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

第1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作业设计 设计要求 作业形式

一、当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

在对我任教的两个班103份关于数学作业的有效问卷中,完成作业质量较高的学生仅占31.4%,时常出现小错误的占36.8%;错误情况较严重的占16.6%;完成情况较差的(不会做或只对一道题)占15.2%。结果表明,除了部分由于对所学知识不理解,而完成作业有困难的学生外,许多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不积极。主要表现为:1.他们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作业是学生应完成的一项任务这一层次,毫不关心做对或做错、作业书写规范与否。2.如果老师要求严格或家长及时督促,就按时完成作业,否则能不做就不做。3.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信心和毅力、懒得动脑,等待老师去讲或抄袭其他同学的,等等。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大多是在临近下课时布置课堂作业,多为课后习题。这样所有同学都一样,基础差一些的同学不会做,很多时候是抄来抄去;基础好的同学感到太容易,马虎了事,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老师还要为批改这些作业花去大量时间,很多同学对老师批改的作业连看也不看。多年来,我为此伤透了脑筋,也想过一些方法,从简单的布置改为精心地设计作业。几年的实践中,为不同层次的同学设计作业,的确效果比原来好,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突出的矛盾是:每堂课前,老师要花更多的时间设计作业,而这些作业让学生去抄,使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浪费在抄题上。每节课都油印出来,对农村中学来说,没有那么多的经费;对老师来说,实在没那么多时间,因为在农村,初中老师的课业负担都非常重。

二、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与形式探究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不足,本文通过探讨数学作业的设计方法,从而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多年在农村小学任教数学的实践经验,我认为老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设计要注重目标性、代表性。

首先,无论从目标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还是从目标的激励功能和鉴定功能来说,作业设计都应该受教学目标的制约;其次,作业设计要关注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有代表性。新授课的练习是理解巩固新知识,由懂到会,再到思维建构的重要教学活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根据新授课内容,安排单项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再次,要抓住重点、难点、关键点,安排集中练习,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关键,同时要针对易错易混知识,有意出易错、混题,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使他们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最后,作业设计要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筛选。尽可能将练习安排在课内完成。在课内无法完成当天练习的情况下,可将练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课外完成,而将适中的练习留给学生回家做,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收益。

2.作业设计要注重灵活性,启发思维性。

设计的练习,不能超出课标,但又是不落俗套,要新颖灵活,具有启发性、思维性。可以设计一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上当”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可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题,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切忌猎奇生僻,特别是在布置课外作业中,如果不断加码、无限拔高,就势必造成劳而不获的不良后果。如果布置的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过难、过深,学生花了时间,却得不到结果,兴趣、情绪就会受到影响,影响作业质量。另外,教师批改费时费力,检查作业和讲评作业费时太长,使新课教学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教学高耗低效,甚至无效。因此,设计练习时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多做文章,使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或对解答其他问题有所启示,把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智力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活而不偏、新而不怪。

3.作业设计要注重层次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作业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到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一是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设计的作业浅显易懂,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巩固新知识,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二是基本题有较大变化(变式题)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这类题目概念反映深刻,解题方法灵活,让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三是反映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的多样性。

4.作业设计要体现多样性。

第2篇

小学数学作为学生进行高效认知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提升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业的练习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检测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新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体系》中这样描述: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参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使数学作业的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认知水平,从而设计出比较科学的数学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高效的巩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本文中,我通过分析三种科学的小学数学作业练习模式,从而为提升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指导。

一、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实践性的作业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作业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实践性的作业模式,使学生亲自参与到作业练习中,从而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练习中获得新的认知,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去解决更加实际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比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圆的周长”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基本的学习,理解圆周长和圆周率的基本意义,并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练习作业,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了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即“圆周长的推导过程,圆周长的计算模式和圆周率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指导学生根据这些内容在同伴之间进行讨论。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练习作业,即“用自己所准备好的尺子、圆规、小绳子对圆周长的推导过程进行还原,并利用还原的这个过程计算特殊图形的周长”,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并指导他们在实践练习的过程中总结出基本的周长计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二、针对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学习水平和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针对这种问题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题目,从而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健康地成长,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讲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线与角”这节课的时候,因为本课的教学实践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对直线、射线和线段进行区分,并掌握平行和垂直的基本含义、角的类型等,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直尺画出各种有度数的角。在进行本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解说,之后在黑板上带领学生画出具体的直线、射线、线段、平行线、垂直线、各种角度等,加强学生的理解。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A、B、C三种类型的作业。对于C类型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画出课堂中所讲的这些内容;对于B类型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总结出学习内容之间的基本规律,升华教学内容;对于A类型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创新性练习题,从而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一个新的认知。这种分层模式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平等发展。

三、依照学生能力,设计探究性的作业

我们所有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是为适应现实生活服务,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练习作业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提出一些启发性的练习问题,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建构出系统性的数学知识网络,并通过探究性的数学作业对自己所形成的知识网络进行完善,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

比如,在讲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分数除法”的实践中,由于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分数除法的基本意义,并指导学生掌握分数除以整数和一个数除以分档幕本计算准则,根据本课的练习原则给学生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先在教室中利用PPT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探究性问题,即“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基本意义吗?那分数除法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吗?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则是什么呢?一个数除以分数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教师先指导全班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思考解决方案,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学结束之后教师继续给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如“在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呢?它和整数的混合运算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些探究性的问题进行课后的练习,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作业作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检测标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科学地设计小学生的数学作业,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多样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在数学新课标下,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应落实课标要求,充分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理念,突破传统书面作业,设计实践性、探究性、应用型等多样化作业,以调动学生作业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第一,实践性作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拓宽教学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则需将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精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多途径自主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应考虑学生实际水平来设计实践性作业,以强化学习效果。如:小学低年级同学学会认识三角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后,教师可布置作业:请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几何图形,拼出不同的物或人的形状,并画出自己所摆或拼的图形。这样,既为各层次的同学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使其根据自己的水平不断探究,摆出个性化图形,也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再如:教学体积公式后,教师可布置任务:你们谁能说出1个鸡蛋的体积有多大?是否只用1个有刻度的药水瓶与1个杯子加以测量?让学生课后自主探究与实践。

第二,探究性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巧设有探究情境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假设、验证等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完成作业,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主探究意识,学会合作交流,学会主动构建知识。①基础型探究作业。这一练习,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重难点与关键,学会举一反三。如教师可设计有着较强主知识性题目,譬如概念题、计算题、应用题等。②调查型探究作业。该类作业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展开社会调查,以数学角度来研究调查所获资料,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如:价格问题是小学数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利用探究性作业形式,把数学中的价格知识和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使其牢固把握知识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在学习这一知识时,学生已了解了四则运算,对份数、每份数与总数的数量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价格问题学习之前,教师可设计探究性作业:①结合生活开支,亦或进行市场调查,明确探究项目。②填写某项费用的调查表。③可提出自己在探究过程中问题,以便课堂讨论。(下表是某项开支费用支出作业单)

然后要求学生课后探究,下次课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交流讨论。

二、创造性运用习题,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巧用例题或习题,引导学生改编例题,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发掘题目蕴含的知识背景以及应用价值。

第一,改编例题。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布置一题多变的当堂作业。例如:已知女生是25人,男生是20人……。接着教师可启发学生完成补充省略部分:根据上述两个条件,联系所学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你们能够提出哪些问题?通过思考后,学生会探究出如下问题:①请问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②请问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③请问女生是男生的几倍?④请问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当学生求解之后,教师接着板书,用红笔将“女生25人” 圈起来,以作为问题;将“男生是20人”与原来四个问题的结果作条件,引导学生写出四个新的问题:①已知男生是20人,女生比男生多,请问女生人数是多少?②已知男生是20人,男生比女生少,请问女生人数是多少?③已知男生是20人,女生是男生的1倍,请问女生人数是多少?④已知男生是20人,男生是女生,请问女生人数是多少?当学生完成上述题目之后,教师可用红笔将“男生是20人” 圈起来,然后以“女生是25人”和上述四题的结果作条件,得出4个新的问题。这样,通过一题多变,习题改编,既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也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第4篇

一、 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

据调查,有30%以上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畏难情绪,有4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做数学作业和练习,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去完成作业和练习。要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首先对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让学生看到习题后,就想做下去,就想把题目搞懂。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26个男生,28个女生,现在有8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大家,你们猜一下,一人最少可以分多少呢?

生:1个。

师:一人分了一个苹果后,那还剩下多少呢?

生:还剩27个。

师:如果一定要求全部分完,那每人平均可以分多少呢?

生:2.5个。

……

这样的练习,改变了以往呆板生硬的模式,更不同于外表花哨而实质枯燥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使学生想学数学。

二、联系设计要有探究性

数学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选择的试题必须具有探究性,练习的题目不能太复杂,但也不能太简单,设计的练习要有探究性,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确定位置”内容时,为了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我在练习时设计了对号入座的数学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前预习思考;二是课堂讨论练习;三是课后探究。

【课前预习思考】在前一天的放学前,我把准备好的学生排位和座号贴在学生的座位上。前3排的学生,我贴的是连号座《小天鹅剧场》,后半部分是单双号《小白鸽剧场》。要求学生回去先从网上观看小天鹅剧场和小白鸽剧场的有关节目,并预习《确定位置》一课的学习内容。

【课堂讨论练习】提问:同学们在剧场观看演出时,如果是晚上,剧场的灯光又不够明亮,为了准确找到自己的座位,应该注意什么呢?学生讨论得出:我们每人都知道自己要观看的节目和自己的座位号,只要根据节目的场次和自己的座位号,可以知道我们坐在哪一排,很快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座位。

【课后探究】提出:根据在教室里安排的座位,我们只能找到大体的位置,在实际找位置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具体座位还可能坐错,如单号中的3号和5号,双号中的4号和6号等,那我们如何才能更精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呢?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去思考和探究,就能根据剧场座位安排的顺序知道:单号从1开始,按照奇数的顺序排列;双号是从2号开始,按照偶数的顺序排列。每个学生在知道自己座位的排数后,还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是奇数还是偶数,再根据自己的座位号,很快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练习,通过思考和练习,学生对于位置的设计和寻找自然就很熟练了。

三、数学练习设计要有开放性

小学数学练习题一般具有确定性特点,所以在以往的数学习题设计中,都没有去考虑特殊情况下的结果的不确定性。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不仅要求习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对于练习答案也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习题有利于学生去自主探究和思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要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对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具有开放性。

例如,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情景:有一班级的学生在做游戏,班级的男生每一组4人,可以分成4组,女生分成3组,一组是4人。请同学们计算一下 ,这个班级做游戏的学生是多少人?男生是多少,女生又是多少?如果换一种小组的分组方法,可以有几种分组的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44-01

1.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的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的教学方法在现在新课程改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探究式课堂改变了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课堂变得十分生动有趣,同时也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其次,探究式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解,通过了课堂效率。

2.小学探究式课堂的实施策略

小学生探究式课堂的实施有很多途径,但是主要的实施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无论是学习哪一门学科,学生要是从心里热爱学习,只要有足够的学习兴趣,那样就是成功的开始。如果连最基本的兴趣都没有,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不会有兴致。所以,老师应该重视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只有在自我产生浓厚兴趣的前提条件下,获得的学习效果才会倍加明显和有效。例如,在小学生学习"问题解决"部分时,教师们可以选择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实例,例如苹果个数的加减,公交车上人数的多少等等;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用完全一样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拼一拼、动口议一议,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从而加深记忆和对于公式的理解。

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总结一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2.2.1 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数学老师要保证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学习好的环境才会给学生们提供抽象思维的空间,让他们从实际思考中了解问题的所在,锻炼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能够不会忘记个人思考和付出努力换来的劳动结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2.2.2 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在学生的心里都希望可以把自己优秀的一面表现给同学们和老师,以获得自身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所以老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例如在学习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用脚步量一量,估一估,操场的长、宽各是多少米,再估算下:操场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话学生会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2.2.3 鼓励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往往在学生们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探讨和合作学习会更加深刻理解书中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数的运算"。为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算法,老师根据作业反馈信息,可设计让学生自主进行纠错--说说错在哪里?怎样改才正确?以后应该怎么做这类题目?只有学生们鼓励学生积极探讨问题,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才会更加理解。

2.2.4 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并不是所有人的思考方式都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小学生们,他们正处于思维的开发期,对数学知识和定理的理解都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所以,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改变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和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2.3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生们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们积极地去研究各式各类数学问题。教师们可以通过对学生们的情况表现,不断的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的目的。所以,数学教师们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们能够拥有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的总结能力。(2)使学生们具有最基本的推理能力。(3)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与此同时,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们应该适当的增强实践应用,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自己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善于总结教学经验,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充分利用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的研究与开发,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岩. 初中数学"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第6篇

一、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数学是人们从生活中总结出的一门科学,小学作为数学的学科教育启蒙阶段,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密不可分.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生活元素,是帮助小学生将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能够让小学生以其更加好理解的方式掌握知识. 另外,将生活元素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知识迁移的习惯,从而让小学生养成将数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认知能力比较低,因而教师在应用生活元素时,一定要经过科学的选择和提炼. 对生活元素的选择和提炼不仅能够让素材更加符合小学教学要求,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接触与生活相关,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也是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 生活元素中的一些事物需要数学来解释,而教学中对生活素材的应用又比较普遍. 教师在将生活元素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实现将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融会贯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1. 将小学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十分迫切,但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加之理解能力有待于发展,因而其在学习时十分容易走神或溜号. 小学数学学科教材中虽然对生活素材应用的比较广泛,但这些生活素材大多数是来自于成人的视角,根本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将生活素材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时,要从小学生的视角选择教学素材,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针对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天性,可以将数学教学与动画片结合,设计成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让小学生在有声、有色和图文并茂的环境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激励小学生探索和发现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和老师一同分享,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身份,培养小学生发现数学,探究数学的能力.

2. 重视生活元素的选择

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有针对性地能对教学起到良好效果的生活元素,尽可能地选择鲜活的生活元素. 如果教师选择一些不具备数学价值的生活元素,不但起不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而会让小学生难以接受. 比如选择一些小学生不常见的过于普通的生活元素导入数学教学中,不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使小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融入到有关生活元素方面的数学学习意境中. 在生活元素选择方面,笔者建议应选择一些小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感兴趣事物作为生活元素选择重点对象,如小动物、花草、树木等. 但对于过于普通的事物不宜作为数学教学的生活元素选择对象,如铅笔、橡皮、文具盒等.

3. 培养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优点;措施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数学学科本身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较为宽泛,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学生存在着被动性较强,不愿意在数学学习上耗费更多时间的问题,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引入分层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

小学生之间目前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个体差异。小学阶段之下的数学知识相对简单,在日常教学之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较为简单的数学知识,一般来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甚至能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奥数问题加以解决。然而在当前教学之中,很多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控制教学进度,这也导致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知识较为简单,缺乏挑战性而不愿意在课堂之上听讲;而理解能力不足的学生则会认为数学知识难度较高,无法对数学知识加以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课后的作业也难以加以顺利的解决,这也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要求不符,后续的教学活动也无法顺利开展。

(二)教学进度较为统一

在教学过程之中,很多学校会通过大班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一位教师往往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课堂之上会以按部就班的方式传递数学知识。教师往往需要将课堂活动控制在40分钟之内,教学任务较为紧张,而为了更加迅速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提升知识讲解的速度,学生学习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在课堂之中只能回答或者检查个别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就拿一元一次方程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有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方程和算式的关系加以理解,采取多种解题思路列出算式,然而很多学生却在学习过程之中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充分把握

随着人们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在不断加大,家长对教育更加重视,会要求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与到课外的数学辅导之中,提前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被拉开,这也会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加以明确,在教学方案制定上也会存在着诸多误区,教师在课上依然会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也对分层教学法的全面应用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一)对学生加以科学的分层

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开展之中,要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深入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策略。数学教师应该以日常观察、与学生交流和测验的方式明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然而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必须明确这些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在尊重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做好学生层次的划分。教师也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分析学生当前阶段的所思所想,挖掘不同学生身上具备的闪光点,针对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科学的层次划分。在层次划分之中,教师要提升划分的科学性,依据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进行层次划分。教师可以将学习态度较为良好,愿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基础知识较为扎实且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划分成为A层,将数学学习兴趣良好、知识理解能力较强、基础知识相对扎实但是综合应用能力不足的学生划分成为B层,并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不够扎实,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划分为C层。而对于A层学生,教师在教学方案制定上要以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对于B层学生,则应该以强化学生理解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为主,对于C层学生,教师则应该以夯实基础和端正学习态度为主设计教学方案,这也是分层教学法应用的基础所在。

(二)对教学目标加以分层

在做好学生的层次划分之后,教师应该能够结合教学现状,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帮助其明确当前教学目标。A层学生的数学意识较强,知识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较高,教师应该为其制定更具探究性的教学目的;B层学生基础知识虽然较为扎实,但是缺乏全面应用的能力,而C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学习态度上存在着问题,思维的局限性过强,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也应该做好分层工作,不能对所有学生设计相同的教学目标,否则会导致A层学生和C层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B层学生的学习自信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建立,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加以科学的分层。比如说在学到《倍数和因数》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可以引入分层教学机制,可以要求C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整数乘除法运算规则、对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加以初步了解、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求解方法即可;要求B层的学生能够通过倍数和因数的计算法则去解决生活之中的实际问题;要求A层的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之中对倍数和因数在生活之中的应用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使A层学生能够明确本堂课程知识与其他知识体系融合和应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要求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说对于C层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基础的概念,对于B层的学生要求其口算相关数字的倍数和因数,要求A层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应用问题。通过这种明确的分层教学目标,各个层次的学生将找准自身定位,从而明确教学要求,确保分层教学法的顺利应用。

(三)对课后作业加以分层

在分层教学法应用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分层。C层的学生作业应该以课内的习题训练为主,要求其能够掌握多种概念性的问题,明确多种知识的应用方法;而对于B层学生,教师则应该增大作业之中习题的数量,并引入一些课外的题目,强化B层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对于A层的学生,教师则应该注重课外拓展,引入自由性的探究作业,确保这部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在课后作业分层之上,教师也要做好分层辅导工作,引入多元化的辅导形式,对学生作业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挖掘,并以此作为教学方法优化的依据,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举例而言,在学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加以分层处理。对于C层学生,教师可以引入概念回顾、性质判断以及简单计算等能够夯实学生基础的作业,同时也可以结合形象化的作业策略,让学生能够在作业过程之中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多种性质,理解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而对于B层的学生,教师在作业布置过程之中应该以知识应用为主,为学生布置多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作业,让学生能够结合本堂课程所学知识去完成作业,从而使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对于A层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对图形组合后多种数据的计算方法加以探究,让学生具备多元化的解决问题思维,从而使课后作业的布置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使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价值得到全面发挥。

(四)构建动态化的教学评价机制

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之中,教师必须构建出动态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从学生的日常表现、学习状态、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入手,探究学生当前学习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层次加以调换,确保整个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更加优化和完善,推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教师在教学评价机制构建之中,要综合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科学性、学习效率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来评价学生。同时引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并将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调整学生层次的依据,从而提升分层教学活动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评价机制构建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不同学生呈现出的个体差异,对于进步较为明显的同学提出着重表扬,对于一些表现不好的学生也要帮助其分析问题产生的实际原因。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要让学生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也应该深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分层教学法应用的对策,提升层次划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并构建出更加完善的分层评价机制,确保教学方案能够得到及时的改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梅霞.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读与写,2021,18(2):138.

第8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现已成为衡量数学教学质量的一项指标。小数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天性特点出发,以提高作业有效性为目标,科学地设计出有趣、实用、精简的多样化作业,并在分层教育的理念下具体实施,为激发学生数学潜能、改善教学质量提供动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科学设计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的辅助内容,它不仅能够起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是数学教师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科学地设计小学数学作业,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

一、运用分层教育理念,增强学生自信

不同学生在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传统作业“一刀切”的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得优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而学困生由于做题吃力,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分层”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来进行作业设计和评价,来改善这个情况。

(一)分层建组

分层作业的前提是将学生分层,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然后才能根据他们各自知识基础的深浅、学习态度的好坏和学习能力的高低等将其大致分为A、B、C三个层次。这可以通过平常的教学观察,作业和测试反馈以及家访等途径来实现。然后再根据这个划分来编排座位,A组同学与C组同学组成同桌,起榜样作用,并在学习中为C组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推动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分层设计

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要点和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加强作业针对性,安排分层作业,题目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必做题,二是选做题。必做题是对知识的基础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最基本的单元知识解题能力,三档学生都必须完成。而选做题则相应地分为ABC三个层次:C组作业与是课堂例题相关的基础知识练习,重点掌握数学基础概念和公式的运用;B组作业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难度,出题方式较灵活且更注重对综合能力的考察;A组作业则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多以开放题型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业分层设计使得每组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获得了成就感,提高了自信心,进而激发各自的学习动力,逐渐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距。

(三)分层评价

不同层次的作业当然又要有配套的分层评价体系,所以在作业评价上,教师仍要坚持差异性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组学生要加强关注进步,即便作业情况不理想,也要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分析总结自己的问题,慢慢提高能力;对B组学生则实行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更正和指导;而A组学生则主要通过评语来肯定他们的能力,并鼓励他们去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分层作业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和作业付出的充分尊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达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二、提高作业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减负

(一)让作业变得有趣

兴趣是我们做一件事的最大动力,数学作业若能成功激发学生兴趣,想必完成的效率和效果都会有所改善。例如,将作业设置成闯关题。教师可把布置的应用题设置成闯关题,将上一题的答案设置成下一题的已知条件,这样学生只有成功计算出了上一题的正确答案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题的解答,有益于增加作业趣味性,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和做题动力。但是同时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只要一题做错,后面的题也会跟着错,所以需要学生足够细心。不过以此来给学生施压,让他们得以更加重视自己计算的正确性,从而更专心做题。

(二)让作业变得实用

作业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所以在添加趣味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其内容的实质性。例如,在作业中将数学知识的应用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作业更具生活性和意义性。下面是“比例”课时中的一个作业设计:妈妈去水果店买西瓜,老板挑好的西瓜是1元/千克,但是包熟包甜,自己选的话就是0.7元/千克。妈妈自己挑了3个,共重10千克,三个西瓜的重量比为8:7:5,其中最小的那一个不熟不好吃,那么请问妈妈这次买的西瓜亏了没有?继而学生就根据所学的比例知识算出熟的西瓜的重量,按照1元/千克算出妈妈应付的钱,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妈妈有没有亏了。这使得学生今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回忆起曾经做过的题,施展能力来解决。所以数学教师务必结合生活现象来进行数学作业的设计,为学生选择实用性的题目,为其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提供条件。

(三)让作业变得精简

在国家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过渡的进程中,过多的作业长期霸占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无暇进行其他文体活动,是阻碍素质教育发展的一颗绊脚石。现今,新课程改革进行中,小学高年级学生如果还是单纯依靠加大作业量来巩固学生知识和促进能力的提升显然是不科学的,还应重视作业质量。所以数学教师在布置高年级的数学作业时,一定要对作业数量和作业内容做一个明确的规划,在布置基本的习题外适量加入一些提高能力的作业,在作业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大考验难重点知识的习题在整个作业中的比例,以此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在达到启导、巩固、检测等目的的同时使作业变得精简,为学生减负,保障学生不丧失做作业的耐心。

三、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激发学生兴趣

要真正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小学生追求新鲜感的心理,开发更多新颖的数学作业形式,使作业变得多样化,来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

(一)自主型作业

数学作业从设计、选择到布置、批改整个流程都是由教师一手操办,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全程操控,但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自主创造性的作业。例如,在求图形的面积、体积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出具体的图形,或自由给出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短板去设计题目,目标明确地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二)探究型作业

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和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可在作业中适当增加探究性题型。例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学习当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存在有比例关系的数量,然后自己通过统计、实验等方法找到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他们到底是成正比还是反比,以及造成这种关系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探究性练习,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而且在自己的主动探究下生成的知识其记忆的时间也比较持久,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三)实践型作业

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标是要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所以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若只有简单的书面形式的作业,很难让学生形成直观的体验,尤其是对图形的学习。因此,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师需设置更多的实践性作业,来帮助学生提高其动手实践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找找生活之中的三角形,并分别指出其中的等边三角形和不规则三角形,然后让他们将找到的这些三角形带到课堂上来与其他学生一起分享研究,辅助课堂教学。或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给学生提供硬纸板、剪刀等材料,让他们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面积、体积条件等自主设计并制作出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数学思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手和脑结合起来学习数学。

(四)叙述型作业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突破性的数学作业模式,其具体的做法是让学生将自己每个课时的预习情况、听课情况、作业情况和复习情况等一一记录下来,分析和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对自身的期望并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在根据这个目标不断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这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到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自觉地查缺补漏,同时对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教师要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挣脱出来,将学生作为作业布置的主体进行科学地作业设计,让灵活高效的数学作业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巩固课堂教学,真正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