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第1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德育素材 德育教学

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有效地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当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要注意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并讲究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挖掘校园文化,营造班级德育环境

环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校园环境重点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班级应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学生的精神家园。优美的班级环境,能净化学生心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要积极优化班级环境,发挥班级的教育、审美、约束和导向功能,如美化班级环境,摆放flowers,发挥墙壁文化、黑板报文化等环境育人的作用,把班级变为浸染学生的绿色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如有组织地开展班级、团队、学生会活动,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挖掘德育素材,寓德育于课堂教学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课本中的单元话题、短文阅读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就渗透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如教学八年级下册Unit7“Food Festival”部分,在“让学生进一步谈论人们对不同食物的喜好”的基础上,反思不同的饮食习惯,并探讨健康饮食的问题。在本部分的教学中,可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谈论自己与他人早、中、晚餐喜欢吃的食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又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3 Topic2 “What sweet music”中,我从网上下载了2012年春晚李云迪和王力宏合作的《金蛇狂舞》的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观看体会李云迪出色的钢琴演奏,课下布置让学生查找李云迪学习钢琴的故事和取得的成就,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优秀人物身上的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久而久之,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再如“Teachers’Day的教学,通过结合“Women’s Day、Mothers’Day,Fathers’Day”等节日系列活动,布置学生用英语向父母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祝福,并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学以致用,又学会关心身边的人。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要学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让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将课文内容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教育目标。教学九年级上册Unit4 Topic2 “When was it invented?”时,通过介绍爱迪生的发明和其遇到的困难挫折,启发学生向科学家、数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爱实验、爱发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尚思想行为,从而帮他们摆脱烦躁心理和厌学情绪,重新热爱自己的学校生活。

三、开展课外活动,适时进行德育教育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开展课外活动不仅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还可以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其道德情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中学英语课外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九年级开展“中西方礼仪风俗差异”的英语沙龙活动,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更多西方文化常识、背景知识等,可以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意识,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主义思想;在学习完话题“Population causes too many problems.”后,组织一次环保海报的评选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可以发挥自己创意、绘画方面的特长,将评选出的优秀海报展出,既可以增强其他同学的环保意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引导学生领略英语的魅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但对学生只讲空洞的爱国是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渗透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优秀的文化传统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了自然、深刻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在上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看法,进行讨论。例如在教学中我结合China daily中有关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以及提倡收集废电池,提倡不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热衷于绿色食品及北京等地区近几年沙尘暴不断等相关报道让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动学生开展爱护环境、爱我地球、做地球小卫士的活动。这样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关心时事,还可使学生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养成讲卫生、讲道德的良好习惯。

实践表明,英语教师应自觉掌握和提高德育知识,把德育渗透贯穿到英语教学始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变静态的书本知识为解决多变的实际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道德思维。总之,初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达到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鲁川,韩文清.中学学科教学中的隐性德育初探――谈谈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性[J].中学教育,2003(07).

[2]谷文明.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

第2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有效衔接;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113-03

学校德育衔接是指不同层级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和有序化状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和中学德育中人为地割裂了这两个德育子系统的内在联系,致使大学和中学的德育各自为战,无有效衔接,德育效果因而也受到了影响。为了增强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稳定而科学的德育衔接机制,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意义

1.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解决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大学和中学德育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矛盾,具体包括大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脱节、内容重复度高、途径和方法雷同、管理条块分割严重、评价欠科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缺乏合作与沟通等。这些问题与矛盾的存在,均与大学和中学德育系统之间缺乏一套有效的衔接机制有关。为此,各级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将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衔接方法、衔接手段和衔接措施等加以总结,然后将其制度化,有步骤地推动大学和中学德育的衔接。只有通过衔接沟通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评估反馈机制等,恰当处理德育系统构成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方能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

2.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实现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教育中,大学和中学本应是有联系的,但我们在德育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大学和中学互不联系、缺乏照应的现象,从而人为地割裂了大学和中学德育之间的联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德育管理部门应出台一套与德育衔接有关的文件,应加强与德育衔接相适应的机制建设,以使德育衔接能够基于制度的安排,从而促进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的良性互动。加强大学和中学育人机制的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和中学德育的整体效能。

3.加强衔接机制建设是适应德育主体身心发展规律、培育合格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由大学与中学德育脱节所造成的弊端日益显现。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后,由于不能迅速完成从高中学生向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认知失调、情感受挫和心理失衡等问题,这对他们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学校德育衔接机制欠缺使这一问题有进一步严重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由于管理机制的缺乏,使大学新生度过从高中学生到大学新生的“磨合期”的时间在增加;由于大学和中学德育工作者交流沟通的缺乏,妨碍了大学新生的思想转变;由于制度保障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大学新生的全面协调发展;由于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缺乏,影响了大学新生前进动力的形成。由此可见,加强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机制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和中学各自的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满足德育主体成长与成才的需要。

二、制约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因素分析

1.德育目标短视,忽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长远规划

目标是指期望达成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目前不少高中德育工作者将自己的关注点只局限在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上,而由高中向大学的过度则形成了“盲区”。具体而言,当前高中德育只着眼于对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心与引导,缺乏面向大学的预备教育。根据本人连续4年对本校大一新生的调查,90%以上的大一新生反映,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对大学的相关情况,如大学的不同于高中的全新的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环境等均不十分了解,这使很多由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出现了思想、心理和情感等多方面不适应的状况。我国大学的录取率目前大体在70%左右,所以这一状况应该说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它告诉我们,必须加强中学和大学这两个相邻阶段的德育中的衔接机制的建设,以使新入学的大一学生能较快地完成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转变。

2.德育内容脱节,违背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其一定的规律性。然而,我国在德育课程的安排上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这一客观规律。例如,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以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但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所以中学阶段的德育就忽视了学生德性的养成。这也对大学的德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即大学不得不为已进人大学的大学生补上中学时的德育养成课。比如,目前为大学新生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有一章就是专门为新人学的大一学生讲授应当如何遵守社会公德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因为属于“补课”性质,所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学生还要接受连小学生都应该懂得的诸如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一类的教育?

3.德育方法异位,降低了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德育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可以选择和利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教师就要根据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情况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方法。然而,目前初中、高中阶段的德育教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他们实施的多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德育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导致了两种不良的后果:其一,由于使用了理论灌输的方法,所以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德育就变得干瘪而深奥,就在无形中降低了德育课的吸引力;其二,由于高中阶段的德育内容过于追求理论的高度与深度,甚至将本应在大学讲授的内容提前在高中阶段来讲授,所以也造成德育理论的过于饱和,也影响到大学德育的正常进行。在目前的德育实践中,这种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了。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中,很多教师反映不好教。不好教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学过了这门课中的多数内容,大学阶段再让他们学,他们当然就兴趣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反映:对这门课,他们的高中老师在讲解的深度和难度等方面有的还超过了大学的老师,再继续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不大。由此可见,若中学阶段德育方法使用不当或对德育内容不适当地过分拔高,就会使大学的德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大学德育工作者若对中学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缺乏了解,若德育过程中缺少创新,也会使自己的德育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4.德育评价失调,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

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行为。当前,大学和中学对德育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的标准不同,这就使德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对德育作衔接的动力,从而也就加剧了大学和中学德育脱节的状况。对中学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评价是以

其德育活动的结果为衡量标准的,这种重结果而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评价方法难以激发中学德育工作者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大学德育工作者工作的评价则与他们在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的德育课程的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却无多大的关系。虽然目前部分高校开展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网上评教的活动,但由于没有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和福利待遇挂钩,所以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十分有限。这样一来,要想使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动地去了解中学里德育工作的状况,从而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当然也要难一些。由此可见,德育评价机制的失调也在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的形成,因而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功能的发挥。

三、加强德育衔接机制建设的建议

1.加强目标管理机制建设

实现目标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要避免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所谓将长期目标短期化,是指由于目标管理中的短期目标通常会比较明确而具体,并且易于分解,因而极易使各层级的学校德育部门及其成员陷入一种短视或只顾短期目标的状态。这种状况在德育实践中表现为,德育工作者往往仅关注本学段德育中具体目标的实现,因而就忽视了德育的长期目标和总目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尤其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性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者在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时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又要使各分目标与总目标相统一。另一方面,要对目标达成情况作客观而全面的评估。由于德育活动有其特殊性,由于德育难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评定德育的实际成效时就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定性评估或定量评估。如在德育实践中,德育评价者就不应当仅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次数或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德育工作的优劣。相反,应当鼓励德育工作者把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真正提高和道德观念与道德习惯的形成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追求。

2.加强沟通衔接机制建设

沟通衔接机制的建设主要应围绕大学与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来进行。一是,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增强沟通与衔接的意识,要将眼光从只局限于本学段的德育对象变为同时也考虑到相邻学段的德育对象,要对学校德育工作作整体把握。二是,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增强自己沟通与衔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开展对相邻学段学校德育状况的考察与调研,弄清与他们在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推动德育衔接的路径和方法。大学德育教师应当经常地深入到中学中去,高中的德育教师也应经常地到大学进行学习与考察,了解大学在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状况。三是,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都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要从中摸索沟通与衔接的规律。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工作者还应互相借鉴对方在德育教学与德育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便更好地改进本学段的德育工作。

3.加强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针对当前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呈现出的自发与无序的状况,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了制度作保障,学校德育衔接才可能有章可循。有了制度后,各级学校也应将德育衔接纳入自己的整体规划中,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使德育衔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路子。首先,要形成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学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其次,要增强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对德育衔接工作的宏观管理的力度。学校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要为德育工作者制订切实可行的衔接方案、搭建合作共事的衔接平台、创设对话交流的衔接环境,以使德育衔接能长效化。再次,要加快落实德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机构为德育衔接工作制定的微观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并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中学德育工作者之间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攻关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制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相互衔接的效果的评价制度、高中毕业生与大一新生德性发展状况的调查制度等。应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德育课的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