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全球医药产业规模

全球医药产业规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球医药产业规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全球医药产业规模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集群;政府导向;南通市

【中图分类号】R—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52-01

生物医药产业是正在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附加值及低能耗、低污染等特性,直接与人类健康、食品生产和安全、绿色资源和生产、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是指运用生物医药研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生物医药研发活动提供研发策划、技术支撑和成果转化服务的产业,包括政策咨询、投资咨询、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研发、技术交易、成果转化等服务内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现已成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药开发过程的日趋复杂和国际上医药管理的不断完善,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得到迅速发展。

1.南通市生物医药产业基础

南通市生物医药领域已经形成现代中药、生物医学材料、生物药等产业。2010年全市规模生物医药企业90家,实现产值132.4亿元,同比增长42.8%。新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在全省的产值排名从2009年的第7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5位,首次超过了南京、无锡和常州。南通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中成药系列、西药制剂系列、生物与海洋药物系列和医用新材料四大产品系列,已逐步形成了以南通大学为依托的江苏省神经再生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通市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良春风湿病研究所、江苏省核酸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市级生物医药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南通市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导向支持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资本密集、知识驱动的高技术产业,产品研发时间长、成本高、风险大,技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并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管理。生物医药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药物发展、开发、制造和销售,每个阶段包含着一系列专业化的环节。整个环节以占据支配地位的大型跨国“生产者”为中心,来协调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形成全球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

2.2 集群优势推进南通市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

南通市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现已初具规模。其中,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分布有30多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相关企业。其中,联合国南通农药剂型开发中心作为亚洲地区最具现代化的农药剂型研发中心之一,为我国和亚太地区生态农业、环境保护工程化研究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南通联亚药业有限公司多项新药申请成功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审查,已成功在美国上市或正在通过FDA认证的制剂药品累积达到100多种,并与全球十大著名医药公司之一——美国礼来制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仿制药生产和销售。南通联科药业有限公司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纳人才进行新药研发。百奥生物技术(南通)有限公司拥有关键技术的自主性知识产权以及10余项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其总公司在美国硅谷设有研发中心,是全球知名的小片断干扰核酸(siRNA)药物研发公司之一。南通迈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美国知名的分子技术工业公司(MTC)在中国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江苏领航干细胞再生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家重大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是中国干细胞技术自主创新的引领者,拥有国内目前标准最高的干细胞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有产业化规模的干细胞GMP制备中心、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干细胞储存库。江苏安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直销经营许可,该公司食用菌研发中心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食用菌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分站”。

3.南通市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对策

3.1 借力政策东风,加快南通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

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与医药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产业,政府主导的药品招标、政策性药品降价,以及普药“定点生产、直接配送、统一价格、强制使用”等措施,都对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南通市至今未正式出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政府要尽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发展目标,研究重大发展问题,制定相关扶持引导政策,实施战略发展措施,强化组织协调和服务功能,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建立生物技术、医药、临床等研究领域、生产领域的技术专家、产业发展、生产经营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战略咨询、技术论证、产业规划、市场研究等,提高产业发展的科学性、可靠性。

3.2 打造特色园区,建设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集群载体

集群发展有利于缓解生物医药产业持续不断的高投入,更有利于塑造区域内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业的市场影响力。比如江苏泰州医药高新区,已集群了50多家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有300多家公司先后落户,并加大了国际国内合作和人才引进,与全球十大生物产业园区建立了战略联盟。为此,江苏省科技厅专项支持泰州医药高新区休斯顿医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国际医药研发交流合作平台。

3.3 强化政府主导,培育南通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专业孵化器

第2篇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威海市拥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 1.2 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第3篇

作为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之一,在加强优势主导产业的政策指导下,亦庄的生物医药产业不仅越来越成为首都“高精尖”产业的代名词,更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智造”的新名片。

走出国门海外收购

开发区生物医药企业昭衍(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拜耳制药在美国旧金山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创建了昭衍美国创新园,开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海外收购跨国公司全球研发基地的先河。去年6月,开发区正式为昭衍美国创新园挂牌“北京・亦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旧金山昭衍园”。

无独有偶,去年年初,开发区化学制药的代表性企业悦康集团也正式完成在美国收购全球第三大仿制药公司洛杉矶沃森阿特维斯(Actavis)制药厂的项目,成为中国化学制药企业收购美国制药厂的首例。

通过海外收购,昭衍公司和悦康集团不仅将符合美国GMP标准的厂房、设备等硬件系统收入囊中,同时还获得了自动化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软件系统和富有经验的国际生产管理人才,推动了国内药企与国际标准的精准对接,开创了通过国际并购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模式,推进土生土长的中国药企向跨国药企转变的弯道超车。

作为首都生物医药产业重镇,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持续提升。目前,聚集了以拜耳医药、赛诺菲、GE医疗、悦康药业、泰德制药、百泰生物、同仁堂集团等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700余家医药龙头企业,形成了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研究、医疗服务的产业集群。2015年,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429亿元,连续4年占北京市比重超过50%。

传统产业释放新动能

医药制造,一直是开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行业。然而近年来,由于成本剧增,市场竞争强烈,企业发展增长放缓。

但是在开发区的企业家看来:“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他们说,嫁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传统产业一样可以释放新动能。

悦康药业就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推出了“悦康送”电商平台。“悦康送”不仅局限于解决买卖双方的交易时效性和专业性问题,更通过这个电商平台给顾客提供更多的增值体验。不仅如此,“悦康送”平台还为消费者提供在线坐诊、健康维护等服务,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丈夫出差,独自在家带孩子的母亲在面临孩子发烧和寒冷冬夜苦于无助时,孩子爸爸致电“悦康送”,顺利解决了孩子生病的y题。另外,从老年人的需求着手,悦康已与索尼联合开发老人智能手表项目,包括GPS定位及智能服药提醒等功能,该手表上市后将与“悦康送”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互联,子女可委托“悦康送”平台对老人进行更加贴心的高级保姆式服务。

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悦康药业大健康产品的业务也得以迎来新的突破口和契机,一举解决了最为棘手的渠道问题,与美国保健品品牌THRONE(悦恩)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后,悦恩系列保健品已在京东上线。

北京G20企业亦庄占三成

目前,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创新创业的良好势头。记者从开发区科技局了解到,新一批G20企业名单公布,开发区共有18家企业上榜,占全市总数近3成。其中包括泰德制药、悦康药业在内的10家G20行业领军企业,智飞绿竹、天广实在内的4家G20创新引领企业,以及昭衍新药、安诺优达在内的4家G20高端服务企业。

据介绍,G20工程即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其中G是英文great的首字母,寓意规模大、贡献大的重点企业,20表示“二八”法则中最重要的20%,寓意以80%的资源支持20%的重点企业。2010年4月23日,为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对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市启动实施了“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

近年来,北京市以“G20工程”为抓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选择、聚焦企业、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了高效的统筹工作机制,北京市科委牵头,联合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投促局专门成立G20工作组,共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从战略新兴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规模2年翻番,3年过千亿元的一期工程目标。

2015年底,原G20企业资质到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定位对新时期G20企业提出了新要求,为支撑G20工程三期实施,“十三五”期间计划开展两次G20企业评选认定工作,分别于2016年3月、2018年初组织实施。新G20企业分三类,对业务领域内具有国内领先的研发、生产、市场综合实力的企业认定为“G20行业领军企业”,对业务领域内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技术成果的企业认定为“G20创新引领企业”,对支撑产业升级、创新研发具有较强服务能力的企业认定为“G20高端服务企业”。

第4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医药产业;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182-02

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主体正在逐渐从单个企业转变为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经济增长点,产业集群更是引导地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力量。衡阳市五大集群2008年产值为509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产值的50.4%,是推动衡阳市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但从严格的产业集群概念来判断,衡阳市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这号称的五大集群更多的是体现了衡阳市的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地理性较强,专业化分工并不强,企业之间互动和依赖性还很差。因此,要想打造真正的产业集群,政府必须在衡阳市具备基础条件的产业方面主动介入其中,促进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与分工,使其产生真正的内生性竞争优势,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和技术的创造和传播、共享方式剧烈变革,使得企业内部跨区域的信息交流能力骤然增加,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其价值活动,形成全球生产分工体系;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又极大地突出了地方企业集群的重要性。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决策者共同认识到,在全球经济激烈竞争中,需要增强国家竞争优势。

企业集群又称为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产业的空间聚集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研究表明,一些地方经济获得了成功并保持了竞争力,是因为这些地方具有较高的本地企业网络,快速的信息扩散和专业诀窍传输。

企业集群作为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者们很早就发现,人类许多经济活动都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趋向。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限制曾经是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或市场位置对生产活动选址的束缚称为产业活动向特定区位聚集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产业分散提供了可能。但是,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程度并没有因为生产过程的分散而下降。特别重要的是,区域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等级体系更加明显,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更加密切,产业整合成为提升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经济一体化区域内产业整合包括两个方向,应该根据各个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形成垂直与水平一体化。目前区域内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具有显著的梯次结构。对于处于同一梯次的地区,可通过城市之间互补型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也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当然,这种分工只能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能再用行政命令来实现。只要坚持市场主导,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规律作用下,各地将会趋向于按比较利益优势来确定本地的产业定位,从而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产业整合的另一方向就对于区域内城市工业化水平处在不同梯次的地区,可以通过垂直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也就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是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一系列相互作用、彼此联系的基本活动的集合,包括原材料采集、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制造品的销售及服务等各种功能。生产链上的每一活动过程之间依靠不同形式的技术投入以及交通通讯联系起来,而且镶嵌在能提供必要经营资金的金融系统内。此外,所有活动之间还需要协调、规范及控制,多种相关产业彼此之间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系统。

积极提升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产业聚集是在特定区域里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也即同一产业中吸纳共同的和相近的企业聚集在一定区域,并吸引相关的服务机构,形成一个有效的经济群体。集团经济是以工业园区或工业小区为载体;或者是同一产业企业“报团扎堆”,聚集成簇,通过企业外部的垂直关系或水平关系,形成产业集群,为国内外大型企业配套;或者在专业市场支持下,众多同一产业的企业,按产业链链接而成的产业集群;或者是以大型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集聚配套,上下游联动的产业集群;或者是外商在产业转移中“整体移植”、“团队作战”,产业链比较完善的产业据群。产业集群并不是同一产业的企业简单的聚集,而是按照产业链形成密切联系的分工协作关系,这种关系越是深化,产业集群就越是成熟,越是完善。

二、衡阳市医药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衡阳市医药产业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后,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优势、集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医药用品制造以及药品、器械销售的产业链。尤其是通过近年来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已初步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品种类、生产要素齐全

我市医药制造产业产品较多、门类齐全、剂型全面,几乎涵盖全部药品生产各个领域。现有药品生产企业中,已有清华紫光古汉、三九唯康、恒生制药等企业完成了GMP改造。拥有540多个药品品种,400多个列入国药准字号目录。其中紫光古汉的“古汉养生精口服液”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人血白蛋白、丙种球蛋白、人造皮等列入国家重要的生物制药工程项目。

(二)从业企业较多,骨干龙头企业涌现

目前全市共有医药工商企业32家之多,从业人员11018人,拥有总资产12.33亿元,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上缴税收2.9亿元。

目前,医药产业核心龙头企业有紫光古汉集团有限公司。紫光古汉集团有限公司是我省唯一生产丙球蛋白等血液产品的厂家;湖南目前最大的中、西、生化联合制药企业;全国中成药工业重点企业五十强;全国最大输液生产企业之一、全国首批血液制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被列为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1993年10月实行股份制改造,1996年1月上市,2000年与清华紫光药业重组。先后控股衡阳中药厂、衡阳制药厂、湖南紫光古汉南岳制药有限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随着清华紫光药业的先进管理制度、核心技术及优质资产的不断注入,形成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格局,具备了更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 产业集群程度不高。虽然全市有医药企业30多家,但都是分散经营且规模较小,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发展层次较低,具有优势且较完整的产业链少。

2. 产业集聚效应较差。整个医药行业未能完全整合,医药龙头企业少,产业积聚效应较差,呈现“有规模、缺实力”、“有数量、缺巨人”、“有速度、缺效益”、“有出口、缺档次”、“有技术、无原创”的局面。除古汉养生精外,其他产品在国内的影响不大。

3. 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尽管市委、市政府为打造衡阳医药基地,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如规划兴建紫光古汉科技园建设,打造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平台,为产业的“接链”和集群集聚创造了一些条件,但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比较分析,还未设立专门的协调机制,在建设和发展本地上游配套关联产业的“接链”和集聚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和协调功能,缺乏具体可行的产业指导规划、政策优惠扶持、产业发展资金、项目投入服务、产业技术支撑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没有建立相关的中介机构为企业联姻,造成上游配套企业孤立、分散式单兵发展。

4. 企业衍生能力不足。医药企业规模较小,融资渠道不畅,造成企业资金困难。企业资金困难,严重制约着医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致使企业造血功能不强,企业效益不高。

5. 产业无序发展严重。由于对医药产品产业化的特点认识不足,仅仅认识到高产出的一面,许多企业在可行性研究不足的情况下就纷纷上项目,同一种产品往往重复建设、产品雷同,技术投入不足,起点低、低端产品多,产业内企业间未能形成相互依存的分工协作体系,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也很少,导致产业链缺损,使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和需求结构之间的严重错位,导致区域内的企业无序竞争,必然导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经济效益低下,无法集中财力物力投入新产品开发,不足以提供企业充足的研发创新和扩大再生产资金。

三、推进衡阳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针对衡阳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衡阳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我们要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湘南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政策,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现有产业为基础,以产业优势企业为龙头,发展生物制药、中成药等高利税、高附加值的医药产品,加强链内资源配置,做大做强整个产业,推动全市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挥政府职能

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发挥政府及部门在产业规划设计、发展指导等方面宏观调控和杠杆职能优势,根据已经和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结合开发区所在地区位、环境、资源等优势,设立医药产业科技园,推广主导产业带动开发建设模式,提高产业聚集度。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争取省里协调支持,优先保证医药企业血浆供应,支持衡阳高新生物医药的发展。同时参照信息产业优惠政策,按照上缴利税的6%给予财税优惠,并设立风险投资资金,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入园区投资创办企业,鼓励园区企业及时跟进新技术,缩短研发周期。

(二)整合内外资源

要力拓“外源”调整“内源”,拓宽资源配置空间。

外源性经济主要通过持续大规模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其特点是资源配置空间大,发展速度快,是在不发达的时候和欠发达地区实现追赶目标的主要方式;内源性经济主要是依靠本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它的资源配置空间较小,有一定局限性。我们要重点促进紫光古汉集团的中成药、生物制药和化学药品的品牌优势,筛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良品种,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导关联企业向基地聚集,促进医药产业集聚集群。

(三)培育龙头企业

要依托紫光古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基地,加快医药科技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医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提供平台。积极打造科技产业园区;明确重点扶持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联产接链推动产业集群集聚。用好、用足、用活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平台和资源,切实加大投入,力争在下一个规划时期内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生物制药企业、湖南医药产业核心企业,并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湖南生物医药产业群发展的作用。为我市医药产业的集群、集聚及进一步做大做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行业管理

1. 积极引导医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市场营销机制,维护市场有序竞争环境。

2.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重点品牌,形成规模生产能力,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3. 继续开展整治医药购销不正之风工作,优化经济环境,促进医药经济的健康有序、又快又好发展。

4. 设立医药产业发展指导办公室,加强对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服务和协调工作。

(五)提高创新能力

要突出抓好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紫光古汉医药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伟斌.产业集群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分析[C].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王红霞.企业聚集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 创新 融资 产学研联盟

生物医药行业是永续增长的朝阳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GDP增长水平。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以张江高科园区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为模块的良好创新创业氛围,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试孵化―规模生产―营销物流的现代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在产业规模、科研水平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要推进上海生物医药走上创新之路,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选择适合的创新突破口

生物制药业面临的一个核心挑战是新思想极少。实际上,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中,真正得到国际学术界承认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因此生物医药产业要加速健康发展必须寻找适合的创新突破口。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上游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中药合成、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但其整体产业规模和产业化水平较低。在选择创新突破口上,可以考虑优先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药物,力争在基因工程、抗体药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积极推进小分子药物、新型药物制剂及给药系统和药物生产新工艺;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疫苗、治疗性疫苗和新型病原体诊断试剂;力争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重大传染病预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国生物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生物制药企业是一个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维持其成长的阶段都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产业,对资本的大量需求决定了生物制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资手段来满足其资金需求。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但生物医药产业并未吸收到足够的发展资金。由于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我国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利润低、产品竞争力差。特别是在研发方面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总体新药研发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金渠道相对单一,以企业自筹和国家项目基金支持为主,缺少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金融市场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医药项目的技术评估平台,为风险资本进入、退出创造条件,鼓励民营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介入生物医药产业;采取优惠政策,完善鼓励技术创新信贷政策,促进有实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同时,将科技资源分配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技术领域,加大开发研究、产品生产的投资,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的产业化。此外通过间接的产业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与外资、本土研究机构进行横向研发合作,强化中小研发企业集成创新的能力,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科技活动的研发投入,增加创新基金的启动资金规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加强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型研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业。

三、加强产学研联盟建设

生物医药业技术产业化过程包括: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四个阶段。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生物制药产业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在美国有两种模式实现成果转化:一种是通过专业力量帮企业申请专利,做知识产权的管理,或者是帮助企业做市场推广;另一种方法则是将科研成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试验费用和时间转嫁出去,出口无形产品,把中间环节外包出去。但这两种模式做得都不彻底。通过对上海生物医药企业的调研发现,应当通过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来加快实现产业化。要实现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引进技术的主体,企业应努力培育自主科技开发力量,在各级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打破条块和体制上的界限,实现产学研协作、联合。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以企业开发中心为主体,组织产学研紧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领域,集中进行技术开发,力争实现产业某些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同时鼓励以重大项目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盟。事实上,现在要完成成果转化已不只需打通产、学、研三个环节,还应包括政府、融资以及相关服务。要做好这个多要素的联盟,就需要搭建技术服务平台和投资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发服务平台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化所需的巨额资金和现有企业一体化程度低,生物医药企业尤其需要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成本。这个共享的平台应该主要包括技术、市场信息交流的平台和产品技术评估。调研中发现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建立的一种能为科学家、企业、资本服务的研发服务平台正在受到瞩目。这个平台把新药研发的流程拆分以后标准化,在新药研发首端(科研)到尾端(销售)环节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并且这个平台能够反复使用,因而能够降低研发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国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参考文献:

[1]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报告课题组.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报告,2008

[2]中国投资咨询网:2008年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2008

第6篇

作为我市重点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布局于巴南区的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已见雏形。预计到2020年,这里将建成全市最大的生物医药聚集区、国内领先的高端医药产业园区,实现产值约300亿元。

顶层推动

2013年1月16日,全市医改暨卫生工作会议召开。

“我们的目标是加快重庆医药产业发展,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市政府相关领导在会上表示。

截至2011年,重庆医药产业产值尚未突破300亿元,甚至落后于西部的四川、云南、陕西等省。然而,两年之后,重庆即提出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其底气何在?

“我们的信心来源于重庆多年的产业基础和积淀,而医药产业有广阔的前景。”市政府相关领导说。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医药发展提出了更多需求,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态势。

此外,国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际大品种专利到期等行业背景,为我市重点抓好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2013年1月底,重庆市政府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千亿级医药支柱产业的指导意见》,并配套一系列的培育政策,吹响了重庆医药产业振兴发展的冲锋号。

按照规划,全市将兴建一批有规模的医药产业园。

巴南区适时抓住了这一契机。

这一年,巴南区将医药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提出打造一个产值300亿元以上,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医药产业园及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并规划了约2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

政策既定,巴南区开始全力布局医药产业。

引进龙头

2015年3月的一天,上海智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仁生的办公室。

“我们想邀请智睿生物到巴南发展。”短暂交流后,巴南区常务副区长宋葵道出了此行的目的。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蒋仁生还是不免愕然。

智睿生物是国内顶尖的高端生物制药企业,而此时落户巴南的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规模不大。

在常人看来,巴南区此举未免太过冒失。然而,对于巴南区来说,引进智睿生物是其发展医药产业的关键一环。

智睿生物对巴南区、对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究竟有何关键作用?

原来,虽然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已落户巴南区,且巴南区也将医药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并制订了相关规划,但和全市其他区县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在招商引资方面时常感到难以下手。

“只有突破了顶尖企业,才能引来其他企业。”在进行了细致调研后,巴南区锁定了智睿生物。

引进智睿生物还有另外一层意义――生物医药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掌握了高端技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2015年11月9日,总投资100亿元、达产产值180亿元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落户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

随后,美国Athenex制药基地、重庆植恩高端药物技术转化平台、北大医药产业园等20个重点项目先后落户园区。

各大生物医药企业的引进落户,让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开始焕发活力。

服务企业

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肿瘤疫苗、长效胰岛素等高端生物制剂,填补了我市无高端生物制药产品的空白。

美国Athenex制药基地项目,可将全球50多个最畅销的难溶性药物由注射剂变成口服制剂。

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这里落户。

“近期,又有日本参天、万全医药等9个项目成功落户。”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些医药企业在这里落户,成为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快速发展的关键。

而这正是巴南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主动出击、寻求突破带来的连锁效应。

同时,巴南区委、区政府在积极营造环境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

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孵化、生产制造周期长,充足的资金保障至关重要。但很多医药企业属于轻资产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常常因缺乏合适的抵押物而被银行拒绝。

为破解这一难题,巴南区搭建了金融资本服务平台,依托重庆市政府、企业和民间机构共同筹资50亿元,成立了医药产业投资基金。

此外,巴南区还和重庆医药产业投资集团共同建立了10亿元的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平台,专门为那些尚处于创业期的入驻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这一措施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也进一步增强了园区的吸引力。目前,已有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园区。

完善配套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麻柳生物医药园不仅仅是医药企业药品生产“流水线”的简单聚集,更是集研发、孵化、生产制造为一体的集群高地。通过创新发展,在全市率先构建起“孵化+基金+生产制造”的产业发展环境。

据了解,落户园区的智睿生物、香港理工大W转化医学中心等一批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重点用于研发,植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杏融基金等重点用于支持新药研发,涵盖生物制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平台则加速了产品的产业化。

第7篇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外包广东省产业发展

前言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它同信息技术、先进材料术并列成为决定未来的三大最重要高科技术产业。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也把生物医药产业确定为前沿和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广东省是医药大省,“南药”更是广东省的骄傲,广东医药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利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10。广东省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寄予厚望,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生物医药作为积极培育的“战略产业”,提出支持生物技术、现代中药等领域的创新研发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试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广东新药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期间将投入约5亿元人民币重点引导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核心技术发展。《广东省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强调“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增强产业竞争力”,并将生物技术药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设备和医用器材作为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到2015年,广东要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1800亿元,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研发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单纯活动,它是一个研发协同与交互网络,具有高效信息搜索能力、研发网络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外包的集合体[1]。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己进行独自研究和开发,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增长绩效就必须整合外部资源和实施开放式创新[2]。生物医药研发的主要特点就是耗资大、周期长、风险高,而生物医药行业研发外包的商务模式能有效缩短生物医药研发周期、节约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能有效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成为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近年来,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外包服务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据统计,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研发活动中的外包比例为24.7%,约1/4的研发工作选择了外包途径,到2010年外包研发支出占研发总费用的比重提高到40%。

2 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外包发展现状分析

(1)生物医药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机制逐步健全。广东省政府鼓励企业开展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测试外包服务,推进新药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药物安全监测以及医疗保障等标准化外包服务业的发展,重视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促进生物医药科技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构建网络化和连锁化的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体系。例如,2009年广州成立了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GZBO),旨在改变以往生物技术外包服务业散点式状态,满足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整合各家技术优势,促进成员间合作交流,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GZBO的发起单位有20家,聚集了广州地区较为强大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资源,主要包括广州生物工程中心、广州金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博济新药临床研究中心等。为保障GZBO的组织规范和运行效率,GZBO设立了专业技术委员会和业务发展委员会,聘请了一批技术与经济领域专家为联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国际市场业务拓展指导。GZBO的成立将与北京和上海形成很强的互补性,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华南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利。[3]

(2)打造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构建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大平台。广东省政府打造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外包基地,按照国际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广州、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服务外包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华南(国家级)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大平台建设。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例,其结合自身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积极推动大型生物医药研发平台项目发展,打造东莞及周边城市生物技术创新链,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生物科技产业新的增长极,在生物医药服务产业重点打造了三大技术服务平台:一是专业技术类平台,如新药筛选、安全评价、模式动物实验研究等;二是技术支撑类平台,包括实验动物中心、药品检测中心、专业孵化器、公共实验室;三是专业咨询和服务平台,如合同研发外包服务机构(CRO)、医药咨询和信息服务公司,可依托体外检测、生物芯片及其他先进诊断技术提供研发服务和技术支持。

(3)整合优势资源,完整的生物服务外包产业链逐渐形成。广东省生物技术外包产业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例如,广东在中药研发方面技术力量雄厚,科技资源丰富。最突出的是现代中药研制开发系列规范的实施与关键技术发展及应用在全国较为先进,其中药技术创新链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又例如,广州有三大动物饲养基地,仅在动物实验方面,如新药临床实验的病理、毒理检测条件就十分突出。同时,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其体制、思想、方法创新不断,对于有效孵化生物经济,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完整、合理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广州生物技术外包产业非常有利。

第8篇

关键词:网络组织;产业集群;张江高科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003-02

0 前言

医药产业是21世纪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世界各地呈现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之所以称为集群,而非简单空间上的集聚,本质在于集群内部的企业有着紧密的网络联系。产业集群内各种联系的密度、质量和类型是解释集群内企业从集群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关键。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于1992年挂牌,1999年上海市政府实施“聚焦张江”战略至今,园区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医药产业集群,目前在全国科技园区发展中保持了领先的水平。本文将从网络组织角度考察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医药产业集群。

1 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威廉姆森(1975)提出了最接近网络概念的中间组织,认为它是比市场有效、比企业灵活的协调方式,其后续研究更进一步认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中间混合型规制结构大量存在,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威廉姆森认为,从企业的外部市场交易行为到企业内部的等级控制体系,是一个连续渐变的组织结构演化谱线,谱线的一端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另一端是完全受权威控制的企业内部管理等级结构,企业制度化的交易行为必定处于这个从市场到等级的渐变的谱线上的某一点,在该点上该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与内部管理控制成本之间达到平衡,所有这些处于市场与等级之间的组织形态。威廉姆森统称为网络。

威廉姆森的网络概念局限在企业间的贸易关系上,格兰诺维特(Granovettor,1985)引入根植性(embeddedness)概念来描述那些交易行为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的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网络与制度之中的。通过企业在本地的扎根和结网所形成的地方集聚,可以使企业构筑起交流和合作的系统,从而增强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竞争力。

企业的经营行为既受到威廉姆森分析的基于生产贸易关系的联系,又受到格兰诺维特分析的非贸易社会关系影响。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不仅仅意味着产业相关性、制度与组织的协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接近,使经济本地化与社会化联系交织在一起。企业集群的网络组织是一种增值网,网络中的大企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抗风险能力,但是灵活性不足;规模小的企业可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但是缺少规模经济。企业集群网络将大企业的优势和小企业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平衡。

企业的集群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这种准市场网络组织,一方面提高了在一个区域内众多企业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克服了纯市场形式时高昂的外部交易成本,同时也克服了纯企业科层制时的内部组织成本,网络组织中的成员企业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协作竞争,优势互补,提高了集群的竞争力。下表给出了企业、市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一系列比较,说明了企业网络组织性质和特点。

表1 企业、市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比较

市场企业间网络组织(产业集群)企业

配置资源方式价格机制价格机制和科层组织混合调节科层组织调节

调节参考点价值契约和隐合同权威

调节力量来源供求谈判、博弈计划

主要的相对成本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组织成本内部组织成本

交易成本比较大适中小

组织成本对比小适中大

稳定性对比小较强强

业务关联性无较强强

合作性差强最强

竞争性强较强弱

2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医药产业集群网络组织分析

2.1 产业集群网络组成

根据角度的不同,我们将产业集群的网络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网络中的企业网络、资源网络和创新网络。企业网络是核心和基础,资源网路连接集群内各主体交流的纽带,创新网络是集群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唯一源泉。三个子网络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内部网络的认识,它们的存在是相互包含、互为基础的,是不可分割的主体。

2.2 上海张江生物高科技园企业网络分析

园区内的医药企业大致可分为五个领域:医药研发外包、生物制药、医疗器械、中药、化学药。其中,医药研发企业提供包括化合物筛选、药理、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外包服务。生物制药企业主要经营范围在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和基因工程等方面。医疗器械企业在心血管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两个领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中药企业多为现代中药创新和生产企业,在中药提取和创新中药研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化学药企业多把研究中心放在园区内,生产基地在周边省份。

相比国内其他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链不同的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链主要是体现在生物医药创新链上。以31家国家、市级应用性药物研发机构为核心,形成了“疾病和药物作用机制-先导化合物-候选药物-临床试验-新药审批”的新药创新链。

在疾病和药物作用机制-先导化合物方面,主要有睿智化学、开拓者化学、桑迪亚、美迪西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候选药物、临床前试验阶段,主要中医药大学、新药安全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以及查士睿华、美迪西等企业。在临床试验阶段,主要有精鼎医药、维欧医药科技、科文斯、药源药物化学等企业。在新药上市后监测方面,主要有睿星基因等公司。园区内的一些CRO企业在发展迅速、技术含量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图1 张江高科技园区医药产业链

资料来源: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网站。

2.3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资源网络分析

张江高科技园的优势资源可归为三个: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优越的融资环境以及海内外人才的吸纳。

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张江高科于1992年挂牌,1996年8月2日,由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设在张江高科技园区。1999年8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针对高新园区过于分散,各种资源零落,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决定采用“聚焦”张江的方式,整合资源,集聚力量,发挥优势,集成突破,加速发展。数据统计,在“聚焦”的两年内,张江各项经济指标超过开园8年的总和。

优越的融资环境。园区融资环境的优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扶持和引导资金。从2001年到2007年,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从9250万元已上升至50200万元,扩容5倍多,其中70%投在张江;2006年底,浦东新区在全国推出首个由地方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扶持资金――浦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2007年,首期投资规模为10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张江世纪创投基金”正式启动。二是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张江集团、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和上海住房置业担保等共同设立的张江企业易贷通,仅仅1年,授信或放贷额9850万元。作为上海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之一,十方股东共同投资1亿元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2008年底开业以来已支持71家中小企业。三是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为张江的融资提供了良好的融资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到经济总量的比重不到30%。在政府强势主导的浦东开发带动下,证券、期货、产权、黄金等重要资本市场集聚上海。时至今日,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50%。

海内外人才的吸纳。从1992年挂牌以来,园区从业人员已经突破12万,超过半数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两院院士22名,博士3414名,硕士19093名,海外留学人员6000多人。园区大力引进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积极建设张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4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创新网络分析

医药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特点是技术驱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合作交流比较频繁,这和电子信息产业不同,后者与客户的创新合作交流十分紧密。张江医药企业创新网络有以下特征:

母公司(跨国公司)是企业重要创新信息来源。外资企业是园区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的纷纷投资入驻是带动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内其他地区的医药企业相比,张江的医药企业比较积极参与到全球医药产业网络中,利用各种方式与著名的跨国公司如与美国施贵宝、强生、德国西门子等建立联系,在与跨国公司结网过程中,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网络,形成海内外联动的产业体系。研发和产品生产仍以海外国家和地区为主,而本地的医药企业主要在全球产业链中对其中某个产品进行修饰等辅助作用。在这样的产业链结构下,母公司的创新信息就十分重要,企业主要从母公司那里获得创新信息,与母公司保持着较强的联系。

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已有良好开始,合作网络逐步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入园区,园区也与芬兰Teknia园区、欧洲药谷、美国圣地亚哥地区等建立了广泛联系,中药创新中心和美国合作建立了药物信息库,加强了中药、基因、生命科学方面的交流,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张江高科技园汇集了以中医药大学和中科院药物所为代表的药物研究机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等数10家单位共同组建的,是高校、研究机构、政府资助、民间资本和风险投资的结晶。罗氏与这些机构合作进行精神分裂相关疾病药物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也采取和国内研究机构、企业共同研发的方式,构建产学研合作的网络。

3 张江高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网络存在的问题分析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实现取决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网络和资源网络的具体性质,以及这些为学习和创新而组织的网络形式。尽管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上高科技产业集群相比,如硅谷的知识型企业集群,还有一定的差距。自上而下方式创立的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存在以下问题:

3.1 企业网络中,分工协作处于不平等地位

跨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弱,本地企业在国际合作中仍处于不平等地位。拥有核心技术的跨国企业更多地与母公司的入驻会带来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人才,但技术壁垒使得本地企业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技术领地。从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中发现,由于彼此间不信任、交流障碍和文化冲突、研发成果与产业脱节等原因,仍有许多园区内的企业,和园区内其他的企业脱节,游离园区产业链之外,仅享受政府一些补政策,所有的商业往来皆在园区之外。

3.2 资源网络中,投融资体系尚未健全

园区内医药企业建立时间不长,自有资金实力有限,对风险资本需求大。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不多,主要通过政府资助、企业自筹和投资机构来融资。虽然,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对张江医药企业的资助额度逐年增加,政府无偿资助促进了企业发展,受到企业好评。但单一企业资助并不能满足医药研发项目对巨额资金长久发展的需求。民间风险投资极少,加上产权交易和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体系缺失,风险投资体系尚待建立,很多公司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窄,股东资金、商业贷款、个人借贷、国外借贷是企业主要资金来源。浦东政府投资集中于基础研究,对中、后期研发的风险投资不足,导致张江许多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产业化阶段。

3.3 创新网络中,产学研结合还不紧密

张江科研机构密集,但知识溢出效应不明显。临近研发中心是医药企业获取智力资源和技术来源的重要途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园区内已形成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核心、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基础,以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等30家研究中心和美国礼来、罗氏制药、安利、诺华、和记黄埔等10余个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研发创新网络。但这些科研机构并没有和企业形成“天然的”联系。许多企业仍然处于与本地的高校、科研机构相“隔离”的状态,合作网络尚未形成,园区的产学研联合开发的体制尚未完善。

4 结语

和国外自发形成的医药产业集群不同,张江高科技园医药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在国外,政府将大量资金投入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中,科学家们拿着研究成果与风险资本家合作创办企业,“知识外溢”效应十分明显。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迅速推向市场,实现市场价值。张江高科是政府通过投入资金以及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高科技医药企业入驻,形成产业的集聚。张江这种形成模式使得园区内的企业网络、资源网络和创新网络体系较松散,集群外部经济性不明显。可喜的是,张江高科这些年来着力建设园区各种网络的建立。如张江生物医药科研设备共享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设备共享网络等,这些平台和共享网络促进了园区内企业的交流,促进了园区内网络的加强和加固。

参考文献

[1]玛丽亚,樊鸿伟.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开发研究[J].2008,(3):99-102.

[2]吴晓隽,高汝熹,杨舟.美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模式、特点及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3]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