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4 17:29: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银行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金融发展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将会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品种;建立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转变公众观念,深化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完善与中间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中间业务方面人才的培养等。
关键词 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
【作者简介】陈柱,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金融、数理金融。
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小企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提高竞争力及盈利水平,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 中间业务的品种不断丰富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外资银行的不断进入,得我国商业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业务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间业务的品种涉及衍生产品、商人银行业务、网上银行、现金管理金融服务、绿色信贷业务创新、私人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机银行理财产品、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等,几乎覆盖了银行业务的各个方面。在我国,中间业务是作为资产、负债业务的辅助业务所产生的,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使得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划分中间业务的标准。为此,相关部门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对中间业务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刺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已经大大丰富,从已有的中间业务来看,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第一,从业务品种上看,以传统服务型中间业务为中心,新兴的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品种很少,发展规模和速度上有待改善;第二,银行卡业务、业务和证券业务等中间业务发展较快;第三,辅助型的中间业务较多,创新、理财类的中间业务少;第四,个别银行基于自身的重视角度,某些业务品种发展得很快;第五,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二)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较快,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提升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促进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如图1所示,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从2008年以来得到了快速增长,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始转变发展策略,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 银行收入中传统收入占比较大以招商银行为例,招商银行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对招商银行的年报分析可以看出(如图2所示),在我国的银行收入构成中,利息收入的比重非常高,约为75%。这表明,在中小商业银行中,利息收入占比依然很大,同时也反映出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依然存在很大空间。
(四) 互联网金融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我国居民的传统支付方式,移动支付成为时尚,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银行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电商服务,推动网络金融的创新。例如,招商银行推出“微信银行”,利用微信平台,扩展宣传平台,提高支付效率。根据2013年4月招商银行公布的《2013年年度责任报告》,2013 年7 月到12 月,招商银行的微信用户达到50 万户,信用卡官方好友为588 万户,在“微信银行”的竞争中取得极大的优势。2014年4月17日,浦发银行对“微信银行”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推出“微信汇款服务”,只需知道对方的微信号码就可以进行汇款,提高了效率,方便了用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国外银行、国有银行存在差距
1.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如表1、表2 所示,虽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较过去几年有了较大发展,但和美国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如发展的时间较短、中间业务的相关技术水平较低、创新速度慢、受分业经营模式束缚等,这些都给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如表2、表3 所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总体上明显高于中小商业银行,这表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创新类业务品种较少,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所占比重较高,因为这些产品是商业银行利用已有的技术网络、机构网点和支付结算手段等优势条件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容易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中间业务产品,但利润贡献率低。而理财类、交易类、担保承诺类等其他创新性业务品种需要外部市场逐步成熟、客户需求日益细分,需要全面的人才、专业的知识和团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技术支持等多种内外部条件的配合,监管难度大,业务风险也相对较大。所以,此类业务品种的创新能力有限,创新业务品种相对较少,虽有所发展,但发展较缓慢,仍处于摸索和推广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多达2万余种,而我国仅有500余种。国内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涉及范围狭窄,仅限于银行卡、结算、、信息咨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门类,缺乏高科技含量、高收入的中间业务,这说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力度不够,还有待深化。
(三) 组织体系不健全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现有的组织体系制约着整个中间业务稳定、快速发展。一方面,整个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没有统一的规定,自发性强,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中间业务的管理,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上很少考虑到产品和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没有特定的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展进行组织管理,管理效率明显较低。
(四) 对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解深度和认识高度有待提高
由于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尚未成熟,还处于发展初期,人们对发展中间业务的理解深度和认识高度还有待提高。一方面,许多客户认为,银行给他们提供的中间业务服务项目是银行对客户应履行的义务,客户理应无条件地享受这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对中间业务能否成为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存在较大疑问,由于对经营管理和发展关注不够,导致在实践过程中,中间业务仍处于自发、盲目的状态,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相关部门没有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发展措施,致使不能及时地了解、掌握市场信息,适时地把握发展机遇,金融品种开发滞后,严重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 中间业务缺乏相关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缺乏具有可行性的法律法规文件、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降低了中间业务发展的可行性。商业银行的体制基本上是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设定业务领域的,这种体制框架以及配套的会计、财务、稽核等制度都没有为中间业务的商品化创造体制前提,严重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范开展。
(六) 缺乏从事中间业务的全能型人才
中间业务属于银行高端服务的范畴,要顺利地开展这项业务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直以来,中小商业银行也在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可是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金融各个领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而且现有人才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因此,从事科技含量高、服务要求层次较高、操作难度大的中间业务人才十分紧缺,人才的短缺也是制约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对策建议
(一)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品种
中小商业银行要把焦点集中在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创新与推广上,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中小商业银行应尽快改变中间业务主要集中于传统项目上的局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步伐,要逐步建立业务品种不断推陈出新的运作机制,建立中间业务项目小组责任制,完善严格的调研、设计、开发、验证、试行和推广的规范程序。在开发中间业务品种上要具有清晰的战略眼光,借鉴其他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本行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同时,中小商业银行要摆正自己在经营过程中的位置,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制定多样化的营销策略,运用各种营销手段,积累并不断开发各类客户,使中间业务良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金融业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异军突起,成为了金融活动的主力军,中小商业银行要根据新形势,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展网上银行业务,推广各种卡类金融产品,使得金融活动更加便捷、快速、稳定。
(二) 建立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中小商业银行应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由于银行的中间业务分属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并且很多是与其他资产负债业务相融合的,需要一个统一的部门来进行规划和整合,明确操作规程,确保中间业务的规范性,总行应制定统一的政策、原则和措施。另外,由于产品创新对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创新企业化、组织化的趋势下,企业组织结构对产品创新的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业务创新涉及多个职能部门,中间业务产品设计需要将各自独立的职能部门进行整合。促进中间业务升级转型,需要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因此中小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管理机构,保证中间业务的连续性,协调中间业务开办部门同银行内部其他部门的关系,以便发挥各专业部门的整体功能,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形成“一条龙”配套服务。
(三) 转变公众观念,深化对中间业务的认识
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地更新、转变运营理念,树立市场观念,提高银行的竞争意识,加深中小商业银行对于拓展中间业务的认识。同时,公众和银行准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肯定和支持有助于其顺利开展业务,中小商业银行要特别重视社会宣传效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明白,银行向客户收取中间业务项目服务手续费是在情理之中的。另一方面,正确处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发展措施,把提高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抢占市场份额当作中小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发展的重要指标来进行考核,明确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的地位,从而改变银行当前的收入结构,提高中间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收入中的比重。
(四) 完善与中间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关法律部门要不断完善和规范《商业银行法》,逐步解决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矛盾与关系,进一步明确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地位,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监管法律法规的建设,逐步建立起一个全面的、专门针对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增强中间业务监管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 提高员工素质,加强中间业务方面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任何企业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本,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全能型人才作后盾,因此,人才培养是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建立全行中间业务人才培养交流中心,着重培养既懂银行业务又懂金融各个领域业务的全能型人才,并建立人才备选库。其次,国家应选择部分重点院校与商业银行进行联合办学,开设银行中间业务专业,为商业银行开辟稳定的人才来源渠道。再次,加强各银行之间的学习和交流,经常组织员工到中间业务发展较好的商业银行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最后,有针对性地引进专门人才,扩大全能型中间业务人才队伍,研究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理论、策略、业务种类及经营机制,关注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拓展本行中间业务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薛萌萌,王建国.中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J].河北金融,2013,(6):7-8.
[2]元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8):62-64.
[3]陈柱.内蒙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经济论坛,2013,(8):41-44.
[4]李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浅析[J].新经济,2014,(2):39-40.
[5]裴向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连锁,2014,(2):49-50.
一、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成了更加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实物生产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近年来,中小银行作为一股新晋力量,它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中小银行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资金流动性管理、成本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是我国当代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为现代中小银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作为一国经济的基础,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面对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经济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实体经济,大力创造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制度,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策略
(一)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
就我国当前金融行业发展现状来看,各种各样的垄断行为以及市场壁垒,使得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到金融结构中。而民进资本的涌入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投资回报,缓解我国金融机构的资金压力,同时还可避免因房地产投资和铁路投资下降而引起的投资快速下滑,有助于稳定投资。为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创办中小金融机构
(二)健全法律制度
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就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来看,如果没有一套有效机制促进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中小银行数量再多,其实体经济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中小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增强其稳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从政策上鼓励中小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方式,推动其拓宽业务种类和服务范围,使其功能从单一融资向为客户提供支付清算、金融理财、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金融服务转型。
(三)加大信贷支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我国产业也逐渐向着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的转变,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充足的资金来提供保障。中小银行通过加大产业的信贷支持,不仅可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能更好地拉动内需。在加大信贷支持的同时,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另外,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实行有差别的监管。信贷业务要考虑到企业的资本规模、资本补充渠道、业务服务对象、应对风险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四)优化金融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做好优质金融服务工作非常重要建设。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务的一部分,中小银行要积极推进服务零售化转型,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诚信、促进就业、成长性好的创新型和创业型小企业;针对当前企业特点,研发专门信贷产品,近年还推出“信用贷”,解决企业缺乏抵押物的问题;根据企业财务信息特点,对企业制定专门的信用评级模型,并实行以行为特征为重点的评分卡模式进行评价;继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五)优化银行结构体系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一些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受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小银行的金融服务水平不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禀赋、交通通讯条件等和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再机上缺乏独立的金融标准,进而增加了金融风险,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地区的中小银行,应实行更为宽松的监管政策,以体现地区差异,增强这些地区中小银行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如,近期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向,积极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三农”、教育、卫生、文化产业、海洋经济等行业,我国中小银行应积极响应这一政策的号召,优化金融结构体系,不断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
关 键 词:社区银行;美国;市场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26-02
社区银行源自美国,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的定义,社区银行是指在特定地区范围内组建并独立运营,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并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的小银行,资产额介于两百万到数十亿美元之间。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社区银行已形成了成熟的运作模式,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成功典范。而准确的市场定位是美国社区银行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中小银行市场定位战略
市场定位是由美国学者艾・里斯(AL・Ries)和杰克・特鲁特(Jack・Trout)首先提出的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指企业全面地了解、分析竞争者在目标市场上的位置后,确定自己的产品如何接近顾客的营销活动。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于社区银行等中小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很明显,中小银行无论是资金实力、人才都不如大银行,为了获得竞争中的优势,中小银行必须通过市场定位,确立自己独特的地位,以便创造出具有特殊性的服务。中小银行在市场定位的过程中,能通过市场分析,辨清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有利于其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导优势,形成有序的竞争机制。
“C―A―P”模型描述了企业市场定位的三维要素,即客户(Client)、竞争地(Area)和产品(Product),一个“C―A―P”组合就是企业的一个“定位单元”,每个“定位单元”都表示着企业在既定经济环境中的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市场定位。本文利用该模型对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进行分析。
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是其根据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竞争地―产品”的“C―A―P”最佳组合的系统步骤和方法,以达到中小银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由于中小银行市场定位战略是其用来与竞争对手抗衡、吸引消费者以及充分有效利用资源的大方针、大原则,因而它是中小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战略。按照金融机构总体竞争框架的异同来划分,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战略有两种: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和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跟随型市场战略的核心内容是金融机构在相当长时期内,选择并不断努力维护一种与其竞争对手相同或相似的竞争框架体系。如果某一银行采取市场跟随型战略,就会在金融产品或服务提供上、在目标客户选择上以及主要竞争地确定上,显示出强烈的与竞争对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的要点是金融机构在相当长时期内遵循并维护与其竞争对手相异的竞争框架体系,即在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上、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以及主要竞争地的确定上,显示出强烈的与竞争对手相异的现象。
大银行的优势在于运用标准化贷款合约向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企业发放贷款;中小银行的优势在于向信息透明度不高的中小企业提供关系性贷款。因此,从理论上中小银行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宜采用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扬长避短,与大银行形成互补之势。
二、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客户定位
美国的社区银行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和农户为主要客户,凭借其深厚的信息积累和优良的服务,通过简便的手续和快速的资金周转,用少量的资金解决客户之急需,因此深受美国下层社会和中小企业的欢迎。在美国,资产规模在5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大多是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占其总资产的比重达到10%以上,占其贷款额的比重达到50%-80%;而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的上述比重分别为2.3%和15.6%(见表1)。统计表明,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大多数集中于规模较大的中型企业,对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贷款主要是由社区银行来满足。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存共荣关系,社区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成为中小企业能否顺利获得发展所需要的外部资金的重要条件,而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也是支撑社区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的重要支柱。
正是因为社区银行始终坚持为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服务,牢固确保了忠实的长期客户群,从而不但巩固了其在地方信贷市场上的地位,而且取得了优良的业绩。据《美国银行家报》(American Banker,1995)的调查,在全美的“特优银行”(有息存款的利率在3%以下,存贷款利差超过5%,总资产本期收益率超过0.5%)中,社区银行就有206家。
(二)竞争地定位
美国社区银行以“社区”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地。“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从实际情况来看,社区银行多为州立银行,是为州及更小范围的地方经济服务的。社区银行将从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又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效防止了基层金融的空洞化,因此也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2004年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网站公布:美国社区银行的网点分布从城乡分布看,有54%分布在农村,26%分布在城市的郊区,17%分布在城市。从地域分布看,44%分布在中部,25%分布在东南部,18%分布在西南部,9%分布在东北部,4%分布在西北部。不同地区对社区银行的需求和偏好也是不同的。东北地区对社区银行的需求最小,社区银行分布也较少,而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对社区银行的需求旺盛,其分布比例也大,在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兼并浪潮中保留和新建的社区银行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社区银行地区分布的差异和不同地区对社区银行需求偏好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不同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决定的。东北地区是垄断资本的根据地,中小企业较少,因此该地区对社区银行的需求少,而南部、中部和西部过去是农业地区,目前中小企业和农户的经营仍然十分活跃,所以这些地区对社区银行的需求旺盛。社区银行以特定区域为自己的竞争地,服务地方经济,而地方中小企业及农户的发展是社区银行生存的基础。
(三)产品定位
美国社区银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鉴于自身的资金规模,社区银行以向客户提供零售服务为主,包括:中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较低收费的支票和一些投资产品、不同种类的楼宇按揭和消费者贷款产品,较低费用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以及自动提款机和电子银行等服务。同时,社区银行十分注重业务创新,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由过去单纯经营存贷款业务转为多元化经营,积极开发信托、保险、证券、咨询等新业务,以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以美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为例, 虽然一些巨无霸级的大银行已经几乎垄断这个市场,但数量众多的社区银行并没有选择彻底放弃,而是绞尽脑汁,独辟蹊径,频频使出令人叫绝的奇招。
三、结论
通过对美国社区银行市场定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区银行采取的是典型的“求异型战略”,在目标客户、服务区域及业务的选择上凸现自身特色,与大银行形成互补之势,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鉴于中小银行和大银行的优势差异,中小银行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应采取求异型市场定位战略,即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主要竞争地的确定上以及业务选择上,应与大银行形成一种互补之势。中小银行以中小企业、居民个人为目标客户群,服务于地方经济,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大银行则以大中型企业为目标客户群,以大中型城市为主要业务区域,提供规范的批发型服务。这种市场补缺和避强竞争的市场定位战略,将使中小银行的市场业务准入不会面临大银行的强烈阻碍,从而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美国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和行为模式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试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及其发展战略[J].新金融,1999,(11).
[2]常永胜.定位理论与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J].企业经济,2004,(6).
[3]张捷.结构转换期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理论、实证与国际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储敏伟,王晓雅.“小银行优势”:基于成本节省的整合研究[J].当代财经,2004,(5).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税收优惠
一、前言
国务院总理2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会议指出,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小微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限制和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小微企业存在的主要融资问题
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表现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等方面。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在2011年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会上表示,我国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3.8万家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经营状况显示,仅有15.5%的小型微型企业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据全国工商联的一份报告显示,10%的中型企业、80%的小型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小微企业面临在贷款时基本无法享受基准利率等待遇,处于“用不到、用不起”的两难之中。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支持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法律体系,保证小微企业在进行融资和发展时有法可依。根据2011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四部门研究制定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这项规定不但对中小企业的具体划分更加明确具体,而且对保障微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起到关键性作用,有利于微小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然而我国有关微小企业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特别是在融资、担保等方面。我国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力度,规范微小企业的融资行为。
2.利用民间金融机构融资
正常的银行融资渠道不畅,迫使小微企业寻求民间融资渠道,民间融资渠道进而成为其常规融资渠道。
设立专门的小企业融资公司,为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扶持。这种融资公司由银监会进行监管,在政府的引导下对民间资金的合理引导,同时又解决了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起到了双重作用。这种融资公司的服务对象仅限小企业,专为小企业提供融资需求。公司还可为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租赁。由于联保贷款方式一般只提供短期周转资金贷款,而融资租赁则成为有长期融资需求的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有效手段。同时,小企业融资公司向未上市的高科技企业进行股本投资,可以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问题。
3.积极利用中小银行为企业融资
微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期限短、数量大、范围广”的特征,符合中小银行自身的特点。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156家中小银行资产总规模达到了28.3万亿元,在银行业总资产中的占比超过25%,在商业银行中的占比更是达到了32%。由于大银行倾向于和大企业打交道,而且对于抵押物的要求相对较高,小微企业从大银行获得融资的难度和成本都很高。因此,小微企业应当转向与其融资要求相适应的中小银行进行融资。同时,决策层在引导中小银行从事成本高、风险大的小微企业贷款的同时,也需要对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
4.设立政策性国家中小企业银行
所谓政策性银行系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目前,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有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自成立以来,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策性国家中小企业银行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而设立的政策性银行。相对于商业银行,它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援助等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将优惠措施向一些前景好、可持续发展性强的优质资产倾斜。设立政策性国家中小企业银行会对解决微小企业融资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5.建全微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的微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提高微小企业间接融资成功率的较佳方式。目前,我国我国亟需建立一套微小企业的信用机制,包括信用评价体系和贷款担保机构等。专门的微小企业担保机构包括信用担保机构、互助担保机构和商业担保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是由地方和中央预算拨款设立的具有法人实体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互助担保机构是小企业为缓解贷款难而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它以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为其主要目的。商业担保机构主要由企业、社会个人出资组建,具有独立法人、商业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的基本特征。
四、结语
长期以来,融资难、税负重一直是制约微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促进微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辉,赵岚岚.“十二五”时期如何加快小微企业发展.
[2] 吴爱萍.小型微利企业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中小银行应成扶持小微企业生力军[OL].上海金融新闻网.
[摘 要]关于促进民间资本发展的“新36条”实施细则陆续出台,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门槛进一步降低,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势必进行一定规模的重组,而民间资本与银行业重组如何实现双赢成为民间资本发展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民间资本;银行业;重组[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5-0053-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一直维系着国有资本占绝对主导力量的状态,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领域仍然处在苛刻的管制之下。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银行业,产生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资本闲置,大量资金缺乏安全而且高回报的投资渠道,被迫转向“地下金融”、“民间金融”。为解决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与银行业发展的问题,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并对银行业现有的股权结构进行重组,从而达到民间资本与银行业双赢式发展的局面。
1 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重组的政策背景
自关于促进民间资本发展的“老36条”出台后,我国银行业对民间资本开放的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大。2010年出台了发展民间资本的“新36条”,但未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2012年5月后,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部门相关实施细则陆续出台。其中,国资委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积极引入民间投资的指导意见》,给予了民营资本和国有资本同等待遇,对民营资本的歧视性政策得到了修正。银监会公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各类投资者投资入股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单独针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设置限制条件或其他附加条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并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到15%。另外,《意见》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方面也有重大突破: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适当放宽至20%以上;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允许单个企业及其关联方阶段性持股比例超过20%。通过上述政策规定,民营企业将不只局限于参股地位,还有机会对银行进行控股,民间资本在金融体制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2 民间资本参股银行业发展现状
21 民间资本主要以参股形式进入银行业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本准入,即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的增资入股,成为银行的股东,中小银行“多股东、小比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股权结构也能够满足银监会优化银行公司治理的要求。二是机构准入,即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银行。就目前我国民间资本的投资途径来看,主要是通过资本准入这种形式进入银行业。
22 民间资本广泛参股银行业
我国民间资本已经参与了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首次公开募股和股权优化;不少民间资本甚至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股东。据不完全统计,民间非金融机构类投资者在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达867%,在城市商业银行的持股比例达4259%。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中的民间资本超过2400亿元,占其股本总额的90%以上。
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有些中小银行的民间资本股权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例如,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浙江省15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持股合计48715亿股,达到股本总额的7408%。
23 民间资本投资银行业以中小银行为主
由于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时间较短,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大中型银行中,风险发生可能会引发银行的信用危机甚至是破产风险,中小型银行要比大型银行可控性强,面临的风险要小。因此,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国家主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一些中小银行。例如,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信社、城商行的改制以及增资扩股等。
3 民间资本参与银行业重组的作用
31 促进银行业的规范发展
对民间资本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择优吸纳民间资本入股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解决民间资本投资难题,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股权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有着积极的意义。银行再融资需求非常迫切,民间资本的介入可以有效的弥补银行的融资缺口。与此同时,民营资本参股银行业可以突出自身的比较优势,有助于银行灵活调整经营策略,重视服务对象,充分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更好地控制贷款风险。
民营资本参股银行业也改变着银行业的信贷投放倾向。尽管民营经济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方面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在申请信贷额度时,难度却比较大。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以后,这种状况则有望得到改善。民营企业在向民营资本参股的银行提交贷款申请时,获批的程序更简单、难度也更小。而这些银行也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优势延伸服务,促进自身规范发展。
32 优化社会资金配置与建立和谐融资市场
放开民间金融,有利于完善金融制度和信贷市场体系,有利于合理利用融资市场解决企业和群众的资金需求,建立和谐融资市场,有效地配置社会资金,以达到经济与社会效用的最大化。民间资本参股银行业,有效地利用了社会闲置资金,并使资金拥有者得到了高于银行利率的回报,改善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调状态,对活跃金融市场、改善服务质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金融选择;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建有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1,173个民族乡。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1%。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自然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少数民族地区金融组织体系现状
(一)银行分布密度小,金融服务范围收缩
1、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收缩,服务缺位。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中、农、工、建等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将重点转向城市,而在民族地区的作用逐渐弱化。1998~2001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3.8万余家地县级以下基层机构,而且原主要承担农村金融服务的农业银行也转变了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呈现出明显的收缩趋势,在资源配置上对西南、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撤点。随着农行与这一地区的居民之间距离不断扩大,这一地区的客户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只能享受一些传统的金融服务,缺少信贷服务品种创新。
2、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没有延伸到少数民族地区。如民生、兴业、浦发、招商等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只在少数民族地区省会(首府)设机构,在市(地)、县一级基本没有设分支机构。
3、地方性中小银行难以承担重任。一方面地方性中小银行大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股权结构单一,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严重扭曲了公司治理,使银行产权约束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另一方面由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以及对地方性中小银行监管相对滞后等原因,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大量的风险,严重地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银行的发展。加上地方性中小银行又把服务对象定在地方国有企业等优质客户上,这样以来,地方中小银行为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提供的服务大大减少。
4、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特定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较小,难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业务范围的局限性造成政策性金融机构功能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农发行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农业产业化、农业开发等功能并没能运作起来。此外,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目前,除国家财政核拨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主要依靠向商业性金融机构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融资占其资金来源的80%以上。由于资金来源不足,政策性金融机构很难有更多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5、邮政储蓄银行提供服务有限。虽然在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社区和农村乡镇都有邮政储蓄银行分支机构,但由于邮政储蓄银行刚刚成立以及其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除存款业务、中间业务外,只开办小额贷款业务,还无法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民间金融活跃,但游离在法律之外。在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金融主要形式有:一是自发的民间借贷。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最常见的形式,一般发生在亲戚、朋友、乡亲、邻里等关系熟悉的人之间,这种借贷形式是建立在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相互信任基础之上;二是以各种“会”的形式或以私人钱庄、典当行等形式存在的民间借贷组织;三是以互助担保协会形式存在的金融互助组织。民间金融虽然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资金紧张局面,但其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且使金融产品的供求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政府一段时间将其视为非法,限制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民间金融只能艰难地在法律缝隙间生存。由于缺乏法律保护和监督约束,少数民族地区由借贷引起的纠纷不断,从某种角度来讲,这增加了借款人债务负担和金融风险。由于民间金融无法正规发展,其也难以有效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需求。
(三)保险业务处于边缘境地。由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保险发展落后,尽管近几年寿险和财险业务有一定发展,但仅仅在城市有所发展,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发展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适合少数民族的农牧业的保险产品较少,特别对农作物的生长保险、牧兽的成活保险、农(牧)民增收保险等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人寿保险业务的发展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保险机构不健全,各保险公司推出的险种大多侧重于城市市场,真正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险种较少。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除了在城乡结合部和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郊区县有一定程度的拓展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落后。直接融资比例低,上市公司数量少,筹资规模小,市场融资能力较弱。在少数民族地区尚无较大的区域性资本市场,证券化融资渠道不畅,证券发行量低,发行规模小。现在沪深两市的中小企业板块对象主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营中小企业很少。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县、乡镇没有证券交易网点,这一地区想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证券融资非常困难,因此这一地区无法进行直接融资,融资能力较弱。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选择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金融选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适当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并不是简单地进入新的金融机构,而是在提高原有金融机构质量的基础之上,增加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或分理处。一方面使政策性银行(如农业发展银行)从政策角度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支农惠农的性质,大力改善其服务质量,拓宽服务范围。此外,随着村镇银行在部分农村试点的不断成功,加快村镇银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立也是增加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机构的途径之一。
(二)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保险业务。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鼓励并补贴商业保险公司开办涉农保险,引导建立互助保险组织,对涉农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建立健全统计分析、评估体系研究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对涉农保险业务实行再保险。
(三)规范民间融资,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直接融资力度。创新农村融资渠道,合理引导民间借贷支持“三农”发展。民间借贷是我国目前农村金融的一项有力补充,为了更好地引导民间借贷规范运作,国家应制定出台政策,正确引导民间融资,稳妥发展信托租赁,开拓少数民族地区资本市场,逐渐培育农畜产品期货市场、农牧区产权交易市场等。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人行西宁中支课题组.对青海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J].青海金融,2008.5.
【关键词】黑龙江省 中小企业 现状 对策
一、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一)管理者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低
黑龙江省大多数中小企业脱胎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主要管理者的素质普遍不高,有些企业技术负责人和专业管理者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家长式的作风管理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省的中小企业产业构成档次较低,主要集中在商品流通和制造业,这两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占我省中小企业总数的77.7%。在制造业中,产品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等,产品附加值低,而高附加值的如电子类等产品少,没有形成规模,制约了我省中小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技术基础薄弱
我省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所限,投入能力有限,大多没有设立技术研发机构,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基础薄弱,技术创新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落后的管理机制吸引不到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科研设施和科技人才非常短缺,技术创新和开发转化能力差。
二、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扶持不够
我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缺乏公平的经营环境。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享受技改项目立项、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用等级评定等政策上处于劣势,得不到重视;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比较突出,加重了企业负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政府的行政职能重审批而轻服务,这导致我省出台的许多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常常因可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到位。
(二)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阻碍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融资难的原因:一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省中小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担保资本金规模过小,缺乏规模效应。目前全省担保机构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而且虽然成立了省一级担保机构,但没有开展再担保业务。
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严重滞后,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贷款。对于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比间接融资更难,我国直接融资主要面向国有大型企业,准入的条件相当高。在发行股票和债券方面,中小企业大部分受规模小、知名度不高、信用等级较低等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上市条件。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分别由经贸、工商、乡镇企业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缺乏一个对各类中小企业统筹规划的机构,导致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许多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一些专门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来提高管理者专业水平。另外还存在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和中小企业税收负担重的现象。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策扶持
建立有效的、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我省应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地方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改善中小企业的法律和经营环境。我省应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制定促进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如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和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政策文件等,以适应促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发展需求。
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要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负;对创新创业型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
设立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办中小企业进行创业资助,对中小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对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资助等。
鼓励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合作、发展的社会团体组织的成立。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咨询管理、人才开发、法律咨询、小额贷款等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各种服务。
(二)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
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要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让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由于我省目前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太少,无法满足大量的贷款担保需求,因此为了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将产权市场纳入金融体系。因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等方式,利用产权交易所提供的多样化手段进行融资,而且能使中小企业盘活资产。同时产权交易平台还可以加快中小企业借股权质押融资的步伐。
积极构建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二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债券融资方式。
(三)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是长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是保持长春经济增长速度、解决就业、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条件。正确认识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新压力,并提出有效应对方案和措施,对促进长春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长春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当前的发展现状作一探讨,并对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业环境
1 中小企业和创业环境的概述
中小企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原因是中小企业存在由于地理区域、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大小。规定不同等等诸多异质性因素。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规定,即使在同一国家里,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产业部门也有不同的标准。创业环境是指以创业活动为中心,开展创业活动的范围和区域,是创业者所处的境遇和情况,是政府和社会为创业者创办新企业搭建的一个公共平台。它是对创业者创业思想的形成和创业活动的开展能够产生影响和发生作用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2 长春市中小企业创业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长春中小工业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下,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小企业成长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2.1 政策扶持不够
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享受技改项目立项、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用等级评定等政策上处于劣势,得不到重视;对中小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现象比较突出,加重了企业负担,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政府的行政职能重审批而轻服务,这导致我市出台的许多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常常因可操作性不强而落实不到位。同广浙一带相比,长春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虽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不过显然没达到广浙一带的速度。
2.2 融资难,发展资金短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阻碍长春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融资难的原因:一是从中小企业自身来看,我市中小企业大多是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自有资产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而且资信水平较低,财务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难以达到金融机构贷款要求,即使贷到款规模也很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二是从金融服务方面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系统不健全。
2.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我市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融资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还存在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长春市中小企业分别由经贸、工商、乡镇企业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缺乏一个对各类中小企业统筹规划的机构,导致中小企业管理工作效率低。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机构。
3 改善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对策
对于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理论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市场主导型,即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政府主导型,即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先天发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予以引导和调控,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这就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保护和扶持。
3.1 政策扶持
建立有效的、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莞市政府把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到城市规划的高度来考虑,对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并组织中小企业加入了各个地区的商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市也应该在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建立健全相关的地方法规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3.2 完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系统
3..2.1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今年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在浙江作为试点启动。从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看,金融机构具有专业化的趋势,即从事大型企业巨额贷款的大型金融机构与从事向中小企业微型贷款的中小金融机构的两极分化。在美国,有上万家专门从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所以我国要放松金融管制,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让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3.2.2健全担保风险的分散、补偿和激励机制
由于我市目前的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太少,无法满足大量的贷款担保需求,而且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并没有真正实现共同分担和控制担保贷款的风险,导致担保公司自身的运营风险较大,远远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需要。因此为了提高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需要加快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完善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
3.2.3将产权市场纳入金融体系
因为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产权转让等方式,利用产权交易所提供的多样化手段进行融资,而且能使中小企业盘活资产。同时产权交易平台还可以加快中小企业借股权质押融资的步伐。
3.3 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