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2 17:09: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愉悦;小学语文;兴趣;平等

一、充分了解学生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丰富且题材广,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多数文章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但不是所有文章都如此,部分内容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或者是学生只对文章中的某一段有兴趣。这种时候,教学就要充分地去了解学生的兴趣,因为直接兴趣对于设计教学方案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运用座谈或是问卷的方式来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点。

二、运用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对学习产生主动性,才会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导入语是教师面对学生所设置的第一个环节,这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授课情况。所以教师要擅长运用导入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打造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充分去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让学生可以有兴趣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教师要打造出多种式样的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实

现合作竞争,并在交流中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少一点考试带来的压力,多一些学习中的快乐。总而言之,要建立愉悦的学习氛围就一定要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求学欲望。

四、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无法分离的,由此可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为学生创造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学生只有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才能建立起愉悦的情绪,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愉悦是教学的形式,教学是愉悦的目的。看到自己学有所成,学生才会真正地爱上学习,愉悦的精神才会得到发扬,最后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张亚辉.给小学生一个快乐的语文课堂.考试周刊,2012(71).

第2篇

[关键词]浅议 小学语文 教学 渗透 德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77-01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在渗透德育方面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一一教师凭借小学语文教材,发挥自身优良品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1.1是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发挥不够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德育具有重要作用,一些小学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就整体状况来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发挥仍然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小学不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不注重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二是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德育内涵挖掘不深、不透、不够,不能有效发挥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三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功底不够扎实,在思想认识上不注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这些都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作用的发挥。面对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地使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注重发挥其德育功能,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1.2是完善小学德育内容、充实小学德育手段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是:开展热爱学习、立志成才教育,开展孝亲

敬长、爱集体、爱家乡教育,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热爱劳动和爱护环境教育,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的爱祖国教育,开展社会生活基本

常识和安全教育。从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来看,教育部确定的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是从宏观上对小学阶段德育内容的规定,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而这些内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并且更为具体化、直观化。

1.3是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需要

教育部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是: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从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来看,无论是对“五爱”“情感、“三种”意识、“五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是对良好的意志品格以及乐观向上的性格的塑造,有许多方面与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相一致、相符合,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语文教学的一些内容进行强化,将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德育目标,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特点

2.1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随年级段的不同表现出层次性。就英雄人物题材的课文来说,大多表现英雄人物为人民的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如低年级的《刘胡兰》、中年级的《》、高年级的《舍身炸碉堡》。讲授这些课文时,教育重点是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育他们学习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就行了;到了中年级,就要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爱人民、恨敌人的思想;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强调学习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这样,道德教育既易于接受,又能收到实效。

2.2审美性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中所闪耀的思想之美的感知与欣赏过程。作文教学则是指导学生对审美意识的表达。这一特性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受到思想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也将得到不断提高。

2.3共鸣性

好的文章从来都是“有情物”,教师教学时不但要吃透词理,也要深挖其“情”;只有使文章之“情”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因此,“共鸣性”不失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3.1讲析理解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且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学习课文时,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以达到智育与德育的自然融合。

第3篇

论文摘要: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历程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搞好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育的事情,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1 以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对待语文教学

1.1从大学生的语文修养反思小学语文教育

从《一家长质疑大学语文教育》及《错字连篇·语文教育为之蒙羞》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令人忧虑。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没有解决好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企望在大学阶段补课,其效果是事倍功半的。

1.2语文素养是基础素养

作为母语及国文,学生最起码要写一手好字,会写文章,能够鉴赏,能够清晰地表达。南京某高校日前对2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希望了解用人单位最需要毕业生具备哪些素质,并列举了三四十种能力备选。结果大出所料,这20家单位最看重的并非毕业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而是毕业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恰恰是语文课所能给予学生的。专家们认为,尽管是一所高校的调查,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1.3语文教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之源

语文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教材其实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和根基的。我们的汉字,历经几千年不衰。它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优势是明显的:汉字组词能力强,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汉字信息量大字形与字音相辅,使每个汉字都携带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汉字富于联想,如日月为明,大小为尖,人言为信,就很有代表性;汉字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走遍天涯海角也能亲如一家等等。

2 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1传统的“三中心”体系

传统教学理论的体系,其核心是“三中心”,即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这种“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体系,对中国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一些问题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的资源要开发拓展,教科书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贯彻、执行新的课程理念时,要提倡辩证思维。

2.2关于语文教师的选择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改革的承担者。因此选择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小学语文教育与其他科目不同,最重要有三点:第一,培养人最基本、最常用的听、说、读、写能力;第二,是小学生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的载体;第三,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基于此,我们的教师,不能只注重学历、普通话等条件,更要注重教师的中华文化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语文教师会影响成千上万的孩子.决不能忽视。

2.3关于语文修养的训练

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比如。熟读精思、质疑问难、整体阅读、整体感悟、诵读品味、以读代讲、背诵积累、边读边想等。在积极实践新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应把目标由知识、能力到修养的整体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没有让学生概括中心思想,而是组织了“人物评论会”。评论会上学生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顾全大局,很爱国;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知错就改,很可敬;有的说喜欢赵王,因为他知人善用在热烈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准确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思想,还给了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充分张扬个性的机会;不仅锻炼了思维,而且深刻把握了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在思索中,作到了情感的迁移。语文修养是渗到骨髓中的东西,偏离语文修养去搞改革,无疑是逐本求末的。

3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树立的理念

3.1由知识、能力到语文素养

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沿袭的一直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即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提问为主要手段,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灵动、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仅考虑认知目标的实现是不够的,还应包括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文化品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目标的共同实现。

3.2由灌输知识到知识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对教师课堂灌输这种教学方式的改革。从学习理论上讲,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行为主义是学生对老师的全面模仿,一般在形体的训练上。认知主义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灌输,就是我们目前主要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个体学习转化为小组学习,在讨论中。通过激发思考,形成新的理解和知识。我们的教学方法。要将其结合起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能力、潜力以及经验世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摄取的信息和选择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的多元化。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必然是自主建构和个性化的过程。所以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倡导语文学习有效合作。

第4篇

一、更新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能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气氛,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不搞"一言堂"。学生表现只在有肯定的地方都要给予表扬,即使有缺点,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完善。同时,要给学生较多的自由,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对他人乃至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自由探讨,自由争论的氛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鼓励自信,培养创新品质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如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其次,课堂应培养学生的坚韧性。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让学生明白一份艰辛一份收获。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创新需要勇敢,创新需要专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目的。

三、打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方面是稳重,消极的方面是缺乏创新精神。定势是创新的最大障碍。巧妙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力求求新求异,就能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全部,是知识的源泉。"而创造想象力是想象基础上的高一级境界,也是创新思维的高级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搞点启发创造想象,对搞活学生思维,促进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实验、电教教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填补可能产生的新奇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必须在想象之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创造性想象不能违背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学生创造性思维不是失去理智的胡思乱想。

2、课堂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思维是创新的先导,许多科学家就是靠直觉思维作出预测,把握方向的。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是发展创新的方式之一,可以说费尔玛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就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是十分必要的。猜测的准确不可要求过高,关键是引导。重在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自觉性,决不可奚落挖苦。课堂上允许思维敏捷的学生争先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有利无碍的。学生抢答,教师不能评价是"出风头","爱表现","个人主义",不然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课堂适当应用发现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系,又使学生获得了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态度和形象,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兴致勃勃、精神愉快等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增强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诱发创新"灵感"。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兴趣呢?

1、把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的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应用直观教具、电教、实验、音乐、教师的经典评议等手段施教,把课堂营造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学习,自然而然的展开想象,又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知识和理解知识。

2、主体换位,大胆质疑。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课堂气氛单调,难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不迷信权威,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教师应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讨论、提问。如生①问:"战士隐蔽在枯黄的草丛中,着火了,我和其他战友为什么没着火呢?"生②问:"排炮在我们附近爆炸,战士们为什么没有受伤呢?"生③问:"距敌人那么近,那浓浓的棉布味儿,敌人怎么没闻到?"……问题一提出,教室沸腾了,学生的眼睛"亮"了,于是学生和教师一起毫无顾忌的辩论。这些问题,有可能脱离了学习目标,但却是难得的创新活动。

3、创设有趣的课堂情景。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多学少教 教学策略

据相关信息,人们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着力思考真学课堂的打造。何谓真学课堂?人们大致都是这样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习。以往的学习就不是真正的学习?似乎不可否定,学生不是真正学习又怎可能获取知识?现实却是不否定或者不予以矫正。现拙于笔端的是平时相关教学活动的思考,权且抛砖引玉。

一、小学语文课堂“多学少教”需理念上以学生为主

也许人们都这样考虑,平时的阅读教学谁没有确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规范化办学要求,人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武装,有谁还不以正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相关教育教学实践给人一定的思考,总感到不是那么乐观。虽然对相关的以学生为主的理论是熟记得那样滚瓜烂熟,但实际操作时是那样的“我行我素”。这就应当引起语文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教师的警觉,既然已经确立了正确的理念,就要以正确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从事自觉自愿而带有相当主动性的学习。让小学生进行“多学少教”的语文课堂,学生多学的应当比较普遍和广泛,学生多学的时段也不仅局限在课堂,而且完全可以放在课余。我们可以将机械重复的训练剔除,让学生能够既不增加学习负担,又能够取得良好的自主学习效果。理念上以学生为主,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在内容上给予学生充分的“多学”机会。字词在句子中的意义感悟,由学生自主学习;句段方面的意义,让学生在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神游;小学生学习语文,需要走进作者,前置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多做些知人论世的事儿;小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比较理想地走进文本,前置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多做些悉物知理的事情,如“遥看瀑布挂前川”,需要学生知道天文地理、气象气候等方面的常识等。

二、小学语文课堂“多学少教”需心灵上以学生为主

言为心声,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就是简单的言为心声,还应当是完全意义上的言行一致。在有效和高效课堂的构建中,在真学课堂的打造中,一般教师都意识到了小学语文课堂“多学少教”的意义。从相关角度比较真实感到小学生还是能够“多学”的,但当遇到比较具体情形尤其那些不够顺心的教学过程时,老师便是那样心急如焚,尤其在诸多“恨铁不成钢”时,就有着许许多多的越俎代庖现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感悟,学生的学变得完全意义上的少,教师的教变得完全意义上的多。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多学”,实现教师的“少教”,完全需要教师在心灵上以学生为主。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情境教学和情境教育,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李吉林老师把一个个学生看成花朵。试想,如果李老师不把一个个孩子看做花朵,不利用比较充足的阳光雨露沐浴孩子,不让孩子感受到“多学”的温馨,那么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不是教师应当所为的。所以,平时的阅读教学,不管学生遇到怎样的阅读感悟之困难,都不替代学生,而是以自己的努力引领学生。譬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小学生见到了杜甫的很多诗歌,从没见过杜甫的快诗,学生在感悟杜甫快诗时则感到不那么得心应手。当让学生走进杜甫所作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知晓诗人相关际遇后,学生的阅读感悟显得那样游刃有余。

三、小学语文课堂“多学少教”需行为上以学生为主

语文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学生进行实践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学少教”,不仅仅是教师自身理念和心灵的以学生为主,更重要的是应当让学生有着许许多多的“多学”的空间,也就是在行为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尤其在平时的前置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从相关意义上讲是不是我们还在牵着小学生走?说不定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譬如,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为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乃至高效,所设计的前置性学习案例有几处不在指点学生学习什么?有几处不是围绕文本内容的感悟?而且有不少文本内容的感悟多是给了学生所感悟的内容再让学生找找一些语言文字。这对学生的感悟起何作用?其实质可以充分说明其教师行为还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前置性学习,还是课堂教学乃至于一些拓展延伸性学习,教师所设计的案例都不宜画地为牢,更不能让学生动弹不得。虽然我们设计的在一定意义上让学生多学,但永远都达不到多学的效果。因此,在平时学生前置性学习中,多用一些比较大略的话语,如读着某某文本,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和大家交流什么?你还有哪些方面的不惑等。这样学生就十分自主地进行阅读,进行感悟。这样学生所感悟的内容,虽然有正确感悟的可能,虽然也是那样不着边际,但都是相当鲜活,都是相当原生态,更主要的是养成了自主探究和阅读感悟的习惯。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多学少教”的思考,对于教师而言永远是无止境的。因为课堂永远呈生态型,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不少新问题,应当思考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教师必须践行任重而道远前提下的多思考、多实践和多探索。

参考文献:

[1]祁智.剥开教育的责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06.

第6篇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仍旧要发挥自身良好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行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时候,大部分教师仅重视形式,并没有站在更深层次对其进行思考,教学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研究,但教师并不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事实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对学生的引导。当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积极点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新课程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应用相应的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的手段、方式落后,教师在课堂环境中仅应用最基本的教学用具进行教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兴致不高,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到小学语文课堂环境之中,为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发展奠定了发展基础。另外,教师在应用这种教学手段的时候,需要依据教学实际,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

三、创设情境教学,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第7篇

【关键词】小学 作文教学 思考与体会

农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风土人情。但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视野较窄,可供阅读的书籍极其匮乏。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水平低的现象。通过几年不断的探索,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

一、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很多学生一看到作文,最头痛的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记得我是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关注身边的一切,当时就特别注意身边的事和物了,到写作的时候,好像不管什么样的作文,自己都有内容可写。今天自己当老师了,也同样把这个方法告诉我的学生。其实生活中很多的素材都是我们写作的元素,多数孩子觉得没什么可写主要是没用心去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同时我认为这样的积累,对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敏锐度也有很大的帮助,久而久之的积累,作文内容就丰富多彩了。

二、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分阶段进行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性的具体要求是:即低年级说的是提早训练,贯串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表达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三、留心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内容具体的素材。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四、扩大阅读,丰富知识

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五、开辟园地,让学生施展才能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动机。首先我们在每月的教学中,坚持把每位学生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习作1―2篇通过修改后,装订在班级上,每学期编印一本班刊,让每个学生互相交流,并记录下自己成长足迹。还可以将这一成果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六、加强思维方式训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学生作文的过程是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训练过程。儿童作文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也是作文能力表现的前提。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最后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我们身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困难。只要教者有心,把握时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学生爱上作文并不难。当他们融入生活中,他们定会以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以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驰骋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对话有效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曾被简单的叙述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大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没能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厌学情况较为严重,且随年级段的递增厌学情绪愈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师生互相埋怨。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思维停滞,不能主动回答课堂问题。而新课程思想把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创新、高效的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要务。首先,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教师的教的方式不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就无法转变。比如,教师讲课“满堂灌”,学生只能满堂听,把教学看成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拼合,教师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其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存在着许多困惑。教师老一套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课程,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步伐,呈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就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要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师生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致力于学生学习理念的更新,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结合本人教学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由“满堂灌”到“引导学”,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普遍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那教师用不用讲课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具有专业化的教师观,这在新课程理念中有明确地阐述: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注重帮助、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监测和反思,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的潜能和心向。

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本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就是以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当学生把你当成他的朋友,他才敢想敢说敢议,才敢于把自己的见解感受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也才能兴趣盎然的学习。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

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就离不开学生的“看”——阅读、观察。以往的模式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列出提纲,让学生对照提纲阅读,最后将提纲中的问题一一解答,学生记住知识要点,整理笔记。这种模式中,学生是如何思考得到了答案、甚至得不到答案,与哪些方面进行了联系对比,思维的障碍点在哪,除了提纲中出现的问题,别的方面有没有疑点,教师没有全面的把握。这需要学生将阅读、观察、感悟、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三、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激趣是重要手段。

伴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已经告别了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教学模式。电教媒体正悄然走入课堂。农村校园网络同时得到了如火如荼地发展。同时如何运用好校园网络来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性,已经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面临的新课题。

依据课标精神,倡导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以读代讲”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如果再配以有花有草、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个别读、同桌读、组读、汇报读、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从而达成共鸣。这种共鸣是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的,是发自内心的,不是由教师的问,学生的答而得出的结论,不是学生说,教师板书的结果。学了《狼和小羊》一课,我让学生讨论:狼向小羊扑去,会有哪些结果?学生想出了十几种结果,如:狼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正好猎人经过,猎人用枪打死了狼;牧羊犬赶来与狼搏斗,赶跑了狼;羊妈妈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吓走了狼;狼掉进了陷坑;一个孩子正准备用弹弓打鸟,见状射伤了狼的眼睛;小羊被狼吃了,它的爸爸决定复仇,就设计打死了狼……最后,我还让同学们把课文编成了课本剧,孩子们兴趣特别高,可表演中透露出的神态、表情以及对话时的语言学生似乎都在刻意模仿电脑刻件中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