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

第1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创设情境就是提供综合反映学习内容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实材料或真实情况,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的过程。创设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的想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求、社会热点、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名人典故等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投影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的动画片《成龙历险记》的图片,简单介绍故事梗概,赞扬成龙、小玉的社会责任感,不畏困难积极想办法克服的勇敢的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设问]如果今天成龙、小玉正在完成一项危险的任务,我们是否要帮助他们?于是有同学问“任务在电脑上吗?”“什么任务呀?”“怎么帮助他?”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出现在孩子们的脑中。他们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同学们的正义感膨胀,参与行动的积极主动性高。真实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触发了学生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为让学生自己提出任务作好了准备。

二、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轻松自如

(一)提出任务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出任务是学生提出自己的实践内容或学习目标,即我要做什么或学会什么。这些任务往往是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或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具有很强的驱动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通过刚才的情境展示,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这些任务放在什么地方,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有的同学说:“老师,只要你告诉我用什么工具可以找,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也有同学说:“老师,只要你给我一点时间,让我试一试,我一定能把它们找到。”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提出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设想不仅各具特色,更体现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我想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吧。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从此学生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学习过程。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

任务驱动,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线索,通常教师可以把一个任务巧妙分解成几个支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经过自主探索和老师的提示,或小组合作自行或共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重点环节。建构主义强调,当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等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任务后,这时我只告诉学生们:“这次行动的名称叫‘正义行动’”,至于文件夹在哪里,如何找到它,如何执行它,这些都让学生独自探索去了。再如在找到正义行动文件夹后,执行任务时,学生就问:“老师,我们如何同时选择多个文件?”我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提示。对于“复制与剪切”效果不同,“回收站的相关操作”允许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三)合理设置情景“误区”,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常规的办法当然有很多,或采用多种形式的启发式教学,或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等等,有的时候恰当地采用一些反面引导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快乐大闯关”任务中我设置了4个关卡分别是:①搜索《我最棒》文件夹;②删除《我最棒》;③搜索《成功的秘诀》;④复制到桌面打开阅读。其中任务②用了点小心思是一小陷阱,因为删除《我最棒》,《成功的秘诀》将无法搜到。设计目的:搜到《我最棒》文件夹后,出于好奇,同学应该会打开从而看到,第三关将要用到的《成功的秘诀》文件,将其复制出来,从而成功的完成任务。而我们有些同学他们求胜心切,往往会丢掉自己的好奇心,不打开文件夹,直接删除,从而落入“预设的陷阱”。本关目的有二:一、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情感教育:①告诉学生无论何时好奇心是不可丢掉的财富。②落入陷阱后应及时想到脱困方法即还原文件,而不应纠结于搜索。目的:提醒学生,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你将得到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

三、关注差异,多种评价,教学过程优化

第2篇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是根据对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一、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不是指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习,它包括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等几方面,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着重起到领导、协调和指向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方法

自主学习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和情感因素,提倡学习者要有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空间。其根本目的是要调动人的主观因素,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1.重视课本阅读,善于提炼发现

虽然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复杂,许多的定理、概念、结论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验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仍然离不开课本。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看书时有浮躁心理,往往匆匆浏览一遍就万事大吉,找不到课本中的重点、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2.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3.鼓励提问质疑,锻炼思维敏捷力

现在高考,选择题的解法训练有许多,有的是通过计算才能得出结果,有的用到排除法,有的用图像法,有的是根据概念选择正确答案,还有的是多个概念或定律的交差判断题。在解题时,让学生养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在已经得出某个选项答案后,还要进一步搞清其他几个选项的错误原因。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巩固所学知训,提高质疑能力,锻炼思维敏捷力。

4.学会融会贯通,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物理最简单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使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5.倡导合作交流,提升创新思维才华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的概念、定律、定理、结论都是实验结果的体现,也需要经过实验来验证。

6.注重总结反馈,强化自主研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学认为,回顾和总结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不仅教师在课后需要反思重建课堂教学,小结课堂教学的感想,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回顾、总结、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课后复习环节可以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说可以指导学生写 “一课一得”;让学生对同一类物理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要求学生总结自己作业或试卷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几个误区

1.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例:某位教师在上《磁生电》这节课时,通过奥斯特实验导入课题,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学生讨论后紧接着提出磁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然后就让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情况下磁会生电。结果实验室里热闹非凡,学生乱七八糟开始动手了,有的把线圈塞入磁体中,有的连好电路后线圈乱动后发现电流表动了,就高兴的说有电产生了,但究竟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却没有结论。

2.自主学习教师包办

例:另一位教师在上《磁生电》这节课时,同样通过奥斯特实验导入课题,让学生逆向思考磁是否也能生电,学生猜想能,紧接着提出自主探究课题“磁什么情况下才会生电”,探究开始老师先介绍器材,然后让学生连接电路,思考一:磁性的强弱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学生就动手实验;然后汇报实验结论;老师又提出思考二:不同的载体单根导线,匝数很多的线圈是否影响电的生成,学生又动手实验,然后又汇报实验结论;老师又提出思考三:当导线朝不同方向,上、下、左、右、前、后运动时,是否会有电产生呢。学生又开始实验。最后老师引导学生画出磁体的磁感线,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磁生电的条件。

3.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耗费课堂时间

在新课标实行的初期,学生因为不是很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所以和老师的合作有一定的困难,他们也还不能熟练把握新的教学理念。所以很多老师都认为新课标施行起来慢,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或者深度,有时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而且学生能解决的也只能是几个表面的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大班额教学;讲究方法;营造氛围;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87-01

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潮之一,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能力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正是在充分借鉴集体动力理论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思想。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本文旨在探讨培养小学语文大班额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必要性,体现新课改要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不是指学生自己去学习研究,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科学指导下的学习,它包括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学生自主总结复习、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自主进行课外研究等几方面,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都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老师着重起到领导、协调和指向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教学目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是教师教学中逆向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再现,是质疑、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大胆创新的结果,是探索与研究的必然,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自主创新的最终体现。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主动性,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概括能力。对于性格内向、不敢举手的学生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发言,消除其胆怯心理。

3.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的敏捷性,鼓励提问质疑

在课堂上,教师应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生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也由他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可以离开座位,可以自己选择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组成小组学习;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随时做好回答其他同学提问的准备。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做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参与探究。这样的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教学《九寨沟》这课前,笔者想:九寨沟的风光是美丽的,可对于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九寨沟的美丽景色;可以通过赏析词句来进一步理解;还可以大量补充课外的音像图片资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如果这些方法都运用,显然在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后来想到既然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学习,那何不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呢?于是,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平时运用的五种学习方法:读读议议、想想画画、赏析词句、质疑解疑、查找资料,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学习《九寨沟》;可以按相同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临时选出的组长的带领下学习。"这一下,教室里热闹起来了,他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埋头作画,有的圈圈画画,有的热烈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既有个人代表小组交流的,也有整组参与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现在小学教师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的少,甚至课堂上只是自己讲,不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笔者认为这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病因。教师们普遍认为,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式教学,会大大影响到教师的讲课,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新课程体系中,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学习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不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提问、质疑和猜想的环境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思维敏捷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培养合作探究能力科学性,教师要讲究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18-02

《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个诸葛亮。”说的是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共同发展。另外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体现了学习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强学习密度,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形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动探究意识呢?

1 建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意识

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必须先建立合作小组。我一贯在建立合作小组时采用同桌两人,或前后桌四人的合作小组,实际上这样随机结合的小组往往会更方便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分组既节省时间又避免因分组学习噪杂慌乱局面,在教学时有的组讨论的十分激烈,个个争得面红耳赤,而有的组则一声不发。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不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四人或六人的小组,还要给组内的每个成员一个特殊任务。如将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学生可以让他当“小组主持人”负责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让平时比较认真听讲的学生当“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同学的发言情况。让善于表达、善于总结的同学当“汇报员”负责把小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让比较胆小,不善发言的同学当“监督员”负责监督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再让小组成员为自己的合作小组取个名字,这样更可以增强小组凝聚力。

2 激发合作兴趣,引发自主探究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愿学、乐学、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如何做到激趣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情境合作学习激趣。许多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以书讲书,那么学生一定觉得枯燥无味。其实,在讲授新课之前,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把学生带入你所创设的情境中,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新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向学生讲述了搜集西沙群岛的一些丰富物产或图片,我又结合自己上网找到的一些西沙群岛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作了进一步介绍。学生深深地被西沙群岛的丰富物产吸引住了,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课文中所描绘的西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改变教法合作学习激趣。如果每个教师每天都用同样的教法来向学生授课,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厌烦,缺乏趣味,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打击。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创新,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生字时,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先自主想办法来学习,不懂得在组内质疑、解疑的同时,交流识字小窍门,并多种方式合作学习,如:“猜字游戏”、“抢读字”等形式。又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我抓住问题“蛇与庄稼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并且允许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就选择画画法,有的学生则选择列表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合作学习,还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培养合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合作,顾名思义,当然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作为,发表自己的想法,相互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而实际上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具有好动、好胜、喜欢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都是自己说自己的根本不懂得听别人的意见,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最基本的合作能力 “听、想、说、动手”。“听”就是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见解。“想”就是有独立思考,把听到的认真思考一下并判断别人的话是否有道理,与自己的观点是否相同,有否补充和不明白的地方。“说”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动手”就是动手记住问题的关键。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男孩》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说出来,一个同学在说时,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这个同学说得与自己想的相同吗?有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轮到自己说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全部说出来,最后再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合作能力,合作效果、学习效率都大大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通过评价,强化合作意识

《2011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评价学习过程,又要评价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要评价他们在合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针对四人小组,在评价方式上,我采用下面几个方面:①小组中各成员的参与情况;②小组完成任务情况;③小组中合作的协调性。还可以给受表彰的小组一些特殊的称号,如:“创新之星组”、“好孩子标兵组”、“黄金搭档组”等等。这样充分激发学生的群体效应,强化他们正确的合作技能,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5 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探究能力

第5篇

一、自主识字,感受乐趣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 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彻底改变老师的“全盘授予”,放下教者的架子,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母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儿童在学汉字之前已通过口头语言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语词汇,而美丽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儿童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识字课堂。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运用儿童已经熟识的语言材料,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成为了识字教学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最终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识字就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愿意识记的字、自己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老师的引导只是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点拨上。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说说,这些字中哪些是你认识的。当学生说出后,我及时鼓励他说“你真棒!”并问他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会说我是在阅读带音节读物中认识的,我是在广告招牌上请教父母认识的,我是……。“你真会识字,继续努力!”学生听到老师这真诚的鼓励,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增强了自主识字的信心。于是,自主识字的愿望更加强烈,自主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他们主动在家里、街上、商场等生活中识字,从而增加自己的识字量。他们还收集商标字及有关图片,剪贴成集,拿到班里向同学展示,并把其中的得意之作张贴在教室周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敢于当众表现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自主识字中,感受成功的乐趣。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做游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激发识字兴趣。《秋天》一文中,把生字藏在了画中的高粱上、苹果上、梨上,天空上的大雁上等,对学生们说:“老师带来了许多生字宝宝,他们很顽皮,想我们捉迷藏,看看谁能把他们找出来?”这样一引导,学生把学习生字当成了“捉迷藏”,都兴致勃勃地到画中寻找生字并认真地认读起来。学生在无意地学,在玩中学,并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识字。

另外还要注重个体差异,增强自信心的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是有差异的,为了让班中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问:“文中的生字,你们认识几个?怎么认识的?怎么能记住这些字呢?”这样一问,班里的学生纷纷举手,认读自己认识的生字,并能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有的用编谜语、加减法、动作模仿、形声字识字法等。在教“飞”的时候,有个孩子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他把两手往后一扭,身子往前一探,大声地说:“这是飞.”多么可爱,多么形象啊!课堂变得鲜活了,通过孩子们积极的自主学习,既教会了其他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加深印象,又增强了学生识字的自信心.同时课堂成了孩子们的舞台,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表现欲望日益增强,对自己又有足够的自信心,识字兴趣不言而喻了.

二、合作识字,体验情操

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自我意识又是在合作交往中产生并得取发展的。学生间具有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不断地“碰撞”、“互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也就出现了,这样就能得到充分的自我发展。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合作学习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我在教《外面的世界》这一课时,我说:“最近同学们认识了很多商店的名字,现在请你把认识的字告诉给自己的同伴”。接着就让大家拿着自己搜集的各种店名去找自己的伙伴相互展示,大声认读。这样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但会认自己收集的商店名称的字,同时还学会了对方展示的商店名称的字。各取所长,共同进步。

课堂上,我还经常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情况或组长检查所学生字、讨论问题、玩“给生字找朋友”的竞赛游戏。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快乐,记得轻松,又让学生体验到与伙伴合作的乐趣,体验到团结雅的高尚情感,还发展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探究识字,培养能力

新大纲强调: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数笔画、编字谜、编顺口溜等方法识记生字。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记忆。如:教“拍”字,我让学生做“拍手”的游戏,或做“拍手”的动作,看同学是怎样“拍”的。学生马上会发现,他们在拍的时候,手掌在互相碰撞,同时发出声音。于是顺口溜就编出来了:两手拍拍,掌声乒乓。还有的字既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也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来记忆。那么老师告诉学生,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来记忆字形,想说哪个字就说哪个字,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形成了师生互动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人文性和个性色彩。

探究识字就是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初步寻找出识字规律,培养自主识字能力。例如:学习“笔” 字时,我先出示一支毛笔问:这是什么笔?你是怎样记住“笔”字的?学生会说:我看见笔杆是用竹子做的,笔尖是用“毛”做的,我记住“毛”字加竹子头就是“笔”。如果碰到已学独体字与已学部首组成的合体字时,我会问:你用什么办法来记住这个字?学生会说:我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这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识字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并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三部曲 责任意识 合作探究 学习效率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们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这两者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精神。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也是一样,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们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笔者将对学生们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分为三部曲:责任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正确评价成果。以下,笔者就这三部曲分别来谈谈。

一、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对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探究精神是十分关键性的。合作是团体性的,而一个团体是由一个个的个体组成,个体的责任意识不强,那么整个团体的合作成果很难理想。有些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没有责任意识,认为合作是大家做的事,自己一个人对团队没有影响,不做什么也可以。而拥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做事不积极,懒散,且这样的思想很容易在整个团队中蔓延开来,最终整个团队就是松松垮垮,形如一盘散沙。这样不仅达不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初衷,反而影响整个地理教学的质量水平。因此,要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探究精神,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将合作探究中的努力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以这份责任来驱动着自己积极地与他人合作探究,为整个团队奉献自己的力量,与伙伴们一起进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呢?笔者认为,要培养起学生们的责任意识,那么就应该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唤起学生们个体的责任意识。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课时,笔者就给学生们举了一个例子,“在公共场所,看到水龙头哗啦啦地流水,你是在等着别人去关,还是自己去关?”虽然看似一个很普通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是“等着别人去关”,每一个人都这么想,都认为那不是自己的责任,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没有人主动去做。正可谓是“一个和尚有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我们应该意识到这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不要总是等待着别人先去行动。在团队的合作中,个体的责任意识更应该凸显出来,将大家共同的任务当作自己的责任,在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付诸行动。

二、积极为学生合作探究知识创造条件

培养起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们的合作探究活动积极的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合作探究知识,展现自己的风采。有些教师,往往将学生们之间的合作探究活动安排在课后,让学生们自由的组织进行,然而,这样的方式往往取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建议除了鼓励学生们积极的在课后自由合作探究知识以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应该努力为学生们创造条件,指导学生们进行对知识的合作探究活动。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来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笔者就会先抛出一个问题,如“地球在宇宙中的哪个位置”“你认识有哪些天体”“行星有哪些结构特征”“行星的运动特征有哪些”等等。然后让学生们组成几个小组,进行小组内部的合作探究,同时,又与其他小组形成竞争的形式。通过这样学习活动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们之间相互合作探索的精神,还活跃了课堂上的教学气氛,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三、正确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成果

在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之后,作为教师一定要注重对该次活动成果的正确评价,不能敷衍了事,对学生们做得好的地方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给予中肯的建议,并激励学生们争取在下一次合作探究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学生们合作探究成果的评价不能是简单的好与不好,我们充分的利用好评价的艺术,发挥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改正不足之处,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同时,在评价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到整个团队的成果,还应该具体到个体的努力。如何对学生们的成果进行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巧妙而准确的评价往往成为激励学生们继续努力的动力源泉。

笔者在每一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后,都会高度重视对学生们在该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笔者往往会先让学生们对自己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们对自己进行反思。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们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最后,由笔者对整个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中不仅涉及整个团队,还要细致到个体的努力,引导并激励学生们更加的努力探索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的精神,我们应该按照这三部曲来进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最后正确评价活动成果。这三个部分紧密联系,缺一不可,作为教师,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不断增强学生们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庞国斌,王科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第7篇

所谓探究性阅读,本人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文本,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文本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一种探索历程,它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了个性不同、潜能不同、体验不同的学生,促使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通过探究性阅读来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发展。而合作学习又可以使个性不同、潜能不同、体验不同的学生,有机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在探究性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呢?

首先我们就要明白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它是指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通过几个学生间的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一定的课题和学习任务,以期达到每一位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诸方面都能积极和谐地发展。《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第5条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那么,怎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适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呢?

我个人认为首先应先摆正“教和学”的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处理好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间的关系。我在课堂阅读中加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就在于此。这一教学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其组织形式都不够明确具体。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学习使学生有了阅读的自由空间和时间,也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

其次,新课程标准提倡用探究式学习完成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语文要重视探究,其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受新课程标准制约,新教材编写也极力充分体现自主探究这一崭新的教学理念。探究式学习是其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它是对过去接受式学习在学习方式上的一次拨乱反正式的变革,它能使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恶梦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变呆板为鲜活,在自主合作探索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重构。都充分的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性。

再次,探究性阅读中合作学习问题选择要有策略。

(1)问题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模凌两可。

(2)问题要精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阅读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要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而定。一般一节课最多两个回合。因此一定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对过于简单的问题可以采取讲授法或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

(3)问题要设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阅读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不能过于简单。苍白、直露、难度过高的问题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第四,探究性阅读中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及独立思考,在合作学习时,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探讨的时间。

第五,探究性阅读中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把握。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一个人学习处于困境,急需他人帮助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第六,探究性阅读中合作学习的教师要巡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争辩,允许学生自由表达,甚至允许学生出错。由于不同的学生,对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喜好,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研读、去感悟,去选择自己的个性化的表达、交流的方式。

第七,探究性阅读中合作学习的评价

保证探究性阅读中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第8篇

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思维能力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77-021.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小组合作探究。它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很多学校也正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但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但小组活动并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的进行探究,活动的效益很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鉴于此类现象,教师应着力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

2.案例展示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一位学习合作伙伴——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课件出示p82例3的情景图)

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如果你是小明,你在上学时,会走哪条路线?为什么?(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他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

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教学片段二:

2.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观观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结果。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设计说明:学生索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对于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还处于模糊状态。此时的两种结果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2实验二:深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观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表格实验内。(课件出示表格)

(2)汇报实验结果

(3)分析探究:

观察自己的实验表格,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

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只要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都能组成三角形?

(4)教师用课件演示

(5)师:我们每次都是把三条线段中两条线段相加后才判断的,你们能不能想出一个更为简单的方法呢?(用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相比来检验)

(6)小结:

将三条线段中每两条相加与第三条边相比,如果都大于,才能围成三角形。

将两条短的边相加与最长的边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说明:放手让学生惊醒尝试,获得初步结论,在进行实验验证结论,获得"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经历了获取数学知识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提高了学习能力,积累了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部分:我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小明上学可以走的路线进行引导,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这种关系,为新课做好铺垫。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棒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我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