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乡村扶贫政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打好“组合拳”
明确“靶向”,制定出台“1+11”攻坚方案。按照全县“一盘棋”的系统思维,制定出台以扶贫攻坚实施意见为总纲,以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越线”、第一书记选派、集团帮扶、驻村工作队、目标考核、资金整合、项目建设、“三留守”和残疾人关爱、乡村旅游发展为配套的“1+11”扶贫攻坚方案。
树好“靶标”,建立精准脱贫攻坚规划体系。全面深入查找贫困村和贫困农户的致贫因素,找准贫困“病因”。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原则,精心建立县、乡(镇)、村、户融合配套的脱贫攻坚规划体系,精准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人口素质提升等各类扶贫攻坚项目2631个,为全面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出了根治“药方”。
圈定“靶场”,启动实施十大扶贫攻坚行动。按照“结合县情、整合资源、融合推进、竞合发展”的原则,制定出台扶贫项目资金整合政策并分解下达目标任务,整合集聚各部门、各行业、各扶贫集团的各类扶贫项目资金16.375亿元,并集中投向基础设施、生态修复、扶贫搬迁、旅游富民、特色产业、精准到户、社会救助、教育扶贫、社会扶贫、基层建设“十大”扶贫攻坚行动项目建设,着力建构了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聚集、向贫困户聚焦”的精准发力格局,不断形成项目资源的融合驱动优势。
锁定“靶心”,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围绕两年脱贫“摘帽”的攻坚目标,按照“县级统筹、乡镇落实、工作到村、责任到人”的原则,将“十大”攻坚行动和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县级各单位部门和各扶贫集团,并层层签订脱贫目标责任书和脱贫攻坚承诺书,建立完善了“不脱贫困帽、就脱乌纱帽”的目标考核机制。按照“市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一个乡镇、帮扶10户贫困农户,县管领导干部定点联系1个贫困村、帮扶5户贫困户,科级及以下干部帮扶2-3户贫困户”的对接帮扶方式,实现了26个乡镇、75个贫困村和1.6万户贫困户对接帮扶的全面覆盖,并督促每一名帮扶干部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并立下了限期脱贫“军令状”。
制定 “硬举措”
结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1+1+13”政策体系,按照“双向对接、量身定制、精准扶持、全面覆盖”的原则,武隆县制定出台了“5+19”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
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政策。加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扶持力度,将建卡贫困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补助标准由8000元/人提高到1万元/人;对县内转户进城安置的按照7000元/人,整户转至县外的按9000元/人的标准进行补助;对291户深度贫困的无房户和窝棚户,按照5万元/户的标准予以兜底解决;对农村C级危房改造的建卡贫困农户,给予7500元的危旧房改造补助,对D级危房改造的建卡贫困农户给予21000元的危旧房改造补助,确保在两年内全面消除无房户、窝棚户和危房户。
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全覆盖政策。制定出台产业扶贫到户政策,促进产业扶贫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方式转变。对贫困户借款发展产业项目的,给予5万元以内的小额贷款贴息;对贫困户发展种、养、加产业项目的,按照每户1500元的标准给予种苗、种畜和加工机具补助;对农户发展乡村旅游的,按照每个床位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达到三星、四星、五星标准的,则分别给予1至3万元的奖励。
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全覆盖政策。开展建卡贫困对象重新识别确认工作,制定出台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兜底覆盖政策,对不具有开发和脱贫能力的孤寡、老弱、病残等“能力性”贫困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覆盖范围;将因灾、因病导致家庭特别困难的农户给予1万元以下的特殊困难救助金;将全县“三留守”和残疾人员,全部纳入关爱行动覆盖范围,对孤儿和困境(失依)儿童,每人每月给予600元生活补贴,对60至100周岁的失能留守老人,每人每月补助100至300元的老龄津贴,以确保他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都能得到有效救助。此外,对购买城镇商品房、购买家用汽车、入股经商办企业、财政供养人员等已实现脱贫的四类建卡贫困对象,则全部终止相应的扶持政策。
教育培训扶贫资助全覆盖政策。制定出台教育培训扶贫资助政策,预算设立县级财政专项助学基金,将国家和市上教育扶贫对策未能覆盖到的贫困家庭学生,全部列入资助覆盖范围。对正在上大学和普通高中的贫困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学年30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对就读中、高职的贫困家庭学生,分别按照每人每学年2500元、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对贫困家庭幼儿、孤儿、残疾儿入园实现资助全覆盖。
扶贫保险精准到人全覆盖政策。将全县所有建卡贫困人口按照28元/人的标准,全部纳入小额意外伤害保险覆盖范围;按照每人2元的标准,将全县建卡贫困农户全部列入自然灾害公众意外险和房屋保险覆盖范围;对患重大疾病的建卡贫困户和“两癌”妇女实施特殊医疗救助;按18元/人的补助标准,将18周岁以上的建卡贫困人口全部列入大病医疗补充保险范围,最高报销额度为20万元。
开辟 “新路径”
武隆县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县委、县政府确立的“4+2”战略目标,坚持按照“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并重、扶贫开发与生态旅游同步推进、扶贫开发与电子商务互联互通、扶贫开发与要素股权互融互促”的原则,着力开辟以“四个+”为载体的融合驱动精准脱贫与持续发展路径。
“生态+精准扶贫”引领脱贫发展新方向。启动实施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整合林业、水利、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项目资源,扶持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农户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保护林、水土保持林、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结合发展特色林果、高山茶叶、中药材等长效产业项目6.5万亩,带动1.2万建卡贫困农户实现了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按照生态搬迁与生态修复同步推进的原则,整合生态扶贫搬迁、最美乡村建设、特色效益农业等各类项目资金,着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当年搬迁、当年修复和产业配套工程,有效实现了建设项目的当年修复率达到100%。结合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引擎驱动,整合最美乡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乡村旅游发展等各类项目资源,切实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及村庄绿化美化力度,既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如:白马镇豹岩村天尺坪将高山有机茶叶产业、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进行深度融合,合力打造出了全市唯一的2015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品牌,有效带动贫困农户通过发展茶旅融合生态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
“旅游+精准扶贫”打造脱贫发展新引擎。依托武隆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引擎驱动,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点线结合、示范引领、全域发展”的思路,制定出台《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合力打造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避暑养生”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3条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0个。落实用地支持、投资融资、资源整合等各类保障性政策举措,扶持贫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实现自主创业和稳定就业。目前,全县已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客接待户1695户,2015年接待乡村游客330万人次,收入突破3.5亿元。如:双河乡木根村的建卡贫困户贾万春、王小明通过扶持发展农家乐,仅当年夏季两三个月就实现接待收入10余万元而一举脱贫。
“电商+精准扶贫”搭建脱贫发展新平台。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按照“打造线上商品品牌、建好线下产品基地、构建电商配套体系、推进产业互融互促”的原则,包装推出羊角豆腐干、羊角老醋、仙女红茶叶、芙蓉江野鱼、土坎苕粉、野生蜂蜜、汉平蜜柚、猪腰枣等20余个品牌产品,不断延伸线上商品供给链条。围绕扶贫与农业6条精品示范线路和49个产业示范基地,合理布局和精心培育了乡村旅游、绿色蔬菜、有机茶叶、特色林果和配套加工等绿色产业体系,同时按照1500元/户的到户补助标准,扶持建卡贫困农户参与线下产品基地建设与发展。加大电商平台扶持发展力度,建成3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扶持发展农家店146个、农资店61个和电子商务企业400多家,不断完善电商发展平台功能,着力畅通产业基地与市场终端的连接通道。如:和顺镇海螺村的残疾贫困户张永红通过发展电商,不仅实现了每年20万余元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帮助当地农户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和日用商品购买难的问题。
“资源+精准扶贫”激活脱贫发展新活力。按照“面向市场化、要素股权化、经营集约化、发展链条化”的原则,引导贫困农户将土地、林地、闲置房产、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通过股权量化方式与市场主体进行捆绑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管理分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如:双河乡在发展高山蔬菜产业过程中,扶贫龙头企业渝蔬农业公司通过吸收农户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方式,吸纳400余户菜农共同建立了“股权量化到户、质量终端负责、利益终端分配、农企互利共赢”的要素资源股权捆绑经营模式,有效带动264户贫困农户实现脱贫致富。
奖惩“双向制”
按照“导向明确、权责统一、奖惩分明、一票否决”的原则,建立完善扶贫攻坚绩效考评正向激励和精准问责机制。
2021年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及分配使用方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市财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需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继续扛牢政治责任,严格落实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时刻保持攻坚态势,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资金,持续做好各项扶贫政策资金保障。2021年度本级预算共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91.77万元,其中:安排扶贫发展资金400万元,统筹用于扶贫发展,重点投向产业扶贫项目,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商等产业,进一步巩固脱贫基础,提高脱贫成效。安排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扶贫项目资金30万元,对有子女在校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给予直接补助。安排孝善扶贫行动资金98.1万元,对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内60岁以上、家庭人口为1人或家庭人口中有重残的户进行补助。安排清洁家园资金95.67万元。安排扶贫特惠保险资金50万元,为脱贫享受政策人口购买医疗商业补充保险等特惠保险。为保障扶贫工作正常开展,安排扶贫工作专项经费18万元。
近些年来,基层农民在不断摸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道路,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餐饮文化等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村不断发展壮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大繁荣。如今,伴随着国民休闲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体验型、度假型和休闲型的乡村旅游项目开始主导乡村旅游市场的格局,吸引游客由匆匆过客变为度假休闲,对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更为明显。
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丽水市遂昌县是浙江著名的山区贫困县。数年前,当地农民周春芳通过流转承包了80亩茶园和100多亩竹园,办起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休闲农庄。因为品质优良,口感鲜爽,过去卖不上价格的茶叶和冬笋成了抢手货,仅上个冬天他销出的冬笋就有几万斤。
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说,丽水一直是浙江的欠发达地区,过去百姓觉得守着青山就是守着穷,可现在这样的观念完全被颠覆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绿水青山和优质生态成为丽水最大的资源”。在乡村旅游带动下,去年一年,丽水本地的农副产业仅在网上的销售额就高达30多亿元。
强调,要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提高旅游扶贫总体效益。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中国蓬勃兴盛的旅游产业的一种形态,从更大意义上来说,它帮助落后地区百姓挣脱了贫困,承载着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石培华说,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规模空间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两年,冯地村深入实施“生态立村”发展战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利用户均80多亩竹林的优势,以毛竹产业为主导,引进金线莲、银线莲、倒吊黄花、七叶一枝花等中草药,发展林下种植,以独特气候条件,建立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融合特色农林产业,推出“源头生态休闲之旅”“农家乐山村游”等乡村旅游活动。虽然地处海拔1246米的大山深处,但每逢节假日,这里都能吸引大量来自厦门、泉州、漳州以及深圳、赣州等周边省市县的自驾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期间,针对游客反映的路况差、停车难、吃住不便等问题,连城旅游部门帮助村里确立了优化环境,发展农家餐馆、旅馆的思路,并多方协调支持村里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对村里鹅卵石道、木栈道进行整修,景区要道种上桂花树,路边设置垃圾桶,竖起景点指示牌。重点在旅游线路新建农家餐馆、旅馆,统一规范住宿条件和农家菜肴,专门设计制作了烧烤箱,购置了音响设备,为繁星点缀的夜幕下举办热闹的篝火晚会增添了乐趣和气氛。
环境好了,游客也多了。今年以来,冯地村接待全国各地游客2.4万人次,同比增长22%。冯地村书记刘洋波介绍说:“通过土地流转、景区建设、民俗表演、特产销售等,全村收入增加288余万元,人均收入增幅达6000元,帮助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关键词:有偿扶贫贷款 信用联保 风险控制
一、关岭自治县乡村发展协会运作模式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及县乡村发展协会简介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截止到2009年底,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有7.18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线以下指人均收入不足1196元)。县城中的金融机构以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为主,信用社和农业银行是居民获得贷款的主要渠道。
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贵州关岭扶贫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机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乡村发展协会(以下简称乡村发展协会)以扶贫为宗旨,面向城乡低收入的劳动者(农村人均年收入不足650元,城市人均月收入不足250元),特别是妇女提供无须物质抵押和资金担保的扶贫到户小额信贷资金,并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无偿服务。一般来说,贷款资金低于5000元,年度名义利率为8%,实际利率为12%,贷款期限为12个月,整贷零还。目前贷款覆盖4个乡镇28个行政村,由贷款农户成立小组、中心,采用五户联保制度。
二、乡村发展协会与孟加拉乡村银行(GB)小额信贷发展的比较
乡村发展协会与GB就其创设目的和贷款运作而言有很大的相似性,GB的运行及经验教训对乡村发展协会以及类似的NGO小额信贷机构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通过比较相似的两者之间的差异,更能反映出在我国推广小额信贷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发展协会与GB小额信贷模式的比较
乡村发展协会与GB的小额信贷模式在以下基本要素上存在着共同点:
1、借款人机构相同
乡村发展协会与GB的组织系统都包含借款人机构,并分为3级,即会员中心-小组-会员。会员自愿组成联保小组,再形成会员中心。在贷款时,会员皆按照2-2-1的顺序获得贷款,小组长作为最后一个借款者。
2、贷款额度、利率和期限相似
乡村发展协会会员初次借款不得超过1000元,以后每年按500元递增,最多不超过5000元,且必须是借款还清方可再借贷。GB第一期的贷款额也一般较小,每户50-70美元,第二期的借款额可增加,但每户贷款最终不得超过250美元。乡村发展协会贷款年度名义利率为8%,实际利率为12%,GB对于创收性贷款一般以12%的年利率借得,以20%的年利率发放给会员,而同期商业银行贷款年利率仅为15%-16%(韩俊等,2009)。GB的贷款利率也高于商业银行利率,但幅度比乡村发展协会更大。两者的贷款期限一般都是12个月。
3、强制性储蓄规定
乡村发展协会会员借款时必须每周向小组缴纳至少1-2元存款,按活期存款计息,存款满一年后,若借款本息还清,借款农户可取回本息;以此引导贫困农户养成储蓄习惯。此外,协会的每笔贷款预扣5%作为小组和中心基金,存入银行,按活期计息,以备发生信贷风险。这部分存款的一半作为小组基金,使用权归小组集体,由小组长保管;存款的另一半,作为中心基金,使用权归中心,由中心主任负责保管。
GB规定了每个成员每星期要缴纳1塔卡作为小组基金存合账户,10年后第一次归还,从那以后每3年归还一次。每一户还要按规定交5-15塔卡的乡村中心风险基金。如有个别借款农户无法还贷,则由风险基金偿付其贷款。
4、信贷资金管理与偿还方式相同
每个小组与其乡村中心其他小组每星期要开会一次,乡村银行的职员将在每星期的乡村中心会议上收发贷款。会员还款时以中心为单位,每周必须还2%,年底连利息一并还清,来年再借。
尽管在上述几个方面乡村发展协会与GB极其相似,但相比GB取得的成就,协会的影响力明显不足。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比较GB与协会基本要素以及外部环境的差异。
(1)创设背景
GB起源于1974年•尤努斯教授主持开展的一个实验性非政府社会发展项目“乡村银行项目”,其目的是验证穷人在得到合适的金融信贷与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自营职业(Muhammad Yunus,1998)。
我国小额信贷的引进是与我国扶贫的要求相适应的,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利用国外资金进行民间、半官方的项目试点,乡村发展协会即是90年代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中国援助的扶贫项目,旨在扶助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和摸索扶贫到户新途径。
(2)目标群体及效果
GB强调以穷人中的最穷者为目标群体(Muhammad Yunus,1998),明确规定只有土地少于 0.5hm2 或全部财产折合成现金达不到 1hm2土地价值的人才有资格成为GB 的贷款对象,并将妇女选定为主要贷款对象。这种自动瞄准机制使小额贷款直接瞄准贫困农户,截至2009年7月,GB共为794 万人提供贷款,其中97%为女性。其服务覆盖孟加拉全国64个县中的60个,达8 万多个乡村。
乡村发展协会初期借鉴GB的目标群体,但由于最贫困农民的还贷率较低,最终为实现扶贫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乡村发展协会面向城乡低收入、具备劳动能力和一定生产技能的贫困户提供贷款,且以妇女作为扶持重点。截至2009年12月,乡村发展协会共发放贷款892.20万元,扶持贫困农户4395户,扶持贫困人口1.718万人次,覆盖4个乡镇28个行政村。
(3)机构组织形式与政府支持
GB项目运作后,随着其规模和影响日益扩大,项目机构于1983年根据政府特别法案被注册为银行。其组织系统不仅包括借款人机构,还拥有完善的4级自身组织机构,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至今GB得到的政府支持主要有:资金支持,以4%-5%的利率提供贷款,累计超过50亿达卡,按照当前汇率核算,相当于4.5亿人民币(根据中国银行外汇牌价,当前人民币兑换孟加拉塔卡汇率为11.0965);法律支持,允许GB以非政府组织形式从事金融活动;政策支持,对GB提供免税的优惠政策(韩红,2010)。
乡村发展协会作为UNDP援助关岭扶贫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实施机构,要接受其外部管理层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业务主管单位扶贫办和上级管理单位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其性质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乡村发展协会得到的政府支持主要有:资金支持,包括UNDP提供的循环小额信贷基金和省扶贫配套资金,到2009年12月止,持有扶贫贷款104万元;行政支持,外部管理层进行管理与指导,县委、县政府提供机构和项目所需要的办公场所。
(二)在中国推广小额信贷面临的困难
我们可以从上述比较中找出导致在中国小额扶贫信贷的影响力及扶贫效果不足的原因:
1、法律地位尴尬
乡村发展协会乃至类似涉农NGO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是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由于现行法律并没有赋予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合法身份,另外我国法律法规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也没有对NGO小额信贷机构作出具体的说明。这就造成了我国NGO小额信贷机构法律地位尴尬、法律与政策支持不足问题。
2、农户信贷风险控制难
结合目前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国家的运行,协会以及其他小额信贷机构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其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控制农户借贷风险的问题。农村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农户无法及时还款,而造成农户还贷失信的原因集中在其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利率风险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协会的风险无法最大程度分散,典型的证明就是协会不得不将信贷目标群体由“赤贫”即核心贫困农户转向中下收入农户。
3、无补偿下的自身风险控制体系建设薄弱
与其他小额信贷机构一样,乡村发展协会的信用风险控制成为重大难题,尤其是在作为无风险补偿的项目支持机构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除了要面对农户的信用风险外,协会还要面对其他需要消化的风险,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干预、竞争者的冲击等等。长此以往,不利于乡村发展协会扩大自身规模,发挥信贷的规模效应,也不利于对工作人员以及信用农户进行正向激励。
4、乡村发展协会的信贷制度相对比较宽松
除了借款人机构外,GB还拥有完善的4级自身组织结构,能够更好地管理小额信贷款项的发放与回收,降低GB总行的风险;而乡村发展协会虽有众多管理部门指导,但大部分风险都靠转嫁给借款人机构,自身承担了更多的信用风险。此外,虽然乡村发展协会与GB的小额信贷都有强制性储蓄与小组中心基金的规定,但相对于GB“每个成员每星期要缴纳1塔卡作为小组基金存合账户,10年后第一次归还,从那以后每3年归还一次”的规定,乡村发展协会在农户还清本息后即归还储蓄,且无此项储蓄的支配权与使用权,无法起到较强的约束作用及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
三、结论
首先,NGO小额扶贫信贷机构能够辅助正规金融机构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有利于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尽管与国际上运行成熟的小额信贷机构相比,贵州省关岭自治县乡村发展协会仍具有成长的余地,但其运作的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UNDP扶贫模式,得到贷款的贫困农户通过自己的精心运作,大多数都改善了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从1998年到2009年12月止,协会免费培训农户人数达1.45万人次,其中妇女占60%,提高妇女在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民族居住地区,协会对贫困农户的资金支持弥补了一部分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无法获得贷款的缺陷,通过联保制度与社区工作队员的工作,协会更加注重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扶贫工作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上相得益彰。
其次,在中国,NGO小额信贷机构推广信贷扶贫,提供有偿小额信贷服务需要政府的支持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和农户信用体系的建设除了信贷机构加强管理与农户信用意识提高外,也离不开相关的政府、政策支持。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离不开其正规金融机构运行的身份,在中国,为促使NGO小额信贷机构服务更多贫困农户,必须给予其从事金融或至少是信贷业务的资格;或者提供政策支持,令其可以辅助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在我国贫困地区开展小额有偿信贷扶贫活动。相关监管机构也应发挥所长,从更大程度和力度上给予资金、技术等支持。
第三,联保小组制度与信贷工作人员的责任可以协助农民的信用意识构建与农村金融工作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通过调研分析,本文认为联保小组形式的小额扶贫信贷能够较好地约束贷款农户还款,这主要源于社区工作队员与农户的近距离监督与指导。协会与GB的实践都证明必须加强小额信贷机构组织内部的管理和信贷体制的设计。此外,农民的信用意识会随着贷款次数增多、信贷正向激励而不断提升,必须继续加强对农民信贷的正向激励。
总之,以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为主体、以协会等非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有偿扶贫到户小额信贷为辅助的农户信用联保制度,能够替代财产抵押,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当地信息和社会资本、有效控制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风险、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和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刘文璞.小额信贷原理及运作[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46.
[2]韩红.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及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3.
[3]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80-382.
[4] Wahid, Abu N. M., Hsu, Maxwell K., Jun2000, The Grameen Bank of Bangladesh: History, Procedures, Effects and Challenges, Asian Affairs, Vol. 31 Issue 2, p160.
一是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的总体稳定。二是通过推动劳务输出,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激发农户的内生动力,实现稳岗就业增收。三是积极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常态化的体制和新试验。
二、做好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争取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0万元,围绕全县乡村振兴规划,产业基地建设等安排项目,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二是利用“互联网+”“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进一步拓宽扶贫产品和农产品营销渠道。管好用好扶贫资产,充分发挥扶贫资产效益。三是抓好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注村识别及相关政策的落地落实。
三、持续深化社会扶贫工作
一是引导县内企业扩大就业渠道,不断挖掘、开发就业岗位,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二是以企业帮扶发展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建立村企合作共建长效机制,实现社会帮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是深入推进消费扶贫,加快产销平台建设,不断拓宽县内农特产品销路,促进我县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农村家庭持续增收致富。
强化非贫困村双基建设,统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集聚交通、水利、供电、美丽乡村建设、移民等项目资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某镇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1、重点推进产业扶贫。
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
一是制定产业扶贫2020年实施到户计划和贫困村特色产业,围绕特色种养、光伏、乡村旅游、电商、资产收益扶贫等,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产业发展条件和需求,建立健全减贫带贫机制。完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激励措施,通过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服务联结、租赁联结等方式,完善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扶贫产业项目长期有效。
二是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建设多个村级特色种养殖基地、确保村村有增收项目。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到户实施办法,按每户不低于4000元标准,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
三是完善光伏电站运营管护机制,全面落实光伏扶贫资产收益分配管理办法。四是鼓励通过“四带一自”模式推动电商扶贫,依托电商,网络等平台,引导重点电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等实体,带动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现已打造白集龙虾和白集稻虾米等特色品牌已在网上大卖。
五是推广资产收益扶贫,积极推进“三变”改革,将村集体土地、林地、水面等资源资产、村集体持有的经营性资产,以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折股量化。
2、着力推进就业脱贫。
以春季园区用工和扶贫车间行动为契机,组织“就业脱贫、送岗下乡”专场就业招聘活动,继续实行贫困户就业补贴政策,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促进有劳动能力的零就业贫困户中至少1人实现就业。
建立乡企对接、村企对接机制,增加就业扶贫基地,建设村级扶贫车间、在现有岗位中安排一批扶贫公益性、辅岗位,创建一批精准扶贫爱心企业。完美就业扶贫工厂利益分配机制,实现企业与贫困户互利共赢。对全年全镇妇女开展家政培训实施定向培训,与大城市家政服务市场直接对接。
3、积极推进智力扶贫。
制定教育扶贫会商制度,全面落实多元化扶持与资助政策,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雨露计划”资助全覆盖。
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促进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强化法治扶贫,健全贫困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大对贫困户的法律服务力度。强化文化扶贫,完善贫困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贫困户树立文明新风,弘扬脱贫致富正能量。
4、持续推进健康脱贫。
坚持健康脱贫“保、治、防、提”的工作路径和目标任务,巩固全省健康脱贫工程示范县创建成果,深入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出台《健康脱贫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着力落实“351”“180”强化大病专项救治质量控制,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15种以上。推进贫困地区免费健康体检。
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代缴。推动以救治为主向防治并重转变,加强贫困人口重点疾病防控,全面提高贫困群众健康素养。做实做深做细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切实解决贫困慢性病患者取药报销不便捷问题。
5、有效推进金融扶贫。
坚持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自愿参与原则,坚持户贷户用户还方向,精准用于贫困户发展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加大对已脱贫户的特惠政策宣传,提高其申报小额信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切实做到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继续实施扶贫小额综合保险,为贫困人口提供风险保障。
6、加强生态扶贫。
持续推进贫困村林业稳绿增效行动。以全县“河长制”“林长制”为政策导向,帮助劳动力较弱或者无法外出就业的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继续选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实行“乡聘、站管、村用”。
稳步推进涉林“三变”改革,探索通过赎买、置换等方式,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青年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禁止采伐的非国有商品林调整为公益林,实现社会得绿、贫困人口得利。将贫困村符合条件的集体所有森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贫困村资产股份化、林地使用权股权化,盘活农村资源,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7、完善保障性扶贫机制。
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因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稳步推进低保提标扩面,落实农村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建档立卡数据和低保数据定期比对机制,及时更新数据台账。完善养老、社会教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资源,提高保障能力,落实好农业保险政策,防止贫困农户因灾返贫致贫。
资产收益扶贫措施向贫困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和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倾斜。对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其个人缴纳部分予以一定代缴额度扶持,通过子女赡养、社会帮扶、法律援助、申请救助等途径,探索适应农村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方式,发挥老年协会作用,推动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推进农村特困供养人员护理能力建设,提升机构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解决因残致贫,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条件许可下为16岁以上有照顾护理需求的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照护和托养服务。逐步解决贫困家庭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问题。
8、提升双基建设水平。
加大交通道路建设,增加户户通的覆盖率,真实提升贫困户的出行条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所有贫困人口都能吃上自来水,真正达到“两不愁,三保障”以及饮水安全的标准。
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大家好!
时光匆匆,转眼我在财政岗位工作已10余年的时间,感谢各位领导的关怀指导,感谢同事们的支持帮助,使我的思想及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现将近几年来的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动加强思想理论学习
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始终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路线,积极领会政府各项精神,并把这些政策、精神灵活的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同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按照工作权限和工作程序,认真、积极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
二、坚持服务奉献的工作宗旨
热情工作,服务群众,对每一位办事、咨询人员,耐心聆听,详细介绍,及时办理,尽最大力量为他人解决困难,基本做到“快、精、细、严”原则,自己从中也收获很多。
三、爱岗敬业、履职尽责。
随着新形势下对财政干部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自觉提高业务素质。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工作中不断改进,探索新方法,理好财、管好财、用好财。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的综合分析、协调办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现将近几年来负责的主要工作简要概括如下:
1、近三年来我主要负责区农业农村局、区扶贫办的预算编审、预算执行工作。工作中我严格遵守相关财务管理规定,严格经费、项目资金预算审批,严格资金使用规范,加强对农业资金使用的监管。
2、及时准确拨付资金,保障了农业资金的及时到位。近三年来主要为农业发展项目、畜牧发展项目、乡村振兴奖补项目、农业政策性保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村公益事业奖补项目、专项扶贫项目等拨付资金,同时做好小麦补贴惠农一本通系统发放工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自己的力量。
3、积极应对乡村振兴、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审计和检查。2018-2020年是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为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我们积极配合区扶贫办完成扶贫资金审计和各项扶贫考核。同时为更好的推进乡村振兴,配合区农业农村局完成各项上级检查和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