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物科学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 对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理解
布鲁纳认为,“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标准》中指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過去,经常把一个概念理解为就是一个术语,这种对“概念”的认识和《标准》中要凸显的重要概念中所指的“概念”不是一回事。概念一般包含三方面:术语、内涵和外延。比如呼吸作用,这个词是术语,“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過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句表述是内涵,是要传递的重要概念。呼吸作用这个概念适用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所以,植物、动物、微生物是呼吸作用这个概念的外延。在教学中,教师要传递重要概念就是要重视传递重要概念的内涵。
2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凸显重要概念传递教学的意义
教学就像架一座桥,学生的前概念是此岸,学生掌握的科学的重要概念是彼岸,教师架的“桥”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个人发展可以有以下作用。
2.1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基础对他的后续学习很重要。按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开展初中生物义务教育,《标准》中规定的50个重要概念,这样就要求学生平均每周理解、掌握1—2个,免除了学生对大量孤立事实和知识的学习、记忆和耗时,切实减轻了学生過重的负担,使学生在教师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设计下有时间加强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获得扎实的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以为将来学习高中的生物核心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
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运用,由于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好生物学重要概念,有利于巧妙地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主动、有成就感。如学生了解了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后,对新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香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等问题必然能做出正确的思考。这样既使学生在做题中深化了对相关重要概念的理解,又切实体会到能活学活用、学习知识的乐趣和意义,从而又更加愿意去学习、去探究、去关注生命科学、去完善自身,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3有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
根据布鲁纳的概念编码系统理论,“学习者只有熟练掌握了具体知识,才能发现较低层次的规则,从而有可能把它们重新组合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凸显50个重要概念的教学夯实了学生学习基础,学生掌握了较低层次的规则,获得了较强的生物知识迁移能力,有利于重新组合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即利于初高中生物知识的衔接,使高中生物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许多。如学生在初中时对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记忆清晰,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学习起高中生物细胞呼吸的核心概念来可以直接深入到分子水平,高中教师教起来也必然如鱼得水、信心百倍。
2.4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命科学属自然科学,成功的科学教育可使学生主动形成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标准》中增加的50个重要概念是专家团队长期研究的结晶,学生掌握后,能用重要概念到现实社会、生产、生活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显示出学生全面提高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又与《标准》的另一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相一致,重要概念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质量。如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重要概念后,会知道:“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如何降低夜间蔬菜、水果的呼吸作用以增产增效……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 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策略
3.1以生物科学史实凸显
科学经常通過所处那个时代的科学家认为正确的概念来表达,科学概念形成的過程就是艰难而绵续的科学史。生物科学史的形成是无数学识渊博的科学家勇往直前、孜孜以求、辛勤探究的漫长而艰辛的历程。生物科学史是科学家思想的结晶,其中富含大量的事实性知识,通過科学家研究形成的重要概念、核心概念是概念性知识。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在明白科学的本质、科学的开放性,学习科学家对科学的痴迷和献身精神。在传递重要概念时,以生物科学史凸显,学生随着科学家的研究,在了解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进程中,逐步了解了相关的事实性知识、相关概念不断获得、生成,从而趋向重要概念的形成。如在传递“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这一重要概念时,可以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开始,展示什么是显性和隐性,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知道了控制生物性状的DNA小片段叫基因,其中控制显性性状的叫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叫隐性基因,基因如何在亲代、子代之间传递。学生通過对遗传部分生物科学史的了解,更有利于掌握关于遗传的重要概念,也有利于形成大胆猜想、开拓创新、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3.2以生物实验凸显
学习概念不能仅靠背诵,生命科学是实验性的科学,教师围绕重要概念内涵的传递设计一系列生物实验让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在做中学,让他们在主动地动手、动脑中理解、习得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如在传递“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重要概念时,涉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这些知识和概念,可以设计3个实验:①测定叶是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②以口吹已洗干净的伸入水中的菠菜叶看有无气泡冒出(说明叶的表面有冒气的小孔,即气孔);③观察菠菜叶下表皮的气孔并画图。通過这样层层深入的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植物蒸腾作用的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散发到大气中的過程”,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作用”的掌握、理解,以更好地构建“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重要概念。
3.3以丰富的事例凸显
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唯一的共同家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因此,本教材把对科学的培养与科学素养、人文思想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意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从小树立对大自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实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珍爱生命的教育
本教材对解剖动物、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实验不再要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观察鱼的呼吸”、“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后,都要求将实验动物放归自然环境中,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要求捆扎时不要过于用力,动作要轻缓,以免使鱼受伤。以上这些实验要求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不要轻意伤害它们,更不要让它们从我们身边消失,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二、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
本教材中安排了“调查校园、社会和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和“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等野外实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验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的接触和了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使学生逐渐懂得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情感,使学生逐渐热爱大自然。
三、实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的环保教育
本教材中安排了“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等探究性实验活动,这样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少林,土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因此绿化祖国、保护植被、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使学生逐渐建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实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预防疾病、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是生物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教材安排了“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设计一个旅行小药箱的药物清单”,“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等实验活动,通过实验使学生懂得合理营养对身体的健康的重要性,传染病、过量饮酒及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从而使学生逐渐树立健康意识。
五、实验教学中关注对学生人文思想教育
一、实验的类型
生物学的实验,通过不同的角度能够划分为许多类型。生态学、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实验类型的划分方式,都是依据科学性质进行的;探究性、技能性、验证性实验的划分方式,则是依据实验目标进行划分的;对学生分组之后再进行实验以及通过教师演示的方式进行的实验,则是以教学方式进行的划分。探究性和验证性则是学生分组实验中的主要性质,而探究性试验也是初中生物教学实验中最广泛的试验。
(1)教师将生物课堂教学与演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试验便是演示实验,也是比较高级的直观教学。演示实验有易被学生接受、实验生动、实验形象化这三大优点,在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而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观察力、注意力也能够得到高效培养。
(2)对已经存在的知识进行验证便是验证实验的根本目的,通常在结束课堂教学后才进行验证性实验。一般验证性实验都是将试验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实验所需要使用到的各种材料和工具都给出,要求学生对事实的验证过程中使用给出的实验器材和目的。先得出结论便是验证性实验的特点,实验的结论再通过给出的实验来进行验证。生物教学课堂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能够具有清晰的实验脉络,也是因为学生对实验内容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也能通过验证性实验得到有效巩固。但也因为学生对实验都已经了解,使得学生自身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既定的程序去操作,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在验证性实验中也不能得到高效地培养。此外,因为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才会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导致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脱离了应有的联系。
(3)将实验作为基础的探究性实验同时也将学生作为主体,去探究事实的结论。学生在完全不了解所研究的内容时,使用实验去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这也是探究性实验的最大特点。老师先指导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在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自己将问题提出,并且将自身知识和实验相结合之后再将问题解决。中学生内心的探究心理也能够完全和探究性实验过程相符,所以,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探究性实验完全激发,学生自身对知识构建的能力也得到发挥。学生的生活和生物课程之间也能够因此缩短距离,学生对自己身边事物的关心也能够因此受到引导。这样,对于生活中的现象,学生也会乐于探究,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将问题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在探究性实验中得到了不断增强。
二、试验设计
生成探究问题是指教师创设情境,要运用好各种不同的策略,使学生先前的认知和创设情景中的理念出现冲突,学生内心的疑问也会因此而生,学生因此也能够积极提出问题,而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够进一步得到激发。探究理念在贯彻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便是探究方案的合理设计,学生自身自主学习在此环节中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这个环节应该作为创设情境的角色,不能再重复以前将全局尽数包揽的工作,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扮演指引者的身份。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犯的错误教师应该用创设的情景来引导,不能直接将正确答案灌输于学生脑海中,教师应该将更多的实验工具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探究理念从某方面来讲也能体现于实验设计的本身。
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66―01
面对知识爆炸的挑战,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在生物教学中实现“少而精”的减负任务的同时,还要让教学更高效,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完整地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重要概念的传递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生物教学中强调重要概念的传递,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和深度,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框架和体系,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重要概念的概述
在2011版的课标中提出初中生物课程内容包含10个一级主题,提出了50个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体现了初中生物学科的主干部分,它不等同于术语,不等同于定义,也不等同于事实性的陈述,它是对初中阶段生物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的理解和概括,而概念通常包括三个部分:概念名词、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比如呼吸作用,这个词是概念名词:“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句表述是概念的内涵,是要传递的重要概念。呼吸作用这个概念适用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所以,植物、动物、微生物是呼吸作用这个概念的外延。在教学中,教师要传递重要概念就是要重视传递重要概念的内涵,让学生通过对概念的概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构建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
二、重要概念的传递有助于“教”
初中生物教学中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理清学科的主干知识,把握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深度,有利于教师准确梳理教学思路,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评价。
1.正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难度。课标对重要概念的表述运用了一系列的行为动词,如,“描述”、“概述”、“体验”、“说出”、“举例说出”、“体验”等,这些都能体现具体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2.重新梳理教学思路和分配教学时间。课标中提出的50个重要概念是学生学习初中生物学知识的要点,是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它涵盖了初中七、八年级生物学的全部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重要概念展开教学,对那些次要概念进行取舍,这样可以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完成对重要概念的传递。
3.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组织教学和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围绕一级主题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对教材进行重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安排、设计教学活动,让生物学实践活动符合当地时令特点,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围绕重要概念进行,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重要概念的传递有助于“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凸显重要概念的传递,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对知识体系的建立,在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涉及的对象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做到对知识的迁移,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1.构建知识框架,理解概念本质。传递重要概念要让学生在概括形成概念的基础上,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概念所指的对象,帮助学生建立围绕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2.形成发散思维,做到知识迁移。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学习理解重要概念,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做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主动。
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精心设计,努力准备,力求做到最好.但是,百密一疏,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班的情况各不相同,课堂教学状况千差万别,总有学生搞不懂、弄不清的情况,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后,可以将有问题的学生的导学案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讨论,看问题出在哪儿,及时进行甄别、纠正,让学生知错就改,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知识的目标达成率,力求做到堂堂清.甚至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可以把对话情景通过小摄像头拍入银幕,学生的兴趣更浓,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对于优秀学生的导学案,也可以及时展示,如完成较好的、字迹清秀的、卷面整洁的、有进步的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充满自信.这样才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展示学生的课堂作业,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纠错能力
学生的课堂作业是学生在课堂内及时完成的,抄袭的情况较少,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对不同层次的三到四个学生的课堂作业的展示,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及时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解答学生的困惑.例如,在保存种子时要进行干燥,这是为了抑制种子的().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吸收作用有些学生选择A,有些学生选择B.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展示,让学生知道肯定有一个是错的答案.哪一个是错的呢?组织学生讨论,让选A的学生说明选A的原因,让选B的学生也说明选B的理由,让学生分析对比,再讨论下列问题:(1)种子中有没有叶绿体?(2)保存种子是在阳光下还是在黑暗中?(3)种子保存的时间长了,是更饱满了,还是变瘪了?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种子让学生观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得出讨论结果,保存种子主要是抑制种子的呼吸作用.这样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可以进一步讨论:潮湿的种子堆放在一起,时间长了,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其实,这也是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结果.
三、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案设计,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自己设计课后探究实验.如,探究蚯蚓和土壤疏松程度之间的关系、观察番茄的果肉细胞,分析番茄的果肉细胞属于什么组织、探究那些因素能促进香蕉等水果的成熟等.这些课外探究实验,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探究设想、探究过程、探究结果、探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究中的体会写成书面形式,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向同学们进行汇报.为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分析问题能力,教师必须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成果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展示,还可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产生自豪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心理资料分析,适度的紧张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个案设计,让学生有紧张感,更加努力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就是指动手能力。它包括正确使用解剖器材、显微镜、玻璃器皿和药品等,并能对实验的材料进行剖析、制作标本、鉴定等过程所具备的技巧和技能。在实验课堂中,让学生尽快掌握实验操作能力,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1.教师演示,完成动作示范
初中生对实验具有极强的新鲜感和急于动手操作的欲望,然而学生又不知该如何下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然后进行模仿,当然教师应该具有准确且熟练的操作。同时,教师应该耐心严谨地示范,就算是擦载玻片这样的小事。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连贯性较强的操作就应该进行分步骤来完成,例如,显微镜的使用,教师可以分解为取镜、安放、对光、夹片、调焦、观察、还原来进行。对有些步骤还可以再分解为更小的几步,如显微镜的对光,可以分为三步:调光圈(选用适当光圈对准通光孔)、调物镜(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调反光镜(转动反光镜,直到出现一个圆形明亮的视野)。
2.规范操作,避免出现意外
教师在讲解实验操作时就该预先指出其危害,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警觉,让学生注意自主克服,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例如,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盲目地使镜筒下降,造成玻片、镜头的损坏;有的学生使用单眼看显微镜,既不利于绘图,又易引起视觉疲劳。再例如,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教师应该重点强调装有酒精的小烧杯一定要放在装清水的大烧杯中进行隔水加热。若直接给小烧杯加热量易引起酒精自燃而产生危险;给酒精灯点火时,不能采用“碰头”的点火方式,这样容易造成失火等。
3.人人动手,学会独立操作
实验技能的掌握是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获得和提高,如果只看他人操作,而不亲自动手是无法获得的。
例如,用镊子夹取盖玻片,这本是极简单的动作,但是刚开始时却总有学生会出状况,不是夹碎了盖玻片就是夹掉了,要经过多次训练才会得心应手。在“观察洋葱的内表皮”实验中,学生在对洋葱内表皮进行染色的时候,总是控制不好所滴的稀碘液的量,导致洋葱的内表皮颜色不是被染的太深就是太浅,从而影响了实验的观察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验中应尽量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动手机会。
学生在实验课中进行操作的时间是有限的,然而操作技能从学习到熟练到掌握就必须有个过程。有时学会的动作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又变生疏了或者又不规范了。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后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强化和训练,若发现学生动作不规范应立即改正,使学生养成正确、自然的操作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来看,生物学是从观察起家的,并且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学好生物学的基础,是生物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运用眼、耳、鼻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观察目的,引导学生探究
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在实验中其注意力往往会被一些无关的事物所分散。学生在观察上带有表面性和盲目性,所以,观察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并拟定观察的提纲,让学生在实验课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提纲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实验课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利用边观察边谈话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
例如,“观察鱼的呼吸”一课,教师可以将鱼缸放在实验桌上,问学生“鱼离开水会怎样?”学生答:“它将死亡。”“知道原因吗?”“鱼儿不能呼吸。”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进行探究。教师可提问“鱼的鳃和口如何运动?”学生观察以后就可以得出口和鳃是交替闭合运动的。教师又问:“运动的结果是如何?”学生答:“水由口流进,由鳃盖流出。”让学生设计方案加以验证,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观察对象上,减少感知的随意性,提高教学效果。
2.了解观察对象,学会科学观察
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和材料,分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例如,观察根尖的结构,让学生看清整条幼根,找到根毛的部位,然后取下根尖,由根冠观察到成熟区,也可以由外到内进行观察;如了解茎的结构,由表皮一直观察到髓。有时对整体进行观察以后,为了生物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还必须对生物某一方面或局部进行细致的观察。例如,在观察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时,先采用由表及里的观察,认清各层次。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导管和筛管并认识它们的构造。接着,教师还可以将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从而在对比中掌握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茎的特征。
3.做好演示实验,带动学生观察
初中生物课程中安排了较多的演示实验,它作为一种直观教学高级手段,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教师在演示中进行提问、设疑,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针对生物的生理现象、演示实验更显示它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种子的成分时,教师将装干燥的小麦种子的试管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当停止加热后同学生对话:“大家看到试管中出现什么现象?”“有水珠。”“水珠是来自哪里?”“来自种子。”从而说明种子中含有水。经过观察和思考得到的结论,是很有说服力的。演示实验不仅要让全体学生都看到,更应该让学生看清楚所要观察的部分或全部,并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人们用脑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客观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能力是智能的核心,它的发展直接影响智力发展。生物实验课对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在讲解实验时,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操作步骤,并指出这样的操作对整个实验具有怎样的意义。让学生将观察、操作和思考紧密结合,促使其思维能力发展。例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其实验步骤可分为: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叶片退色、夹碘显色等步骤。让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想一想,每个步骤的处理会导致叶片怎样的变化?如果改变实验的操作顺序,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哪些影响?让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都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思维热情。
例如,“观察洋葱内表皮结构”实验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当学生找到清晰物像之后,让学生试着移动装片,看看物像的移动方向与装片移动方向是否一致?为什么?接着让学生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之后,看看物像大小以及视野明暗的变化。为何有这些变化呢?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总结规律。生物实验课堂上的观察与思考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2.拓展科学探究实验,促使学生学会分析推理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在初中生物会考中,探究实验是必考的内容,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在进行实验课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探究实验的讲解,并强调其重要性。通过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和训练,也有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提高。例如,“探究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中”,在一个锥形瓶里装一定量清水,并滴入几滴红墨水,将一枝带有较多叶片的枝条插入锥形瓶中,放在阳光下几个小时以后,对枝条的茎作横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针对此实验,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1)在显微镜下观察枝条茎的横切片被染红的是什么部位?
(2)锥形瓶中除清水外,还滴入几滴红墨水的作用是什么?
(3)枝条的叶脉是否变红?
(4)实验装置中枝条尽可能多带些叶片,其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茎的横切片,可以发现枝条茎中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茎中的导管。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的知识知道导管是运输水和无机盐,从而就可以想到在锥形瓶中滴入红墨水是用来进行标记,以便于观察。同时也自然得出枝条的叶脉一定会变红。由于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分以及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动力,同时蒸腾作用发生的主要部位是植物的叶片。学生通过推理、分析就自然明白枝条多带些叶片是为了增强枝条的蒸腾作用,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通过科学探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并能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在实验中有时会出现实验现象与课本并不完全一致。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动脑筋去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有些学生取材天竺葵下部的老叶,有些学生取材其顶部较嫩的小叶子,进行同样处理后,显色不明显的是老叶子,而小叶子颜色非常鲜明,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花盆中的植株,就会发现老叶子虽然大,可是颜色有些黄,而植株上部的嫩叶虽小,但颜色是鲜绿的,这说明老叶子与嫩叶中叶绿素的含量是有差别的,当然也就影响到植物光合作用的效果了。通过对比,分析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和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让我们明白了为何花卉和果树的栽培中,要修剪去植物下部的老弱枝叶,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在生物实验中,让学生认真去观察、去分析、去思考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生物实验课充满热情。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总之,生物教学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科学,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实验课,不仅要求教师做好课前的充足准备,还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保证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树舜.生物实验与实用技术[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问题式导语; 游戏引发式; 动手引发式;实验引入法
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对于自然界和人自身有一个初步系统的认识,虽然生物课教学的很多东西都是平常可以见到的,但是,一旦作为一个学科,涉及到众多的概念知识,在学生看来,还是免不了觉得生疏,和新的知识产生距离和恐惧感。
为了消除学生的隔膜感,尽快的进入课堂氛围,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手段,让新的知识在自然中向学生传递,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那么怎么样才能自然而然的将在课堂教学中将新课过度,不会给学生带来隔膜感,而且提高学生的思考兴趣?
这就特别的要求新课前的导语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为生疏的知识提供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笔者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课前导语是非常重要的引入手段。它的正确使用不仅可以让新的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自然体现不会带来生疏的感,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兴趣,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通常生物课的导语可以采取以下的几种形式:
1 问题引发式
作为一个全新知识点开始的导语,在整节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这种“问题引发”式的导语可以让学生的头脑中生成问题意识,能够带着问题积极的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上课良好氛围的创造打下一个基础。
但是,问题不是随便提出,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精心的思考,首先,导语问题要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有联系,调动他们的“生物课敏感性”,其次,导语问题还要和新的知识点紧密相关,吸引学生仔细听课。就是要求问题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重难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不能任意提问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例如,笔者在讲授“血液”一节时,曾经用过这样的问题导语。
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系列的植物细胞,让学生说出细胞质、细胞核等成份,然后,将事先从实验室中从动物身上提取的血液象学生展示,由此引出问题“每个人体内都有粘稠的血液,大家知不知道它的成分和功能呢?和植物的细胞有什么不同呢?一个人的体内血量有多少?我们在电视中常听到失血过多,那么,失血多少就是过多呢?会引起什么后果?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样抢救呢?”
通过提出一系列与以往知识相关的问题和与生活相关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了的学习兴趣,并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完全没有陌生知识引入的感觉。
2 游戏引发式
初中生多是十几岁的孩子,因此,游戏还在他们的天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采用这种模式,要注意一定的尺度,不要过重的强调娱乐性。而让学生沉溺在这种课前游戏中,反而无法集中经历进入教学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的设置上下一些功夫,注意游戏娱乐性和严肃性的结合。所谓的这种娱乐和严肃的结合,简单的说就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将生物的知识贯通其中,在游戏的同时,也要开动脑筋思考相关问题。
3 动手引发式
这种课前导语,是要学生自己动手参加一些活动,通过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产品了解课堂知识,激发他们对于新课程的兴趣。
比如,在讲解“人体结构”这一节时,笔者利用人体模型进行了自己的新课导入。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学生对于人体的各个器官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因此,将人体模型中的各个部分拿下来,在上课时,请不同的同学将他们依次安放,下面的同学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下来,一个“人体”就被学生制作,完成,教师在学生安放的过程中,不要参与过程,而是作为最终成品的错误指出者。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将本节课人体的基本构造,初步的掌握清楚。
随后,教师再根据具体的身体部件的功能进行提问和讲解,课堂就在这样轻松自然的氛围中结束,而且不会给学生带来新知识的生疏感。
4 实验引入法
这个方法,用于实验性强的篇节非常的有效。教师对于实验的设置不宜过于的复杂,而是要简单便于观察。
比如在讲解探究鱼鳍作用和观察鱼呼吸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这样的实验过程: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让鱼在染了轻微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让学生直观观察到,小金鱼的呼吸状况个鱼鳍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并且引导学生自己想出新的试验方法。有的同学建议“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这个时候,就有一位学生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另外一位同学则建议“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或者是“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
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新课引入不知不觉,还开发了学生存在的巨大创造潜能。并且,这种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意外的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
总之,生物课作为科学科目,在新知识进行过程中,为了减少学生对于陌生知识的心理负担,从教教师应该激发自己的创造性,为学生打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会知识,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文理导航(上旬)》2010年12期 新形势下生物教学的着眼点——谈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 《甘肃教育》2010年05期 精心打造开启新课的金钥匙——浅谈导语的作用和设计
[3]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年03期 在生物课上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出来,物理教学中,教师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正如柳斌曾经指出的:"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是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经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实践证明,创设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具有良好而健康的个性品质与修养,意志坚定,在愉快中学习,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改革的目的,培养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
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
1.1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民主的、和平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展开互动。情感的交融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只有宽容的理解和敞开心扉的接纳,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情感互动在师生课堂互动中处于核心地位。
1.2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学会认真倾听。质疑是学习过程的一个体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不断解决每一次的质疑,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提问,敢问,还要做到认真倾听,不嘲笑学生质疑的问题,正确对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不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疑问,积极争辩,让课堂互动氛围更浓厚。
1.3教师讲课要进入角色,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进入教学角色,以自己对物理的兴趣来带动学生学习的氛围。崇高的敬业精神,全面的知识结构,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优雅的仪表形体,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些个人的魅力都能感染学生。
2.师生互动的方式
2.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教师是课堂互动行为的组织者、引导者,老师的言语行为是互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以知识的权威身份、课堂的导演身份、互动的朋友身份、探究的辅助身份走进学生,用生活中的现象、启发性的语言、逻辑性的推理、智慧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正确的互动讨论。
2.2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表现。通过师生互动,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在互相讨论、探究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指出不足,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2.3全面参与,互助讨论,和谐发展。新课标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心中要充满爱,要博爱,不可偏爱,更不可歧视学生。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帮助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学会发现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优点,调动所有学生参与互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范仲淹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和谐中全面发展。
3.构建互动良好平台:物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且引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把实验教学看成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且要重视以下几点。
3.1实验方法可以多样化,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牢记实验原理之后,允许学生运用不一样的器材和通过不一样的实验步骤来做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因素中选择和取舍,对所得的信息加以筛选、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确定实验的既定目标的基础上,活跃思维,全局思考问题,总结实验结果。要求学生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善于处理不同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训练并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3.2实验可以呈现游戏化,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做物理实验。与以往的物理教材相比,现行的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包括很多小实验和学生实验。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操作的乐趣性,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增长科学知识和提高个人技能,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形成游戏化。很多的物理教师都尝试过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一部分的演示实验细化,形成相关的游戏软件,使用一些多媒体教学设施,比如计算机、投影等,进行物理实验的再现,向学生们展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4.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上,首先,课堂教学要全面反映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广泛联系,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落实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践能力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表现为质疑探究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建模计算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展与实践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