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银行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第1篇

摘 要 保证金是银行保函业务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基于金钱具有便于执行的特点,保证金又往往成为其他众多债权人的目标。本文尝试通过对保函保证金的不同救济手段的困境分析,寻找银行保函保证金能够对抗第三人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保证金质押 保函

一、问题的提出:某银行保证金账户被扣划案例

A公司是一家船舶制造企业,向B银行申请开立船舶预付款保函,受益人为外国船东C公司,该保函由A公司法人代表D提供连带责任保证。B银行经审核,同意开立预付款保函,同A公司订立开立保函合同,同D订立反担保合同,向船东C公司开出保函,约定船舶预付款分五期支付,B银行每收到一期预付款则相应额度的保函即生效。B银行同时根据行业惯例,要求每期预付款的5%划至保证金账户,但未订立相应的保证金质押合同,其余部分B银行划入A公司一般结算账户。第三期预付款划至B银行时,A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造船进度远远落后造船合同约定,对外负债极高,且有相应债权人向法院申请破产,但保函尚未到期,船东C公司也未索赔。A公司要求B银行仍然将该笔预付款划入一般结算账户,B银行面临保函有可能在近期赔付的局面,单方将第三期预付款全额划至A公司名下保证金账户。同时,B银行将保证人D在B银行的存款也全额划至D名下保证金账户。此时,A公司、法人代表D的债权人E公司向法院申请执行,法院据此裁定扣划A公司、D公司在B银行的保证金账户,B银行能否以这两个账户为保证金账户为由对抗第三人?

二、保函的法律关系分析

银行保函是指银行应委托人申请而开立的,具有担保性质的书面承诺文件,一旦委托人未按其与受益人签订的合同约定偿还债务或履行义务,由银行履行担保责任 。以本案例为例,一笔船舶预付款保函业务,涉及的法律主体包括:主债务人A公司,担保人B银行,债权人船东C公司,反担保人法人代表D。这里面涉及的法律关系有:A公司与船东C公司的船舶买卖合同关系,B银行与船东C公司的保证合同关系(以保函为形式),B银行与反担保人D的反担保合同关系,另外B银行、D在履行完担保义务后还享有对A公司的追偿权。

三、保函保证金救济困境

银行保证金是指银行对客户进行授信时要求缴存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银行专户管理以规范客户的履约行为,是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 。但基于金钱便于执行的特点,在授信企业出现风险状况时,一旦其他债权人掌握了相关信息,通常会不遗余力地请求法院执行债务人的存款和保证金。此时,开立保函的银行如何进行救济,就成为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银行进行私力救济的困境

1.银行能否宣布提前到期行使抵销权

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银行主张抵销权的,在借款合同到期时,直接扣收借款人账户存款;对于连带责任保证人扣收存款有约定的,也可以通过扣收保证人存款来行使抵销权。

在授信主体预期违约的情况下,若授信品种为贷款,银行可以依据合同约定宣布贷款合同提前到期,使借款人和连带责任担保人的还款义务成为到期债务,从而扣收其存款或者保证金来行使抵销权;但是对于保函来说,银行作为担保人,在仅仅是授信主体在主合同项下预期违约而自身担保之债尚未实际发生之时,难以向债务人和反担保人行使抵销权。

2.银行能否单方扣收存款作为保证金

上述案例中,银行在没有得到债务人或担保人同意的情况下,能否单方将债务人或保证人的普通存款划入保证金账户?上述案例中B银行认为其扣划依据是基于《合同法》关于预期违约的规定,B银行表示,因A公司生产停滞,面临破产,即是以自己的行为表明,在银行履行担保责任之后,该企业将无力偿还银行的垫款,构成预期违约。

然而深究一下,B银行的说法难以成立。A公司仅仅对船东C公司负有债务,此处的预期违约仅仅适用于船东C公司要求A公司承担违约责任;B银行对A公司和法人代表D享有的是追偿权,该权利能够行使的前提是B银行履行了担保责任。目前担保人只能在破产程序中预先行使追偿权(见《担保法》第三十二条、《破产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如法院最终受理对A公司的破产申请,且船东C公司未申报债权,则B银行可以对债务人的将来求偿权申报债权。故案例中B银行作为担保人预先行使追偿权缺乏法律依据。

3.保函保证金能否对抗第三人

(1)未订立保证金质押合同不成立保证金质押

依据我国物权法和担保法解释的规定,金钱要形成有效质押,必须具备三个要件:一是“要式合同”。不符合书面形式要求的保证金质押不成立,质权不能设立。二是“特定化”。银行通过开立特殊账户并具体约定该账户内资金的存入理由、数额、特殊的资金用途及其使用条件,以使其区别于其他金钱。三是“移交债权人占有”。该账户完全由质权人进行管控,账户内的资金被限制使用,客户暂时丧失了对该账户金钱的支配权。根据这三要件分析,案例中B银行将每期预付款的5%作为保证金不成立质押:虽然B银行开立了专用的保证金账户,资金也进入该账户并进行了管控,但因为没有订立质押协议,存入的资金并不能与担保的主债权一一对应,无法符合特定化要件,“行业惯例”因为没有法律依据也难以得到支持。

(2)银行单方扣收的保证金不成立保证金质押

尽管银行单方扣收存款放入保证金账户,并从银行角度认定为某笔业务设定质押担保,但不成立保证金质押。原因即是不符合上述三个要件:第一,没有订立书面质押合同。第二,该保证金不特定化。由于没有出质人和银行双方合同的明确约定,导致该保证金担保的对象的不特定化,仅有银行单方意思表示无法满足该要件要求;第三,并非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移交债权人占有。该占有是债权人主动所为,并非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交付行为。故案例中B银行扣入保证金账户的A公司第三期预付款和保证人D的存款不成立保证金质押。

(3)不成立质押担保的保证金难以对抗第三人

根据《担保法解释》第85条,成立质押担保的保证金可以主张优先受偿,但如前文所分析的这两种未成立质押担保的保证金能否对抗第三人呢?目前为止,最高人民法院只规定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两种授信品种的保证金不得扣划 。也就是说,只有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两种授信品种项下的保证金账户即使未质押还能根据司法解释的“尚方宝剑”对抗第三人,对于保函业务项下的保证金,由于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规定保护,如果没有成立保证金质押将无法对抗法院的扣划行为。故案例中,B银行按照行业惯例纳入保证金账户的预付款5%部分以及扣收的A公司第三期预付款和保证人D的存款将均无法对抗第三人。

(二)银行申请公力救济的困境

1.能否申请法院扣划存款作为保证金

法院扣划存款作为保证金必然也是要有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如前所述,以债务人预期违约为由将难以获得法院的支持。

2.能否要求债务人/出质人补足保证金

对于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与信用证,银行常常以要求申请人/出质人补足保证金作为诉讼请求,那么这样的诉请能否适用于保函呢?

答案是否定的。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与保函的性质是不同的。前两者中银行承担的是第一性的付款责任,银行在主债务合同中其身份并非保证人而是债务人,其当然享有对申请人和反担保人的债权;但是保函业务中银行承担的第二性的付款责任,银行在主债务合同中其身份并非债务人而是保证人,其对申请人和反担保人仅享有追偿权。

3.法院扣划的保证金能否对抗第三人

在保函尚未赔付的情况下,通过法院扣划的存款仍然只能放在保证金账户下,而不能放入银行内部账户,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成功通过司法手段扣划后,资金仅仅是从存款账户到了保证金账户,但仍然因为其没有特定化而无法对抗第三人,依然存在被其他债权人通过法院强制执行的危险,公力救济的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四、保函授信保证金救济出路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银行操作的不规范以及法律规定的不健全,保函业务出现风险时的救济面临困境,保证金的救济作用有限;对保函授信中保证金救济手段的出路,尚需回到保函业务叙做之初保证金的设立上来,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订立质押合同,规范保证金账户管理

商业银行在办理其为债权人的保证金业务时,一定要与客户签订保证金质押合同或者在主合同中注明保证金质押条款,明确约定保证金的金钱质押性质,并详细约定银行对该资金的优先受偿权。商业银行一方面要注意对保证金的质押性质进行书面约定,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严密的操作流程来规范保证金账户的设立与管理,避免出现虽约定为质押性质,但因操作上未全面落实各项生效要件而被否认质押效力的情况。

(二)开立到银行内部账户

将保证金收妥至银行以自身名义设立的内部账户内,以区别于普通存款账户,并在相关的协议条款、登记记录、账户信息中明确账户资金的专用性。由于金钱在不进行特定化处理的情况下交付债权人占有即成为债权人财产,无法再成为债务人的出质标的,也不能成立质权。此时,金钱的所有权因交付而被债权人取得,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将无权再对这部分财产主张强制执行,从而化解被执法机关查封、冻结、扣划等方式强制执行的风险。

(三)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提存

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可借鉴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的经验和模型,经与客户协商,将保证金交由公证机关提存或其他第三方中介机构存放。但此时须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认定质押有效呢?对此,有学者提出,对于开立在第三人处的保证金账户,须有债权人与出质人约定以明确特户的担保性质,并有出质人向第三人为书面通知,第三人收到通知后未经债权人同意不得处置特户中的金钱。上述观点可以被理解为将“指示交付”运用于金钱质押,但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尚有待司法实践进一步确认。

第2篇

关键词:农商行;理财业务;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2014年二季度银行理财综合能力排行榜》中,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居前五名的均位于北上广和南方沿海城市。而位于中部省份的M农商行于2013年12月才推出首款理财产品,且为N省农信社系统第二家发行理财产品的行社。在M农商行2014年7月开展的理财产品情况调研中,客户普遍反映该行理财产品发行不具有持续性,产品种类较少。作为一家坐落于中部三线城市城区的农村金融机构,M农商行在理财业务发展上面临着诸多困境。以M农商行为例,可以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农商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困境及出路做一探讨。

一、目标样本情况简介

我国各地经济金融发展呈现明显差异。在理财业务方面,沿海地区农商行发展相对成熟,而中部省份农商行理财业务刚刚起步。M市是N省省辖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于2011年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大城市。M农商行是在原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区联社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于2013年成立。截止2014年7月,M农商行共发行三期理财产品,募集金额2.6亿元,资金投向均为存放同业,共实现管理费收入27万余元。购买客户多为收入较为稳定的个人客户和部分小微企业客户,机构客户占比很小。

二、农商行理财业务发展困境

(一)理财产品以银行为主导,吸引力较低

银行理财产品应该是以客户为导向,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发设计并销售。而在不少农商行,理财产品却是以银行为导向的。一些农商行为丰富业务品种,为了发行理财而发行理财。不是在沉下心调查研究分析客户群体的理财需求、资金特点、风险承受能力,而是亦步亦趋,模仿跟风为主、独立创新不多。这种情形下,农商行对客户情况进行主观判断或依据以往经验作出结论,涉及出的产品不满足客户需求,对客户吸引力不够。

(二)理财品种单一,研发力量不足

N省农商行(除省会城市农商行外)现有理财产品均是投向同业存放,且全部为封闭型非净值型。专属机构产品和银行同业专属产品尚未开发,理财产品非常单一。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一是由于监管政策的限制。农商行受多个部门共同管理,面临众多的业务限制。特别是近期银监合11号文、银监发8号文,对农商行投资非标资产进行了限制规定。二是由于农商行自身业务的限制,很多农商行贵金属代销业务、券商资产管理通道、票据回购业务等尚未开展,导致资金营运渠道的狭窄。三是产品研发力量的不足。农商行理财业务人员,多是经过短期培训考取资格证书后上岗,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经验,后期又未能接受持续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三)科技支撑不足

农商行理财业务科技支撑不足具体表现为:第一、农商行在研发设计理财产品时,应当首先对客户的资金存放期限、金额大小、流动变化等进行分类总结,然后许多农商行没有专门的客户财务信息收集分析系统,来对银行客户资金特点、理财需求进行分析;第二、一些农商行现有业务操作系统只能办理封闭型理财产品,对于市场呼声较高的“余额宝式”-支持24小时购买和赎回、赎回资金实时到账的理财产品暂未上线;第三、许多农商行的手机银行理财模块和网银理财模块尚未上线,客户购买渠道狭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理财产品的销售。

三、农商行理财业务发展出路

(一)积极研发适合客户的理财产品

农商行的服务对象具有富裕资金不多、风险承受能力不强、金融知识储备甚少等特点。因此农商行在理财产品研发时,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第一、产品风险较低,以保本型为主。农商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高,其投资理财产品的目的是获得稳健收益而非追逐高风险下的高收益。在这种情形下,农商行在研发、运作理财产品时要特别注重产品的风险等级,以防高风险产品带来理财收益及本金的损失,使广大客户对农商行理财产品失去信心。第二、产品期限较短,三个月以内为主。将理财产品设计的期限较短是出于三个考虑:一是农户作为农商行的客户群体之一,其资金流动具有季节性因素,若理财期限过长,将不利于农户资金安排。二是中小企业作为农商行的客户群体之一,其日常经营资金流动大、账户留存资金不多。此类客户资金多用于经营周转,购买长期限理财的可能性不大。三是实践中发现农商行客户对利率敏感性较高。有些年份国家在一年中对定期存款利率进行多次上调,储户会将所存定期多次提前支取转存更高利率。这一特点要求农商行理财产品定价能及时反映当期市场利率状况,设计短期限产品使客户追逐高利率的心理得以满足。第三、购买起点较低。农商行客户普遍资金实力不强,富余资金不多,因此理财产品门槛不宜过高。农商行要多开发像余额宝一样认购起点较低的理财产品。

(二)加强理财科技建设

农商行加强理财科技建设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搜集分析平台。完善的客户信息搜集分析平台,将充分利用农商行现有的客户资源,准确抓住农商行客户的投资需求,通过系统软件分析及配对,为不同客户量身定做合适期限、合适时点、合适风险程度、合适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产品的配比度,使得理财产品更接地气,更有人气。二是搭建全渠道的网络销售平台。随着移动支付时代的来临,人们习惯于使用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快捷支付方式。搭建全方位的网络销售平台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就农商行而言,即开发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理财模块。科技建设较好的农商行,还可做好微信、微博的理财产品购买渠道。

在理财科技建设方面,一方面省联社应切实承担起科技服务的职责,牵头研发并向全省行社推广,以平摊研发费用,解决单个农商行研发力量及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他行先进经验,并根据用户体验,不断优化科技服务的功能及界面。

(三)完善业务制度

只有业务流程细致可操作、风控措施到位无遗漏,业务经办人员才会不畏难,才能推动理财业务发展。具体而言,农商行应当完善四种业务制度:

一是风控制度及体系。理财资金运用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农商行应构建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合理界定各个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责,并要求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同时建立合理的风险测评制度,对理财业务实现全流程风险管控,形成理财业务分析、审核、报告制度。二是业务操作流程。农商行应根据理财业务类型的不同分别类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就自主理财产品而言,操作流程应包括产品开发、产品销售、资金运用、到期兑付。农商行应对不同环节中部门职责、岗位职责予以详尽规定。三是会计核算制度。农商行理财业务会计核算制度应包括以下环节:客户开户存入资金、理财资金归集、进行资金托管、托管账户管理、收回理财本金及收益、向客户返还本金及分配收益、向客户收取手续费、支付第三方托管费等。四是档案管理制度。农商行应对理财业务不同操作环节的业务档案予以规范。完善的理财业务档案,可以如实反映农商行理财业务各个操作流程运作细节。

参考文献:

[1]曹丽媛.关于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J].中国连锁,2013(10).

[2]杨明华.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3(24).

[3]姜俊玲,王子柱.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探析―基于SWOT视角[J].当代经济,2013(06).

第3篇

记者:回顾历史,A股市场在2005年和2008年都曾面临困境,今天的困难与前两次有何异同?

汪晖:A股市场今天所面临的困境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2005年市场低迷,投资者不满的是股权分置,大股东与流通股利益不一致。大家期待着全流通,所有股东利益取向一致。当股权分置改革之声响起,制度变革催化了一轮牛市开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相互反射式坠落,我们担忧经济衰退。但是,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扭转了市场预期,股票市场先于实体经济大幅度反弹。今天,A股市场同样低迷,估值与2005年和2008年基本相同,但是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却复杂的多。金融危机的阴影再次袭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本质上是私人机构和居民的债务危机。典型特征是居民提高杠杆率去过度消费,私人金融部门不良贷款爆发,引发金融市场流动性枯竭并传导到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陷入衰退。解决危机的路径是美联储和政府将私人部门负债转移到联储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手段是印纸币,后果是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如果说2008的次贷危机是危机的第一阶段,那么今天的欧债危机可能是危机的第二阶段,它本质上是欧洲各国政府公共部门债务危机,危机的根源是一些欧元区国家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竞争力丧失,但是还要保持高福利生活水平。为了维持高福利只有搭欧元便车以财政赤字形式填补收入不足,赤字规模越来越大,财政收入已经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最终酿成债务危机。此次危机是否会和08年一样对实体经济产生强烈冲击,要看欧洲在政治上是否有解决危机的决断力。

记者:如果欧债危机继续恶化,对全球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中国是否有足够的应对空间?

汪晖:我们认为,空间不大。为应对2008年次贷危机,中国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投放10万亿信贷。产生的结果是:好的方面,中国成功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很快复苏;不利方面,是居民和政府部门大幅度提高杠杆率。居民杠杆率提高表现在房地产价格飙升,负债增加。政府部门高杠杆表现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逐步凸显,地方政府累计债务达到10.7万亿元,其中近8.5万亿元为银行信贷,今明两年进入还贷高峰,40%贷款将到期。政府部门杠杆率从2008年末急剧上升,远远超越历史高点。今天,即使有新的危机出现,在原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解决之前,已经没有能力和空间继续加大杠杆率。这意味着财政政策已经没有继续扩张能力,能做的仅仅是结构调整。货币政策方面,经过一年多的持续紧缩,货币信贷已经回归常态,增速大幅度回落。但是调控效果很不理想,通胀水平居高不下。如果政策在目前条件下放松,通胀可能在高位继续上升,将危及整个社会和经济平稳发展。

从股票市场供求关系看,我们面临的是无限的供给和相对有限的需求。无限的供给表现在中国股票市场市值大幅度扩张,总市值从2000年末5万亿元上升到今天30万亿元,流通市值更是从当时1.5万亿元扩张至今天约20万亿元,增长12倍多。中国证券化率已经达到75%。从流通市值与储蓄余额之比来度量,2000年末,该比值仅0.24,2005年末为0.07,今天该比值上升至0.60。供给相对于需求快速膨胀使估值中枢系统性向下,这是我们面对的又一困境。

记者:在诸多困境下,我们是否还有投资机会?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经济效应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0-0024-02中图分类号:F822.2文献标识码:A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为了应付可能随时发生的提现而变现资产的能力。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流动性不足会引发商业银行挤兑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流动性过剩则意味着商业银行持有的资金超过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的流动性过剩问题。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比下降至67.61%,远低于75%存贷比上限标准,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为60.52%,对收入80%以上来自存贷利差的商业银行来说,存贷比不断下降、存差规模快速扩大显然不利于收益增长,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过剩。从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运用情况来看,与同期存、贷款利率相比,这部分资产收益明显偏低,甚至难以弥补负债成本支出,也体现出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过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主要依赖商业银行来进行,流动性过剩不仅给商业银行也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显效应分析

(一)削弱了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资产主要用在三个方面:一部分以准备金形式存于中央银行,一部分用于购买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金融资产,一部分用于银行间交易。按照收益率的高低商业银行不断进行着这部分资产结构调整。2006年6月末,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约2.83万亿元,持有流动性较高的国债、央行票据和金融债券等资产达7万多亿元,1至6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月均成交量2.45万亿元。尽管资产结构调整体现市场原则,与同期存、贷款利率相比,商业银行这部分资产收益仍明显偏低。

2006年4月28日央行上调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调整一年期法定贷款利率至5.85%,一年期存款利率仍为2.25%,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分别仅为1.89%和0.99%,购买的2006年国债收益率也仅在1.39%-2.80%之间,央行票据收益率在1.73%-2.67%之间,2006年1-6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35%-1.87%之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58%-2.08%之间(图1)。显然流动性过剩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图1 银行体系交易利率示意图单位:亿元

银行体系交易利率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资料整理

此外,由于从2004年底开始,国内银行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通过市场竞争来决定,在当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群相似,信贷产品高度同质化的状况下,流动性过剩还弱化了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与客户尤其是大客户、优质客户谈判中的竞价能力,进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收益率。

(二)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与大企业相比,囿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更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抵押和担保能力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营中存在诸多变数等,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责任到人、信贷风险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根据统计部门对全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有近70%的企业急需贷款,20%的企业需要贷款,只有10%的企业不需要贷款。显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商业银行有效的信贷支持。而且有迹象表明,近期来,商业银行对大项目、大城市、大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增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一步压缩,对有政府背景的、有垄断色彩的行业贷款放松,对一般的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的行业贷款紧缩,使得大多处于制造业和竞争性激烈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在农村居民贷款方面,情况则更为严峻。据统计,当前农民贷款需求的满足率不及30%,农民贷款难远未解决。至于欠发达经济区域金融支持弱化方面,目前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当年新增存贷比低于10%,有的甚至为零,金融空洞化豁然存在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区域,在不能得到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显然,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制约了我国有限金融资源的应用。

(三)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

一般的,当中央银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增多,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流通中的货币量就会减少。央行的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通常是通过商业银行这一重要资金融通渠道来进行的。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与商业银行的实际执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80%以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运作因此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出于多种因素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出现了严峻的流动性过剩,这一状况使得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很受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着通货紧缩压力,又蕴藏着通货膨胀风险。

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因素作用下,大量的货币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囤积于银行体系,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能在现实经济中流通。2001年至2005年,我国M0/GDP依次为16.12%、16.42%、16.82%、15.68%、15.99%,M0/GDP增幅微弱甚而在有些年份还呈下降之势,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近年来我国消费价格指数低迷,通货紧缩的苗头重新显现。不仅如此,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还使得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压力。为适应经济增长需要,近年来我国M2发行一直以较大幅度增长。2001年至2005年,M2/GDP依次为163%、176%、189%、185%、199%,我国M2/GDP的比例已高居世界前列。长期的较大幅度增长的M2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大为增加。由于我国金融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商业银行来配置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得M2转化为流通中的M0数量大为减少,既抑制了M0的增长,也使得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压力不能缓慢释放出来,而是逐步积累向现实的通货膨胀演变。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使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大打折扣。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潜效应分析

除了已然发生的效应外,流动性过剩还给我国商业银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潜在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

由于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开展落后,存贷款利差仍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主要盈利手段,在过剩流动性的处置运用难以改善商业银行的收益甚至难以弥补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时,为了保证业务增长和一定的盈利能力,商业银行就会存在竞相追逐大客户、优质客户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的冲动,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因此可能反弹。事实上,在不能为过剩流动性找到出路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情景日趋现实。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非利差收入业务开展落后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过剩压力下更容易出现不良贷款反弹的情况。

(二)产能过剩进一步激化

200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我国11个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和铜冶炼7个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4个行业也潜存着产能过剩问题。产能过剩给这些行业带来了严重亏损。

此次产能过剩源于2003年开始的贷款高速增长,2003年下半年人民币贷款增速曾一度高达24%,贷款高速增长导致投资过度,形成产能过剩,并导致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干预下,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部门实行了信贷紧缩行为,严格控制这些行业的贷款,本来投资渠道就不多的商业银行流动性因此更为加剧。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房贷、车贷等大宗信贷资产运作受到严格控制,存贷差不断扩大收益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基于流动性过剩的沉重压力,商业银行还是会有可能自觉或不自觉的放松对我国这些重要行业的贷款条件,由此会进一步激化我国产能过剩矛盾。

(三)资本市场面临冲击

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很多人认为在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急需资金的情况下,应允许银行资金入市,此举一方面解决了我国资本市场资金不足问题,另一方面又为商业银行过剩流动性找到了出路。其实尽管是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下,严峻的流动性过剩也在迫使着商业银行资金以各种形式绕开政策限制向资本市场进入。但对我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体制远不完善、股权分置改革尚未完成、不良贷款依旧严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贸然使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不但不利于股票市场优胜劣汰法则的运用,干扰正在平稳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而且在投机性极强的中国股票市场还会诱发商业银行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出现。在这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金融业的混乱局面带来的恶果可为前车之鉴。因此,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解决应另辟蹊径,不可图一时之便盲目进入股市。

参考文献:

[1]连建辉.流动性过剩:当前金融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J].财经科学,2006,(4).

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出路

Abstract: Private enterpri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conomic subject. The solution to China's large number of employment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the reality is that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encountere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strategy.

Key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dilemma; way out

中图分类号: F276.5

据中国工商联2013年的2012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中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突破千万家,达到1059.8万家,同比增长12.6%,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民营企业注册资金达29.8万亿元,同比增长21.3%,企业规模实力继续增强。同期,中国个体工商户总户数达到3984.7万户,同比增长7.8%。2012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60%。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14.9%,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6.4%和全国工业企业10%的平均水平,在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民营经济是民生经济、富民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但需要重视的是民营企业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严重制约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未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重大威胁。

一、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发展困境

1、民营企业尤其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前所未有

《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认为从银行贷款“比较难”或“非常难”的民营企业家占49.9%,认为“有难度”的占29.2%,认为“不太难”或“不难”的占20.9%,由于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不少民营企业选择从民间渠道筹资。中小企业融资难表现在:融资难,难从正规银行贷款;融资贵,民间借贷利息太高;融资纠结,有企业开玩笑说借高利贷是找死,不借高利贷是等死;融资乱,有的银行、上市公司也参与到民间高利贷。

我国民营企业原本靠自有资金经营,后来有的也靠非正规渠道借贷经营。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及健全的会计制度,并且难以提供较多的担保品,不易取得正规金融系统的信任,很难进行多方的稳定的融资,极易产生资金周转不灵的危机,或给扩大规模、开拓新业务带来限制。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板,总认为单位的一切财产都是我自己的,算不算帐无所谓,肉总烂在锅内。甚至不愿意告诉外界真实的经营状况,不设正式帐,或设两套、三套帐,老板想怎么算就怎么算,怎么有利怎么算,其提供的会计报表很难取得金融单位的信赖,这样必然造成正规融资的困难。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只能靠拉关系、高付出去解决急需的资金。2、成本上升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有专家认为,如果发展方式不转变,未来会有40%左右的民营企业因为人力、资源等成本上涨面临死亡或被淘汰的危险。而一项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人工成本上升”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明显高于资金紧张、不正当竞争、国内需求不足、出口需求不足等其他选项[2]。从人工成本的情况来看,认为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上升”的民营企业家占98.6%,从物料采购价格的情况来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占87.7%,这一数据比2011年高了11.9个百分点。

3、高端人才贫乏,人力资源结构不稳,流失率高

由于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市场,民营企业当然不缺乏廉价的一般劳动力,但缺乏中、高层次的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家族式合伙发展起来,未经过改造的民营企业,高层管理者均是过去的合伙人及其亲友,再优秀的人才也很难进入其管理和决策圈,任人唯亲顽固观点,制约了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难以打破的家族、亲属关系网,使很多优秀人才望而生畏或一走了之。二是民营企业虽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但没有根据管理和需要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和制订必要的,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制度,使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在民营企业干看不到希望、没有保障、没有安全感,完全依赖于老板的信赖程度。三是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一般员工的待遇还不高,其医疗、保险水平也很低,导致员工均有后顾之忧,无法跳槽的员工能耐心地去等,但有些优秀员工,特别是有办法进入外企、国营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员工,是很难留住的。

4、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阶段,我国仍然还是一个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制造型产业经济体系,而民营企业在这中间所承担的作用更大,占比更多。整个生产制造依然以加工组装,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随着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鼓励民营企业加快转产和产品升级,一些区域内崛起了一批新兴产业经济,如生物医药,精细化工,通讯技术设备,电子信息,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业等科技含量较高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但是传统产业如建筑业,普通制造业,商业零售与批发业,餐饮服务业在民营企业营业收入中仍然占到60%-70%。这种状况一方面是民营企业在科技投入和发展水平上仍然落后。另一方面则受到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如民营企业在邮政、通讯等利润率高和垄断性强的产业准入政策的限制,这无疑对民营企业的产业优化升级是一大制约因素。

二、我国民营企业未来发展出路及发展对策

1、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

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虽然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根本还在于企业简单依赖于物力、人力资源投入的增加,真正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高端的企业过少。民营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持续竞争力,关键还是要建立起自主创新的企业机制,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创新,努力创造人才、技术引进的良好环境。提高科研开发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品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其二是强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吸引企业外部的扶持。要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制定有利于民营企业产业优化的产业政策,创造人才、资金、技术引进的宽松环境,逐步放宽民营企业在铁路、公用事业、证券等行业的准入限制,促进民营企业扩大其发展空间,逐步使民营企业的整体产业发展层次得到有效的提高。

2、内部培养提拔与空降并重,化解人才之困

不论是内部培养提拔和还是外部空降管理者,都是解决企业人才瓶颈的手段。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内部培养提拔应该是作为满足人才需求的主要手段和长远规划,而外部空降则只能作为解决紧缺人才和满足短期需要的配套手段,两者的地位不可偏废,更不可倒转,这是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当然,不论是内部培养提拔还是外部空降,我们既不能认为内部培养的就是好的、对的,就是和自己一条心的,也不能认为外部空降的就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或者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终确定正确的真正的人才。

3、走全方位改革之路解决融资难发展之困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或缓解融资难问题:

(1)民营企业应增强内源融资能力。解决资金问题的顺序,首先应是内部挖潜,只有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才会想到对外融资,这种依赖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过程即所谓的“内源融资”。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通常占60%左右,我国民营企业的这一比重为65%。内源融资是外源融资的基础和前提,它有自主性、长期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等特点,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盈利水平,从而增强自身的内源融资能力。

(2)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融资。发达国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来自企业内部的利润积累和折旧约占60%,来自银行的不过20%,其余则是从证券市场及民间渠道获得。在我国,社会存款基本上都进入银行,银行安全流出的渠道又太窄,造成“水库爆满,禾田干涸“的怪现象[3]。要跳出这一怪圈,必须从源头上分流社会资金,允许企业开展如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融资等多形式的直接融资。

(3)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但金融领域始终都是“玻璃门”、“弹簧门”,各类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根本无法进入。在美国,有上万家的银行,服务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大银行资金实力强,服务大企业,中小银行规模小,服务中小企业。我国也应采取这种金融服务方式,让各种类型的银行发挥各自优势,提供有特色、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包括批设民营银行,让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服务民营企业,

(4)走产权多元化和法人治理之路

要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风险,提高其信用水平,增强其融资能力,中小企业必须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公司制企业不同于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财产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在这样的企业里,价值形态的财产所有权和实物形态的财产所有权相分离,投资者拥有价值形态的所有权,但不能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为所欲为。董事会作为企业法人财产的所有者,掌握着企业的经营决策大权。这种财产制度能有效地消除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由投资者独断专行的弊端。在企业财产制度创新的同时,还要构建科学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的股东会、监事会和董事会应相互制衡,董事会成员应多元化,它不仅应包括企业的投资者,而且应包括来自社会的独立董事及员工代表,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和民主。

总的来说,民营企业要解决目前的困境,主要解决信贷和融资问题,控制成本及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管理,加大研发及技术进步,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杨骁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发展[J].人民论坛,2013,(2):94-95.

第6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公司;困境;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70-03

随着资产处置业务的快速推进,资产管理公司十年有限存续期的影响日益凸显,资产管理公司在新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如何根据变化了的环境,适时调整定位,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当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困难不容忽视

(一)企业逃废债行为带来回收难

1人去楼空逃废债。这是企业最常用的逃废债方式。许多企业一旦经营困难,既不依法申请破产,也没有进行任何资产清算,整个公司突然蒸发,不知所踪,银行机构追债无门。

2、利用重组改制逃废债。一是债务重组,利用新公司承接原借款公司的债务或担保,一般新公司实力较弱,与原借款企业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新公司在承接债务以后,不久即陷入经营困境,无力偿债。债权银行从新公司得不到任何财产;二是企业改制。企业在大举负债、盲目投资,形成大面积坏账和亏损以后,其母公司通过新设立一家控股公司,直接控制原企业,并把优质资产注入控股公司,而将巨额债务留在原借款企业。由于原借款企业已严重资不抵债,债权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公司逃废银行债务。

3利用破产逃废债。有些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将企业申请破产,破产财产以各种方式、各种费用为借口转移,最后以破产财产分配比例为“零”的一纸法院裁定来逃废银行债务。金融机构在企业破产中处于最为不利的地位。企业破产时,一般由法院指定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债权人却未参加破产清算组。破产财产中应优先拨付的费用为:案件受理费、审计费用、评估费、清算组报酬、员工工资、员工社保费、所欠税金、房租费、拍卖佣金、办公、交通费用、公告费等,最后进行债权分配。在破产企业的财产按以上顺序分配后,银行已所剩无几。清偿比例一般不超过5%。

4利用关联企业逃废债。成立几十家关联企业,通过相互担保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采取支付工程款和货款、处理应收账款、委托投资或直接对外投资、转移货款、虚开增值税发票以及不同的定价手段转移银行资金,将借款企业的全部有效资产无偿转让给关联企业,甚至是个人企业,而将全部银行债务保留在借款企业,使借款企业成为一个空壳。

5伪造单证骗取贷款。如采取伪造房产证、贷款人身份证、房地产评估报告、公证书等虚假贷款资料的方法,骗取银行资金。

(二)诉讼执行难

现办理贷款诉讼案一般程序为:提交资料立案――批准立案、预交诉讼费――发传票通知上庭――开庭审理――发判决书――申请强制执行――交执行费――发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整个过程至少需160天。在近半年的时间里,企业有充足时间转移资产,被诉企业财产无法保全,银行即使胜诉也一无所获。由于逃废债企业90%以上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并且多数已被“掏空”,金融债权实际上已处于毫无保障的境地。

(三)抵押物处置难

在抵押物办理登记和处置中,难免会遇到以下问题:

1办理抵押登记时间长。国土部门办理抵押登记的实际自然天数为19至21天。然而这是材料齐全不需补充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如果欠缺某项资料,则工作时限在国土部门提出补交资料之日起重新计算。由于银行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很多,办理抵押登记甚至拖延两至三个月之久,给银行债权维护造成诸多不便。

2抵押物处置费用高。办理抵押登记所需交纳的费用包括:登记费、公证费、评估费、物业估价费等。进入诉讼执行程序,需交纳案件受理费、评估费、财产保全费、拍卖佣金、过户费,有的还需交纳保安费(看管抵押物)、遣散费及补交地价、管理费、水电费等。

3抵押物往往存在重大缺陷。如有的抵押物未在国土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抵押无效;有的欠缴土地价款,需要补交;有的不是商业用地,开发、转让受到限制;有的是烂尾楼;有的抵押物已被异地法院强制查封、拍卖,拍卖款已全部划走;有的抵押物被银行和借款企业私下置换,价值大幅缩水,甚至完全丧失等等。

4抵押物处置损失大。借款企业为了更多地从银行获得资金,会要求中介评估机构尽量高估抵押物;评估机构为了争取客户,会配合借款企业,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最后,评估报告得出的是理论价值(即不考虑抵押物的实际产权和欠费状况)。银行在贷款中即使将抵押物按6折计算,也明显高估。再加上贷款抵押物的种种缺陷和高昂的处置费用,因此,抵押物的处置一般意味着贷款的损失,早处置早损失,晚处置更损失。

(四)银行信贷管理漏洞造成维权难

1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贷后即刻出现损失。银行贷前调查报告一般都是宣扬企业实力较强、信誉突出、银企关系良好、项目还款有保障,贷款后没过几个月,企业经营就出现困难,资金周转不灵,无力还本付息。而且对贷款抵押物的真实情况也缺乏应有的调查了解,导致抵押物的损失或丧失。

2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贷款管理与监控不到位。银行普遍存在未对集团客户、关联企业进行统一授信的问题,导致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担保、资金串用,引发连锁风险。

3贷后管理薄弱。如不及时跟踪信贷资金的使用和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贷款到期后银行未能在诉讼时效内向借款人和担保人进行催收,使得诉讼实效已过,债权和贷款担保失效;或未办理抵押、续押登记手续,使得抵押失效,造成损失。

4银行与企业私下交易,导致债权落空。如某银行信贷人员与第三方企业及法院达成协议,将银行名下的抵押物解封,然后过户到第三方企业名下,使资产管理公司的权益受损。

5不良贷款反映不实,加大了处置损失。不良贷款反映不实在银行中带有一定普遍性。有的企业已停产多年或严重亏损和资不抵债,一些银行往往通过办理借新还旧,掩盖贷款的真实风险,把损失类贷款作为可疑类贷款剥离,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处置时出现损失就不可避免。

6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不严,风险控制漏洞多。部分银行认为个人消费贷款以房产作抵押,风险小,就放松管理,风险控制不到位,“一人多贷”现象普遍;有的银行在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时还涉嫌“假按揭”和经济诈骗,使资产管理公司无法处置抵押物。

(五)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更加大了资产处置的难度

政府部门出于维护稳定的需要,一般会要求优先考虑企业职工等方面的利益,产生了“安定团结贷款”、“饺子贷款”等,而金融债权人的利益往往被忽略,金融债权的损失带有必然性。在国有企业改制的过程中,许多地方也存在暗箱操作、重大事项隐瞒甚至欺骗债权人的情况,还把通过改制逃废债的事例作为国有企业脱困的先进典型加以宣传和推广。这些行为妨碍了金融债权的维护工作。

(六)未来不确定性造成公司内部人心不稳

2006年底资产管理公司政策性业务要求处置完毕,资产管理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使资产管理公司员工感到忧心忡忡,导致人心不稳。

二、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出路的选择

(一)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定位的几种看法

目前,对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定位的讨论,综合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被动式,其策略是“跟着政策走,由国家考虑”;一类是主动式,其策略是“跟着需求走,由市场决定”。主要有五种观点:

一是完成使命,清算解散。观点认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不良资产在其原机构内将会得到化解,而且再进行剥离处置将间接地弱化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国外亦有先例,美国的RTC经过5年半时间的运行,将接受的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即宣告解散,解散后有关职能和人员重新回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二是等待剥离,继续处置。观点认为,目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的成就证明,政策性的剥离处置不良资产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体系稳定和金融安全面临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仍有巨额的不良资产存量,而且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不良资产的增量仍需重视;从国内商业银行看,存在不公平竞争之嫌,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历史地看,也承担了相当的政策性贷款)要求进行剥离处置。

三是由债权处置向股权管理转移――成为国有资产控股经营公司。观点认为,资产管理公司目前掌握着580家债转股企业和4000多亿元(加上银行委托近5000亿元)的股权,而且还拥有一批商业性债转股股权,鉴于目前资本市场的状况,在存续期内难以全部或大部分退出。结合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完成或基本完成其他不良资产处置后,转变为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内的国有资产控股经营公司顺理成章。

四是由政策性向商业性转移――成为专司不良资产处置的资产管理公司。观点认为,大量金融不良资产将长期存在,二次剥离处置受制于财政负担的能力,集中式处置能够发挥专业化的优势,在基本完成现有不良资产处置后转入商业化接收处置金融不良资产。

五是由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发展成为投资银行。这也是目前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国家赋予了资产管理公司在资产管理范围内可以运用的大量的投资银行业务手段,资产管理公司也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创新了大量的投资银行业务案例,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专业人才;从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外资投资银行的冲击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应发展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投资银行。

上述观点,均从不同的侧面谋划了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各有千秋和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认为,资产管理公司应在总结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人力资源环境,从市场的需求中寻找未来发展的定位。

(二)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定位的现实选择

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定位的现实选择是:适应金融不良资产的市场需要,由政策性向商业性转变,由阶段性向存续型转移;在处置中寻找商机,在创新中完善功能,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综合功能的全国性非银行金融机构。

1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实现由政策性向商业性的转变。随着我国法律环境的逐步完善和现代市场体系的逐步健全,走市场化发展是必由之路。由政策性向商业性的转变,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这种转变,既包括收购、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的行为方式,也包括思维方式和运作机制。其核心,就是从不良资产的管理与处置转向管理与经营。

一是需要对不良资产的分类、处置方式和长短期回收率进行组合规划。这种组合规划的实施,可以实现加快处置和提高回收率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兼顾商业性转变的需要。

二是在组合规划的基础上,以打包分包为主要处置方式。以部分一、二类资产为买点,尽快完成三、四类不良资产的处置;在打包分包过程中,采取买断、托管、合资等多种形式,注重引进提升价值的经营经验。

三是对二类资产精耕细作。要充分利用资产重组、行业和区域重组等业务手段,挖掘二类资产的潜在价值,积累重组并购的业绩和品牌。

四是依托政策性的管理与处置,培养商业性的经营能力。在现行的以现金回收为中心的考核基础上,可以建立“内部模拟经营”的运行机制,将加快处置与提高回收率和商业性经营结合起来,为开拓商业性不良资产市场奠定基础。

2加快业务创新,不断尝试非银行金融业务功能。

一是完善投资功能。借鉴韩国KAMCO组建JV―AMC、JV―CRC和JV-CRV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探索以资本金项下固定资产、不良债权、股权资产等,与国内外投资者组建专门从事不良资产经营的投资公司,搭建一个丰富资产处置手段的平台。

二是拓展证券业务功能。资产管理公司已成功地操作了酒钢宏兴、太行股份等企业的上市推荐和股票承销,而且还有一批公司处于发审和上市辅导阶段,资产管理公司应提高上市辅导质量,建立规范、有效的内核制度,争取放开范围限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大力开展企业并购、重组业务,利用与地方政府良好的合作关系,拓展政府财务顾问业务,并依此作为与券商竞争的突破口。

第7篇

且看我们这边,中国的证券业,终于磕磕碰碰地走完了2003年。虽说行情在岁末微露出绯红的曙光,整个行业的发展却乏善可陈。无论券商还是股民,全已伤痕累累。身处此境,中外券商思考的角度全然不同,国内有谁在想“2万亿美元”是什么?有谁在想未来的“世界第二或第三大股市”中,我的公司该占据什么位置?

资本密集是证券业的主要特征,庞大雄厚的资本规模和实力,既是券商抵御风险、提高资信的有力屏障和锐利武器,更是券商拓展业务范围、改进收入结构、获取利润的基础和条件。

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券商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单个券商资本规模严重偏小,产业总体效率低下。从资本实力看,全部131家证券公司到2003年底的全部注册资本,仅在1000亿元左右,而美林证券到2002年底的权益资本已达228.75亿美元(近1900亿元人民币),其资本实力大大超过中国整个证券业。随着QFII的起步,外资已正式进军中国资本市场,而外资企业在国内上市也即将成行。国内券商在包括承销、资产管理等几乎所有业务领域,都面临挑战,行业垄断地位不断被蚕食,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对策无疑是加速兼并重组,走规模经营之路,向大型化、股份化和集团化发展,迅速从春秋分封的小国寡民时代演进到战国群雄的寡头竞争时代,并孕育出以投资银行为中心组建的金融集团和以商业银行为基础、涵盖投资银行业务的金融集团,以应对扑面而来的国际竞争。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里,美国排名前10位券商的资本额,通过重组与兼并整合,由占全行业资本额的1/3上升到2/3。美国美林集团和花旗集团,更是兼并和混业经营模式的典型代表。目前,美林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综合性投资银行,它的成长历史表明,一系列兼并是形成以证券为核心的金融控股集团的主要方式。

由于涉及复杂的利益背景和历史遗留问题,国内券商的兼并重组在实践上步履蹒跚。除了营救或消化破产券商,迄今尚未看到大手笔的精彩之举。既缺少积极的政策扶持,也缺乏资金的杠杆效应。投资银行家常对客户说:企业成长途径莫过有三:曰兼并重组、曰增资扩股、曰自身内部积累。通常内部积累不能满足资本扩张在时间及规模上的需要,因此应当考虑另外两个途径。然而反观自己,却只有无能为力的苦涩。

第8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需求;人民币汇率;融资;自主研发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008-03

[作者简介]邵忍丽,成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区域经济。(陕西成阳712000)

遍布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影响不断加深,也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减速。2008年前3季度我国GDP增长9.9%;出口增长明显减缓,1-9月份出口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和失业增加,发生生产过剩。面对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严重失衡、分配不公等问题,我们需要努力探索并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一、出口需求减少对中小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直接影响就是出口数量的下滑,影响企业的发展。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2008年9月PNI(采购经理指数),表现最差的分指数就是新出口订单指数,仅为48.4,处在收缩的范围内。季节性调整后表现更差,9月份数据较8月份大幅下跌了2.3个指数点。购进价格分指数继续了8月份以来急速下跌的行情,9月份跌至44.7,这是自2006年初以来,该指数首次低于50,这意味着制造业上游产品价格整体较8月已显著回落,反映出我国的外需正在进一步走弱,出口企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外部冲击。

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困境。随着我国外贸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境外需求快速放缓等不利因素消极效应的集中发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6%,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中小型外贸企业资源环境要素成本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大幅下降以及对部分商品开征出口关税等,使得2008年以来我国相当一批出口企业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接受国外订单减少,出口增速回落;二是出口换汇成本下降跟不上汇率的升值幅度,企业正处于亏损边缘。从国内看,退税率、汇率、利率、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变动产生的叠加效应,加之货币政策环境,给出口经营带来重压。

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由于我国出品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本来就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价格转移能力较弱,纺织服装、轻工电子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很难通过提价弥补成本,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企业用工成本逐年增加。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数量大增,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特别是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价格全面上涨。

另外,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的制约,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远落后于初级产品,仅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出口企业利润受到挤压。企业环保支出明显增加。环保的压力迫使各级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强制性环保措施成为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实施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从根本上加大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这对于以前环保不达标或环境违法的那些中小型企业来说,自然加大了成本支出。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及逐步蔓延,世界经济减速使境外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大大削弱,我国外贸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来转移成本上涨压力的空间受到极大压制。不少企业因无法承受这一压力而破产,且这种趋势正在蔓延。

二、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中小企业的巨大贡献。仅以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为例,2006年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1%,占就业人数的76.6%,占工业总产值的64.5%和主营业务收入的62.9%,占资产总计的60.9%,占利润总额的55.9%。中小企业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仅加工贸易出口就占全部出口的52.7%。但是2008年以来,中小企业的经营发生巨大变化。据有关方面调查,除部分韩资和港台企业已经撤离外,在华投资的1600家德国企业也有1/5计划撤离。2008年上半年有6.7万个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1万家,有2/3的企业面临重整。由于破产倒闭的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因而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稳定也受到很大威胁。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积累和出口拉动,随着美国的消费萎缩和世界经济衰退,出口市场会大大缩小,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和失业增加,发生生产过剩。这种依靠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继续。

中小企业今天所面临的困境,以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而真正的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内外经济失衡所致。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贸易出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对内,在这种持续繁荣的背后,是大量企业的生成和进入,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从2000年的16.3万个,增加到2006年的30.2万个,增加了13.9万个,其中,中小企业从15.5万个增加到29.9万个,增加了14.4万个。可见,增加的全部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又属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然而,在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运行政策的不协调性,使得中小企业要面对融资困难、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少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经济运行和经济结构失衡加剧,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受到威胁。2008年,国家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过热,经济大调整成为必然。对外,恰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对我国商品的需求下降,使大量中小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破产倒闭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这样,就形成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增长缓慢的局面。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出口产品结构也是一个契机。例如,正是由于纺织行业遇到困难,大量企业破产,增长趋缓,才有可能改善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缓解内外经济失衡。否则,经济调整就不可能进行。事实上,正是由

于中小企业陷入困境,才逼得他们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产业转型,从而把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水平。这对中小企业既是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在目前破产倒闭的6.7万家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技术水平比较低、经营管理比较差、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企业,破产倒闭的威胁有可能使一部分中小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起死回生。与此同时,老企业的死亡也使新企业有了成长和发展的余地和空间。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有生有死,符合其发展规律。

三、中小企业的解困之路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源泉来自工业化,而工业化要持久就必须发展中小企业,同时中小企业还具有重要的产业配套功能。因此,中小企业发展出现困难,必然会对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有宏观经济制约因素,也有主观应对不力问题;既有企业结构调整不力,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因素,也有管理跟不上等原因。这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视野理性地思考企业出现的困难,需要政府和企业及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部门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1,政府完善有关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困。2008年央行对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近期,又对中小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就是政策利好的重要信息。同时,央行和银监会2008年5月8日联合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各地纷纷试点。2008年9月央行又推出了《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这些既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手段。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升格为小型银行,而民间借贷的合法化正好适应了民间资金充裕和企业资金需求旺盛的现实,弥补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空缺。从法律上承认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有助于民间借贷的规范和良性发展。近期央行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定企业的应收账款将可以作为质押产品进行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企业的应收账款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以前应收账款是不能作质押的,商业银行因为中小企业没有合格的抵押产品,很难提供贷款。200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物权法》中,扩大了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其中明确规定应收账款可以用作质押。而央行的应收账款质押新办法,将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发展贷款担保机构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贷款担保机构少,能力弱,由于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很难获准,一些已经建立的贷款担保机构难以正常运营。最近,央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扩大了利率上浮区间和贷款人范围,提高了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其中,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财政负担。与此同时,财政部安排了中小企业专项资金35.1亿元,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用于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此外,中小企业的“再担保融资”也是可以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小企业的困难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和发展模式决定的。因此,困难的解决是长期性的。从长远来看,发展中小企业仍然需要面对和解决一系列重大难题。

2,企业自谋发展也是其生存之路。未来改革价格形成机制时机不断成熟,放开资源要素价格是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因而资源价格看涨是一个必不可免的趋势。国际油价下跌也为国内提高油价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因此,企业今后还要面对原材料、燃料成本上升的问题。为此,企业可选择以下途径寻求生存之路。

通过与产业整合者的协同,实现价格变现,良性退出后寻求新的投资领域。企业要具有良好的产业并购谈判能力,地方政府也应给予足够的配套政策支持,比如说对一些历史账户的处理,对历史税收政策变化以后遗留问题的处理,对过去不规范状况下法律法规问题的有效解决等等。近3年来,整个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产业的变化就是外资开始进入,特别是外资品牌企业开始大量并购我国企业。另外,随着一些内资企业的崛起,也成为并购的另一部分主体。并购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因为在金融变局的情况之下,尤其在我国进入高成本运营通道的背景之下,企业的成本都在上升,而销售价格却无法轻松提高,这就使得企业的利润被挤压、被吞噬。这时就是并购行为大幅度增加的时候,任何一个企业都可能更为关注规模效应。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的并购行为较之过去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经济背景。中小企业如果选择被并购,也是企业以合适的价格实现企业价值的一种形式。这是一个变现的过程,企业家把公司卖了,通过把公司进行股份的转让,拿回宝贵的资金去投身到新的产业发展之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