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物流管理的知识

物流管理的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物流管理的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物流管理的知识

第1篇

[关键词]智能化;物流管理;途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29

[中图分类号]F252;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02

0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推广普及和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同时,相关的物流需求业务也变得日益增多。面对这种状况,现今的物流管理模式逐渐满足不了客户的需求。而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逐步对传统物流行业进行革新,提高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为现代化物流管理带来希望。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物流管理的途径进行了相关探索。比如:万园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角度详细剖析了最新互联网技术对物流管理的运输、存储和控制管理的影响。黄银娣通过比较互联网时代,仿真软件对传统物流管理的影响,指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仿真软件的物流管理模型更加精准高效。杜显峰 等人以医疗耗材作为研究切入点,详细分析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医院耗材物流管理的影响。虽然有很多学者做了相关研究,但是,都是从某个单一的角度进行切入分析,没有从互联网对物流管理模式的整体影响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本文结合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在介绍了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物流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利用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物流管理的具体途径和策略,以促进我国现代物流行业的高效发展。

1 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物流管理的概念

智能化物流管理是指利用最新技术手段,将商品从供方向需方进行智能化输送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智能化存储、运输、精准化快递、高效包装、智能化装卸和商品数据的智能采集分析,目标是让供应者得享效益最大化和需求者得到最好服务。

2 互联网时代将传统物流管理进行智能化改造所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物流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变革。不过在应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物流管理进行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将会面临很多挑战。主要有:各个企业物流系统通信协议不一致;现有物流管理模块耦合度高,进行信息化改造时牵动比较大;物流管理环节相对复杂多变,在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时,不可控因素过多;缺乏对物流管理和信息化技术都精通了解的全面性人才;现有物流服务模式单一,在进行智能化改造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元化改革;智能化物流管理中商品信息安全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

3 互联网时代进行智能化物流管理的途径

通过事先指定相应的应对途径,采取相关措施,可以对物流管理模式进行智能化改造,使各项物流服务能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协作配合,同时降低相关支出,提高物流效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今物流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是智能化物流的基本模式。它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达到了快速高效智能的物流管理。本文从互联网技术、物流管理系统等多个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智能化物流管理的途径和策略。

3.1 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严格遵守通信标准

严格一致的信息通信标准,可以帮助企业之间信息的整合和物流管理系统的整合,为进一步进行高效智能管理打下基础。所以,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和科研公共组织对于互联网下物流管理通信标准的制定,同时企业自身要严格遵守,这样,在各个系统模块整合时,可以实现低耦合高独立的管理模式,并且不影响企业之间数据的互通。所以,对于物流公司,最需要做的就是遵守国家制定的通信标准,以方便物流企业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

3.2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减少物流服务支出,构造多元化物流服务模式

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物流云平台,同时,平台自动将商品信息以及物流信息推送给企业和个人,同时提供用户主动查询的接口,方便企业和个人对物流整个流程的及时管控。同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的云端平台,对闲置货物进行全局管配,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吸引用户,最终打造成规模庞大的物流管理集群,形成规模效益。

3.3 改革物流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全方位物流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实现智能化物流管理的根本。现有的专业人才,知识面相对较窄,对互联网技术理解不够深刻,进而在对物流管理进行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只有利用互联网思维,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对现有的物流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变革,进而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物流管理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智能化物流管理改造的问题,从极大地加快我国物流管理智能化、高效化的进程。

3.4 利用大数据,构造云端安全信息采集管理系统

在物流管理过程进行智能化改造的过程中,商品信息的安全至关重要,比如:竞争对手盗取到同行企业的商品物流信息,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所以,建造一个安全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数据采集安全性问题。通过分析海量数据采集行为,来智能化判断异常行为,从而进行有效的监测管控,为下一步商品数据智能化分析打下基础。

3.5 构建物流商品实时数据反馈系统

传统物流管理的商品输送是盲区,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了解商品输送过程中的实时信息,这样对于商品的调度以及保护都是不利的。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时获取商品数据,对商品数量、流向及剩余商品信息进行监控,尤其是对商品安全信息的采集,可以实现对特殊商品的安全高效智能化监管。通过商品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实现收集商品的LBS(基于位置服务)信息,同时实时对后台进行反馈。在物流管理全行程里,实现对每个商品的精细化数据收集、智能化分析。对于产生的各个商品的实时信息,物流管理者可以对有问题的商品进行追踪和找回,对于商品管理及危险事件防范起到了关键作用。

3.6 基于互联网技术全面升级物流管理系统

现今的物流管理系y,仅仅具有对商品的被动调度功能,已不适应现今物流管理的需要。通过使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可以实现物流管理中的资产、商品、数据以及实际物品的有效整合和管理,所以传统的物流管理系统应该基于互联网手段进行全面改进和改革。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手段的现今物流管理分析系统实现了对商品制造、存储、输运、售卖及使用整个过程的全面即时数据的收集输运,使后面的信息管理系统,比如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等,可以形成智能化的产品供应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改进现有物流的效率低问题,提高物流管理的智能化程度。

3.7 构造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云端管理分析系统

物流管理过程中,通过最新技术设备产生的数据将是海量的,传统的统计计算手段,将不能满足对物流数据智能化分析的需要。通过构造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云端智能分析平台,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物流数据的智能化分析,以完成对商品的全面分析预警调度,帮助管理者高效地管理调度商品,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智能化。将物流管理分析系统,打造成以云计算为核心的系统,可以大大缩短数据分析处理的时间,帮助决策者及时作出科学有效的决策。这对于现有物流管理模式的智能化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4 结 语

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发展,现有物流管理模式逐渐满足不了新时代的需要。而现有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曙光。本文首先概述了智能化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然后详细描述了互联网时代将传统物流管理进行智能化改造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本文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调研结果,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智能化物流管理的有效途径,促进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提高物流效率,同时,帮助物流管理者科学高效地进行商品调度和配送管理,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产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万园,白钢,王乐辉,等.GIS与GPS、GPRS结合在物流中的应用实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6).

第2篇

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复合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因此,在高校有条件地对大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实行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可以为人才市场培养理论水平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和研究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可以促进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也大大缩短了毕业生“进人角色”的时间。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条件地参加职业资格认证,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时具有了较强竞争实力,占据了有利位置。本文就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及其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高校物流管理相关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据预测,到2012年我国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为3万~4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近30万人。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每年高校物流相关专业都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但一方面,这些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又急需大量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如此尴尬的局面出现的愿意主要是目前大部分高效物流专业的培养方案都采用“厚基础,宽口径”模式,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但忽略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物流管理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专业培养方案缺乏针对性,核心课程设置特色不突出。目前,一些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清楚自己毕业后能竞争哪些工作岗位,这些物流岗位群需要哪些专业知识、技能,以及通过怎样课程路线能够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课程体系设置不是建立在对大量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做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对本科相应专业的培训方案略加修改,导致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宽泛、偏理论化,核心专业课程核心地位不突出,分散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毕业生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2、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内容偏理论化。由于教材大多是由在校教师编写的,而编者往往缺乏企业的工作经验,教材内容陈旧,很少介绍物流新技术、新方法。学生等到毕业时发现自己学习的内容很多,但是能记得的很少,面对企业招聘人员的提问时无法应对。虽然学生每学期都进行了专业课程实训,但实训题目往往很肤浅,学生没有机会通过实际项目、真实的企业环境来锻炼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差。

3、教学评价体系滞后。现行考试制度考核方式单一且侧重知识的考核,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对学生职业场景的工作过程及技能进行考查。另外,考核内容相对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企业的发展速度。

二、职业资格认证对物流专业教学的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的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单一具有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都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阶段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物流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将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是满足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1、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物流课程教学有助于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认证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围绕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市场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

2、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物流专业教学有助于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证教学有效进行的基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围绕高效物流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专业课程,有助于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达到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3、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有助于提高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高校教学,打破了以往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对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质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出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劳动者,必须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介绍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推行的物流职业经理认证主要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面向职业高中、中专在校生及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者;中级面向大专以上学历,且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者;高级是面向本科以上学历,在企业中担任物流总监、企业副总以上职务者。该认证主要适合于各类物流和生产企业的各级物流管理人员及大、中专在校生。目前也只有该认证可以与高校的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

四、中物联物流师认证与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相结合的探索

1、探索思路。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把学生校内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内容相结合,将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要求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未来物流岗位要求,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的教学改革目标。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以《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跟踪行业培训和考核标准,通过相关岗位的调查研究,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和制定基于职业资格认证融入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在部分班级试点,一边试验一边研究,探索物流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以验证改革方案的正确性,再进一步扩大和推广。

第3篇

    Abstract:Modern logistics is integrated with knowledge-intensive,technology-intensive, capital-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ty,which demands versatile talents with the high-quality badly. Logistics managerial talent must mas-ter the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trade,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financial cost management, foreign languages,security management and laws. Moreover,these talents must possess the rigorous and careful mode of thinking,co-operative and unselfish team spirits,ability to study and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ability of flexible and coordina-tive organization,and ability to deal with special accidents.

    Key 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talent’s quality;ability demands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广博的知识面,急需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一、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眼于当前和将来的发展需要,一个合格的物流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在实际中根据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一)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等。物流是商流的载体,物流活动是贸易活动的货物交付过程。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的企业,成为一个采购和供给双方的货物交接和结算点,多家供货商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供货,并通过物流企业向采购方结算。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了解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在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贸易性质是一般贸易下的出口还是进口;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涉不涉及退税;报关方式是进口保税、出口监管还是转关运输;以及在通关环节可能要产生的各种费用等等。物流从业人员如果对相关政策和法规没有清楚的了解,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的、可行的物流方案和有效的成本预算。

    (二)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运输包括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一单业务中,可能要涉及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环节。业务人员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任务执行的时候,只有在熟练的掌握了多种交通工具使用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客户提供恰当合适的物流服务。一个合格的仓库保管员,不仅能够履行收发、保管货物的职能,同时能够担负起作业流程优化、硬件设施设备有效利用、库存合理控制以及其他增值服务职能。

    (三)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在物流服务营销的过程中,业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作业成本分析的能力,只有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才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针对一个物流方案,成本分析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以及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四)外语知识。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外语的应用频率越来越高,特别是英语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言的地位已无庸质疑,随着商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也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中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影子。如果物流企业要加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供应链或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或者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就应该适应全程物流活动对信息传递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使其不但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时时准确的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英文合同的能力。

    (五)安全管理知识。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即不是买方,也不是卖方,而是买方或者卖方委托的物流服务提供者,接受买方或者卖方的委托,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执行物流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安全隐患无时不在。由于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中,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的问题,一个看似很小的事故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六)法律知识及其他。物流业是一个服务行业,物流企业的运作不简单是企业内部的行为,而是涉及多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任何一种物流服务都是一种用合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承诺,物流服务供求双方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书,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的。物流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市场拓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订合同的时候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他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

    二、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一)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约定的方式送到指运地,过程的设计必须是严谨的、科学的、合规合法的。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少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和大数额的索赔。所以在这个链状的服务中,从业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二)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物流作业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结构,在这个网中存在着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作业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又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的瘫痪。所以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一种合作奉献的团队精神,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上下游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将整个线上的作业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无法实现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目的,就不可能有效准确的完成繁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服务。

    (三)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物的供需双方要随时发出各种货物供需信息,及时了解货物在途、在库状态,时时监控物流作业的执行情况,而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也必定要有这种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信息和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四)灵活协调的组织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对人才的竞争,而具体的就表现为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竞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要有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执行管理理念的能力。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化方案设计、系统化资源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管理,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在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物流从业人员更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物流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消费者参与到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与上下游环节协调合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物流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面,同时应具有相当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F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现代学徒制来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师傅将掌握的某项技能、技术传授给徒弟是传统“学徒制”的运作模式,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雏形。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快速适应物流岗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企业物流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的和校外企业联系,达成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参观的地方,尤其是应该基于现代学徒制,与许多物流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真正为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找寻出路。

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

1.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而建立的校企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新机制,旨在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现代学徒制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强调了学校教育因素。“跨界的教育”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和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与理解也有了深刻意义。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这就要求学校积极探索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1.2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师傅引导徒弟”是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常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进不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5个特征。

1.2.1 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相结合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不是要求企业简单参与,而是要求企业与学校一起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共同承担相应的风险。

1.2.2 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双身份”的现代学徒特征

学生一方面是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又是联系企业的学徒。学生要进入现代学徒制项目就必须以高职学院学生身份从企业获得学徒岗位,在深层次校企合作下接受学校与企业的教育与培训。

1.2.3 “双体系”的校企课程结构

“双体系”的校企课程结构既有高职院校原本的专业课程,还开设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的企业课程,网络学习、现场跟企业师傅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的方式是完成“双体系”课程结构学生的常用方法与手段。

1.2.4 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的“双导师”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遴选一部分在职的专职教师去企业锻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精选企业中技术技能优秀、责任心强的员工担任学生的企业导师,构建现代学徒制所需的企业师资队伍。

1.2.5 学校和企业并轨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与企业在双方共同开发“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一方面构建学校学业标准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构建企业学徒标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完善。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太合理

同质化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主要趋向。现代物流、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物流自动化、物流系统分析和物流规划是目前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然而,很多高职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也将这些课程作为课程设置的核心,没有将本科物流与高职物流区分开来,丧失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特色不明显。

2.2 物流专业的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倡导利用互联网创业的大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招生与就业形势都比较好。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尤其是硬件实训条件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的需要,实训条件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打折扣。尤其是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条件不足,对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的资金较少,校内实践教学的物流软件也不完善,更没有合理安排学生的校外实践,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2.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薄弱

物流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应的物流人才也比较少,大部分理论知识扎实、技术技能强的员工选择了企业,而流入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从事的不是本行,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老师是从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市场营销、或其他专业与学科转型而来,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也是边教边学,边学边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也比较困难,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教师自己都不会操作,怎么能教好学生,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3.1 构建学校和物流企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

现代物流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企业物流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尽可能的和校外的物流企业达成合作办学关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现代学徒制,需要探索学校本位和企业本位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3.2 重构物流管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一方面,高职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每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阶段性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将实际物流岗位工作任务及要求反映到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高职院校一起开发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企业课程,并且细化每门企业课程的学习任务和技能要求,将企业中整个物流运作系统体现到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中。

3.3 改革教学组织管理模式

工学交替是一种很好的实践,然而,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与教学组织模式严重影响了工学交替的实施。工学交替延伸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主题,合理衔接了工与学,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发展”的教育理念。工学交替在教学组织方式方面强调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的共性,在教学管理模式方面实施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管理,在人才培养绩效方面注重校企共同开发、管理课程、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4 打造学校教师和物流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要经常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培训,争取到企业锻炼。同时还要聘请熟悉专业知识的物流企业的精英,这些精英具备了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通过打造学校教师和物流企业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团队,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阶段性学习完学校物流管理的课程后,到企业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完成相应企业课程的实操技能训练,为了激励学生能胜任好学徒这一身份,可以效仿、学习荷兰和瑞士等国家,企业对于一些可以独立完成技术岗位工作的学徒给予一定的薪资报酬。

3.5 采用学校和企业并轨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考核标准,而企业根据企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由企业导师制定企业学徒的考核标准。通过建立学校的“学业标准”与企业的“学徒标准”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现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之中,保证学习和实践过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毕业后就能马上上岗。

4 结 语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贯穿于学生从入学、毕业到就业的全过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能够满足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媛媛,匡瑛.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反思[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40).

第5篇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研究的现状

CNKI检索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国外实践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泰勒的目标评价程序模式、克雷斯沃尔德目标分类体系、L.D.Stuffierbeam的CIPP模式、M.Scriven的目标游离模式等,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NVQ、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及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m,都在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形成了独特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CNKI资料检索显示,国内的赵居礼、贺政纲、肖伟才、查吉德、陈宝春、田鸣、盖馥等学者,对实践教学指标选择、实践教学的监控及反馈机制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关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采用了CIPP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层次分析法三种方法,研究人员通过问卷发放、开放式访谈或封闭式访谈等形式收集资料,并最终确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及指标的权重。当前针对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有冯燕芳利用SPSS统计分析得到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李春蕾采用CIPP对实践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因素的研究。上述研究均侧重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确立,未系统地提出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立方法。笔者结合当前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情况,结合访谈和问卷发放的结果’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将实践教学评价主要指标因素重要程度进行了划分,并根据主观判断和客观统计的结果计算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二、高职物流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中国物流年鉴2013》中指出:截至2012年底,在全国本科院校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有394所,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有80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8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超过1000所,不同学历层次的物流专业在校生突破100万。物流实践教学是以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形式。为了缩小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之间的落差,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跟踪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海峡人才网、赶集网和58同城等主要人才需求网站的关于福建省物流管理的招聘信息,以及访谈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发现常见的物流招聘岗位包括操作员、仓管员、配送员、业务员、单证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和储备干部等。企业对相关物流岗位的需求主要强调工作态度、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工作经历。尽管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对相关岗位的实践能力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信息显示实践能力是各企业共同关注的重点。

以福建省为例,目前,福建省共有高职院校53所,其中开设物流专业的有36所各院校对物流开展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办订单班,积极参与省级物流技能竞赛,强调助理物流师的通过率等。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的相关课程也都开设了实践教学内容,部分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中还设置了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尽管实践教学的项目和开展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主要是围绕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展开。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务处、院级或系部督导、学生和教师同行,主要完成实践教学评价表的填写和访谈工作。以独立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为例,笔者通过访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外经贸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专业教师,整理了当前福建省内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的独立实践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见表1所示),发现考核主要形式是实习指导教师或实习企业负责人依据实习鉴定表的内容在实习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鉴定表的形式有主观判断、客观评价和综合评价三种。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符合实践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评价主体多元、实践成果有标准可遵循的原则。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1、树立企业需求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贴近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努力为企业提供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熟悉企业运作的基础岗位人才,并为这些人才走向基础管理岗位提供相应的训练。德国双元制、加拿大TAFF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按照企业的需求和标准来培养人才。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应贴近区域内各行业或者物流企业的需求,把握现代物流行业的特点,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院校应制定出实践教学计划,拟定实践教学比例,设计相应的能力培养阶梯’并有计划地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课和能力拓展课中制定出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和预计达到的效果。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有序开展,明确能力提升的层次及最终培养目标,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尽可能地量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指标。

2、加大实践教学投人

为了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高职院校应紧跟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时了解企业的物流人才需求及变化;应在学生掌握实践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采取翻转课堂的方式,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物流实践教学投人主要包括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m学校应加大物流实训室建设,配备常见的物流实训设备和装备,如地牛、升降车、电子标签拣选设备、立体库、手持终端点、条码打印机等,改善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

3、完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随着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流行,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实践教学评价方式更加系统科学。各院校应构建岗位群实践教学的具体考核模式和操作标准,着手编写物流主要岗位的实践教学指导书和考核办法;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监测实践教学实施效果,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及时完善实践课程的内容。为进一步完善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可以引人开放式评价、分阶段评价、物流竞赛、物流双证书、互评和自评、实习鉴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督,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4、建立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为了稳定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除了加强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建设外,还必须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引进。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已经在很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推广。但是,由于企业的工作压力大和人员流动大,各院校的兼职教师都普遍存在人员不稳定和实践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问题,并且大部分企业兼职教师都是利用非工作时间到学院进行实训指导。针对这种情况,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除开展订单班、顶岗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外,还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如开设实训工场,引进合作企业,加速实训基地产业化运作;建立物流技能培训站和鉴定站,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深化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等等。

(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获得性,笔者最终选择了层次分析法(AHP法)作为研究方法。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能将决策者的经验进行量化,广泛用于目标(因素)结构复杂其缺乏必要的数据的决策分析中。AHP法将问题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即设置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再根据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来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笔者通过资料检索、问卷和专家访谈的形式,最终选择了教学理念、教学投入、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和教学结果5个一级指标,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比例、专兼职教师比例等19个二级指标,构建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2)。

(三)确定权重

设计权重指标时,结合文献资料、评估数据和部分专家打分,采用1-9的比例标度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形成高职物流管理一级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比较矩阵

                                     

四、结论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可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企业想要和需要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当前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可由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投人、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结果五个指标构成。采用AHP法构建的评价体系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既考虑了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又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研究中发现不同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判断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指标体系的确定应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类型、企业的需求和专业方向,通过0.1,表明该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C/>0.1时,应重新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当判断矩阵维数〃越大’判断的一致性越差,可以引入修正值RI,改用修正后的一致性指标C/?=胃进行检验。高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一级指标的重要性排序结果为: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投入、教学结果、教学理念。

第6篇

关键词:顶岗实习;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t practice after have quit widespread problems, tak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Jiangsu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2013 to 2015 three consecutive graduates analysis of curren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quit reason, explor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t practice mode, and also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post practice work.

Key words: substituted post exercit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高职学校通常会安排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工作前,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顶岗实习不同于其它就业实习,它决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目标能否实现。

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物流人才是非常抢手的,但是,我国物流管理市场上却存在着供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物流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踏实肯干,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择业时,纷纷放弃自己的专业,离职、改行的现象非常普遍,成为行业人才流失的主体。

顶岗实习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终结性环节,顶岗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地将实习与今后的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毕业后顺利投身工作岗位并融入社会做好准备。然而,不少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后却放弃到物流行业就业的机会,这说明顶岗实习对学生择业具有重大影响。

1 顶岗实习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为了掌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后不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纷纷选择其他岗位情况,课题组选择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5年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2013~2015年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分别为94、97和46人,参加问卷调研及访谈的同学分别为85、87和43人,共计215人参与调查。参与调查的这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都是与物流行业相关,从数据(90.7%)可见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有较高的专业对口率。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所有专业中一直位居榜首,被调研的这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大多是通过学校的双选会、社会招聘和亲友介绍选择的,调研时间是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论文答辩之前。希望其调研结果能对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建设提供实证依据。调研具体情况见图1~图3。

从图1~图3可看出,顶岗实习结束后只有30%左右的学生基本满足现有岗位,剩于60%以上的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纷纷选择离职。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升迁机会少,工作枯燥且强度较大,就业实际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相差甚远。而准备离职的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转入其它相对轻松的职业。这说明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不仅不能对本岗位的肯定,反而6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转行的念头,这一现象应引起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 调查结论分析

2.1 工作内容枯燥,企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从图1、图3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结束后24%与20%的学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枯燥且劳动强度大。物流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较高,但行业壁垒很低的职业。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对接收到的大学生都要安排在基层岗位进行锻炼,例如:储存、装卸、包装、运输、配送等基层岗位。比如有些同学在南京苏宁电器顶岗实习,所在部门是配送部,每天的工作对象是货物,除了接货、送货、退货就是清点数量,在调研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较为枯燥、乏味。再加上一部分同学感觉劳动强度较大,在仓库工作环境较差,夏热、冬冷,这时往往就会选择放弃。这说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对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工作岗位缺乏了解。

2.2 升迁机会少、薪资待遇低。调查显示(见图1、图3),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结束后25%与20%的同学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升迁机会少,薪资待遇低。由于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实际操作的技术和技巧,当学生走向顶岗实习岗位后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实践技能的积累,顶岗实习的学生进入企业数月后难以融入企业,要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更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要成为部门负责人更得经过3~5年的时间,可见物流管理专业短时间内升迁机会并不大。通过调研,发现物流管理专业升迁岗位较少,3~5年内大部分学生还是从事着物流基层操作工作,学生反映不是不够优秀而是物流专业迁移岗位太少。通过调研还发现物流公司一般工资较低,实习期1 200~1 500元,转正后不过1 800元左右,再加上如果发生事故还要被罚款,工资就更低了。如此低的工资,再加上升迁机会较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学生因此选择逃离物流公司。

2.3 按部就班,不善于思考和创新。从图3可以看出,2015届毕业生中有14%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实际与就业期望相差甚远。调研显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90%以上是物流管理操作岗位,而这些岗位较为规范、重复性强,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就足以满足岗位要求。或者仅仅停留在“工作导师”教过的基本技能,不懂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创新精神来更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只知道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就足够了,甚至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也不主动处理,而是把问题推向领班或组长。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缺少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进行创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近一半从未认认真真地思考过自己在岗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只是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所以他们认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没有成就感,现实工作与当初期望相差甚远,往往这个时候他们会选择离开。

3 对策建议

3.1 发挥顶岗实习平台效应,转变就业观念。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从当年12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学生在这段时间是通过手机和QQ与辅导员及论文指导老师联系,由于学生反馈信息的不及时性,老师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每天工作的情况及心情变化。虽然学校有顶岗实习平台,但是真正的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现阶段顶岗实习这个平台效应只起到让学生论文答辩前完成12篇日志和1个总结,而且这12篇日志很多学生都是离论文答辩前一周一气呵成,根本没有依据实习工作内容来完成,平全失去了应有作用。顶岗实习平台实际上应是一个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的平台,学校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登录平台写出自己的当天实习日志及实习中遇到的难题,辅导员及论文指导老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难题,并积极与企业指导教师及时地进行沟通协调等。让学生逐渐了解到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特殊性,让学生们做好心理准备,慢慢适应物流岗位环境。

3.2 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教会学生“两条腿”走路。高职高专学生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大实践培训力度。调研中发现,22%学生认为在校所学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培训力量。学校在利用好校内实践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顶岗实多在苏宁电器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有2个月的认知实习,学校可以和苏宁电器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在走出校门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工作。

在利用好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同时要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以淮安信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其成功的经验是:校内真实的物流操作实训室,能承担集装箱操作,货运和泊位策划的模拟实训,还有一些先进的软件操作系统。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在培养物流基层操作人员的同时,培养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为以后学生职业岗位的升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会学生要用“两条腿”走路。

3.3 顶岗内容融入到毕业论文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操作型岗位,操作中的创新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盘点库存时发现,如果在商品入库时专门贴上标签,出库时再把它撕下,那么在盘点库存时核对撕下的标签和剩余库存商品的数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经调查参加顶岗实习35%的学生表示在实习中收获很大,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要求论文指导老师切实指导好学生按照自己的顶岗实习岗位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内容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密切联系起来。既帮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又强化学生社会实习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 总 结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离职率,不仅对学生本人带来不利,浪费几年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企业、对社会也带来一定的损失。进入新的职场,还要花时间去钻研新的专业知识,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才能取得成就。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离职的次数越多,越不利在职场中的进步。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员工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很多的投入,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载体,员工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损失。因此,关注核心员工的离职原因和对企业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离职率居各行业之首,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是对学校理论知识的主要应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对口岗位中去,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因此,学校和企业有责任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解决学生们顶岗实习过程的思想及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后离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小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3-15.

[2] 红,冷凯君.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144-145.

[3] 侯宏霞. 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125-127.

第7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物流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1- 0091- 02

工学结合是把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工学结合在理工类专业中开展得较好,而在文科专业实施却面临着实际的问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性强,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强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探究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物流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1 高职物流专业是以培养物流领域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其实用性、操作性和职业性,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优势和特色之所在。这就要求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必须以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中心,教学时间分配应达到1∶1。

1.2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迫切且更加现实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物流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更加现实。物流人才能否很快适应岗位要求和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有调查显示:企业目前需要的物流人才主要集中在物流市场开发、物流系统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方面。企业物流岗位用人较多的主要集中在仓储和运输岗位。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是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要求“既能动口,更能动手”。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干能力,克服眼高手低的问题。

1.3 物流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物流是一门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物流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运输、储存、包装、流通加工、搬运装卸、信息处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去操作,这些都带有明显的实践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应提升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物流教学内容和模式,改革和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

2 现阶段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物流专业教学内容有待重构,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核心因素之一。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尽管多数学校正在积极加大工学结合课程的建设力度,但是不少课程改革仅停留在概念层面,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仍未深入到课堂教学层面,与实际工作岗位贴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大实践课程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也缺乏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但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单一的讲授授课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2.2 实践环境有待改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其环境与布局直接关系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的首要条件是拥有充足的实训、实践、实习的场所。但高职物流专业普遍存在班级规模大、人数多、实训条件不足等情况。建设大量的校内实验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当务之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对校内实践基础设施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资金。校外校企合作也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从师资培养到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个层面未能真正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许多学校尚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部分专业基本还停留在纸面上。

2.3 “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与提高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师德水准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师资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普通高校的教师;二是普通高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三是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刚刚毕业的部分青年教师在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的组织、课堂教学进程的控制与驾驭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但又缺少相关高等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教学能力不强,且这部分兼职教师的比例在一些高职院校是非常少的。高职物流专业的师资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2.4 高职物流专业的考核方式单一

既然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中的比重,那么考核方式也应作相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通常以单一的笔试作为主要的考核形式,忽视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核。比如实验实训课、项目教学的课程,以笔试的形式很难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单一的考核形式也错误地引导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思路和观念,培养的也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不合格人才。

3 基于工学结合视角的实施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鉴于高职物流专业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目前高职物流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本文从工学结合角度,提出实施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3.1 优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做一体化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设置应更偏重实践教学,应注重仓储、配送、报关、报检等物流操作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使培养的学生胜任企业工作。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包括:第一阶段是预备性实践教学,即物流认知实习,可安排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主要采用现场调研、专家访问、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阶段性实践教学,属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课程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三阶段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

结合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减少冗长的说教式教学,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大力开展项目化教学,或进行案例教学,或融合职业资格证书,使项目课程改革的兼容性在教学方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强化专业课程对应的业务岗位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2 深化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都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来实现。针对缺乏实验实训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问题,学校除了加大对实验实训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外,还要加强与企业物流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来解决,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化、情景化的教学环境。开展校企合作,可以把企业请进来,学校也可以积极主动地走进企业。实施工学结合的模式也有很多种,实践比较成功的有:订单培养、项目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引企入校等方式。

3.3 建立多种形式结合的技能考核制度

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后,考试方式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应加大实践操作考核的比例,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际操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来确定成绩。对于采用项目学习法教学的课程,可以按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进行评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把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如助理物流师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代证书等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证书。

3.4 加快“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物流师资水平决定物流教学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于普通高校的教师和普通高校的硕士或博士毕业生青年教师,应以加强其实践经验,提高其操作技能为中心,鼓励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对于来自于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教师,应以加强其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教学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其执教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既可以充实师资队伍,又可以促进在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的交流。

4 结束语

高职物流专业的教育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要培养企业能很快使用的人才。工学结合是实现实践教学很好的载体。学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完善高职物流专业的实践课程内容和体系,培养出一大批有一定专业技术理论基础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应用型物流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要参考文献

[1] 马甜. PBL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的探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92-93.

[2] 周悟,吴宁. 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政教学的思考[J].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147-148.

[3] 方华.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系统性研究[J]. 职教通讯, 2010(9):70-72.

第8篇

关键词:物流质量管理实施战略

据报道,被称为“川运王”的川运运输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携近千家客户3000万货款潜逃。紧接着其属下遍及四川的分公司纷纷关门。个人的失信不足为怪,可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物流业中的货运行业信任危机指数高达70%,这绝非危言耸听。企业一方面在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却频频失信客户,导致大量业务流失。这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物流企业的质量管理还未跟上。

一、物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物流质量管理定义

所谓物流质量管理,业界还未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物流质量管理就是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在物流作业和运筹优化的全过程进行运用,是供应链上的一个满足顾客要求的环节,是物流服务特性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

2.物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1世纪的经济特点是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物流企业面对的是开放的市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物流企业在质量水平和营业水平上的竞争日益加剧。而我国现有的物流企业,很大一部分是从传统的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管理上的原因种种,有许多不规范的管理因素,如企业严重的家长制作风、缺乏严格的决策程序等等,导致物流的作业方式和物流服务水平低下,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物流服务流程和规则,这对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带来了困难。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混乱、物流信息化程度低,难以实现工商企业信息化的要求,会影响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业务量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结合我国现阶段的这种国情,重视质量管理理论在现代物流业中的应用是急需且必要的。质量管理在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物流质量管理内容的界定

物流是一个复杂系统,是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等七大功能的有机结合,它贯穿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物流质量是满足顾客要求,提升服务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物流质量管理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1.物流商品的质量保证

物流对象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实体,即有合乎要求等级、尺寸、规格、性质、外观。这些质量实体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流过程中应转移和保护这些质量,最后实现对用户的质量保证。因此,对用户的质量保证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流通。

2.物流商品的质量管理

物流过程不单是消极地保护质量及转移质量。为了运输方便,或为了弥补生产加工过程的不足,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现代物流还采用了流通加工等手段,改善和提高质量。物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商品质量的提高过程。

3.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它主要作用是提供服务,满足客户要求。而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各不相同,因此,物流企业在履行物流契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和了解客户的要求。如商品质量的保持程度、流通加工对商品质量的提高程度、批量及数量的满足程度、配送额度、间隔期及交货期的保证程度、配送和运输方式的满足程度、成本水平及物流费用的满足程度、相关服务(如信息提供、索赔及纠纷处理等)的满足程度等方面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最大程度实现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此外,物流服务质量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物流领域绿色物流、柔性物流等新的服务概念的提出,物流服务也会形成相应的新的服务质量的要求。

4.物流工作质量

提高物流系统各组成要素的工作质量,是确保物流服务质量的基础。物流工作质量包括物流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工作的质量。为实现总的服务质量、要确定具体的工作要求,形成日常的工作质量指标。由于物流系统的庞杂,工作质量内容也十分复杂,但它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起直接作用。所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要从工作质量入手,把物流工作质量作为物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工作重点。通过强化物流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不断提高物流工作质量,物流服务质量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5.物流工程质量

物流质量不但取决于工作质量,而且取决于工程质量,物流工程是支撑物流活动的工程系统,它受到物流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技术装备、工程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物流质量管理具有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管理整体发展的特点,因而是一种全面的质量观。先进的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同样适用于物流质量管理。物品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中流通的过程中,涉及物流全过程的相关部门、人员、相关资源,这需要各方紧密配合、共同努力、相互协调,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全过程管理,保证物流质量、最终达到目标质量。

三、物流质量管理的实施

1.物流质量管理实施途径分析

(1)6西格玛物流质量管理

6西格玛的含义很广。作为一套管理方法,它主要强调消除缺陷,减少浪费以及避免重复劳动;作为一种测量方法,它用于确定一个流程中到底出了多少差错;作为一种质量改进的手段,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取得经济效益。

6西格玛要求为顾客和企业同时创造价值,这一明显特征使它更加容易为顾客、经营者等所有利益相关方所接受。虽然从理论上分析6西格玛管理法主要用于制造领域,但物流服务其实也是一种产品。作为物流质量管理必须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满足生产者的要求,保证其产品保质保量的转移给顾客;另一方面是满足顾客要求,将其所需商品及时地、完好地送交。物流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在“提供满足顾客要求的服务”和“以最经济的手段来提供”这两者之间找到一条优化的途径,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而这正是6西格玛管理的最求。

6西格玛物流质量管理是通过寻找企业内外物流环节各种问题,对物流运作建立过程输入和输出变量之间的优化模型,通过对关键输入变量的调控,找出各种物流过程关键变异因子,缩减服务过程中的差异,检查物流服务质量效果,把有效方法制度规范化,从而达到改善输出服务变量特性的目的。在这过程中,通过结合PDCA循环,控制物流过程环节、挖掘企业问题的根源,持续改进整个供应链、价值链并发展新目标,从而扩大企业收益。

在6西格玛物流质量管理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成立“黑带团队(”包括倡导者、最黑带、黑带和绿带)这种组织方式来分析包括企业的营销、生产等部门或物流的下道工序或供应链的其他成员在内的顾客的各方面的需求、评估当前的物流质量、质量项目界定而实现的。

6西格玛物流质量管理的关键是将衡量物流质量的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这一数学手段是6西格玛管理在物流领域充分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关键过程因子通过数据表征后,实施6西格玛管理就是通过一套以统计科学为依据的数据分析,测量问题、分析问题,改进优化和控制效果。在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阶段,需要运用多种工具,进行不同的活动,以实现各个阶段的要求。

由于6西格玛对质量和流程提出的要求极为严格,现代物流企业应当按照6西格玛的要求和方法,通过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质量目标,循序渐进,不断改进。

(2)物流企业的ISO9000标准认证

自从1987年ISO9000系列标准问世以来,为了加强质量管理,适应质量竞争的需要,企业家们纷纷采用了ISO9000系列标准在企业内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申请质量认证体系,很快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潮流。ISO标准制定与,使全世界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开始走向规范和统一,使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流、贸易往来和技术合作在质量方面有了共同的语言、统一的认识和共同遵守的规范,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趋势。

“入世”后,国内市场已经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国内市场将与世界进一步接轨。物流企业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要把企业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市场就必须实施ISO9000质量标准的认证。有了认证,就有了一体化市场的通行证。

ISO9000标准是对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的总结,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广泛的应用性,其核心是“依法治企。”物流企业实施ISO9000标准及认证,将促使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具体实施中要注意这些问题:一是物流企业在实际贯彻标准中,要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使员工意识到实施ISO9000的重要性。二是物流企业在实际贯彻过程中,既要坚持标准,又要从实际出发,发挥灵活性。

2.物流质量管理的考核

物流质量管理最直观最关键的,就是对物流运作系统的考核。物流质量管理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标准和考核指标。如对于运输环节,可以从运输效率、运输网络合理配置等指标来考核;在仓储环节,可以从库存管理水平、理货时间、准确率等方面来考核;在包装环节,可以从包装的轻薄化、集装化和标准化等方面来考核;在配送环节,可以从配送及时性等方面来考核;在供应链方面,可以从成本等方面来考核。在具体考核过程中,应根据物流运作侧重点,对客户承诺水平的不同制定每个考核指标的标准,并选取相应的指标,通过对每项指标分配不同的权重形成指标综合体系,作为考核的依据。

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和物流。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提高物流质量管理。相信对物流质量管理的日趋重视,我国的物流业的服务水平能得到很大的改善,像“川运王”之类的事件一定会消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