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科技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的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农业科技主要表现在农具的制作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更进,社会形态的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中,由于受到农业技术发展的限制,农业的耕作水平较低,自从秦汉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小农生产方式对封建经济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农业的科技发展在一些古书中都有记载,社会的不断分工也对农业改变生产方式提出了很大的要求。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以采集业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时期,人们在对野生植物的开采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新的栽培方法,原始社会属于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科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石器初期,人们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因此在采集技术和打猎的技术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步,这些技术的进步对于后期农耕技术的发明提供了很多经验,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生产方式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农民开始不断采用新的农耕技术,从而有效提高了原始农业的科技水平,这时候人们主要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的有限资源,如一些石器农具和木制农具的出现,这些农具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在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农具,不同的农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到了后期,人们开始利用牲畜来进行农耕,农具的使用结合驯化的动物来进行农业生产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水平。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在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各民族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这时候农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处于历史中的一个高峰时期,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耕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土壤、肥料、农具和灌溉技术方面,在这个时期,冶铁技术的进步使铁农具开始出现,而铁农具的出现使农业耕作技术更加精细;在播种方面,粮食的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利用节气和四季的气候开始播种,在播种的具体操作中,开始注意种植物之间的密度,掌握合理的米制标准有利于节约更多的土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在古代,农业科技还表现在对土壤的分类和处理,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开始根据土地的质地、色泽以及土壤的肥力来对土壤进行分类,不同性质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名称,这些土壤技术的进步为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奠定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农民更加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秦汉时期,农业科技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精耕细作技术上,这种技术的成熟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农业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了大量专业省力的农具,农田水利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水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产量。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古人的聪明智慧,古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农具和耕作栽培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些农业技术成果对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一)重经世致用,超越性与前瞻性不足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和现实中农业的需求密切联系的,古代的农业科技像农具和栽培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实中农业生产,当农民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技术问题而导致农业的生存受到阻碍的时候,人们会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在南北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已有的农具难以适应不同区域的土壤耕种的需求,前代耕犁对南方的水田耕作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北方的旱田的耕作则很难进行,因此在唐代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具的独特构造促进了耕作范围的扩大,新增的构造增加了它的灵活性,至此,中国的传统犁具已经开始标准化,在技术上已经处于成熟的水平。农业技术的发展最终要服务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现实中的发展需求也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我国,实用性的思想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发展特点也有重要的影响,农业工具的发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惯有的现实主义思维。当农业种植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气候的严重制约时,农田水利技术的出现和更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四川省处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有名的都江堰地区,肥沃的土壤为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然而该地的河流分布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河流的分布特点在汛期的时候很容易导致洪水泛滥,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为了解决现实中气候导致的水流的问题,当地的人们开始建筑水利工程,从而使得农作物的水量需求在一年四季中能够得到合理的满足。农业技术的发展仅仅依靠现实需求的推进难以推进技术取得更大的进步,技术的发明创造需要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思维空间的拓宽能够促进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中国的农业科技在特定的时期虽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受到现实的制约,中国农业科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严重落后于世界农业科技水平,特别在西方国家陆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技突飞猛进,自己在加强科技研究的同时还广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而我国在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严重落后,农业科技的发展空间开始不断缩小,仅仅依靠现实需求已经难以促进农业科技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用性思维过多强调使科技满足现实的工具性需求,这种科技思维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因此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思维的超越性和预设性,从而促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
(二)重实际实效,逻辑思维难以推进
在中国自古以来农本的思想体系中,发展农业科技主要通过直觉思维来推进,这种思维方式主张强调直觉体验,与西方的逻辑思维相比,中国的思维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证方法的运用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精细学科的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像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农学家在发展农业科技的时候忽视了数学的作用。在学科分类方面也受到务实性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思想家在学科分类上没有对学科进行具体的分类,这些学科发展特征导致了人们在逻辑推理上存在严重的不足。
(三)重田园生活,忽视学科基础研究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远远高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然而到了近代,由于受到科技的影响,西方先进的科技水平为其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支撑,这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极大地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中国自古以来农业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的行业,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人们更多地遵循自然规律,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这些生活状况在一些诗词著作中有很多的体现。小农经济严重限制了农业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缺少对事物的想像,人们通过耕作更多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缺少浪漫主义情怀,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只重视技术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学科的基础研究,科技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密切联系的,农业科技不仅仅需要实用性思维,而且还需要更新思维方式,不断的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发展特点的形成原因
我国古代的农业科技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特点,这既与古代人们的思维特点有关,也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的影响。古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和分析,大多数的农业科技都是根据农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而研制出来的,在技术分析方面缺乏系统的分析,科技成果分布零散,不利于后世对农业科技发展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自己历来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农业为根本,然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这种状况离不开中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主要致力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思想体系限制了人们思维的想像空间。
四、结论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农业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农药三个推动。
有关专家提出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有以下几项:
一、实施作物良种科技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
以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开发节本增效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促进种植业生产和产品标准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产业化。加强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大幅度提高育种技术水平。加速优质、高产,专用作物新品种、新组合选育。按照优化品种、品质和优化布局的原则,加快有利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主要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加强良种快速繁育技术开发,推动良种产业化,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丰富多样的良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综合生产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研究开发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建立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生产模式,大幅度提高我国土地生产力水平。
二、兴建农业科技知识园区,推进高科技向农业的转化。
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为依托,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组织、科技龙头企业、私人企业及外商入区。科技园区应充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等知识资源,做到“三高”即高素质人才、高科技、高转化率;“三集中”即集中投入、集中研究、集中开发。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
这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枢纽,也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道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优先发展一批生物工程、农业信息、节水灌溉等辐射和渗透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种子、生物制剂、生物农药以及微生物肥料、饲料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扶持民办科技组织,发展科技咨询机构,强化国家农技推广体系。鼓励农业、工商企业与技术部门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科技型企业,开发科技成果,促进科技农业化和农业科技化进程。
四、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
种质资源是农业的物质基础,目前各国都在重视生物多样性,强化种质资源的搜索、保存、评价和利用工作。同时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效利用水资源。重点是通过土壤培肥和科学施肥,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创造作物生产的最佳条件,提高土地生产率。根据农作物生长规律和生长季节,进行喷灌、滴灌、根灌、渗灌等微灌技术的普及研究,发展节水型农业。
五、实施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推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实现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继续建设好星火技术密集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的研究。农产品的加工处理作为农业生产的延续和深化,是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产品不断增值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重视食品工业的开发研究和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环节的研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
六、实施农业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科技行动,推进传统农业技术的改造,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与开发,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七、扩大农业科技引进。
中国农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在较长时期存在。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最有效的途径是采取“拿来主义”,快速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具有超前性、突破性的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优良品种、设备设施以及人才智力,通过消化、吸收、转化、创新,形成标准化、模式化的技术体系,以跨越农民低素质的障碍,缩短新技术推广应用周期。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增加效益;引进生物、信息技术实现农业技术体系的跃进;引进重大农业研究、推广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提高基本科技手段;引进国内外人才,形成对国内外科技前沿动态的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农业技术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关键;前提;基础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24-1
1 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古人所谓“观今宜鉴古”、“温故而知新”的名言,就包括了档案的重要性。农业科技档案更是如此,它是农业科研活动中形成的信息资源,它具有显著地特点——实践性,它来源于生产第一线的生产实践活动,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经验结晶,它是反映农业科技动态和发展规律,指导农业科技发展,保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和不可再生的宝贵信息资源。因此,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新形势下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促进知识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活动的真实写照,它记载和反映了科研活动的全部过程和具体成果,是储备科技信息和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宝库.因此,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把科技档案开发作为主要工作,使科技信息资源得到更好利用,并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社会财富。可以说,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适应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指导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作者就自己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加以论述和总结。
2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2.1 领导重视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从1994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会议开始,到而后颁布的《农牧渔业科学档案管理办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但是,目前,很多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淡化,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对此,单位领导要高度关注,各级领导要亲自抓,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给予充足的经费确保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同时要发动科技人员将散落在各自手中的农业技术资料集中起来,建立收集考核制度,抽调专人进行分类整理、组卷、归档,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和利用打好基础,逐步形成管理层关心、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氛围。
2.2 提高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业务素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前提
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具体而又繁琐的技术性工作,随着单位发展壮大,新档案人员不断进入,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往往形成档案整理不规范。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用档案,服务于农业科技发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业务素质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技档案管理人员把形成的档案分类组卷,把相关的信息加以整理,增强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效率,发挥档案作为财富的作用,档案管理人员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档案工作人员要对档案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具备四种精神,做到二个坚持。即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精神、乐于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忠于职守脚踏实地的精神、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坚持规章制度做好档案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坚持满腔热情有的放矢,为广大科技人员做好服务工作。
再有作为一名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工作经验和农业技术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书写能力。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平时要勤奋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多积累扎实的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科技知识。
2.3 广大科技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支持,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起点,由于农业科技档案形成的特点,大部分材料都分散在科技人员自己手中,所以说,农业科技档案来源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多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个调查数据,不断强化科技档案意识,支持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
3 优化服务,发挥农村档案工作管理作用
关键词:气象科技服务;农业;关键问题;对策
气象科技服务,是社会公益服务中的一种,在遵循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手段(气象产品、科研成果、气象资产等)向社会提供各类气象信息,也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
1概述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农作物本身品种优良的情况下,天气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增加生产的不稳定性,而且发生气象灾害,比如洪涝、干旱将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水稻适合雨热同期的气候,其他作物也都有其生产习性,有的喜热,有的喜寒,天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物的收成。基于此,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对农业生产做出必要指导。
2关键问题
2.1缺乏统一平台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气象信息走向了广阔的天地,但气象科技服务在发展过程当中,缺乏统一的平台,各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如果从城乡角度看,则是城市气象服务发展程度高,农村发展滞后。从平台的角度看,各地区在气象科技时,局限性较大,即更倾向于本地。但是就农业生产而言,并不能提供精细化的预报产品,大方向上的预测很难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下,十分有必要建立统一平台,立足于云物大智移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2.2盈利与公益
气象科技服务目前较为偏向盈利性,这是其发展需要所决定的,需要有经费作为支撑。基于科技手段,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这是有偿的,但是它需要为农业生产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延伸,必定具有公益性。所以抓盈利性与公益性的平衡点就成了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公益性过强,气象科技服务就会减少发展科技手段的资金,随之而来的就是服务水平跟不上,进入恶性循环。如果表现为太强的盈利性,其性质就变了,如何把握气象农业科技服务的盈利和公益的平衡点十分关键。
2.3专业人才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依托气象科技为农业生产做好服务,则成为从业人员深思的问题。事实上,受制于观念以及专业水平,部分从业人员将依托气象科技的气象预报等同于提供公共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预防、应对措施相对缺乏。而现代农业模式,更加需要精细化的预报服务,这又需要农业方面知识为支撑,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
3对策
3.1科技创新,构建平台
面对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统一平台是抓住基于谋发展的关键。统一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必将为气象科技的进步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基于顶层设计的理念,搭建起统一的平台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够使气象信息的获取更加准确快速,进一步扩展服务的广度、深度。随着需求的增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气象科技的创新也是重要工作,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为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关键是要紧盯农业发展前沿,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及时开展气象科研开发,通过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服务农业水平的提高。例如甘肃武威为了摸清地方特色作物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气象部门分别设立了酿酒葡萄、啤酒大麦等作物试验观察点,对这些作物的气候适应性进行坚定。并向生产人员传授当地气候规律、演变特点和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更新技术服务内容,为当地“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3.2更新理念,强化培训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促进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有力举措之一,首先就需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加强科学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党员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科学理论和知识武装自身,只有真正解放思想才能促进事业的发展。理念先于行动,只有真正落实终身学习以及服务农业的理念,才能主动作为,构建合适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例如某气象部门推动精准扶贫,针对当地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蔬菜、菜叶等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开发出6大类26种服务产品,并开展18种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将农村经营主体定位成直通式服务对象,按需下单,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其次,就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技术水平,并引入高素质人才,强化人才储备,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3.3加大投入,保障发展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既有盈利性又有公益性,抓住二者的平衡点,则是气象农业科技服务能够长久健康发展的关键,加大财政投入是比较理想的方式。气象科技行业可以说是国家事业单位,管理的方法也是针对事业单位的方法,但其双重性以及在社会当中的地位决定其必须保证公益性,那么就会减少盈利来源。如何养活从业人员以及促进气象科技的发展就是关键,所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气象科技的发展,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式。
4结束语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关键还是要抓好盈利性和公益性的平衡点,在保障发展资金的基础上,更新理念,优化人才组织结构,并基于当前的新技术积极搭建统一平台,构建出互联网+气象平台,积极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产品,为农业生产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石姣姣,彭亮.气象科技服务现代农业新模式及其特点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15):240+243.
[2]戴华林,鞠武.气象科技服务对农业应用的新技术[J].北京农业,2012(03):169-170.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最基本的思路为:以国家级的农业机构为主构建国家级农业科技的创新中心,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依靠当地明显具有优势的名师高校以及科研单位等,从而组建区域性、国家级、省级的农业科研中心点[1]。有效的整合知识、资源、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跨越式的发展。要完善农业的布局,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农业综合性的生产力,需要合理布局、科学管理、明晰职责、高效精干。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以及技术推广的活动,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通过理路体制、优化布局、明确职能、充实一线、精简人员、创新机制等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业体系。
2加快人才的培养以及农科队伍的建设
科技发展中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加快速度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与一支能够符合国内外竞争的农科管理的人员,以及能充分适应、实用的新农村建设农机推广的人才队伍。首先,吸引外来技术人员。创造一定的职位能够留住大量的外来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技能,从而实现以事业聚集技术人员、用法制保障技术人员,在专业的技术岗位上实现科举设置,使技术人员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其次,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一系列的科技项目带动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技术教育,建立开放式的终身受育的体系,使人们不断的掌握新技术,并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3发展现代化的农业要以科技创新为主
3.1动植物品种的选育
现代化农业要围绕“优质、高效、生态、高产、安全”的目标,紧扣“提质增效”去寻求着眼点和着重点[2]。例如:加强玉米、马铃薯、小麦、油料、蔬菜等作物新品种的创新、研究、应用,要提高育种的技术和效率,从而培养出绿色、优质、高产、专用的新品种,使农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尤其是还要加强牲畜的饲料作物的改良和选育,充分运用细胞克隆、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提高品种的质量以及育种的效率。
3.2加强农作物的丰产的技术研究
可以重点发展玉米、小麦、油料等农作物的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常见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可持续高产等关键性的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等,从而有效的保障农作物的生产和收成。结合上面粮食作物的发展,如马铃薯、蔬菜、大麦、食用菌等优势的特色作物进行丰富的栽培,并研究其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的特色化、标准化、品质化发展。
3.3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环境的和谐促进生态的平衡,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和退化的程度制定相关的治理和保护的措施,进行目的性的综合治理,从而改善恶劣的环境条件,促进农业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例如: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持水土的酸碱平衡等,这些都强有力的加强了耕地质量技术以及地力的培育技术,从而更好的抑制了耕地的退化,使土壤的肥力增加。
多年来,山东省淄博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兴农工作,始终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推广模式,增加财政投入,推动农业内涵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195元,连续七年保持较快增长;粮食总产175.45万t“八连增”并创历史新高。
关键词:
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农技推广
1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构建起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1.1基层农技推广系统逐步健全,成为科技兴农的主导力量
近几年各区县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机推广机构,明确了公益性质,建立了公共财政供给保障机构,并聘用充实加强了技术人员,市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在健全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向下延伸,每个乡设立1个农技员或3~10个示范户,成为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的载体,在全市建立了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1.2农业产业化体系不断完善,发挥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头作用
近几年,各区(县)为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把加强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来抓,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协调金融支持、落实减免税收政策等措施,加快了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122家,带动农户37万户。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快速发展,对全市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拉动作用。山东得益乳业有限公司建立了生鲜乳生产标准,在102个生产基地中都派驻3~5人技术服务小组,使国内外最先进的奶牛饲养技术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市奶牛养殖中得到推广应用,奶牛单产水平提高20%以上。
1.3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快速发展,成为科技兴农的新生力量
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分别达到1272家和630个,形成了“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的农技推广体系。淄博思远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13名大学生、1名研究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创办了《思远科技》和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定期向社员发送技术信息,6辆技术服务推广专用车巡回深入社员中释疑解难,4个电影放映队播放科教片,普及科学种田知识。临淄区朱台镇成立了32个专业合作社,制定了“十统一”服务规范,将先进实用技术寓于“十统一”服务中心,全镇7万多亩良田实现了“十统一”服务全覆盖,有效促进了科技兴农工作的开展,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
2财政扶持,推动重大科技措施推广应用
各级财政投入扶持机制的建立,成为科技兴农的重要措施,保证了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1鼓励扶持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
全市各级政府在落实中央购置农机补贴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补贴范围,有些区(县)在国家规定的补贴30%比例的基础上,又增补了10%~20%,调动了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及配置机具的积极性。到2010年底,全市拥有农用拖拉机23897台,其中80马力以上大型轮式拖拉机2904台,联合收获机8144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3119台,各类耕种收配套农机具47790部,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国同类地区保持领先。2010年“三夏”临淄区凤凰镇建成全省第一家大型粮食低温烘干中心并投入使用,日烘干小麦能力达60万kg。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其中国家购置补贴44万元,临淄区补贴50万元,凤凰镇补贴20万元。同年“三秋”临淄区和桓台县又新增2处烘干中心,为农技服务由产中向产后延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带动作用。
2.2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市政府连续3年与各区(县)签订责任书,将秸秆禁烧任务及秸秆深耕还田、秸秆青贮、秸秆反应堆、秸秆固化等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3年投入财政资金5100多万元,区县按不少于1~2的比例配套资金,按不同利用方式给予农民秸秆利用补贴。秸秆深耕还田全市平均每亩补贴30元,临淄区有些乡镇补贴到80元,有些村深耕还田费用由财政和村集体全额承担;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为每个大棚提供补贴800~1200元;青贮每立方米补贴15~20元。201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
2.3支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市政府安排测土配方补贴资金340万元,引导扶持农民改单一施肥为配方施肥。在全省首家引进智能施肥专家系统,建成测土配方实施数据库并有效运用为700多个种植大户、科技示范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提供个性化服务。全市化肥年用量由2007年前的40万t减少到2010年的36.6万t,节本增效1.7亿元。
2.4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
自2006年以来,全市各级依托中央国债项目和省项目,积极筹措财政资金1.1亿多元,加大了对户用沼气池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近几年全市户用沼气池以每年1万多个的速度递增,全市户用沼气池保持量达到9万多个,大型沼气工程28处,建成“千池镇”20多个、“百池镇”150个,“猪-沼-果”、“猪-沼-菜”、“四位一体”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1000多个。“沂蒙山”牌红富士苹果被指定为奥运果和全运果。
3整体技术推广模式,提升科技推广效益
3.1加强科技研发,加快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发挥市农业科学院的主导作用,引导扶持发展12个民营科研机构,加快农业科学研究。今年来,共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500余项,其中部、省级农牧渔业丰收奖、科技进步奖等60余项。选育出了“淄农003”等一系列新品种,在全省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在国内率先开展蓖麻育种研究,选育的“淄蓖1号”为国内通过审定的第一个蓖麻杂交种,处国际领先地位;选育的大白菜新品种“淄白7号”成为早秋大白菜主载品种,在全国推广种植300多万亩;“南瓜种质创新及瓜类砧木产业化开发研究”等科研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2加强技术引进,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全市引进上千项先进技术,有些在全市农业生产中已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已在5000多个蔬菜大棚中应用,每亩大棚每年能利用秸秆10~15亩,增产蔬菜20%~30%。增收节支3500~4000元。不仅解决了秸秆转化利用问题,而且还可解决冬暖式大棚内地温低、CO2缺失、病虫害严重、土壤生态恶化四大难题,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与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合作,在全国率先研究出“一体两相”、“一相两体”、“全混合式”三种秸秆发酵形式,在全市沼气建设中广泛应用。
3.3探索农业技术集成模式,变单项推广为集成应用
一是依托农业示范园区进行技术集成推广。在小麦示范园区集中安排小麦宽幅精播试验、小麦垄作示范、深耕还田对比试验及小麦品种、播期对比等多项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在大田示范中采取“四统一”措施,即统一品种和播期、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技术指导,全面落实“一增一防三改”标准化生产技术。2011年桓台县37.09万亩小麦在历经了冬秋春连旱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达到547kg,高产攻关田实打验收亩产759.18kg,单产、总产、高产创建均创历史最高。二是大力推动绿色控害技术模式,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重点农作物上优化集成生物防治、物理诱控、生态调控与科学用药技术,建立了16个绿色控害中心示范区,涉及蔬菜、果品、中药材等三大类12种作物,年示范面积3.2万亩,辐射带动20万亩,平均减少使用农药1~3次,每亩减少支出100~200元。
4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推进农业科技进田入户
根据农民需求特点,不断研究探索适合农民的培训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加强农民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促进了农业科技快速进田入户。一是阳光工程培训。依托国家及省市补助资金,对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农民进行农业技能培训,2010年培训农民1万多人,3030人考取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科技兴农的带头人。二是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每村培训一名农民辅导员,每名辅导员带动20个科技示范户,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粮食、蔬菜、果品等村培训农民辅导员3000余名,举办各类培训班3000多场次,带动农村示范户6万多户。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依托国家及省组织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项目,2000余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到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等院校脱产培训,800名农村带头人在室内进行了创业培训。通过一系列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
5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人才队伍和服务手段亟待加强
科技为淄博市的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调查中也发现当前科技兴农工作存在和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科研开发投入不足。部分科研单位属差额事业单位,科研与创收并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精力,影响了科研积极性。二是农技推广人才紧缺,业务能力亟待提高。有些镇、村的农技人员偏少,农技推广工作缺少人去干;今年来农业科技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快,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够,力不从心。三是科技兴农所需经费不足。农机推广的经费较少,不能保障基本支出,正常的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工作无法开展。四是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主要是化验检测手段不足,市级的病虫检测诊断中心实验室、农药成分检定化验室等尚需投资建设,缺少农技推广车和检测检验车等设备。上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
6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体制机制支撑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