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技术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创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5 17:13: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技术的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技术的创新

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 选题 交叉学科 技术伦理

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和早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尚未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完整体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那么科技活动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创新是科技活动三个部分的中间环节,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问题

1.严把创新活动的选题关,注重创新性。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中选题的重要意义。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人们可能提出形形、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选题是否得当关系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发展和价值,十分重要。贝尔纳曾着重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即要注重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大学生应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本着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社会需求性的原则精心选择创新课题。

2.创新活动应注重团队协作,结合自身优势,并加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承载各类知识和人才的“航空母舰”,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作用和结构都要明确要求、准确定位。其次,在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和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分层定位显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应找到自己的办学特色、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和优势[2]。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讲,大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构建以基础性学术研究和战略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3]。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讲,大学是多学科、多层次学生融合的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学科专业和自身优势必定各不相同,那么,在创新活动中,大学生学会整合资源,多学科学生结合,充分利用各自自身优势,成立科研小组,团队协作必定比独自作战要更加容易攻克难题,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活动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是否得当基础研究是前提,只有在实践中充分调研,对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探索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和寻求有发展意义的课题,并就其进行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的科学设计,进而使研究成果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重要评价标准。

3.明确科技创新目的,正确把握技术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科技犯罪等等许多负面价值,迫使人们追问,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德国技术伦理学家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一书中指出,要形成一种“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倡导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引领科学发展,更要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要敬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对大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科技创新活动既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同时还要符合自然规律;在实施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辨证关系,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以上的观点完全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今和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正确把握时代所提出的科学道德、技术伦理问题关系到能否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民,因此,正确把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道德维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我国,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高校管理部们、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9页.

第2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两点为宗旨。本文简单的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转贴于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成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01).

[2]李兴远,熊松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

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 创新精神 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其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沿袭其他学科的“黑板+粉笔”的教法,没有真正体现出计算机的现代化特征。重教不重自学,重灌输不重启发和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论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学生的好奇心理经常会导致其创新意识的萌发。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动手创造的兴趣。首先,巧设导语,激发创造兴趣。中学生好奇心强,爱动脑,爱动手。因此,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头使用一个巧妙的导语,往往会激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好奇和急不可耐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究竟为什么”“究竟是什么”的欲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发展创造能力。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自然流畅,大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其次,作品展示,诱发创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之前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比如在学习画图软件前,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们看到这些生动、形象、富有美感的作品,发出惊叹声,并跃跃欲试,渴望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了画图软件以后,可以让学生制作新年贺卡、生日贺卡等,教师适时组织作品展评,将选出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校园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受到鼓励,使其创造热情得以延续。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创造性思维

和谐的教育环境,优良的班风,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班貌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及创造能力得以有效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网络带来了信息的多元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这无形中使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教师应自觉地趋向于较为民主的教育模式,积极参与学生交流,体现出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共同在网络上查询资料,教师教给学生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任务驱使,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贯彻“任务驱使”的原则,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以锻炼,情境得以熏陶,能力得以形成。a.确定任务。设计任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水平,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将一节课的教学要点巧妙隐藏在任务中。b.独立探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去分析、理解,自己去探索,自主学习,获得新知,培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指点,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c.协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注意每组成员按高、中、低层次搭配,学生互帮互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小组和组员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协作学习的能力。d.任务评价。在任务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和体会,对于任务完成优秀的小组,教师应给予表扬,使之再接再厉;对于任务

成不佳的小组,教师帮助寻找原因,也应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以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信心迎头赶上。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学而言,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认识“画图”》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大屏幕展示精美的电脑绘画作品,配上音乐,使学生感觉到电脑绘画真漂亮、电脑真神奇,产生一种强烈想了解、学习电脑画画的愿望。而后我要求学生用已学习的知识启动“画图”程序,试着用“画图”的工具去画一幅自己心中的漂亮图画。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践,启发学生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我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应该改变角色,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们平等、民主、和谐地交流,用爱心和智慧点燃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的“火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5期

第4篇

北京景山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根据组内教师的特点,开设了“数字艺术家”的特色课程,课程包括CG电脑插画和Flas制作。课程的设立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如何设计电脑插画和电脑动画的实际问题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字艺术其核心是艺术设计,而所谓“数字”就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六分“艺术”四分“数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美学的延伸;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在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技法形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将美术课搬到了信息课上来讲,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思维方法和技术去创造,这样使数字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校初中和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CG电脑插画”或者“Flas制作”不同的课程内容。其中“CG电脑插画”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CG简单概述(2课时)

第二单元:光与影(2课时)

第三单元:色彩(4课时)

第四单元:卡通与创意(6课时)

第五单元:插画创作(6课时)

以“CG电脑插画”课程中“卡通猫的创作”教学为例,介绍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卡通猫的创作”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与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一年级的选修课程,选此课程的学生是在对课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的,通常在初中有一定手绘基础,对课程的兴趣较高。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原创以及卡通创作的一般过程;了解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掌握卡通猫创作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数位板和软件进行简单的卡通猫原创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渐进的学习过程,了解卡通猫的原创过程,从而了解卡通创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创作卡通形象的成就感;培养独立原创的习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教学环节一:导入――如何创作的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国内外原创卡通形象图片或视频。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但是中国的文化原创力仍然薄弱。究其原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力”指的是我们对原创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不够。

那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卡通形象的创作呢?今天,以“猫”为主题进行学习。教师展示本课标题:卡通猫的创作。

教学环节二:卡通创作的一般过程

【教师活动】

1. 什么是原创?原创是独立完成的创作;原创是模仿与抄袭的反义;原创是来自作者的灵感。

2. 创作卡通形象要经过以下过程:①了解原型(真实事物);②简化;③创作(变形,比例变化,错位,色彩变化,拟态等);④卡通形象成型。

(1)原创过程――了解原型

教师简单介绍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学生活动】了解猫的基本构造,利用教师提供的照片,学习猫的基本结构,画一些简单的草图。

(2)原创过程――简化

【教师活动】以猫的形象为例,比较和分析经典卡通作品中的猫都做了哪些简化和保留,夸张强调了哪些特点?

卡通形象的造型特点:卡通形象常常是在原型的基础上,通过简化,再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塑造其特有的性格、内涵与外在特征。夸张,通常可从表情、动作或者形体方面进行夸张表现,以达到突出形象个性和性格特征等效果。拟人,将动物、植物、器物等进行拟人化表现是卡通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法。

【学生活动】讨论比较,交流发言。

任务1:搜索10个关于猫的卡通形象。任务2:分析卡通形象,提炼出特点。任务3:尝试画出一只具有典型性格的猫的卡通形象。

(3)原创过程――创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卡通猫的创作。操作步骤:第一步,打开猫的图片。第二步,用液化工具对图片进行变形夸张。第三步,用简化的方法绘制猫的外形(包括四肢)。第四步,整理添加表情细节。第五步,添加颜色。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进行原创活动。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三:展示评价

【教师活动】展示并点评优秀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学生活动】学生简单介绍创作思路,感受创作卡通形象的成就感。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课后修改自己的原创作品。

教学环节四: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小结。

教学反思

卡通动画创作的难点是:理解何为原创。是不是模仿日本漫画风格,画画小美女小帅哥就算原创?如果不能给创作界定范围,学生又何以学习创作?原创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一个相对科学的步骤和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

教师首先必须促使学生了解原创的意义和步骤,使其明白原创如何回归原点。通过认识、模仿、掌握、变化的过程去科学创造。我们选定了动物的案例,也是刻意为之。因为目前学生画画日本漫画之风盛行,但日本漫画中动物造型相对较少,对学生而言“先入为主”的情况较弱,利于创造。倘若选人,则很容易陷入老路。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认识猫科动物的基本结构,然后不断地、反复地绘画,理解其构造和形体。最后再结合PhotoShop软件的变形功能去激发灵感,产生原创作品。

第5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64-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给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数控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项目就是在借鉴国内外数控技术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和继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控技术教学现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数控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针对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身特点,研究数控技术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我校和我国数控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

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分专业背景因材施教,课程配置可参考表1: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课以数控加工信息流为主线进行教学,主要讲授: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数控插补和刀补原理、计算机数控装置、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数控机床位置检测装置等。对机制、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等偏机械类专业侧重于前五项;对机电工程专业机械内容和电子内容同样重要,各占用20学时。实验课在所设6个项目中选做3项,加工中心综合加工实验和数控插补设计综合实验分别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课分专业设置,机制、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机电工程各专业进行4周的工程基础训练,其中有数控加工技术的初步认识训练,包括XY数控平台的训练以及数控车的训练,数控雕刻机、线切割加工和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演示,让学生对数控加工有初步的认识;机制专业学生在三年级进行2周的现代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是CAD/CAM/CNC的综合训练,主要实践各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自动编程、各类机床的操作方法,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实践平台可进行创新项目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与自学两种方式进行,编程指令以FAUNC系统为主进行,辅以介绍SIEMENS数控系统,对机制、车辆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数控伺服系统等章节仅作原理性介绍,不局限某些教材作过多的硬件电路介绍。受学时所限,故障诊断及维护仅介绍基本理论与方法,详细内容以安排学生自学,然后集中答疑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强化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启迪创新意识。现代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灵活采用相关方法自主进行;对学生按任务性质分组,实行一人一题方式。教学过程中根据当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点讲述目前大中型企业普遍应用的现代数控技术,并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一)教学方法

课程组根据本科教育的特点和我校资源现况,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

1.讲练结合教学:将教、学、练融为一体,适于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而在传统教学中较难进行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后,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如在讲解数控编程指令时,介绍完一类编程指令后,就给出相应图纸,由学生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由教师检验是否正确。这种即学即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师生互动教学:教师授课中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可进行讨论或争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从中领会教师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在讲解刀具补偿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使刀位点沿工件轮廓正确运动的两种方式,并展开讨论,从而说明刀具补偿功能的作用。

3.案例剖析教学:数控加工的零件是千差万别的,通过介绍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介绍数控车床编程加工时,我们仅剖析一个典型的加工案例,学生便能做到对同类零件加工的触类旁通。

4.现场实物教学:数控技术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数控机床坐标系、对刀、换刀等,可把教学地点选到数控实训中心,面对具体的数控机床进行讲解或操作。这样有利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辅以传统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全新的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许多内容如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孔加工的数控编程等复杂抽象,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课程组开发制作出CAI课件、二维、三维模拟动画和数控加工操作视频。教师在讲授数控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就可播放视频,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更加结合紧密,这不仅使数控技术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使理论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软件仿真教学:学生编程操作的困难大多数由于工艺不清楚,我们利用斯沃、VUNC数控加工仿真教学软件,采用实验和课堂演示的方式,把复杂的加工过程仿真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代码的涵义和数控工艺。

3.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精品课程网和本科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网络教学。数控技术课程网上资源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西门子和法拉克系统的各类技术手册等,已在我校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学生可自由下载学习。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可及时回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课程组与这些网络教学环境动态联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良好的实验、实训基地,对高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于2005年建成了具有先进制造装备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是本科生工程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可进行分布式数控加工与实训教学。工程训练中心可以配合数控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数控设备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编制加工程序和操作机床,使学生对数控机床的学习由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再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数控技术。实践教学的实施是按照前面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进行的。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陕西省数字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控加工创意大赛等,组建科技创新小组,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数字化设备、机器人等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制作,近年来10余项项目获得了国家和陕西省的奖励,这些实践环节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国家大力推动的关键领域。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数控技术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适应高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课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创新

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成果十分显著,但是由于课本内容的不断更改,这种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很难承担起教育的重任。怎样才能够在满足教材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方式更改原有教学方式,是处于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

1.树立现代教育观

在目前所使用的新课程课本中,已然将学生放在教学环节最主要的位置上,整个教学环节主体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简而言之,在教师讲授知识时,学生已经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接收情况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所以,教师首先需要在观念上学会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教育的根本。

2.树立新型师生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已经不再是教育中的主导者了,尤其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放下姿态,学会与学生平等交流,将教学当作教师与学生互相合作的一个过程。只有教师能够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知识。

二、教师备课时的创新

新课程数学教学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转变学生和教师在教育行为上的认知,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然无法培养出在未来能够全方面应对社会事物的人才。不仅要在思想上改变教育,而且在教育手段上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在方法上,可以用提问法、发现法等较为适合高中学生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在教师准备资料时,要合理地利用教材而并非一味地依靠教材,一般来说,延续几年的教材很难真正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快速地解决问题。例如,新课本中的例题解法,通过例题坐标系,求圆的方程:x2+(y+1015)2

=14.52。实践题为:中国著名桥梁赵州桥因拱形原理屹立1400余年而不倒,其跨度为3714米,桥梁圆拱最高点为712米,求其圆拱方程。由于是例题,所以该问题在课本中已有参考答案:x2+(y+27.88)2

=27.882(-7.2≤y≤0)。首先需要强调两个问题:(1)该答案在正常计算结果中是正确的,但是根据课本中所出示的坐标系,其圆拱应为x2+(y+20.68)2=27.882。在参考答案中只出示一种方程,并未与前者相联系或作出相关说明,此举明显欠妥。(2)该问题过于直白,并且参考其他因素,若将赵州桥的圆拱以圆的方程解决问题,应设置相关的条件限制,如果该题中仅是要求学生计算圆拱,就应该加上附加限制-7.2≤y≤0。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探索

1.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为人类具有思维,所以才能够不断地改变世界。思维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学生只有拥有了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够不断接受、理解和运用知识。

2.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并非注定是枯燥乏味的,只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方式过于集中地灌输知识,才让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沉闷。由于高中生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思维模式,同时不同的基础也决定着高中教学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需要深刻地了解学生,为其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这才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方式。

四、评价体系创新

评价对于教育而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同的评价决定着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目前所实行的评价方式是以新课程课本为基础而建立的,传统评价并未在课本上对此进行相应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应对棘手问题时总会手足无措。而新课程中所包含的评价方式对于目前而言已经较为全面,使教师的评价不再仅仅依靠课下作业而进行。

教师的评价手段种类较多,如课堂问题的探讨、探索研究等。高中教学时常使用的方式便是激励评价,在学生获得一定成果时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自豪感,从而使其踏入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这也是教师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方式。在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上也有了很多内容的增加,如传统评价关注于学生考试成绩到目前的课程创新性设置等,在一定程度上公正了教师的评价标准。

总而言之,中国教育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育的一线工作者要在大浪潮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位置,提高思想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还需要合理利用资源,为学生塑造良好、健康的学习气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黄福宇.感悟新课程,让新理念走进高中数学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1).

第7篇

一、重视课堂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新知讲授的明白、生动,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大量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但是在巩固练习环节,却没有投入太多精力,认为只要让学生做完课本中的练习就是巩固了所学知识。殊不知,这样的课堂练习环节既索然无味,也无法达到“巩固提升”的教学意图。同时,单一的练习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疲劳感。对于低年级学生,一节课40分钟,但是他的有效注意力时间只有10~15分钟。当课堂进入练习环节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如果没有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课堂练习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后半节数学课的课堂效果将十分不理想。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把“教”和“练”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去思考去琢磨。

二、明确练习设计目的,创新练习设计的趣味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前,应该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教材上每一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和目的。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看似浅显,但其背后蕴含着大量数学思想,而课堂练习恰恰是渗透这些数学思想的最佳渠道。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就蕴含着抽象思想、符号思想、模型思想,推理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和统计思想等。所以教师应认真研读,体会每一道练习题背后的设计意图,同时注重本课和本单元其他课程、其他单元课程、其他年级课程的上下关联,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三、课堂练习设计要注重全面性,做到“生生兼顾”

第8篇

《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教育要求学生要独立,自由,大胆,主动,这就需要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出现──民主平等。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要求,才能让学生大胆地想象,从而点着智慧的火花,产生出创新成果。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

一、转变观念,进行开放式教学

提倡开放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事先了解老师的教学意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自主地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局面,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一块属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自由自在的学习。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可安排学生先自学,具体要求如下:(1)举例像哪些数叫整数?举例像哪些数叫分数?举例像哪些数叫小数?(2)1分米=( )米 、3分米=( )米、9分米=( )米、1米2分米=( )米; (3)2角=( )元、6角=( )元、1元2角=( )元 、3元6角=( )元。(4)读出下面的小数,并注意怎样写0。5、0。8、1。7、2。8、10。9,然后根据学生的自学程度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转变角色,让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在学习整数三位数乘法时,由于有两位数乘法作基础,我于是假装什么也不懂,要求全班同学帮帮老师,全班顿时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想表现他们的过人之处,直到最后,他们还保持着较高热情。这节课之所以能吸引住学生,是因为他们在这节课中思想不受制约,可以尽情地表现自我。在这样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里,他们已把学习主动权牢牢地抓住,并显示出自己的学习能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尽情地投入,并且为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的某种实现需要而提供了一定表述空间,从而让每一个的想法都在情境中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深深地吸引学生,使学生走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路子,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因而在课堂上情境教学是开动学生脑筋,促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创新的一把金钥匙。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要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一组长和底, 宽和高以及面积都相等的长方行和平行四边形, 就可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去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从而创造性的推测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继而再去验证它。通过猜,可让学生获得思考的空间,从而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其次,是重视小组讨论。尤其是“议”,其实议体现一种平等,是不同意见在同一时间里平等交换,最后达到共识。因而在这里,创新更有“市场”。议在课堂中的使用,意义绝不止一个个体的单独创新,它是集体创新意识的体现。它可以通过多个个体的不同的创新解决同一个问题。如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通过讨论本题的解法,出现的方法如下:6俊#浚俊?2、5俊>烤鼓募钢至惺胶侠砟兀咳醚约悍⒈砑猓鲜υ虬镏芙岢鲎詈蟮恼芳猓庋挂榈慕峁纬赏骋唬眉逯腔弁瓿捎τ锰獾慕萄А

杨振宁教授在给科技大少年班的学生讲话中说:“你们要想成为一流人才,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又有人说:“一个问题提出往往比一个问题解决更重要。”我想大约提出问题是一个新的开始,而解决问题是一个新的结束。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问常是教师讲课的专利,教师常问学生对不对,为什么,怎么样等,而从不让学生向自己问这些问题。当然,对于学生的提问要作适当的引导和要求,既要便于学生提问,又要让学生问得中肯,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活用“评价”的方式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创新,因为“新”所以它并不成熟。它的出现需要小心的引导、培育和发现,而经不起埋没和催残。要制定一种新的评估方案去适应和发现它,这种方案应蕴含巨大空间促进学生的创新,主要建议如下:

形式上改进百分制。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努力向一百分前进,应让他们努力超过一百分。当然在这里没有最高分,只有根据创新程度进行逐项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