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地质灾害种类多,通常所说的地质灾害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治理应本着防为主,治为辅的原则。笔者以恩施市常见的地质灾害为实例,较为直观的论述地质灾害的防治。
恩施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467个,其中省级1个、州级2个、市级18个、水布垭库区和老渡口库区74个、乡级372个,受威胁1145户7180人及沐抚集镇、平锦稻池、摩天岭滑坡前缘胜利街居住户,其中须搬迁327户1257人。因地质灾害频发、突发性强、危害程度大,该市为湖北省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市之一。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监测呢?下面以恩施市最常见的滑坡地质灾害形式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方式进行论述。
1 滑坡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按物质组成可分为土质滑坡、岩质滑坡;按引起滑动的力学性质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按滑动体厚度分为浅层滑坡、深层滑坡;按滑动面通过岩层情况分为顺层滑坡、切层滑坡等。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包括(1)地质条件指岩层、土层、构造的特殊性;(2)地貌条件指倾斜产状。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1.1 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
(1)地质条件指岩层、土层、构造的特殊性。(2)地貌条件指倾斜产状和分布位置。(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强度,尤其是对滑面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是最为突出。
1.1.1 滑坡发生的规律与前兆
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易滑(坡)岩、土分布区;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大滑动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的现象;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临滑前,有岩石开裂的声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在滑坡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不断加大,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滑坡体后缘裂急剧扩张,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等。
1.1.2 滑坡治理的几种主要方法
根据我国多年防治滑坡的实践,归纳出防治滑坡的“避、排、减、挡、锚”五字经验,“避”即在选择建筑场地、铁路、公路选线,城镇选址时应尽量避开滑坡体。事先要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出书面报告。出现滑坡隐患不宜治理,对于受威胁村民或居民,采取避让搬迁至安全地带,主要工程治理措施归纳起来分为三种:一是“排”水,消除可减轻水的危害;二是改变滑坡体的平衡条件,如削坡“减”重压脚,修筑“挡”土墙、抗滑桩、“锚”固等。三是改变滑坡体岩土体性质。
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指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内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公务人员直接参与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预防,及时捕捉地质灾害前兆、灾体变形、活动信息,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一种防灾减灾手段。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由四级监测网点构成,即县(市)级监测网(监测站),乡镇级监测分站、村级监测组、灾害点监测点。
恩施市所有监测点都实行六个一(重点监测点有一名市级领导、一名乡领导、一名国土局领导、一名国土所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监测员)和四个一(一般监测点有一名乡领导、一名国土所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监测员)的监测预警网络。并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将我市主要地质灾害点的监测人员联系方式、驻灾害点的市级领导、乡级领导、国土局领导、国土所人员向社会公示。
地质灾害群测工作要求如下。
2.1 选点标准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选择在综合考虑本地区地质灾害特点的基础上,其主要标准为:(1)规模大于500 m3以上,且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2)危险性大,稳定性差,灾情较严重,危害程度中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对集镇、村庄、学校或居民点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规模500 m3以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房前屋后潜在不稳定斜坡作为汛期目视检查点。
2.2 监测方法
地质灾害的监测方法很多,而简易监测适用于群测点监测,主要有变形位移监测、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和目视检查监测。(1)变形监测法:通过监测点的相对位移量,了解掌握地质灾害的演变过程。(2)裂缝相对位移监测法:通过监测灾体中拉裂两侧相对张开、闭合变化、了解地质灾害体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3)目视检查法:通过定期目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有无异常变化,了解地质灾害的演变特征,及时发现斜坡地面开裂、地面鼓胀、泉水突然浑浊、流量增减变化,树木歪斜,墙体开裂等微观变化,及时捕捉地质灾害的前兆信息。
地质灾害群防工作要求:
建立群防体系责任制。(1)建立市县――乡镇――村――点(监测责任人)行政责任制;(2)建立地质灾害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责任制;(3)建立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分析――结论责任制;
建立单位灾害点防治方案。防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地质环境;(2)灾害特点;(3)威胁对象、范围、设立警示标志;(4)监测责任人,防治责任人;(5)简易防治方法;(6)避让讯号、路线、地点。
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提高全民防灾意识;(2)发放防灾明白卡;(3)落实汛期值班制。
采取预防措施。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群测工作及时捕捉发生地质灾害的前兆信息,采取预防措施,达到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1)当灾害体处于累积形成阶段,应划定危险区,予以公告,并在危险区边界设置警示标志,采取一些简易治理措施。修筑地面排水沟,排除危险性、填实裂缝等。(2)当灾害体处于滑移阶段,应将危险区内的人员和财产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并禁止其他人员进驻危险区。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地灾隐患点; 崩塌;地面沉降;泥石流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 concentration, building dense popul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also corresponding higher.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of urban planning i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very important. In order to avoid and reduce geological hazards in the people bring losses of life and property, eliminate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realize the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guangzhou open exhibition citywide threat more than 100 geological hazard aiming point, geological hazard and start moving point and explor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s of the scheme. In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city hazard prediction early warning system, then should be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perfect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system.
Keywords: urban geological disasters; Risk assessment;disaster hidden danger point; Collapse;ground settlement; Debris flow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是人类活动集中且强度最大的地域,所以城市地质灾害具有影响因素复杂、灾害强度局部趋势高的特点。
城市规划应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为依据,建立城市地质灾害防御系统。城市中若发地质灾害,其直接后果必然是建筑物破坏和人员伤亡。因此地质灾害防治也应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且应在“防”灾上下功夫,同时要争取主动,减少灾害的发生。
1 城市地质灾害评估的主要特点
城市地质灾害首先服从于区域性规律,同时又必须反映自身特点,一座城市往往存在多种地质灾害。我国沿海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压力很大、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因此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于地质环境的改造力度较强,地灾分布普遍,且灾害程度和发生频度也较内陆城市较高。沿海城市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震灾害(软土震陷、砂土液化)和地面变形灾害(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裂缝)为主。
2 广州市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举例分析
2.1主要任务和工作内容
主要任务:根据《关于组织实施的通知》(粤府【2004】63号)等文件的精神,切实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消除地质灾害,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在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组织领导下,开展全市范围内威胁100人以上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并启动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避让和勘查治理工程方案的编制。
工作内容:(1)勘查工作以调查为主。本次工作为地质灾害勘查的前期阶段,初步查明隐患点及其的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分布和特征;初步查明隐患点范围内的岩土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初步查明隐患点空间分布范围、形态和变形特征、主要诱发因素等,预测其发展趋势。(2)设计工作内容包括:治理方案设计、投资估算等。
2.2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建议
广州市内威胁100人以上的重大地质隐患点26个,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其中崩塌、滑坡20个,泥石流2个,地面塌陷2个,地面沉降2个。规模类型小型~中型,以小型为主。
2.2.1崩塌地质灾害
(一)、边坡崩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点:广东省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边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工程概况:地灾点地处白云山景区南侧坡脚,为早期建设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该区域内边坡主要划分为2个类型:①土质边坡:主要以土体崩塌为主。②岩质边坡主要为崩塌掉块为主。
治理的必要性:土质边坡,虽经人工修坡处理,但是因为坡角较陡,坡高普遍超过10m~15m,仍存在进一步崩塌的可能。
危害分析: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各1栋,及房屋内教职工和学生。威胁人数超过100人,危害性较大。
防治设计方案:格构+预应力锚索+柔性防护网(局部)
(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隐患点:石井街夏茅村地面塌陷治理工程
工程概况:地灾点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夏茅村向西北街与沙园坊华富街。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特征:区内已发岩溶地面塌陷和地面变形灾害严重,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已损毁房屋12幢,数十处房屋墙壁及地面出现开裂、变形,灾害影响范围约5000m2,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万元,属中型地质灾害。
治理的必要性:据勘查,该区已发塌陷坑大、多,虽然后来经回填改造,但未进行压实,结构松散,据物探勘查,充填的堆积体中到处都存在空洞。虽目前地下水活动不太强烈,但因勘查区范围并未完全禁止抽排地下水活动,一旦环境条件发生改变,随时有再次激活塌陷的可能。
防治设计方案:对2栋承重构件严重损坏的房屋和18栋属于危房的住宅进行移民搬迁。具体措施为包括:采用灌浆法对极易塌陷区内基岩面以上1.5米高度范围内土体进行注浆加固、采用锚杆静压桩对原有建筑物基础进行加固、对于塌陷区采用厚度20cm砼进行地表硬化以及加强监测,确保塌陷区稳定后方可进行土地的利用等。
[关键词]地方政府 地质灾害 预防 投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05-01
1.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有破坏,并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或事件。地质灾害可划分为三十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等引发的称之为人为自然地质灾害。
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觉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六大地质灾害有如下危害:
(1)崩塌因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策略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而后堆积在坡脚或沟谷,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2)滑坡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顺坡下滑,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以及资源环境造成危害;
(3)泥石流多发生山区沟谷,因暴雨、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
(4)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因自然或人为作用造成地表浅层岩土体向下陷落或开裂一定长度及宽度的缝隙,对人类活动区、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危害。
在当当今“以人为本,实现中国梦”的大好形势下,上述各类地质灾害都严重制约着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预防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已是发展当地政府经济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2.地质灾害对地方政府工作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1)特大型:因灾害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的上.
(2)大型:因灾害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3)中型:因灾害3人以上10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4)小型:因灾害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在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前提下,地质灾害中人员伤亡数目事关重大,对地方政府工作影响权为重大。
3.地质灾害的预防
3.1 普及防灾常识
尽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颁发十年有余,但地质灾害基础知识普及工作还任重道远。如何识别地质灾害?如何避险自救等工作,不仅落实到相关部门,而且应当全面普及,力争做到家喻户晓防灾基本常识,做到人人具备防灾意识。
3.2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根据地质灾害等级、处置要求和指挥权限,统一组织、指挥、协调、,调度专业救援队伍及相关应急力量和资源,采取相关响应措施。
3.3 加大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
不仅要做好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而且做好地质灾害险情巡查;做好汛中检查;做好汛后核查等工作;更要做好对各类地质灾害宏观调查工作。
3.4 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群众的防灾知识
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让每个人都了解到灾害所带来的危害,使其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使其知道灾害发生的情况和出逃的方法,让人民充分的了解到灾害所带来的危害和保护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因此,提高相关人员专业素质和群众防灾知识是防灾工作极其重要的艰苦长远的工作。不仅地质灾害高发区的居民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县、乡、村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事先选定地质灾害临时避灾场地,提前确定安全的撤离路线、临灾撤离信号等,有时还要做好必要的防灾物资准备。而且地质灾害低发区也不能松懈群测群防工作。努力做到人人注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了解近期天气等变化,掌握基本防灾知识。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分工及奖惩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 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主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违法行为都有权检举和控告。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5.结束语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域辽阔,所以发生的自然灾害机率也就比较多,比如受到气候的影响发生的坍塌,泥石流,滑坡,洪水,雪灾等等;再有就是因地质影响发生的地震等。各类地质灾害一旦发生,损失将非常惨重。因为地质灾害不仅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将引起有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怎么样进行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加大防治投资,使地方政府由被动性救灾转变为主动地防灾、治灾,对地质灾害的重要程度及投资力度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需要非常重视的问题。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造福人民的工程,虽然国家带有主导性质,但是因为地质灾害有其地域性质,地方政府就应该更积极的去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取代国家在灾害防治中的主导地位,做好防治工作,合理的使用自身的资源,充分把可以利用起来的都利用起来,提高效率,合理地分配地质灾害资金的投资比例,不仅可以预防地质灾害的现象发生,还可以使得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得到最大的保障,这是地方政府做实事、惠民心,以人为本,实现中国梦的最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尚敏.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忠县岸段塌岸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 闫冬梅;三峡库区边坡稳定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6.
关键词: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地质灾害会造成巨大的财产和人民损失,我国相当数量的地区处于地震威胁之中,有一半的城市处于地震烈度Ⅳ度和Ⅳ度以上,一半以上的处于基本烈度Ⅶ度和Ⅶ度以上,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危险。同时我国有多个省直辖市发生地面沉降,,地面陷落和地裂缝。
一、地质灾害的成因
1.地质基础和地貌条件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内因。地质灾害的产生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其中还包括愈来愈强烈的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既人为地质作用。地质基础和地貌条件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内因。一是地壳的稳定性,凡是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活跃的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二是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性。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和断层面、节理面、裂隙面发育的岩体容易发生崩解破碎,为滑坡、崩塌、泥石流提供了物源。三是山地、丘陵和岗地坡度大,由于重力作用,物质容易发生崩塌和滑移。水文和气象条件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地表径流的发育程度对岩层、土层的结构影响很大,山地丘陵区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加大了地形高差和坡度,使岩土体的下滑力增大,平原区流水的堆积作用突出,泥沙淤积;地下水会削弱岩土体的抗滑力,降低稳定性;气温的剧烈变化会加快岩石崩解破碎;连续性降水和暴雨能够增加岩土体的自重,降低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子。
2.人为地质作用力是地质灾害产生的外因。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人为地质作用力愈加强大,特别是由平面开发转向空间开发,工程建筑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与日俱增,成为目前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外因。在修建高楼大厦、铁路、公路、河道、地下洞室、地下管网以及在周边地区进行采石、采矿、修路架桥、挖渠建库时,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自然场地的稳定状态,导致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降低,从而诱发斜坡地质灾害或地面塌陷。人类在坡地边缘堆积的碎石、渣土和各种废弃物,增加斜坡的负荷,并成为崩滑流的物源,加快了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废弃物堆积地带和垃圾掩埋场如果不加防渗处理,有害物质会造成地质化学环境恶化。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大,用水量剧增,如果过度抽取地下水,势必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层压缩,地面沉降。植被具有削弱降水强度、增加降水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加固土壤、拦蓄泥沙下泄的作用,在植被缺乏或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降水的蓄渗和产流时间短,径流流速加大,侵蚀作用强,加快了斜坡地质灾害和洪水的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地质灾害虽然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灾害的活动强度,减少灾害风险,降低灾害损失。
2.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应将防治地质灾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制定全面的防治规划,确定主要灾害和次要灾害,有重点地组织防治,确保安全。
3.综合治理。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规划与指挥、监测、预报、防灾、抗灾、灾害评估、救灾、灾后恢复与重建、立法与教育、保险与基金、减灾科学技术等,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才能实现预防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的目的。
4.科学化和最优化。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减灾,推进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科学化;同时要遵循经济规律,通过多种防治方案的比较,以较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三、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优化策略
1.做好地质填图基础性工作。
组织开展地质调查,形成详细的地质图件,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的依据,开展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的、全面而系统的地质调查,查清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逐步建立起地学信息数据库。通过对地质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一方面要对地质条件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编制专题或综合地质灾害风险图,为防灾减灾提供指南;另一方面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地质条件的变化,建立动态变化模型,识别现展可能造成的致灾因子和数值,为地质环境监测提供指导。
2.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
地质环境是人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有效地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在制定建设规划时,应同步制定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在大型工程建设中要做好前期地质调查,尽量避开地下活动断层,在斜坡地带施工要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合理利用地质资源,防止滥采滥挖和过度抽取地下水,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降低“三废”排放量,提高绿化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防治地球化学环境污染。
3.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灾害体和承灾体,二者的结合决定了成灾程度。因此,防治地质灾害一是要控制灾害源,消除或减弱灾害体的活动能量,减少灾害威胁。二是对受灾体采取防护或避让等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对灾害的抗御能力。针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洪水等灾害源,首先要查清灾害体的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和活动情况,然后科学选择有效的防治措施,合理设计防治工程规模,以取得最优的减灾效果。由于自然的原因,像地震等一些地质灾害要完全制止是不可能的,因而人类必须立足于增强受灾体的抗御能力。在制定建设规划和工程选址时,要尽可能地避开潜在的地质灾害发生区;工程建设要根据本地区的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防灾能力;开展对老城区旧房屋抗震性能的普查工作,并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在铺设电力、燃气管线时,设置灾害发生时自控或人控减灾技术设备,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
4.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是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应建立长期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及时捕捉地质灾害临近爆发的特征信息,预测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抗灾减灾做好准备。在加强灾害监测的基础上作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好抗灾救灾准备,一旦灾害临近,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向公众预警信息,疏散人员,组织抢险。
5.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评估和灾害发生时的各项准备工作。
地质灾害评估是抗灾救灾的重要依据,对减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灾害评估是对灾害规模及灾害破坏程度的估测与评定,主要从经济社会的易损性和破坏损失两方面来进行,可分为灾前预评估、灾时跟踪评估和灾后评估。平时要做好灾害发生时的抢险准备工作,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能够根据预案迅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抢险救灾,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开放灾民安置场所和应急通道,实施治安管理,保障信息畅通和能源供应。经过短期的紧急抢救之后,还要及时转入各项恢复重建活动,修复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等生命线工程,使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逐渐趋于正常。为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应积极推行灾害保险,设立减灾基金,及时向受灾人群和单位提供资金援助。
6.大力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
抗灾减灾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社会减灾能力的重要措施。目前,民众对地质灾害普遍存在麻痹思想,认识不够,更谈不上防御避险。有关部门应通过媒体宣传、举办主题宣传活动日、咨询服务、课堂教育和专门培训等形式,向社会宣传普及有关地质灾害的成因、灾前征兆、避险自救、防灾救灾的各种知识,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使人们掌握避险逃生和救灾的方法,提高对灾害谣言的识别能力,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积极参与到抗灾救灾的斗争中去。
7.落实和完善抗灾减灾法规。
利用法律、法规对地质灾害进行管理,其主要作用是指导和规范减灾活动,以一定的强制手段约束人们在抗灾减灾过程中的行为,保障各项措施的顺利进行,以实现既定的抗灾减灾目标,为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营造一种社会舆论氛围。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根据抗灾减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规文件,为抗灾减灾提供法律保障。
8.强化地质灾害管理机构的职能。地质灾害管理在抗灾减灾事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方面的因素,使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互补互助,从总体上提高减灾效益。地质灾害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调查与勘察管理、监测预报管理、灾情评估管理、防治工程施工管理以及制定抗灾减灾规划与法规、推行抗灾减灾技术、管理和合理使用减灾资金等。建议尽快成立由地震、气象、水利、消防、卫生、劳动安全、民政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的灾害管理常设机构,强化职能,全面负责抗灾减灾工作。常设机构平时侧重于灾害目标、抗灾减灾过程和项目管理,组织开展地质灾害研究、宣传教育、应急准备、灾害监测预警等工作;当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地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有条不紊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参考文献
[1]肖和平,潘芳喜.地质灾害与防御【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学
一、关于地质工程学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4.人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
人为活动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如: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亦经常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土壤侵蚀、地面塌陷与沉降、滑坡、岩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灾害。人工滥伐森林资源,也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并导致洪灾的加剧发生。人工爆破也会诱发岩溶塌陷、滑坡等灾害的发生,还有可能引起连锁性的岩溶塌陷。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1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1.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1.1.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
1.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3.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1.3.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
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1.3.3避让措施
1.3.3.1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1.3.3.2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四、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
【关键词】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岩土工程是致力于工程安全运行、地基改良而发展起来的,缺乏环境保护以及关注地质灾害的观念或者说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导致了非但没有实现对成层地基的加固,反而进一步诱发了更严重的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发,进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探讨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主要分为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也被称之为第一环境问题,它一般不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改变和转移,始终都是以自身固有的形态存在,具有自然性的特征;由人为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建设、开发、开采等活动破坏了原有的地质自然形态,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它的发生与地质本身基本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由于人为破坏导致的,这类地质灾害又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多数都是在自然地质演化以及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岩体由最初的稳定逐步向不稳定发展,这一过程往往是十分漫长的,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一般都会长达数百乃至上千年。然而,在人为因素的诱发下,会使岩体自然演化的周期大幅度缩短,进一步加快了其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变化过程,这样一来便会引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每次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损失,其中不仅包含经济损失,还包括生命损失。由此可见,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是极具危害性的一种灾难事故。
2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
目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滑坡。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具体是指斜坡上的岩体或是土体在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沿坡体的软弱面大面积或部分向下滑移的现象。引发滑坡的因素主要包括地震、降雨、积雪融化、地表水系浸泡与冲刷、坡脚开挖、堆填加载以及开山放炮等等。最容易发生滑坡的地带有强降雨地区、地势高差较大的峡谷地区、地震带以及铁路公路的边坡等等。
(2)泥石流。其属于洪流的一种表现形态,主要是由于降水量过大而产生在山坡或沟谷上的混有大量泥砂、碎石、巨砾等固体物质的洪流。引起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有不合理开挖、弃土、弃石以及乱垦滥伐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等。
(3)崩塌。这种地质灾害常发生在较陡的坡体上,由于坡上岩体或是土体的根部空虚或局部滑移,从而使得这些岩土体失稳,突然由母体上向下翻滚或倾倒,并堆积在坡脚。引起此类灾害的原因主要有矿产采掘、边坡开挖、强烈振动、堆渣填土以及水库渠道渗漏等等。
(4)地表变形。这类地质灾害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地表塌陷、沉降和裂缝等。据有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我国约有70余个城镇发生不同程度的地表沉降活动,受灾情况较为严重的占四成左右,最大沉降量已经超过3m。在已经发生地表沉降的城市当中,有些是独立存在的,有些是密集成群的。其诱因主要包括地下矿产开采过量、地下水大量抽取以及表面岩溶的自然活动等等。
3 岩土工程主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
3.1 滑坡的防治技术
由于滑坡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为此,本文重点对滑坡的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在处理滑坡问题时,应当本身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对引起滑坡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通过对大量的工程实践进行研究发现,治理滑坡最有效地措施有两种:
(1)对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控制,以此来达到减轻或消除水对坡体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在不计人为破坏的前提下,水是引发滑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其与滑坡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消除水对边坡的作用,便可以进一步防止滑坡的产生。具体做法如下:①应当对滑坡区的地表水进行控制,避免其流入到滑坡区内,可在边界处修筑截水沟来对地表水进行截留;②应在滑坡区内修筑排水沟,借此来排除区域内的地表水,减轻其对边坡的威胁;③可采用垂直孔排水、支撑盲沟以及水平钻孔疏干等方法来排除滑坡区域内的地下水,具体方法的选择可按照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条件而定。
(2)对边坡的岩土力学强度进行改善。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借此来增强岩土体的实际抗滑能力,进一步减小滑动力。较为有效且实用的技术措施有边坡加固、削坡减载等。这两种措施从经济性和有效性来看,前者要比后者的效果更好一些。目前,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钢混抗滑桩、挡土墙、预应力锚固、固结灌浆、电化学加固法以及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等。方法的选择可根据实际工程而定。
3.2 泥石流的防治技术
对于一些泥石流多发的地区,可以采取避绕的措施,如果实在无法避开,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加以防治:(1)排导。可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位置处修筑排导沟,以此来阻止泥石流漫流改道。(2)拦挡。可在泥石流经常流经的沟道上修筑拦砂坝,这样能够将泥石流中的砂石等固体物质拦截下来,有助于减轻泥石流的危害程度。(3)储淤。可在泥石流的下游建立停淤场,借此来调节泥石流的流量,以减少其对下游建筑的冲击。
3.3 崩塌的防治技术
对于崩塌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拦截、支挡、排水以及护坡护墙等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处理技术。具体措施的选择可按照崩塌的原因来进行确定。除了这些传统的技术之外,目前还有一种新型技术,即SNS柔性拦石网,该技术在落石能量较高并且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矿山和水电站等施工过程中,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技术。
3.4 地表变形的防治技术
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填堵法。该方法适合应用在塌陷深度较浅的坑洞处理中,先将坑洞中的松软土体清除干净,然后向坑中填入碎石和块石,以此来形成防滤层,最后覆盖粘土并进行夯实处理即可;②强夯法。该方法是利用夯锤对土体的冲击力来不断提高土体自身的强度,属于防、治结合的技术措施,适用范围相对较广,效果也比较好。不仅可以用该方法对发生塌陷后的松软回填土进行夯实,而且还可以用来消除隐藏在坑洞中的软弱带,进而提高土体的强度;③灌浆法。将预先拌制好的灌注材料通过人工钻孔或是岩土体自身的孔洞进行注浆,以此来对岩土进行强化,进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4 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由于灾害的种类较多,并且成因也都不相同,故此,在选择防治技术措施时,必须先对灾害的成因进行认真分析,然后选取最具针对性和效果最好的措施来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使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得到最有效地防治,进一步减少或消除灾害所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赵松江,孙书勤.滑坡治理工程中锚索与精轧钢锚杆应用对比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z1)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常见的类型
地质灾害就是指各种天然和人为的因素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国家的建设造成重大的影响。从地质环境地质体变化的速度的快慢来分,可以分成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和缓变性的地质灾害这样两种类型。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像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以及地面出现塌陷和出现裂缝的情况,这也就是狭义的地质灾害。缓慢性的地质灾害,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叫做环境地质灾害。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依据地质灾害出现的区域的地理或者是地貌的特征,可以把地质灾害分为山地地质灾害,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还有一类是平原地质灾害,像地面沉降等。
1.1滑坡
滑坡就是指在斜坡上的土体或者是岩体,因为受到水流的冲刷和地下水的活动,以及因为一些地震之类的人工进行切坡等因素,这些都会导致一些滑坡的出现。一些滑坡在发生之前是有预兆的。比如在滑坡的前沿会出现横向以及纵向放射状的裂缝,还会出现前沿的土体隆起的现象。还会有一些滑体的后沿裂缝出现急剧的增长,新的裂缝不断的出现,一级出现滑体的快速下落的情况。四周的沿土体出现一些松弛的现象。这些可能出现小型的滑坡现象。还有一些滑带沿土体因为摩擦错动,从一些裂缝中冒出热气或者冷气,还有些动植物都会出现异常的现象。
1.2崩塌
所谓的崩塌就是在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出现的突然脱离母体的现象。崩塌在发生之前也是有前兆的,可能出现一些小崩小塌,出现一些裂缝加大加深的情况,或者是出现一些新的裂缝。岩石出现崩塌之前,一般可以听到摩擦声和撕裂声以及一些破碎声,这些都是崩塌出现的前兆,还可能出现热、水、气等异常的情况,有些植物可能出现异常,家禽出现恐慌等,这些都是崩塌出现的预兆。
1.3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一些山区沟谷或者是在一些山地的坡面上,因为出现了一些暴雨、冰雪融化出现大量的水流,导致大量的泥沙石块在水流和地面之间流动出现一些土、水和气的混合流。泥石流很多时候是随着山洪一起发生的,它和一般的洪水的区别是它里面的泥沙石的含量最少是15%,最高的是80%左右。因此,它比洪水拥有更大的破坏力,泥石流的发生也是有前兆的,一些河沟的正常水流突然出现断流或者是洪水突然增大,还伴随着一些柴草和树木。上游的山谷中可能出现一些轰鸣声,可能出现轻微的震感,一些动物有异常的反应。
1.4地面坍塌
地面的塌陷就是指地表的岩石、土体在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的情况,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地质现象。这样的灾害没有出现在人类的活动区的影响就不够大,如果出现在人为的区域,就会形成一种地质灾害。出现塌陷显然是由一些因素导致的,一般可以将塌陷分为两类,自然塌陷和人塌陷两种。自然塌陷是地表的岩石和土体因为地震和降雨等原因,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出现,人为塌陷是在一些工程施工和开矿中出现的。地面的坍塌发生也是有前兆的。可能出现一些井和泉的位置突然上升,或者是地面出现一些换环状的裂缝,地下可能出现响声。
2.灾害的防治措施
2.1水的综合治理
首先,要做好的工作是截导地表水。在地面进行水沟的修建,地面的水在顶部实施拦截。对于截水沟的设置,需要依据实际的地质地貌等情况进行不同的划分和设立有条件的做好把水排到现场之外的地方,不能及时进行排水,需要在地面做好浅水浅排。在地面修建截水沟是防止地面水对边坡造成破坏的重要的保护屏障。
其次,需要疏排、截堵地下水。建造水平排水孔工程,改善边坡稳定的状况。还要做好疏干井。在有充足水源的地方,用潜水泵把水抽出来,从而降低水头,减少水在边坡体的渗流。还需要实施帷幕截流,在局部地下水丰富的地方,范围不是很广的地方实施注浆帷幕,对地下水进行有效的截流。
2.2支挡和灌浆工程
首先需要做好对抗滑挡墙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在一些化滑坡的规模不大的地方,还有在出现滑坡征兆的地方,在下部修建一个够起阻挡作用的刚性抗滑挡墙,对于滑体进行适当的支挡和加固;其次,建抗滑桩支挡工程。对于一些滑坡体较大的滑坡和变形体,在滑移段进行钢轨抗滑桩或者是工字钢混凝土抗滑桩,从而形成对滑移段的抗滑变形的能力;还需要建立锚杆加固工程。对于一些岩性软硬度相间,以及在岩层陡倾倒转而出现倾斜滑移的区段,运用锚杆进行加固,从而增加岩层叠层的总厚度,实现增加复合抗弯刚度的能力,减少出现滑移的情况;再次,进行液灌浆工程。运用气压和液压,或者是运用电化学原理,把一些能够启动化学反应的固化的浆液,注入到滑移变形的岩体的裂缝的缝隙之中,从而实现对岩体的力学强度进行增加的目标,实现提高岩体的抗滑移变形的能力;还需要进行上部的减重工程施工。通过对上部的减重,实现对滑体外形的改变,从而实现对于下滑力的减少,让滑体的中心向下部转移,从而实现对于边坡稳定性的改善;最后一方面是回填压脚工程。把排废物料排到滑体的下面,实现给下部的增载,依靠排弃物的自身的重量来抵抗滑移出现变形的情况,常常需要和上面的减重的工程进行联合使用。
结束语
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做好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以及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实现良好的地质灾害预测,还需要做好预报和进行合理的防治,从而实现防灾减灾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断增强对地质灾害的准确预测和预报的能力,实现政府和专业队伍共同努力,总体综合防御的道路,才能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耀武.常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南建材,2010(6)
[2]范昆琨,范柱柱,肖彬,睦素,王瑞兵.宾川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11(3)
[3]殷实.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10)
[4]巴岱,李涛,李辉,马长慧.新疆巴楚县工业园区地面塌陷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与治理[J].西部探矿工程,2011(7)
公路工程中的地质灾害不仅公路自身的建设带来了影响,而且也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要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检测。在公路工程中经常借助简单的测量工具和仪器装置,运用量测方法对房屋、灾害体、构筑物裂缝进行位移情况变化的监测。一般公路工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四种--埋桩法、埋钉法、上漆法、贴片法。埋桩法是最为直接、简单的一种检测方法。在所预测可能存在危险的地带下埋下规格一致数量不定的木桩,进而对木桩之间的距离随时进行观察,观测其距离间的变化,由此来判断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埋钉法主要对临灾前兆进行判断,通过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所钉的钉子间的距离变化的观测来判断滑坡的发生。上漆法与埋钉法有一曲成功之处,也是在在建筑物裂缝进行标记,只不过不同于埋钉法,它是用油漆在两侧画上标记,来测量两侧标记间的距离。贴片法对建筑物裂间所缝粘的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进行检测,若是被拉断,说明会发生滑坡。
二、公路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2.1对地质灾害本身的防治
针对公路工程中常发生的岩体崩塌、泥石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现象,要切实做好工程的加固工作。运用固化、支档等方法,减少地质灾害危险部位的发生概率。在公路灾害多发生的地段实施安全保障工程,用钢筋水泥巩固危险部位,从而彻底地预防各种地质灾害的诱发,并且在施工时进行配套的排水工程,及时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进行疏导,防止水流的集聚。用粘土沾粘滑坡体上的裂缝和地表排水渠,对已存在的塌陷坑的及时进行土层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雨水的注入。
2.2对公路自身所存问题的整治
地质灾害的发生离不开人为因素,因此对其的防治工作离不开对公路工程中存在问题的政治。目前公路工程的修建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无秩序、混乱现象,安全意识薄弱,监督机构监管不力等问题,要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2.2.1建立健全完善公路工程监管机制
建立全方位完善的监管机制,设立监管机构,对公路工程的修建的各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健全其对工程的监管模式,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能,并将责任具体化,以确保公路工程的健康、高效、有序的进行。
2.2.2加强安全培训
许多地质灾害来源于对安全缺乏相应的意识。在公路修建过程中,员工的安全生产缺乏,其相关工程安全的教育较少,方式也较单一,并且没有形成工程安全系统。因此,要强化安全培训,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授、知识竞赛、安全演习等活动,以此形式来提高员工在公路建设中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减少安全隐患。
2.2.3加强施工企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