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4 17:29: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基层烟站;人员素质;管理;基础设施;烟叶质量
引言
烟叶生产是烟草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烟叶原料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卷烟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烟叶质量能否提高决定了卷烟生产质量能否持续提升[1]。烟站作为烟叶工作的基层单位,在烟叶生产服务、收购管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科技创新、三支队伍(烟技员、烟农、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基层党建等任务中发挥着重要职能。笔者从现实现状出发,对烟站管理层面进行剖析,分析其对烟叶质量提高的影响,为基层管理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基层烟站管理现状
基层烟站在设立之初,主要承担烟叶生产实用技术推广和指导、烟叶收购的职能,但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仅仅这几项职能已经不能够满足行业的要求。
1.1 基层烟站工作人员素质问题
目前,基层烟站工作人员主要是烟技员,其承担着县分公司与烟农的纽带作用,主要从事烟叶生产全流程的组织和技术指导,以及宣传和落实行业上级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任务。烟叶生产由于其复杂的生产环节,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产业[2]。对烟区来说,选好配好烟技员是烟区发展、烟农致富的关键因素之一[3]。但参差不齐的烟技员业务素质,成为制约这个因素的首要原因。
1.2 基层烟站自主管理水平较低
烟站的管理构架一般是县级烟草分公司的二级单位,是地市级烟草公司的三级单位,基本上以县级分公司进行管理为主,一般仅仅是对烟农的组织生产进行简单干预,对烟农辅导员进行管理,以及对县级分公司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要求进行执行,缺乏因地制宜的目标性、针对性,自主管理能力相对低下,管理水平粗放。长此以往,也带来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1.3 基层烟站对烟叶质量的认识不够
目前,基层烟站对烟叶质量的认识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工作要求多数停留在在口头上、笔头上,没有落实到手头上。个别地方观念陈旧、危机感不强,仍然存在只要种好烟叶就是完成全年任务的陈旧思想。对烟叶质量管理的理解更是滞后,一般还停留在在烟叶收购时的定级与复检的片面认识上。对于影响烟叶质量较大的大田管理问题、采烤问题等,一般是采取补救措施而非预防措施。另外,基层烟站对生产过程中的检查一般停留在问题表面,对已经存在或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反馈意见没有形成处置系统,没有达到应有的管理要求和水平。
2 加强烟站管理、提升烟叶质量
2.1 改变观念、提升烟叶质量意识
通过在基层烟站不断分层次组织和推行烟叶质量相关教育和培训,不仅使烟站领导者有烟叶质量的意识,烟技员和烟农也要认识到烟叶质量的意义,并时刻保持发展眼光。在基层队伍中树立质量就是立身之本、利润之源、品牌之魂的观念,增强烟技员和烟农的参与意识,提高烟技员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实施对烟叶质量的全过程、各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保证烟叶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2.2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烟叶质量
一是采取多种措施对烟技员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用新技术培训,努力做到“专业、专项、专人”,促使烟技员掌握并提高烟叶质量的综合技能;二是定期组织对烟技员的技能鉴定,不断优化烟技员技能资格结构和提高技术职称覆盖率;三是注重人才引进,特别是本专科层次人才引进及培养,调整烟技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提升烟技员队伍整体学历文化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烟技员队伍晋升机制;五是提高烟技员福利待遇,健全烟技员的目标承诺和实绩考核机制,开辟基层技术人员晋升通道,调动基层烟叶技术队伍的积极性,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奠定动力基础。
2.3 加强烟农培训、提升烟叶质量
一是抓好各阶段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统一、落实统一、时效统一、在技术上不出现偏差不走样。二是构建烟技员、预检员、烟农三者之间的技术网络体系,充分发挥预检员在烟叶生产上的“传、帮、带”的作用。三是抓好各项技术操作的现场培训,每项技术要求烟技员一一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从而增进烟农的直观效果,提高烟农的掌握水平。
2.4 积极调整烟农年龄结构提升烟叶质量
烤烟生产是一项生产环节复杂、劳动密集型、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的产业,随着时代经济发展,种烟收入在乡镇农民家庭收入中占比越来越小,乡镇青壮劳动力多出外打工、做生意等谋生,烟农年龄结构逐渐呈现老龄化现象。烟叶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烟农的积极配合,一是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种烟,调整烟农年龄结构;二是给出优惠政策,返利烟农,让外出人员看到实惠,吸引青壮劳动力种烟;三是加大补贴力度,种烟保险力度,解决烟农种烟的后顾之忧。
2.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烟叶质量
根据当前基层烟站实际情况,本着“缺什么补什么”、“以改为主、新建为辅”、“合理规划、方便烟农”的原则,实现收购区、仓储区、办公生活区“三区分离”,既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也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突出烟站的实用功能,努力建成设计合理、管理高效、环境良好、功能齐全的综合性烟站,让基层烟站员工安心扎根在基层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烟站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为提升烟叶质量打下物质基础。
3 小结
烟叶质量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强化、不断努力过程,由于各产烟地的情况不尽相同,管理方法各异,只有深刻了解当地烟叶质量提升中的主要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解决才能达到提高烟叶质量的目的。烟站做为烟叶生产的源头单位,加强烟站管理对提高烟叶质量的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关键词:教学质量;工作过程 ;评价体系;高职院校
当前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呈现大众化,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立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发展性高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发展性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及内容进行了界定,其次依据评价原则,构建了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实际应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涵及内容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目的,关注学生发展、教师素质提高的一种形成性教学评价。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要注重过程的发展性,重视平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使评价由静态变为动态。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教师间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教师师德和作风建设,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要求教师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设计教学,本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包括量化考核和非量化考核,其中量化考核占40%,非量化考核占60%,非量化考核包括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
量化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参与系部建设、常规表现、科研情况、实践情况等。
督导评价以随堂听课、学院信息反馈为依据,主要从教师的师德作风、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行评价以随堂听课、日常交流为依据,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以教师日常课堂教学状况、教学效果、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为依据,进行评价。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结合实情,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加强全过程的教师表现管理和考核,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架构,本文构建如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详细指标内容如表1、表2。
三、总结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建立和运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是一个涉及到学校每个关节的系统,需要从下到上的反馈评价,从上到下的监控,从下到上的改善,从上到下的激励。相信随着质量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的不断推广及百所国家师范院校的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能在高职院校中得到很好的完善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许芳奎. 基于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12)
[2] 周执平. 基于“工作过程观”的双师型师资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研究.2013(1)
[3] 姜义 董先.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4(14)
作者简介: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研究生教学;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创新能力不但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从2004年开始,我国政府把自主创新从一般性号召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并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推进和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培养大量的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责。
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除了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很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感、开放的心态、团结合作的精神、严谨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等内容。其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重点和难点。
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的全过程,需要在入学、教学、科研、管理和培养过程多方面同时进行。本文从研究型教学的角度探讨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
1研究型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内容及二者关系
1.1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研究型教学,但对于研究型教学的涵义并没有统一的、确切的定义。武汉大学的刘亚敏老师和胡甲刚老师根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研究的定义和对研究用法的总结,给研究型教学下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即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获取、运用知识并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通过将科研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开展讨论等方式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发表独到见解,训练他们以科学的方式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1]。通过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灵活组织教学内容,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展开研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研究生教学的基本要求
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是更高层次的教育。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规定,研究生教育应侧重于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2]。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研究生教学要注重3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和专业性要强。
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占很大比重。在课程教学中,既要注重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开展跨学科、非专业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专业领域背景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教授,凸显教学的研究性和专业性,以学术性研究为取向,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2) 课程内容应具有前沿性。
课程内容应具有前沿性是指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应涵盖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难点、尚存争议的问题和最新研究动态,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研究热情。同时,还应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趋势,以扩展学生的视野[3]。
3) 注重研究生的个性保护。
研究生的心理成熟度一般较高,具有稳定的个性特征,而个性是创新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不宜采用统一的模式,而应以教学为依托,通过设立具有探索性、争议性的问题,激励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科学的批判精神和综合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
1.3研究型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关系
从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和对研究生教学的基本要求方面看,研究型教学与研究生教学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1) 研究型教学是研究生教学的内在要求。
研究生教学以促进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目的,要求课程教学有较强的研究性和专业性、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同时,要注重对研究生个性的保护[4]。而以研究型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能使知识传授与科研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凸显教学的研究性和专业性,保证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可以让研究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和特长,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师提高业务素质、有助师生在共同构建的探究性学习中确立新的研究课题、形成新的见解,而且能为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研究型教学是理想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要求受教育者能够参与到专业问题或社会问题的探究、质疑、探讨和研究过程中。而研究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本定型,他们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学科、专业发展目标和自身定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自学能力和自主意识,善于吸取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探究,从多个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这正是研究型教学所要求的,因此,可以说研究型教学是理想的研究生教学模式。
2研究型教学与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2.1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条件
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科研平台和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的支持。
1) 高水平师资队伍。
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与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一方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基本条件,因为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把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在教学或科研活动中为研究生设计、选择或确定有难度、能创新的课题,帮助研究生正确选择研究领域的切入点,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影响研究生的成长等。另一方面,高水平的教师通常来自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他们为了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学术洞察力和学术判断力,同研究生一起参与教学和科研工作,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可以说,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也是促使教师在学术上不断提高的过程。例如,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并结合科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与研究生展开学术讨论,在开阔研究生视野的同时也激发自己的灵感。
2) 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与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是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5]。一方面,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基础,能够为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开展研究和创新的物质条件,让研究生生活在技术和创新的前沿,同时,使用新技术也会迫使他们去解决一些未知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另一方面,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是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他们通过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能够促进科研平台的提升、增强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
3) 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
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6]。同样,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也需要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的支持。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容易让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便于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与合作,使得研究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快速提高,非常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需要学校从全局的角度进行构建,并落实到教学和科研的各个环节。
2.2研究型教学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根本保证
同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一样,开展研究型教学也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和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的支持。开展研究型教学与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是内在统一的。
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课程学习占的比重比较大,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善于结合课程的特点,以研究型教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研
究生自主开展课题研究的能力,促使他们参与专业实践,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研究生的质量,同时也促使教师提升自己综合业务水平。
同时,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自由宽松学术环境能够促使教师尽快地成长为高水平的教师,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课题,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思维。
由于研究型教学从教学阶段就开始注重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可以说研究型教学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的根本保证。
3结语
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开展研究型教学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促进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对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亚敏,胡甲刚. 研究性教学及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实施[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4-7.
[2] 李巍,李云春,夏春和.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9):131-133.
[3] 谢安邦. 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68-72.
[4] 江贺. 美国小型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发展启示[J]. 计算机教育,2010(9):153-155.
[5] 张晓宏. 高校研究型教学范式之探究:启发式教学[J]. 教育探索,2007(3):63-64.
[6] 姚聪莉,任保平.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91-94.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Postgraduate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by
Launching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YAO Xuanxia, WANG Zhaoshun, ZHANG Dezhe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杜玉波在论坛开幕式上从五个方面作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讲话。杜玉波指出,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步入“由大到强”的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对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集中概括,也是实现高等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杜玉波强调,提高质量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改革是提高质量的根本动力。其中,高考改革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高校组织模式创新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试点学院是改革的有力抓手。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和办学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健全保障,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一流大师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按照“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国际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体举措
一、高等教育的定义
要想给高等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者对这个概念是充满争论的。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对自己中等教育后的教育所给出的教育概念是不同的(例如:大学教育、高等教育、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进一步教育等),并且每一个国家给教育所设立的体制和法律是不相同的,因此给高等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每个学者思考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于是在高校中给高等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就出现了很大的分歧。那么什么是高等教育,既要争取从理论层面给出高等教育纲领性的定义,又要努力从务实的层面指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我们不但要努力扩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要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仅要保证每一个公民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要保障每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是有质量的。
二、提升以质量为保障的高等教育的具体举措
为更好的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我们不能再按照之前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来显示教育质量,而是要向追求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方向努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是量的扩大更是质的提升。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逐渐地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化、国际化程度较高、质量优化。
(一)保障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指引方向。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公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它们两个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提升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从侧面可以反映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提升,换句话说,要想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需要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达到“及格”,那么公民均可以获得公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达到“良好”,那么公民均可获得公平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如果说高等教育公平水平已达到“优秀”,那么公民均有机会获得不同类型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平的教育,让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惠及到每个公民。做到人人可以拥有接受高等教育质量的机会,真正地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指引方向,那么每一个受教育者最后所接受的教育都是高质量的而且是公正、公平的。
(二)把人才培养放到核心位置,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人力资源。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更准备的说是高质量的有接受能力的受教育者。所以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践均一流化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人才培养的水平是衡量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准,把握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更好的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1.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将课堂与社会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加强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断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2.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领头羊,教师的质量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我们应该逐渐地加强教师的质量建设。变以往教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为学生主动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只起到一个指引的作用,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自己的能力。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累积,更是做人方面的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事事以身作则,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术造诣,以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来感染自己的学生,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升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高等院校增强研究规范性,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加强高等院校研究的规范性,为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并不是说文章发表的数量越多,就可以说明这所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优秀的。应该更注重文章发表的质量,而非数量,增加以事实为依据,真正地发表一些遵循学术规范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是衡量高等教育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只有规范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才可能是丰富的学科体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应不断地加强学术规范性。合理的增加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不断的提高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毫无疑问,规范性的学术研究,对丰富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促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重要阶段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堂与社会结合起来,不断的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真正的保证每一个人可以接受公平且优质的高等教育,让我国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刘红娇 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袁建胜.北京高教调查质量仍难让人满意[N].科学时报,2008-4-7(6).
[2]骆永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1:23-26.
[3]潘懋元.规模、速度、质量、特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5-8.
[4]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3:1-6.
[5]罗纳德.巴尼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大学出版,2012.
[6]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7]于洋.我国距高等教育强国有多远[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眭依凡.高等教育强国:大学的使命与责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9.
关键词:低养护成本;高质量;园林养护;重要性;管理措施
1引言
园林建设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不仅能够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审美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建设的质量以及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因此,在进行园林养护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充分发挥出园林养护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重要性
进行园林绿化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园林高质量的养护管理。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更多的追求用低成本投入获得更高的质量的生活水平,这不仅符合社会低碳生活的发展理念,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进行园林绿化养护的过程中,也要在这种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高质量的园林养护工作,通过制定完善的园林养护管理方案,从园林种植、施肥、灌溉排水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着手,有效的寻找降低园林养护成本的方法,从而确保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这也是现阶段园林养护的主流发展趋势。
3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的具体措施
3.1植株种植方面
植株种植作为园林重要的建设内容,在进行植株种植的过程中,需要以园林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重点考虑园林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植株进行种植,预防由于植株选择不当出现的水土不服的现象,从而增加园林养护额外的开支。除此之外,在进行植株的采购过程中,必须要对植株的市场价格重点考核,挑选低成本以及质量高的植株,并且植株的成活率也要得到一定的保障。在进行植株种植的过程中,对工期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植株运输以及人工成本。
3.2排水以及灌溉方式
在进行园林排水以及灌溉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园林的实际需求以及植株自身的特点进行排水以及灌溉。根据园林的规模,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灌溉主要分为人工灌溉以及机械灌溉两种。机械灌溉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人工费用支出,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园林灌溉的效率。在进行灌溉时,必须要根据植被的具体情况决定灌溉量,使其不仅要满足植株对水量的需求,而且也会避免由于注水量过多造成植株死亡现象的出现,增加植株的养护成本。
3.3植株施肥方面
首先,园林养护的相关工作人员要选择质量较好并且价钱相对比较合理的植株肥料,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植株能够充分的吸收肥料的营养,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肥料过剩或者是养分不足发生植株死亡的枯萎的现象。其次,在进行植被施肥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季节的条件以及植株对于肥料的需求情况进行科学的施肥,举例来说,在早春时期,在进行植被施肥时,应该施加氮肥,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被分叶;在春季末期,应该施加复合性肥料,其可以增加植被根与茎生长速度;然而在高温的气候条件下,则不适合施肥,相关的园林绿化人员必须要减少植株的施肥次数,并且也要充分利用雨季的特等减少植株的灌溉次数,同时,在进行施肥的过程中,也要确保肥料中的养分能够充分的被植株所吸收。
3.4园林植被病虫害的防治
园林植被病虫害的防治作为园林养护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在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植株的具体特点以及发生病虫害的具体特征,选择合适的农药。在进行农药的选择过程中,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不仅要保证园林植株的病虫害能够被彻底根治,而且也要节约购买成本,在农药选择上,必须要遵循“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在病虫害的防治上,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及综合治理三项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园林养护相关工作人员也要加强植株养护工作,增强园林植株的整体抗病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农药以及人工费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虫害的防治成本,有利于植被生长,降低一些化学物质对园林土壤、水源以及空气的污染,从而增强园林植被养护的整体质量水平,促进发展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
4开展多途径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措施
开展多途径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过程中,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第一,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园林相关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全面提高园林养护人员管理技术水平,从而建立起一支具有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园林养护队伍;第二,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园林养护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重点调强园林建设对于改善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开展举办园林养护知识竞赛以及园林养护知识讲座等形式,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园林保护意识,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人为原因破坏,增加园林养护支出的现象,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园林养护工作中,促进园林养护管理质量的提高。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园林建设也日趋完善,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有效的融入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郑维,宋志钢.基于低养护成本前提下的高质量园林养护管理分析[J].现代园艺,2013(6).
[2]王瑜,高龙.试析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5(20).
关键词:职业指导 更高质量就业 作用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也表示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转型和人民期待过上更好生活的深刻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对就业工作的重新定位和战略性转变,更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和总体要求。职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就是帮助就业、帮助就业稳定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总体要求和方向是一致的。因此,要在新的要求下推进职业指导的研究、实践和创新,研究并正确认识职业指导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更高质量就业的理解
国外有关就业质量的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到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和欧盟的“工作质量”再到近年的“高质量就业”,Schroedr,Fredric K.(2007)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并且强调收入并非高质量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从已公开的文献来看,国内尚未有学者对“更高质量就业”作出明确的界定,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11月在答记者问时,认为“更高质量就业”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综合国内外对高质量就业的探讨,结合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至少应体现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并重,也就是质量与数量要有机统一,两者并重,协同发展,如果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也不能说是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人职匹配,人尽其才,能找到与个人兴趣、性格和所学专业技能水平相适应的工作,个人的专长与优势也能得到发挥;三是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薪酬、区域、环境、文化、发展等因素感到较高的满意度;四是和谐的劳动关系,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周围人、工作环境、劳动条件都能形成和谐的关系;五是良好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即能成功进行初次就业,倘若失去了某一份工作也可以顺利获得另一位较好满意工作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获得稳定工作的能力。
二、对影响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分析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但就业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仅58%对就业现状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占42%,其中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满意度最高,但也仅为69%。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间接折射出了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些现实困境,结合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和对毕业生个体的跟踪访谈,认为导致当头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1.未能转变就业观念
受家庭传统观念和社会上有房有车、高富帅的风气影响,大学生依然普遍存在追求“铁饭碗”的稳定、期望优越环境的安逸、攀比眼前的高收入,而向往到大城市、大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工作,却不愿意到基层和农村、欠发达地区、冷门和艰苦行业等工作,眼高手低,急功近利,让他们不能及时与用人单位签约且与就业机遇擦肩而过。
2.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发展和“经验准入”等市场因素变化而与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数量不匹配而出现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其显著的特点是一些大学生找不到适应自己的岗位,而一些岗位又招不到所需要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职位空缺与大学生失业并存,俗称“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
3.就业的主动性不够
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和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特长,面对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作出适应与调整,从而产生择业迷茫、就业逃避、心态消极的现象,对待周围提供的就业信息总抱着无关紧要、与已无关的态度,在择业时也是左顾右盼,在遇到工作机会时也不能精心准备简历和积极求职面试,依赖性强,适应性不足,严重缺乏就业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4.素质欠佳与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学习不过硬、平时参加实践活动少和综合锻炼不够而出现素质与技能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个别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双困”大学生更成为就业的帮扶对象。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初次获得就业工作后,由于在智商、情商、才商等方面的积累与创新动力不足,而容易被用人单位在用工后辞退而再次失业。
三、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作用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强调指导对象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强调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就业而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人尽其才,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某一阶段和时期而是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一个过程,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而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与实践中,职业指导是主要以大学生就业服务为载体来发挥其作用和重要性,既直接体现在就业服务的过程之中,又间接地体现在就业背后的一些职业指导环节之中。
1.职业指导推进就业结构的优化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关键着力点就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从而避免结构性失业,使人职匹配,人尽其才。黄炎培先生认为“所以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当与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 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多少人才”。职业指导对人才与经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产生作用,进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主要可体现为:
(1)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劳动者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海南省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在2013年视察海南省时讲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而要珍爱呵护好就需要有投身环保事业热情的环境类人才,然而海南省环境类人才资源十分紧缺,加强职业指导将帮助大学生学习好环境类专业知识在海南是大有作为的,最后选择留在海南工作。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意思是说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海南越是人才资源相对紧缺,就越要注重通过使用人才来促进人才成长,加强职业指导将有助于让这些刚刚留在海南省工作的毕业生在今后扎根海南,也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大学生选择海南,参与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去。
(2)职业指导为人才与经济搭桥,实现单位用人与大学生就业的双方平衡优化。专业对口率不高是目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应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职业指导是架在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行业的发展会带来职业岗位的变化,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同,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要求学校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通过职业指导的提供单位用人服务和人才需求调查,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大学各专业的学生需求状况与变化,进而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对大学生个人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使大学生在大学所学与在社会所用两者能紧密联系起来,继而提高专业对口率和人职匹配程度,最终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浪费,从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2.职业指导增强大学生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体现。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让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是检验一个用人单位管理成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而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拥有职业幸福感,是求职赢得一份与自己十分匹配的工作的一种体现,也是毕业生后高生活质量的一个特征,更是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职业指导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两个主体对象开展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两个方面:
(1)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进行辅导,提高主观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可以来源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从事农资行业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到乡镇和农村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他们若能有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个人也会因为从事工作所带来的价值实现而感到幸福。职业指导正是通过在大学生作职业准备时提供引导,在选择职业时分析定向,在求职过程提供就业信息与技能培训,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促进发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正确择业、成功就业、适应职业,促使大学生找到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具体可以体现在:一是促进个人社会化,让自己懂得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二是促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明确职业价值取向,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如进行职业测试等;三是促进明智的职业选择,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作出明智的选择,如举行模拟招聘会等;四是促进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克服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如进行个体的生涯辅导等。
(2)职业指导对劳动保障政策的贯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客观的职业幸福感。大学生就业需要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相关政策,并积极利用有利用政策来服务于自身的就业创业,同时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容易工作中权益受损或者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职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很好地适应就业,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一方面是职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指导能产生积极的就业影响,如在职业指导中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政策,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双困”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辅导,组织大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成功,虽然在初次就业时尽管会遇到一些困难,但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从而提高客观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是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确定招聘大学生的岗位标准,并引导学生要注重职业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用人单位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获得个人奋斗的动力与团结合作的快乐,同时指导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注重团队建设,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团队,并且整体上要建设一种积极、奋进、向上、和谐的企业文化,让大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中幸福工作。
3.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稳定的工作是大学生在高质量就业中所期盼的,稳定的工作不仅仅体现在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上快乐工作一辈子,更体现在失去某工作后能很快顺利获得新的工作岗位,确保个人能持续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而大学生要获得稳定的工作对自身而言最关键的是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职业指导可以从社会上获得用人单位对用人的标准与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隐性和显性素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和再次就业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1)职业指导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提升,帮助大学生初次成功就业。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说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是学生得以就业的前提,那么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便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强大后盾。职业指导通过对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创业能力、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等指导,如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通过职业指导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对用个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专业上朝环境评价师和环境工程师的方向发展,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辅导,从而胜任环保工作岗位要求。通过职业指导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活动的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职业指导促进对大学生教育教学和培训改革,帮助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职业指导既是与学校学生教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又是连接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桥梁,能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职业指导一方面是海南农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根据社会反馈和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调整教育教学结构,改进教育教学内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克服教育教学与社会脱节的弊病,从而培养能投身热带农业和绿水青山发展,能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长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终身培训作为着力点,研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求职行为、幸福感、就业能力的影响,促进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把握和迎接国际旅游岛建设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不断提高生涯适应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变化进程中,能占领先机,主动对生涯变化作出适应与调整,从而提高持续获得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福丽.国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概述[J].中国劳动,2009(10):29-32
一、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建议与反应
(一)美国证交会(SEC)主席的演讲
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是由SEC主席Authur.Levitt提出的。他在1997年9月29日的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一个主题:我们需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注:这篇演讲,后来以“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为题发表在1998年3月的《会计瞭望》(Accounting Horizon)第12卷第1期上。)。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根据美国的经验,要建立发达而健全的资本市场,必须有效地保护投资人,使投资人能够得到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真实、完整、公允并具有透明度的财务图象——那就是公司通过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他说:美国SEC自1934年成立以来,就始终要求上市或者发行证券的公司必须不间断地披露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公允而充分,防止误导,以利于投资者据以作出自己的决策。作为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什么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呢?Levitt没有下定义,但他举例说:“按良好会计准则产生的财务报告,要使应在本期报告的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滞后;不提过多预防意外的准备;不确认递延损失;公司的经营业绩实际上在各年是起伏不定的,财务报告不应进行所谓的‘平滑’;不人为地粉饰一个似乎前后一致的、稳定发展的假象”。总之,要根据会计准则来表现经济真实。而表现企业的经济真实才是投资人所需要的信息披露。
十分明显,要使企业的财务报告达到高质量,就外部条件来说,必须保证会计准则的高质量。
第二,当前,资本市场已经全球化。人们不仅要求本国准则高质量,而且要求有一系列在世界范围内能够普遍接受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Levitt明确指出,国际会计准则要获得普遍认可,必须符合以下三项目标:
·准则必须包括现有的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我认为这应当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准则必须高质量。Levitt把高质量理解为“能够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利用这些信息,投资人在公司的不同会计期间能够有意义地分析公司的业绩”。
·准则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如果会计准则满足了这样的目标——“不论交易或事项是在何时、何地发生,凡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均按照相似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那么,全世界的审计师和会计准则制定者就应按照一致的口径严格地予以解释和运用。否则,可比性和透明性就会受到损害。
把上述三项目标概括起来就是:以财务会计基本概念为基础,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披露并在应用时进行严格的、统一的解释。这就是Levitt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全面要求。
第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它是适应投资人和资本市场的需要变化不断修订、完善的结果。因此制定一项高质量的准则是需要花费成本的,而且不可能一劳永逸。衡量准则的高质量,归根结底是看它是否有利于投资人的投资决策。
Levitt发表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后,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7AAA&FASB(12月)财务报告研讨会上,许多与会者围绕“什么是高质量会计准则(High Qua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的属性(Attritutes)或特征(Characteristic)”这样一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二)美国会计学会的意见
美国会计学会是通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FASC)发表意见的。FASC认为,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能够促进财务报告提高其使用者作出投资和信贷决策的能力。它应当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新会计准则是否能够指出财务报告中的薄弱环节?
第二,新会计准则是否通过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投资和信贷决策的能力来纠正已经觉察的财务报告的缺陷?
第三,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是否使预期效益超过预期成本?
要评估上述三个问题中的每一个,FASC认为:
第一,如果学术界的研究是相关的,那么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按照学术研究的结果来形成并与研究结果取得一致。学术界可以既通过经济因素,又通过经验证据去评估建议中的准则,学术界的研究可以:(1)指出财务报告模式中的缺陷;(2)提高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投资与信贷决策的能力;(3)使经济利益超过经济成本。
第二,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相一致。
(三)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的意见
在美国,美国投资管理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InvestmentManagement and Reserch,AIMR)是最有影响的、代表投资人利益的团体,而其所属的财务会计政策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Policy Committee,FAPC)则是它对财务会计准则的发言机构。FAPC提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当达到以下六项最重要的标准:
第一,新准则应该改善对投资决策者有用的信息。
AIMR的成员经常进行财务分析和投资评估,他们需要大量及时相关的信息。但是信息收集要花费成本,因此要求信息带来的效益必须大于成本。FAPC还认为,最有用和最重要的会计准则是那些能够提供外部使用者原来不能够估计到的最相关的信息的准则。
第二,新准则产生的信息应该与投资评价相关。
FAPC提出,
①应取消一些与投资评价无关的信息。他们主张立即注销未摊销的商誉。因为投资者关注的是能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资产价值。而商誉则相反—它是由未来现金流量所产生,已经不能再形成任何价值(注:当然这只是代表投资分析机构的意见商誉是否属于资产在会计界仍存在较大的分歧。)。
②公司财务报告中大部分的定性描述是无用的,需要改进。
③有些信息,只需要在报表以外进行披露。严格地讲,会计信息无论是在表内或者表外披露,两类信息都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