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诗歌的文学常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要求语文学习的评价模式应与学生学习实际相适应
与其他地区和学校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样,笔者学校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也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对待语文学习热情不高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有些学生对语文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对语文内容有兴趣的时候就听,没有兴趣就不听,不像专业课那样努力;有些同学平时尚能配合老师进行语文学习,但是对于考试非常反感,认为考试不能真正反映学习水平。
2.语文教学的现状要求语文学习的评价模式应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相适应
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学校选择使用的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推荐的、更能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与校本教材《口语交际与礼仪训练》并行使用。其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教研组也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在教学内容上,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调整了课文阅读、口语交际、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课时比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语文课程的活动性和实用性更加凸显。
二、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尝试与实施
新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授课的价值感和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增强。然而,相对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尝试多元化评价方法,既是语文创新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创新活动的必然趋势。为适应这一要求和趋势,我们采用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真实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多主体、多维度的评价模式。
1.注重过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教育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每一单元或每一课后,为判断学生在该单元/课中学到的技能和知识而做的评价。以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计划中将本教材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口语交际训练、实践活动训练、阅读能力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侧重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以口头点评为主,在口头点评中,侧重点评学生在演讲过程中的得与失。通过多次的口头语言训练,侧重点评学生的发展与变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看到自己一滴一点的变化,在每一次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对于学生所做的终结性评价实质上正是在多次形成性评价基础上水到渠成的结果。
2.注重综合评价,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都是由教师做出评价,考查的也仅是知识技能水平,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个体,还需有情感、态度、自我反省能力、自我观察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在成绩上失去了话语权,也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运用综合评价,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促进个人进步。
以二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在教学计划中,将学期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口语交际训练、阅读能力训练和写作能力训练。其中写作能力训练是学期重点教学内容,在写作训练过程中,采用了说—写—评的写作过程。“说”即是说一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说自己和题目相关的生活经历,说和题目相关的社会话题;“写”即是习作过程;在评的过程中采用了自评、他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评价他人作品时,要求写出评语,列出优缺点,并给出相应的分数,阅读他人作品后再阅读自己的作品,列出优缺点,推荐优秀作品并说一说理由。在口语测试中,采用学生评委和教师共同打分的方式评判成绩。多主体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且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培养了学生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的态度。
3.注重个体化发展,真实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真实性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发展者自身现实状态与过去情况进行比较,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者所做评价的认可,注重过程。事实上,语文在学生的情感态度、自我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有天然优势。以一年级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例,“本教室垃圾状况调查”“撰写创业计划书”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两个主题。在两次语文实践活动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在活动评价中,采用“组员互相评价—班级各组进行评比—推荐最佳活动组”的模式,客观又真实地展现每个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最后将两次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每个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虽然学生分工不同,贡献不同,但是每一个同学都能够对自己所在小组做出客观评价;在自我评价时,能够从知识机能、情感态度、自我发展和成长等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大有裨益。
三、多元化评价模式对教学的促进
1.能形成完整的语文创新教学的操作系统
在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效果评价的内涵和意义,在实践上形成了完整的语文创新教学的操作系统。在此展示其中一例(见右表)。
2.能帮助学生重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信心
不同于普通中学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可以使在普通教育中遭遇挫折的学生重塑信心,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投入新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学生重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信心。
3.能激励老师投入教学工作
良好的教学互动、愉悦的教学环境能使教师获得来自教学本身的成就感,激励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做更加深入、更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职高生;工学结合;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0
我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而立之年,正值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孩子缠人的阶段,但是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为了更好的体验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和09微机、电子专业的毕业生一起,告别亲爱的家人,年幼的孩子,前往“苏州三洋能源”(电池制造集团)一个陌生但充满生机的地方。在这里,我和同学们工作生活在一起,实习的时间是三个月。为了使学生能更加稳定的工作,生活上我不搞特殊化,依然和同学生们一起进工厂,与他们做着同样的工作。虽然是短暂的三个月,但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现在我对学生们进厂后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
一、进厂一个星期就不愿意工作了
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对待孩子是倍加宠爱,甚至是溺爱。如:有的孩子在家从不劳动,过着那种饭来张口衣来张手的生活,有时还对家长大声的呵斥,而家长也任由子女张狂,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总是认为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和受一点罪就是对孩子的疼爱。所以这些学生来到学校后往往独断专行、我行我素,他感觉不到不劳动和对父母大声的呵斥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他不知道他今天吃得好、穿的好,宽裕的零花钱是他父母艰辛劳动的汗水和日常生活的节俭换来的,反而感觉自己很了不起。于是,来到学校缺乏进取心和学习的热情,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上课时不注意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经常旷课、打架,经常与老师顶嘴,不听老师的教悔。像这样的学生进到工厂一个星期左右就不愿意工作了。因此,他们把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对比,在心里就接受不了。因为平时一贯的自由、散漫、任性,突然要受到约束,甚至还有人对他大声的呵斥或是辱骂,他在心里接受不了,自然选择逃避,最多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开始找各种理由要求回家,不愿意工作了。
对于这种学生,首先我是以朋友的态度和他交流,天天和他交心,使他对我没有介意,把自己当做真正的朋友,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把他心里真正所想毫无保留地告诉我,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引导,让他认清自己现在的身份和所要承担的责任,时时提醒他父母对他的希望,让他明白从他离开学校的那一刻开始,对待父母就不应该是索取而应该是回报了,同时也对他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和表扬。由于我是和他们一样做相同的工作,所以我用实际行动教育着他们,每天做早班车进工厂,从不迟到、旷工,从不违反厂规,只要是加班我从不请假,无论刮风下雨我每天都是那么坚持着。有的学生看到老师这种表现,也在默默的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与行动像正常化靠近,开始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了。但仍有个别学生无论你怎样去行动和劝说,他仍然像逃兵一样,还是逃走了,逃到爸妈为他建造的的温室里去了。
二、一个月以后领到工资就不愿意工作了
这种学生在学校时基本上能服从学校管理,只是经常同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在一起,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却又担心对不起家人,总在对与错之间徘徊。他们能分是非,但又不愿意做一个完全遵规守纪的学生。这种学生在工作后,为了证明自己,为了父母,还是会坚持下来,但是不能持之以恒,在领到工资后就不愿意工作了。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他自己亲身体会到挣钱的不易,现在他认为自己已经挣到钱了,亦能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无用之人,对父母有所交代了,于是思想开始动摇,想尽办法找各种理由要求回家。
对于这种学生,我是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提醒、开导,针对他们对人生目标还不明确,思想处于左右摇摆的状态,我推心置腹地指出其优点,让他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为他指明方向,使他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现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激励他要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教育他在做任何决定之前要先把父母想一下,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能否让父母安心、放心,否则赶快打消这种念头,重新调整自己的方向,不要做令父母不放心和令父母伤心的事情。我又进一步以自己的情况与之交流,让他们和我进行对比,从而明白老师是一个有工资的人,自己是一个无产者,自己十七八岁,老师将近四十,自己是中专生文凭,老师是本科文凭,自己一直在上学没吃过苦,老师也一直在上学、上班也没吃过苦,那么老师都能坚持你们为什么要当逃兵呢?你们不是有很多人都有远大抱负,想以后自己要创业的吗?这点小苦你们都不能吃,还谈什么创业?老师首先就不肯定你。所以为了报答父母,为了你的将来更美好,我相信我们大家都会坚持的对吗?同学们,加油!无论如何都有老师与你们同甘苦共患难,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定要坚持,顺利完成你的任务,开创你们的未来。你们已经成年了,该是回报和感恩父母的时候了,等你们拿到工资给你的父母买点礼物,哪怕是几元钱也是用你自己的汗水挣来的,去感恩一下你的父母,那时你的父母会多么高兴呀!他们会因你而骄傲的,同学们,加油!我说完以后有的学生不说话,有的学生攥起拳头说:加油!我告诉同学们:“当你想家的时候,就来找老师聊聊天,老师会像你的父母一样爱你们;当你累了的时候来找老师,老师这里有你永远依靠的肩膀”。这种学生就需要你对他进行时刻的提醒和教育引导,只要能坚持一个半月以上,他的不稳定情绪就会打消,在此之后基本就会稳定下来安心的工作了。
三、留在那里长期工作了。
关键词:英文歌曲;高中英语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
将音乐引进语言的教学当中已经有学者作过一些研究,结果证明了,如果我们把音乐和语言学习结合在一起时,那将会产生很大的价值。英语教师选择合适的英文歌曲辅助英语教学,把英文歌曲作为对英语教材的有益补充,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
一、利用英文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情感是音乐的生命。由此可见,如何发挥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值得我们英语教学探讨的问题。当学生对英文歌曲有了情感共鸣的时候,就能激发其对英语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足够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引入英文歌曲无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英文歌曲以其欢快的曲调和明快的节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英语课堂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效果
利用英文歌曲来辅助高中英语教学,在培养高中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些语言技能,而这些语言技能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一)提高语音能力
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是打好语言交际基础的前提条件,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例如音的连读、弱读、重读、同化、失去爆破、节奏、语调等语音现象,在英语歌曲中大量出现。而事实上,我们可以选一些容易理解和学唱的通俗或欧美经典英文歌曲。 如《Say You, Say Me》,就可以训练学生的元音。而另一首耳熟能唱的最近几年流行的《Take Me to Your Heart》则可以训练学生的连续、失去爆破等语音现象。
(二)扩大词汇量
在高中阶段,学生在词汇的难度和量的要求上比初中阶段又大大提高了,而学唱英文歌曲会使他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查阅歌词的大意,那么单词学习就会在这种反复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被学会了,这样就在乐趣中扩大了词汇量。关键是我们要在教学中搜集一些难易程度相当、语言规范的英文歌曲,设计形式多样的词汇教学活动和任务。
1.学会大量的新词汇
2.学到很多习惯表达法
3.学会语言的运用
(三)轻松掌握语法
当我们在学会一首英文歌曲后,再仔细研读一下它的歌词,同学们会发现很多平时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讲解的语法内容,已经从自己口中熟练唱出,而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理所当然和印象深刻。
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唱"来回答,这样在快乐、活泼的气氛中,学生很乐意地在不断地操练中接受了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而且印象深刻。当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歌词,分析语法,形成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丰富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一首优秀的英文歌曲,不但旋律优美,而且能透过歌词反映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所以教师更应该合理地选择英文歌曲,来辅助课堂教学,向学生传达丰富的讲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1.英文歌曲可以成为教科书的延伸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 Unit 5 Music (Book2) 时,在向学生介绍Country music时,我就找了John Denver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我将这首歌的歌词设计成完型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重复的听和学唱的过程中,完成全部歌词。
_____heaven,______Virginia,
Blue Ridge__________, Shenandoah__________.
Life is old there, ______ than the_____, ________ than the mountains, growing like a breeze. Country roads, take me ______.
To the place where I belong. West Virginia, mountain momma,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
这首歌抒发了对故乡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浓烈的热爱。这样即训练了听力,由此让学生理解美国乡村音乐的主题和音乐风格。我也找了其他音乐类型,如Rap, Rock"n"Roll, Orchestra, Folk music等,让学生在听中判断出不同的音乐类型。
2.歌曲也是文化传统和习俗的载体
收集这类歌曲有助于了解一些西方重要节假日像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母亲节等的特色和传统礼节。
3.英文歌曲往往是对日常生活的折射
如《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 这首歌曲,歌词如下:
When I was young, I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It made me smile
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 And not so long ago
How I wondered they'd gone
But they're back again, Just like a long lost friend
... ...
这首风靡全世界的校园经典名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爱唱。在学唱这首歌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100多个单词及用法,这比纯粹地记住100个单词无疑难度下降了一大截。而且这首歌曲离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比较近,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一种怀念和校园生活珍惜,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作为英语老师要投其所好,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进而满足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需要。
总之,从语言的角度上看,英文歌曲的歌词富有创意,充满了时代生活气息,通过学唱英文歌曲,促使学生自动练习与模仿,进一步纠正并掌握发音规则。而且大量的歌词接触,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扩大词汇量,掌握句式和语法等语言技能以及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就会在学唱英文歌的轻松愉快中学习英语,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反过来这又进一步召唤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主动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琳. 英文歌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妙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0,(6)增刊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市场分割理论;知识失业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逐渐变得严峻起来,2002~2004年,全国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再加上2004年约60万人的未就业毕业生,2005年,实际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人数就已达到400万人左右。[1]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就连以往找工作十分容易的研究生也在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可见,“知识失业”问题在我国越来越严重。
从表面来看,“知识失业”意味着我国出现了教育过剩,也似乎意味着我国从业人员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然而,即使经过20世纪90年代教育的飞速发展,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与国际平均水平的80%相差62个百分点。[2]这说明我国目前出现的“知识失业”问题并不是教育过剩引起的。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失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的调整跟不上需求的变化,从而引发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调整存在较长时滞所形成的一种失业。
对于如何消除这种结构性失业,多数研究主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入手来解决问题,主要措施包括适度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值等。也有不少研究利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颇有价值的成果主要是利用多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重点是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从供求嫁接的角度对“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解决二元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问题,关键在于消除两类市场间的流动障碍。[3]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产业分割、职业分割等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少考虑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分割对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的影响。笔者试从内外市场分割的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大学毕业生面临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割
现代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市场,而是被分成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市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好;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求职者相互流动比较困难。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
本文分析的切入点是把劳动力市场划分成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这里所说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也就是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劳动力的雇佣量和均衡的工资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雇佣量和劳动力的均衡价格水平,雇佣双方交易的结果,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各种层次、不同工种的工人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实现就业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则是不同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就业制度安排,它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和效应。它是在企业内部劳动雇佣双方形成的一种劳动就业关系,这种就业关系是根据内部的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来进行的而不直接受外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劳动力一旦进入了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机制就开始起作用,很少受外部市场的影响。[4]显然内部劳动力市场属于第一劳动力市场,而外部劳动力市场可认为是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一般而言,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竞争性要远远低于外部劳动力市场,但其安全性和收益性却高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并且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割和流动性障碍。
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的内部市场是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把大学生当作是劳动力市场的新进入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人”,他们首先要进入的是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企事业单位已有员工,则可以被称为“内部人”。占据内部市场就业岗位的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旧体制下的“老人”,他们能进不能出,岗位配置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长期占据一级市场中的优等岗位;第二种是新体制下靠“走关系”等非竞争手段进来的“新人”,他们一般自身素质不高,却也占据了内部市场中的优等岗位;第三种人是新体制下靠竞争招聘的形式引进来的“新人”,他们一般在内部市场中占据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以上三种人,只有第三种人是通过市场竞争的形式进入一级市场的,但这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太小了,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老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内外市场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旧体制转轨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内外市场分割并非是我国的特有现象,即使在西方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中,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普遍建立了由主要部门劳动者构成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主要部门的劳动者包括拥有技能的蓝领工人、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和工资并不直接受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是由企业按照内部的规定和惯例来决定,其特征为长期雇用、内部晋升和工资优厚。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对应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非主要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力一般不需要多少技能,在这些领域,雇佣关系是短期的,工资也完全受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与从属部门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相比,主要部门的劳动力明显具有内部人的特征。
内外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之间的分割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不能在两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存在着流动性障碍。这种流动性障碍从市场角度来看,可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可能是体制和人为因素的结果。具体来看,市场本身选择所形成的市场分割,实际上是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而由体制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市场分割,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复杂性。不论是哪种因素所造成的市场分割,劳动力替换成本过高是其主要原因。由于劳动力转换成本的存在,使企业在用外部人替代内部人时要付出较为昂贵的代价,越是企业的重要人才,劳动力替换成本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即使“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更低的工资,但在低工资不足以弥补劳动力转换成本时,企业宁可用高工资雇用内部人,也不愿意用低工资雇用外部人。这样一来,劳动力替换成本过高就成为内外部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
劳动力替换成本较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必须为解聘员工而支付很高的解聘成本。解聘成本既包括经济成本,比如支付给被解聘员工一定的费用、被解聘员工所留下的岗位一时招不进合适人选时所导致的损失等,也包括非经济成本,比如社会压力和政治压力等。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解聘成本是很高的。它们若想解聘具有城镇户口的工人和干部(主要是大学毕业生),将面临着难于承受的高解聘成本,这其别是社会压力和政治压力巨大,前者比如被解聘员工的抵制和新闻媒介的报道等,后者比如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负责。二是聘用新员工所必须支付的各种聘用成本,包括工资成本、搜寻费用、城市增容费和其他支出等。用人单位在替换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宁可继续在内部市场雇佣低素质的劳动力,也不愿意从外部市场中雇佣高素质的劳动力。
摘要:我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市场分割情况,劳动力替换成本过高是造成内外部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市场分割理论为分析和解决“知识失业”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市场分割理论;知识失业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逐渐变得严峻起来,2002~2004年,全国高校的平均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左右。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再加上2004年约60万人的未就业毕业生,2005年,实际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人数就已达到400万人左右。[1]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就连以往找工作十分容易的研究生也在找工作时遇到困难。可见,“知识失业”问题在我国越来越严重。
从表面来看,“知识失业”意味着我国出现了教育过剩,也似乎意味着我国从业人员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然而,即使经过20世纪90年代教育的飞速发展,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8%,与国际平均水平的80%相差62个百分点。[2]这说明我国目前出现的“知识失业”问题并不是教育过剩引起的。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知识失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的调整跟不上需求的变化,从而引发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调整存在较长时滞所形成的一种失业。
对于如何消除这种结构性失业,多数研究主张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入手来解决问题,主要措施包括适度控制高校扩招规模、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值等。也有不少研究利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颇有价值的成果主要是利用多元劳动力市场理论(重点是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从供求嫁接的角度对“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解决二元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问题,关键在于消除两类市场间的流动障碍。[3]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分析了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产业分割、职业分割等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很少考虑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分割对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的影响。笔者试从内外市场分割的新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大学毕业生面临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分割
现代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市场并非是一个完全统一的市场,而是被分成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市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好;第二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两种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强的分割性,求职者相互流动比较困难。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不愿意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根本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
本文分析的切入点是把劳动力市场划分成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这里所说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也就是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由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劳动力的雇佣量和均衡的工资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雇佣量和劳动力的均衡价格水平,雇佣双方交易的结果,是以一定的工资率将各种层次、不同工种的工人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行业、职业和地区实现就业安排。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则是不同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就业制度安排,它具有独特的运行机制和效应。它是在企业内部劳动雇佣双方形成的一种劳动就业关系,这种就业关系是根据内部的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来进行的而不直接受外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劳动力一旦进入了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配置机制就开始起作用,很少受外部市场的影响。[4]显然内部劳动力市场属于第一劳动力市场,而外部劳动力市场可认为是第二劳动力市场的一种。一般而言,内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流动性和竞争性要远远低于外部劳动力市场,但其安全性和收益性却高于外部劳动力市场,并且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割和流动性障碍。
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的内部市场是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把大学生当作是劳动力市场的新进入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外部人”,他们首先要进入的是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企事业单位已有员工,则可以被称为“内部人”。占据内部市场就业岗位的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旧体制下的“老人”,他们能进不能出,岗位配置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长期占据一级市场中的优等岗位;第二种是新体制下靠“走关系”等非竞争手段进来的“新人”,他们一般自身素质不高,却也占据了内部市场中的优等岗位;第三种人是新体制下靠竞争招聘的形式引进来的“新人”,他们一般在内部市场中占据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岗位。以上三种人,只有第三种人是通过市场竞争的形式进入一级市场的,但这一部分所占的比重太小了,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充斥着大量的旧体制遗留下来的“老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内外市场的分割在很大程度上是新旧体制转轨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内外市场分割并非是我国的特有现象,即使在西方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中,这种现象也普遍存在。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的企业为了留住人才,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普遍建立了由主要部门劳动者构成的内部劳动力市场。主要部门的劳动者包括拥有技能的蓝领工人、管理和技术人员,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和工资并不直接受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是由企业按照内部的规定和惯例来决定,其特征为长期雇用、内部晋升和工资优厚。与内部劳动力市场相对应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非主要部门,这些部门的劳动力一般不需要多少技能,在这些领域,雇佣关系是短期的,工资也完全受外部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与从属部门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相比,主要部门的劳动力明显具有内部人的特征。
内外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是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1年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培养自身的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注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阅读教学现状
1、以讲代读,喧宾夺主
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这样的语文课怎样上?把自读放在课内,时间不允许,对于较长或较难的课文更不允许。这样自读的效果必然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苦心经营,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很多教师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尚可以启发解决,较难的问题就只能是老师越俎代疱了。主体作用发挥不了,就只能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喧宾夺主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教学的目的演变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然免不了成了被填的鸭子,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有时还美其名曰“精讲”。
2、小组讨论,华而不实
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形式。运用恰当,将有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一声令下,几个学生立刻围成一团,“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响成一片,煞是热闹。几分钟后,教师又是一声令下,讨论声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讨论结果的也往往只是少数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同学则作“看客”或“听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其耗去的时间是否值得,讨论的效果到底如何?
3、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在缺乏主体感悟、探究、发现,以教师越俎代疱讲授的背景下,精讲和多练就成了孪生兄弟。非多练不足以巩固夹生的知识,非多练不足以弥补因缺少自读而忽略的基础与细节的知识,不足以训练学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种形式的篇目、单元测试题,成了老师的法宝。阅读题本来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诊断和测试的手段,现在却演变成了提高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舍弃对文本的阅读,舍弃了学生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答题就是阅读训练,这种训练完全剥夺了学生阅读原本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以这种训练代替自然的阅读,以技法训练代替了作为根本的文本阅读训练,绕过阅读量的积累而沉入题海,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违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全面的语文素养的。
二、几点有益尝试
1、阅读课堂,从“怨读”走向“阅读”
(1)改变阅读教学的常规思路。由正音释词,字词句的理解,层次划分,写法分析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问题、体验成果、感悟真谛、评价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心境愉悦地扑向知识,在书韵飘香的课堂环境里像呼吸一样自在地阅读,像品茶一样幸福地感悟。
(2)以“体验”破译文本情感。阅读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用心倾听文本的声音,用情触摸作品的灵魂,并时时回应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形成新的视界。在充满创造性的阅读活动中,学生自觉主动地积累语言,生动活泼地运用语言,语言表现力必能得到愉快完满的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互动探究的契机,寻找学生与作者“心有灵犀”的触发点,巧妙地渗透已有的经验积累,让入情入境的体验破译文本情感。
2、愉悦课堂,从“阅读”走向“悦读”
(1)用教材教学来代教教材。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也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教师应首先自己去读、去悟、去探究,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肯定是蜻蜓点水,无法深入;没有心得,必然导致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要围绕目标,根据需要,顺其自然,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阅读中来;强化外联,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去;不忘通过和生活的对比,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用教师真情来感化学生。所谓感化,就是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共鸣,但由于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65-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下同)中的许多实验不仅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通过实验能很好地说明一些概念、原理,体现反应的规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中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我们不能忽略而不加以探究。下面笔者列举学生或老师在实验中常遇到的“异常”现象,并对这些“异常”现象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现象一:对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物加热至沸,沉淀不会变黑。
[成因分析]向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几滴硫酸铜溶液,此时有三种情况:①氢氧化钠溶液过量;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③硫酸铜过量。
若氢氧化钠过量,可得产物为蓝色絮状的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后成黑色的氧化铜沉淀;若氢氧化钠恰好与硫酸铜完全反应,可得产物为蓝色絮状沉淀,久置后上层清液无色,即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加热后生成黑色氧化铜沉淀;若硫酸铜过量,则会发生反应:4CuSO4+6NaOH
=Cu4(OH)6SO4+3Na2SO4,该反应生成的是溶解度极小的绿色的碱式硫酸铜,该碱式硫酸铜也可写成CuSO4・3Cu(OH)2,对碱式硫酸铜加热煮沸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所以对沉淀加热至沸时沉淀不会变黑。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稀的硫酸铜溶液滴加到稍过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只要注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滴加的量,就可看到预料中的现象了。
现象二:硫酸铜与碳酸钠混合后有蓝色沉淀生成,该沉淀是碳酸铜吗?
[成因分析]实际上,碳酸铜在水中是不存在的,目前尚未制出纯净的碳酸铜。原因是:碳酸钠和硫酸铜溶液接触后进行了双水解。碳酸钠是强碱弱酸盐,硫酸铜是强酸弱碱盐。碳酸钠溶液里是碳酸根水解,产生的是OH-和HCO3-,而硫酸铜溶液,是Cu2+水解,产生H+和氢氧化铜胶体,两溶液混合,则由于发生的中和作用,使溶液中的[CO3][2-]和Cu2+的水解程度得到大大提高,这样氢氧化铜就聚集成沉淀,而HCO3-与H+结合成H2CO3,再分解成CO2气体,所以生成沉淀的同时也有气泡产生。总的方程式为:2CuSO4+2Na2CO3+
H2O=Cu2(OH)2CO3+2Na2SO4+CO2,所以在溶液中,不存在碳酸铜,而是以氢氧化铜为主,以及少量的碱式碳酸铜的形式存在。
由于这里涉及水解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宜进行深入拓展。因此,笔者建议:在解释此类现象时宜采取个别提问、个别解释的做法。
现象三: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后,一会儿,红色变浅甚至消失。
[成因分析]要弄明白产生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我们先得从酚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说起。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它的变色范围是pH为8.0~10.0,酚酞的结构在pH>8及pH
因此,做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显色实验时,要用稀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超过24%。
现象四:紫色石蕊溶液遇到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变蓝色,但该现象很不明显。
[成因分析]石蕊的主要成分为石蕊精(又名石蕊素)和红石蕊精的碱金属化合物,还有生物碱、红粉苔酸、苔红素等,再从地衣中得到蓝色着色剂。由于石蕊试剂中红色素杂质的干扰,使颜色偏紫,现象不明显。
做法是这样的:取1g石蕊颗粒,研碎转移至100mL烧杯内,加入50mL95%的乙醇溶液,边加热边搅拌,刚沸腾时停止加热,趁热过滤得到滤渣,这样乙醇溶解了部分杂质,进而消除部分干扰。取该滤渣于烧杯中,加入100mL水搅拌过滤,所得滤液为蓝紫色,用pH试纸测得pH=9(说明市售石蕊中含有碱性杂质,干扰了石蕊的变色反应),这时取0.2g无水乙酸于烧杯中,加入50mL水配成稀乙酸,向该pH为9的滤液滴加稀乙酸,边滴边搅拌,调至pH=6时即可。用这些调成弱酸性的石蕊溶液滴到稀HCl中,呈明显红色,滴到水中显紫色,滴到稀NaOH溶液中呈明显蓝色,从试管口俯视现象更明显。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建议:先把市售的石蕊经上述处理,然后再做实验,就不会有异常现象发生了。
现象五:把鲜鸡蛋放入足量稀盐酸中不会出现自动沉浮的现象。
这是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8页中的一道习题。在教学参考书中的答案是说“鸡蛋能上下移动,自动沉浮”。但经过我和学生做该实验后,得出了与课本不同的现象和结论。我们的理由是:蛋壳中除了碳酸钙之外还有蛋白质纤维和粘多糖类。这些物质形成的胶状物把产生的CO2“包裹”起来,使CO2不能轻易地脱离蛋壳。这时需要用药匙把表面的气泡刮掉,浮在液面上的鸡蛋才会下沉,所以鸡蛋放在一定浓度的稀盐酸中并不会“主动”下沉。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所用的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在1%~2%之间比较合适。而且要人为地刮掉蛋壳表面的气泡,鸡蛋才会下沉。
由于习题描述的现象与事实有出入,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建议这道题以家庭小实验的形式来进行(在家里完成下列实验):将一个洗干净的鸡蛋完整地放入玻璃杯中,再向杯中倒入食醋,使液面高于鸡蛋约1cm。
(1)30秒后观察,鸡蛋表面聚集了很多小气泡,并不断增多、变大,小气泡中的气体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大约4分钟后,可观察到鸡蛋自动上浮,浮出水面后部分气泡消失,轻轻刮掉附在蛋壳表面的气泡,鸡蛋随即下沉。在讨论鸡蛋为什么上浮时,三名学生分别说出了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
甲:生成的气体聚集在鸡蛋的表面,增大了排开液体的体积。
乙:蛋壳发生了化学反应,使鸡蛋的质量减轻。
丙:醋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使溶液的密度减小。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均衡;配置
一、问题的缘起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或经济的崛起,伴随的是高等教育不同程度的规模扩展。199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比1999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从高等教育的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关系看,这一举措明显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方面,出现了与劳动力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使作为高端人力资本载体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据统计,自开始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仅维持在70%左右,2011年达到了最高值,为77.8%。但因为一年毕业生高达670万左右,这意味着有近200万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无论对学生个人和家庭,还是对大学和社会,都是重大而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积累了巨大的人力资本,如果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经积累的人力资本就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源泉,从而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配置。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配置则能够实现人力资本效用的最大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来实现的。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对大学毕业生配置状况的关注还不够全面。事实上,大学毕业生配置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就业难”联系在一起的:“就业难”只是某一区域或者行业的“就业难”,并非全面的供给过剩。因此,在高等教育扩展的背景下,从劳动力市场变革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如何配置好和使用好作为高端人力资本载体的大学毕业生,将是一个急迫和重要的课题。
二、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均衡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均衡配置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高校等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管在价格、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引导下,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流向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但从整体上看,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的不均衡状况仍比较严峻。
1.城乡之间分布差异巨大,但差距在逐渐缩小
由于我国仍存在着较明显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在一段时期内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城市,在这种状况下,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城市,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工作,毕业生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从数字来看:第一,2002―2009年,在城镇就业的大专以上受教育者占全部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的比例始终维持在88%左右,只有12%左右的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选择在乡村就业。但从整体上看,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出了缩小的趋势。2002―2004年,城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平均为乡村的16倍;2005―2009年,城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平均为乡村的11倍。
2.区域之间分布差异显著,京、津、沪地区优势明显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双向选择”的转变,从“孔雀东南飞”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就愈发突出起来。1997―2009年,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在东部地区始终在50%左右,中、西部地区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则不断降低,而且随着学历程度提升,这种集中现象更加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中的趋势也十分突出。其中,京、津、沪地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且存在明显上升趋势,而其他地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的差异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的趋势也不明显,因此,不同地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京、津、沪和其他地区之间。
3.行业之间分布差异较大,第三产业吸纳力增强
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展,但不同受教育层次的就业人员在行业间的分布格局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林、牧、渔业工作;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初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者分布比例较高的行业;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员多选择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工作,在信息传输、金融、房地产、商业服务等行业分布较多的也是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从业人员。从这一特点上看,第三产业中的生产业对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从业人员的需求较大,成为他们主要的就业去向;同样属于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居民服务业,对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容纳力则明显不够。
三、大学毕业生不均衡配置的形成原因
作为高端人力资本的载体,大学毕业生的配置不仅仅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效率的高低还将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衔接仍存在着突出问题,形成了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不均衡配置的现状,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大学毕业生的供应明显不足,是产生三大失衡现象的本质原因。虽然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教育的中期阶级,而且毛入学率指标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40%,但是从我国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的占比看仍然较低,据2009年的统计,我国就业人口中仅有7.43%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只是就业人员的一个较小组成部分。以初中受教育程度为“主力军”的劳动力队伍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是大学毕业生配置失衡的首要动因。决定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易的根本因素,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构,即经济增长主要靠什么产业和企业来驱动。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中51.6%仍来自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4.7%,而来自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才43.7%,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格局,这看似矛盾,其实是现行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如果简单地将一个产业划分为设计、生产、营销三个环节,我国主要承担了生产环节,设计和营销环节都在外,这种“微笑曲线”两端在外的模式除导致我国经济只获得很低的附加值外,也导致了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工的强大需求,而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则需求不旺。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导致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均衡的基本障碍。制度性分割主要是以户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为屏障,将劳动力市场分割为若干个子市场,早期是城乡之间的分割,到后来不仅有城乡之间的分割,更有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体制内市场和体制外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之间的分割,呈现出一种多元分割状态。以城乡之间的分割为例,目前我国的城镇越来越成为“生产的中心”、“就业的中心”和“消费的中心”,而农村则越来越沦为“资源输出的基地”和”劳动力流出的基地”,这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学毕业生向农村的流动。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向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市场流动,因为公共部门或事业单位可以带来多项实际利益,如医疗保险、住房补贴、退休养老、子女入学等,而在民营企业就业则往往缺乏这些福利保障,而且存在较大的劳资风险,这种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分割的事实。
最后,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均衡发展的政策因素。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整经济结构和制度改革等,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对于如何提高毕业生质量,高校自然是责任主体,但政府对高校若管得过多,高校自得不到落实,千校一面就难于避免。比如,对于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使社会经济环境更有利于创业,使创业成功的概率更大,使创业成为一种风尚,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事实上,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还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有关政策不完善或者是落实不到位。再比如,对于如何进行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可以说离开政府的推动是寸步难行的。
四、实现人力资本均衡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教育供应,优化教育结构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快,甚至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教育过度现象,但总的来说,中国仍不是教育强国,人均受教育程度、政府的教育投入、教育的地区差异、教育质量等都有待提高和改进。特别是教育体制、机制不适应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了很好的规划,关键在贯彻落实。要继续扩大教育规模,但更要处理好教育的结构,提升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的公平,并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公平的关系。要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创新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提升高校的办学自,鼓励和促进大学之展开合理的竞争。
(二)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需求
决定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易的根本因素,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构,即经济增长主要靠什么产业和企业来驱动。相同的经济增长,不同的产业结构所带动的就业数量以及就业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招工难“两难”并存的矛盾,必须继续调整经济结构。一是转变产业结构,从主要依靠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这种转变的关键是要使要素价格能反映稀缺性,使企业根据价格配置资源选择经营发展方式。二是优化企业结构,优化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结构,特别是要给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三)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从制度改革层面来看,一是继续完善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减少大学毕业生择业和流动成本的政策措施。如基层就业政策,200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那些自愿去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等。这些制度和政策总的来说是有效的,可进一步完善。二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使劳动力可自由流动,而且要使公民可自由迁徙,减少城市户籍和非城市户籍居民的福利和权利差异,从而缩小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制度性经济差异。
(四)发挥政策优势,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政府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职责,主要有三: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政府目标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转变,是有效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障。二是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多吸纳毕业生工作,或为毕业生购买更多的岗位。政府可以适当扩大对大学毕业生的雇佣,特别是在就业困难时期要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可以是直接雇佣,也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向社会购买一些公益性岗位,还可通过给企业减税或支付工资的方式,鼓励企业多雇佣大学毕业生。三是综合运用有关政策,为促进就业提供支持,充分激发微观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赖德胜.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博士后的论文上了《科学》杂志
浙江科学界有个好消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蒋建中课题组关于金属玻璃的最新研究成果,登上了6月17日美国《Science》(科学)杂志。这篇名为《Long-range topological order in metallic glass》(金属玻璃的长程拓扑序)的论文,第一作者是浙大材料系新结构材料国际研究中心曾桥石博士后。
比金属强度更高、更耐腐蚀
金属玻璃做的手机外壳永葆光亮容颜,它做的高尔夫球杆,能把球送到更远的地方,它还能被轻易地塑造成造型精巧的微小器件!
金属玻璃的得名,来自其金属元素的构成,以及内部的原子又像玻璃一样无序排列。这种外柔内刚的合金材料,是近几十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的“新贵”。上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Duwez教授第一次在实验室制备出这种新型材料。金属玻璃具有比金属强度更高(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金属材料就是金属玻璃)、更耐腐蚀、更耐磨的优良性能,还有很高的弹性极限。
金属玻璃首饰是顶级奢侈品
目前能见到金属玻璃踪影的,多在航天、军工等高端行业。比如,金属玻璃的穿透能力非常强悍,常被用在坦克的穿甲弹上。
不过,别以为金属玻璃只和这些阳刚行当搭边,如果这种材料能普及开来,女性朋友一定会惊喜万分!因为,金属玻璃是首饰的最佳制作材料,比起金银等材料的首饰,金属玻璃做成的物件更加光亮、耐磨,不会留下划痕,能够永葆光鲜!当然,限于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现在的金属玻璃首饰、手表,都是顶级奢侈品。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曾桥石说,如果金属玻璃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将来手机的外壳、手表的材料等等日常用品,都会使用这种高强度、防辐射、耐磨损的无敌材料。“说是无敌,一点都不夸张,从材料的性能推测,我们有理由大胆想象,金属玻璃将带来一场材料革命,金属玻璃将可以替代目前人类所使用的所有金属材料!”
《科学》:将在科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1995年,凝聚态物理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P.W. Anderson就曾在《Science》杂志上说:“有关对无序玻璃态认识的问题,是目前凝聚态物理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这句话,被曾桥石打印出来贴在实验室里。
曾桥石说,从前对于金属玻璃的结构认识太少,导致在制造材料的过程中基本凭经验摸索,进展相对缓慢。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模拟和各种先进同步辐射X射线技术的应用,帮助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有了进一步的发现。
“这一次,我们揭示了金属玻璃中可以存在长程拓扑有序,改变了我们对玻璃结构的传统理解和认识,而且为玻璃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曾桥石介绍说,实验采用天然材料中最硬的金刚石,在实验室里对头发丝大小的一块金属玻璃样品进行“挤压”,因为受力面积小,压强可以达到25万个大气压,然后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原子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