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数学课程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 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朝气蓬勃,极富生命力的学科,能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他能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迎接未来那些令人振奋的挑战。”所以,我在上数学课时以课本例题为切入点,不仅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还通过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的深入审视,将原问题引申为能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学习并能激发其数学创新思维的活动。有时恰到好处地适当改变课本某些问题,使原来封闭的问题变为探究题,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觉地、主动地直接参与思维的全过程,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例如:八年级下册“相似图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已知:在RtABC中,CD是斜高。求证:ACD∽CBD∽ABC。这是一道条件和结论明确的题目。当把它的结论隐去,改编为:“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并加以简单证明。”变为结论探究题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了一种又一种的结论。
比如:由三角形相似得到比例关系,及由比例关系得到等积式。这里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结论改变,就使一道单一题变为内容丰富的探讨题。在学生轻松地、兴奋地解决以上问题后,教师再引导进一步讨论:上面得出的结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可以证明勾股定理:也通过面积法,求出斜高等。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
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如果把条件与部分结论互换,命题仍然成立吗?由4人小组讨论,自编题目,学生又提出了多种互换的后的情况。如:①已知:∠1=∠B,∠2=∠A,求证: CDAB(成立)。②已知: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③已知:CDAB,求证:∠1=∠B,(成立,可以;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等等,还有很多情况,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针对这些题目与探究,教师再进行点评,指出其本,并把一些结论留做课后讨论,通过这样的演变和探讨,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从而达到了探究性学习与做一道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改变例题和习题的方法很多,可以是隐去结论(结论探究),也可以是条件与结论互换(条件探究),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推理探究),联想、类比(综合探究)等等手段,使原来相对封闭的题型更具活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更有发挥的空间,让教与学更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2 设计探究性习题课,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进一种疲劳、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几节这样的探究课,将会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美感。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溶剂溶质问题这节课时,打破了原来的常规的问题,而把它设计为问题:“现有含盐4%的盐水600g,含盐12%的盐水500kg,另有足够多的盐和水,要配制成含盐10%的盐水600kg。①试设计多种配置方案;②比较哪种方案较实用合理。
教师提出这样的实际问题后,学生根据经验很快就出现了多种方案,然后由教师收集分类,主要归纳为:方案1:取盐和水直接配置(应用质量分数公式);方案2:取含盐12%的盐水若干,再加水(稀释问题);方案3:取含盐4%盐水再加盐若干(加浓问题)。
学生由此得出: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并且点明本节课的意义,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再根据实际意义,选出最佳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者提出表扬。
课后同学们的评价是:“有新鲜感,生动有趣,开拓了思路。”由此可见,这样的探究性习题课,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 配置相应的探究性习题和作业,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现在,教科书和作业中的习题,主要是传统封闭题,它的已知条件和结论都是确定的。这种方式使得运用知识的思维极具单向性。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练习的方式和作业的形式,对作业进行开放式布置,可以使知识的使用密度得到提高,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等手段提高思维的探究性和发散性。
例如,我在教学中曾结合教学实际,布置学生自己编制一些数学探究题,自己去猜想,自己去论证。布置作业时,针对此类题,请同学进一步把它改编成一道结论探究题和条件探究题。对结论探究题,其结果不仅有原结论,还得到了较隐蔽的结论。而对条件探究题的编制,由于当条件改变为:已知BG=DE及正方形ABCD时,四边形GCEF不一定是正方形,所以改编过程中还需增加条件。这不仅提高了难度,也使得结果更多样化了。
教师在作业反馈前,先请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使GCEF为正方形时需要增加条件及条件的个数,然后集体讨论得出较简捷和优化的结果。这样的练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这种自编探究题,让学生在直觉的支配下,不断地去猜想、论证,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系统更趋完备。
4 创设探索空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数学活动课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创设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与实践,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外活动课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探讨,启发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引申、拓展,帮助和鼓励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或学习心得。例如:在讲完因式分解和判别式后,让学生写了“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和“判别式的应用”等小论文。很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了因式分解很多不同于课本的方法,而对判别式的应用,更是进行了分类讨论和研究。
另外,在活动课中我们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利息、税收折扣、分期付款问题,比较两个商场的让利措施哪种对消费者合算等问题(直接打折与满200送80)。让学生走出教室,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活动课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尝试着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做,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的想象能够展翅飞翔。
在课堂教学这个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上,引入探究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它要求教师将以更新的思想和更新的方法面对挑战。
5 鼓励质疑,培养其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前奏。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我总是想方设法“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例如在“角”一节的教学中,引进概念之后,针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在学生思考之余提出问题:射线绕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还有什么?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①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有关吗?②在直线上取一点的图形是平角吗?③周角与射线有什么区别?以使学生在疑中学,在疑中解疑,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6 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做到:①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去估算、猜测、推断、计算与验算;②指导他们去分析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发现、分析、解决问题。③在教学几何题时,不暗示学生操作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践、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④在教学解应用题时,我总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提出预习要求与目标。上课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让学生从讨论中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习惯。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复习课;有效生成
目前,在初三阶段,复习课占了大量课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难上,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长期以来,对初中复习课教学改革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对一线教师而言,怎样在复习课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很少。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是教师应重点关注并着力探索的课题。
一、当前初中数学复习课的现状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了很大转变。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由于复习课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都接触过,比较熟悉,加之考试等方面的需要,教师在处理上往往会使复习课的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复习的效果不够理想。在数学复习课的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套用新授课、练习课的经验与模式来组织复习课的教学。当前在数学复习课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课前预设”的淡化
“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是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可许多教师认为复习课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因此在备课时,并没有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学生的潜在状态及发展可能等方面进行“预设”,影响了教师在课堂动态的有效调控,对一些可以预设的问题设计或答题困惑缺乏必要的应变条件,削弱了教学的实效性和生成性。
2.“课堂生成”的阻滞
许多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往往一人在唱“独角戏”,把自己的臆断和想法强加于学生,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教师讲的很辛苦,学生听得也很累。这种不注重学生“课堂生成”的复习课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课堂效果”的弱化
有些教师在上复习课时,不能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课上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课堂,怕复习不完而一味地“照本宣科”。有些教师按部就班地对试卷或作业予以更正,对学生闪现的生成知识或问题采取避重就轻的方法,导致复习课的僵化和无趣。
二、数学复习课与有效生成的科学解读
1.正确认识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功能
(1)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复习课要设计知识综合应用练习,促使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整理能力,促进知识结构系统化。复习课应根据复习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分类、整合已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
(3)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3.有效进行问题的科学预设
(1)问题预设要有层次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距明显,因此设计的习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发生。所以应多设计递进式习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问题对知识的覆盖要全面。要突出重点,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方法的探究过程。问题与知识的对应关系要明显,要有利于明确联系方向,有利于引导学生联想。对一个问题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逐步延续伸展,在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的同时,让学生思维变得更为深刻、流畅。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整,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数学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三、数学复习课“有效生成”策略的建构与实践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正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作为数学复习课,更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学生体验,促进课堂生成,让课堂生成成为数学复习课的亮点。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策略;问题设计;鼓励;激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知识体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框架,挖掘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内涵的策略性知识,多维度设计数学学习策略性的问题,通过日常的课堂提问机会更可以加强学生不断进行相关策略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对数学思想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品质。
一、培养多维度的数学学习策略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表明,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教学框架维度、探究数学学科内容中的内在的策略问题、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维度等几个方面的可以设计很多数学学习的策略性的问题,恰恰这些问题是公共的问题,这些问题又能往往将课堂教学和数学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策略训练想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数学自主的学习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和构建策略性问题
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为出发点,积极探索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案教学,构建了一整套的学习准备、探索提升和反思检测等环节的体系。
在学校准备的过程中,可以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经验、情绪、工具准备等方面的设计策略性问题,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概念”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课前设计导学案导学问题:为了更好的学次函数,我们应该回顾和熟悉那些相关知识?又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设计问题:在生活中,你观察过一些轴对称图形吗?能举例说明吗?通过一系列和生活相关的观察,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生活经验进行的提炼和反思。
在探索提升中,探索中的策略性问题,重在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在充分挖掘蕴涵于数学知识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易于小组谈论探究的策略性问题,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方式与一次函数进行类比,通过特殊化策略,从简单问题入手进行探究。在导学案提问题时可以这样提问“我们一般从哪里去研究?”这样促进学生形成方面的策略性问题,侧重学生认知策略,从复述到精加工再到组织的学习和练习的,让学生可以清晰的理解数学要学习的概念,深入理解公式和法则,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在通过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学生通过总结整理,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对此可以设计导学案的语言是: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对函数的理解吗?你可以举几个生活中有关函数的真实例子吗?
在最后一个反思检测中,我们可以设计反思性的策略问题,反思是学习的必要环节,让学生通过反思,深入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其中蕴含的熟悉思想和方法,在这一阶段的问题设计中可以这样提出:在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之后,你有哪些收货?还有哪些不清晰地方,在比如设计拓展性和延伸性问题,促使学生由此及彼,建立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三、学科内容维度设计策略性问题
从学科内容的安排维度上看策略性问题,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的整体性和全局性来掌握学科知识的内涵。我们可以以二次函数为例子说明,从知识的内容结构上分析,二次函数包括了定义、图像和性质以及最终的应用四个部分。我们从数学思想层面来看二次函数,始终贯穿着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的观点,同时二次函数由于与其它二次三项和一元二次方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对进一步的熟练掌握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四、从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维度设计策略性问题
从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的维度思考,可设计引导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问题。如在探究新知识前可问:“你准备如何去研究它?”在学习新知识后可提出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的问题;在新知识探究过程中提出监控、调节的问题.如在面临问题和策略选择时,可以问:“现在面临的是什么问题?该选择什么合适的策略?这种策略的使用条件是什么,是否符合当前问题所提供的情境?这种策略的使用程序是什么?‘你所选用的策略是否有效?无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重新选择什么策略?”或“你选用的策略为什么有效?该策略的有效价值是什么?还可运用于其他类似的地方吗?
五、总结
从上述维度设计数学学习策略性问题时,可对这些问题优化组合,然后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提出并安排相关的策略性问题,力求将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学习策略融为一体,让课堂提问很好地承载起知识、方法、策略等的学习与训练的多重功能。
参考文献:
[1]马登元,杨婷.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思考[J].考试(教研),2010(09)
[2]张世红.浅谈数学策略性教学[J].华章,2011(10)
[3]王思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思路与反思[J].中学数学月刊,2009(09)
[4]刘元宗,赵武超.中学数学课程与问题解决探索[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5)
关键词: 初中数学应用题 特点 模型 “建模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应用题是中学阶段体现数学应用性非常典型的内容,是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一个窗口,是目前检测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而应用题的解决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新课程数学教学的经验,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提出一定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总结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应用题呈现的特点
初中数学新教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同时新教材中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结合新教材中应用例题,笔者总结出新课程中应用题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应用题编题范围的广泛化
原教材中应用题的取材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涉及行程、工程、材料、零件、销售、生产、度量、比赛等背景的问题,内容陈旧,范围过窄,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新教材中应用题的问题背景就相当丰富了,涉及建筑、自然、材料设计、人口、经济、环保、交通、雕塑、数学史、城市规划、生态、健康、工程技术、军事、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且日常生活中的闹钟、扑克牌,家里铺的地砖,周围的高楼大厦、花园、电梯、登山缆车,老井上的辘轳,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浩瀚宇宙中的行星运转都可成为应用题的背景。
2.应用题取材的生活社会化
新教材中应用题的取材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提供了贴近他们的生活、真实而富有挑战性、关注社会发展的学习素材,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新教材的应用题中有学生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东西,如:书桌、铅笔盒、笔筒、足球、钟表、方向盘、小动物等。
3.应用题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原教材中的应用题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新教材中应用题的呈现方式结合表格、图像、图片、对话、寓言故事等,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了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表格式应用题除了具有直观、简明扼要、对比性强等特点外,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按照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既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统计与概率部分提供了大量的表格式应用题。例如,新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78页习题第2题:2000年9月28日,我国选手伏明霞、郭晶晶分别获得悉尼奥运会女子三米板跳水冠、亚军。告知获得前六名的选手的决赛成绩(分数),试计算各个选手5次跳水成绩的平均分和方差,并比较这六名选手的表现。
4.应用题注重突出建模思想
数与代数领域,数学建模是一条主线。该领域中的方程、不等式、函数都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模型: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反映了均匀变化的规律。空间与图形领域强调几何建模过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较之其他模型更直观、形象,更宜于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新教材中的应用题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来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这事实上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途径、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所以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渗透数学建模的意识。
二、帮助学生归纳常见的初中数学应用题模型
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材及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数学应用题题型的归纳,我们可以发现初中数学应用题出题的模型范围基本上都是紧紧围绕考试大纲的,变化的只是具体的实际生活案例载体,但是经过抽象后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基本上都是比较集中的。鉴于这种规律,结合新课程数学知识点中出应用题的高频率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对知识系统性掌握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初中数学应用题常见模型作一个基本的总结与归纳,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中最容易出应用题的知识点多集中在方程、函数、不等式及统计等方面,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对以上各类数学应用题模型的基本题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教师在这样总结的基础上还应针对各类模型选取与之配套的例题来进行讲解,增加学生对数学应用题模型类型的掌握。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应用题模型在知识点上跨度比较大,因此这种教学策略一般适合在初二下学期,以及初三年级进行。
三、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把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不同于一般的模型,它是用数学语言模拟现实的一种模型,即把一个实际问题中某些事情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成数学语言,近似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变化的过程。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步骤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数学模型(建模);二是运用有关知识求解数学模型(解模)。建模就是构建适当的数学关系(如公式、函数、方程或图形),使原来的问题情境转化为易于解决的问题的解题方法,解模就是从题设条件和求解结论中得出启示,构造出一些新的数学形式,通过对这些数学形式的研究可以得出解题思路,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在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就不能以追求讲解应用题求解结果为目标,而要注重初中数学应用题过程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怎样去建模,并结合新课程中应用题解题的一般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掌握以下的建模流程,如图1所示:
下面通过一道初中新课程教材中比较常见的应用题类型来说明建模过程在数学应用题求解中的重要流程与作用。
例题:东方超市销售一种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经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销售出500千克;销售单价每涨价一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
(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月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
(2)商场计划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
这是一道与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应用题,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营销问题。根据上文分析的建模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候就要鼓励学生从这些日常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来,结合这道具体的例题,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进行转换时候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数量关系:
销售利润 = (销售单价 - 销售成本)×销售量
销售量 = 原销售量 - 滞销量
销售单价 = 原定单价 + 涨价
明白了这些基本模型等式之后,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则每千克的销售利润为(x -40)元;月销售量为500-(x-50)×10千克;月销售利润为(x-40) ×[500-10(x-50)]元。
所以问题1的解答为:当销售单价为55元时,月销售量为500-(55-50) × 10=450(千克),所以月销售利润为(55-40)×450=6750(元)。
但是当销售单价为60元时,月销售成本为:40×[500-(60-50) ×10=16000(元),根据“月销售成本不能超过10000元”,所以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80元。
通过上述这道例题可以看出,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出题目所给出的实际问题中蕴藏的数学模型及等量关系,然后将实际问题直接转化成为纯数学问题,得到数学模型的解之后再回头代入实际问题之中,从而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应用题学习方面的要求还是比较高,教师应该在充分领悟到新课程标准对应用题教学要求基础上,推陈出新,讲究应用题教学方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韩跃钦.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应用题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8).
[2]张婕. 新课程下的应用题教学[J].成功(教育),2007,(10).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 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61-02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特殊中职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
部分特殊中职学校是从各省市残疾人培训机构演变而来,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都是边实践边摸索,无规律可遵循,无经验可借鉴,大部分简单照搬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的职业教育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不强,理论过深、过难,容量过大,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种种阻力与不适。
1.2 特殊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来自非特教专业
特殊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来自非特教专业,或从普通教育系统转行而来,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不适应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情况。各特殊中职学校自己定专业、选教材,教师缺乏专门的培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民间联系的状态。
1.3 残疾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进展较为缓慢
如中职视障生只有专业课教材,缺少文化课教材,推拿按摩专业中职教材采用双拼盲文,而高职专科和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教材采用现行盲文,衔接起来比较困难。另无专门针对听障生的美术教材,普通中职文化课教材对听障生来说偏难、偏繁,未考虑他们的认知特点等。
《国务院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劳动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提出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时,也特别强调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新时期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教育改革必须深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微观层面,探寻出一套既切合残疾学生实际,又能满足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有的放矢地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最大程度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针对特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湖南特教中专)根据自身实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夯基础、拓口径、强技能、提素质、助融入”的残疾学生培养模式,按照残疾人生理特点和市场所需,从实际出发,确定按残疾人分类、按岗位分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统一的残疾学生培养方案,以帮助广大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
2.1 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湖南省特教中专对学校两大传统专业――美术和推拿按摩专业的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有的放矢地增减相关课程。
首先,调整专业课与文化课比例。参照普通职业教育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比例和课时分配为7∶3或6∶4的比例,根据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情况,调整美术专业整体专业课和文化课比为6.7∶3.3,调整推拿按摩专业整体专业课和文化课比为7.6∶2.4。
其次,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关系。我校美术专业学生的主体是听障学生和肢残学生,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于较深的理论知识难于接受和理解,因此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上更偏向于实践操作。推拿按摩专业教学对象的主体是视障学生,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学生难于接受较深的医学课程理论知识,因此实施分层教学,理论课和实践课坚持“重实践,理论够用”的原则,夯实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技能。突出专业临床课如《伤科按摩学》《内科按摩学》及《病理学》等课程,加大其比例,适当删减临床应用较少的课程,如《中药学》《方剂学》。
2.2 拓宽培养口径,增强适应能力
在课程体系调整的过程中,各专业都细化了专业发展方向,力求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专门性人才。如原有的美术绘画、工艺美术、美术设计3个专业是借鉴高职院校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课程体系涉及的专业面太宽,涵盖范围较广,部分课程知识的实用性不强。结合市场调研的实际情况,将3大专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专门化和细化,将美术绘画专业分为油画和中国画两个方向;将工艺美术专业细分为陶艺和木雕方向;将美术设计专业整合为一个平面设计的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新增服装制作专业。推拿按摩专业设置按摩技术和医疗按摩方向。
一年级第一学期按大专业平台组织教学,选取构成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构建大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后,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末进行专业分流,以满足学生兴趣、身体状况及适应分层分类教学需要。专业方向的选择采取学校引导、学生申报的原则,结合相关考核、考试确定。专业方向确定后,按专业方向分班进行授课。
2.3 实施“三地”建设,强化实践训练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湖南省特教中专致力于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着力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实践型课程体系。
学校规划建设了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先进的实训场所。如针对推拿按摩专业建立了近2000 m2的技能实训室,包括练功房、足浴房、个性化模拟实训室、解剖室;另建设有工艺美术专业实训基地,包括陶艺室、木雕房等,设置了专门的美术设计机房。将推拿按摩、工艺美术、美术绘画、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服务场所、生产车间有机结合。另和长沙市按摩医院、常德市卧山夫烙画有限公司、长沙惠迪数码公司等十几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之成为我校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3 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在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的大前提下,我们考虑自身的定位与其他职业教育有所不同,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以突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实际需要,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1 突出专业核心,强化技能训练
根据专业的定位,对专业课的内容进行了压缩、更新和重组,减少课程门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拉长课时,缩减了部分专业课学时,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浅显易懂,降低课程难度,增强实用性;根据就业岗位的需要,增强实践性强的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实践环节。
(1)美术专业教学内容具体调整措施。
美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一期进校时,专业基础课基本相同,以《素描》《色彩》为主,增加课时,从原来的5周延长至7周;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3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构成艺术》课程,压缩学时,从9周减少至6周。一年级二期至二年级,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结合专业基础,选择美术绘画、美术设计、工艺美术三个相对专业化、精细化的专业技能方向。
美术绘画专业主干课程由14门精简到10门,将核心课程《油画静物》《油画花卉》《油画风景》《油画人物》的课时延长半学期或一学期。工艺美术专业由以前的陶艺、木雕和漆画杂糅在一起的大专业细分为了陶艺和木雕两个小方向,其核心课程课时达到三学期,围绕着陶艺和木雕制作进行。美术设计专业定位在平面设计,核心课程以《pop字体设计》、《海报设计》《photoshop》《coreldraw》为主,课时达到一学期或一学年。
(2)推拿按摩专业教学内容具体调整措施为。
首先结合专业特色,突出盲文教育。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开专业学习,特别突出一年级学生对盲文的掌握。
其次根据专业定位,重组更新内容。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拉长课时,缩减了部分专业课学时;理论知识要求浅显易懂,降低课程难度,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第一学期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升综合素质,为专业学习打基础。第二学期至第五学期: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结合专业基础,选择小的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分按摩技术方向和医疗按摩两个小方向,掌握相对较专业化、精细化的专业技能。
(3)文化课程的具体调整措施。
在文化课教学中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职业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特殊职业教育的性质自编文化课校本教材。适当调整文化课比例,如语文由原来开设5学期改为4学期,第二年由周4节改为周2节,数学课由开设2学期改为1学期,适当降低难度。推拿按摩专业结合专业特色,新开一学期英语,增开一学期盲人计算机,为视障学生融入社会奠基。
3.2 整合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残疾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听障生和视障生均存在认知感官的特殊性,现行的大部分中职教材大都不适合我校学生使用。我校先后组织各专业老师投入大量精力,编写了《德育》《实用按摩人体解剖学》《聋生实用阅读写作教程》《聋生素描》《法律基础知识案例集》等校本教材。
推拿按摩专业老师编写的《实用按摩人体解剖学》结合了专业特点和视障生、低视力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人体的九大系统进行阐述,与按摩中常见疾病的发病部位和发病特色相联系。美术专业老师编写的《聋生素描》针对视障生认知能力的缺陷及与教师、同学间沟通渠道的不畅,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为夯实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服务。
文化课教师编写的《德育》《聋生实用阅读写作教程》《法律基础知识案例集》填补了特殊中职教育文化教材的空白,帮助教师走出“无米下锅”的困境。如《聋生实用阅读写作教程》在“构建聋生丰富的语言库、渗透语言点弥补语法缺失、习题训练形式多样化生活化、应用文写作结构模板化、口语交际以‘写’代‘说’”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符合视障学生特点,能较好满足听障学生交流、就业、适应社会的需要。
3.3 培养学生兴趣,开设专业选修
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展提升其专业能力,开辟新的就业创业渠道,每学期第2周后,各专业会推出3~8门专业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课程。如十字绣和丝网花是近年来市场上十分火热的一个产业,因其品种繁多、实用性强、材料易得、工艺简单、易学易掌握、操作便捷见效快等特点,被人们广泛流传,且适合听障生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学校开设后深受学生欢迎。美术专业先后还开设过工艺品制作、串珠、丝带绣、刺绣、水彩画艺术、速写等20多门选修课程。推拿按摩针对学生视力的差异,提供了医用心理学、中医养生学、针灸、中药方剂等课程供学生选择。
3.4 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残疾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且层次程度不一,为了提升他们的素质,在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同时,学校还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礼仪》《科普知识》《文学欣赏》《聋生国标》《盲生声乐》等课程。针对部分视障生和听障生入校前无学习经历,表达能力差的现状,第二学期开设《现行盲文》《双拼盲文》《手语》课供其巩固和提高,并为视障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基础。学期中开展“师生共创手语角、盲文角”活动。学校还组建了学生声乐队、器乐队、舞蹈队等兴趣小组,通过各种形式教学内容的提供和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4 结语
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有效性、实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原则,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理念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核心。我们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拓宽培养口径、强化实践训练等措施不断优化课程体系;通过突出专业核心、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专业和文化选修课来精选教学内容。期望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和甄选,促使特殊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结合,与学生实际结合,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为今后谋得生存尊严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宁新.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 新课改数学教学数学教师新要求
中学教学中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论文摘要: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下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对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新课标》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无论是基础理论、知识结构、还是内容安排都有较大的变化。在这种要求下,教师们就需要更加注重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为此进行积极的探索。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经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作者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颇有心得,写下几点感悟,求教同仁。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数学科目贯穿于我国学校教育的始终,是高考考核的重要项目,是初中教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标教学政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为有效提高学生数学成绩,解决初中数学教学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本位的基本原则,并借助现代高科技教学技术,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创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思念,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并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初中数学成为学生有效学习其他学科的“敲门砖”,推进初中数学课程素质化教学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致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大限制了初中数学实际教学价值的发挥,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明晰教学环节或是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失误,为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1.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实现
初中数学教学涉及知识点较多,教学任务重,并且直接面临着高考等现实问题,为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紧凑教学环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能抽出一定的时间当堂测验所学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在这种“被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去发现初中数学的内在魅力.
2.把提高分数作为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唯一目标,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依旧将分数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标准与原则,以高考考核题型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重点,并且为巩固教学效果大量设置重复练习题,使学生在无尽头的“题海战术”中逐渐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厌烦感,无法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节省教学时间,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知识点讲解与解题技巧的机械传授,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根据教学内容实施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寻找解题新思路,从而使初中数学教学成为“应试教学”的牺牲品.
3.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教学手段的意识
为保证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团队的稳定,大多数初中院校都倾向于选择教龄时间较长的“老教师”,这种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效保障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但是也具有诸多方面的现实缺陷.首先,老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技术了解甚少,因此也就无法利用现代科技促进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多样化.其次,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不利于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更多教师满足于现状,缺乏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初中数学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使初中数学教学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
二、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教学方式之一,通过科学划分小组、设定小组学习任务、评比小组学习成绩等方式,使学习成员各尽其责,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与主动性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地操作的综合能力体系.另一方面,要适度引导小组之间展开良性竞争,定期举办“小组竞赛”活动,要求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并在小组内部解决学习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通过提问、检测等方式为小组预习成果打分,选出“最佳合作小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保持对探究性教学的高度热情与激情.
(二)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职欲望
情景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包括实验操作、语言引导、情感激发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最大限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如何在讲到几何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图形,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何体,发现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与直观观察教学对象,深刻理解教学知识,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与成果.
(三)改革初中数学考核制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初中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建立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保证初中数学实际功能的最大化,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与考核体系,具体来说,首先,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期末数学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参与解题的主动性等等,以此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改善当前初中数学考核制度重分数、轻参与的现状.其次,要借助学校的力量举办多种形式的数学竞赛,以一题多解、总结解题规律、处理实际问题为主要竞赛形式,鼓励学生结合数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打破应试教育单纯关注理论学习的误区,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