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1 17:27: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1篇

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

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木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读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透的内涵。

艺术活动的功能

(1)审美认知功能;

(2)审美教育功能;

(3)审美娱乐功能。

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

艺术活动是以特有的艺术语言体系为媒介、以创造形象或意境为旨归的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它凝结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主要通过指导人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活动,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

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第2篇

关键词:电影艺术 审美特征

电影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艺术。它是近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是动态的再现型艺术,它的美就在于塑造鲜活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反映和再现生活的本质。然而,电影与电影美学又不是同一个概念。电影是指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一种异质综合性的媒介手段,是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的动态影像。而电影美学要求电影首先要以电影的特殊艺术手段来认识现实和反映现实,也就是要具备电影的思维特点和艺术特点。电影艺术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因而相对于一般美学来说,电影美学无论在色彩、空间、线条、影像上都表现的更复杂更全面一些。本文旨在从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反映现实的逼真性、视听的高度融合性和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四个方面浅要地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电影艺术的高度综合性

我们说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这是因为电影几乎拥有着其它艺术的所有表现手段。在它的肌体中有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塑等各种因素。而这种综合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并且,集各种艺术元素于一体。它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表现特色。如:汲取了绘画对光、影、色、线条、体积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汲取了音乐的韵律美、节奏美和音乐独特的听觉艺术元素;又如:将文学溶入电影艺术,主要在于汲取文学塑造人物形象与典型的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结构安排,细节的描写方面等。二是,电影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电影艺术是各种艺术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门艺术,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电影从无声片、有声片到现今的彩色片和立体电影,都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

二、电影艺术反映现实的逼真性

我们知道电影最早被称为“活动的照相”。至于照相我们是清楚的,所谓的照相就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静态的。而活动的照相也是真实地记录生活中的原貌,只不过是把可见的事物在运动中纪录下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是动态的。因此,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特性――逼真性。谈到逼真性,照片的逼真在于人物、景物的真实;而电影的逼真性除此之外还在于,电影还能发出物体的声音和人的语言,它和活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使电影具有了更强的逼真性。另外,电影还能够把生活中的颜色和色调逼真地反映在银幕上,使人们直接观赏到色彩艳丽的世界。这样,银幕上的生活由于运动的画面、声音和色彩三者的结合,就更加接近于现实生活了。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都看过电影。有些电影看过数边,甚至过了许多年我们依然喜爱,比如:《地道战》。究其原因,就在于影片的内容就是生活本身,它真实的反映了生活的本质,用镜头真实的纪录了生活。

电影艺术的逼真感还有另一个表现――蒙太奇――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段。蒙太奇虽然来源于建筑学,但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的经验却有着相似性。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是不断地改变空间范围和视角。比如:有时远观、有时近取;有时从这个角度观察,有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有时平视,有时斜视,有时仰视,有时俯视;有时固定地看一个事物的变化,有时则随着事物移动看一个事物的变化。人们正是通过观察点的变化以及从不同的观察点上所得的综合印象去了解事物的外貌。而电影正是根据这个特点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平拍、斜拍、仰拍、俯拍等景别以及包括推、拉、摇、移、跟、升、降在内的各种移动镜头,并将各种景别、镜头连接在一起,使观众如同在现实生活中那样去观察反映在银幕上的生活,产生一种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逼真感受。

三、电影艺术的视、听融合性

电影艺术是视觉与听觉为主的影像艺术。视觉、听觉以及视听融合性都是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要探讨电影艺术视、听的融合性,首先,来看看传统艺术。绘画艺术是用画面来塑造形象,但是缺少了音响效果;音乐艺术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但又缺少了画面,也就缺少了形象感。而电影艺术的出现,尤其是有声电影的出现,使艺术具有了音响与画面的高度融合。电影和戏剧又有所不同,电影和戏剧虽然都重视动作性,但电影更重视的是视觉动作而戏剧更重视的是言语动作。电影艺术不仅善于汲取绘画的特点,还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音响和画面的高度融合性,使得形象更为真实,更为丰满,更具立体感。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台的画面外传来令人荡气回肠的《台》的音乐,构成音响与画面渗透、情景交融的意境。

四、电影艺术时间空间的高度自由性

电影艺术是一种典型的时空综合的艺术。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同时展开的。电影艺术的时间是指空间化了的时间,成为具体可闻可见的空间运动;电影艺术的空间是指时间化了的空间,它有一个时间的流动过程。电影既是在空间中展开的时间艺术,也是在时间上延续的空间艺术,它把时间艺术的表现性与空间艺术的造型性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而成为拥有时空自由的一门崭新的艺术。由于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性,它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了极大的自由性。比如受众对一个时空统一的镜头的感受并不是纯粹用钟表来计算的,它还受到镜头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节奏的影响。信息量大,时间感就短,信息量少,时间感就长;节奏变化强烈,时间感就短,节奏变化缓慢,时间感就长。这里还涉及一个电影艺术时空的交错的问题。所谓时空交错指的是打破现实时间的自然顺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场面进行交叉衔接,将联想、回忆、幻觉、梦境同现实融为一体,使时空呈现出跳跃性并获得多层次的展示。电影艺术似乎有一种不受物理空间和自然时间束缚的力量,与其他艺术相比,电影艺术更能摆脱时空的客观规定性,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简单论述,我们对电影这门新兴的艺术的审美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同时也有利于电影艺术的欣赏与评论。当然,要进一步的、深入的探究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不仅要对电影艺术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要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视、现代科学技术、受众以及审美心理学等多学科、多角度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研究与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 辛、甘 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莫•卡冈:《艺术形态学》,凌继尧译,三联书店,1986.12。

[3]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E•吉甘:《论电影艺术的特点》,见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1984。

[5]王世德:《影视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9.4。

第3篇

关键词:舞蹈;创作;审美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135-01

舞蹈创作是一种审美创作活动,必须遵循舞蹈艺术之规律,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具有强烈艺术生命力的舞蹈作品,使之发挥一定的社会影响,给人们以审美感染方面的精神享受。研究舞蹈创作审美规范就是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规律,遵循其基本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发挥创作者独特的创造精神,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创作类型的分析

总的来看,舞蹈创作的过程就是舞蹈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生活相结合,并使之统一在艺术形式之中的一种审美规范,进而创造出具有舞艺形象艺术作品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创作者体验、感受生活阶段、对素材进行提炼阶段、择定题材阶段以及艺术构思和舞蹈形象诞生阶段都受到舞蹈表现手段的制约,这些阶段都要符合舞蹈艺术形式的相关审美规范。我们通常把舞蹈分为三大类,即:抒情性舞蹈、叙事性舞蹈和戏剧性舞蹈,下面就其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抒情性舞蹈的艺术特点

这一类舞蹈不具有情节,是为了表现一种情绪、抒发一定的情感,抒情性舞蹈还可以分为情绪型、意境型、技巧型这三种类型。一是情绪型舞蹈的审美特点。这种舞蹈直接以舞蹈来抒发舞者的情感,多以舞蹈动作节奏的对比变化表现和描绘舞者不同的情感以及精神风貌。二是意境型舞蹈的审美特点。这种抒情舞蹈以舞蹈的情景交融所创造出的某种艺术境界来抒发和表现舞者的情感和精神风貌,不强调舞蹈动作节奏强烈的对比变化,通常以连续不断的舞蹈动作,结合舞蹈队形画面的发展变化,创造出一种深邃的意境。三是技巧型舞蹈的审美特点。技巧型抒情舞蹈是以舞蹈技巧动作表现出一种概括情绪的舞蹈,通常以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统一整齐的造型动作构成舞蹈情绪的。

(二)叙事性舞蹈的艺术特点

叙事性舞蹈通常以情节、事件的发展反映生活的内容或者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这种舞蹈结构的形式规范可以分为时空顺序式结构、时空交错式结构这两种。这两种结构形式各有所长,在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或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时空顺序式的情节舞蹈主要是根据客观事物自然次序的先后来安排舞蹈中人物的动作和情节,其结构特点是形式脉络比较清晰、线索非常明确,通俗易懂,易于人们所接受和理解。时空交错式结构的叙事舞蹈打破了时空中的一些次序,将生活内容的本来面目打乱了,主要是为了描绘和展现更加丰富、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可以调动观众的艺术想象力。因此,在扩大舞蹈题材范围、增加作品容量和丰富表现手段、加强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一面。

(三)戏剧性舞蹈的艺术特点

戏剧性舞蹈的艺术形式对舞蹈艺术有了更高的发展,它综合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从戏剧性舞蹈的审美形式看,可以将它分为戏剧性舞剧、交响性舞剧、戏剧响性相结合舞剧这几个类型。一是戏剧性舞剧的艺术特点。戏剧性舞剧主要是依据戏剧的艺术特性创作出来的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在舞蹈中可以通过各种矛盾冲突刻画不同类型的人物个性,是舞剧史上最主要的审美形式之一,这种类型的舞剧也被称为“传统式舞剧”。这种舞蹈注重逻辑的贯穿,多采用时空顺序式结构。二是交响性舞剧的艺术特点。这种舞剧是按照交响乐的艺术特性进行创作的,运用交响乐的写作原则、结构和形式特点进行舞剧的构思和表现。这种舞蹈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主要是以概括和抽象的形式通过对人物感情的渲染和描绘来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强调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反对自然形态的生活模拟动作手势,追求高度的舞蹈化。三是戏剧响性相结合舞剧的艺术特点。这种舞剧综合了戏剧性舞剧、交响性舞剧的优点,不仅发挥了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特长,而且有比较完整的戏剧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戏剧响性相结合的舞剧,在我国还处起步阶段,舞蹈家在创作中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的作品在戏剧性和交响性方面各有侧重。

二、舞蹈创作的审美分析

(一)生活与舞蹈的审美分析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活包罗万象,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部内容,其内容丰富多彩,犹如璀璨的万花筒。这么庞大复杂的一个体系,其中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某一个特定舞蹈创作者的素材,只有那些当从事舞蹈创作的人遇到了能够在情感上引起共震、让他们产生共鸣的事物才可能成为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题材。不同的舞蹈创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他们选择的素材也各不相同,但是,从总体上来讲,舞蹈的素材是来源于生活的,舞蹈是在生活中原有事物的基础上、添加具体的思想感情、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能够给人带来精神审美享受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

(二)舞蹈创作表现范围的审美分析

舞蹈作品在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方面既有特长又有局限,这也是舞蹈艺术所具有的客观的艺术规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舞蹈在表现和反映生活的特长和局限呢?曾经有人总是过多地强调舞蹈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内容方面的局限性,也有人试图定义某种生活内容是可以用舞蹈表现的,而哪一类的生活内容是不能用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现的,久而久之,这种所谓的条条框框便在一定范围内流传,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实践证明,这些论调是不符合现实的,是不符合舞蹈这种艺术本身特点的。比如曾经流行一时的 “艺术分工论”就是比较典型的谬论,是对舞蹈本身艺术特点的片面化理解,是在没有充分认识舞蹈艺术表现能力巨大潜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是舞蹈创作的主体和核心,只有以人的本体为手段直接表现人本身的情感和思想才是舞蹈艺术的真谛和本质所在。因此,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人的思想,是舞蹈艺术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也是我们创作多种题材、多种形式、多种风格舞蹈作品所应遵循的审美创造规范。

(三)舞蹈创作构思的审美分析

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阶段是创作者捕捉和寻求心中最理想的舞蹈形象必须的历程,也是编导展开舞蹈艺术想象非常艰辛的过程。依据舞蹈艺术的特点,在范围十分广泛的生活当中,用舞蹈的视角、舞蹈的思维进行题材选择、加工和提炼,是舞蹈创作最关键的一步,在此基础上,进入舞蹈形象的艺术构思阶段。当然,在构思阶段也要遵循舞蹈美的规范,其构思就是从舞蹈审美的角度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理性构思活动。不同的舞蹈创作者对同一个题材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表现角度和艺术构思,进而形成具有个性的舞蹈形象。

三、结语

舞蹈创作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美学;羌族;舞蹈服饰

[中图分类号] J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2-03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又称“云朵上的民族”,是至今保留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民族。本文结合前人研究经验,通过其舞蹈服饰的演变,在不同视野下深度挖掘舞蹈服饰的审美特性。同时本文希望通过对羌族舞蹈、舞蹈服饰的阐述,更好的展现出这一民族的审美特性,借此对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服饰的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

一、舞蹈服饰概念

少数民族舞蹈的服饰是我国舞蹈领域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各民族的文化传承结合地理环境的差异,创造出种类、样式、色彩、手工技法完全不同的服装模式,再辅以本民族独有的舞蹈动作特性,让其文化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仍旧绚丽多彩。不过,在具体研究舞蹈服饰之前,需要对服装、服饰等进行一定的辨析,以保证后文在准确的概念下进行。

我国服装和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在传承中也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区分。例如,服装的定义上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社会的一般认识下,所谓的服装无非是俗称的衣服。但是,更广义来看,服装除了衣服之外,还囊括了首服、足服等任何用于遮蔽身体的衣物。而在服装的基础上,也衍生出服饰的概念,在狭义上理解服饰仅是用于装饰衣服的饰品,所以包含的内容有所局限,包括图案、饰品、色彩等。因此,服饰从服装广义上理解的基础来看,其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就是服装,也就是上述的广义和狭义之分;另一方面便是装饰,指服装的装饰。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衣裤是在近代中由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在古代并没有类似的说辞。而历史上对于衣物等解释较为复杂,具体来看:首先是“衣”,指“人之所以避寒暑也”,也就是衣服是用于遮蔽寒暑的依靠;其次是“服”,指“冠并衣裳也”,这也是古人对衣裤的另一种解释,衣为上身,裳为下身;最后是首服和足服,“首”便是头,在头上所做的装饰被称为首服,而足服则是在脚上所穿戴鞋袜等。

Y合上述内容来看,羌族舞蹈所穿着的服饰不仅包括衣裳,同时也有首服和足服。所以,在舞蹈服饰的定义上,指包括任何用于穿戴的装饰和服装,以至于包括臂饰、腕饰等羌族特有的舞蹈装饰品。同时,基于服饰的审美效果和其他因素的搭配,本文内容也将包含舞蹈演员的发型、装束等方面的分析,进而综合体现出羌族舞蹈服饰的审美价值。[摘 要]羌族舞蹈服饰是羌族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是羌族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基于美学视角,在对舞蹈服饰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分析羌族舞蹈特色和舞蹈服饰,就羌族舞蹈服饰的文化特性和审美特征进行探讨,能够加深对于羌族舞蹈服饰的研究,促进羌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美学;羌族;舞蹈服饰

[中图分类号] J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22-03

二、羌族舞蹈特色及舞蹈服饰

(一)羌族舞蹈特色

舞蹈服装是舞蹈的一部分,所以要先对羌族舞蹈进行叙述,以使读者更好的认识到其服饰美学塑造者在行为上的特性,同时也能够对服饰审美外的功能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展现。羌族舞蹈的主要模式是圆圈舞,而这样的舞蹈有着较强的集体性和娱乐性,无论婚丧嫁娶、节日联欢等,舞蹈都是活动的主要部分。而羌族舞蹈别具一格的是,其圆圈舞除了在室外进行,也有室内进行的,也就是火塘舞。综合来看,羌族舞蹈在节奏上较为鲜明,有着很强的节律感,而且肢体动作幅度较大,以“顺”为主要动作特点,舞蹈同时辅以男女交替歌唱,独具一番风味。

(二)羌族舞蹈服饰

羌族的舞蹈服饰多种多样,以至于很多不了解羌族文化的人会认为羌族舞蹈并没有特定的服装类型。《布兹拉》是羌族祭祀舞蹈的一种,其中以“释比”的服饰最为抢眼。演员头戴猴皮帽,身披豹皮褂子,将我们的视野拉回到羌族的传统文化中。他们所穿着的麻布百褶裙,又有着较强的现代风格。再来看配饰,“释比”的配饰主要在腰间和手上,神杖和盘铃各执一手,而腰间所佩戴器具的种类和多少,也能够体现出“释比”的身份。再来看《萨朗》的服装风格,其中一男舞者的服装最为引人注目,身着长裤和大襟,头戴布襟,分为黑白两色交替使用,腰间掺有束带,小腿裹着绑腿,脚着云云鞋,其扮相多有几分现代时尚感。

从羌族舞蹈的服饰选择来看,在整体搭配和色彩的选择上,均可谓独具匠心,而且整体设计完整,并没有给人以突兀之感,服装的设计和搭配上也是煞费苦心。另外,羌族的舞蹈服装给人以贴近自然的感觉,有着明确的环境融合感,这也与其民族特性、和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三)羌族舞蹈动作与服饰的关系

羌族舞蹈动律受舞蹈服饰的影响,这一特性在羌族女性的舞蹈服饰上体现较多。羌族女性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腰带的形态。腰带由带身和带摆两部分组成,大多为手工羌绣。带身上绣满了羌民族各色图案,带摆长及后膝,有坠性,且有手工穿制的珠穗和各色彩带。舞蹈中,女性通过胯关节的舞动来展示腰带的美丽。羌族女子舞蹈动律中胯关节的动律是最主要的元素,有“筛胯”、“顶胯”、“转胯”等动作。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作品《鸽子花开的时候》中能看到女性各种胯关节的舞蹈动作,这些动作均散发着女性的美,凸显出女性特有的灵巧腰身,同时也展示了羌族女性舞蹈服饰的精致。

三、羌族舞蹈服饰的文化特性

羌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相传炎黄时期便已有羌族的部落,而舞蹈作为人类文明演变和历史传承重要的载体,能够展现出羌族在历经五千年发展和文明道路上所经历的历程。结合羌族舞蹈服装来看,其形式、色彩和配件上的选择,也保留着历史上的风貌。

(一)神话传说的烙印

神话是在科学并没有解释出人类是如何出现、发展与生存的之前,人们用于寄托精神的唯一对象。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曾就神化学说和原始人类精神世界的联系进行研究,其认为当前人类中所流传的神话,是确实发生在人类的历史之中的,不过其发生过程和影响程度,并没有现代人对其所塑造的那般荒诞离奇,而由于神话中的事物曾经确切的存在,促使见证者将其以不同的形式保留下来。例如羌族舞蹈中的祭祀活动,便是一种神话保留。而现代羌族的生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神话色彩。《布兹拉》中,从“释比”的舞蹈服饰上也就不难看出神话的沿袭性,包括色彩、纹路、形式、配饰等方面。从“释比”配饰中的鹰爪可以看出神话的痕迹,羌族的鹰爪用于驱邪,所以是“释比”常用的器物,而神杖象征权威,另一些较高身份的角色多会在腰间配有剑饰。

(二)拜物思想的反映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关于图腾本质的讨论中提到:“图腾总是宗族的祖先,同时也是其守护者。”羌族重视对生活的改变,所以,其在服饰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拜物思想特征。从羌族的历史传承来看,早在炎黄时期羌族就开始了游牧的生活,导致羌族在自然崇拜上的特征十分明显。羊作为羌族重要的生产资料除了供给人类生存的物质外,也逐渐演变成了图腾的种类之一。古羌人颈上悬挂羊毛线模拟羊的形状,现在羌族的冠礼仪式中还要悬挂羊毛线,以示与羊合为一体。羌族舞蹈服饰,特别是男性服饰的头饰、衣饰、腰带等造型或饰物都采用了羊的形态以示对羊的图腾崇拜。

(三)的浸润

羌族尚白,以白为吉,以白为善,这和羌族的分不开。羌族是多神崇拜,主要表现为供奉“五神”,即在房屋的屋顶上四方和中间分五个不同方向放五块白色的石英石,羌语称之为“阿渥尔”,代表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大自然的天、地、山、树与羌民族的生产生活关系紧密,便成为崇拜对象。对于服装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是由于自人类形成简单的聚落以来,就在思想层面上出现了信仰,所以宗教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在宗教上的投入也要远高于一般的活动。而对于原始社会的人类来说,其除了狩猎、采摘、耕种、畜牧等活动外,业余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舞蹈。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羌族舞蹈服饰的独特风格。羌族舞蹈服饰上出现了明显的宗教特征,无论女性头帕、长衫、腰带和绑腿,都喜用白色;男性羊皮褂子、麻布长衫和腰带,也大多在蓝布上挑白花,抑或在白布上挑蓝花或红花,皆以白为主色,这也是民族对的一N表达方式。

四、羌族舞蹈服饰的审美内涵

首先要明确羌族的历史传承,从一些古籍记载中可以证实羌族始自炎黄时期,此时是对西部游牧民族的统称。随着人类的发展,汉族人口不断膨胀,导致这些游牧民族偏居一隅,进而逐渐融合。所以,目前的羌族并非单指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祖先所流传下的部落,最终形成的羌族整体。而在羌族服装上可以发现十分复杂的元素组成,也是羌族所独有的民族特征。基于羌族历史和传承,再来看下述对其审美特征的研究。

(一)热烈粗犷的美

众所周知,汉族人以婉约而含蓄为美,在艺术上的创作多是精雕细琢,而羌族则与汉族相反,其艺术上的表达粗犷随意,给人以直率、简单的感觉。从其服装设计、色彩和图形刻画来看,首先花纹上的选择多是源自于自然,并没有任何的现代元素;其次创作上形意兼备,但是不够细致,所以给人厚重而简约之感;最后服装线条粗犷,用色大胆,羌族的舞蹈服饰多是以红、蓝、黑、白、粉为主色调,或是采取相间的组合元素,色彩表现十分显眼。再具体一点来看,羌族舞蹈《上房梁》中,女舞蹈演员所身着的服装是以黑色为主色调,辅以绿色和红色为配色,前身是以羊角花为形状手工刺绣而成,羊角花是羌族文化中姻缘的象征,所以女服中会经常出现这一图案。但是,在舞蹈中并没有采取粉白配色,而是以显眼的红色,辅以明亮的金色,在以黑色为背景的基础上,让人有奔放而舒适之感。再来看男服,其上身选用蓝色,刺绣匠神图案,而下身是以红色为底,白黄相间的长裤,整体表现出劳动男人的粗犷。羌族的服装设计粗犷,与直率的羌族人民对生活热情的表达相关,但其粗犷并非简略,仅从上《上房梁》的服装特点就能够看出,其无论是配饰,还是整体色彩的设计,都是经过精雕细琢而完成,乃至于服装的图案采用了耗费工时的刺绣。所以,正是精细设计出的粗犷,才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和谐内敛的美

虽然羌族在舞蹈服饰上的设计粗犷、自由大胆,但是,其并没有选择张扬的方式体现民族特性,也并不高调的炫耀,从不采取价值昂贵的金属,所以,其服装虽然色彩独特,美感却十分的内敛。2014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大项目“羌年”元素创作的大型羌族原生态歌舞《羌魂》,其“韵”的章节中女性的舞蹈服饰是以宝石蓝为主色点,配色以银、红为主,形式上采用大裙摆的设计,下身着较深蓝色的长裤,并在裤脚辅以花纹,整体来看其服装设计,不仅颜色鲜艳,配色也极为恰当,服饰贴身而不夸张,展现了浓厚的羌族风情。所以,羌族的舞蹈服饰正是由简单而呈现出的民族内涵,才使人能够对其深爱不已。

羌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并结合多民族文化特性逐渐演变至今的民族,在服装的表达上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更为丰富。更为重要的是,羌族的服装一直秉承着历史的风貌,其服饰所散发的民族风味总能让人着迷。本文基于美学视角下羌族舞蹈服饰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剖析羌族舞蹈服装的审美价值,以体现这一民族在塑造“美”过程中的理念和方式,进而为现代服装审美艺术研究提供些许理论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邓莹.民族舞蹈服饰与民族舞蹈的艺术交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4).

[2] 张姝萍.浅谈民族传统服饰与民族舞蹈服饰设计的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3] 孙明璐.浅谈羌族舞蹈文化[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1).

[4] 范燕华.基于文化传承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价值研究[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1).

第5篇

民族舞蹈泛指产生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在此基础上提炼、美化,去满足各民族的欣赏要求,这就是民族舞的基本特点。它具备了民族舞蹈构思的动态性,舞蹈手段的抒情性,舞蹈形式的虚拟性,舞蹈语言的形象性,所以说民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舞蹈的动态美和韵律美。

动态美是民族舞蹈的生命线。根据艺术美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在远古人类尚未产生语言之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的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和进行情感,思想交流。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舞蹈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是不用发声的语言,而是以高度提炼和概括了的有节奏,用韵律,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与姿态去反映生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舞蹈成为视觉艺术,这种艺术,受舞蹈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创造的艺术形象是直接可见的,富有动态性的,动态产生的美就形成了民族舞蹈审美的主要特征之一。

什么是舞蹈的动态性?就是以人的身体为工具,创作出能反映生活,塑造人物的各种有规律的流动变化着动作和姿态,表现一定事件和某种情感。这种动态美就是把富有动态性的民族生活风情,用人体优美的动作和鲜明的姿态,创造出怡人的舞蹈语言和形象,表达出特定的美好生活和人物思想的深刻内涵。

从一些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舞蹈里的动态性是非常突出的,动态美也就非常的鲜明,非常的感人。如傣族舞蹈的孔雀舞中恬静、绚丽的拟人化形象,水族舞《铜鼓上的纹饰――渔旧》中的古朴典雅,婀娜多姿的形象,彝族舞蹈《赶圩归来阿哩哩》中欢乐,轻盈秀美的形象。苗族舞蹈《扭》中新颖独特、诙谐有趣的形象,无不以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产生动态美,使观众看后无不感到这些舞蹈产生的一种美的陶醉。这种娴熟的动态经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所展示的美,突出了民族舞蹈的美学特征,所以说动态性决定了动态美,动态性的情节化、故事化,也决定了动态美的丰富、感人。从而开拓了舞蹈艺术审美的视野。苗族舞蹈《扭》反映苗族人民在农历三月三这个盛大的民族节日里,串村寨、赶坡会、青年男女彼此自由向异性求偶,谈情说爱的特殊的民族风情,但他们不是在茂密的林荫道上,窃窃私语,也不是在依山傍水的草坪上盘歌传情,而是男青年向女青年吹奏芦笙,以示爱慕之情,女青年则大方地在男青年腰上扭一把,以示愿意交往,联络感情。这种用“扭”而起舞的特殊别致的爱情方式,是很有动态情的美。吹芦笙和扭腰的情节,都是富有动态性的展示,美的流动,其同意不需要说话就可以表达心灵的交流,扭腰的细节既有民族的情趣,又能典型地刻画出苗族姑娘此时特有的内心感情。这个舞蹈在规定情境中的人物关系充满动态美,给舞蹈抒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个舞蹈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民族风情,新颖的细节,特有的表达感情方式,较深刻地表现了苗族青年恋爱时的情景与民族风貌。又例如彝族舞蹈《抹黑脸》中,表现彝族人民喜欢黑色,以黑色为吉祥色调,在春节期间以锅灰互相涂抹,表示祝贺,一个要抹,一个要躲,这种情节不需要说话,一目了然,自然就有一种动态性,这种动态使观众得到欢乐和愉悦,就会产生一种生动的美。所以说民族舞蹈艺术只要把握动态性这一基本特点,发挥到极致就会充分发挥出民族舞蹈善于抒发感情的表现力,就会创造出舞蹈艺术动态美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动态美是现代民族舞蹈的生命线,那么韵律美就是现代民族舞蹈“美”的一种升华。具有广阔提升“美”的空间。

韵律美集中了舞蹈的所有特性、律动性、动态性、抒情性、虚拟性,舞蹈的这些特性所形成的艺术和技巧决定了舞蹈的韵律美。

民族舞蹈的律动核心是力的样式,律动力的样式变化丰富,就能直接而显著地表现出舞者的气质,情愫及千种韵致。透入舞蹈有形的外壳,钻进去,往里又往里,那里许是绵长深邃的长阶,当舞者觉得渐渐接近底层时,一定已经化为无、你亦无,亦无而唯其无,似乎更是无所不在。找不到长阶之底,同时找不到自己时,同成为了无所不在却决不解说,不可解说,不存在的解说,不解说的震颤,只源于人类生命灵性并与之同在的那种震颤,它有弱、有强、有柔、有刚、有驰、有张、有温、有畅。它就是律动,是舞蹈的灵魂,从内向外看,尤其能直观一切真谛,律动赋予生命的原始躁动以节奏秩序,使之成为一种情调,可洞者观火地呈现。在律动中,舞蹈者以人体的躯干和四肢作为主要工具,并通过各种动作姿态和造型来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塑造舞蹈形象。这种人体的有节律和美化的动作,作为一种形象化的舞蹈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抒发最激动时的心态,表达了舞者内在丰富的感情,表现了生命的无限活力,加之吸收我国戏曲舞蹈虚拟的动作,使舞蹈表演者的形象思维把舞蹈艺术和技巧融合在一起,创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民族舞蹈通过这些特性所形成的艺术和技巧决定了现代舞蹈的韵律美,所以从民族舞蹈的韵律美,我们可以看到民族舞蹈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如我国经典的民族舞蹈《长鼓舞》、《阿里郎》、《大卓玛与小卓玛》、《飞天》、《孔雀舞》、《千手观音》等等,从这些民族舞蹈,我们都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舞蹈是以动态美为基础,韵律美为升华的审美特征。

第6篇

关键词: 广播 电视 艺术学 概念 价值 意义 要素

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

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

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

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

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2]

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3]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

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

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09.

第7篇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神韵

在日常的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在方法上强化以身示范动作和语言技术的教学。为了攻克舞蹈身、神和韵律的关系的教学难点,教师要在示范动作和语言技术上狠下功夫。并且,教师需要加强多方面的学习,特别是舞蹈理论、艺术知识和语言文学知识,强化自我训练,努力提高教学本领。

1 古典舞身韵与神韵的作用与价值

“身韵”教学法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以“神似”为主的形体要求,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动作程式化模式。身韵教学法将身法与韵律结合,其结合点集中在“变其形而扬其神”上,从而突破了戏曲舞蹈的“做、打”程式化动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神韵”带动形体的艺术特征。在更高的文化层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神形兼备”的审美特征。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提炼出了元素化动作,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形”与“神”的独特结合。身韵元素化动作中以“拧、倾、圆、曲”突出人体的曲线美,以及表演者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身韵教学要求表演者的动作必须遵循“三圆”运作轨迹和“动静”,以及“点线”互含的审美原则,这一点集中体现了古典舞民族性的形神统一的艺术特征。凝聚着中国舞蹈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的身韵教学法,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甚至成为中国古典舞的代名词。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作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错觉,而我们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备,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每个过渡、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率,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壳”与“核”的完美统一。

2 古典舞身韵与神韵相结合的审美特征

“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括对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韵”,即身法与韵律。其身法属于形体外部的技法范畴和对舞蹈形体的外部要求,是传统对“形”的规范,也是传统的全身运动规律的着重点。“神韵”则属于传统对舞蹈的内部要求,也是艺术的内涵部分,亦即舞蹈艺术之灵魂所在。具体来说,是心、意、气的总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身韵与神韵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而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与结合的有机统一体。但身韵能表现神韵,因此身韵在二者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任何艺术特别是舞蹈艺术,若表现不出神韵,也就失去了灵魂,更谈不上艺术美的特征。同时神韵表现得好与坏又关系着身韵所体现的艺术的成败。显而易见,它们二者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地位,二者缺一不可。

为进一步加深对古典舞的神韵和身韵的理解和发掘,为舞蹈艺术不断增添新的活力,必须运用身韵的基本功律去实现完成,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形”的特征和对“神”的体现,即称谓“形神兼备”。如若达到了这一要求,首先要做到身心兼备,这就是演员表演艺术或教师教学,他的一切动作都要做到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一切先由内部意念开始,通过腰部和中轴运动而带动全身的整体活动。身心兼备的“心”,即是神韵的含义,与此同时也显示了神韵的作用。动作要起于心,就是要求表演中通过自觉意念和感觉来支配动作,而不是机械地完成动作,如果表演动作其神韵表现得好,那就会达到表演动作虽然结束了但“神”还在继续延伸的效果,发挥出“神韵”的功能作用,给表演艺术增加美的风采。在舞蹈身、神韵规律的发展过程中,很早已将“德”体现为内涵,集中的表现就是表演艺术更追求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怀,深刻地体现着神韵的作用,不仅实现了德艺兼备的效果,更进一步实现了对艺术更高境界的追求。

3 加强形体运动规律强化形体训练

在舞蹈艺术中,由于传统的对“形”的规范,已形成了传统的运动规律,就是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规律,以腰为轴,以身法带动全身的规律和动作之间有机联系的规律等都是传统的运动规律,应很好地掌握运用。无论是老师教学,还是演员表演,首先都要强化自身规律的训练,按规律培养技巧动作和选择典型动作。这就要求选择使自己感动的典型动作,做到使传统的形体运动规律与典型动作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舞蹈老师教学生古典舞蹈的身韵,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掌握好“形”的特征和“神”的体现,使其逐渐学会和掌握或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的要求。在发掘和发挥身、神韵律在舞蹈中的作用时,对“形”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必须强化对形体的训练。形体的训练是在运动规律的指导下,主要加强技术技巧的训练,注意“纵横”关系,如“技巧的速度、舞姿的优美”等都有复杂的“纵横”关系。按手、眼、身、法、步的配合规律把舞姿、体态、路线的这个外部展示的“形”训练成功,形体的技术技巧再加上身韵的辅助,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就更有感染力了。再者,在舞动的实践中,学会对眼睛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其作用在形体训练中不可忽视。常言道,眼是心灵之窗,只有“眼神”好,表演才有神态,才能心领神会,才能更好地激发神韵的作用,展现表演技巧和舞姿风采,把“神”传给观众,给予观众以美的享受。在形体训练或表演中要力争练出或演出“第二天性”来获得形体的解放,即以身韵练出神韵来演出,达到相互结合统一作用,即“形神兼备”。

总之,在教学中有许多比较复杂的动作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根据这一特点,老师要着重以身示教,以达到预期效果。舞蹈教学最费功夫的就是语言教学,教师对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形态必须用语言去形容去讲解,特别是属于内涵范畴的神韵,心里想的东西以动作示范就不容易表达明白,必须用语言去形容才能容易明白,才能完成动作的教学。因此,用语言讲舞蹈课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舞蹈传播 舞蹈媒介 舞蹈传承 舞蹈审美

传播是人类的信息沟通行为,有了传播人类才有了联结成社会的纽带,而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作为传达、传播人内心情感信息符号的一种物质载体。从舞蹈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舞蹈传统的承续、舞蹈文化的交流必然要通过舞蹈传播,舞蹈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对舞蹈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有着直接的影响及作用,给喜欢和热爱舞蹈的人带来了重要审美变化和影响。

一、舞蹈传播方式的历史传承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传播媒介的演进历史。”①舞蹈之所以不曾中断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这是因为舞蹈传播方式的发展和舞蹈历史的发展是同步的。在舞蹈传播史上,每一种传播方式的出现都成为某个时代的象征,为舞蹈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试从口传身授到网络传播(数字舞蹈)对舞蹈传播方式做以简要阐述。

(一)口传身授

《毛诗序》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②可以看出,从远古音乐起源的论述中就强调了舞蹈成为歌唱情感的进一步升华,舞蹈比语言更易于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事实上“言、诗、歌作为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外化,以人的声态作为物质媒介。音乐、诗歌、舞蹈作为艺术符号其本质都是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符号表征。”③ 远古时期,人们是在音乐与舞蹈的传播中,通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舞蹈表演和模仿来表达他们自己的生活形态、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认识。

口传身授是舞蹈传播史上第一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舞蹈传播方式的原始形态,是在舞谱、电视等媒介传播诞生之前最为便捷、最为普遍的舞蹈传播方式,在舞蹈传播史上对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口传身授的舞蹈教学、舞蹈知识讲座、舞蹈欣赏活动等传播方式对传播舞蹈文化、普及舞蹈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口传身授传播方式也受到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不同限制,从而使得我国传统舞蹈的传承、传播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直到舞谱传播媒介的出现,这一问题才得到了彻底性的解决。

(二)舞谱传播

舞谱记录的出现标志着舞蹈传播进入了大众传播时期,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舞蹈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舞谱可以清晰准确地用文字和图形配合的方式来记录舞蹈动作,可以使流动着的舞蹈能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得到保留和传播。如我国古代的“敦煌舞谱”“德寿宫舞谱”用术语词汇来记录舞蹈动作,而“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则用文字和图形配合的方式来记录舞蹈动作。④

舞谱的出现和发展给原始舞蹈传播形态带来了更多变化:它克服了创作者在创作构思中的遗忘性,舞蹈就可以借助舞谱而较精确地固定下来;避免了舞蹈传播过程中的模糊性,可以较清晰、准确地记录舞蹈作品再传播给受传者。⑤舞谱记录也有它的特殊性,大多采用各种舞蹈符号、舞蹈动作图形、舞蹈队形移动线图、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图等再配以文字来记录舞蹈作品。⑥这种舞谱记录法对于舞蹈爱好者来说虽然简单易学,但是学习舞蹈技能、舞蹈风格和舞蹈韵律会较困难。然而,电视媒介传播的广泛普及,使得记录和保存舞蹈有了很大的突破,为舞蹈学习者、舞蹈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三)电视传播

电视舞蹈传播、舞蹈电视录像片等是舞蹈传播的最有效方式。电视舞蹈传播不仅体现它是以舞蹈、音乐与电视画面相结合成为一个有机体的电子传播媒介,而且还体现在它简易方便、形象准确、普及面广等。

自从电视传播普及以来,不仅使得舞蹈可以很好地记录和保存下来,也为舞蹈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新天地。电视舞蹈传播是一种视听合一的大众传媒,“它同时可以利用声音、文字和形象,是所有媒介中最广泛和最普遍的”。⑦电视媒介传播使得各种电视舞蹈节目花样百出,例如:舞蹈、舞剧演出晚会和大型比赛、舞蹈专题、舞蹈文艺、舞蹈教学等节目的直播和录播。中央电视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播放的《杨丽萍的舞蹈艺术》,是一部舞蹈艺术片。电视导演和杨丽萍所共同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具有强烈的精神鼓舞力量。⑧中央电视台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电视舞蹈大赛,这不仅为专业学习舞蹈者提供了学习和展示的舞台,也为热爱舞蹈艺术的人们学习和欣赏舞蹈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从而成为普及舞蹈文化、学习舞蹈的有力手段和有效工具。电视舞蹈传播是舞蹈艺术和电视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将音乐和舞蹈表演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加美妙的舞蹈画面。

(四)网络传播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网络传播为舞蹈文化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网络传播是传播舞蹈艺术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与传统的舞蹈传播媒介有所不同:一方面,网络舞蹈传播是一种数字化的、虚拟的、双向互动式的传播方式,欣赏者主动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网络舞蹈传播是以音乐与舞蹈表演同时发送信息,因此覆盖面广、欣赏便捷、信息获取方便。同时,人们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舞蹈信息、录像资料进行下载、储存、整理、复制等。由此可见,网络舞蹈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有创作舞蹈、欣赏舞蹈作品的权利,使得欣赏者与舞蹈表演者之间的距离感大大缩小,同时给现代舞蹈传播方式提供了一种超越历史的灵感与走向大众的动力,也使得舞蹈传播可以跨越时空让人们尽情地领略和分享视觉艺术,心灵的审美体验也因感官的再一次解放而得到延伸和扩展。

从舞蹈传播方式的演变及革新来看,每一种舞蹈传播方式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口传身授是人类最基本的舞蹈交流方式,使人类可以相互进行舞蹈交流、表达感情等;舞谱传播使得人类可以将所思、所闻用舞谱固定下来;电视舞蹈传播是记录和保存舞蹈的最好方法和手段;网络舞蹈传播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向人们进行反复传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将人类由工业时代带进了信息时代。可见,舞蹈传播方式的每一次革新不仅延续了舞蹈艺术的传承发展,而且使得人类对舞蹈文化的审美认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二、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嬗变

舞蹈传播从最原始的口传身授发展到如今的大众传播(电视网络传播等),这不仅对舞蹈创作、舞蹈表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为舞蹈欣赏、舞蹈审美观念带来了新的变化。舞蹈欣赏是舞蹈实践活动中最为普遍、最为多见的,也是观众最能直接接触舞蹈作品的基本方式。舞蹈传播方式的发展正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观念的转变。

(一)传统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

传统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包括口传身授的舞蹈教学、群众性的舞蹈活动、舞台和广场的舞蹈演出等。口传身授主要是以教学为主,特别是课堂教学,这是舞蹈教学与传播的重点,舞蹈教学最能直接使学生舞蹈知识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目前,除了舞蹈院校与舞蹈团体开设了专业舞蹈课程外,其他艺术院校、音乐院校也开设了专业舞蹈训练班和知识讲座等,为了在群众中普及舞蹈,很多专业舞蹈学院的学生把舞蹈带到各大专院校进行演出和交流活动。群众性的舞蹈活动通过群众之间互教互学,通过舞蹈肢体语言与思想情感的交流,为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气息和精神风貌。舞台和广场的舞蹈演出是舞蹈者与欣赏者最为直接交流和传播的方式,它可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和直接的信息反馈,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传统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不仅比较系统地提高了人们的传统舞蹈文化和丰富的舞蹈技能,而且扩大了舞蹈传播的范围,培养了爱好舞蹈的观众,增强了舞蹈艺术的社会影响。传统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使得表演者与欣赏者不仅面对面接触,可以更直接、更自然地互相交流情感,而且欣赏者会很专注表演从而进入角色,欣赏者的热情也使得舞蹈表演者更加投入到表演中。欣赏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上,注重舞蹈作品与舞蹈表演者给予自己的感性印象,从而不会想到感性与表演之外的事物。

(二)媒介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特性

媒介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活动包括舞谱传播、电视网络传播、网站构建、舞蹈下载、网络论坛等。舞蹈艺术经历了从“舞姿、舞谱到舞蹈程序”⑨。人类最早的舞蹈形式得益于人的舞姿,然后舞谱的出现让舞蹈音乐以符号的形式便于传承。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化的舞蹈取代了舞谱,这不仅使得舞蹈者更好地设计、表演、研究自己的舞蹈动作,而且也对舞蹈表演者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舞蹈传播方式是在现实空间的广场或剧场进行舞蹈交流与欣赏,而网络媒介下的舞蹈交流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现在网络上建立了很多专业的舞蹈网站,例如“舞蹈者之家”等,这些专业的舞蹈网站为舞蹈作品的传播、爱好舞蹈的欣赏者提供了丰富的舞蹈资源。⑩

媒介舞蹈传播方式的审美特性在于它以强大的科技力量为基础,以极高的效率和极广的空间跨度向人们提供舞蹈信息、娱乐节目等。它不仅拓展了人们的舞蹈审美观念,而且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活跃化、社会化;它不仅给舞蹈作品提供了一个从编创、表演直接抵达众多舞蹈欣赏者的路径,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舞蹈交流、舞蹈评论、无数的舞蹈视频资料等资源;它不仅对全民普及舞蹈、艺术审美共享和审美情感互相交流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也使得欣赏者获得舞蹈的审美感受是复合型的、多样化的,可以在任何一个产生冲动的地方,由欣赏者转变成舞蹈作品的破坏者或再创造者。

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舞蹈的不断发展,还将会出现更多更新的舞蹈传播方式,从而对舞蹈实践活动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网络媒介传播在对舞蹈欣赏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虚拟冲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舞蹈欣赏的现场感、舞蹈审美的价值是否还需要和存在?人们的舞蹈审美观念和理想该如何发展?舞蹈文化该如何继承?如何以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全民的舞蹈素质?这对我们现在已经十分多样化的舞蹈欣赏和审美趣味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注释: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2003:2.

②③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89.

④⑥⑧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25,425,434.

⑤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67—268.

⑦邵培仁.艺术传播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7):235.

⑨黄汉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及意义之符号学思考[J].音乐研究,2005(4):71.

⑩郑志勇,贾淑华.舞蹈因科技而更有魅力——数字舞蹈初探[J].舞蹈,2004(4):2.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邵培仁.艺术传播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