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5 17:13: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学常见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基本概念是基础,是其他理论、方法论展开的重要根基。本文围绕地理学课程中的三大概念,即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区位概念及区域概念进行辨析,旨在明晰概念内涵。
1 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这一定义明确了当今国内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两大模块,与过去的相关教材相比具有鲜明地理学特色并体现地理学科研究优势。教材中明显将经济活动空间问题研究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并重为经济地理学两大研究对象。作者认为经济地理学擅长研究的领域自然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由于地理学向来擅长研究的领域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因此对于后者大家普遍认可并容易接受。其原因为地理学的根基是区域性与综合性,对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来说,综合性不必费笔墨,人地关系系统包括诸多要素的综合,自然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地理学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区域内部的一致性及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而区域差异性主要由地球的圆形形态与太阳的位置关系及地球自身的地质演化历史所决定。其中,地球圆形形态与太阳的位置关系这一基础物理条件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布产生区域差异,即维度地带性规律。热量分布差异带来诸多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植被、土壤)的空间差异,而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是地理学区域性特点的根基。地球自身的地质演化带来当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以及海陆分异状态,而上述差异又进一步影响水热分布状态,进而影响“区域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基础是“地”,即人地关系协调的关键是地理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讲,人文地理学科的基础亦是自然地理学科,这是由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所决定的。
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研究这一领域若将其独立与人地关系之外进行研究,就不是地理学所擅长的,而传统经济学比较擅长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其原因有:(1)经典区位理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均为经济学家或受到经济学思维的地理学家所创。(2)上述有关区位经典理论虽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问题,但关注的核心问题为经济活动的空间成本或空间支出问题,而成本与收益问题显然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3)目前区域经济学诸多著作中介绍经典区位理论的情形常见,由此看来区位论对经济学和地理学都非常重要,两种学科均将其视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或基础理论之一。若地理学将经济的空间问题与本学科擅长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相融合可能有助于本学科更好地发展。
本文认为,经济地理学应将研究对象中的人地关系概念进一步强化,而空间问题的研究需要以人地关系研究为前提即在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或区位)问题研究中,首先以人地关系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研究为基础,便能更好地发挥地理学在空间问题研究上的特色与优势。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此处简单举一例:如以某区域城镇体系空间优化为例,从单一的经济学视角分析,城镇体系的空间规划,无一例外都是按照严格的假设条件,遵循中心地体系(或其他经济学理论模式)即可。因为在仅考虑少数经济学因素(成本―效益等)的情况下,地理环境因素(综合性和区域性)的作用或影响不能够充分体现,而现实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应首先考虑地理环境,考虑人地关系的协调性。原因是,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基础,而成本―效益等诸多经济因素是人类在保证生存基础之后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在地理学教材中应将学科研究对象描述为人地关系(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及人地关系协调基础上的区位、空间组织等问题更为合理。
2 关于经济活动区位概念的探讨
地理学众多教材将经济活动区位定义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这一定义范围较广,年轻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其内涵。本文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有两大核心内涵,一是相对位置的内涵,即“此经济活动”与“彼经济活动”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此经济活动”的区位的“好坏”或“优劣”,而教材所定义的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一词,不能很好地体现经济活动本身的相对位置的内涵。二是须从某一视角去看待区位这一概念。例如在比较两种地理事物的区位中“谁优谁劣”,须从同一视角进行比较才具有可比性。如,北京和二连浩特的区位“谁更优”的问题,中国和蒙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这一视角看问题,那必然是后者的区位优势显著。但从国家层面去比较区位优势,显然前者具有绝对优势。我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什么与什么比较起来,哪一个更具区位优势”等表述,这样的表述显然忽略了两种事物的比较必须在某一个统一视角下进行才有意义这一基本常识。本文认为,经济活动区位更为容易掌握的概念表述应为,“某统一视角下,经济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
3 关于区域概念的探讨
区域概念在诸多领域中无统一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政治学认为行政界线既是区域边界;区域经济学认为统一经济特征的区域即为其边界;地理学认为区域是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本文主要探讨地理学对于区域的理解或者表述。地理学对于区域的上述定义与区位定义同样,其内涵较为宽泛,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的本科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定义表述中的“一定范围”一词,其所指范围宽泛,如,“一定范围”从小到社区,大到全球的理解均可,因此不易在学生头脑中植入清晰的空间概念,易出现歧义。由于地理学的两大根基之一的“区域性”是在自然区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自然地理属性。即使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也应强调区域的自然地理属性。因此本文更倾向于将区域定义为,某一标准下,具有内部一致性,外部差异性的地理单元。其中,“某一标准”一词是为区分不同学科(或不同研究视角)对区域的不同认识(或表述)。例如,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区仅仅是从文化这一视角划分区域的,而经济区仅仅是根据经济类指标对区域进行划分的。因此“区域”在一定标准下才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在一定标准下区域内部必然具有一致性,对外必然产生差异性。
关键词:经济学导论;问题导向;能力主导;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61-02
经济学导论既是经济学科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一门针对非经管大类开设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我们从分析W生学习状况出发,针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上进行了课程改革尝试,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有用性。
一、学情诊断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知识结构、前期积累,甚至学习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满足不同梯度学生的学习要求,使得课程内容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及个人成长,就需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诊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学习目标功利化。经济学是一门显学,其研究范畴已涉及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有“经济学帝国主义”之说。有的学生认为,因为其他同学都在学经济学,所以自己也跟风来选。加之目前经济、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在部分学生中甚至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就业,学了经济学能够找一个好工作甚至可以挣大钱。学习目标存在偏差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对通识教育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一方面,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部分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在25学分左右,个别学生的学期平均修读学分甚至超过了28学分,学生的课业负担普遍较重。另一方面,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学好专业课,通识课程的内容仅需要了解即可。由于学生在通识教育课程上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导致了学生在通识课程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3.修读专业不同,知识背景多元化。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经济学导论的学生专业构成丰富,知识积累水平不同。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担忧不同。人文社科背景的学生往往担心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涉及大量数学与计算的内容,担心自己的工具学科知识不够扎实;而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则担心经济学的内容是否需要大量识记与背诵。从另一角度看,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讨论也更能产生新思维。例如,学物理的学生会提出如何从实验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而学法律的学生会思考经济学与法学的联系。
学情分析表明,为了解决选课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难度,有效设计教学环节与教学进度。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设定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甚至功利化的问题,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仅仅围绕课程的时代性和有用性展开,力图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的设定充分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以及今后的工作需要展开,分为三个维度:(1)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理论,以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2)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使得学生能够理解“稀缺性”,进行权衡取舍。(3)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各种信息中去伪存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第一堂课对课程的介绍中,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概括为通过学习本课程,应当具备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修身齐家的能力,明辨是非的专业态度。
三、以内容广度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安排
围绕经济学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投入时间、精力有限的问题。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综合考虑知识点的重要性、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学习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案例的趣味性。
从教学内容的板块上看,主要分为微观经济学部分和宏观经济学部分两大板块。在微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供求理论、弹性分析、消费理论、企业行为、市场与福利共5章内容。其中,供求理论是本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要求学生理解供求规律、价格机制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弹性分析重在要求学生运用弹性的知识分析、解释经济现象;消费理论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重要理论;企业行为的内容较为抽象,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与特点,掌握企业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的区别;市场与福利则帮助学生认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宏观经济学板块中,安排了宏观经济运行概览、国际贸易基础、货币银行基础三章的内容。在宏观经济运行概览中,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掌握GDP、GNI、CPI、失业率等核心概念,纠正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从经济史、社会发展史的大视角来理解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要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密切联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贸易基础中,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以及汇率的基本知识。在货币银行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货币的特点,流动性与货币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与货币乘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中各部门的联系。
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看主要分为知识点、图形、案例、热点问题四大类。在知识点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掌握内容的准确性,通过课程的学习,重点厘清容易被误解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例如,强调GDP指标的地域概念、流量概念、生产概念,区分失业者与非劳动力等。在图形的教学中,强调定量分析的工具作用,例如要求学生作图分析在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价格管制带来的不同影响。在案例教学中,强调教学案例的生活化,例如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价格歧视的现象。在热点问题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根据一周内发生的大事件,或者颁布的最新经济政策,又或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及时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择基础性、工具性、代表性的问题讲解。由于学生普遍存在对通识教育课程投入时间不够的问题,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减少学生的课后负担。从这两点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了大量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1)比较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为了区分相近的知识点,让学生充分理解两个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避免记忆混淆,如:GDP平减指数和消费者价格指数有何不同?(2)“反常”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甄别人们在学习经济学以前容易误解的问题,例如:充分就业水平下是否仍会有失业存在?(3)实践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将知识点融入到日常生活实践中,例如:全职太太算不算失业人口?(4)拓展类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深入思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四、以案例为特色的教学环节设计
在教学环节上,充分开展了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案例教学。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教学 应用 经济基础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授课的单一模式,通过课堂案例的应用,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由于经济学的原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使经济学的教学更通俗易懂,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原理并对其加以应用。本文通过简述案例教学法的概念,进而论述了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优势,并指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法又称范例教学法,就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原理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1870年前后,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法学教育中,开启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先河。但是这种案例教学法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案例教学在我国的推广实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它对促进我国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案例教学法的优势。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案例教学法则有别于传统教学法,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互动性。在案例教学中,所选的案例一般都来自生活中,是学生熟悉或了解的,因此,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通过对案例的课前精心挑选、课堂上陈述和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积极地投入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通过对课本上基本原理或理论的运用,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观点,同时也加深了对该原理或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极为紧密,本身就具备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条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了较多的使用。 因此,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即有需要,也有必要采取案例教学法,以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应用案例的类型。通常根据教学环节,可以将所应用的案例分为三种:
(1)引导案例。一般选取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经济案例为主,此类案例的应用重在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某个经济学原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案例:水对生命来说非常重要,但为什么水要比钻石便宜? 这个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知道,但是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时学生却感到有些困难。这就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经济学基础》中消费者需求理论的欲望和激情,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更佳的效果。
(2)讨论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以教师引导为辅,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和讨论能力。课堂讨论案例应选用一些与内容相关、难易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经济学案例。例如,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基础》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讲解时本人给学生们讲了经济学中“女子选夫”故事,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明白了机会成本这一重要概念。另外,我又让学生思考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学生马上兴趣盎然地讨论起来。这样,让学生明白概念的同时,还能够应用它去解释其他类似的经济学现象。
(3)课外思考案例。此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为作用。给学生布置一些适当的课外思考案例,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有关市场失灵有关章节的知识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自己搜寻有关市场失灵的案例,有些学生讲到身边常见的公共设施无人爱惜的案例。
2.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事项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迥异的并且有诸多优点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功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课前精心选择案例。要想在课堂上成功的使用案例教学法,课前对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把握住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难易性等原则。
(2)课堂周密安排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案例的积极性并掌控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自由讨论部分,也是其与传统教学法最本质的区别之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与思考中来。讨论可以自由展开,但也不能漫无边际地讨论到其他问题上去,要注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3)课后及时进行反思。案例的选择是否合理;教师的组织是否到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案例分析是否深刻;讨论氛围是否和谐;评价是否科学合理;创新、不足之处何在等等。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和总结性的属性,有助于教学经验的理论化。
三、结论
总之,案例教学法以其科学的理念、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独特的教学效果为经济学基础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在《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采取了案例教学法之后,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现实经济事件背后的经济含义。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与质变。由此可见,在经济学教学中,应给予案例教学充分的重视与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卢华丽.浅议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9,(8).
【关键词】经济类节目 经济学术语 通俗易懂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经济类节目应该是广播媒体打造的重点。但是长期以来,经济节目中相关内容的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原因一方面是内容太过专业化、书面化,语言表达枯燥无味等,另一方面是广播作为以声音为介质的媒体,“转瞬即逝”的特点导致对推理、数字一类内容清晰的传播受到局限。而要克服这些缺陷,从通俗易懂的讲解“经济学术语”入手便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
一、主持人要有新闻敏感性,对经济学名词进行及时诠释和解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当前经济背景下一系列经济学名词不断引起大家的关注:2011年全年一路上涨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此产生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同时又有“通货膨胀”导致“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区别;还有这两年我国频繁使用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存款准备金”等等。这些看上去是一些专业经济学名词,似乎跟我们普通百姓距离很远,但其实却和每个人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经济节目的主持人则应该敏锐的捕捉这些经济新闻,同时及时对这些专业经济学知识和名词进行解读和介绍,从而帮助听众更好地了解这些经济新闻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011年第二季度之后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CPI呈现出不断攀升态势,我们便在理财节目——《理财柜台》里及时进行解读,具体包括: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个什么概念?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如何判断它的数值高低?高或低的数值又会对我们的整体经济和实际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等等通过深入浅出地介绍,让大家对当前的经济生活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主持人如何更加深入浅出地介绍经济知识,从而使专业知识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听众认知和接受
经济广播的专业频率定位要求其节目有专业精神和水准,但是广播又是大众传媒,是为广大听众服务的,传播的内容必须通俗易懂,所以内容要尽可能让外行也能听懂,这就得将“专业”的经济知识“通俗化”。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因此,主持人在主持经济节目时,对专业经济名词、术语必须做好“翻译”工作,使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来弥补跨行业带来的理解上障碍。
2011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3.5%。我国的“负利率”已持续近17个月,老百姓的资产价值正随着物价上涨而相对贬值。当时我们在节目中首先完整介绍了“负利率”这个概念,紧接着又对“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进一步进行解读,因为经济领域的报道和介绍不可避免用到一些专业概念和数字,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新出现的词汇和数字进行形象化的解释说明。
在节目中我举例说的是:“老张和老李两个人都想买头牛,牛的价格假设是1万1千元,但是两人手里都只有1万元,显然不够!而这时又假设银行的年利率是10%。这时,如果两人将钱都存在银行,一年之后利息加本金正好1万1千元,刚好能买头牛。但是老张和老李的做法不同,老张就是按照刚才思路将1万元存进银行,而老李却和银行签的是合同,合同约定的是把钱存进银行不计算利息,一年之后银行给老李一头牛。表面上区别不大,都是一年后1万1千块钱买头牛。但是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一年之后牛涨价了!价格是:1万2千了!很显然老张虽然存了一年有1万1千元但还是买不到牛,但是老李却因为和银行签的合同约定所以得到了牛!
为什么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分:老张得到的1千元是10% 的“名义利率”,实际资产并没有升值到10%,1万元存在银行利率是10%,但物价上涨也达到10%,实际利率等于没有。但老李用购买实物的方式抵消了通货膨胀,实际利率就是10%,所以“名义利率”不是投资者可以获得的真实收益,而是与货币实际购买力和通货膨胀有关,由此得出:“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才是真正的“实际利率”,这也就是为什么2011年在“通货膨胀率”高的经济背景下很多朋友的钱如果存在银行实际上是“负利率”,也就是所谓的钱“缩水”了!
以上的经济学专业术语通过形象的例子和比喻进行巧妙解释使得经济概念更加生动、形象,语言更加通俗化,更贴近受众。既体现了“专业化”又照顾了“大众化”。
三、主持人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如何增强可听性和趣味性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个人理财和家庭理财中会遇到很多专业名词,如:家庭资产负债率、流动性比率、每月还贷比等等。主持人在介绍这些专业名词时除了通俗易懂,更可以用“角色”化的形象来进行饰演,通过自我讲述或对话的方式在一个场景中进行介绍。
2011年“货币基金”是基金种类中唯一获得正收益的品种,我们在给大家介绍这个基金类型时把“货币基金”设定成一个卡通形象,在稿件文字的写作编辑上体现卡通人物的思维和表述特点,实际播讲过程中也是以卡通人物的口吻,两者相结合后播出的效果就是一个灵动可爱的卡通人物向听众进行自我介绍,活灵活现地让人们认识和了解“货币基金”。
[关键词]经济生活;概念;关系;知识体系;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055-01
在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生涯中,笔者发现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这本教材最难教,也最难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经济生活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学好经济生活显得很关键。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了学好经济生活要注意的问题,现概括如下。
一、区分经济学中的各种概念
经济生活中有很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混淆,在考试过程中容易出错。比如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格,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替代品和互补品,从众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票和债券,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引进来”和“走出去”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些概念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再结合具体的题例加以讲解,以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
二、弄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经济生活中各种概念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是正相关,有的是负相关,有的是无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在考试的过程中会错误百出。现将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关系总结如下。
1.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更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质量好的商品价格不一定高,物美也可以价廉。
2.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4.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5.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6.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会减少。反之,会增加。(价格影响需求,价格与需求成反比。)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企业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反之,会减少供给。(价格影响供给,价格与供给成正比。)
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供不应求,价格会上涨。(需求影响价格,需求与价格成正比。)
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供给影响价格,供给与价格成反比。)
7.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不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进口,有利于出国留学、旅游,有利于对外投资。反之,人民币贬值不利于进口,出国留学、旅游,对外投资;有利于出口,吸引外资。
8.人民币升值,国内商品价格下降;人民币贬值,国内商品价格上涨。
三、构建经济生活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教材的目录,熟记单元标题、课题乃至框题,学会根据目录回忆教材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近几年的高考及各种模拟考试中,很多试题直接用单元标题、课题、框题作为考试范围,有很多学生因为不熟悉教材目录,而出现漏答、错答,甚至答非所问的现象。
其次,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么粗枝大叶随便把书翻一遍,看完一点效果都没有;要么从头到尾把书背一遍,背得很累、很痛苦,效果却不好。榇耍笔者要求学生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之后,自己总结,画出该单元的知识网络构建图,然后按照网络构建图去回忆课本的内容,这样做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很多。
宝拉和珍妮联手采访了上千对夫妻,深入分析造成婚姻成败的原因,并合著《夫妻经济学:用经济学来掌握爱情、婚姻和脏盘子》一书。书中说,婚姻是两个合伙人就有限的资源组成的商业和经济同盟,需要精打细算让这项商业活动获得成功。经济学主要用来阻止社会资源要素,促进合理分工,协调供需平衡,而在婚姻中,经济学也能协调两个人的“联盟”。
人们听到这个书名时,第一反应常是:太不浪漫了吧?可以这么说。但洗碗、洗衣服、换尿布、付账单、还房贷、双方家庭相处、抢电视遥控器、反复争吵、养宠物狗、开家长会以及婚姻生活中无数鸡毛蒜皮的事情算浪漫吗?
两个人相爱,决定要共度一生,但婚姻中的琐事却很难让人浪漫起来。宝拉和珍妮在书中探讨了典型的配偶关系问题:一旦热恋阶段过去,繁重家务及孩子接踵而来。
宝拉表示:我们告诉出版商,这是男人会阅读的唯一一本讨论婚姻关系的书籍。通常,女人喜欢购买婚姻关系书籍,而男人则购买生意书。
经济学可以让夫妻性生活更和谐吗?如何激励对方洗脏盘子?这些正是宝拉要用具体事例来告诉你的。
霍华德是个脾气火爆的律师。回到家之后,他还是神经紧张,看到车道上挡着自行车或地板上有玩具就会勃然大怒。他的坏脾气必须改变,于是他和同为律师的妻子珍妮想方设法控制他的怒火。每次快发火时,从1数到20不起作用,深呼吸也不管用。绝望之下,他们创造了一个被珍妮称为“红旗”的游戏。每次霍华德发脾气就得到一面小红旗,“如果他连续三天没有得到小红旗,我就和他。”珍妮说。
虽然这游戏很简单,但是很成功。他们的家庭恢复了和平,两人的性生活重燃激情。这是经济学上典型的权衡概念。人们对奖励会有所反应,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深知这一点。
婚姻中还会用到博弈的理论。麦克新婚不久,他让妻子英格丽洗衣服,倒猫砂,制定周末计划。麦克的行为在经济学上可以称为“搭便车”。慢慢的,麦克习惯性地白吃白喝。面对这种情况,英格丽有计划地让麦克意识到危机。有一次,她自己一人出行,留下麦克待在家里。一个星期里,没人洗衣服,麦克也就没有干净内衣和袜子穿,于是,麦克慢慢也开始承担起一些家务了。
婚姻中的比较优势
提前规划,从以往经验中汲取教训,从配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些都是从博弈论(一种研究竞争环境下各方行为方式的理论)中直接拿过来的策略。事实上,如果你能像一位博弈理论家一样思考,就会发现婚姻其实就是两个人重复博弈的游戏。在双方都参与的条件下,每一方都想得到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困扰家庭生活的难题之一是劳动分工,比如谁该修剪草坪,谁该洗盘子。一堆夫妇总是坚持要将家务对半分,他们斤斤计较,争吵不休。坚持所谓的“公平”分派,结果显得过于平均主义。
你可能觉得主动承担洗碗的义务是夫妻分工的倒退,但是《婚姻经济学》建议:主动洗碗,因为你可能洗得更好、更快,别让你的另一半把碗撂在餐桌上一晚上。也许你认为结婚后家务应该对半分,但如果你跟现在全球众多夫妻一样持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态度,那么当家务分配进入六比四的分配区间时,争吵就会发生,甚至更糟。
最好建立一个制度,让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家务。这种制度依据的是经济学中“比较优势”概念。比较优势是自由贸易产生的基础,而婚姻不正是两个交易伙伴形成的一种联合吗?
因此,如果你真的更擅长洗碗而不是给另一半的父母和亲戚打电话寒暄,那就主动承担洗碗的任务好了。你洗碗所花的时间要比他少,而他更擅长跟母亲聊会天,沟通感情,这就意味着从整体来看你们俩可以节省不少时间,而你们可以利用省下的时间做点有趣的事,比如过夫妻生活。
根据比较优势的概念,两位作者发现,如果夫妻俩一人专门收拾屋子,而另一个则只负责洗碗,同以前比较,夫妻俩一个星期可以节省出额外2小时休闲时间。
婚姻中的道德风险
常见的婚姻问题还会面临道德困境,人们常常会因为婚姻稳固而变得游手好闲,不思进取。最突出的表现是已婚者比单身人士更少锻炼身体。在宝拉和珍妮调查过的夫妻中,有56%的人说他们结婚后体重增加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工作太忙,带孩子太累,懒得从沙发上起来,等等。
然而,真正的原因在于一种道德冒险:即当不用承担后果时,人们倾向于冒更大的险,做更不负责任的事。正是道德冒险让美国最大的一些金融公司把赌注押在次级贷款上――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崩盘,美国政府会来救他们的。
同样,既然已经找到了另一半,而且政府还发给一张结婚证明,那为什么还要健身和减肥?苏西结婚后,一个单身朋友说她很幸运,不用去健身房了,因为她已不再“处于求偶状态”。
对此,《婚姻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振作起来,挑战自己的懒惰心理,试着把结婚后长出来的肉减掉。不过,即使在瘦身期间,也不要整天穿着运动裤在屋子里转悠。
在宝拉和珍妮的调查中,发现婚后夫妻间的性生活次数减少了。对此,《婚姻经济学》中说:“并不是要规定每周必须做多少次,但我们的建议是每周三次,但这并不是对每个家庭都适用。”在问卷调查中,为什么不与配偶过性生活,排在第一个的回答是太累了,第二个原因是太忙了。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正是稀缺资源。不错,生活确实很累,一天醒着的时间是有限的,需要上班,需要照顾孩子,性就是最后要考虑的事情了。
那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
用经济学的说法就是降低成本,鼓励需求。让性生活变得简单、快速和有趣。在一天就要结束的时候,工作已经做完,吃完饭,哄孩子入睡之后,确实可能累得只想睡觉了。也许在吃饭之前,或者应该制定计划,这样的计划也许不浪漫,却可以以浪漫结束。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婚姻是不是让浪漫无处容身了?
浪漫骑士是谋略,认为夫妻之间不需要动心机是非常愚蠢的想法。如果你的朋友邀请你周末出去玩,不能带家属,而你很想去,你会很自然地开始考虑,怎样在最不容易引起配偶不满的情况下成功出行:你能给配偶做些什么作为回报,怎么跟另一半提起这件事,以及在讨论这件事的过程中,该准备些什么东西来顺顺对方的心。谋略是浪漫的,因为它意味着你为对方着想。
一、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财政学,也称公共部门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的作用。财政学具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一般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的特征,但在传统财政学教学偏重于定性和规范分析,容易忽视定量与实证分析,这就使财政学看似是纯粹深奥的理论,偏重宏观,有“大而空”的感觉,缺乏生动形象和可操作性。因此,为达到成功教学的目的,在财政学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在听课时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通常是一知半解,到考试时临阵磨枪、死记硬背,应付完考试就将学过的内容就忘得差不多了,这对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不利。案例教学法则可以避免这一缺陷,通过引入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财政案例,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形象地展示,有助于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另一方面,由于案例取材于实际经济生活,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虽然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其中,但通常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鼓励积极思考,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对案例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学生要积极参与讨论,学会与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学会在知识资源上的共享,学会倾听和包容。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增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的注意点
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的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的设计
设计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没有好的案例,教学就无法开展。选取和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具有典型意义而又常见的案例。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同时,案例应当具有真实性,应当是现实生活中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最好是有争议的事件。富有争议的案例一般是财政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术争议的热点,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
2.案例贴近生活,能够被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设计,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又可以体现相应的财政理论,符合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过于理想化的、脱离实际的例子可能会误导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选择案例时,既要避免杜撰案例,又要慎选外国案例。
3.案例应具有综合性,问题要体现多样性。这样才能尽可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同时要注意避免因案例过于丰富而干涉正常教学内容,出现喧宾夺主的状况。
(二)案例的使用
案例设计好以后,就要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使用。使用案例的方式包括课堂讲解式、课堂讨论式、课堂辩论式、专题讲座式等。使用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具体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需求等综合安排,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课时安排较少的章节,应以讲解式案例教学为主,教师可在讲解重点、难点知识时穿插案例,以使深奥知识简单化,但案例一定要简单明了、贴近学生生活,使其便于迅速理解;课时安排较充裕的章节则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式或辩论式案例教学,这一方式应在某一章节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采用。
(三)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理论教学法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和理论教学法各有所长,财政学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必要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工具,没有理论知识,学生就缺乏分析问题的理论工具;案例教学可以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没有案例教学,学生就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但两者相比,理论教学仍然是主体。财政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理论教学法为主来系统传授基础理论;案例教学法主要用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不能盲目扩大适用范围,更不能完全替论教学法。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这两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可以使学生系统掌握理论基础,又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深化知识;既可以避免课堂枯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能化被动动为主动,变填鸭式为启发式、互动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经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财政学教学中有适用的空间。但是,我们不可能在财政学教学的所有环节推广,更不能以案例教学法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课堂讲授,一定要处理好案例教学与系统的理论讲授之间的关系,绝不能为了追求一堂课的成功,为了满足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需要而以案例教学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更不能以视频教学案例的播放和观看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
参考文献:
[1]张军红.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11,(1):65-68.
[2]孙阿凡.关于《财政学》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时代经贸,2011,(7):199.
[3]念富强.论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关系[J].社科纵横,2011,(6):78-80.
>> 浅析“民工荒”原因与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并存现象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问题 民工荒与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 “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理论解释 浅析“民工荒”产生的原因 我国产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分析 浅析“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经济下行与民工荒现象何以并存 “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界定 “民工荒”现象与刘易斯拐点 “民工荒”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思路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民工荒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民工荒”出现原因及其对策浅析 “民工荒”凸现的矛盾与缓解之策 民工荒与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关系研究 “民工荒”现象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2).http:///gzdt/2012-02/22/content_2073982.htm.
③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2).http:///gzdt/2012-02/22/content_2073982.htm.
参考文献:
[1]庄健.“民工荒”意味着什么[N].上海证券报,2011.
[2]李刚,梁咏梅.“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会并存 [J].中国经贸导刊,2011.
[3]蔡.2009中国人口与劳动力问题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