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化发展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旅游景区 数字化 对策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科研项目《黄鹤楼文化旅游景区数字化传播发展对策》 课题编号:2012Y38
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 美誉的黄鹤楼,自古以来就以“登高极目”的佳境和“千古名楼”的文化意蕴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对景抒怀, 名诗美文源远流长。但展示给游客的仍以简单的观光为主, 对经上千年沉淀的名楼文化内涵体验不深, 停留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天, 与国内外许多运营成功的景区或文化主题公园相比, 深度旅游吸引力明显滞后, 景区管理模式落后,数字化程度不高,因而成为制约其向高端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发展的瓶颈。
在社会化媒体日益兴盛的今天,黄鹤楼相比其他的一些景区已经落后了,在网站的建设方面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资金的投入,就是已经建设的数字化模拟景区相比一些国内好的也不具备自己的特色。在当前微博逐渐兴盛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黄鹤楼景区没有像其他的景区开设自己的微博的时间远远落后其他景区,而且就是开放了微博的平台并没有实时更新微博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实际作用。黄鹤楼文化旅游景区数字化传播发展要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和景区微博建设。
一、门户网站建设
黄鹤楼景区作为一个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同时游客对景区的旅游消息获知都来自于网上的搜索。在WEB 2.0 的时代,景区在应对发展困境和完成数字化发展转型就必须做好景区门户网站建设。
景区门户网站是游客认识景区的窗口,虽然不少游客听说过黄鹤楼,但是在出行前大多数的游客都会选择在网站上搜索相关的消息,景区的门户网站必定成为其首选。面前黄鹤楼景区的网站仍然是属于简单的一些内容的堆砌,没有形成自己特色,不方便用户搜索和使用。网站的色彩、背景音乐以及整体的布局要都没有和黄鹤楼整体的形象保持的相一致,没有很好地凸显黄鹤楼特有的品牌和魅力。这也从侧面反映黄鹤楼景区网站的落后和宣传的不到位。这就需要对景区网站进行更新换代,更加的显现人性化、互动性。
1.黄鹤楼景区网站面临的现状分析。
黄鹤楼景区的官方网站已建立了很多年份,对于目前数字景区的发展潮流来说已经过于落后,不能满足景区目前的数字化发展要求。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站的信息不够丰富。黄鹤楼景区网站提供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景点基本的介绍、游览路线等,与在景点相关的历史文化、天气状况等服务信息则相对缺少。比如武当山旅游景区网站除了有基本的武当山旅游相关信息外,还提供了大量太极拳招式和名师资料、武当养生、武当歌曲,还有道教相关知识,甚至各种道教的传说和真武神话。通过浏览这样的网站,游客不仅仅了解了景区的相关信息,还极大丰富了景点人文方面的知识,对景区更加心驰神往。
黄鹤楼景区在对网站的整体面貌进行改版的同时,对网站目前的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同时需要在网站中增加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事件、神话传说的介绍,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在网站中增添天气服务信息、旅游路线信息、武汉周边景区信息等服务信息,能为游客的行程规划提供参考价值,同时能够增加游客对网站的认同感,在游客心中留下对黄鹤楼景区的第一印象。
第二,景区门户网站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网站服务功能与否直接影响着能否争取到更多的潜在游客,黄鹤楼景区的网站通讯联系的信息不够全面,也无法在线预订功能,而在线咨询可以拉近景区与游客的距离,使游客从心理上对旅游目的地多一份亲切感,而黄鹤楼的在线QQ系统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第三,网站内容的特色不够突出,语言版本内容不够全面。从界面设计和语言版本来看,黄鹤楼景区网站与国内发展较好的仍有一定的差距。黄鹤楼景区作为三大名楼之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网站的建设需要符合黄鹤楼这个实体在历史的传承的过程中在人们心目中已有的形象,而不是突兀的不能突出品牌特色。
黄鹤楼景区的界面布局颜色虽然能够给人一种厚重感,但是在整体布局框架方面还不是很和谐,不能够让浏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黄鹤楼景区目前的语言版本虽然已有中文、英文、韩文、日文四种语言版本,但是就外文界面来说,仅仅只有框架内容过少且空洞无语,不能起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2.黄鹤楼景区网站数字化对策。
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黄鹤楼景区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名楼,在于网站的规划和设计要注重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符合黄鹤楼在游客心中的地位。黄鹤楼景区数字化建设对网站的发展建设,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和完善。
首先,由专业团队为黄鹤楼景区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黄鹤楼景区可以成立自己的专门的IT团队,或者通过聘请专业的网络团队,包括专业的美工、程序员和构架师等,对整个网站的再策划、布局、制作,这样构建出来的不仅仅美观而且实用,使游客在获得必要的旅游信息的同时,还能使游客在浏览网站的时候享受视觉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煤矿数字化;发展现状;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浪潮般的推广应用,为矿山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压力。一方面,随着矿产资源消费的急剧增长和开采加工难度的日益增大,促使采矿逐渐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数字视频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煤矿信息化正向信息扩展、高度集成、综合应用、自动控制、预测预报、智能决策的方向发展。煤矿企业对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且大部分建设了以光缆为基础的高速企业网,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采矿生产运输自动化系统、生产调度监控系统 与internet网对接并建立了网站系统。特别对于井工矿企业,如何去创新出自己的数字化管理之路,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和迫切的研究课题。
煤矿数字化简介及意义
煤矿数字化,又称数字矿山,是由数字地球的定义延伸而来,即在矿山范围内以三维坐标信息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而组成的信息框架,并在该框架内嵌入所获得的信息的总和。煤矿所能获取的信息可划分为固有信息和动态信息2个层面,固有信息包括矿井原始数据(地质、测量、钻孔)和煤层、围岩、井巷等地质体空间信息;动态信息包括采掘、通风、运输、供电、给排水等生产系统网络及其装备信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设备状态、环境、人员),专业分析辅助决策信息,生产经营管理信息。这些信息在煤矿地质勘探、规划设计、建井施工、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中产生,具有持续产生、共享利用、多源异构的特征,所以分析矿山信息的构成、产生过程、获取手段、表现方式,建立矿井基础信息数据仓库,开发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实现矿井固有信息和内嵌动态信息的认知、获取、表达、处理、共享、可视化、传输和使用等过程的数字化是建设煤矿数字矿山的主要内容,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矿山资源与开采环境数字化、技术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可视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生产管理与决策科学化。
数字化矿山建设过程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转换经营机制、促进管理现代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安全生产的完善过程;也是煤炭行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实施大集团战略、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技术保障。煤炭工业数字化建设, 可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预测预判和预防预控能力, 推动安全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从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从程序管理向工序管理的转变, 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煤矿数字化发展现状
我国的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煤矿总体装备技术水平,尤其是系统的整体有效性、信息化水平不高;二是煤矿生产事故较多,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严重损失。我国煤炭工业数字化进程起步较早,但 90 年代煤炭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 数字化进程极大受挫。随着煤炭行业的复苏,煤炭企业数字化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数字化管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逐渐形成,数字化技术创新进展较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从煤矿数字化的内涵和发展目标来看,实际上目前我国煤矿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化还没有建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煤矿数字化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煤矿地质勘探、规划设计、建井施工、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许多信息需要持续利用共享,然而各环节信息化方式和水平不同,数据格式兼容性差,信息不能重复利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2)我国煤矿数字矿山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成熟的能够统一管理和集成空间信息、实时动态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基础平台还未见报道,分析原因主要与开发商所涉及专业有关。目前,直接推动煤矿数字矿山发展的相关专业开发商有3类:一类为煤矿地质测量系统开发商,他们从早期的矢量化成图系统,逐步发展完善成具有煤矿专有功能的地质测量系统,有的还集成了一定的管理功能,这类开发商自称是数字矿山的领跑者;其次是煤矿自动化系统集成商,他们从早期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发展到今天集成的全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将矿井各生产环节的实时信息掌握在手,这类开发商自称是数字矿山的实践者;第三类是煤矿信息管理的开发商,他们从煤矿办公自动化、运销、设备及劳资等管理模块入手,将煤矿各业务科室的管理流程信息化。由于这3类开发商涉及煤矿不同的业务部门,各自所采取的技术路线、应用平台千差万别,造成目前各类系统难以整合、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很难形成统一的空间信息、实时信息和管理信息平台;(3)在技术层面能承载数字矿山海量信息平台的技术首选3DGIS,而3DGIS理论与煤矿对数字矿山适用性的客观需求差距较大。数字矿山需要3DGIS作为框架支撑技术,而3DGIS技术只在三维可视化渲染引擎方面比较成熟,在通用的三维建模算法、三维空间分析、三维空间信息存储引擎等关键技术方面仍在探究阶段,通用的商用3DGIS平台还没有出现。但煤矿建设数字矿山不仅要求可视化地进行三维模拟和虚拟再现矿井生产环境及相关现象,更主要是能够仿真化地模拟分析矿井采煤、掘进、供电、运输、通风、给排水等生产系统运行过程和灾变过程,实时采集相关环境与工况参数,按照各业务系统的运行原理进行空间分析,最后实现自动化地预警矿井灾害和启动安全预案,为安全生产起到真正的辅助决策作用,由此可见,3DGIS支持与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4)煤矿所处的环境复杂、不确定因素多、相关专业多、生产系统工艺复杂、技术设备智能化水平低、采掘现场的许多工况参数尚无法获取,这些都制约数字矿山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煤矿数字矿山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专业协同发展,需要解决技术设备智能化、3DGIS支撑技术、不同来源信息的自动采集技术、多源异构信息的集成融合技术、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空间和属性数据的集中或分布组织管理及共享技术、基础信息的分析处理、基础信息的工程应用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发展并不平衡,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所以数字矿山的建设也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根据煤矿客观需求和当前技术水平,笔者认为构建以矿山空间信息描述为主框架,整合煤矿安全生产实时信息和管理信息的煤矿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是数字矿山发展之路的一个里程碑。制定数字矿山信息描述标准和面向第三方的标准接口已成为各类开发商的共识。
4技术路线
4.1信息规范和接口标准
数字矿山包含矿井范围内所有信息的集合。其必是一个多源异构的集成平台,研究平台内信息的定义、描述标准和规范,以及各系统间的接口技术规范是数字矿山优先要研究的内容。因此,制定我国数字矿山的信息规范和接口标准是数字矿山健康发展的关键。
设备智能化
终端设备的智能化是指该设备具有完备的检测( 设备的运行参数和空间位置) 和控制执行功能,并能通过接口与第三方进行信息交互,随着技术的发展,矿井装备智能化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体水平比较低,矿井生产的主要设备如综采和综掘成套装备的电控智能化只在电液控制方面有所突破,综采工作面的采煤机、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等主要设备智能化程度较低,相关工况参数难以获取。主要设备的智能化是数字化矿山基础。
高速传输网络
由于煤矿生产包含采掘、运输、提升、供电、通风和排水等多个环节,就决定了矿井监测、控制子系统异构的特征,集成和整合子系统需要统一的传输平台,而可靠稳定的矿井高速网络是传输平台的首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工业以太环网、无源光网络 ( GEPON) 、SDH 等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承担矿井数据、图像和语音的实时传输任务,但工作面、掘进巷道等地方是网络覆盖和高速接入的难点,这些地方恰恰是数字矿山信息的重要节点,高速接入、传输这些节点的信息目前是矿井高速网络的短板。因此,矿井末端节点的高速接入和传输技术是数字矿山研究的重点,各种无线传输技术 ( WIFI、ZigBee) 、光纤传感器网络技术、专业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和共享
把不同来源的基础数据通过XML、Web Services 等技术集成融合在煤矿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中心的矿用对象管理中心,以矿用对象库的形式共享空间数据和实时数据,供矿井可视化、各业务应用系统使
用。重点要解决数据的存储引擎、数据的访问机制问题。
4.5 基于3DGIS的矿井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数字矿山必须建立具有矿山特征的专业 3DGIS平台,重点解决三维空间模型描述方法、三维模型数据存储管理引擎、可视化渲染引擎、三维空间场景要素组织管理、模型交互编辑操作、通用基本要素建模算法、空间基本分析等技术问题。
首先应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复合地质数据库和矿井真三维空间地质模型建立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地质测量子系统、矿井三维空间地质建模、信息查询及输出模块、采掘信息管理子系统、生产与矿井储量分类统计数据输出模块、运输及生产保障信息子系统。拟采取的技术路线为:①从矿区层面的地测空间数据入手,按空间数据的几何特征和业务门类进行分类组合,并按国标和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编码系统。②根据业务门类或指定主题,按照“不重不漏、留有余地”的原则,规划、构建矿区层面的数据仓库。每一个主题可对应一个子仓库,如地质、采矿、运输及保障等,每一个子仓库可与一个或几个分布在各矿的操作型数据库相连。③不论某空间要素分布在何处,也不论其原始记录数字化与否,皆应通过信息平台的构建,使每一个地测空间要素都对应一个体现上述综合特征的标识码。该标识码及其对应的空间要素的所有信息可以分布式地存放在己有的操作型数据库中,也可以存放在新建的数据子仓库或矿区层面的数据仓库中。④凭借数据仓库特有的“向下探察技术”,首先要能够根据标识码从散布在数据仓库里的海量数据中“找到”所需数据,然后通过适当的数据转换机制“打开”该数据,使之能为特定的研究目标所用。⑤根据三维GIS理论和方法,运用空间分析、虚拟现实、WebGIS等技术,构建真三维空间实体模型,动态模拟地质体变化、采掘过程、运输过程。⑥建立多维地测绘图系统。⑦建立数据仓库及处理结果的网上数据接口、界面,使用户不仅能通过网络实现二维或三维的显示和输出,而且可以借助多维地测绘图系统实现快速成图。
基础数据专业分析处理
数据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增值利用,所以数字矿山必须支持丰富的数据处理方法库,一般处理方式有数据本身的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专业处理分析。专业分析处理需要研究采掘、供电、运输、通风、给排水等各生产子系统的工作运行原理,然后研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 ( 比如通风网络解算) ,制订良好的访问接口,为其他应用系统服务。
业务应用系统开发
数字矿山通过开发丰富的业务应用系统体现其实用价值,业务应用系统开发需要研究具体业务的数据使用流程,对数据专业分析处理的时机、数据可视化的方式等,另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用户操作界面的友好性和功能的适用性,真正为辅助矿井的生产经营管理真正起到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矿山需要在企业高速网络环境下建立一套集矿井基础数据 ( 空间、属性) 实时有效采集、准确传输、存储管理、科学分析、可视化表现、自动化控制、智能化预警和信息反馈的矿井综合自动化安全生产系统。需要建立以矿井监控数据、空间数据为基础,以矿用对象库为核心的统一的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构建煤矿按生产系统划分主题的具有完整内涵的煤矿数据仓库;开发具有煤炭行业特征的专业化 3DGIS 支撑平台,为基础数据的组织管理和可视化提供机制和保证; 基于数字矿山基础信息平台开发以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为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但是,数字矿山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能单纯完全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一切问题,人与组织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其次,数字矿山建设必备的条件是人才的供给,所以人才建设也是数字矿山得以成功应用和实施的关键,总之,数字矿山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强大完善的先行规划,整体部署,分步实施,最终实现矿山资源与开采环境数字化、技术设备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可视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生产管理与决策科学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地理信息世界》吴立新,地理信息世界编辑部
【关键词】地形测量;测绘自动化;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和改造增加,需要对工程地形进行测绘,传统的手工测绘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随着地形测绘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将对于加快工程建设、资源合理规划利用、城乡规划与管理、自然灾害动态监测与防治等有重要意义。
一、地形测量测绘的概述
传统的地形测量是利用模拟方法测定和推算地面及其外层空间点的几何位置,确定地球形状和地球重力场,获取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以及与其属性有关的信息,编制全球或局部地区的各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以及地学研究服务。
现代测绘技术是利用卫星携带的传感器和地面上的各种测量仪器获取空间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方法,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这些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测量、处理、分析、管理、显示和利用,达到地理信息测绘自动化,其中地理测绘最先进的技术是“3S”技术,即GPS、GIS和RS。
二、GPS、GIS和RS测量技术
1.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其测量原理为R是将一台接收机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几台接收机置于载体(称为流动站)上,基准站和流动站同时接收同一时间、同一GPS卫星发射的信号,基准站所获得的观测值与已知位置信息进行比较,得到GPS差分改正值。然后将这个改正值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电台及时传递给共视卫星的流动站精化其GPS观测值,从而得到经差分改正后流动站较准确的实时位置。
2.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
3.遥感技术(RS)
遥感(Remote Sensing),通常是指通过某种传感器装置,在不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获得其特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表达和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其图像处理过程纠正(包括辐射纠正和几何纠正)、增强、变换、滤波、分类等,图像纠正用来消除图像畸变;增强是为了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包括亮度、对比度变化以及直方图变换等;通过滤波消除图像中的噪声(低通滤波),并提取一些线性信息(高通滤波);变换是为了对图像主要成分分析;分类是为了提取各种信息。遥感技术主要用来测绘地形图、制作正射影像图和经专业判读后编绘各种专题图。使用现时的遥感图像补测和修编地形图和地图,以及在一些特殊条件下,如云覆盖、森林覆盖、水下、雪原上测绘地形图等。所测绘的地形图或地图已是数字形式,通过格式变换直接存入GIS的数据库,修测的内容可以更新GIS数据库。
三、自动化技术的集成技术
1.GIS与GPS的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集成,GIS系统接收GPS接收机发送的GPS数据(一般是通过串口通信),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如通过投影变换将经纬度坐标转换为GIS数据所采用的参照系中的坐标,最后进行各种分析运算,用于环境参数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动态变化分析,得到周边的定位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测量区域的面积或者路径的长度。该过程类似于利用数字化仪进行数据录入,需要跟踪多边形边界或路径,采集抽样后的顶点坐标,并将坐标数据通过GIS记录,然后计算相关的面积或长度数据。
2.RS与GPS的集成
传统的空中三角测量,需要依靠人工选点、转点,并通过人工测量获得相片上的地理坐标然后通过GPS技术获得满足条件的控制点。随着RS与GPS的集成,利用机载GPS接收机与地面参考点的GPS接收机同时、快速、连续地记录相同的GPS卫星之信号,同时在机载GPS接收机记录数据中加入摄影瞬间的时标信号。经过软件处理,获得摄影瞬间GPS天线相位中心的三维坐标,获得摄影瞬间GPS天线相位中心的三维坐标。
3.RS与GIS的集成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中,遥感数据是GIS的重要信息来源,而GIS则可以作为遥感图像解译的强有力的辅助工具。遥感系统采集地理信息,GIS对遥感系统采集的图像进行几何纠正和辐射纠正,并根据图像的特征记性分类,还可以对感兴趣的区域进行筛选。
4.“3S”集成技术
“3S”集成是将GPS、RS、GIS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的技术。将卫星、GPS接收仪采集的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平台,搜集、管理和分析信息和处理数据,并将处理好的信息显示表达出来。 “3S”集成包括空基3S集成与地基3S集成。空基“3S”集成:用空-地定位模式实现直接对地观测,主要目的是在无地面控制点(或有少量地面控制点)的情况下,实现航空航天遥感信息的直接对地定位、侦察、制导、测量等。地基“3S”集成:车载、舰载定位导航和对地面目标的定位、跟踪、测量等适时作业。
四、地形测绘技术的发展趋势
1.自动测量的高效化、精确化
随着传感技术精度的不断提高,“3S”集成软件不断更新和完善,不断提高测绘软件系运行效率和功能。随着网络技术、无线技术的技术进步,提高数据的传输能力,提高分布式多用户间的数据传输速度,实现测绘技术的高效化和数字化。不断改进“3S”集成技术的测量方法和测量手段,提高自动测量的精度 ,同时提高GPS接收机等机收信号仪器的分辨率,使地形测绘向精确化发展。
2.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测绘技术的相互交叉,计算机模拟人脑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极大提高处理数据、图像的效率,同时处理后的数据又存入专家系统的数据库,提高专家系统的“智能水平”。计算机利用专家知识模拟人脑思维,对整个测绘流程严格控制,对采集数据并执行相应的推理、分析和处理,通过网络共享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时动态监测诊断,提高效率和质量,是测绘技术通向实时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测发展方向。
五、小结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测绘界的广泛应用,为测绘与地图制图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随着“3s”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将会对测绘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原峰,王干干.浅析地形测量测绘自动化技术与发展趋势[J].江西建材,2014(03).
[2]陈景伟.测绘技术自动化在地形测量中的应用及发展[J].民营科技,2014(01).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分析
我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机械制造业对整个的工业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且能够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提高机器的生产效率和创造出更大的经营效益,机械制造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不仅能够使机械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还能够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机械制造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注重在该项目上的发展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机械工业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和进步的。所以,在我们对机械制造业进行自动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历史的经验和实际工作中的的状况作为基础,不断额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研讨最终获得提高。
一、机械制造工程的自动化
机械制造工程指的是大型的机械制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而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指的是一种将现代科学的先进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中的一种理念。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推广能够给人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能够使操作起来更加便捷、使机械生产的效率得到提高、并且能够降低能耗使生产的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建设,同时,也能够节约生产的世界,使生产力的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是机器生产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自动化改革在二十一世纪是发展和成长得最为迅速的先进技术,并且在其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创新的理念,在技术水平上也有所革新,所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通过对其应用的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告别了过去单一的只为机械制造领域服务的模式,它的应用领域开始得到了广泛的扩展。将自动化的生产应用到机械制造领域,对中国工业的发展来说一次举足轻重的具有伟大意义的工业性革命。
过去落后的人工机器生产制造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终将被先进的技术所代替,它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生产力,使生产的世界延长,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加,它的工作效率也相对低下,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而将自动化的机械制造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必定能够解决上述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能够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使生产的成本降低,还能够提高整个机械制造过程的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所以,从这个层面上分析,机械制造自动化在未来机械制造业以及工业的发展中都有着远大的前景。
二、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影响
(一)机械自动化的技术
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注重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一定的成就。技术的优劣主要是以科技的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但是却是以经济利益的高低为前提的。将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制造业中,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人员和劳动力的浪费以及对成产效率和经济利益都有着正面意义的影响。这样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并注重实用,注重经济效益,其实际应用意义非常大。此外,机械自动化作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包含的技术层面也是非常的广阔的。现如今主要研究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以及单元过程制造技术等等。
(二)以自动化为基础的优势产业分析
工业产业的优势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经常会谈论这样的问题。机械制造工业对于我国的工业发展而言,其作用十分巨大,所处地位也非常的高。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械制造业就是我国的基础工业,代表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命脉。而自动化技术是一种先进技术的表现,其先进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每个工业企业都具有大量的通用数控设备,在进行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推进时,应该能够将原有设备作为其基础,通过合理的变更并以较少的数控设备的加人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技术融人。目前,较为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计算,这在机械制造业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一切都要以人为本。自动化技术并非是脱离了人的限制,设计上是在以自动化为先导,以单元化生产系统为依托,创造一个人的中心系统。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现阶段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的发展方向,让我国的自然环境背负了沉重的包袱。
三、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技术应用
(1)加工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加工系统,进行循环加工处理,进行工件的自动拆装处理。自动化的加工处理,解决了传统的加工弊端。剔除了繁杂的体力劳动,而大幅度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失误情况,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检测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型材料、加工设备以及各种刀具的出现,并大量投入到工业机械制造业中,给产品的检测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传统的人工检测虽然比较实用,但是其检测效果不佳,并且无法满足快节奏的生产以及制造。因此,自动化检测程序纳入到机械制造过程中,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电流信号等识别刀具的磨损状态,同时实现多专家系统的智能化设备诊断。
(3)装配的自动化技术应用
机械制造多涉及零配件的装配,根据其技术的要求,进行配件的组合、检验以及调试等多道工序。自动化的零件装配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故障的发生。装配过程中,需要自动检测系统采用高端的技术手段进行。
四、 结束语
一项技术的涌现,需要明确其发展方向及其发展的优势。自动化技术是当代技术革新的高端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得以广泛应用。传统的机械制造工程,无法满足现代对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成本过高、人员使用过多、资源的浪费严重等等。而机械自动化技术则有效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并承载智能化、绿色化以及数字化等高端先进的技术理念,其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在我国,大力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是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需求,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力生产,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趋势,分析
Abstract: China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after 20 years especially nearly 1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level has reached a high level. In this, this paper on the one hand reviewed the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and its integrated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egree and development level, the other side shows the it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efforts.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integrated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tre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M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基于电厂的安全、稳定、可靠要求,是保证电厂正常运行的重要技术力量。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通过对电厂电气系统的实时数据收集,对设备状态情况进行分析,在实时监视状态下实现电气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根据近年来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向更为先进的控制技术、提高电气系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能耗、环保节能、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优化、协调电厂的设备技术等方面发展。
1.电厂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确定火电厂电气系统使用DCS 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由人工监控到计算机自动化的监控的过渡,这就是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开端。接入DCS 系统的电厂系统设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方案、成果也较多。其中分为集中式和分层式的两种不同技术实现方式。集中式是通过硬接线方式,模拟电气量和开关量信号,并通过硬接线电缆各自分别接入DCS 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分层式则是采用数字通信的总线技术,在 DCS 系统内接入各微机型智能保护测控装置来实现,这种方法是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总趋势,设备都采用分层式的实现方式,因为其真正实现了电气系统监控自动化的功能。具体如下:
1.1集中式的技术方式易于管理,设备运行环境好,且因其采用硬接线的方式,简便易行,响应速度较快。但同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方法相对传统、落后;电缆使用量较大;所占空间较大等。集中式的技术方法主要通过转化强电信号为弱电信号,在空接点和直流信号下,模拟电气量和开关量在硬接线电缆下,与 DSC 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相连接,由此可发挥DCS 系统监控电气设备的功能。但在现阶段,各大电厂由于电气量的的采集集中组屏DCS 系统的费用、投资成本都比较高,限制了DCS 系统设备数量的接入,目前电厂中仅有几个重要的设备是连接 DCS 系统,而其他设备均未能实现自动化,实际上电厂内电气综合自动化的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再加上所有信息采集量都基于DCS 系统下进行处理,工作量大会影响系统的风险系数,系统使用的可靠程度也随之降低。
1.2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分层式技术使用,由 3 层组成,分别是站级监控层、通信层、间隔层。其中,站级监控层则是在通信技术,实现了对间隔层的数据管理及信息交换。一般而言,分层式技术采用就地安装间隔层测控终端的方式,此方法能在较少的占地面上,提高各装置的独立性、灵活性、可靠性,从而减少成本支出。且由于分层技术拥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使得采集数据的精确性上升。这样,有较广的空间采集更多数据,监测的分析数据较为完善,远距离修改保护定值和复归信号得以实现,检修维护工作就显得较为简单。
2.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电厂应用中的新突破
第一、是电厂主机组的集中控制实现了多机一控。目前国内众多的电力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是一个控制室控制两台机组,也有一个控制室控制一台机组的。随着电厂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开始发展到三台机组一个控制室、四台机组一个控制室,甚至开始尝试更多台的机组一个控制室。
第二、电厂辅助车间系统实现了网络化集中控制。电厂除了主机即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及相关系统外,还有许多辅助系统,包括输煤系统,水处理系统,灰渣处理系统,燃油系统等,这些辅助系统往往需要一个单独的控制系统,需要单独的控制室来控制它。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控制技术的进步,电厂逐步把地理位置相近和工艺性质相同的辅助系统来实施集中控制。
第三、是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已开始得到应用。现场总线在电厂的应用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开始是局部的零星小系统,后来发展到完整的辅助车间系统。
第四、是本土自动化企业自动控制技术的进步。近10年来,以新华、和利时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几家本土自动化企业发展很快,他们敢于创新,研发能力很强,持续投入力度大,后劲足,加上国家和一些国有电力公司的支持,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土企业自身能够开发出电厂需要的自动化产品,这一切使得本土自动化企业的电厂业务进展很快。
3.今后电厂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企业的自动化发展水平看,尽管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自动控制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全仪表等几方面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首先,数字化的发展空间较大。网络化应加强各系统的无缝链接,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使信息交流更加通畅。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优化控制软件方面,企业要开发出更加适应电力生产过程更为优化的运算模型来指导控制过程,以促进节能减排。如果从电厂安全方面来讲,安全仪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危及电厂安全的事故发生,安全仪表可以实施自动报警,使各种运转系统及时停止,保护设备免受损失,从而也把电厂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现阶段,以太网能快速传输数据、成本低廉、容量大、网络技术灵活等优势已逐渐成为电气综合自动化的网络通信技术的最佳选择。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化的以太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嵌入式以太网是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络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霍耀光,侯子良,李麟章《中国火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改造建议》 2004( 2)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D8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247-01
机械自动化是指在机械制造中,运用自动化的技术,实现加工物品的连续不间断生产,它不仅加快了生产对象的流动和变换速度,而且极大降低了生产投入,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机械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而且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生产也起到了重大影响。机械自动化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它的发展应用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中自动化装备少、水平低,不仅在数量上同世界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在种类上、质量上及效率方面,同世界先进水准也有较大差距。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努力。
1.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除了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的某些生产部门外,大多数地方还是处于操作阶段的自动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同时必须考虑这些技术是否适用。因此对待国外的先进柔性技术我们需要批判的吸收,进而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之路。
现代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对生产物流和人的利用综合研究,所以我国必须注重这两方面的作用。首先自动化技术是涉及到机械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的融合,因此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同时必须协同发展相关技术,做到配套使用;另外工作人员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自动化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这就对操作它的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的要求提高,这就要求抓紧人才培养,工人、管理人员都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自动化技术的原理、方法等,只有这样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水平才能得到稳步提升。
2.我国部分行业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将机械自动化应用到社会生产中,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生产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同时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机械自动化在改善劳动环境、促进产品的更新进度、带动产品相关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效果。
2.1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机械自动化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农产品的加工、储藏和运输等,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和工作的效率越来越重视,这就要依靠机械自动化的高效率和高精度来实现,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及装置部分自动化或无人自动操作控制,装置部分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和精度,还可使驾驶员操作更舒适,而无人自动操作特别是农业机器人操作可以实现无人运转,这类主要体现在耕作、灌溉、收割等方面。(2)精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这类主要依靠高精准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对农业生产做到精耕细作,对温室产品智能化控制,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最终提高农产品质量。
2.2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工程施工大多是在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机械自动化具有识别自己位置的能力,这就需要机械安装自动识别系统,利用传感器或电磁波等控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移动,在偏离路线时能够自动复位,且不能与其他机械发生碰撞,施工现场是多种机械同时工作,安装了安全管理系统的自动化机械具有感知-停止-诱导的功能;其次是能够识别沙、石等材料的特性,对作业对象有敏锐的感知,这主要通过超声波传感技术来识别,机械自动化在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挖土机、挖掘机、焊接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施工质量;最佳机械自动化是实现无人化控制,通过无线电发出指令,机械接受信号并执行命令,不仅安全而且节省资源,机械互相配合、独立判断,最终达到协调有序、快速安全的施工。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程上应用越来越广,在今后的工程自动化研究中,主要重心主要在:研究高精度具有感知功能的传感元件,能自行确定最佳工作路线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实现深水作业的无人施工技术以及多台施工机械自动控制协作技术的研究。
3.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要时刻以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将会导致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偏离轨道,不能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只有结合实际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引入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以实用为准,才会使机械自动化技术产生的效益最大化。
在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初期,应寻找低投资和见效速度快的自动化技术。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要加快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就要在现在寻找投资少且见效快的相关自动化技术,这是因为低成本的自动化技术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其较少的投资和较快的见效速度也让企业有能力发展。率先发展低成本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可提高我国机械自动化的进度。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时,要以企业中原有的设备为基础,通过调整机床的布局、添加数控设备等手段逐渐发挥自动化信息流的作用,以自动化的信息流为基础,逐渐发展机械自动化的其他应用技术,最后实现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应用。
机械自动化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情景,我们要以我国国情为基准,逐步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实现机械自动化要循序渐进,从简单技术的应用到复杂技术的应用、从低级设备到高级设备的应用、从不完善的系统发展到完善的系统,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发展生产过程的全盘自动化是不合适的,我们缺乏必要的投资能力和技术经验,直接迈向高度机械自动化必然是一个失败的举动。针对我国现在的国情,我国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应是现阶段不断积累技术和经验,采用合适的机械自动化发展方案,在时机成熟时实现全盘自动化。在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要针对生产批量和生产类型的不同,引入合适的自动化设备。例如,大量相同产品进行连续性流水作业的加工中,以自动机床、半自动机床、组合机床等作为自动化设备,品种多的批量生产中,采用可通过更换复合制造单元等部件进行快速调整的自动化设备组成流水线,实现成组自动化。在对国外的技术进行引进时,要合理研究吸收技术的精髓之处,了解其理论基础,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机械自动化理论,并将理论推向实际,在不断的学习和发展中,实现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应用,达到生产过程的全盘自动化的目标。
实现全面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前景和发展目标,我们要以这个目标为准,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能力,保证我国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制造 自动化 智舱化 技术
1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在现代制造系统中,数控技术是关键技术,它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自动检测、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对制造业实现柔性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数控技术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专用型封闭式开环控制模式向通用型开放式实时动态全闭环控制模式发展。在集成化基础上,数控系统实现了超薄型、超小型化;在智能化基础上,综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多学科技术,数控系统实现了高速、高精、高效控制,加工过程中可以自动修正、调节与补偿各项参数,实现了在钱诊断和智能化故障处理;在网络化基础上,CAD/CAM与数控系统集成为一体。机床联网,实现了中央集中控制的群控加工,
2 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
2.1 性能发展方向
2.1.1 高速高精度高效化。
速度、精度和效率是机械制造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以及带高分辨率绝对式检测元件的交流数字伺服系统,同时采取了改善机床动态、静态特性等有效措施,机床的高速高精高效化已大大提高。
2.1.2 柔性化
包含两方面:数控系统本身的柔性,数控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功能覆盖面大。可裁剪性强,便于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群拉系统的柔性。同一群控系统能依据不同生产流程的要求,使物料流和信息流自动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控系统的效能。
2.1.3 工艺复合性和多轴化。
以减少工序、辅助时间为主要目的的复合加工,正朝着多轴、多系列控制功能方向发展。数控机床的工艺复合化是指工件在一台机床上一次装夹后,通过自动换刀、旋转主轴头或转台等各种措施,完成多工序、多表面的复合加工。
2.1.4 实时智能化。
早期的实时系统通常针对相对简单的理想环境,其作用是如何调度任务,以确保任务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而人工智能则试图用计算模型实现人类的各种智能行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实时系统和人工智能相互结合,人工智能正向着具有实时响应的、更现实的领域发展,而实时系统也朝着具有智能行为的、更加复杂的应用发展。由此产生了实时智能控制这一新的领域。
2.2 功能发展方向
2.2.1 用户界面图形化。
用户界面是数控系统与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由于不同用户对界面的要求不同,因而开发用户界面的工作量极大,用户界面成为计算机软件研制中最困难的部分之一。当前htcrnct、虚拟现实、科学计算可视化及多媒体等技术,也对用户界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图形用户界面极大地方便了非专业用户的使用。人们可以通过窗口和菜单进行操作,便于蓝图编程和快速编程、三维彩色立体动态图形显示、图形模拟、图形动态跟踪和仿真、不同方向的视图和局部显示比例缩放功能的实现。
2.2.2 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可用于高效处理数据和解释数据,使信息交流不再局限于用文字和语育表达,而可以直接使用图形、图像、动画等可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虚拟环境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如无图纸设计、虚拟样机技术等,这对缩短产品设计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控技术领域,可视化技术可用于CAD/CAM,如自动编程设计、参数自动设定、刀具补偿和刀具管理数据的动态处理和显示以及加工过程的可视化仿真演示等。
2.2.3 插补和补偿方式多样化。
多种插补方式如直线插补、圆弧插补、圆柱插补、空间椭圆曲面插补、螺纹插补、极坐标插补、2D+2螺旋插补、NANO插补、NURBS插补(非均匀有理B样条插补)、多项式插补等。多种补偿功能如间隙补偿、垂直度补偿、象限误差补偿、螺距和测量系统误差补偿、与速度相关的前馈补偿、温度补偿、带平滑接近和退出以及相反点计算的刀具半径补偿等。
2.2.4 内装高性能PLC。
数控系统内装高性能PLC控制模块,可直接用梯形圈或高级语言编程,具有直观的在线调试和在线帮助功能,编程工具中包含用于车床铣床的标准PLC用户程序实侧,用户可在标准PLC用户程序基础上进行编辑修改,从而方便地建立自己的应用程序。
2.2.5 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集计算机、声像和通信技术于一体,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声音、文字、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在数控技术领域。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信息处理综合化、智能化,在实时监控系统和生产现场设备的故障诊断、生产过程参数监测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2.3 体系结构的发展
2.3.1 集成化。
采用高度集成化CPU,RISC芯片和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FPGA、EPLD、CPLD以及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可提高数控系统的集成度和软硬件运行速度,应用LED平板显示技术,可提高显示器性能。平板显示器具有科技含量高、重量轻、体积小、功耗低、便于携带等优点。可实现超大尺寸显示。应用先进封装和互连技术,将半导体和表面安装技术融为一体。通过提高集成电路密度、减少互连长度和数量来降低产品价格,改进性能,减小组件尺寸,掘高系统的可靠性。
2.3.2 模块化
硬件模块化易于实现数控系统的集成化和标准化,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将基本模块,如CPU、存储器、位置伺服,PLC、输入输出接口、通讯等模块,作成标准的系列化产品,通过积木方式进行功能裁剪和模块数量的增减,构成不同档次的数控系统。
2.3.3 网络化
机床联网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无人化操作,通过机床联网,可在任何一台机床上对其它机床进行编程、设定、操作、运行。不同机床的画面可同时显示在每一台机床的屏幕上。
关键词:群文艺术;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效率;计算机技术
概述:艺术档案是艺术单位进行演出以及研究等活动中,用文字等有形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形成的。艺术档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的意义,是艺术界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无形的财富,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对艺术档案管理需要严肃对待。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目前国家提出了“互联网+”战略,在对艺术档案进行管理时,也应当注重对员工素质的培养,将档案管理理念和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从而提高艺术档案的电子信息化效率。
一、群文艺术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
在市场经济中以及国家政策背景下,国家本身对文艺领域关注不足,艺术领域内部资源有限,大部分的资金用于演出以及人才培养和文艺研究方面,对于档案的管理这一微观领域关注不足。从而导致了档案管理领域经费不足、人员素质较低以及硬件设备陈旧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档案管理领域在文艺界地位较低,得不到管理层的重视,从而形成了恶性的循环。档案管理领域得到的资源较少,长期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够有效的落实,最终致使某些文化信息资源的流失,严重的阻碍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因此提高文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更新相关硬件设施,提高艺术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的效率至关重要。
2、专业水平
实现文艺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效率的提高,重点是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计算机知识。现代化的文艺档案管理工作区分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这一领域引入了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也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水平,从根本上实现了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变。但是,反观现代的文艺档案管理领域,由于文艺界对档案管理工作资源分配有限,相关工作人员对此领域的专业知识涉入不足。专业计算机知识不足造成了相关人员管理水平低下,从而阻碍了电子信息化管理效率的提高。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重视人才的录用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为提高文艺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效率畅通道路。
3、软件系统
文艺档案管理在全国各地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最主要的是软件领域仍未实现统一,例如各地的管理软件不同、档案的相关电子文件格式不统一,这就加大了管理人员的操作难度也阻碍了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各地艺术资源的共享和艺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各地需要统一文艺档案管理的管理模式,尤其是软件领域实现统一,从而畅通电子信息化档案的管理进程,提高文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效率。
4、安全隐患
由于对档案管理领域资源的分配不足,相关的软件系统以及硬件设备较为陈旧,不可避免的出现应用系统崩溃和设备故障问题,从而造成了档案丢失等相关安全隐患。这些漏洞导致了部分文化财产的丢失,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安全漏洞,提高相关技术水平,满足管理的要求。
二、群文艺术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的优化途径
1、强化管理意识
提高群文艺术档案电子信息化的效率,首要的工作是强化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因此必须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抛开旧有的管理观念,努力学习信息化的管理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换代,顺应时展的要求。
2、提高专业水平
当今的档案管理时代已经由过去的纸质化档案的管理时代转变为信息化的电子档案管理时代。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提高计算机档案管理技巧,有关单位需要加强对老员工的深造和培训,并且单位在人员录用时,也要在计算机水平上设置关卡。相关管理人员掌握了计算机管理的知识,档案管理领域才能够不断完善保管、编辑和扫描等相关档案管理技术,最终为实现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后盾。
3、改善硬件强化软件
由于对文艺档案管理领域资源分配的不足,软件和硬件的相关资金投入较少,导致现如今档案管理领域不能够形成成熟统一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我们应当从宏观层面上把我软件系统,积极筹备创建统一的信息化系统,从而促进文艺资源的共享,为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其次我们应当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入,淘汰掉以前旧有的硬件设施,应用一组新的设备,从而满足文艺领域对硬件发展的要求。
4、建立规范化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开展电子信息化档案管理,在宏观领域需要设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统一规范文艺档案管理领域,实施可行合理的管理方案,提高文艺档案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规范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水平,从而帮助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过程中,重点应当设置专门的档案管理负责人,由上而下的分配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还应当明确写出相关的档案管理应急性的措施和相关警示性案例,供管理人员查阅,通过以上措施保障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三、结束语
面对当前文艺领域蓬勃发展的现状,为了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必须提高文艺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的效率,而提高文艺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的效率也是顺应计算机技术和国家提倡的“互联网+”的要求。因此,文艺界应当重视文艺档案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文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关注度,加大对其投入,努力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积极改善软件和硬件设施,最终推动中国的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毅.论艺术档案工作——艺术档案工作发展三十年回顾与思考[J].艺术百家.2012(12).
[2]宗伟明.探析档案管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J].大众文艺.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