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司的经营模式

公司的经营模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公司的经营模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公司的经营模式

第1篇

关键词:保险行业;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管理模式分析

一、我国保险市场以及保险公司现状

1.保险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金融行业在政策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管理,这让作为金融重要分支的保险业,也受到了更大的挑战。现在已经不再仅仅是外国保险公司,跻身中国保险业市场的简单层面,已经开始出现外国保险公司,占据中国保险业市场重要比例的严重问题。

2.我国保险公司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协同效应可以让多样性经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价值,外国正是看中这一机遇,在不断进行金融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完善并实现了对保险公司的金融集团化经营。甚至多次修改或是废除金融管理法例,开通保险等金融业的混合式经营模式,而且外国的保险公司,在这些创新性的金融改革过程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相对,我国经济市场的保险行业,在这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却明显出现了由于管理模式陈旧,带来的发展障碍。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整个保险市场当中,外国保险公司或者是外资保险公司,已经占据了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市场比例,这个比例的比重,甚至可能随时危及到我国保险公司的生存。为了让我国保险公司,能够在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看好的时期,减缓受到外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冲击,急需我国保险公司进行经营模式创新,以求企业的稳定与长远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保险公司急需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拿国内效益较好的保险公司,与国外效益较好的保险公司进行实力对比,可以发现:竞争力弱的原因,不仅仅是反映在简单的数字差距方面,还体现在管理模式层次上的差距。笔者总结了现阶段我国保险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1)金融经营结构单一;(2)服务类型陈腐传统;(3)金融经营范围狭窄。

2.国内保险公司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在日益开放的保险市场大环境下谋求更稳定、更长远的发展,我国保险公司需要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方针的基础上,适时进行经营模式调整,做好与国外优秀保险公司经营模式的比较,积极学习国外保险公司在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上可以为我所用的经营方式,扬长避短,制定一套符合我保险公司发展的经营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国保险公司,在面对国内保险市场不断扩张开放的大趋势下,可以不受外资保险公司影响,提升自身竞争实力,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

三、对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模式的探讨

我国保险公司金融经营结构单一问题,会直接导致保险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偏低;而对于我国保险公司服务类型陈腐传统问题,不仅仅会让国内保险公司,由于无法满足现在保险客户的实际需求,丧失营销机会,还会让保险客户质疑保险的风险承担能力;最后对于我国保险公司金融经营范围狭窄的问题,会让保险公司风险分摊能力偏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大量书籍文献,总结以下几点建议措施。

1.正视自身经营模式上的优缺点,积极学习国外优秀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

积极培养招收,具有先进保险金融集团化管理知识的人才,具体操作方法灵活多样,不仅可以跟大学签订定向人才培养的合作项目,及时吸收,具有保险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还可以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最新管理知识的讲座学习;而且还可以采取国外实地学习的方式。但是,一定要在保险公司进行金融集团化管理知识接收过程中,注意扬长避短,需要坚持所有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在以保险行业作为经营主体的基础之上;同时要结合各分属公司的实际情况特点,进行切合企业发展的集团化管理;在实际采取集团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方式灵活,即可以结合择优收购的方式,也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特点,选择并购一些经营其他金融类型的小型保险公司,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母公司,需要制定合适的管理方针,这样才能实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的统一综合性管理;除了上面两种方式,还可以在外地或小地区,建立分公司,力图实现:在大方针指导下的自主性活动,能够为公司扩宽经营项目、增加利润效益的目的。

2.根据我国对保险行业的政策,制定符合我国保险公司的金融化经营方针

需要根据我国对保险行业的政策,制定符合我国保险公司的金融化经营方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保险公司,由于过度重视集团化经营的表面性,而造成的经营主业混乱,成本爆表等问题。我们知道:我国对金融业已经扩宽经营范围,允许各金融公司进行多样化的金融活动。为此,很多国内优秀的保险公司,都在尝试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在人寿保险公司开办银行以后,有很多国内的保险公司,先后在不违背国家,对保险行业经营管理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开办银行,进行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活动,来加强自身资金的流通渠道。甚至有些保险公司,还有效地进行了业务渗透,取长补短,像平安保险公司,甚至采取了直接上市的方法,来进行资金的融取,实现金融业务有效融合的目的。

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并扩展业务合作,避免我国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经营流于表面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金融集团意义:金融集团主要是指那些有多个子公司,由控股母公司来进行经营管理控制,至少从事银行、证券,或者保险三种经济金融业务当中的两种的多元化金融业务公司群体。在坚定金融集团化管理指导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保险公司产品的功能,增强其金融性。不仅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寻找客户需求量大的产品,进行功能性增强;还可以采取实地调查,或者网络问卷的方法,调查并总结,保险公司金融集团旗下所有区域客户的需求特点,然后根据各地区特点,“量身定做”适合该地区客户需求的保险业务项目。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各金融业务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行业业务范围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由于母公司管理的不完善不到位,所导致的业务松散问题;也可以在保险公司金融集团化管理过程中,实现业务的独立监管,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发生资金分配不均,分摊不当等原因,带来的集团组织泡沫化经营问题,实现有效化解保险公司金融集团,由于业务多样化而潜在金融管理风险问题的目的。

4.加强国家对保险行业经营体制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那些已经采用保险金融集团化,进行经营管理的保险企业,应该通过政策扶持等方式,挖掘并实现保险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传统效益的最大化,权衡利弊,结合立法手段,完善那些进行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的保险公司在法律层面的地位问题,尽量为那些已经采用保险金融集团化,进行经营管理的保险企业,营造一个好的活动环境,并鼓励保险监管部门对国内各大保险公司,进行积极研究,试图找到一个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监管方式,力求将那些集团化经营管理的保险公司,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5.经营方式科学、规范化,避免出现金融集团化管理分割与金鸡独立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来自人文观念、技术理念局限,呈现低资本高风险保障的问题影响,导致我国保险公司与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资金成本上根本无法比较,这就需要我国保险企业,在通过金融集团化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资产规模,加强资金的运用以及收益效益。笔者认为:需要进行金融集团化管理的保险公司进行资本金总量扩宽,补足准备金提取等准备,适当进行变相经营,采取多样化手段,扩宽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根据专业化、优质潜力化、集中化的指导原则,适时开办分属子公司,或者简单的营销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要充分实现在财务、业务活动、股份股权,以及活动方针战略等管理方面的绝对控制权。实现保险公司在经营方面低成本高收益率的目的,避免出现资金流动环节的“夭折”问题。

结论

总之,为了帮助我国保险公司顺利完成金融集团化这一重要创新性经营转变,不仅需要我国保险公司,效仿国内外优秀保险企业的先进经营方式,还需要我国政府部门,能够采取相应政策,鼓励保险企业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并帮助保险公司获得保险、证券、银行三方的有机融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经营,让国内保险公司达到资本重组,金融业务的扩宽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宗,保险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组建与运营.2012(12)20.

第2篇

刘总说的非常好,的确,作为一家跨国经营的公司总会有一套自己多年来经过反复运用直至纯熟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多年的经营实践中已经“化”进了这些跨国公司的骨子里。

但是在这时就会发生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在跨国经营中这套经营管理定式是否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们知道,实施跨国经营管理时,所在国的国情、市场属性,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

这里面包括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宗教信仰和家庭构成等不同。

在合资企业内部也会经常出现由于双方原有已经习惯的管理模式的惯性与新的管理模式的冲突,外资咨询公司克隆国外经营管理模式引进所在国企业而造成的“水土不服”。

在独立实施跨国经营的外企业也会出现在本国和其他国度屡试不爽的所谓“先进战略拓展模式”在这个国度出现“非典”的症状等。

因此,实施应该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明白,实行全球营销,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诸多差异之间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的跨文化差异是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现实背景。

跨国经营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文化因素对企业运行来说,其影响力是全方位的、全系统、全过程的。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

作为一家跨国经营的企业应该把这些跨国度、跨文化、跨环境等变异的因素考虑进来,充分的融合所在国的积极有效的管理思想,形成一套适用与所在国度的经营的模式,并且把它制定到“长期的战略中去”。

可是非常遗憾的是,在本章中我们要说的恰恰是由于一些实施跨国经营企业在跨国经营管理中,因不切合所在国情、合作伙伴以及客户“企情”的实际情况,而依托自己的惯性照搬所谓的“成熟、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造成经营和服务失败的案例。

在本书所描述的跨国公司因经营管理模式与所在国市场、合作企业、所服务客户的冲突表现在这些具体的方面。

譬如受到所在国市场处于“市场饥饿”状态下的高烧式“热销”的鼓励,而愈加坚信自己的区域合资扩张战略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扩张步伐,结果忽略了对市场的深度渗透,忽略了品牌的深度宣传。结果使得自己旗下的几乎所有品牌都被局限在了各个地域内,成了地地道道的地方品牌。

而其他的所在国本土品牌的崛起以中低端市场渗透为特色的本土日化企业的攻势正好覆盖了这家跨国公司赖以生存的局域市场,最终只得无奈的成为一个拥有跨国公司头衔的尴尬的“地域品牌”。

这个案例表现的是跨国公司的惯性投资策略进入所在国市场现状的“雷区” “触电”的失败根由。

再譬如自恃自己在世界同业中的技术实力和在本国和其他国度市场已经成功的经验,认为自己可以包揽全部的配套业务,于是便依旧依循其一贯的经营模式克隆过来。

按照其解释,作为一家跨国的大型电器公司,向来对自己自身具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能力极具信心,是以,自己全盘搞定是顺理成章的举措。

同时,从成本战略上看,认为自己囊括了全部产业供应环节,就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支出率,避免了与供应商翻来覆去的讨价还价的过程,少了许多被人卡脖子的机会。

而且,自己囊括全部产业供应,即使在短期内出现成本赤字,也只是“肉烂了还在锅里”,找平补齐的几率也是很大的。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在法国、在荷兰都是这样,而且也很成功啊!

结果呢,倒霉就倒在这个“都很成功”上了。

由于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角色,战线拉的过长,从而使自己的运营周期延长,运营成本也升高。

结果呢,就突然遭遇价格战,在这个国度,特别是在电器行业,价格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竞争点,几乎每一次竞争都是价格唱主角。在这种价格战的背景下,居高不下的成本就使得其显得尴尬不已,左冲右突穷于应付。然而销量的急剧下降使得亏损的口子越来越大,于是最后终于难以为继,而被迫卖掉了研发和生产单位以保住自己的在该国立足的位置。

究其根源呢,还是那个问题,克隆所谓的“成熟战略”“一贯流程”惹的祸!于是顺理成章的划了一道“延长线”延伸过来,结果不幸进入冲突“雷区”导致失败。

还譬如本书中的这家跨国咨询公司,拥有在欧美很多国家的企业进行咨询的经验,在他们引以为傲的案例库中储存了众多的成功案例。

于是在多次偶然就成了必然的经验主义驱使下,他们将一套他们在欧美百货零售业操作成功的管理系统原封不动的导入一家所在国度的大型百货企业客户的公司里。

结果是这套系统与客户的经营管理架构个格格不入。

于是,客户公司不得不聘请另一家公司对系统进行改造整合的,出于对这家世界知名咨询公司的尊重,对此客户并没有太过激的言辞,只是暧昧的说,这套系统能做到高度集中管理,在总部控制方面具有很强的功能,但是国内百货商场多为综合性百货,与国外专业化经营有所不同”。

其实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由于咨询公司缺乏对所在国百货业的深入了解。换句话说也就是咨询公司对自己的客户甚至自己所操作的项目缺乏足够的认知,直接拿来在欧美的管理系统克隆过来,以至于造成与客户的经营现状格格不入的状况。

同样是这家咨询公司,在为所在国的一家客户进行管理咨询中,称自己的方案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先进方案,而且也是有成功案例的,于是这套方案被引进了这家大型IT企业进行实施。

方案的核心是从个人权力式的管理方式向程序化管理方式转变,但是在一味的克隆下,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点,那就是这家集团的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手段还相对滞后,没有成熟的明确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由于从创业初期到现在的管理程式的惯性,使得集团的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人说了算”也就是“人大于制度”的阶段。

这种程式从高层到基层都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一段时间的业绩“责任制”的背景下,公司内部的小团体利益所构成的“精神壁垒”,(个人崇拜)比较严重,一个分公司(部门)的运作经常是“核心人物”一票定夺。

因此按照咨询公司的要求,要该集团立即动手,马上从个人权力式的管理方式向程序化管理方式转变,这对于该集团来说,的确有难度太大。

5个月后,该集团难以继续承受销售下滑的压力,被迫返回原有的管理、营销体系,咨询方案宣告失败。

为了这次咨询,该集团交足了学费,大量的应收账款、物资、库存的积压,由于机构调整中的交接不清和混乱,形成了一笔笔在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说不清的烂账,最后在整体上造成了高达1.3亿元的亏损。

在本书中的另一个因克隆过去在别国实现了成功经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失败的案例的表现形式是这样。

该公司在与所在国的一家大型电器企业合资后,在营销管理上,依然照搬自己在发达国家的“成功”模式,但是这些模式很明显的不适应所在国的国情,首先委托一家也不十分了解所在国市场的“国际广告公司”统一制作广告,而这家“国际广告公司”不了解内地市场,广告定位不准,力度不够,使美国名牌并未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另外,由于是“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故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大公司的风度和气派,一上来就建立一整套类似在美国本土的管理机构;在公司不景气的情况下,对费用、成本也控制不严,仅美方四位管理人员一年的费用就达80万美元。

而冰箱生产的化工原料执意从美国杜邦或GE公司进口,其成本高出1/3多;在管理方式上,中国企业对职工的管理靠监督,美国企业靠自觉,结果克隆的后果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约束不力,人心涣散,影响生产。

而且习惯于规范的美国人不知“三角债”是何物,结果售出商品不能及时回款,最高时客户拖欠款高达六七千万元,造成公司资金周转不灵。

最后结果合资公司的亏损越来越明显,经过风险评估后只得撤资。

这个案例是非常典型的不切合所在国实际的模式化经营管理策略克隆,结果进入“雷区”的失败范例。

让我们再来看另一家有同样失败经历的跨国公司:

这家跨国公司的模式化经营管理策略核心是利用与投资国具有一定优势的企业合资来作为登陆过渡岛屿,从而从容的培植自己的市场优势,达到借势切入投资国市场的目的。同时,以最快速度最大化的获得合资公司的管理权,从生产、管理到销售便全部是由美方掌管,不愿意合资伙伴插手公司的“内部事务”。

在合资后,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网络以及相关的所有运营系统,避开合资方的销售渠道,自建网络,、使自己在技术和市场方面都占到足够的优势,不至于在今后的市场运作中被对方所掣肘。

结果呢,由于急于建设自己的销售网络体系,导致公司的管理成本直线上升,直至超过了合资企业本身的最大承受力。

同时立即进行合资公司管理层的“组阁”。采用美国本土规范的市场经济下的团队式管理、制度管理,直接从国外聘请职业经理人入主企业。由于这些经理人对中国国情和市场的不熟悉,使得他们也只得承袭在其他国家一贯的管理方法,结果许多无效的和错位的管理经营策略造成了经营失败。

根据其在本土和其他国家市场的一贯的项目审批流程,一项市场推进方案,必须先传到香港分部,再传到美国总部去审批,一个来回要拖两三个月,等到方案批准,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早已成为了昨日黄花。

一味克隆所谓“成熟的管理模式”再加上本身对所在国市场的游戏规则的不熟悉,结果投入了大笔的资金,最后反被所在国同行们后发先至,占据了市场的制高点。最后落的个黯然退出游戏的结局。

纵观这家跨国公司克隆过来的经营管理模式可谓是“逻辑严密,丝丝入扣”不失为一套不错的经营战略方案,但是只可惜并不适用于所在国的合资企业,结果同样逃脱不了“触雷”的结局。

本书中的一家国际广告行销公司在为所在国本土的企业客户服务中,也犯了与上述跨国公司同样的毛病。

在这家跨国广告集团的“品牌管理”的模式,以及他们为欧美的其他公司进行广告行销策划和品牌管理策划中,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划模式。

于是,这家跨国公司在为所在国的一家企业进行产品上市和品牌塑造的策划中,他们的一贯行销模式开始启动。

结果几千万的广告投进去,市场的竟然没有产生大的起色,在有些地区甚至不如从前。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密集的投放了约8000万广告(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此时企业的财政方面出现了重大问题,它的资金链条再承受不住这样大规模的投入了。

如果再撑下去,那就是要么举债继续干下去,直到油尽灯枯为止,要么立即停止一切投入。这家企业终于选择了后者,停止了一切的广告以及促销活动宣告,当然也终止了与这家跨国广告行销公司的合作。

大肆投入了8000万的结果是当销售收入只有1亿多。而且就连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也戛然而止,销售收入开始逐年回落,一直落到该品牌最低谷时的水平,市场占有率也从12.5%跌至不足4%。

第3篇

[关键词] DEA模型 农业上市公司 经营效率 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重点。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我国龙头农业企业的代表,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更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因此,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可以采取财务比率法、回归分析法、模糊评判法、平衡记分卡法等,但由于这些方法需要对各评价指标人为赋予不同权重,从而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本文试图从被评价对象间的相对效率分析着手,运用DEA模型作为评价方法,对我国34家农业上市公司2007年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DEA模型的原理

1978年, 著名运筹学家A. Charnes等提出了基于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用于评价具有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DEA的基本思想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 通过对投入和产出比率的综合分析, 以DMU的各个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 确定有效生产前沿面, 并根据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面的距离状况, 确定各DMU是否DEA有效, 同时还可用投影方法指出非DEA有效或弱DEA有效DMU的原因及应改进的方向和程度。

1.评价决策单元总体有效性的C2R模型

设有n个同类型的决策单元,对于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投入和p种类型的产出。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i种投入指标的投入,y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第r种产出指标的产出。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计算问题可以转化成如下的线性规划问题:

其中,、为松弛变量。θ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满足0≤θ≤1。此模型称为C2R模型,是DEA的基本模型。

(1),则第k个决策单元为DEA有效,表明决策单元k同时达到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技术有效是指从技术角度看,在决策单元的经营过程中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佳的产出效果。规模有效是指决策单元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DEA有效。有某个,表明第i种投入指标有数量的投入没有充分利用;有某个,表明第r种产出指标与最大产出有数量的差异。因此,此时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同时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

(3),则决策单元k不是DEA有效,即决策单元k的经营活动不是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

(4),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不变;,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增;,则决策单元k规模效益递减。

2.评价决策单元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

1984年,A. Charnes等在C2R模型基础上提出了用于评价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该模型比C2R模型增加了约束条件。σ是第k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

(1),则决策单元k为技术有效。

(2),但至少有一个,(i=1,2,3,…,m),或者至少有一个,(r=1,2,3,…,p),则决策单元k为弱技术有效。

(3),则决策单元k非技术有效。

根据DEA的理论,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因此,可直接根据决策单元k的总体效率和技术效率计算规模效率。

三、决策单元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1.决策单元的确定

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农业企业中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农业技术先进、经营业绩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率对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而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根据DEA理论,为了使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决策单元必须属于相同类型。因此,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规定,以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34家农、林、牧、渔业A股上市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即研究对象),对其经营效率进行评价。

2、评价指标的确定

运用DEA模型对农业企业经营效率评价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择的投入和产出评价指标。因此,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农业企业经营效率的特点,即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能体现农业企业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要求。为保证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客观性,DEA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一般要求决策单元的个数是评价指标个数的2倍以上。所以,本文研究选取的评价指标为13个(决策单元为34),其中投入指标5个,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职工工资、成本费用等。投入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负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小越好,越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产出指标8个,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资产周转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利息保障倍数、股东权益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产出指标是对经营效率起正向作用的指标,指标值越大,投入产出效率越高。

3.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的资料来自上海聚源数据有限公司的财讯网站。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按新准则的标准只能收集到2007年的财务数据。因此,本文只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分析。

4.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各项投入和产出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同时产出指标中的原始数据还存在负数,如果直接代入DEA模型运算,就无法进行DEA有效性分析。因此,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处理后全部原始数据的值都将在0至1区间内。根据DEA理论,无量纲化处理后,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关系不会发生变化,对决策单元经营有效性的评价结果也不会产生影响。无量纲化处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设(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为第i个决策单元第j个指标无量纲化后的值。

由于篇幅有限,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没有列出。

四、经营效率分析

将无量纲化后评价指标的值代入C2R模型和C2GS2模型,运用lindo6.1软件运算,运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1.总体有效性分析

2007年总体效率值为1,并且所有松弛变量均为0的农业上市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表明这15家公司总体有效,既是技术有效又是规模有效,构成有效生产前沿面。总体非有效的公司有19家,占55.88%。非有效的公司的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7370,意味着平均而言,非有效的公司有0.2630提高总体效率的空间。全部公司总体效率平均值为0.8530,标准差为0.2031,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1家,占61.76%,北大荒公司总体效率值最低,仅为0.3101。2007年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而大多数总体非有效公司是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2.技术有效性分析

2007年有19家农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值为1,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55.88%,表明从技术角度看,这19家公司达到了技术有效,在经营过程中投入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人力资源等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也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非有效公司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1.12%,技术效率平均值0.7375,说明这15家公司平均有0.2625改进各项投入利用效率的余地。全部公司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8842,标准差为0.1987,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4家,占70.59%,北大荒公司技术效率值最低,仅有0.3154。19家技术有效公司中,总体有效的公司占15家,有4家公司属于总体非有效。 2007年技术有效的绝大多数是以农林牧渔业为主业,技术非有效公司中的多数是以非农产业为主业、农林牧渔业为辅业的多元化经营为特征。

3.规模有效性及规模效益分析

规模效率等于总体效率与技术效率之比。2007年规模有效的公司有15家,占全部农业上市公司的44.12%。规模非有效公司为19家,占55.88%,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395。全部农业上市公司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9662,超过平均值的公司有27家,占79.41%,通威股份公司的规模效率值最低,为0.6681。

从规模效益看,2007年15家总体有效公司处于最佳投入状态,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产出,实现了规模效益。19家总体非有效公司中,有12家公司的∑λ小于1,即12家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63.16%,平均∑λ为0.9211,表明这12家公司加大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产出。另7家公司的∑λ大于1,占总体非有效公司的26.84%,平均∑λ为1.1909,即这7家公司规模效益递减,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

五、结论

根据对2007年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益等的分析,得出结论:

1.从整体上看,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较高,但部分公司的总体效率变动较大,也有部分公司总体效率相对较低。总体有效公司中的绝大多数主业明显,以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营活动。因此,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专业化建设是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正确路子。

2.总体效率较差以及总体有效转变为非有效的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从事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非农扩张严重,农业上市公司不“务农”,表现出明显的“背农”现象。由于技术、管理、资金、市场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多元化经营失败。因此,农业上市公司在选择以非农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时,应高度关注多元化经营的风险。

3.多数农业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各项投入达到了最佳组合,取得了最大的产出,技术效率高,但农业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低于规模效率。因此表明农业上市公司总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更主要依靠于公司各项投入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优化组合。

4.近半数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最佳状态。尚未取得规模效益的大多数公司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只有部分公司规模效益递减。对规模效益递增的公司,则应增加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司经营效率;而对规模效益递减的公司来说,实际的投入水平已经超过其最佳投入量,投入过多而利用水平低下,导致经营效率下降。因此,应在保持适度经营规模基础上,减少资源的投入,充分提高各项投入的利用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ANERSEN P,PETERSEN N C.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93,10:1261-1264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规模

农业上市公司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它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良好平稳地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大都期望通过多元化经营不断扩大公司规模,从而提高公司绩效。那么,现有的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如何?如何通过规模发展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简要文献回顾

关于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过一些研究。Banz(1981)将1926-1975年在纽约上市的股票按公司的规模大小分成5组,结果发现在美国无论是各资产组合的收益率及其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呈现出随公司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Fama和French(1992)以1963-1990年纽约证交所、美国证交所上市的股票的收益率与公司规模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美国股票市场中股票收益率随公司规模上升而下降,但Dimson和Marsh(1997)研究发现英国股票市场股票收益率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非负相关关系。刘志勇(2004)对2000-2002年度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规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现阶段上市公司适度负债水平应在20%-40%为最好,当资产负债率高于60%时,公司管理者就应该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当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于80%时,公司就可能处在破产的边缘。赖国毅(2005)选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上证180指数的成分股作为样本股票,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的扩张与公司经济绩效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是等级相关关系,非线形相关,且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不平稳状态,公司出现规模越大,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越低这一不正常现象。魏良益等(2005)以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上市期间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公司绩效对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每股收益显著正相关,与总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每股收益对规模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影响力最大,而资产收益率会抑制规模大增长。高辉、张伟(2005)对2001年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投资资本规模与绩效呈现负相关。

综上所述,有关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研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结合行业讨论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不多,研究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就更加少见。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农业上市公司”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的上市公司,不包括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偶然性、本文选取了2001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28家只发行A股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巨潮资讯网和证券之星网。

(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非财务指标通常很难收集相关数据并难以量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财务指标中,故分析公司经营绩效通常只用财务指标来体现。结合我国现有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和农业公司特点,本文选取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共12个指标建立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得分值

1、评价指标值的选取

笔者以农业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3年公布的年报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各指标数值3年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数值。

2、综合绩效的计算

(1)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变量的方差为1,均值为0。

(2)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3)计算互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并计算出各特征值对应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具体数值见表1。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经营绩效评价选择4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78.85%,说明所选的4个公共因子已经能够较好地替代这些指标对经营绩效进行评价。

(4)运用回归方法求得综合因子得分值。其数学表达式为:

Fj=a1j×X1+a2j×X2+……+apj×Xp(j=1,2,3,4;p=1,2,…,12)

F1、F2、F3、F4分别表示4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值,综合因子F以各因子得分值加权汇总得到:F=0.29267×F1+0.20037×F2+0.19273×F3+0.10252×F4。

计算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综合评价综合因子得分值差别很大。天音控股公司经营绩效得分最高,约为25.14,其次是好当家公司和顺鑫农业公司,综合因子分别约为10.77和9.49;经营绩效最差的是华龙公司,综合因子得分却为-282.09。

三、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公司规模度量指标

从投入的角度看,资产总额是衡量企业规模最主要的指标;从产出的角度看,销售收入是衡量企业规模最主要的指标。Hopkins,H.Donald(1988)认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指标最通用的2个指标为企业资产和员工数。Cohen(1996)根据最新的研究文献资料认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员工数和销售收入,还包括总资产、净资产、存款以及市场销售数量等。因此,基于大多数学者研究文献,本文选择报告期末员工总数、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和总资产3个指标作为农业上市公司规模的衡量指标。

(二)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讲,企业规模越大,生产设备越优良,研发能力越强,营销管理越科学,企业的经营绩效就越高。根据农业公司的特征和规模衡量指标,本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农业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主营业务收入越大,其经营绩效越高。

假设2:农业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总资产越多,其经营绩效越高。

假设3:农业公司的员工人数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员工人数越多,其经营绩效越高。

(三)农业上市公司规模统计性描述

衡量农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的指标值差异比较大。天音控股主营业务收入最高,平均值达到100亿元;香梨股份最低,平均只有4295万元;总资产方面,北大荒最高,平均值达到93亿元;华龙最低,平均只有4.2亿元。员工人数方面,北大荒人数最多,平均达到37659人;禾嘉最低,平均只有44人,具体情况见表2。

(四)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经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度量上市公司规模的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和期末员工总数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其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

根据类似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以下基本线性回归模型:

Y=b0+b1×ln(X1)+b2×ln(X2)+b3×ln(X3)+ε

Y表示经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X1为主营业务收入;X2为总资产账面价值;X3为期末员工人数;ε为随机误差项;b0为回归常数;b1、b2、b3为回归系数。

2、利用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F检验值达到5.665,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4,小于0.01,说明总经营绩效与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期末员工人数之间具有可信度很高的线性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对总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总资产账面价值、员工人数对总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但在0.1水平上不显著。调整的R2为0.341,表明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员工人数可以解释34.1%的经营绩效的变化,经营绩效还与其他因素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公司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但不同的规模衡量指标对其经营绩效的显著性不同。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对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总资产账面价值和员工人数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且不显著。

第二,农业上市公司没有注意规模的扩大与经济绩效间的同步协调。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张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但规模的投入扩张超出一定范围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农业上市公司目前资产和员工人数规模已饱和,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经营当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提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针对目前农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状况,建议农业上市公司调整生产结构。资产规模只是取得营业收入的手段,要合理地控制企业的资产和员工规模。建议加强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全面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提高自身资源专业化深度,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设法提高主导产品业务收入,降低公司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Banz,R.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1(9).

2、Fama,E.F,French K.R..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

3、刘志勇.中国上市公司负债规模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

4、赖国毅.我国上市公司成长中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18).

5、魏良益,赵君,肖洪安.企业绩效、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我国部分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软科学,2005(3).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9SK433);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人才资助项目(SRC200689)。

第5篇

【关键词】 DEA模型; 白酒行业; 技术有效性; 规模有效性

伴随人均GDP的不断增长,我国跨入消费升级时代,包括白酒在内的整个酿酒行业受到这一利好支撑,最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明显强于其他多数行业。以股票市场为例,受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双重夹击,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明显受到拖累,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上证指数自2009年8月4日的相对收盘高点3 471.44点至本文截稿时间2012年7月31日收盘2 103.63点,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跌去39.4%,而酿酒行业指数(数据来自东方财富通软件)却在这段期间上涨51.4%,白酒上市公司中涨幅居前的金种子酒、洋河股份和古井贡酒分别达到455%、290%和231%(均按复权价计算)。酿酒行业能够逆大势而行,得益于行业绩效的高增长预期。

一、经营绩效评价概述

第6篇

[关键词] 四化两型;环境管理会计;三重评价;熵权模糊评价;物元分析

[基金项目]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2GK308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2C0646),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Ⅱ)28),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Ⅱ)30)。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01-2

一、绪论

近年来,生态环境状况正日渐恶化,因而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这种宏观经济背景对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做出了推进“四化两型”的战略抉择。“四化两型”是指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四化两型”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区域发展必须转变思路,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绿色经营来适应“四化两型”战略的发展模式要求。

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绩效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概念,是特定区域内各经营主体集聚内外资源,既包括通过提品和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也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合理的工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等三类指标,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特定区域内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和潜力。

据此,本文遵循“四化两型”的战略思路,并依据环境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首先从经营绩效、设计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方面构建出分层次的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引入合理的量化分析工具,最后选择了衡阳市10家工业企业为样本,对“四化两型”视域和环境管理会计理念下衡阳市工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模式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构建

确定科学的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对“四化两型”视域下的工业企业和区域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化两型”视域和环境管理会计理念下工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较为复杂,其构成要素与环境系统以不同形式存在且处于不同维度与层次之上,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维度的指标群,列示于如下表1中:

(表1)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体系

三、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方法的选择

为了对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本文选取了两个量化分析工具,其中物元分析用于确定经营工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熵权模糊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的整体区域协调发展状况。

物元分析方法实施步骤:第一,收集评价专家对同一层次评估因素的两两比较值,结合层次分析的原理计算得出它们的特征向量,并将各专家对评估因素值的权重值构造成复合物元矩阵。第二,确定n维物元和节域物元。第三,确定关联函数物元。第四,确定各专家的效度矩阵,计算第i个专家的效度系数。第五,在得出专家效度的基础上对原权重复合物元矩阵进行修正。第六,根据修正后的各指标的权重物元Rω的大小得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熵权模糊评价分析方法实施步骤:第一,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将坐标进行平移。指标值经过坐标平移之后变为。式中,K为坐标平移的幅度(k>0)。第三,计算指标的的比重。第四,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第五,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当差异性系数值越大,则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就越强。

四、实例分析

此处我们选择了衡阳市的10家工业企业为样本,评价时间维度为2007-2011年度,运用物元分析方法对所有指标进行处理以得出其权重值;然后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和权重值,采用熵权模糊评价分析方法评价所选取样本企业在“四化两型”视域和环境管理会计理念下的经营绩效,也即样本企业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本文研究过程中的样本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水平如下表2所示:

(表2)2009-2013年度衡阳市10家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状况比较

五、结论性述评

本文依据“四化两型”战略和环境管理会计理念,从经济绩效指标群、社会绩效指标群、环境绩效指标群三个维度方面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中,测定了衡阳市10家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状况。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在指标的选取上,其数据还需要借助于定性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加以获得和处理;在熵权模糊评价的过程中,指标权重赋权时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总之,本文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尝试阶段,以上提出的种种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吉跃,蔡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经济地理,2010,30(12):2044-2049.

[2]刘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5.

[3]黄梅,甘德欣,唐常春等.“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生态工业网络构建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2):271-276.

[4]罗黎平.“四化两型”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阐释[J].企业家天地,2011,(5):11-12.

[5]吴志军.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关系分析――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7):1148-1153.

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谢家平,陈荣秋.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的三维模糊评价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2003,(6):47-50.

第7篇

【关键词】 出租车 经营模式 政府规制

出租车行业在我国一直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行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租车行业改革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没有随经济协调发展。出租车司机的收入相对下降,而行业压力在增大,比如租金在不断增长,导致矛盾激化。同时又由于缺乏畅通的行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导致出租车司机的诉求难以得到及时处理,长期累积迫使一些司机走上街头抗议,当其他司机看到效果好于正常的诉求渠道时,也纷纷效法。

一、出租车行业属性及其规制原因分析

出租车行业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本身特有的不同于其他交通工具的属性,从城市交通的共性和出租车行业的个性来看,出租车行业具有如下几个属性:一是准公共产品属性,出租车行业属于基础性行业,具有公用性属性;二是市场收益性;三是服务性;四是规模报酬性;五是非重复博弈属性与需求价格弹性低,司机与乘客、司机与公司之间,缺乏常态性的相互博弈机制,非重复博弈已成为当下解决矛盾的重要阻碍。

出租车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该行业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而收益性又决定了出租车的竞争性,此外,公司与政府、公司与司机、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些性质决定了出租车行业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只用市场手段很难解决出租车行业问题。而出租车行业的非重复博弈性质,需求价格弹性小,司机有很强的动力高价或绕道宰客。这些都需要用政府规制这个有形之手管理出租车行业。

二、中国城市出租车经营管理模式不完善

中国城市出租车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完善是导致出租车行业不稳定的最核心原因,出租车经营管理模式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权归属关系不清

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公司实力有限,一般只拥有出租车的经营牌照,而没有实力购车,出租车公司就以经营权向出租车司机融资,出租车司机与公司的关系是合作经营,此时谁也不能单独使用经营权,比如将出租车经营权拿去抵押,就会侵害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导致公司与司机之间的纠纷。

2、出租车经营权使用期限不一致

出租车经营权存在有限期和无限期两种转让方式。早期政府为了鼓励出租车的发展向市场投放了无限期甚至是无限期的无偿出租车经营牌照,后期主要以有限期有偿拍卖的方式将经营权投放市场。这导致了对后进入者的不公,一方面,一部分经营者可以长期无偿使用经营权,占有社会公共资源,而且可以通过转让、租借、继承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一部分出租车经营者为了获取经营权不得不高价获取,而且由于其相对稀缺性,经营权的拍卖价格越来越高,经营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3、出租车经营权转让不规范

以温州为例,温州的经营模式是个体经营模式,个人拥有经营权。由于缺乏合理管理与完善的交易平台,很多情况下是在一些不正规的小中介完成交易。这会衍生一些违纪犯法的事情,比如通过虚假信息来获取不正当收益。而由于民间的“炒卖”,经营权费用越来越高,增加了司机的营运成本。

三、国内典型城市出租车经营模式实证分析

出租车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化经营、合作经营、个体经营和挂靠经营四种模式,在中国城市出租车经营中,不同城市采取了各自差异性的经营模式,从城市主体角度看,主要有北京模式、上海模式和温州模式。

1、北京模式

截止到2010年,北京市出租车公司277家,出租车6.7万辆,从业人员9万余人,主要有两种经营方式:公司经营模式与个体经营模式,个体经营模式下的个体出租车仅有一千多辆,而公司经营模式下的出租车大约有6.6万辆。

北京模式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公司化经营模式,北京的公司经营模式是出租车和各种相关手续由出租车公司统一出资办理,出租车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归属于公司所有,司机向公司承包出租车的使用权,并获得相应受益,司机按月向公司缴纳承包费即“份儿钱”。

2、温州模式

温州是我国最先在出租车行业尝试使用个体化经营模式的地区,截止到2009年底,温州市出租车数量保持在3329辆,出租车运力缺口依然存在。目前温州出租车经营模式也有两种:个体经营模式和公司经营模式,以个体经营模式为主,在3329辆出租车中有3287辆归于个人所有,比例为98.8%。个体经营模式下,司机自负盈亏,也有将经营权转租给他人经营的;另一类是指产权公有,公司规模化经营。

温州模式一般是指个体经营模式,政府将经营权以单个为单位拍卖给个人,个人出资购买车辆和经营权,依法纳税自负盈亏。温州模式的最大好处是,产权清晰,经济纠纷少。在前期的改制中,政府的主导思想也是以尊重个体经营模式,采取将产权和经营权统一的改革方式,对早期遗留的经营权不明晰的历史遗留问题,在1999年11月份采取交纳3万元有偿使用金的方式已明确经营权归属个人。

3、上海模式

上海出租车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公司化经营模式与个体经营模式,个体经营模式下出租车大约1000辆,主要是20年前为解决运力不足而向个体投放的出租车运营证的历史遗留下来的。但现在必须挂靠到公司名下,每月向公司交纳管理费;另一类就是公司化经营模式。

上海模式或说“公车公营”模式主要指的是公司化经营模式,公司与司机之间属于雇佣关系,司机按时上班,到月领取工作报酬。这种经营模式责任明确,产权清晰,缓解了公司与司机之间的矛盾,司机干好本职工作领取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公司负责日常正常运营,提供后勤服务支持,维护公司品牌。上海出租车行业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市民出行更喜欢乘坐大品牌旗下的出租车,公司的品牌与司机的行为表现以及公司的效益与司机的收益之间保持正相关性,公司与司机之间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四、国内典型城市出租车经营模式之比较分析

北京模式与上海模式同属公司模式下的不同类别,二者共性大,而与温州模式差别较大。所以,下面将北京模式与上海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温州模式单独分析。

1、北京模式与上海模式之比较

北京模式司机与公司之间属于承租关系,缺乏对司机的管理培训,司机每月向公司缴纳“份儿钱”,车辆维护等各种税费都需要司机本人从运营收益中提取,如果有其他罚款或者“份儿钱”提高,司机压力将更大,经常采取的方式是:以卖代管、以包代管,局限于收取管理费的初级管理阶段。北京模式下,公司名下的出租车司机成本较高,出现“黑车”与异地经营情况可能性较大。

上海模式司机与公司之间属于雇佣关系,司机与公司签订合同,只需交纳安全保证金,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本任务即可,每月从公司领取工资,压力相对较小。

二者的公司化管理模式控制了出租车行业市场资源流通渠道,使经营权成为控制在公司手中的稀缺资源,公司获得垄断利润,作为行业主体的司机未能获得垄断利润的分成好处。而且公司化经营加上政府规制容易使公司产生寻租的冲动,俘获政府作出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比如提高门槛阻止企图进入者。

2、温州模式利弊分析

温州模式属于个体经营模式,最突出点是司机处在出租车行业的中心地位,大多数情况下司机拥有经营权与出租车产权,转租的除外,司机可以将所获得经营收入都归自己支配。经营权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以单车经营权为单位进行拍卖,个人与公司都可以进行拍卖,个人与企业有同等条件进入出租车行业,充分反应了市场需求,尊重了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温州模式减少了公司这个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费用,而且温州市出租车司机自发组织“出租车自愿服务队”,可以完成很多出租车公司的社会公益性活动。

温州模式弊处:数量管制导致经营权成为稀缺资源,在公开拍卖时,导致经营权价格过高,比如2004年经营权价格一度拍到129万高价。虽说明行业存在高额垄断利润,但高涨的经营权价格挤压垄断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出租车司机的经营成本,而为增加收益,司机可能以降低服务质量弥补成本的提高。

五、政府规制与经营模式改革的政策建议

从各地“罢运”情况看,无论北京模式、上海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存在自己的短板,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政府规制不足和经营模式不完善所致。

1、改变传统管理思维

从“罢运”后政府的反应速度看,具有滞后性,没有及时主动解决和积极引导问题。面对新形势,政府必须及时公开信息,直面问题,及时与媒体、司机代表进行沟通,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介的信息传递功能,制止谣言和问题的扩大升级,积极引导舆论正向发展。对出租车罢运应保持“无罪推定”的原则,不应敏感回避,武断采取过激应对措施,这样只会将问题激化。

2、完善政府管理规制

(1)规范出租车行业收费。遵循透明公开的收费公正制度,做到收费有理有据。对于新增收费或增加费用,必须进行听证,完善听证制度,不能听而不证。

(2)疏堵结合,解决“黑车”和异地经营问题。给予交通部门、城管监察部门、警察局等主管部门对“黑车”和异地经营出租车的处罚权,加大对重点区域的监管。同时适当增加出租车投放量、设计合理的城市间运费差距以及加大黑车的危害性宣传。

(3)以服务质量和经营权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招标。该方式可以减少有偿招标造成竞相出价、经营牌照价格过高而对服务质量的忽视。出租车行业提供的最重要产品就是搭乘服务,将服务质量作为标书中的重要参照变量,比如将出租车行业中的各项服务指标设定不同的权重,同时对经营权出价的不同级别设定不同的权重,二者权重相加,权重高者得,可防止只会出高价而不注重服务质量的公司出现。

(4)建立奖惩制度。设定行业打分制,给公司进行打分,可以设定不同标准进行奖励和淘汰。

3、建立互动性的利益表达沟通博弈机制

(1)完善出租车行业工会机制。目前我国的出租车行业工会功能比较弱化,据调查,目前行业工会几乎都被公司所俘获,或成为公司娱乐俱乐部,或成为领导退居二线的去处,未能履行作为司机娘家人的角色。为此要完善行业工会建立的本来功能。第一,保障出租车行业工会的资金来源,政府制定法律规定从公司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工会运行经费,司机可以以会员身份交纳会费。第二,行业工会制定行业道德标准,对出租车司机、公司和行业进行引导。第三,将行业工会作为第三方协调者角色引入行业,使政府变成中立的行业制度供给者,避免政府偏向任何一方,消除其向出租车行业获利的冲动,形成有问题首先找工会的意识。第四,突出行业工会代表司机与公司、政府的谈判协调作用,发挥行业工会的疏导作用,解决行业诉求渠道不畅的问题。

(2)建立利益诉求互动协调机制。第一,建立动态的淡旺季收费标准。第二,建立对话谈判协调机制,让行业工会成为主导协调力量,少用行政命令的手法。第三,允许常态性的相互博弈机制存在。让工会、公司、政府主管部门之间进行沟通博弈,解决行业内存在的一次性的博弈现象,实现重复博弈。公司作为一个品牌会更加维护公司形象,公司和工会也可以向乘客公布投诉电话,这样行业内部四方利益都可以维护。

4、建立城市出租车股份制公司经营模式

股份公司将司机和公司之间利益统一起来,维护了司机作为产品服务提供者、责任主要承担者和资本主要承担者的利益,符合市场经济权责相等原则。司机既是公司员工又是公司股东,拥有了工资收入和公司的利润分成,同时又可通过工会防止大股东和管理层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此外,股份制可以解决公司资金瓶颈,迅速壮大公司。

(注: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2012Q084)。)

【参考文献】

[1] 杨帆:我国出租车行业当前的经营监管模式及其未来发展思路的思考[J].城市基础设施,2007(11).

[2] 连小超:浅论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改革[J].华商,2008(16). [3] 武欣:城市出租汽车发展相关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 朱婷婷:出租车行业政府规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

[5] 刘耀霞:出租车行业利益主体关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6] 曾繁华、游保德、程金亮:基于市场产权的出租车市场经营权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4).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政策建议

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产生的原因

1.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产生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的比重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68%,但是农业的产值仅仅只有全国GDP的13%(2006年数据),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低下,农业作为一个弱势产业、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农业作为一种产业有着不同于其它产业的特点,首先,体现在产品上,农业生产受到天气、气候、季节、土壤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农业产品的生产,而控制这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生因素又是极其困难的,农业的先天敏感性注定了农业产品很难做到规模生产;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很大的市场风险,农民的生产活动往往远离市场,而且农业的生产周期又比较长,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很难接受到市场信号的指导,因此常常会发生收成好了,却卖不了一个好价钱,这就造成了“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再者,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开始实行,这虽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但是这又引发了一个问题,就是农户过于分散,无法产生规模效应,形成产业集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扩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使农民无法得到产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好处。

1.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理论基础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社会的分工需要各种合约来进行安排,有效的合约安排造就有效的社会分工,有效地社会分工会产生有效率的生产方式,而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合约安排。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的理解,产业组织是指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样创造一种既能避免垄断的弊病,又能使生产者获得规模经营的有效条件。而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农业产业的研究中,重点就是探讨农业产业部门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SCP分析框架)【2】,即在特定市场条件下,使农业的生产不仅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而且能够给农户带来稳定可靠的经济效益,同时有较强的能力抵御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给农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美国、日本的农业产业之所以能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它们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也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这种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既要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给农户带来切实可靠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符合中国的地少人多的国情,以及农村试行的的客观实际【1】。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这就决定了中国不可能照搬国外成功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实施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众多实践证明,“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

1.3、“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产生

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寻求一个更稳定和低风险的农业产业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因此孕育而生。“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采用“订单农业”的方式来指导农业生产,即龙头企业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之前就与农户签订产品购销合同,这就保证了农户产品的销路,无疑是给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大的降低了农户的风险。其次,该模式中的公司往往对农业产品的需求量很大,需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多家农户进行联合生产,扩大产品生产规模,这样就有利于形成产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再者,在该模式中,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的“中介”,在其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代替公司负责组织农户的生产活动,并对农户的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它也充当农户的“代言人”,一旦发现公司有损害农户的行为发生时,它会作为农户的代表与公司进行谈判,这有利于农户提高自己的谈判资本,降低自己的谈判成本,从而使公司的违约成本提高政策建议,降低了公司的违约可能。总而言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一种组织创新,使农户原本处于农业产业组织之中的弱势地位提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

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运行方式

2.1、“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国内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泰国正大集团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合资饲料厂,至今在国内有100多家企业和合资分公司,它们围绕蓄、禽、水产饲料的生产和销售,建立了配套的种鸡场、养猪场以及多级技术服务体系,采取有中方联营公司和农户签约,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品和饲养技术,按预定的价格回收成鸡等方式,推动养鸡业的发展,带动饲料销售。20世纪80年代末,瑞士的雀巢公司与黑龙江省政府达成生产奶制品协议,建立了双城雀巢有限公司。此后国内一些加工企业争相模仿,出现了像四川希望集团、广东温氏集团等一大批大型饲料企业【1】。

2.2、“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运行方式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合约的成功必然有着它独到的优越性。农户作为农业产品最基本的生产单位自然希望能够进行持续稳定的生产,公司作为工业产品的加工生产单位自然希望能够获得持续稳定的原材料供应,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组织创新使农户的持续稳定生产、公司持续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都成为现实。农户在这个合约中得到了更有利的交易条件,如技术服务,公司在这个合约中不仅使处于自己产业链上游的产品供应得到了保证,并且降低了这个环节中的交易费用,使公司能够专心应对下游市场,扩大生产以提高市场占有率。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是以一个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为龙头,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最终以合约的形式把农户和公司连接起来。农民负责生产,公司负责加工和销售,而基地充当二者的“中介”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公司利用自身靠近市场信息的优势提前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预测,通过与基地签订合约的形式确定本年度生产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公司不仅与基地签订合约,也与农户签订合约。公司与基地以经济合同的形式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公司在合约中会指明一个最低收购价,这个最低收购价有可能低于当年农产品实际价格,也可能高于当年农产品实际价格,目的是当市场价格突然下降很大时,农户那不至于受到很大的损失,这对农户的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因此也被成为最低保护价。在生产过程中,基地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农户实行技术培训、物资采购、生产期间的日产管理或标准化的生产规程。待农产品收获之后,由基地根据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合约,进行检验、收购,最后由公司进行最终加工和销售。

2.2.1、公司起主导作用

公司在整个生产经营模式中起着主导作用,正是公司对农产品的需求,才使得公司、基地与农户连为一体。公司作为一个对市场信息时刻保持高度灵敏度的生产单位能够把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来调整产品的生产,并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来讲,公司通过自己的信息网络了解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品种、品质、规格等的需求,然后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农户和基地手中,引导农户合理确定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公司作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能够带领农户与市场接轨,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公司通过农户集中生产的方式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从而使自己的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扩大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并最终创造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2.2.2、基地起关键作用

基地在这个生产经营模式中充当公司与农户的“中介”,对于“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这个合约安排的实施,基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基地一方面与公司签订合同确定本年度农产品收购的数量和价格,一方面负责组织农户的生产,确保产量。基地的表现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又可以分为农民专业协会、村级经济合作社和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其中农民专业协会表现形式为农户一起共同开发、生产、经营,或就某一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交流、推广和学习,属于多功能的农民合作组织;村级经济合作社表现形式为农户共同生产和经营,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农户进退自由的原则,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互经济合作组织;贸农工一体化企业是为了拉长产业链,扩展生产经营范围而介入了农业生产的贸工农一体化联合经营企业,为实现了纵向一体化的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一般属于法人机构【3】。本文研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第二种,这也是现实中存在最多的一种形式。基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基地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充当了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断层,将农户与公司结合在一起,使产、销连成一线,降低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交易费用,减少了市场风险。其次,基地有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多家农户集中进行生产,有利于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再者,基地的存在有利于农户提高自己的谈判资本,降低自己的谈判成本,从而使公司的违约成本提高,降低了公司的违约可能,是该合约安排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的有力保证,从长远来看,这对双方都有利。

2.2.3、农户起基础作用

农户是现代化农业最基层、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农户的职责是按照公司对农产品产量、质量、规格的要求进行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免费论文。由于农业的特殊性,很难实现规模生产,一方面,虽然可以通过机械来部分代替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但是在一些农业生产环节中,至少在目前农户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决策主体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农户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作为一种组织创新有着很多内在优越性,给农业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被认为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但是作为一种合约安排,它仍然存在它的局限性。部分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地区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它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3.1、信息不对称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存在着信息和履约方面的缺陷。新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合约理论认为,由于信息费用的存在且不可能降为零,这就导致了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所以合约是不完全的,也就是说合约存在着违约的风险。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由于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公司直接面对市场,可以时刻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因此公司在与基地的合约中处于信息优势,而且每年农产品的交易价格一般都是公司确定。具体表现为,在市场价格低于合约价格时,公司存在强烈的压低交易价格的动机,另外,他也可以利用合约的不完全性,在合约制定时就向自己的利益偏移而去损害农户的利益,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基地和农户无法阻止这种行为发生。按照博弈论,当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能够遇见未来行为的结果时,如果预期的结果对己方不利,它就不会选择合作,或者利用自己信息优势地位去改变合约的某些条件,以使预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4】。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有在预期的结果对自己有利时,公司才会选择合作,这就加大了合约的不确定性。

从农户的角度来说,由于大多数农户的法律意识淡薄,普遍缺乏长远意识,可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而不惜放弃长期的利益。具体表现为:当合约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农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可能虚报产量,以增加履约的数量,而增加的部分可以从市场中购买,以赚取合约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反之,当市场价格高于合约价格时,农户可能隐藏产量,以减少履约的数量,而将隐藏的产量按照市场价格卖出。这也加大了合约的不确定性【4】。

3.2、基地中介组织的不完善

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基地的组织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仍然是以民间组织的形式存在,无法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基地的内部构架方面,由于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实行农户进退自由的制度,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合约价格大于市场价格时,农户觉得有利可图,便加入农村合作组织,一旦发现合约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时,便觉得自己的利益受损,马上就宣布退出农村合作组织,这就导致了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资产和成员的不稳定。这使得基地无法履行合同中规定的对农户的权力和义务,因此有些地方即使有基地的存在,但是当地农户还是“单打独斗”,基地的作用没有凸显出来。而且当基地一方违约时,公司即使向法院起诉政策建议,基地也可以以法律地位不明确为由不承担法律责任,这导致了基地的违约成本很低,加大了其违约的可能性【4】。

在基地的人员管理方面,由于基地成员的流动性和资产的不稳定性,导致基地很难在组织内部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化运行政策,从而使基地服务农户的职能难以得到实现。由于基地几乎对农户没有实行任何约束性的制度,处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往往都表现得很松散,农户之间的凝聚力很低,缺乏集体行动的意识,农户背离基地分配给自己的生产任务而自行决定生产的事情时有发生,这违背了基地最初组织农户统一进行生产的意愿。

因此,基地中介组织无论是在内部构架方面,还是在人员管理方面,都亟待进一步加强。

4、政策建议

为了在弥补“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制度缺陷,需要一定的制度优化安排,即在不改变该模式的优势的同时,对该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修正以避免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4.1、制度优化安排存在的理论基础

杨小凯—博兰德的专业化分工演进模型认为,人们对专业化水平有一个最优决策,所有人的专业化决策一起决定了当时经济的劳动分工水平,分工的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分工的演进扩大了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促进了分工的潜力,同时提高了交易成本。只有分工演进到一定水平并保持进一步分工的潜力,人均收入的在增长率就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提高,从而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提高是有可能的【5】。

该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在产业生产过程中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同时专业化分工存在着进一步分工的潜力,当专业化分工进一步细化时,就可以使原有的合约安排更有利于产业的生产,在理论上,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分工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化和优化,使之达到一个最优状态,这是“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制度优化安排存在的理论基础。

4.2、制度优化安排的具体体现方式

“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合约安排的完善。当合作将无限期地合作下去时,或者说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都高于其的违约收益时,任何一方追逐短期利益、背离合作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会根据遵循经济人的假设,实施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于是就会选择履约,此时,合约能够长期稳定的持续下去。因此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合约中,应加强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具体来讲,可以引入信誉度指标,公司可以给每家参与生产的农户的信誉度评级,一旦发现某农户出现违约的现象时,立即降低该农户的信誉度级别,采取不予再次合作或与之类似的措施,使农户的违约成本提高;同时基地也可以代表农户给公司的行为进行信誉度评级,一旦发现公司有损害农户的行为发生时,也可以采取不予再次合作的措施,使公司的违约成本增加。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当某个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变得激烈时,处于合约双方的违约成本就会提高,因此增强公司和农户的竞争意识也很重要。

完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构架。基地作为“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中的公司与农户的桥梁,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针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内部构架和人员管理上的缺陷,需要政府、基地和农户的共同参与。首先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机构应当支持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要在关于建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舆论宣传、政策引导和提供市场信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广大农户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中必要性的意识,同时对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措施。其次,作为农户来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摒弃追逐短期利益的狭隘思想,科学合理的参与基地的相关工作。最后,对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本身,一定要加强修炼自身的“内功”,在花大力气在完善组织的内部构架上,加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人员管理,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在市场信息的收集、技术方面的培训、生产计划的制定等诸多方面对广大农户服务,尽最大可能维护广大农户的利益,在广大农户中凸显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增强政府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作用。政府作为一种重要的外生力量对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运行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具体来讲,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竞争法规,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市场,杜绝农产品交易过程中强势一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压榨弱势一方的行为发生。同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业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进行一体化经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使农户的收入得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