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程体系建设

工程体系建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4 17:29: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程体系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程体系建设

第1篇

一 我国制药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人才需求

近三十年来,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改善,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重视,对医药保健品需求也越来越大,加之我国已成为世界原料药的生产大国,促使我国制药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是飞速发展,大多数制药企业进行了改造或扩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我国制药行业的技术和装备的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国已经称为世界第一原料药生产大国,包括专利原料药代替加工生产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的原料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水平看,制药行业的现况仍然与我国的人口大国地位不相称,存在的问题仍相当严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同发达国家相比,人均年医药品消费不足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的30%,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不足50%;2.企业规模小,产品落后,自主产品少,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研发能力不足;3.资金技术投入有限等。这些问题是制约我国制药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不是最根本问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匮乏才是最根本问题。原因是制药行业的发展首先从制药工程生产效率角度考虑,应以现代工程技术为基础,注重品种开发的连续性,实现高效、低耗、优质的集约化大生产,其次要注重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而我国医药工业虽然已经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直接参与国际医药市场竞争,但是医药企业并没有通过联合形成规模经济,没能走向增强实力的集团化、现代化生产经营之路。企业要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化生产,企业就应当掌握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及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进行老产品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只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知识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现代医药生产企业发展的要求,医药生产企业急需的是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应顺应时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制药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具有深厚基础,知识面宽,掌握各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制药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原料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竞争力弱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制药工程人才的少。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又懂得工程的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为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药制药、药物制剂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药物生产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具有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关于化工与制药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制药工程与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第2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程;专业综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TU7;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09-04

培养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近10年来,中国经济已日益深刻地融入国际市场,建筑业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工程管理的模式也更趋于国际化、信息化,社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参与现代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和全要素的管理技能与管理素质[1-2]。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各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也都比较重视,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并不太理想。因此,反思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与问题

全国众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中,一般都较重视实践性环节,各校的安排不尽相同,但基本有三大部分,即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实习效果难以达成

工程管理实习项目中主要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安排的实习时间基本是连续数周,而建筑工程项目生产有自身的生产规律,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设周期长,工程进展缓慢,一个集中的实习期间很难看到工程生产的全貌,且学生在工地基本不能真正做到“顶岗”,学生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实习效果受影响而教学目标也不易达到[3]。

(二)课程实践依附于单项专业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偏重理论,侧重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践操作的运用偏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很熟悉,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从何下手[4]。另外依附于专业课程的课程实践是以单项的基础型实践课程为主,实践内容较单一,范围较窄,各课程相互之间实践内容割裂,不符合实际工程状态,不便于学生工程整体概念的形成,也很难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质量不高

毕业设计是综合型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也存在着如设计(论文)课题形式单一,课题陈旧、与工程实际有脱节的现象,另外此阶段学生正面临找工作、考研等事务干扰,故常有不重视、态度不认真等现象产生,极大地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四)学生与工程、工程企业实际接触少

专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性环节,因为诸如实习场所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等种种原因使学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参观,对现代工程技术不熟悉、对现代工程企业运行缺乏认识,更谈不上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3]。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建的设想主要为:将实习性环节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化整为零;尽可能设置综合实践课程,改课程实践为实践性课程,加强学生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强化毕业设计管理。

(一)化整为零的实习方案

目前工程管理的专业实习时间相对集中,在此期间其他课程均不安排,这样的安排方式便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同时也便于管理,却不利于实习效果的最佳发挥,如生产实习时间有3周,3周的时间学生只能了解工程某一施工阶段,而且现实中学生也不能进入工地的外业作业。因此可将实习时间划整为零分散下来,如每周固定1~2天的实习时间,学生可在工地上看到工程的进展,在项目管理处通过管理资料了解项目管理过程,熟悉某种结构型式全部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方法与组织。

这样安排教学计划是可行的,只是指导教师工作量会比较大。指导教师需根据工程特点、工程进展制定实习计划与实习任务,同时需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并检查实习效果。

(二)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

改变课程实践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现状,开设以工程实践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实训课程,促进不同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程间知识的融合,使学生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多模块的课程实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基本技能型实训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基本技能,前者包括如工程认识识别、工程图纸识读、工程测量与工程制图等,后者包括建筑材料实验、工程施工技术、房屋建筑构造、建筑结构等。在安排实践课程项目时以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为目标,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突破课程的局限。如进行房屋建筑构造实践课程时,可采用:现场教学—实地测量—资料查询—设计制图的教学模式安排,以掌握房屋建筑的构造功能与要求为实践目标,在此过程中综合运用工程测量、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等理论知识,实践学习过程变成应用知识的过程, 从而形成丰富、统一、完整的知识体系。

2.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因此专业运用实训课程也应以工程咨询业(如设计、勘察、监理、造价、保险、项目管理、可行性研究等) 的职业能力与要求为依据,以工程建设程序为主线,以工程项目为核心,将现代工程管理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综合专业实践课程。如工程造价实践课程:涉及的实践内容包括项目决策阶段所做的投资估算(它是制定融资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及编制初步设计概算的依据),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设计概算,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施工图预算,施工过程中进行工程款结算,以及在竣工后进行工程项目决算。根据以上造价过程,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一个真实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对该项目各个阶段进行造价确定,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工程经济、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

专业运用型实训课程也可按工程实施单位来考虑,如从施工企业角度,在工程实施阶段开设的工程管理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工程施工预算编制、施工图预算编制、工程投标报价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编制等。专业运用型实践课程在实训中以组为单位安排,在综合实训环节,学生不仅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加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合作精神,在一个项目团队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真实工程中,还要考虑如何将自己的任务与团队其他成员的任务组合起来,共同完成综合实践,在此过程中强调学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3.发展型实践课程

所谓发展型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工程管理发展某些前沿问题所作的深入实践,如有些学生会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作相关研究工作,或针对中国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就将来发展情况作针对性专业实践训练等。

(三)加强毕业设计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定的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可通过设计课题选择、过程考核管理、成果考核等多种手段开展,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不仅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和发展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使之转化成更高层次的经验、技能。加强毕业设计管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者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设应贯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的方针,应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增强系统综合性,体现实际工程特点。实践项目内容只有增强系统综合性、提高关联程度才能更接近、更符合实际工程的特点,才更能模拟实际工程管理工作,这样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实现与工程企业管理工作“零距离”对接,更快融入工程企业,参与工程决策管理。

第二,依托具体工程,增强实践效果。实践表明,依托某真实的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项目,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具有更好的实践效果。

第三,仿真模拟实践,突破空间限制。合适的典型工程往往受到空间、时间的局限而变得可遇不可求,而仿真模拟工程实践不仅突破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活动空间的局限,而且可使学生了解规范与传统的不同要求,掌握一个完整工程核心业务的手工与软件计算思路与技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管理软件工具更好应用、服务于工程管理实践。

第四,针对执业资格制度,实践目标明确。执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国际化的要求,相应的资格考试有很多,工程管理专业有造价员、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房地产评估师等,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当前开设课程的知识内容与这些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是相适应的,在实践项目内容安排上也有意识地围绕国家职业资格要求,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国家相应工程管理类执业资格要求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五,课程考核方式、标准应根据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是多元的,因此,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也不应一成不变,如可参加造价综合实践的提交造价咨询报告、参与施工管理实践的提交项目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参加工程管理等。教师根据学生在以上过程中的表现并结合成果报告质量打分。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锻炼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可行性探讨

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形式上打破了原实践教学体系的格局,但它并非是横空出世,它建立在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研究实践的基础之上,是对现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合优化,也是在学院教师近年实践工作基础上的经验提炼。

新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能满足实践要求的实习基地,而学院借助校友会等途径建立大量关系良好的实习基地,能满足工程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实践需求。在工程管理试验室建设方面也花费了大量资金,拥有现代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各种软件、硬件装备以及相关培训设施,可供我们开设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时使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将会使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指导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与指导经验,而专业教师基本都参与过工程实践,有深厚的工程背景,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奉献精神,如教师近年来自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参加江苏造价员考试和全国算量大赛等活动,成绩斐然。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必将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以学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其实施也是完全可行的,目前所欠缺的是教学计划制度的正式制定。

五、结语

目前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已具备必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工程管理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现代化工程管理人才。但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运行还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需要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资源保障系统,如实践课程计划制定与教材编写、现代实验室建设维护、实习基地建设维护、师资实践经验培养、综合平台建设等工程管理专业资源保障工作每一项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瞿焱. 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 经济师, 2008(3):107-108.

[2]曾德珩, 曹小琳.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2.

[3]宋永发.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05(6): 8-10.

[4]董肇君.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 天 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8(3):75-80.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YU Fan-jing, ZHANG Min-li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0, P. R. China)

第3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试验能力;混凝土外加剂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7603一、土木工程材料内容体系的历史变革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中国高校土木类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3—1978年),引进与消化阶段。由于建国之初,国内经济和科技水平较低,无先例可循,早期教材采用翻译版的苏联教材[1]。此后期出现自编教材,基本沿用苏联的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侧重于石材、矿物胶料、烧结材料、金属、沥青等材料的生产、性质与使用。

第二阶段(1979—1999年),自主编制与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科技水平提高、与欧美科技文化交流深入,以及现代材料学分析方法的引入,教材对建筑材料进行了明确分类[2],阐明了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的本构关系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配合当时土木类人才培养方案,出现了建筑材料、道路建筑材料、水工建筑材料等课程名称,以适应不同的专业需要。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改革与调整阶段。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末对专业设置方案进行了调整,把原来的建筑工程、道路桥隧、给水排水、水利水电、港口工程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2000年,出现了以土木工程材料命名的教材[3]。新的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出现了较大变化。一是内容有较大的包容性,在原来建筑材料基础上增加了沥青混合料、高分子材料、纤维增强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建筑功能材料有较大扩展;二是内容出现了层次性,有高等学校教学版、有应用型普通高等学校版;三是内容体系出现了不同的组织方式,有按递进式组织顺序,如材料基础基体材料结构及结构增强材料复合材料材料的选择与评价[4],也有按并列式顺序,如材料基础无机胶凝材料无机复合材料有机胶凝材料与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功能材料材料试验;四是教材编写走向大众化,原来只有少数名校师资才有能力编写教材,到如今教材编写日益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二、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

(一)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教材篇幅的有限性

“大土木”概念的提出使土木工程材料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如:路面工程中的沥青混合料、路基与地基中水泥石灰稳定粒料材料、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保温隔热及其他建筑功能材料、隧道工程中的速凝材料、水工建筑材料的防腐设计与控制等。由于需要学习的内容多,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造成了教材编写时要删除许多重要的教学内容,造成了内容体系的不完整,专业宽口径教育理念难以体现。

(二)土木材料的发展性与教学内容的滞后性

土木工程材料的新发展丰富了土木工程材料内容体系。如:传统混凝土,包括水泥、粗、细骨料、水四大组分。由于混凝土外加剂能使混凝土性能和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因此,被称为混凝土的第五组分,是混凝土技术的重大突破。当今,外加剂技术日新月异,聚羧酸系高性能外加剂普遍应用,对此大部分教材都未提及。对于外加剂部分内容,目前教材只停留在一般性介绍这个层次,对外加剂对水泥的适应性机理、外加剂的合理掺量、外加剂与混凝土性能的联系、外加剂的检测等内容未作详细介绍。同时,对于一些外加剂对混凝土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在教材中交代清楚,防止滥用和误用。

近年来,为了调节和改善水泥的性能,提高水泥产量,综合利用工业废渣,在磨制水泥时基本都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天然或人工无机矿物质混合材料。在混凝土配制时,常直接用磨细的无机矿物质材料取代部分水泥,称为掺合料,使其成为混凝土的第六组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第六组分开展了广泛研究,有学者提出六组分设计法。双掺或多掺法在个别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经实践证明具有较好的效果和意义,这些内容值得引入教材加以阐述和学习。

对于土木工程中的功能材料,如合成高分子材料、装饰性材料、绝热保温材料、复合材料、绿色材料等内容,近年来发展较快,教材为缩短篇幅,对压缩精简内容在课堂中一般不作深入讲解,仅停留在概念介绍的层面,使得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显得抽象空洞。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材料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主要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应用,明确工程材料性质与材料结构的关系,为实现和改善材料的功能进行一定的材料设计,在工程中能对材料进行检测和质量控制。材料的结构与构造、材料的参数与性质、材料的设计与配制、现场的检测与控制等环节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环境条件不同,材料选用不同,设计目标差异很大,这就要求该课程应偏重于材料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目前,土木工程材料在应用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重理论轻应用。土木工程材料教材内容体系主要集中阐述各种材料的性能特点与技术性质,工程应用虽有介绍,但结合实际工程特别是典型工程的案例实践不多。如:混凝土的配合比与试配,即是同一配合比,在不同的地方材料或环境条件下,三参数相同,配出的混凝土性能会大不相同。或者说,实现同一目标的混凝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配合比会有较大区别。由此可以看出具体工程试配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混凝土设计不是仅凭三参数就可以决定混凝土的多组分,配合比设计需与具体组成材料环境条件相结合。

二是,教材提供的部分参数不一定合理。如在混凝土坍落度的选择上,由于现代机械化施工的普及,从实际工程应用看,教材提供的数据较少,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借鉴。如在混凝土试配过程中,强度对水灰比非常敏感,水灰比变化0.01,强度就会有一个等级的差别。对于确定的试验室配合比,由于试验室的试验小样与现场大样存在差异,在实施时需要结合现场情况作调整,建议引入砂率、水灰比的界限值概念。

三是,教材中试验与检测内容科学性、规范性有待提高。如水泥的细度试验,教材未讲清楚试验结果修正的问题,结果使得同一批次的水泥,不同的试验组,试验结果差别很大,与实际不符。又如混凝土试验,试验室养护条件不到位,学生试验结果缺少说服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学工作态度和规范化操作习惯的养成。

要使教材内容对工程实际有科学的指导作用,需要对教材中的不合理概念、理论、经验数据进行修改和更正,加强材料的工程应用与试验方面的调整与教学[5]。

三、教学内容及其体系的分解、增减、深化和建设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中建造各类工程设施所用材料的总称。材料种类繁多,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形成了庞大的土木材料内容体系,以至于目前的教材只能对其作定性的定义。要建设完善土木工程材料教学内容体系,需要对内容体系进行适当分解、深化、组合和重构。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体系的扩展与组织

为满足国家建设形势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需拓宽学生知识面。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要在建筑工程专业、道路工程专业材料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补充。如:增加高性能混凝土一章,内容包括高强度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掺混合料混凝土、水泥净浆等设计、生产、检测;针对道路工程增加无机结合料、土工材料、速凝材料等内容;针对材料的耐久性,增设材料耐久性设计与控制章节。

内容组织方式上可分册设置教学内容,上册设置土木工程材料各专业方向的共性内容,下册安排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土木材料(宜淡化“新型”二字)、沥青混合料、无机稳定材料、土木材料的防腐与控制等内容,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要求学生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选修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分解

由于水泥混凝土章节含有水泥的选择、集料的性能要求、混凝土的和易性、混凝土力学及变形性能、耐久性、外加剂、混凝土的配比和检测评定内容,内容篇幅长,课时量大,造成各章教学学时相差悬殊。笔者建议把集料部分与石材一起单独设章,充分体现集料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和水泥稳定粒料等复合材料中的地位,对集料材料性能与应用可充分阐述。同样,沥青和沥青基复合材料也可分为两章,以适应不同专业方向选修需要。

(三)教学内容体系的深化

对于高性能、高强混凝土而言,外加剂的性能与质量决定了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因此有必要深化混凝土外加剂的教学内容,增加外加剂与水泥的相溶性理论[6]、外加剂选择与检测方法等教学内容。此外,适当增加储能调温新材料原理、性能、设计与应用等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介绍。通过收集整理土木工程各条战线上资深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应用经验,认真组织教材编写,使教学内容既有一定的深度和可操作性,又可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指导。

(四)加强应用与试验检测内容建设

结合工程实例和试验检测部分内容,突出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能与工程应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与工程材料应用能力。加大工程材料应用例题设置,通过讲述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能与工程应用特性。对于试验部分教学内容,应规范试验程序、改善试验条件、增加部分新试验,培养学生科学、客观、规范、严谨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B.г.斯克拉姆塔耶夫.建筑材料[M].1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53.

[2] 黄伯瑜,皮心喜.建筑材料[M].1版.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3] 陈志源.土木工程材料[M].1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王立久.建筑材料学[M].3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第4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教学;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国家人才储备的主要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教育出现了普及化的趋势,由此产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毕业生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无法胜任常规电气工程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显得非常迫切,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当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现状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增强学生理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面的最佳途径。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1]:研究生课程教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学科单位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研究生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并将两者有益结合。然而,当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不足。

1.1学科建设单位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应落实到课程的变革上。理论教学始终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在课程的清理、革新与重构方面加大力度。长期以来,多数高校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投入的经费偏少、硬件资源欠缺等方面。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学科点的多少、知名教授数量、科研成果质量等,忽视了课程体系建设[2]。

1.2研究生素质教育尚未落到实处

近年来,研究生教学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并没有在理念和内涵方面有所突破。例如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授课提升了教学效果,但这些并非教学创新。实际上,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此,素质教育在于知识本身,在于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1.3实践平台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离不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需要实践支撑,实践创新需要理论指导。且满足上述两类创新均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教师的主动行为。由于教育经费紧张,导致实验条件不够、平台不足,多数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的精力仅用于课堂教学,而教育的创新工作很大一部分需要在实践中完成。因而,这种实践平台与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制约着师生的创新思维[3]。

1.4课程结构单一

师资力量欠缺工科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从工程方法、教学案例出发引导。但分析授课方式发现,目前仍然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性、交流性和前沿性。这样的育人环境难与现代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同样,师资力量也亟须提高,目前的部分教师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对工程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不深,对电气工程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问题把握不准确,教学过程没有活力。

2研究目标

围绕国家对专业硕士的培养要求,考虑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际现状,针对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我校电气工程学科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见表1)。即:AUTO-Academic—United—Tackle—Original。专业联合实践创新型人才模式,上述人才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要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笔者在梳理国内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提出了自己的培养目标预期:第一,树立好自己的“三观观念”,瞄准“国家和地方需求”,以课程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内容创新为突破,发扬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第二,树立好先进的课程观,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持续革新教学理念,促进研究生教学过程的互动和研讨氛围,建设优质课程。第三,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大力度强化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高层次建设内容,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

3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3.1总体思路

研究生培养是创新研究和工程实践研究的高级阶段。内蒙古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紧紧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形成了基于分布式发电、绿色供能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凝练了电力系统分析与优化控制、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控制、新型电力电子技术3个学科方向,并设置了研究生课程体系。3.1.1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创新教学比重研究生培养是本科生的延续和升华,研究生课程的设置需综合考虑学科发展趋势、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4]。学科负责人及硕士生导师需要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5-7],并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学时。针对现代电力系统分析、高压电网继电保护原理与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及智能控制等学位课程的建设,在保障主要课程授课内容深度的基础上,加大新能源发电实践实训、分布式发电智能控制及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等实践类课程的创新案例教学内容。第二,建立课程群授课机制,整合教学资源。依据电气工程学科最新发展需求,结合凝练的学科方向设置相关课程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需要进行选择。每个方向又分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开设“前沿知识”专题,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体系。第三,大力开展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工作,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增加电气工程热点和焦点内容,以充实研究生教材。3.1.2专业学科团队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科研团队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团队成员将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以“传帮带”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按照综合实训内容划分导师团队,凝练研究方向,带动学生了解前沿技术、尽早加入团队的课题研究工作中。3.1.3充分发挥自治区实验平台功能。提升实践课程学习效果依托“太阳能光热与风能发电”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这一科研平台,以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为目标,做好科研平台的开发、利用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另外,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研究进行工程项目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3.2课程体系的结构

面向“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视角,加强实验基地、科研平台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预期设计的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课程设置注重了基础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体现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特点,突出了本学科的优势和特色。

4课程体系建设方法

4.1优化培养方案

体现学科动态在课程设置上,拓宽基础理论,加强学科前沿;在教学模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实物半实物仿真实验,加强课堂互动;在拓展知识面上,开展专题和热点知识的分析和讲解工作。

4.2创新教学内容

实现“理论—实践”融合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培养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首要任务。根据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立足学科前沿,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面向工程应用设计开发实训内容及平台,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4.3改善科研条件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针对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任务,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依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开展校地、校企的产学研合作,创建新的实践基地、合作园区,为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研究生和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实践支撑。

5结语

第5篇

(四川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应用型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并以四川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为例,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目标、课程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 课程体系;应用型地方院校;车辆工程

0前言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构建和深化教学体系,对于增加地方院校汽车专业学生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融合度,提高本专业的就业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应用型地方院校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1.1专业定位与分析

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以往单纯的以教师或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突出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如下几个方面突出专业定位:(1)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和特色性地方院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在深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同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地方的建设思路。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主要包含人才培养、服务对象、科研方向等方面;(2)专业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和持续性专业建设目标在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的、强化特色、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经验,同时应凝练自己专业建设目标的地方特色,注重社会发展持续性和发展性,从而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地方综合型大学。

1.2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车辆工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注意以下几点:(1)与时俱进,体现行业以及地方特色通过车辆工程专业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及时调整培养目标[2]。针对目前我国汽车行业设计和售后服务落后现状,提出了本专业具能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重点侧重汽车生产以及销售具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2)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针对四川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体现本专业实用性和创新性,提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素质综合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并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与终生教育的理念。

2车辆工程的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建设

2.1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我校车辆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在紧密围绕专业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变化以及就业区域性质的变化作出动态的调整。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

2.1.1优化相关学分机制

首先,通过相关的市场调研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地方汽车人才需求,在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以及基础课程的同时,注重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建设。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在区分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对于专业限选课,应该注重学科的多科性和实用性,注重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以及现代汽车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

2.1.2凝练专业核心课程

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导向,通过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归纳总结核心的课程,凝练10门左右核心课程,诸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器与电子等10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达到具有“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课程的实施,在深化教学课程改革同时,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建设以及社会发展输送合格的建设者以及接班人。

2.1.3专业课程实施大纲

凝练建立10门左右的专业核心课程,然后通过具体的课程实施大纲,课程实施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课程教学方式的组织形式,课程教学评价等。课程实施大纲的核心是以契约精神来规范教学活动。同时在规范教学的同时,应同发挥教师创造力和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注重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建立高效规范的课程实施体系,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形成特色教学团体。

2.2建立与创新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

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社会输送一线应用的工程师,而地方院校更加注重服务地方经济。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确定了“重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大工程”[3]的指导思想,从而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实践体系。

2.2.1注重和创新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理解课程性质、深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一步。通过创新课程实践,坚持以学生为导向,通过不断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应把握新颖性和启发性。通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形成“理解、掌握、创新”的思想架构[4]。课程实践主要包括:金工实习、工程制图综合实训以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综合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内容。

2.2.2建立综合的课外实践

通过逐步改革建立以比赛为载体,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新型综合课外实践。逐步建立“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实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基本点。

2.2.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探索新的“3+1”联合培养模式,结合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合作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以及动手能力的要求。抓住以机械工程卓越计划的机遇,创新企业中的培养内容和环节。明确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权利与责任,在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循环互动沟通机制。

3师资队伍梯队建设

建立一只良好的专业型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师资队伍的培养除不但与自身定位和学校发展的目标相符合,而且要与时代特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建立一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注意以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师资建设中作为教师本人,尤其是青年教师一定要积极进取,采取自我学习与继续深造等多种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2)作为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相关的科研平台,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与教学水平,教学相长,充分利用教学这一手段,提高实际教学的水平和技巧;(3)注重实习、实践等环节指导老师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1],鼓励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与发展;(4)建设学科发展团队,凝练学科发展的特长,突出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考评和考核机制。

4结语

深化车辆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于提高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新世纪汽车专业的人才(下转第38页)(上接第40页)需求,从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保障体系以及教师团队梯队建设等方面对应用型地方院校大学车辆工程专业进行讨论分析,为地方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琳,罗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70-72.

[2]武和全,张新,胡宏伟.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4(7):94-95.

[3]伏军,贺婧雯,唐宁.课程体系改革提高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1-2.

第6篇

关键词: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特定过程的质量管理,其质量管理是一次性的、非重复性的,随着项目生命周期的结束而结束。为此,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是整个项目质量管理工作能否真正有效进行下去的关键环节。下述将分别从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原则、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四个方面介绍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

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承包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它是基础,是围绕企业而建立的永久性质量管理体系;二是总承包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它是针对项目而建立的临时性质量管理体系,由业主方、监理人、工程总承包人、分包人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体系组成,它们在质量管理任务、重点、责任、性质、深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如图:

二、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2.1 影响因素多

工程质量受设计、地质条件、材料、施工工艺、技术措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某一或某些因素出现问题或存在潜在问题时,均会引起工程质量的不合格或不确定性,使工程质量变得不可接受。

2.2 过程控制要求高,控制难度大

建设过程工序交接多、隐蔽工程多,容易产生质量变异和错误判断:如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操作微笑的变化等,均会引起偶然性因素的质量变异。如果不及时进行检查,发现并消除已存在或潜在的质量缺陷或隐患,会导致不合格产品误判为合格产品并最终接受,使产品质量变得不可接受或不可控制。

2.3 终检局限大

工程项目存在隐蔽工程多、中间交接多等特点,项目终检(竣工验收)无法对其隐蔽工程等进行质量检查,这决定了工程项目的终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2.4 评价方法的特殊性

工程项目按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的检查评定验收,其中检验批的质量是分项工程乃至整个工程质量检验的基础,主要取决于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抽样检验的结果;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按规定需进行取样检测;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需进行抽样检测,质量评价方法具有特殊性。

三、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原则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实施涉及业主、工程总承包人、分包人、监理人等多方活动的主体,他们各自承担工程总承包项目的不同质量责任和相应的质量管理任务。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其实质是项目质量总目标确定和分解的过程,也是工程总承包项目各参与方之间质量管理和控制责任确立的过程。为了确保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遵循以下原则:

3.1 分层次规划原则

分层次规划是指总承包项目的总组织者、总管理者和其他承担项目实施任务的分包人,分别就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同层次和范围进行规划。

3.2 质量总目标分解原则

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总目标的分解是质量目标控制的基础。在总目标分解时,需将质量总目标按照工作分解结构和组织进行分解,将质量总目标分解到各质量责任主体,明确各质量目标的计划值,在合同中予以约定,并要求各质量责任主体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方式、手段、措施等。

3.3 质量责任制原则

质量责任制原则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的要求,界定业主、监理、总承包人等各方的质量责任范围和控制要求。同时,项目各参与方应当将自身承担的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责任主体、每个部门、每个工作岗位。

3.4 系统有效性原则

系统有效性原则是指从实际出发,根据项目特点和项目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改进办法等,从而形成有效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根据系统有效性原则,一是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整体系统的最优;二是项目质量管理行为要正确、效果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三是质量管理体系要实现长效管理。

四、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组成

4.1 业主方的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建立从较为宏观层面实现对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质量管理,业主方需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

4.2 监理人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总承包模式下,监理人代建设单位行使工程监督、管理权,因此,监理人应当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总承包人的人、机、料、法、环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实施全面管理,并贯穿于工程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4.3 工程总承包人的质量管理体系

根据合同约定,工程总承包人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对工程质量做出保证:1)质量保证体系。工程总承包人建立本合同项下的质量保证体系;2)实施过程的质量保证。总承包人按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规范,确保设计、采购、施工、合同性能试验等的质量,并对工程进行保修。

4.4 分包人的质量管理体系

设计、供应、施工等分包人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以控制和保证设计、采购、施工等质量为目标,建立一套严密、协调、高效的全方位体系。

4.5 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体系

质量监督机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监督检查所依据的国家建设管理部门、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各专业建设管理部门的法律法规及各类规范和强制性标准等构成其质量监督体系。

五、结束语

工程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关系到项目质量管理手段的改进和提升,更是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向业主及其它相关方提供足够的保证和信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1:2008

[2]《中国工程咨询业质量管理导则》

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11-02

我国的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专业,它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并且有30所高校在同一年被批准开设该专业,2011―2013年,陆续有270多所学校也被批准开设,同时,物联网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没有清楚的知识体系,涵盖了多种专业技术,无法清楚对其边界进行界定。因此,在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时,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在建设中就必须要非常谨慎。为了避免在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时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在进行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时,要遵照有效发挥源学科的学科基础与优势、依据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需求这两个原则。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国内的多所高校陆续获批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专业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社会上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虽然物联网专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很多高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热情也很高,但是他们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仍然不是很明确,没有形成一定的专业体系,也没有具有过硬的物联网专业教师队伍来支持该专业的发展,专业方面的实验实训建设标准也没有制定出规范准则。物联网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面临着缺乏师资队伍、缺乏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教材、缺乏物联网教学基地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物联网高端人才的培养。要想建设好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就必须设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了基础类课程模块、感知层课程模块、网络层课程模块及应用层课程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而基础类的课程模块又包含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两部分。

物联网体系结构被分为感知层课程模块、网络层课程模块与应用层课程模块三个层次。感知层课程模块包括了RFID原理与技术、传感器原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学生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可以学习到物联网的相关硬件知识及物联网的节点感知技术。网络层的课程模块包括了无线自组网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主要有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云计算基础、移动终端开发等课程。

三、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解

在进行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各大高校都要本着“课程精、实验强”这两大原则。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包含了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程和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特点的专业课课程两大类型。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与《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中已经对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和系统讨论。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除了要学习相关的物联网知识,还必须要能够掌握计算机原理与操作系统、软件基础与软件编程技术、网络与嵌入式系统、数据库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移动计算、普适计算和云计算知识,学会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进行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高校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所学习的这些课程属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中都有的课程,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可以将它们与本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自己的教学优势和科研优势来进行特色课程设置。以天津科技大学为例,物联网专业建设依托计算机学科,而学校在食品科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处于全国前列。笔者认为,目前计算机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可以以食品安全智能追溯为物联网应用领域,融合食品学院和生物学院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涉及感知层的“感知技术及应用”与应用层的“智能信息处理”课程的设置中,学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要从有特色的教学中培养一批物联网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学生在就业中脱颖而出,旨在培养具有轻工业特色的物联网专业应用型产业人才。

2.进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要注意避免教学内容层次较低、重复、深浅不一等问题,要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出发,注重改变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协调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物联网技术能力。

3.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该专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基础较差。我们不能像对待已有的专业一样看待它,直接从已有的教师中抽取教师队伍,根据已有的教师知识结构来设定课程,而是要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制定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一个真正的有机课程教学体系。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我们的教师对于这个专业也不是很熟悉,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技能,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教师通过培训进修,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及科研的实践来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经验。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为国家培养一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才出现的,学校必须对其十分重视,要注意将物联网的专业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为了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联网专业能力,建设实验教学环境,我们的教师要加强对所教授的专业技术的深入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学校要加大对该专业的实验室建设经费支出,完善教学设施。所有的物联网专业的学科建设者和管理者、学科带头人都要坚持“课程精,实验强”的原则,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物联网工程专业是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才出现的,我们对其要特别重视,要用国家发展战略的视野来进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要将目光放长远,要有全局观和预见性,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物联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物联网技术如果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那么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也将会得到广阔的发展空间,计算机类的教育教学就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也就多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在进行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保持“积极、谨慎”的态度,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信息技术学科的综合优势,从中研究出能够体现本校教学特色的办学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后续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也就有了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2]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04):13-17.

第8篇

【关键词】 保定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保定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建设以南水北调、大水系等骨干工程构成的调水大动脉为骨架,与现有的水利工程共同构筑集调、蓄、供、节、滞、泄、排于一体的全市水利工程网络体系,为实现全市水资源的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基础保障。

1 水资源短缺是基本市情

保定市属资源型缺水地区,全市总面积221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5801亿m3,折合产水深135.17毫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6.1998亿m3,地下水资源量22.2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82m3,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缺水标准。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66.9mm,降水年际变化悬殊,保定站年最大降水为1316.8mm(1954年),最小202.4mm(1975年)。年降水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且多集中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的几场大雨。

2 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欠债多

近几年,保定市经济发展迅速,但因纺织、建材、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在全市经济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加之农业灌溉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造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严重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生态失衡。另外,由于地表水资源匮乏,导致了地下水超采,由此造成了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机井报废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3 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体系建设

3.1 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配套工程建设按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分期方案,保定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分近期和远期实施。“十二五”期间计划实施近期配套工程共计25个供水目标,分别为保定市区、除涞源和阜平外的20个县(市)、定州电厂、白沟新城、松林店工业区、徐水山区农村。另外还规划向部分饮水不安全村供水。25个供水目标分别从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天津干渠、沙河干渠和廊坊干渠分别引水,通过埋设管道输水至各供水目标地表水厂。

3.2 拒马河都衙引水工程

拒马河都衙引水工程是引拒马河之水,解决涞水县和易县部分乡山前丘陵区8万人饮水极度困难问题,灌溉本区域12.49万亩的早田,并回补沿线丘陵区地下水。该工程渠首位于涞水县三坡镇拒马河右岸,通过开凿引水隧洞,穿过八里堂岭和十渡岭将水引入车厂沟(引水枢纽—车厂村段为干渠),在车厂村附近干渠分为东、西两支渠,引水枢纽包括中冲沙闸、进水闸和截渗墙,引水干渠上游15.74km主要为隧洞,下游10.15km为明渠,引水规模10m3/s;干渠在车厂分为东、西两支渠,东支渠设计流量4m3/s,全长10.45km,西支渠设计流量6m3/s,全长14.45km。

3.3 安格庄、龙门水库连通工程

安格庄水库水源丰富,将安格庄水库调蓄水量调入龙门水库,一方面改善龙门水库蓄水现状,另一方面通过龙门水库下泄经漕河入白洋淀,改善白洋淀及漕河两岸生态环境。

3.4 平原建闸蓄水工程

建设老李村灌区渠首橡胶坝工程。老李村橡胶坝位于容城县境内南拒马河上,坝长120m,坝高2m,打井1眼,建泵房及管理所各1处,并将滩地挡水土坝改建成硬壳溢流坝。工程建成后,可控制灌溉面积7万亩。建设清苑刘口闸工程。刘口闸工程位于清苑县刘口闸西府河上,设计流量120m3/s,校核流量220m3/s,一次蓄水260m3万,设计标准10~20年一遇,设3孔常规闸,左孔为通航孔,中、右孔为泄洪孔,以河床与岸坡连接。工程建成后,可灌溉农田6万亩,同时减少54%的保定市区流入白洋淀的污水量,为恢复白洋淀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3.5 城镇供水工程

县城供水工程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人民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十二五”期间计划工程涉及博野、蠡县、高阳、容城、雄县、满城、顺平、徐水、清苑、涞源、易县、定兴、阜平、涞水、唐县、望都、曲阳。

3.6 生态补水和地下水环境修复工程

推进生态补水工程建设,通过实施王快、西大洋两库连通及白洋淀补水工程,结合“引黄济淀”工程,建立白洋淀湿地生态补水长效机制,保证白洋淀生态环境需水;随着王快、西大洋两库连通及一亩泉补水工程的建成,将实现王快、西大洋水库适时调度补充保定市一亩泉水源地,改善区域地下水环境。

3.7 非常规水利用工程

强化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中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在高阳、雄县积极开展微咸水利用技术;在城镇规模小区推广中水利用技术,市政卫生设施及绿化使用再生水;在西部山丘区,加大雨洪利用技术,修建水池、水窖、坑塘、小水坝等集雨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提高集雨补灌工程蓄水能力。

3.8 大水系工程

在保定市大水系水源工程及西大洋水库至保定市区补水通道建成通水的基础上,实施保定市区至白洋淀通水、通航、通路项目。该工程主要是通过河道疏浚、新筑堤防、桥梁改造,实现市区至白洋淀输水安全畅通。通过修建船闸、码头及堤顶路,实现市区向白洋淀沿府河通航、通路。工程线路总长40.8km,输水规模为10~30m3/s。

3.9 实施引蓄回灌小区建设

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规划26个回灌小区,分为北支回灌区域、南支回灌区域和白洋淀回灌区域,涉及16个县(市),控制回灌面积2030km2,年引蓄水能力2~3亿m3。北支回灌区域以河道为主干线,涉及涿州、高碑店等6个县(市),12个回灌小区。南支回灌区域涉及定州、安国、博野等9个县(市),13个回灌小区。白洋淀区域利用20余处扬水机站及排水干渠,排灌渠合一,相机引蓄水。

参考文献:

[1]任国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安阳城市节水管理工程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