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人们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强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对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升学压力大,学业负担重,心理压抑且得不到释放。繁忙学业、激烈竞争,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残酷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而一旦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青少年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叛逆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叛逆心理,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三)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他们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男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开始下降。尤其恋爱中受挫折,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高中生在恋爱中人为地缩小了中学生自己的社交圈子,使之囿于两人世界,不利中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精神引导,加强文化投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5.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三)从自身做起,健全心理品质

1.面对现实、适应现实。当受到挫折时不悲观,不失望,而能从中找到光明和温暖及令人鼓舞的一面;同样,在胜利和成功的面前,也不可忘乎所以,妄自尊大。正确协调自己和环境的关系,保证速写的心理反应。

2.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逐渐学会以诚恳、平等、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在与人交往中,处处与人为善,并信任尊重他人,这样会有更多的朋友,摆脱狐独。

3.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要使自己和环境相适应,做一个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并能理智地避免去做那些自己力所不及的事。

4. 注意劳逸结合。学习、工作适度,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才能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而适当的劳逸对于保持心理健康极为重要。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秀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如何获得健康的心理 .问渠心理网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第2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档案

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由于中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学习的一个基石,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使命。因此,本文立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本,结合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阐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措施以及在整个教育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更新观念,建立合理与有效的心理课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常常被一些学校或者老教师所忽视,他们认为心理健康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对其学习效果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学生无法从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的知识,更有甚者还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一门课程。所以,即使学校有意开设这门课程也常常被占用,用来让学生进行主要科目的学习。其实不然,中学生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不同于小学生的明显变化,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想法,就无法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无法求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势在必行的,是一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重视的科目,它就是学生进步的一块基石,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启发,让学生正视自己、正视学习和人生。其次,对于这门课的教授,很多学校大多采取以班主任讲授为主,或者以班会的形式来展开。班主任固然是最了解本班的学生,但是由于其自身对心理学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专业,所以这样的心理教育往往流于表面化,学生往往无法真正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基于此,对于这门课程的教授,学校需要配备专门的心理学教师,通过其自身的专业性和合理化的安排和讲授,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学生,对学生心理有全面性和差异性认识

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13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这是人生的一个桥梁,是学生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青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不论是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在这个时期极易走向极端,走向心理危机,因此教师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关怀以及教育。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大处的教育,教师要深入每一个学生,为其排忧解难。例如,在“青春期的生理发展特点”这一章节,教师首先要排除学生的紧张和害羞心理,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时期是每一个人所必须要经历的时期,因此不要恐慌和害怕,更不可焦虑,要以平常心对待。特别是对于班级里害羞的学生,教师更要走近他们,帮助每一个学生解开心结,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三、深入学生,为其排忧解难

初中生在这个时期,自身的生理、心理甚至是心智都在发生极大的转变。因此,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才能达到为学生排忧解难这一目的。初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生理上有极大的变化,心理又处于叛逆期,对很多事情很容易急躁、焦虑,再加上自身学习的压力又特别大,因此,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正确引导,当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把握与异往的分寸”这一章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既不可过分亲昵也不可过于疏离。有些男生女生之间过于接近,这样极易激发暧昧之情,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及时分离,让其认识到早恋的不良后果。同时,这个时期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最好是私下解决。但是还有个别学生过于和异性疏离,不敢和异性说话和交流,教师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其以平常心对待男女关系,最终让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四、立足学生,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从小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身体、心理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通过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学校和家庭协调发展、配合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每个人的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这样也造就了每一个人的性格、特质等都有差异。可是,有些家庭对孩子教育方式不正确,或者家长过于忙碌,对学生不管不问等,这些学生常常处于边缘化,缺乏关爱,心理很容易出现危机。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学校或者教师要定期举行专题性的心理讲座。这样的讲座不仅要求学生参加,也邀请家长同步学习,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心理学习,让家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度过心理危机期。例如,可以开展这样的讲座:“家长和孩子如何更好地沟通”“青春期生理卫生及心理特点”“怎样治疗青春期厌食症”“如何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等等。心理教师通过讲座给每一位学生和家长普及知识。同时也可以邀请做得比较好的家长讲解经验和教训,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一致,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关注发展,建立学生心理发展档案

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的起伏变化之中,教师无法时刻都在学生的身边,也无法随时都能感受到学生的变化。所以,比较可行与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学生心理发展的档案袋或成长记录袋。这样可以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道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以这些方面为基点,可以进一步寻求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优方法。同时,教师可以设立“我心里的小秘密”环节,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写出来,寻求教师的帮助。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建立在学生中的信任度,对学生的秘密绝对保密,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得到健康的发展。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石。特别是这个时期,学生面对自身生理的变化、自身心理的叛逆和学习的压力,身心肯定要受到一定的波动和变化,这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最好的一剂良药,它能够打开学生的心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以这一方面为契机,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学校自身课程设置、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与家庭教学相结合等发面为出发点,谋求学生身心真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献新.以育人为己任,开拓心田净土[J].班主任,2009(12).

[2]郭连梅.浅议中学生心理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第3篇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模式与方法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被一些社会学家所言的“发展困境”和“类发展困境”。在面对这些发展困境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关心弱势群体和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这就为社会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学生,成为了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帮助少数不良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的专业服务活动[1]。“中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得到更多的注意和帮助。“中学生”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里,人的体格、性征、内分泌及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帮助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另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观念被冲击甚至是颠覆,对中学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中学生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逃学、校园暴力、吸烟、厌学等。然而,我国中学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功能已弱化,中学教师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能弥补传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社会工作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理念,即以人为本、助人自助[2]。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持有的理念更是如此。所谓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采取服务对象可接受的方法进行辅导。第二,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易被中学接受。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枯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多元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不仅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每一种学校社会工作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采取何种方法或是何种方法占主导需要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第三,学校社会工作者易被中学生认同。社工这种非教师的身份能够让中学生能够放下戒备与其交流。同时,学校社工一般是年轻人,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为和中学生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亦或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本身,在参与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校生活为背景的以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服务。[3]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帮助学生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第二部分是针对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提供补救性和改善性的服务,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排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协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即协助学生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4]具体来说,学校社会工作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标为长远目标,即:使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感是人类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后的一种情绪,幸福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应,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目标就是让学生自身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为实现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第二层次的目标是中期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其情商,协助学生积极准备自己去面对当前和未来的世界。具体包括:(1)不断提升自我的信心。(2)学会与人相处。(3)学会建立自我情绪调节机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短期目标,也被称为具体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帮助学生疏通负面的情绪。(3)帮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自身的状态。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弥补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健全的心理品质,协助中学生解决其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采取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爱德森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本土化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研究者爱德森曾经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四种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tradi-tionalclinicalmodel)、学校变迁模式(school-changemodel)、社区学校模式(schoolcommunitymodel)和社会互动模式(socialinteractionmodel)。[5]这四种工作模式各具特色,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必须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在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的经验和模式,但也必须结合我国内地的具体情况,探索和发展适合我国大陆地区实情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相对国外和港台地区而言,中国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所处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在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全国普通城市,或者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于社会工作普遍没有过多的认识,甚至一些地区没有社会工作组织。(2)社区化程度不高。在一般城市或是欠发达地区,社区的建设不够完备,社区很难为居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另外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也不够高,居民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求助于社区解决。(3)中国大陆学校的行政化程度较高。当学校的体系或是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发生时,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学校施加影响,改变学校规范和情境的能力非常有限。当前中国大陆的中小学校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状况使得学校社会工作还不能肩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综上所述,爱德森的学校社会工作四种模式在中国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完全适用。

(二)“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

我们发现,“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同时,积极发挥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办法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具体的施用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如何?这种联动模式又该如何运行呢?1.“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表现为:(1)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在当前的教育行为中,学校教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占据着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2)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工作机构建设以及队伍建设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中也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3)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对于子女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家庭成员处于中学教育这个阶段时,其心理会产生一些变化,家庭教育在此时更要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社工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支持。2.“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机制。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来推进“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1)建立基于电信和网络技术的即时沟通平台。学校、社工和家庭基于电信和网络手段建立及时沟通平台的意义体现在:首先,三方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避免出现各说各话,信息不畅的问题。其次,及时沟通平台能够让三方中的各个成员能够单独沟通和协调,为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的问题提供及时的沟通渠道。第三,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建立三方定期会面制度。作为固定的会面沟通制度,具有的优点主要包括:(1)系统全面。固定的会面沟通可以让家长学校和社工之间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沟通,对于相关问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2)分享信息。定期会面能够让社工学校和家长在一起分享自身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取得的经验和个人的一些感受。(3)提高意识。定期的会面能够让学校、学校社工和家长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具体实施中,三方定期会面制度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选取合适的会面时间。在定期会面的时间制定上,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家长、学校和学校社工的具体情况,选取能够让更多相关人员都方便的时间。其次,确定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如果时间间隔太长,就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如果时间间隔太短也会加大相关人员和组织的负担。(2)采用多样有效的会面形式和内容。在定期会面的形式上也需要下一定的工夫,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例如选取一定的主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或者采取主题讲座的方式,或者采取游戏的方式,帮助家长体会学生的心理动态,从中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协助家长消除家长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五、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合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采取哪些方法介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

(一)抗逆力提升方法的介入

抗逆力是近年来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强调的概念,专门从事于中学生抗逆力研究的学者亨德森和米尔斯坦认为:“所谓抗逆力指的是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在面对当前社会各种压力时,能发展出对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6]也有人认为,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指的是“抗逆力的核心在于复原,即在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之后重新回到压力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7]总的来说,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抗逆力提升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和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专业方法,提升中学生的抗逆力,帮助中学生在遇到危机、困难的时候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调整自我,积极应对,获得良性发展,避免出现焦虑、扭曲、混乱或者心理瓦解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设计提升学生心理抗逆力的操作方法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增加关系链接,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吸引家长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和家庭关系。在教育和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授生活技能。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沟通和压力管理等技能。(3)提供关怀和支持。即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处于困难状态的学生,同时,也必须积极关注和鼓励每位学生。总之,抗逆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平稳反应、积极应对。

(二)个案辅导的介入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法。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利用完整详细的调查资料,采用专业的沟通技巧,为中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其具有针对性。在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认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朋辈之间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学习的问题等等,甚至有的中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中区别对待和人本主义的原则,采取个案辅导的方式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时需要采用的技巧包括:(1)真诚主动的态度。通常在进行个案辅导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个案辅导和社会工作者是比较陌生甚至是排斥的,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一个真诚可信、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2)同理心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在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中必须尊重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判断,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进行沟通。(3)维护案主自决,积极鼓励。维护案主自决是对于案主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有效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技巧。积极鼓励是通过对案主灌注希望来促使案主对于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维护案主自决和积极鼓励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案主自决不是简单的让什么都由案主自己决定,而是由社会工作通过鼓励的方式积极引导案主向正面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工作同样也是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中一种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小组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针对具有共同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群体,组成社会工作小组,通过一系列的小组工作方法的使用满足小组成员的共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因为小组工作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体验性、趣味性、创造性和活动性,所以,小组工作工作方法的相对比较适合青少年和儿童。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选题、招募、甄选、实施、评估和跟踪。正确把握每个环节中的工作技巧对于提升小组工作整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组工作的开展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招募技巧。招募小组成员在社会工作还非主流的校园里,是比较困难的,单一依靠学校层面的命令手段让中学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在招募小组组员时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新颖的形式来宣传小组工作,吸引中学生加入。例如,通过微博、微信、海报等媒介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2)准确把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小组工作的不同环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小组工作开展的初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中心地位,是小组工作的引导者,起到带领、组织、鼓励和统筹的作用,而在小组工作的成熟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的边缘位置,起到支持、协助和调解的作用。所以,作为小组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来说,必须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的转换。(3)积极跟踪,巩固效果。在小组工作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积极跟踪小组成员,能够有效巩固小组工作的效果。积极跟踪由于各种原因也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如果缺少了跟踪和巩固,之前小组工作的成果很可能就会白费。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社会工作介入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势。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工作方法,形成“学校-社工-家庭”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运用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是实现良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红庆喜,李全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必要性及介入措施的实务研究[J].社会工作,2010(3):49-52.

[2]姜峰,易纲,李传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8(4):195-196.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4]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

[5]ALLEN-MearesP,WashingtonRO,WelshBL.SocialWorkServiceinSchool.3rded.NeedhamHeights[M].MA:Allyn&Bacon,2000:41.

[6]NANHenderson,MikeMilstein.ResiliencyinSchools:MakingItHappenforStudentsandEducators[M].CorwinPress,Inc.2003:7.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环境 教育 辅导

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发展的“暴风骤雨”期,如果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关注和引导,而任其发展必将给学生的整个学生生活甚至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及智谋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等健康的心理素质,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一、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心里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途径。学校要营造校园内健康乐观,奋发的情绪氛围,以及友爱,和谐,轻松的人际环境。要本着环境育人的理念,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树立民主与平等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沟通。首先,建立起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师、教辅导人员都致力营造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如图书馆工作人员以亲切的微笑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图书馆和阅览室成为学生们课余最愿意去的场所。学校后勤服务中心要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我校对住宿生开通了二十四小时的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温暖如家的感觉,颇受学生欢迎。同时,学校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在学校文化长廊,宣传栏等处开辟专栏,在校园广播开设专题,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心理知识,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教育氛围。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一是开放心理健康必修课。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高二开设了心育选修课,高三为专项辅导,同时,利用周末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讨论,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校努力开发的校本课程。我们克服了科学化的倾向,对心理教育课的原则,内容,组织形势和教学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心育课活动内容和师生活动的主导方式的不同,总结出“认知一一讨论一一评议模式”几种中学生心育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我校的心育课轻松和谐,生动活泼,形势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班级管理与教育中注意结合心里教育方法的运用。如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指责;多正确领导,少消极惩罚;注意批评方式,重视心里施教;避免简单粗暴及忽视学生个性特点;重视学生主动自觉性的培育,避免一味强制要求。三是设立“心灵之桥”心理咨询信箱,及时为学生的提供心理辅导,指导学生写心理周记。师生书面交流。我校还把学生书面交流汇专辑免费发给学生。四是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与学校互动。我们学校开辟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指导、协调家庭教育,在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心理知识讲座,提高家长对优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此举深受家长普遍赞赏。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为学生释疑解惑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及时解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室除固定周三晚上为咨询和辅导时间外,还利用其它课余时间,为学生消疑解惑,尽可能做到第一时间为学生服务。如高二有一女生李芬,因母亲经常焦急忧虑,不幸意外车祸身亡,产生了内疚,自责甚至是自罪心理。认为是自己不听妈妈的话,加速妈妈的死亡。在强烈的自责自罪情绪控制之下,该学生产生了强迫思维“就是因为我不听话,母亲才会长期忧郁”的顾虑,这些时时缠绕她的脑海,使她根本没有精力没有心思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了解这一情况后,首先与她建立起相互信任,融洽的咨询关系,在其倾吐了一年多压抑,紧张的情绪后,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计划,针对其实际情况,每周一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训练,一直持续到毕业,终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学生的心理就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否则就会越滑越远,甚至酿成难以预料的恶果;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加大社会对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为学生释疑解惑,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江远;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2 杨桂芝;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龙献忠,张存群;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2年19期

6 李萍;网络对青少年情商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7 ,张漓雅;青少年网络情结的心理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156-01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为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快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一样尤为重要。 基于此,笔者在教育教学中,在把握好科学文化学习的同时,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以期促进学生学习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对心理健康心概念的认识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是指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比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渡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迫切,具有重要意义。

三、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在当前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2、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甚至中学都已经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3、关注学生态度发展。关注学生的行为态度既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又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及时调控自己,以保持良好的积极心态。所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积极求知和不断探索的态度是引导学生成才成功的关键性策略。我们在实施态度策略时,除了教育学生有认真、勤奋、谦虚、谨慎、合作等态度外,特别要重视培育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开拓进取,勇于争先的积极态度。例如,学生除了完成教师的计划任务后,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寻找新的学习问题,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目标,扩展学习范围,提高学习层次;完成教师的作业时,不是敷衍了事,而是认真领会老师的训练要求,以“训练即创造和体现自我价值”的态度,努力达到老师的训练目标。

4、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着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四、结束语

心理健康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因素 有效对策

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的客观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使当代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代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为了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1.对当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所占比例的认识。

中学生正处于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不仅个性将在这一时期塑造和完成,而且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加之缺乏对外在压力适当的调适方式,往往会是他们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出现了患病、退学、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据权威部门测试,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其中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比例为40%至50%。这一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2.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有近二分之一的中学生存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学习自信缺乏、厌学和学习困难。其次是不良性格与不良行为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依赖、固执任性,行为问题的突出表现是骂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和考试作弊。再次为心理承受能力差,遇见困难绕着走,很难独立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除此之外,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造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分析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自身因素;二是家庭因素;三是学校因素;四是社会因素。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中学阶段是个体发育的鼎盛时期及性成熟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使中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他们希望能获得成人的某些权利,找到新的行为标准并渴望变换社会角色。然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水平有限,有许多期望不能实现,自己又无法自我调节,从而产生挫折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中学生面临种种心理危机,并出现一些心理及行为问题。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化的人。心理学上把这一阶段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内心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高中学生在生理上迅速产生剧变,与成人接近,而在心理上的发展却相对缓慢,这就形成了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引起他们情绪起伏,内隐外露交替。如,一个微笑会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一个侧目会使情绪低迷,辗转反侧。然而他们内心的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在表面上却表现得很平静;他们想与别人交流,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得不到理解和诱导,便会出现心理压抑、焦虑和抑郁。

2.家庭因素。

从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之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学生健全心理的基础。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和谐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这样的家庭只占了极少数。更多的是专制式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如若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重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的性格。在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下,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等。

3.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也很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结构、指导思想、教育方法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等,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三、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使中学生正确认识外界与个人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协调并处理好各种关系,保证心理反映的适度,防止异常。如果一个人的需要、观念、理想、行为违背了社会准则,自然就会到处碰壁,遭受挫折,陷于无穷无尽的烦恼与痛苦之中,导致心理的不健康。可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2.了解自我,接受自我,既不目中无人,自我膨胀,又不自惭形秽,自我萎缩。

俗话说:知人容易知己难。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中学生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而且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要正视自己。

3.引导学生善处人际关系,获得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谄媚,而是靠诚实友善、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等高尚的品格。因此,中学生应在社会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良好品质,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妥善自理好人际关系,即处理好与父母、教师、同学、朋友、异性的关系,其中尤以处理好朋友关系最重要。据调查,当中学生产生苦恼时,有60%以上的学生以朋友为第一倾诉对象。

4.认识现实,正视逆境。

人在现实中生活,而客观事实又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只能要求个人去充分认识和了解现实,适应并改造现实。这就要求中学生面对现实,把个人的思想、愿望和要求与现实社会统一起来。当然,中学生有权进行“自我设计”,但是这种设计决不能偏离现实的轨迹,否则“自我设计”只能是空想。

5.培养学生学会有节奏地生活,重视用脑卫生。

一定的学习压力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心理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因此,我们提倡勤于用脑。但是,过度用脑,则会使大脑的神经活动遭到破坏,导致心理疲劳,使智力下降,精神萎靡,失眠疲惫。心理疲劳的学生不但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反而会严重妨碍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不仅要勤于用脑,而且要科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所谓科学用脑,是指让学生大脑的各种神经细胞依次轮替活动,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平衡协调。为此,一要学会科学地安排一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时间,学习时间最好控制在10小时之内;二要休息好,保证学生的睡眠;三要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课余活动,拓宽兴趣范围。这样,学习、生活有张有驰,生动活泼,就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因此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1999.1.20.

[3]陆小娅.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无所不在.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版),2002-05-24.

[4]查明华.中学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第7篇

一、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要。在当代中学生中,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

1.学习类问题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首先是学生的精神压力问题。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个女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由于教学方法、竞争对手和新的环境发生变化,使她感到十分不适应,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于是,她感到自己无能,无颜面对父母,“苦闷、烦恼、忧愁、气愤充满头脑,看见书就又恨又怕,真想把它扔出去。”

再就是厌学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因自己成绩差,觉得无脸见人,但又不努力学习,而是投机取巧,甚至在考场作弊。有些“差生”常受冷遇,优点和长处不被发现和重视,便有了“破罐破摔”的心理。有的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常受指责、批评,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厌学心理。学生中有种说法“有出息的靠关系,没出息的靠分数。”学习好的同学在学生中威信不一定高,而成绩平平人缘好的同学却常常受到青睐,在推举各种代表时常会当选,所以就觉得学习没劲。有的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有位同学的日记写道:“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簿……我真想一把火让它们灰飞烟灭。”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无奈。

2.人际关系问题

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有位学生谈到,一次出于好奇他拿了同桌新买的手机被发现了,受到老师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影响了学业。还有学生认为老师“嫌贫爱富”,“处事不公正”等等,都反映出师生关系不和谐。

二是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一位高一男生学习成绩偏低,爱好各项体育运动,特别喜欢打篮球,曾是学校篮球队主力,训练时不慎伤了腿,医院建议他不要参加剧烈运动。对此,他从心理上、行动上都不愿意接受,情绪相当低落,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在口头上常常说大话,在老师、同学们面前夸下海口,但每次事情都不能如他所愿,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他也越来越沉默。

三是与父母关系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子之再也不回来了,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有位学生的父母感情出现危机,自己夹在中间也倍受折磨。最后父母离异,孩子产生了厌世念头。

3.情感类问题

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

一是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如某高二女生,学习成绩居中,喜爱写诗,乐于助人。高一下学期与班里一名男生交往甚密,但自高二上学期两人突然互不搭理,该男生与李某的一亲密女伴来往频繁,李某开始远离他们,整日郁郁寡欢,上课时常走神、发呆。课余时间独处一角,不与人搭话,几次测验成绩均有退步。我们在与学生交心时,经常碰到这样的询问,“我和一个男生很要好,现在他升大学了,我想与他确立关系可以吗?”“我和一个男同学很谈得来,想发展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又怕老师和家长不同意,影响不好,该怎么办?”“我喜欢一个男生,可有好几个女生喜欢他,我该去竞争呢,还是退下来?”等。

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如:非婚同居、介入婚外恋、同性恋等。这多表现在一些早熟的女生身上。有位高三女生,学习很好,人也很聪明,学校还想保送她上大学,可她却与一个比她大10岁,有家室的男子同居了,说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感情”。还有位女生恋上了比她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整日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她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成因分析

1.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关注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

现代社会多元化,中学生思想自由奔放,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学生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塑造孩子情感、性格、意志,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帕森斯把家庭称为“制造人格的工厂”。父母的心理素质、道德行为、文化修养对子女的成长和成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生应试心理差,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一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缺乏与孩子交流,在择友上缺乏指导,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他们在社交中缺乏自信。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宠溺,导致孩子过高的自我中心,既自卑又自恋,易形成依赖心理,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也容易在生活中受挫。

3.社会环境污染

面对复杂多样节奏加快的现代生活,整个社会追求物质的欲望日益膨胀,而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现在很多中学生盲目追求名牌,为了虚荣和攀比甚至不惜代价,有些学生为了买iphon4去卖肾,导致健康出了问题,最终选择了不归路;社会上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电子游戏厅青少年是实际消费的群体,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实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主要对策

1.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社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 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3.建立心理咨询室

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一次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引导学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潜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第二,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自己找到解决的对策。

第三,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第四,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由于中学生还处在偶像崇拜阶段,接受建议的过程也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因此,咨询者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有益的做法有二: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咨询失效。

第五,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一是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二是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三是重视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四是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和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五是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

第8篇

一、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复杂的社会、快节奏的校园生活、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青春期成长的困惑,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了心理失衡。他们会因与父母一次不成功的沟通而离家出走,会因和老师的一次矛盾冲突做出不理智的决定,甚至会因与同学间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放弃生命。

据统计,目前全国心理疾病患者有1600多万人,而约有三分之一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的。全国20%~30%的家庭存在心理健康问题,30%的中学生有心理障碍。轻则影响学习,重则导致人格畸形,影响其社会生存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的心理疏通能帮助学生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在良好的状态下开始新的生活。

二、“阳光”自己才能“阳光”别人

作为老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使自己的心里充满阳光。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只有这样才会对学生的错误给以宽容,不至于在矛盾激化时做出过激的行为。有句名言说:“当你暴怒时,不要做出任何的决定,因为它可能使你后悔不已。”所以,只有我们的心中充满了阳光,才能让孩子的心里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只有我们宽容似海,受伤的心灵才会把我们当成避风的港湾。让我们做“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孩子送去雪中送炭的温暖吧!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心理疏导的前提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想让学生相信老师是对的,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亲近你。否则,我们的很多努力很可能是失败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调查显示,师生间的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往往会对他所教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喜欢一位老师,甚至会有放弃学习的想法。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

四、谈话的技巧是心理疏导的关键

1.创设情境,巧妙引导

创设和谐轻松的气氛,和学生以聊天的方式,由其他事件引入,用言语的技巧转入实质性的谈话,让他在放松心理戒备的情况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心理疏导将会水到渠成。

2.学会倾听

当学生开口说话时,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切忌只顾自己说,不顾对方的反应。在他们的宣泄中,我们能获取很多信息,据此,我们可以调整疏导的方案,选好疏导话题的切入点,从而因势利导,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疏导效果。

3.善于运用非语言交流的方法

非语言交流的方法是指通过语言、语调、表情、肢体等方式传递信息,它往往能达到神奇的效果,表达出语言表达不了的内容。例如,他高兴时,你随他轻轻一笑;他生气时,你也跟着眉头紧蹙;他气愤时,你随声附和一句“就是”;而当他泪流满面时,你轻轻握住他的手,或者递上一张纸巾等等。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缩短师生距离的巧妙方式。他会将你视为知己,甚至亲人。那么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