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设计行业前景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前景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设计行业前景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设计行业前景分析

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前景;施工管理

前言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大众对于生活品质与物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不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得社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环境负担。作为一个高能耗的行业,建筑行业的发展给环境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要满足和谐社会的建设需求,就必须使自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达到平衡的状态,因此,建筑工程企业必须进行绿色化的发展,才能够满足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筑施工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建筑行业绿色化发展。笔者选择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前景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1、绿色建筑与施工的特点分析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就是对有限的自然能源与社会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减少单位施工量中的能耗,减少建筑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大众生活影响。在最低的能源消耗基础之上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讲,绿色建筑与施工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第一,传统的建筑结构较为封闭,在设计理论方案希望与自然环境进行完全的隔离,这就使得传统的建筑环境对于居住者的健康产生不利用影响。而绿色建筑将建筑物的施工与自然的发展进行联系,将建筑物的内部与外部进行联通,使建筑物室内的环境可以进行自然调节。

第二,传统的建筑物是一种商品,建筑物的形式会根据社会大众的想法进行设计。在施工过程当中也不会注意到环境资源的破坏与利用效率,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过度地指化生产。但是,绿色建筑与施工则是一种资源,在最小的能源消耗的基础之上进行生态利用,在许多领域获得综合性利益。

第三,传统的建筑会出现建筑设计与生产的标准化,建筑形式过于单一,虽然南北建筑风格有较大差别,但这也就是全国的建筑形式基本样本。而绿色建筑与施工加强对本地建筑材料的利用,建筑的形式与当地的气候与自然资源有很大关系,建筑物的形式会因为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四,传统的建筑物只在施工的过程中对建筑物当地的环境负责,这与绿色建筑与施工有着本质性的差异。绿色建筑与施工,在建筑的合理使用年限之内,为居住者提供健康的环境,保证居住者可以高效使用建筑空间。在最后,绿色建筑会与自然共生,减少建筑物对于资源的需求,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五,传统的建筑物的能耗较大,建筑物的建设很有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但环保型建筑物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量损耗,更有一些环保型建筑物能够自己产生可利用的再生资源。

2、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前景分析

环保型建筑物的工程发展是构建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建筑的关键。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已经被更多的人接受。开展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是许多建筑工程企业的研究重点。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在当代社会具有大好的发展前景,下面,我们就来对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的分析:

2.1建筑工程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的科学化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会将绿色建筑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将绿色施工作为自己的实践任务。企业最高管理者在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过程当中,会不断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对绿色建筑与施工的发展进行理论基础的奠基。更多的绿色发展战略会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重要发展指导文件。在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过程当中,建筑施工企业要引导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一场“绿色革命”。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者会直接参与到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改革工作当中,建立起明确的绿色施工管理与指导部门,监督与管理绿色施工工作。专职的绿色施工人员会成为一种新兴职位,促进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

2.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升级优化

在《绿色施工导则》当中,对于绿色施工的施工管理工作具有明确的规定。在开展绿色工程的施工之时,施工管理工作需要包括许多内容。比如说组织管理工作,规划管理工作以及实施管理与诱人管理等等。在施工管理的过程当中,施工工程的管理者会成为关键,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施工管理的重要基础。施工企业应当以施工管理人员为核心,对各个部门与相关人员进行调动,明确绿色施工的管理体系,制定出符合施工实际情况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是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只有建立了明确的管理体系,才能使管理制度得提到,管理方案的合理程度提高。动态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施工的整体对工程施工进行管理,基中包括对施工设计、施工准备工作、施工材料的采购工作以及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等等。另外,绿色建筑施工的管理人员还要从工程的特点出发,对绿色施工进行大力宣传,使每一位建筑施工的参与者都能了解绿色施工的含义。在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中,绿色建筑与施工的知识培训活动也会越发丰富,宣传力度的提高会使每一位建筑工程的工作人员具有绿色意识,施工氛围得以绿色化。

2.3能源利用绿色化

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对能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是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发展的必然。一般来讲,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会用到天然气、煤与电、汽油与柴油等多种能源。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管理人员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工,保证能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绿色建筑与施工现场的能源浪费问题十分重要。

在电能使用绿色化发现,建筑施工的用电量会得到控制,施工现场的办公室以及机械设备的电源需要及时进行切断。在施工现场与建筑物当中要尽可能安装低能与节能的电器设备。施工管理者要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使电能得到度地指。其次,在设备的应用方面。要加强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使设备长期保持在正规的运行状态,加强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建筑施工效率的加强。

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发展的绿色化已经在为必然。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不仅是建筑行业自身的需求,更是社会对于建筑行业的要求。希望建筑行业的相关人士认识到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绿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牧.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分析[J].中外建筑.2010(09):63-65

[2]. 王有为.实施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J].浙江建筑.2008(09):75-77

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建筑行业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行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也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建筑行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这就要求加强对建筑经济的控制,通过分析当前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推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与建筑行业概况

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及环境完好基础上,对各种资源进行有节制的利用,同时坚持新能源开发策略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所谓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的基本工作包括勘察建筑地址、研究设计建筑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维修、竣工建筑物的装修与安装,其本身及生产经营行为既与其它行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又存在紧密关联。建筑主体施工、安装及建筑材料安装等是其经营活动的主体内容,建造娱乐场所、公共场所、基础设施、高楼大厦、桥梁、铁路、公路、住房,其它相似工程的勘探与设计等均涵盖其中。建筑经济的持续发展,能提高国内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同时,能有效提升各类建筑投资的水平与力度,加大资源利用量。因此,必须要保障建筑经济具有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以便其可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相对有利地位。

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逐步涌起,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加剧,各国各地区的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及发展规模空前,建筑业发展同样日臻成熟。不过,从实践来看,三大产业发展均程度不同的忽略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性,资源利用总量、不可再生能源开采量不断提高,不可再生资源已濒临枯竭。而由资源利用导致的环境、空气、土壤、水体等方面的污染日益加剧。全面发展绿色经济、可持续经济不但是时代课题,也是现实所需,势在必行。建筑行业有必要也有义务坚持创新型建筑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环保、绿色、低碳的建筑产品,推动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友好发展,以便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共同、可持续发展。第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各行各业有必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发展可持续经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尽早形成,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由于建筑业在社会百业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与社会各方面几乎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建筑经济必须要首当其冲,坚持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以此奠定我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推动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第一,既有建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现有的建筑施工及建筑工程安装方式。建筑领域必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与资源、环境发展概况,完成施工、安装方法的制定与实施,形成资源与成本节约,从本质上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呈集约化发展态势,逐步转变进入和谐经济、可持续经济、绿色经济发展轨道。从根本上实现建筑经济的健康、环保、节能及低碳目标,让建筑标准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相吻合,推动建筑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第二,坚持持续不断的发展创新。着力进行建筑模式、技术创新,研发环保、节能、高效建筑材料。建筑行业有必要全面普及新型环保、节能建材应用,致力于新型建筑技术研发,建筑实践中主动采用沼气、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资源,将环境污染程度减轻,提升公众生活质量,形成资源节约、资源利用率提升这一良好发展业态,推动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真正落到实处。第三,建立健全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合理的制度体系及监督制约机制,由此确保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筑过程不可以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而采用不合理、不科学的偷工减料手段,必须坚决杜绝对公众生活质量及环境有害的设备与建材利用,这就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全面遵守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同时,政府有必要强化行业监管,使建筑的每个环节、每项措施均与建筑标准相吻合,从本质上促进建筑行业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四、结论伴随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各行各业的环保要求也逐渐提高,建筑行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保证建筑行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消耗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建筑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芬.关于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企业导报,2011,(21):112-113.

[2]尹书.浅谈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4):244.

[3]王璇.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04):250.

[4]侯建平.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19-20.

第3篇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施工;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为了实现建筑企业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而能够进一步的推动信息化标准建设,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的产业化,形成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建筑企业。

1、BIM技术简介

1.1、BIM技术概述

BIM是一个建筑项目中物理与功能特性的表达,它有共享性,它能为该建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提供完全的决策依据。在前期的BIM技术发展中,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搭设BIM应用平台和构建技术框架上。当前的BIM技术已经和遥感、信息技术等融合。国内的BIM技术起步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国家建设部门、建设单位、设计院等都很重视此项技术。BIM技术的优势当然不止体现在理论上,在实践当中BIM技术的优势更是展露无遗。例如“水立方”、上海中心大厦等建筑都应用了BIM技术,解决了空间关系复杂等问题。

1.2、核心理念

CAD技术的普及推广使设计师从手工绘图走向电子绘图。但是二维图纸应用的存在局限性,不能直观体现建筑物的各类信息。

BIM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协调、可靠的项目信息)为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通过BIM,建筑公司能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统一的信息进行设计,并实现精确的建筑外观的可视化,真实的模拟项目中的各项成本、工程期限,减少可能出现的错误。基于BIM的建筑设计软件融合了两种主要思想:一是将设计信息以数字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于更新和共享;二是在设计数据之间创建实时的、一致性的关联,数据的任何更改,可以马上在其他关联的地方反映出来,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BIM是一种理念,一种技术。

2、BIM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

目前北美的建筑行业有一半的机构在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或与其相关的工具。在欧洲、日本及我国香港地区,BIM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房地产开发。国内先进的建筑设计团队纷纷成立BIM技术小组。一些项目也率先应用上了BIM,比如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香港地铁项目等。但是,BIM的应用仍处于萌芽时期。

3、BIM技术的实施步骤

3.1、收集数据与构建框架

考察施工现场,采集必要的施工数据,构建BIM框架,交互数据,IFC文件导入和导出。利用构建BIM框架的软件,比如AutoCAD,构建BIM模型。建立这个平台可以实现数据库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BIM框架可以对建筑工程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

3.2、结构调整

BIM系统由两个系统构成,一是项目综合管理系统,基于B/S框架之上。二是软件工程管理系统,基于C/S框架之上。他们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数据管理与模型参数来进行。

3.3、分析数据

编辑器与工序模板结合可以建立工程进度的管理系统,立体模型可以更直观的展示施工进度,对比计划进步与实际进度,以此来指导实际施工。运用BIM的管理系统,施工资源可以被动态化的管理,计算节点、查询人力和物力、工程量的统计等问题就可以进行把握。

3.4、重视安全冲突

施工之前要通过BIM软件进行仿真的模拟,以此来提前准备在施工中要注意的事项,不仅可以正序进行,还可以进行倒序的模拟。

3.5、应用程序细化

为了使模拟的效果更具有真实性,我们需要离散化数据,实时控制施工的进度和优化资源。验算模拟也可以更好的优化施工程序。BIM技术的功能结构与系统框架要结合,软件和硬件要结合。

4、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价值

4.1、BIM技术在项目规划阶段的应用价值

把握业主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是建筑项目规划阶段的重要内容。BIM技术在这一阶段的应用,能够有效使得项目市场收益最大化,同时BIM对建筑项目技术以及经济可行性分析提供保证,提升验证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在建筑项目规划阶段,业主需要针对建筑设计方案具备的可行性进行实际分析,这样不仅消耗资金,同时会消耗更多精力。BIM能够根据业主的建筑需求以及资金成本进行施工控制,实现对建筑项目的分析和模拟,有效的减少建筑成本,缩短建筑工期。在建筑项目的规划阶段,基于BIM技术,设计师充分利用产业定位以及项目定位进行实际分析,实现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

4.2、BIM技术在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价值

4.2.1、结构流程设计目前,我国的结构分析模型依然主要采用单独建模的分析模式,这主要是基于数据转换和软件平台等因素的考虑。BIM对结构设计方面的价值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全盘考虑,全专业三维协同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结构专业对BIM技术的使用。BIM平台可以集成模型信息和各种各样的文档信息,在BIM软件平台上,集成结构施工图的文档是重要的一步。二是从结构施工图纸的角度来看,经过BIM结构模型可以生成的空间构件定位和平面,以此为基础进而完成结构施工图,并且图形对应关联的性质可以减少图纸中出现的错误。

4.2.2、在结构施工图基础上二次开发

BIM的诞生地使欧美地区,因此这项技术主要是面向这些地区,它的工程文档是用欧美国家的表达方式。所以,在施工图的设计之初,先要制定本土化的详细图纸符号、统一标注方式,这样符合国家的制图标注。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详图大样,可以进一步丰富它的计算功能。二次开发是使数据库更加丰富,要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项目的不同类型,不同的结构形式。

4.3、BIM技术在项目施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在建筑项目施工阶段,BIM技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由于BIM模型能够具体体现整个项目完整的设计情况,并且设计当中的构建与现场施工的构件相一致,通过BIM对于整个建筑项目进行设计,能够实现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防止错误施工状况的产生,对设计质量负责,降低项目成本。

与传统的CAD图纸形式不同,BIM技术能够提升设计质量,并且能够在缩减成本的同时,保证施工工期,实现精益化施工效果。在建筑施工阶段,施工方能够根据BIM设计的4D模型实现施工设计,并且根据具体施工状况,依据4D模型进行实时调整,得到最优化方案。如:世博会国家电网馆建筑项目。国家电网馆占地面具4000平米,总建筑面积6000平米,建筑高度为20米。其世博园当中的其他项目相比,由于其功能是为整个园区提供电力,施工时间更紧迫,并且难度相对较大。在进行施工过程中,要求对于现场资源进行集中调配,合力布局,实现建筑周期的有效缩短。通过BIM技术的实际使用,使得现场资源合理配置,对于钢结构外框以及施工现场有效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BIM技术在项目施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4.4、BIM技术在项目竣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BIM技术涉及到施工全生命周期,在项目竣工阶段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施工完成后,建筑项目的管理与维护是一个重要问题,及时有效的维护,能够提升建筑项目的使用周期。在竣工阶段,BIM技术之前的模型将针对施工结束之后需要维护项目以及具体参数进行分析,形成竣工模型,为竣工建筑项目的维护管理奠定基础。BIM技术能够对建筑项目结构、设备以及管道进行实际维护。其通过发挥数据记录以及空间定位的方式,实现对整个建筑的运营与管理,防止维护管理阶段出现相应问题。如:申都大厦改建工程。申都大厦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进行维护管理过程中,BIM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BIM信息标准建立以及作业流程的具体实施,使得整个建筑项目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实现高效、可控的特点。避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实现了各方利益最大化,突出BIM技术在竣工阶段的应用价值。

5、BIM技术应用总结及前景分析

BIM技术是建筑产业革命性技术,在项目精细化管理、施工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能够发挥巨大价值,是绿色建造技术。目前在我国由于推广应用时间不长,相关国家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建筑企业使用BIM成果时,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配套,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前期投入较大,目前工程定额尚无这方面内容,给项目管理带来一定压力。但是随着BIM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完善,在工程管理上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建筑企业认识到BIM技术是建筑行业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建筑安装行业施工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建筑行业模式的巨大变革。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BIM技术已经逐步的应用于工程中,其是在原有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从业人员依靠图纸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方式,实现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及减少错误和风险的目标,所以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子浩.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第4篇

【关键字】绿色建筑;建材;生态

当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飞快,而且,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再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人们对于建筑在环境上、功能上的标准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现象越来越严重,世界各地也不断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并且资源也面临着严重枯竭,这些都给人们敲醒了警钟,由此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地得到加强。为了更好地控制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让人们拥有绿色的居住条件,进行绿色建筑设计并进行正确的建材选用对于城市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建筑的定义

对于绿色建筑来说,首先要对“绿色”一词有正确的理解,这种绿色不是指一种颜色,而是代表着一种象征,是指对环境的无破坏,能更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而以此为基础建造的一种建筑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能让能源得到最高效率的利用,并且也符合生态平衡的需要,能够达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作用。让人们在舒适、健康和高效的环境下,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会感受到那种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发展模式。而对于绿色建筑来说,也可分为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这样三种。

二、对当前的绿色建筑进行现状和前景分析

关注地球的生态环境变化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而环境问题还有能源上的问题也跟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并且也是核心的问题。国际上也为此召开了很多重要的国际会议,促使人们更为关注环境和能源问题,而这也更好地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当然也伴随着各种生活压力,还有在空调环境中导致的一些病态的建筑综合症,这些也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人们更愿意去接受更为高水平的、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必要在建筑设计中考虑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环境进行保护,对健康舒适也要全面地进行研究。这是与绿色建筑的理论和实践相适应的。绿色建筑是设计发展的一个理想状态,也是必然的结果。

世界各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都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在过去和目前的一些建筑来说,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加重了环境负荷。而绿色建筑便在对功能进行满足后,更提出了舒适、健康、节能、节材的新要求。虽然如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在该方面的研究也有着不一样的进度,但在大方向上却达到了统一。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一些,在2004年我国才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但我国并不甘落后,加快了进行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并且国家还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更好地应对这场建筑业中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地健全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对该方面的评价系统也更为完善,这些都会让绿色建筑体系的建设脚步不断加快。

三、在绿色建筑中对于设计讲究的原则

在绿色建筑中,使该建筑体系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生态平衡互相依存、互相调节,从而得到互相促进的更为多元化、多层次的和谐发展系统。而这需要在绿色建筑中遵循如下一系列原则,进而实现建筑设计最优化的状态,构筑最舒适的生活环境。

1、注重系统和整体的原则

为了达到建筑舒适的使用效果,要对居住空间进行多样化的设计,来扩大其弹性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人们的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了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利用建筑本身进行调节,调节建筑空间和各项功能,这样人们会觉得该建筑更有情趣。这也会让建筑空间在组织上有疏有密,有着鲜明的层次感。当然在设计上对于建筑本身的外部还要进行形体上的处理,这样会让该建筑更有特点,更有识别性。

2、进行整体性设计的原则

在建筑行业,建筑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极为关键的,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应该只是注重其外在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景观特点,更应该对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加以紧密地结合,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建筑空间,使整体能够满足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需要,对各个建筑空间都有涉及和强化,从而让建筑的整体性不断得到加强,让建筑更具有文化气息、韵味十足。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考虑的不仅是当下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社会世世代代延续不绝的发展,它不仅要实现当代人自身的发展,而且也要实现未来世代人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必须限定在自然和生态系统可以支持的范围之内,发展不能靠耗尽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不应危害支持地球生命长期存在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尽可能地去使用可再生的、低碳的建筑材料,可再生材料能够加以恢复并保持原有的生命力和出产能力,来使人们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最终让绿色设计更能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对于绿色建筑建材上的选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生活,人们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手段,而对于合成材料的使用应该尽量减少甚至是避免使用,并应对阳光进行充分的利用。采用绿色建材,多运用清洁生产技术,并且对于在城市和工业里由固态废物产生的建筑材料进行更为合理地利用,当然也要确保这些材料的无污染、无毒害性,当然这些材料有些还具备隔热、防火、消声、消磁和抗静电的性能,这便能够更好地调节人的身体机能。而且应该注重内部墙壁涂料的天然性。还可以利用大面积的空玻璃塑钢窗,这能使外墙成为一个保温层,太阳能还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利用,节约了热能资源。此外,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利用也充分实现了太阳能的利用。这样的绿色节能标准是很可行的,节能且环保。当然,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当地人们的经济水平及对建筑成本的可接受程度,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建筑材料上选用天然的材料,并且材料要具有可循环性。这不但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理念,而且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用最优的建筑节能设计,将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这样可以把能源消耗降低到一个很低的程度,并且采用可再生能源来进行能源上的补足,这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实现节能,推动了节能工作更深入地进行。而对于一些住宅小区来说,把这种建筑上的节能理念与住宅现代化的推进相结合,也会加快绿色建筑在住宅上应用的脚步。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科技的进步,只有科技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引导建筑品质的提升,才能对建筑的性能有更好的改进,从而让可持续发展得到更好的发扬。

总之,绿色建筑在设计和构造上都是一项很具有探索性的课题,而它也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而这种对于绿色建筑的需求,更表明低碳生活理念已经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建造绿色建筑、创造更美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1]韩金洋,韩金廷. 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02期

第5篇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市场应用;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81-02

1 引言

当前,新一轮的数字化制造浪潮已在世界各国悄然兴起,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持续下滑,“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将成为实现数字化制造的关键技术。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经在2012年4月份发表了一个封面故事《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故事在论述数字技术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变革的同时,特别的提到了3D打印技术会因为对传统工业制造规模效应的冲击将得到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第三场产业革命的标志之一,3D打印技术已在全球制造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技术已经不是研究员、科学家的专用技术,3D打印机甚至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应用也相当普遍。它已经从实验室和工厂逐渐走进学校和家庭。3D打印的服装已频频出现在全球各大时装展上,3D打印的曲奇和糕点已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颇受欢迎的小点心,就连3D打印的个性家具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自行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设计中也日益呈现3D打印元素。从小朋友的定制玩具,到父母的立体婚纱照,再到爷爷奶奶的义齿,3D打印能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感到惊喜并从中获益。3D打印技术逐渐从打印物体外包造型过渡到打印物体的内部构成,最终发展到打印物体的高级功能和行为阶段。总而言之,3D打印技术在世界上的发展速度已经开始加速。

2 3D打印技术的市场应用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3D打印技术已初步形成了一套体系,同时该技术可应用的领域也逐渐扩大,已涵盖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工程、医学研究、文化艺术、建筑工程等各个领域,前景远大。显然,只有不断提高3D打印技术的应用水平,才能持续推动3D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产品设计领域

在新产品造型设计过程中,应用3D打印技术能快速、直接、准确地将设计者的思想转化为具有一定功能的实物样件,缩短了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周期和降低了开发成本。该技术建立了一种全新的产品开发模式。

2.2 建筑设计领域

传统的建筑模型设计制作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的高端设计要求,借助打印技术强大的优势和无可比拟的逼真效果,现今大多设计机构在大型设施或大型场馆设计中采用3D打印技术先期构建精准的建筑模型来进行效果测试。

2.3 模具制造领域

传统的玩具模具制造耗时长,制作成本高,3D打印技术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大大缩减了开发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3D打印技术在模具制造方面采用直接制模和间接制模两种,前者是指利用3D打印技术直接堆积模具,后者是先制出快速成型零件,再由零件复制得到所需要的模具。

2.4 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领域

3D打印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内主要用于单件制造和小批量金属零件的制造,具有成本低和周期短的优势。在家电行业,许多大型家电企业,如江苏的春兰、小天鹅,广东的美的、华宝、科龙,青岛的海尔等,在3D打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上都走在了国内前列,这些企业率先采用3D打印技术开发新产品,成效显著。

2.5 生物医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应用研究的增多,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人体器官模型,进行医疗模型和体外医疗器械制造,个性化和永久化的组织工程植入等,应用前景极为广泛。

此外,在文化艺术、美学教育、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3D打印技术都展示了其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3 3D打印技术的市场发展瓶颈

当前,我国3D打印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展缓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这项技术显然还不够重视。一是由于尚无主导的技术标准、缺乏产学研一体化机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二是由于当前3D打印的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尚未形成有效产业链,产业整合度低;三是有效的市场机制还未建立,主要依赖国家项目资助进行技术研究,企业的主体作用还未体现;四是缺乏社会的大力推广,3D打印相关课程尚未列入机械制造、材料工程等学科的教学课程体系,企业对3D打印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不到位导致整个产业需求不足。

无疑,3D打印技术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对传统工业整体格局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将是一种极大的挑战。然而,不容乐观的是,目前3D打印技术不得不面临打印材料、打印成本、规模经济等多方面的瓶颈,并且在短期内较难解决。

首先,关于打印材料,由于耗材对3D打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应用于3D打印的耗材及其有限,市场上常用的耗材包括PLA(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ABS树脂、橡胶、石膏、塑料、可粘结的粉末颗粒等,以及少量价格高昂的进口材料。并且,多数耗材主要应用于家电制造、玩具等轻工业民用产品领域,在汽车、航空等领域应用还较少,尽管有部分金属材料应用,但是离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其次,关于打印成本,由于打印的设备成本偏高,导致3D打印成本总体成本居高不下,单个产品的制造成本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使用3D打印机制造产品,缺乏规模经济,使得单间产品的打印成本远远高出规模制造成本。一方面前期投资成本大,另一方面资本回报率却并不乐观,因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还未形成。此外,3D打印速度偏慢,对于一件较为复杂的产品,花费时间可能是好几天甚至几个月。

而关于规模经济方面,由于受传统格局的制约,3D打印的推广进展缓慢。众所周知,传统制造业之所以能实现规模化大生产得益于生产过程的可重复与标准化制造,相比之下,3D打印更倾向于个性化与定制化,普通个人或企业的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显然难以满足规模化要求。

此外,3D打印技术还存在研发技术落后、产业的统筹规划不到位、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完善及消费者市场有待开拓等多方面的的限制。从整个产业的角度来看,由于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加之政府尚未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植措施,3D打印的整体产业体量还处于较低层次,离成熟的产业化运作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4 3D打印技术的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3D打印机的普及,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和延伸。据预测,2016年,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场。3D打印也将促进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3D打印将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技术的成熟,打印速度和打印效率将逐步提高;二是随着新材料的研发,打印材料更加丰富,成本更低;三是打印设备价格会越来越低;四是3D打印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可以预见,3D打印前景广阔,将对社会生活及生产方式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而作为主导作用的政府,应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首先,针对当前3D打印产业发展的热潮,政府应明确提出产业的整体目标,从战略的高度确定3D打印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将3D打印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对推进步骤、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都做详尽的规划。

其次,相关部门应加强产研互动和统筹协作,共同打造提升3D打印技术的研发水平。

最后,政府必须逐步完善3D打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复制抄袭者的违法行为,促进3D打印技术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5 结束语

3D打印技术如今被各国所认可,并不断有业内人士、学者评论“3D打印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性、先导性非常强的新兴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工艺改造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和作用。”面对新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我国应该高度重视3D打印这一新技术可能带来的制造业革命,深入分析全球3D打印技术的市场发展趋势,研究建立3D打印的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市场培育和应用推广力度,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3D打印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同时,加快3D打印的试点示范,选择诸如高端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领域进行推广应用,积极探索和积累3D打印的市场运营和行业管理经验,积极有效地应对3D打印技术并使之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晨.3D打印技术及其产业化[J].今日科苑,2013,(9):104-106.

[2]江洪,康学萍.3D打印技术的发展分析[J].新材料产业,2013,(10):30-35.

[3]张倩,冯冬磊.3D打印技术在国内科普场馆中的应用[J].华东科技,2014,(3):57-59.

[4]王文涛,刘燕华.3D打印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结构转型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4,(6):22-30.

[5]陈雪.国外3D打印技术产业化发展能先进经验与启示[J].广东科技,2013,(19):22-25.

[6]沈荣琦,贾龙飞,王颖,展学鹏,高胜.浅谈3D打印技术[J].商情,2014,(6):218-218.

第6篇

关键词: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雨水回收利用,并且立法规定城市必须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如以色列禁止用自来水冲洗马路、浇绿地等,取而代之的是雨水或经过处理的再生水。再如德国修建大量的雨水池用于截流、处理及利用雨水,减少雨水的地面径流,降低城市洪涝危险。相比较,中国城市普遍用自来水浇树浇花浇绿地、冲洗马路等,耗水十分惊人,浪费巨大,同时近几年城市洪涝也非常肆虐。我国城市缺水问题越来越严重,全国600 多个城市,有300 多个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就有100 多个,且均呈递增趋势,以致国家花费巨资搞城市调水工程。

一、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实施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北方地区经济总量的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区作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面对着地下水超采、地表水污染以及城市用水量日益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所引起的用水危机,不得不考虑寻求一种新的替代水源来维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而雨水资源作为一种洁净、经济的水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北方地区年均降水量基本在500 mm 左右,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占到全年降水的80% 以上。如果将这些雨水收集起来通过有效地处理加以利用,将对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一方面浇灌绿化、冲洗马路、消防等公益用水及洗车等新兴用水行业的增加加重了自来水供应的负担,另一方面在暴雨季节也会给城市带来雨水排放的困难。以城市为中心的地下水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城市建设的发展,不透水地面面积的增大,城市地表径流系数大大提高,排水设施压力不断增大,汛期一遇到暴雨就积水成灾,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堵塞交通,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因此把城市雨水作为重要水资源加以收集利用,是城市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雨水收集利用正好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并且可以减少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减轻城市排水的压力,所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设计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雨水是一种低钠的软水,几乎不经处理就可作为生活用水, 而且居民区雨水资源化对调节当地气候,削减城市汛期雨洪流量,减小城市的防洪排涝压力,提高城市排水管网的使用寿命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目前城市雨水利用的现状及雨水收集途径

1、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和德国等都很关注雨水的利用,如日本结合已有的中水工程,在城市屋顶修建雨水浇灌的“空中花园”,在楼房中设置雨水收集装置与中水道工程共同发挥作用;德国在八十年代末就把雨水的管理与利用列为九十年代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课题之一,修建了大量的雨水收集装置来截流、处理及利用雨水,并尽可能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及人工设施来截流、渗透雨水,削减雨水的地面径流,减轻城市洪涝。

中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在缺水地区有一些小型、局部的非标准性应用。比较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目前我国对城市雨水的利用率仍然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在目前水资源紧张、水污染加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城市雨水作为补充水源加以开发利用,势在必行。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建设。

2、收集途径

2.1 路面及其公共区域汇集的雨水。路面上所汇集的雨水有以下特点: 污染多、污染程度大,汇水面较分散,初期雨水水质差。

2.2 绿化区域汇集的雨水。绿化区域汇集的雨水,经过绿化的表面沉积、渗滤,泥砂含量少,但是这种雨水会含有较多( 绿化) 的肥料、( 植物腐烂形成的) 腐殖质和其他可溶性物质,雨水成分也比较复杂。

2.3 屋顶所汇集的雨水。屋顶雨水在三种雨水中水质相对较好,主要含一些固体颗粒( 降尘造成) 。且屋顶雨水汇水面较集中,较易收集。

三、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及雨水收集系统探究

1、碎石沟管道通常作为雨水排水干线设施使用,在排水管道壁上开许多孔洞,孔洞处用碎石和沙砾封堵,能起到过滤、渗透雨水作用,并能起到暂时蓄存雨水、进而抑制雨水急速下泄作用的雨水排水设施称为碎石沟管道。碎石沟管道是矩形管道的,具有很大的储水空间,是亦能对地下水有涵养作用的设施。碎石沟管道可以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结构,也可以采用预制PC混凝土箱状结构。从使用量大小、埋设难易程度、现场管理效果及工程质量的可靠性等方面考虑,由于碎石沟管道上面的道路情况复杂,作为埋设在地下的雨水排水干线设施,应配置超出一般道路规模的、能承担道路荷载的箱形管道。由于碎石沟管道具有较强的雨水渗透能力,排水管道容易沿着不透水层发生滑坡等现象,因此不适宜在坡面和可能对垂直地面的稳定性有损害的地区使用。

2、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

碎石沟管渠是用碎石覆盖有孔洞PVC管,它是具有雨水输送、蓄水与渗透的排水设施;主要作为碎石侧沟管道替代管道,用于建筑用地内。碎石沟井的构造是在侧壁附着多孔状结构窗户的设施,亦称为渗透井;既可以作为单独的渗透井用于建筑用地内,亦可作为汇集雨水的雨水口用于街道的道路下面。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具有碎石沟管道和碎石侧沟管道同样作用。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主要在建筑用地内使用,并由承建方负责施工。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在整个雨水排水系统中使用量大,通过其对雨水的暂时蓄存,洪水量的减少,地下渗透的效果非常显着。碎石沟管渠和碎石沟井是主要针对建筑用地使用,虽然跟承建方的努力有关,但在若全市范围内推广的话,应该为此相应地探讨研究有关各方面的法规制度,使其向义务化使用方向发展。

3、调节蓄水池调节蓄水池是暂时蓄存雨水,削减雨水洪峰流量的排水设施,同时具有过滤、渗透作用以及涵养地下水资源作用。根据流入调节蓄水池的功能,池内的雨水主要是道路等的排水,水中油类、重金属等物质的混入较多,若用作自来水水源,其在澄清、消毒上的费用将会很高,所以作为自来水水源使用并不现实。调节蓄水池通常设置在天然洼地、池塘和公园水池等地上,但在大都市,找到建设调节蓄水池这样的空地是很困难的,所以拓展利用地下空间。应考虑利用己有的公园、地下广场、或者通过再开发的建筑物用地的停车场、庭院及广场的地下空间,建筑物本身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可在考虑之列。在地下建设的调节蓄水池的较简单,通常是较大的池体。主要是现场施工为主,但近年来,作为这样的地下池体结构,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连结型构筑物正在被开发出来,PC混凝土箱状结构。

四、雨水利用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分析

我国许多建筑物已建有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但是没有处理和回用系统。例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已经建有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用来收集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屋面雨水。航站楼屋面各组成部分的水平投影面积综合达176150m2。该面积远大于伦敦世纪圆顶的面积。在暴雨季节收集雨量为500m3/h;如果这些雨量能被有效地处理和加以利用,比处理轻污染的生活污水更经济、简便易行。而类似的如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机场等,在国内基本上拥有完善的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在我国的内蒙西部、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mm。例如宁夏属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在该地区的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地表水平均年资源量为815亿m3,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612亿m3,平均年降雨总量为157亿m3;重复计算量为1418亿m3;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919亿m3。可见该地区的主要水资源是雨水。而且在当地人们已经自发地进行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城市街道、住宅和大型建筑使城市的非渗透水面积最高达90%。如果能将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处理,用作生活杂用水,景观用水,要比回用生活污水更便宜,且工艺流程简单,水质更可靠,细菌和病毒的污染率低,出水的公众可接受性强。

我国有些地区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如能将雨水收集处理后回注地下,对于暴雨洪水的水量起到调蓄作用,削减洪涝灾害,同时还能补充地下水。雨水的利用将缓解水资源的短缺,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不能直接体现明显的经济优势,但具有广泛的社会、环境和生态效益,尤其是景观水池的融合,可调节微气候、调蓄排放、减轻暴雨时局部区域的市政排水压力。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实现绿色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GB 50555―2010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汪家俊.浅议城市雨水渗透的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措施[J].给水排水,2011(16):212-213.

第7篇

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W)和中国台北的台湾师大教育研究所所长林清江先生(美国利物浦大学Liver-poolUniversity哲学博士)提出的。而在中国大陆地区,校园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并得到公认则是在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以及1986年5月,由上海团市委学校部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尔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潮也随之逐渐兴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校园文化理论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并且开始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的轨道发展。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生活环境和文化生活氛围,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绿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属于精神生活层面的内容。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管理学者提出,后引入我国。经过二十余年的消化、吸收和改革发展,“企业文化”逐渐被我国的企业界接受,成为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它是一个企业的脊梁支柱,体现企业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两类文化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事业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两类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原动力是一种使命感,注重过程,倡导的是一种宽松、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的学术氛围和精神环境。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强调责任感,重结果,它倡导的是竞争、业绩、服务,更强调规范和创造更高的效率和有形价值。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服务,所以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元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前提基础、使命和需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就大大缩短了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时所需的适应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顺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下,除了传授予学生知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还应让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认同和接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高技人才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源源不断地到企业去发挥作用。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可以使其能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了解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的要求和自己应具备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也可以使其更深地去感受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更好地加强其生存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可以使他们更快地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可以使他们更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更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理解企业员工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坚决执行、严守纪律的工作习惯,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接受这种职业素养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精神的成分,只有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同熏陶下,高职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高职生实现顺利就业、创业的需要

学生们的毕业就业是民生之系,事情重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好不好,已经成为考生和家长选择就读学校的现实标准,已经成为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考核依据。固然高职院校毕业生若不能较好地实现就业,有专业知识欠缺、岗位技能不足等原因,所谓“硬件”的不足;但事实上也有“水土不服”的因素,诸如不适应企业环境,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与他人沟通不顺等等难题的困扰,所谓“软件”的不足。所以,生存是发展的前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企业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使之成为新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高职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为高职生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是推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高职院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都证明,校园文化就是这种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都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如果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不能与企业文化融通,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就会延长。也正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特殊关联性,使得这两类文化有了对接的可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精神交融、互动的过程,建设“植根于企业,养成于校园”的开放式校园文化系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革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也只有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和企业文化进行对接和交融,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点(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说,通过引入企业文化,树立良好学校形象,有助于家长对学校产生信赖感,也有助于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同感,而学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路径选择

如何使培养的高职生符合企业的要求、适应企业的需要,高职院校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企结合,融入优秀企业核心价值观,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独特的高职特色课程系统及其校园文化。

(一)以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汲取企业文化元素

吸收优秀企业理念,强化职业感受,让学生在耳闻目睹中感受职业文化的熏陶,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一方面要通过提供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性格塑造,校园内的一山一水、教室宿舍、路灯路牌、设备教具等都要体现行业或职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这种展示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进入企业,通过企业的厂景、厂貌、文化宣传、人员介绍等现身说法与企业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二是将某一个企业的文化作为专题在校内进行展示,或将几个或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的展示,实实在在地把企业的文化引入校园。比如,可以合作企业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厂矿知名“劳模”来命名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时刻提醒学校要以加强与企业联系为办学方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信心倍增。

(二)以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为契合点,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在精神文化的培育、提炼和形成过程中,应当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共鸣,共同发展,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初衷与目的。目前,部分高职学生年纪轻、阅历浅、吃不了苦、重自我、心理不成熟、思维方式理想化,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共育人才。诸如企业所需的执行力与铁的纪律的养成,团结协作与吃苦耐劳的体验等,就理应成为高职精神文化的主攻点。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训、校徽、校歌等方面建设都要围绕敬业、团队、责任等职业道德素养而开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我们要注重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来渲染企业文化的氛围,高职院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会议,邀请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三)以高职院校实训文化建设为重点,观照企业文化职业化

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寻求校企两类文化精神的对接口并以此为契合点,丰富、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并将其视为完成高职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共同探讨、相互渗透,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对接关系。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实训在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方面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的训练活动,就必须高度重视职业化、行业化和区域化,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一流的实习实训生产环境,进一步发挥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人们往往注重建设资金、实训车间、实训设备等问题,但是基于这种认识去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并不可能建设出职业人所期望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文化的形成源于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坚持用能力本位教育观来建设实训基地,缩小高职生实践环境与将来工作环境的差别,最大可能地仿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来进行设计。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实训文化,要把这种仿真企业的思想理念贯穿到实训基地的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企业仿真性是实训基地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企业文化的凸显特色。

(四)以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校企文化耦合

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将到企业就业,进入企业后,他们将面临的是需要迅速融入现代化企业文化氛围。而体现职业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向现代化企业要求看齐,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行为文化建设上,高职院校必须注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包括校纪校规、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不但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要体现“职业性”,一切围绕学生的“高技能”、“应用型”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把操作规范和要求张贴在工作室、车间、实训场,做到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为提高实践能力。如可以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发型、衣着和举止行为,学生在实训车间统一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上岗,不许擅离岗位和大声喧哗,学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含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领悟到的是企业化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

(五)以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校企文化良性对接

任何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专业属性,职业本位的教育观与专业属性的结合,可形成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理念应该来自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理念,吸纳企业文化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的提炼,加工升华形成本专业的专业理念。如果一个专业指向多个职业组成的职业岗位群,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理念就要在职业群中提炼出共同本质的职业理念,再通过加工升华形成该专业的专业理念。具体做法:可将专业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企联动来了解市场并主动适应市场,在专业市场上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求、专业开办条件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解决专业是否设置。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在进行专业调整、改造时,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进而促进“教学做”一体化,学生们在项目实践中理解和把握课程知识和技能,在不断提升专业的市场竞争力过程中,实现校企文化的良性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