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8: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

第1篇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49-02

一、引言

微博可以说当前在我国并不陌生,其产生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一出现就受到了较大范围的欢迎和使用,并且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种潮流,这也是微文化的起源。随着微博等一些列网络媒介的出现,微文化已经逐步的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的,尤其是作为历来处于潮流前端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微文化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且其影响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作为较为重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是深受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也有弊,不仅仅影响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较大的机遇,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加强对于微文化的利用,采取合理的对策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二、微文化简介

微文化主要是指近几年才流行的一种网络潮流,其主要是从微博的盛行开始出现,并且随着一系列的网络微应用的出现而风靡,尤其是在当前年轻人中间更为盛行。对于微文化而言,其实也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规定,只是随着这些网络媒介的盛行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文化途径,或者说是背景,并且随着这些使用途径的不断变化和革新,微文化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变化,其对于当代年轻人的影响也必然会进一步的加深。尤其是作为年轻人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生必然也和微文化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大学生推进微文化发展的同时,微文化必然也会对大学生的相关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

微文化和以往的一些传统文化相比,存在着较多的差异,具体来说,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首先是在具体的内容上,微文化重点突出在“微”上,其更为简洁明了,一般不会出现长篇的论述。(2)其次是在信息的传递上,微文化所依托的一些网络媒介对于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便捷,也更加的灵敏,便于相关人群接受或者发送相关的信息资料。(3)最后是表现在影响力上,虽然微文化所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文化影响力而言,其迸发出了更为强劲的活力,不论是在影响的范围还是在影响的深度上都优于传统的文化,这主要和相关使用人员更易接受相关的信息有关。

三、微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1.重要的载体作用。上文中提到微文化主要是由于网络中的一些微型应用被广泛使用所引发的,所以对于这些微博、微信等微型应用的利用也就是微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微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也体现在这种途径上,即可以把这些微应用当作一种主要的传播载体来进行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微博使用数量已经占到了所有微博使用者的三分之二以上,可见,利用微博等媒介作为重要的载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前的大学教育别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单纯的进行理论的教授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需要更加凸显实践的价值,把学到的理论切实的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才是真正的大学教育。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在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受到了某种教育之后,就可以把这一教育内容通过微广告或者是微电影的形式来进行具体的实践展示,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其真正的理解运用水平。

3.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创新可以说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在各行各业中也都在大力的推广创新,在大学生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教育的质量。而对于大学生普遍感觉兴趣索然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创新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兴趣。微文化的盛行恰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途径。无论是在具体的学习内容信息的获取形式上,还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序上,我们都可以合理的融入微文化的内容,来提高学习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四、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权威性在以往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传达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更是具备着不容置疑的属性,其权威性比较明显。但是随着微文化的盛行,大学生通过微文化接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信息,大学生受此影响就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产生质疑。

2.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文化的信息内容最大的特点除了简洁性之外,还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特点,尤其是随着当前网络上内容的复杂程度的增加,大学生所接受到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于庞大信息的优劣大学生有时候很难做出明确的判断,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题。

3.干扰了思想政治教育程序。上文中提到微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传递特别的快,特别灵敏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序和过程。因为很多信息的过快传递,导致原先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序不再适合于当下的大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具体的学习效果,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制定新的程序,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4.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难度。微文化的盛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也存在较大的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也蕴含着一些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微文化中很多的信息则和这些传统内容存在较大的冲突,当代大学生面对着这些冲突必然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进而增大了相关管理工作的难度。

五、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加深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当前微文化中一些不良信息的传递确实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产生了冲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程度,使得大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而主动接受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对微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谨慎的接受,不要过于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

2.提升大学生的微文化素质。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因为大学生对于这一新事物的好奇进而就可能不自觉得接受一些不良信息的腐蚀。针对这一现象,当代大学生应该主动的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质,合理的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加强自身对于微文化中信息的判断辨别能力,进而能够在微文化中汲取对自身有益的成分,而排斥一些不良信息,最终使其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杜绝不良影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受微文化的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其中的不良内容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过滤。

4.合理利用微文化传播手段。微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其载体作用上,这一点在上文中也有所提及。因此,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就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一载体作用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播效率和水平,恰当地利用微信、微博、微小说以及微电影等形式进行传播和教育。

5.充分了解把握大学生的“社会分层”。很多研究都表明,社会分层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重大,无论是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水平、择业还是对于其人格的培养都具有重大作用,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我们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了解大学生各自的社会层次,然后可以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制定,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六、结语

综上所述,微文化是最近才兴起的一种新的潮流,而随着这种微文化的盛行,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微文化的影响,并且表现在了其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也会受此影响,这种影响既存在一定的干扰,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机遇。针对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如何恰当的应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措施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值得我们深究,也理应得到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杨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大家,2011,(11):16-18.

[2]盛世兴.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2,(11):12-19.

第2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内涵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1]。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是指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一般来讲,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都会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受教育者并非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基础对教育者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通过主体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和将新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行为。同时,还会以其行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主客体相互推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客体,也是积极认识和主动行为的主体。具体说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工作目标,通过引导、教育、培养大学生,使之形成内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用这些自主的能力指导有意识的行为;使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人格特征及健康的个性心理;并通过创造才能的培养,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主体性的一般表现

1.主体意识:前提条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意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就是让其能在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地思考,自主地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内容,这样,大学生能以主体的姿态能动地认识自己的思想道德,并按照社会要求能动地更新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时,大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者的影响。

2.自主能力:重要保障

自主性是主体具有不依赖外界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动的意志和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学生能够自觉能动地接受学习,他们再不是单纯的受教育客体,不再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自己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有意识地将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吸收,并在所接受到的知识上不断思考、内化,产生自己的认知。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大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接受的知识之间存在矛盾时,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知识总结能力更将得到发挥。

3.创造才能:最高表现

创造能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客体还具有创造性。大学生能够将教师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加以吸收、认同,并在内化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过程,产生更具有个体特色的精神产品,甚至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大学生必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积极发挥客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客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在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创造性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断提升自我的认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实现的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在实现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和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具有强烈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的学生个体,他们对新的知识有着发自本能的渴求需要。面对需要,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问题上,我们就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把教育客体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注意学生主观体验,通过观察不同的反应来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最终达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主客统一原则

如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关键在于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看待。要把培育、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为核心任务落实到实处,着力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和引导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道德环境,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能力。要不断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需要和动机,使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能够由客体接受内化为主体运用,最终达到主客统一的最佳状态。

(三)积极互动原则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除了强调主客体在教育对象身上的统一之外,还应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育不是一个简单传授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传授、吸收、运用的过程结合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想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就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且能够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让容易受我们忽视的大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重视和强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良性互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途径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否愿意真实地把自己的认识、感悟、要求、希望等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能够将自己所接受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一特点,通过信息有效反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性,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重视价值主体,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实现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中,人占着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让受教育者将所接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否对其行为产生指导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愿意接受和能够接受的程度。要调动个体的心理因素,促进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正确引导大学生个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人认知结构和特点,切实传授给个体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帮助个体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具有启发、引导作用的各种方式激发个体的主体意识,推动个体采取积极的行动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潜能、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二)推动教育客体不断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需要教育主体的不断进步,也需要教育内容的不断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创新和调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1.更新教育理念,赋予时代价值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吸收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胆借鉴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优良方法,尊重人的特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优化教育方法,深化教育课程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积极拓展教学的时空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更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与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进行良性的互动之后,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具有主体性特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三)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多方教育力量的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实现除了主体的努力、客体的发展外,还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社会环境,充分利用和扩大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的影响,把社会对学生有益的自发影响转化为教育支配下的自觉影响,抑制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引导大学生道德品质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2.优化校园环境,关注学生成长

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受学校环境的影响。校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德性的养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

3.优化家庭环境,力求育人常态化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

作者简介:吴淑娴,三峡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亚露,三峡大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就现阶段而言,新媒体是指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基础上实现交互式信息传播的新兴媒体。新媒体环境则是指由新媒体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即时性以及个性化深刻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高校应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开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但过度依赖网络。在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不再局限于翻阅书籍、报刊等。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比如门户网站、微博、微信、QQ、手机报等。但是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大学生也出现了“网络依赖症”或“手机依赖症”,表现为没有手机或没有网络就感觉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2.自我追求个性化,但价值取向模糊。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追求个性的愿望越来越突出。从思想观念到举止行为到衣着服饰无一不彰显着他们的个性化追求。然而,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也导致许多大学生价值迷失或选择困难。比如很多大学生就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倾向。

3.交往方式虚拟化,但人际交往能力减退。由于新媒体的隐蔽性,很多大学生选择借助于新媒体进行交往。在这过程中,他们可以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宣泄压力。然而,也有很多大学生对这种网络交往产生了依赖性,表现为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4.学习方式网络化,但学术不正之风见长。在新媒体环境下,首先大学生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新媒体进行学习;其次,大学生可以即时地通过新媒体获取海量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这种学习的便捷性也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很多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利用互联网快速搜索,然后复制粘贴。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宽,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面临着新的教育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能够实现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

1.利用新媒体可以创建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课堂是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教育平台,而通过新媒体所创建的平台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至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课程、主题教育网站、校园数字化平台等来进行先进思想文化教育。

2.利用新媒体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往的教育素材大都来自于课本,且内容单一、枯燥,往往会遭到学生的抵触,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搜集到多种多样的教育素材。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或经典案例进行讲解与引导更是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新媒体可以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且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与学生之间实现平等的交流。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也使得学生能够打破心理障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只有深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够正确的疏通、引导和教育。

4.利用新媒体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于理论化和政治化,且教育者一般都采取“灌输”、“说教”的教育模式,而这并不能够满足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新媒体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手段来吸引大学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新媒体,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互动,这就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自由传播、信息获取的即时性以及信息的虚拟化使得当代大学生出现过度依赖网络、人际交往能力减退等问题,这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新媒体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老师说、学生听”为主,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很便利的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再对老师言听计从。在当代社会,人人都是信息“把关人”的局面使得各种不良信息满天飞。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取哪些信息、什么性质的信息是无法确定和控制的,这无疑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2.新媒体挑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占据着教育教学的主导性地位。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师和学生是同步获取信息的。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随时随地去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老师的话语权被削弱。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却使得老师的教学被边缘化。

3.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俨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已经不符合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的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需要不断提高,主要是指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将媒介素养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去,加强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道德自律。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

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理念。“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是最根本的价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全员育人是指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者之间协调统一,形成全方位立体育人机制。全面育人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造就新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程育人则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到毕业走出校园的全过程。

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关系。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老师则处于权威地位。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主体性已明显增强。这就要求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平等互动的关系,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摒弃从前的枯燥与呆板,实现创新发展。

3.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主旋律教育为主导,同时辅之于多样化的教育内容。首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内容,处于主导地位。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爱情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等都是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规范其行为。只有始终坚持主旋律教育的主导作用与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多样化的教育内容相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4.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不断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首先,将课上互动与课下实践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广泛利用新媒体技术,尤其是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一贯的灌输教育手段,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离开课堂,教育者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其次,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指导相结合。网上教育主要是要大力加强校园主题教育网站的建设及网络课堂的建设,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的限制,实现隐形教育。同时,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所反映出的问题,仍然需要教育者在现实中加以引导和解决。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充分对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建立与学生的联系,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

第4篇

关键词: 自媒体 主体间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要求

主体间性是交互主体性,是一种消解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新主体哲学,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表现出众多特点。

1.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师生平等。

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信息的不对等和信息可控为前提条件。这种不对等和可控性,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条件下显现为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模式――教师先筛选教学信息,然后借助各种手段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快速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却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忽略学生作为能动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能动性,忽视学生的自我需求,忽视现代社会条件变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性。同时单向度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实际,使大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现实社会脱节的矛盾,使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师之间的矛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自媒体背景下,学生接受信息是广泛的,也是多元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内容需求都有了新的需要,对教学方式产生新的需求――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所以,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师生平等成为必然要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变革的内在需要。

2.自媒体的多向与互动加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过程。

以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及新兴视频网站为内容的自媒体主要表达渠道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形成多变及多向度的个人生活。随着WEB2.0世界的加速,自媒体的多向与互动加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建构的过程。

首先,在自媒体各种平台上,大学生能选择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互动非常频繁,信息交流之间的多向性更为明显。通过自媒体,大学生获得各种信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在获取内容的同时,大学生也在进行比较和选择,使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大为增加,消减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传授效果。其次,自媒体环境下,网络互通、网络互动、网络和手机等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也提供了师生更为广阔的交流互动空间,在这种方式下,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快捷,也更深入。“生可以通过电子论坛、微博客、网上调查、新闻跟帖等方式实时发表观点和看法,教育者则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反馈,实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实现双方的随时交流”。

3.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理念转变。

一是对话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的一个具体原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对话的缺少。特别师生之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内容、实施方法等交流的缺失,更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以落到实处。原因在于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条件下做出新的变革,但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互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在现实条件下难以落到实处,不能发挥对话教育的效果。

二是隐性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教育内容的间接性、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教育过程的个性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及教育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等特点,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新要求。自媒体的广泛使用,博客、微博、QQ、手机短信、朋友圈及网络传播信息终端,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平台。通过自媒体的载体和信息传递,受教育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培育自身良好品质、提升综合素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相一致的主流意识价值与形态。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障碍

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转向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囿于各种原因,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还存在一些障碍,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形成与发展。

1.大学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

借助自媒体的网络、移动电视、手机、论坛、QQ等载体,大学生极大地拓宽了了解时事的视野,在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受到新媒体复杂信息的负面影响。受自媒体网络游戏中非正面因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容易思想动摇。这种状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大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主性,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相去甚远。

2.网络信息终端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自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网络传统的“零门槛”,任何用户都可以成为网络的传播者,正是这种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用户的信息内容不完全受网站的控制,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筛选及议程设置的特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一,大学生使用网络终端大多不是以学习为目的,而是服务于生活。“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对现实的逃避,对学习压力的反抗,使部分大学生喜欢上网,喜欢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藏匿和发泄。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可以尽情占有各种信息而不用付出太多努力,这种情况下,现实和虚拟的对比,压力的选择和逃避使某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这种状况下,网络终端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

第二,自媒体条件下的网络信息内容真实性难辨。自媒体的开放性为人们发表言论与观点提供平台,也为不怀好意的媒体、人群虚假信息提供便捷之路,导致网络“噪音”不断,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难辨。

3.自媒体环境难以获得信任。

自媒体的出现带来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信息内容的良莠不齐,这种信息传播的优势与劣势并存的状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两难的媒体环境。自媒体下的网络、手机、移动终端随处可见不良信息,不仅破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发展,还使得自媒体环境难以获得信任。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建途径

1.转变观念,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每天都在发生,但这种建立在师生不对等关系基础上的“交往”,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交流脱离本体价值,成为形式或者固化的模式。因此,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建,必然要转变观念,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

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再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而应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待,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转变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教育观念,由师主生辅向师生平等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迅捷多样及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性远远超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第三,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交流工作模式,由工作模式向情感交流、朋辈交流转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要求。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淡化地位优越感及资源禀赋差异,学生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动性和探索性,在发挥各自优点的基础上,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交往。

2.回归生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源于师生、源于现实社会、源于校园内外的生活实际。并由此出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精神层次。因为,现实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基础和价值源泉,脱离了现实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镜中水月。

自媒体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除了回归生活之外,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运用,自媒体下,新的虚拟交际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实际交流手段,占据大学生注意力。面对这个现实,应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使用,由平面转为立体;由单向转为多维。此外,还应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借助平台,以网络语言、网络文字、网络文本等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互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3.监督监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自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虚拟化,信息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挑战,因此必须加强监督监管,解决好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伦理认识缺失问题。大学生的伦理认知问题受网络极端主义思想的诱惑,而自身又缺乏辨别能力。因而必须严格把关网络中的伦理狭隘和极端主义的内容,去除不良内容,还大学生一片和谐的网络环境。其次,加强自媒体运行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教育使大学生明白哪些是自媒体运行必需的规范,`反这些法律法规之后将有什么样的后果。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精彩的新媒体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使自媒体法律深入学生,深入学生生活实际、深入学生内心。第三,必须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确保思想政治发展方向。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变向,不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传媒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一种手机媒体的微信,刚一面世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群体以其独有的敏感性和活动性更是受到微信文化内涵浅显易懂、语言形式丰富多彩、信息内容短小简明等突出优势的吸引,并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原有的日常行为、思维方式、道德品质以及学习风气等方面造成了影响。

一、“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困境

大学生群体具有灵活的思维,并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好的接受能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推进新型信息技术推广与进步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敏感群体,通常能够及时掌握、了解信息文化,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扩散的要求。因此,可以说大学生群体就是“微时代”到来的主要推动者以及引领者。除此之外,文化传递短小简便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现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了新的问题。因为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正确的思想观念这种形式进行的,主要方法是树立正确政治思想观念的楷模、通过感情渲染让学生体会正确的思想观念等,这种教育形式限制在教师为课堂主体进行单方面信息传播的形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意愿的表达。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思想层面缺乏了解,没有良好的沟通,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而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更加深了师生间的代沟。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能够接触到五花八门的信息,并且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自己主观意愿的言论作为学习内容。相反,思想政治工作者因为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观念、知识需求,更让人尴尬的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学生可能早就知道,而学生挂在嘴边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教育者不知道的。

二、“微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发

更多的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行为,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的选择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在“微时代”中,大学生喜欢通过微博、微信的方式,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体验以及思想观念展现出来。在微博上具有不同价值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学生个体,可以通过即时信息与其他学生个体进行信息交换和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微博账户都是一个信息的发出者,每一条信息都可能引发社会的关注和大众的共鸣,并将具有相同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学生群体聚集到一起,最终演化为群体行为和共同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开通微博、微信等“微时代”产品,积极对学生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的充分了解和判断,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思想,通过合理的引导舆论立场,表现教育内容的正确性,给大学生树立正确、先进的政治思想方式。对于完善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模式,促进校园和谐发展,提升师生情感,都能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应用措施

1.树立“微时代”新观念,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微时代”产品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实现了对话者的平等沟通,这一方式间接的消除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新媒体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开通微博、微信等“微时代”产品,重新在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自己的思想,要以先进的技术实现自身传播文化思想的目的,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合理的引导舆论立场,表现教育内容的正确性,给大学生树立正确、先进的政治思想方式。同时在以平等为交流基础的沟通平台能够增强教育工作者话语内容的亲和力,与传统的单方面传播信息的教育方式相比,新载体能够更加容易的让教育工作者倾听、了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处事立场,从而让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方法,这将显著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利用“微时代”新载体,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微博、微信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想要顺利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就应该如入这片全新的“阵地”当中。要将新平台看做新的机遇,将自身全面的融入到新环境当中,在新载体上实现与大学生之间主流意识、价值观念的对接,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将学生的思维观念向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观念上来。尽管目前新媒体上充斥着虚假信息与不健康的思想信息,但是作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和沟通工具,只要使用者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积极的使用方式和观念,新平台同样会将舆论引向正确、积极的方面。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的加入到新平台中,通过新载体向学生展示更正确、完善的思想政治观念。

四、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微信、微博等“微时代”在我国的出现和应用,对我国媒体事业、信息事业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虽然“微时代”的悄然来临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但是作为一个良好的沟通与展示平台“微时代”的道路同样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微时代”认识的不断加深,未来一定会有更加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大众生活质量的“微时代”产品出现。

参考文献:

[1]刘海涛,虞满华. 文化反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92-95.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运用的各种媒介形式并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种育人活动。现如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微信、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携带物,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品格、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因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新载体包括手机短信、微信微博和网络心理咨询等形式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创新大学生载体教育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是在新时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时代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客观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情、社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素养和行为表现也出现新变化与新情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形式,以便跟上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从而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自由发展,实现大学生成人成长成才的宏伟目标。

社会信息快速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出了新挑战。随着信息随带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主流信息与非主流信息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混淆了视听,也给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提出了新挑战。一是当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难以跟上现代化的信息传播速度,很难适应电视、广播、报纸等这种旧式滞后性和低效率的载体,急需跟上时代步伐。二是学生接受能力强,超前性、跟风性、潮流性是大学生的个性风格,而网络信息渠道多、覆盖面广,使得课堂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同一个信息接收平台,导致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和影响力。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信息网络空间参差不齐,多元化、亚文化等观念充斥其间,其交互性、海量性和虚拟性以及隐藏性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歪曲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甄别能力差,手机、Q群等网络信息模糊视野,思想变得随意,意志力下降。这种情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特别注意现代媒体对大学生的冲击力和负面影响力,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健康的文化,不断增强信仰,如何把网络信息时代不对称的信息转化为正确的价值行为,是高校管理工作者探索焦点问题,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高校教育改革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高校开展了以内部管理体制和创新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与探索,但效果并不明显。现如今,高校迎面而来的是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不适应,给传统的高校思政带来了巨大瓶颈。例如,高校学分制改革,学生选修课,文理科打通以及分级教学管理等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班级管理模式,开放性和自由度更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被弱化,甚至难以在时间和地点上同步进行。敞开式校园给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打乱了原有的校院系班管理框架,教育和管理变得自由而松散,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革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旧的机制体制的藩篱束缚,创新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建立适合大学生实际、个性、喜爱、心理需求的工作载体,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增强大学生思政时代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原则

唯物论认为,原则是观察事务与处理问题的准绳和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条件和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优化创新。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优化与创新不能随心所欲地发挥,而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继承创新原则。创新载体是已有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是继承上的一种发展、超越和提升。高校中有许多优良传统载体应当合理地继承并需要大力弘扬,例如,传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培训班、开会、作报告、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开展党团活动等,都是应当合理而科学地继承和发展的,不能全盘否定掉。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以生为本,学生喜爱的课程理论和各项活动,应继续坚持和完善,而学生厌倦和反对的应及时更新换代,坚决取缔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只有在安排密度上、运用时间上,要恰当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避免重复和活动形式的单调死板,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资源的功效,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升大学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潜移默化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到达效果和目的,须是一个逐渐灌输和渗透的过程。理性和抽象地加强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灌输固然重要,但校园文化和优秀历史文化等这种隐形无形地渗透,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可或缺,甚至会超越显性文化的载体。墙壁的名人名言,著名校友的精神,一条文化长廊,这些都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和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载体运用要优于这种渗透方式,比如,校园社区文化、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寝室文化建设、大一军训、周末劳动大扫除等等,都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往往会让学生无形地感受到某种启迪感悟和熏陶感染,纠正了错误的人生理想和歪曲的价值观念,真正强化了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吸引力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吸引力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之一,是高校思政内容创新的根本需求。除了在教育载体内容上加强改进和优化方式方法以外,载体的形象生动和丰富多彩,以及载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突出,自主性较强,有理想有抱负也有渴望成才,爱美、好动、时尚、选择是大学生的真实写照。因此在育人载体上要考虑全面,在选择载体上要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不断增强载体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承载和传递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可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须从优化活动载体、优化管理载体、优化课堂载体和优化服务载体等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创新大学生的活动载体。活动载体是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活动,将活动孕育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学生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提高思想觉悟。高校在创新思政载体上,应注重活动载体的层次化、特色化,分门别类,分类指导,精心谋划,从形式到内容上做到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统一。其一,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把活动目标与解决大学生心理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义务服务进社区、志愿支教、无偿法律援助、送温暖送爱心、结对扶贫助学等活动,力戒走过场、搞名堂、不落实。其二,开展健康有益的大学生文体活动。利用海报和编辑手机短信等多种宣传工具和宣传形式,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拓宽视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活动方式选择上大学生文化状况、工作特点、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举行体育运动会、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其三,举办大学生学习活动,开办“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教育基地,感受革命伟人的精神风格;主动参加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报告会、宣传展,举办训练班等,发挥形象化教育的辅助作用,把说服教育落到实处。

创新大学生的传媒载体。新闻传媒载体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手段,应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重要形式。尤其是QQ空间、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日益广泛,这种忘了载体具有开放性、信息的海量性和及时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远远要胜过报纸杂志、宣传橱窗、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传统的媒介的宣传作用,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体创新势在必行。一是,网络载体创新应该观念和理念的改变。新型网络媒体的出现并不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恰恰相反,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载体创新提供了重要新方式和方法,带来了新教育契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重新审视并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目标和原则。二是新兴网络载体的创新应是机制的优化。大学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机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利用网络载体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加大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的监管,积极倡导大学生寝室文明上网、文明交友。

创新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载体。所谓日常管理载体,就是指让各种高校的日常管理活动承载并传导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 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当中,从而达到优化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育人实效。但我们也应看到日常管理过程中还仍然存在各种漏洞和困难问题。因此,做好高校日常管理载体的创新,应首先要提高高校管理育人的意识,更新管理理念,形成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氛围。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日常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加强配合力度,在高校各系统、各部门之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和凝聚力,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结合起来。其次,高校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道德修养能力,营造浓厚的以师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的氛围。三是要不断提升管理者的自身理论水平、管理水平、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用率先垂范来影响学生,达到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目标。 四是要以生为本,与学生平等互动,要营造公平、民主、科学的良好氛围,争取得到学生认同、接收和赞成,进而支持和参与高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实现日常管理刚性与柔性、民主性与开放性的有效结合。

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载体。马克思在其博士毕业论文《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社会社会的一切都是实践,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源。参与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社会实践载体的创新应是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紧扣“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真总结历年开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把握生活实践规律,积极探索大学生暑假义务支教、开展三下乡活动等长效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持久性和新颖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成效、见实效、形机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应突出社会实践案列教学,采取图片、声音、PPT等多形式,图形并茂,绘声绘色,展现给大学生面前。例如,在全国许多高校中推行“第二课堂制”,这更是创新思政育人载体的有益尝试,值得广泛推广实行。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应是内容和形式的创新。高校每年每学期都应该策划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实践育人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途径,力求把社会实践与思想教育、专业学习与理论研究、择业与就业相结合,大胆创新实践思路,在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大力开展“爱心乐园”学雷锋活动,大学生“进千村调查”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践履社会责任感和砥砺品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2]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胡滢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 2013(9).

[4]宁廷国.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5).

[5]柯文进.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思考[J] 北京教育 2011(5).

第7篇

关键词:网络文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也随着互联网利用的越来越广泛和便利,网络文学随着网络化的发展而快速地兴起,它不仅对传统的文学写作、流通途径等方面造成了冲击性的影响,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还在网络文学快速涌进校园,融入校园生活之后,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开拓眼界、了解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目前,学术界人士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有很多,主要是把网络文学的价值特点、审美特征等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际社会中,网络文学由于传播形式广泛、文学主题和题材自由不限、叙事风格新颖稀奇等,逐渐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读物。当然,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网络文学所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可见,网络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联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提高受到了网络文学的重要影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文学的作用和影响

网络文学与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好其正能量,可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但网络文学比较繁杂,也必然会有负面影响的东西掺杂其中,所以网络文学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双刃剑”效应。所以,准确具体地说,网络文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既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制约的。所谓相互促进,是因为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扩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学资源也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起来,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高校使用网络文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也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所谓相互制约,指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从某一方面限制了网络文学的主题,网络文学的主题对教育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它的出现扩充了广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文学的产生,将其引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早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传统文学在网络科技的影响下,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兴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的影响。传统的文学作品与网络文学作品相比,无论是题材,还是主题内容,毫无疑问,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更巨大。而大学生本来就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他们对网络的热情始终是有增无减的,他对网络上新兴的事物接受能力也极快,所以,这为网络文学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做下了铺垫。再者,网络文学内容数量之多也对大学生学习知识,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都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对网络文化的内容也起着导向作用。第一,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方向的思想保证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出了证明。由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裁,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发展方向,否则,网络文学的职能———文以载道就成为了摆设。第二,网络文学拥有的新颖形式内容成功地吸引了大学生的关注,成为我国广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手段。通过网络文学作品的欣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

网络文学的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对文学形式的发展,是现代文学形式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丰富和补充,是现代媒介和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文学。若从网络文学传播的效果看,也对传统文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正能量教化功能又被冲击和淡化甚至于扭曲的问题出现,同时亦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从好的方面说,网络文学作品的多样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科学文化素养提高有着促进作用;不好的方面说,低俗的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身心健康、人际沟通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网络文学由于自身存在的优势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由于网络具有多元化、公开化、广泛性、迅捷性等特点,可以为参与文学创作的人们提供公平公正的创作和公开发表空间,在国人中,爱好文学者众多,而且爱好文学的表现不仅仅局限于阅读层面,有创作愿望的爱好者也不乏其人,网络文学为文学爱好者的阅读和创作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参与网络文学阅读和创作的人越来越多,在网络平台上,文学阅读和创作者可以任意进入某一个论坛,对于某部作品、某个主题、某个创作构思各抒己见。

第二,网络文学对作品的作者的要求不高,这为每个想成为网络作家的人提供了机会,在这些网络作家中,主要的创作人群就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具有相应的文学素质,有更多文学创作的激情。多元化的网络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内涵,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一点,网络文学作品是大学生抒发感情的载体,是大学生们情感的寄托形式。通过阅读、创作网络文学,大学生们的感情可以得到有效的宣泄,从作品中找到自我,找到快乐,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再者,网络文学对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造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在网络文学日渐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一些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内容偏激且不明是非的文学作品也在进入他们的视野,甚至被盲目热捧,以讹传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们本应正确认识和坚决恪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其消极作用呈现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下降,心志不坚定,对未来的迷茫,生活中的偏激等问题上。还有些网络文学中充斥了一些低俗的文化,在大学生阅读的时候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沉溺于书中美好虚幻的世界无法自拔。而且,由于网络文学是许多年轻人情感理想的表现形式,一些网络文学作品中充满了个人主义、拜金享乐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一些消极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危害,甚至最后误入人生的歧途。

三、网络文化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途径

虽然网络文学拥有很多的优势,例如强大的吸引力等,但是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弊端,比如滋生拜金主义等消极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对于网络文学发展极为不利,尤其不利于高校把网络文学作品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教学方式。再加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长期的教育,需要老师尽心尽力,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手段才可以达到教学目的。站在高校角度来说,老师要对网络文学进行非常细致的筛选,换句话说,网络文学作品要经过层层筛选才可以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主动权却掌握在老师的手里,所以,高校老师要利用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学去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的意识。而高校老师要引导学生远离那些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的、低俗的网络文学作品。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想要在复杂的网络文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为了达到教育大学生的教学目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不仅要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进行积极引导,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求教育工作者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文学的优势,促进教育工作的稳步前行。从文学网站的角度来说,文学网站的负责人一定要加强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监督,认真地完善并落实审查文学作品的制度。如今,网络已渐渐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和交流的主要平台,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已经把网络文学引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大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科目之一,而网络文学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学作品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再加上混乱的网络环境,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是十分艰难的。所以,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地展开,净化网络文学环境,完善文学网站的监督制度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四、结语

总之,网络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各大高校老师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且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才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会超.网络文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影响研究述要[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2]刘琴芝,周正军.浅谈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11).

[3]马会超.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第8篇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工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一、前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实践活动,并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加强青年志愿者的活动,在活动中确实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高校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活动之一,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公益活动。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促进高校优良文化的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得到拓展,从最初的校园活动扩展到校外的活动,包括扶贫扫盲、社区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一些重要的社会公益服务等。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主要有三个特点:自愿性、业余性以及公益性。即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工作是自愿的,利用的是业余的时间,从事的是公益活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自愿性以及公益性可以增强大学生公益活动时的自觉行为,提高大学生自觉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提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

3.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它不仅仅体现在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该体现在实际的生活中,发挥其实效的作用。目前,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实效性。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出现,弥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到实践生活中来,大大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在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

1.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虽然许多高校都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高校内设置相应的思想政治课程,但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只是走秀的形式,根本得不到领导以及相关教师的重视,其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出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给学生灌输既定的价值观。课堂教学枯燥、呆板,学生提不起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反应麻木的现象,思想政治教学的成效甚少。

2.缺乏实践活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但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表现出来的只是一些口头讲授以及一些符号或逻辑的简单说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活动甚少,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青年志愿者工作中的措施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中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青年志愿活动中是高校的当务之急。

1.高度重视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

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青年志愿者的工作,应带领学生组建青年志愿组织,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组织,对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活动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场地以及必要的经费都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适时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健康、顺利地发展。

2.发挥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领导作用

领导是一个组织的骨干人物,没有领导,组织就难于发展,因此,在青年志愿者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领导的作用。领导的管理能力以及号召能力在整个青年志愿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必须具备专业的管理理论知识,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熟练并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起到号召的作用,带动全体成员进行相应的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在管理工作中应着眼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对成员的心理进行必要的整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选择不同的公益活动类型,确实地在青年志愿者的公益活动中贯彻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青年志愿者活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3.在公益活动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

公益活动是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存在的主要形式,组织领导在设置活动的内容时应充分考虑活动中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青年志愿者的所有活动中来,使各个成员在参加公益活动时受到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的载体,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实践的基础,提高其实效性,真正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