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第1篇

具有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农业发展本身是可持续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广泛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实现水资源、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区域生态的良性循环,农业本身成为一个良好的可循环生态系统。

农业成为高度商业化的产业。农业主要为市场生产,具有很高的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商业化是以市场体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要求建立非常完善的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离开了发达的市场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农产品商品率一般都在90%以上,有的产业商品率可达到100%。

实施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一是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

实施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广泛采用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紧密联系、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具有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有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有高效率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的组织体系,有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农业的突出特征。

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总之,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从“平面化”向“立体化”发展。农业生产中巧用各种作物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组合、综合搭配,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途径的高效生产系统,如华北平原“杨上粮下”的种植模式。

从“自然式”向“车间式”发展。现在多数农业依自然条件,“靠天吃饭”。经常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受自然变化干扰。未来农业生产多在“车间”中进行,由现代化设施来武装,这些设施有玻璃温室和日光温室、植物工厂、气候与灌溉自动测量装备等。在这些设施中进行无土栽培、M织培养等。现在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农作物由田间移到温室,再由温室转移到具有自控功能的环境室,这样农业就可全年播种、全年收获。

从“固定化”向“移动化”发展。在发达国家,有一种被称为移动农业的“手提箱和人行道农业”的农业经营方式,形成农民居住地与耕地相分离的格局。人分别在几个地方拥有土地,在耕地和收获季节往往都是一处干完活,提上手提箱再到另一处去干活,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具使用率,并不耽误农时。“手提箱和人行道农业”基本上以栽培谷物类为主,谷类作物一般不需要经常性的管理,就能长得很好。再加上有便利的交通运输工具,优良的农业机械促成了移动农业的发展。

从“石油型”向“生态型”发展。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各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一个复合型生产结构。例如:匈牙利最大的“生态农业工厂”是一座玻璃屋顶的庞大建筑物,其地上的作物郁郁葱葱,收获的产品被送进车间加工,其废渣转入饲料车间加工后再送到周围的牛栏、羊舍、猪圈和鸡棚,牲畜粪便则进入沼气池。这家工厂的全部动力,都来自于沼气和太阳能。它可为城镇居民提供所需要的粮、禽、蛋、奶及蔬菜。

从“粗放式”向“精细化”发展。精细农业又叫数字农业或信息农业。就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球信息技术等结合高新技术系统。近年来,精细农业的范围除了耕种,还包括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甚至涉及农、林、牧、养、加工、销售等全部领域。

从“农场式”向“公园式”发展。农业将由单一经营第一产业到兼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将变为可供观光的公园,呈现出一派优美的自然风光,农业种植布局美观合理并富有艺术观赏价值,有人漫步其间,品尝果品的美味,趣在其中,心旷神怡,如旅游农业等。

从“机械化”向“自动化”发展。农业机械给农业注入了极大活力,带来了巨大效益,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推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这些机械将要进一步发展为自动化。发达国家的农户中广泛拥有个人电脑,今后将会有更多智能化机器人参与农业管理。

从“陆路式”向“空运式”发展。所谓“空运农业”,就是利用飞机将各种蔬菜、水果、花卉等从原产地源源不断地空运到大工业城市,满足市民的需要。例如,日本各地新建新机场,在机场附近建起“空运农业”园地,集中栽培并将产品空运到大城市销售。目前,日本空运货物中有30%是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如小葱、芦笋、草莓、鲜蘑菇、番茄等。

第2篇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

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

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第3篇

关键词:绿腰带项目;中国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144-05

休闲创意农业是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创意四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业态,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创造性地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在经营上更是结合了农业产销、农产加工及游憩服务等三产业于一体。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并实现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休闲创意农业的准则是农业生产、乡村居住环境、人与自然相处、文化创意。其特色是自然田野的生活、自然环境认识、自然保育认知教育、有别于声光娱乐,欣赏动态的生物生活、生态活动和静态的农村人文活动的娱乐性。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必要结合国外先进的经验和作法,对这一新业态建设内容进行研究。

一、德国“绿腰带项目”概况

“绿腰带项目”是德国南部最重要的城市慕尼黑政府在郊区实施的休闲创意农业项目。该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保持绿腰带地区的农业用地,并赋予该地区的农业以与未来相适应的形式,同时在该地区的农业、休闲、自然保护等功能之间建立一种均衡、和谐的发展关系。通过保护慕尼黑郊区的湖泊、森林、灌木区、草地和农田来保障慕尼黑未来的生活质量。“绿腰带项目”的内容主要有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和文化休闲三个方面。

(一)生态农业

慕尼黑位于德国南部,是德国最大的联邦州巴伐利亚的首府,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277人,所辖25个区,是德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柏林和汉堡。与其他世界级大城市相比,无论是从人口数量上看还是从土地面积上看,慕尼黑都像是一个小村庄,但是这丝毫也没有减弱慕尼黑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性,相反,被许多人称为“百万村庄”的慕尼黑不仅在战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而且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田园风格在国际大都市中独树一帜。20世纪90年代以来,慕尼黑市政府在郊区农村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在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利用郊区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和活动,进而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绿腰带项目”中的“绿腰带”,指的是慕尼黑城市外围没有覆盖建筑物的土地,也是连接慕尼黑城区和相邻乡镇的地带,慕尼黑市政府和郊区的农民们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行动方案。

1.干草方案。“干草方案”是保护性使用绿腰带地区土地的一个典型做法。市政府鼓励农民保留布满鲜花、但却正在不断减少的草地,农民们通过把草地上的干草分成小包装卖给城里的小动物饲养者,获得了更多的收入。而对于城里人来说,在干草包中包含着的不仅是宝贵的、天然的美味饲料,这里还融入了来自慕尼黑绿腰带地区的家乡的味道。由于草地不需要过多的养护,因此此项措施还大大保护了水源和土地。同时,草地上遍布的鲜花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吸引了许多城里人来这里踏青、郊游。特别是对于那些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在广阔的原野上自己采摘一束鲜花实在是个不同寻常的经历。

2.菜园方案。“菜园方案”是绿腰带地区的农民和市政府共同开辟的一条发展道路,旨在满足大城市居民迫切的回归自然的要求。长久以来,许多城市居民都梦想有一个自己的菜园,这些城里的园艺爱好

往往只能在自家的阳台上用小箱子来侍弄花草。“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后,他们可以在绿腰带上实现自己的梦想。绿腰带上的农民将自家的菜地分成60平方米的小块来出租给城里人,菜地的位置要尽可能地靠近城市聚居区,租费也非常便宜,每年只有110欧元。“菜园方案”从1999年开始实施,目前在绿腰带有10块这样的地方,提供超过500个小菜园。与其他城市郊区的菜园不同,绿腰带上的菜园每年只出租半年,即从5月中旬到11月中旬。在5月中旬之前,土地的翻耕、播种等前期工作都由专业人士来完成,籍此来保证正确的种植间距和最优化的种植安排。出租者于每年的5月中旬来接管菜园,每周需要投入2-3小时的工作。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是绝对禁止的。

“菜园方案”除了为农民带来经济方面的收入,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亲历蔬菜的生长,包括种植和浇水,是一场难忘的经历。这些年轻的小园丁会突然间喜欢上某些蔬菜,而这些蔬菜在以前通常都是被搁置在盘子的边缘。对于成年人来说,和菜园的邻居们进行愉快的交谈,互相交流园艺和厨房的经验,也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在喧嚣的大城市里获得一份自然、协作、安宁和悠闲,绿腰带上的菜园让这些都成为可能,正如“菜园方案”的广告语所说:“60平方米的维生素,60平方米的生活乐趣”。

3.森林方案。慕尼黑郊区拥有约5000公顷的森林。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还开发出森林的科普和环保教育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组织孩子们来到绿腰带上的森林里,在护林员的带领下接触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在这一过程中,护林员给孩子们富有情趣地讲解有关森林里的树木、木材的使用、森林的功能、森林的土地、食物链、森林与水、森林里的动植物以及在森林里正确的行为方式等话题。而对于成人来说,森林之旅也会让他们获益匪浅,护林员会耐心地告诉游客:森林是如何生病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伐木?树木年轮上的数字代表什么?为什么森林里会有很多枯树?为什么要在森林里修建篱笆?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如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灵活性培训等等。将这些培训项目从公司的会议室搬到郊外的森林里,不仅在形式上是新的创意,而且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给人以新的感受,这种动物疗风靡欧洲,借助各种动物如马、狗、兔等,对各种身心不健全的病人进行治疗。骑术治疗不同于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无需药物和医疗器械,而是将恐惧、枯燥的治疗寓于娱乐和休闲活动之中,往往可以达到一般治疗所达不到的神奇治疗效果。绿腰带上的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的优势,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接受治疗者在治疗教练的帮助下,在马背上(通常是不配备马鞍的)完成各种治疗项目。在心理治疗方面,骑马体疗可导致新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旧的消失,导致新习惯的产生。在马背上可以转移对患病的固定念头和对自己缺陷的思想,从而这对人们的情绪和健康状况起到良好的作用,减弱或消除内心的紧张、束缚,产生勇敢、开朗、机敏和顽强。在外科中,骑马疗法可以用于发生不幸事故和重手术后恢复走动的能力,以及治疗手和脚的全部和局部的麻痹症、破坏运动协调性、肌肉痉挛性的缩短和萎缩、脊柱歪曲等等。对内科病来说,骑马疗法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可用于血液循环器官的补偿疾病、新陈代谢破环、支气管喘息和肺气肿、植物神经调节紊乱等。在神经学和精神病学实践中,骑马疗法的适应症是巩膜散光、各种抑郁症、神经痛、低能,嗜酒狂和嗜麻醉药者等等。

除此之外。绿腰带里的森林、草地和农庄对城市居民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大小小湖泊也是人们游泳的好去处,采蘑菇、慢跑、野餐、骑自行车漫游……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因此,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永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在绿腰带这块3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找到许多机会,可以成就许多事情,

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的位置,绿腰带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休养地。

(二)环境保护

“绿腰带项目”的一项核心内容便是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对慕尼黑郊区的生态进行保护,这在“绿腰带项目”实施之前就早已开始了,“绿腰带项目”进一步推动了这项旷日持久的绿色环保运动。可以说,绿腰带上的农民们长期为保护和促进这块土地的生态功能作着贡献。

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法》规定,要保护自然生态和风景面貌尽可能少地受建筑措施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平衡措施。根据这项法律的规定,慕尼黑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特别是建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平衡措施,但是往往却很难在规划区域的附近找到有意义的平衡面积。于是,慕尼黑市政府在1996年作出决定,在郊区的农村建立自然生态区。具体的方法是,在绿腰带地区选择合适的自然风景区,通过高强度的粗放型经营措施和重新自然化的手段来建立群落生境组合。以绿腰带上的第一个自然生态区“爱舍丽德苔藓区”为例,这里原来是慕尼黑西部的低地沼泽带,人们对这块区域实施了重新自然化,从风景保护和自然保护的专业角度来提升这一区域的价值。并且使之与市政府的物种保护和群落生境保护计划相吻合,发展重要的群落生境组合,从而使这块湿地的面貌得以保存,并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很多年来,在与慕尼黑自然保护局的密切合作中,绿腰带地区的农民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野生物种和保护群落生境,实施了一系列的“自然保护项目”。例如,在低地沼泽区移走与土地不适应的杉木。杉木作为沼泽区的“外来移民”严重影响了当地“土著”的生长,因为高大的杉木遮挡光线,沼泽地带上其它的低矮植物因此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杉木的迁移终于使它们赢得了阳光下的位置。再如,农民们采取措施使池塘重新自然化。此外,农民们还改变了原来的经营方式,增大土地面积,对土地进行粗放式的经营。原先的密集型经营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是却导致农田里不再有供其它动植物生存的空间。直接受到危害的是山鸠。通过粗放型经营,不仅保护了山鸠,受益的还有鹌鹑和野兔。经过多年的努力,“自然保护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珍贵的沼泽灰蝶又回来了,消逝了多年的报春草也重新成为了绿腰带上的居民。

除了自然生态区,慕尼黑拥有的5000公顷的森林不仅带来了丰富的木材资源,而且还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它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理想的休养之地。慕尼黑林业政策的直接目标就是保护林区的面积和功能免受破坏。“绿腰带”因此被称为慕尼黑的绿肺,为城市提供清新的空气。

(三)文化休闲

绿腰带首先是自行车旅游爱好者的天堂。在绿腰带上,有专门设计的自行车旅游线路。它们往往纵横交错,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美丽的田园风光,经历各种各样多变的地貌。即使是在相对很小的范围内骑车旅游,多变的线路也不会让人们感到单调。

同骑车一样,绿腰带也是漫游的好场所。绿腰带上的森林、湖泊、沼泽、草原以及那里的动植物都会让漫游者心旷神怡。“贴近土地,走进空气”是漫游者的初衷,但是绿腰带总是会带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惊喜。

绿腰带上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休闲项目是骑马,特别是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们将自己的马匹出租给骑马爱好者,他们可以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而不是在骑马场里兜圈子。在马背上去重新认识森林和草原,总是会让人有新的收获。绿腰带地区还有很多由于人工开采砾石而形成的湖泊,它们是慕尼黑人进行水上运动的好场所。另外,采蘑菇,慢跑,郊游等等。

慕尼黑的自然爱好者在绿腰带上可以经历很多,而且不分四季。绿腰带上的森林还是学校郊游、社区开展活动和一些企业开展培训项目的好场所。慕尼黑人常说:“慕尼黑绿腰带水远都是旺季。永远都很热闹”。

二、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休闲创意农业存在的问题

1.现状分析。自2008年民革中央首次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关于发展创意农业的几点建议》以来,我国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农业已由单一提供农产品转变为改善城乡环境面貌、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涵盖以现代农业、农

村为代表的吃、用、玩、观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等。形成以农业主题公园、特型农业产品、农业废弃品加工等为代表的极具特色和活力的农业新产业、新产品,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城郊旅游的新亮点。 家创意农业机构——洛可可创意农业的成功实践标志着创意农业在中国的兴起,为提高农产品和农业附加值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自此开始,我国在创意农业方面的实践事例越来越多,为我国发展创意农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发展休闲创意农业的优势和基础很多,一是市场需求很大,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对新型的创意休闲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二是广褒并存资源丰富,有北国风光、有南方情趣,千差万别、多姿多彩,对市民的诱惑越来越大;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大,近十年来,中央连续4次出台1号文件,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为发展休闲创意农业奠定了很大的政策基础和保障;四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多,像德国“绿腰带项目”,国内游客数百万人前来观光、考察和旅游,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必然带动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创意农业起步较晚,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不够成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机制,仅仅靠少量的成功创意农业机构来支撑着创意农业的发展,大大阻碍我国在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前进脚步。同时。我国农业机构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土地资源缺乏、相关人才缺少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创意农业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下:(1)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涉农的企业规模和实力较弱,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口质量和效益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创意农产品仍以农户生产经营为主,呈现出“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产品行业组织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我国农业基础本身薄弱,如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能够形成品牌和规模的产品不多;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近几年,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不够规范,小摊小贩化的经营模式仍然为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使得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标准不统一;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投入低及规模经营落后;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由于土地、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科技传播、财政支农力度、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我国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创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体现;土地质量差,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低。我国耕地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低下,普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的“五低”情况。如此等等。这都使休闲创意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2)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落后,不少农产品的品牌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他人的品牌,品牌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仍以产品功能宣传为主体,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服务与行政竞争范畴。特色创意农产品生产水平比较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工和营销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3)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我国农业劳动者的主体为农民,农民的素质较低下、技能较差、观念较落后,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成为创意农产品生产线上的高端人才。(4)没有建立起对休闲创意农业投资稳定的增长机制。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经济脱节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手段不一,没有建立起农业投资担保体系,没有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制约了我国休闲创意农业的向上发展。

(二)可资借鉴的经验

德国慕尼黑“绿腰带项目”给我国休闲创意农业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第一,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慕尼黑郊区的农业主要以生态农业为主,这主要是由郊区的服务性功能来决定的,也符合现代国际大都市郊区的发展状况。由于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郊区的农业用地有限

因此郊区一般不具备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优先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强大的农业科研力量,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食品,而且探索未来农业的发展道路,形成城市郊区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特色。第二,和谐共处的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郊区的环保功能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我国的大城市来说,郊区的环保功能对改善城市的居住质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大力加强郊区的环境保护,增强郊区农民的环保意识,为郊区同时也为城市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第三。多层次开发文化休闲。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手中可支配的资金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因此,郊区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个抓手。这种集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旅游不仅可以最大可能地保持郊区的自然风貌,从而保护环境,而且可以使城市居民获得更多的贴近自然的机会以满足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的需求。

与公共设施和社会环境高度发达的慕尼黑郊区相比,我国更应该加强城市郊区的社区建设。由于我国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郊区人口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多的、更有力的措施来促进郊区的稳定、和谐发展。其中,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郊区农村人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加强郊区的社区合作等等,都是我国城市郊区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第四,政府注重引导和主导。在慕尼黑“绿腰带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措施,并和农民及农丁协会共同研究方案、措施,如在“菜园方案”中,当地政府的直接推动措施至关重要。长久以来,慕尼黑的市民们回归自然的愿望非常强烈,对郊区菜园的需求历来很大。但是,并不是每一个郊区的农民在春季的农忙时节都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这些城里人的菜地,因此,对郊区菜园的需求一直远远大于供给。在当地政府的倡议和协调下,成立了慕尼黑菜园园丁协会,该协会收取会员们一定的费用,策划承担了大部分的组织工作。例如。规定有关的收费标准,管理会员,协调农民与城里人的联系,提供农用器具,出信息板报等等,协会有时还会根据具体情况雇用有经验的园丁来统一管理菜园。协会的工作大大减轻了绿腰带上农民的负担,为城里人提供了享受自然、享受劳动乐趣的好机会。 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

虽然说我国休闲创意农业还是刚刚起步。但发展的后劲很足,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大力发展休闲农场和渔林牧场

主要发展的项目有:休闲农场:农业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体验、童玩、自然教育、乡土风俗、民宿;休闲林场:森林利用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森林浴、森林游乐、生态教育、赏鸟;休闲渔场:经营渔获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之相关事业。如养殖参观、体验、生态,水上活动、渔业餐饮、民宿;休闲牧场:畜牧生产的同时,经营休闲、游憩相关之事业。如牧场风光之体验、亲近动物、生态教育、童玩、戏水、健行、民宿。

(二)引导发展乡村深度体验

由于时代的转变,近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由差异化服务经济进入到体验经济。若以企业立场而言,所谓“体验”,就是以企业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这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

乡村深度体验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借助农业特有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六觉f况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及感觉)及地方文化特色,即对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生活体验、农业生态景观及农村地方文化特色方面的自身所感受的情绪。且对于每位消费者而言,每种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经验。

(三)适度发展社区支持型农业(市民农园)

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现在,csa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并与游憩元素结合,故又称为市民农园。

csa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这是一种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方式。在这种合作的基础上,csa一方面

看重在保育生态及资源下共同承担、相互分享的社区关系,看重社区中情感及文化的传递,另一方面则往往会推行健康农作法、永续生活及包括身、心、灵在内的整合的健康观念。csa主要关心的是食物安全和农业土地的都市化问题,这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承担风险与收获的永续的农业方式。若是用方程式来表示,则是“食物生产者+食物消费者+每年的互相承诺=社区支持型农业和无限永续的契机”。“产地直销”落实在“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做法上就是“在地生产,就地购买”,没有剥削与垄断,让小区居民成为养育这些自然农场的支持者,也让农耕者成为健康食材的供应者。

互助,认同。安全,永续一这些都是社区支持型农业(csa)的基础与回馈,相互循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近年来,社区支持型农业(csa)不仅在生态农法上,也在农粮危机、回农青年的议题上被广泛讨论着;试想,不用舍近求远,在我们的餐食中,这些无毒的食材都与我们比邻而居;也不用烦恼哪天食物不够了,要花好几倍的菜金才能吃饱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正因为不是以完全利益做为出发点,所以,更值得信任与扶持。

(四)大力发展乡村长宿休闲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参与者没有移民或永久居住的打算,而在异地以自有或租借的形式居住大约数个月份,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或参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休闲活动、体验课程、医疗、养生、保健之相关设施与服务为主要活动,以接触当地的生活空间,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模式为主要目标,故参与者的性质倾向生活者而非旅行者;另外,乡村长宿休闲者亦非在当地置产、就业或从事其他有偿活动,基本生活需求或其它层次的需求,皆以居住地存放的退休金或其它管道的经济资源来满足。简言之,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并非移居异乡,亦非永久居留的“居留型休闲”,亦即在异地进行半个月到数个月不等的旅居休闲模式。

乡村长宿休闲是一种居住时间比一般观光旅游长,参与者多在当地租屋居住或长期保有居住设施,而非观光饭店、民宿的短暂停留的模式,亦即,乡村长宿休闲者是以日常休闲活动为目的,而非单纯走访各处旅游景点,其身份是“生活者”而非“旅行者”,故乡村长宿休闲亦有基本生活需求。

乡村长宿休闲者以自己的退休金或其它储蓄为生活泉源,而不异地置产、工作,又与“迁移者”的性质不同,是一种具有旅游休闲和迁移居住部分特色的活动。

(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型房车营地

房车营地就是可以满足房车的生活补给和供人休息的场所。房车作为一种休闲文化,房车营地自然也应当具备休闲的功能才能体现出房车露营文化来。因此,补给和休闲构成了房车营地最基本的特点。

房车营地突出的是休闲、文化及露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专为房车爱好者和自驾车者而建的。房车营地除了可以为房车和自驾车者提供餐饮娱乐、休息住宿外,突出一点是可以为房车提供全套的供给补给服务。房车营地大致可以分为山地型房车营地、海岛型房车营地、湖畔型房车营地、海滨型房车营地、森林型房车营地、乡村型房车营地。其景色风格、娱乐设施各有不同。乡村型房车营地是指选址在优美的乡村地区,与乡村环境(村落、田园)融为一体的房车营地。

第4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对策;安康市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1-02

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借鉴工业园区的经营理念,依托园区这一重要载体,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化、多功能化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安康市立足秦巴山区特点,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创新机制,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科学规划,主攻产业,完善政策,健全机构,夯实责任,培育业主,加快土地流转,落实关键措施,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全市现代农业稳步快速发展。

1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成效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经济相对落后、自然条件较差。农业主管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立足实际,谋划发展,狠抓园区规划、市场主体、土地流转、配套服务、包抓责任5个落实;突出畜牧养殖、设施蔬菜、富硒粮油、特色瓜果、休闲农业5大产业;全力推进工作重心到园区、技术人员驻园区、项目聚合到园区、干部成长在园区5项工作。几年来,建成了一批优势产业积聚、农业特色明显、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业园区,全市现代农业稳步快速发展。

1.1 投资热情高涨,发展势头强劲 全市规划建设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257个(其中省级20个、市级91个、县级146个),规划面积5.55万hm2,建成面积1.43万hm2,辐射带动1.79万hm2,全市已启动建设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4个。

1.2 加快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增收 启动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共流转土地0.93万hm2,安置农民就业8 200人,园区培训农民5.1万人,带动农民13.2万人,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 729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1 720元,带动农民户均增收2 686元。

1.3 形成了一批精品园区 辖区内汉滨阳晨、健民、鸿盛现代农业园区,汉阴城关五一、绿硒现代农业园区,石泉池河、明星现代农业园区等已初具规模,汉滨区跻身1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列,园区示范效应初显。全市已形成“市有示范带、县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点”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1.4 农产品认证工作进展顺利 目前,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7个,品种16个,覆盖面积0.8万hm2;认证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3个;拥有1个省级名牌,6个市级名牌;7个品牌获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识登记保护。

2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园区存在着生产道路较差、电力设施不到位、排水除涝不通畅等问题。汉滨区河西宇通蔬菜合作社园区,近两年均因排水不畅造成内涝受灾,损失较大,尤其是大棚内滴灌设施不配套,常用拉软皮管大水漫灌,设施效应未能很好发挥。

2.2 规模小,建园标准低 受资金、观念等影响,大部分园区还停留在初级发展水平。园区规模较小,大多在6.69hm2左右,66.67hm2以上的很少,且生产单位分散,存在着布局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规模效应不明显。

2.3 科技含量较低 机械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输出多为初级产品,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表现在“三少三低”,即:高标准园区少、品牌少、精品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

2.4 资金投入不足 安康市经济基础薄弱、园区建设多靠项目支撑,自我造血功能不足,融资压力大。农业园区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设施园区投入均在2万元/667m2以上。受贷款风险评估机制制约,农业园区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制约了园区发展壮大。

2.5 品种布局不合理 据调查,有的园区定位模糊,小而全、零而散;有的在品种上追求洋、新、奇、特。往往没有考虑技术、市场和生态是否适应。在具体生产中,失地农民变为职业农民,仅仅是身份转变,没有从技术、技能、意识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农民。有的园区恢复到大锅饭时代的管理模式,导致效率低、效益差。

3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策

3.1 科学规划,精心实施 园区规划要理念超前、设计科学、主线突出、要素聚集、功能齐全、责任明确、机构健全。园区业主要按照设计方案高标准实施,在精品、亮点上做文章。功能上分核心区和辐射区,布局上既要有新优特品种展示区,还要根据园区实际,结合市场、技术、人力、资金等因素,发展市场需要、投入少、回报高的品种。

3.2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要多方融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方力量及资金投入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加快改善农业设施装备,逐步提高设施农业在高效农业中的比重。同时组织技术推广单位在园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新设备,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现代化水平。

3.3 加大科技扶持力度 一方面,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的“孵化器”。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共建、技术入股,参与园区建设。另一方面,把园区作为农业科技的“转化区”。鼓励园区通过多途径,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各项农业科技在园区得到最大程度的转化;发挥园区生产相对集中、技术普及相对较快、生产管理相对规范等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把园区打造成标准化生产的先行区和样板区。

3.4 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先导作用,通过新品种引进、繁育、推广等促进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通过创新机制,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领域,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3.5 加大培养职业农民队伍力度 在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基础上,着重培育具有较强创业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在传统农业和高效农业领域,普遍展开的“菜单式”培训,不仅以整村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培训为主,还要根据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需求,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产业基础和创业愿望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创业培训。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晓政策、建组织、讲文明”的职业农民队伍,解决“地谁来种”、“猪谁来养”“农业靠谁来发展”的问题。

3.6 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进一步加大农业“三证”认证力度,加快省级名牌、市级特色品牌产品的创建进程,促进以茶叶、蚕桑、魔芋、中药材、食用菌、生态鱼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升级改造步伐,使石泉蚕桑、岚皋魔芋、富硒茶叶、瀛湖生态鱼等优势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扎实推进。

4 结语

安康市地处秦巴腹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相对发达地区比,在资金、技术、物流、市场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过程中,一定要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机制,因地制宜,由小及大,找准适合山区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之路;同时深挖园区内部潜力,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升园区的自我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荣,邱明强,王成兵.关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29-330.

[2]陆从萍,李文昌.加快园区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11(8):41-42.

[3]卜善祥,郑敏.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3(8):12-14.

[4]崔用慧.全市农业局长座谈会上讲话[Z].2012(7).

第5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优势;存在问题;模式;江苏南京;江宁区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69-02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1-2]。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战略,针对江宁区都市郊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农业资源特点,立足郊区特色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将对该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江宁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生产条件良好

江宁区地处长三角经济活跃板块,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城市化进程较快,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有明显优势。江宁区地处长江下游,属于宁镇扬丘陵地区,北临长江。全区现有耕地面积4.19万hm2,林地2.4万hm2,养殖水面达6 666.67 hm2。分为秦淮河圩区、沿江洲地和南丘陵、北丘陵4个农作区;耕地中水田为4万hm2,而且沟渠纵横,排灌设施齐全。常年日平均气温16.8 ℃,年降雨量1 000 mm左右,日照时数达1 700 h,无霜期220 d,适宜种植稻、麦、棉、油等大宗作物及蔬菜、旱杂粮、特种经济作物等。土壤类型主要有黄白土、马肝土、河沙土、江淤土、岗白土等,土壤有机质1.5%~2.5%,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农机、水利设备,为该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自古即为鱼米之乡,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区)。

1.2农业整体素质较高,发展基础良好

随着江宁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种植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粮、油占主导地位,逐步调整为蔬菜、饲草、瓜果、特种经济作物等占有较大比例。该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层出不穷,农业的基地建设、品牌注册、标准化栽培等也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区已注册农产品品牌26个,报批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1.3区位优势明显,农业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江宁区北临长江,从东、西、南三面环抱省城南京,现已融入这个华东国际化大都市,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明显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使江宁区成为外商和港澳台客商投资创业的热土,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26家落户江宁,实际利用外资5.5亿美元。近2年,全区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均在6 000万美元以上,现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3家,其中不乏美国通用磨坊、郁氏农牧、台湾旺旺等行业的龙头,卫岗奶业、光明奶业、山田奶业、康师傅、白象食品等国内大型企业均入驻江宁区,绿桥公司、金陵酱菜、年余冷冻等一批民营龙头企业异军突起。

2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存在问题

2.1增长方式比较落后

江宁区农业发展的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商品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经营较为落后,这与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规模适度、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批量大、商品率高的经营方式明显不符。

2.2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

在产业结构上,高效农业所展示的项目及品种缺乏特色。部分标准化大棚引进的项目及品种单一,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现代高效农业理解为钢架大棚种植蔬菜或是育苗基地或是养殖场,现有资源未得到很好利用,造成资金浪费。

2.3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

一是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科技力量亟需充实加强。当前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极不相适应。二是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三是农业科技培训部门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效农业在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4缺乏定位高档市场的产品,生态环境不理想

江宁区大多还是以传统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为主,一些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品种偏少,新、奇、特产品品种更是缺乏。另外,生态环境不理想也是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该区内部分河流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对土壤及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危害。秸秆的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大气及水体。

3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

3.1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对其的危害,以实现高产、高效、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目标。江宁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应该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对设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

3.2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是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以农业为依托,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并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的农业形态。江宁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大力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及组织,进行合理规划,为农村这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保证。

3.3集约化规模养殖业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是以生产密集、布局集中、污染控制、资源节约、效率提升为特点,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及动物生长发育规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综合应用,对养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安排生产时坚持以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以使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江宁区重点加快奶牛、优质瘦肉型猪、优质地方家禽、波杂山羊四大产业的建设,对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进行重点支持,以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养殖水平。

3.4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的“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即:独特的技术、独特的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的市场需求所形成的独特农产品。掌握了独特的技术、资源禀赋和市场是特色农业永葆活力的秘诀。江宁区在对特色农业进行发展时,应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寻找各地特色,突出培育技术特色和市场特色的农产品。另外,特色农业在发展中,应适度对规模进行控制,不宜大规模发展,以保障农业效益。

3.5外向型农业

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出口促销,以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3]。农产品境外促销可围绕实施以市场促进、外国市场开发和新兴市场开发等为主要内容展开。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招商引资与贸易合作,每年筛选并一批农业重点招商项目和公布农产品出口企业名单,通过举办农业重点项目推介会及组织专业性境外招商活动,引导和鼓励外国资本投向江宁区农业优势产业,以对该区外向型农业的建设起促进作用[4]。

4参考文献

[1] 李晓明,丁成贵.推进城市化发展现代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10(12):40-41.

[2] 张丽娟,王德永,陈明.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村科技,2010(20):69.

第6篇

Abstract: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coast of Tianjin. In the process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it energetically explores the new way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rou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astal urban agriculture vigorously develops modern agriculture.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he Binhai New Area and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display its own superiority,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odern agriculture.

关键词: 滨海新区;现代农业;优势;制约因素;对策措施

Key words: Binhai New Area;modern agriculture;advantages;restricting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155-01

0引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面积2270Km2,农村行政区域辖塘沽、汉沽、大港3个区的10个乡镇,东丽区6个乡镇,津南区1个镇。农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9%。

1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位一体、联动推进的新路子,紧紧围绕建设沿海都市型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设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1 汉沽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汉沽茶淀葡萄久负盛名,在大力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趋势下,注重自身特色。该区大力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现已发展成为集民俗文化旅游、农事体验等综合休闲旅游区。水产作为汉沽另一特色农业,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2 大港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崔庄冬枣科技示范园是大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典型。位于大港南部太平镇,有“皇家贡枣”之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此外,大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初步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框架。

1.3 塘沽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塘沽开工建设,包括现代新农村社区、海河休闲观光区、高效设施农业区、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园、农事活动体验园、休闲生态垂钓园、果树采摘园、农产品加工物流区、生活办公以及其他配套设施区9个功能区。

2滨海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突出、资源优势显著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临海地区,依托环渤海,面向东北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通道。农业资源优势显著,利于农作物生长。除现有耕地外,自然景观齐全,农渔、观光资源丰富,生态型、外向型、休闲观光型农业有着独特的资源条件。

2.2 产业基础优势雄厚近年来,滨海新区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显著提高。水产养殖业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有利于形成对农业的反哺。加之新区农民较高的收入水平,为新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2.3 科技优势良好天津市科研院所集中,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拥有较为完善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开发、成果转让、农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创造了良好有利的发展环境。

2.4 政策环境优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新区农业在现有政策优先扶持下,还将利用更为特殊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建设新区现代化农业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3制约滨海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3.1 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滨海新区农业用地质量不高,由于自然降雨量偏少等因素,防灾减灾能力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压缩,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给沿海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3.2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滨海新区农业生产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特点不突出。虽然有36家龙头企业,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关联产业不发达。

3.3 城乡居民收入和文化差距的约束目前,滨海新区农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比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致使农民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3.4 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农业管理制度和体制改革滞后。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农业社会其他体系建设不完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

4滨海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坚持生态和谐建设节约农业,实现各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协调发展,构建适宜城乡人居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的新环境,促进新区人与自然的协调。

4.2 坚持高效特色突出优质高效特色,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重点产业和各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以出口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建设关联产业,形成新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质特色、体现沿海都市特点的高效农业新格局。

4.3 坚持科技领先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运用现代手段,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抢占全国现代化农业科技制高点。

4.4 坚持城乡统筹、开发开放、服务区域、制度创新发挥滨海新区政治经济优势,率先实施城乡统筹,从根本上改变新区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快新区农业市场化进程和外向型发展,深化新区农业市场取向改革,激发新区农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天津滨海新区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R].天津市农业局.2005-08-29.

第7篇

关键词 农林院校;现代物理农业;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5-01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林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物理实验与农林生物专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在教学活动中农林生物专业学生需要进行研究探索与实验操作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对于学生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技能的训练形成,有着绝对的基础性作用和影响,并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能力的相关培训,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去发现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精神,更是能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尤其是在现代物理农业发展的环境下,农林生物专业与物理实验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农林院校教学开展也更加重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对于促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该文基于现代物理农业发展趋势,对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其改革创新的具体方法措施进行总结探析,以促进农林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进步。

1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结合当前高等院校教学现状,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整体处于比较低的状态,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对于教学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都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利影响。

1.1 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局限性较为突出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历史原因以及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农林院校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所使用的物理实验教学器材相对较为陈旧、落后,并且物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比较慢,严重影响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一些农林院校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陈旧、落后的仪器设备重复使用情况,而这些陈旧的物理实验仪器设备不仅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以及物理实验的要求,而且在实验教学应用中,严重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是影响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2]。另一方面,结合当前高等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仪器配置现状,由于那些较为先进的物理实验器材设备本身的价格比较昂贵,受到物质条件的影响,很多农林院校的仪器设备配置不够齐全,只有一些设置物理专业的重点农林院校才配置有这类仪器,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即使开展了一些近现代物理实验项目,但是由于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仪器设备的数量比较少,或者开设的课时比较少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配置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1.2 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

对于农林院校学生来讲,物理实验作为一门与专业直接联系性不够紧密的课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提升以及今后的职业影响不够大,因此在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上表现的并不高,多数情况下对于物理实验的学习仅仅是按照教师的讲课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探究的情况比较少。另一方面,部分农林院校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学习中存在着较为严重形式主义,注重形式和过场,导致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3]。最后,对于物理专业的物理实验教学来讲,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并且完整的知识架构,而农林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项目多是不完整的部分项目,很少进行全局、系统性的物理实验,并且多受到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探究积极性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在教材内容方面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多数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为1980年出版修订的实验教材,不仅教材内容受到实验仪器的制约影响比较大,并且不同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差别也比较大,与时代的衔接并不紧密,对于物理实验教学有着较大的制约影响。

2 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现代物理农业发展形势下,随着物理实验与农林专业联系的越来越密切,使得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首先,进行现代物理农业发展形势下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应注意进行农林科技物理实验体系的构建。在农林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项目多来自于物理专业或者是工科物理实验,在对于这些实验项目进行修改或者是简化后用于农林院校的物理(下转第342页)

(上接第335页)

实验教学,对于农林院校专业特色的反映和联系并不紧密,并不利于现代物理农业所倡导的农业生物科学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再加上在物理实验教学开展中,受到开设课时等因素的限制,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入性远远不够,结合这种情况,在考虑农林院校专业特点以及课时因素等的情况下,根据现代物理农业发展需求,在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设置中,分别从力学以及电磁学、光学等方面出发,对于农林院校物理实验项目进行完善,构建系统完整的农林院校物理实验项目体系,并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以推动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发展[4]。

其次,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还可以通过对于现代物理农业理念的强化,改变农林院校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传统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与学习的兴趣,以促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传统的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物理实验与农林专业之间的差别,导致农林专业学生先入为主的认为物理实验在本专业中重要性不突出、物理实验学习不重要等,另一方面由于物理实验与现代科技的联系相对不是很紧密,同时受到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物理实验学习中多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不够,因此在进行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验项目选择与设置时,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现代物理农业的发展理念,应用到物理实验项目设置中,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改革中,还可以通过实验演示或是仿真方式,对于物理实验教学资源不足问题进行缓解,并通过农林院校物理实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学组织的优化等,来实现对于物理教学改革推动和促进。

3 结语

总之,进行现代物理农业发展趋势下农林院校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应注意结合现代物理农业理念,通过农科物理实验体系的构建,在通过合理形式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进行教学组织的优化,以推进农林院校物理实验的教学改革。

4 参考文献

[1] 戴朝卿,周益民,王进.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实验CAI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98-100.

[2] 匡代洪,张建秋,古丽娜,等.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6):56-58.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进程;对策;扬州市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140-02

一、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分析

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察结果显示,2011年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为78.54分。从近两年农业基本现代化的六大主体指标得分看,江都区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设施装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方面的发展优势较为明显,而在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支持保障三方面,发展存在不足(见下表)。

1.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建设生态化现代农业农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江都区一直把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观。2011年江都区农业生态环境类指标完成最好,实现目标值的95.9%。其中,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53%,已提前完成既定目标;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比重达88.24%,完成目标值的98.04 %;林木覆盖率达19.8%,完成目标值的86.9%。

2.农业设施装备持续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和机械装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江都不断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和建设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器具,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江都农业设施装备类指标得分为12.3分,完成目标值的87.8%,其中,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1%,完成目标值的95.29%;高标准农田比重为49.59%,完成目标值的82.6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为76.05%,完成目标值的84.5%。由于江都圩区众多,加之部分水利设施老化,2011年江都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指标值比2010年有所下降。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重要标志。近年来,江都不断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2011年,江都农业产业经营类指标得分为13.21分,完成目标值的77.7%。其中,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为100%,已提前完成既定目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为71.27%,完成目标值的89.09%;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为72.47%,完成目标值的90.59%;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65,仅完成目标值的26%。可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将是提高江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所在。

4.农业产出效益稳步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是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2011年,江都克服了秋冬春连旱等不利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实现了“八连增”的历史性突破,农业生产效益全面提升。农业产出效益类指标得分为17.98分,完成目标值的74.9%。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34.53亿元,完成目标值的73%;粮食亩产达594公斤,完成目标值的96.7%;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达18.1%,完成目标值的85.3%;农民人均纯收入11 998元,完成目标值的52.1%。可见,在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良好势头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仍将是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稳步提升,农民技能培训任务艰巨。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江都通过实施农村人才工程、搭建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农业市场信息等措施,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类指标得分为12.16分,完成目标值的71.5%。其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41%,完成目标值的79.2%;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为86.9%,完成目标值的89.5%;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83%,完成目标值的85.6%;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0.1%,完成目标值的28.9%。由此不难看出,江都农民技能培训任务较为艰巨。

6.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现代农业离不开财政金融的大力支持与社会化服务的有效保障。近年来,江都一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对三农的投入。2011年累计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玉米、棉花、小麦、油菜良种补贴及机动鱼船柴油补贴资金10 041万元。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江都现代农业支持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特别是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还相当滞后。2011年,农业支持保障指标得分为9.46分,完成目标值的67.7%,尽管该指标比上年有大幅度提高,但在六大类指标中,得分和完成率都最低。

二、加快推进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几点建议

1.以推进服务社会化为重点,健全农业支持保障体系。当前江都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不足之一是农业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而其中最薄弱环节是社会化服务发展滞后。针对这一状况,要以政策为引导、市场为导向,完善农业资本投入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一要构建政府财政投入、信贷资本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多方支持的农业投入体系,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二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和农业投融资体制,加快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向农户放贷的积极性;三要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推进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各种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四要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要求,鼓励农机、农资、植保、信息、技术、仓储、运输等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2.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要立足本土,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业科技进步。一要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升农民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和创业本领;二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带动广大农业生产者提高科技素质和水平;三要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带动农民致富。

3.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价值主体。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目标。针对目前江都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要切实抓好各项富民政策措施落实,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全力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

4.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针对江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要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件: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把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数,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辐射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生产力的提升;加快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向蔬菜、花木、渔业等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5.以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大力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在农业设施装备方面,相对于农业机械化进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江都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针对这一状况,要坚持把水利作为江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实施好水利设施保障工程,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标准较高、协调配套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依法治水、管理规范的水工程管理服务体系;综合配套、保障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6.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农业生态环境。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巩固江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二要深入开展农村能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提高户用沼气管理服务水平;三要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生态观光农园、主题农庄和农家乐专业村的发展;四要以林木覆盖率增长、森林蓄积量增加、林业生态景观效益增强为目标,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玉洋.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讨[J].商业研究,2009,(12):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