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巨大市场需求为消费品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好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环境、制造成本等要素价格上涨是总体趋势,消费品单纯依靠数量扩张、价格竞争将难以持续,消费品行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实现消费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提高消费品的技术含量、品牌影响力、行业准入门槛、质量标准规范、诚信和社会责任以及节能环保的投入等。
经济全球化下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健康发展、智能发展战略,使我国消费品发展环境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继续维持我国消费品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因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消费品的制造向中西部转移是我国的必然选择。要转变当前消费品行业粗放式发展,就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提升消费品的技术含量,提升高素质劳动力比重,逐步走出“贴牌生产”、“代工生产”困境,突破“低附加值”消费品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研发制造知识型、智能型的中高附加值消费品,保持我国消费品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是关键路径
绿色制造是实施消费品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随着全球化市场的形成,绿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而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清洁生产是实施消费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要使消费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绿色制造。
设计创新是重要保障
提高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设计创新,要高度重视设计的价值。从产品角度来说,工业设计是最实际、最有效的创新,工业设计以其投入低、见效快、产出高的特点,正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也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又一大利器。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产品设计,在技术竞争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产品外观设计将成为消费品竞争的重要方面。优秀的工业设计可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韩国三星把工业设计作为自己的“第二核心技术”,不惜重金精雕细琢产品的外观。苹果系列产品的创新,严格意义上讲是体现在设计创新,平板电脑iPad的外壳和显示器是韩国制造,内部的主板和存储器是日本或台湾制造,而主板上的中央处理器内核是ARM公司的,最后成品在深圳组装完成。在整个过程中,苹果公司所做的只是设计产品而不是制造产品,但是,它的设计理念却引领了行业潮流,比如iPhone在设计上抛弃了全球手机惯用的键盘,转而全面采用直观易用的触摸屏,更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设计过程中敢于把平板电脑样机拿给消费者使用,并根据他们的使用感受不厌其烦地修改设计思路,有时甚至重来,苹果公司能为设计一个漂亮的用户界面反复修改设计几万次。苹果从iPod到iPhone再到iPad,实际上乔布斯和首席设计师艾维共同把苹果产品展现给消费者,乔布斯曾表示艾维是苹果公司所有人中最了解苹果核心的人,《财富》杂志也称首席设计师艾维为最顶级的设计师,是真正创造了iPhone的人,他的贡献不仅为苹果,而且为整个设计行业设定了一个基本方向。
工业设计上的投入与创新将会给企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国内企业更应该以全球为视角,整合资源,配置技术,设计出符合人们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理念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品牌是基石
品牌是体现行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标志,品牌的数量和知名度是消费品行业总体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消费品品牌在国际影响力和产业规模很不相适应,出口产品中绝大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因此要着力创建自主品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百年品牌。创造和坚持一个品牌,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尽管有大的形势、有好的政策,但真正要做出自己的品牌,还得靠企业家自己打好桩,练好内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品牌的分级管理。各种品牌产品可以销售,也可以专卖或进卖场销售。中国消费品市场已经进入差异化需求阶段,品牌分级管理势在必行,高、中、低档产品对应不同的品牌可以
共存。
七个明显转变
一要由追求市场最大化向追求品牌影响力最大化转变。
近30多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的战略由于符合国际环境,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产生了弊病。导致很多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单纯靠产量而不是靠品质来竞争,使我们的多数消费品都是低档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很容易被仿制。特别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更加强化了产品配套能力,压低制造成本,使企业以追求市场最大化成为可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品牌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我国企业要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在战略高度上重视品牌,国内很多企业在品牌经营上仍有很多问题,存在着许多重大失误,如宣传策略不当、合资或联营不当、缺乏创新、丧失特色、规模过小等。如今多数中国企业品牌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国内的品牌可能名噪一时,但能够维持长久地位的却是少数,缺少“世界级”的品牌。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资源相对来说都是有限的,应凝聚核心业务,打造核心产品,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推动具备条件的产品向世界名牌进军。追求品牌影响力最大化目的就是要创造极高的知名度、较高的信誉度、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要由低准入门槛向高准入门槛转变。
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印染、粘胶纤维、日用玻璃等消费品行业准入条件。2011年已经出台了浓缩果蔬汁行业准入条件,一些行业为提高准入门槛正在研究制定行业准入条件,如铅酸电池行业等,并将要实行准入公告管理。
三要由生产中低挡产品向高中低挡产品转变。
我国不能总是生产制造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消费品,但也不能完全放弃所谓的低端环节,必须坚持切入价值链中高端增值环节,同时继续占据价值链低端增值环节。目前中国农村居民具有非常强的消费潜力,但整体上看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农民除了关注消费品的耐用性和实用性外,低廉的价格仍是农村消费市场的第一要素,应制定能为农村消费者接受的价格。农村消费以传统节俭型为主,价格往往成为购买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物美价廉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要开发生产适应多层次需求的消费品,不断促进消费产品的升级,在满足普通消费者对大众化消费品需求的同时,适当考虑满足消费者对高端机械手表、珠宝、休闲运动自行车、化妆品、时装、皮具、家具、瓷器等奢侈品的需求。中国已经是全球成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2010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107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1/4。
四要由低环保投入向较高环保投入转变。
消费品行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绿色制造过程中,必然会增加环保投入。2010年末节能减排的倒逼机制,使限电成为生产的第一要素,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这促使企业采用更加节能的设备,否则,电力容量无法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另外,近年来开展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要求增加环保投入,消费品行业的一些大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其内部也还有需要淘汰的落后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也是确保消费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东部有的地市有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就是新的产业集群或园区对进入的企业有更高的要求,如浙江绍兴新园区对进入设备提出高要求。
五要由注重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并重转变。
创新有两个内涵,一个技术创新,一个是模式创新。消费品行业已经不能简单依靠投资和增大规模拉动增长,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参与竞争、获得可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从长远来看,消费品企业的应对之策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消费品行业是微利行业,产品已经普及,需求相对稳定,多数产品供过与求,行业的增速平稳,同质化竞争严重,行业利润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所以迫切需要模式创新,为顾客提供特别的产品和服务,延伸顾客的需求内容,包括把原来忽视的现在看来是最重要的需求挖掘出来。
苹果公司非常重视模式创新,苹果的产品简洁、干净、时尚,其背后是乔布斯“不近人情”的魔鬼要求才创造出消费者一直期待的产品。苹果公司还是运用云计算的高手,苹果公司在全球“捆绑”了数十万家的软件程序开发公司,这些公司源源不断地为苹果提供各种应用程序,构成海量软件库,从音乐、游戏、到新闻、图书再到iPhone4S的语音识别界面,可谓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苹果的成功印证了一句古老的犹太格言:“世界上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已经为你准备好,但需要用智慧的头脑把它们组织起来。”
六要由质量标准规范执行一致性差向质量标准规范执行一致性好转变。
一方面,对国内消费品企业而言,大家都对“出口转内销”的产品钟爱有加,因为出口商品的质量的确好于同类型的在国内销售的商品。现在一些产品在销售时都要注明是“出口原单”,似乎也在表明自己系出名门、与众不同的身份。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企业在制造以及检验产品时,如内销则执行的标准低,如外销则执行的标准高。产品用于出口就认真一些,销往国内市场就降低标准的执行水准,“国内标准”比“出口标准”低,换句话说,就是把高标准的商品提供给外国人享用,把低标准的商品留给自己用。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中国消费品的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对外资消费品企业而言,有的洋品牌进入中国后,逐步走上本土化路线,管理中国公司用的质量标准规范国外不一致,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存在漏洞。造成个别洋品牌出现质量问题。不可否认,多数洋品牌特别是一线品牌历史悠久、管理规范、质量稳定、产品品质和信誉良好,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要加强监管,消除针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存在两种产品质量规范的不良现象,产品质量标准规范的执行一定要有较好的一致性。
七要由诚信及社会责任弱向诚信及社会责任强转变。
诚信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振兴的必备条件。一个国家政权的真正强大,并不完全取决于财力、国防力,而是取决于社会的诚信。目前,我们之所以把诚信与企业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说明我们的全社会、企业需要诚信和负起责任。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也应该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企业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日本有句名言:信用是无形的资产,英国也把信用当作最大的资本。总之,企业诚信建设不仅关系自身兴衰成败,更关乎社会责任和希望。
提高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常说的技术创新,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设计创新。
“十二五”消费品工业产品质量目标
主要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环保与能耗指标全面达到国家、行业标准要求
新兴消费品与重点耐用消费品的质量、技术、标准与国际水平接轨,耐用消费品的售后服务质量显著改善
高端高档纺织和服装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家电出口中,自主品牌产品的产值达到30%
食品、药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加规范,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十二五”消费品行业自主品牌培育规划
组织开展消费品自主品牌的公益推广活动。支持企业通过研发核心技术,改进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质量与售后服务等,不断提升自主品牌的质量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支持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和工业设计,抓住物联网与新材料发展的机遇,融合新一代创新元素、创新理念,在服装、家纺、家电、玩具、化妆品等领域培育高端高档自主品牌;
支持企业开展品牌经营,不断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加快进入国际主流市场。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自主品牌及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对自主品牌的仿冒与侵权行为。
2011年1~10月轻工业运行情况
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工业总产值132141亿元
同比增长29.6%
轻工累计出口额3223.9亿美元
同比增长24.3%
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13976.4亿元
同比增长31.0%
累计利税总额9490.9亿元
同比增长28.6%
【关键词】铝工业企业 现状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铝工业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铝工业企业发展的成就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对于铝金属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原铝产量和各类铝产品市场都呈现出十分活跃的发展态势,例如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材、废杂铝的产量都大幅增长。2004年至2010年,我国的原铝产量除了在2009年有小幅下降外,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占国际总铝产量的比例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增长态势十分明显。据分析预测,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15年的时间里,国内和国外市场对铝等金属材料的需求总体仍然呈上升趋势,这为中国铝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
(二)技术创新方面
另外,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自主研发了一批铝工业的新技术,并对工艺生产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比如在氧化铝方面,选矿拜耳法、石灰拜耳法、强化焙烧法的应用,极大地节约了资源和能源,电解铝方面,大型预焙槽、计算机智能化控制技术、优质炭阳极、石墨化、高石墨质阴极、新型内衬材料的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降低了电耗和物料消耗,还延长了电解槽寿命、优化了各项技术指标,减少了环境污染。
(三)我国铝工业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源保障缺乏。但是,我国铝工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障碍,其中资源保障成为了制约铝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的铝土矿资源相对匮乏,国内保有量仅为5.33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比重不足百分之四,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相差巨大,并且人均占有量仅为四百公斤,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这就导致了我国氧化铝的生产大多以中低品位的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为资源,铝硅比偏低,平均的A/S仅为5.57,造成了我国氧化铝拜耳法、烧结法、混联法三种氧化铝生产方法并存的局面。其中,作为我国独特的技术,混联法虽然是处理一水硬铝石这种高硅低铁铝土矿的有效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生产系统复杂庞大、基建投资大、能耗高、产品质量较差等一些问题。
(2)耗能成本过高。除此以外,在中国铝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电力成本所占比例过高一直是铝工业企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2008年时,电力成本占中国铝工业企业生产成本的比例就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而其他国家铝工业企业的电力成本占比仅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这就使得能源供应成为了中国铝工业企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由于电解铝工业是高耗能产业,国家为了促进节能减排,在2008年2月,中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和电力监督管理协会联合了“关于取消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表示:根据原来国家对电解铝行业实行的电价优惠制度,将分三个阶段逐渐降低直到取消价格优惠。这对于我国铝工业企业的发展无疑一个重大的打击。举例来说,每吨铝锭的平均直流电耗约为14072千瓦时,铝锭的平均综合交流电耗约为15401千瓦时,电价每涨一分钱,每吨铝的成本就增加近154元。随着国家逐步的取消优惠电价并且提高整体的电力价格,电解铝工业企业将面临能耗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空间缩水,与国际铝工业企业相比,竞争力将大大的受到抑制。
(一)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能源瓶颈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障碍这样一种尴尬的现状,我国铝工业企业该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面对我国铝土资源紧张这样一种现状,国内铝工业企业除了通过进口缓解资源压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获得长久竞争力的基本保证。铝工业企业的创新包括资源获取能力的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理念的创新等,它要求企业通过知识集成、产品集成、信息集成、人力资源集成等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研究创新方法、探索创新素质,这是铝工业企业面对国际铝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我国资源短缺的局势,在夹缝中走向成功的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
(二)通过铝电联营解决耗能成本过高问题
另外,面对我国铝工业企业电力成本过高这样一种现状,企业可将发展战略定位在铝电联营这样一种模式上。该模式对于在铝产品市场上拥有比较优势、能够继续扩大生产、增加销售规模,但是却由于协作供应电力的能源公司供应紧缺或者成本太高而影响发展的这样一种铝工业企业。如此一来,企业不但可以依靠自身的能力扩大生产规模,还能通过建设自备电厂自己来供应电力,或者与发电企业合资办厂来获得价位较低的电力资源,降低能源成本支出。这种方式通过内部交易可以减少发电企业的市场营销部门,精简销售队伍,而铝工业企业也不需要再设立采购电力的部门,更不需像原来那样到处寻求电力部门的支持,就可以很好的保障正常生产甚至扩大生产,双方企业都可以达到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和市场信息监控成本的目的,这种调节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铝电联营还可以抵消双方讨价还价能力,使上下游单位的配合更为紧密,对于供电企业和铝工业企业来说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三、结语
我国是世界铝工业大国,但目前还不是世界铝工业强国。在加入WTO后, 面对我国具有良好成长性的铝产品需求市场,国际铝业跨国公司开始进入我国,国内外铝产品市场融通,我国铝产品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在挑战中获得突破,如何在瓶颈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性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我国铝产品市场的现状的基础上,关注市场机遇,明确我国铝土资源的短缺和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的障碍,更多的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内具有实力的铝产品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均在加快改革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管理模式,全力打造上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以便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企业能够在竞争中求的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是我国成为真正的世界铝工业强国。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SD);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经济
[DOI]10.13939/ki.zgsc.2015.40.060
1 引 言
我国农业税的取消,有着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其收入,恢复其与城市居民平等地位的积极意义。然而,这种变革也给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财税体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大大萎缩,特别是一些农业税集中的地区,尤为明显。即使上级财政预算和国家财力性转移支付给予当地一定的补助,但这些措施都不能有效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对地区产业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结合高新技术及互联网平台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规模产业链,提高农民收入,有效地促进个体经济与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地方税收。这对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实质地解决地方财政困难,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农产品加工业的SD模型的构建
2.1 农产品加工业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
根据SD的建模思想,确定农产品加工业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果关系,划分为4个子系统,对其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人口子系统:当出生人口增加,就业人口也增加,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随之增多,进而整个区域GDP提高了,反之亦然。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的增加会促使人均消费下降。
资源子系统:这里的资源主要指劳动力资源、可再生的农产品资源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人口数量和区域GDP增长过快,都可能导致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迅速减少。因此,合理利用资源,能够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区域GDP的质量。
消费子系统:消费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人口数量的增加、区域GDP的增长,有效地刺激了地区的整体消费,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区域GDP。
需求与投入子系统:区域GDP增加,人均消费增加,对深加工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促使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随之增加,相应的农产品贸易量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也随之增加,最终促使整个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
2.2 农产品加工业系统流图的构造
根据前面的4个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进行SD模型的构建。SD建模的核心在于整个系统的状态变量、速率变量以及辅助变量的构造选择。[1]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系统选择的状态变量包括区域GDP、农产品贸易量、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资源总量、从业人口、消费总量;速率变量包括GDP、贸易量、产值、人口、消费的增长率及资源消耗率;辅助变量包括贸易、人口、资源函数。本文运用Vensim软件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系统进行流图的构造,得到整个SD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农产品加工业与区域经济的系统流图
3 以广西桂林市为例的仿真分析
3.1 桂林市经济发展现状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区位条件比较优越,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其有6个市辖区、11个县,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2013年年末户籍总人口521.7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9.4万人,人口出生率13.0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3.41万公顷。2013年桂林全市生产总值为1657.90亿元,三次产业的产值之比为18.1%、47.8%和34.1%,地方财政收入和全年出口创汇分别是180.37亿元、7.59亿美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232.2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4552元,8361元。
桂林市有葡萄、辣椒、红薯、油菜、柿子、柑橘、甘蔗等主要经济农作物。桂林市十分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展科技兴农,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促进规模产业链,开创了一系列的名优土特农产品品牌,如荔浦芋、恭城柿子、罗汉果等。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相继建立了高附加值水产品、无公害蔬菜、竹林等生产基地。近年来,桂林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截至2013年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7家,从业人员76546人,年产值6167995万元,利税721473万元,形成了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和木制品生产等四大支柱行业。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在桂林市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说明其在桂林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表1 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指标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上)[]数量[]在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中所占的百分比(%)
企业单位数(个)227[]35.52
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人)[]76546[]42.64
工业总产值(万元)[]6167995[]32.17
工业销售产值(万元)[]5868543[]31.94
出货值(万元)[]489812[]52.58
利税总额(万元)[]721473[]30.39[BG)F] [HT6”SS]
数据来源:由2014年《桂林经济社会统计年鉴》整理及计算而得。
3.2 仿真及结果分析
这里选取2013年广西桂林市的相关数据作为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系统的状态变量和辅助变量的初始值,仿真步长为1年,在充分考虑了人口、资源函数将会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分析,选择性对农产品加工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系统的区域GDP、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消费这3项指标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图2~图4可看出,曲线1-4分别表示4种不同情况:①当前人口增长率、高资源消耗;②当前人口增长率、低资源消耗;③高于当前人口增长率、低资源消耗;④高于当前人口增长率、高资源消耗。
图2 区域GDP发展趋势图
图3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发展趋势图
图4 消费发展趋势图
由图2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可采用农业生态化或产业科技创新等手段,适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提高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既符合当前倡导的低碳经济,也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一致。[2]然而,当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系统将出现两种极端的发展趋势,资源消耗较低时,区域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反之,区域经济则是负增长。
由图3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无论资源消耗高低与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变动都不大。而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变动显著,这主要与桂林市从业人口在农产品加工业所占比例较大有着密切关系。
由图4可看出,在当前的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区域GDP即使增长了,消费变动也不太大。在高人口增长率的情况下,消费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区域GDP的增长而增加,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影响更加显著。因此,一个地区的消费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变动。
4 结 论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分析,我们建立动态系统的SD模型,对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未来2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有效拉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适度的人口增长可使从业人口增加,进而提高地区消费总额,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是,人口的增长不能过快,否则该地区将会出现资源消耗过度,失业人口增加,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最终也会导致地区经济衰退。
对于传统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地区来说,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由于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系统要素本身的结构上,而且体现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上。基于此,本文从系统和多因素相互影响的角度来预测桂林市农产品加工业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针对性地提出并制定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桂林市可通过合理的发展规划,结合高新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产业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出口贸易量,提高农民就业质量,更好地引导农民致富,从而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社会系统动力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摘要:公路事业关系到一个地区的交通和人民的出行情况,要致富先修路,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目前公路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介绍了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以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社会经济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公路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盘县是一个能源大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所以对盘县人民来说,公路事业又意味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克服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公路事业的外部和谐;另一方面是公路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自身的持续竞争力,是公路事业的内部和谐。
二、目前公路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了对公路的投资,公路建设规模空前扩大,但对公路可持续发展及公路事业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影响重视不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网规划程度不够,设计中生态保护考虑不足
一是地方公路建设缺乏整体科学的路网规划,个别地区存在随意调整公路规划,盲目扩大公路规模的现象,导致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合理。二是公路规划中公路生态设计的理念相对落后,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变化考虑较少。往往只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发挥,很少考虑如何从源头上避免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施工前没有很好地预测工程对环境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不良影响。环保工程还没有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三是对公路与建筑风格及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考虑不足。往往只考虑环境因素对公路的影响,很少考虑到公路设计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缺乏保护措施,导致沿线景观改变。
(二)公路占用、消耗大量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公路除本身长期占地外,在建设中的取土场、弃土场、施工临时道路、临时设施等也将在一定阶段内占用土地。这在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的我国国情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公路是高投入的产业,公路建设和维护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如钢铁、水泥、沥青及电子产品、通信器材等,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资源、原材料的大量浪费。公路养护改建替换下来的弃料不能很好地循环利用,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三)公路影响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最直接的影响始于场地清理,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丛等植被在施工前均被砍伐或移植清理,导致公路沿线植被覆盖率和绿色生物量大大降低;其次,公路建设中往往大量破坏表土资源,对植被繁衍和生态平衡不利。公路还致使动物原有的通道被切断,分离与阻隔作用使动物生活环境受限,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生物死亡,致使一些宝贵的野生生物遗传基因资源丢失;同时,公路建设对大气环境和饮用水也会造成污染。
(四)公路发展的软环境不强
一是公路发展的法治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法制不够协调,过于粗放,给公路依法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二是公路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统一,影响了公路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三是公路干部职工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法律素质和工作能力;四是公路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不断挖掘公路文化的内涵,打造文明公路品牌。
三、实施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尊重环境,构建环保公路、生态公路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路环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等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公路绿化、景观保护、噪声治理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使交通环保工作逐渐法制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做好生态公路建设,使生态设计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复杂的气候、植被、土壤特点,并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角度来进行生态恢复设计,避免违背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的规律进行强制性或单一性绿化。要强化“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在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等一系列先进理念,针对公路建设项目的特点,突出重点,关注生态环境影响、景观及交通噪声等问题,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科学地预测、分析与评价,提出对规划的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预防因公路规划实施所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
(二)珍惜资源,构建“节约型公路”
要把公路建设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联系起来,既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搞过度建设,又不能滞后或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都会造成国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公路技术标准的采用,不但要考虑交通需求及资金等方面因素,更应当从项目的路网功能,充分利用“线位资源”角度考虑。对近期交通量较小,但路网功能比较明确的项目,标准选择上应当超前。对采用分期建设的项目,在近远期标准、线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同时,应做好各个工程专业的方案选择,路线方案、线位,应尽量通过土地利用价值低的区域,避免占用高价值土地。在公路建设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少占耕地,在项目决策上一定要根据规划认真研究,避免因工程重复建设或前、后期工程衔接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减少公路占地,首先应降低路基挖方深度和填方高度,尽量使公路与地形相吻合,避免大填大挖,努力做到挖填平衡。对老路改造扩建工程,不追求裁弯取直,不大量废弃老路。公路竣工后,对施工便道、料场,应尽量复耕,并使弃土、弃渣能够绿化或改造为耕田。要大力倡导发展公路循环经济,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公路的综合效益,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科学规划,构建网络化公路
要科学规划公路网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先行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由此确定公路网络规划的总体格局;二是系统协调与长远发展的原则。公路网规划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将区域内外的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视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全面综合分析,从整体上、系统上进行宏观控制和规划;三是工程经济性原则,使路网总体规划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又有良好的工程经济性;四是联通原则,使干支公路连接成网,通过建设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交通需求。
【关键词】公路;可持续发展;和谐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公路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倡导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克服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公路事业的外部和谐;另一方面是公路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自身的持续竞争力,是公路事业的内部和谐。
二、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减缓措施
1.土地补偿恢复措施。①尽量减少施工临时占地,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缩短临时占地使用时间;②各种临时占地在工程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植被及耕地的恢复,做到边使用边平整,边绿化边复耕;③使用荒地或其他闲散地也应及时清理整治、恢复植被,防止土壤侵蚀;④加强农田水利及农机、农电建设,实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⑤积极提倡科技兴农,提高农作物单产,使中低产田经改造后变成高产、高效田,提高经济效益。
2.取土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取土场的治理措施主要为:植被恢复措施、排水措施、挡水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等。为了保护取土场的生态环境并尽快恢复,建议:①将表层30cm厚的土层剥离置于另一侧集中堆放,在取另一侧土时可将表层土置于取土完毕的一侧,这样可较好的解决取土场临时堆土问题,不再另行征地堆放取土场表层土,待取土场结束使用后将表层土均匀回填后恢复植被;②将土方供应路段的表层土30cm开挖运送至取土场,其堆放方式与取土场堆放方式相同,取土结束后用于取土场植被恢复;③取土后如能恢复为耕地应尽量恢复为耕地;④重视发展绿肥,充分利用苜蓿等草本植物,割青沤制肥或作饲料。这样不仅可以为作物提供必要的养分,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3.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①施工营地在公路征地范围内布设,不能损坏营地以外的地表植被,减少作业区周围植被的破坏;②施工便道应尽量利用村庄自然道路进行施工运输,新开辟的临时道路及施工料场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清理整治,恢复植被,防治水土流失;③便道修建应基本符合路线设计走向,以便正式筑路时加以利用,避免造成过多的环境破坏和工程浪费。修便道要注意农田保护,新建段便道修建应最大可能的与公路线位一致,以便减少环境破坏和工程浪费;④合理规划设计施工便道及便道宽度,并要求各种机械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能随意下道行驶或另行开辟便道,以保证周围地表和植被不受破坏。施工便道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路线和范围使用,不得擅自扩大施工便道的范围。施工便道应设置明显标志划定其范围,并有专人进行施工疏导和管理;⑤便道整治:施工便道使用前多数在路面铺设料石土方,在施工期结束后应将铺设料石土方先行去除,恢复原有的基础地面,或暂不去除铺设料石,对已塌陷部位进行适当平整,从而为土壤及植被的恢复奠定基础。在工程施工结束后通过上述恢复措施,并进行绿化等生态恢复措施,促进植被的恢复。
关键词:公路事业 可持续发展 和谐公路。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公路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 展发挥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特别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强调发展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倡导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
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设和谐公路,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发展公路事业的同时,克服发展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公路事业的外部和谐;另一方面是公路本身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自身的持续竞争力,是公路事业的内部和谐。具体而言,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公路是指基础设施条件好、综合服务功能强、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公路;是路网结构优化、功能齐全、出行方便的公路;是内在质量优、外观形象美、整体和谐的公路;是通行舒适、快捷、安全的公路;是以最少的资源实现了最好效果的节约型公路;是尊重、保护和美化环境的景观公路;是职工队伍精神面貌好、综合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公路。
二、目前公路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了对公路的投资,公路建设规模空前扩大,但对公路可持续发展及公路事业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影响重视不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网规划程度不够,在设计中对生态保护的考虑不足。一是地方公路建设缺乏整体科学的路网规划,个别地区存在随意调整公路规划,盲目扩大公路规模的现象,导致路网结构和空间分布不合理。二是公路规划中公路生态设计的理念相对落后,对环境污染和生态变化考虑较少。往往只注重公路本身的功能发挥,很少考虑如何从源头上避免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施工前没有很好地预测工程对环境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不良影响。环保工程还没有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三是对公路与建筑风格及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考虑不足。往往只考虑环境因素对公路的影响,很少考虑到公路设计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往往缺乏保护措施,导致沿线景观改变。
(二)公路占用、消耗大量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公路除本身长期占地外,在建设中的取土场、弃土场、施工临时道路、临时设施等也将在一定阶段内占用土地。这在人口众多,耕地相对较少的我国国情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公路是高投入的产业,公路建设和维护护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如钢铁、水泥、沥青及电子产品、通信器材等,如果管理不当,会造成资源、原材料的大量浪费。公路养护改建替换下来的弃料还不能很好的循环利用,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三)公路影响生态环境。公路建设对生态系统最直接的影响始于场地清理,用地范围内的树木、灌丛等植被在施工前均被砍伐或移植清理,导致公路沿线植被覆盖率和绿色生物量大大降低。其次,公路建设中往往大量破坏表土资源,对植被繁衍和生态平衡不利。公路还致使动物原有的通道被切断,分离与阻隔作用使动物生活环境受限,甚至可能造成某些生物死亡,致使一些宝贵的野生生物遗传基因资源丢失。同时,公路建设对大气环境和饮用水也会造成污染。
(四)公路发展的软环境不强。一是公路发展的法治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法制不够协调,过于粗放,给公路依法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二是公路管理体制不健全,不统一,影响了公路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三是公路干部职工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法律素质和工作能力。四是公路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不断挖掘公路文化的内涵,打造文明公路品牌。
三、实施公路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尊重环境,构建环保公路、生态公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公路环保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等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公路绿化、景观保护、噪声治理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使交通环保工作逐渐法制化、规范化。
(二)珍惜资源,构建"节约型公路"。要把公路建设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联系起来。既不能超越经济发展搞过度建设,又不能滞后或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都会造成国家资源以及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三)科学规划,构建网络化公路。要科学规划公路网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先行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则,由此确定公路网络规划的总体格局。二是系统协调与长远发展的原则。公路网规划必须以系统的观点,将区域内外的公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视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全面综食分析,从整体上、系统上进行宏观控制和规划。三是工程经济性原则。使路网总体规划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又有良好的工程经济性。四是联通原则。使干支公路连接成网,通过建设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交通需求。
(四)以人为本,构建"平安公路"。公路发展必须以安全作保障,努力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的公路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公路造成的安全事故。公路管理部门一方面应当灵活、合理地掌握路线线形,保证行车安全(平稳的车辆行驶速度、良好的通视条件、完善的沿线设施),另一方面应当按照"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服务理念,加强对公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经常性、及时性、周期性的预防、养护与维修,保证良好的使用状态。
(五)依法治路,构建法治公路。公路管理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社会性和公益性,承担着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构建法治公路是建设和谐公路的重要内容。
(六)发展公路文化,构建"文明公路"。公路文化是在公路事业发展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反映公路特点,揭示公路内涵,体现公路发展规律的精神成果。公路文化以公路文明的形态积极作用于社会,成为展示公路社会形象的品牌和旗帜。构建和谐公路就要以丰厚的公路文化为土壤,通过积极的创建工作.培育出公路文明的硕果。要进一步深化"公路与文明同行、与时代同步"发展理念。
一、林业生态工程概述
(一)内涵
林业生态工程是随着林业发展战略转移、国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需求而通过继承、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工程。它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进而形成一种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
(二)特点
从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林业生态工程的核心就是在对生态理论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生态理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工程措施即进行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所进行的林业生态建设。此工程旨在坚持土地资源优化组合的原则,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全面保护和科学经营现有森林,合理调整森林的分布格局和功能结构,来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三)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包括以下内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整地与造林方法,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以山系、水网、流域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林复合、农田林网、河岸道路防护、灾害地植被恢复、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是从解放后开始的,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林业生态工程进入了大规模的建设时期。几十年来,随着此工程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并构筑起覆盖普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生态体系,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然而,从工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分析,目前,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如当前的经济发展核算方式不能有效激励政府部门投资和管理林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尚未形成科学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缺少科学的统筹规划,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资金控制等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工程所涉及部门之间缺少有效的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瓶颈。为此,我们在赋予林业重要地位的同时,应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来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
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吸引社会力量筹措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引导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投资、共同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二要在税收、信贷、服务等方面实行倾斜,对一些重大项目应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持;三要进一步提高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扩大公益林补偿面积,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向林业生态建设投资。
(二)突出重点,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丘陵岗地植被恢复工程、沿海防护林,突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林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等;第二,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风沙源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质量;第三,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城乡结合部要大力发展环城绿化带、郊野公园、隔离林带,农村牧区要重点构筑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和发展庭院林业。
(三)科技引导,强化工程的技术含量
第一,要重点开展困难立地造林技术、植被恢复技术,并加快低质低效林改造,做好国家森林抚育试点;第二,围绕林业良种壮苗选育、中幼林抚育、速生丰产林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等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第三,侧重种群选择及种群匹配工程,并考虑种群之间在生长时间、节律上的搭配,生态工程的工程措施应侧重生态环境重建中必须采取的技术。
(四)政府支持,加强财政金融的宏观调控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政府应把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纳入政府组织生产公共物品的范畴,将生态建设和林业行政管理以及执法经费纳入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对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业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不分内外商,加大政府贴息货款扶持,延长贷款期,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工业工程;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片面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和严重,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需求的矛盾愈加尖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共识。作为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学科之一[1],现代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以系统优化为手段,以特定经济效益为目的,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传统的工业工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企业内部的生产系统整体优化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生产系统的潜在性能,却忽视了科学技术在转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工业工程开始更加重视社会和环境因素,并将研究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大到面向企业内、外部资源及其环境,注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有机的统一。
随着可持续理论的发展和被广泛接受,可持续思想融合到工业工程的理论和实践中,工业工程开始研究生产和环境、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自然环境、社会与生产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工业工程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1、现代工业工程推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工业工程面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规模化工业生产及工业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2],以运筹学和系统工程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是一门系统优化技术学科。工业工程强调的是系统整体的优化,最终追求的是系统整体效益最佳。工业工程的任务和目标是研究如何将人员、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要素进行合理地组合和配置,组成一个综合、有效的系统,以达到系统效益的提高。系统效益的提高包括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两个方面,其结果都是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由于资源的消耗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来环境影响,减少资源消耗就是减少环境影响。因此,提高系统效益是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工业工程研究的目的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
传统工业工程虽然降低了单位产品资源消耗,但是其结果并不是自然资源消耗的减少,因为这种资源节约主要是指单个产品的资源消耗,效率的提高往往带来产量的急剧扩大,导致总的自然资源消耗增加。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据在于把制造模式看作一个开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弃入环境,是以大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很少系统考虑产品及过程的环境属性。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减少产品及过程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着眼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达到以小于或等于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利用再生资源,优化其利用效率和对非再生资源的替代能力,实现环境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这正是目前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如绿色制造[3]、绿色供应链[4]等,其核心是产品和过程的绿色化。“绿色”的根本目的是把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综合考虑,改变原来末端治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贯穿于厂址选择、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使用、产品服务、产品报废回收等全过程,通过绿色技术,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控制,优化产品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在生存期内对环境的影响。
2、现代工业工程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工程不仅是一种工程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哲理,特别强调发挥系统中人的作用。这也是ie发展到今天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现代ie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新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入,其中心问题就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速、高速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都是现代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工业工程对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机工程和人机一体化系统。人机工程或人因工程,又称工效学,应用心理学、行为科学、工程技术的方法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的关系,研究劳动强度与人体疲劳强度,设计出最佳的人、机、环境系统,使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与改善。人机一体化系统从更深的层次研究人的作用,采取以人为主,人—机械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机器的协作关系,各自执行擅长的工作,成为高效高性能的新一代工作系统。人机一体化系统强调人的安全性、友好性和创新性,资源的再生性及社会性。工业工程对生产系统与人的研究,协调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使人从机器奴隶的被动地位变为机器主人的主动地位,极大地改善了人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促进了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工业工程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已经完全产业化,不仅在制造业广泛应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建筑工程业、服务行业、医疗卫生、体育、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我国就有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医院的成功案例[5]。现代ie在非制造业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工业工程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而且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科学基础,提高了第三产业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现代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更深层次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子先,齐二石,李从东.现代工业工程是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和创新[j] .造船技术,1997,25(11):8-11 .
[2]李言.工业工程及其应用[j] .制造技术与机床,2001,51(1):13-14 .
[3]储开宇.先进制造业的制造模式——绿色制造[j] .水利电力机械,2002,24(4):4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