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交通工程就业去向

交通工程就业去向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交通工程就业去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交通工程就业去向

第1篇

关键词:工作坊;90后;就业指导;

一、当前90后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第一,实践动手能力和意识薄弱表现两方面:首先,专业实习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其次,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意进行实践活动,参与热情度不高,即使勉强参加,也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在经历较长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往往是需要进行生产实践检验的。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更愿意接受课堂上、书面教材上等用传统方式展示的教学内容,而对进入实地现场进行“实践检验理论”的意识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在没有进行多次经历和培训的前提下,很难得到有效锻炼,最后表现出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和意识薄弱。[1]第二,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成为众多网络用户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的便捷性、渠道的多元化,使他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任何知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自信资本的过度积累,促使“90后”大学毕业生相比其他时代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更加乐于表现自己,对自我的关注过度,导致“90后”大学毕业生表现的极为自我,唯自己独大,不善于与人合作,缺少团结协作的精神。[2]

二、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第一,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基础的日益积累和互联网+的新时代,使现在的求职渠道愈加丰富,对于“90后”求职者来讲,除了传统的双选会、招聘会之外,网络、电视媒体渠道同样成为他们求职过程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微信推送招聘信息、制作电子简历、微视求职、网络视频面试和电视求职节目等也广泛受到“90后”大学毕业生的喜爱。[3]第二,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对某高校某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抽样调查中显示,60%以上的学生选择较高收入的职业岗位;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去发达地区工作,仅有极少比例学生愿意去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实现自身价值;有80%以上的学生要求岗位与专业匹配度高。期望较高收入、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专业匹配度是绝大部分“90后”大学毕业生所看重的。

三、“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坊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为了能够让学生提早确定未来毕业去向,制定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进入良好的备战状态,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学生就业全程化培养体系中提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前移,开展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体的就业工作坊系列活动。大三年级两个学期的就业工作坊包括10大类主题,并将每1大类主题分成不同内容、多次活动组织开展。10大类活动主题、近60场次的就业工作坊系列活动、近400名学生的倾情参与和年级全覆盖的设计理念,将工作坊教育模式就业指导的价值完美的体现出来。在对参与过就业工作坊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接近全部学生喜欢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第二,将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工作坊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将工作坊教育模式的优势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到最大化,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设计就业工作坊。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差异出发,开设外地生、女生、专升本学生就业工作坊。从发展方向出发,开设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工作坊,并以专业方向进行细分。从就业去向出发,开设甲方、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就业工作坊。进入三年级,经过两年的基础知识积累和专业认知学习之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自此进入筹备未来发展道路的阶段。第一学期,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对于还未正式进入毕业阶段的学生来讲,就业引导教育应当遵循让学生从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逐渐深入的原则,基于这些原则,从就业政策了解、未来去向分类引导、优秀毕业校友案例引导等角度设置五大类工作坊主题:一、“就业形势与政策”二、“企业HR来帮你”三、“考研交流下午茶”四、“聊聊漫漫出国路”五、“优秀校友面对面”。就业引导教育由浅入深,从宏观到具体,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第二学期,深入教育引导阶段。由于学生情况存在差异,从学生就业去向出发,设计“外地生”就业工作坊、“女生”就业工作坊、“专升本”就业工作坊、“央企国企带你飞”、“企业类型由我挑”五大类主题,开设就业工作坊。第三,就业工作坊采用预报名、主动抢资源的手段确定参与学生名单。每一次就业工作坊限定参加名额,通过网络平台填报自己的个人信息,选择座区位置,完成参加就业工作坊预报名,取得参加资格。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就业工作坊采用十分严格的考勤管理制度。无故迟到、早退或者不来,将取消再次参加就业工作坊的资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就业工作坊,以“自助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引导帮助。参与的学生从被动的“凑人数”到主动的去交流。学生更加主动去思考问题、查阅资料,与主讲人在一个平台去思考问题,交流碰撞。

四、结束语

以工作坊的教育模式开展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指的就是运用工作坊教育模式的设计理念,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全新的教育实践平台,紧紧抓住工作坊教育模式的优势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2010(06):72-75.

[2]孙红敏.增强就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新探索[J].中国培训,2015(08下):20-21.

第2篇

摘要:调查统计42所在蓉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毕业生签约率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影视演艺类专业签约率最低;学校层次越高,到国有企业、一线城市、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就业率越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几乎都留川并且几乎都在其他企业就业;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毕业生比例最高。因此,高校所在城市地区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政策,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所在地区与高校能够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同时,高校要注重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1-0001-08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ge Graduates

―Discovery from data of 4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YAN Yueqina, DENG Fayunb

(a.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Library,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 China)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job destination; employment rate;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

Abstract: We investigated and surveyed college graduates from 42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engdu in 201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duates from disciplines of Engineering are the ones with the highest rates of employment and those of liberal arts the lowest. Among them, graduates of movies, TV and performance art have the lowest rate of employment. The higher ranking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more opportunities their graduates would secure to work at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in the sectors of education, technologies and medical services, and in firsttier cities. Most of the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chools find their positions in enterprises and stay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graduates choose to work in the cities of thei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highest rate in terms of job destination. Therefore,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of the cities wher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should on the one hand design favourable policies to facilita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n the other hand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 to their setting of disciplin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graduates so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s and colleges can collaborate and cooper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mselves respectively. In the meanti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promot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 as a whole.

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直接反映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包括政策吸引力、经济吸引力等。为了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去向,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各用人单位特别是用人省市提供决策依据,本课题组接受成都市教育局委托,于2015年8月至2015年10月,对在蓉56所高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共收集到42所高校数据,其余14所高校有10所未填报数据(全部为高职高专院校),另外4所本年度没有本科或专科毕业生。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现状与特点

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的统计口径,就业去向共有签订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升学(不含留学)、出国留学、自由职业或其他形式就业、未就业5种主要形式。统计42所高校提供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果(见图1)。

图1毕业生就业去向及比例

1.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

在蓉高校未就业的学生比例为5.46%,参考往年同期情况,属于正常范围。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为67.54%,在2015年已出炉的各地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中属于中等水平。自由职业和其他形式就业的学生比例达15.88%,大部分高校统计的这个比例都有所提高,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引导和环境影响下,这一比例的提升证明了国家鼓励自主创业政策激励已经初显成果。

2.人数最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从毕业人数来看,2015年成都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前10位,由多到少依次为:艺术设计、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会计学、广播电视编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电子商务、土木工程。其中,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是工程造价。艺术设计和广播电视编导这两个专业,毕业人数分别位列第一和第六,毕业人数排在前列,但毕业生以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的比例却比较低,艺术设计为5533%,广播电视编导为2980%。具体情况见表1。

3.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最高、最低专业

签约率是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最具说服力的数据。发掘出本科生、研究生专业中签约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对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于考生选择专业都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从本科院校毕业生签约率来看,2015年成都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排在前10位的专业,除会计学外,全部为工科专业,并且专业性强。签约率最低的10大专业,除电磁场与无线技术外,全部为文科专业,专业性也比较强。具体情况见表2、表3。

从高职高专签约率来看,文物鉴定与修复、投资与理财、视觉传达这三个专业毕业人数少,不过签约率高;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毕业人数多,超过千人,但签约率也高;签约率低的全部为文科,并且主要集中在媒体及演艺行业。具体情况见表4、表5。

总体来看,签约率高的专业针对性都比较强,且该专业毕业人数都比较少,7个签约率高的专业毕业人数都在200人以下。签约率低的专业针对性同样也比较强,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演艺行业,这种结果值得教育管理者、学校和学生本人思考。具体情况见表6、表7。

从总排名看,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的重视:

第一,在蓉高校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但这些毕业人数多的专业却不是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而是正相反。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这些专业却不是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这一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反思,即我们的专业设置标准和依据是什么?我们的招生计划制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这种状况需要怎样纠正?

第二,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大部分为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几乎被文科专业囊括,这一点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相同,不同的是由于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也是工科专业,签约率也最高,没有出现像本科研究生专业那样的毕业生人数与签约率的完全背离情况。

第三,签约率最高的专业中,本科以上专业和高职高专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本、研专业签约率最高的十大专业均为传统的工科专业,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虽然大部分也是工科专业,但大类算是应用文科的专业几乎占半壁江山。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高专签约率最高的专业排前4位的文物鉴定与修复、投资与理财、视觉传达、物流管理。这些大类算是应用文科的专业,严格说应该算是复合专业。为什么这类专业毕业生大受人才市场欢迎?

第四,签约率最低的专业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都一致是影视演艺类专业,为什么这些专业受到人才市场的冷落乃至抛弃?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类别

统计挖掘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可以得出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所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以及每个行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成都地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别见表8。

从毕业生行业的类别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三个行业吸纳毕业生最多,而到军队、国际组织、资源类领域的毕业生最少。这与成都市产业结构基本吻合,成都的支柱产业就是信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行业,而吸纳毕业生少的行业也不是成都市的支柱产业,比如农林牧副渔、资源类、军队、国际组织。

三、毕业生就业行业性质

掌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可以掌握各类行业领域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从而分析各个行业领域在吸纳人才过程中政策方法的优劣,便于政府、用人单位、毕业生在决策、人才培养中参考。成都地区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性质见表9。

1.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和比例

从表9可以看出,成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企业等,人数合计达到130025人,比例达到78.20%,可见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单位。这是因为,企业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经济发展的载体。这个结果揭示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在蓉高等学校看,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本支持是在蓉高校的光荣使命,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特别是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高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必须考虑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四川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了适应四川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在蓉高校还要主动超前预测四川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对人才结构、标准、规模的需求,及时调整那些不能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使所培养的人才更加受企业的青睐,从而获得高就业率,以高就业率带来优秀生源,带来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第二,从毕业生角度看,企业就业与自己所学专业基本对口,能够实现学以致用,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更受企业欢迎,在学校就要更加主动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积极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打好专业基础,达到企业要求的能力素质;第三,从企业看,高校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人力支持的单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在蓉企业要把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来支持,积极主动为在容高校提供实践条件,提供可能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事业发展环境,使之愉快工作、发展顺利,给在校生以良好示范,吸引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到自己企业。

上述统计显示,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含科研设计单位、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就业总人数为15510人,总共占比9.33%,这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另一方面,这些部门和单位需要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强的毕业生,需要高素质、高学历,这些单位也深受具备这样素质的毕业生青睐。

基层就业含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总人数为171人,比例为0.10%。蓉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科学技术进步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但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农村的生活环境、事业发展条件还不足以吸引高校毕业生甚至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破解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出台更好更优惠的政策、更加特殊的政策,鼓励激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机关就业人数为3287,占比为1.98%。

2.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比较

将不同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进行比较,可以发掘各个就业单位对各类人才的偏好以及需求人才层次。本次比较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四所211院校与14所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含教育厅属13所+西南民族大学,即原来的二本院校)进行比较,二是对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0。

从表10可以看出,四所211工程建设院校进入国有企业、高等教育单位、机关的比例远高于一般本科院校。

从图2看出,本科院校国企就业比例相对比较高,其中最高的5所高校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比例为59.26%)、西南石油大学(比例为38.96%)、西南财经大学(比例为30.62%)、西华大学(比例为26.65%)、四川大学(比例为26.55%)。

图2国企就业比例最高的学校

国企是国家主流企业、经济支柱,在蓉四所“211工程”建设大学去国企的毕业生最多是正常的,其他14所高校进入国企的毕业生率远低于4所“211工程”建设大学,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出路中几乎没有国企,甚至95%以上进入其他企业,三类学校进入国企的比率呈现鲜明的阶梯状。表面看这种现象与人们的主观认知是相同的,似乎合情合理。这种现状也促使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国企和高校深思:是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国企的需要?国企是否在人才使用中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

3.去其他企业就业比例

其他企业是指因为历史或者统计的原因的非主流的企业,去其他企业人数的高低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就业质量。在蓉高校毕业生去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62.48%,排名在前10位的高校都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去其他企业就业比例最低的高校则仅有3所高职高专学校,西南交通大学最低20.81%。基本上,这个数据呈现明显阶梯状态,即学校层次越高到其他企业就业率越低。

从统计数据看,去其他企业的比例整体都比较高,最高的达到95.29%,最低的也有20.81%。可能以后的统计方式需要改变,能更真实的反映毕业生的去向。

另一方面,教育文管部门和高校应该深入调研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四、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特点

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所在地可以得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所在,可以分析总结毕业生所以选择就业地的原因,促进就业地在吸纳人才时取长补短,更好更多地吸引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1.毕业生省内、省外分布状况

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划分为本校所在地(四川省)和外地(除四川省以外的省份),统计分析各学历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结果见图3。

图3省内外就业人数分布概况

毕业生目前已落实的工作地域在四川省本地的比例为61.32%,外地就业的比例为38.68%。

2.全国主要城市就业人数分布

通过对成都市相邻的西部大城市以及北上广深的就业地域分区域对比,可以发现上述城市对成都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吸引与吸纳能力。结果见表11。

通过表11可以看出,成都高校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占总毕业人数的6.04%。留在成都的毕业生人数为60218人,占总人数之比为36.22%,为各个省会城市之最,其次是重庆市,人数为5219,占比3.14%。

3.成都市高校招生及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通过对成都地区高校成都籍学生以及成都地区高校留向成都的学生数量对比(见表12),可以观察成都市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成都籍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23620,占总毕业生人数的1421%。成都就业人数合计为60218,占总毕业人数的36.22%,说明成都市具有较强的人才吸纳能力,人才流入大于人才流出。

4.不同层次学校毕业生去一线城市对比

通过对4所211高校和14所普通院校(含13所教育厅属院校+西南民族大学)去往发达一线城市就业情况对比,可以发现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竞争力。对比结果见表13。

上述统计发现虽然可喜可贺,地方政府还应该在此基础上:(1)制定更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川大、交大、电子科大、财大这些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愿意留在蓉城就业发展的政策,使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尽可能多地留在蓉城发展;(2)在人力物力和环境政策方面更加支持在蓉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主动同高校沟通蓉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模规格的需求,使高校能够针对性培养更多适应蓉城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3)在蓉高职高专毕业生绝大部分留在蓉城,一方面可能因为生源原因,毕业生大多来自本省不愿意离开四川,另一方面也可能到外省就业更加艰难。不管何种原因,面对在蓉高职高专学校毕业生大面积留在蓉城的客观存在,市教育主管部门多必须加强对高职高专办学的指导,组成第三方评价机构对高职高专办学进行常态化评价,促进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同时紧密结合蓉城经济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需要,特别是蓉城支柱产业对技术工人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劳动者。

五、主要发现与建议

(1)在蓉高校毕业生签约率高的专业几乎都是工科专业,签约率最低专业几乎都是文科专业,影视演艺类专业签约率最低。

(2)学历层次越高,就业率越高。

(3)学校层次越高,到国有企业、一线城市、科教文卫事业单位就业率越高,高职高专毕业生几乎都留川并且几乎都在其他企业就业。这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就业蓝皮书: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资料是一致的,该资料显示,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1〕。

(4)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毕业生比例最高。

(5)到国际组织、农村基层就业人数偏低。

“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更进一步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当中”〔2〕,鉴于上述主要发现,建议如下:

(1)高校所在城市地区应该制定更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发展的政策,积极支持所在地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促使高校培养更加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

(2)高校及时了解所在城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模规格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3)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为国际组织输送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责任。高等学校要积极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国际组织性质、对人才的要求,积极培养输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工作。

(4)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人才,全社会从政府到高校都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制定能够让高校毕业生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并且能留下来长期工作的政策。

(5)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总理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3〕。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等学校、政府和大学生,都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创业,把创新创业打造成与现有“就业”、“升学”并列的重要就业途径。

(7)加大政策扶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本研究揭示,越是层次高的学校到一线城市、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越高,这说明毕业生就业重点还是以一线城市或者说大中城市、国有企业为主。在北京大学的五次调查中,毕业生去大中城市所占的比例都在七成以上,2005年比例最低,为70.7 % , 2009年最高,为83.7%,最近三次调查的比例都在八成以上〔4〕。这一现象准确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以城市为主、大城市比小城市好、小城市比城镇基层好的现状。因此,政府、高校特别是政府要制定更多更好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8)政府应采取措施改善其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从调查看,高职高专就业主要去向是其他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政府应该加大对那些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民营企业的扶持,改善其发展环境,使之提高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制度,维护和提高在民营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的利益”〔4〕。

参考文献:〔1〕

徐向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特点及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79-82.

〔2〕曾燕波.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46-51.

第3篇

一、就业率最高的理科专业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至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通观2012全年,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此前人们曾担忧经济下行将拖累就业,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一连串的数字表明,摆在2013年应届高校毕业生面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供给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甚至加剧。另一方面,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城镇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和重点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明显提高,而高校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在进入大学前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趋势选择一个更有竞争力专业。就显得更加重要。

从最新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工学、管理学、医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仍是就业形势最好的专业大类,而艺术学、法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专业大类的就业率有所下滑。从学校层次来看。相同专业背景下,“211”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出非“211”院校2个百分点,高出高职高专院校5个百分点。

从专业小类来看,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税务(高达99.4%)。去年,就业形势最好的学前教育的就业率达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97.8%,较同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90.8%)高出7个百分点。而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仍然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和税收。

从最近三届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变化来看,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大类是历史学,平均下降最快的本科专业中类是统计学类,就业量排前100的专业小类中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前三位是临床医学、动画、应用物理学。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高职高专大类是水利大类,平均下降最快的高职专业中类是护理类,就业量排前100的专业小类中就业率平均下降最快的前三位是金融保险、临床医学、护理。

志愿导航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专业链接: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基础理论,学习各种能量转换及有效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动力机械与热工设备设计、运行、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

就业走向:毕业后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和动力工程(如热电厂工程、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院校推荐: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

物流工程专业

专业链接:主要学习轮机工程、电力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识图制图、机械设计、轮机工程检测的基本训练,具有操纵和维修船舶动力装置和对船舶监修、监造的初步能力。

就业走向:主要到各类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各级物流行政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部门,商业、流通业管理部门,物流设备研发、销售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地方工作。

院校推荐:长安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车辆工程专业

专业链接:主要研究汽车、拖拉机、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及其他工程车辆等陆上移动机械的理论、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工程技术领域,学习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质量检测和控制、使用和维修、相关检测装置和仪器开发等相关知识。

就业走向:可以从事铁道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及轻轨车辆、动车组、公路汽车的研究教育、设计制造、运用管理等,可参与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也可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

院校推荐: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海南大学、云南大学。

志愿导航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并掌握供热通风及空调技术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培养采暖通风及空调系统安装施工方案选择、安装工程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物质供应计划以及进行临时设施布置等方面的能力。

就业走向:从事建筑水电空调设备等方面的施工、管理、安装工程审计、工程监理和设计工作。

院校推荐:河北建筑工程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电力系统及工矿企事业单位继电保护电气自动装置及二次回路运行、检修、维护、设计、安装、调试等技术和管理等知识。

就业走向:中小型水力发电厂,各级电力公司和供电局,工矿企事业单位,从事继电保护及电气自动装置及二次回路运行、检修、维护、设计、安装、调试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院校推荐: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与食品相关的化学和生物知识,对食品生产、质量管理等有所了解,还需通过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考试。

就业走向:在大中型食品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保健品行业、食品检验等相关机构从事食品检验及卫生检验等工作。

院校推荐: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鞍山食品工业学校、山东省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掌握输电与变电工程技术工作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企业配电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能力。

就业走向:毕业后可到发电厂、供电公司、工矿企业、电力工程施工等部门,从事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管理、变电站设计与运行管理、工厂电气技术及其相关技术等技术和管理工作。

院校推荐: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二、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专业

通过对最新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发现,全国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9%,均较上届上涨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与之前的本科(77%)和高职(57%)相比,专业对口率还是有所上升。

专业对口率偏低主要是就业市场上专业对口岗位数量少,部分毕业生只好在非专业岗位就业。也有部分工科类专业岗位,如计算机,企业却招不齐足够合格的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岗位受到本科毕业生的“下嫁”影响而减少,这也是高职专业对口率略低的原因之一。

综合分析来看,专业对口率最高的两个本科专业为建筑和学前教育,高职高专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这些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性相对较强,掌握了较多的专业技能,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而言,在专业领域中就业更具优势,因而更趋向对口就业;同时较高的专业门槛也使得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涉足这些领域工作的难度较大。如本科的建筑学专业对口率即高达94%,高职高专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对口率也达到93%。

当然,学得“专”未必是好事。以临床医学为例,该专业2009届本科毕业生对口率为92%,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口率为78%,较同届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25个、21个百分点:但却分别以23.1%、28.5%的失业率,成为失业率最高的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在本专业人才已经供大于求、对口岗位对学历层次和工作经验要求高的情况下,因专业性强而带来的“就业面窄”这一问题,成为制约应届生成功就业的瓶颈。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技之长,在就业中能占据一定优势;但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如果可以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综合能力。则又为成功增添了砝码。

志愿导航

建筑学专业

专业链接: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就业走向: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具体参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事务。

院校推荐: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郑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

专业链接:运用数理化、信息科学、力学等知识来研究、设计和建造工业与民用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及桥梁等工程设施。

就业走向:市政工程设计院、工程质量监督站、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咨询机构等。

院校推荐:沈阳建筑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临床医学专业

专业链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就业走向:毕业后可到医院、诊所等从事相关工作,也可继续深造或进行学术研究,或者从事相关销售工作。

院校推荐: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河南大学、石河子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软件工程专业

专业链接:除学习公共基础课外,还要系统学习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数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

就业走向:毕业后可去往软件外包与服务企业、信息产品与服务企业,从事程序员、软件测试员、项目经理等工作职位。

院校推荐: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

志愿导航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毕业后能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

就业走向:面向公路交通部门,从事公路、城市道路、桥梁及隧道工程的勘探设计、试验检测、养护维修的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面向公路交通部门从事公路、城市道路、桥梁及隧道工程的勘探设计、试验检测、养护维修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院校推荐: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城市学院、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工程造价专业

专业链接:简单来说,要学会的就是计算盖一栋楼究竟要花多少钱,既然和建筑、计算打交道,就要学习房地产估价等课程,也需要看懂施工图。

就业走向:考取预算员证或造价员证,可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工作,也可做资料员、施工或招标等工作。

院校推荐:重庆科技学院、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护理学专业

专业链接:该专业包括和预防保健、防治疾病相关的护理理论与技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生理阶段等进行研究核护理,确保人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况。

就业走向:可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等工作,临床各科专业护理师、社区健康教育者、康复中心护理师等都是本专业的对接职业。

院校推荐:江西护理学专业学校、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邵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大学护理学院。

畜牧兽医专业

专业链接:主要学习动物养殖生产与管理、饲料配制、动物繁育、动物疾病诊断与治疗、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了解畜牧兽医相关法律法规。

第4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岗位;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复合型人才;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3009405截至2010年底,全国就有286所高校设有建筑学专业,每年毕业生高达9 000多人[1]。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城市建设速度放缓,海外建筑事务所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一些海归建筑师及时转战国内,加之近两年国内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建设降温,而毕业生数量不减反增,造成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自身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处于“建筑老八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夹层中的地方建筑类高校,只有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与老八校同质化发展”的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需要。本文结合南阳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开发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高年级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与分析

南阳理工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建筑学本科学生,截止到目前,共毕业5届学生,合计429人。毕业生就业去向汇总如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绝大部分进入设计单位工作,而且大量集中在d类小型的设计机构中。这一类的设计机构,不同于前三类的设计单位,通常不设置专门的方案所(室),而是由1~2位方案主创建筑师带领设计人员完成方案的创作及表达任务。毕业生进入这些设计机构后,跟随主创设计师加入设计团队,主要进行建模推敲形体、方案局部修改、平彩渲染、文本制作等工作;有的要参与动画漫游、实体模型制作、现场方案汇报工作;方案中标或批准后,部分人员还要继续完成施工图的设计、图纸交底与施工现场服务。可见,就业市场对地方建筑类高校毕业生,不要求具有太强的方案原创能力和理论素养,而是要求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表1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汇总表(2005届~2010届)行业考研设计单位行政主管部门房地产公司其他行业人数12abcd93174202合计:316人214337比例3%74%5%10%8%注:表中a类设计单位为中国建筑设计500强设计院,b类设计单位为除a类外的综合甲级设计院,c类设计单位为员工人数为50~200人的中型设计机构,d类设计单位为员工人数为50人以下的小型设计机构。

二、设计单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自2012年开始,笔者所在课题组连续3年跟踪毕业生,调查就业单位意见、收集学生诉求,了解在校期间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所掌握的能力对工作的重要性。对在设计单位就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0份,问卷汇总分析如表2~表4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目前地方高校所开课程与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存在着较大偏差,突出体现在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艺术、轻技术,反映出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构建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趋同于重点名校,而毕业生就业去向却异化于重点名校,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特定的社会需求。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开办建筑学专业都是以“建筑老八校”为楷模,无论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建筑老八校”大同小异,甚至连课程设计题目也克隆或模仿。

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在社会声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生源质量等方面都落后于建筑名校[2],毕业生在考研和就业上都无法与之竞争。重点名校的毕业生毕业后或通过考研、保送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进入中国建筑设计500强的大型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他们需要培养的是研究型或技术研究型的人才;而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则多集中在中小型的设计公司工作,需要培养的则是工程技术型或管理技术型人才,即“生产型”建筑师[3]。学生所在的单位规模和所扮演的工作角色不同,导致对教学要求也有所不同,学生在完成低年级所应具备的通识性理论知识和技能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所培养的能力也应有所差异。

三、 地方高校建筑设计高年级课程现状分析

民用建筑设计I~VI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科目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公共建筑设计、住宅建筑设计、建筑群体设计、高层建筑设计、大跨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细部设计与建筑构造、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题目由简到繁、由浅入深,训练学生的方案创造能力、空间建构能力、技术分析能力,以及对人和场所、活动和设施之间关系的洞察能力[4],在建筑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民用建筑设计V、VI是建筑学专业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也是毕业设计和就业前的先导课程,在建筑学专业第7和第8学期开设,教学对象为大四学生。这些学生在前6学期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储备了专业所需的建筑制图、建筑构成、建筑历史、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简单的绘图设计技能,能完成三级以下小型建筑的方案设计。但还需要通过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训练,弥补前6学期的知识缺漏,缩小教学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从而做好毕业设计前的综合能力训练,以满足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结合社会调研结果与企业反馈信息,不难发现当前地方高校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与实践工程训练脱节

在校期间课程设计多为“假题假做”,理想的设计条件和实际工程现状存在着较大差距;设计要求较为宽松,学生只需满足功能流线要求、掌握好形式构图、加强表现能力,即可完成一份良好的设计作业。设计中学生往往盲目追求方案的与众不同和表现手法的绚丽夺目,较少关心建筑形式和内容、建筑材料和结构、使用功能和经济投入等因素的必然联系。这种理想主义的思维方式催生出“奇奇怪怪”的创作构思,与实际工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造成学习内容与工作要求之间的严重脱节。

(二)缺乏对建筑技术的运用训练

课程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对学生建筑功能划分、形体造型组织、空间构成能力的培养,而对建筑构造技术缺乏关注。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立面色彩和空间造型方面,不会用学过的构造技术知识去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难以做到建筑造型、建筑细部构造与建筑结构的有机结合,更欠缺对方案的解说与模型建构能力。这种状况导致就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建筑市场所要求的文本、动画和模型、答辩于一体的综合能力要求。

(三)学业成绩评定形式单一

教师在评图时只针对方案设计能力和图面表现质量进行考察,较少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多角度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考核方式。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任课教师中缺少具有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触实际工程项目,实践训练较少,无法将课堂学习向就业岗位有机延续。同时由于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也无法及时引导学生熟悉建筑设计市场现行的法规、政策与规范。

四、地方高校建筑设计高年级课程改革措施

(一)修订教学目标

修改过去“深化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既定的设计题目及过程训练,加强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内容的拓展深化,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主动分析环境,以及把分析结果转换成设计目标的能力、协调复杂关系的能力、建筑设计成果的实施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实践中表达和学习的能力,适应职业建筑师所需的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研究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缩短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期,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竞争前延的需要[4]。

(二)优化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安排,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重构建筑学专业民用建筑设计课程V、VI的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以项目为载体,以工程实际问题和岗位要求为主线来优化教学编排与设计,及时增加学科前沿新知识和现代建筑技术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重新编排课程设计任务书,立足实际工程,以当地规划局核定的规划设计要点为依据,增加对政策、环境、气候、经济方面的设计要求。将民用建筑设计V的题目设定为流线复杂的综合医院建筑方案设计(包括门诊楼和病房楼)和兼顾文脉、结构、技术的博物馆建筑方案设计,训练学生处理复杂流线和功能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建立建筑的文化特性和工程特性间的关联关系。将民用建筑设计VI整合为集居住、办公、商业、文化、交通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建筑方案及施工图设计,通过前期调研、过程草图、工具模型、概念设计到方案文本、施工图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建筑从前期策划到开工建设所需经历的复杂程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经济、技术等对建筑方案的制约因素,掌握工作岗位中常见的几种建筑类型的功能关系、空间组合、相关规范及设计原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为大多数学生积累就业所需的技术素养的同时,也照顾到少数考研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的“灌输式”传授知识方法,树立“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观,按照职业建筑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模块来安排教学。

1.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书发放后,引导学生查阅文献,组织学生参观已建成的典型建筑或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PPT讲述,教师启发、诱导、帮助,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述、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能力;结合方案成果的展示与演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让业主接受其设计理念的能力[5]。

2.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

改革过去各自为政的设计模式,参照设计院的项目组模式,组建设计团队。学生每8~10人为一组,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专长,共同完成方案文本、表现、动画、模型、施工图、汇报和答辩工作。通过项目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便于每个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特长,明确就业方向。

3.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

重视模型制作对培养学生建立多维空间的重要性, 强化成果模型的制作和表现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建筑与建构的概念,将艺术型建筑教育体系改为技术应用型建筑教育体系,从传统的画建筑、描建筑向做建筑、造建筑转变,做到画、做、造的有机结合。

增加对BIM系列绘图软件操作能力的培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设计软件市场的更新换代。

(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变评定设计成绩时拍脑袋、凭感觉等缺乏准确性、科学性的做法,制定建筑设计课程质量标准,使教师在工作中“有法可依”。将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堂讨论与课程设计过程草图的成绩评定共同作为课程的考核手段。

在课题结束时的评图环节,改变过去的“关门评图”为“开门评图”[6],指导教师不担任评审教师,评审团主要由建筑设计、技术方向的教师,校外的专家和外校的教师组成。每个学生通过讲述设计过程,解读模型,播放动画,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评审教师通过询问图纸细节,捕捉创作思路,从而领会设计者的创作动机。

(五)强化教学资源的建设

选择实际场地,真题真做,训练设计能力[7],逐渐积累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教学项目,充实到课程设计题目库中,加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建设,筹建项目库、案例库。

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计划地培养青年教师。可安排他们在设计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积累工程经验,通过建筑设计实践为教学提供案例素材;同时筹建兼职教师库,外聘和引进职业建筑师与校内教师组成课程组,通过结合、带动,提高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经验。

五、 结语

目前,国内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在建设部人事教育司备案的就有74所,通过建筑学评估的有35所[8]。在毕业生逐年增加的形势下,就业问题更为严峻。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瞄准就业市场,针对岗位要求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自2012年开始,学校着手对高年级民用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改革,通过近四年的探索,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课程体系,使之逐渐适应就业岗位需要。2014年,在国内建筑设计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学校建筑学专业仍然达到92%的初始就业率,说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改革思路还会随之调整,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袁敬伟,韦宝畏.我国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0(4):78-81.

[2]刘瑞杰,高力强.地方高校建筑类教育差异性发展之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83-87.

[3]吴农,王浩哲.从普利兹克建筑奖看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中的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15(1):5-8.

[4]赵敬辛,韩博,李勇. 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特色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5):21-25.

[5]刘勇.当前建高校筑学教育中的实践性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43-44.

[6]龚恺.东南大学建筑系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12):24-26.

[7]张淑润,宋晓庆.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38-139.

[8]. 地方中低端高校建筑教育办学方向的思考[C].北京: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光源与照明;就业;照明工程

1引言

光源与照明专业是一门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社会的工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国防、医疗卫生、贸易、办公、文化、娱乐、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发展至今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具有低功耗、高光效、高稳定性、超长使用寿命、无频闪、无环境污染等优点,是一种符合节能环保的绿色照明光源。半导体照明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正在引发世界范围内照明电光源的一场革命,半导体照明实现了节省能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具有重大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光源与照明的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包含了材料学、芯片与封装、光学、热工学、电子电气、机械、建筑、美术、装饰以及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等诸多方面。光源与照明专业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光源和照明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技术、电子实验和实践能力,教授光源和照明的专业技能。学科培养注重半导体照明器件与工程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并通�^加强学生专业实验实践能力,以及紧密结合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实地技能训练,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使学生切实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半导体照明材料、器件、工程应用以及检测技术等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生产与研发的基本创新能力。

光源与照明专业是一门为人类带来光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社会的工农业生产、生活、交通、国防、医疗卫生、贸易、办公、文化、娱乐、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光源与照明的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门类比较广泛,包含了材料学、芯片与封装、光学、热工学、电子电气、机械、建筑、美术、装饰以及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等诸多方面。

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成立于2012年9月,为电气类的工学本科专业。我们搜集统计了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2016届大学毕业生44人的就业去向数据,分析规律、探讨原因,并针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做出了建议。

2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

表1为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表明现阶段光源与照明本科毕业生更多的选择了就业工作,而放弃了继续深造读研和出国求学,据此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2.1随着历年来的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研究生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不在是奇货可居,现在很多公司和企业开始注重所招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你具备高学历时,是否能够胜任公司的业务成为选择员工的首要指标。在很多技术性要求不高的岗位招聘时,企业更多的需求本科生,因为这部分企业在招聘时认为这个工作岗位拥有本科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已经足够了,如果找研究生,并不能给这份工作带来提升和收益,反而这样的高学历学生可能会比较好高骛远造成疏忽,会在工作上缺乏岗位归属感和忠诚感。在这样的环境些,很多同学没有去选择考研深造。

2.2有部分学生想要先进行就业工作同时寻找自己的理想,当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合适的方向时在继续考研和深造,因此这部分的同学会选择先进行了就业工作。

2.3更多的毕业生偏向于社会型,而非学术型。他们更加适合走上社会的道路,从一个较低的起点做起,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然后经过历练而成长。

2.4因为各种原因而在考研时成绩不理想,没有到达预期的目标而放弃继续深造。

2.5家庭条件和地区环境的影响。国家已经取消了公费硕士研究生,都要求学生自费,有这方面经济压力的可能不会考虑读研。有的地区商业文化氛围浓厚,受到这样的商业环境影响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自助创业发张,而不会优先考虑读研深造。

3光源与照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对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2016年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的有两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地域就近分布的原则,有大量的毕业生毕业以后就业的地区分散在毕业高校的周边地区,第二个是经济差异因素,虽然现在毕业在就业时并不会单纯的考虑酬薪待遇,但是不可否认这是就业时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因此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会吸引这大量的毕业生前往发展[1]。

4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2016届落实就业单位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为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占所有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数的74%,其中以制造业为首,占据了52%。

在2016年皖西学院光源与照明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分布中,制造业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和我们的国情息息相关,制造业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高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均GDP不断增长,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制造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基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人员需求不断扩张,从事制造业人员的增长明显高于全社会就业人数的增幅,21世纪初的10年里,全社会就业规模上升了百分之五,而同期制造业从业人数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因此制造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巨大。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涉及专业多,就业人数多,受到的关注度也比较高。据最近的校园招聘统计,深圳华光电子、深圳杰科电子、方大集团、格力电器、东方康明斯、葛洲坝集团、安琪酵母等制造业公司的2017年需求仍然呈上升趋势。大量的制造业企业走进高校,吸引了大量的光源与照明专业流向制造业。

第6篇

为切实推进“全面达小康、推进新跨越、建设小城市、打造副中心”的进程,确保小康目标的实现,根据《关于组织实施全市脱贫攻坚工程意见》精神,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现就实施全镇脱贫攻坚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帮助贫困农户脱贫增收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多策并举,务求实效。通过带动发展生产、扩大就业、提高保障水平、实施社会帮扶救助等办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二、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两年(2009年~2010年)的努力,基本消除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达到有“双强”班子,有科学规划,有高效农业,有特色产业,有配套措施,有保障机制,有整洁村容,有文明村风的目标。

三、主要措施

(一)鼓励支持贫困农户加快脱贫进程

1、强化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中40岁以下的劳动力,村级要做好引导,与劳动保障部门配合,动员其参加全市组织的免费“五包培训”(包技能学习、包鉴定发证、包食宿交通、包实习单位、包推荐就业),帮助落实就业渠道,实现稳定就业。

2、引导贫困农户发展高效种、养殖业。对有劳力、有技术、缺资金但信誉好的贫困农户,各村要落实村干部的工作责任,帮助其解决资金瓶颈,争取小额扶贫贷款指标,搞好配套服务,增加创收渠道。

3、结合村庄环境综合管护工作落实,安排贫困户中不能外出劳务,但服从管理、责任心强的劳动力,承担“四位一体”的村庄环境管护责任,通过负责任的劳动,增加工资性收入。

4、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帮助贫困农户建设生产设施,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服务,对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的合作经济组织并签订帮扶协议的,按市扶贫办文件规定的额度,优先发放小额扶贫贷款。

5、凡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发放《贫困农户证》,对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自主创业的,在工商管理、税费减免、经营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6、落实镇、村干部、驻镇单位挂钩帮扶。对未享受低保、五保待遇的贫困户,全体党政负责人、机关干部及驻镇单位实行结对挂扶,帮助提供劳务信息,引导就业去向,解决生产经营中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支持适当的资金困难,加快贫困农户的脱贫进程。

7、加大三农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力度,防止因灾、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经村两委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讨论,集体可支付每户不超过50元的家庭财产保险费用。

(二)推进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

1、对村组集体的所有资源性资产,要通过竞价发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村可组织劳务中介,通过服务和经营,增加村级收入;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开展土地置换,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归村集体所有和经营,增加村级收入;积极开展土地复垦、村庄河塘整治、扩大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性资产,增加村级发包收入;对二轮承包中预留的临时承包地,组织好清理公布,完善发包合同,抓好结算兑现,增加集体收入。

2、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能人、外地资本到工业园区落户兴办工业企业,凡村级引进的项目,实行财税分成,增加村集体收入。

3、兴建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公共事业,重点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经济薄弱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4、对经济薄弱村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经济薄弱村正常运转。

四、加强组织领导

1、镇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承担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党政负责人按分工系口负责驻镇单位挂扶贫困户工作的落实。同时在经济服务中心建立扶贫办公室,由徐明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脱贫攻坚工作的督查和考核。各村支部书记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承担起发展集体经济、扶持贫困户脱贫工作的组织责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第7篇

关键词:交通运输;工程实践能力;要素分析;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289-02

引言

由于交通运输业属于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道路运输组织与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交通运输业的整体效率水平,社会对于道路运输的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国家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今天,要适应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性强,与运输生产活动的联系紧密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就要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一、工程实践能力内涵与基本要素分析

所谓工程实践素质[1],除包含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外,更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21 世纪的工程人才,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应受到工程实践素质的初步教育,即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群体意识、环境意识、社会意识、经济意识、管理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等。

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该包括工程意识、基础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四个层次 [2],这四个层次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逐渐升华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提升的过程。从知识体系上来说,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工程科学理论、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国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特点与现状

根据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毕业生主要去向包括以下五类[3]:(1)政府运输管理部门;(2)运输企业;(3)院校及科研单位;(4)交通建设企业;(5)物流企业。上述企业与部门明显的特点是,各个岗位需要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来自最新企业对人才招聘条件的调查,中国已有80%的企业在考核应聘人员时,其首选目标上,选择了综合能力的高低而不是成绩的好坏,对工科而言,而综合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工程实践能力。

但目前来看,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以下不足:(1)思想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目前中国的交通运输专业培养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现象。教学计划中缺乏对各种实习、实验的总体设计和综合全面的考虑。(2)传统工程实践教学侧重于对理论教学解释、验证和简单延伸,主要为理论教学服务,对交通运输专业应用背景较强认识不足,未能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出发对传统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对独立且能支撑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3)实习等工程教学流于形式。由于企业接受短暂的实习生害怕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不愿接受实习生,使得交通运输专业的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有些甚至是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往往找个单位盖章表明实习了事。学生难以亲自参与运输过程,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4)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偏低。在许多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接受工程实践训练,导致他们普遍缺乏现代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培养和工程实践经验,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规划设计和生产经验活动过程不熟悉,使得其授课往往不能理论联系实践,学生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三、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策

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中,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针对交通运输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实践活动兴趣。针对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特点,避免片面的理论教学模式,要激发学生的实践活动兴趣,可采取诸多的课外活动,让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并主动去实地调研,与实践结合区思考创新。如举办交通运输设计大赛、交通运输案例设计等,通过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实践活动兴趣。通过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目的,一是促使学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培养科技意识、创造精神、科研能力等;二是促进学生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应用,促使其转化为生产力;三是促进学生智力优势和知识优势的发挥,以利于科技知识发展、创新。

2.采取各种途径有力提高交通运输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素质。一个好的实践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理论方面包括专业(交通运输)知识和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实践方面包括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演讲能力、教学观察指导能力等。此外,还应掌握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实习育人能力。对交通运输专业来说,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优化科研环境,鼓励青年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目前,青年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参与科研工作,在科研中,迅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做这些项目,青年教师不仅能深入本学科的知识前沿及工程实践应用,而且可以使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从而锻炼、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能力。(2)校企挂钩,为青年专业教师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工程实践锻炼而获得。高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从而实现了双赢。(3)鼓励青年教师走向企业或其他单位,从事一段时间的实践工作后再走向教学岗位。或者直接从企业与其他非教学单位引进教师。

3.产学结合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地方企业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生产条件是地方性院校宝贵的办学资源,通过协商,学校可与企业横向联合,建立了长效的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质量监控与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方法可通过与以前学生实习过的单位联系,建立单位档案,事后进行回访交流,建立了互敬互助的关系;或和每年需要实习生较多的单位进行战略合作,签订中长期实习协议书或授予其我校“教学实习基地”招牌。

4.给予工程实践足够重视,构筑独立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实习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才需求域、人才素质结构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关系,正确把握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按照需求领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交通运输人才需求领域具有三层结构:(1)最底层是交通运输所对应的人才需求域,第二层对应的是交通运输业,第三层对应的是交通运输业的若干个专业方向。(2)人才素质结构的第一层是具有工科的以交通运输相关的统计、经济、管理、优化为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第二层是具有在交通运输业内从事一般的技术、管理、科研的能力与素质,第三层是具有在交通运输专业内某个专业方向上从事专门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5.构筑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实现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双师型教师就是那些既具有高校教师任职资格,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教师。同时,为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制定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评价标准,构建一套适于本校实际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要做到客观公正,对其评价标准须要面向工程实践和专利创新,而不能单纯看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等级。

6.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考核。构建客观的、可操作性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考核的标准和方法必须便于操作,具有可实际操作性,能够量化判定,否则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是说考核标准和方法应该可以分解为一定的量化指标,能够用这些指标来客观、科学地定性和定量地评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定期考核教学效果,形成质量保证和监控系统,确定专业知识应用、思维判断、创造创新、工程实践计算和设计、团结协作等工程实践能力的评价要素,确定电气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评价的操作及过程控制方法。

结语

目前,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交通运输专业不仅仅是培养工程师,而是培养懂科技、会动手、善管理、重效益、有素质、能竞争的跨世纪人才。高校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探索,构建先进完善的交通运输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光复.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科技,2005,(3):18-19.

[2]王建胜.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高教论坛,2007,(6):100-102.

[3]孟俊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3):102-104.

[4]马驷,彭其渊,王琳,朱志国.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5-97.

[5]李锦春.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4):56-58.

第8篇

陈丽的故事――考了二本分,读了一本专业

“老师,志愿不填了,我准备复读!”陈丽哭着说。

“你不要跟老师赌气。你现在的任务是填报志愿,至于是否复读,那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情。”老师严肃地说。

故事就从上面师生的对话说起。陈丽是我校理科快班的女生,2010年高考成绩公布以后,她来办公室咨询如何填报高考志愿。当时,大如一间教室的办公室已经挤满了学生和家长。我们耐心地给她确定了志愿方案,她也认可了。可是没过多久,她听了别人的“指点”,就要修改志愿。修改志愿本来是她的权利和自由,但她偏又不肯定,只好来找老师。老师克服人太多的困难。耐着性子又将她的志愿梳理了一遍。本以为这下定下来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她又提出来要修改,满屋的人都因等得着急指责了起来,老师也不同意再修改。这时,陈丽当众哭了。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师生对话。

我们出于对学生前途的考虑,没有同意她放弃志愿填报。又鉴于等着的学生和家长太多了,就让她等着。直到凌晨3点,人才少了。喘了一口气,再梳理陈丽的志愿,我们坚持让她填报了安徽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鉴于她个子不高,“窗口行业”不达标,只能走“技术就业”之路,于是确定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为第一专业,其余都是工科专业。

我们告诉她,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位于我国重要的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现有三个校区:校本部、北校区、西校区。三个校区之间相距不超过3公里。校园碧草如茵,花木繁茂,建筑典雅,环境优美,是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安徽省教育厅批准该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16个专业在一本批次招生(重庆归在二本招生),其他专业在二本批次录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培养从事与水文水资源相关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较广泛的工作去向,可在水利水电、国土资源、煤炭、城建、交通、农林、环保、国防等部门从事水文水资源的勘测、规划、设计、预测预报、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及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后来,她顺利地被安徽理工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录取。我们笑着问她还复读不复读,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不复读了。

开学不久,接到了陈丽第一次在安徽打来的长途电话。她说安徽理工大学很大、很美,已经有了三个校区,现在正在修建第四个校区,她所在的地球与环境学院,是全校最好的学院,她所读的专业是全校最好的专业之一,该专业在重庆是二本录取,而在别的省份都是一本录取,她太高兴了,太感谢老师了。我们也非常庆幸,她以二本分读了个一本的专业。她成功了,我们也成功了。

高敏的故事――考了二本分,读了个二专

高敏,理科补习班的女生,补习一年以后参加高考,成绩公布出来,她得了492分(高于二本控制线14分),应该算是成功的,补习没有白费。

问题出在志愿填报上,她比较有“主见”,不问班主任,不咨询行家,“闭门造车”,速度倒是挺快地将志愿方案确定了下来。

二本,一律是重庆本地学院;三本,收费高,不填;一专,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科技学院的热门专业;二专,仍是重庆的学校。

她盼了又盼,盼了很久,结果终于来了:重庆的二专学校。这个结果,让她惊讶,伤心地哭了几天。

老师查问,才知道了原因。二本,她未能上所填学院提档线;三本,她没有填,嫌三本收费高了,家里经济困难,读不起;一专,她报了重庆交大和重庆科技学院的热门专业,竟因5分之差失去机会;最后,就只有二专学校选择了她。

我们的提醒――由真人真事引起的思考

1、高考志愿要早做准备。高校包括本科专科公办民办共有3000余所,数百个专业,哪所学校哪个专业适合你,如不早做准备,多研究多了解,事到临头是根本来不及的。

2、遇事应有自己的主张。陈丽的志愿,从一开始到最后,我们都坚持没有修改,结果证明是成功的。她没有自己的主张,听了别人的“指点”几次要求改动,险些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