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汽修专业的未来前景

汽修专业的未来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汽修专业的未来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汽修专业的未来前景

第1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校;就业难;德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但是现在不少地方把升学看做是拓宽职中办学的主要渠道,我觉得不能仅重升学,不重就业。应双头并重,统筹兼顾,或者更侧重专业技能和就业,这样才符合国家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思路。

一、我校学生目前的基本情况

1.专业技能差

职中的学生来到职业中学,对于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来说就是希望能学到一技之长,走上社会后有生存之本。可是我校即将走出去,或者刚进入企业的学生表现差强人意:财会专业的学生不会算盘,不会点钞,不会记账;汽修专业的学生,师傅让拿个零件不认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打字慢,常用的软件操作不熟练;数控专业的学生由于上车床时间短,操作不熟练。虽然每年毕业时都能通过技能等级鉴定,领到毕业证,但说实在话,咱们的学生专业技能太差了。

2.见识少

我校学生用的设备太陈旧,太落后。比如汽修专业技能比武里比赛用的汽车都没见过;数控专业和人家比赛用的数控车床操作系统都不一样,怎么编程,怎么操作,怎么比赛?这是我校就业较好的两个专业,也是市场需求较大、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学生见得少,教师见得少,这两个专业怎么能做大做强呢?走出去的学生怎么会有竞争力?

3.不吃苦,不懂事

现在的学生有一大部分没有明确的理想,只懂得靠天靠地靠

父母,只懂得享受,根本不懂社会,不懂得外面的世界或者只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出去挣上钱就好了,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但不知道其实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甚至现实很残酷,充满了竞争,充满了弱肉强食。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做好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这样的学生如何走上社会,或者走上社会后一事无成时,对于他的本人、他的家庭意味着什么?对于我校的声誉又意味着什么呢?

4.就业渠道窄

榆次毕竟是一个小城市,又地处山西,企业经济效益好的没几家,工资状况不乐观。比如汽修专业,学生外出实习工资最多的每月500元(个别),少的每月100~200元(多数),出徒慢,2~3年,甚至4~5年才能出徒,如果出不了徒,就得重新选择企业。再则对口就业率低,尤其是计算机财会专业。这些客观因素使得我校学生就业比较困难。除汽修数控能全部安排外,计算机财会专业的有很多不能对口就业,只能自谋生路。

二、建议和措施

1.强化专业技能

在高一高二年级,定期分阶段进行技能比武,这样能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比如,计算机专业进行打字、软件操作比赛;汽修专业进行发动机故障处理比赛;数控专业进行编程与操作比赛;财会专业进行珠算、点钞、记账比赛等。这样有利于在学校形成一种“技能至上”的氛围,让一些文化课成绩不好而专业课好的学生找到自信。这才能降低流失率,让他们安下心来,愿意留下来。同时也能提升我校学生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

2.设备更新(需要投资)

3.大胆让学生走出去,定期到不同的联办企业见习

(1)大胆

安全是第一位的,所谓责任重于天,但不能因为怕出安全问题就缩手缩脚,什么也不做了。我想只要认真安排、精心策划、反复论证,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案,就不会出大的问题。

(2)走出去的好处

通过参观访问学习可增长见识,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外面世界中就业实践有所差距,包括思想素质、专业技能水平、身心素质、纪律观念,了解企业的用人制度、工人工资状况等。让他们知己知彼,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校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大胆走出去,拓宽就业渠道

一切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专业发展为前提。实习处联系实习单位应该立足本土企业,着眼省城太原,面向沿海城市,为我校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习就业平台。

5.重视德育工作,强化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让学生学会立德、立技、立业、立功。我非常赞成这句话。学生就应该先成人后成才,不能本末倒置。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在全校教职工中倡导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第2篇

关键词:汽车维修;行业现状;未来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交通事业的长足发展,汽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汽车行业日趋发达,汽车的结构和功能也趋于技术化和现代化,这就给汽修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技术和理念已无法满足于现代汽车行业的发展需要,汽修企业和人员只有不断更新技术和观念,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为汽修行业开拓更为远大的发展前景。

一、新形势下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维修设备落后,无法对车辆故障进行有效判断

科技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汽车行业朝向电子控制的方向发展,汽车的结构和控制系统日趋自动化和智能化。我国汽修企业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大多数企业还在传统的汽修时代停滞不前,加之现代汽车的型号和结构名目繁多,缺乏专业的故障诊断和维修设备,直接降低了故障判断的效率和准确性;企业维修设备老旧,缺乏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加之有些设备功能并未被充分利用也造成了设备维修效能的落后。

2、从业人员缺乏技术培训,技术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汽修行业人员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从业人员素质太低。一些维修人员连最基本的文化素养都没有,无法对车辆的基本信息加以了解;维修企业对于人员的技术培训也不到位,尤其是对新型现代化汽修技术更是知之甚少,使汽修行业滞后性严重。二是人才引进不到位。企业盲目追求眼前的结局效益,不愿花费资金引进专业的汽修人才,也是造成汽修人才市场综合水平低下的原因。

3、维修中可参考实例不足

我国汽修行业的信息系统不够完善,对于国内外相关数据的搜集和归纳远不能满足汽修行业的发展标准,可参考的维修实例不足直接降低了汽修企业的维修效率。另外,市面上对于汽修行业的专业书目和可供参考的资料也是少之又少,汽修人员只有依靠经验和人员间相互探讨来进行维修技术的摸索和实验。

4、汽车配件市场混乱

我国汽车配件市场长期以来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无论是汽车配件的质量还是卖方提供的服务质量都长期受人诟病。近年来,我国针对汽车配件市场进行了大量整改治理,虽然起到很大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比如没有针对汽车配件市场的管理体制,没有完善的规范的归口管理,漏洞较多。

二、当前汽车维修技术主要的特征

1、汽车故障判断呈现新特征

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已经将汽车从传统的交通工具上升到现代科技信息化的集合体,特别是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汽车工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扩大,电喷发动技术、安全气囊技术、防抱死技术、加速调节技术、自动巡航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而这些技术都集中在“ECU”控制、判断、存储体系当中,这种新的科技体系为汽车障碍判断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通过解码设备,就可以对“ECU”储存的障碍代码进行解析,而且还能够找出汽车故障的位置,并且为汽车故障处理提供解决方案。

2、检查维修工具呈现新特征

现代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汽车工业更加智能化,而且也使汽车维修工具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汽车维修工具已经由传统“机具”为主向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转变,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汽车维修工具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给汽车维修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电脑动平衡机器设备、汽车志用示波器气测试仪、汽车专业解码器、汽车专用电表、汽车专用国轮定位仪等,这些具有检查和维修功能的汽车维修工具已经广泛应用到汽车维修领域,这就需要汽车维修人员掌握大量的现代维修技术,否则根本无法适应汽车检查维修工具现代化的需要。

3、汽车维修管理呈现新特征

随着汽车技术和汽车维修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维修管理已经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计算机对汽车维修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大中型汽车维修企业当中。特别是在汽车维修行业激烈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汽车维修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特别是将云存储和大数据应用到日常管理当中,能够实现最好的数据储存、分析和管理,赢得更多的客户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4、维修人员素质呈现新特征

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维修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维修人员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与汽车及汽车维修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还必须对现代汽车维修设备能够全面、准确、熟练地进行操控,而且也对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有效促进汽车维修行业的大发展

1、创新汽车维修理念

一方面,汽车维修企业要改变过去凭经验、靠感觉来判断汽车故障的老观念、老思路和老方法,从当前汽车构造和操作系统具备高科技的特征出发,进一步加大对汽车维修检测技术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汽车故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代汽车维修设备的投入力度,推动汽车维修企业维修技术转型升级,将竞争力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上来。

2、大力应用信息技术

汽车维修企业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管理当中,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相关软件建立汽车维修客户及车辆档案,通过分析、预测和提醒功能来强化对客户的吸引力和归属感。汽车维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还有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汽车维修效益,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因而应用信息技术必须引起汽车维修企业的高度重视。建立维修监管机制汽车维修质量如何,对于汽车维修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现代汽车维修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汽车维修企业仍然要牢固树立“质量取胜”的发展战略。

3、加强对汽车维修的质量监管。汽车维修企业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汽车维修质量监管体系,建立汽车维修检验、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维修过程、汽车维修人员以及汽车维修综合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落实专门监管人员。对于汽车维修人员来说,必须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汽车维修质量。

4、提升维修人员素质

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尽管具有操控简单、诊断科学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就需要在汽车维修过程中将“仪器判断”与“人工判断”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分析和处理汽车故障。这就需要汽车维修人员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汽车技术和汽车维修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在实践中进行学习、钻研和总结,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汽车维修企业也要根据汽车维修技术发展情况,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汽车维修人员的专业素质。

四、汽车维修行业未来的发展展望

1、维修设备趋向现代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逐渐被运用在汽车上。以前汽车变速需要靠人工手控,现在通过新型结构、装备,电控、液控就可以实现汽车变速。随着这些汽车新型新型装备的增添,各种现代化的汽车诊断维修设备将应运而生,维修技术也会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这必将提高汽车维修行业的整体水平。

2、维修过程趋向专家化

以前通过肉眼观察、声音辨析、手感触摸对汽车故障进行维修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汽车维修的现代化需求。经验式的维修方式不能准确的确定汽车的故障原因和故障部位。现代化汽车的维修需要多多通过先进设备的诊断确定汽车故障,并由技术水平较高的专门维修人员运用新技术对汽车进行专家化的维修。

3、维修管理趋向电脑一体化

电脑的迅速发展简化了汽车维修行业的管理工作,对汽车维修尽享电脑一体化管理是未来汽车维修的一大趋势。通过电脑对数据输入输出,使客户档案的建立变得便捷可靠,提高了汽车维修的效率。汽车维修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能够对汽车的状况建档管理,进行动态分析与动态检测,确保工作的真实性和长期性。

结束语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水平,就要不断引进新型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保持行业队伍的先进性,人的因素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管理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大人员的技术培训,维修人员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只有多方面因素联合起来,才能够铸就汽修行业的辉煌未来。

参考文献

[1]张立建.汽车检测线质量认证评价体系[J].吉林大学学报,2011(22):159-161.

第3篇

(20

—20

学年)

一、学校整体情况

(一)基本情况

XX职业高级中学的前身为1976年创办的“新乐公社五七大学”,随着学校发展,又曾更名为“鄞县新乐公社农业中学”、“鄞县梅墟农业中学”、“鄞县梅墟职业中学”、“鄞县第一职业中学”、“鄞县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44000余平方米。学校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商务英语、物流服务与管理、文秘、商务助理、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等十三个专业,现有教学班72班,2940余名学生,是区内规模最大的职业中学之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正式在编教职工245名,外聘教师14名,专业课教师122人,双师型教师101人,高级职称教师72人,中级职称教师7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241人。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1996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高,2013年被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曾先后荣获中国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计划的GLOBE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省一级重点职高、宁波市特色专业中职学校,省、市首批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等称号。

(二)办学理念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德技双馨,知行合一”。是对原有办学理念“三学一练”(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练体魄)的提炼和发展。坚持德育为先、技能并重的育人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让每个学生在体验式认知和项目化实践中快乐成长,学会做人,学到本领,练好体魄。

(三)总体目标

办学目标:依托行业和区位优势,以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为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把学校建成“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质量”的现代化中职学校。

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能吃苦、懂感恩、讲诚信、善于合作并掌握一定技能的合格公民。

二、校情分析

(一)优势

1.学校发展有声誉

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朝着良好势头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提升,校风建设和德育工作形成优良传统,高职考试和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自参加高职考试以来,共计19名学生取得相关专业的全省第一名,本科上线率名列全市前茅。2007年至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共获19块金牌,并连续多年被授予宁波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学校在社会上留下良好声誉,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认可。

2.专业建设有特色

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与改造专业结构,加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群,即以汽修专业为龙头的汽修机械类专业群,以及以物流专业为特色的财经商贸类专业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全国负有盛名,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专业、市级品牌专业和市现代化专业,是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物流服务与管理为省示范专业和市级品牌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为省示范专业。

3.办学条件有改善

过去几年,学校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汽修实训大楼、物流实训大楼、宝马实训大楼,并改造了田径运动场,修缮了学生宿舍,构建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学校适应专业建设需求,加大实习实训基地投入,特别是汽修和物流专业,实训工场、设施设备都有了明显提升。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2500余套,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万余册,教学用计算机1300余台,能够满足学校师生正常教学需求。

4.师资建设有成效

学校已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基本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师资队伍。学校目前拥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1名,浙江省技术能手1名,市首席工人2名,市专业技术能手3名,市优秀双师型教师4名,市骨干教师2名,区名教师4名,区骨干教师9名,区优秀双师型教师3名,市教坛新秀二等奖以上4名,区教坛新秀一等奖9名,在专业和学科业务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不足

1.办学条件受限制

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公交车不能直达,师生进出校园不便。学校占地面积小,部分校舍陈旧老化,基础建设受到限制,师生教学和运动场所不足。区域优势的不足给学校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专业发展不均衡

随着专业结构调整大政策的影响,以及一些传统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减退,学校部分专业面临招生困难或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学校对重点专业建设投入相对较大,也使一些传统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实习实训设备设施老化,与同类专业学校相比有一定差距,造成学校专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3.学生培养增难度

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我校一块品牌,但随着近年来生源质量的下滑和男生比例的增加,对学生形为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生活的管理增加了困难。传统的德育活动内容较丰富,但缺乏整体性和特色性,缺少德育课题研究。

4.师资建设遇瓶颈

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校传统的敬业奋斗精神有所丢失,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有所出现,部分教师缺少闯劲,奋斗目标不明确。教研组建设与兄弟学校相比有所滞后,未能明显发挥在教师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专业课和文化课缺少新的教学带头人,优秀中青年教师出现断层现象。

(三)机遇

1.发展的政策环境趋好。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XX区“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大环境,也为我校规划制定提供了政策保障。

2.国家示范校建设带来契机。

2013年,我校成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建设年限为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示范校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

3.区域经济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近几年,宁波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车辆拥有量高,汽车维修行业发达,需要大量的汽修从业人员。宁波背靠目前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的北仑-舟山港,物流产业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重点建设的汽修和物流专业适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4.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在区域专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学校可以审时度势,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使学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层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挑战

1.面临区域专业结构调整,学校对发展前景不明朗。

2.区内外兄弟学校的发展,给学校带来的竞争压力。

3.重点专业建设处于高位发展阶段,要考虑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问题。

4.受绩效工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凝聚力都有所下降。

三、三年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三年总体目标

在首批国家级重点职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加强学校科学民主管理,继续开展课程改革,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建设成环境整洁、民主开放、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

(二)各领域发展目标与措施

1.学校管理领域

发展目标一:调整学校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职责分明、协作进取的干部队伍,推进学校科学民主化管理。

发展措施:

1)调整学校管理机构,按需整合原先的四个专业办,划分为“汽修机械”和“财经商贸”两大专业部,推行专业学部制管理,通过边实施边完善,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稳固的管理模式。

2)按需设计其他切合实际的管理部门,根据各职能部门工作特点,对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轮岗调整,培养行政队伍的管理能力,优化管理结构。

3)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和部门成员的岗位职责,加强各部门的协作能力,注重职能科室与学部间的协调配合,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和高效化。

4)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实施行政干部民主评议制,开好每一次教代会,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作用,继续开展“我为学校献一计”等活动。

5)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发展目标二: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形成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

发展措施:

1)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优化硬件配置,实现校园网络的高速稳定运行。

2)实现学校内外网的统一,重新规划各栏目功能,完善门户网站建设。

3)逐步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平台,提升各部门OA办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4)建设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逐步推动师生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和学,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5)健全和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

发展目标三:通过一系列体现人文关怀的举措,把好事办实,建设教师温馨家园,提升学校凝聚力。

1)建成几个主题式“教工之家”,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工会活动,使“教工之家”得到充分利用,积极争创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会。

2)完善文明办公室评选方案,组织开展文明办公室创建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

3)组建教职工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锻炼活动,安排教师每年一次体检,关爱每位教师的身心健康。

4)高标准做好送温暖送爱心、五必访等工作,继续做好退休教师慰问工作。

2.专业建设领域

发展目标四: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依托,深化汽修专业课程改革,优化相关拓展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形成稳固而有一定影响力的汽修专业群。

发展措施:

1)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汽修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卓越汽修人才培养模式。

2)在已有汽修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继续与企业合作开发,推进“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汽车钣金与喷漆”部分资源库的建设,逐步建立并实施“基于汽修教学资源库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3)通过硬件配置、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方式,组建团队打造“汽车维修与检测”精品课程,推进浙江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基地建设。

4)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考察调研、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开发校本教材、培养师资、改进学生评价模式等手段,逐步做强“汽车整车与零部件销售服务”专业。

5)对已有的小型“汽车附件设计与制造加工中心教学工厂”,通过配备模具专业师资、配置模具设计与制造所需设备、与知名汽车附件制造厂家开展的教学与生产合作,扩大教学工厂规模,带动汽修专业群中的机械、数控与模具专业的横向发展。

6)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开展创新型、创业型汽修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发展,形成一定范围的影响力。

发展目标五:完成财经商贸专业群的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做好物流、财会和服装专业的示范校项目建设,打造物流专业使其成为标杆性专业,并逐步实现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提升落后专业的生命力。

发展措施:

1)联合企业、行业和专家团队,对物流、财会、服装等专业开展社会调研,成立新一轮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各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

2)通过探索和改进教法学法,编写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集体备课研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等途径,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各专业品牌。

3)明确物流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建立基于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物流专业投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学要求,适时推出3+2学制班,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4)制订财会专业技能岗位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模式,进一步从企业、行业、高校聘请金融行业高端人才充实到专业建设团队,推动专业建设。

5)加大服装专业实训工场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教学教研日常工作,推进校本教材开发,重塑服装专业新形象。

6)逐步探索和引导商务英语专业向国际物流方向发展,文秘专业向商务助理专业发展,保持两个专业招生规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培养师资力量,力求两专业补充新的生命力。

3.办学条件领域

发展目标六:进一步改善师生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营造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发展措施:

1)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方便师生进出,解决交通隐患问题,创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2)积极创建平安校园,在校园主干道路和学生生活区安装视频监控,为师生统一办理具有银行借记功能的校园一卡通。

3)对学生寝室和食堂进行装修改造,落实食堂“五常法”操作流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对田径场按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将原草坪改造成人工草坪,并增建篮球场,以方便师生开展运动和集会活动。

5)在现有条件下,对教职工办公室进行重新规划和装修,改善教职工办公环境。

6)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背景,充分挖掘各专业特色,通过策划、布置、落实相关项目,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发展目标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设一系列活动功能室,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发展措施:

1)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微格教室,方便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研讨、教学评比、对外交流等活动。

2)对电子阅览室进行升级改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浏览、信息查询和网络学习的场所。

3)原计财楼加固后,改造成师生综合活动中心,建设教工之家、心理辅导室、救护技能室、书法室、画室、音乐室、舞蹈室等,为师生提供功能齐全的教学活动室和舒适方便的业余活动场所。

4)建设校史陈列室,记录学校发展和变化过程,积淀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优良传统。

4.教学科研管理领域

发展目标八: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各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增强教研组团队实力,提高各教研组在区内的影响力。

发展措施:

1)加强教研组长队伍建设,组织教研组长参加各类培训、交流和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严格规范开展教研活动,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教研组外出考察学习活动;组织落实各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编辑优质集体备课教案集;落实公开课的“研课—上(听)课—评课”系列环节,积累每节公开课的相关资料。

3)参照区优秀教研组评选标准,完善校级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逐一加以落实。

4)依托数字化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平台,逐步充实教研组资源库内容,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

5)强化教研组团队协作能力,组内教师参加上级各类评比活动,教研组集体做好一系列的备课、磨课、研课工作。

6)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科研兴趣小组,落实科研导师制,推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5.师资建设领域

发展目标九: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打造校级骨干教师、优秀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引导新教师,形成教师梯队结构,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有序提升。

发展措施:

1)积极发挥校内市、区两级名师、优秀双师型、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组建校级名师工作室,制定运作制度,明确相应职责,形成考核与反馈机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2)根据上级部门评选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级骨干教师、优秀双师型教师评选活动,为冲刺区市骨干教师、优秀双师型教师提供后备人才库。

3)依托示范校建设,各重点建设专业确定1-2名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有计划地参加各类培训,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课程体系建设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4)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坛新秀、技能大赛、优质课、说课、微课等各类学科技能比武,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帮助教师成长。

5)完善师徒结对方案,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引导新教师快速入门。

6)制订科学管理的教师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成长规划为主导的师训制度。

6.德育工作领域

发展目标十:改进日常德育管理制度,培育校园文化,提炼德育精神,争创一流品牌。

发展措施:

1)做好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提升德育精神,打造有我校特色的“XX职高青年”、“XX职高诚信实践基地”、“XX职高唤醒德育”等德育品牌。

2)进一步抓好德育团队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培训力度,切实做好后备优秀青年、骨干和名班主任的培养与使用,适时成立名班主任工作室。

3)改进日常德育工作方法,提高教育的艺术性。制定并实施教室、寝室的7S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学生的文明言行,形成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的育人氛围。

4)强化班集体建设,培育班级文化,努力打造“一班一品”的特色班集体,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并把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列入班集体考核。

5)整合德育活动,使之系列化、主题化、科学化。实施德育课题的研究,以课题引领德育,争取1-2个市级以上德育课题立项或获奖。

6)精心布置校园德育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精心设计,突出人文主题,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育人环境。

7)开辟第二德育课堂,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习”活动、校内外青志活动拓展德育空间,制订并实施《XX职高“星”级社团评定标准》、《XX职高社会实践“习”实施方案》、《XX职高校内外青志考核机制》,促使第二德育课堂常规化、校本化、特色化、专业化,争取2-3个社团在区域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发展目标十一:民族班教育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突出民族班教育特色,扩大西藏班影响。

发展措施:

1)推进西藏部学生规范化管理,细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善奖惩和激励机制,并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教育。

2)强化学生文化基础能力,加大汉语教学力度,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实施专业技能和普通话考证制。

3)完善班主任团队协作管理机制,加大班主任团队宣传力度,以点带面扩大学校影响。

4)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高职考,抓学生成才典型,有计划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学生成才影响,提高学校培养学生成才机制知名度。

5)总结经验教训,以论文、课题和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形成理论成果,提升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并从理论高度扩大学校知名度。

6)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毕业学生的就业和生活情况,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发展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要按照XX区教育发展规划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来修订学校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征求各部门及广大教职工的意见,统一思想,明确思路,调整工作策略,共同谋划学校发展。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规划的制定、论证、实施、评价,各职能部门具体落实规划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组织到位、落实到点。

(二)评估保障

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估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学校将根据上级部门文件要求,确定学校的评估细则,同时建立健全实施教育发展工程的监督责任机制,以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将对在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部门、个人,给予奖励。

第4篇

【关键词】汽车制造 装配 人才需求 专业建设

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经济建设的发展,使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本专业教师利用2011年暑假的时间进行了一次专业调研,主要走访了桂林、柳州、南宁等地的汽车生产制造与销售服务企业,对企业的需求动态有一个清晰的跟踪了解。

一、调研目的与对象

(一)调研目的

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本次调研,收集和分析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汽修类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学生专业与就业指导等提供依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调研时间、地点、对象

调研时间:2011年8月1日~5日

调研地点:柳州工程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玉柴集团、桂林各大汽车4S店、柳州各主要汽车4S店

调研对象:往届毕业生、企业领导、技术主管、车间员工、服务顾问等。

二、调研方法与内容

(一)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座谈、现场考察、毕业生反馈等相结合的方式。

(二)调研内容

1.产业背景调研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06.19万辆和1826.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2.37%和32.44%,2011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为915.60万辆、932.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35%。2011年全年汽车产销量预计会在2100万~2200万辆之间。增幅在20%~25%左右。

自从国家确定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后,汽车生产与售后服务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经过多年来艰难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过去一度的“散、乱、差”的局面,通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的格局。世界汽车的六大集团(通用、福特、丰田、大众、DC戴一克、雷诺)和三大公司(BMW宝马、本田、PSA标致一雪铁龙)纷纷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汽车市场,极大地加快了汽车的技术进步。汽车品牌与类别的增加、汽车结构与制造装配技术的更新、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等都非常快速。由于生产实际的巨大变化,用人部门对毕业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对汽车专业的人才要求,我系的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力求贴近企业的需求。尽管如此,与国内汽车生产行业的发展的速度相比,加上近年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教学场地、设备欠缺、教学内容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还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上岗的要求,等等。为了加快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有必要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专业的调研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人才需求调研

通过对以上汽车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售后服务企业的用人需求情况分析发现。在未来五年内,区内不同规模的汽车企业都表现出了对于高职层次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这说明部分岗位的技术需求缺口还是非常大的。在所调研的9个加工制造类技术工种中,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的需求量最大,最近五年计划招聘接近3500人。这表明随着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相关联的多种配套专业也获得长足发展,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通过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学历要求还是呈现递增的趋势,对本科及以上的需求量大概为11%,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比较青睐,占到40%左右。有四成以上的岗位是面向高职学生,一些以往用中职学历的毕业生的岗位,也开始使用离职的毕业生。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要,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能够同时拥有多方面的技能,如驾驶技能、钳工技能、焊工技能、中级汽车维修工技能等。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要求人才具备的技能和我们的培养方向是吻合的。调查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对合作意识。有90%的单位就明确希望他们的员工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职业道德及热爱本企业,敬业爱岗的精神,有70%和47%的单位对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较高的要求。

三、调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汽车制造与装配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总体素质正在不断提高;具有较好现代汽车制造与生产专业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未来几年内,区内汽车制造及售后服务行业需要大量高职层次的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未来有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目前各大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建议

(1)以工学结合为核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2)以产学结合为目标,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借骨干院校建设的东风。增加实训设备投八,寻找新的增长点。主动出击,加强区内各大汽车制造企业等的校企合作联系,开发校外实习基地。

(3)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

引进汽车制造与装配专业教师,要求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有硕士以上学历,同时,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到校任兼课老师。

(4)以“行动导向”为指导加大本专业教学改革

加大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关键词 “三化四共” 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1.1 适应新高职,实现新跨越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是2011年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河南机电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一所普通高等职业学校。过去的五年,我校实现了从老校区到新校区、从中职到高职、从市级文明单位到省级文明单位的跨越,为未来开辟了广阔前景。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虽然有共同的教育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学结合,但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形式设计等方面与中职教育还有一定的差异和区别。如何适应高职教学,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和水平,成为我们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高职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深化高职教学改革的措施和办法。

1.2 三化四共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产业化办学模式,形成了独具产业化特点的办学特色。对学校实施集团化改革、对专业实施产业化改革、对课程实施技能化改革,我们统称为“三化”。在“三化”思想的实践中,鉴于学校教学与产业区的企业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我们提出“四共”,即:专业共建、教材共编、课程共担、资源共享。汽车专业作为学校特色专业与校内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实现对接,共建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实现汽车专业与该企业的资源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

1.3 汽车维修市场人才需求

2010年7月,我校汽修专业根据教改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对汽车维修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及毕业生工作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前汽车维修企业人力资源和岗位状况,就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结果表明:汽车维修企业并不缺乏从事简单作业的熟练工,而是缺乏具有现代汽车故障诊断能力的“汽车医生”。汽车维修企业与毕业生都反映学生在校所学汽车电学知识较少。

2 课程改革的内容

2.1 专业共建、整合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由对接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修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开发体现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并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由基本能力培养模块、专项能力培养模块、岗位能力培养模块和职业关键能力模块构成。打破三段式(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课程体系,学生在第一阶段就接触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认识),基本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入门技能和基本技能后,第二阶段开始工学交替,设置下企业顶岗实习。增加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大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实训课程比重,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2.2 教材共编、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改革是搞好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基础,教材是教师授课内容的一个载体。汽车专业课教材关系到学生所学知识对社会、生产的适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及本行业的发展,就必须提供能反映汽车维修行业特点和汽车新技术发展趋势的专业课教材。

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每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职业岗位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材中。将车型结构从原来以东风解放大货车为主改为以现代轿车为主,增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方面的内容,删除一些已经落后或淘汰的内容。

2.3 课程共担、优化教师队伍

通过与郑州宇通汽车公司、郑州日产、郑州海马汽车、龙瑞新能源汽车公司等单位合作,积极吸引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形成互兼互聘、课程共担的长效机制。根据高职办学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把握高职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恪守职业道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建立青年教师到企业实岗实训制度,青年教师逐步逐年均要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一年,将丰厚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技术结合起来,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加强对教师技术培养。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行业涉及的技术范围越来越广,为防止出现教师泛而不专的现象,根据教师的所学专业和个人专业特长,明确每个教师的专业方向,做到任教课程相对稳定。专业教师必须参加对应的职业资格考核,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达90%的建设目标。

2.4 资源共享、实现校企双赢

资源共享是“四共”中的保障。企业可以按照合同要求在规定期限内使用学校的土地、食宿、生活设施等资源,企业按照合同要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企业的生产设备、器材等为教学、学生实习提供共享资源。

3 教学改革效果

3.1 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高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以来在2009级汽车(3+2)两个班施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汽车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期对教师教学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上手快。

3.2 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内涵发展;策略

我国自1998年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中职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不少学校为了追求规模不断扩大校园面积与招生数量。但在追求办学规模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师资的培养问题,生源的质量问题,学校管理问题,办学质量问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问题等。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职业教育界领导、专家、教师的重视与关注,促使我们反思。因此,党和政府也发出了相关发展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的文件,如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教育部、发改委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敦促我们由扩大办学规模向追求内涵发展的方向转变,积极探索办学新路子、新模式。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加快内涵发展的策略。

一、注重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前提

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前提。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技能成绩,必须先打造品牌专业。因为,没有品牌专业就没有学校特色,就没有吸引社会、企业、学生关注的焦点。可以这样说,品牌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适应社会需要、吸引优质生源、提高就业率的重要一环。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专业开设存在着共同追逐热门专业、不顾本校办学实际、不作市场调查、不作长远规划、不能根据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重复设置、不考虑未来社会发展前景、没有自己的特色等弊端。

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推进内涵发展,必须遵循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规律,依据当地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按照行业特点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建设和调整专业。着重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领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品牌专业建设,并把它当作学校工作的大事来抓,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制定中长期品牌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品牌专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成立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副校长负责。成员由实训处、就业处、教科室、教务处等部门抽调人员与教师代表共同组成。具体工作为:对当地劳动部门、企业、社区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了解社会要求、行业动态、企业需求;注重市场分析,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适应地区产业调整,进行专业设置论证,处理好新旧专业的衔接,淘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旧专业,创建适合时展要求与企业迫切需求的新专业。

三是注意品牌专业的独特性与优势,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宁精无杂。使重点骨干专业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特点;要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及新兴产业密切联系的专业;创建特色专业。

四是结合本校办学条件、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生源素质、教改措施相一致的品牌骨干专业。

努力让中职学校的骨干专业产生“品牌”效应,发挥品牌专业的综合优势,形成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以点带面,不断增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实力。

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关键

如前所述,目前,制约我国中职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双师型”师资的缺乏,这已成为影响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凡有远见的中职学校无不在培养“双师型”师资上下功夫。我校在全省、全国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与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密切相关。我们的措施是:

一是学历与技能等级提前达标。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能熟练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学高”,更要“技高”。这是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领导要求教师提前达到有关规定的学历与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学历达到大专以上,技能等级达到技师及以上,争取在2015年高级技师与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二是努力为教师创造条件达到相关标准。制定专业教师培养中长期规划,制定专业教师发展奖励制度,制定专业教师近期培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培训、进修、自学、函授、下企锻炼、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与手段努力提高教师的学历与技能等级,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三是加大“双师型”师资培养的经费投人,每年以5—10%速度递增。对于特殊工种及国外培训的经费应首先予以保证。

四是设法从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引进高技能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对其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教学的需要,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结构。

五是从生活、思想、学习等方面全面关心专业教师,设法解决他们在生活、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努力提高他们的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稳定“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合力,个部门密切配合,并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方可成功。

三、强化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校作为国家级重点职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能教学经验。这一经验可概括为两个关键,即“一个设置”——多渠道调查了解就业市场形势,预测就业趋向,设置对口专业;“一个追求”——强化实训管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

(一)强调一个设置——多渠道调查了解就业市场形势,预测就业趋向,设置对口专业

1.摸底预测,争取主动

(1)联系地方经济,开设相应专业

调查表明,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改变,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直至目前,新昌已逐渐形成机械、化工、制药、旅游、服装、轴承、冷配、铝轮等支柱产业,这为学校专业开设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校已初步形成了适应新昌经济发展的专业格局,建立了机械、机电、数控、计算机、化工、服装、旅游、餐饮、烹饪、财会、汽修、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主干专业,紧跟新昌经济发展

(2)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多级人才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为社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对此,我校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作为办学宗旨。我们在调查新昌各大支柱产业中发现,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的更新,企业的用人要求越来越高,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 。

突出一个追求——强化实训管理,追求高质量高效益

(1)改进教法,改革训练方式。学校要求各专业实习教师,在开展实习教学工作时,必须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和实习设备的新旧、性能特点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如教师电视示范,学生模仿法;身传言教法;个别点拨法;互帮互学法;抓住要点,结合实际法;突破难点,举一反三法;新旧对比,反复训练法;相互比较,相互纠正法;及时总结,找出差距法等等。实习教师每两周开一次教研会,交流研讨,改进教法,共同提高。

(2)适应实际的教学模式。学校针对技能训练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初级实行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模式;中级实行成块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副,配合寒暑假强化训练的模式;高级实行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外来短期培训采用能胜任岗位要求的教学模式。

(3)开展技能拔尖比武竞赛活动。学校将学生的技能比武当作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从比武的项目、时间、地点到评委的组建等都有周密安排,保证比武不出差错,公正、公平;及时公布比武结果,总结评比,鼓励先进,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4)实行技能考核的奖励措施。达到中级奖现金500元,达到高级奖现金3000元并与核定学分、评定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团员、学习标兵等有机结合,把学生的技能等级与获得的荣誉及时通知家长。

总之,学校内涵发展的策略多种多样,这里笔者只结合本校实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资借鉴。

参考文献:

[1]袁永富,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4,(10).

第7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06-02

中职教育实质是一种职业定向教育。也就是说,中职教育是以学生顺利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近年来,中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中职毕业生总体质量还不是很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等还有待加强。因此,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任然是中职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意义

1.有益于学生明确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就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来说,只有极少数中职毕业生将来会在固定的岗位上从事某一个职业,更多的可能会经历若干个岗位、若干个职业甚至若干个不同的行业。因此,新时期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适应专业、岗位变化能力的、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职业的变化和个人生存的需要。

2.有益于满足中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不少中职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中存在较大多问题,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对职业了解不够、对前途感到迷惘等。因而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有助于了解类似问题。因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是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应该走怎样的路”等现实问题。而职业能力培养的形式是让学生把现阶段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结合学习自我塑造,加强自我管理,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质是通过实践让学生认清当前的行业发展动态、就业前景,引导他们在当前社会大发展背景之下规划自己的认识道路,使他们主动适应社会要求。

3.更好地体现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近年来,各中职学校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改变办学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以我校为例,不仅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保持100,不少即将毕业的学生也被“抢购”一空。但高就业率的背后,诸如不考虑内外环境与职业匹配、盲目追求高薪等问题依旧存在。说明学生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仍没有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能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还能使中职学生真正认清就业形势的要求,辩证思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主动调整自我,正确把握就业,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确定个体的职业奋斗目标。

二、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

1.提高实践能力。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线的教育。在教学上,不能只依附于教材,而应结合社会的需求,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根据当前的行业需求情况,对行业职位、职业工种进行分析,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总结归纳出每个岗位的特点、任务和职能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能力”;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汽修专业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汽车模型制作、数控专业的创新工件的加工等;又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从社会需求、企业用人方向等角度调整课程。对从事办公文秘工作的学生,主要训练录入速度和排版技巧等;对搞网站建设的学生,要开设微机常用外部设备、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网络安全与维护等课程。

2.强化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职业思想、观念、情感和意志,可引发强烈的职业热情。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职业信息,能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意识,注意职业领域的发展空间,看到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要努力寻找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沟通的渠道,真正体现对“专业”的基础作用,加快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转换。

3.培养职业素养。责任感是职业道德的心理基础和表现形式,通过培养责任感可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基础。时间证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责任感,将延续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也必将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强烈的自强、自立意识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的品质基石,是优良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校每年都将学生送到相关单位和企业开展为期三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校外顶岗实习,岗位数与学生数之比在2:1左右,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其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对岗位、职业的感情,形成了优良的职业品质。

4.职业角色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不仅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快速实现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我校目前与十几个单位或企业建有合作关系,其中与近10家关系紧密,并与之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或开展短期的实训,实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如我校在浙江温州、湖北十堰市多所幼儿园及电子厂建立了幼师、电子和机电专业学生的实训实习就业基地,改善实训实习管理,加强实习交流与指导。每年的毕业生先顶岗实习,合格后择优录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角色适应能力。

三、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1.加强宣传,充分认识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要顺利地开展职业能力培养,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要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课程的完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工作;要加强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宣传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连。可通过校园网、校简报、广播室、职业能力教育讲座、职业能力知识竞赛等宣传手段,强化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也可借助“第二堂课”,利用寒暑假等开展职业能力实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职业能力的内涵。同时,还可借助企业典型、成功人士的榜样示范力来推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弥补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资源与力量的不足。

2.学用结合,正确理解职业能力的内涵外延

职业能力培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要使学生正确理解职业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加强职业能力实践,能使学生讲自己的职业能力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开展客观、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先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3.加强建设,完善队伍与课程建设

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教师培养是关键。一个优秀的开展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师,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在职业能力培养、指导方面具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面对学生实情,运用自身经验分析总结,调整或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能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对开展职业能力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课程内容可包括职业能力理论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还可和企业联合,利用企业员工典型的成长过程中的经历、经验和教训编写职业能力培养教材或校本培训课程,不断更新培训的内容,增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探索创新,推进校企合作办学规模化

校企合作办学既能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包括实验实习设备、信息资源、人才资源等,又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职业能力所蕴含的各种要素,促使中职学生在展现个性的同时,真正适应市场需求。

第8篇

摘 要:汽车行业人力资源面临着人才匮乏、需求旺盛、流失严重、薪酬持续增长的困境。为了吸引、留住、激励、从内部培养人才,减少从外部招聘稀缺少人才的高额成本,构建汽车人才职业化管理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汽车人才的特点,概括了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内涵,分享了职业化管理体系的设计过程及认证结果的运用,提供了一种建立汽车人才职业化管理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汽车人才;职业化管理;任职资格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41-02

1 汽车人才的特点

1.1 人才总量:严重短缺,需求旺盛

我国汽车行业一直是人才资源密集行业,但正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局面。对人才的需求从技工、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每一个级别的职位都存在严重空缺。就汽车制造业而言,有两类人才相当缺乏:一是高级汽车开发造型人才,二是高级技工。据相关统计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汽车行业中,汽车研发人才一般都占到3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当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汽车工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最近三年,根据有关数据预测,全国急需汽车人才达50万人以上,未来10年,全国汽车人才缺口是80万人。在上海,未来10年内将需要6万汽车人才,15年内需求将激增达10万人,但现有人才量还不足2万人。总之,既缺乏高级人才,又缺乏操作技术人员,总体存量严重不足。

1.2 人才市场:流动频繁

人才的稀缺性使汽车行业人才竞争激烈、流动频繁。2004年中国各行业人才的平均流动率8.8%,而汽车行业人员的平均流动率为9.4%。近几年,汽车背景的各类工程师的流动率逐渐高过汽车销售、汽车物流等热门人才的流动率。如某汽车公司2004年的汽车销售职位的人员流动率为12%,工程生产部门人员的流动率为14%(2003年为6.7%)。

1.3 人才“薪情”:持续增长

“高度稀缺”、“高流动率”、“高薪酬”,概括了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人才的现状,尤其是近几年,汽车行业薪酬持续增长。中国汽车人才网统计数据显示,对于应届职校毕业生来说,汽车业上海地区月薪已达800-1500元;高级技工为2500-4500元;研发设计类(项目经理)年薪为8-20万元。2006年的汽车行业财务经理的平均年薪达11.4万元,销售经理年薪已为10.6万元,物流管理经理平均年薪为10.2万元(太和顾问) ,汽车中层管理以上人员年度总薪酬位居最热门的五大行业之首(快速消费品、医药、房地产、汽车以及IT高科技行业)。

汽车人才高流动性、高稀缺性与高薪酬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薪酬体系设计不够合理;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员工看不到职业发展前景;员工晋升渠道比较单一,没有给员工提供多种发展通道。针对以上情况,调薪、培训、招聘等措施都是短期和局部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吸引、留住、激励、培养人才,减少从外部招聘稀却人才的高额成本,提高员工的职业化水平,走职业化管理之路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在职业化管理过程中,应以发达国家已有的大量经验为导向,以汽车行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

2 职业化管理体系的内涵

工作和职业不是一对对等的概念,工作是职业的一个初级阶段,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随着知识体制的强化和扩张,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成为职业。从工作走向职业的过程就是职业化。Eliot Freidson(2001)提出职业化理想模型需具备五个基本因素: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受职业影响的劳动分工;获得职业认证才可在人才市场流动;提供职业认证与培训的职业培训机构;强调卓越价值,肯定工作贡献而非经济回报的职业意识。豆世红认为职业化包括由内而外三个层次的含义: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行业规定的行为标准。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应该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而不是凭个人兴趣自行其是;专业技能和行为标准根据不同行业或职业有所不同,包括做什么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如何做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化行为。

从过程上看,职业化主要指员工从原来非职业化状态转化为职业化状态的历程、途径,它是以事为中心,以完成工作为目的,以人来适应工作的过程。而对这个过程的管理就是职业化管理。职业化管理是通过定期的资格等级鉴定和职业行为能力评价,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明确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多种发展通道,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为招聘、薪酬、晋升、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 职业化管理体系的设计

3.1 职业化标准的建立

职业化标准是优秀员工关键成功行为和专业技能的提炼,它引导员工正确的做事,加强员工的业务规范性,提升员工的职业化水平。它包括资格标准和技能标准。资格标准应包括作为一票否决条件的职业道德;以实用为导向的必备知识;以行业工作经历为导向的经验。行为标准应包括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技能;以业绩为导向的工作成果。

汽车行业是生产高档奢侈品、高技术和资本密集的行业,囊括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部门,是由技术工程人员、技术工人、销售人员等多种职业组成的营利性组织。根据以上基本特征,职业化标准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源于工作,符合企业战略与关键业务需要的原则;分类分层分级的原则;企业及行业成功工作经验模板化的原则;现实性和牵引性相结合,以及持续改进的原则。

图1是根据以上原则建立的职业化标准过程模型。

3.1.1 职业资格分类分级

针对汽车行业工程师、技工、营销及管理人员比较稀缺现象,现以这四类人员为例,对汽车行业的职业进行分类,包括管理序列、工程序列、营销序列和技工序列。每个序列下面又分为几个专业,如工程序列包括汽修、模具设计、制造工艺、结构设计等专业(见表1)。

根据汽车人才行业的特点,结合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员工的职业标准分为基础、骨干、中坚、核心四个层级,九个职等(1-9),六个职级(A-F)。如工程序列分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资深技术专家。从纵向来看,高级工程师处于中坚层第6级;从横向来看,高级工程师又分为6A-6F六个级别(见表1)。

表1 职业资格等级对应表

3.1.2 级别定义

级别定义就是根据员工在某一领域成长的内在规律,概要地描述每个层次、每个级别员工是应具备资格,为资格标准和行为标准的开发定下基调。级别定义需要考虑五个纬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难度和熟练程度;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业务变革的作用;应负的责任。

3.1.3 标杆人物分析

对标杆人物的知识、经验和职业道德进行分析描述,形成职业资格标准。知识包括公司知识、专业知识和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经验指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经历与时间;职业道德作为参与资格认证与否的一票否决条件。

对不同级别标杆人物的行为要件分析主要从专业技能和工作成果两方面着手,从而形成行为标准。模块分析法即针对某一个重要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它是分析行为要件的常用方法。如助理客户经理的行为模块有:市场策划模块、客户关系建设模块、项目运作模块等。这里简要说明助理客户经理市场策划行为模块:

(1)市场策划。

①信息收集与分析。

收集历史数据,分析客户需求;竞争对手分析,客户关系、自身分析,所辖区域市场格局分析。

②形成市场策划。

确定市场目标:目标明确,立足实际,可操作性强;确定相应的市场策略:注重策略的合理性、严密性、可行性;明确目标达成所在的问题和所需的支持。

③制定策划方案。

确定各项具体任务和时间要求,明确每个步骤的效果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设置监控点,确保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事项要明确目标并与相关人员沟通。

④按照公司的规范和要求提交市场策划报告。

(2)策划方案实施。

按照既定市场策划的要求,进行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落实;根据监控点,及时简称与总结工作开展,必要时向相关人员求助;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修正目标和策略。

(3)实施总结。

根据市场工作的结果和过程,对市场策划与实施进行总结,明确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撰写相应总结报告。专业技能是与行为要件密切相关的,是从行为要件中提炼出来的。专业技能是衡量一个员工是否达到某个级别的最主要指标。工作成果是在专业领域的所取得的业绩,例如次成功地独立策划并开发项目,完成了销售额。经过业务分析、职业资格分类分析、级别定义和标杆人物分析,职业化标准基本可以建立起来了。

3.2 试评价

选取各业务典型级别人员进行试评,并对试评工作进行总结,对试评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修订或应对措施,为认证工作的全面启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3.3 全面“松土”培训

职业化“松土”培训旨在通过编制宣传手册、企业内部公共媒体以及个案讲解、分析等方式向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职业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使各个层次的员工都能了解职业化管理的必要性、目的、思路、标准开发等,取得各个层次人员的支持和重视。

3.4 资格认证

资格认证是职业化管理工作的关键。认证程序见图2。

资格认证应遵循以下原则:

既评价结果又评价过程;评价是一种鉴定活动,强调证据;评价要以工业绩为导向;自上而下分层评价;测试与评议相结合;评价结果面向应用。

资格认证一般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知识要求可以通过测试来评价,对于定性的指标只能通过评议的方式来评价。取证的方法有观察、工作成果或产品、工作模拟或技能测试、工作业绩与经历、第三方证词及提问等方式;证据的评审方式可以采用周边调查、日常观察、绩效考评等;复核可以采取考评员抽查的方式。认证时间可以采取日常认证与每半年或一年举行一次。

3.5 认证结果运用

职业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其认证结果可以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如可以把认证结果运用于薪酬、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招聘、人员配置等环节。由于汽车人才高度稀缺、高流动率、高薪酬,只有把认证结果与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吸引、留住、激励稀缺人才,职业化管理体系才能得以有效运作。如果职业化认证结果不与员工利益联系起来,职业化管理只能流于形式。

4 结语

中国加入WTO带动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竞争,2006年取消配额、降低关税,中国汽车市场的大门已经彻底向海外汽车品牌敞开,激烈的人才竞争已有目共睹。人才的高流动性和高稀缺性给汽车行业的人力资源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留住、吸引、培养、激励人才,汽车人才的职业化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具有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燕荣.加快汽车人才开发 推动汽车产业发展[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4(3):27-30.

[2]Freidson(2001), Freidson, E.(2001). Professionalism: The Third Logic.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80.

[3]豆世红.职业化管理――提高员工绩效的重要途径[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9):54-56.

[4]樊宏,韩卫兵.“五步法”开发任职资格标准[J].人力资源,2006,( 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