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5 17:13: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阴道超声;输卵管通液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03-01
不孕的病因复杂,输卵管因素是不孕症的主要原因,约占女性不孕的1/3。输卵管通液术是诊断和治疗不孕的主要手段,方法方便、操作简单。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及诊断水平的提高,在超声下进行输卵管通液的检查已成为当今诊断输卵管有无梗阻的简便方法之一。我院于2008年与超声科联合开展经阴超声输卵管通液术,准确性较传统方法有很大提高,现将我院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来本院就诊不孕症患者126人,进行超声引导下输卵管通液,均为继发不孕的女性患者,年龄22~38岁,不孕年限为1~3年。受术者排除禁忌症,于月经干净3~7天进行,术前禁性生活。
1.2 方法
1.2.1 使用仪器:采用美国PHILIPS HD11XS 彩超诊断仪,硅胶双腔子宫造影管,LG3000型输卵管自动通液仪。
1.2.2 药物与操作:通液药物: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8万μ,地塞米松5mg;病人于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在阴道超声探头的动态监测下,首先检查子宫附件及盆腔情况,然后连接并启动通液仪开始通液,依次观察宫腔充盈度,宫颈管有无液体返流,输卵管腔内的液体回声及盆腔内液性暗区情况,并了解阻力大小。
2 结果
2.1 输卵管通畅度的判断标准[1]
2.1.1 输卵管通畅:向宫腔注入液体无阻力,无返流,超声检查宫腔无明显扩张,输卵管伞端有液体流出,子宫直肠陷窝可见液体量增多。
2.1.2 输卵管通而不畅:向宫腔注入液体有阻力,稍用力可将液体推入,有轻微返流现象,超声检查宫腔可见扩张,输卵管伞端有液体溢出缓慢,子宫直肠陷窝可见液体量略增多 ,病人有腹部胀痛感。
2.1.3 输卵阻塞:近端阻塞时,向宫腔注入液体阻力明显增大,最多可注入液体4~5ml,注入液体全部返流,超声检查宫腔明显扩张,输卵管伞端无液体流出,子宫直肠陷窝未见液体量增多,病人腹部胀痛难忍;伞端阻塞时,向宫腔注入液体呈渐进性阻力增大,超声可见随液体量的增加输卵管逐渐扩张,伞端未见液体流出,子宫直肠陷窝未见液体量增多,病人随着注液量的增加腹部胀痛程度增加;
2.2 病人的通液检查结果:双侧输卵管通畅26例,单侧输卵管通畅22例,通而不畅40例,输卵管阻塞38例。
3 讨论
3.1 不孕的病因复杂,而继发不孕多为输卵管原因,因此快速准确诊断输卵管通畅情况在不孕症工作中非常重要。诊断输卵管通畅的方法有很多,输卵管通气术、输卵管通液术、HSG、腹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等,但各有优缺点。子宫输卵管HSG时造影剂刺激子宫输卵管黏膜及腹膜肉芽组织增生,也可能发生碘过敏、碘油栓塞等危险,且术者及患者均受到放射线的危害,操作不当还可引起假性阻塞、感染、输卵管破裂等;腹腔镜下输卵管通液术需要特殊的设备及腔镜操作技术,住院花费大,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输卵管通液术是输卵管不孕患者最先且为普通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传统的通液术只能凭操作者推注液体时有无阻力及患者有无腹痛进行判断,具有盲目性,准确性比较低,常出现假阳性、假阴性。
3.2 经腹超声显像评估输卵管通畅首先由Richman,et al[3]报道,通过向宫腔注射一种超声对比剂,观察后穹窿积液,以此作为输卵管通畅的标志。近年来,经阴超声在妇产科广泛应用,我院采用经阴超声输卵管通液术,可以直观动态观察整个通液过程,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简便,无副作用,无创伤。具有以下主要优点:①术前可以了解子宫、附件及盆腔的基本情况;②通过观察宫腔扩张、子宫陷窝积液量、输卵管伞端液体流出等情况,结合注液阻力及病人的疼痛做出输卵管通畅与否的判断;③通液可以重复操作,所用药物具有消炎、松解粘连的作用,对炎症引起的轻微阻塞具有疏通治疗作用;④无需充盈膀胱,探头几乎直接接触扫描器官,能更清楚地显示女性盆腔内部器官组织结构,尤其对于肠气较多,较肥胖的妇女。有文献认为超声下输卵管通液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HSG诊断符合率接近[4]。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输卵管通液术安全、无创、经济、无过敏、无放射线辐射、无需住院 ,可重复检查,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可作为不孕症的初筛手段,可以在基层医院妇产科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敏,郑编.遗传与不孕的超声诊断.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4.
[2] 叶玲玲.经阴道子宫输卵管造影诊断不孕1230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1(4):
一、科技异化之内涵分析
“科学”和“技术”并称“科技”,是人们对世界的经验认识和实践的观念总结。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趋向一体化的视域内,“科技”常被作为人类实践意识和价值观的总称。“异化”一词最早起源于拉丁文,在马克思那里,它是“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变成了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异化活动中,“人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而丧失能动性,使人的个性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1](P131)。根据上述界定,笔者对“科技异化”做出如下定义:所谓“科技异化”,就是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的对象物,不但不能对实践主体产生积极作用,反而压抑和束缚了主体的本质力量,从而让科技的性质从“为我”蜕变为“反我”。不可否认,科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优秀成果体系,是社会发展与进步有力的助推器,但在异化的时代,科技已演变为一种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的存在,科技进步的成就背后,负效应的阴影也逐渐显现。爱因斯坦曾经作出这样的寓言:“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完全取决于人自己。”
二、科技异化的内在机理
1.自身异化———关于“我是谁”的拷问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创造物质生存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成为社会技术进步的推动力量。但在科技异化的背景下,科技开始对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产生侵害,进而改变人类自身的生理特性,支配并威胁人类的发展。故而,科技异化的第一步便是人类自身的异化,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科技驱动对人生理机能的“改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寿命得到最大限度的延长,生命质量也有了极大提高。然而,这一过程也带来诸多问题:克隆技术让低级的无性繁殖介入有性繁殖过程,这种发展阶段上由高等向低等的倒退威胁到“人之为人”的本质;转基因技术将人工修饰过的基因进入生物基因组中,引起生物体乃至人体性状的改变,动摇了“人是自然产物”的固有观念;人工智能将某些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在人脑之外的环境模拟出来,引发了对“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质疑[3](P228)……当人由“万物之灵”的至高地位逐步沦为技术的工具性产物之时,人的本质也将受到严峻挑战,人类的生命伦理观和人道主义原则也将遭到冲击,最终损害人的价值与尊严。第二,科技引启人类生物性状的蜕变。人类智力和体力的解放无疑是科技进步的福祉,但人类主体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也因科技而起:数字技术使信息传输和处理更加深入和高效,同时也威胁到接触信息的人的独立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人脑批判创造功能的销靡[4];高技术器械和现代工具的出现,让人的肌体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导致了人肌肉组织的萎缩;各种人工合成的补品和营养元素逐渐介入人类的饮食文化,丰富人们餐桌的潜在后果是人类消化功能的退化;高科技面料和空调设备让人们在严寒气候中得以生存,同时造成人体自身调节能力衰退。由此可见,科技力量固然带来人类生活的便捷高效,但由此产生的人体机能下降、记忆衰退及精神荒芜问题却是高科技无法规避的负面效应———凡此种种,无不是科技异化进程中科技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分裂、科技与人本原则的背离的外显形态。如果说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初期,人类因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而无法正确区分出自身与外在世界而导致异化现象,那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之中,高度理性的人仍因不能分辨自我与外在而受到科技改造,这不能不引启我们的深思。
2.环境异化———生存危机之痛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科技具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属性。也就是说,科技不仅要依赖于对物质世界的充分认识,而且必然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然而,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科技活动日益彰显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巨大力量,其迅猛发展速度加深了科技和自然界的矛盾,加剧了人类社会遭受科技掌控的危险。一方面,科技异化直接诱发自然环境的恶化。对人类来说,自然就是包括大气、水、土地和矿藏等自然因素的生存环境,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繁衍活动,是人赖以存续的物质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已经逐步将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资源,但现代科技日益与资本相结合的发展势头,也使科技日益趋近功利化和非理性化: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滥垦滥伐行为,直接导致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工业产业的振兴和不断推进,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等气候异常现象频繁发生;由于人类对生态平衡的不断挑战,物种灭绝、资源匮乏和能源危机此起彼伏。恩格斯曾预见性地提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5](P519)如若人类无休止地假借科技名义对自然资源进行毁灭性掠夺,则势必会把人类自身推往万劫不复的深渊。另一方面,科技异化间接改变社会环境的原貌。当今时代,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塑造出科技理念指导下的全新社会:数字化、标准化的经济模式消解了差异和个性,形成生产效率迅速膨胀与人性价值快速萎缩的鲜明对比;科技理性取代了个性和感性因素,社会政治变成由规范化制度和法律章程操纵的理性模型;社会生活中个体的人成为了科技体系的附属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受机器体系阻隔的纯粹的物质关系,间接导致人性冷漠和人际疏远。无怪当代哲学家舒尔曼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无疑将被现代技术控制和决定。”[6](P1)长此以往,人类改造社会的主体地位将逐渐被科技取代。
3.何去何从的未来之路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科技的发展“代表着一条抽象思维能力迅速进步的指示线,它已导致具有最高完善性的纯粹理论结构”[7](P9-10)。同样,作为人类理论的思维基本形态,哲学的存在和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了高度的文明。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开始呈现不平衡态势,科技的发展日渐成为推动哲学的进步的力量。科技的日益强大的进程使人类对其产生了非理性崇拜而置人文思维于不顾;科技开始与道德疏离,科学逻辑也逐渐和价值分裂[8](P25)。如同实证主义代表人物卡尔纳普所言:“科学以‘表述’方式陈述经验事实,艺术以‘表达’的方式表现情感。若哲学履行科学的表述职能,那么它给予的只是幻象而并不给予任何知识;若哲学履行艺术的表达职能,那它既不像艺术一样震撼心灵,又无任何真理意义。那么,哲学还有存在的必要吗?”[9](P223)如果说哲学使人对自身反思和总结,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那么科技则使哲学淹没在科学逻辑的权威之中,人类也就走下了自封的神坛,成为科技意志塑造下的存在物。“科技把人变得更像技术,人把技术变得更像人时,人就是技术或技术就是人之间的纠缠,使得技术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之间产生出本质上的混淆。”[10](P222)科学技术已经异化为另一种意识形态,使人类主体逐渐“被其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11](P9):这种社会意识给人类带来不安和焦虑,使人沦为没有自由、没有幸福的“单向度的人”。久而久之,人类将质疑自身理性思维而盲目依赖科学精神,人类固有的哲学逻辑也必定被科技逻辑所代替;摒弃了“人之为人”的哲学根本,人类将不再具有独立思想性和批判性,人类共同体终将在科技异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三、科技异化的消解路径
认清科技异化的表现形式之后,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科技异化影响,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科技不是永恒真理,也不是万能钥匙,科技的最终目标是要服从并服务于人类和人类社会。故而,科技异化不可能依靠科技自身解决,而是需要人这一实践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科技异化的负面影响。
1.人本至上:从“凌驾于人”到“服务于人”人既是科技的发明者,也是科技存在的根本目的。因而改变科技异化的失当现状,必须坚持合乎人类主观目的的实践原则。一方面,要把科技建立在人的基础上,始终让科技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活动,从而使科技复归人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要把科技与人的主体实践目的、实践方式相结合,让人类通过科技创新的方式丰富自身文化生活,创造较高水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操作层面上,首先要弄清发展目的和发展方式的问题,从源头上明确方向,避免走入科技异化的困境;其次,兼顾人的自身特性,让科技进步与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推进;再次,要以人的道德和文化为准绳,防止任何形式的科技异化人文精神的现象出现。总之,只有坚持人本原则,科技才能克服凌驾于人类的状态,真正成为“人”的科技。
2.生态为先:从“粗放索取”到“理性维护”“生态”是生物的生活状态,即生物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之中,人与自然无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关系,才能规避当前生态危机的风险,同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貌。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之下,利用自然的过程也考虑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摆正科技这一工具的位置,抛弃原有的“科技中心论”和“唯科技论”的错误认识,把索取自然、破坏自然的消极行为变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行动,以求科技的长期繁荣和人类的持久进步;此外,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还要不失时机地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大力开发生态技术产业,将科技转变为造福人类、优化环境的有利工具,以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 信息系统 安全技术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发展,由于计算机普及率较高,人们在操作计算机信息系统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在诸多风险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社会比较关注的内容。当前,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较为科学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提升计算机安全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技术值得进一步推广。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分析
1.1防火墙技术
对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而言,在开发过程中采用了防火墙技术,当计算机遭受到病毒袭击时,防火墙能够起到屏障的作用,对网络和计算机加以保护,防止病毒对信息造成破坏,因而防火墙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同时,兼具其他功能。它能够对实行的访问进性控制,并对网络访问和存取予以实时监控,避免外界对计算机内部信息构成威胁。此外,防火墙还能够支持VPN功能[1],并实现对网络地址在不同界面间的转换。网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必须经过防火墙,只有在安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下,才能确保内部与外部信息都更加安全。由于防火墙具有抗攻击能力,所以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
1.2VPN技术
所谓VPN技术,其是虚拟专用网络的简称,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企业的内部专线。VPN技术通过利用特殊的加密手段,并在遵循一定的通讯协议,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内部网络间构建专用通讯线路,所以VPN技术的应用,不需要以实体线路为基础,它主要起到实现信息技术间的有效连接作用。但是,在利用VPN技术过程中,会耗费较大的费用。因此,最佳的方式是运用网络层加密(VPN)建立IP安全通道,这样能够使得信息得到高效传输,并保安全性。
1.3数据加密技术
对于数据加密技术,主要是对信息进行保密的作用。EFS加密也就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加密技术。由于计算机编程其实是使用一定的代码,所以在其中NTFS文件系统中,EFS对创建的文件进行不同级别的加密保护。此外,EFS主要针对特殊主体进行加密保护。EFS加密原理相对简单,主要是利用公钥进行加密,在加密文件时,系统会自动生成FEK,通过多个数字进行组合,并将文件存在硬盘内,替换原有的加密文件[2]。总之,利用公钥加密FEK,系统自动解码,并通过FEK解密文件,在一系列环节下,发挥数据加密技术的作用。
1.4入侵检测技术
对于入侵检测技术,它是建立在防火墙技术基础之上,对防火墙技术的功能加以完善,实现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有效监控。同时,及时排查计算机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相关因素和不良行为进行处理。入侵检测技术具有防护的功能,通过在事件分析器、事件数据库等单元的作用下,检测计算机系统的可疑事件,一旦发现病毒文件,会上报到事件分析器,然后将上报信息反馈给相应单元。因此,入侵检测技术能够查找到存在的安全隐患,所有不符合规律行为和未授权的行为都能够被入侵检测技术发现,并予以解决。
2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应用
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应该加大该技术的应用力度。对于广大用户来说,EFS加密系统具有透明的性质,即便是用户自己去加密文件,访问也不会受到限制,然而非本人或者是未经授权的用户去加密文件,将遭到拒绝。因此,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过程中,需要用户自行登录Windows系统,当然,EFS加密用户验证的过程十分简单,用户登录系统成功后,就能够打开任意加密文件[3]。同时,由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中的防火墙技术具有强大的抗攻击能力,因而其对网络通信扫描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在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过程中,需要将VPN技术接入到路由器中,在防火墙对病毒加以阻拦的双重作用下,实现过滤攻击信息,使得计算机信息系统更加安全。另外,VPN技术的应用,能够发挥路由器的功能。当前,企业VPN技术是企业对其内部资产安全进行有效保护的最佳方式,而且很多安全功能必须在VPN技术下才能完成。同时,对Linux下的文件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设置,通过借助import-file结构体,对重要文件进行设置,并对传输文件的命令和属性加以控制。在传输数据过程中,应该利用import-file信息形式,进而Linux对文件的科学控制[4]。另外,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期间,需要对计算机进行检测,若检测到系统漏洞,需要对漏洞及时进行修复,从而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因此,在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合理运用该技术,通过加密和利用防火墙阻挡不安全信息等,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计算机的普及,为广大用户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然而计算机和网络具有一定的风险,如果被病毒所侵袭,将导致数据信息被损坏,所以一定要通过合理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加强对系统的加密、维护等力度,使得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更加安全,并确保计算机运行时更加畅通。因此,必须加大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应用力度,从而提高计算机运行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罗晓婷.浅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4.
[2]杨雪莲.国土资源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
[3]金琳.浅谈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
关键词 科技传播;企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90-02
1 科技传播的概念
作为科技传媒事业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我们所从事和关注的正是科技传播工作。但什么是科技传播?科技传播的主旨是什么呢?通常的理解就是将科学技术传递给社会公众的过程。
何苏六,张国平主编的《科技与传播》中将科技传播定义为:是人类社会科学与技术系统得以产生和存续的基本前提,是科技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基本支持。强调科技传播是科技和社会的自我发展循环系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翟杰全在《论科技传播》中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认为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拥有者或者说是原始创新者传递给接受者,使受众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学习、了解分享这些知识信息的任务。科技传播基本功能就是将科技人员“私有知识”、“自有成果”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转化为社会的、开放的和公开的共享知识或者说是公用信息,从而实现科技知识的传递和扩散,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虽然不同学术流派对科技传播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大家均一致认同,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在不同传播主体之间进行的传播和扩散,以实现科技知识和信息在不同个体间共享。科技传播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制造者、拥有者输送到社会,供其他人学习和应用的任务,是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扩散与应用中的基本过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属性是以科技传播为前提的,没有科技传播,科技成果或者信息还停留科技人员的案头、存放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其生产力的属性就不能变为现实。科技传播是科学技术本身延续、积累、繁衍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科技传播还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将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传输给社会成员,提高人类个体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
科技传播的内容即传送的科技信息,它们由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科技传播内容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又包括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相应的社会技术、管理技术信息等。科技动态信息又可称为科技新闻,这是我们科技传媒所关注的一大要素,其主要表现为正在产生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科技政策及科技人员的研究进展等。
2 当前的新形势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一个产品都很难在市场上长盛不衰。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种全新的工业产品从构思到投入商品性生产需要40年左右的时间;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已经缩短到20年;到70年代又缩短到10年,最快的只要5年;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产品的推陈出新已经变成了以月为单位。目前,仅美国一年就有数万种新产品面世。而与大家息息相关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近年来的发展变革更是日新月异。三星手机从note2到note3上市,只不过用了11个月。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的步伐是多么迅捷。
强化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途径,这一方针已经被广大的企业主和社会公众所接受。所不同的是企业对创新的关注和投入力度,有些企业将创新发展只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在企业的发展中,导致了创新发展相对于企业发展的滞后。这一现象的最终结果不难预料,有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企业现在已经默默无闻,甚至难以维系。
任何媒介的生存和发展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必须依托于社会,科技传播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类,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社会化活动”,其生存与发展必然会与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外部因素保持着相互联系、促进和依赖的互动关系。随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既极大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为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提供广阔空间,对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媒体,要在新形势下,积极主动发挥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实现自身的同步发展壮大。
3 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创新,通常是指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实际上,企业创新涵盖企业的方方面面。或者说,企业创新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企业创新涉及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中更多地关注的是企业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样,是漫长的,是螺旋式的上升,曲折式的前进。学术上把创新过程在理想化的情况下设置为一个可见的,能够分析的模型。把这个模型置于三维空间中,可以看作是曲折上升的阶梯式攀登过程,每一个成功的创新都是一个完整的阶梯,在理想情况下,都可以将其划分为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创新过程中,每一个平缓面、转折点和倾斜面都充满着信息传播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运动。在阶梯式曲折上升的信息攀登运动过程中,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面临某些壁垒时产生飞跃,这就是创新的灵感或转折点,也可以说是创新成功的瞬间。创新中关键关节点得以突破,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创新活动从模糊到清晰、从零散到系统、从潜在到显现,并在协调机制和反馈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运动,进入创新的,从而实现了企业产品或发展的全面创新。
曾几何时,为何有的企业昙花一现,有的中途陨落,有的历经坎坷仍生生不息?个人认为其核心在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坚持致力于创新发展。
我省有一家制药企业,在历经辉煌后难以实现技术及理念的突破,导致企业产品结构老化,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最终被一家民营企业兼并。在这之后,新组建的企业引进了多项专利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了适用于癌症治疗的特效中药,一经上市推广,就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企业坚持创新发展,投入年利润的近30%用于新品研发和人才引进,在北京等地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了研发基地,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技术和产品的双向储备。同时,积极借助媒体的传播力量,在宣传产品的同时,重塑企业形象,展现企业发展创新历程。在短短的十余年之间,完成了从濒临倒闭到重组上市的涅槃。所有这一切,要归功于企业对创新发展的重视和不懈投入。
4 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推动作用
学术界对企业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有这样一种论调:企业在科技传播中地位微妙。它首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信息的制造者;也接收来自科技传播的资源,是接受者;另外,含有科技成分的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也在无形当中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
作为科技类媒体,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在某些情况下,是科技传播的推动作用帮助企业实现了科学技术从研究到转化为生产力的再次突破。
报社曾经对我省某市的一家农资企业进行过追踪报道。期间,获知该企业有一批适宜我省种植的玉米种子需要推广,我们积极为其出谋献策。在诸多方案中选定以送农资下乡的公益活动为切入点,在帮助其邀请平面、电视及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科技媒体的传播优势,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管护要点等方面向读者推介,切实强化服务功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种子在我省的种植面积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得下一步的研发能够有序推进。同时也给报社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一案例是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动例证。
5 结语
科技传播在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我国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息息相关。研究和剖析科技传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而通过自身努力将这一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将为媒体应对市场化的变革提供可学习借鉴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科学出版社,2001.
[2]贾宝良.科技与科技新闻.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4.
[3]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版.,2000.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原则
物理世界本是多姿多彩的,但是由于课堂条件的有限性,使得学生只能在书本当中汲取物理知识,使物理这门学科在学生心目当中变得枯燥乏味,逐渐产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就有效地解决了物理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应用的主要方式有投影和幻灯、录音和录像,但是使用起来比较简单、方便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一、易用性原则
多媒体设计制作的第一原则就是易用和实用,课堂时间有限,设备条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都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多媒体授课简单方便的特点。大多数多媒体课件都使用Powerpoint进行设计和制作,该软件使用起来较为简便,计算机初学者都能熟练地操作。除了多媒体课件设计制作软件简单易用之外,多媒体课件所讲的内容也要简单易懂,条理清晰,使抽象的定理和公式,以具体化的形式诠释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能将抽象类问题变得形象、生动的独特作用。
二、艺术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它的艺术性,这里所说的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主要就是从字体、颜色、背景、播放效果、插入素材等方面考虑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目的就在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解决高中物理课堂枯燥乏味的问题,所以,增加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特殊的切换方式,吸引人的多媒体课件背景,有时还可以添加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老师特意设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就是多媒体课件要充分体现艺术性原则的主要原因。
三、科学性原则
教育类的多媒体课件一定要严格遵守科学性原则,尤其是高中物理的多媒体课件一定勿忘科学的严谨性,科学性原则体现在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对素材的选择上,结合自身的经验,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时间因素,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讲解速度适中,保证学生能够及时理解课堂所讲的内容。对于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严格遵守科学性原则,例如,在讲“重力加速度”的有关知识时,可以搜索与“伽利略斜塔实验”有关的内容,既增加了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量,又使学生对“重力加速度”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双重作用。
四、互动性原则
巧妙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过程当中要刻意添加一些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原本乏味的物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当中设置超链接,可以连接到一些教育性的网站,也可以连接到精选的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视频、短片或者是科学报道,然后让学生就所讲问题展开讨论,看完视频之后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和收获。类似的互动环节可以解放学生思想,并且学会用新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互动性原则是多媒体课件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能够改善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是多媒体设备当中应用最为简便的一种方式,所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既要讲求上课效率,又要考虑上课的质量,在愉快的学习环境当中提高学习成绩,是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根本目的,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易用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互动性原则,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建设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始于19世纪中叶,其内涵最初被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界定为“大学的延伸”,即把大学教育的工作延伸到校园之外。到20世纪初,农业推广教育开始传入美国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随后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推广教育陆续传入世界很多国家,并以不同名称和形式出现。虽然农业推广教育在不同时期被不同国家定义为不同名称或不同形式,但其中心涵义一直基本保持不变,也就是把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授到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农业推广人才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即农业推广教育是培养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有能力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所需要的农民或农业地区的人才[1]。农业技术推广教育实际上是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农业技术长期趋于停滞的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则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伴生的,除了农业内部内生机制有限的技术创新外,更多的是得益于农业外部科技发展从而对于农业内部有效地技术注入。因而,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抑或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现代科技、信息、管理以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推广已经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在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职称、学历偏低,农业技术技能比较单一而且知识结构相对陈旧等问题依旧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推广作用和有效性的发挥。调研显示,我国现有农技、兽医、农机、水产、经营管理等五大推广系统,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推广体系,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885021人,但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仅占3%、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8%;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省级农业推广系统有研究生学历的占4.4%[2]。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相关比例,特别是知识、学历层次则要高得多,比如美国州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53.7%具有博士学位、37.3%具有硕士学位、9%具有学士学位。县一级农业推广人员中,1.3%具有博士学位、43.3%具有硕士学位、55.4%具有学士学位[3]。相比之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培养农业推广系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新形势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自1999年以来,我国开始设置和开办“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相比,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更加侧重于应用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其内容基本涵盖作物等农业各个门类十五个领域。近年来,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全国年招生规模已突破10000人,大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农业推广人才的涌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随着农业推广硕士规模的不断扩大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比例不平衡。
从整个农业推广硕士十五大领域报考、录取看,各领域间差异较大,一些传统技术性的农业推广领域,报考人员较少,而一些对农业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经营管理科学等领域报考人员相对较多。据统计,2009年全国总共有403个领域点,平均每个领域点录取人数为18人,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平均录取65人,林业领域平均录取27人,最少的草业领域仅平均录取4人。仅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录取人数就占总录取人数的45.8%以上[4]。目前,这一趋势仍然在延续和扩大。
2.农业推广硕士人员结构的不平衡,农业推广一线特别是基层科技人员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招收的农业推广硕士生的来源看,真正来自农业和农村基层一线的科技人员不足1/6。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在现代农业推广过程中如何实现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和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有效结合,影响现代农业推广的前瞻性、时效性、引领性、实效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农业推广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征就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单一的传统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需要。农业推广也开始更多的集中在非物质形态的技术和知识的推广上,因而,在农业推广各个领域中,一些“软科学”领域的报考、学习人员相对较多基本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其次,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领域宽泛,职业背景要求不具体,因而,近年来农业推广硕士报考生源中非涉农类的人员相对增多,其中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占有相当比例,特别是行政干部比例较高,真正工作在农业推广一线的报考人员少。因此,一部分培养出来的学员难以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学员无意于农业推广一线工作,仅仅把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作为改变自己学历结构、进入涉农及非农行政管理机构、晋级增资的渠道和砝码。再次,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目前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学术化、培训化倾向,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中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强的物化技术领域,囿于传统的物质技术的传承模式,缺乏现代农业面向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所必须的市场分析、信息处理、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术;而农业推广硕士中的一些软科学领域,则缺乏必要的农业物质生产技术的了解和把握,特别是对于部分非农专业背景的学员来讲,存在较大的知识缺陷,难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农业推广一线的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国家政策优惠对于吸引基层农技人员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支持力度还不够。长期以来,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的人员普遍待遇较低,工作任务繁重,经济压力大,如果没有国家政策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有力支持,仅仅依靠基层农技人员个人的力量难以承受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成本,使得部分希望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来提高自身的学历结构和知识层面的广大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望而却步,导致基层生产经营一线高层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偏低。
三按照懂农业知识和技术、懂传授、知道谁需要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原则
结合现代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非均衡发展虽然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但是就农业推广的功能以及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来看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有鉴于此,当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应该逐步改变目前的非均衡发展格局,适应现代农业对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农业推广人才的需要。
1.适当调整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的内容结构。
具体来讲,对于一些传统农业领域,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性的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的推广领域,适当增加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分析、农业信息处理等相关内容,拓展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视野,使得他们从单一的农业技术研究、指导、服务与咨询向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之路进步;而对于一些侧重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推广的“软科学”领域,尤其是一些非农学校、非农专业生源相对集中的领域,除了进一步强化其市场开拓、经营管理、信息服务等内容外,也应该适当增加基本的农业应用技术、知识等相关内容。这样,既突出和体现了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不同领域的特色,又通过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各大领域内容的结构调整,使得所有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学员在知识结构上能了解和把握相关农业推广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与非物质形态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特点。
2.克服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功利化问题。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功利化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克服这一问题必须要多方面通力合作,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培养机构来看,切忌急功近利。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和完善办学机构各方面的设施和条件,提高师资队伍的实力和水平,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合作,实实在在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忌盲目扩张;从学员方面来看,应该尽可能招收那些有志于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学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案例研究、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既能够也愿意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来看,必须严格按照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制度和规范,从办学条件、办学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加强对于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办学机构、办学过程、办学效益的监管,杜绝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形式化、功利化。
3.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低温地板辐射采暖 设计施工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282-01
近年来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以塑代钢”技术的发展,地板辐射采暖以其在舒适性、节能性、洁净性、不占用使用面积等优势得到用户和相关专业人士的认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是将热水管道敷设在房间地面下的采暖系统。该系统是以室内的整个地面作为散热面,地板在通过对流换热加热周围的同时,还与周围的围护结构和人体进行辐射换热,从而达到供暖的效果.目前,常用的低温热水地板采暖一般是以低温水(60℃-80℃)为加热热媒,多数采用交联聚乙烯(PE-X)管,代替了传统的散热器采暖.传统的散热器采暖系统和其比较耗能大、舒适性差、占房间使用面积和难于分户计量等.
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是在地板下盘管经地面向室内散热,它的散热量、均匀性是受到地板的材料及厚度和盘管的均匀程度的影响.地面散热量随着相同材料地板的厚度增加而下降,下降的数额很小.地板装饰层的厚度越小,地板表面的温度越高,但均匀性差,蓄热能力小;厚度越大,地板表面的温度越低,但均匀性越好,蓄热能力越强.因此,在确定热负荷时要适当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有文献表明,由于地板辐射采暖是在辐射强度和温度的双重作用下对房间进行供暖,形成较合理的室内温度(散热面积布满整个房间)和热辐射作用.室内地表温度均匀,温度梯度合理,室温由下而上逐渐递减.因此采暖热负荷计算宜将室内计算温度降低2℃,或取常规对流式供暖方式供暖热负荷的90,也就是说,可以适当降低建筑物的热负荷.当然也要考虑间歇供暖、户间建筑热工条件和户间传热等因素.因此,在设计计算热负荷时应对以上问题综合加以考虑,确定符合实际的建筑热负荷.达到满足需求,降低建设成本,节省能源的目的。
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板辐射采暖在施工中多采用的形式是将加热管填埋在地板之下,即在钢筋混凝土楼板基层上先以水泥砂浆找平,然后铺设厚度不小于20毫米的高密度聚苯乙烯板,在聚苯乙烯板的上面铺设一层复合铝箔,在复合铝箔上敷设加热管(即盘管)并用塑料卡钉将管与复合铝箔及聚苯乙烯板固定在一起,然后浇注豆石混凝土作为填充物,再用混凝土砂浆找平,地面装饰层可以用的材料很多,木质地板、地砖或花岗岩石等,而且现在有很多为地热生产和安装的地面装饰材料.这种做法自身有很多优点.但是也有缺欠,不利于维修;初投资偏高;加大楼板负荷。
三、加热管的选择
加热管是地板辐射采暖的核心,首选为塑料管材,它与传统意义上应用的钢管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多选用交联铝塑复合(XPAP)管、聚丁烯(PB)管、耐高温聚丙烯(PE-RT)管、交联聚乙烯(PE-X)管和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这几种加热管均具有耐老化、耐腐蚀、不结垢、无污染、沿程阻力小等优点.必须明确的是有些塑料管材有冷水和热水管上区别,用途不同.而且塑料管对温度的要求和高,管材随着温度的升高它所承受的压力会剧烈下降,选择时必须明确其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使用寿命材料价格、可维修性和环保性能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四、加热管的布置形式
地板辐射采暖的加热管的布置形式分为联箱排管、平行排管、S形排管和回形排管等.联箱排管的形式,易于布置,系统阻力小,地面温度不均匀,温降小,这种布置形式应用较少,仅限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采暖.其它三种形式的排管均为连续弯曲,系统阻力适别适合于中、小型建筑及住宅的采暖。
五、流量分配器(分水器)的选择
布置加热管前,要选择该处(套)建筑的地板辐射采暖的另一主要部件-流量分配器.流量分配器的作用是将供暖主管道的热媒分配给多个分支管道,也可以说它就是集分、水器.因此选择几个分支管道的数量的流量分配器与该处(套)建筑房间的数量、面积有关.面积较大的房间单独使用一个分支管,面积较小的两个房间也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分支管,也可以每个房间单独使用一个分支管.那么根据该处(套)建筑房间的需求即可以合理的选择流量分配器上的分支管道的数量.由于每个房间的面积不同、功能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会相同.采暖运行时,系统的调整是在流量分配器上完成的.调整流量分配器上的回水阀门的开度,使每个房间的温度适宜,合理的达到采暖的目地.系统的调整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探索.流量分配器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释放分支管道里的空气,过滤管道内热媒(热水)里的杂质。
六、绝热 (保温) 层的选择
在我国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提倡分户计量的形势下,减少户间传热,铺设绝热层是非常必要的.铺设绝热层是防止加热量向下散发的主要措施应,如果取消了绝热层,也就增加对房间热负荷计算的难度.“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用技术规程”对采用聚苯乙烯板做为绝热层时提出了厚度要求,并注明按热阻确定其厚度。
七、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的设计是很重要的环节,但是施工的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这项技术是近期里诞生的新事物,各地就其施工与验收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规范.我认为地板辐射采暖在施工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加热管的敷设与试压
楼板基层平面应当平整,施工现场不宜与其它专业进行交叉施工,敷设的管道质量必须符合相应标准的各项规定与要求,不得对敷设管道进行碰撞和踩踏,在混凝土填充施工及养护过程中管道必须保持不小于0.4MPa的压力并检查压力指示情况,防止管道被施工损坏.隐蔽工程的验收手续非常重要.
2、在加热管的上部和下部宜布置钢丝网
为了减少无效的热损失在加热管的下方和外墙周边均敷有绝热层,绝热层一般选用聚苯乙烯板,为了加强绝热材料的整体强度,便于安装和固定加热管,在施工过程中,在绝热层表面要铺设一层钢丝网.从工程实践来看,布管处散热相对较强,而管与管之间散热较弱,为了减少这种强弱明显的效果,宜在加热管的上部敷设一层钢丝网,用以均衡地板表面的散热.同时加设钢丝网还可以增强地板的抗裂性。
综上所述,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是一种极具发展前途的采暖方式,与传统的采暖方式不同, 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以其舒适、卫生、不占房间使用面积、节能、低噪音、便于分户计量和修理周期长等优点被广大用户认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低温辐射采暖系统设计和施工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希望能与各位同行共同努力,在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等方面能够更加完善,促进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工业锅炉实用手册》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工业锅炉技术大全》 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3.
关键词:产业结构;路径选择;河南
作者简介:刘永焕(1980-),女,河南漯河人,中州大学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9.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9-01-03
河南“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将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重要发展目标,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对于河南而言,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制约因素,关系到河南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明确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河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河南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研究,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工业化进入工业第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二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至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4.2%、57.7%和28.1%,河南产业结构依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阶段。
二、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河南省产业结构虽然不断优化,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艰巨。因此,河南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造提升传统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资源优势,发展以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一)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巩固和提升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应抓住有利时机和有利资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增强河南省的经济实力。从地形和气候条件看,河南具有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的条件。但河南农产品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仍然偏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越来越多样化,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因此,应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按产业化和现代化要求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营,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二)有重点的扶植和加速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工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及其产业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工业化时代的发展,一靠资源,二靠市场。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一靠高新技术及产业,二靠人才。我们一定要抓住高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因为它们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当某个产业采用新技术时,必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同时,它们还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各要素提升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应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在具有比较优势和涉及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在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工程三个领域,但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偏重于新材料领域,而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以及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环保等产品数量少、系列性差,整体上还缺乏能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群体。因此,要把推动若干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作为郑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要依托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实施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三)加强政策引导,结合资源优势,用新的思路发展以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第三产业将随着经济现代化的进程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最后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最大的产业。因此,河南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要用新的思路突出重点,以增加服务功能、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着力提高第三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三、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一)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原有产业的技术改造。随着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发明和利用,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创造了生产活动的新领域,形成了原来没有的新的生产部门。此外,一些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发生分解,分离出某些生产阶段形成新的产业和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在创立新的产业和部门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原有产业和产业部门进行改造,改变其生产面貌,促进原有生产部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质量提高,甚至创造出全新的产品。由于技术进步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是不平衡的,这就会使各个产业部门在生产效率和发展速度上的差别很大。随着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往往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高的增长速度,而那些技术已经成熟又没有重大突破性进展的传统企业部门,其生产效率的提高比较缓慢,其发展也就处于稳定状态,有的甚至出现衰落的情形。这种产业发展上的不平衡,就使得各个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很大变化,造成各个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和地位的升降,有的比重迅速提高,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巨大产业,有的比重急剧下降,甚至在很多方面为其他产业所代替。技术进步改变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还应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说,科技创新能力仍较弱。今后,还应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加强原始创新,可以获得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加强集成创新,能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市场双重机制的作用
市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必须一方面依靠市场来实现。市场是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基本力量。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而这两个因素与市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需求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和消费服务的比例和组成关系,它是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的人们消费状况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相应的要求社会生产结构与之相适应,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是通过市场需要表现出来的。当然,市场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在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由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及发展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创造宽松的引资环境,发展、完善中介服务结构,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通过积极培养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针对河南省目前出口商品多为初级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比重低的状况,应加强改善投资环境,做好鼓励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实施工作,充分利用河南省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工设备,建立高新产品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并努力将其培养成为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在优化产品出口结构的同时,促进郑州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随着我国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中部崛起的加速推进,郑州服务业面临发达国家、港澳台以及沿海地区服务业转移的新形势,为此,需继续开放和扩大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
(四)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应局限于自身条件,还应站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在商贸、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促进河南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原经济区建设,建成城镇布局合理、制度建设完善、产业结构互补、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一体化区域,形成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开放性城市体系。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实现节能减排,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首先要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其次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第三,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要实行增量优化与存量改造并举。
总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河南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增强河南与其他区域的协调化程度,就应该从多方面明确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并通过发挥地方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通过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河南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范方志、杨超.企业、政府与产业结构升级[J].现代经济探讨,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