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电子工程实践

电子工程实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电子工程实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电子工程实践

第1篇

一、 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改划的总体思路

目前,我院正在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应以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独立设课为契机,着重研究构建电子信息专业类专业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内容调整、整合,形成多层次、具有弹性结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并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按照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并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按照实践教学分类分层次规划、单独考核的原则进行改革,重点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反作用来对实践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整体规划和系统建设,从实践(验)课程体系、实践(验)教学内容、实践(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室开放管理、实验教师队伍等方面综合设计,配套实施。

二、 做好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总体框架

根据是电子信息志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实践教学要做到一条龙、不断线、分层次,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构造了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实验教学、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其中实验教学设计了基础层、专业层和综合层;在基础层,建设电子类实验教学平台和信号类教学平台;在专业层,建设通信类实验教学平台和计算机类实验教学平台;在综合层,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同学需求设置两个跨平台,一个是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为综合应用目标,综合电子类、通信类、计算机类实验平台;另一个是以电子信息加工处理为综合应用目标,综合电子类、信号类和计算机实验平台。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该层次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

三、开设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

按照教学总体考虑和学生知识、能力的程度,将各门课程的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①基本训练型实验,安排一定的简单内容的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实验内容,学习各种仪器仪表的操作,学习实验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②提高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单元(功能)的设计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给定的功能、特点,并根据给定电路或系统的功能自行设计实现这一功能的电路或系统,并进行实验测试。③设计型实验:目的是着重智力开发、通过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来提高工程设计能力,以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察。着重使学生能把基本理论和实验应用结合越来,并深化学生在基础实验中的初步掌握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 建设校内与校外两个基地

建设校内电子设计训练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建立电子设计实践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学生骨干,并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发挥其专业导向作用;同时,通过训练,为参加种类设计竞赛选拔和输送人才,争取在全疆或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扩大学校和专业的影响,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基地作为学生培养专业能力的一个阵地,为发挥训练基地的作用,可按开放形式来动作。①由学校立项建设;②培训对象根据兼顾受益面、选择选拔的原则,主要从二、三年级学生中选拔;③基地管理由实验室提供宏观指导,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

五、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和体制

实验室体制是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实验室的管理既是资产管理,又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实验室建设要认真解决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特色的相互关系,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要与学科的重组和建设相结合;要与教学改革的内容相结合,要与科研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结合;要与学生课处科技活动的开展相结合;要与校外实验室和基地的联建相结合。

六、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提高实验教师综合素质

实验室的开放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更多,有些问题甚至老师也未曾遇到过,这就对实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建设

第2篇

不同于传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着重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为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岗位适应度做好铺垫。因此,专业综合实训的开展,首先,要确定综合实训的方法。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有岗位训练、过程训练、项目训练、仿真训练等模式,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选用项目训练式方法开展。该模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每4~6人自由组成一个小组,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工作。其次,确定项目的选题。项目选题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开展的效果。以往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项目的选题比较分散,更多地注重多样性,但通过实施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一方面是选题的分散使得教师指导时间不足,项目开展较慢;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缺少了相互学习以及相互比较的机会,开展动力不足。为了解决以上不足,在选题上,我们结合企业需求,设计了一个综合类题目作为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题目。最后,时间安排。三年制学生,第六学期要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末。为了能系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训时间为4周。在这四周时间里,项目组成员相互协作,最终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

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具体实施

1.充分论证,明确任务本阶段指导教师针对项目选题,进行技术论证设计,编写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任务、实训时间安排、实训考核标准及要求,并完成项目开展所需常用元器件的采购工作,为实训的开展做好准备。

2.教师组织,确立团队该阶段在实训课程的第一天实施,指导教师结合实训指导书,讲解实训的流程。组织学生,以5~6人为一个小组单位,结合自身技术情况,自由组成技术团队,并选出组长。每个团队确保有硬件工程师(两人):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机械机构等的设计;软件工程师:系统程序编写,调试;整机调试工程师:元器件准备、焊接以及产品的整体调试;技术文档设计师:讨论过程记录、技术文档编写、报告PPT、记录组内成员每天工作情况,图片或视频展示成员工作风采,协调工作进程。团队人员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位,开展工作。作为团队的一员,每个职位的表现都将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最终测评。项目组每位成员,都将在该项目中得到锻炼,强化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3.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团队建立后,组长带领项目组成员,结合实训要求、实训任务,通过资料查找、信息搜集等,确定项目实施方案。结合项目方案项目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位,制订工作计划。教师针对工作计划进行检查指导,确认无误后,项目组开始项目的设计实施工作。该阶段持续时间2.5周左右,是整个实训时间最长的阶段。该阶段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指导原则,使学生充分融入团队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完成团队项目。

第3篇

一、课程体系建设中改进实践环节的探索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过程来促进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从根本上还是需要结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特点,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一)对实践课程归类与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首先要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进行梳理整合,结合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层次性,针对专业课程归类分组,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组长,合理规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1]1.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这些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实践课的侧重点在于以实验促进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课内容应紧密结合理论课程。2.电子类专业课诸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此类课程是电子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不仅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实验内容,贴近科研项目或者企业需求项目的模块设计,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会电子设计的精髓。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主要包括单片机原理及应用、EDA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应用和DSP技术及应用等。这部分课程内容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需通过新颖和实用的实验项目来训练,促进内容学习。此类课程理论和实践不可脱节,必须坚持不断的项目实践中学。以上虽然对课程分组,但是课程之间相对独立,这就要求承担课程组教学的教师要从人才培养的目的出发,加强交流与合作,合理设计实验项目,由易入难,注重实验课内容的延续;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减少重复工作。

(二)保证实践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层次性实验教学内容要跟上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学生才能有机会学到实用的应用技术。这需要创新探索,如以科研项目、企业需求项目和电子设计比赛内容等为基础,将现实中的电子系统设计问题,整合到常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体操作时对实践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为三种层次:基础型、发挥型和自拟型。[3]所有学生必须要完成课程基本型实验项目要求,包括实验原理预习、实验内容和实验总结报告。这是实验要求掌握的第一层次。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鼓励选择发挥型实验。发挥型实验是在基础型实验的基础上,参考实际项目指标要求,进一步增加实验项目的功能或者提高实验项目的指标。这是实验要求的第二层次。针对完成前两个层次实验都很轻松的学生,可以自主设计实验项目,通过指导教师审核后,完成自拟题目的设计。这样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提高实践课的兴趣,充分发挥学习上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设计和创新能力。完成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和要求,都有相应合理的评分制度。这样层次化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不仅合理化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还促进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

二、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培养高水平人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拥有广西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无人机遥测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完善的无人机机载和地面设备开发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工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收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自愿加入实验室当中,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科研项目,完成部分项目内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学院还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让少部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有一个课余科技制作学习的环境,在教师的指点下在课余时间学习更多的实用应用技术。同时制定和完善创新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由高年级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日常事物和培训低年级的实验室成员。逐渐形成自主学习,不同技术水平成员传帮带的良性学习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极大的释放这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相互学习,相互竞争,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此外由创新实验室成员带领其他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项目设计,通过实践磨练应用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实践创新氛围在日常学习中也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带动他们进行课余科技实践的学习。

三、校企合作,加强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

现在电子信息行业中的企业直接参与研发和生产,更了解行业中人才的需求。而高校培养的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大多走进企业。为培养出更适合企业的人才,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研发工程师协助更新确定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同时为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适当引入企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创新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机制,提高实践环节要求,让学生真正学得工程实践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行导师制。导师以教师为主,合作企业工程师作为应用技术支持。内容要求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真刀真枪的在实践课程中解决问题,从中学到更多的工程设计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培训学习,跟随企业学习应用技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教师利用自己理论研究上的优势,寻找技术合作的切入点,开展技术合作项目,使得校企合作走出一条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道路。

四、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教学质量;专业建设

1 引言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30省市自治区321所高等院校开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含香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1月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华南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办于1999年,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高等院校名牌专业,2005年广东省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对本专业进行立项建设。

2 进行专业定位,确立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

华南农业大学地处广州,逐渐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大学。为了满足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结合我校在农业和生物方面的学科优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定位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电子信息产业培养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专业的建设目标是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服务,力求在数字农业、精细农业方面凸现出专业特色。

3 教学团队与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设好一个专业,首先要有一支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随着近年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在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同时,从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调入了部分年轻教师。教师队伍平均年龄41.7岁,师资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基本合理。

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认真开展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注重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既鼓励、要求教授担任专业授课,同时利用“1+1”等方式进行传、帮、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学位层次,计划在三年内,获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90%以上。

采用参观调研、提高进修、新技术培训等“走出去”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行业交流;鼓励和吸引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人才开设技术型、管理型讲座,为师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创造机会。

3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抓好课程建设

3.1 动态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

①适应社会需求。组织本专业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代表、学校教师和管理千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四年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一次大范围的修订,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努力体现专业特色。

②建立培养平台。围绕培养基础厚、专业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人才,结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经验体会,进行了系列课程改革和动态调整,整个培养方案不断得到优化,目前已形成了本专业的培养平台:一级平台由学校工科公共基础课组成,二级平台由电类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组成,三级平台由主要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

③发挥名牌专业示范作用。依据广东省名牌专业建设目标,探讨名牌专业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2 课程体系建设。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①课程体系改革。适应时代要求,密切关注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及时将其加入培养计划,让学生掌握几门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走出校门后,能马上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近年来陆续开设了“全球定位系统”、“DSP技术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嵌入式系统”等选修课程。对由于新增课程造成教学内容有部分重复,部分内容陈旧过时的情况,在修订培养计划进行了合并和删除。

②双语课程建设。双语教学是本专业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科带头人、留学回国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并在工作量计算方法上给予倾斜。按照专业建设规划,“电子线路CAD”、“可编程逻辑器件”、“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移动通信”和“DSP技术与应用”5门课程列为双语教学课程,双语课程开出率占全部专业课程的比例为17%。截至2006年,本专业讲师队伍中有4人获得学校的双语讲师资格认证。

③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名牌专业的建设离不开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专业开出的“微机原理及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按照专业建设目标,“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可编程逻辑器件”、“自动控制原理”争取获得学校精品课程。

3.3 教学方法改革。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在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全体教师在广泛获取资料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制作多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使本专业主干课程全部具备电子课件。开办电子信息工程名牌专业课程网站,使本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全部上网,既方便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课后上网浏览、自学,同时,便于师生交流、互动。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黑(白)板板书与电子课件相结合,使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②组建课程队伍。每一门课程最少配备2名教师,其中1名为主讲教师。主讲教师具备博士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研讨、教学计划及课程建设,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组织讲师到周边高校或省外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吸收其他学校的教学方法精髓和教师的教学、科研精华。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本专业3名教授全部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

4 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质量创新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

4.1 实验室建设。2002年,建设广东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教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子信息工程基础实验室立项建设。实验室建设为开展电子信息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了良好基础和可靠保障。

4.2 加强实践教学。①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

生实践能力培养。实验课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余地,提高学生自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能力。实验指导书并没有将全部实验程序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补充填写所缺的一些关键语句,才能完成实验任务。在完成阶段性实验内容后,采用学生提问、师生讨论、关键实验演示、学生自行总结等多种形式,定期举行课程实验讨论会。

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推行网上预约实验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学生人数多、实验室安排时间过分集中的问题。

②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法和途径。本专业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建设来推动专业实验教学的整体改革和创新。首先是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课程主要内容为基础,注重实验内容的整合规范,达到综合设计的要求。其次在实验过程中,减少验证与观察环节,增强实验的综合设计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立足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智能与开拓创新能力。专业课程实验基本形成了基本实验一综合设计性实验一研究型实验(部分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达到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5 课外创新活动与专业文化建设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嵌入式系统设计竞赛等活动。在2001年以后的各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本专业都取得了好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广东赛区一等奖、二等奖等。学生还多次自行组织竞赛活动,邀请老师作评委并进行颁奖。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其他类的竞赛活动,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等,以增加学生的技能训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专业开办之初,以99级为首的学生创办了我校唯一的专业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刊――《星韵》。刊物的征稿、打字、编辑、排版、印刷等全部由专业学生自己完成,印刷经费主要由各班级勤工俭学解决,专业也资助部分。自1001年以来,每届学生自动向后传接,每年出版1期,目前已经刊印7期。《星韵》刊物的出版发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整个专业的凝聚力,特别是增加了新生对专业的认同,为师生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一个有效渠道。通过专业文化建设,在学生中形成“笃学、求知、活跃、创新”的学风。

第5篇

关键词: 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1.引言

由于我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大学毕业生面临非常严峻的就业压力。另外,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缘故,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是造成大学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宗旨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该认证以能满足企业对电子工程设计人员的要求为最终目标,认证体系以教育部电子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课程为依托,以企业电子设计实际工作内容为主导,并与电子设计竞赛充分结合,使通过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的人士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电子工程师资格认证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专业技术资格认证是国际上通行的职业准入制度。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是促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协批准中国电子学会组织开展电子信息技术资格认证工作。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认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国际认可[2]。中国电子学会的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体系和标准获得美国认证协会的认可,获得电子设计工程师证书的学员可以免试申请美国认证协会的“International Certified Electronics Design Engineer”证书。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综合知识考核范围为:基本电路元器件的知识、常用集成电路的知识、基本电路知识、单片机基本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知识、小型电子、电路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常用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的基本知识等。综合知识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考试着重考查考生电子设计和实践动手能力。试题涉及较广的专业知识面,实际操作考试由设计题、软件编程题、综合操作题等题型组成。实际操作考试分为实操机考及实操动手两部分。实操机考与综合知识考试一样,采用全国统考,计算机答题。实操动手考试是在实操机考的基础上,利用电子设计工程实训实验平成机考要求的设计任务,并在实验平台上焊接、组装、调试通过,实现要求的设计内容。实操考试着重考查的是被认证学员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系统组装、焊接、编程及调试的综合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既要有稳固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的试题命题着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参照教育部对部分高校教学评估时的电类学生评测试题的相关内容和国内主要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课程及实验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命题,非常贴近学校的日常教学要求。参照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的相关知识、系统组成、电路分析等要求,兼顾企业对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非常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因此,通过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考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有更明确的思路,将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内容渗透到教学中,改进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应社会需求。

3.电子工程师资格认证反映出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时数严重偏向于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理论知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因此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毕业生的整体动手能力比较差,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我院于2012年经审批获得考试认证特许,设立EDP考试认证中心,目前有实验箱30台,已组织一次认证考试,2013年春季考试通过率为81%。从考试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看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基本概念掌握得不太理想,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欠缺,动手能力差。因此,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好像已经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找到错误的原因,因为很多问题是由于在调试过程中错误使用仪器设备或者其他干扰原因造成的,而理论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理想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实际测试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是理论教学所无法预料到的,因此,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很多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置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因素,验证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的比例是否合适、实验设备是否充足、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高低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维护和管理工作,其专业特点就是宽口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适应面广,而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是检验学生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的一个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在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认真做好认证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涵盖电子类学生所学的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接口技术等知识,学生可以根据实训实验箱的技术指标,利用面包板自行设计、焊接、调试电路,并将做好的板子直接替换实训实验箱上相应的模块,等所有模块都设计并制作替换完成,学生就完成了整个电子设计的综合实践课程。实训完成,学生将具备基本的工程实践能力,该实训也可以与电子设计竞赛赛前培训相结合,作为电子设计大赛的赛前培训的基础部分。

培训以讲授为辅,实际操作为主。讲授部分主要是相关的理论与知识;实际操作部分是电路与小系统的设计与实践。实操培训可以与电子工程实训课程相结合,把电子工程设计中常遇到一些设计问题纳入到实训中。为了使学生对整个电子设计有一个连贯性的认识,利用EDP实验箱将整个设计过程分解成多个单元电路,根据一般工程设计的流程,分几个阶段逐一完成。在每一个模块完成的基础上,将所有模块组成一个系统,进行系统联调,完成一个小系统的设计过程。对于水平比较高、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配上相应的设备,完成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的设计。每一个学生采用的设计方法及电路可以不一样,只要能够满足系统的要求就行。教师只负责把握大致方向,其他可以让学生自行发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培训和竞赛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进取,学以致用。学生反映通过培训和锻炼,思维活跃、敏捷,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电子电路及小系统的设计能力,特别是硬件电路的设计能力与实际操作水平。从已经组织过的一次认证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培训达到了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考核要求。

4.2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子工艺实训平台。为加强实践教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平台的实验实践课程依托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中心包括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类各专业实验室及电工电子工程实践与创新基地。该中心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电工电子实习、电工电子课程设计、电子系统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在这里,免费为学生提供常用仪器仪表,如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模拟和数字示波器、失真度测试仪、晶体管毫伏计、焊接设备和简单的单面板制版机等。通过制版机,学生可以把用Protel软件设计的版图制作成板子,经过焊接进行调试,这种方式比用面包板调试效果好很多,尤其是模拟电路的调试效果更显著。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是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可以任选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基地的实验实训活动面向不同年级学生、灵活多样,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如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选实验,也可以选择学生科研实践项目竞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适应了科技发展和社会应用的需要,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和脱颖而出的机会。

4.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调整理论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非验证性实验比例,提高综合实验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将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创新培养的必要途径,对于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很好的补充,对学生很有吸引力[3]。以各类竞赛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重视竞赛的训练过程,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重要工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各种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5.结语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为我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我院的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成果起到了检验作用,促使高校教师提高素质、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为社会接纳和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应充分借助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这个平台抓好实践教学,培养出企业和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戴茗.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介绍[J].电子世界,2010.3:47.

第6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管理模式

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的大力推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下,它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电子政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的操作对规范化、科学性的要求极高,对技术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电子政务为政府提升服务水平作出重大贡献。

一、我国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管理模式的欠缺

(一)特点

1、拥有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制度保证:合同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验收管理办法、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2、业主需求不能一次性完整地提出。在项目刚开始时,业主对项目了解不多,只会提出一些简单要求,不能及时做出系统规范和需求分析,项目需求的变化导致项目进度推迟、预算超支不能达到业主期望,项目失败。

3、对人员综合素质依赖性强,可控制性差。项目成员责任心、能力、用户方的业务人员和最高领导、承包商的技术员和管理人员、项目监督员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控性,影响项目的成败。

4、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的不断创新使管理模式复杂化。电子工程项目在不断地创新中,政府组织结构的、运作方式等不得不发生改变,也必然使审批部门工作流程改变。

5、规范化、标准性、制度化不够。工作人员随意执行,人为地改变规范标准,存在“暗箱操作”和的现象。

6、零利益:电子政务以公共项目为主,为公众服务,为群众谋福利。

(二)欠缺

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任然处于探索阶段,但在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其弊病也随之出现,因缺乏计划及应急方案,独立的应用系统不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复杂性和分散性,信息资源的共享很难实现。主要有协调沟通力度不够;项目业务执行不能明确分工;项目预算与后期执行中的实际费用有很大出入;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上,技术标准缺乏统一性,各地方政府机构业务规范、技术架构存在较大差异,国内甚至国外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系统的应用效果不显著;承建商垄断政府采购,进行恶性、不公平竞争,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活动操作人员“暗箱操作”,监督员;项目引入后不科学、不规范,盲目立项,不能满足当前业务要求,管理结构层次不明显,分工不灵活,工作交叉较多,工作进度慢,包容性差,应用效果不显著,降低了政府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

二、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效优化策略

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建设,遵循指导原则,实现统一性、规范性、高效性

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前,从宏观上规划,“现在制高点上”,理好微观联系,解开乱麻,走出“迷宫”,步骤在心里过一遍,按业务时间前后和重要程度,对其做出规划,制作进度表,对同类业务透彻研究和整合处理;在核心的领导下,注重协调沟通,重视沟通技巧,达到方方面面的;调整人力资源,在团队中整齐统一,在和谐的氛围中,做到以个人技术水平为优先条件,进行明确分工;执行资金管理办法,在作出预算前,有必要对细节处理所需费用进行评估,要细致估算而非粗略估算;在现有行政体制下,逐步统一规范技术标准,业务规范和技术架构,遵循标准先行选择,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各地政府独立又紧密,增强系统应用效果;在公开招标中,执行采购管理办法,政府严格采购规定,由专门的项目组来拟定招标书和招标技术文档;由专门的项目组来执行采购,两个项目组各司其职,责任分明,共同承担采购工作的责任,反对垄断,公平竞争,承建商努力提升竞争力,以合理、规范的成果为政府创造最大的利益,发挥好组织、协调、管理作用,严格执行实施方案,落实建设目标和任务,执行验收管理办法,严把工程质量关,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效率,严格筛选操作人员,注重其综合素质,防止“暗箱操作”,对受贿赂人员进行法律制裁,坚持机会的均等选择;建立并健全“亲民”网站,提倡群众监督和提供群众意见箱,群众行使监督权和知情权,政府工程建设公开透明化,促进工程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技术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标准性;实行项目组长责任制,权责统一分明,明确项目主管领导、各职能工作室的责任义务,责任到人,即问责制,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是一项极富艰巨性的任务。电子政务的发展为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无限可能,其对政府的影响也是永久性的。本文从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特点(制度保证、要求很难一次性提出、对人力资源依赖性强、随创新而出现改变和重组、引入的效果、失败的原因、项目管理基本原理等)着手,提出合理规划、注重沟通技巧、标准先行、第三方介入监督等有利于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相应策略。只要各方齐心协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思想品德和技术能力),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将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为成熟的为人民服务的体系。

四、参考文献

【1】张晓玲;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的研究;中国市场;2007年27期

【2】徐荣花;陈海东;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通信业与经济市场2007年7期

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践 探究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06-01

前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带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效,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目前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紧相连,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改革,推动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1]。在电子信息工程行业之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探讨过程如下文:

1.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概述

1.1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以应用计算机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处理和控制电子信息,通过此技术处理和采集相关信息。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的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社会上更多人开始运用电子信息工程。目前,手机和使用的网络都是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来获取相关信息,实现了信息的传达和利用,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电子信息工程包含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最显著特点则是,涵盖面广。电子信息工程中最主要的功能是分析和处理信息,并且应用和开发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连。要紧密的结合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则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作用。

1.2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有机的结合和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电子设备建立信息系统,并且建立起处理数据的系统。根据网络协议,链接分散计算机和独立计算机,向计算机用户传送和共享信息,实现信息之间的高效传递和共享。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提是新电子设备的开发,特别是关于新产品的质量和参数检测,需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基础,并且为之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目前使用的4G网络和3G网络之间的转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依靠而实现。但是因为局域网的信息十分不统一,因此更需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依靠。但是信息工程十分复杂,细节会影响信息工程的质量,特别影响维护信息方面。因为在维护信息时,因为工程不具备独立维护系统,所以需要信息工程需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辅助维护信息工程,保障信息工程的质量。当前,网络时代迅速发展背景之下,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大量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2]。

1.3 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要意义

当前,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发展步伐较快,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但部分核心技术依然需要依赖国外,导致与我国在技术上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技术自主产权,长久以往,如果合作一旦停止,我国多个行业将会停滞不前,造成巨大损失,缺乏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这些都成为了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国需要深入开展电子信息工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逐步发展形成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体系,拥有自主技术产权,才能促使电子信息工程实现长远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主流。为此,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

2.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践

2.1 应用信息传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传输信息、处理信息是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但除此之外,在电子信息技术之中网络安全也十分重要[5]。在电子信息工程之中,最为重要的即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的安全传输。但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近两年,大众对网络的安全问题越加关注,并且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因为网络安全问题不仅仅影响着计算机的安全,它对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安全问题十分多样,主要包括有输电线路问题和信息系统问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存在一些漏洞,因此黑客通过某种手段攻击电子信息工程。黑客攻击的危险性极高,不仅仅伤害了计算机用户,而且还造成无法挽回的网络损失,造成计算机传输信息的损耗。掌握好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阻止工程系统受损,降低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保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

2.2 电子信息工程的安全问题

目前,很多的计算机用户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储重要的数据,或进行数据信息之间的交流。在此过程中,开放的网络环境保障了信息传播的透明和公开,但这些信息极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证。目前,电子信息工程进行信息交流时,由于多方协议的保密措施不到位,严重影响数据的安全性。在网络中对身份进行辨别的方法通常是要求终端用户将用户名、网络口令等方式进行验证。这些用户名极易被不法分子应用,通过用户名、密码破解软件破解账户使用权,用户隐私、财产等安全造成侵犯。黑客或者木马病毒的攻击,使得网络信息安全堪忧。网络病毒属于一种虚拟性的程序,为了在网络中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法分子往往会通过这些虚拟的程序对用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攻击,侵入系统后,直接对其中的数据资料、隐私等进行盗用,并应用在不法事件中。此外,网络病毒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依附性,普通的杀毒软件根本无法识别并将其杀灭,计算机网络技术遭到攻击后,网络会直接处于瘫痪状态。

2.3 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多是采用广域网技术,其服务的范围十分广泛,能够实现不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网络通信[4]。目前,在我国广域网的用户人数不断增多,不断的提高了宽带的质量。光缆和电缆能够实现广域网的信息传送,通过卫星、微博中继线和地面传输转发各频段。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情况,光纤介质有效的抵抗了干扰,加上其高质量的远距离传输,其特点十分显著。广域网线路在铺设时,主体以光缆位置组,加上卫星通信,使得通信区域不断延伸。

3.结束语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步伐的加快,电子信息在各个领域当中发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无论是用户还是相关网络管理人员都应该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防范措施,保障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恽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科学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4(23):88-90.

[2]赵可佳.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J].电脑与电信,2015,12(11):55-56.

第8篇

关键词:文化共享工程 电子政务外网 传输通道 共享资源

一、引言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旨在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工程自2002年4月启动以来,在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殷切关怀下,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各级工作人员不懈努力和探索,已初步建成了符合工程整体业务需求的相关业务系统和技术体系,实现了从资源加工、资源整合、资源管理、资源传输到最终资源服务的建设和应用流程,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共享工程与电子政务外网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工程的快速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总量大幅增加,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中心之间的资源双向传输工作日趋重要。原有的以卫星播发方式为基础的资源传输模式已难以满足工程的发展要求;而通过互联网络的FTP传输以及移动硬盘/光盘投递等方式,也只能满足有限的用户需求。拓展资源传输通道已成为文化共享工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与此同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的传输骨干网之一,正在积极推动中央各部委机关以及各地相关机构将业务转移到该网络上,建立了从国家信息中心到各省政务外网中心节点的155M专线,并通过省级政务外网进一步将网络延伸至地市和县,形成了一个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分级建设、分级管理的树形专网网络。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高速宽带网络和现有的组织架构为文化共享工程与电子政务外网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共享资源、服务社会的共同理念使得这一合作成为可能。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近1年的努力,管理中心已建立与国家信息中心的光纤专线,并开通了外网服务镜像;现已有19个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接入到电子政务外网,并已开始有选择地下载使用政务外网上的相关资源。经测试,单个省级节点从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的日均资源下载量可以达到50-100GB,相当于75-150个小时的标清视频节目的数据量,能够基本满足各级省分中心的大批量资源传输的需求。

在具体分工上,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与国家信息中心负责框架设计、技术指导和总体协调;各级外网建设单位具体管理本级外网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负责本级接入以及IP地址、域名注册和分配工作;文化共享工程各级分/支中心,作为用户,提出具体的接入需求,配合外网建设单位完成相关工作。整体网络接入拓扑图如图1所示。

三、文化共享工程与电子政务外网的进一步合作

文化共享工程与电子政务外网的结合已成为共享工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顺利达到预期效果并实现其长远的目标,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⒈推动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全面接入外网

文化共享工程与电子政务外网结合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所有省级分中心的外网接入,保证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加工制作的文化信息资源能够通过政务外网高效、快速地传递到各级省分中心,同时鼓励各省分中心根据当地政务外网建设情况推进本省内的市、县节点的接入工作。按进度估算,到2008年底将至少实现28个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接入,力争达到所有省级分中心全面接入的目标。届时,一个依托于电子政务外网的文化共享工程省级资源传输通道将初步形成。为尽快实现以上目标,国家信息中心和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将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并推动各地接入政务外网的工作,并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给予一定的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

⒉加快文化共享工程业务系统与政务外网的对接

文化共享工程现有的政务外网应用方案主要是利用在政务外网上建立网站和FTP服务的方式提供资源的浏览和下载服务。由于系统结构和安全等原因,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现有的业务系统未能有效接入政务外网,因而在政务外网和业务系统体系间进行大量数据交换时,会出现带宽瓶颈和响应延迟的现象。同样,各地在接收资源数据时,也会面临类似的困扰。

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安全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然后是各个系统间如何实现数据和业务流程的对接工作,从而优化整体业务流程,提高政务外网应用环境的使用效能。具体来说,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⑴完成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传输系统与政务外网的对接

文化共享工程现已拥有卫星数据传输网络、移动硬盘/光盘资源批量发送等多种传输通路,政务外网成为共享工程的又一通路后,必须统一各通道间的数据格式、传输接口、资源分类体系等,消除信息资源在多个通道间的格式和管理等差异,实现资源传输的标准化、自动化、流程化,使得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传输能够有效融入政务外网传输体系当中。

⑵实现互联网络WEB资源平台的数据在政务外网上的实时更新

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需要在电子政务外网上建立符合其环境和用户特点的WEB资源平台,并采用安全的内部数据传递机制,实现两个展现平台间数据的实时更新,有效增强政务外网上的WEB信息服务能力。

⑶推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和业务系统与政务外网的数据交换平台的结合

政务外网数据交换平台是电子政务外网实现信息公开和共享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平台,文化信息资源要实现在政务外网上的有效传输和使用,应充分依靠和利用这一平台。因此,双方需要在应用架构、资源体系、技术接口、管理机制等问题上进行广泛而细致的交流,逐步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⒊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政务外网上的有效融合

电子政务外网是国家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这个平台上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文化共享工程借助政务外网的发展,不仅仅要利用其高速的带宽资源,更需要将文化信息资源与电子政务外网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并根据政务外网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和展现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发现和信息关联机制,实现信息的高度整合、深度挖掘和按需提供,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信息共享,更加有力地服务于社会,同时也会为电子政务外网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和动力。

四、小结

文化共享工程与电子政务外网的结合,是一个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合作过程。双方要在积极的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用效率,共享资源。在拓宽和延伸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的传输渠道的同时,也丰富了政务外网的服务内容;既推动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也为国家电子政务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 张彦博.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创新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7(1):1-9

2 李幼平,陈谋松. 共享数字文化的播存技术[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7(1):10-14

3 张晓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IT业务外包[J]. 图书馆建设,2008(2): 25-28

4 张晓星,蒋为东,罗云川. 科学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技术体系[J].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7(1):15-21

5 罗云川. 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多种资源传输手段的初步分析与思考[J]. 图书馆建设,2008(2):75-77

6 谢先江. 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信息资源构建研究[J]. 情报科学, 2005(11)

7 王华英,谢先江. 我国省(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现状实证调研[J]. 情报科学, 2005(3)

作者简介:

张晓星,男,汉族,1957年生,浙江人,博士,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数据挖掘。研究成果:主持完成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评估机制研究”、“基本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等多项课题;翻译出版了《迈向语义网――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