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技术创新案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67-01
摘 要 以编制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导则为例,探讨研究了如何加强供电企业技术档案管理,以更好地服务企业中心工作。
关键词 技术档案;管理:服务;供电企业
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供电企业加快实现“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进程中,如何促进档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档案工作由“事务型”向“参谋型”,由“传统型”向“开拓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三个转变”,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1 技术档案管理是企业档案管理的主要业务
档案最简单的定义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所谓“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所谓“历史记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法律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性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企业档案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行政档案、人事档案、技术档案等等。在以往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企业档案管理往往被认为只是单纯的人事档案管理,由此被遮上了一层一般人不便问津的神秘色彩,而所谓的技术档案仅仅当成了资料管理。
一般而言,技术档案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有具体事务的技术文件、图纸、图表、照片和原始记录等等。详细内容包括任务书、协议书、技术指标、审批文件、研究计划、方案大纲、技术措施、调查材料、设计资料、试验和工艺记录等等。技术档案一般为内部使用,不公开出版发行,有些有密级限制,因此在参考文献和检索工具中极少被引用。
笔者在本文中就加强技术档案管理,服务企业中心工作这一课题,并结合编制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档案管理导则的实际,做以下阐述。
2 编制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导则课题的提出和运用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供电系统电力建设尤其是输变电工程项目日益增多,在供电企业技术档案管理中占据头等地位,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家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公司优质工程评选办法,都将档案工作列为工程验收和评比的重要内容。同时,电网建设、生产运行以及依法维权等工作中对工程项目档案的需要也日益提高。
编制电网建设工程技术档案中包括输变电工程管理档案导则,对该导则采取以下三种技术手段。
2.1 丰富完善工程项目档案文件的归档范围:一是以电力企业档案分类表为纲。《电力企业档案分类表》按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设列了应归档文件的类别名称和部分文件名称,虽然不完整、不详细、不全面,但结构上还是较为合理的
二是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范围》为基础。《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范围》是面向全国各行各业各类建设工程的文件归档范围,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三是以建设部管理规定、规范和标准为依据,丰富完善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文件归档范围。这些文件主要是指《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标准》、《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等等,依据这些文件全面收集工程建设管理、施工管理、监理、质量监督、验评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文件材料,确定工程项目文件的归档范围,丰富归档内容。
2.2 明确类目设置: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制定于1991年,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类目设置不科学,很多文件无法判断其类属;加上随着电力建设的发展,形成很多新类型的文件,其无法归入原来的类目中,在整理建设工程项目文件时给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兼职档案员造成很多困扰,影响了工作效率。
2.3 确定整理方式:按照尊重文件形成的规律,保持文件内在联系,保证归档文件完整、系统的原则,设计工程项目文件的整理方式,达到便于操作、便于查找利用。如工程项目质量验评文件,按照工程项目质变过验评标的结构设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的结构层次,设立各层次应归档文件名称,在整理案卷时,按照检验批文件、分项工程文件、分部工程文件、单位工程文件的顺序依次排列,实现结构层次清晰、排列有序、不漏文件。
3 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的突破及其实施效果
3.1 工程项目文件的归档范围: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出台的相关规范是面对全国各行各业的各类工程档案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2 工程项目文件的分类方法: 编制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明确所有应归档文件的分类号,解决《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表》中因类目设置不规范造成的分类不统一、不明确的不足,提高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文件整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3.3 工程项目文件的整理方法:编制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按照分类号、文件顺序号的结构,详细排列所有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文件,为整理项目文件提供依据,为项目文件的齐全、完整提供保障,使项目档案的分类编目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日后的检索查找,从而提高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整理项目档案的效率。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的实施,受到各单位专职档案员、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兼职档案员的欢迎。
4 供电企业输变电工程技术档案管理的应用范围及其效益
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适用于输变电工程项目法人单位、建设管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设备制造单位、试验单位等。它为企业带来了直接、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电网建设工程项目档案管理导则的实施,提高了项目文件归档的工作效率,以往,一个变电工程项目完成收集整理工作大约需要12人30个工作日,而现在用1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劳动生产率提高100%。
关键词:环境规制;技术创新;资源型企业
一、 引言
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上升为国家政治、关系民生以及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自2007年起,环境规制进入密集深化阶段,企业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加大。
在日趋严格的环境规制下,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那么资源型企业如何应对环境规制带来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企业应对环境规制应选择技术创新。那么,环境规制对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到底如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了环境规制对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 文献综述
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来说,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种假说是“制约假说”,即环境规制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其基本假设是当环境规制标准不严时,企业仅仅采用较为粗浅的技术来使之达到环保的标准。但是假如环境规制标准提高,即国家对企业的排污要求变得严格时,企业则采用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的方法来达到环保的标准。企业不会选择自主创新,因为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的自主创新会使研发支出大幅度增加,而企业绩效的增加没有那么明显,而从国外引进技术则可以在短期内看出绩效增长。
第二种假说是“环境规制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无关”。国内外一部分研究认为,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各方面的要求增加,但是这仅仅表现在企业的环境成本上和环境费用上。环境规制仅仅停留在环境问题表面,这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无关。
第三种假说是“环境规制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这就是著名的“波特假说”。该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将刺激技术革新,从而减少费用,提高产品质量。这样有可能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同时,提高产业生产率。
纵观现有研究,其中绝大部分的论文是做实证研究的。因为实证研究在评价过程中过分依靠定量化手段,在复杂的数字转换和统计处理过程中,容易造成某些信息的丢失,或者渗入一些“噪音”,而建立在这些信息资料基础上的评价结论就难以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在文献中,所举的例子虽然很多,但是每个例子说的都不清楚,因此实证的研究可借鉴的地方并不多。
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用以弥补实证方法的弊端。本文以资源型企业――伊泰B股作为研究的主要案例,来研究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从企业角度对具体的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相关政策和采取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三、 面临的环境规制
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伊泰B股”(股票代码900948)。主要以煤炭生产经营、煤制油、铁路运输为主业的大型现代化能源企业。近年来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如表1所示。
2004年,为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改进生产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鄂尔多斯环保局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环境的法律法规。鄂尔多斯市政府《人民政府关于鄂尔多斯市煤矿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的批复》,对煤矿企业开采方式提出了严格限制。
国家把节能减排提到日程上来,严格限制资源型企业的高污染、高排放。此外,国家的排污标准、合格标准越来越严格,即环境规制的标准提高,资源型企业达到环境标准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国家有关部门的查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如2011年3月5日,鄂尔多斯环保局做出环保指示,要求抽查企业的排污量是否符合标准,同时对其焦油含量、排污量等进行了抽查。
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开展,国家下发一系列的保护环境的文件,坚决反对过去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清洁安全生产。
四、 伊泰集团技术创新措施
1. 组织架构创新。面对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伊泰集团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董事长作为主要负责人,负责公司环境保护工作。为了有效地遵循国家的各种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伊泰集团先后出台了《环境管理手册》、《环境程序文件》等有关环境保护的文件,并且召集相应的专家不断进行评议,进行修改和订正法律法规。
2. 完善相关制度。为了达到相应的节能减排的目标,伊泰集团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同时制定更为严格的企业内部标准,如《年度节能责任状》,公司将每年度节能减排目标逐渐分解到各部门和车间,使节能减排的目标在小的地方逐步实现,同时进行绩效考核。这种方法的有效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节能降耗责任目标的落实,效果很好。
3. 装置设计中的技术创新。伊泰集团[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研发,与山西煤化所合作,自主研发费托合成技术,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科研人员在设计阶段严格遵循“能量循环使用”的设计准则及“近零排放”的设计理念,实现了装置能量的转换及综合利用,减少碳排放量。
伊泰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共同研发煤液化、气化的生产工艺。该项目充分利用剩余的反应热发电,以在精馏过程中和吸收过程中所放出的过多的热作为热源,利用物理化学技术制备电源。除了换热技术外,空气冷却技术也是该工艺的主要创新点,采用该技术可以有效地保存水分、节省能量。煤炭气化、液化会发生化学反应,在此化学反应中会产生工业废水,该装置中有污水处理装置,反应的工业废水又经过污水循环装置。污水经过循环装置后,又可以变成干净的水。尽管项目开始期间,购买装置费用较高,安装费用也较高,但是从长远来看,对该企业的经济利益的促进是很明显的。
4. 装置运行中的节能减排。除了在设备安装本身,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即在大生产工艺中也有很多的节能方面。首先是优化装置开投料方式,严格限制反应物料在开车或者停车的过程中的大量停留,使反应物料在反应过程中维持大部分;二是对工厂的原有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不断进行投料实验,探索最好的配料比;三是采用自动化装置,不断地提高能量转换的速率,保持能量不断地转化,确保反应在适宜的温度、压力下反应,保温保湿,减少反应物料的损失。
5. 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投入指的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支出的经费(扣除研发的其他项目经费)。
五、 技术创新效果
1. 专利授权数。专利授权表示企业拥有的被国家认可和保护的技术创新成果。本文用专利授权数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伊泰集团的专利授权数如下:
伊泰集团专利授权数在2010年~2011年为0,从2012年起逐渐增加,2013年为26件。2014年虽然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2. 新产品销售收入比。新产品销售收入比能够衡量技术创新水平、能力及技术创新效果越好。公式为:
伊泰集团在近几年中不断推出新产品,煤化工产业也不断地出现新的合成物质,这些新产品经济效益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效果。
通过观察图2我们可以看出伊泰集团新产品的经济效益在近五年来是逐渐上升的,即伊泰集团的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表明伊泰集团的技术创新效果显著。
六、 伊泰的未来发展战略
伊泰集团将继续与山西煤化所合作,一起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产品的延伸价值,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战略。
在原料的选取方面,伊泰集团将努力做好煤炭的选择,肯花大价钱投资质量好的原料。伊泰集团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努力提高煤炭的整体转化效率,建立新型的、不同于传统的煤化工项目,争取成为煤炭加工企业的领头羊。
七、 结论
通过以上对伊泰集团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环境规制促进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伊泰集团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规制,首先从管理层面重视环境规制,该集团成立环保委员会,同时对企业内部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要求,从小处、实处做到环境保护。其次,伊泰集团在严格的环境规制下,在技术层面进行了很好的技术创新,如装置设计中的增加节能减排、装置运行中的节能降耗措施、设计工艺流程来提升企业的安全性能。此外,伊泰集团技术创新投入逐年增加。
其次,技术创新效果显著。伊泰集团专利授权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都在逐年上升。
最后,面对环境规制,伊泰集团应继续加大自主创新,这必然促进企业绩效的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平,慕绣如.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效应差异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97-102.
[2] 肖鹏,胡许萍,刘金培,李林.环境规制差异对我国跨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海尔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经济经纬,2015,(1):102-107.
[3] 吴青.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基于我国30个省份数据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8):100-103.
[4] 李拓晨,丁莹莹.控制机制对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关系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2,(8):198-203.
[5] 赵红.环境规制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8,(3):4-6.
[6] 张三峰,卜茂亮.环境规制、环保投入与中国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企业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2):129-146.
[7] 黄平,胡日东.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互相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1):99-103.
[8] 凤亚红.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发效应及其制约因素[J].生态经济,2013,(11):163-165.
[9] 江珂,吴磊.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的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2011,(22):166-167.
[10] 赵红.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J].经济管理,2007,(29):57-61.
[11] 王国印,王动.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对中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00-112.
[12] 沈能,刘凤朝.高强度的环境规制真能促进技术创新吗――基于“波特假说”的再检验[J].中国软科学,2012,(4):49-59.
[13] 徐静茹.浅谈环境规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18个工业行业的分析[J].企业导报,2012,(2):74.
[14] 周小不,何云.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制[J],时代金融(下),2012,(10):22-26.
[15] 郭艳萍,李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应用研究――对伊泰股份贝塔系数的测算[J].经济论坛,2013,(5):95-98.
[16] 马海良,黄德春,姚惠泽.技术创新、产业绩效与环境规制――基于长三角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1):49-59.
[17] 郭庆.中国企业环境规制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6.
[18] 赵红.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07.
[19] 董敏杰.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11.
[20] 孙晓伟.企业环境责任缺失:成因及治理[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21] 李娜.基于资源观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10.
[22] 黄蕙萍.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环境规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0.
【关键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机制
1.引言
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差别。系统模型把技术创新活动看作是一种由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控制系统。系统分析的方法,较好地描述了创新过程的一些概念和设想,特别是创新过程的内部结构、外部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用系统的方法将各个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勾画出来,同时可以描述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有利于比较全面系统地观察技术创新的系统图象。
2.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
技术创新过程涉及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相互联系、循环交叉和并行联系,不仅包括技术方面的变化,而且还涉及生产、营销和企业组织的运作[1]。对于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是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始点,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线性模型是最早提出的创新模型,如图1所示。基本含义是,技术创新由研究开发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创新过程起始于研究开发,经过生产和销售最终将新技术引入市场。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能力,与企业的文化制度等高层次的能力有关,而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的技术创新,是一种平衡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深层次的理念和文化方面的能力。在结合创新线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如图2所示。
3.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长期的战略能力,是企业素质的内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企业通过适应环境,实现运营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有机系统[2]。采取开放式创新战略,利用内、外两条路径,在增强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与外部创新组织的互动与协同。
3.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创新倾向能力、技术创新战略计划行为能力、组织因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效益实现能力。
(1)高技术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倾向能力
创新倾向能力是对创新愿望的真实性和创新愿望的强烈程度的反应。创新倾向能力性强表现在企业创新活动多,创新倾向能力性弱表现在企业创新活动少。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包括:自主创新产品率、创新频率、每千人创新数量。
(2)高技术企业战略计划能力
高技术企业战略计划能力包括:企业家对外部经济、社会、政治、法律预见能力;企业家对产业演变、技术变革态势识别能力;企业高层对机会、风险的识别与决策能力;企业战略适时调整与变革能力[3]。
(3)组织因素能力
组织因素能力集中表现为高层领导的支持、企业内部组织状态(企业文化)、信息系统和决策三个因素。
(4)研究开发能力
研究开发能力主要包括:专利拥有数、技术复杂度、技术新颖度、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开发时间和成本等。
(5)生产制造能力
生产制造能力包括:设备水平、工人技术等级水平、现代制造技术采用率、引进技术达产率、计量、测试和标准化水平。
(6)资源配置能力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包括:R&D经费占销售额百分比、R&D人员素质-数量强度、人均研发费用、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能力、核心技术培育与创新能力。
(7)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包括:市场研究与预测水平、对用户的了解程度、营销体制的适合度。
(8)效益实现能力
效益实现能力包括:收益性、竞争性水平两部分。
综上所述,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技术结构都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只有充分挖掘和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能力,通过合理的技术结构,发挥各方面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才能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
3.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外部因素又称环境因素,是指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且企业自身对其不能够决定或施加重大影响的,不依附于企业的来自于企业外部的要素。环境因素包括四类: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因素
①需求拉动机制
高技术创新企业在市场上吸引生产要素,使资源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率先发展起来,使其他企业无法生存,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创新,以求得生存和发展[4]。市场需求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引导了高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从而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②市场竞争机制
率先自主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相关的原自主创新贬值或完全失去价值,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激烈的竞争迫使落后的企业必须追随率先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求得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即使没有创新压力的企业,也会“居安思危”,对竞争者保持警惕,以潜在的竞争对手为对象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以此来保持竞争的主动地位[3]。
(2)政府拉动
外部环境中的国家政策对高技术企业的创新过程也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策具有导向功能。就国家的政策来说,对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有:财政税收政策、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等。
①财政税收机制
财政税收机制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机制管理的不断完善,强化竞争机制,效益提高起到有效的支持。
②知识产权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给予了技术创新主体以相对的垄断权,同时对于技术创新成果的合法转移给予有效保护,从而提高创新主体创新的积极性[4]。
(3)技术因素
中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面向市场的技术开发,一方面许多企业存在着大量人才积压,另一方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严重不足,影响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进程[5]。
(4)社会机制
①社会组织机制。社会组织服务机构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②金融投资机制。
4.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4.1 基于内部因素的运行机制分析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经济学家用它来泛指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连接方式。运行机制是指一个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系统和外部之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是指企业不断追求创新的内在机能和运转方式,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诸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和作用关系,如图3。
在熊彼特线性创新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将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进行了概括并加以改进。研发、生产等因素为资源获得与配置能力子系统的元素,而市场营销能力从属于经济效益实现能力子系统。基于此,本文引入机遇捕捉能力子系统,其组成元素包括高技术企业战略、组织因素等。从企业发展的技术性来看,机遇捕捉能力子系统作为企业技术性创新的基础性平台,是资源获得与配置能力子系统以及经济效益实现能力子系统的支持性子系统。
本文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能力出发,通过系统整合,形成了一个包含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可技术创新能力体系,在相互协调和配合中形成了竞争优势的长久性和技术性。内部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和价值创造性则主要依靠外部环境的积累和激活来实现,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影响创新能力的技术性,如图4。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更加关注于企业长远的发展,以创新能力层次和基本能力为主,从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层次结构、基本能力要素两方面综合作用的角度,构建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模型。
4.2 基于外部因素的运行机制分析
基于外部因素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运行机制,在市场需求、政府拉动,技术、社会推动下,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图5中横坐标表示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内部因素作用,纵坐标表示持续创新能力的水平,O-A表示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的轨道,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创新之“轮”沿着这一轨道渐进地向上滚动,促进国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之轮沿着O-A方向滚动的动力,包括拉力和推力:
(1)拉力有市场需求和政府激励。施莫克乐(J.Schmookler)在《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创新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而厄特巴克(Utterback)在197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60%-80%的重要创新是受需求拉动的[6]。高技术企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其产品才能有销路。此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创新诱因。而以此为导向的创新活动在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又变更了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由“需求——创新——再创新”的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为了激励高技术企业进行创新,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政府优惠政策不是强制性的。高技术企业按照利益和效率标准自发地决策创新行为。
(2)推力有科学技术和社会推力。在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趋势下,科技进步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6]。美国马奎斯(D.Maruuis)等人的研究表明,在567项技术创新案例中,有20%左右归因于科学技术的推动。这类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大,往往是根本性创新,创新周期长,风险也大。社会机制再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为高技术成果推广提供了平台,金融投资为高技术企业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在高技术企业创新运行机制建设方面,企业应建立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决策、指挥、控制、信息反馈的组织、制度和各种人才的合理结构,形成既能够调动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又可以协调管理和实施创新过程中诸多环节的有机运行的组织系统,最终达到人尽其才、晋奖刺激、沟通顺畅、合作有效,从而促进企业创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宋远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2009(02):24-27.
[2]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11):104-107.
[3]毛荐其,沈桂平.企业技术创新模型及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9):
53-55.
[4]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1):12-58.
[5]向刚,汪应洛.企业持续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0(25):108-113.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
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y=l∕[1+a?exp(-b·t)])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t为时间自变量,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这样,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其中,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避免了其缺点,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所以,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带有主观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以克服自身的不足,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2)经济效果;(3)社会效果;(4)风险性,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均处于研究之中,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1)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2)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07-.09:完成论文开题。
09-.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11-.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01-.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03-.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04-.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傅家骥、仝允桓等.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02]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0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04]赵志、陈邦设等.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管理科学学报./2.
[05]王亚民、朱荣林.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风险投资./6
[06]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控制与决策./6
[07]夏清泉、凌婕.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国际商务研究./5
[08]陈劲、龚焱等.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中国软科学./1.pp86-88
[09]严太华、张龙.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经济问题./1
[10]苏永江、李湛.风险投资决策问题的系统分析.学术研究./4
<11>孙冰.企业产品开发的评价模型及方法研究.中国管理科学./4
关键词: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07-02
在当今社会,随着消费者的知识水平以及收入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与专业化,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使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变短,加剧了企业的创新压力。另外,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使得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入新的市场变得容易。企业要实现创新必须对企业人才和企业知识资本进行新的架构与融合,寻求知识的激发与创造,将其转化为企业的新技能,并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保存和分配这些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产,知识资本超越了其他传统资源,成为具有核心地位的生产要素。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新理念
1.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表面上看,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新创意的产生、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即从思想到实物的过程。但从本质来看,技术创新的每一项活动都有知识的参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创新构想、技术创新开发和技术的经济开发三个阶段。一项技术创新的产生往往来源于市场需求,而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因为信息根本上来说属于知识。在获取市场需求后,企业就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开发,这个阶段就是利用企业内外部的相关知识,把技术创新构思变成包含创新知识的新技术。最后,新技术或新产品开发出来后面向市场销售,其实就是对包含创新知识的新技术的最大化应用,是对新知识的扩散和传播。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就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全过程。随着技术创新的展开,新知识的积累产生新的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绩效。企业技术创新是知识的产生、创造和应用的演化过程。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有个人知识,也有组织知识;有显性知识,也有隐形知识;有公认的知识,也有尚未被认可的知识;有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有尚未被总结出来而存在于企业文化中的知识。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各种知识包括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等进行识别与处理,将它们用一种适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来,并集中成知识库,帮助和促进员工获取、吸收、利用和共享这些知识。知识管理通过传播和收集知识,及时与消费者沟通,准确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针对失败的案例,企业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形成一定的数据库,从而有效地避免重复开发、重复建设,节约企业资源,减低创新成本,提高开发速度,增加企业绩效。
3.基于知识管理的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技术创新给企业带来倍增收益的同时,也存在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甚至还存在一定的风险。技术创新过程中机会成本偏高,创新的投入时间偏长,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地进行尝试,会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时候,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都来源于一些重要知识的缺失。知识管理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导向作用。新的创意的产生、研发、试制、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借助于知识管理可以建立企业内外部知识网络,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有效集中,实现有效的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因为收集信息和掌握知识不充分造成的技术创新的失败;通过对知识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风险。同时,技术创新中获得的新知识又丰富了知识管理理论。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知识管理的内容
1.企业技术创新构思(与决策)阶段。企业技术创新的构思阶段是创新的起始阶段,创新构思的质量与来源决定着创新水平的高低,它的来源可以是自然科学家或者从事技术活动的工程师的发现,也可以是营销人员对市场环境的机会和消费者需求的感受。企业需要对潜在的市场需求、当前先进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状况和外部可利用资源等知识进行辨识、收集、整理与储存。有了创新构思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能力、可获得的资源进行系统评估,最后将其运用到技术创新的系统过程中。决策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技术创新的产品是否可以从一个构思变成为真正具有可行性的商业化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以上各种知识的获取。同时,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注重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通过知识管理使创新人员及时获取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创新方案,为技术创新的下一阶段打好基础。
2.企业技术创新开发阶段。企业技术创新开发阶段的是根据前面阶段所产生的需要,调配企业自身拥有的各种技术、人力、物力、资金、设备等,将创新产品由一个创意转变为具有清晰特征的产品原型的研究阶段,即创造新技术,研制出可利用的新产品、新工艺。这就要求企业员工需要具备产品开发有关的前沿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市场信息,并能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到企业所要开发的新产品中。通过知识管理,企业全面监督技术创新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消费者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共享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促使个人的隐形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分享利用使其再激发出新的隐形知识。这个阶段有效的知识交流最为重要,只有交流才能实现最大范围的知识共享,使知识发挥出应有价值和作用,提高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效率。有调查表明,实施知识管理越成功的企业,其产品开发实现生产能力所耗费的时间就会越短。
3.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与扩散)阶段。此阶段是企业从小批量生产新产品到大批量生产的过程,新工艺运用到生产过程中需要企业员工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员工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很重要,知识需要转化为各种技能,即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进行转化。除此以外,企业为了顺利生产还会遇到新的工艺问题,所以需要员工重新学习与新产品生产制造相关的知识。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企业形成技术创新知识需求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所以,此阶段的知识管理是对客户知识的管理。
三、针对技术创新目标,实现有效知识管理
1.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企业采用信息的搜索、开放式交流、竞争实战、项目反馈、外部参照等方式搜集信息,并以文档、数据、表格方式建立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借助外力,比如各个渠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企业信息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建立关系等方式获取企业所需外部知识。企业通过对每个阶段信息的分析反馈,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并将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对知识进行贮存,借助信息技术搭建知识管理的平台,形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化机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共享、创新和应用。
2.注重营造有利于创造新知识的文化环境,建立学习型组织。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企业通过企业内部个人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与共享,与企业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研究机构及其他有关人员的交流与学习来增加知识存量,营造好一个有利于组织学习、共享、创造的企业文化环境,可以鼓励员工毫无保留地奉献他们的个人知识与经验,使员工之间建立信任、协作、互助的关系,变被动为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是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激活,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五个方面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运用系统思考,激活员工的自我超越,挑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等。企业通过建设富有合作意识的团队,依靠团队力量获取、整合与创造知识加快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
3.导入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目前知识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编码管理模式两类。其中,人物化管理模式强调积极投资人力资源,包括引入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企业内部发现和培训具有隐形知识的员工。编码管理模式强调投资与信息技术,注重开发收集与传播知识的管理系统,知识被编码并贮存在数据库,企业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重复利用。人物化管理模式和编码管理模式两种知识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编码管理模式可以降低企业知识共享成本,提高新技术开发效率;人物化管理模式依赖专家的经验和技巧(隐性知识)。企业需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知识管理模式,比如企业自身主要依赖显性还是隐性知识、企业产品的特点等。同时,企业也可以将两种模式有机地融合,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模式。
4.重视技术创新人才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要想留住人才除了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外,还应制定公平多样的激励制度,重视员工的个体差异性。注重人才的吸纳和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能力而非资历,企业要为人才创造培训机会,要有完善的增进员工成长的管道,协助员工的自我成长;同时提供适当的诱因,对于有成果的创新人才给予奖励;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培育相互信任的价值观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努力建设一支优秀稳定的技术创新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风险主要是指在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中,技术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能达到的最终效果等领域存在的不确定性。主要涵盖技术创新项目本身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和创新项目产业化生产能否成功等不确定性。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
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由于许多中小企业主要是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变化中寻求发展机会的,因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产业化的市场实现环节,会遭遇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这种风险主要是由创新技术的市场潜在性、市场成长性引起的。对于技术创新项目和产品而言,市场能否接受以及接受程度的多少,中小企业很难做出准确估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很难把握市场成长的速度与容纳能力的大小,因此难以确定其未来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使得企业蒙受损失。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时在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资金预期回报、资金的投入及其持续性和技术创新收益分配等领域均存在较大风险。
(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创新失败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组织风险、意识风险、决策风险等。
(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风险
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跨越了企业的界限和控制范围。因此对企业来说,不仅存在着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而且还存在大量的企业不可控制因素所导致的风险。
研究对象技术创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测评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伟星公司”)是一家以中高档纽扣、拉链、金属制品、衣架和塑料制品为核心主营业务的股份公司,是服装辅料行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中国服装辅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世界最大的纽扣生产企业之一。
针对伟星公司进行的技术创新项目,本文从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三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技术风险主要指伟星公司初始设计的技术方案能否成功;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伟星公司的财政状况能否支持创新资金的持续投入;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市场能否接受伟星公司的创新项目。
以下将针对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构建风险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技术创新的系统风险做更为深入的研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判断矩阵中的数字含义如下:1代表同等重要,3代表较重要,5代表重要,7代表很重要,9代表非常重要。数字2,4,6,8的意义介于上面数字的含义之间。
根据3位专家的意见分别以市场风险为主导、技术风险为主导、财务风险为主导设计了3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这三套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可以得到三套风险处理的候选方案。根据不同的候选方案,伟星公司能够及时的调整企业的经营、生产、销售、技术创新、资金使用等,对伟星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避风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作用。
在此,采用市场风险为主导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专家赋值表,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伟星公司目前的状况进行风险分析。该分析方法包括:B层对A层的风险、C层对B层的风险以及C层对A层的风险。
下面以A-B层为例,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 采用专家赋值法,对技术风险(B1)、财务风险(B2)、市场风险(B3)三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r。
第二, 将向量标准化,得到:
其中WA-B1=0.1507,WA-B2=0.274和WA-B3
=0.5753分别表示B1,B2和B3对A的影响。
第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
λmax=3.0655,,RI
=0.58,
通过一致性检验。
同理可以得到:
B1-C1,C2,C3层的
其中WB1-C1=0.279,WB1-C2=0.6491和WB1-C3=0.0719分别表示C1,C2和C3对B1的影响。
B2-C4,C5,C6层的
其中WB2-C4=0.1884,WB2-C5=0.7306和WB2-C6=0.081分别表示C4,C5和C6对B2的影响。
B3-C7,C8,C9层的
其中WB3-C7=0.1047,WB3-C8=0.2583和WB3-C9=0.6370分别表示C7,C8和C9对B3的影响。
根据上述不同层次间相互作用的W值,可以计算出C层各因素对A层的影响。如C1对A层的影响可以通过公式WB1-C1×WA-B1=0.0421计算得到,详细的结果见表2。
表2中B1、B2、B3下方的数字分别为技术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中的比重,依次为:15.07%,27.4%,57.53%。层次C的总排序一列中的系数即为各单因素的权重。从表2可以看出,新产品的市场需求(C9)对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大为36.65%,其次是资金投入的连续性 (C5)为20.02%,再次是新产品的生命周期(C8)和技术的难度及企业技术力量(C2),其影响程度分别为14.86%和9.78%。
从上面的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到,市场风险在技术创新风险中的比重是相当大的,主要是由于市场风险的累积性。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先进的技术必须与其他环节有效的衔接,转换为新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其商业价值,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盲目的技术创新往往会导致失败,企业在技术创新前首先应对各种市场因素做深入的研究,以此为基础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这会大大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研究对象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策略
图1至图5是对上述定量分析的图形显示,根据图形中的显示结果,结合伟星公司的实际情况,本节设计了伟星公司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走技术相关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场风险
由图1、图4和图5可知,市场风险B3对伟星公司技术创新风险的影响最大,因此公司应该针对当前市场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技术创新路线,走技术相关的多元化道路,分散市场风险。
公司面临的主要竞争劣势是产品较为单一及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因此,为分散市场风险,公司应实行技术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在研发和经营销售上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同时利用公司完善的销售网络,避免单一和应用领域相对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加强研发投入与对外技术合作力度,分摊风险
由图1和图3可知,财务风险B2对技术创新风险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公司需要重视对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这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有利于新产品开发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项目优先投入,使公司掌握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技术。公司需要在发达地区创建技术开发中心,利用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才优势,吸引一批行业专家和技术研发人才到该中心工作,把伟星技术中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服装辅料专业技术中心。同时公司应该主攻拉链生产的关键技术,使拉链的主要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在最短时间内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出中国著名的拉链品牌。
为保持技术不断创新,公司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技术开发合作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造厂商合作,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比如公司将筹划与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公司合作,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设计水平和层次,使公司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并借助国外服装设计公司的知名度,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优势,使“伟星”、“翠珠”品牌能更快地成为国际著名品牌。
(三)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由图2可知,评价指标中的技术的难度及企业技术力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公司除了与员工依法签订用工合同、提供合法的福利条件以外,还需要充分调动和鼓励员工对技术创新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公司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保证公司继续在同类企业中保持领先优势。公司应充分调动各层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形成一种努力工作,锐意创新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蔡根女,鲁德银.中小企业发展与政府扶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张俊喜,黄荣华,梁立邦主编.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案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张瑶.技术创新风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科技与管理,2005(4)
【关键词】 民营企业 技术创新 评价
绪论
熊比特指出创新是指将新理念、新技术等新的生产要素组合转化为新产品的过程,是一种突破性的破坏,是突破目前均衡状态而最终趋于均衡的产物,技术创新的发展与突破是社会经济周期运行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实力虽然没有国有企业雄厚,但它能根据市场和研究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规避技术、市场、人文性的技术创新风险,迅速取得经济效果,表现出更高的技术创新效率。如何客科学、有效、定性定量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在同行业中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拟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
1. 评价指标的设置
笔者认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创新管理能力A1:包括创新目标A11和创新战略A12
1.1.1创新目标A11:分为产品创新目标和工艺创新目标。
(1)产品创新目标。产品创新目标主要有几下几种:增加产品品种、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改善产品性能、开拓国内市场、保持市场份额、开拓国际市场和完成上级指标。该排序说明了企业应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动的主体,应以开拓国际市场为目标,加强与国际合作,寻求在科学技术上与国际接轨,从而提高企业自身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工艺创新目标。工艺创新的经济目标主要设立以下几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企业除应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为目的外,还应注意节约能源及环境保护。
1.1.2创新战略A12:包括引进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
企业在创新战略上以引进创新和合作创新为主,以模仿创新为辅。企业应注重通过引进创新或合作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引进国内外民营企业的先进技术,降低本企业产品的成本,同时企业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队伍水平,从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1.2创新投入能力A2:包括R&D投入强度A21、R&D人员投入A22、非R&D投入强度A23
1.2.1 R&D投入强度A21:指R&D经费支出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培育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该指标越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越强。国际上该指标应达到2%,我国规定应达到1.5%。
1.2.2 R&D人员投入A22:R&D人员投入包括人员的数量投入和素质投入。数量投入为:从事R&D人员的数量;素质投入:用职称近似衡量企业R&D人员的能力。企业R&D人员的职称分为高水平专家、高级职称人员、中级职称人员、初级职称人员。
1.2.3 非R&D投入强度A23:指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同产品销售收入的比率。
非R&D投入强度A23=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销售收入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引进技术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该指标越高,则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越强。
1.3创新产出能力A3:包括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新产品利润率A32、资本积累率A33、资产利润率A34、市场销售能力A35
1.3.1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是衡量创新产出的指标之一。它反映过去三年中引入市场的新产品销售额。
新产品销售份额A31=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1.3.2新产品利润率A32:是衡量由于技术创新带来新产品的创利能力的指标,体现了技术创新的价值。
新产品利润率A32=新产品利润/产品利润
1.3.3资本积累率A33: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重。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是所有者权益年末数与所有者权益年初数的差。
资本积累率A33=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资本积累率反映了企业的资本积累情况,该指标越高,企业可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就越多。
1.3.4资产利润率A34: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资产利润率A34=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利润率反映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该指标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投入技术创新的物力、财力越多。
1.3.5市场销售能力A35:是指提高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扩大市场范围的能力。包括企业的专职销售人员数、专职销售人员数/职工总数、销售网点。
1.4创新激励机制A4:包括市场激励A41、企业激励A42、政府激励A43
市场激励是运用市场的力量,催促创新,它与企业技术创新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企业激励是在企业或创新小组内部,是否能激起员工的创新动机,形成有效激励机制。政府激励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无论是市场激励,还是企业激励,政府都可以运用种种手段,规定、调整与保障实施。
2. 评价方法的选用
对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有许多种方法,如因子分析法、功效系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等。采用聚类分析法较为科学,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样本的某些指标进行归类整理,从而分层次、分类型来解剖一些对象,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聚类分析是研究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根据观测值或者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将最近似的对象结合在一起,通过逐次聚合,将观测值分类。聚类分析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研究个体分类,其依据是同一类中个体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的个体差异则较大。进行聚类分析有很多种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中有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分解法等。系统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又有两种, 一种是“快速聚类分析方法”(K-M eans ClusterAnalysis) ,另一种是“层次聚类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聚类分析的形式也分为两种,对样本进行分类,称为Q型聚类;对研究对象的观察变量进行分类,称为R型聚类。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的Q型聚类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选用快速聚类对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对各企业原始指标进行数据预处理后作为聚类变量,选择欧氏距离,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对选取的一定时间段内的样本公司进行评价。
根据样本公司评价得分情况,建立起一套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等级标准体系。见下表:
本文设计的理论框架可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实际操作时可根据评价目标、实施环境等因素,灵活地增减指标,在评价方法的选择方面,可根据企业情况及客观数据的获取难易程度进行变更。
参考文献:
[1] 王咏梅.《民营企业创新战略案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2] 韦影.《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7(9)
[3] 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管理世界》,2008(8).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自组织;演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24-02
一、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特征过程
系统的自组织原理表明: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涨落,经过一定时间的自发的调整,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系统中的各个目标通过其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作用,使技术创新的各项目标从无规则性、信息量小、功能弱的无序状态与结构,逐步转变为有规则、信息量大、功能强的有序状态与结构。
1、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定向评价性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除了符合一般系统理论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当目标错位发生时,它的定向评价性能有效地防止和控制由于目标错位所引发的随机性选择过程。
这种通过分析目标错位的涨落对技术创新活动影响的好坏做出选择性的评价,一方面,可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总结推广可以复制的经验。通过结果评价评估技术创新项目的价值,激励创新活动向更高目标推进;另一方面,可以明确责任,客观准确地评估出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潜在的可能阻碍技术创新活动的因素,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校正,使得那些能适应内外部涨落且不断得到更多的内外部协作与支持的因素,得以被选择为目标系统定向评价的主导因素,防止出现盲目的、随意性的选择。
2、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全面导向性
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全面导向性,首先体现在它可以将系统中各项目标整体导向为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目的,防止系统内部各项目标由于分别导向自身的目的而造成目标的选择与设定的分散和决策上的混乱。
首先,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创新目标导向仅反映着一个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市场目标仅反映着市场需求,其他目标也仅反映着自身导向,它们的自身导向都不可能单独做到实现创新的目的。目标系统的导向性则不同,它的导向性是将系统中的各项目标统一规划,有机连接在一起,对各个目标进行全面的引导,最终使技术创新目标转化为效益成果。
其次,全面导向性同时也是实现目标系统的定向评价性的保障。这是因为,当目标系统做出了有选择性的定向评价后,目标涨落形成的随机的选择过程也不会马上结束。尽管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跟随定向评价后所选择的方向,在整体上形成了某种不可逆的正向涨落,但是由于在这个正向涨落形成的过程中,同样会在其技术创新活动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产生出大量新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使参与正向目标涨落过程中的各个目标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不断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同样会使系统内部的某些局部仍然存在着反向涨落的不稳定因素,不能排除它们之间发生目标的分裂、异化形成新的反向涨落的可能性。
二、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自适应调节机制
在明确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自组织演化特征的前提下,健全和完善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处于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运行的自适应调节机制,能够使对技术创新目标的选择与设定更具有可操作性。
企业技术创新目标系统运行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反映了一个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实施的控制活动或者控制过程的能力。是防止因目标错位而导致创新失败的有效措施。
企业的自适应调节机制,实质上是使企业自身得到自动调节以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自我调节机制,而把这一机制和具体的目标问题相结合,它应该主要具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和对外部环境目标进行有选择的识别和鉴定,并进行调整、维护,保持动态平衡的目标适应功能。
这一自适应调节机制整个功能的运行和控制可以分为7大环节:①目标搜集②运筹分析③目标选择与设定的推演④目标方向合理性审查⑤附带效应评估⑥批准目标的启动和实施⑦目标实际运行效果与程度评估。
①目标搜集:目标的搜集首先要确定目标搜集的主体。现阶段可以考虑设立一个目标运行与控制管理小组,负责目标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小组应由决策层内至少是一名副职直接管理,并直接对决策层负责。成员应由技术研发、技术设备、市场销售、人力资源、财务、采购物流、后勤保障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以保证执行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对于一个跨职能、跨部门、跨专业人员所组成的目标分析小组来说,应该在明确工作职责和具体分工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各个部门、人员的目标选择与设定问题的衔接和相互融合的管理上,统筹兼顾各个部门的利益,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下属部门本身目标的实施情况。其次,企业内各个部门应该把本部门实际可能的目标的选择与设定方向与决策层的总体方向相结合,制定出大致的目标规划,包括备选方案,列举大致的目标的清单和选择栏目,并统一上报给专门负责目标分析与处理的机构以供参考。
②运筹分析:在初步制定出可供选择的总体目标、各个部门目标后,目标分析小组应该对目标进行分析。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分析:所选目标的战略、战术价值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会如何?目标结构性质、子目标的功能是否起足够的支撑作用?一旦和实际不符合是否有备用的可选择方案?如果出现矛盾,是否具有维护并进行适时调整的功能?在分析中,要着眼于在应急突发性问题出现时,从总体目标到各个部门目标的柔性能力是否能应对复杂的情况。
③目标选择与设定:很多企业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是不缺乏技术创新思维和创意,而是缺乏能够鉴别创新想法、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想法的目标选择程序。所以目标分析小组应该将所制定的总体目标和各个部门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选择程序,并进行技术化推演合成。在电脑模拟推演的过程中一一标明或者计算完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段、所需要的技术设备、人力资源、规则决策等形成精确定位,进行目标选择和设定。
④目标方向合理性审查:建立和完善目标的选择与设定策划信息数据库,从中调取和当前企业所制定和执行的各项目标相类似的“目标群”信息,并进行相互比对,集中查找所制定的目标是否符合企业实际能力,比如实现其目标的技术研发能力、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考量。
⑤附带效应评估:当前很多企业强调的一体化的技术创新管理,易使每一个环节出现失误或者问题都会影响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活动,越是先进发达的企业越是敏感和脆弱。所以尽量减少目标选择附带效应所带来的消极因素的评估就成为重点关注的方面,要对任何可能造成某一部门目标实施过程或者相关支持目标弱化或失效的选择进行二次检查,如果认为该目标评估结果失败率很高就不应该作为实施目标。
⑥批准目标的启动和实施:目标符合要求以后,最后被列入最优先的执行目标的清单当中,由最高决策层负责向各个部门发出贯彻的命令。
⑦目标实际运行效果与程度评估:即使是经过了比较精确的定位分析或模拟试验以后,也不能完全消除误差,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目标的不确定性因素,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仍然还会出现一系列新的情况和变化,所以还要进行效果与程度的评估。由于技术创新的过程性与时间的密切相关性,可采用分目标评估法,即“对技术创新评估可采用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多环节、多因素的目标系统进行暂时分离的评估方法”。先分段进行,最后统一合并,将结果与目标相对比,确保在不做出大的调整和改变的情况下,向管理者报告潜在的偏差以采取提前补救行动,以此保证目标系统的协调有效运行。
三、技术创新目标系统的信息沟通机制
从理论上说,如果决策者们能够与一线的员工在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上有实质性的妥协或者谅解,那么就能在目标选择与设定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形成技术创新成果溢出效应的最大化,使(转下页)决策者与员工之间实现双赢。但是实际情况是,仍然有很多企业员工感觉同决策层隔离,特别是在对发展方向的意见递交和表达时,决策者们往往认为他们善于听取意见,而员工则坚持倾向于不同意见。而且一旦目标确定,那么负面的意见和反对的声音就会被明显地抑制或者弱化,决策的总体方向也会倾向于向赞同其信息方向流动。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建立决策层——技术研发层员工之间的发展方向战略对话机制。这种对话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层决策者与基层研发人员对于目标选择和制定的全方位交流。
其次是建立“技术创新——目标选择与设定”问题培训和教育机制。可以通过开展案例式教学活动,让员工更广泛的程度上,参加到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增强管理决策人员和普通员工对技术创新的目标问题实现共同研究、共同参与的意识,让普通员工有更大的知情权,让他们认识到,尽管每个人对发展战略、本部门或整个企业所提出的创意和意见是有限的、渐进的,但所有的努力加起来其影响是深远的。最终,在决策层和普通员工之间目标的确定和实施上达成实质性的谅解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