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3 17:12: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地理网络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1302
初中地理学科的许多知识,诸如地形部位的辨识、山脉河流的走向、地球自转公转等,都需要学生通过形象化的感知来产生理解,深化记忆。但是,在传统地理教学课堂,由于教学时间与教学设备的限制,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更多的是依靠书上的图画与自己的联想来尝试理解,有时并不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形象联想,从而影响学生之后的地理学习进程。微课的产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还能够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与图片等形式各样的素材,实现了学生地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延伸。加上当前“互联网+”模式的逐渐成熟,将“互联网+”与微课相关联,可以使微课教学更加便利化,充分发挥W络信息多样化、传播快速化、互动性强的优势,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
一、“互联网+微课”概述
1.“互联网+微课”的内涵
“互联网+微课”是指在“互联网+”模式下,采用视频的方式,将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小视频里进行讲述,视频长度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被称为微型课程。微课的制作者和者通常为一个教师团队,微课制作完成最终会被到网络平台供自己的学生以及网络用户学习和参考,这也就是最终的“互联网+微课”。
2.“互联网+微课”的特点
“互联网+微课”具备以下三个特点:课程短小,针对性强;微课视频兼容性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首先,“互联网+微课”注重的不是长篇大论的全面性知识讲解,而是针对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进行集中讲解。微课的产生是由于在网络媒体的日益普及背景下,人们更加趋向于接收碎片化信息,这种微型课程的方式能够适应人们信息接收的习惯,并且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强,更加便于人们依据自身知识结构缺陷进行课程选择。其次,微课视频兼容性极强,不仅能够在电脑上观看,还可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播放。由于视频时间较短,即使在没有有线网络或无线局域网的情况下,用户通过移动数据流量也可以进行观看学习,不会产生较大的流量消耗。再次,微课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想学,就能够进行在线学习,或者还可以提前将视频下载到电子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
二、“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应用于初中地理学科的优点分析
1.顺应时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互联网对当前初中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入的。初中生接受着网络时代的熏陶,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初中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大多数学校都是禁止初中生在学校使用电子设备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子设备对于学生学习的辅助作用。微课是顺应互联网时展的产物,而且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推进,“互联网+微课”已经成为课程教学的一大趋势。初中地理教学应该紧跟这一趋势,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可以接受微课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将电子设备转换为自己的学习工具,可以在学校随时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微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初中地理学科特点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宇宙下至地球的山川河流。而且,初中地理的学习难点不在于对地理知识的背诵与记忆,而在于许多知识都需要学生在脑中联想,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在没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对某个地理知识进行空间联想,很容易造成联想错误,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微课的存在及时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观看微课形象化与直观化的知识讲解,促进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此外,初中地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所学知识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时间不接触某一知识点后,学生难免产生遗忘,因此,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不断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同时也对之后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点。
3.适用范围广
微课的使用可以贯穿于上课前、上课中以及课堂之后的任何阶段,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为学生的地理学习提供了便利。在上课前,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并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为之后的课堂学习提供侧重点指引。在上课中,教师也可以将微课作为一个教学工具,通过微课进行课前引入,迅速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可以通过微课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在课下,学生既可以通过微课进行知识点巩固学习,也可以选择一些课外拓展的微课来进行自身知识拓展。
三、“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策略
1.课前预习
在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微课学习,并将自己观看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论的形式到微课评论区域。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学生评论,掌握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为教师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方向。以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亚洲与欧洲》中河湖的内容为例,其中主要涵盖了一些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亚洲与欧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世界之最等无须进行特别讲解的知识点。教师的微课可以将本节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都涵盖其中,最好采用地图的形式,将亚洲与欧洲标记出来,并且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河流、山脉等都进行标示。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可以将本节课中河湖与地形地势及气候的关系作为重点,进行初步了解。接下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进行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拓展,以此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面。
2.课中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使用微课,并不是允许学生自己随意进行微课的观看,而是需要在教师的整体掌控下,进行集体性微课学习。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经线纬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关于地球的真实形态,让学生了解经纬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并利用经纬线将真实的地球进行分割,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形象化的分割画面。之后教师在讲解经纬线的过程中,不需要反复向学生强调经纬线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学生已经理解了经纬线作为辅助线的存在意义。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时间制作微课,可以通过课堂联网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其他教师的微课进行观看,将“互联网+”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课下复习
课下复习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下拖巴揪督衔单一,并且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在地理课本和参考书不在身边时,很难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而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课下复习途径呈现出丰富多样性,其中最有效的就是通过上网观看微课的方式来进行课下巩固。因为微课是自己的老师的,与自身的学习需求契合度较高,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复习需求。此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其他老师的微课视频,以此实现自身地理知识结构的全面化。以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秦岭―淮河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将秦岭―淮河分界线南北两侧地理差异进行标示,将气候差异、降水量差异等都集中在一张图片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此微课能够对自己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巩固。
四、“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应用的建议
1.“互联网+微课”需要团队合作
微课的制作不仅仅包含教师的讲课内容,还包括一些3D讲解视频的制作、视频的录制以及视频的剪辑等。教师由于自身教学任务重以及受专业性限制,虽然能够参与到微课的内容讲解过程中,但是可能没有较多时间参与到视频的后期制作过程中,而且地理教师们对于一些视频剪辑以及3D建模等技术层面的操作并不擅长。因此,想要制作出优质的微课,就需要成立一个合作团队,包括主讲地理教师、视频制作专业人员等不同专业的人员,每个人各司其职,共同为制作优秀的微课而努力。以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为例,其中包括我国重要的油田、煤铁矿、有色金属等资源的地域分布,微课教学应该将所有内容都涵盖其中,将中国不同的自然资源分布区域在同一张地图上进行叠加标示,让学生发现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这需要技术人员通过软件绘制出地图,并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区域标示。只有团队共同合作,才能够完成微课的制作。
2.“互联网+微课”要注意因材施教
微课的制作也应该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现状,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并与其学习能力相符的微课视频,注意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微课真正为学生所用,发挥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指导作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微课的讲解可以体现出一定的深刻性,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知识拓展,以此满足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针对学习成绩普通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设置要尽量围绕课本展开,加上简单的练习,保证这类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微课的内容要尽可能简单,一次不要讲述太多知识点,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做到既有针对性又不会太过深刻,以此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互联网+”模式下,微课在初中地理学科中的应用具有众多形式,但不管采取哪些形式,都不能使微课失去其教学育人的重要属性。因为初中地理微课面向的是广大初中学生,因此,即使在“互联网+”战略下,初中地理微课也尽量不要收费,以保证学生接收免费微课渠道的便利性。微课只有做到了为学生所用,才能够真正彰显其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石建光,吴林妹. 地理学科“微课”分类开发之初探[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1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 上海教育科研,2014(8).
[3]罗天兰,王忠华.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7).
宋保平(1955.8-)男 .籍贯:陕西西安.学位:硕士.职位:教师.职称: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人文地理、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
摘 要: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概念图”衔接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策略进行了教学总结。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程衔接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1(b)-0000-00
1 “概念图”衔接策略简述
概念图的创始人诺瓦克(Novak)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这些概念和命题进行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概念图是一种可视化语言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该工具的各种图型来加深自己对阅读或认知结构的理解。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概念图”策略解决该类问题从而达到初高中地理课程有效衔接的目的。
2 衔接策略应用
基于“概念图”策略,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以“气候”专题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3 衔接策略总结
3.1 思路小结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对“概念图”衔接策略进行了总结。案例中的起始“气泡”为某一中心主题,“子气泡”为中心主题的子主题,级别层次依次下降,各“气泡”之间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中心主题的知识概念网络。虽然图中的每一个“子气泡”有可能属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也有可能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但无论属于初中还是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它们都通过“概念图”与中心主题相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庞大衔接体,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衔接体对某一中心主题甚至所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当然,衔接中“概念图”具体如何设计,取决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脉络。
3.2 策略优势
第一,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该策略使学习者很容易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并且很容易使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产生横、纵向联系,形成能够融会贯通的庞大知识体系,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第二,概念图使地理知识逻辑关系非常清晰。概念图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建构初高中地理课程关联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使课程衔接的效果更加明显。第三,概念图的“可视化”优势明显,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概念图“一图载万语”,通过“概念图”衔接可以盘活知识点,理顺高考复习思路,在地理教与学中其效果远远超出了用纯语言或纯文字的表述,这样可以使复杂的课程衔接思路变得简单化。与高中地理课程相反,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在高考的“导向”下,“概念图”中箭头连接的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往往又必需进行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所以这些地方一般都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衔接点,运用“概念图”策略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可视化”,并且还可以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因此“概念图”衔接策略有助于学生上述高级思维的发展。
3.3 注意事项
第一,“概念图”单独运用往往收效甚微,必需要与初中区域地图结合着使用才能有较好的衔接效果。第二,“概念图”衔接策略使用必需建立在学生对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衔接效果。第三,“概念图”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会出现“无衔接”的情况。虽然“概念图”策略能够让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整个初高中地理的知识框架,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也能引导学生对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促进其高级思维的发展。但是,“衔接概念图”设计时必须能正确表征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最好能把初中的“地”与高中的“理”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对“二者”进行主动地拼接和整合,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衔接生硬或无法衔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艳静.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史新强.概念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期
[5]张国成.高三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5.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意义
1.两者的整合是响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工具一般都是教科书、地图、模型等比较呆板的教具。这样的工具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能直观地将地理知识传递给学生,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听课效果不好。[1]在这样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不见起色,更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视频等资源,可以形象地将世界的风景、地貌展现给学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响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不再简单、机械地对知识进行记忆,而是在活跃的氛围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育体制下,应该在强调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教学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当前的社会相适应。
2.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地理学科的学习形象生动
地理教学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接触地理时往往因为没有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能够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在头脑中无法建立起地理的三维知识网络,使得地理学习十分艰难。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一系列图像、动画、声音的方式,将地理事物展现在课堂中,将涉及地理方面的时间、空间信息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地理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用新颖的方法使地理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景象。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查询地理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会口头或书面留给学生一些课后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做好地理课程的预习和复习,而学生一般比较不情愿地接受这种方式,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教授地理的方法也在逐步革新之中。例如通过制作幻灯片,将知识和问题设置在其中,图文并茂,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再回答问题。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通过BBS平台反馈给教师,让远程教学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手段,实现家校及师生间无障碍的交流。[2]
2.通过多媒体资源营造探究氛围
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对问题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既学习了地理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使用多种新颖的手段营造探究氛围,不再受到教学设备落后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如讲授关于各国的旅游景点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配,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进行收集和归纳。[3]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又在小组配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优势只有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的前提下才会产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不能独立完成的。
3.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
师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交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双方的距离明显拉近。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的任务,并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练习,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一些知识资源或解答学生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学生因为对新的学习工具比较新奇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够解决一些地理事物抽象、不具体,使教学难度加大的问题,又能够寓乐于学,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的做法是时代的产物,也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文英,赵荣静.小议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J].成长之路,2009(16):83.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评价 优化策略 信息化手段
一、依托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有效互动,优化课堂评价
1.依托白板实现互动,凸现学生主体的即时评价。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电子白板,把通过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当各组的代表把自己的成果凝固在白板上,师生就可以客观地对各教学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了。而且通过课堂即时评价,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记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了长足的提高。课堂评价中注重教师自身评价和同行评价,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师专业发展。交互电子白板的即时保存和回放功能将教师在白板上操作的一切活动记录和保存下来,为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同行评价创造了便利条件。
2.利用录像回放功能,促进反思,实现滞后评价。交互式电子白板具有录像、存储、回放等特有功能,在地理教学课堂评价中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也很宝贵,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根本来不及对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实时评价,可以通过“另存为……”课后再来回顾教学过程作出合理的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要关注那些已经被预设的要素,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的要素。这种生成要素是伴随着课堂教学过程而产生的,它具有即时性、个体性和隐蔽性,它们往往更能反映个体行为在方式上和策略上的独特性。”电子白板的拍照、录像、回放等功能就可以实现在课后把.师生在课堂上的“细节”重现,捕捉到的细节,我们把它定格,并在课后,把它客观地“回放出来”,重现出来。细节回放的过程,已经是一个“放大”的过程,然后再经过细细琢磨,甚至还可以把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第二课堂,优化课后评价
1.通过互联网,实现生生、师生课后即时沟通互评。网络,现在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谈网色变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除了传统的电脑上网,智能手机等浏览网络也很方便,再让现在的初中生远离网络已经不合时宜了。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论坛、微博等设立一个讨论主题,广大师生各抒己见,对课堂“细节”做出自己的评价。教师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设置类似学习课程的测评内容,请学生课后抽空去自测。尤其在寒暑假中,我们利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让学生提出一些地理相关的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进行很多的即时沟通互评,使互联网能在课后为广大师生所用,尽可能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
2.借助实物投影,对学生课后地理手抄报做出发展性评价。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老师的指导很容易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到很多资料,怎样把这些资料做出归类、分析、整理,这很重要,也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地理手抄报”,就是一种实用的形式,有部分学生甚至能做出靓丽的电子报。这些地理手抄报,在课堂上通过实物投影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上展示出来,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做出评价,这样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我们在进行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垃圾分类回收等教学过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三、建好学生成长档案袋,合理分层,实施个性化评价
1.按学生年龄特征,分年级建立档案袋目录。初中地理区域地理为主,初一与初二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过程中不重在于求学全,而在于学会归纳、对比,找到各知识点显著的特征,体现出区域性和差异性。档案袋(成长记录袋),能很好地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结合教师的要求可以按自己的选择把相关材料装入档案袋。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依托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更加有针对性,更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同一个年级学生按能力、分层次提要求进档案袋。在同一所中学同一年级学生中,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果档案袋的要求整齐划一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容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为了让学生有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性评价就要按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提要求,进档案袋的材料也是如此。对初中学生,主张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如个人学习心得报告、小组评价会、结合研究性学习任务进行评价等等。
参考文献:
[1]于丽凡.初中课堂教学评价的初步探索与反思[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2]杨庆余.数学课程与教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春燕等.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05).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管见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是“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使地理课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经过几年的新课程地理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初中地理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突出地理学科特点,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
新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辩论赛等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教会学生“看图说话”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和增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看地图时首先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读图技能。一看图标题,确定知识范围;二读内容,看图的标记,寻找图像信息;三读特征,找规律,看图像特征,寻找标志数据;四看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分析。其次,训练学生绘图制表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创造能力。
三、合作探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活动时可采取“分工―合作―交流―展示”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学习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并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分头搜集资料,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并以表格、文档、小报、幻灯片等形式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四、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互联网与电脑已经在学校得到了普及与运用。因此地理教学寓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就成为地理教学方法革新的必由之路。
1.在利用多媒体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有可取之处
在课件的使用上,我们应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地理学科特点,有的放矢地使用。其实,多媒体技术只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和途径,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也就不会排斥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了。如,一些板书、板画、板图等简单的知识,只要有效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就可增强教学效果,并不需要多媒体作为知识的唯一呈现工具。同时,适度给学生留一些思维空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锻炼其思维能力。
2.有效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突破学习时空限制
关键词:文综高考;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探讨
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两大分支,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离不开区域地理中具体的地理事象,它们的特征、分布、成因、联系和变化都是系统地理最好的诠释。区域地理是高中系统地理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一点也体现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中。
新课程高考以来,地理高考试题中关于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整合的考试内容如影随形,特别是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综合题基本都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整合初高中地理内容,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见下表:
一、近年的新课程文综高考有关区域地理的命题都具有以下特点
1.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
近年的文综高考试题中,直接考查国家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试题较少,更多的是以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状况为载体,考查相关的地理原理、规律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等。
2.结合某区域的具体问题,考查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有关区域地理的高考试题往往以具体问题为素材,综合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迁移知识的综合能力,体现出“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
3.命题时代性鲜明
以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为素材,考查学生关注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观念和相关知识,以及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广东文综高考2010年关于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西部(内蒙古)大开发、2011年的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等。
4.条件表述图像化
为了凸显地理学科特性,命题条件多以图表为主,近两年的广东文综高考题均有八幅图表,图表类型丰富,有示意图、统计图、结构图、模式图等,考查地理图表阅读及其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文综高考背景下区域地理复习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由于对区域地理教学定位的偏差或由于时间紧促,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和经济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象。这种割裂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内在联系的“八股式”教学,是偏离地理高考要求的。为了适应文综高考命题的变化,本人实施了以下区域地理复习策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试水平。
1.明确文综地理高考的命题取向,合理定位区域地理复习要求,渗透高中系统地理知识
现行的文综地理高考考查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相关内容为主,初中区域地理的内容只是作为命题情景创设的背景。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联系高中有关系统地理知识,这样有利于对区域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各国的农业区域分布和农产品类型可以运用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去分析;各国的人口、城市的分布可联系影响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各区域的气候可运用气压带、风带等有关知识解释。
2.抓住主导要素构建区域要素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人们将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其特点是整体性、多维性和开放性。其中整体性体现在知识是相互逻辑关系清晰的整体,多维性体现在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的方式,开放性则体现在各知识点联系的广泛性与优化程度。而且,现行的文综高考考查内容覆盖面虽广,但涉及的知识均是地理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干内容,注重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整体把握以及主要观点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也使构建知识网络成为科学备考的前提。
区域知识网络主要包括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三大方面。各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在构成自然要素的各地理要素中,有一个是最主要、最核心的要素,其他自然要素的形成都与该核心要素有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找出这个核心要素,以它为核心构建知识网络。如,青藏地区,其自然特征中最主要就是地势高,由于这一要素的存在会导致该区域其他要素和问题的形成。其知识网络如下: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搭建区域知识网络,然后再用相同的思维方式迁移到其他区域知识网络的构建,这样学生在学习或复习每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思维方向,知道什么是知识掌握的要点,学生就不会感到知识又多又杂,难以识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让学生学会比较、归类、综合分析等区域学习方法,把握各区域或某国家的特征、差异及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区域地理的内容很多,但高考复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对区域地理的有关备考内容应有所取舍,不需要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区域分析方法,把握区域特征,从而触类旁通。
各区域间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也有很多相似或相同之处。所以,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较法,把两个不同分区或国家的特点进行全面比较,这样不仅使规律性的知识凸显,而且加深对各自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从而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采用归类法,即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地理区域进行归类,有助于学生对区域特征和规律的深入理解。如,复习世界荒漠化问题,可将存在荒漠化问题的区域按荒漠化分布进行归类:温带荒漠和热带荒漠,再对同类型的荒漠区域之间和不同类型的荒漠区域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加深对荒漠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布、危害、解决措施的理解。
4.充分运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1)运用地图熟悉基本地理事实,建立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以某区域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为背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能力的考查是高考能力立意的方向,而高考试题提供的地图形式多样且新颖,所以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具体来讲,需要熟悉地理事实,学会空间定位。在区域复习中,可通过读图、填图、绘图等方式来落实点、线、面不同类型地理事物的分布。如,绘制长江流域内地理事物分布略图时,可采取这样的步骤:在图上先描出长江及其干支流、铁路线,它们是整个流域的骨架。再把“点”落实到具体的“线”上,从而确定“点”“线”“面”的相互位置。这样流域内众多的“点”“线”被分别落实到长江流域这一特定的“面”上,学生在落实和分析这些“点”“线”在“面”上的位置与相互关系过程中,形成空间概念,形成“数字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空间脑图。
区域位置决定着区域自然的特征,影响着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从解答各类地理试题的过程来看,区域位置就是解题的门槛。教师应让学生准确进行空间定位,在熟悉地理事物分布的基础上,利用经纬网定位、海陆位置定位、大陆轮廓定位、地理景观定位、区域地理环境的典型特征定位等。逐步训练和加强地图的熟悉程度,逐步做到可分、可合、可局部、可整体、可单一、可综合,提高对各种地图的识别能力。
(2)图文结合,注重读图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地理图表解读能力
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图文结合,注重读图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图表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各种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加强图表训练,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读“新疆河流和城市分布示意图”,据图分析新疆的城市分布有何特点?许多学生都只看到了图中的显性信息,回答为“新疆的城市北多南少,沿河流分布。”其实只要让学生把这些城市用线连一连,就可发现这些城市还沿着北疆线和南疆线这两条铁路分布;再让学生把新疆的地形图叠加上去,还可以发现这些城市还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山麓下,这些区域都是有灌溉水源的绿洲地区。因此,该题较为完整的答案应为“新疆的城市北多南少,主要沿河流、绿洲、交通线分布”。教师还可深入地问学生新疆的城市分布规律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在高考有限的做题时间内,学生能迅速提取相关信息,调用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5.关注热点,回归地理基础知识
文综地理高考强调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教师要关注热点区域,从地理角度入手,以热点区域或热点问题为背景,挖掘有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如,渤海湾蓬莱19-3油田2011年6月11日发生重大溢油事故。以该事故为背景材料,结合区域地图、地质构造图从地理知识和应用能力多方面设问,包括:溢油事故对海洋环境和生态产生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海洋污染监测手段,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等。通过新情境的切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6.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地理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思维
在复习中,除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眼界,重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达到深化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培养用辩证方法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也从应试上适应文综高考答题的探究性和答案开放性的要求。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批判和创新思维。一是辩证思考,如,修建水库有利有弊。二是逆向思考,如,区域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导致区域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三是动态思考,如,人口迁移、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进出区域的得失。教师可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加以必要的引导。
实践证明,将高中地理内容渗透到初中地理中,系统地进行区域地理复习,不仅使高中地理相关的内容得到了具体化,而且使初中地理知识得到了抽象概括,升华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复习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能力。这体现了高考的能力要求,也体现新课程的过程与方法,更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应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慧.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高教课堂 网络资源 网络平台 网络信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学习、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网络资源具有时效性、多样性、趣味性、延伸性等特点,使得其也成为我们学校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巧妙地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一、广集网络资源,让思品教材变得丰富多彩。
网络上的信息更新及时、传播速度快、开放程度高,总是给广大网民朋友们提供最流行、最热门、最前沿的资源和信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节奏,善于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广泛吸收网络信息,就可以使得思想品德教材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充实的素材。
例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学校与家庭的呵护》这一课,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的内容是十分有限的,主要从概念、理论上阐述了要尊重师长、体谅父母;要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理解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概念、意义等。总体来说,教材中的内容讲解的方式比较单一、信息量小,学生们学习起来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新意。这时,若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就可以收集到许许多多案例、新闻等进行分析讨论。例如残疾儿童在家中被虐待、身患重病儿童得不到医治、个别学校教师过度体罚学生等事件。教材中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办法列举这么丰富的案例;由于时间限制,也无法将最新、最近发生的案例一一列举,而网络却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再来分析这些真实的案例,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校保护与家庭保护的真正含义,辩证地看待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教育、监护行为,增强学生懂法、守法的基本法律意识。总之,通过大量收集网络资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提供了更多接近生活、贴近时代、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为课堂教与学注满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新的思维源泉。
二、妙用网络平台,让思品课堂变得活力四射。
网络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还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多元化、开放性、趣味性的学习平台。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将枯燥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有趣、动感十足的图片、视频、短片,在文字、画面、色彩、音效的多重感官冲击下,更能够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力。二是通过网络这一平台,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实施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
仍然以《学校与家庭的呵护》这一课为例,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学会珍惜和利用自我的合法权益,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开展情境体验式教学。首先,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段案例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案情的发生、经过。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组成一个小型的“模拟法庭”,有的学生做法官、有的做被告人、有的做申诉人、有的做律师,其余学生做听众。再根据学生们所学和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进行模拟审判。最后,教师再将专业的审判视频播放出来,供全班同学对比欣赏,从而让学生对家庭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对法庭的审理程序、法官及律师职责也有了初步了解,对于法律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学生们参与“模拟法庭”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激情澎湃,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打造出了一个活力四射的教学课堂。
三、善用网络信息,让思品教室变得广袤开阔。
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出思想健康、道德高尚、态度端正、品质有些、作风优良的新世纪人才,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小小的四方教室之内,更应该走出教室、走到课外、走进更广袤无垠、开阔无边的生活大教室。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时代,使得这一教学理想变得可能。因为网络上拥有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实现全国各地、甚至国内外的资源共享。只要教师合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延伸性、拓展性,就可以为我们的思想品德学习开辟一片更加开阔、广袤的学习天地,弥补传统教室和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
例如,在学习《探索人生的真谛》这一节内容时,课堂教学只能对“有关生命的意义、人与动物的区别、生活的意义”等话题进行初步讨论,让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但实际上,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去体验、去感悟、去领会。这时,我们便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更多的网络信息,来让学生们深入感悟“人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比如通过网络资源,收集燕子筑巢、螳螂捕蝉、蚂蚁搬家等动物活动过程的视频,让学生们仔细观察,了解动物的这些神奇本事;也可以将我国的四大发明、埃及金字塔的建造、秦始皇建长城等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还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人造卫星、人类登月、生物克隆,等等。通过网络资源,让学生们了解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让学生们看到人类智慧的结晶,领悟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信息的发展,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福音,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及时、有趣、多元的素材、资源、学习平台等,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合理利用其中的有利资源,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甄别和选择,杜绝不健康的信息。
参考文献:
为了引导学校全面有效地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推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省教育厅对原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方案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和优化,形成了《云南省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
一、性质与功能
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全面衡量反映初中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水平考试。
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引导学校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是评价学校办学质量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考试方式
(一)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形式分为考试、考查两种。
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其中,音乐和美术为学校考试科目,其它为统一考试科目。
考查科目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及技术教育)、地方与学校课程、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学实验,考查标准和办法由各州(市)教育部门制定。学校自行组织考试的音乐和美术,考试标准和说明由省教育厅制定并另文。
(二)各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在学科教学结束时进行。
八年级下学期考试科目为:生物学、地理、信息技术。
九年级下学期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物理、化学。
体育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
学校考试与考查科目在课程结束时进行。
(三)考试方式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采取笔试、听力测试、口试、实验操作等不同方式。
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实行笔试、闭卷方式;英语实行听力与笔试、闭卷相结合的方式;信息技术实行网上考试方式;体育实行必考与选考项目相结合、现场考试方式;音乐和美术科目的考试方式由各学校自行确定。
三、组织实施
(一)命题方式。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由省教育厅统一命题(昆明市和曲靖市除外)、统一颁布各科考试标准、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考试分数、统一制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结果应用、统一全省初中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对自行命题的州市,省教育厅将建立抽考制度,每年抽考2个科目,抽考科目和抽考办法另行通知。
(二)考试时间。
7月1日、2日两天为信息技术考试时间,考试形式为分场考,每场50分钟,考试时间安排和考试场次由各州市根据学生人数,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组织和安排。
体育考试安排在每年4月底以前完成,考试日期由各州、市自行确定。
每年的考试时间均按以上月份和日期执行。
(三)阅卷方式。各州、市统一组织考试,全省统一扫描答题卡、统一采取网上评卷,确保阅卷公平,公正及成绩的可信度,确保区域内质量监测评价数据采集的需要。全省统一扫描、网上评卷工作方案由省教育厅制定并另行通知。
(四)网络管理。各州、市要按照规范办学行为的有关规定和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完善初中学生学籍和学业水平考试考籍管理制度,及时更新网络管理系统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准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含考查)成绩必须真实记入学生档案和网络管理系统。
四、考试结果运用
(一)全省统一组织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等级制与原始分报告成绩,A:优秀(≥90分)、B:良好(≥70分且<90分)、C:及格(≥60分且<70分)、D:不及格(<60分);P:补考合格。学校自行组织的考试科目,考试结果以等级报告成绩,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P:补考合格。
(二)证书发放。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含考查)等级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发放的主要依据。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含考查)成绩合格、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九年义务教育证书。学生参加统一考试不及格的科目,由学校组织补考,补考成绩只记P(补考合格)、D(不及格),可以作为义务教育证书发放的成绩,但不作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
(三)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科目及分值。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原始卷面满分值为,语文、数学、英语均为120分,物理、化学、体育、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学、信息技术学科均为100分,11个学科分值总分为1160分。音乐和美术以等级呈现。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分值,通过一定比例折算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分数。
1、语文、数学和英语3个学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20分,按实得分的100%记入高中录取总分。
2、物理、化学和体育3个学科卷面分值满分均为100分,分别按实得分的80%、50%和50%计入高中录取总分。
3、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学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达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低于60分者按实得分的10%(按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入高中录取总分。
4、音乐和美术学科由学校自行组织考试,考试方式由学校自行确定,考试结果以等级呈现,分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P补考合格五个等级,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5分计入高中录取总分,不合格者不记分,补考合格也不记分。
13个学科记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总分为600分(不含政策加分)。
2016年的应届毕业生由于特殊原因延迟至2017年毕业,根据实际参加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照调整后的方案进行成绩折算,折算后的成绩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