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年社区设计

老年社区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5 17:13: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社区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老年社区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50-03

2012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与上年度相比,老年人口增加725万,老年人口比重增加0.5个百分点。高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10年来高龄人口增加了近一倍。从成都的情况来看,据成都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数将增加113.52万人,老年人口年递增速度为21.5‰。

人到了老年,身体机能发生不可挽回的变化,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开始衰退,部分老年人会遭遇种种疾病。这种身体状况的衰退导致了有障碍的日常生活,导致需要借助行器、助听器等器材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而现在许多场所环境都是按“正常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去作为设计标准,但却忽视了对老年人造成了不畅通的生活环境。本项目----金色池塘老年社区位于都江堰市,作为成都老年社区的试点,无障碍设计在这个社区显得特别重要,可以说是这个项目是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无障碍设计的发展

一、我国无障碍设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无障碍意识不普及

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机构开展无障碍咨询服务工作,报刊、图书及电视节目等对无障碍缺乏宣传和普及,使社会对无障碍缺乏了解,医疗及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缺乏无障碍基本常识,难以对特殊需要人群进行无障碍常识宣传。

(二)发展不平衡

大多数社区还没有标准开展无障碍建设,既使已建无障碍社区也存在设施建设不配套。无障碍的专业设备、产品比较少,比如安全抓杆、卫生设备等。

(三)流于形式

大多数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只局限于增设盲道和坡道,忽视了人们的日常需求和社交活动,虽然用了防滑铺装但是砖缝之间间隙过大造成不易行走。(图1)细节处理欠缺,凹缝容易卡住轮椅车轮及拐杖。(图2)拦车障碍物阻碍了轮椅车的通行。(如图3)

二、金色池塘老年社区无障碍设计特色

(一)行动系统的无障碍设计特色

1.易达性与丰富性

在此社区的道路设计中,考虑到地块的地形本身比较平缓,对于对道路的平整性要求比较高的老年人来说,这种地形是比较符合要求的,但是如果不将地形在纵面上追求变化,设计出来的将会是没有趣味,平淡无奇的路线。将道路设计成起伏有至的变化,纵面形成缓和的曲线。(图6)将纵坡坡度控制在2.5% 以图6:平缓而有节奏的路(资料来源于作者) 下,老年人行走不会感到疲惫,对于轮椅使用者来说也比较方便。

2.交往空间的便捷性

在社区道路上尽可能多的布置小空间,通过半私密与私密空间相结合的方式搭建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设计中我们将这些空间作为道路上的停留点、每段流动空间之间的过渡,也有分布在离组团较近的地方。在实际功能中消除了老年人的孤单感,是下棋、书法交流、阅读、聊天、晒太阳的好去处。(图7)满足他们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也解决了由于体能下降而需要休息恢复体力的地方。

图7 组团附近的小空间(资料来源于作者)

(二)铺装无障碍设计特色

1.与环境的协调性

整个园子的铺装在总的设计上统一,由于社区中三个分区的内容各异,而在不同的分区中求变化,以达到在功能及形式上与其所在的环境相协调。居住于这里的人在视觉上要求简洁,他们所需的环境时刻应该保证他们的思绪宁静。

2.导向性

铺装的导向作用在老年社区中表现得更加显著,明确的导向线条的运用使老年人对空间的模糊感得以清晰,也使空间具有秩序的内涵。园中的导向线条以曲线为主,缓慢的节奏让老人在到达停留空间之前具有安定感,不同线条的变化也加深了人们对空间的印象。(图8)图8:某组团的绿地(资料来源于作者)

3.畅通性

园路以套环式的形式贯穿全园,为了方便使用轮椅的老年人能通畅、安全的穿行,避免使用卵石、片石等易产生较大摩擦力材料的使用。对于拄杖者、视障者而言,柔软易褶皱的地面材料也应避免使用。

(三)视觉的无障碍特色

1.标记化

在社区中,景观层次如果只是平淡的变化,那么老年人在组团与组团之间的活动未必不受影响。例如生活中老人经常遇到的问题:(1)走错方向;(2)拜访亲友时误入家门;(3)找不到回家的路;

此社区在组团之间以及组团内部将标记化所能带来的易识别性融入设计,例如在完全自理区中一个组团的绿地设计中,将一个以迷阵(图9)形式出现的活动空间布置在四幢建筑中间,既联系了建筑在空间上的布局,在视觉上又作为一个方向的转折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不同的构筑物与之联系,如西边有休息的亭子、东边有一条通往另一组图9:迷阵景观(资料来源于作者)

团的特色小径(图10)、北边有特色铺装、南边有连接建筑之间的廊(图11),通过这样的布局达到了区域景观的易识别性。迷阵特殊的路线对经常行走于此的老年人在记忆的衰退上有一定的减缓作用,同时也提升了老人在户外活动的乐趣。

此外在半自理区中的吉祥舞步广场中,以具象化的图案铺设。吉祥结图案的传统内涵与人们心理对其的高度认可达成一致,从而具有它独特性的一面,达到了易识别的目的。

图10 小 径

图11 廊外景色(资料图10、11均来源于作者)

2.色彩无障碍

在色彩设计上用了相对较纯的色彩,主要考虑到老年人对色彩的感觉比较迟钝,还有低视力人群对于色彩明度和纯度的视觉要求较高,因此运用明度比较高的颜色,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有好处的。对于此社区的定位及主题来说,这种色彩定位也是符合的。在设计中,运动区的色调也比其它地方的色度更明亮些,体现的是生命活力的再现。例如社区中游泳池,动感的线条加上跳跃的色彩让人一看心理就能产生运动的韵律美。(图12)

图12 游泳池(资料来源于作者)

(四)听觉的无障碍

1.听觉障碍的严重性

老年人听觉功能的变弱不仅直接影响知识的获取,而且还影响其语言、知识理解能力,进而影响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使老年人容易产生焦虑感、孤独感,给晚年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各种噪音对老年人的听神经都可造成很大的刺激,会使老年人产生听力疲倦,进一步加重耳聋。

2.听觉无障碍的营造

在靠近休息、交流、娱乐空间的地方,都有听觉提醒的设施,例如水景、音响设备等。通过设施所发出的声响传递信息,说明附近或此范围内有可游可憩的空间,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在每个组团中基本上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水景,例如半自理区中的水景(图13),利用地形营造水的灵动。在组团的西北面利用假山跌水水做为水源的开端,跌水产生的声音较大能够作为听觉在方向上的聚集,在水系曲线当中分段的加大高差产生潺潺的水声,以此来形成水声对听觉的激活。

图13 假山跌水(资料来源于作者)

三、结语

无障碍设计在老年社区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是顺应时展的必然结果。本设计是完善无障碍系统中的一个探索。设计是从对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所需的关怀作为出发点,以求达到健康与舒适相结合,从而形成和谐生活的良性循环。设计中所涉及的道路、铺装、视觉、听觉等设计特色,能让人们更快地明白无障碍设计在老年社区中对老人生活的重要性及便利性,更容易加强无障碍意识,并以此呼唤人们必须重视无障碍设计。我们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也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并共创和谐幸福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宇梅.浅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生活需求[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12).

[2]丁成章.无障碍住区与住所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孙葆忱.低视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4]张宪荣,张萱.设计色彩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第2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社区公园;心理需求;人文关怀

老年尽管是另一番风貌,它仍有作为,并不比青春逊色多少,而且当落日的余晖渐渐消隐,天空便布满白日看不见的星星。

――亨利.华兹渥斯・朗费罗《生命颂》

每一个人都会走向暮年,老人的身体条件和心理需求的特殊性对环境景观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环境景观设计中考虑对老人的人文关怀是必然的。特别是对于当下这个时代,老龄化已经是全球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9%,中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型社会。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这也成为设计的必然趋势。

城市现代生活,年青人要么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要么沉迷于网络做起居家达人,相对来说,老人是对户外景观环境利用频率最高的人群之一。不论是户外锻炼身体还是饴儿弄孙,共享自然,他们都是室外活动时间最长,同时也是环境景观依赖程度最大、感受环境景观最深的群体。特别是附近免费开放的社区公园更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室外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理念和手法上对常规设计做出进一步更新,使社区公园景观具有一定养老功能和康健功能,为老人创造适宜休闲、便于交往、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景观环境,通过景观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促进老人健康长寿。

1 社区公园的概念

社区公园属于公园绿地中的一类,公园绿地即公园性质的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本文讲社区公园不包括居住组团内部的绿地,它主要指人步行范围能力之内的,向公共开放的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地。

2 “老年人”缺位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或是强调风格化或是强调奢华或者注重生态。事实上,人才是景观设计的量度者,“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核心准则。特别对使用频率较高的社区公园绿地的景观设计,忽视了它的主要使用人群――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2.1 社区公园绿地较少

大部分中国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除了少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社区外,“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社区公园体系,很难在实际的中国城市建设中得以实施。即使少数建成的社区公园体系,也由于社区的封闭式管理,导致社区中的小游园公共性较差,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现存的中国城市肌理中,特别是在老城区,社区级公园绿地严重缺失。比如在石景山区半月园健身公园周边有大约七八个居民住宅小区,人员众多,很难保证是在设计规范范围之内1600m的服务半径。在这里晨练时段,社区公园人满为患,无论是硬质铺装上,还是树荫绿地,健身活动的老年人聚集密度都很大。在永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大规划理念下,生态建设被越来越多地强调推崇,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便民的社区公园布局也会越来越合理化。

2.2 缺少空间类型,场地相互干扰

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空间围合的领域感比较混乱,私密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的界定性较差,或是缺少空间类型。老年人的爱好不同,常见的这边三五小众吹拉弹唱,那边集体跳着广场舞,旁边却是下棋、练气功、打麻将者,空间类型缺乏,使其相互干扰相互影响。有时候还会发现有的老人占据园路地面练习书法。其实在社区公园绿地景观规划当中,不同尺度的空间、不同性质的空间,应该不同的使用,让景观设计引导使用空间更合理化,使用更适老化。

2.3 健身活动设施匮乏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时常缺少活动设施和健身设施,有些场地内拥挤不堪,经常可以在公园里看到在几平米左右的足底按摩石上,竟然站了几位老人在活动脚部,旁边还有人在守候等待。老人在公园里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健身,他们来公园散步也好,练剑也好,设计中都应充分考虑活动场地及活动项目。其中还有很多看孩子的老人,活动设施的多样化,也可以老少同乐。另外由于社区公园绿地缺少必备的活动设施,很多老人会在矮树枝压腿、伸腰、拔单杠等,这种以山石、树木或花架、隔墙作为体育器材,既造成了使用不便和功能混淆,又破坏了树木的生长、有损景观环境的维护。

2.4 缺少休息座椅

由于老人体力衰退,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老年人使用最多的应该是座椅,很多老人都觉得室外座椅数量比较少,间隔距离长,布置也不够合理,使用材料也不够舒适,损坏的座椅得不到及时维护,使用很不方便。

3 基于老年人需求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路径

当人生步入老年,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就会发生重大变化,原角色和作用逐渐被削弱或丧失,从社会劳动者退居为社会依赖者,由积极的社会财富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消费者,由家庭支配者转变为家庭供养者,由繁忙的社交活动转变为较为单调的个人生活,这些角色变化都会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重大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让老年人愿意迈开腿走出去,走入美丽的大自然,以降低转变后的失落感,建构与自然、与世界的平衡关系,这理应成为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3.1 社区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1 坚持动静结合,不同功能空间相结合的原则

老年健身活动区宜分为动态活动空间和静态活动空间。动态活动空间一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完整广场,以集体健身活动为主,可进行广场舞、球类、毽类、武术、扭秧歌等活动。动态空间周围应有大树及休息设施,结合亭、廊、花架、座凳景观构筑物、台面等,以利于老年人活动后休息,也方便老人视线以内放置个人物品。休息的老人可以通过观察活动的人群,激发自身活力。他们通过交往活动中的“视”与“被视”的视觉交流手段来体验自我存在和价值,也从中看到了“年轻与活力”以及时代的节奏。动态空间广场类型需要的空间尺度较大,比较开敞,场地可以光面毛面的材料交错布置,既平坦又防滑。

动态空间还要考虑一些慢跑道或者散步道。散步道应该比较长同时循环闭合,可以环绕各个景观点,使老年人能在散步途中随时互相交流。散步道路在长度及步行难度方面可以有多样性形式,让老人按自身情况选择路线。散步道两边的种植设计应多样有趣,保持视线畅通,有利于增加老人的安全感。同时在适当的距离应设置休闲座椅方便老人停留休息。

静态活动空间主要供老年人晒太阳、下棋、聊天、观望、学习等,可利用大树荫、廊、花架、弧形座椅等围合空间,既要保证夏季有足够的遮荫,又要保证冬季有足够的阳光。在静态活动空间布置设计时也要适当考虑带孩子的老年人人,在社区公园里有很大一部分老人要照顾孩子,往往随身携带较多附属品如童车、玩具等等,因此,场地座椅最好是多人坐,空间尺度也不能太小,以便老人观望到孩子。儿童游乐区可与老年人活动场地结合设置,并设置休息座椅,便于老年人在活动的同时对儿童进行看护和互相,交流谈话。

3.1.2 坚持层次多样化原则

针对老年人的集体活动、小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多重需要,老年人活动场地应按等级设置,积极地为他们创造公共性、半开发性、私密性等层次丰富的交往空间。

(1)集体活动空间(开放性空间),前面提到的动态活动、静态活动都属于集体活动;

(2)小群体空间(半私密性空间)。主要指为三五成群、趣味相投的老年人提供的相对独立活动的小空间。小群体空间不宜过大,一般在8~12m2左右即可,空间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不宜太过于围合,有一定的遮荫以及座椅。小群体的空间可以布置在大型活动空间的附近,以方便人们串场使用。

(3)私密小空间。有些老年人喜欢独坐不愿被人打扰,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独享其乐,所以在公共绿地中设置一些个人的、相对安静私密的空间也是必要的,可以用绿植围合。秘密空间宜位于静处,意义上有相对封闭感,避免被大量人流穿行。

活动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活动空间层次的多样化。空间层次丰富的场地才是最受老年人欢迎。任何公共开敞、私密或半私密空间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公共活动空间。公园中不但要有能够满足一定数量人群聚会、观演等活动的开放性大空间,还要有适宜于一定人群游戏、交流的中等规模空间,甚至出现一些遮蔽性很强的小空间。

3.1.3 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老年人无论在肢体还是在感官方面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诸如行走不便、动作迟钝、反应力差、视觉下降、听觉能力衰退、观察辨别能力差、记忆力下降等,这些使得老年人对室外环境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变差。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台阶,水池、沟坎等感到不便,穿越道路时都会心情慌乱、紧张。所以在公园绿地设计中应考虑实行无障碍设计。在户外环境不仅增加坡道,还应包括铺装地面、建筑出入口与过道、休息设施、标识物、绿化等。通过这些与老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细节设计,切实在活动环境的设计中体现对老人的关爱。

3.2 社区景观的细部构造设计

3.2.1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

景观构筑物出入口,比如廊架、亭子、有高差的休息平台,一般宽度至少在1.2m以上,如有高差,坡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表面材料要采用防滑处理。另外,如果出入口处有牌匾或者导示牌,要求字迹清晰可见,字不应太小,最好是比较醒目的颜色,标识牌的高度也要适中,以方便老年人看清楚。

3.2.2 公园散步道

公园散步道地面铺装一定要防滑处理,还应选择表面均匀、无反光、透水性好、平整度高、富有弹性的材料。普通散步道尽可能做到平坦高差。路宽应保证一定宽度,比如轮椅使用者与步行者可错身通过。道路不安全的地方,除设置危险标志牌,同时须加设护栏,避免意外发生。

3.2.3 坡 道

坡道是帮助老年人克服地面高差、保证垂直移动的手段,对于老年人轮椅要防滑并且坡缓,坡长超过10m时,需要设置休息平台。坡道和台阶的起点、终点应当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同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扶手。对于坡道铺装,需要避免过度的防滑处理,如切割过大,过深,会给轮椅及拐杖的使用造成不便,并易发生绊脚的危险。

3.2.4 座 椅

休息设施是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为老年人重点考虑的。老年人体力较弱,座椅可以延长老人的滞留时间,同时满足老人休息的需要。

景观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座椅的摆放方式和位置。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半封闭空间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内向型弧形空间可以产生领域感,配置一些座椅和桌子,或者与景观构筑物亭子、廊道相结合,可以满足老年棋友、牌友的需要,参与者与旁观者同时在场,既增加了交流又活跃了气氛。设计者应该提供多样的选择,不同的摆放满足不同的使用者。面向活动区域的条形座椅,两三人并排坐;L形座椅,方便老年人聊天;弧形座凳,内凹便于交谈,外凸可以看远处,双边朝向的话能满足不同朝向的需要;桌椅组合,便于群体使用。

座椅摆放的位置既不能间隔太远超出老人的体力范围之外,要根据空间类型、公园游客量、人体工学合理布置。同时,也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户外休闲需求,设置不同的座椅摆放形式。有的老人喜欢独坐享受下午的时光,有的老人喜欢两个人聊聊自己的私事,也有的老人喜欢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我们要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供多种选择的机会。

在调研中发现,长椅靠背是最好的选择之一,靠背有防护设施,同时在长椅后设置矮墙或树丛以增加安全感。长椅既可以促进老年人交流,同时也为看护孩子的老年人提供放置物品的空间,而且长椅的靠背和扶手也方便老年人倚靠和扶撑。另外,休息座椅的朝向也很重要,在温带冬季需要阳光,休息座椅周边种有大树,冬季能无风而日丽,适于老人避寒晒太阳。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除了设置一般座椅外,还要结合景观造景多设置灵活的“第二座椅”,如台阶、花台、矮墙、水池边缘等。这种座椅不仅有休息功能,更能让老人融入景观本身赏景。

3.2.5 公园服务设施

老年人由于体质衰退,经常会有一些尿频尿急的状况,因而对公共卫生间需求度相应增加。在较大规模的集中活动场地附近宜设置公共卫生间,可以解决老年人活动的后顾之忧。不少老年人因为担心在公园活动时无处上厕所,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不敢喝水,给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3.3 社区景观的种植设计

大自然的植物能净化空气、调节气温、吸尘防噪,十分有利于老年人健康。因此,社区公园绿化设计主旨之一就是要以绿为主。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植树,选择乡土树种,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对来人形成步行障碍。在植物设计上,因地制宜,科学处理好软质景观内部乔木、灌木、花、草与园林建筑小品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让老年人在视觉、嗅觉、触觉和生理上都充分感受到社区公园植物景观的千姿百态,还有丰富的生态景象与季节相变化,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在活动场地周边的植物设计不应过度密集,让场地与周边地带的保持一定视线联系,使其他活动者能方便地看到活动的老年人,有助于在老年人突发意外情况时及时救助。

植物选择也可以迎合老年人心理特点,越是进入老年,越是对年轻、对热情奔放有无尽的向往。因此,在公园内树种选择时应多选择老茎生花的紫荆、花开百日的紫薇以及青松、翠竹等,这些植物都可以激发老人们的遐想,焕发其生命活力,还可以结合利用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等手法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4 结 论

在社区公园景观设计中应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视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对象给予合理的照顾。景观设计者要从设计原则到实施过程中的细部处理,每一步都匠心思考,把老年人的需求贯穿于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始终。

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改善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善我们与自然的关系,那么造就的就是健康的身体与昂扬的精神。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重新观照社区公园的景观设计,充分体现了景观设计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一个基于老年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景观设计,它不仅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也彰显了景观设计中和谐、永续的理念。通过合理化的社区公园景观设计,在使老年人受益的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社区公园的参与者。因为,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景观设计理念,更是对老年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我们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中国,基于老年人需求的景观设计理念理应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家建设部、民政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

[2]国家建设部:《公园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

[3]选自网络许佃兵:当代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及特点.

第3篇

关键词: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人性化设计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饮食结构、居住环境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改善与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得以明显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更是明显,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3.26%,相关权威人士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7亿人。

面对日益壮大的老年人群体,建造专门的老年住宅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且具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对其生活与存在状况表示全面的关怀,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通过专门为老年人设计住宅而解决老年人住房问题的普遍途径早已流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要想成功地解决老年人的居住问题,给他们现在以及未来的老年生活提供一个优雅、舒适、方便、安全有保障的居住环境,这不仅需要国家财富积累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引导,而且还要求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紧贴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他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体现社会对他们的终极关怀。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可以通过户外空间的整体布局、不同环境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体现,还可以从建筑的布局形式以及对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等因素来展现,本文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根据其生理特点、行为特征、心理需求以及对日常交往的渴望,以外界环境因素为依托全方位研究老年人对户外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2 户外空间的整体布局

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在整体布局上不宜过散,应适当地集中布置,方便老年人使用。由于老年人自身活动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若户外空间中的活动场所与服务设施布置松散,不利于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使用,甚至会使记忆力差的老年人忘记偏远场所的存在,这大大地减少了户外空间被使用的机会,降低了居民平均活动水平,而且造成了场地空间与基础服务设施的浪费,物不能尽其用,降低了其存在的价值。而相对集中的布置不仅能增加居民随时使用的机率,增强社区的整体活力,而且还可以给居民间的相遇创造机会,提供进一步交往的条件,同时居民还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氛围与安全感。

户外空间除了在布局上宜紧凑集中外,其空间与空间的联系也应以通达、便捷、舒适为设计宗旨,以方便老年人使用,提高空间与活动设施的利用率,增加老年人之间的见面、交往的机会。交通步道作为住宅区内各空间联系的主要方式,其设计路线的选择、设计长度与设计难度的变化、地面使用材质等都直接影响着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使用。散步,通常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锻炼方式之一,而老年人行动迟缓、平衡感差、视力衰退、辨别方向能力减弱、反应迟钝、信心不足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对交通步道的设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步道宜设置在临近建筑视域可达的范围内,且步道起点宜安置在使用率高的建筑入口处,以方便室内活动的老年人能随时随兴参与到户外空间中;步行道宜成环状布置,以利于各活动空间的有效连接,提高空间的使用率,而且不会使方向感差、反应迟钝的老年人走丢,失去安全感;同时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个体差异要求步行道能提供不同长度与难度的路径选择与感官刺激,以满足其不同环境体验与不同程度锻炼的要求。

3 建筑的布局与设计

建筑作为住宅区的主体,是户外空间的实体保护,能给人们以安全感,但其总体布局、间距、体量和高度等问题都会影响住宅区内户外环境中日照、风向风力以及阴影的变化,进而影响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利用。因此,通过对住宅区中建筑的合理布置与设计,来优化户外空间环境条件,为老年人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户外活动空间。

老年住宅区中的建筑总体不宜过高。由于高龄老人行动不便,故养成了在室内观赏室外活动的习惯,而他们的视域范围较小,过高的建筑不利于他们看清户外活动,感受四季变化,享受户外乐趣。但住宅区中也应适当布置一到两处具有标志性的较高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诸如钟塔、特色屋面等,以帮助方向感弱的老年人在户外辨明方向,增强他们对环境的感知。住宅的总体高度、体量大小以及间距的宽窄同时还影响到户外空间中日照的长短以及阴影的变化。老年人对温度、光照等的敏感对建筑间各要素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住宅间应确保在每天的不同时段都既有日照又有阴影,以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选择。而老年人对风的敏感又要求建筑在设计阶段进行风道分析,研究其总体走势,既要满足夏季风的畅通,又要阻隔冬季风,为住宅区内整体的冬暖夏凉提供保证。

4 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

通过对住宅区中自然因素的合理利用也能很好地突显设计的人性化。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变化,导致其对周围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变得异常敏感,而昼夜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不可避免地带来气温、气候的变化以及光影的变化,老年人喜欢观赏变化的景色,但同时也希望外部空间气温、气候舒适宜人,以满足他们身体机能的适应需求。因此,通过对外部空间中风、光、影等微气候因素的合理利用,不仅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时时舒适、四季皆宜的户外活动空间,而且增加了对户外空间的利用,增进了老年人间的交往,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生活的人性关怀。

老年人长期处于室内的生活现状令他们对户外空间环境中的光照既渴望又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他们喜欢冬日里阳光照在身上温暖的感觉,喜欢早晨初升的太阳给人信心与希望,喜欢傍晚夕阳洒下的余晖,让人安静、详和,但是他们又不习惯刚出门时眩目的光照,惧怕夏日里刺眼的光线,这就要求在户外空间的设计时,充分结合老年人的喜好,分析其日常活动规律,合理利用光照因素,营造让老年人舒适的活动空间:在建筑的入口处设置遮阳篷或棚架,在一些树木遮荫效果差的场地布置活动的带遮阳伞的桌凳或布置落叶藤本类植物的棚架,以减少眩光,营造夏成浓荫冬可透光,四季均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户外环境,加强老年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适度刺激老年人的感官。

另一个对老年人户外活动影响较大的微气候因素是风。微风在高温的季节和地区是颇受人们喜欢的,但风力过大的狂风却是阻挡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元凶”,老年人本身体质弱、抵抗力差、易生病,狂风的天气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同时空气相对停滞的无风空间也会让老年人产生闭塞、沉闷感。因此可通过对户外停留空间(诸如庭院、住宅前庭、休息区等)中风道的研究与设计处理,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宜留的舒适户外空间。对于风力较大的空间场地,可通过在适当位置设置悬挂物、屏风、植物、景墙等方式,来缓解风力,而那些过于闭塞的活动场地,可通过疏松植物、改变地形等方式将风引入,给老年人提供开阔、流畅的活动空间,满足他们对安全的要求。

5 结语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致使老年住宅区的设计成为一种必然,老年住宅区中的综合环境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一个成功的城市老年住宅区必然有着人性化的户外空间设计,能够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优雅、舒适、方便、安全有保障的居住环境,体现社会对他们的全面关怀,当然,这就需要设计者站在老年人的立场,紧贴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他们设计出多层次、多功能的人性化活动空间,让老年人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户外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蔡 红.中国城市老年社区的空间与环境[J].建筑师,2003(4):21~27.

[2] 张剑敏.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建筑学报,1997(9):11~15.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低收入老年人 老工业社区 小组工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82

A Study on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Urban

Low Income Community Group Work

――A Case Study of the "Citizen Story" Group in an Old Industrial Community

PANG Xiaoming, CHEN Xiaodo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Liaoning 110142)

Abstract The old people in the old industrial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have the basic demand of material,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Group work is one of the three methods of social work, but also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usual method. Taking an old industrial community elderly "citizen story" group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in the preparatory period, the early and middle group, and later several development stages of job skills, and put forward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some problems in practice, for the industry reference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urban low income elderly; old industrial community; group work skills

1 老工业社区老年人精神需求满足小组概述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转型,大规模员工下岗,老工业社区的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经济贫困、文化水平低、精神空乏等问题。笔者参与实践的社区是一个老工业社区,在此居住的老年人绝大部分是工厂退休职工。在该社区开展的“长者故事会”小组是以社区中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为服务对象,采用缅怀往事疗法,使其在往事的回顾中重新构造对人生历程的感悟,建立积极的情绪,获得对人生的掌控感,丰富日常生活,增进同辈间的交流,从而拓宽其社会支持网络,增强社区凝聚力。

“长者故事会”小组一共开展了十五次活动,经历了小组筹备期、初期、中期、后期几个发展阶段,随着小组的发展,小组的主题由浅入深依次确定为“人生中的第一次旅行”、“老照片里的故事”、“生命中一件难事儿,以及你是怎么解决它的”、“生活愿景的绘画与分享”和“小组历程的回顾”等。小组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工作技巧,通过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进行娴熟运用,利于工作者顺利地把握小组的发展趋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老年小组工作实务技巧的应用

2.1 小组筹备期运用的技巧

开展小组前的工作准备阶段称为小组的筹备。[1] (1)社区前期调查。社区前期调查具有非常的实用价值,既可以通过与社区方面协商确定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等信息,还可以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收集潜在小组成员资料,进行初步的需求评估,为接下来计划书制定环节做准备。此外,通过了解社区老人集聚地点、社区宣传方式等信息可以为招募单页派发、活动项目宣传等环节打基础。(2)撰写小组计划书。小组计划书预示着小组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在起草计划书时,需要考虑到一些情况,例如:组员的需求情况、可利用的资源情况、以及工作者自身能力状况等。笔者所开展的“长者故事会”小组主要针对社区由于经济水平薄弱、家庭及社会地位低下、自卑感较强的老年人群体围绕其精神需求的满足,建立和拓宽组员们的社会支持网络,提升自信心等目标进行计划书的设计。各个阶段环环相扣,逐渐深入。当然,小组计划书撰写完毕后,还会随着活动的开展而逐渐进行修改和丰富。(3)利用社区大型活动。利用社区举办活动的一个直接性优势是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中的老年居民比较容易聚在一起,工作者应该善于抓住这种机会,进行组员招募。(4)登记时要说明信息的用途。现代由于个人信息频繁泄露,给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因此,人们在登记个人信息时多少会有排斥心理,因此工作者一定要向老人说明登记信息的用途,且完全保密。

2.2 小组初期运用的技巧

一般认为小组初期包括小组第一次聚会和小组规范形成的过程。[2] (1)游戏的选择和运用。小组游戏根据其作用不同大致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热身游戏,另一类是专业用途游戏。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热身游戏,达到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专业用途游戏,是根据小组的目标、小组的类型等设计的,与小组阶段目标紧密联系的游戏。如:价值拍卖、团队垒报纸游戏,雪山奇案等。无论是热身游戏还是专业用途游戏,在选择游戏时都要考虑到组员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2)备选方案的准备和实施。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如:组员人数变动,设计的某项活动无法开展)或者活动不能满足组员的需求,或活动开展超时完成等,这时就需要启动备选方案。(3)活动时间的设定和固定。小组活动时长的确定要考虑到组员的状况。对于老年人群体,时长一般控制在1~1.5个小时为最佳。具体活动时间一般需要根据活动场地的空置时间、组员的空闲时间以及工作者的时间安排综合考虑进行设定。此外,活动时间、场所一旦确定下来,就不要轻易变动。时间、地点有可能会成为组员记忆该小组的标志。同时,还可以给组员创设一种心理的安全感。(4)活动形式的灵活设计与参考。不同的活动设计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在对小组契约的制定上,不同的活动方式,效果迥异。笔者曾在小组初期,与组员讨论契约制定的相关问题,初次是通过交流分享的形式进行的,组员很排斥契约的束缚性,契约制定失败。此后,在督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采用契约树的形式,通过鼓励组员在便利贴上书写自己对小组、对个人或对组员的期望,然后粘贴到色彩鲜艳的契约树上,成功实现制定小组契约的目的。

2.3 小组中期运用的技巧

小组中期为小组重整和归纳阶段,包含小组冲突和小组成熟两个过程。(1)次小组问题的解决。互相熟识的组员,或者家庭状况、兴趣、性格等相似的组员很容易形成次小组,对待次小组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它,只要它并没有威胁到小组的发展和成长,是可以允许存在的。但是,在活动中,也要注意增加次小组成员与其他组员的互动。(2)对沉默组员进行支持鼓励。小组中不免会出现不愿意主动表达和分享的组员,此时,工作者应该多关注他,通过眼神、语言或肢体动作、表情等给他支持,鼓励他表达自我。例如,在笔者实践的小组中有一位组员几次活动下来,一直都是在静静地听别人发言,自己很少主动去表达,在分享某一话题时,工作者开始关注她的反应,微笑着看着她,用眼神表达对她主动发言的期待。虽然最后这位组员说的不多,但还是有所进步。(3)适时地进行自我表露。自我表露不但可以使组员明白工作者问题的真正含义,使小组更顺畅地进行下去,还可以使组员感受到工作者愿意透露自己的一些情况,增进组员对小组的信赖,也可能会因为工作者表露的信息让组员产生了共鸣,从而增进工作者与组员之间的关系。(4)用积极的倾听和恰当及时的反映去表达尊重。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受人尊重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低收入老年人群体,更是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作为工作者应该表达出对组员的尊重。这种表达不一定要通过直白的语言,还可以通过积极用心地倾听组员的发言,及时恰当地做出回应来表现。

2.4 小组后期运用的技巧

(1)结组信息的提前通知和结组形式的协商。为了减弱组员的惊讶、抑郁、悲伤等离组情绪,工作者在临近结组前就应告知组员结组的信息,让组员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在通知的同时,可以咨询组员的意见,鼓励组员来共同协商选择结组活动的开展方式。(2)对组员成长的充分肯定,减弱组员对小组的依赖心理。结组多少会对组员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组员会产生离组情绪,有的甚至会出现行为倒退现象。此时,工作者需要通过利用摘要和总结的技巧,带领组员回顾小组每期的主题和组员都做了哪些事情,肯定组员在这期间所发生的变化,鼓励他们走出小组后保持这些变化,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引领组员进行回顾和思考。此外,对有需要的组员还可以进行转介。(3)小组的评估。小组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工作过程的有效性,组员的改变状况,以及机构管理的有效性。[3]通过每次活动后组员的分享环节了解到组员对小组的评价,以及对自身变化的反映,加上工作者对小组进行的评估,了解小组目标实现与否,小组的优点以及以后改进的方向。(4)小组组员的跟进。跟进是个案工作服务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是在服务结束后对服务对象进行间断性的调查和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最后处理服务对象离别情绪的一个阶段。其中建立微信群或者QQ群等网络社交平台是必要的。工作者可以通过平台来了解小组组员离组后的一些情况。

3 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与组员共同商榷小组活动内容环节不能遗漏。在开展小组过程中,工作者应和组员共同确定小M活动内容,但是实践过程中,由于服务人员数量紧张、服务时间有限(尤其是做政府购买项目,服务时间具有界限)、很多小组在开组前已有小组的大致定位和规划;即使在小组过程中,对活动内容进行调整,一般也是微调。此外,很多组员文化水平不高,对小组活动的设计没有积极性,倾向于依赖工作者,听从工作者的安排。(2)评估方式力争多元化。在实践中,通过收集口头资料进行活动评估往往成本较低,且简便易行,一般最常用的评估方式是问卷和访谈。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实践机会、时间不一,大多数工作者对专业评估量表的了解和使用不多,因此,评估方式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小组工作服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所以工作者要加强对各种评估工具的学习,使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会降低评估的误差,更易得到对服务的定位和评价。(3)工作者的承诺力求兑现。工作者在小组中,尤其是小组的初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工作者的话语组员一般会认真对待,有些工作者为了留住组员,让组员对小组有更多的期待,会表达一些未来小组活动的计划和承诺,但是随着小组的发展,天气变化、资金状况、人员变动等各方面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承诺的兑现,从而组员过高期望,影响小组目标的达成,影响活动的效果。因此,工作者在对组员做出承诺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因素的变动几率,以及所掌握的补救策略。

*通讯作者:陈晓东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贫困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研究》L13BSH011;沈阳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软科学研究专项《沈阳市城市低收入老年群体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F14-230-5-17

参考文献

[1] 刘梦.小组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第5篇

南京市作为江苏的省会城市,南京市的城市化与老龄化早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市60岁以上人口约为150万,约占总人口的16.42%。同时,截止到2014年底,南京市城市化率达到了80.5%。其中江宁区作为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经过2014年区划调整,现仍辖10个街道,128个社区居委会、72个社区村委会。总面积1577.75平方公里,人口114.6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超过2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江宁区是国家重要的科教中心和创新基地,国家东部地区重要的交通物流枢纽和空港枢纽。江宁从东西南三面环抱南京主城,航空、港口、铁路、公路交通体系汇聚,是南京对外沟通的重要枢纽。在南京市城市化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村改居”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现状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现状主要从生活自理、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心理适应等方面来分别阐述。

(一)“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适应状况

对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来说对基本生活自理方面的适应是拆迁之后首先要面对的,而生活自理适应性主耍包括“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独立处理基本生活任务的能力。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首先面临的问题即是生存性的问题,如吃饭、洗漱、入厕等基本生活自理行为,也有购物买菜、使用电器、到银行办理存取款的生活自理等生活自理行为。己有对农村老人生活自理适应性的研究中,大部分农村老人在评价自己的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都认为自己可以适应,但这种适应也是同老人的身体状况直接相关的。

在本次的访谈中的多位“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在生活自理适应性方面都认为没有问题,这显示着“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是有很强的自我照顾愿望,不仅如此“村改居”社区老年人还愿意为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照顾,比如大多数老人选择为子女一家做饭、打扫,并且在家庭中也愿意担任着照顾孙辈。

(二)“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家庭关系适应状况

家庭生活对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而言是最为重要的生活内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把家庭视为自己晚年幸福唯一寄托,家庭关系作为最亲密的关系,对于“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家庭不仅仅提供着经济和物质生活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为老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老人对家庭是有非常强的依赖性,因此家庭关系适应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以及老人的精?r状态。

家庭成员间的良好互动可以帮助“村改居”社区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家庭关系,适应移居后的生活。在本次调查的访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老人对于移居之后的生活是基本满意的,但是在谈及到家庭关系的部分时,老人都出现了对移居之后的家庭关系的不适应,而这种不适应多是由家庭成员间的不良互动所引起的。

(三)“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人际交往适应状况

人际交往适应性反映的是老年人与其他人的和谐互动,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同周围人或群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可以丰富休闲生活,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移居的生活适应状况是起着积极作用的。人际交往的适应性则是“村改居”社区老洋人的社会适应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本次调查的访谈中可以看到,虽然城镇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而且拆迁后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长久以来“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在农村形成的质朴、热情的人际交往方式使得“村改居”社区老年人能和邻居、其他老年人可以比较好的相处。

(四)“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适应状况

与城市老人不同的,“村改居”社区老年人中终生务农的老人还是占大多数的,在拆迁之后这部分老人不仅仅要面临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主要是要面对放弃务农之后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本次调查中,显示了部分“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在面对移居之后尤其是放弃务农之后生活方式的适应状况。

“村改居”社区的老人脱离了原有的务农生活,慢慢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照顾或被照顾的角色适应。脱离土地的束缚之后,家庭照顾或被照顾组成了“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部分,社区活动或老年人集体活动丰富着“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口常生活,这种城市化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逐渐取代了农村的务农生活方式,人们已开始慢慢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但是其一直以来承袭的农村传统的劳动习惯使得这部分老人在移居之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劳动参与度。

(五)“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心理适应状况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适应状况会因个体的生活自理状况、家庭关系状况、人际关系状况和生活方式状况等方面情况的不同而存在个体性差异的现象。对于年龄稍低些的健康的年轻老人来说,他们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更容易参与移居地的各种活动,扩大人际交往面,消除“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同当地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差异,从而更快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但是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轻的群体来说,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就要弱许多了。农村生活也即“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在移居之前的生活,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家乡就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家乡甚至影响到了人的死后生活,于是,便有了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

三、影响老年人社会适应性的因素分析

数据来自2014年10~12月课题组成员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南京市江宁区部分村改居社区进行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的结果。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6份,问卷回收率达92%。

(一)客观因素

对农村移居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进行回归分析,投入收入、个人健康、朋友数、邻居数和参加社区活动频率等变量后,其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和社区活动的参与频率是主要影响因素(表1)。在受健康程度上,身体越好的老年人适应社会的程度越高,参与社区活动频率高的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越好。

(二)主观因素

主观上移居老人的社会适和生活满意度,孤独感和地区归属感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通过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满意度越高的老年人主观社会适应程度越高,地区归属感越强的老年人其主观社会适应程度越高。当共同投入分析时,孤独感变量的效果被满意度和地区归属感的效果所削减。同样,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投入回归分析中,也得出同样的结果。即,对于社会适应、教育水平、社区参与频率、满意度和归属感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四、结论: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主要从个体、家庭、社区和政府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个体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在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个体层面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适应状况。首先,以优势视角的角度来帮助“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心理适应状况的改善,帮助“村改居”社区老年人认识到其自身方面存在的优势以及自身周围系统中存在的有利资源,提高“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达到心理、精神等主观上的社会适应的目的。其次,应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个案工作中的使能者的角色,协助移居老人认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移居老人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并且积极地去解决。

(二)“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家庭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帮助建立家庭良好的支持系统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动系统。家庭作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再生产最隐秘的场所,是人们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首先即是从家庭这一环节开始的。良好的家庭成员互动关系的建立,可以让整个家庭作为“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坚实后盾。因此,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其协调者的角色身份介入“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家庭,调解家庭中的不和谐关系,帮助“村改居”社区老年人所在的家庭建立家庭成员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介入

“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的地域已经从原有的农村转变成了社区,社区成为了“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可以从如下角度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实施社区层面的介入:充分发挥迁入地固有老人组织的正向功能。迁入地固有老人组织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具有双重功能,而社会工作者的社区层面的介入是将迁入地固有老人组织的负向功能减至最低,并且充分发掘出迁入地固有老人组织的正向功能,帮助“村改居”社区老年人弱化同迁入地固有老人组织的界限,促进两个群体内部成员的相互交流,从而通过加强人际互动来推动“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社区互助组织的建立,发动社区的力量,呼吁社区内的居民提高对“村改居”社区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关注度,从社区居民的生活、健康、人际等方面的互帮互助来帮助“村改居”社区老年人适应新的社区生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资源协调者的角色,协调社区各方面的资源,从而更好地为“村改居”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第6篇

探讨影响社区老年居住环境的几大因素:社区资源配置、社区步行环境系统、社区信号和信息系统、社区服务设施系统和老年居住单元等五个部分,提出针对老年社区的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指出评价老年社区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

关键词:社区养老,生活质量,社区照料,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果想营造真正意义的社区感,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关注居住地点、工作地点、购物场所以及娱乐场所之间相互的时空关系。我们的城市和社区应该有良好的空间结构,提供更多的机会以便于不同类型的人相互交流,从而通过明确和关注大家的共性,加深居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所以说,‘社区感’是‘归属感’,是‘共同的目标感’”(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2003)。

老年人社区环境营造之前需要了解社区中不同类型老年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目标。在空间方面,提供能满足各种物流、人流、信息流需要的工具,尽量满足住户交流的机会。因此,社区中的老年人居住环境营造的目标是,形成一种有助于社区健康发展并且便于操作各类因素的方法。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支持可分为人类支持,器具、和家具支持和自然环境支持。其中人类支持的建立依托社区中社会关系的成熟,社区中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照顾不仅来源于家庭,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分,社区照料服务人员对于老年人的照料成为重要的趋势。

老年人居住环境中的自然环境要素,老年人较年轻人来说更需要自然环境要素。社区环境开发中自然环境的获取在环境规划阶段就应有所控制,在国内所操行的控制性规划中对此虽然有所控制,但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操作,自然环境要素在开发商意识中虽然认为是普遍提高居住环境的一项必行要素,但往往在开发模式上缺乏有效的经营效益,所以社区中自然环境要素的获取缺乏有效的执行力。美国在关于社区自然环境要素获取上自六十年代以来有着几十年的经营,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住宅单元规划开发(简称PUD条例和条款),其中对于自然环境要素的控制相对成熟。PUD条例和条款中住户、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共同决定开放空间的自然环境要素。对于开发商来说,可经营性的开放空间除了自然环境要素的获取外,所获得的资金将作为开发商进行自然环境要素提供的补偿。这种经营性项目的开发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不仅适用于自然环境要素的开发,而且对于服务设施开发也有一定的意义。

从老年人对社区的环境需求角度,又可以将老年人居住环境分为分为步行环境,信号和信息系统,器具的操作系统,社区服务系统和老年人居住单元。其中由于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护理和医疗服务的特殊需求,社区服务系统在老年人居住环境系统中被提出来,其建设前提是在社区居住环境中服务网络配置的成熟。

从社区的空间构成来看,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是其中关键的五个空间要素。如何组织这些要素创造理想的社区?设计师需要结合老年人活动特殊需求和设计师手中的工具进行有效的设计,除以上工具外还有轴线设计、层次组织、过渡性要素、控制性特征和围合感(杰拉尔德·A·波特菲尔德,肯尼斯·B·霍尔·Jr,2003)。老年人居住环境中的空间导向性和不同层次的自然环境、活动场所和社区服务网络,环境转化的过渡性要素的设计和活动场所中围合感的建立都是设计师创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工具和出发点。

基于综上所述的影响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诸多要素,需要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不同的老年社区进行主观感受和客观条件评价,从而对今后的老年社区规划及设计起到指导规范作用。

在进行社区老年居住环境评价中,社区环境资源配置是从宏观的角度对周边环境资源的提出要求,将形成社区老年居住环境整体控制框架。社区老年居住环境系统从系统性设计角度来说,老年居住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在系统的基础上,评价体系对社区环境资源配置和居住环境系统中的步行环境系统、信号和信息系统及服务设施系统等子系统的评价标准的建立便于形成对社区环境的整体控制。

在对社区中老年人居住环境评价之前,老年人特殊需求和活动特征的分析给环境营造提出了重要的条件要素。在社区老年居住环境建立和评价过程中,将整个居住环境系统分为步行环境系统,信号和信息系统,服务设施系统和居住单元环境系统分别论述和评价。而在居住单元环境论述过程中将整个系统分为各系统要素和构成模式进行分析。在复杂环境模式下形成灵活的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中,评价项的提出和建立具有灵活性;对居住环境质量的评价有着一定的等级性,将不同居住环境的质量区别对待。另外,为能够切实地提供老年人良好的居住环境,在评价项设定过程中考虑到环境要素的“存在”和质量评价。对于最终体现出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需对实际项目进行分项评价,从其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为适应老龄化带来的社区改造和新区建设提供有意义的方向。所发现的问题的解决将为设计师、开发商和政府三者的共同努力提供依据,对提高老年人居住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完善养老体系的关键二十年,老年人相关领域的研究正在积极地展开;同时社区范围的养老有着长远的意义。对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建设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老年人对于居住条件的满意度,对于居住环境的归属感体验,则是评价老年社区的最根本要素。国家颁布的相关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法规和规范还不完善,并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缺乏控制。提出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清楚地认识到老年人居住环境开发和改善的标准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卫、杜夏.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2,Vol.6:49-55

[2] 桂世勋.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增刊(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专辑),2001:107-111

[3] 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 人口研究,2002,Vol.5:

[4] 羌苑.国外老年建筑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Szu-Yu Tzeng,Ling-Fang Wang.A study on the using behavior pattern and territory in sanitary space----by the case of the elderly in three nursing homes. 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EBRA2002编委会主编.都市的文化、空间与品质. 香港:华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2:613-620

[6] .cn/index.php

第7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高血压;特征;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46-01

高血压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比较高,是指人体的收缩压或者舒张压高于了正常的水平,由于人体血压的升高会直接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的疾病发生,所以进行高血压的日常治疗和护理越来越多的得到临床的关注。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其中一个重要的项目就是进行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干预治疗[1]。社区干预进行高血压的防治可以在社区内方便的对高血压人群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及其他的护理,能更为显著的提高高血压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更好的控制血压发展。本文选取2010年-2011年期间在本社区登记的201例高血压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特征和社区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011年期间在本社区登记的201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23例,女性78例;年龄最大81岁,年龄最小51岁;病程最长21年,病程最短10个月。均经区级以上医院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对所有参加调查的高血压患者由社区进行详细的特征调查,组织安排进行统一的血压测量、心率测量、血糖测量以及血脂测量。并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例如:身高、体重、脉搏、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服药情况、是否存在其他慢性病史、以及对相关疾病了解情况等。

2 结果

2.1 血压情况:收缩压为(147.2±17.9)mmHg,舒张压为(81.1±10.1)mmHg,平均的脉压差为(66.1±7.8)mmHg,而脉压差大于60mmHg的95例,占47.26%;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142例,占70.65%。

2.2 合并疾病情况: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61例,占30.35%;合并高血脂的78例,占38.81%;合并冠心病的34例,占16.82%。

2.3 服药情况:患者中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的161例,占80.10%;其中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的71例,占44.10%,利尿剂的60例,占37.27%, 受体阻滞剂的26例,占16.15%,两种以上联用的4例,占2.48%。

2.4 血压控制情况: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55例,占27.36%。

3 讨论

进行社区护理在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上进行调整,更好的规范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例如:指导社区内高血压患者每日要喝牛奶[2];使用燕麦片煮粥;常吃黑木耳等。通过社区护理可以对患者的日常饮食起到提醒的作用,并且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很多高血压患者成为朋友,会相互的对日常饮食进行交流,不但互相督促了治疗也提高了治疗的积极性,树立了信心[3]。对患者的运动护理指导也是十分重要的,社区护士通过和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运动管理指导,例如要求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步行运动,时间最好在半个小时以上,每天坚持进行运动[4]。在社区护理中着重对合并慢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护理,对服用的药物进行规范指导,对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指导,督促改正。社区护理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上健康教育,由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的进行治疗,很容易因为血压的反复而出现心情上的烦躁。所以社区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沟通技巧使患者将自己的顾虑和问题如是倾诉,让高血压的患者能快乐的进行治疗,保持平常心,有利于治疗的更好进行。

通过本文对2010年-2011年期间在本社区登记的201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特征调查,发现所调查的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为(147.2±17.9)mmHg,舒张压为(81.1±10.1)mmHg,平均的脉压差为(66.1±7.8)mmHg,而脉压差大于60mmHg的95例,占47.26%;属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142例,占70.65%。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者占大多数,反应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比较差[5],比较符合我国老年高血压患病的特点。患者中服用药物进行治疗的161例,占80.10%;其中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的71例,占44.10%,利尿剂的60例,占37.27%, 受体阻滞剂的26例,占16.15%,两种以上联用的4例,占2.48%。研究中发现服药的情况不是十分理想,很多老年人会因为健康教育知识不够而对高血压的治疗存在一些误区,例如:感觉自己没有症状了就不坚持按时服药,所以出现血压控制不理想的情况发生。这需要我们社区医疗工作者更加注重健康教育的培训。综上所述,进行社区管理高血压,可以让高血压患者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减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范晓红,诸葛毅,朱晓萍.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征及护理[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7):69-71

[2] 陆芳.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11):76-76

[3] 黄如明.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观察及降压药物选择[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1):83-84

第8篇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84-02

在我国现代文明的进步同时,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医疗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人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人口老年化比重增加。根据现行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7%,那么就可以判定为老年型的社会。据科学研究分析预测,我国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0%。然而老年型社会给社区护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机会,我国的老年人社区护理虽然早已开展,也积累不少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根本实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理解好预防与治疗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实现社区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以服务老年人为主,进而发展到为全社区的老年人提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社区服务,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区护理系统的发展[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社区,社区的护理管理系统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对用户进行建档,并根据老年人所患的病种进行分类,有着第一手资料,社区护士对老年人进行分片护理的管理,运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选取300位社区老年人,据统计研究分析,到2011年为止,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5600人,占常住居民人口的22.39%。社区常住居民人口12854人,有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2个医疗服务中心,其中医技人员12名,全科团队5名,临床医生9名,护士8名。

1.2 方法 通过社区老龄委提供的资料及走访部分家庭和养老机构,对社区60岁以上的300位老年人的现状和社区养老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特点和相关的护理需要,把收集来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软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制定调查问卷,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根据答案作出分析,并跟300位社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以及社区护理人员进行询问和交流,得出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那些问题,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善。根据研究调查显示,主要存在5个重要问题,问题如下:①社区护理资源配置失衡。②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不完善。③社会关注度不高。④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⑤未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1.3 统计学研究 使用SPSS12.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结果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根据对300位社区老人的实际生活现状和养老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再加上分析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的资料,可以得出老年人社区护理工作中最关键问题,就是社区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所占比例高达46%,42%,很明显比其他的问题要高,见表1。

3 讨 论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要重点考虑怎样预防疾病等因素,还要注意考虑怎样做到合理的防止诱发疾病的产生,社区护理人员应该要分析老年人出现身心疾病的具体相关因素,并且采取及时方法进行防治工作。老年人的社区护理工作现如今还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困难突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老年人社区护理资源日趋向城市集中,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关注,由此存在区域、城乡差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流,许多高龄老年人、患病老年人依然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劳动力。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和护理级水平的提高,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泛的。在实际护工作中,注意处理好预防与治疗的关系,拓宽护理服务业务范围,有利于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2]。

3.1 完善护理体系建设 从多个途径进行努力,建立和健全系统老年人社区的护理体系。抓住构建示范性社区护理机构的机会,做好不断健全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系[3]。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医疗的服务水平,要把社区护理加入到社区护理体系的工作中,有利于发挥护理人员的角色作用。在构建示范性社区护理机构的基础之上,一定做好制定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计划。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医护人员的升职、进行合理的收费等等,为全面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2 重视康复护理 伴随着学领域不断地拓宽,人们开始重视康复护理,老年人选择护理范围不断地扩大,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老年病的医院和社会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的使用功能朝着多元化、标准化发展,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选择适合的服务项目,享受全面的护理。老年康复保健工作主要内容有:一般常规性检查和医疗、基本的护理、养护服务,还有一些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等。

3.3 临终关怀 对临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保护患者尊严为主要目标,让临终患者能够安详和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之旅。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应该主要以社区为基础、以个人家庭为基本单位,做好和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3.4 加强培训 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加强老年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一批较高水平,具备专、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08):50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