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对航空服务专业的认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航服务
校企合作
培养方式
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旅游业与民航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旅游与航空服务人才,在当今大学业生难以就业的社会现状之下,旅游与航空服务人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努力探索两类人才的培养方式,积极与各用人单位开展合作,践行了市场需求、产学业结合、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办学业理念。
旅游与航空服务业是目前服务业中的主要产业,是窗口型行业,对选择人才的标准较高,要求从业人员既有较好的外型条件、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意识,而旅游与航空专业高等教育正是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业和航空业、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如何吸引优秀的生源就读是目前所有高校都十分重视的问题,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分析市场,调整办学理念,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达到招生“进口”通畅和毕业“出口”通畅的良性循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围绕这一理念,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和实施旅游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式。
1.服务类专业学生就业观念分析
1.1就业目标不明确
一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封闭生活,死读书,读死书,与外界接触太少,没有思想、缺乏个性,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因同学填报该志愿、家里人或朋友极力推荐、该专业门槛低、听说就业前景好、家庭贫困想获得实习补贴等等原因而填报该志愿,对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热爱,进校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没有明确的择业观念和就业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毕业择业时举棋不定,跟着感觉走,拿着自荐材料不是有的放矢,有备而去,而是看哪儿人多就往哪儿投。反之有的同学从人校起就确定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在大学三年中根据自己的目标确定学习重点,不放过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例如到美国迪斯尼酒店,挑选非常严格,首先根据平时成绩,在毕业生中选拔出20名参加系组织的英语笔试,10位同学脱颖而出,成为候选人,准备自荐材料、各类证书,将材料通过网络邮到美方指定邮箱。并强化口语,等候美方的电话口语测试,要求全天候开通手机。准备时间为两周。有的同学热爱酒店服务事业,期望能有更好的就业和学习平台,所以异常珍惜此次机会。在准备期间,她通过网络联系到在实习期间认识的数位美国朋友,请他们帮助指正、反复修改,并仔细询问美国人通常对雇工的哪些方面感兴趣,假设面试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模拟回答,最终被录用。
1.2职业定位有偏差
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观念在当今大学生中仍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出现了价值多元化的局面,“学而优”不一定要做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学而优则白领”的思想在学生中悄然蔓延,就连服务行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甘心从基层做起,从一线干起,认为那是中专生做的事情,而他们应该一毕业就做管理工作。但没有基层经验的人缺乏感性认识,是做不好管理工作的,行业人才要求与学生就业定位发生分歧。L犬J此,作为服务型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抛弃“白领意识”,从实际Ⅲ发,从基层做起,扎扎实实,锻炼自己,提高真本领,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只是肓目清高,“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一心一意做“白领”,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方向,还会影响到将来的择业。
1.3重名利少远见
随着利益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不断加深,一些毕业生的功利心日益增强。他们认为,就业制度的改革,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择业时,价值取向出现了扭曲,就业形成“沿海热”、“j资热”、“高薪热”、“城市热”,只看眼前利益,看单位开出的工资,而不考虑自身的再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对用人单位的问题不作细心研究和准备。在一项大学生择业调查中,对“如果单位待遇好,专业不对口并不重要”的回答中,不同意的仅占22.8%。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国际国内就业机会,合作前都会做好充分的涮查考证,确保单位管理有方、对员T有完善的培训计划、有利学生长远发展。但在动员面试阶段笔者发现,有一些国外就业的机会,往往学生报名很不踊跃,即使参加面试的同学,也有人不是以十分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因为在同学们心目巾,去国外就业一定要是高国内几倍、十几倍的薪水才不枉此行,才不至于白交中介费。而丝毫不会考虑去闰外就业会让他们的专业水平、思维方式、语言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高,缺乏长远眼光。看重经济待遇,关注生存条件本无可厚非,但在与自我价值实现和个人前进发展的比较中,把经济利益的多少作为择业的唯一标准或主要标准显然不妥。大学毕业初期是一个人一生事业奠基和经验积累的最佳阶段,这一时期若能主动进行锤炼和磨砺,不避艰苦,不计得失,则会一生受益无穷。
2旅游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培养实证探索
2.1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建设力度
服务行业高等教育与服务行业发展联系是否紧密,其主要标志是两个:一是专业设置是否能适应服务行业发展;二是培养的学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教育结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充分就业,不能为单位所用,就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影响用人单位的利益获取,导致学校声誉下降,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要解决这一问题,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科专业结构要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实现按需培养。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服务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T作灵活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为此,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在认真细致地做好服务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与预测分析的基础上,在不断完善和提高原有专业建设水平的同时,根据服务业市场的需求和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灵活的特点,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主动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如根据航空业的飞速发展与航空服务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平衡,以及国家对民营航空公司的准入制,我院设置了“航空服务”专业,重点培养民航服务人员与空中保安;根据在桂林召开的“桂林博鳌亚洲旅游论坛”传递m来的对会展营销人才的迫切要求及会展经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系数已达1:10的平均比值的市场分析,并派出专业教师到全国各地的相关企业和学校调研,我们于2006年开办“旅游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在建设新专业的同时,我们还加大力度,努力建设好原有专业,如酒店管理专业已申报湖北省精品专业,这极大地推动了我院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同时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明显的专业优势,较好地满足了服务业对服务人才的需求。
2.2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的中心工作,是确保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增强师资力量。在师资建设方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一方面,与各酒店和旅行社保持密切的行业联系,派出酒店管理专业的年轻教师到四星级以上酒店挂职半年或一年,积累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积极从旅游实践第一线引进高层次、高水平、有较大影响的行业人士,这些具有酒店或导游行业相关资格证书的业内人士实践经验丰富,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对于航空专业的教师,学院采取的是请进来和派出去相结合,2004年设置该专业后就选送了四名骨干教师到北京参加中国民航总局举办的教师培训班学习,同时还与辽宁金通航空培训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的合约,由公司在学院设立武汉办事处,公司领导长驻在校共同管理。目前,学院已建立了一支理论教学与实习指导过硬、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还聘请服务业资深的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的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和其他高校的一些理论研究者作为特聘教师,共同商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培养模式,不定期地邀请他ffq~]校给师生进行专业讲座,也邀请业界的一线丁作人员例如航空公司的空姐、旅行社导游员、景区景点讲解员、酒店餐饮服务员等来校讲座,他们了解行业的新信息和新特点,掌握行业选择人才的标准,能有效地推进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建设,以此方式与企业建立更广泛、更长久和更有实质意义的产学研互动合作,使教与学能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系列措施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也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将一专多能学生推向社会
服务行业是窗口型行业,是服务无中介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我们从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1发,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学院成立有多种社团:礼仪队、模特队、艺术团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选择,学院从社会上聘请相关行业的资深教师为社团成员授课。学院还为各社团成员提供许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例如参加全省高职高专校长交流会的礼仪接待、全省外籍教师的学术研讨会的礼仪接待、参加全省“贝亮天使”选美大赛的颁奖司仪、到各大酒店进行文艺汇演等。全院的学生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类体育比赛、演讲比赛,形成了以航空专业的“航空英语晚会”、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大赛”、酒专业的“实习动员晚会”为核心的校同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大团员青年投身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选派旅游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型旅行社进行专业实践等。所有这些活动均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4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
【关键词】航空服务;职业素质;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航空服务是服务行业的一个特殊门类,是高端服务的代名词。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航空服务尤其是空中服务和地勤服务往往代表了一家航空公司的营运水平。所以,各家航空公司都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素质,尤其是服务素质,分别力争树立起带有自身特点的服务理念。世界知名的航空公司,首先引起大家共鸣的是他们的优质服务口碑,如新加坡航空公司就是世界公认的服务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空乘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对于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客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着这家航空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院校很多,有些取得了成功,但整个行业的水平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山旅)自开办航空服务专业以来,就致力于建立整套行之有效的、贯穿航空服务教学体系的模式,围绕着提高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行教学,以满足航空公司对人才的需求,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的市场目标。所以,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诠释如何提升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有很强的说服力。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观点。
一、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一)以航空服务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航空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强、分工明细的高端服务,涵盖航空售票、候机楼服务、客舱服务等多个具体的专业方向。随着全球航空业的蓬勃发展和激烈竞争,各航空公司无不从提升服务入手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一方面航空服务从业人员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航空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就对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的要求,更是质量的要求。基于对这种市场需求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山旅对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建立起“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减少理论课教学,以实践课带动理论教学,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把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专项能力,按对应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内容,用把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来完善专业体系。这样做的效果是使课程内容及各个教学环节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建立起更直接、更清晰的对应关系,突显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技能性和针对性特征,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度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实践课,忽略能力培养的弊病。
(二)优化课程设置的要点
1.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落实技能本位。即培养方向就是在航空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淡化知识的理论性,而是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课的教学形式来获得,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是通过实践教学在环节上的系统性、完整性、渐进性来实现。突出了人才培养注重专业能力开发的特点,以适应航空服务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
2.在理论知识学习上,把专业教学需要和岗位知识需求结合起来,强化对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理论基础课的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重视理论知识和基础性课程在职业活动中的应用性特征,弱化理论课程的“理论性”,强化理论课程的职业指导性价值。在满足专业课学科理论需要的前提下,克服片面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强化专业教学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的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3.在专业课教学上,立足岗位能力培养,注重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建立“一专多能”的航空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不仅具备航空服务专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具备从事其它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一)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注重引进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形式。利用山旅先进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航空实训中心等),引进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得知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素质培养的需求,引进模块化教学。如引进企业案例教学模块。通过知名航空企业成功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诚守信、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素养;引进职业心理学知识模块,使学生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多种非智力素质方面得以提升,更好的追求职业发展;引进管理学教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力素质和创新思维,以贴合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
三、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通过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近年参加各大航空公司招聘面试的经验,总结提炼出企业面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内容,聘请业内专家讲授面试技巧课程。该课程的核心是通过相关技巧培训,能够顺利赢得面试官的好感。“面试技巧”由航空公司资深乘务长授课,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信心和面试心态,并通过技巧运用把自身职业素养和优点展示出来,达到最好的面试效果。其中模拟面试环节,通过营造真实的面试氛围,使学生在多次反复训练中掌握面试技巧。通过围绕面试技巧的教学和培训,引导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最新用人标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一)企业需要爱岗敬业的员工
航空公司面试官往往会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到航空公司工作?”应聘者的回答可能是类似“待遇好”、“体面”、“有发展前途”等等。这些可能都不是企业想要的回答,因为企业在选择员工时,除了看上员工的能力是否胜任外,更希望其是因为喜欢热爱这个工作而选择它,这样员工才会真正理解这个工作的辛苦、风险,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在任何情况下热情服务、爱岗敬业。空乘服务人员在人们的眼中是在空中飞来飞去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承担了人们所想不到的辛苦,国际航线因时差的不同,国内航线因旅客的不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特殊情况随时都会发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承受不了工作的压力,做不好服务工作。 所以,航空服务专业的教学,对于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个人修养的培训,就应该成为重要的一环。
(二)企业需要的是具有服务意识的员工
对于航空公司的面试官而言,良好的仪表不过是增加了印象分,并不是最重要的。毋庸讳言中国的航空公司在招聘时还是比较青睐外表,而我们看到的空乘人员也是如次。但是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招聘规则正在向国际标准靠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竞争的核心实际上是服务的竞争。当然具备良好的仪表仪态,又兼具服务意识的应聘者是最受欢迎的[1]。很多时候,那些长相最好的应聘者不一定被录取,而外表稍差但表现出很强服务意识的应聘者却往往如愿以偿。这体现在教学方面,就是要把服务意识培养提高到核心的位置。
(三)员工的礼仪修养、细微服务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
航空服务是一种高端服务,其表现形式包括外在的举止行为和内在的服务细节。首先,空乘人员彬彬有礼、优雅大方的举止,甜美亲切、热情友好的微笑就是航空服务最佳态度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航空企业对客人的尊重,同时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而细微服务表现在服务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服务态度的亲和力,主要表现在服务环节上既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又动作娴熟热情周到。在航空公司面试时,面试官往往要设定一个服务场景,来考察应聘者的服务素养和礼仪修养。
(四)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航空服务的必备能力
航空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会通过一些现场环节来测试应聘者的这几项能力。如设定场景,要求应聘者通过语言表达来解决问题,根据其普通话或外语是否标准、流利,是否善于沟通,是否善于解决问题等来打分[2]。在课程设置上,将沟通技巧作为必备能力,根据乘客服务要求,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培训,如对特殊旅客的沟通技巧、对发脾气旅客的沟通技巧、对重要旅客的沟通技巧、对第一次乘飞机的旅客的沟通技巧、对航班不正常起飞时服务的沟通技巧等都要求掌握。外语主要针对空乘人员的职业特点,侧重于听和说的能力,加大口语课的分量,并由外国专家任教。同时还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还经常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将普通话和外语训练结合到机舱内紧急情况、乘客与空乘人员之间发生的一些棘手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上来,由教师给出机舱里的一些假设性的场景和情况,如换座、和生气的乘客进行沟通、对机场发生的紧急情况给予合理解释等情景,让学生进行操练。
(五)空乘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知识修养
作为一名空乘人员,尽管不要求掌握高深的学问,但知识面必须宽广。比如,在飞往美国的航班上,如果空乘人员能掌握美国的国家概况、人文地理、政治、经济情况,如果能掌握途中飞越的国家、城市概况、河流、山脉以及名胜古迹等,在为乘客服务时就能游刃有余。空乘人员还要掌握飞机的设备、紧急情况的处置、飞行中的服务工作程序以及服务技巧等等。可以说,空乘服务人员上要懂天文地理、下要掌握各种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不但要有漂亮的外在美,也要有丰富的内在美。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中,融入大量的相关知识讲座,也要求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学习积累和个人涵养的提高。
四、注重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航空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为民航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适应航空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加强实践教学,一是要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设施的建设。抓好模拟操作、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环境中加以应用。二是要走出去。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航空服务行业一线去实地考察、实际操练,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操作本领。三是要请进来。在教学过程中,把民航业的专家请到学校,传授职业知识、开办专业讲座、进行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四是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已经和航空公司联合成立了教学基地。学生在教学基地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提高了岗位实践技能,学生就业后立即就能顶岗,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五、“校企结合”办学模式是山旅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成功的保障
注重与企业的合作,教学要与行业发展同步,师资素养要与时俱进。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一直坚持走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路子,一直坚持引进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坚持师资以各种形式走进企业充电并反馈教学的模式,保证了专业教学与行业发展同步,人才培养能充分反映市场需求。
(一)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的合作模式
山旅航空服务专业在2003年创立前,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调研,由此发现山东省的航空业虽然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开办航空服务专业的时机正确恰当。到2006年,山旅每年专业招生人数为60名左右,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并积累了办学经验。航空服务专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对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时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力量已很难做到专业的做大做强。因此,形势要求山旅必须寻找更好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办学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经过多次交流和洽谈,山旅与金通航空服务公司建立了联系,通过大量前期工作和务实协商,最终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从此以后,双方的校企合作之路就越走越好。借助企业在市场宣传、专业培训、实习就业和雄厚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专业建设迅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山旅先后与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扩大了航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伴随着就业渠道的拓宽,专业吸引力越来越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资金投入的加大,专业教学硬件设施条件也逐渐提高,新建的航空实训楼及其内部设施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随着合作的发展,专业实训渠道和实训岗位不断得到拓展。双方的合作还体现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上,始终贴合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山旅的航空服务专业始终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获得了长足发展。合作办学的第一年,招生人数就扩大到172名,2008年又增加到200名,目前有航空服务专业(空乘方向)在校生500多名。山旅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渠道也拓展到国航、南航、东航、山航、深航、厦航、大韩航空等各大航空公司,以及民航管理局、北京首都机场、济南国际机场、深圳机场等。
(二)与济南国际机场的合作模式
在校企合作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取得显著成效后,山旅更坚定了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的方针。2008年,山旅与济南机场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即每年为济南机场定向招生航空服务(安检专业)一个班,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均为量身定做,专业课程由机场安检部门派出专业人士讲授,学生实习和就业由机场以订单的方式全部承担。这种合作模式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根据航空服务专业几年来合作办学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维和探索是指导山旅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的正确道路。山旅与济南机场的合作最大的亮点是引入专家教学机制和相关安检设施的引入。一方面,利用企业投资引进的设备,使课堂教学可以做到实景化,提高了实践课的现场感,同时机场安检的主管和一线员工定期亲临授课;另一方面,学生有机会到机场进行短期实训,亲身体验机场安检的真实过程,进行职业岗位的体验。2009年9月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举行,济南空港迎来空前的运力高峰。在此期间,山旅航空服务安检方向的学生有机会到济南机场安检部门的一线岗位参加实训工作,从安检员助手做起,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工作,并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实习安检员。学生的收获颇多,他们的实践技能、服务理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优异表现也得到机场方面的高度赞扬[3]。
六、结束语
中国航空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需求,这就向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的高素质航空服务人才的要求,以满足航空业发展的需要。这既是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育中转变思路,改革教学,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来提升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影、钟小东.关于空乘专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6(6).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高民航空乘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民航业空中乘务人才培养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应对民航业发展趋势,在2000年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是浙江省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空中乘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达到100%,这依托于民航业的迅速发展,同时与学校科学的职业人才培养理念和途径息息相关。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民航业发展需要,具有优势技能和品质的在航空服务及现代高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从事高端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民航业及现代高端服务业的欢迎。
一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就业特点
(一)职业素养要求高
空中乘务是一项高端服务性的职业,虽然人员缺口大,但竞争和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航空服务质量的高低是服务人员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组织及经营管理水平,又将影响到公司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有美丽、大方、端庄的外在形象,还应掌握适应航空服务工作需要的技能和品质,以达到内外兼修。这要求空中乘务专业学生要熟练掌握航空乘务基本技能,有坚实的外语基础,有良好人文素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近几年的招聘情况看,航空公司为更好地适应民航业的市场竞争和现代化服务业的高素质要求,招聘的职业标准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素质也要不断提升,适应航空公司用人的标准。但总的来说,航空公司还是比较青睐高职毕业学生,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拥有较强岗位实践能力,职业素质高,适应性强,适合航空公司人才的需求。
(二)就业前景广阔
近来年,随着航空业的迅速发展,航空乘务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为该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空中乘务专业虽然是以航空类为主的专业分支,但它具有综合性和多变性,这要求在校期间从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抓起。从当前职业发展情况看,学这个专业首选是本行业,但并不一定从事这个行业,就是说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不一定要在这个行业范围内就业。该专业学生除了主要去国内外航空公司和机场就业外,还可以在其它相关服务行业就业,如:高星级酒店、高铁、地铁、移动公司、银行等。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在一些窗口形象单位,整体工作环境良好,管理规范,工资待遇高,学生也愿意在这些单位工作,找到自身的价值。高职院校采取了2+1学制,有许多学生在大二就被航空公司招聘进去,经过培训提前走上工作岗位。有甚者大一学生就被航空公司“圈定”,经过一段时间在学校的学习,时机一成熟就可以参加航空公司培训上岗。
(三)岗位竞争激烈
目前,航空类专业得到许多高校的重视,纷纷开设相关专业。从全国范围来看,设立空中乘务专业的院校共计20多所,其中高职院校占80%。从浙江省范围看,从2000年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一家,到现在的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2012杭州师范大学在全省率先开设本科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与礼仪方向)。随着空中乘务专业毕业学生的增多,虽然该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率维持在较高状态,但衡量该专业办学水平上的机率呈下降趋势。这与航空公司用人选聘范围和标准以及与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有关。虽然民航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但该岗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学生不但要与同学历同专业学生竞争,而且要和本科甚至研究生其他专业学生竞争。因此,民航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机遇和竞争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具有较明显的调节和影响作用。
(四)就业期望值高
空中乘务工作本身具有强大的职业魅力,是许多年轻人渴望和憧憬的目标。在选择就读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要求相对较高,部分学生难免会产生一定的优越感,从而在心态上很难把握好恰当的位置,要求比较高,对工作的选择比较挑剔,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现象。有些学生进校读空中乘务专业就抱着非得“上机”的理想而来,但不能“上机”也是正常的事情。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蓝天梦想放弃或错过了一些本来该拥有的机会,令人感到可惜。空中乘务员看似天使,其实工作是非常辛苦的,光环背后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空中乘务专业侧重于服务的实践操作学习,工作层次主要在服务岗位。有部分学生真正接触到空中乘务工作以后就会发现,由于自身定位的落差和职业心理准备的不充分,感到失望和产生抱怨的情绪,甚至出现不少人工作不久就选择了辞职。
二关于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是衡量大学办学质量的核心。空中乘务岗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较高,所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市场,适应岗位的需求。特别在专业技术课程开设中,如乘务基础实务,乘务广播训练、客舱沟通技巧、乘务英语听说训练等课程聘请具有岗位经验的乘务员担当主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外在形象与内在函养相统一,注重职业技能和品质全面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省、市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建设来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现代民航业发展需要,具有坚实的外语基础、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职业品质并掌握航空乘务基本技能,拥有较强岗位实践能力、岗位综合服务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在航空服务及高端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从事服务工作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突破口,进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二)加强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校在空中乘务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空乘学生进校之后就应开展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给予正确的就业理念引导,灌输职业规划、择业和就业的相关知识,分析就业前景和就业广度,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与职业岗位的关系,找到合适的定位,以免造成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既要鼓励学生朝着职业目标不断努力,又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即使上不了机也能够找到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同时,鼓励学生学习好的专业技能,提升人文修养,特别是根据行业和岗位的变化注入新鲜、适应性强的动态信息,让学生能根据行业和岗位的动态变化找准自己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广开就业渠道,倡导灵活就业
就业难是相对的社会问题,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当航空公司进人难时或学生条件达不到航空公司标准时,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要寻求适应性单位和岗位。学校在引进用人单位时应把好关,不是任何单位都可以进,而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适合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目前该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在国航、东航、南航、海航和厦航等国内航空公司外,还有在新加坡航空、大韩航空和阿联酋航空等国外航空公司就业,除此之外还有机场、高星级酒店、高铁、移动公司、银行等单位,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目前空乘的学生就业渠道是宽广的,关键的是学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适合做什么。适当地抓住就业时机,去争取自己所想要的机遇。
(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机遇很多,但有时机遇来的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把握好每个机遇,所以我们要做好抓住机遇的准备。在进校前,学校要把好招生进口关,提升生源质量。在校期间,空乘专业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培养自身职业素养,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空中乘务是一个比较高门槛的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在光鲜的外表下,是高强度、奔波的工作环境,这不仅需要空中乘务人员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更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及坚韧顽强的心理素质。相信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素质,任何岗位都会欢迎,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民航业的快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就业现状,我们要从社会岗位需求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多渠道应对和解决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就业质量,为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相信随着我国的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民航业的腾飞,空中乘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航空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首先,航空法学以一般法律原则之外的航空特殊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并不研究一般的民事、商事、行政或刑事法原则。这使得航空法学首先是一门法律之中的特殊学科。作为特殊学科的航空法具有逻辑自洽的特性,无需借助其他学科来完善其特殊性。超越特殊性的规则属于一般法律原则与制度,不属于航空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从航空法学的历史发展来看,航空法学虽然包含多个部门法学的知识基础,但这些知识基础是以追溯的方式而非自然积淀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其认识论基础是航空法的特殊性,而不是一般部门法的原则性。航空法学是以航空法特色为核心支撑的,没有航空法特色,就不能称其为航空法学。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则以航空法学为核心培养内容,并根据其培养内容需要而设置培养计划,因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是应航空法学及上述航空法特色而设立的法学专业,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具有以下几个最重要的特色:一是培养目标与普通法学培养目标不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以培养理解和掌握不同于一般部门法的特殊航空法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而不是培养理解和掌握一般部门法基本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二是培养内容以航空法特殊制度为核心,辐射普通法学知识,而不是以普通法学基本制度为基础,简单叠加航空法课程。三是所设置的课群是以将航空知识与航空需求作为其前提的跨学科课群为主的完整课程体系。当然,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还有其他一些特征,但至少应当满足上述三个特征,否则不能称其为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当在对航空法的特色、航空法学特色的准确认识基础上进行。然而,就目前试图建设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大学来看,尚未有基于上述清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下文以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的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例,来分析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合理的建设路径。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着力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院校虽有四五所,但以中国民航大学最为突出。故此,以该校的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为蓝本研究其得失,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实证素材。早期的中国民航大学并没有法学专业,但为了满足让民航人才懂一些航空法律知识的目的,开设了简单的航空法课程。之后,学校认识到航空产业对于航空法人才的需要,结合学校作为民航专业院校的角色定位,决定设立法学院,并在此后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等工作中,逐步认识到民航大学的法学院应当是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院,而非以普通法学为教育目标的法学院。这一点为包括学校教师及各层次评估专家所认同。“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因此,着力培养航空法特色人才成为该校法学院的基本目标。然而,由于对航空法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专业建设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朴素的1+1 培养模式不符合航空法学的特色。为突显民航法特色,民航大学法学院对本科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了普通法学课程加航空法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法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除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普通法学专业课程外,还专门开设了航空法学、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民航法律实务等航空法模块课程”,[3]并将此作为其特色培养模式的核心来理解。然而,此种培养模式并不符合航空法学的特色,不能满足航空法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一般的部门法教育基础上进行航空法教育的1+1 模式的设置前提是:航空法学是需要在普通法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模块教育。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航空法学仅仅涉及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法的特殊规则对航空活动的规制,其特殊规则之外的普通的部门法知识仅仅在航空法未有规定时才作为补充对航空活动予以规制。从法律发展历史来看,除航空法外,各个部门法的历史均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但在发展过程中,航空法并未被列入法律发展的“计划”之中,因此才有了在今天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有土地者拥有上至天寰下至地心的权利”的法谚。换言之,航空法的出现是出乎传统法律意料之外的,传统法律并未为航空法准备足够的养料。航空法唯一的养料来自于另一个同样充满特殊制度的法律部门:海商法。因此,航空法拥有自洽的逻辑体系,无需去向一般部门法寻求知识基础,但却可以通过自身的逻辑推演与一般部门法建立特殊法与一般法之间的适用逻辑。换言之,今天的一般部门法知识之所以可以构成航空法的知识补充,是因为航空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仍植根于人们的普通生活之中,因而需要在特殊制度之外关照普适性规则的作用。因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并非是普通法学课程加航空法模块课程的简单叠加,此种模式忽略了航空法本身的特色与发展历史,与航空法特色教育所需的基本模式不符。第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目前,在民航大学法学院本科课程设置中,承担航空法学特色教育任务的课程主要是以下几门:《航空法学》《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与《民航法律实务》。这些课程是在普通法学课程为核心的基础上叠加设置的,并不符合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航空法学特色专业以培养理解和掌握航空法特殊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首先,课程设置应以航空法学为核心,而不是以普通法学课程为核心。否则,培养的人才只能是普通法学人才,绝不能说因为多学习了几门重复性很高的航空法课程就是航空法特色人才。其次,课程设置应当构成完整的航空法学科体系。在目前民航大学所设置的五门课程中,《航空法学》是对航空法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的简介性课程,而其他四门课程中,只有《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构成航空法学体系的一部分,而其他应当具备的课程,如《通用航空法》《宪法与航空》《航空侵权法》《航空行政法》《航空合同法》《航空产业与劳动法》《航空物权法》《航空融资法》《航空企业法》《国际航空法》及《航空国际私法》等航空法学体系应有的大量课程却未能设置。很难想象在课程内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所培养的法律人才是航空法特色人才。第三,课程设置应当满足航空法实践的需求。“法律实践的需求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内容,而法学教育的展开又将影响法学的学科建设”。[4]目前,航空实践中最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集中在通用航空、航空融资、航空劳资关系、航空安全运行法规与标准、空域制度、承运人、机场与旅客纠纷以及涉外航空法律服务等方面,然而民航大学所开设的航空法课程远远未能涵盖这些重要领域。不能培养解决航空现实法律问题的人才,就不能称之为有特色的专业。
第三,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过于僵化。民航大学的教学计划一般四年一次小的修改,大的修改则需要由学校确定修改幅度、条件和时机。同时,法学院教师设置课程自由度较小,课程设置完全由教务处决定。而教务处组织的专家在确定是否设置选修课方面缺乏法学专家,导致新申请的航空法课程往往被砍掉。笔者就曾申请过《航空货物运输法》课程,但最终无疾而终。之所以开设该课程,是因为目前所有航空法课程都主要讲授旅客运输规则,并不讲授货物运输法律。而事实上,我国几乎所有开设航空法学的大学均将注意力集中在旅客运输法中,航空货物运输法都一笔带过。而航空货物运输随着电商的兴起正在勃发生机,故此,忽略航空货物运输法既是对实践的冷漠,也是对航空法学体系完整性的无视。教学计划的僵化与课程设置程序的不合理,导致航空法学的特色课程无法通过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社会实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难以培养符合实践需求的航空法特色人才。第四,法学教师缺乏航空法或者其他运输法律背景知识,影响对航空法学的准确理解。毫无疑问,对于普通法学专业毕业的法律人而言,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就是两个新的专业,他们利用以往所学的普通法学知识完全不能理解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知识,而需要重新学习,这是由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然而,民航大学法学院的多数教师没有运输法律的知识背景,对航空法的理解多从民法等学科的知识视角出发,往往产生偏差。在此种境况下,如果不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航空法知识系统培养,进行航空法特色人才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三、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可能路径如何革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无疑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点。航空法及航空法学的特色使得其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法及其学科。因此,针对航空法特色的法学教育就必须以对航空法特色的充分把握为基础,以现有问题的解决为导向,设立以专业建设目标、课群设置、教育模式与师资培养方案为主要内容的培养体系。第一,在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新的专业建设目标。根据前述对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内涵的描述,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当确立这样的建设目标:设置具备航空法学学科完整体系的课群体系,将1+1 教育模式转向航空法学向普通法学辐射的发散模式,培养能够解决航空活动中的现实法律问题并掌握通识性知识与航空法学知识的学生,拥有一批航空法专家型教师。上述专业建设目标抛弃了一些虚无宏大的目标,选择了距离我们最近又最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第二,以航空法学体系为核心设置课程,顺应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内涵与特征,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课程应当以完整的航空法学体系为核心进行设置。笔者以为,应当将普通法学的16 门主干课程融入航空法特色课程之中,亦即将航空法特殊制度与相应的普通法学课程相融合设立课程。首先,《法理学》《中国法制史》《航空法学》与《宪法与航空》应当作为航空法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将《法律英语》课程改为《航空法律英语》,亦列入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地理与大气物理概论》《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作为通识课程。之所以开设通识课程,目的在于为航空法特色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如地理知识对于航空知识的理解不可或缺,而历史知识对于法律而言更是理解法律文化与制度背景的必需储备。而以《民航概论》《航空运输》《航空史》作为专业背景课。上述课程亦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模块。此外,结合普通法学主干课,开设《航空刑法与刑事诉讼》《航空民商事诉讼与仲裁》《航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航空知识产权法》《航空产业与劳动法》《国际航空法》及《航空国际私法》《国际航空合作与竞争法》《航空侵权法》《航空合同法》《航空物权法》等课程,作为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必修课。《航空安保法》《航空保险法》《通用航空法》《航空融资法》《航空企业法》《航空环境法》等作为专业限选课。而《商法》《经济法》《法律职业与伦理》《法律谈判》等相关课程则作为专业拓展课,列入任选课模块。上述课程包含了法学主干课,却是以航空法学的特殊知识与相关课程充分融合的方式展开。至于实践课程的开设,下文另有述及。第三,理论教学以“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归纳与演绎逻辑为宏观模式,实践教学从“旁观者模式”向“自体验模式”转向。对于前述课程的教授,不是航空法学知识与法学主干课程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讲授航空法知识,扩及法学一般知识,形成“特殊向一般”的归纳逻辑。此种讲述方式符合法律演进的过程:众多个别事实的重复导致规则的形成。比如《航空合同法》在讲旅客运输合同时,会讲述旅客运输合同与一般合同订立的基本差别,进而阐明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及其在旅客运输合同中的认定,避免了合同法知识太散、无法聚焦于航空运输合同制度的问题。在1+1 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了《合同法》之后,并不能自然地推演出旅客运输合同的订立模式,因为电子订票系统与传统合同订立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航空法学的很多特殊制度是一般的部门法规则所不能演绎出来的。因此,新的课程设置同时关照了知识递增的两种读书逻辑并体现了航空法学的专业特色。
第四,法学教育一直表现为一种“旁观者模式”,即“学生读书本上的法律规则,评价和分析他人的行为法律效果。因此,即便是我们采用所谓案例分析的模式,也无法摆脱隔靴搔痒的无奈,学生始终无法体验行为与法律结合的规则效果。多年来,无论我们如何改革,似乎‘旁观者模式’一直是个让人沮丧而无法摆脱的范式”。[5“] 在法学理论研习时,将自身经历或处理过的案件进行法律模拟评价,以判断自身当初行为的正当性,从而提高法学素养,这种法学教育模式以自身体验与法律再评价模拟为核心,可以称之为自体验法学教育模式(以下简称‘自体验模式’)”。[5“] 自体验模式”将案件旁听、案件模拟剧(非简单的模拟法庭,而是包含案件整个发生过程的回放式重演与审判模拟相结合的剧场化过程)、诊所式法律教育、企业等航空实务部门的实践等作为重要的课程形式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诊所式法律教育是教育革新的资源之一,潜在的(至少)也是反对传统法学院课堂威权主义和内容贫乏的方式之一”。[6]民航大学也曾开设诊所式教育,但仅仅只是一个形式,基本的教育工作并未展开就已黯然退场。这不是因为该种教育模式不好,而是未被列入教学计划,缺乏制度保障,今后的特色专业建设应当注意吸取以往的教训。借鉴美国发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经验与我们的实际,该教育方式应当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至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以课程方式跨两个学年与至少一个暑假为期开设。同时,将目前的毕业实习改为航空法律社会调查。上述“自体验模式”的建构避免了“旁观者模式”的弊端,以回应霍姆斯“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的经典论断。
关键词:空乘专业 职业素养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21世纪民航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运载工具大型化、运输国际化、
运输流程高科技化等新特点的日益凸显,对民航专业学生和民航教育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飞机客舱服务是民航运输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航空公司的服务质量。在激烈的航空市场竞争中,直接为旅客服务的空乘人员的形象和工作态度,对航空公司占领市场,赢得更多的回头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空乘人员是航空公司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的代言人,空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对于旅客对航空企业的质量评价、企业品牌的忠诚度、航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至关重要,空乘人员所以事的是高风险的职业,工作任务是与乘客打交道,服务的乘客来自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极具亲和力的外表和强烈的事业心,有较强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更要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专业人文素养和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程序化、专业性的管理和服务,还应该提供更高品位包含政治、外语、历史、地理、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所以,每个空乘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宽厚的知识兼容性,集专业技术和文化素养于一身,而这些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恰恰是学校可以通过科学规范的教育训练手段培养形成的。
空乘专业学生性格开朗、热情、朝气、有责任心、交际、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与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相符。同时她们也有着一定的人格缺陷,体现为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思想简单和懒惰,缺乏主见和进取心,不愿接受新事物,竞争和革新意识较差,独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遇事缺乏果断,感情用事。以职业特点来看,上述人格缺陷与空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对空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素养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也是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崇高的职业理念是职业素养的精髓,高尚的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根本,高超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优良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培养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从学生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成为训练有素的骨干人才,为自己进一步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平台。在适者生存的社会中,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空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对策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不动摇,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有些行为却是不文明的,说明中华人民传统美德在某一部分大学生的心中并不深刻。应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从文化修养、政治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自我修养的四大基本环节进行培养,使大学生一步步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境界,提升自己修养和素质。首先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修养的培养。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同学们的专业技能,为高校对文化修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大力提升政治理论修养的水平。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开展学习班、培训班及对入党工作的开展,积极推优入党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弘扬对同学们政治理论的完善和提高。同时还要培养空中乘务所需要的文化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总之,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使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
2、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不动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空乘学生实行准军事化教育管理是民航行业的特殊要求,准军事化管理是指非军事单位借鉴和运用军事管理的方式和原则实行的内部管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团结紧张的生活作风,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整齐划一的内务秩序。”在学生管理的全过程中采用准军事化管理。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包括:早操制度、内务卫生制度、学生容貌制度、纪律检查制度、晚间就寝制度、每日总结会议等制度。通过准军事化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并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力求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整齐划一、行为规范、纪律严明的良好局面。准军事化管理比一般的管理要求更严格、内容更规范、标准更高、效果更好。对于空乘学生而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的学习风气,做到令行禁止、雷厉风行。要从细节入手,在提高执行意愿、执行能力、执行效果上下功夫,通过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尤其是90后学生的进校以及实施学分制,对学生实施准军事化教育管理就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坚持开展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诚信、守纪、节俭、勤奋、刻苦作风纪律。提高了他们的文明意识、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外显和外化,这一点决定了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职业行为规范的认同和内化。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空乘专业这样一个对纪律性和服务意识有高度要求的专业。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二课”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空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作为空乘专业的大学生,将来从事特殊职业的群体,其工作性质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心理常处于超负荷状态,这种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经受着体力、耐力、应变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所以,必须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和成长需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然要和校内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密切联系。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素质展示的平台,通过组织、参与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可以组织学生分班竞赛,比如以班为单位进行“专业知识竞赛”、“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让他们能在为班集体争取荣誉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如针对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中英文广播词大赛”、“面试技巧大赛”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为,在失败面前,许多大学生会感到消极、沮丧。笔者的学生××,因为多次参加航空公司的选乘面试落选,心情很沮丧,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在她心理无助的时候,笔者给她安慰和鼓励,使她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重新投入到下一个航空公司的面试中,最后获得成功。所以,在日常的教育中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认识挫折存在的必然性,面对挫折应采取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这样才能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加强就业指导课的实效性,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发空乘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加强对学生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的培养。让每位学生入校后即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指导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着手为自己今后三年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制定计划,为以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础。在就业指导和择业指导中,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关的职业资格,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将来的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的选拨标准也越来越高,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外在形象,对内在涵养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因此,要让学生能认识到内外兼修的重要性,学校的课程培养也应突出重点培养、综合提高这一培养原则。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性知识,不断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增强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同时,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对空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人文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创造好各种条件。
【参考文献】
[1]浅谈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科学时代》2012年第3期. 李欣、郝金玲
关键词:“工程材料学”;航空航天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24-03
“工程材料学”是航空主机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虽然仅有48学时,但承担着为未来的航空工程师构建材料知识体系的重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近年的工作实践,对该课程在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进行研讨。
一、高度重视航空和材料领域发展对“工程材料学”课程教学的影响
材料学既是基础科学,也是应用科学。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工程领域的关键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相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材料科学成为最活跃的科学领域,材料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工程材料学”以物理学、化学等理论为知识基础,系统介绍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中提出的对材料结构、性能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学”具有较长的开设历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工程类课程建设的需求更加迫切,有必要以新的形势为背景反思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航空以众多学科知识、先进研究成果为基础,已发展成为一个由多个分系统组成的大系统,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现代航空技术一百多年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探索天空,也使得飞行器的工作条件更加恶劣,工作环境更加严苛。现代飞行器不仅要具有速度快、航程大、载重多等特点,还要满足节能低碳等要求。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航空航天领域的诸多难题提供了可能,“一代材料,一代飞机”已成为飞行器发展公认的规律。这对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的材料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飞行器及其主要部件的设计、制造和维护工作中,要全面认识材料的性质和特点,才能挖掘材料的潜能,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满足工作需要。面对航空航天迅猛的发展形势,仅了解和掌握已有材料的知识是不够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要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分析材料领域的发展对航空航天领域的影响,同时要认真研究具体工作对新材料、新工艺的要求,明确材料发展的需求。在新型飞行器的研发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用户对飞行器总体性能的多种要求,对各项技术参数进行统一的优化。在落实对飞行器性能的要求时可以发现,很多要求是相互矛盾的,比如飞机的航程和机动性就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需要对飞机进行一体化设计,要及时掌握各种设计方案对飞机主要材料和工艺的要求,对飞机整体结构进行综合优化。在此过程中,各部门工程师都需要和材料系统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降低全系统的风险,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综合性能。材料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材料科学与技术是研究材料成分、结构、加工工艺与其性能和应用的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材料科学是发展最快速的学科之一,在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耐磨材料、表面强化、材料加工工程等主要方向上的发展日新月异,促使“工程材料学”课程内容的不断充实。
“工程材料学”课程要系统讲授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使得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早期的航空工程结构以自然材料为主,如在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上,木材占47%,普通钢占35%,布占18%。随后,以德国科学家发明具有时效强化功能的硬铝为代表,很多优质金属材料被开发出来,使得大量采用金属材料制造飞机结构成为可能,也使得研究者们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于金属材料的探索。相应地,这一时期“工程材料学”课程内容也以金属材料为主。上世纪70年代以后,复合材料开始在航空领域应用。复合材料具有较高比强度和比刚度的优点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对其抱有很大的希望。航空工程师首先采用复合材料制造舱门、整流罩、安定面等次承力结构,而现在复合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机翼、机身等部位,向主承力结构过渡。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制造性能被大量应用在复杂曲面构件上。复合材料构件共固化、整体成型工艺能够成型大型整体部件,减少零件、紧固件和模具的数量,降低成本,减少装配,减轻重量。复合材料的用量已成为先进飞行器的重要标志。相应地,复合材料必然要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钛合金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飞行器具有更好的耐热能力,提高了发动机、蒙皮等结构的性能,有效解决了防热问题。“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及时反映材料科学在提高飞行器性能方面的新应用与新进展。与此同时,其他相关学科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主机专业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工程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二、认真分析专业教学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不同要求
“工程材料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桥梁和纽带,在航空航天主机类专业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对主机类各专业采用同一标准教学。虽然主机类各专业人才培养有其共性要求,但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差异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工程材料学”课程应该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主机类专业根据航空领域中的分工培养学生,毕业学生的工作要求有所不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不一样。就材料方面知识而言,不同专业学生也会有所区别,应按照专业特点纵向划分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要求。不同专业主要服务对象的材料特点是确定课程要求的主要依据。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要全面统筹飞行器产品及各部件的设计和制造,主要从事飞行器总体设计、结构设计、飞机外形设计、飞机性能计算与分析、结构受力与分析、飞机故障诊断及维修等工作,要求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对现代飞行器设计技术的影响,因此要较全面地掌握主要航空材料的性能、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轻质高强材料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学习飞行器动力装置或飞行器动力装置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主要培养能从事飞行器动力装置及其他热动力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实验、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飞行器动力的重要部件对抗氧化性能和抗热腐蚀性能要求较高,要求材料和结构具有在高温下长期工作的组织结构稳定性。因此,材料在高温下的行为、性能和分析、选择方法应该是该专业“工程材料学”课程的重点。飞行器制造工程和机械工程等专业要针对现代飞行器工作条件严酷、构造复杂的特点,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设计要求,并为飞行器维护提供便利。该专业要求学生理解飞行器各部件的选材要求,掌握材料的制造工艺。飞行器零部件形状复杂,所用材料品种繁多,加工方法多样,工艺要求精细。很多新材料首先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应用,其制造技术具有新颖性的特征,设计、材料与制造工艺互相融合、相互促进的特点非常明显,这就要求学生在“工程材料学”课程中把材料基础打好,适应工艺和材料不断发展的要求。虽然各专业对“工程材料学”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但课程基础一致。
该课程名称为“工程材料学”,即明确其重点在于将材料科学与技术的成果运用于航空航天工程,把材料基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工程材料学”是相关专业材料学科的基本课程,学生要通过该课程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微观和宏观基础知识,学习材料研究、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材料结构与性能等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等技术,为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创造条件,为将来从事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等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在明确了各专业对该课程的个性化要求的基础上,更要明确共性要求。“工程材料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材料方面的科学概念,提升材料方面的科学素质,扎实的材料科学与技术知识基础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工程材料学”课程采用“公共知识+方向知识”的模式比较合适,即把教学内容划分为每个专业均要求了解的材料领域知识和根据各个专业特色需要重点介绍的知识两部分,既满足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需要,又注重了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促进了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的融合渗透,较好地满足了材料、设计、制造、维护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增强了跨学科、跨专业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和研讨问题的能力。
三、多管齐下建设丰富的教学环境
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工程材料学”课程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创新目标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方案,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要求,注重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注重与工程实践教育的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研与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对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要对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内容进行修订,与相关教学环节有效整合,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加强与后续课程及实践活动的联系,解决学科基础课的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脱节或不衔接等问题。
“工程材料学”在第四学期开设,是一门承前启后的课程。在前期开设的课程中,“大学物理”和“航空航天概论”是两门直接相关的课程。“大学物理”提供了学习“工程材料学”的科学基础,认真分析“大学物理”知识点在“工程材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航空航天概论”以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为主线,介绍飞行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如果在“工程材料学”课程讲授之初让学生重新回到机库,从材料发展的角度再次审视航空航天的进步,结合材料学的概念研究飞行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会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相关专业的后续课程中,有好多课程与“工程材料学”密切相关,如“飞行器总体设计”、“发动机原理”、“先进制造技术”等,如果在“工程材料学”中对有关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综合分析相关概念,加深理解。在主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中,“工程训练”是集中式的工程能力培养环节,其教学内容与“工程材料学”密切相关。“工程训练”教学内容以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为主,包括热处理、铸造、锻造、焊接、车削加工、铣削加工、刨削加工、磨削加工、钳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塑性成型等,每一种制造工艺和方法都与工程材料密切相关。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材料是加工对象,对材料的性能等的介绍很简单,学生的认识较浅。如果在“工程训练”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加工工艺和方法对材料作较深入的介绍,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不同材料加工工艺和方法的适应性,可以促进学生把材料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分析研究实际材料在加工过程中的表现来认识材料的性能,通过感性认识来体会材料变化的规律,把深奥的材料科学理论知识和生动形象的加工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工程训练效果,还能让学生把材料的知识学活,留下更深刻的影响,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潜力。
航空航天主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是重要的综合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任务一般是完成一项涉及本专业一门或多门主要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设计工作,通过一系列设计图纸、技术方案等文件体现工作成果。很多主机类专业的课程设计涉及材料的选用、处理等方面的问题。按照教学计划,“工程材料学”先行开设。因此,在相关课程设计中,有目的地提出材料问题,引导学生在更广的范围里选材,在更加深入的层面上分析材料性能,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材料科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把材料知识转化为初步的工作能力,克服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倾向。
四、结语
航空航天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该领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科学技术的进步。材料学是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材料学”要按照现代大工程观的要求组织教学,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培养质量。航空航天领域和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工程材料学”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按照理论实践结合、突出工程应用的要求构建知识体系。在教学工作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深入研究材料学的基本要求和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公共知识+方向知识”的“工程材料学”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统筹考虑专业教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及课程设计、工程训练、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以“工程材料学”课程为中心,注重课程的纵向推进和知识的横向联系,不断加深对材料学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多角度研究分析、跨专业交流合作、多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张校,姚可夫.工程材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周风云.工程材料及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少刚,郑勇,汪涛.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M].国防科技出版社,2016.
[4]闫康平.工程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5]于永泗,齐民.机械工程材料[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Discussion on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Teaching for Aeronautic Majors
WANG Tao,ZHOU Ke-yin
(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0016,China)
关键词:企业;货运;项目化教学
目前,我国物流的教学起步比较晚,国际货运课程更比国际发展要慢得多,根据估计,中国有大约5万多家,货运企业中既有国有企业,又有大量的各种中小型企业。物流货运是国际物流的一个分支。物流行业中的企业的数量很多,然而这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每年都巨大,在实际生活中,对物流企业而言,货运这一行业更加喜欢去招聘已经工作了几年有工作经验的人才,并且货运这个行业的特点要求相关人员具备大量的操作技能和一些经验知识,而学校的物流专业相对传统的模式和教学内容很难适合这一需求,而本专业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根据工作的岗位,自行设置项目化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满足货运企业的进出口业务操作、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员、单证员等各种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从历年的物流专业学生的毕业信息来看,很多学生对此课程有比较高的认可度。所以,本专业是关系到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的重要课程,同样也是关系到所有用人单位对学生认可度高低的一门课程。
一、课程设计的依据
在中国目前货运企业虽然在性质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实际工作却没有太大的差距。为了真正了解今后的工作――从事的货运行业,首先要知道企业目前在货运企业有些什么样的岗位,以及有些什么工作需求,从而知道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对不同岗位的调研,通过国际货运企业人士的调研,汇总出相关的工作领域的分析图表。
在企业的合作中,选择企业的真实数据,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化的教学。第一点,在校内和校外建立相关的实训场所,最好和企业联办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比如申通快递店、部分4S店,在具体业务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专项的教学,通过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客户走访、总结分析等步骤来完成相关的业务。最后,通过模拟真正的企业场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组织进行项目化的教学,以项目为引导,以实际的数据和结果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模拟来熟练掌握货代行业的基本操作和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
二、物流货运的项目设计
项目一:货代企业从事的领域。该训练项目的目标是要熟悉人从事的业务内容、货运行业需要遵守的一般的行为规范;要熟悉货运从事的注意事项,了解货代企业在成为海运的人、航空人、无船承运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等经营资质的申请条件、申请文件、审批程序;了解国际货运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岗位的工作内容。
项目二:对进出口相关的业务进行的操作。目标是以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为主要的路线,模拟出一个商品交易的过程作为背景,同时对进出口中的价格进行核算、进行交易磋商和签订相关的书面合同等主要的操作过程,经过训练模拟操作,使每一个学生掌握进出口的基本流程和认识单证的操作。
项目三:在海上从事的货运业务。货物业务一般通过水路运输去完成,当今社会最多的是集装箱运输,通过让每个学生扮演操作员、单证员来完成运输手续,熟悉所有关于租船订舱的业务流程,并且掌握船期和价格的变化,学会填写托运单和所有委托书。对海运的货运整箱拼箱进出口业务进行相关的操作。
项目四:“航空货代业务”。在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后,从事跨国运输的业务一般由航空运输完成,尤其在我国飞速的发展下,更加高速和快捷的运输服务更是越来越被企业所青睐,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办理运输手续,熟悉作为航空货运人的业务,同时随时掌握运输费用的动态变化、学会填写关于航空运输托运单据,让学生了解航空人的行为规范准则。
项目五:多式联运的业务。在国际上普遍对货物的运输采用多式联运完成,尤其在我国香港作为一贸易大港,从事大量的转船货运,多数货物通过此来完成的,可以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熟悉和了解运输的手续,熟悉关于多式联运经营人相关的业务。
三、项目的关键
关键词:焊接理论基础;卓越工程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9-02
南昌航空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隶属于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1999年开始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具有鲜明航空、国防特色的高等学校。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学校创办历史最早的专业之一,是目前江西省内和航空院校唯一的本科焊接专业,1996年被评为“江西省重点学科”,1998年与“铸造”、“锻压”专业合并成“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大类专业。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对焊接专业人才的需要,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又重新建立了“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继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之后国内第三个设置的“焊接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焊接理论基础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金属材料在熔焊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金属材料在熔焊条件下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据此正确地分析及解决熔焊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金属焊接性的能力和正确制定常用金属材料焊接工艺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焊接专业课程做理论准备。因此,焊接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后续焊接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焊接的实质及其发展概况、焊接热源的种类及特性;焊接化学冶金过程的特点、规律及其对焊缝质量的影响;常用焊接材料的种类、作用和特点;焊接熔池凝固过程的特点及焊接缺陷的种类与控制;金属在焊接过程中组织转变的特点及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与性能变化;掌握焊接裂纹的种类、特征、危害、产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涉及材料、机械、力学、化学、冶金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多且抽象,各知识点相互关联,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困难。焊接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部分服务于航空企业,非常希望了解航空产品先进焊接方法如真空电子束焊、激光焊时焊接冶金原理、接头容易出现什么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等,而这些都无法从教材上获得。另外,在教育部“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下,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课时不断压缩,从最初的64学时到48学时,现在已缩减到40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教学内容略有增加而教学课时数大幅缩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是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基于上述情况,必须对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二、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缓解目前课程的教学所面临的诸如课时不断被缩减、教学内容基本不变、相关领域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涌现等矛盾,通过多媒体播放先进的焊接方法录像和动画、展现接头金相组织、典型接头缺陷形貌,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各种焊接方法、接头组织及缺陷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加深基础理论的理解。通过选取航空典型产品进行实物教学,鼓励同学们参与讨论,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相衔接,通过实例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讲解课程部分章节,其他同学提问,这不仅能使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学生可在教的过程中锻炼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提高自信心等,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和老师交流,通过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因此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
2.“国际焊接工程师”焊接理论基础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的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南昌航空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强,能在焊接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研制与维修、生产和经营管理,熟悉国际焊接标准和焊接施工的卓越焊接工程师。本校于2011年开始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开始联合举办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班,已陆续举办了3届。在焊接理论基础课程授课时,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航空需求、凸显航空特色,对焊接理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优化,将国际焊接工程师培训体系中“焊接工艺及设备”、“材料及材料的焊接行为”部分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如增加激光焊及电子束焊等高能束焊接方法,在讲述“焊接材料”这一章节时补充焊接材料国际标准。通过与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网上互动,了解所在企业实际产品焊接存在的问题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补充部分焊接问题,并启发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注重课本知识的及时更新,将国内外焊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本系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紧跟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本专业的信心。南昌航空大学焊接工程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航空集团支持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项目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多数为工程应用型项目,在进行科研项目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素材。通过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三方面的结合,结合科研成果以最接近工程实际的方式指导、训练学生,使得课堂教学紧跟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从事本专业的信心,达到培养工程化、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例如在讲述接头缺陷时,以某航空企业涡轮叶片钛合金焊接缺陷控制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零件采用传统熔焊方法接头易出现气孔、冷裂纹缺陷?为了提高零件焊接质量,可以选择哪些的焊接方法,采取哪些工艺措施?……并与我系老师解决裂纹缺陷的具体措施相比较。通过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把课程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强化实践能力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而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的重要标志。传统的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主要为课程内的实验,与工程实际结合不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略显不足,特别是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除了开展焊接理论基础课程内的实验外,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多渠道、多形式开辟实践培养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科技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和南昌航空大学的“创新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老师在研科研项目,学生焊接创新实践训练环节、毕业论文工作等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毕业论文、课程设计有充足的经费和条件保障,提高了实践活动的质量。如部分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孕育剂Ti、Zr细化铝铜合金焊缝组织机理研究”,学生通过研究铝铜合金焊缝化学冶金原理及凝固过程,分析铝铜合金熔焊时接头气孔及裂纹等缺陷产生原因,提出控制缺陷的措施并通过试验验证,通过实际研究项目的锻炼使得学生增强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等。经过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焊接创新大赛上,我校参赛焊接学子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三、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焊接理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将“国际焊接工程师”焊接理论基础培训内容与课程培养方案相融合,强化案例教学及问题教学;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泉,杨宗辉,初雅杰.工程类专业“焊接冶金学”课程新教学法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8):65-66.
[2]宗琳.《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218.
[3]王永东,周月波,郑光海,等.《焊接冶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2,(09):157-158.
[4]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摇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