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污染的途径

环境污染的途径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7: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污染的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污染的途径

第1篇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监测;事故应急管理;

1 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其危害制约着生态平衡及经济、社会发展。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的预防、减少以致消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更要特别注意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又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和人身的危害。在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环境监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进行环境质量管理和宏观决策,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环境质量标准所必须提供的基础资料和依据的来源。环境监测是政府授权的公益型行为,环境监测是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环境监测可理解为对环境的监视、测定和监控等。环境监测可以定义为: 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定期的或连续的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达到监视环境质量的好坏或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进一步预测其变化趋势,以便对环境质量起到监控作用。环境监测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对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源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和生态性能变化趋势的监测等。

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在瞬时或较短时间内大量非正常排放或泄漏剧毒或污染环境的物质,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恶性环境污染事故被称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它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发生突然、难以控制,防不胜防、来势凶猛,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破坏性大,对人民群众及生物生命安全危害极大。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进入高发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其中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不但包括常规性环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学品、危险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过程中污染导致的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3.1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

第一、发生的突然性。突发性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事故的发生有很强的偶然性与意外性,往往突然形成,污染物排放途径和方式不定,在瞬间或极短时间内就造成危害。

第二、形式的多样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包括放射性污染事故、溢油事故、爆炸污染事故、农药、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等多种类型,涉及众多行业与领域。

第三、危害的严重性。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突然,在瞬时内大量泄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如果事先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在很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控制,不仅会打乱一定区域内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社会财产的巨大损失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事故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都较大。

第四、事故处理的艰巨性。因为这类事故通常具有污染范围大,处理难度高的特点,要根据污染物质属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彻底清洁,同时还要阻止污染的继续蔓延和扩散,因此处理起来任务艰巨。

3.2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以下四种类型:

3.2.1 剧毒农药和有毒化学品的泄漏、扩散。

3.2.2 易燃易爆物质的泄漏、爆炸。

3.2.3 溢油环境污染。

3.2.4 非正常大量排放废水造成的污染。。

4 环境监测在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作用

4.1 事故应急管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指中央及地方级政府和有关组织机构为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 有时甚至是危机) 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巨大损失,有计划、有组织的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括应急预案、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或者危机) 的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动态过程。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并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唯一手段。

4.2 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

4.2.1 应急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指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之后,为了快速对事故作出反应和处理,需要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而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活动。具体是在事故发生后,由应急监测人员进入事故现场,采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的检测仪器、设备和一定的技术装备及实验室手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等重要信息。应急监测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监测是为了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适用于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开始阶段; 定量监测是为了确定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确定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并进行标志的监测。同时,定性和定量监测也可以是查明导致事故发生的客观条件而进行的监测。

4.2.2 应急监测与事故应急管理。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与处置; 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必须首先找出泄漏源,并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除此之外,还应查明污染物的泄露和扩散态势、影响范围。充分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泄漏量和污染范围。环境监测部门应能快速做出应急监测响应,科学的实施监测,并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事故污染现状,为进一步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是事故应急救援的四大基本任务之一。其具体要求就是要针对事故对人体、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检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如果没有应急监测的实施,就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数据,也就无从判断污染的程度如何,更无从去谈如何控制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因此,进行环境应急监测是正确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前提。

5 结语

通过应急监测我们能迅速获得污染事故的初步分析结果,如污染物的释放量、形态及浓度,估计向环境扩散的速率、受污染的区域和范围、有无叠加作用、降解速率以及污染物的特点( 包括毒性、挥发性、残留性) 等[8]。这对于评估事故对公众和环境的影响、整个事故影响区域产生的后果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污染事故的有效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这为制定处置措施快速的提供了必要的信息。鉴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应根据初步分析结果迅速提出适当的应急处理处置措施,或者为决策者及有关方面提供充分的事故信息,以确保对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应急反应,尽量将事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杨若明,金军. 环境监测[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5- 16.

[2]徐民英. 环境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06,( 20) : 135 -136.

[3]张晓勇,黄卫,司蔚等. 浅谈当前环境突发应急监测的发展[J]. 江苏环境科技,2006,19( z1) : 84 -86.

[4]刘铁顺.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27( 12) : 30 -32.

[5]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25.

[6]肖勇泉,齐燕红.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 2) : 4 -5.

第2篇

关键词:化工企业;突发污染事件;预防;应急处置;对策

化学工业在中国发展迅猛,化工产品不仅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等各个领域,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一些化工企业急功近利,在项目建设上违反法律规定,出现先建设后环评、不环评就建设等现象,有的即使经过了环评,但对环境风险的评估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有的在项目建设和运营中缺乏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应对突发污染事件的能力不强,且疏于安全管理,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因此,预防和处置化工企业突发污染事故,科学的对策与措施必不可少。

1项目环评中注重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关于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进行风险评价的通知》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对建设项目风险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2004年12月11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导则》明确指出:为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畴。在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要科学预测评价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3]。通过环境风险评价,可以预测不确定因素事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严重程度及波及范围。从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和物质(包括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火灾和爆炸、泄漏等次生/伴生的危险物质,以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主要环境风险源的扩散途径(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可能受影响的环境保护目标的识别,发现事故隐患,找出项目存在哪些风险,哪些是重大风险,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同时,通过源项分析和后果预测,确定事故产生的后果和发生几率,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一旦事故发生,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手段,使污染降到最小,危害降到最低。

2项目施工中落实环境风险防范

设施项目建设实行“三同时”是防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关口之一,项目建设中首先在设计阶段严格按照国家《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的具体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等按一般规定,污染源控制到废气治理,废水贮运,污水处理场(站)设计,事故应急措施,固体废物贮运与处理等污染要素精心设计。切实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落实污染治理和应对突发污染事故的防范措施和标准[4]。环境监察部门加强对建设项目日常施工监管。对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的建设项目,施工中建设单位要委托环境监理单位实施环境现场施工监管,重点监管项目施工中的污染防治,以及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情况,并将监理报告作为“三同时”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7]。环保部门开展项目竣工验收时,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所提出的执行标准和具体要求,对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重点进行现场检查和核查,如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不予验收并限期整改;对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厂区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如达不到环保、安全、消防验收的,一律不得投入生产。

3加强环境突发污染事件保障体系建设

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首先,化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环境风险源特征等因素,分别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明确本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和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建设有效的环境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体系,设立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控和指挥机构[5]。环保部门在督促、指导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并着重考虑设立环保现场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专家组,明确职责,为企业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环保部门所属监测机构在掌握各化工企业主要污染因子的基础上,做好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应对准备,有针对性地配备相应的现场应急交通设施、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防护设施,培训相关人员,开展常态化演练,强化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监测手段,及时准确提供监测数据。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明确分工,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在人力、财力、物资、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治安维护、通信、技术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4严格企业内部管理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很多都是因为安全事故而引发。由于化工行业原料或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且有毒有害等特点,如果安全出问题,容易导致爆炸、燃烧、泄漏等安全生产事故,从而引发污染事件[6]。因此,化工企业首先要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树立安全生产理念,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安全生产技能。其次,化工企业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保障,制定安全发展规划,配套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问责制,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检查,杜绝违规操作,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行为者,安监部门要严厉追责。第三,由于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复杂,因设备因素引发的污染事故也不在少数,因此要加强对主要设备检修,监控检查,制定合理检修周期,定期对危险源进行检测,评估,监控,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实施危险源控制管理,建立巡查制度,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2]。第四,要加大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推广新技术应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通过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改变旧的工艺和模式,降低设备及操作带来的不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做到万无一失。

5加大执法和宣传力度的同时强化环境现场监管

新《环保法》赋予环保部门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限制生产、停产整顿等多项强制执行权。因此环保部门要敢于执法,严于执法,要铁面无私,决不能不作为,乱作为。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要做到“一厂一档”,建立健全各化工企业污染源动态管理档案,摸清各化工企业可能存在的污染隐患,有针对性地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加大监督检查频次,实行远程监控管理。要加强对环境风险源的监管,尤其要按照环保部的有关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规定,重点对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开展巡查,要查看各项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应急防范设施是否存在隐患。对于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暗排污染物的企业,要严管重罚,决不手软。坚持管理与服务,教育与执法相结合的原则。既服务企业发展,又服务广大群众,同时要强化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尤其是增强企业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企业员工把保护环境,维护环境安全能够转变为自觉行动,从而有效减轻环境突发污染事件的发生。

6结语

当前,中国化工企业发展迅猛,污染事故频发,只有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防范措施,政府部门和企业切实履行各自责任,一定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作者:游大龙 阮强 胡涛 马哲河 罗李 单位: 1. 湖北省咸宁市环境监测站 2. 湖北省嘉鱼县环境监测站 3. 湖北省公信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田野,赵文喜.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2]孔繁琦.当前化工园区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新疆化工,2013(2):7-8.

[3](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S].2004.

[4]环发(2012)7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Z].2012.

[5]宋美华,张辉,韩璞.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几点思考[J].辽宁化工,2012,41(4):356.

第3篇

图书馆是人员密集而且流动性较大的文化场所,它以环境优雅、安静卫生、资料全面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然而图书馆并不是无菌区,一直被人们认为环境雅洁、安静的图书馆,其实隐藏着许多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来源广泛,种类繁多,直接威胁着图书馆员的身心健康。

1图书馆环境的主要污染

目前图书馆内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纸质文献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和馆室设施装修污染等。这些污染正悄悄侵蚀着图书馆里读者和馆员的身体健康,

1.1纸质文献污染

图书馆的污染与环境湿度、温度、气压密切相关。书籍排列过密,通风不畅,就容易引致细菌和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长。湿度大时革兰阴性细菌易于繁殖;湿度过低(小于10%),温度又高于30°C时,革兰阳细菌与流感病毒也易于繁殖。这些细菌常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体。图书馆内许多不流通的陈旧图书容易被螨虫寄居并大量地繁殖,图书中常见的螨虫对人体的皮肤危害很大。此外,图书油墨中含有大量的铅等重金属污染物质,经常接触书刊会受到一定的重金属污染而造成身体的损害。

专家提醒我们,图书中的真菌含有黄曲霉素、黄褐毒素等,能对肝细胞、肾细胞、肺细胞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或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许多肉眼无法看见的螨虫、寄生虫对人体的危害也很严重。图书的印刷材料,富含铅、苯有毒成份,馆内大量堆积的文献资料不停地散发着有毒气体,促使馆员和读者长期被动地吸收,并在体内慢慢蓄积,长此以往就会产生铅、苯中毒。

1.2电磁辐射污染

电磁辐射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水源、大气、噪声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电子阅览室的主要任务是为读者提供电子期刊阅览,这就需要大量的电脑。电脑和其他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是现在高校图书馆污染家族的新成员,电磁辐射的危害更具有隐蔽性。

据专家介绍,电脑产生的脉动波及不均匀的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极大,尤其是对图书馆中人数占大部分的女性电脑操作员的伤害更甚,使其月经不调或意外怀孕几率攀升。众多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馆员长期暴露于电磁污染环境,除了出现头痛、耳鸣、神经衰弱、视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外,还可能增加肿瘤的危险度,尤其是白血病、脑和乳腺的肿瘤等。

1.3其他污染

图书馆在室内装修装饰过程中使用的多种装饰材料均含有甲醛、苯类等挥发性有机物,造成室内空气污染,从而引起人们头痛、头晕、恶心,甚至中毒。电脑、显示器、电视、空调等办公电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释放出氨、臭氧以及电磁、微波辐射等有害物质,这些隐形杀手对机体健康的伤害是不可低估的。

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图书馆的管理也逐渐实现了电脑化管理,多数图书馆也开展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除了前文提到的电磁辐射外,馆员每天操作的键盘、鼠标、UPS、复印机、交换机等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光电反应产物和电流与橡胶绝缘导线的作用,极易造成有害物质挥发,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长期处于这种电磁辐射环境中,会对身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有影响,尤其是电脑键盘如不及时消毒,成为滋生大量病菌的温床。

对专业图书馆来讲,现代化信息环境和网络资源是科技人员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其所造成的危害则更大。这些污染源正悄悄地侵蚀着读者和馆员的身心健康,其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前图书馆管理者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2馆员健康保护方法

要想完全消除污染的提法不够现实,我们只能尽可能减少污染源及其有害成分,给馆员提供相对健康的环境。针对不同的污染方式,应该使用恰当的方法来防治。下面介绍一下如何防护这些污染。

2.1对细菌病毒的防护

首先是书刊消毒,书刊卫生消毒要求必须选择适合高效的既能有效杀灭微生物和传染病菌,又不损坏书刊资料质量的消毒方法。目前国内多数图书馆主要采用通风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药物消毒法及空气净化措施等。通风消毒法,即经常开窗换气。每天对室内自然通风或利用换气设备每小时进行一二次通风,保持空气对流,减少悬浮颗粒及致病微生物的含量。紫外线消毒法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结核杆菌、芽孢与真菌孢子。在无人的情况下,每天紫外线灯照射,可消除空气中和物体表面自然菌92%以上。药物消毒法,即使用专用药物对图书进行消毒,如消毒剂、臭氧等均有很好的杀菌效果。对体积较大的空间,可用0.2%的过氧乙酸或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用量为20~30mL/m。

然后是馆内电子阅览室中的电脑、报刊阅览室和声像室中的桌椅、书库中的代书板、楼梯扶手、公用电话、办公家具、洗手间中的洗手盆等公共用具,均要定期清洗并用杀菌药物进行消毒处理,以其控制和减少污染。

2.2对电磁辐射的防护

由于图书馆电子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彻底消除电磁波的污染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由于工作需要不能远离电磁波发射源,必须采取屏蔽防护措施。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与发射功率大小及发射源的距离有关,它的危害程度与发射功率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馆员应适当地远离电磁场源活动。

中国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提出几点建议:一要注意室内办公设备和电器的不要过于集中;二要注意办公设备和电器的使用时间,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和同时使用;三是注意人体与电器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离电器越远,受电磁波的侵害就越少。

2.3对其他污染的防护

要使室内空气好,除了尽量通风换气;就是增强绿化。有几类绿色植物能净化空气、吸收有害气体,是去除室内污染的首选。第一种是吊兰:24h内,一盆吊兰在8m2~10m2的房间内可杀死80%的有害物质,吸收86%的甲醛。第二种是芦荟:在24h照明的条件下,可以消灭1m3空气中所含的90%的甲醛。第三是种常春藤:一盆常春藤能消灭8m2~10m2房间内90%的苯。第四种是虎尾兰。第五种是龙舌兰:在10m2左右的房间内,龙舌兰可消灭70%的苯、50%的甲醛和24%的三氯乙烯。第六种是月季:能较多地吸收氯化氢、硫化氢、苯酚、乙醚等有害气体。所以可在图书馆内多摆放几种植物,既美观又环保。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认识的不断提高,室内环境污染和控制将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馆员是图书馆事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最为活跃、起决定作用的要素。维护馆员的健康权,是加强馆员劳动保护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淑娟.略谈图书馆的环境保护[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1).

[2]冯攸联.对读者和馆员的身体健康负责[J].黑龙江图书馆,1991(,6).

第4篇

关键词:突发性 污染事故 应急监测

一、前言

在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环境监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的预防、减少以至消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更要特别注意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又如何及时有效地处理处置,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和人身的危害。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其危害制约着生态平衡及经济、社会发展。

二、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政府授权的公益型行为,环境监测是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环境监测可理解为对环境的监视、测定和监控等。环境监测是政府部门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进行环境质量管理和宏观决策,环境科学研究及修订环境质量标准所必须提供的基础资料和依据的来源。环境监测可以定义为: 为了某种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时间和空间,定期的或连续的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观察、分析其变化及其对环境影响的过程,达到监视环境质量的好坏或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进一步预测其变化趋势,以便对环境质量起到监控作用。

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特征

(一)、突发性事故形式的多样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涉及众多行业与领域,就同一类型来说,表现形式多样所含的污染因素较多,较为复杂。排放的形态有多种多样,有气体、液体、固体和放射性等。

(二)、突发事故发生的突然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排污方式,因事发原因各有不同,事故发生突然,且来势凶猛,,不可预测所以具有偶然性、瞬时性。

(三)、突发事故危害的严重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破坏性强,不仅会严重影响一定区域内的人群的正常生活和生活秩序,还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突发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鉴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涉及的污染因素较多,因此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决定了事故监测、处理比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难度更大、更复杂。

(五)、事故处理的艰巨性

因为这类事故通常具有污染范围大,处理难度高的特点,要根据污染物质属性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彻底清洁,同时还要阻止污染的继续蔓延和扩散,因此处理起来任务艰巨。

四、环境监测在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作用

(一)、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指中央及地方级政府和有关组织机构为避免或者减轻突发事件( 有时甚至是危机) 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重大冲击和巨大损失,有计划、有组织的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括应急预案、应急处理、突发事件( 或者危机) 的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动态过程。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并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风险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

(二)、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

1.应急监测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是指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之后,为了快速对事故作出反应和处理,需要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的范围和程度而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活动。具体是在事故发生后,由应急监测人员进入事故现场,采用小型、便携、简易、快速的检测仪器、设备和一定的技术装备及实验室手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等重要信息。应急监测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监测是为了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适用于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开始阶段; 定量监测是为了确定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确定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并进行标志的监测。同时,定性和定量监测也可以是查明导致事故发生的客观条件而进行的监测。

2.应急监测与事故应急管理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与处置; 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中,必须首先找出泄漏源,并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除此之外,还应查明污染物的泄露和扩散态势、影响范围。充分了解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泄漏量和污染范围。环境监测部门应能快速做出应急监测响应,科学的实施监测,并及时向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事故污染现状,为进一步采取应急措施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是事故应急救援的四大基本任务之一。其具体要求就是要针对事故对人体、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检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如果没有应急监测的实施,就没有办法获得真实的污染情况和污染数据,也就无从判断污染的程度如何,更无从去谈如何控制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五、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点

(一)、对监测仪器要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2)操作简单易掌握;(3)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4)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5)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6)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

(二)、监测人员要求

应急监测人员应具备过硬的监测技术水平,经过应急监测方面的技术培训,不但能够清楚的认识、了解工作中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而且能够提高自身处理应急污染事故的素质和能力,增长应急监测处置经验。还要进行应急演习,应急演习不仅可以使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而且在使用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中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率的提高和仪器设备操作的熟练,有效的节约了现场监测的宝贵时间。

(三)、监测技术要求

要求应急监测人员开展监测工作时,应该遵照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国家的监测技术规范执行,为达到质量保证要求,需带标准样做实验或做加标回收实验,确保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污染指标判定应按国家污染物排放或国家认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并强调要严格数据审核,确保监测数据不能错报、误报。

结束语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是对整个突发事件的整体监测和评估,它能够有效的掌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和分析,对有关部门的事故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以确保对事故做出及时有效的应急反应,尽量将事故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杨若明,金军. 环境监测[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5- 16.

[2]徐民英. 环境应急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 商场现代化,2006,( 20) : 135 -136.

[3]张晓勇,黄卫,司蔚等. 浅谈当前环境突发应急监测的发展[J]. 江苏环境科技,2006,19( z1) : 84 -86.

[4]刘铁顺.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27( 12) : 30 -32.

[5]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25.

[6]肖勇泉,齐燕红.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 2) : 4 -5.

[7]马骁,连萍. 加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 内蒙古环境保护,2005,17( 2) : 34—36.

第5篇

关键词: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环境保护 影响

前言

所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污染事件[1]。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迅速发展且其门类日趋齐全。大量的工业原料被储存、运输、用于一线生产;尤其是化工材料,其大多是有毒易爆物质;由于人为等原因,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有些污染事件不仅对我国局部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造成了当地社会的一度不稳定。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对我国环境的危害

1993~2005年污染事故统计数据统计显示:在13年中全国每年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总次数最少为1406次,最多为3001次,水和大气两类环境事故占据了事故总数的绝大部分(83.04 %~92.02 %)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和中部地区省份,湖南、四川和广西为环境事故最密集的区域[2]。与常规的环境污染相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严重、污染物不明等特点。因此,其对局部环境的危害就更加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就更大。如:2004 年四川沱江发生特大污水事故,近百万人饮水中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导致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造成哈尔滨市400万市民断水4d,沿江数10个市(县)及下游俄罗斯遭受影响;2006年1月,湘江发生严重的镉污染水体事故,致使湘潭、株洲两市水厂镉严重超标,部分地区积水的镉浓度超标200多倍[3]。据国家环境保护局统计,类似的环境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发生约2000起左右[4,5]。

1.1. 突发性环境污染对我国水体的影响

在我国发生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水污染事件占主要比重,如上文提到的四川沱江和松花江以及江苏盐城等特大水污染事件。局部的地表水段在短时间内被排入大量的有毒化工原料,从而直接导致局部水体物理化学性质的急剧变化而被严重污染;水体内的生物也因此遭到灭顶之灾,水体内的生态环境也随之被彻底破坏。如不积极采取有效的水利拦截措施水域内河流的流动将使污染水域的面积迅速扩大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而污染水域的治理不但周期长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巨额资金。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地表水的污染处于中度污染状况,而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无疑使我国水体总体的污染状况雪上加霜。由于地表水的渗透,局部的地表水污染还有可能引起局部的地下水的污染,地下水污染的修复较之地表水更加困难其影响将更加深远。此外,污染水体中的有毒化工原料和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巨大其将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1.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对我国大气的影响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的大气污染事件在我国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比例。气体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与水污染有着不同的特点:大气污染的持续时间短,危害更直接更大,在短时间内几乎无法控制和治理已经造成的污染。在我国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中大气的污染一般是由化工厂化工气体泄漏和化工原料运输过程中运输车的交通事故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可以使一定空间内的空气质量变坏,如发生在人口较稠密的居民区其间接危害会更加严重。

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有害物质的挥发可以使污染在一定的条件下迅速转移从而带来更多的间接危害。如:污染物随风飘到远方扩大污染范围或随雨水降下污染地表水。

1.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对我国土壤的影响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固废和被污染降雨以及灌溉水污染,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的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形式。土壤被污染后其污染效应潜伏期长不易被发觉。土壤收到重金属污染后,其会随着植物而迁移到人体中对人体造成危害。土壤被污染后其治理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周期也长。

终上所述,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对我国局部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使发生地方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进程延缓,使局部环境质量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污染状态。它同时也加剧了我国环境整体的严峻形势,增加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资源投入。它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正面影响

我国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虽然给我国的局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甚至影响到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总体进程。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它的发生也迫使我国政府、环保以及科研等部门积极总结事件发生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预防以及治理措施。在此过程中也就使我国的对于此类环境污染事件的防治措施和体制更加完善和有效,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此类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

2.1 有利于企业应急能力的提升

第6篇

立体无土栽培不仅是一种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的技术手段和立体美化、绿化的造景技术,而且由于其离开了土地的束缚,可以在任何不具有可耕种土壤的区域应用,使植物种植可以无限地向空间拓展。只要具备良好的水、电资源,充足的光照,辅以栽培设施、植物种苗和所需的营养,就能进行植物的种植。而且,立体无土栽培设施的组合,可以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只要有利于实现栽培及灌溉,可以设计、组合出各种立体艺术造型的栽培设施装置。所以,立体栽培在现代都市绿化景观营造,家庭阳台、屋顶农业种植,现代温室高产栽培,休闲观光温室的观光、采摘栽培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作为温室环境下的立体无土栽培,其设施模式的选择、设施布局和立体层高的设计是有讲究的,立体栽培设施的设计、组合不当,不但难以获得良好的种植效果和较高的产量,反而降低了作物的品质和视觉效果,一些作物品种的优良特性、内在的良好品质难以显现出来,其结果是通过立体栽培生产了一堆“绿色垃圾”,没有实现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笔者归纳总结了现有立体无土栽培设施特点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无土栽培设施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设施互相遮光,降低了空间的光利用效率

国内外的温室结构对比表明,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理想型材的选择,精密的传动系统与覆盖材料配置,可以提高温室内光照5%~20%。同样,立体栽培设施的平面布置密度不同,高度不同、层间距不同、几何形状不同、设施的体量大小不同,对室内光环境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一般随着设施横向布置密度和纵向高度及层数的增加,空间的光照强度自上而下迅速递减。立体设施骨架、栽培容器体量越大,对相邻设施的阳光遮挡所造成的阴影也越大,同时层间设施结构、容器对光的吸收,均减弱了立体空间中下层的光照强度与作物的光合效率。

垂直光温条件差距较大,不宜栽培同种作物

温室中立体无土栽培不仅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光照强度的差异,而且空间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通过智能数据监测系统记录2011年9月下旬连栋温室内三层立体水培设施(下层离地60 cm,中层120 cm,顶层离地180 cm,每层宽60 cm,栽培架间距100 cm)各层的光照、温度、相对湿度的参数,并绘制成曲线图。

由图1可知,在晴天8:00~19:00之间,顶层光照强度在12:00~14:00最高,而中下层处于较低水平(与中午时分的太阳高度角及上下层的垂直遮挡有关),中午前后顶层的光照强度是中下层的15倍左右;中下层光照强度在9:30~10:30和15:00~16:00时较高(此时为斜射阳光照射到中下层的栽培床槽上),此时顶层光照强度是中层的1.5倍,是下层的3.7倍。

由图2可知,温度在10:00时,顶层(35.6℃)和中层(33.9℃)分别比下层(21.8℃)高出13.8℃和12.1℃。此后,随着降温设备(湿帘和风机)的使用,中层和下层温度差缩小,上下层之间温差均保持在2℃左右,顶层温度一直保持在30℃以上。15:00~19:00时,随着温度逐渐降低,各层之间温差保持在2℃左右,19:00~次日8:30,各层温度基本趋于一致。

由图3可知,立体无土栽培不同部位空气相对湿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顶层在9:00~ 18:00时的空气相对湿度只有20%左右,而中下层的相对湿度在60%~80%;19:00~次日8:00时,顶层相对湿度约为60%,而中下层相对湿度基本接近100%。顶层与中下层的空气相对湿度差平均为40%左右。

综上,在三层立体种植条件下,白天三层之间光照强度的差距是几倍到十几倍,温度差距在2~12℃,相对空气湿度相差约为40%左右。如果在不同层面上种植同一种作物,就会因为各层之间显著的环境条件差异而出现同种作物不同的生长状态(生长发育进程、健壮瘦弱、叶色、株型不一致),每层的产量、品质也就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

另外,用A字架多恿⑻逯种膊葺,虽然增加了两侧栽培槽的植株栽植数量,但如果栽培架布置间距、层间距过小,就会导致两侧种植槽的植物只能享受到半天的阳光照射,一侧的中下层栽培槽的草莓果实产量之和与顶层种植槽的产量基本相当。而且,中下层草莓的果形小、品质低、商品性较差。所以,自然光利用型的立体栽培并不能如人们期望的那样,随立体栽培层数的增加,产量也呈“几何级”提高。而如果将立体栽培架的间距拉开,虽然相邻设施的互相遮光少了,但立体种植的植株数量优势也就体现不出来了。

第7篇

关键词 发展;环境治理;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32-01

0 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近几年已经连连取得突破,人均GDP水平正在稳步上升。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破坏,各种环境污染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而且目前国内的污染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许多地方的水资源污染已经影响到人们的饮水和生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针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基本国策,为促进国内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有效治理环境问题,仍是现下需要研究的重点。

1 导致国内环境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

导致国内环境问题严重的根源是人类的生存活动,分析导致国内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需要从人入手。

首先,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发展观已经走入了误区,政府单纯的认为经济发展就等同于社会发展,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够解决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发展问题,才能够追赶发达工业国家的脚步。这种思想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单纯的经济发展缺乏成熟的政治文明做后盾,导致社会发展失去协调性,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目前仍旧有人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模仿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模式,先发展再治理,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路径[1]。但是这一观点并未从中国的实际资源情况深入分析。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各种资源相对紧张,各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很可能在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前蜂拥而至,导致经济发展难以承受环境压力。因此,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长久利益的远大战略,也是必然要求。

其次,国内目前缺乏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规范,现有的法律规范结构也不合理。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就不能够有效的实现环境的保护。目前国内的许多法律法规的侧重点是如何防治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染,但是却很少提到保护生态环境,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漏洞[2]。而且,许多法律规范仅仅对如何治理环境问题的根源做出了相关对顶,忽视了由根源引发的区域性污染的治理规定。总体来说对于污染后的治理进行了规定,但是忽视了最根本的环境保护规定。

最后,环境污染也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污染性较为严重的物品被发明和使用,虽然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为环境的发展制造了沉重的压力。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都与科技发展有紧密联系,也是当前需要大力整治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2 提高环境治理新途径

提高环境的治理,需要从环境污染的根源入手。因此,解决国内的环境问题还是要从人入手,落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实现环境污染的有效治理。总体来说,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是提高环境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政府为环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力量,政府的决策直接关系到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影响程度。因此,政府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企业采取保护环境的生产模式,向大众宣传环境发展的重要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营造整体保护环境的氛围[3]。加强政府的强制性只能也是保护环境的必然措施,对违反相关法规,污染环境造成影响的一律从重处罚,对各级执政单位的执政策略也要进行监督,发现以牺牲环境换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律严肃处理。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的管理阶层,具备管理社会行为的权利和责任,只有正确意识到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充分发挥保护环境的权利,才能够实现政府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环境的保护不能够仅靠政府采取措施来完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行为的主体,当然更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引导大众正确认识环境污染行为的危害,正确进行经济行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点。目前,许多国家都发起了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公益性活动,掀起了全球绿色发展的新热潮,国内也大力宣传低碳生活,提倡人们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极大的促进了国内环境保护的效果[4]。

最后,重视对企业行为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企业的工业化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元凶。严格审查企业的废气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对造成污染的企业进行从重处理,建立严格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制度,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总之,随着人们对环境破坏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整体角度治理和预防环境问题,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新时期政府需要引导和大力支持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提高环境治理新路径的实施,完善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为进一步促进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恩钱.环境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多中心环境治理[J].桂海论丛,2005(6).

[2]楼苏萍.西方国家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途径与机制[J].学术论坛,2012(3).

第8篇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情况,了解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境污染处理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包含的内容有: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环境污染处理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客户可根据自身要求研究最终的调研大纲。

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环境污染处理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环境污染处理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