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生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理健康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生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生理健康教育

第1篇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最重要目标,因此,抓好学生文化课学习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可有可无,少数学校安排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几乎为自习课或其它主科的补课。部分初中管理者观念较为落后,甚至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意义,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心理问题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善,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即使部分班主任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因为学习成绩压力及缺乏连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开展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仅在班级有学生因学业压力诱发心理疾病或突发精神障碍时求助于相关精神心理科医生。

2.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不合理。有调查研究表明,虽然90%的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62%的初中于初一阶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且只有少数学校将其设为必修课,多数学校将其列为选修课或活动课,难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5]相对于初一而言,初二、初三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冲突、职业生涯规划及心理发展冲突更为明显,而在这一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心理辅导。此外,多数学校即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仅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教学效果完全依赖教师的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在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互动教学、实践教学、团体心理辅导和素质拓展训练的条件下,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对于部分较为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初中生确实难以理解和掌握。

3.心理学相关师资缺乏,业务能力相对欠缺。受制于教师编制限制及中考压力,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师资不足,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教师多为政治、德育、团委等教师兼职,其从事心理咨询仅为个人兴趣爱好或学校任务要求,未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仅经历短期培训,对于心理咨询难以整体把握,无法保证心理咨询效果。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但因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咨询偏少,缺乏足够的咨询实践,专业技能有所减退,难以达到有心理咨询需求学生的期望。笔者甚至接触过因初中心理咨询教师对心理咨询整体把握存在问题造成求助学生心理问题恶化的个案。

4.社会对心理咨询存在误区,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在我国,多数人习惯上认为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许多初中生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等于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此,即使部分初中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问题,受制于其他同学的偏见也很难求助于心理咨询教师。而接受心理咨询的初中生也反复要求心理咨询教师不要将自己心理咨询经历外传,以免“丢面子”。同时,初中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没有大段空余时间前往学校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咨询,而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雷同,造成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处理各类心理问题突发事件。从整体来看,初中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偏低,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部分初中心理咨询室开放不定期甚至不开放,形同虚设。[5]

5.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重治疗轻预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初中心理健康工作重心多在学生突发心理疾病的处理,而对于初中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压力、人际关系调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青春期性冲动等心理问题根源并不重视。因此,不妥善解决潜在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忽视日常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能从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可能使心理问题长期积累,在生活事件诱因下恶化。

6.忽视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是青少年最受困扰的问题之一。在初中阶段,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成熟,初中生对自身性器官的变化产生好奇、不安及恐惧感,适当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不良情绪,适应其自身性器官变化,同时有助于减少早恋、婚前甚至早孕等不良现象。然而,我国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讲解性生理知识,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内容较为枯燥,对学生吸引力不足[6],部分学校甚至对性问题避而不谈。如果学校不能对初中生性发育现象和性冲动予以合理教育、引导,初中生会将性神秘化,或产生性刺激,造成不良结果。

7.心理健康关注对象存在偏差。长期以来,教育界习惯于将学困生作为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但相关研究表明,学优生同样受困于心理问题。[7]学优生因学校、家长及自身过高的期望,使其相对于学困生更容易从学业中体会到压力,对成绩波动敏感,过分关注周围人群对自己的评价,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重视,构建高效心理健康管理机构。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初中设置相应的教师编制。同时,学校有必要成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活动经费、场地需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时间及相应师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除招聘心理学专业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以外,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还要经常选派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教师定期参加心理诊断、常用心理测验的使用与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培训、进修,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讲座、指导。同时,由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辖区内各初中的心理学教师参加案例讨论会,针对近期各学校心理咨询个案提出心理干预方案,提高其临床诊断与心理咨询技能。此外,多数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没有医学背景,对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部分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临床特点及其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把握不准,因此,有必要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前往相关医院见习,使其了解相关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以免误诊。

3.加强心理咨询室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其有效运行。多数初中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缺乏心理咨询的环境和必备的硬件设施。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需要引进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外,还应加强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咨询室墙壁应以淡黄色等柔和色调为主,避免教室的白色,配置沙发、茶几等家具,使心理咨询环境优雅、舒适,易于产生信任感和放松感,避免使咨询室环境与教室或教师办公室过于相似,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尽可能配置心理测验软件,辅助心理咨询教师初步诊断各类心理问题;此外,心理咨询室还应该尽可能远离学生教室,以免使求助学生感到周围同学的歧视和偏见,产生心理压力。同时,切实保障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在学生自习课、午间或晚自习前安排相关心理咨询教师值班,使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能够在其课余时间寻求心理帮助。

4.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避免传统理论讲授教学模式。多数初中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在初中一年级完成教学,这种安排在适应初中学习、人际关系协调、情绪调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概述的认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初中生年级的上升,学业、升学压力逐渐加大,性困扰逐渐出现,人际关系逐渐复杂,自我意识矛盾出现,却没有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初中生适应其心理发展,帮助其了解自身的变化。因此,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每学期均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面临的不同心理压力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初中生更好的完成学业,维护心理健康,顺利成长。如可以在初一学生入学时开设初中生心理特点概述、心理健康概述、学业压力调适、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二年级开设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青春期心理矛盾、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与调节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初三阶段开设考试焦虑、人际矛盾处理、压力释放等方面的专题教育;中考前两个月开设考前压力调节与放松训练,必要时考虑安排考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如有可能邀请心理学专家开设考试压力与情绪缓解方面专题讲座。根据不同阶段初中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安排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更好的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应避免灌输式的理论教学,尽可能采取易于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初中生性格特点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卡特尔16因素人格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人格体液问卷等心理测验,要求学生完成测量并将相应的测验结果予以恰当的解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自身性格特点,达到塑造良好性格的教学目的;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学专题中,除教授学生自我调节及人际关系调节的技巧,促进学生与他人和谐共处、有效交流外[8],还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或素质拓展训练,在实践中完成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在心理疾病方面教学中,采用传统的临床症状的理论讲授方式难以使初中生理解,可以通过电影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表现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对各类常见的心理问题初步认识,达到教学目的。

5.尽可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依赖于相关心理学课程教学和心理健康辅导,还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通过在其它相关科目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功效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通过设置开放性题目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9];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调查,训练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青春期发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变化的生理基础,同时对初中生的性心理特点予以合理的解释,使其对性发育有客观的认识,避免将性神秘化;在遗传与环境相关章节教学中,教育学生在挫折、冲动、愤怒时,能够客观分析内因和外因[10];在人体生理卫生中神经系统相关内容教学时,帮助学生理解心身相关的含义;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安排体育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等。[11]

6.重视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班级日常管理,与学生接触较多,相互较为熟悉。因此,通过对初中班主任简单心理培训,使其初步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能够初步判断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能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并结合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将相关信息报至校心理咨询室,提供参考意见,便于心理学教师做出准确判断。让班主任参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单纯依靠心理咨询教师的局面,缓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与相关教师相对不足的矛盾,改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12]

7.开展丰富的校园心理活动,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学校通过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初中生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健康,如心理健康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主题签名活动、心理图片或心理影片展等。同时,开展校园活动提倡集体创作、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心理特征,改善人际关系。

8.定期举办家长培训,寻求家长配合。学校有必要举办家长心理培训,使家长了解简单的心理学知识和青春期心理特点,能够识别逆反心理的表现,并掌握简单的心理沟通技巧,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3]

参考文献

[1]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姚树桥,傅文青,唐秋萍,等.临床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状况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7).

[4] 辛永林.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吉林教育,2012(8).

[5] 侯一波.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6] 唐晓君,钟朝晖,汪海英.重庆市中学生性知识、性态度和现况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15).

[7] 薛晖.高中优秀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5).

[8] 阚学章.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育探索,2007(4).

[9] 刘若静.地理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8).

[10] 张志俭.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理科:综合,2008(2).

[11] 赵光权.学校体育教育对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吉林教育,2009(8).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成长环境;以生为本

一、初中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的身体开始发育,性机能逐渐成熟,学生对性开始有了懵懂的认识,对异性开始产生好奇心和倾慕之情。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初中生往往会对异性展开追求,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早恋”问题。

2.成长环境引发的心理问题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所谓的“小皇帝”、“小公主”,但在学校,老师会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谁都不会有特权。两种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容易与老师和家长产生隔阂,进而影响初中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网络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

现阶段社会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从小就被灌输“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的想法。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青少年们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逃避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去,出现所谓的“网瘾”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1.以学生为本,做到“寓学于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教育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科学性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本身的问题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其乐观向上的性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趣味性是指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单一的教育方式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构建轻松有趣的教育氛围,使同学们在这种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自我,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2.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

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富有冒险精神,内心世界极其丰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非常敏感,老师、家长一个细小的行为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理产生波动;同时,他们性格不太稳定,情绪变化比较快,容易与周围的人产生矛盾。这就需要老师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同时,针对每个时期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学校与老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相关的知识讲座,对同学们进行心理引导。在开展讲座的过程中,老师还应该注意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一般和个别的统一。因为一般的心理健康理念是具有广泛性的,所以老师应该取其精华,然后进行整合,找出贴近本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3.让初中生正视社会压力,端正面对压力的态度

激烈的社会竞争造成就业压力变大,类似“名牌大学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无疑会对初中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使他们产生“我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好好学习将来就一定会成功吗”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端正他们面对压力的态度。一方面,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对社会要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学习,进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社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人们开始转变就业观念,以后大学毕业生各种各样的择业方式会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但这不代表“学习无用论”;现阶段,初中生好好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是正确的明智的选择。

4.引导初中生正确使用网络,抵制网络游戏的危害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初中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无疑,网络给同学们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资源,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益处的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危害。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缺乏锻炼,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发育,造成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等后果,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人际交往;同时,专注于虚拟世界的初中生,往往会忽略现实生活中与老师、家长、同学的沟通交流,造成人际关系淡漠,进而会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除此之外,网络中的大型电子游戏,可能会使学生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故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同学沟通网络的使用方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使互联网成 为学生学习的有力的辅助工具,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仅应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校园环境 师生关系

学生是未来的新星,是民族的希望。在新课标实施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何谈为祖国、为社会效力呢?学生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调节,更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和策略引导。

一、全方位了解学生状况

初中三年是学生身体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学生的身体机能便能逐步的趋于成熟化,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学生对心理成长产生了迫切的期望,他们对生理上的成熟一方面存在隐隐的不安和好奇,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得迈向成熟道路上所拥有的承认权利,由此使得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很多时候初中生是成熟与幼稚、内向与外向、开放与自闭、自信与自卑的结合体。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达到了怎样的一个层次,又存在怎样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初中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以说校园环境如何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校风恶劣、环境肮脏、人心冷漠的校园环境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更不用说学生是否可以健康成长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体现在多个方面,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出发为学生打造全方位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风建设上应该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完整的实施和反馈体系促使校园规章制度的实施。在环境建设上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绿色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可以扩大校园绿色植物的种植,并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加入到绿色校园建设上来,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植树和植物修剪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绿色校园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应该在校园组显眼的地方挂一些文明标语,或是在校园板报上留出心理健康引导的专栏,尽可能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愉悦的方向成长。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生活占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可以向教师请教,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后不会选择与教师交流,久而久之当困难积累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大大的降低。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教师应该放下身段,站在同一高度与学生交流,由此避免不平等带来的隔阂。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使得学生的问题在出现之前得到预防,在出现过程中得到扼杀,在出现之后得到挽救。其次,在情感中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情感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在平时要避免一些粗俗的语言,避免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冷嘲热讽的态度,应该以和蔼的态度面对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应该以肯定为主。尤其是那些学习滞后的学生,除了学习上的辅导,更要在心理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引导,进而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

四、正确对待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广大教师们的关注,而对于如何处理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一方面教师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忽视和淡漠学生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忽视和淡化让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度的恶化,很多时候一些可以再一开始就得以遏制的心理问题在教师的“默许”下开始泛滥,等到问题出现进一步恶化,教师的补救便显得无济于事。因而只有做到重视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解决的良策。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引导的诱因,教师需要在了解诱因之后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在理解中包容学生、爱护学生,从而与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这样教师的理解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五、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辅导。很多中学为了节省出更多文化课时间,忽视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学校每星期至少要安排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程,让觉生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时候可以以考核方式检验对学生心理辅导结果。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心理辅导讲座,通过邀请心理辅导方面的权威专家为觉生做心理健康测试,并引导中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针对部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老师要尽量通过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例如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受到来自中考的压力以及其它各方的压力,极容易出现各种阻碍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在平时教学中给这些学生特别的关照,如多让他们回答问题,多鼓励,多肯定,由此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心理问题。综上所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改实施进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更要在对其心理健康方面作出正确的指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亲子关系;生命价值观;青春期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在生物课堂的教学中,渗透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结合生物课时的特点,充分挖掘素材,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结合初中生物学课本知识,初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亲子关系构建、青春期心理健康等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利用生物课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随着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增大,近年来,有关初中学生出现自暴自弃、甚至轻视生命的事件时有报道,这不得不让人反思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作为生物教师,因为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丰富,所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再者新课标要求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生命意识。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命价值观的渗透。即要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恩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丰厚的礼物,树立大自然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的意识;热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不易,善待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1]。在八年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节课中,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播放视屏,用倒计时的方式播放出中国十种濒临灭绝的动物剩余的数量。从而提出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当世界上只剩下人了,那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啊。学生在认识到我们熟知的动物只剩下仅仅几十只的时候,就会更加认识到每一种生物的价值,知道每种生物都有存在的权利。所以我们要参与到保护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来,保护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的同时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2]。

二、利用生物课堂,进行青春期亲子关系的心理教育

随着学生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变化,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观看周围的世界,心理上一方面渴望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这一阶段是建立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的关键阶段。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转型,留守儿童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的增多,引发的隔代教育、亲子关系的淡化、学生的心理变化等,致使越来越多的家庭出现了亲子问题。在七年级的“人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中,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在讲解受精的时候,一次生殖活动,会产生成亿只,这些中生命力最强、最优秀的,最先和卵细胞结合,形成了受精卵,这就标志着生命已经诞生了。所以说生命是父母赐予的,同时是最优秀的、最有活力的冠军,要相信自己。在讲解分娩这个知识点时,笔者用视频播放一个母亲分娩时的痛苦镜头,随着镜头的推进,教师提出“分娩不仅仅给母亲带来了十几个小时的撕心裂肺的疼痛,还使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同时,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普及相应的知识。其实受精卵的形成,到胎儿的正常的产出,时间是漫长的280天,给母亲的心理和身体带来了一些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到了怀孕的后期,不论是吃喝、睡觉、运动,还是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母亲要负担着两个人的一切。好不容易盼到了分娩,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的出生,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可见,孕育是一件非常艰难和伟大的事情,我们每个人要时刻牢记母亲的生育之恩,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不要一时冲动,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

三、利用生物课堂,普及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良图片、不良文章和视频等充斥着整个网络,初中学生抵不住这些诱惑,过早的、早孕、学生妈妈、青少年性犯罪等事件已屡见不鲜。这不仅给当事人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伤害,也给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在七年级“青春与健康”这节课中,笔者会留出一两节课,给学生普及性方面的知识:在了解男女的生殖器官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正确对待因青春期而至的遗精、月经等生理现象,同时使其学会懂得自身保健和护理的原则和方法;学生懂得受精卵的形成和发育的过程,懂得一些基本的常识,比如性激素是性器官分泌的结果,一者消除他们对性的羞涩、好奇心和神秘感,消除因生殖器官发育变化而带来的困扰和不适,同时注重爱护和保护自己的生殖器官;对于如早恋、避孕、性病、性心理、性自我保护意识不足、性态度较开放、与异性的相关行为过于亲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进行普及。从而使其在正视自己身体发育带来的不适和变化的同时,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地成长。总之,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不可轻视的教育工程,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绚丽绽放。

作者:刘文达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191-02

当前,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理念也不断得以更新,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在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于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综合素质包括体能、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着心理健康这一非常重要的内容。初中学生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一个群体,也是国家将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把握程度和对其教育的方式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这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他们的人生走向,因此,摸清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期间其生理和心理都刚刚开始发育成长,因此很多时候他们的心理都呈现出过渡性的特点,时而理智,时而任性,时而坚强,时而脆弱。只有正确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科学地提出与之相对性的教育对策。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多方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意气用事

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稚气未脱,又已开始步入成熟,常常出现生理和心理的发育不能同步的现象,面对很多以往没有面对过的问题,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容易意气用事。往往在其情绪好热情高时,学习成绩就会逐步攀升,而在其情绪不好时,不仅学习成绩出现下降,人际关系、平时表现都会出现下滑。

1.2 因学习压力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初中生由小学进入初中,无论是老师的授课方式还是平时的学习内容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于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学习压力。如果学习压力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和解决,很容易产生焦虑、厌学心理,进而使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越来越低,随着自信的丧失、自卑的滋生,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同时表现出畏惧考试、不愿完成课下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等反应。

1.3 对自身能力估计不科学

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开始有意无意地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他们往往会对自身能力产生错误地估计,并且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暗示。一方面,他们容易产生如前所述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一些相对比较聪明外向的孩子,也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一旦产生自负心理,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也往往会出现成绩退步和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而来自外界的暗示也会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初中生一般都有自己的偶像和目标,这一偶像的确立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缺乏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如果确立了好的榜样,他们就会沿着积极向上的道路发展,而一旦确立了不好的偶像,往往就会一蹶不振,很多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社会青年和低俗电影的影响而走上邪路的例子比比皆是。

1.4 青春期综合征影响较为普遍

青春期综合症是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以后生理与心理发育失衡而引起的一系列心理症状。表现为浮躁不安、夜晚难以入睡、情绪暴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忧伤、恐惧、自暴自弃甚至厌学、离家出走等。青春期综合症在大多数初中生身上表现并不太严重,但是几乎每一位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青春期综合症的症状,如果不能得以良好的调节,青春期综合症非常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刚刚步入初中的孩子们又往往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1.5 性意识开始萌芽,容易发生早恋

初中生的性意识开始萌芽,由小学时的男女生之间相互排斥到开始相互吸引,他们依靠自身并不能较好地处理这种变化,往往将自己对他人的好感认为是爱情,由此引发早恋。应该意识到,对异性的倾慕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必然会遇到的一个现象,但是教师如果不能及时的加以引导,他们很可能会走上早恋的误区,这对他们的人生、对他们的学业、对他们的前途都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2 针对初中生心理现象的教育对策建议

通过对初中生所存在的心理现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征的特殊性,根据这些心理特征,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帮助初中生培养一个积极的心理,帮助孩子们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帮助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2.1 加强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培训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具有可塑性,这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将他们带上健康成长的道路。而班主任要想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通和辅导,就要掌握科学的心理咨询方法,这一点尤为重要。此外,各科任课老师完全可以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融入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政治、语文、历史、体育、音乐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往往比直接对其进行教育和灌输要有效。

2.2 引导学生疏通不良情绪,加强自身修养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就是沟通的艺术,这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的妙语成珠,而且也表现在课下与学生的沟通技术。教师应当把每一个学生看成独立的个体,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与之沟通,对之倾诉。对于性格比较内向,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可以和其采取写信的方式进行交流,事实证明,相对来说采用笔谈的方式学生更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第6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孟德斯鸠认为:"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是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以及社会化方面,具有学校难以起到的作用。伟大的德国教育家福尔贝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的手里,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里。"一个孩子品德是否高尚、习惯是否良好、人格是否健全、身体是否健康,且成绩是否良好,都与家庭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构建三位一体化教育,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重视家庭教育的研究。尤其是80年代后,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愈加强烈,他们不惜代价,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高中乃至一个好的大学,然而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又以思想教育的削弱最为突出,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持这种观念的家长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认为家长的义务是解决孩子的吃、穿、住、用及其他花销。这些家长往往用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否,衡量自己对孩子所尽的责任,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发展。在这种家教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初中学生的需求发展出现畸形,高级需求-精神道德需求萎缩,给年轻的心灵带来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障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传统观念深深扎根于广大父母的心中,这种心态使他们的教育观念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彩。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的将来进行设计,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智力、性格、兴趣、爱好、家庭环境以及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实际情况。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家庭私事。结果,必然导致家教态度和行为的偏差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

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是不科学的,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有突出表现三种形式:a.溺爱和过分保护型,以溺爱为特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不能正确把握感情的分寸,被爱心蒙住了眼睛,不但觉察不到孩子的弱点或不足而且还言过其实地称赞孩子的智慧特长或外貌特征,结果导致孩子自我评价的歪曲,形成唯我独尊、好高骛远,为所欲为等性格缺陷。b.过分严格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恪守"不打不成才"的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这种要求过严、限制过多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只会增加孩子的反抗意识,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c.放任型,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孩子不管不问,听其自然,这会使孩子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自制,善恶不分,易受外界诱感,不能很好地接受社会约束,有时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

(三)家庭气氛的不和谐

家庭气氛往往通过家庭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出来,不良的家庭关系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陶冶、个性塑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不和经常打架争吵使孩子处于焦虑不安,形成孤僻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母离异家庭破裂残缺重新组合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许多不利影响,由于家庭婚变父母的精神压力较大容易沉闷暴躁,喜怒无常,从而导致对孩子缺乏耐心关怀和理解,容易使孩子脱离健康的家庭教育,受不良环境的消极影响误入歧途。案例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其心理和行为上的创伤,比其他行为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理创伤更多更大。

如果父母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固执已见优柔寡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境等,那么家庭气氛的种种弱点就会感染孩子,通过孩子这面镜子折射出来。

二、家庭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一)家长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物质生活的"营养过剩"而在心理需求上"营养不足"的困境,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常被搁浅。因此家长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家教观念,摒弃以往那种只顾子女智力投资和学业成绩的错误观念,树立新的家教观念,理智地爱护子女,降低过高的期望。

(二)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对孩子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成长的基础。"世风民风皆起于家风",中国自古就特别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教育。过去人们所倡导的"治家""齐家",目的就是管理好家庭事物,处理好家庭关系,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家庭成员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前提是家庭成员要团结,夫妻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否则,夫妻反目,整日争吵,意见不一致,孩子无所适从,这样孩子会漫漫养成自私、虚伪、说谎、冷漠的心理,对他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一些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家庭,家长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悲观失望、怨天尤人、伤心泄气的样子,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只有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造成儿童心理扭曲,性格缺陷,行为失当的根本原因,还是家长自身精神的贫乏、失误和偏颇。所以,教养子女,根本的是家长要从自身做起。自己做出好榜样,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纯净、更美好。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让他们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总之,做为家长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应切实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培养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我们应该尊重、理解他们,和他们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第7篇

山区教育 初中生 寄宿生 心理健康

一、主要心理表现及其成因

榆中北山地区,山大沟深,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由于十年九旱,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过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关键的一环,然而这里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知行脱节,他们无力也无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认为孩子有学上,有饭吃,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离异父母、父母外出、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障碍,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种缺失从小学带到初中,现象更为普遍,情况更为严重。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寄宿生的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一)忧郁、焦虑、缺乏安全感

1.留守儿童过多,他们自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被寄养在亲戚家,内心深处本身就缺乏爱的滋养,升入初一过寄宿生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处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等。周末回家父母又不在身边,无处倾诉,无处宣泄,久而久之,就会缺乏安全感,导致忧郁,情绪焦虑。

2.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知行脱节。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据学校统计:上学年我校召开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及两次全校性家长会。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家长出席率分别为:

48.3%、52.56%和63.21%,基础年段家长出席率各班不一,约介于30%~60%之间,即使出席了家长会的家长中一部分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哪个班级?班主任是谁?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他们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自卑、孤僻、心胸狭窄、报复心强

山区寄宿生的兴趣不够广泛,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家长教师更看重学习成绩。学生一旦学习跟不上,在大集体中便得不到认可,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找不到心理平衡的支点,导致自卑孤僻。在生活中开始多疑,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打架斗殴事件。

(三)集体主义观念弱,人际交往能力差

榆中北山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加之经济落后,学校和家长提供给学生了解外界的途径有限。本地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弱,对世事冷漠;交往评价能力不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常用“好人”或“坏人”这样的思维来评价他人;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受挫折时情感脆弱。

二、对山区初中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寄宿制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健身活动内容,尽量使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研究发现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可以帮助调节学生情绪,降低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比率,缓解紧张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二)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情感关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可见,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一是从学习、生活方面针对不同心理表现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并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温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三)加强自尊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学生,不但缺乏集体荣誉感,而且往往缺乏个人自尊感,因此,他们对舆论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常常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就必须点燃他们心中的个人自尊的火种,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为此,教师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和鼓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就要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奋发图强,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在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五)设立心理辅导室,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是复杂、隐蔽、丰富,微妙的,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设立平台,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应用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逐步排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总结

总之,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寄宿生人数急剧增加,尤其是山区复杂的背景环境中,中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身体再健康,学业越优秀,能力越出色,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会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乃至我们的社会,全员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为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润勇.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2).

\[2\]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盖笑松.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9,(05).

\[3\]张敏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王远伟.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问题与思考――以内蒙古三个旗为例\[J\].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2007,(03).

第8篇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压力,对学习产生反感,主要原因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繁重的学习负担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教师认知研读生物教材,在教材中挖掘出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然后将这些教学内容和心理健康教学联系起来,利用这些教材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引导。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中“新陈代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陈代谢越强的生物,表现出越强的生命活力这样的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要做一个有活力的人,不断革新自己的思想,从而促进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提高;在学习“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是一种社交性的生物,人的情感、行为以及价值观都会和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必须要根据现实需求来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和生活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在学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生产者”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人类对植物的这样一种依存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自己要怀着一种对大自然敬重的心态,友善地对待周围的一切,和自己的同学、父母是否能够和谐相处,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并像植物一样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总之,教师需要善于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延伸到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生物的学习中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二、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健康氛围

初中生出现心理问题,原因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引起的,还和周围的学习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比如在桌子上放上一盆花,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在教室里面贴上名言警句,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也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呼吸作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就可以将吸烟的害处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人在吸烟的时候,就会对人体的细胞造成损害,然后影响人体的健康,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吸烟对肺部损伤的图片让学生来观看。当学生看到图片的时候,就会受到一种震撼。此时对于一些班级里面有吸烟现象的同学,教师不要直接指出,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明白吸烟对人的危害是很严重的。教师要用轻松幽默的环境来缓解学习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然后让学生来回答自己对于呼吸的理解,学生处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就会感觉到一种放松,因此就想要积极参与进来,一些平时有吸烟现象的同学也愿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每个同学对吸烟都有了自己的感受,然后就能够主动地去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的教学过程,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学习自由度,让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三、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心理教育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并优化上课的环节,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课堂和实践教学中,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教师要逐渐使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来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设计实践课堂的时候,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以后能够具备积极向上、勇敢顽强以及合作的精神。比如在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对于环境的好处,就可以带领学生到周边的树林里面进行徒步行走,让学生在树林里清新的环境中去感受大自然所带来的神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行走比较辛苦,有的学生就想放弃,此时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坚持下去。学生身处树林里面的时候,就会对树木、花草进行观察,就会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力量,尽管生存条件比较艰苦,但是每一朵花、每一棵树都在积极地向着太阳伸展自己的枝叶,想要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这就跟人一样,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中,都要怀着一种善良美好的心态,用自己的美去感染身边的人。这样的过程,学生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