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乡建设的概念

城乡建设的概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9: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乡建设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乡建设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21世纪要求我们培养全面、高素质、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而在具体的生活和学习中,总有部分学生却因为思想道德问题的困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笔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教育教学经验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并把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必须站在政治、历史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具体说来:

1.学校要制订相关的制度和具体的措施来落实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学校不出台相关的政策仅仅将工作转嫁给班主任的话,我想这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只会走过场,达不到预定的目的。学校在制订制度时必须根据本校学生和当地社会的实际,制度和措施要细,不仅适合学生,而且还要适应老师和社会。

2.学校要把思想道德建设当作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这就需要有专门负责的校领导和一些得力的助手。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3.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未成年人一片充分发挥个性、施展才华、展现智慧和自由创造的天地,通过正面的教育和宣传让思想品德有问题的学生向善和向前发展,同时也要组织这样一些活动,即:告别不良的卫生习惯、远离、远离、远离暴力、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等,让他们懂得要让自己得到发展,就必须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

二、在各学科中要贯穿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仅要依靠思想品德课,还要通过其他科目的课堂教学多途径地渗透。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每一节课时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还要注重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与感悟。这样各学科形成一个在这一方面的模式,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就会重视自己的道德表现。

参考文献:

第2篇

源的意识,已成为一种共识

关键词 绿色建筑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环保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传统建筑产业毫无疑问是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其主要材料砖、瓦、钢筋、玻璃、石材的生产都是环境破坏、能源高消耗的元凶。我国自八十年代起经济开始腾飞,伴随着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建筑外形日新月异,为了追求现代风格,建筑设计外立面竞相采用石材和大面积玻璃幕墙作为外墙装饰,严重破坏了环境,大量消耗了宝贵的能源。例如,石材的开采造成了山林破坏、水土流失,玻璃和水泥的制造对于环境破坏、能源高消耗尤其严重。据2011年版《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总量已达4562万吨标准煤。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健康、舒适的高要求。在此大背景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什么样的建筑是绿色建筑?现在有一些开发商在宣传是偷换“绿色建筑”的概念,使人们对“绿色建筑”产生了误解:有人误以为小区草坪多,建筑屋顶上种植花草就是“绿色建筑”;也有人认为“绿色建筑”就是豪华建筑,等等。这些都是误解。

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是绿色建筑呢,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的解释,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 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绿色建筑在日本称为“环境共生建筑”有些欧美国家则称之“生态建筑”(Ecological Building)、 “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 Building),在美洲、澳大利亚、东亚、北美国家则称为“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绿色建筑的评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方法,我国于2006年6月颁布了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和实施,该标准是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步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并以此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该标准即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用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绿色建筑的标尺。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同时,大力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工作,充分发挥和调动全国各地发展绿色建筑评价标示的积极性,鼓励绿色建筑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6月印发了《关于推进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工作的通知》(建科[2009]109号),并制定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具备条件的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经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后,科学、公正、公开、工正地开张所辖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示工作。目前评价一、二星绿色建筑权力已经下放到部分省份,目前有26个省份可以自己评价一星和二星的绿色建筑,三星绿色建筑需要到住建部绿标办和城科会进行评定。

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分解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用地和高质量的室外环境;2、节能和能源的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良好的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是建筑发展基本趋向,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的推进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挂钩潜力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94—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土地流转的一种新型模式,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1]。

由于我国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义的探索[2—3]、挂钩运作模式的研究[4]、挂钩政策的由来及挂钩政策落实阻力方面的分析[5]等。规划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龙头,是落实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开展还缺少相应的技术规程,关于挂钩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较少,例如周小平、黄蕾[6]等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测算级差区域指数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宇德良、汪景宽[7]从项目区实际条件出发,采用特尔斐法选取挂钩选址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计算评价得分,并运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对对拆旧地块进行适宜性评价。相关研究为挂钩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使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过程受主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分别从区域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及生活条件3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该模型以“资源类型”替代因子权重,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同时,以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为表征量,构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具体有效地指导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规划的时空安排,为解决挂钩规划的技术难题提供方法借鉴及参考。

1 挂钩规划原理与方法

1.1 挂钩规划的原理

挂钩规划主要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加快城乡统筹为目标,其核心任务是确定挂钩的规模及其时空安排[6]。因此,挂钩规划的关键是建立挂钩需求区域与挂钩供给区域之间合理的对应关系。其中,挂钩需求区域是指重点发展城镇建设的地区,而挂钩供给区域是指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提供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

本文尝试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针对挂钩供给区域和挂钩需求区域不同发展要求,构建指标体系,从而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适宜程度。以各个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作为重要指标,划分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与此同时,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结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测算供给和需求区域的挂钩潜力,以此划分出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挂钩分区结果与基于挂钩潜力的分区结果做叠加分析,最终确定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挂钩供给适宜区和挂钩需求适宜区。在做挂钩规划时,优先安排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和需求高度适宜区的联动,并依次逐级关联,科学指导挂钩工作。

程 龙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1.2 研究方法

1.2.1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生态位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概念最早由Grinell在1917年定义为:“生物在栖息地所占据的单元”[8—9],Hutchinson将生态位扩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超体积生态位”[10]。近年来,生态位理论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11—12]。王筱明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引入生态位理论,并借助GIS技术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界定区域内需退耕还林的地块[13]。罗小龙等将生态位及态势理论引入城乡结合部研究中,并具体分析了城乡生态位及其态势对城乡结合部空间扩展的塑造作用[14]。

第4篇

而“反规划”(Anti-planning)概念正是在中国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提出的城镇建设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笔者认为,如果未来城乡规划适度采用“反规划”途径,将会对城乡环境保护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对“反规划”理论进行解读

伴随现今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反规划”的理论表现得集为明显。扩张了城市化的榭莫以及加速发展城市内部的工业,进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恶化,间接降低了社会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因此,在该城市化的北京驱使下,社会群众逐渐提升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环境实现持续性的良性发展m。

1.1研究“反规划”理论具有的价值

实施规划的旨意不仅要对建造部分进行规划,还需设法预留好非建设区域的空地面积。“反规划”实际是实现景观规划的主要途径,强调控制为进行建设的区域并对空间进行规划的策略。在区域建设的尺度上还强调了对非建设区域实施的规划,对生态的基础设施进行设计,以此形成高效、安全的城市环境并满足社会群众对规划的需求,对景观实施生态化布局。在人口逐渐增加的城市化发展中,环境保护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其反规划的理论有效控制了城市建设的规划工作,能够根据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实施适宜性的设计及规划,以便在经济方面、环境保护方面达成协调与统一的发展规划。

从思维的具体方式上进行分析,此理论重在强调规划过程的逆向性,并优化了传统规划的思维模式,体现规划的思维具有辩证性、反思性以及可逆性。因此,该理论打破常规的规划行为,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性发展的依据。

1.2“反规划”理论在城乡规划中的含义

将“反规划”理论应用在现今城乡发展的规划中,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实现城乡建设在空间上的规划,其反思如下:(1)对城乡实施传统规划下存在的众多问题、挑战进行分析,尤其是对多年以来所贯彻的城乡发展规划问题进行反思;(2)对城乡建设的具体形态、城乡区域发展存在问题的反思;(3)逆向式规划策略只要通过明确环境容量的合理性、生态设施的系统性等作为落实规划的重要前提,将区域发展、资源的持续性使用作为建设的基础目标,进而对城乡规划发展进行深入性思考;(4)对“反规划”造成的强制性、不平衡区域发展成果反思,形成低水平的城乡发展现状,进而界定了城市在区域发展上具有空间性形态,即富规划、穷建设的思想避免出现盲目性的城乡建设。

2.传统城乡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存在问题

2.1.1缺乏系统的操作体系

城乡规划在工程方面具有系统性、复杂性,要求城乡管理、服务等部门间进行有效性协调与配合。但在实际落实中,多数地区领导部门对下设部门实施的管控、协调缺乏了权利性职能,沟通的缺乏难以实现建设资源的共享气致使城乡建设出现交稿的重复率,浪费、破坏了生态有限的资源,难以发挥建设成果的有效性作用。

2.1.2规划的无序与滞后严重

传统规划下的城乡建设遵循调查、分析、规划等程序,经常将建设什么样的城乡项目作为首要考虑问题131。但从该方面人手比较容易形成规划的误区,缩小了建设的范围,严重脱离了规划的轨道。其烟囱林立问题也比较严重,令生态环境的保护区在规划方面呈现被动性、滞后性,在明确建设项目以后实施的规划属于专项规划。

2.2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实现转型的特殊时间节点上,政府机构由于缺失公共的职能,致使对干部实施考核的机制过于注重招商引资、

GDP增长值,尤其是部分小城镇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将经济效益作为选择产业的唯一标准,导致有利益性的城乡建设局面。在现阶段看城镇产业的发展模式、规模,都处于利益优先的不良局势。以长远目光来看城乡规划,都为了吸引投资商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进而进行毫无秩序的城乡建设。在这种权利与利益的驱使之下,众多规划设计单位在此轮圈地狂潮中陷人推波助澜的困局。

3.新型城背景下解境保护问题

对于传统的城乡规划来讲’其大量注重对城市用地紧缺的解决方面。这就导致獅職了酬躯糊扩滕删,造成了城市边缘舰15姓态職翻破坏。侧着最近几年城軸獅频发的情况出现,城市周边地区湿地的储水能力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传统的城乡规划将城市规划同农村规划相区分,环1^1境保护重视城市而忽略乡村的情况严重。主要包含两方面问题:

(1)分布在农村的企业所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工矿污染及城市--污染也逐步向农村转移;(2)城市垃圾对乡村环境也造成了污染。

一些城市将生活垃圾堆放到周边乡村地区,污染了农村的土壤及水源,而污染的土壤及水源所种植出的农作物,同样污染了城市的饭菜。

此外,过度无序的城镇开发建设严重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生态肌理与乡土文脉无法延续。该种措施的实施制约了经济实现持续性发展,进行形成无法逆转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第5篇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城乡规划也获得较快程度的发展,可持续人居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的城乡规划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当前的城乡规划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城乡生活的以及功能区域的规划。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城市建设的节能、环保问题。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城乡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城乡转型的科学有效的措施,为我国城乡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城乡规划;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现状问题;措施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鉴于此,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规划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不可否认城市化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1]。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化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城市用地更加紧张,伴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给城市的交通造成一定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当前首要的问题就是提高我国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我国城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1当前我国城乡发展规划的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获得较快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虽然城市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城市化的发展同样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之前的城市规划虽然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日益紧张的交通情况以及住房情况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想要实现城乡科学的规划就必须着重的解决这些具体存在的问题。城乡规划的主要目的还是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均衡发展。进而推进我国社会的更深一步的改革[2]。

2当前我国城乡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完善的城乡规划建设体制

完善的城乡建设规划体制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城乡规划的协调发展,因而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的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现状而言,其城乡规划建设的体制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城乡科学、合理的建设与规划。

2.2发展缺乏一定的平衡性

纵观我国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的全过程,都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等都比较注重,但是对乡村的建设力度却没有过多的投资。这样就会直接导致城市与乡村规划出现失衡的状况,造成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2.3缺乏合理的规划

我国的很多城市往往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没有对城乡建设进行长远的规划,会造成城乡在空间分布上出现严重的失调现象,纵观我国整个城乡规划的现状而言,合理性与科学性是严重缺乏的。

2.4缺乏一定的预见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上的汽车也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等问题。之所以出现交通堵塞的问题,除了汽车行业的发展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乡在建设规划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预见性[3]。不管是城市道路的宽度还是其建设的数量等都没有满足私家车的需求。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3促进我国城乡规划的科学有效措施

当前的城乡规划设计也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但是在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是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想要促进我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合理规划城乡建设。下面就我国城乡规划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设措施。

3.1坚持以人为本在城乡规划建设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原有的建设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权威的基础之上,没有过多的考虑民众的需求,城乡规划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站在民众的角度对城市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3.2将绿色因素渗入到城市规划中

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绿色生态文明城市是建设的重点。绿色不仅仅是颜色上的区分,更是文明以及低碳、环保的的真正内涵。想要将绿色因素渗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必须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坚持以人文本,在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彰显安全绿色理念。除此之外,还要保证城市空间布局的科学合理性,促进产业结构的科学性发展。

3.3社区的低碳化发展

低碳化的发展在本质上也是促进节能环保,想要实现社区的低碳化发展必须要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引导社区居民低碳排放。在对居民小区进行建设时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对群众生活的习惯以及生活要求等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生态小区建设的经济性以及舒适性[4]。

3.4促进小区的文化建设

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同样不可以忽略小区文化的建设,小区集聚的居民以及人群其生活文化的都是不同的,设计师在对小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同时还要考虑邻里之间的关系的建立。另外,还要分析当地的自然以及生态环境因素,小区的建设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结语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在加速发展,其城乡规划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内容,实现城乡合理科学的规划在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意义重大。城乡规划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系统的工程,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包括审批以及实施工作,因而在具体的建设中也会遇到各类问题。城乡规划的每个细节都不能懈怠,要立足于人本思想,切实的实现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5]。

参考文献:

[1]周侃,蔺雪芹,申玉铭,等.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1(03):361-368.

[2]颜文涛,王正,韩贵锋,等.低碳生态城规划指标及实施途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1(03):39-50.

[3]何璇,毛惠萍,牛冬杰,等.生态规划及其相关概念演变和关系辨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3(08):2360-2368.

[4]高欢,高振,王鹏,等.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商品与质量(上篇),2013(24):36-64.

第6篇

关键词: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职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飞速发展,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节能减排的必然要求。BIM技术作为新常态下一种新兴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建筑业的发展模式,由BIM技术引发的建筑业新变革正在显现。高职院校如何将BIM技术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顺应当前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具体表现,是推动我国建筑行业蓬勃有序、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BIM的概念BIM

(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它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决策、实施、使用阶段全部应用或其中某个阶段应用5D(三维实体+时间+造价)信息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协同施工、虚拟建造、工程量计算、造价管理、设施运行维护的技术和管理手段。运用BIM技术,可提前预知可能延误的工期和造价浪费的设计隐患,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造价浪费和避免工期延误,应用BIM对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精细信息化管理,可为建筑业提质增效、节能减排创造有利条件,避免资源浪费,从而可大幅度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的效益。

2推进BIM的相关政策

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将BIM技术列为“十二五”重点推广技术;2015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分别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承包、运营维护单位方面推进BIM技术,并制定了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年末,建筑行业甲级资质、一级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掌握并实现BIM技术、企业管理系统及其他信息技术一体化集成应用;到2020年年末,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新立项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新立项公共建筑和新立项绿色生态示范小区,其中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方面,集成应用BIM技术的项目比率必须达到90%。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结合实际,积极制定出关于BIM技术应用配套激励政策和措施。2014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在上海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的指导意见》。随后,北京、天津、陕西、辽宁、黑龙江、山东、重庆、浙江、福建、深圳、广东也相继出台了BIM技术应用推广政策与标准。BIM将继建筑行业甩图板应用CAD制图后又一次革命性生产力技术改革,将成为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将成为建筑业企业项目精细化、集约化、信息化管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3实现BIM应用人才培养的模式

3.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建筑行业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高职建筑类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教材已不能适应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为了培养出适应现代建筑行业的BIM应用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并进行分析,重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对课程进行合理优化,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将BIM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3.2建立健全BIM考核评价机制

为培养出与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相结合的BIM应用人才,可积极探索出并制定BIM技术考核评价机制,这样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上课教师便于采取相关措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3加强BIM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习实训作为高职院校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主要用于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加强BIM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对BIM人才的培养。

3.4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

教育教学的改革构想,须有好的专业教师来实现。高职院校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BIM技术相关知识培训、讲座等,同时也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3.5将BIM技术应用融合到课程、毕业设计

课程、毕业设计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课程要素,而毕业设计又是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最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那么可以将BIM技术与课程、毕业设计相融合,通过BIM技术,使学生不仅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本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将BIM技术运用于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BIM的概念、BIM技术的相关政策及高职院校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BIM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作者:任 宁 徐龙辉 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邱兰.BIM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68-169.

[2]武斌.BIM技术导向下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38-40.

[3]何关培.“BIM”究竟是什么?[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3):5-7.

第7篇

在评审会中,各课题负责人通过幻灯演示手段,向评委汇报了课题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并对专家评委的质询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专家组认为,课题组花费了大量精力,调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做到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相结合,课题达到了预期目标,符合课题任务书的要求和标准,对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准予验收通过。

针对“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课题,专家组认为,课题立项和立意很好,课题研究对整个行业的指导很有意义。通过实际调研及相关信息的研究,课题剖析了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工程项目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并针对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实践,提出了政策建议以及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专家组希望可以进一步增加投入,补充更多的国际研究成果,继续开展对具体模式和工具的后续研究,强化行业指导功能,研发可以投入产业中的相关数字化模型和工具。

针对“建设工程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课题,专家组认为,项目的立项和立意很有意义,研究的技术路线可行,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有许多实地调研去验证理论;同时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创新,构建了一个能指导工程建设的管理规则;报告指导思想明确,资料内容比较充分,分析了建设工程项目的概念、特点、分类、组成和国内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范围、特点和内容,创新性设计了立体全程模式(3DA模式)。专家组建议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一步通俗化,深化模式操作层面的研究;进一步加大对管理模式的标准化研究,争取主管部委的更多深入支持,继续开发管理评估和人才评价模式。

第8篇

关键词:新清单规范、明确、调整、细化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自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在执行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为更好的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和投标报价技巧,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计价管理实务操作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2013)(以下简称《新清单规范》),《新清单规范》于 2013年7月1日正式执行。

一、《新清单规范》从法律性质上讲属于技术性法规,在计量计价方法、招标采购操作、工程合同契合、甲乙方风险分担、措施费计算的细化、工程价款调整、全过程价款支付、结算与工程款清欠、争议纠纷与造价鉴定、工程造价档案管理等十大方面做出了新的规定,与原规范存在着五大改变,分别是:增强了与合同的契合度、明确了术语的概念、增强了对风险分担的规范、细化了措施项目费计算的规定、改善了计量计价的可操作性且有利于结算纠纷的处理。

二、《新清单规范》的主要原则

以原有规范为基础进行延伸和扩充,改进和完善了约束和管理功能;严格遵守国务院、建设部颁布的有关文件规定;坚持中国特色的建筑业运行模式;以现有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行业认识,实施水平为基础;广泛吸收国内典型企业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做法,同时也大量地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相关国家和地区适应我国市场的管理理念和做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与国际通用模式的融合,参考和采纳了大量的有益成果,充分体现了造价管理的国际化发展方向;为全过程、全功能和全方位的项目运作模式完善和将项目工作范围扩展为相对的全寿命周期奠定基础。

三、《新清单规范》的主要技术要点

1.注重管理的程序化。管理的程序化是管理工作程式化和有序化的综合,是管理目标有效实现的保障。注重加强造价管理各个层次和环节的程序化要求,并就主要内容规范了严密的程序。

2.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我国建筑业的具体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3.体现建筑业生产方式改进和提高

综合了二十多年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经验和改革成果,学习和借鉴了国外建筑业生产方式变革的经验,提出了全过程管理原则。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按照责任一体化、利益一体化、项目功能一体化的原则,提出造价管理理念。

4.注重建筑业文化建设

文明运行、高效实施、规范推广、和谐竞争.

5.按照科学发展观,积极鼓励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技术的应用。

6.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二、《新清单规范》四、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更有针对性。 《新清单规范》将原2008清单规范中的六个专业(建筑、装饰、安装、市政、园林、矿山)重新进行了精细化调整,调整后分为九个专业。其中,将建筑与装饰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将仿古从园林专业中分开,拆解为一个新专业,同时新增了构筑物、城市轨道交通、爆破工程三个专业。五、《新清单规范》对原2008清单里诸多责任不够明确的内容做了明确的责任划分和补充。

《新清单规范》新增了对招标工程量清单和已标价工程量清单做了明确阐释。对发包人提供的甲供材料、暂估材料及承包人提供的材料等处理方式做了明确说明。

《新清单规范》对计价风险的说明,由以前的适用性条文修改为了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施工发承包,应在招标文件、合同中明确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幅度),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幅度)。并且新增了对风险的补充说明:综合单价中应包括招标文件中划分的应由投标人承担的风险范围及其费用,招标文件中没有明确的,应提请招标人明确。

《新清单规范》新增了对招标控制价复查结果的更正说明:当招标控制价复查结论与原公布的招标控制价误差>±5%的,应当责成招标人改正。对低投标报价的适用性也改为了强制性条文执行。

六、可执行性更加强化《新清单规范》对工程量偏差给出了明确的计算说明:合同履行期间,若实际工程量与招标工程量清单出现偏差,且超过15%时,调整原则为:a、工程量增加15%以上时,其增加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低;b、当工程量减少15%以上时,减少后剩余部分的工程量的综合单价应予调高,并给出了详细的调整公式。《新清单规范》对工程变更引起综合单价的调整明确给出了调整综合单价的计算方式。

七、总的来说,《新规范》对工程造价管理的专业性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对争议的处理也会越来越明确,可执行性更强。

结束语 建设工程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造价管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实行工程量清单进行招投标,不仅是快速实现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的重要手段,更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转变职能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更好地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广大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更加有章可循,必将受到建设项目参与各方人员的强烈关注和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201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GB50500-200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文件 建策会【2013】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