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区别

第1篇

我首先认为,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被正式提出并被大家所认可,一定存在着一种与客观相对应的独特的经济物质形态,因此,它一定能够被理论所解释。民营经济的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是很难找到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世界里,民营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西方经济学的一切前提都是以民营的经济为基础。从经济学的一般意义上讲,民营经济就是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从产权和企业理论的角度看,民营经济至少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民营经济一定是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即它完全是依市场原则来运作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这同国有企业有时需要承担一定的非赢利性任务相区别;第二,民营经济治理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纯粹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管民营经济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还是单一的,其产权关系一定是比较清楚的。在这种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治理结构,基本能够代表各方出资人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会形成较为合理的约束和监督制度,这同国有企业建立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基础上的政府化、家族化倾向的治理结构形成鲜明对比,也同一些纯私营企业单一的产权结构以及家族化治理结构不竟相同;第三,民营经济拥有较为灵活的内部用人和分配激励机制。由于民营经济必须时刻面对市场的检验,只有持续不断地实现赢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民营经济会在人员的使用和配置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拒绝冗员,并通过激励、监督等有效的控制手段挖掘其最大潜力。而国有企业的内部用人和激励机制,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仍然无法按照经济原则实现有效配置。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私营经济,也并不完全不包括公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不同,它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约,与市场机制自然和谐,在追逐利润最大化动力的驱使下,会导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不断的技术创新。

依据以上的理论和现实情况,我认为,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致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私营经济。包括个体私营工商户和私营企业;2.外商独资企业;3.合资企业中外资控股的企业;4.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5.非国有控股企业;5.非国有控制的企业,如被租赁、托管出去的国有企业等等。这些经济形态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民营经济的某些特点,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民营经济体系。不难看出,我所划分的民营经济其范围是比较广的,并不仅仅限于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外资,而是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民营化了的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把这部分经济包括近来,不仅有助于揭示我国民营经济的本质,同时也有助于准确把握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动向。同时,如果将其统计在民营经济的范围内,就会使民营经济的实有规模大大增加,我想,至少应在现有数目的基础上扩大10个百分点左右。

二、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截止2001年末,我国的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00万家,年产值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仅就私营企业而言,已达202.85万户,比2000年增长15.14%。注册资本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加4904.55亿元,增长36.86%。从业人员27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307.37万人,增长12.77%。在过去10年间,个体私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达到20%以上,平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极具竞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营科技企业已达到20多万家,据科技部2000年对计入统计的86000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企业长期员工已达560万人,技工贸总收入14639亿元,实现利润1005亿元,上交税金780亿元。这些指标近几年来的年增长幅度都超过30%。现在总收入超过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有2214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187家,超过20亿元的76家,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截止2001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9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745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954.69亿元。2001年全国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139家,比上年增长16.01%,合同外资金额691.91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达到468.46亿美元。可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又是何等曲折。即使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仍然困难重重。概括地讲,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和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营经济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非国民待遇。主要表现在1.市场准入方面的非国民待遇。据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的介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和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省,即便是一些已经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产业领域,民间投资也很难进入。在广东东莞当地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商进入的有62各,占75%(外商也属民营经济),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不到50%。据悉,某些主管国有企业的部门曾在内部指示,要求所属企业不许同私营企业打交道。2.银行贷款方面的非国民待遇。保育钧指出,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身积累和借贷,甚至有不少来自地下钱庄。目前,民营资本70%是自筹,从国有银行获取的贷款不足30%。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下半年对贷款满足率的调查,企业反映为68.5%,金融机构反映为81.6%。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私营企业反映最低,虽然私营企业贷款满足率反映仅为60.4%,但仍低于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属于最难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民营经济实现的产值已超过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创造价值的总和,但银行却对它们在贷款上施以种种歧视性限制。3.税赋和法律发面的非国民待遇。在税赋点方面的不平等主要反映在严重的所得税重复计征,法律方面主要是民营企业在各类产权和产权关系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往往在事件的裁判上更多地被歧视。4.观念上的非国民待遇。主要指人们在长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对民营经济的各种偏见,最根本的在于民营经济很难与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相容,民营经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基础,只能是一种“边缘性经济”。等等。

第二,某些产业领域内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落后,过度和不当竞争严重。有资料显示,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以私营企业为例),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二产业。

全国私营企业产业分布概况单位:%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第三产业28.229.734.744.445.848.550.853.5

第二产业71.870.365.355.653.550.447.944.8

第一产业0.71.11.31.7

资料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78~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由于民营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之国有经济逐步从竞争性产业领域的退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广大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这些行业的进入壁垒多数比较低,因此,造成大量小型民营经济的进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资本遭受致命打击。这种情况在某些地区和行业表现的最为明显。前几年煤炭行业中出现的私营小煤窑遍地开花,造成煤炭行业因恶性竞争的全行业亏损,以及引发后来的一系列小煤窑伤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所以,如何组织民营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成合理规模和有序生产,已成为解决这些产业领域或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第三,民营经济的信誉度差。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市场经济处于萌芽阶段,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不成熟、不完善,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民营企业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低价倾销,转移、隐匿、销毁违法财物等等,一方面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后果,另一方面大大地毁坏了自身的信誉。从深层次上看,民营经济遇到的上述各种歧视和非国民待遇,多少同其较差的声誉有一定关系。那么,民营经济要想有进一步的发展,解决其声誉问题就不可回避。

第四,一些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合理。民营经济的治理结构理论上讲能够做到合理,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一些民营企业采取了家族式治理模式,而一些民营企业则采取了两权分理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模式。事实证明,家族式治理不见得没有效率,两权分理式也不见得没有问题。问题是一些企业应当采取分离制衡的模式,而它却仍然是家族式的。不过民营企业采取现代企业制度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基本取向。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发展到137.99万户,比2000年底增长26.95%,净增加4个百分点;占私营企业总数的68.03%,比上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

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无疑,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理论研究和决策者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如何缩短这个期限,并找出其有效的发展路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第一,确立以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联带其他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民营经济的战略性定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在不断地调整。体制改革的早期,民营经济被定位在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由社会主义的有益补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肯定了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体制框架内的合法地位。但是,现在看来,对民营经济的这种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既然民营经济注定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且,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并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那么,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新考虑民营经济的定位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仍然是集中力量改革旧有的不合理的管理体制,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体制,以图实现原有体制的逐渐蜕变。这是一种典型的渐进式“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我国早期改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我国微观经济已经转换到基本依据市场原则运转的今天,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然在“破”而不在“立”,至今基本没有实质性调整,就是一个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重大问题。我的观点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战略和政策基点,以市场化为基本原则,把重点转移到加速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建设上来,旧体制的改革要在新体制的塑造过程中逐一解决,但新体制的塑造一定是第一位的。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被确认,那么,民营经济就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良好战略环境。首先,可以确立人们对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成份定位的新意识,逐步消除民营经济只是边缘经济的错误看法;其次,从法律和政策制定上会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一些歧视性政策也会得以纠正。再次,民营企业家也会安心、大胆地发展事业。果真如此,民营经济遇到的问题就会逐步化解,民营经济的更快增长就会成为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尽早完善起来。

第二,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选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民营经济生产与发展的历史。且不论民营经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经济的重新出现标志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再生。后来外商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民营经济的阵容。随着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改革的深化,一些处境困难的中小型国有企业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实现了民营化,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也迅速完成了民营化的改造,据调查,乡镇企业中有83%至86%已成为私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江苏省到2000年底,已有93.2%的乡镇企业实现了改制,其中大中型乡镇企业的改制面也达92.5%。改制后全省乡镇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集体资本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51.6%上升到74.5%。这两股力量的加盟,使我国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了。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快速崛起,给民营经济输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我想,以后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以前发展路径的依赖。以前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外商独资、合资企业、民营化了的乡镇企业、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拓展的基础和发展原动力,它们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逐步强大起来。另外,在全球一体化和国有企业进一步从竞争性乃至一些垄断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更多外商在中国设立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特别是鼓励外资对国有企业的并购改造,以及促使更多的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从而在增量上扩大民营经济的规模,提高民营经济的档次,将是一条十分重要的路径。

第三,促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制度改进,实行现代化管理模式。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多数是由出资人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方式在起步阶段具有凝聚力强等优点,但它的局限性,如家长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弊端,已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说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排斥家庭企业,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那种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根据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法律的不断完善,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也会走向现代化(ManselG.Blackford,1998)。也就是说,企业新制度的采用与企业的规模大致成正比。我们已经看到,近几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依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的倾向。当然,私营经济选择什么样的企业体制和管理方式,要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定。不过,对那些具有一定规模且产权多样化的民营企业,要帮助它们在企业内部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促使其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效率。

第四,民营企业要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信条,只有注重声誉,诚实守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交易的多次博弈中获得最大利益。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私营企业曾有过不守信用的短期行为,败坏了民营企业的声誉。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家们在重新塑造自身信誉上作更多的努力。从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契约履行等方面着手,逐步取信于客户、取信于消费者。

第五,为民营经济筹资和投资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开展资本运营。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系统,过去,民营经济封闭的产权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也不便于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在投融资方面的好处。随着民营经济产权模式的转换,政府应当在民营经济同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联合、参股、改组,组建企业集团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为优秀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提供便利条件,逐步消除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的非国民待遇。特别是在配合消化庞大的非流通性国有股、实现国有股减持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参与,使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国有股而进入资本市场,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2篇

(一)总量规模扩张明显。“十二五”以来,南通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85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2.3%。与2010年相比,民营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了5.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8.0%,较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7.4%,比2010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

(二)总体运行质量良好。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88.6亿元、利润总额573.6亿元,企业亏损面仅为6.4%,分别比规模以上企业、“三资”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亏损面小1个、3.4个、15.9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民营工业利润年均增长20.8%,较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5.2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达61.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0.7个百分点达7.5%。

(三)税收、就业逐年增加。随着总量规模的逐渐扩张,南通民营工业在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税收总额344.3亿元,四年间年平均增长22.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4.3%,较2010年提高6.6个百分点。在吸纳就业方面,2014年南通民营工业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达到58.3万人,四年间年平均增长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2.3%,较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

(四)私营、小型企业占比高。从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是构成南通市民营工业企业的主力,全市3705家民营企业中有3086家是私营企业,占比达83.3%。在产销总量方面,2014年私营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6193.5亿元、销售产值6121.0亿元,分别占民营工业总量的78.8%、78.9%。从企业规模看,南通市民营工业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企业总数为3302家,在民营企业总数中占比为89.1%。在产销总量方面,2014年小型企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434.5亿元、销售产值4381.7亿元,均占民营企业总量的56.5%。

(五)支柱行业基本形成。在全市34个国民经济工业行业中,除烟草制造业外,其余工业行业几乎都有民营经济活跃的身影。从民营工业在各行业的分布看,有13个行业企业数量超百家,共集中企业3201家,占民营工业企业户数的86.4%。从各行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看,比重较大的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16.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2.0%、纺织业占10.5%、通用设备制造业占8.6%、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6.1%,以上五个行业的总产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53.9%,已成为支撑全市民营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

(六)企业规模实力增强。伴随着资本的投入、技术的进步,南通民营工业已逐步向规模集约化发展,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一些规模较大的知名企业脱颖而出。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数达156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04.0亿元,利税总额841.6亿元,占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2.2%、87.2%、91.7%。与2010年相比,超亿元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占比分别提高16.8个、12.8个、11.1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民营企业112家,较2010年增加66家,中天科技、综艺集团、东源电器、联发纺织等企业集团均已成为所在行业的个中翘楚。

二、南通民营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目前南通民营工业发展迅速,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但民营工业产业效率总体偏低,在成本费用控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同时仍存在一些制约民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为:

(一)单位规模仍然偏小。尽管近几年南通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但绝大部分民营工业企业的规模还较小、实力较弱。一是户均规模小,2014年民营工业企业户均产值为2.1亿元,低于内资国有控股企业(9.0亿元)、“三资”企业(3.4亿元)。二是大中型企业比重低,2014年民营大中型企业产值占民营工业的比重为43.0%,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产值占比低5.7个百分点。三是产出效率低,2014年民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工业增加值/年平均从业人员表示)为30.1万元/人,低于内资国有控股企业39.4万元/人、“三资”企业30.3万元/人。

(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南通不少民营企业是由过去的乡镇企业转制形成,除少数上规模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外,大多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经营决策上带有较强的随意性,急功近利而缺少长远规划,生产经营难以持久稳定。2014年,南通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支付成本费用87.3元,比内资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分别高出1.9元、1.1元,而且在支付的成本费用中,民营企业的职工薪酬占比最低,仅为5.1%。这种管理的落后,使得企业的成本控制不甚理想,费用开支略显随意。

(三)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受市场主体地位的制约,民营企业在资金、人才及技术引进方面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在市场定价中处于劣势地位。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统计显示,有科技活动的民营企业仅占民营企业总数的31.6%,所占比重较内资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分别低23.8个、7.0个百分点;民营企业R&D投入强度即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1%,较内资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分别低0.5、0.1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平均10%以上的R&D投入强度相比,南通市民营工业的竞争能力明显不足。

(四)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在民营企业品牌创建工作方面,南通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涌现了一批拥有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的民营企业。但是,无论是从名牌产品持有数量还是名牌产品的生产量来看,南通市民营工业企业品牌建设工作还有所滞后。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中,拥有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共有131家,仅占民营工业企业总数的3.5%;131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05.3亿元,占民营工业产值总量的17.9%,占比不足两成。

(五)融资瓶颈尚未打开,虽然南通市民营工业已发展多年,在全市工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并成为制约民营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尤其南通市民营工业以小型企业为主,而银行会优先选择相对风险较低的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或大中型民营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从而加剧了多数小型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2014年四季度南通民营工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46%的调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缺口,较三季度扩大6个百分点;同时企业贷款余额出现下降,同比下降0.8%,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9%。

三、新常态下南通民营工业发展的路径方法

当前,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国内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改革深化攻坚期“三期叠加”的阶段。在此背景下,要想促使南通市民营工业持续稳定合理的发展,需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

1.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政府首先应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使民营企业尽快地摆脱资金不足的困扰,使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应进一步完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特别要加强对小微型企业的关注,应以效益优先原则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而发放贷款,不应再区别所有制的性质与企业规模的大小,厚此薄彼。2、完善政府服务职能。政府该承担的服务引导职能不能缺失或转嫁给企业,导致民营企业运营成本增加、风险加大。政府在信息引导、科技创新、问题解决等方面应有进一步作为,包括行业预警信息、解决产学研信息不对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等。规范民营协会行为,引导其自律发展;重视协会代表企业反映的问题,借助协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3、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应转变职能,理顺政企关系,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做好企业的社会服务工作,以减少私企投资的失误。引导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当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和落实重大事项论证和决策机制、内部制衡和风险控制机制,切实降低投资和经营风险。

4、支持民企做大做强。鼓励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大力培育一批专业精、效益好、有市场、有品牌的明星企业;鼓励和引导民营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原材料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和改造等方面的协作关系,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相互配套的产业组织体系。

5、鼓励民企科技创新。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新产品研发进程,提高老产品的生产工艺水平。鼓励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兴办各类科技开发机构;大力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和人才引进等服务。

6、优化民企人才环境。要根据民营企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平台,制定人才需求目录,帮助民营企业引进紧缺人才。积极开展面向民营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民营企业培训各类所需人才。同时,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和对外交流提供便利,把民营企业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民营企业家参加有针对性的理论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

(二)、企业层面

1、民营企业必须制定自己的战略目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办企业也同样,民营企业经营者应高瞻远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长期性、整体性、全局性的战略谋划,既能对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决定性的作用,又能对企业的局部问题和日常性管理工作形成牵引、指导和规范的效果,从而使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民营企业必须推进现代管理制度。民营企业应运用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努力改进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结构,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市场营销,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文化管理”发展。同时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民营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以及账务电算化。

第3篇

目前,江苏的民营经济与浙江、广东等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主要包括: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产业准入门槛较高;产业集聚度不够,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发展资金匮乏;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管理方式落后;产业层次较低,人力资本短缺。因此,江苏只有抓住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才能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跨上新台阶。

要实现江苏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富有首创精神,选择切合江苏实际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取向,真正实现发展环境创新、核心技术创新、经营管理创新、融资方式创新、用人机制创新。

一、切实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创新

进一步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一方面,要拓宽市场准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入的领域外,民营经济都可平等进入。所有政府承诺对外开放的领域,都要鼓励民营经济加快进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平等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改组,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设置地区、所有制、行业经验、从业年限等限制条件。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水利、交通、能源、通信、城建、环保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要降低准入门槛。降低注册资本要求,放宽技术、商标等入股限制,放宽企业名称、经营场所限制。三是扩大创业者范围,鼓励各类人才创办民营企业。

加快构建公平竞争平台。公平税收政策,在税收征管中与国有、集体企业一视同仁。公平资源使用政策,对民营企业统筹安排土地供应;民营企业依法获得的土地使用权、矿产开采权可以依法转让。公平人才培养使用政策,做好民营企业人才规划、培养和引进工作,鼓励大学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工作。公平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在国债项目立项、工业技改贴息、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出口退税以及价格等政策方面,民营企业享受相关优惠待遇。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财政扶持力度。拓宽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安排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支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做强做大。

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改进政府服务,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法律咨询、信用担保、产权交易、创业辅导等社会服务体系。

营造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要依法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切实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对行政权力和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行政务公开,实行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坚决杜绝暗箱操作,促进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坚持依法管理,依法监督,切实转变重罚款、轻教育、轻服务、以罚代管的执法方式。各级领导干部鼓励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要做到支持不包办,帮忙不添乱,贡献不索取。对、、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查处。进一步加大纠风治乱工作力度,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努力减轻民营企业负担。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惩治各种犯罪活动,为民营经济提供法制保障。

二、切实推进民营企业核心技术创新

江苏民营经济从总体上说还缺乏质量上科技上的优势,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人才短缺、产品档次低等问题和弱点已日益显露出来。必须及时调整民营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切实把企业发展转到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上来。大力支持民营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挂靠联合,扩大规模,延伸链条,壮大实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要以科技进步、资源节约为优化目标,大力推进全省民营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政府充分发挥产业引导作用,重点扶持科技型、就业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出口创汇型、社区服务型等民营企业。对那些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民营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坚持予以关闭。要增加科技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紧随高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根据现有基础和优势,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进程,通过科技市场、技术入股和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等方式和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切实推进民营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这是保证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基本途径与关键环节,也是保证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形式、与规范化的企业运作、与管理科学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因此,民营企业必须把管理提高到十分突出的位置,通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来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政府要帮助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要引导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走出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关爱员工,自觉遵守新的劳动合同法,自觉维护劳动用工

制度,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参加社会保险,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三是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实提供统计资料,鼓励和监督企业讲求商业道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切实推进民营企业融资方式创新

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和信贷担保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优势,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促进其转变经营观念与方式,加大对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信用支持的份额和力度。要鼓励确有实力的民营资本通过收购农村信用社等方式组建一批私营中小型金融机构,尽快构建“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国有、外资、私营银行互为补充”的多层次金融体系。要逐步开放风险担保领域,改进现有商业银行贷款担保办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的做法。要加快资本市场建设,进一步解除民营企业上市的制度约束,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应允许其上市融资,使其规范运作。完善股票市场的交易规则,建立和健垒市场退出机制,为私营企业风险投资开辟多种变现退出通道,以拓宽融资渠道。

第4篇

今年—月,全市新批三资企业家,总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合同外资额万美元,同比增长,外资到位万美元,同比增长。今年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同比增长合同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

今年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家,比去年同期增长;合同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亿美元,同比增长。

二、创新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方式

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如湘洽会、深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形式和内容不相一致。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

⒉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追求效率。现在我市的招商引资每年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巨大,但成果不能令人满意,投入产出率不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克服目前这种被动的局面。一是要营造成良好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环境,强化环境也是资源的观念与工作措施。二是扎扎实实抓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突出抓项目的开发,抓客户资源,抓资源的优化,开发出一批好项目,联络一批大客户,集中民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有的放矢的小分队招商,提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⒊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常抓不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仅是搞几次招商活动就万事大吉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有三怕”:一怕外出招商搞形式,走过场。二怕花钱招不到商,劳民伤财。三怕合作兼并丢了自己的老本,家人那里交不得票。所以还不如守着老业更稳妥,致使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要彻底消除“三怕”的心理,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思考招商,主动出击招商,开创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⒋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注重交流。民营企业要善于广交朋友,联络客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有名气,才会吸引人气,有人气就有财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商,是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要走出××看世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加大我们与美欧、台港澳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二是加强企业网站建设。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每个民营企业要建设成自己特色的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发挥网站的多功能作用。

三、激发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情

⒈突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资格。招商的主体资格应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突出他们作为招商主体的地位和角色,市政府要围绕民营企业来展开招商引资活动,全社会形成民营企业招商的氛围。

⒉政府引导,宣传发动,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强化其主体资格的地位。每季度召开的招商引资调度会民营企业必须参加,要让他们身在其中,了解招商引资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客户、资源、信息、组织机构。同时,经常召开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座谈会,宣传招商引资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消除“内外有别、重外轻本”的陈旧观念。

⒊市政府要敢于拿出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给民营企业来开发。要解放思想,消除把民营企业看成个体户的错误想法,要知道外商就是外国的个体户,本质没有区别。充分调动我市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优势,集中开发一批大项目,要大胆让民营企业发财,以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老板的素质。招商部门要经常举办民营企业招商培训班,提高民营企业家对项目包装、客户联络、优惠政策、技术合作与洽谈等招商引资多方面的技能和水平。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的讲授经验的方式,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老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注重市本级的项目,突出抓开发区的招商引资

⒈集中优势资源,倾全力在开发区形成招商合力。要突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开发区在全市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要把“实施千亿工程,打造工业××”作为招商引资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招商并重,突出抓工业项目的招商。进一步严格执行市本级工业招商目标管理责任制,重奖工业项目的引资人,举全市之力打造开发区。

⒉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尽快建立优势产业招商的办公室,全面开展招商活动。延长优势产业的加工增值的链条,建立系列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如我市目前的制药、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⒊注重抓项目开发,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只有项目在手,才有客户上门。计委、经委、外经局、建设局等单位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开发项目,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项目要编制中英文商业计划书;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联络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一系列的工作,真正做到人有项目,项目有人。

⒋注重交流,扩大××知名度。利用友好城市的建立和湖南同乡会及××海外学子等关系,加大我市世界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同时,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加大网站建设的投入,实现中英文对照,把××网站的建设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数字平台。

五、盘活本地资金的措施

⒈政府出台鼓励、支持、扶持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定期举行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得新闻会,项目和政策。对参与改制国企、增加就业的民资可以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开发我市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开发的是政府可承诺相当优惠的条件。如奖励、规费、资金投入等。

⒉围绕十一大优势产业搞规模。要形成产业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从而化解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风险。刺激、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特别是在德山开发区等园区要形成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板块,只有真正形成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

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走联合的路子。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嫁接、兼并、合作的手段,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小联合,走联合发展之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独具我市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

⒋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保驾护航。借用外地的经验,尽快成立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投资提供担保,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投资风险。

六、营造良好招商引资幻境,服务好现有的三资企业

⒈改职能部门、机关办公为机关办事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各职能部门都要定期上门到企业服务,并由企业填写服务反馈意见表,上交经济环境办公室,并以此作为年底评比的依据之一。

⒉建立三资企业联系单位制度,每引进一个项目,由政府明确一家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协调该企业的相关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建议将原来分散到各个单位的招商引资经费适当下拨到联络单位,这样既减轻了部门招商引资的压力,又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来常投资提供方便。

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品牌培育 创新能力 竞争力

一、我国民营企业快速成长

民营企业是指由本国公民出资兴办和经营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法人实体,具有自行组建、自行筹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谋发展的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全国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解决了8000万人的就业问题,其中注册资本金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户数已达800万家。有关民营企业的统计数字显示: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工业产值60%、工业增加值40%、利税77%、出口额60%、城镇就业岗位数75%,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经超过900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近25万亿元,从工业企业增加值看,2011年前10个月,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达到19.6%,显著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10.1%和全部工业企业14.1%的平均水平,2011年前11个月,全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超过57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民营经济近年来成长迅速,并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到现在,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从企业内部看,主要有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家族式”治理、管理体制落后,业主素质偏低、决策多有盲目性等。从外部环境看,主要有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融通困难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将使民营企业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二、民营企业竞争力在下降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原本具有体制优势和成本优势,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劳动力工资低、使用自然资源(如水、矿产、天然气等)支付成本低。这些优势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民营企业的这些优势在不断减弱甚至消失,民营企业竞争力在不断下降。

在体制方面,经过多年的努力,国有企业体制的弊端在不断克服, 内部经营机制在不断完善,已经基本上达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焕发了活力,竞争力得到了提升。相比之下,民营企业在体制上的弊病则愈发彰显。

在成本方面,民营企业有些成本优势原本就是通过内部成本的外部化而得以实现的,如污染成本的外化转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而不计或少计成本,企业员工福利成本转移等。显然这些成本优势是与国际国内大环境背道而驰的,也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这方面的优势也正在消失。因此,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普遍下降。

与外资企业或国外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更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的能源成本低、人工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的“三低”时代已经过去,而民营企业中加工贸易型、资源依赖型、能源消耗型企业所占比例依然较大,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数量依然较多。

民营企业只有努力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克服前进中的重重困难。自助者,天助之。

三、出路在于品牌和创新

1.品牌培育是民营企业生存之本

品牌是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在视觉、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集中的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整体素质,标志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信誉,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培养和发展自主品牌,是实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拓市场有力措施。

在国内市场上,企业竞争趋于白热化,价格战愈演愈烈,降价空间越来越小,从而导致了企业赢利少,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对此,企业要想获得更大的利润,就不可能只停留在靠拼价格来吸引顾客的层面上,而应该树立起良好品牌。按照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产品同质性越强,则价格差异越小。企业只有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品牌,使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明显区别于同类产品和企业,才能使自己避开价格大战,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于江湖。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在价格战中并不占有优势,品牌竞争尤为重要。

另外,在某些已经进入成熟期的行业和领域,市场格局已经趋于尘埃落定,强势品牌业已形成,后来者的市场机会已经不多,而在尚未形成强势品牌或仍处于成长期的领域,市场参与者则面临着大好的机会,民营企业如果正确选择了自己的细分市场,以自己的品牌进入,更有机会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在国际竞争中,新技术革命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导致国际产业分工重新洗牌,促进了跨国经营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快速发展。国际资本输出更多地体现为品牌输出。品牌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含金量最高的一种力量,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公开秘诀。

企业无品牌就没有立足之地,市场无品牌就不成其为市场。面对品牌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和价格,是难以在市场站稳脚跟的。企业必须不断地培养和壮大自己的品牌,并力争在市场上成为驰名品牌。

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企业品牌意识的形成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相适应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由于社会观念及规范等文化行为的不同,使得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诉求度、诉求点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阶段上,才能产生现代品牌理念,市场经济是名牌创造和发展的摇篮,这已经由当今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所证明,几乎所有经得起时间和竞争考验的名牌全部诞生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越发达,名牌成长得越快,名牌越集中,名牌的品级越高。以美国为例,当今美国之所以能够垄断世界驰名品牌前50名中的31个,原因就在于其先进的市场经济制度、体制、秩序和规则。

2.自主创新是民营企业动力源泉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民营企业的成长得益于卖方市场,有许多空白的市场空间可以进入。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些市场空白迅速被填满。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只能靠压缩利润空间进行竞争。虽然民营企业可以凭借低成本、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暂时取得一席之地,但近年来各国都加强了对本土市场的保护,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民营企业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使企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的市场行为。通过创新可以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虽然民营企业在过去的若干年里取得了长足发展,部分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依然是规模不大、层次不高,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弱、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发展动力不足等短板。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高低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民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挑战中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就必须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企业发展的竞争机会和竞争主动权。因此,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不二选择。

四、民营企业的品牌与创新对策

1.民营企业培育品牌的对策

首先,培育品牌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定位。品牌的竞争力在于特色,培育品牌需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在买方市场占明显主导的今天,大多数的市场都已经进入“红海”状态,或者正走在从“蓝海”去往“红海”转的路上。供给很充足、竞争很激烈,顾客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果企业没有独特的品牌、缺乏清晰的定位,则很快就会被淘汰。

其次,展开有效的营销沟通。通过多种途径、多个渠道宣传企业品牌、建立营销沟通。对不同的沟通形式(如一般性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等)的预期效果和战略地位做出评估,并通过对分散的信息加以综合,将以上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明确的、一致的及最大程度的沟通。

第三,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塑造战略。品牌塑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民营企业的最佳选择是采取渐进的、低成本的品牌塑造战略。例如,实力较弱的民营企业可采用“低价格品牌”战略。知名品牌并不必然都是高价,民营企业的优势恰恰在于其低成本,而在我国还存在相当一部分价格敏感度非常高的消费者。再比如,已经树立了良好口碑的“搜寻商品”提供商,可以将其品牌效应延伸到“经验商品”,以此扩大品牌影响力。

第四,借助他人名牌打造自己品牌。这是一种间接实现自主品牌的策略,典型的代表是“贴牌”生产。民营企业可以首先建设高品质生产、服务、运营体系,保证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的质量,利用为其他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的过程,逐渐壮大自己的实力,渗透自己的品牌。另一种间接创造自主品牌的典型途径是,将自己掌握的某项优势核心技术用于别人的名牌产品,英特尔公司就是采用这一途径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塑造。

第五,打造国际名牌,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配制。它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体制的重建,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品牌产品只有走向国际市场,争创国际名牌,走国际化经营之路,融入国际市场,才能成为真正的名牌,获取最大的竞争力。

2.民营企业修炼创新能力的对策

首先,要加强创新型民营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企业家培训制度,通过开展“创业创新”专题培训,创新能力系统培训,提升民营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和创新智慧。

企业应立足现有科技队伍,着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的培训,优化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整体素质。企业可以经常性、制度性的选派科技人员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修、深造,经常性地邀请大学、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来企业做报告,传授科技知识、解决技术难题。企业应抛弃人才选拔和使用上唯亲的家族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对企业家、技术研发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基于企业绩效设计的企业家、技术研发人员分配制度,企业要给技术人员提供宽松和灵活的工作环境,通过设立创新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全体员工的创新行为。

其次,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健全创新合作机制,推进开放创新;推进民营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促进官产学研之间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重大的技术创新的联合研发,让民营企业与合作伙伴在创新合作中优势互补,使民营企业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投入保障机制,从企业制度层面确保创新研发所需经费来源,比如可以硬性规定营业收入的一定比率要用作创新投入,并设立专门的创新资金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和监督企业的创新资金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梁.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立国之本——论“比较优势”和“全球化”不可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源泉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02)

[2]马建新.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第6篇

【摘要】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呈现出来。然而,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却遭遇了人力资源管理困境,需要加以解决。本文针对民营企业所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从普通员工和职业经理两个层次分别来论述了民营企业摆脱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困境激励

一、民营企业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民营经济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的名词,本意是用它区别前苏联和东欧的私有化经济,以保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现在,凡是由非国有资本投资举办和由不代表国有资产的民间企业家或经营者经营管理的经济实体,都可以统称为民营经济。因此,民营经济应该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民办科技企业,城乡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及合伙企业等。由于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混合型经济,因此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企业就可以称为民营企业。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对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范,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

(1)“内部人”控制。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人所共知,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确实是存在许多弊端。据调查,约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族成员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是企业主的朋友或家庭成员。而“自己人”的素质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造成企业的低效率。

(2)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利益分配、福利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使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3)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协调的艺术。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一般还在独自为政,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内功修炼不够。

2.研究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探讨我国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现实困境的对策,力争为我国民营企业开辟一条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使我国的民营企业更加具有竞争优势。

3、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特殊价值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资资源无法取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弗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们的全部资本,但是你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通用电气公司总裁韦尔奇也说:“我们能做的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所选择的人身上,因此,我的全部工作是选择适当的人”。这充分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对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特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对我国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困境,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对策:

1.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张学文教授在《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全面质理管理以及参与全球竞争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提出民营企业应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创设一种高效而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浙江工业大学的陈春根认为职业经理体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西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成为企业制度的主流形式,职业经理业已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群体而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国内,随着国营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经理人体制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经过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粗放型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尤其在沿海地区,大批经营上规模,具有行业优势的民营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面对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加速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在民营企业中引进职业经理人体制,是民营企业摆脱目前人力资源出现的困境,逐步从家族型经营模式向社会化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王晓明在《民营企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中认为,民营企业在实行经理人制度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普通员工的管理。他指出当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表现为对人才的开发利用。他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民营企业要尊重员工,并且要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第二,民营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三,民营企业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4.戴园晨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在克服困境过程中做大做强需要使用外部人才,要使用外部人才就要果断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他在该文中还进一步指出民营企业主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最大障碍,并且建议要增加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度。

5.谭伟生和刘芳在《民营企业的个性化趋势》一文中指出,民营企业要走出人员流失严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的困境,就要实行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雇佣合同制;二是完善招聘制;三是引导员工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与发展方向;四是设计完善的工作职务。

四、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1.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困境,该文从普通员工的管理和职业经理人的引入两个层次提出了几点对策:

(1)对于民营企业员工容易流失的困境,文章提出的主要对策有以下几点:尊重员工,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为员工提供施展舞台,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制度;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机制。

(2)对于民营企业“自己人”缺乏管理现代企业能力的困境,文章提到了引入经理人制度,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分析。该文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这样一些内容:人才短缺对民营企业的挑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特征;民营企业应提高职业经理人的忠诚度;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

2.在研究这个课题时,主要用到了以下方法:

(1)归纳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主要是总结事物的特征。文章中许多观点早已有学者提出,但是他们都只说了某一方面,或是说的不完整。在这篇文章中对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2)对比的分析方法。对比的分析方法一般有两种,即静态对比和动态对比。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静态对比的研究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使用在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的比较分析中。

(3)抽象的分析方法。抽象的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本文将这一方法主要使用在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分析中,即从复杂的现象中分析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3.这篇文章有两个创新。第一是论述角度新。本文从普通员工和职业经理两个层次来进行论述民营企业摆脱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对策,在这之前还没有发现类似角度的文章。第二是本文对许多学者的很多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形成了新的观点。

五、研究趋势

1.职业经理人作为民营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随着未来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以及民营企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承袭了传统家族经营模式的民营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实现新的突破,以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在这种情形下,职业经理人制度将被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所采用,职业经理人也将在全社会内的企业中自由进出。

2.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集中于激励,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加员工的活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从而加强组织竞争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日益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变。民营企业将要面对的是新世纪激烈、反常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译本第六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2]戴园晨.民营企业的人才战略[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1期

[3]王晓明.私营企业管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N].北京科技报.2000年11月5日

[4]陈春根.论职业经理体制在民营企业的推行[J].乡镇企业,民营企业.2003年第二期

[5]谭伟生,刘芳.民营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趋势[J].人力资源开发.2000年第2期

[6]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7]安鸿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

[8]贺爱忠.21世纪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中国软科学.2000(2):37-39

第7篇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金融支持

一、导论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无论是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处于低水平。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依托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过程为: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已经初步进入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朝着发展高新技术和服务产业的方向进行,技术和创新已经成为产业调整的主要内容。产业结构调整从资金的角度来说,不论是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调整还是以资源再配置为主的存量调整,无论是物质资本形成还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都离不开资金的运动和调节,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和调控。

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在产业范围内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金融机构的支持等。

金融通过资金投资导向的变化,促使资金在不同产业投入比例发生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通过商业性金融调节使资金流向收益高、利益大的产业,而对于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可以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一个迫使旧的产业结构发生松动、淘汰、改组与发展的宏观氛围需要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民营企业在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市场化建设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直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发展环境中。从融资角度来看,一方面,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无论是获得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还是在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都困难重重。从短期资金供给来看,对个体、私营企业等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只相当于总规模的1%左右,与当前民营经济对我国GDP贡献率达65%形成较大反差。由于民营企业在经营中资金趋紧的状况,也就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其结果,主要依靠内源融资的民营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上往往力不从心,难以做强做大。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国有企业而言,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固有的血缘关系,加之政府对银行行为的干预,其结果对国有企业过度的信贷倾斜,加上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投资冲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导致我国金融体系中积累了相当大的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多种生产方式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这就需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快速、高效处置金融不良资产,降低金融风险。需要在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以适应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在我国经济进行全方位战略改组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可以在我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民营企业参与金融资产处置,政府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并为其提供宽松有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二)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不够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出现,及时的解决了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它以积极开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投融资对象,通过将分散的、愿为较高收益承担较高风险的中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大机制,再由风险投资机构将资金集中管理投入到新的科技项目中,以此来推动高科技产业不断发展。从深层次看,风险投资的兴起不仅在于其在资金方面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发展了一套区别于现有融资方式的有效的资金配置、使用、监管的机制,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的目标统一起来,建立了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机的结合了资金、人力资源、高新技术这三大宝贵资源,提高了融资的效率,形成了适应高新技术的金融创新模式。

银行具有逐利性的特征,为了让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会尽量避免高风险的周期长的贷款。于是很多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从事高新技术经营的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企业自身的资金实力有限,信誉度也不高,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打算,都不愿意支持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即使他们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拥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三)金融对地区经济支持不合理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特征,就是首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对中部和西部的投资较少。建国以来,我国的大部分国家产业投资,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东部的省市区,以其历史上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吸收了大量的投资,拥有了充足的资金条件,进而带动技术、人力、管理一系列的联动效应,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而广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区,长期以来都得不到投资的支持,资金一直是经济前进的最重要瓶颈。从2008年中国金融论坛的报告得知,目前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在存贷款方面,从人口来看,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存款、贷款和GDP的差距却很大。目前来看,东部地区存贷款占了全国的60%左右,这个差距比GDP的差距还大,西部地区存贷款占全国的15%左右,中部地区在15%左右,东北地区在8%左右。在金融机构的数量方面。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很不平衡,中资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中型商业银行的总部全部设在东部,中型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设在东部。外资银行机构中,14家外资法人机构全部在东部,189家外资银行分行中177家在东部。在城乡金融发展方面,城乡金融发展的差距在东西部都很大,西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可能比东部和西部的差距更大。从金融投入看,2008年,西部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9.7%,而全国平均为15.7%。国家金融机构对东部地区特别青睐,各类商业性股份制金融机构从自身盈利角度考虑,更是不愿意把信贷给予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大量的资金都集中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由于有了资金的支持,经济更加发达,信誉度更好。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一直受到资金的约束,经济止步不前,用以抵押的实力也很小。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发展对策

第8篇

1.PPP模式的内涵

PPP来自于英文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直译为公私协作伙伴。国内外众多知名学者对 PPP有不同的认知,但是普遍都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界定PPP的内涵。广义的PPP 是指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基于公共事业项目达成一种互惠互利合作关系的融资模式。而在我国的多数学术理论及实际应用中,大多数主要体现了狭义的PPP内涵,即政府机构和社会合作以相关项目为中心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

2. PPP模式的特点

(1)PPP项目具有实施的长期性。目前,PPP 融资模式主要应用于废污水处理、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等方面,这些项目初期的投资金额较大,并且投资回收期较长,从而决定了 PPP项目实施的长期性的特点。

(2)PPP模式具有公益性的特征。PPP模式的公益性是由应用项目的性质决定的。PPP模式是由政府部门主导,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进行交通、供电、供水等公共服务项目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政府机构所特有的公共管理职能促使其要保证项目的公益性,从而保证公民的效益水平。

(3)PPP模式具有利益与目标的不一致性。

(4)PPP模式风险的分担具有区别性。PPP 实施的核心是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共担。PPP模式的参与方各自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各方长处分担并化解项目风险,共同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PPP 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

1.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可以划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的特点。纯公共产品是指不同消费者之间的使用是独立的,不会相互影响,一位消费者对该类物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使用情况。

2.项目区分理论

项目区分理论是指按照项目的性质与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该理论被较多的运用于公共设施建设领域。按照该理论的指导思想,首先识别该项目的特殊性,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差异化投融资战略,最后确定出资主体、权益归属和运转模式。

3.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基础理论,它不仅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有代表性地提出了委托方和方。委托理论的主要思想认为,委托方可以通过签订协议或契约要求方完成相应的目标任务,关系双方互惠互利,同时实现彼此的利益最大化。

4.市场失灵理论

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部或者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出现差错,无法按照市场机制正常运转。市场失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市场失灵为商品和劳务分配在外部负经济效应、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下出现运作失灵或者是调节收入分配机制失灵的现象。

三、PPP融资模式在污水处理企业应用的必要性

1.PPP融资模式有利于缓解融资困难状况

污水处理企业是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进行治理和再利用,对节约用水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水源受到了严重污染,水资源形势日益严峻,为了保证社会公众可以正常用水,废污水处理是当前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污水处理的需求也将随之递增。PPP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水污染治理行业的推广和业务延伸带来机遇。打破原有的污水处理项目政府单一投资模式,通过竞标方式引入具有经济能力、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的社会资本有利于解决污水处理企业的融资困境。

2.PPP融资模式有利于分散和控制项目的运营风险

PPP模式的实施规则使得私营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合作、共同协商,联合决策项目的重要事项,对项目的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在项目的日常运转过程中,私人机构对风险的敏感性更强。私人机构会对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进行合理的评估,强化可行性分析阶段的风险评估。在项目的投标谈判阶段和建设运营阶段,私人机构会利用其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经验等??势资源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项目运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