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

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健康教育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62

近年来,由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自杀或休退学等现象屡见不鲜。最近一项以全国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人存在不同心理障碍[1]。这数据阐明心理健康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障碍。所以,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社会繁荣进步,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实践意义。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

1.1 自身因素

大部分大学生中学阶段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后同家人居住在一起,甚至也有“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宝贝族”[2]。一旦进入大学后,许多事需独立解决;大学课堂考试与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对学生学习督促减少,致成绩下降;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上不合群,为同学们所不了解、冷落甚是排斥;或是恋爱失败,诸如此类的不良人际关系,使人产生精神压力。此外,大学是全国优秀青年聚集地,每人都具备许多优点。跟周围同学相比,会发现很多人在不同方面比自己优秀。因此,不平衡比较给人带来自卑、迷茫、失落、自责。

1.2 家庭因素

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家庭结构完整与否,都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经济收入的差距直接影响到孩子进入大学的消费能力[3]。现代校园里大学生配iPhone手机、带笔记本电脑甚至开轿车上学现象很常见。但部分贫困生要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服务获得生活费。两极分化的生活状态易使大学生之间形成自傲或自卑心理。离婚或是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者母爱易使学生患上抑郁病等精神疾病。

1.3 学校因素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对心理健康辅导的过程流于形式,没有真抓实干。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孤立无援,没有形成系统体系[4]。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咨询师以及配套的咨询机构。如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没有受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虽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却没充分发挥作用,有大学生心理困难问题没及时得到疏导与解决。

1.4 社会因素

当代部分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游戏当中[5],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就业竞争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提前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由于学校不如人、缺乏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不强,使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中饱受歧视,致应聘失败,也加剧大学生的精神与心理压力。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2.1 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与评价方式,创造良好人际关系,塑造良好人格

掌握学习方法与中学不同点,适应大学学习,尽快摸索出不同授课老师的规律,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在学习方面要做到“三到”、“四边”法(心到、眼到、手到,边看、边批、边划、边写)、结构学习法、比较学习法等以及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图书馆以及因特网资源,加强对本专业认识,努力培养专业兴趣与自信。在人与人交往中学会“外圆内方”处世风格,协调彼此关系,经得起各种各样的摩擦,为个人发展、发挥自己潜力创造良好人际环境。在认识与评价自身时深刻明白到现在评价标准越来越多样化。学会综和地自我评价,肯定自己在现实中各方面的成长。心悦诚服地看待别人优势,虚心学习别人优点,以彼之长补已之短。

2.2 正确对待家庭及其经济情况

正确对待自己家庭经济情况,要选择合适消费场所消费,无需攀比,做到量力而行。对于单亲家庭,虽然缺少部分爱,要更加体谅亲人的不容易,他们的照顾使我们健康与茁壮地成长。多一份体谅,少一份抱怨。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继续使自己变得更优秀,坚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卑微。

2.3 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结构与专业人才培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内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学科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也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学校应采取多样化形式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遍测量与重点干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接受教育与自我成长结合,完善心理健康体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积极提倡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观看励志电影[6]等活动潜移默化渗透相关知识。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专业水平,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继续加大对贫困生经济上支持,优先考虑贫困生的勤工俭学。

2.4 充分利用社会各渠道,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各界企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平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与职业能力,迎接严峻的就业形势,提供更多的奖助金颁发给优秀贫困生。利用现代化便利的网络资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在求学期间,要打牢知识根基,拓宽人际交往,学会理财。一个人的人生线是由自己描绘的,同样的起点,却不一定有同样的终点。大学生要在充分剖析自我的基础上确定符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制定出实现目标的路线,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以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还可以为更好立足于社会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角度[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高教高职研究,2010,(228).

[3]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教育论丛,2011,(173).

[4]李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第2篇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承受的压力逐步加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1.适应问题

大学生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大学校园环境及生活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大一新生中。据一项调查显示,对大学生活感到不适应的比例约占25%。从高中到大学,面对环境的巨变,一些学生会产生内心冲突,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生活上的不适应,包括对环境的不适应,独立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大部分新生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因此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另一方面,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是因为高中时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老师、同学的相伴,而到了大学以后没有了奋斗目标,人际关系还没有建立,因而感到迷茫、困惑。

2.学习问题

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奋斗的目标暂不明确,对专业的了解不全面,以及对大学学习方式方法的不习惯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大学生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的不适应。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以后,一些学生没有了学习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另外,中学教育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听课、做笔记,再到课后作业都是老师安排,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大学阶段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和复习,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因此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

3.人际交往问题

人要想在社会上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存有三种问题: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第一种是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孤独、孤僻;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备将来立足社会之需,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和交往能力的局限性,不敢交往和不善于交际,导致人际关系不好,心理上孤独,情绪上压抑,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

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性发育基本成熟,感情处于冲动期。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欠缺,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对性心理和恋爱方面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因而陷入困惑之中①。大学生中常见的恋爱问题有单恋、暗恋和失恋等。恋爱最使人激动,也最容易给人带来痛苦。

5.就业问题

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以来,使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甚至出现一些困难,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更突出,在大四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心理问题就凸显出来,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严重。

(二)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成长的道路非常顺利,很少遇到挫折。因此,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加上他们正处于心理的相对稚嫩和生理的相对成熟期,对恋爱和情感问题往往躁动不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武汉大学关于“遇到挫折心态”的调查显示:在抽查的“90后”800名新生中,有72.3%表示在遭遇挫折后,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新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②。

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也是最重要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缺少集体锻炼和生活的影响,加之祖辈、父辈的过分呵护,导致他们任性、敏感、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弱,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淡薄,等等。学校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学管理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很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便会产生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薄弱,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本来就很脆弱的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提出看法。

(一)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四级预防和干预体系,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高校寝室、班级、学院、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一级预警:寝室,充分发挥室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用多种方式积极了解同寝室的同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立即告诉班主任和辅导员。二级预警:班级,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三级预警:院(系),各学院任命专人做兼职心理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心理问题高危人员预警库。辅导员、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心理、行为,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谈话,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一旦发现重要情况就立即向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报告,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及时干预。四级预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每年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素质测量,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另外,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全校师生开放,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从寝室、班级、院系到学校的四级危机预防体系,可以迅速反映心理危机,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危机并及时干预。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程,让学生都学到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外,还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活动的方式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传达给每一位同学。学校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通过讲座、班会、征文、摄影、绘画、发宣传单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另外要求每班每学期至少开2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通过收集本班学生近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班会上讨论,最后由班主任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办法。

(三)开展心理问题专题教育,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开设专题教育。

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区别对待,给予针对性的辅导。一方面,高校可以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成几个板块,对这几个板块开展专题教育,比如本文提到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大学生学习方法教育,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大学生恋爱和性心理教育,以及大学生就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针对不同年级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正确的解决办法。如对大一学生应注重适应性心理问题的辅导;对二、三年级学生,重点应该放在目标教育、德才教育和情感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大四毕业生则应该进行择业观教育及相应的心理辅导,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在遇到挫折后能够用自我调节的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重大,以上提出通过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防预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专题教育三项措施,减少和预防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注释: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大学新生,辅导员

 

21世纪注定是一个发展更迅猛、竞争更激烈的世纪。它具有节奏快、竞争强、风险高、压力大、信息多等一系列特点,将使人们的心理承受空前的压力。当代大学生要在21世纪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然而,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中、后期,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而转向对内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因而出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因此,了解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无疑对我们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有裨益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直接教育管理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导者。他们怎样工作更加有效值得我们商榷研究。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当中辅导员辅导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

(一)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困难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环境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认知也能自然而然地跟上这种转变。首先是生活上不能自理;第二,对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第三,理想和现实差距的不适应。

(二)进入大学后的人际交往困惑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中学时代人际关系比较单纯,大学的师生关系同中学时代有所不同。因此,作为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为突出。首先,同学都来自祖国各地,彼此差异很大,经历不同,学习、生活、风俗习惯不同。其次,目前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全家人都迁就他们;而到了大学,大家谁也不愿意迁就别人,对自己要求随意,对别人要求严格,由此引发人际关系问题。再次,一些贫困大学新生,自我评价偏低辅导员辅导员,担心别人看不起,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和同学交往,表现出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龙源期刊。

(三)进入大学后的学习问题

新生进入大学后,进入了和高中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的学习具有高层次的专业性、探索性、多样性等特点。学习的内容增加了深度,课程也有所增加,而且从理论上升到了应用和实践上。大学的教学模式是自我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很多学生不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老师如此大信息量的授课方式,思路上跟不上,不知道怎么记笔记、选课和利用图书馆,更不知道怎么支配如此多的课余时间。

从根源上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其心理渊源,他们的问题大多来源于中学乃至幼年时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当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特定心理特征加上教育的缺失;学习压力的沉重与竞争的激烈等等都会造成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和性格上的缺陷,这些心理缺陷会进而由一定的“问题行为”表现出来,如厌学、暴力、孤立不合群、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生活目标、追求享受、个人主义等等。若仅仅将这些问题解释为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只运用灌输式的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心理学的知识会让辅导员们以新的视野去看待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会给辅导员带来新的工作途径。

二、心理学在辅导员研究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心理学的知识至少可以帮助辅导员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大学生辅导员辅导员,正视大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寻找更合理的办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帮助辅导员们自身成长,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好师长。

总之,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辅导员的工作将会大有裨益。但这也需要辅导员们不断学习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从而对辅导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一年级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个关键的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才尽早的预防、应对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疏导和调试,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才,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参考文献:

[1]申小莹,钞秋玲.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孙颖,张宝帆.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3]韩兆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意义及加强的途径[J].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

[4]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孙颖,陈士俊.应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0(9) [6]高希庚,孙颖.大学生心理保健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3)

[8]马剑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9)

[9]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景莹.大学管理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1]李瑾.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学[J].考试周刊.2008(27)

[12]刘辉,熊锦.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08(4)

[13]王晓霞.论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法制与

第4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犯罪心理对策

近年来,不时有在校女大学生犯罪的报道。虽然,女生只占犯罪大学生的极少数,但其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能小看。研究其犯罪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矫正工作,对于降低女大学生犯罪率,不无益处。

一、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种种

犯罪心理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特殊心理状态。从近几年所报道的女大学生犯罪情况来看,女大学生犯罪多是出于故意。既有因贪图享受而去盗窃或坐台的,也有因感情受挫而无法承受而走上犯罪道路的,还有因各种原因所致的心理失衡而触犯法律的。

(一)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她们高消费心理突出,把穿名牌服装,买高档商品看成一种时髦。有的甚至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对物质享受和满足虚荣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女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显示,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和盗窃的占到了70%,主要原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二)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焕发着青春朝气的大学时代,青年期性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如今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她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理想等各方面。然而,由于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她们心理波动大,易冲动,加上她们社会阅历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她们就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诱发犯罪。这类犯罪在女大学生犯罪中占有相当比例。

1、恋爱受挫能力差。女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如江西某大学的王某因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以后两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

2、性心理不健康,缺乏性责任和性道德。大学期间,女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部分女大学生轻率偷尝禁果,结果付出了身心健康、学业、名誉的惨重代价。如南京某学院学生程某恋爱后,偷尝禁果、未婚先孕,后遭男友抛弃。为了筹集打胎的钱,在现任男友的怂恿下,她铤而走险,以约会网友为名实施抢劫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3、恋爱交友不当,导致犯罪。女大学生喜欢阅读文学书刊,喜欢把书中的白马王子当成现实中的理想,她们的爱情观单纯,天真,信奉爱情至上,一旦遇上自己爱的人往往会不顾一切,一头陷入感情的深渊,置道德与法律于不顾。而现实生活是那样复杂,那些心术不正的爱情骗子就利用女大学生的这一弱点,屡骗得手。当现实将梦幻击得粉碎时,那些心灵脆弱的女大学生就易走极端,并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西南某大学的一个女大学生被爱情骗子抛弃之后,痛不欲生,举起了手中的刀,成了杀人犯……。又如,北京某大学新闻系女大学生黄雅宁因爱上黑道“老大”,无法回头而犯了包庇罪。

(三)贫富差距导致心理失衡

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每年全国26.4%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用都有成问题。高额的学费与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贫困的女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尤甚。经济的窘迫使她们的心特别自卑敏感,她们不愿让同学知道她们的情况,她们的苦闷只能压抑。一旦有什么事伤及她们的自尊,导致心理失衡,她们就很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如家境贫寒的上海女大学生小董,靠每月家中寄来有限的生活费,几乎没有余钱买学习资料和娱乐。眼看同寝室同学穿着时髦,出手阔绰,她的心理逐渐失衡。一次,室友外出时忘记拿放在书桌上的手机,结果被小董“顺手牵羊”。此后,她又接连多次盗窃同学手机,甚至在打工做家教时,将学生家里的笔记本电脑也拎走了。又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学2000级女学生奚某因看不惯同学平素处处炫耀自己有钱、目中无人的做派,偷走同学宝来1.8T型轿车。④

(四)自卑、敏感的偏激心理

步入大学后,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种种不适应。她们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受到挫折后,便回避与人交往,以至陷入无端的自我封闭之中,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在遇到冲突时,这部分人容易采取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如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三年级学生张君慧与男友李某因琐事发生口角,张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李左胸部捅了一刀,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张个人也因故意伤害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五)报复、泄愤的心理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当女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以致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以泄其愤。如苏州某大学的王某因当尼姑被拒绝,怀疑别人戏弄她,为泄愤,就捡起石头狂砸银行及路边公物。

二、预防女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具有美好前途的女大学生因为触犯法律,身陷囹圄,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任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女大学生发展的环境,预防女大学生犯罪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一)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目前,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在开设课程发面,各个高校都普遍重视专业课、外语等,而往往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而开设的法学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针对性不强,内容僵化,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德育等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犯罪的数量才会与日俱增。有些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对此,各大专院校应首先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其次是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使大学生在实案中学法懂法,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最后是学校应将法律学习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开展课堂教育,结合校园文化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法律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引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女大学生的犯罪固然与其法制观念有关,但从上述案例可知,女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主要与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有关系。根据一些地区和高校的调查统计发现,来自农村和小城镇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要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比例要低于小城市的比例;女生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大学二年级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因此,预防女大学生犯罪,应该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管齐下,其中又应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因为当她们心理失去平衡,不知所措、走投无路时,哪还管法律的规范。

1、引导女大学生控制情绪,消除其人格障碍。针对女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生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女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她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2、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中学的学习生活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一心一意考上大学几乎是唯一的目标,造成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来到大学之后,四年或五年的集体生活中该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知如何做。因此,学校应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有关人际交际学方面的课程。针对女大学生心细,比较敏感的心理,辅导员应当经常关心女大学生的生活,特别是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状况。引导女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女大学生成熟的恋爱心理。由于我国“谈性色变”,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因此,女大学生们在高中以前,可以说,对性是朦朦胧胧的。一进入大学这个开放的环境,免不了对异性产生好奇感。因此,学校的教辅人员要有意识地开展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教育她们摆正恋爱与学业的关系。

总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教育观、人才观和生活观中,教育模式也应以预防性为主,教育领域应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职业、生活辅导等等。

(三)重视对女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由于人数的增多及就业歧视,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因此,在大学里流传着一名话:“找份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部分女大学生不愿将自己的精力过多投入到学好文化知识的理想奋斗中,她们的目光只停留在现实上,整天挖空心思想现在就能如何更好的享乐,如何才能钓个“金龟婿”。所以,在女大学生进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她们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她们对社会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帮助她们克服女性的个性缺陷,发扬自身优势取长补短,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和远大的理想。

[参考文献]

第5篇

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以教师拟定的教学内容为基本探究内容,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采取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难尝试活动,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课堂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高职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时,选择要探究的心理问题,创设特定的心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多方面观察日常表现,搜索记忆,反思自我。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所起的作用是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

2.1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只在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于心理健康课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由学校政工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兼任。因此,他们缺乏专业的训练,对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而是采取以往经验来开展教学,甚至部分教师能对照心理健康教材念完就已经很不错了。

2.2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根深蒂固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在教学手段上主要还是粉笔加黑板,条件好的采用多媒体教室。但在教学方法却没有多大改进,因教师不专业,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不管是黑板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不互动,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去参与、去体验。

2.3过分依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的发展,教学手段也不断更新,很多高校为了体现与时俱进,通通采用多媒体替代黑板加粉笔上课。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过分依赖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海量的信息,认为信息量越大学生学习效果越好,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信息轰炸,使学生忙于抄笔记而很少有时间进行思考。

2.4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评价学生,区分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但基本上都离不开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而心理健康课的目的在于教会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优化心理品质。偏重于知识型的考核内容仅仅能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定,而无法获知他解决自身问题的情况。

3探究式教学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3.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探究式教学,新颖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迅速地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我们教大学生自我意识章节,讲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置如下情景,画面一是李白狂放吟诗神态,然后是深得皇帝宠信的轻狂,在皇帝面前让皇帝大舅子磨墨,让大内总管给他洗脚等情节,最后皇帝大怒,把他贬出京城,他扬天长叹怀才不遇。画面二是陶潜在和官员喝酒吃饭中间,官员对其提出一些意见,他愤然拍桌离去,然后种菊东篱下,慷叹自己怀才不遇。从上面情景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3.2引导讨论,合作探究

选定好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利用手机上网搜集有关的资料,对问题进行检索和查阅,积极思考,发表个人观点。同时指导学生要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可以采取同桌、小组、全班集体探究相结合的形式,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推动问题的解决。例如上面情景可能引出几个问题,如何正确评价自己,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检索和讨论,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起监督、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3.3总结并升华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 创新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阻碍创新教育实施的主要问题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经过长年的研究分析后,总结出创造力的六大构成要素,他认为创造力的产生需要六种特征,分别是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环境,其作用在个体的创新能力中发挥的影响力也各有不同。目前,各大高校已经开始了或全局或局部的素质教育改革。但从实际效果看,创新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和压制。参照上述斯滕伯格的创造力6因素理论,可以发现当前阻碍高校创新教育开展的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发掘学生创造潜能的力度不足;第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第三缺乏支持创造性的环境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1 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中国教学倾向于理论传授,课堂模式多采用教师在讲台前单纯讲授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认真听讲的学生能够高效率大范围地掌握系统理论知识,但缺点是难以调动出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乏味枯燥。这种课堂氛围常演变成这样的局面——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在课上玩手机、看杂书;认真勤奋的学生在前排疯狂地抄写笔记。因此,传统单纯讲授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一方面容易养成学生的定性思维,另一方面难以培养起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独立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学习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力和思维风格要素所要求具备的特质。

1.2 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创新是人的内在的复杂的心理品质的表现。创造力的迸发需要依托个体自身的某些心理特质,因为创新是一种违逆大众的表现,创新的人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来坚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来面对众人的质疑,以及承受可能失败的结果。因此,创新的行为需要有健康的人格作为个体的行为前提和心理素质保障,这也是创新教育中要求提出培养健康人格的原因。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现状却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大学生在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面前常常无所适从。他们有的胆怯懦弱,有的盲目跟风,有的惧怕责任,更有的由于严重的心理问题选择了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很显然,缺乏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其心理素质是无法胜任起创新工作的艰巨任务。对此,多数高校更没有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一方面,并非所有学校都重视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不少高校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除了在国家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纳入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外,能真正落实心理健康工作的学校在国内屈指可数。

2 推进创新教育实施的几点建议

2.1 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状况有其特有的特点。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为此,我们提倡建立不同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格特征:(1)开展普遍性心理素质教育,一方面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多种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向学生宣传介绍创新素质所需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开设专题性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建立心理档案等方式进行。(2)开展个别性心理素质教育,利用心理咨询室解决某些学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有效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3)开展互心理素质教育,提倡学生间的助人自助,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助人意识。

2.2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改进授课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采用专题讲授、课堂讨论、观看录象片、组织专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敢想敢问,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之后,教师在掌握讨论秩序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总结并给予点评。这种积极倡导和推动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教学,是引导学生自觉自主表达、争论和推理归纳,以及做探索性实验的好方式。这些以启发为重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质疑提问的习惯和批评争论的习惯,让教学过程成为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品质的基础过程。

2.3 构建个性化的学科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科体系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又要有利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质量培养的提高。在美国不少大学,如果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主修不满意,经教师指导,学校相关委员会批准后,就可以自己制定一个主修计划。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当然,根据中国的国情不可能实现美国的教育制度,而是应从美国的制度中得到借鉴和启发。也就是,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将他们视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主体。让学生参与有关高校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设置。根据社会实际需求,解决好课程体系如何科学建构,学分如何积累和互换,课程学时学分如何进行结构组合等教学管理的技术问题。以学生和社会需要为本进行课程设置,才能够激发和保护学生对专业、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才能培养起学生对科学的严谨精神和认真态度。

2.4 建立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支持环境

正如斯滕博格的理论提到的,创造力的产生需要外界环境的支持,需要支持并能奖赏创造性的环境作为培养个体创造力的资源。因此,在高校,建立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体系,尤为必要。

参考文献

[1] 唐苏琼.教育实习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评论,2008.

[2] 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大学教育,2007(1).

[3] 许义文.高校素质教育重在创新教育.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2).

[4] 蒋艺.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 刘忠生.论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求索,2004.5.

第7篇

关键词:心理;训练;德育

中 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团队心理训练是在团队背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通过团队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互助过程[1]。

近年来,团体心理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高校学生德育中被广泛应用。

一、培训目的意义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连接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传达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和各项工作的主力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进步、作风过硬、学风优良、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激励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二、培训对象

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系2014级7个班级的班委会成员,共计51人,其中女生24人,男生27人。

三、培训人

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学院心理健康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学英副教授

四、培训主题

学生干部领导力训练

五、培训内容

培训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大学班级的自我管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第二部分培训。分四个部分:一,用10钟组成6-8人的多个小队,通过“微笑握手对对碰”“滚雪球”游戏来了解沟通的基本结构,利用语言提高沟通能力,掌握人际沟通技巧。二,用15分钟组建团队,熔炼提高素质,奠定领导能力基础。三用15分钟完成“人山人海”游戏,增强友谊与协调性。四,用10分钟同学分享体会。

六、培训基本要求

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微笑对待所有人;

第二,本次活动分5个小组,各小组由组长、副组长你在负责跟进整个活动各项工作;

第三,活动期间严格遵守时间,由组长负责签到,不得无故请假,不得擅自离开活动团队;

第四,参加培训的所有学员,要求不迟到不早退;

第五,要求每位学员在培训期间将手机调为震动状态或关机,并认真做好笔记;

最后,培训后每位学员需写一份心得体会。

七、培训过程

在专题讲座部分,张学英副教授以作家柳青的“人生的道理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开篇,讲解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这一主题。讲座首先强调了青年与同龄人的关系、独立性的发展和人生观的发展三个方面。其次,讲解了大学的使命,一是培养好公民,二是培养好人才。提醒学生干部21世纪最容易被淘汰的四种人,分别是知识老化的人、技能单一的人、单打独斗的人和不愿学习的人。第三,讲到大学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家园,从班级的功能到大学班级的自我管理。班委会是班级自我管理的组织者,管理理念具有指导作用,班级文化是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软环境,班级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每一个小部分,张老师都以身边的实际案例向同学们做以介绍说明。

专题讲座部分结束后,进入到了团体心理训练。在团体心理训练中,所有参加培训的学生都能够按照培训要求来做,个个精神抖擞,整个环节充满着欢声笑语,气氛十分热烈。在第一个微笑握手对对碰的游戏中,所有学生都能主动的与自己之前不认识的同学握手问候,场面温馨;在滚雪球的活动中,参加培训的所有学生逐一介绍自己,后面的同学要记住前面所有已经介绍完自己学生的基本资料,使学生们懂得了倾听的重要性;接下来学生们组建了团队,共同商定团队的名称、口号、队旗和队标,这一环节用时15分钟;通过人山人海的游戏,有的团队一次性就可以站起来,而有的团队则需要经过几次的努力才能达成一致,这让每一个团队都感受团队友谊和协调性的重要;最后所有参加培训的学生在一起交流本次培训的心得体会,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表达着自己的看法,本次培训达到了预计的目的。

八、结论

通过参加培训学生现场分享的感想与后期交上来的心得体会总结得出:首先,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是被广大青年大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在51份心得体会中,49份中提到了培训是被迫行为,原以为是“填鸭式”“满堂灌”,没想到这样灵活且参与性强。第二,八成以上的学生表示,对第二部分即团体心理训练部分印象最为深刻。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能产生共鸣,学到之前所接触学习模式中所学不到的。第三,所有的学生都一致认为团体心理训练环节强化了自己对专题讲座部分内容的理解。对学生干部、班级管理、人际关系、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等都有了自己深刻的感悟。最后,所有参加培训的学生都表示,希望今后多参与团体心理训练形式的讲座、活动,让自己的心情美丽,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让周围的同学心情灿烂。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生干部后期的心理状态与今后开展工作的情况,还需进一步跟踪调查,以便总结出进一步的结论,这是本研究后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金良,张大均,吴明霞.团队训练对提高大学生职业政策自我效能的有效性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8,29(9):86.

[2]冯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理念;问题分析;对策

[作者简介]张振松,淮海工学院土木系教师,江苏连云港222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235―03

适应、学习、心理健康是大一新生入校后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学习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它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活的始终。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将来的就业。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缺失。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般而言,大学生在目标定位问题上存在着这样几种情况。一是没有明确目标,虽然平时好像很忙碌,但由于缺少具体的学习目标,其实已陷入了“有事则忙,无事则闲”的状态,真正所学并不多;二是目标不确定,在学习中表现为人云亦云,别人干什么就跟着干什么,有盲目追风的倾向;三是目标大而空,完全脱离了自身条件,也没有相应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同样不能起真正的推动作用。可见,不恰当的目标非但起不到导向和动力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前进道路中的绊脚石,起阻碍作用。

2.功利的学习心态。首先,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呈功利化倾向。人们所学的知识,既包括完善和提高人的品性以及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方面,也包括实用的知识,即能给人类带来直接利益的知识。目前,大学生重实用知识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可以从大学生读书情况反映出来。西安市一项调查显示,不少大学生除了网络和各种参考书外,很少涉猎其他文史哲类图书。调查问卷显示,有84%的大学生认为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渠道是阅读书籍,然而每学期去购买4本以上课外图书的学生仅有20%,有30%左右的学生几乎不购买和学习无关的图书。

另外,也可以从大学生上课或选课的情况表现出来。据《文汇报》2003年10月13日报道,由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转型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其整合对策研究”的调查显示,在“据您观察,现在大学生最注重哪些方面知识的学习”的问题中,排在前三项的分别是外语(43.19%)、计算机知识(37.93%)、专业知识(25.86%)。同热衷于学习外语、计算机和专业知识的热潮相比,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却表现出明显的不重视甚至是忽视。在一些大学校园里,还出现了一群“逃课族”,他们对那些以后在找工作时没有明显作用的课程不愿去上,逃课去学英语、学电脑、学用人单位需要的各种资格证考试的内容。

其次,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动机上更多地表现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很多同学学习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报酬高、待遇好的工作。这些表明,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带有明显的现实性、利益性,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已成为不少大学生推动自己学习的外部动机。

最后,以有用无用作为衡量是否学习的标准。由于受社会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把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是否有用作为学习的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往往觉得有用就肯学、想学、苦学、乐学;觉得没有用的就不肯学、不想学、少学、厌学甚至逃学。许多大学生都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到社会上能够管用,学了无用等于不学,学了不好用,还不如不学。

3.不当的学习方法。首先,从具体的学习方法上看,大学生中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人并不多,很多同学还没有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由于平时上课不做笔记,下课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出现了考试前突击学习的现象。

其次,从可利用的资源来看,很多大学生还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尽管各高校都有储备丰富的图书馆,但大学生对图书的利用率却很低。来自西安市的调查发现,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看的学生不过50%,去校外图书馆的大学生更是寥寥无几,有的大学生在西安上了几年大学从没有去过校外图书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获得优秀的文化遗产、最新的科技成果等。但是真正利用网络来学习的大学生却不是很多。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大学生“上网原因”一项中,有46.01%受访同学选择“娱乐”,该比例远远领先于其他选项;作为学生主业的“学习”则以26.01%比例次之,即只有四分之一强的学生能比较合理的利用上网来充实、完善自己;因“无聊”而上网受到21.54%的同学支持。

4.缺少必要的心理品质。在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中,心理因素如兴趣、恒心、毅力、自控力等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但是很多人并不重视这一点。据调查显示,24.1l%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想努力学习,追求上进,但在感情和意志上常常控制不了自己;15.1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是能避则避、能逃则逃,缺乏起码的刻苦钻研精神;45.4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做事情常常凭一时热情,时间久了就失去坚持的毅力,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实现。正是因为缺少恒心、毅力等这些重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原因。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重要阶段,虽然智力因素已达到成熟水平,但是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过高估计自己,一旦遇到挫折,容易产生自卑感;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直成长在比较顺利和受宠的环境中,使得他们缺乏一定的意志品质,即使有了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也因为缺少恒心、毅力而无法坚持下去。

其次,对大学生活缺少必要的规划。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参加高考成为高中生唯一而明确的目标,在学校、家长的压力下,高考这一阶段目标受到过度强化,其他目标,包括人生目标都反过来让位和服从于它,有的甚至就将高考成功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至于考上大学后做什么、怎么做,却很少有人认真去考虑,更不要说做有意义的规划。

最后,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刚刚入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以及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缺乏真正的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一方面,大学学习与中学的学习相比,

无论在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在专业的选择上,在高中阶段的分科以至高考志愿的填报,除少数学生能够出于个人志向进行主动选择外,大多数是在教师与家长的参谋和要求下进行的被动选择。据调查显示,9.27%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是按家长的意愿填报的,38.28%是招生时被调整的,32.05%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愿望,抱着“不得不学习这个专业”的态度,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高校方面的原因。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但是,由于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上,专业设置过细、专业知识陈旧、知识结构单一,比较注重在单一学科领域中培养人才,适应性较差,因而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关调查显示,有57.03%的大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的看法是“一般”,有27.57%的大学生的看法是“不满意”。在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课程体系方面,大学生的看法是:64.32%的人表示“一般”,21.08%的人表示“不满意”。也就是说,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内容陈旧,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对学习的内容毫无兴趣。

三、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

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可以从以下两个环节入手。

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即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人的一生中都要面对的问题。美国未来学家阿布文・托夫勒曾说过: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学会学习,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据统计,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大学生毕业五年以后,就有一半知识陈旧。在高新技术领域,知识衰减的速度达到每年15%~20%。在人的一生中,大学阶段只获得需用知识的10%,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取得。因此,学校的一次性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小学到大学一次性获取知识以后,不可能一劳永逸,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不能包打天下,大学生必须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自觉地学习,在学习中表现为个人的主见性、独立性以及鲜明的个性。因为,大学学习是一种层次更高的、需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学习,学生自己安排自习、阅读、钻研学问的时间相对多,这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高等学校学生的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观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