递给每一个粉丝,在和转发信息过程中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和热门话题,制定有深度的图文内容进行推送。
成熟的内容营销可以为潜在消费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同时将旅游观感、体验进行图文分享,使西岔沟美丽乡村的资讯和服务通过微信平台传播。从而真正实现新媒体的内容运营,达到宣传推广目的。
利用微信提醒的即时性特点,使用户第一时间分享景区讯息,增加西岔沟旅游营销的曝光率和到达率。
6.在线节事活动
将西岔沟村的地方风俗和满族民间习俗等众多要素进行有效组织与整合,形成有影响力的节事活动,发起在线主题活动。微信平台配合大众媒体的传播报道来推广西岔沟旅游形象,迅速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7.精准定位服务
通过通讯网络或GPS定位获取微信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即时了解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LBS系统,快速收集信息,建立游客档案,形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旅游服务体系。同时,微信账号结合LBS向“附近的人”推送信息。以此降低营销成本并提高服务效率。
8.二维码的应用
将微信公众账号生成二维码,结合传统广告形式,推广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微信账号,广泛吸收粉丝。
(二)旅游景区线下营销
1.充分利用大数据
完善微信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依靠精准的分析,合理管理粉丝,提升游客转化率。利用大数据进行消费者行为分析和偏好设置,以此为基础建立会员制度。
提供会员优惠和VIP服务,结合景区会员验证功能,完善游客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2.丰富社区微活动
线下举办颁金节、赏花节、摄影节、冬储节等具有塑造和传播西岔沟旅游形象的节事活动。在社区微活动中,发起抽奖、投票、爱心捐赠等营销环节。不仅实现对粉丝的二次营销,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效益转换。
为更好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微信平台宣传海报。⑵教ㄐ畔、相关功能、优惠活动等传播给游客,以全媒体整合来提升营销效果。
(三)O2O互动营销模式
西岔沟村微信官网设置节事活动专题、大型全景导览、游客服务中心等页面。获取用户偏好的同时,增进与消费者的互动。
1.活动体验互动
西岔沟村微信平台中设置互动版块,进行线上活动和线下作品征集。使用户充分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旅游的乐趣。
初始阶段,线上发起“中国满族文化第一村?西岔沟”旅游地标徽设计大赛,通过征集粉丝作品并转发、点赞、投票等甄选环节,赢取奖励。收集一定数量的作品后,进行线下作品展示和竞拍活动。
2.页面游戏互动
利用H5技术,制作“赏花节识百花”等一系列页面游戏,在西岔沟微信平台中。用户参与游戏的同时,(下转第101页)(上接第56页)可以通过页面图文影音等欣赏旅游地景观,刺激消费。
3.服务交流互动
利用西岔沟村微信平台文字和语音回复功能,借助智能技术,方便用户即时获取信息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便捷服务,也实现旅游地客户关系管理,增加游客再消费。
4.用户话题分享
有数据显示,微信用户最常见的分享形式是图片,其次是文字信息和位置信息。西岔沟微信平台设立分享机制,激励用户主动分享景区信息和游览体验,实现有效的营销效果。
五、结论
综上,微信系统不断升级,其作为营销渠道的发展前景广阔。此次依据互联网+美丽乡村的发展趋势,尝试以微信营销应用具体化的思维和角度,结合西岔沟旅游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挖掘西岔沟美丽乡村旅游建设在市场中行之有效的竞争优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静.社会化媒介语境下旅游企业微博与微信营销研究[D].暨南大学,2013 .
[2]杜鹏,杨蕾.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与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43―49.
[3]王立影.浅谈微信营销优势及其发展前景[J].中国证券期货,2013,(09).
[4]薛虹.网络时代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50-178.
[5]钟栎娜.网络公关――信息时代旅游营销的新策略[J].旅游学刊,2012,(09).
关键词:鼓子秧歌;基本形态;教学建议
1 鼓子秧歌的起源
鼓子秧歌最初流行于华北地区,属于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最出名的三次大迁徙主要促进了当地的汉族与其他的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彼此之间也有了交融,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应运而生,舞蹈的风格不但具有汉族的成熟稳重,同样还有少数民族的特色,集天下之大成。但是如今经济文化的发展,鼓子秧歌的发展不容乐观,大多数人对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相对反感,鼓子秧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所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维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具有特色的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是被人们这样定义的,当所有烦人技艺进入历史以后,历史的大舞台就会形成一种专门为了剧场而生的通俗舞蹈,由于各个通俗舞蹈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教材的规范应该受到重视,教师的教学水平的确定也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特色,将这种世扬的技艺传承下来。
在此之前,我们国家曾经派大量的人员进行考察,采集了许多当地的鼓子秧歌队的主要人员的心里想法[1],并且与他们进行了多次的探讨,研讨的最终结果是将鼓子秧歌搬进课堂,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 鼓子秧歌的主要表现形式
鼓子秧歌最流行的地方是大同盆地,在春节、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会进行表演,主要表演的地方有广场、街头等地方,人们会张灯结彩,彼此之间以鼓子秧歌为主要的娱乐方式,他们的主要的表演人物一般为水浒传上的人物,各个鼓子队和秧歌队之间相互穿插,互相交流,大多数就是你来我往村与村之间相互表演,为各个村庄、各个秧歌队之间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交流的方式。鼓子秧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舞步不离地,将不同的风格运用到每一个舞步中,鼓子秧歌的重点在于秧歌的力度,一定要更上鼓子的点,将鼓子与秧歌结合在一起,运用得当,使得鼓子后来能够配合秧歌的节奏,也只有将鼓子的秧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境界,使得每一个舞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3 促进课堂上的鼓子秧歌的发展
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虽然鼓子秧歌的教材的整理比较早,但是在一般的艺术学校无法学习到他的真正的深度和意义。鼓子秧歌进入课堂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的时候是整理的阶段,那时候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渴望将这些知识带出家乡,于是发扬了自己家乡的特色,并且将其他感兴趣的人员带到自己的家乡,以创作为主贴近人们的生活,真正的了解这一文化发展的内在的含义,并且将其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将鼓子秧歌发扬光大,经过这些人的不懈努力,终于鼓子秧歌被列入了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他们为鼓子秧歌的创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鼓子秧歌的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第一批艺术生的招收,一些有着深刻情怀的人开始编写相关的课本,以此来引领大家进行[2]学习,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到了现在我们还能够找到那么宝贵的历史书籍,由此,鼓子秧歌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整理的所有书籍全部被人设置为国家保护的书籍,他们也在不断的传授者这些知识,他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前进,通过对教材的建设和许多学者的共同探索,鼓子秧歌的传承受到了最大的维护,以此也培养了一大批的传承人,同时也推动了鼓子秧歌的相关理论体系的促成。
第三个阶段就是停滞期,在老一辈的任务退休以后,学习鼓子秧歌的人越来越少,由于没有后续的研究力量,造成了整个鼓子秧歌的停滞,相关书籍的完善也不再有人继续,这种民间舞蹈一度处于消亡的状态,这也成为鼓子秧歌没有成为最流行的乐曲的最重要的原因。
4 教学的建设
教学上的具体的建设是教学形态转变的根本因素,也是鼓子秧歌再次兴起的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的设置中,应该引导学生去喜欢这门艺术,让学生去整理这一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就能够将学生的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应用到课堂中,还能够将学生们的意见整理成一本书籍,这样一是方便大家的查看,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后者是建立在学生对于这种文化真正的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的,可以让学生对当地进行实地考察,这样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在学习的期间自行的创作一些作品,这种作品是由于自己的灵感而来的,能够充分的把握内在的联系,还能够对传承人进行采访,在不同的原生态的基础上,可以继承前辈的深刻的理解思路,将谷子秧歌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样他们不但是娱乐的工具,更加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谷子秧歌的崛起的步伐也就大大的加大了。
鼓子秧歌的最大缺点就是动作太单一,想要融入当今的人们的思维中,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只有具有这种创新的意识[3],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了鼓子秧歌的发展,这也就对现在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他们有创新的能力,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的东西才能够被广大的人们所接受,将古老的鼓子秧歌与现代元素结合在一起,培养出一批新的继承人,继续弘扬和发展鼓子秧歌。
5 结语
谷子秧歌目前已经处于停滞期,想要再次发展起来,必须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注意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得鼓子秧歌成为大家共同喜欢的一种艺术,也借此来不断的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最快的速度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 于萍.舞蹈形态的学习[D].北京舞蹈学院,2009(8).
[2] 紫焕平,王宁.鼓子秧歌的生态学导论[J].文化艺术,2012(8).
关键词:渝派地产;川派地产;楼盘建筑风格;地产商发展模式;建筑布局;高端住宅设计;地产规划;山水特色;田园风格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3)0600850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区域铸楼盘特色”。渝派地产以重庆主城区楼盘为代表,川派地产以成都地产为代表,而川渝其余二级城市地产尚未形成代表性风格。重庆地形起伏大,城市发展速度迅猛,生活节奏较快;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城市发展悠久,生活比较悠闲。城市地域差异导致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尝试从楼盘建筑风格、地产商发展模式、建筑布局、高端住宅设计意向以及地产规划五大方面对两派地产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现状与特色,意在为两派地产的发展规划提供差异化与错位竞争的概念设计与参考依据。
一、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高楼大厦此起彼伏”与“田园小区星罗棋布”
如今的重庆有着一个新的形容词——“摩天重庆”。“重庆”与“高楼”已经密不可分。时下在重庆开盘的楼盘,80%都是清一色的高层住宅,可见,高层建筑对重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目前,重庆高层建筑总数已跃居全国第二,超过了北京、广州、杭州等众多城市,仅次于总数上万栋的上海。重庆直辖以来,其高层建筑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重庆市消防总队最近的统计,现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共有8 664栋,既包括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公共建筑,也包括10层和10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其中,有84栋高楼“身高”超过了100米,属于超高层建筑(何军林 等,2008)。
案例:重庆珠江实业的“珠江太阳城”位于江北滨江路刘家台路段,地处重庆CBD,毗邻解放碑和观音桥商业中心,总占地面积22.5公顷,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1.8万,综合容积率3.86;是由37幢中高层住宅及商业建筑群组成的大型复合滨江社区,均价9 500元/m2。在整体规划中,“珠江太阳城”的建筑布局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对地形进行合理整治,以做到开合有度、高低错落,形成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生活社区;社区内部空间形态丰富多样,结合环境又具有可识别性,各组团结合地形,形成围合,沿街空间形态各异,避免单调;结合地形设计的退台式中央绿化休闲广场是进行活动、锻炼、游戏、休憩的主要场所;广场内以林木、草坪为主要的环境构成元素,构筑起伏平缓的景观带,点缀各种花卉、树木、卵石等,成为社区天然雕饰的风景。
如果说重庆的摩天高楼是因为其独特的地形地势而形成的,那么成都的广阔和平坦则造就了以多层建筑为主的城市建筑形态。在成都平原建筑物平均层数为7层,属于多层建筑,虽没有高楼大厦的磅礴气势,但多了一份恬静舒适的感觉。成都总体呈现出田园式小区星罗棋布的布局,将美丽的田园风格和现代化发展的城市融合得越来越天衣无缝,体现了“现代都市与田园文明”的契合,展现了天府之国的“平原生态之美”。
案例:成都“翡翠城”位于二环边,南偏东约15°位置;左连南门富贵之气,上接百年川大翰墨书香,右邻繁华商业广场;占地69 384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1 918户,平均单价15 000元/m2。一湖、两河、三公园的簇拥,翡翠城俨然半岛城邦;三面环水,270°半岛河景,3 900米迤逦河岸线,共同营造出“翡翠城”纯净而优雅的气质。
二、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走出去开拓新领地”与“请进来建设根据地”
重庆本土房地产企业发展真正开始起步是始于1995年,当时的南方汽配率先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成为重庆早期的民营房地产开发公司。1997年重庆直辖,重庆地产业进入了重要发展时期,1997—2008年,重庆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率达10%(刘贵文 等,2010),本土的民营企业如龙湖、华宇、金科等开始崭露头角,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掌握重庆地产业的话语权。之后,经过一段行业发展的飞跃时期,自2003年起至今,重庆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百花争鸣的阶段,重庆本土房地产行业巨头掌控了市场相对较大的份额,并确定了其行业领导者地位。此时的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在仅仅在重庆地区的单线发展,于是开始“走出去开拓新领地”。如重庆房地产行业排名第一的龙湖地产现早已开始着眼于面向全国发展,在重庆、北京、成都、西安、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都已开展运作,现已将其总部迁移至北京;再如金科地产,除了在无锡、成都等地酝酿新项目外,还在长沙、贵阳、浏阳等城市布阵;东和除在本地的开发之外,还一举拿下海南三亚总建筑规模约65万平方米的三亚海棠国际的项目。各个重庆本土房地产企业都开始构造全国性发展的新格局。
案例:龙湖地产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成长于重庆,发展于全国,是一家追求卓越、专注品质和细节的专业地产公司。集团总部设在北京,现有员工7 300多人,业务领域涉及地产开发、商业运营和物业服务三大板块。截至2007年底,龙湖集团累计交房面积318万平方米、已销售待交房面积14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370万平米、规划面积191万平方米。公司于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经过十几年的潜心发展,龙湖形成了集投资规划、开发建设、商业管理和物业服务为一体的全过程运作能力和系统、高效的多业态综合开发能力,产品覆盖了普通住宅、写字楼、高层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综合商业及大型城市综合体等多种业态,每一种业态都拥有城市标杆性的代表作品(陈涛,2010)。
成都房地产萌芽于1988年。为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住房制度改革开始在成都乃至全国轰轰烈烈地推进,此时成都首批20余家房地产企业宣告成立,金房、合力达、青年房产、交大房产等成都本土房地产公司的名字逐渐出现在成都市民的视野中。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成都市本土房企风生水起,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力,进入鼎盛时期。然而1999年深圳房地产巨头万科来到成都后,开启了成都房地产的新篇章,中华、华润、龙湖、花样年等外来房地产开发巨头也纷纷进入成都,大量外来资本进入成都房市。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重庆房市的本土品牌走出去的发展模式,成都房市的发展则更侧重于“请进来建设根据地”,全面开放市场,面对外地房企巨头,引进外来资金,以此来发展成都本土的房产行业。
案例:万科1988年进入房地产行业,1993年将大众住宅开发确定为公司核心业务。至2010年末,业务覆盖到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为重点的46个城市。成都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是万科集团全资子公司,自1999年进入成都市场。12年间,相继开发了“城市花园”“魅力之城”“金域蓝湾”“金色海蓉”“金润华府”“五龙山”等15个项目,为30 000多户家庭提供了高品质住宅及服务,成为成都主要住宅开发商之一。2011年,成都万科全年销售总金额约60亿元,已连续三年实现增长。
三、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山地房产因势而建”与“湿地楼盘逐水而居”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四面环山,其山地区域的多样性、山地地势的多变性和地肌地理的丰富性,使重庆的山地景观具有独特的视觉特征和景观可塑性。渝派房产正是抓住这一突出的地域性特征,使地产楼房依山而立,临江而建,地势的变化使房产空间分异呈组团式的图层结构和滨水带状空间分异的特征,形成一种层次感极强、地产群落分布明显的城市景观。随着重庆经济的逐年增长,重庆人口的逐年增长,促使重庆地区许多市郊房产开发,并且大多的房产建设场地具有场地形状不规整、地形高差变化大、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对于这些不利的条件,渝派房产在建设上适应其变化特质和规律,通过规划手段和建设方式,将地理环境上的不利条件转化为优势,突出了渝派地产“因势而建”的特点。
案例:重庆“天地雍江艺庭”位于重庆天地核心区域,南临瑞天路(原嘉陵路),北临嘉陵江,依山城地势,融于自然,融于山水。依托重庆“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的山水景致,打造更具有艺术化风格的时尚建筑,享有一线江景和近8 000平方米的江畔绿地休闲区,均价 11 200元/平米。
成都平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保持着其独特的川西建筑风格。在成都市内,目前已有8大生态湿地公园,如青龙湖生态湿地、清水河生态湿地、江安河生态湿地等,同时,还将陆续开建天府新区、彭州、郫县、金堂等地的一大批湿地公园。湿地环境保护着成都的碧水蓝天。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成都各房地产商纷纷打出了“紧邻湿地、沿水而居、舒适宜居”的楼盘广告。川派地产将盆地特征和湿地特征结合,迎合了川西平原居民对“仁山智水美人”居住环境的渴求,不少楼盘呈现逐水而居的景观布局特色。
案例:“香榭里”二期“玲珑郡”位于彭州市龙门山地质公园白鹿镇法式风情镇中心区内,彭州市共投入10亿巨资,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将白鹿镇打造成“中法传统风情小镇”,是现中国唯一的中法风情小镇。白鹿镇拥有世界地质奇观——飞来峰、成都最近的溶洞和川西最壮观的天坑——塘坝子五龙溶洞、百年法式天主教教堂——上书院等著名景观。楼盘建设用地10 000平方米,均价5 000 元/平方米,绿化面积达百分之三十,是真正融入环境的最好楼盘典范。
四、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高端住区注重功能”与“品质楼盘考究环境”
目前,重庆各大房地产修建的楼盘已逐步趋向建设高端住宅区,特别体现在重庆市主城区内。主城区内土地使用面积有限,随着重庆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面积日趋稀少,能够保证自然环境优越的高端住宅房地产建设甚少;又由于重庆历史文化的积淀,人们对住宅的要求更多体现在功能的实现。渝派地产着重强调房产功能,如对住宅区交通便捷性、生活服务便利性、基础设施完善性等功能的追求(扈恩邦 等,2012)。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重庆也将逐步进入追求高品质住宅的优环境时代,开启建设森林、宜居重庆。
案例: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权路88号(较场口转盘)的解放碑一号楼盘,由重庆鼎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户型区间为38~138m2,建面最低8 800元/m2起,套内均价17 300元/m2。由于位置地处渝中半岛,且融入繁华的解放碑之中,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设施齐全,配套完善。
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人们休闲惬意的生活方式,决定其品质性楼盘更讲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大部分。自然环境主要体现在宜人的气候环境、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等;人工环境主要为人工绿化环境、休闲服务环境。通过对四川房地产整体条件分析可知,川派地产注重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丰富的周边旅游资源、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蒋玉石,2011)。例如成都地产已逐步跨入公园地产,成都人居环境建设进入大公园时代。
案例:“泰悦湾”位于成都金融城红星路南沿线锦江河畔,是金融城规划的首席纯居住用地,是唯一临江并可观赏整个金融城繁华城市风景的纯居住区。整个项目总占地约67亩,住宅总建筑面积约16万m2,由7座全石材、Artdeco风骨的全江景大宅和两座3层的商业楼组成;项目采取半围合布局,每套住宅都面向一线江景,并且将绿地集中在中心,充分考虑小区内外景观自然融汇,规划了3重水景系统为核心的古典法式私家园林。
五、渝派地产与川派地产:“规划设计厚积薄发”与“起步在先不断优化”
规划是城市发展与楼市发展的重要指南与取向。渝派地产较川派地产规划起步较缓,属于厚积薄发型。囿于传统体制的藩篱,重庆在直辖之前,对城市功能及地产规划重视不够,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房地产业发展不匹配,功能结构失衡,部分居住环境的布局不合理,人居环境、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不协调(汪峰屹,2012)。重庆直辖以后,各届政府加大了城市规划、房地产业规划的力度,不断改善城市地产布局以及人居环境,加强规划管理力度,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和促进居住区集群,各类小区(包括公租房小区)建设注重按照规划实施,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
川派地产规划设计优先起步,城市地产空间布局相对协调,逐步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规划,并不断优化地产规划。四川省“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宜居城市”以及“改善农民生活”等规划方案;随即四川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规划内容。不同时期提出的发展规划方案充分体现了川派地产应遵循的规划准则,也同时体现了川派地产规划的循序渐进以及川派地产规划发展的稳步上升模式。
六、结语
从以上五个方面对渝派与川派地产进行特色比较后,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成、渝两地紧邻,却在建筑形态、地产发展、城市规划布局乃至人们的生活习性上有着一些差别。渝派地产根据重庆建设“世界型大都市”的目标,利用重庆特有的地形高低错落、两江环抱的特色,精心打造山景房、江景房等重庆特色房产,不断创新,快速发展,形成品牌效应,并走向了全国。而川派地产则顺应成都建设“生态化、现代化的田园城市”的理念,着力弘扬其地势平坦辽阔、河网密集、湿地资源丰富的特点,精心打造富有川西风格的特色楼盘,更注重于惬意悠闲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建设,发扬并不断优化其城市地产空间的协调布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结合的城市总体规划特色。可以断言,无论是渝派地产的“山水特色”,还是川派地产的“田园风格”,都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城市构建一个协调的布局,最终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然,也要看到川、渝地产发展中尚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如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土地市场局部存在过热现象等(黄善明 等,2005),这都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陈涛.2010.基于品牌协同性探析物业服务对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影响——以重庆龙湖地产集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11):135137.
何军林,文峰.2008.重庆高层建筑总数全国排名第二[J].建筑工人(10):55.
扈恩邦,江曼琦.2012.关于重庆房地产状况的调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9):8892.
黄善明,祝捷.2005.西部地区房地产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创新[J].西部论坛(4):1619.
蒋玉石.2011.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房地产的共生发展[J].商业时代(20):133134.
关键词:精品酒店 综述 酒店设计 主题 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30-04
一、引言
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欧洲,源于法语“Boutique”,原指专卖时髦服饰的小店,引申为“精致”、“时尚”。最初亦指北美私密、豪华或离奇的酒店,以提供独特、个性化居住和服务作为与大型连锁酒店的区别。伴随1984年首家精品酒店Morgan’s Hotel的落成(也有认为是1981年在伦敦南肯辛顿创办的Blake's hotel。①②),精品酒店业的先驱――企业家伊恩・施拉格(Ian Schrager)和史蒂夫・鲁贝尔(Steve Ruble)首次提出了“精品酒店”的理念。在西方,精品酒店有时也被称为“设计酒店”(design hotels)或“生活方式酒店”(lifestyle hotels)。③
目前精品酒店多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加拿大、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等国是第二批发展精品酒店的国家。精品酒店在亚洲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泰国,遍布普吉岛、曼谷、清迈等著名旅游城市,其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地也纷纷出现品牌精品酒店。在我国,精品酒店理念自21世纪初期引入国内,以2000年北京云社及2011年上海88新天地为代表,短短数十年,精品酒店现已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三亚、丽江等城市,成为出行者住宿的重要选择。特别是一些从事文艺、设计等特殊行业的旅游者,到一个城市的目的,可能初衷会变为缘于寻觅当地精品酒店的一种别样感受。
二、国内近年来精品酒店理论研究综述
(一)基于精品酒店概念特征和类型的研究
1.概念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Ian Schrager最早从类型学的角度,提出了“精品酒店”概念。精品酒店一般是指房间数不超过100间,多以30~50间居多,也不乏数间客房的酒店。通常包括独特豪华的设施,提供全方位住宿服务的私密性酒店。国内对精品酒店的定义及设计多数按照这个概念来界定和设置。
学者们认同精品酒店的概念起源于欧洲,并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是一种区别于大型传统连锁酒店,规模不大,强调设计、管家式服务的小型酒店。⑤⑥⑦
总而言之,精品酒店有时从狭义的角度,指传统的小型Boutique hotel。但一些大型酒店集团,如喜达屋(Starwood)、万豪(Marriott)和洲际(IHG)也均有其精品酒店品牌,分别是W hotel、Autograph和Indigo。特别是2007年万豪酒店董事长小玛特里奥(J.W. Marriott, Jr)和精品酒店管理公司Ian Schrager合作投资20亿英镑推出的新品牌Edition,总计划内包含约达200家的酒店建设,设计的平均房间数在150~200间,这个被定义为“生活时尚精品酒店”的品牌,代表着传统酒店集团正大举进军精品酒店领域。所以精品酒店在广义上,还应包括精品五星酒店(Boutique five-star hotel)、精品度假酒店(Boutique Resort Hotel)等。
2.特征方面。结合精品酒店的概念,近年来国内对精品酒店特征方面的理论研究内容丰富且较为统一,一般从规模、服务、功能、设计、文化等方面加以阐述。
部分学者认为精品酒店虽未评星级,但硬、软件标准都极高。皇家驿栈创始人刘少军认为精品酒店应该符合三个条件:硬件在四星级、四星半酒店以上,软件标准超过五星级酒店;100间左右客房数;非常注重文化设计,有地方烙印和特点。
诸多学者认为,精品酒店是反标准化和反同质化的。张文成(2013)、辛儒鸿,周建华,黄友慧(2016)等人也称“精品酒店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但大家也有共识,即精品酒店有共性,如张文成(2013)认为在业者心目中还是有以下概念:硬件精良、软件到位、产品独特、服务精致、无比舒适、非凡体验、全新感受、印象深刻等,都俨然成为精品酒店的标签。⑩
3.类型方面。精品酒店的“精品”历来被认为是酒店一种类型的代称,而不是酒店的等级,目前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标准。
夏彦茗,俞挺(2011)按规模―价格―管理公司分类汇总出:精品酒店、奢侈型、规模型精品酒店。③
任洋,卢峰(2014)认为从管理模式分上有单体、集团精品酒店和精品酒店联盟;在地理位置上可分为城市型和度假型,营建方式上有改建和新建之分。⑦
乔文黎,张春利(2012)认为根据地理位置可分为城市精品酒店和名胜区精品酒店。⑨
中国旅游大辞典按设计及运营风格分为时尚饭店或微型都市型的精品饭店、“梦境型”、“生活方式型”、“设计与时尚融合型”的精品饭店。也可按照区位、营建方式、规模、设计着力点为划分依据,对精品酒店类型进行细分。11
温莺(2015)认为目前国际精品酒店主要有单体、集团化和酒店联盟等几类。12
其中,最常见是按照设计类型可分为:主题型、地域(文化)型、历史型、时尚(都市)型、家庭旅馆式精品酒店。13141516
(二)基于精品酒店设计的研究
精品酒店历来注重设计,为给住客带来别样感受,其设计必须富有创意和特色,营造现代气息的同时还要讲究文化格调,实现“家外之家”,减少陌生和拘束感。
学术界也不乏对精品酒店主题、建筑、景观、室内装饰设计研究的文章。学者们对其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选址和建筑物。选址是一家精品酒店的关键,应选择当地有历史文脉、民族特色的建筑,而传统民居、农舍和名人故居无疑是不二之选。王丁玲(2012)分析了安缦选址的两个极端:一为非常热闹的大都市或热门旅游目的地,亦或是选择在名不经传,知名度不高的国家或地区。但这些地方都有鲜明的主题特色、独特的酒店功能。④
有时精品酒店对位置的追求也并非那么极致,刘少军(2012)列举沙漠精品酒店、森林酒店、肯尼亚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精品酒店,位置并不能算好。但是加上设计、服务和人的因素,仍可以做到独一无二。17
精品酒店的建筑外观设计要能巧妙利用当地营造技术,尽可能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等特点紧密结合,充分保持当地建筑特色,新增建筑与原有环境要相融合。18192021
也有一些经过改造的建筑物,如山西长治香箱乡祈福村主题精品酒店,全部建筑空间均由35个集装箱改造完成。22
2.建筑内外设计。薛原(2015)认为建筑物外表均应呈现质朴、大气、谦逊的面貌,内部设计则强化源自顾客体验的一种室内空间的逻辑性。设计要素可包括建筑立面、装饰图案、材料与室内陈设等。23
徐宏,赵慧宁(2011)指出目前国际精品酒店的外立面设计一般都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借助周围环境形成特色,成为其他酒店无法复制的特殊建筑。13
林翘楚,田大方(2016)重点关注精品酒店的室外设计,将其分为餐饮型和休憩型休闲空间,并对这两类空间从位置选定、空间定位、家具、绿化景观等进行设计。24
辛儒鸿,周建华,黄友慧(2016)探讨了精品酒店景观的差异化设计策略:传承地域特色、结合地形、消减体量、融合多元文化的方式来营造。25
华亦雄(2014)强调精品酒店的设计要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26
3.主题设计。有主题的精品酒店可让住客获得更多的知识、认同和欢乐,也让同类型酒店无法直接模仿或超越。精品酒店的主题设计可选择山水、花卉植物、季节、色彩、养身、现代科技等,凡是在规划设计中能结合地域文化、地形、建筑物、周边自然资源等特点,能引起住客共鸣的要素均可涉及。如张俊峰(2014)结合岭南当地文化中“冰”这一要素设计精品酒店的主题。28又如泰国甲米塔卡克克拉比精品度假酒店的水主题29、苏州周庄花间堂季香院的季节主题。
郭华,蒋涤非(2010)认为主题的选择要考虑酒店所处的地理、经济、交通及服务的消费群体。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生活习惯、新兴的消费趋势以及市场偏好等。30
(三)基于精品酒店定位的研究
1.客源定位。精品酒店拥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市场,客户群相对集中。显然不是针对所有人群,而是小众的,或者绝大多数面对的是高端人群。任洋,卢峰(2014)认为精品酒店目标客源范围锁定于30~50岁的具有殷实经济基础和文化涵养的消费人群。⑦
2.特色定位。王雪,贾智红(2012)认为精品酒店的特色定位可以从地域文化、建筑与装饰文化、主题文化三个因素的分析入手。⑤
3.功能定位。精品酒店的功能定位应在保留食宿功能的基础上,弱化某些高消耗的功能区域,同时增值一些能体现地域文化、强化独特体验的功能。3132
(四)基于精品酒店服务、客户关系管理(CRM)的研究
目前虽然很多精品酒店已采用CRM系统,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如前文所述,精品酒店通常体量小,目标群体集中,因此完全可以采用差异化的模式和服务,也有必要一对一地对客户喜好进行研究,使酒店有限的资源集中运用到客户身上。
陈琦(2015)指出顾客服务质量感知来源于舒适、方便、亲切、安全和物有所值感,因此需提高员工素质、员工满意度、以硬件为支持体验优质服务,从而实现精品酒店服务质量的提升。33
学者们认为需深入了解客户需求,通过培训让服务人员形成自行搜集信息的习惯,培养主人翁意识,根据消费额等来确定不同的顾客群及一些VIP(如记者、行政人员等);定期完善客户数据库,做好客户回访,引导和培养客户预定习惯、做好CRM的精细化和个性化等。343536
(五)基于精品酒店营销的研究
精品酒店所面对的顾客群体绝对数量有限,因此可采取差异化营销方式。
张文成(2013)认为精品酒店的营销讲究“精准”,需要从市场定位、目标客户、信息资料、客户拜访和营销计划五个方面着手。⑩
尹萍(2012)认为精品酒店应采取专项化的营销策略,提出口碑营销、关怀营销和网络营销的策略。36
刘少军认为精品酒店的定位本身已和其他酒店有了独特的区隔。可通过“名人效应”及后续与团购或点评网站的合作,让消费者亲自体验,形成一种口碑效应。19
张怡(2013)认为可通过微博与客人建立固定而长久的联系,尤其是对忠实客户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促销。但同时需要注意微博的维护、的内容、频率、时间段及回复的及时性等。37
(六)基于酒店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的研究
目前酒店市场对精品酒店的内在需求不断扩大,携程网数据显示,2007―2010年期间,与携程合作的精品酒店数量至少增加了200%。38又根据一份2012年有关酒店用户线上调研报告,30%的受访者尚未入住过精品酒店,但未来均将入住精品酒店纳入出行计划。入住过的度假或商务客人,在受访前的12个月中入住过1~2次精品酒店的人数占比超过55%,可见精品酒店的市场潜力无限,顾客愿意选择精品酒店入住,而且愿意反复入住。39
1.未来发展趋势方面:
贾静(2010)认为中国许多城市的高星级酒店已趋于饱和,市场进一步细分,精品酒店的市场机会将比传统酒店更大。①
王丁玲(2012)认为目前国内已经具备硬件、意识及消费群体这三个条件发展精品酒店。④这是消费者的选择,也是酒店投资方的需求。
温莺(2015)认为绿色环保理念是未来精品酒店市场竞争的一个明确方向。12
2015年在京召开的智能+精品酒店融合沙龙上Lewin了针对精品酒店“智能化”的解决方案――HIM系统,暗示着未来“智能+”将会在精品酒店中再掀新浪潮。
2015国际精品酒店主题论坛,美国著名建筑公司Gensler设计总监Tomas Contreras称未来酒店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包括更多拥有独特想法和观念的年轻人,因此在设计上要更多地融入美感、可操作性、科技、国际化等。40
郑楠(2016)认为中国精品酒店发展未来由于中产、富人阶层规模扩大,外国游客和商人,客源市场充足。42
2.对策方面:
刘少军(2014)认为未来国内精品酒店应该联盟,整合中国所有的精品酒店品牌,搭建平台,可以做C2B模式。43
高宏(2015)认为精品酒店未来在设计装修风格时需注重高品位,提出绿色生态发展的方向;需结合各地环境,制定不同的酒店发展模式。44
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精品酒店未来需重点打造酒店品牌;提升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品质来树立酒店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需要维系忠实客户群来实现持续盈利。45464748
李文希(2014)则认为未来中国精品酒店可吸纳小型旅游住宿机构进行转型;通过建筑的精致、设计的精巧、服务的精细和管理的精益求精重新正确定位精品酒店内涵;从仅关注极少的高端消费群到兼顾中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38
(七)基于精品酒店个案的研究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精品酒店品牌约2000多家,年营收达1000多亿元。国内精品酒店(2014年)约500多家,年营收100多亿元。从国际范围来看,包括安缦、悦榕庄、悦椿、阿丽拉、洲际旗下英迪格(Indigo)、Even hotel和Kimpton、凯悦旗下安仕达(Andaz)和柏悦(Park hyatt)、雅高旗下美憬阁(M Gallery)和璞邸(Pudi)、万豪旗下Autograph Collectionand、Moxy、EDITION以及AC Hotels等。
国内精品酒店品牌如裸心、诗莉莉、花间堂、木棉花、皇家驿栈、隐居、雷迪森庄园、颐和公馆、柏联、御庭、德懋堂、璞缇客、the house collective、松赞、怡亨、书香府邸、千里走单骑、左右客、URC、涵碧楼、台北商旅等。
当然国内学者的个案研究部分单体精品酒店,如水舍精品酒店(上海)、洛克菲花园精品酒店(江苏无锡)、瓦竹书院精品酒店(北京)、U空间精品酒店(福建厦门)、那宅精品酒店(福建厦门)、云水・格・精品酒店(浙江杭州)、山嘉荷精品酒店(江苏江阴)、海心亭和杨家登精品酒店(云南大理)、麦语云栖精品设计酒店(北京)、老码头精品酒店(上海)、香箱乡祈福村主题精品酒店(山西长治)、小盘谷会所酒店(江苏扬州)、TUVE精品酒店(香港)、云庐精品生态酒店(广西桂林)等。49505152535455
三、结语
西方已有非常成熟的精品酒店联盟,如全球奢华精品酒店联盟(SLH)、全球设计酒店联盟(The Design Hotels of the World)、罗莱夏朵(Relais & Chateaux)等。部分中国精品酒店也加入到这些联盟,如SLH(中国)接收了南京御庭精品酒店、苏州平江府精品酒店、昆明柏联SPA温泉、新濠中国度假村的御林山舍、香港逸兰精品酒店、香港帝乐文娜公馆、乌镇锦堂会、上海璞邸精品酒店。Design Hotels(中国)的成员包括香港美丽华精品酒店、香港南岸精品酒店、上海水舍精品酒店等。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精品酒店的理论研究已进入较高的阶段,从建筑规划、室内外设计、定位、主题、客户关系管理、营销等多视角切入,研究内容丰富,并不断出现新的案例。
注释:
①贾静.山东发展精品酒店的可行性分析.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4):7-8
②洲联集团.精品酒店:缘起、定位与设计.城市住宅,2014(7):106-107
③夏彦茗,俞挺.精品酒店专题研究成果报告.建筑创作,2011(5):28-49
④王丁玲.国际精品酒店空间扩张地理要素分析.现代商业贸易,2012(17):71-72
⑤王雪,贾智红.酒店的文化特色定位与设计表达.华中建筑,2012(6):24-27
⑥徐伊.上海特色酒店之旅当住宿成为旅程一站.风景名胜,2012(6):148-155
⑦任洋,卢峰.中国精品酒店的“精品”设计之道.城市建筑,2014(16):34-37
⑧王洋.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探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1):235
⑨乔文黎,张春利.精品酒店设计解读.城市建筑,2012(4):39-40
⑩张文成.精品酒店:“精”为王道――精品酒店的设计、服务与营销探讨.饭店现代化,2013(9):58-62
11章宇贲,张维.精品酒店建筑的DNA.新建筑,2011(3):20-24
12温莺.基于绿色理念下的中国精品酒店发展思考.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0):93-94
13徐宏,赵慧宁.精品酒店设计初探.美与时代,2011(5):39-41
14宋丽斌.精品酒店之设计理念浅析.大舞台,2015(2):50-51
15彭薇娜,潘丽雅.精品酒店的室内设计探讨.现代装饰(理论),2014(1):59-60
16王政军,王保松,李佳龙.国内精品酒店发展态势探析.智能城市,2016(6):236
17刘少军.文化与旅游地产及精品酒店.城市住宅,2012(7):51-55
18张文成.浅议精品度假酒店经营之道.饭店现代化,2014(7):50-55
19吴昕,杨晓川,汤朝晖.精品酒店邂逅传统民居.南方建筑,2016(4):42-45
20华峰,何俊萍,张首.基于地形的建筑设计研究――云南弥勒湖泉SPA精品度假酒店.建筑技艺,2013(4):165-173
21王佳.论少数民族地区精品酒店建筑及景观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以云南大理喜洲精品酒店设计为例.经济研究导刊,2015(20):318-320
22姜波,孙杰.香箱乡祈福村主题精品酒店.中国住宅设施,2012(9):32-37
23薛原.精品度假酒店地域性特色塑造――Kerry Hill(科瑞・希尔)作品解读.中国房地产业,2015(Z2):48-49
24林翘楚,田大方.精品酒店室外休闲空间设计初探.山西建筑,2016(9):214-215
25辛儒鸿,周建华,黄友慧.差异化语境下的精品酒店景观营造――以重庆悦榕庄为例.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5):87-93
26华亦雄.诗性智慧下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安缦法云精品酒店为例.装饰,2014(11):135-136
27肖琦,金恩贞,洪宽善.浅析精品酒店中出现的客房设计特性――以2008年以后开业的国内外精品酒店实例为中心.设计,2015(11):145-147
28张俊峰.冰精品酒店设计――论精品酒店与地域文化的必要联系和文化遗产的探索与保护.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4(10):112-114
29黄嵩.东南亚风格度假酒店设计研究――以泰国甲米岛塔卡克克拉比精品度假酒店为例. 美术教育研究[J]2015(20):59-61
30郭华,蒋涤非.特色酒店的主题设计浅析――以外滩老码头精品酒店设计为例.中外建筑,2010(7):121-123
31廖钺.精品酒店功能及环境定位的设计初探.现代装饰(理论),2016(5):7-8
32张蓓,刘培.花间堂文化精品酒店的“精品”理念解读.城市建筑,2014(16):15-18
33陈琦.基于心理体验视域下的精品酒店服务质量管理提升.管理观察,2015(2):171-172
34吕海燕.精品酒店的客户关系管理探析.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4):90
35王晓娟.上海市精品酒店服务质量提升实证研究分析.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0-22
36尹萍.刍议精品酒店的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贸,2012(3):117-118
37张怡.酒店微博营销策略――以丽江老磨坊精品酒店为例.中外企业家,2013(5):23-24
38李文希.议中国精品酒店未来的发展方向.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9):91-92
392012年中国精品与设计酒店用户线上调研报告.新财经,2013(3):20-21
40陈慧中,Tomas Contreras,梁景华,杨邦胜,江用正,程兴东,饶保华,阿森,潘冉,曾帜辉.设计的善意――2015国际精品酒店主题论坛.现代装饰,2016(1):36-37
41郭树涵.主题精品酒店的大时代.中国新时代,2014(7):48-53
42郑楠.中国精品酒店的前景分析.经营管理者,2016(15):74
43刘少军.产品即话题――皇家驿栈精品酒店的诞生.中国广告,2014(8):92-93
44高宏.当代中外精品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1):85-86
45魏俊巧.论中国精品酒店的发展.经济研究导刊,2014(15):236-237
46王若郦.探索中国精品酒店的发展之道.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1):91-92
47顾燕云.我国精品酒店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完善对策.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Z1):71-72
48张震.新时期精品酒店的经营策略研究.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3):79
49郑莉,胡智淼.“Apple”理念在当下的精品酒店设计中的启发.价值工程,2014(7):137-138
50彭聪,田宇,葛米娜.武汉发展精品酒店SWOT分析.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1):103-106
51陈晓静,袁溥.酒店经营的新出路:精品酒店.经营管理者,2011(4):112
52于霞.精品酒店的发展对策研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3-85
53严得英.2016年6月中国住宿业精品酒店品牌发展报告2016-07-13.http:///IndustryReport/131165_1.shtml
54丁晴.精品酒店在国内的发展与思考.中国建材科技,(S1):271
55李应军.我国精品酒店的发展对策.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11):74-76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