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5 17:13: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如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第1篇

    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问题由来已久。1979年)1995年,民营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政推动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递减。1995年)26年,市场经济引导下企业增长方式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的阶段,从总体上看,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的增长方式具有粗放与集约并存,以粗放为主的特征。同时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由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及地理优势,及时把握发展的机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速度,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有利因素居于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了经济由迟缓开发粗放型向开放性现代集约型区域经济的过渡阶段。民营经济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不断突现,这些企业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和规模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少;产权结构方面和企业资本结构方面不合理,而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直接制约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影响着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法律防范意识不强;同行业恶性竞争导致了企业的亏损,产业化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绝大部分还属于传统的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待实现;国际竞争实力不够,科技实力制约其外贸走出去的战略。鉴于此,本文探寻如何从产业法方面进行调整,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从而协调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建设好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工贸城市。

    2经济增长中产业法的调整与政策取向

    从上世纪8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有益探索与实践。目前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来自于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如产业法)上不完善的外部因素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生俱来及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若干缺陷两大方面的因素。根据科学发展观及十一五规划的内涵,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是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产业政策建议:(1)加强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产业政策倾斜和体制创新。(2)对创新型增长方式经济实行财税扶持政策。(3)实行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技术教育,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5)优化民营企业的产权和资本制度结构。(6)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品牌发展战略。(7)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并享受同外资企业同等国民待遇,减轻税赋,鼓励民营企业不断提高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具体包括如下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进行产业法调整的领域:投资(金融融资)、税收优惠导向、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平移、高新技术创新、环保产业、完善产业政策政府进行宏观政策导向、开拓国际市场。

    3对制约民营经济增长各个环节的调整建议

    第一,融资难是我国目前民营企业生存状态的最典型特征,也是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难以成气候的一个关键原因。规模小、资金短缺、投资方式单一势必造成民营企业产品开发难、市场开拓能力弱、风险承受能力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这客观上反映了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存在缺陷,所以加快国内外金融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是改善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二,针对目前我国现行的各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取消,比如取消对校办企业、劳务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利于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修订,比如按照产业政策导向和发展序列要求,统一对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农林水利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民营企业给予优惠;三是保留,比如保留对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的优惠。第三,对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或者平移、高新技术创新。传统产业是指以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是指工业化过程中起支柱和基础作用的产业,主要是工业,也包括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传统产业虽然在很多领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过剩,但仍有很多的薄弱环节,需要发展和改造:(1)深化改革,健全体制,进一步完成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2)进行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的改造急需技术的支持,利用新技术可以加快其步伐,跳过某些阶段。为了实现升级,必须进行技术创新。(3)实施积极的财政和金融支持,国家要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加大投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募集技术改造资金。这样才能实现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第四,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问题及建议。高新技术产业指的是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的产业部门。相对与传统产业而言,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发展高科技产业最重要的是开发这种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它比任何产业更需要人才。(2)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开发性质,所需资金投入量大,且回收时期长。(3)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所谓创新即类似于发明,是别人没有启用或实践的东西,那当然存在一种未来的不确定性下的效果预期问题,所以这需要一定的洞察力,预见力和冒险精神。(4)高新技术产业涉及产,学,研三个方面,是它们的有机结合。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实施以下政策措施:(1)抓住人才这一关键环节。坚决树立教育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尽管这是长线投资,但却势在必行。(2)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1999年我国首次在国债中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大了投资力度。(3)处理好和传统产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由传统产业提供原材料、能源和市场,而且必须为传统产业的改造而服务。这样才能协调产业结构,真正实现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综上可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的明智之举,而其调整的主要方向就是以人才为基础,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符合国内外需求为导向,以拉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为目标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薄弱环节,从而在整体上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全面的升级。第五,民营企业参与环保产业的建设,既是一种义务,一种利他,也是一种责任,一种自利。为此,民营企业应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建立生态化生产体系,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绿色产业转移,实现民营企业发展的生态化和工农业一体化。走绿色化、集约化、社会化经营战略,这种经营模式就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地位,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第六,提高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政府是企业的领导者、推动者和服务者,其中服务者的角色最重要。为民营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提供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持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发展经济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服务,而不是自己去发展经济,这同样体现在政府对企业发展对外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上。政府对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政策支持可包括三点:一是法律保障。即民营企业必须在一个良好的规范化的法律制度框架下生存发展,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经济权等得到法律的保护,民营企业在债务、产权和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纠纷等问题时,政府可以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在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过程中,国家的法律保障对于民营企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规避许多风险。如发达国家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不恰当的倾销指责和惩罚,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进行交涉,如对国际上侵权与被侵权事件的处理,政府具有完备的法律依据加以援助。二是技术、信息支持。在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发展中,民营企业已逐渐成为主角,民营企业要突破技术瓶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政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是非常关键的,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国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民营企业形成有机的结合体,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可以通过激励机制,吸引人才,为民营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创造一个创新环境。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政府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利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处、经参处等汇编一些国际商业、投资情报,利用外资委等机构进行投资、资信等的调查。三是财税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尤其在初创时期常常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如何帮助民营企业创业或上规模、上档次,政府的财税金融支持很重要,如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政府基金的扶持、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体系建设等,对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2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融资困境 融资体系

同其他国家的中小企业一样,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自身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环境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也同样遇到了融资难的困境,使其无法及时获得发展资金,融资缺口的不断扩大,融资结果的不合理性,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消除各项不利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和最优的金融策略,以此建立起分层次、多样化的适合民营企业融资的融资体系,才能真正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具体如下:

一、内部融资体系

企业发展初期,由于前景不明朗、盈利较差、规模较小、可供抵押资产较少等原因,无法通过发行股票、债券、信贷等方式获得足够的外部资金,为此,企业内部融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发展初期,要合理分配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比例,选择合理的股利政策,构建完善的内部融资体系,真正降低企业融资加权资金成本,最大限度提高公司的价值。

二、间接融资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以间接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但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间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均衡,民营企业自身的高风险性,使得民营企业很难通过资金市场融资。为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民营企业融资的间接融资体系尤为关键。

1、加强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结合我国现行商行对民营企业的政策,转变授信的所有制标准,以经济效益原则作为是否贷款的标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增强资金利用转化效率;灵活运用多种贷款担保方式,如信用、担保、抵押等;降低门槛,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提供多元的服务。

2、搭建民营金融机构的平台

首先,应逐步放松对民营金融中介机构生长和进入的限制。国家政策导向应着眼于放松民营经济进入金融行业的限制,大力培育各种适合民营企业特性的民营金融机构,促进民营企业进入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应矫正政府角色定位,消除政府在信贷资金来源上的垄断。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另外,还应开辟更多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我国目前融资渠道尚不发达,所以应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使民营企业有更多的融资选择余地。

3、大力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活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民营金融机构在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拓展民间金融业务,如允许开办私人银行或民营股份商业银行,加强对民间资本的管理和规范,创建市场化的担保机构等。

三、直接融资体系

直接融资是资金盈余部门在金融市场上购买资金短缺部门的证券的融资形式,它具有直接性、长期性、不可逆性、易流通等间接融资无法比拟的优点。为此,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建立直接融资体系。创造条件,推挤制度革新,大力发展二板市场,促进民营企业的债券投资和股票融资等主板市场融资,是构建完善直接融资体系最为关键的问题。

四、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民营企业存在着严重的信息非均衡、风险等级不一致和契约不完善等缺点而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贷款风险加大,最终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对象,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融资资金。因此,建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于民营企业摆脱融资困境很有必要。通过建立地市、省、国家分等级的担保体系,组建信用担保协会,发展社会服务机构等形式,形成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五、社会支持体系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困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仅仅依靠企业内部融资、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高效、诚信的中介服务机构,构建强有力的民营企业社会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各种制度保障、环境营造和技术支持。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树立和强化对民营企业保护扶持的观念,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及创新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大力发展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信用等级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可以有利于民营企业做出准确企业价值判断和风险投资判断,降低企业融资难度,提高融资效率。加快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使之与中小民营企业协调发展,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效率,可以有效化解借贷双方信息非均衡问题,从而解决融资难的困境。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在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现代社会,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如党的报告中提出的一样,只有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融资结构体系,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深化和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张承惠.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研报告[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第3篇

“放手、放手、再放手”

“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总的来讲就是要放手、放手、再放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发出强烈呼吁。

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认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四大难题:市场准入、税费负担、融资困难和权益保障。“而且根据我们调研,侵犯民间投资主体主要是权力部门,民营企业很无奈,也很困惑。”

张维迎表示,政府监管必须透明化、法制化,对所有企业一律平等对待,不能因某些企业的特殊身份而特殊对待,进而对另一些企业进行歧视。

他特别提醒,政府一要改变心态、改变意识。“投资是企业家的事,不是政府的事。我们无法相信政府官员比企业家判断得更准确,更何况政府官员本身不担当任何风险。”

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表示,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平台机制,让所有企业的问题都能在这里得到公平处理,这才是政府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

“固定资产投资只能也必须依靠民间投资”

“去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37万亿元,如果投资增长是18%,那就接近44万亿元;去年民间资本投资占到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62.1%,如果今年不超过70%的话,GDP增长7.5%的目标就可能完不成。”保育钧认为,政府的公共财政应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应该再充当投资主体;国有资本的投资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行业,不应该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只能也必须依靠民间投资。”

但是钱往哪里投?投去干什么?“未来三年民营企业国内和海外投资大有作为的行业是什么?”会议主持人、德勤中国全国客户与市场战略主管合伙人陈建明提出了两道选择题。

结果显示,“科技、电信与传媒”是嘉宾认为国内最具潜力的投资行业,“消费品”和“医疗”并列第二;海外投资方面,得票最高的是“现代农业”,其次是“海外房地产”。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则认为,面对国企、外企竞争,民企可以找到差异化的方法实现共同成长。“比如金融行业,地方小金融成长非常快,小额担保、租赁等方面民营企业有很多可为的地方;在三四线城市基础建设、保障房建设方面,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完全有可为之处;即使是能源行业,民营企业也可以在走出去当中找到自己的机会。”

有了合适的“鞋”还可以买新“鞋”

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卢伯卿在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2012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十分之一,并购数量上民营企业已占到62%。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日趋活跃,规模日益增加,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并购案已经屡屡出现,并购目标也从早期的获取技术、立足国内市场,逐渐转变为品牌拓展、取得海外销售渠道和获取当地市场。”卢伯卿说。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步伐加快,但同时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加。现场调查揭示,近半数的嘉宾认为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投资地法律环境和商业文化不熟悉”;其次是“并购后整合能力欠缺”。此外,“目标企业对中国企业持续运营能力不信任”“融资渠道狭窄”、“政府投资审批流程复杂、时间长”也被认为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重大挑战。

“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但是你买了一双适合的鞋,不等于不想买新鞋。”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剑阁认为,民营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产业和行业特点,先把国内事情做好。“适合‘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就‘走出去’,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有国际视野。”

“不能用宏观环境掩盖自身弱点”

“近些年社会舆论为民营企业做了不少呼吁,希望政府改善宏观调控,为民营经济创造平等发展机会。但千万不能用宏观环境掩盖民营企业自身的弱点和问题。”保育钧说。

他认为,民营企业“普遍不太会商业模式创新,只会打价格战,自相残杀,一地鸡毛,很惨”。“当务之急,就是能否突破单打独斗的传统发展模式,走联合发展或兼并重组之路”。

保育钧还表示,面对国际国内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动辄几亿几十亿的投资项目和日新月异的科技新成果新产品,仅靠一己之力,靠创业之初的“父子兵”、“亲兄弟”式的管理是难以应对的。

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民营企业 经济效益 发展策略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与健康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五”期间,我国GDP增长量为8.8%,而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31%,利润总额年均增长41%,总体发展远高于GDP; 2006年中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65%,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七成以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其发展速度高于国有企业两倍以上,客观的说,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依然存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民营企业要取得更好发展,必须以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应对。

一、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

(一)产权模糊

公司产权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公司原始产权模糊,所有者界定不清。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存在家族化经营,在企业初始阶段,其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弊端明显表现出来。家族化经营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结合,这就造成家族成员的经营理念难以走出家族利益的圈套,从而拒绝非家族成员进入企业高层,这造成企业中缺乏良好的人才。就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营机制来看,虽说许多民营企业也设置了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所有权和经营权仍然集中于家族成员手中,缺乏法人治理制度,造成企业产权与治理结构不合理,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家族式企业或合作企业存在不稳定性,其变动直接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不完善

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往往是以相对成功的企业管理机制为标准而进行制定,这就缺乏了实际性,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以及管理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据调查,有近20%的民营企业没有适宜自己企业的管理模式,这就为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不了良好的管理支撑。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变动性较大,没有确定的职位和固定的职位人员,往往是一人多职,这就造成决策上出现垄断,不利于管理制度的科学制定以及实施。很多企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没有对市场实际和本企业的概况做科学分析,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追求品牌与多元化经营等而造成管理计划性不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还有很多企业虽然建立董事会,经理层等,但是在实际管理中权责不明,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三)资金问题

资金问题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在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多或少都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融资难成为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一方面,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上存在一定缺陷,没有科学的财务体系,不能很好地控制开支,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有的缺少流动资金,而更多地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央调整存款准备资金率的影响,货币供应量受控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银行贷款分布不均,制约着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有300万户,但各商业银行贷款的70%给了国企,剩下的30%,主要给了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就使得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出现融资困难的状况。

二、民营企业发展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若想在竞争中获胜,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的发展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发展,以实现民营企业经济效益。

(一)明晰产权

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平等竞争、互利互换,民营企业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的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前提是股权的分散化,市场化,以适应生产的社会化,是企业的制度围绕产权展开职能性分工,以提高资产各方面权利的运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主体多元化,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必须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向社会资本开放。再就是,在产权结构上,要以本企业实际为标准,结合本企业现存问题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建立适应本企业发展的现代产权制度,充分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民营企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民营企业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直接制约着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企业要取得经济效益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需要很强的竞争性,很多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了多种发展模式,就前500强来看,有397家表示继续独立立足,有55家表示坚持主业,有78家表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同的模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转型措施。调查发现,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成本上升难题,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其中55.4%的企业采用新技术引进新设备,53.8%的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企业发展,69%的企业通过节能降耗来降低成本等,这就从整体上实现了企业的发展与改进,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很多民营企业采取整合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发展电子商务等,从企业内部各环节来提升企业的总体力量,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提高人员素质,创新科技发展

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企业要发展,必须关心人才,热爱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创就符合市场经济机制的全面化人才。一方面,加大民营企业管理层人才理念培训,使其具有人才意识,在对人才的吸纳上做到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途径进行招贤,避免任人唯亲,在人才利用上做到人尽其能,以提高待遇奖励的方式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员工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加强员工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员工业务水平;以时代为导向,加强员工全面化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良好的职业精神,全面作用于企业的发展。再就是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尊重和信任,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让员工看到自身发展的良好前景,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热情,从而促使员工为经济效益的实现贡献力量。

技术力量的支撑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间的开放度以及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竞争度越来越强,这就要求企业树立科技创新观念,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大都是市场拉动的,他们熟悉市场环境,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一开始就瞄准了市场,这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在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上可以节约大量开支。如例如我国500强企业中计算机领域的领头羊联想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8,307,800,这与其市场导向性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此公司以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标准,进行改进与升级,从而赢得市场利益。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追求竞争利益的动力,使得在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进一步将技术推广和扩散,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等,以科技优势创造了企业经济效益,据统计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共享有有效专利74631项,其中43.76%为发明专利,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3522项专利总量居于民营企业500强之首。

(四)合理用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资金是企业发展与运转的基本保证,民营企业必须以积极有效的措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以及在资金的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充备的资金支持。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民营企业的发展专项基金,为民营企业获得继续的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加速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以效益为导向,设定统一的贷款发放标准。其次,积极支持与鼓励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是上市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建立专门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允许地方性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最后,加强企业内部资金控制,合理规划企业资金利用动向以及资金利用度,最资金利用状况做及时记录和调整,推动企业资金科学利用的实现。

三、结束语

总的看来,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趋势,民营经济都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所以民营企业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明晰产权制度,提升人员素质,拓宽融资渠道等策略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获得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群奎.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

[2]李美荣.浅谈企业技术创新[J].承钢技术,2008

[3]欧阳峣,生延超.合作型创新: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

第5篇

关键词: 民营旅游企业 SWOT分析 发展对策

一、民营旅游企业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民营旅游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各方面的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企业的优劣势、所面临机会和挑战,最终提出民营旅游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S――STRENGTH(内部优势)

1.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

民营企业投资经营旅游业具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利益直接、机制灵活等机制优势,能够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旅游消费者偏好的变动来调整、改变企业经营方向、战略战术,这意味着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主动和先机。

2.民营企业家强烈的发展和市场意识

民营企业领导层有着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和自己的财产、信誉、事业等个人利益紧密联系的。此外,民营企业与市场有着天然的联系,市场反应快、决策效率高。民营企业家注重市场,善于在营销上狠下功夫,同时强化旅游创新,以创新来求生存求发展。

(二)W――WEAKNESS(内部劣势)

1.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存在着局限性。在企业发展初期实行的家族式管理确实存在一定优势,如企业凝聚力强、成本较低等。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想要不断扩大规模参与市场竞争时,就会显现出它的不足。对民营旅游企业来说,提高管理水平、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是决定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成败的关键所在,也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民营企业投资任何一个实业,包括旅游业,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获利。民营企业出于纯商业目的,一旦获得景区景点的开发经营权,就会拼命开发而不采取任何保护资源的措施,这就可能对珍贵的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形成环境污染,甚至造成恶性循环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民营资本进入旅游业一般都会与当地政府签了几十年的开发协议,在这几十年中,民营企业会尽最大的努力对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把旅游资源的价值转换成可获得的商业利益。

3.投资的主观盲目性。不少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只看到投资旅游业成本低、见效快、产生效益高的优势,而没有做投资前的可行性分析,一窝蜂地涌入旅游项目,导致投资行为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民营企业尽管经商有道,但对开发旅游如何把握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生态规律却很陌生,开发经营的随意性很大,出现了低水平、铺摊和重复建设。

4.融资难度大。长期以来,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一大瓶颈。造成融资难纵然有其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其自身的缺陷和问题也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积极性:一是许多民营企业的高负债率和财务管理的不规范;二是不少民营企业盲目扩张,或是关联企业较多、主业偏离度大,银行对这些企业资金活动的监控难度很大;三是一些民营企业失信严重,有的企业长期拖欠债务和贷款甚至骗取贷款;四是民营企业担保能力普遍不足,抵押物有限,质押品少。

(三)O――OPPORTUNITY(外部机会)

1.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民营经济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超过82%。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量从开始时的补充角色,到逐步占据半壁江山,已经一跃而为国民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民营化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民营企业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敏锐的决策、执行体系,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产权安排和法人治理结构;最重要的市场导向机制,有利于旅游企业避免走入短期行为的误区,使旅游开发保持生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3.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政府的积极引导是促使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重要原因。国家将旅游业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实行“政府主导战略”,各部门大力扶持;各地方政府纷纷为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并且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予以扶持;同时,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一部分民营资本将从原来所在行业中退出,向新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方向的领域投资。

4.旅游业的产业比较优势日益显现。在良好的投资经营背景下,许多企业纷纷从不同渠道投资旅游业。一方面,旅游业有其积极经济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目的地经济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差异、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于当前我国各地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以及缓解大中专生就业压力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投资旅游业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投资旅游业不仅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还为民营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资本良性扩张、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机遇。

(四)T――THEATHS(外部威胁)

1.政策限制。1995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景区土地”,但并未提及经营权问题,从而给地方政府出让景区经营权提供了机会。2002年8月有关部门召开的城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发景区,但同时又提出管理与经营分离。政策的不明朗对实践中民营企业开发景区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是让民营企业觉得摸不到政策的底线;二是使其没有长远打算。

2.法律制约。我国旅游立法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已有的《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或由于缺乏实施细则,或由于修改程序滞后于现实情况的发展,对实际出现的各种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无法得到合理的保障,同时也使其开发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

3.具体操作障碍。由于有关部门在民营企业开发景区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民营企业开发景区一直属于“自发”行为,因此对景区出让经营权没有明确规定,出让方式和出让程序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目前景区出让经营权的方式主要有租赁经营、委托经营以及买断、拍卖等,具体操作没有统一范本或标准,由各地自行界定,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

4.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1)缺乏支持生态资源保护的大量资金

民营企业开发景区时,往往面临当地居民为生活所迫对景区资源进行破坏以及各利益主体部门对景区的破坏性建设等问题,需要企业额外加大投入去维护景区安全;为了更好地营造景区氛围,企业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精心保护、长期培育。因此,开发企业在资金、技术、环境等方面必须具备相当实力,并需要企业做长期决策,并拥有长远发展眼光。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制约旅游活动的开展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增加收入,最大限度地接待旅游者,会对资源环境造成显性或隐形破坏,但由于许多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在短期内不会反映出来,因此民营企业必然充分考虑景区环境的承载力以及各种旅游活动对景区资源环境的长期影响,否则将使自身的利益受损。

二、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行政监督,建立约束机制

为了确保国有资源得到保护以及旅游业民营化的顺畅发展,应强化行政监管,建立起政府对经营者的约束和监管机制。首先,政府重在转变职能,树立服务的理念。其次,建立具有国家标准的评估体系,对旅游景区进行资产评估。再次,设立国家级监督机构并制定检查和监管制度。最后,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出台对民营企业各项权益的保障要有更具体的政策措施;对民营企业信贷上的支持要调整为公平的政策;对民营企业的旅游产品给予推介,支持树立国家的旅游品牌。

(二)规范化运作,建立相关法律体系

从立法上充分保障民营旅游企业的法律与经济地位。一方面,国家将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民营企业进入旅游景区开发进行规范,采用公开招标等公平竞争手段吸纳民营企业进行旅游景区开发防止不法行为、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国家将对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制定开发条例和实施细则,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严惩。

(三)强化民营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

1.制订企业长远战略规划,避免短期行为。民营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管理机制灵活、投资决策果断、筹资成本低廉的优势,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原本闲置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并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2.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滚动式”投资策略。融资方式一般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有三种形式:股份制改造、吸收股东参股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组织旅游发展基金,进行资产重组。间接融资是采用各种间接的方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3.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民营旅游企业为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的要求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积极引进各类专业包括旅游的人才,并把独资或合伙企业逐步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逐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逐步做到筹资社会化、管理社会化、风险社会化,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4.塑造旅游投资项目的主题形象,加强宣传促销。主题与形象是旅游项目的生命,也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纵观成功的旅游项目,无论是饭店、度假区、旅行社无一不具独特魅力。将文化作为旅游业经营,以经营旅游的方式多方位展示文化。

总之,民营企业在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时,虽然道路比较坎坷,但前途非常光明。未来几年,我国正在迎来一个大众旅游消费的急剧扩张期,中国旅游业将会有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商业机会,而随着政策对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扶持,有关法制的进一步完善,民营旅游企业自身管理的不断完善,我们坚信民营旅游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依绍华.私营资本开发旅游景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5.

[2]周成俊.民营企业与旅游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2,(2):20-21.

[3]刘宝巍,杨明飞.民营资本与旅游业的发展[J].学术交流,2003,(5):69-71.

[4]袁姝、徐维祥、郑胜华.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驱动机理研究[J].当代财经,2005,(1):77-80.

[5]方芳,梁建.民营企业如何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运用SWOT分析方法[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2):87-90.

[6]黄源,阮开波.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行为分析[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2):71-72.

第6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发展

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特征的次贷危机,在随后很短的时间内就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伴着雷曼兄弟、通用汽车公司等的相继倒闭,金融危机像海啸一样开始大范围向世界蔓延,并深入到了各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珠三角的广东、长三角的江浙,还是像内陆地区的黑龙江省,在经济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特别是外向型的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出口创汇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企业生产经营显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随处可见。黑龙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不像沿海各省那样严重,但也遭到了严峻的冲击。

黑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经济发展史中曾谱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我省经济建设、产品出口创汇、促进就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我国的经济版图,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都是中小企业或者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通过上面和江苏、浙江省份的比较,可以看出黑龙江民营企业和他们相比在各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当前的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纵观我省民营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是民营企业发展自身、企业融资等方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仍不够完善,这不仅仅是黑龙江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层面上看,长久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民营企业发展虽比过去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关于民营企业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具体相关细节尚待完善,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可能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有2003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和2006年出台的《黑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还有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2009年国务院通过并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法律法规虽然制定了,但那些条文框框还比较抽象,都是体制性的没有具体细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缺乏与之配套的的相关措施,具体的操作中会有很大的弹性,执行起来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是缺乏为民营企业“一站式”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应该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可以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企业以政策支持。当然,社会上专业性的中介机构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等等,都可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关于人才开发、企业管理、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国外的很多企业在和政府打交道过程中基本都通过中介机构,这样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效率就很高,在这方面国外有很多很好的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借鉴,我们通常讲要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就是要求政府从一个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服务者的角色,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之所在。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意识和水平比较低,政府在这方面还需要更加重视,加大调查研究,给予中小企业中介机构以支持,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三是在某些领域民营企业竞争主体地位的缺失。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由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国有企业行政垄断的存在,在金融、能源、电力、通信等某些行业,都设置了很高的进入壁垒,民营企业是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的,行政上的垄断造就了这些暴利行业,而且在这些缺乏竞争性的行业中,企业唯利是图现象非常严重,企业的服务意识也非常淡薄。从长期以来国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行政性体制障碍是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必须慢慢根除这种障碍,还民营企业一个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地位,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黑龙江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偏低

民营企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民营(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量的99%以上,数量上占有绝对的地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黑龙江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黑龙江经济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今天,黑龙江中小企业也彰显了自身在发展壮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小企业基本都没有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一,黑龙江有将近17.8万家中小企业,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营中小企业,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管理上的家族式,企业决策都是业主一言堂,这种过于集中的家长式管理往往造成一些重大决策失误。企业内部没有或者无法执行严格的企业规章制度,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最讲究人情、关系、面子,员工“近亲繁殖”几乎是每个企业的通病。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职工是业主的亲戚朋友,往往碍于情面,无法按规章制度办事,这就是家族制企业管理的弊端,过分依赖情感的作用必然削弱管理者的制度意识,使得企业在小规模水平上长期徘徊,束缚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可否认家族式管理在过去的企业管理中也曾发挥的一定作用,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比以前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简单化的家族式管理显然己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缺乏远景规划,忽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或者碍于企业主的能力限制,根本没有战略管理的意识,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这些问题可能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弊端还不太显现,但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若不能适时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二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黑龙江中小企业普遍管理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其实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在创办初期通常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归家族所有,企业往往被传统的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主宰着,“以人治企”的观念陈旧,家族权力的过度集中,信息沟通的不通畅,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无战略管理、无企业文化”的现象,在企业发展方向、战略制定等方面决策盲目,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管理学上有句话叫作“管理出效率”,而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才是一个企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一直把资本作为企业核心资源进行管理而忽视人本管理的思想,尤其是一些个体、私营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资本的管理,更多的还是人力资本的问题。只有把“人、财、物”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企业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若缺乏人才资源,企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每年我们都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在人才的运用方面和大企业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因此,中小企业更应该重视这一点。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金融危机对我省中小企业是一种挑战,中小企业主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看到重视人才的开发和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未来的世界经济往来更加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势必得到加强,中小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会更加复杂,同时对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三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有限。黑龙江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规模的限制,每年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可能很大,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比例虽然会高一些,但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特别是那些民营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没有研发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是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产品、价格、品牌、服务等等都是竞争的手段,中小企业知名度小,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差。在人们日益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今天,对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会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顺势而为,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在生存竞争中求得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未得到根本解决

近些年来,安徽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和经济金融系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前财政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具有很多缺点,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仍面临着融资困难的处境,融资问题一直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般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都比较偏好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中小企业总给人感觉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宏观金融政策、财政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多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地为中小企业做好融资服务工作,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表现在融资频率比较高、而资金量较少,而国有大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又“嫌贫爱富”,对国有大银行的业务来说,服务中小企业是一种成本高且不怎么赚钱的买卖,这样就缺乏业务创新的动力,也就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小型商业银行,由于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其发展滞后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信用评价体系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加上中小企业自身资本实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往往造成其在经营中融资较难,这样极大地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安徽各级政府虽然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提高了认识,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二、促进黑龙江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时刻,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果断作出了“四万亿”的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发展,通过这些政策的落实,我们完成了2009年gdp增速“保8”的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趋稳向好,这对于我们大量的民营(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在外部经济形势趋稳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该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因为经济全球化将使得金融危机的发生更加频繁。

中小企业是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发展的如何,关系到黑龙江能否在新时期实现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在当前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等等许多方面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特别是像我们黑龙江这样一个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在新的历史时期,黑龙江要想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政府部门、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只有抱成一团,形成发展的合力,才能在金融危机后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有所发展。

(一)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快速成长,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1.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在城镇和农村积极开展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活动。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弹性高、就业容量大、就业形式灵活、就业门槛低的特点,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城镇居民和农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乃至机关干部创办、领办小企业。

2.重点支持具有示范作用的省级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示范功能。积极搞好创业辅导、项目咨询、信息服务、技术支撑等活动,落实补助资金,扶持发展创业项目;积极扶持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群体;积极扶持拥有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3.发展一批配套中小企业,延伸优势产业链。通过国有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扩散、零部件加工,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国有大中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对接活动,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乙烯、汽车、飞机、电站设备、重型机械制造等骨干企业发展好配套项目,搞好零配件加工和延伸加工,发展专业化的配套企业。

4.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土地节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改善产业集聚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业依托。积极发展一批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石油化工业集群、医药制造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发挥好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产品总量大、品质好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作用。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粮食、畜禽、亚麻、马铃薯、山特产品、乳制品、果蔬加工等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培育一批掌握先进技术、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鼓励和支持大型民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工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活动,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产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研发应用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并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推广节能、减排、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

3.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努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资金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全面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和企业诚信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提升诚信度。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自然人创办信用担保机构,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分散机制,降低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对民营企业项目开发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辅导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5.建立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培训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和扶持省、市两级中小企业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开展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为民营企业培养国际经贸合作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努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1.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参与各类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包括非营利性领域和营利性领域。

2.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和信贷支持力度。在省、市财政预算中设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效发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

3.拓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到境外上市,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4.政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政府部门要克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克服推诿扯皮、拖延搪塞的衙门作风,真正做到从大局出发,为事业着想,真心诚意地为民营企业服务。

总之,黑龙江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环境,自然条件优越,但是要发展好民营经济,还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269.

[2]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8.

第7篇

关键词:民营;融资环境;瓶颈;融资风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步成长和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民营企业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并没有相应得到改善。其别突出的问题是融资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及成因分析

第一,民营企业的金融环境分析。现阶段,政策环境的局限成为影响多数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这就意味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得不到有效的、稳定的资金支持,融资渠道不畅已经成为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成因分析。一是从民营企业自身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良莠不齐,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生产盲目性大,而且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经营常常发生亏损;还有许多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民营企业偿还贷款能力低、部分民营企业主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影响其贷款信誉。二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鉴于民营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着时间紧、期限短、额度小等特点,大大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商业银行从风险、成本、收益等各个角度进行综合评判,往往最终做出的选择是放弃民营企业,实施向大企业、大城市集中的贷款政策。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注意到并开始逐渐调整自己的贷款策略,如一些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提出以中小企业作为自己的重点发展客户,但是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在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

二、改善我国民营企业金融环境的建议措施

第一,建立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完善信用担保制度。尽快将涉及信贷和担保的民营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凡进入征信系统的企业,有关银行机构在审批企业贷款以及进行资产保全时,需要到政府部门查核企业资料的,经审核后,可直接到有关部门核查。通过企业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提高贷款的审批效率,有效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放贷成本。

第二,切实改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各银行应提高信贷人员综合素质,实地调查分析民营企业经营状况,实事求是地判断民营企业信贷风险;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将企业资质状况等纳入评级指标体系。对一些与银行有较长合作关系、经营状况好、信用可靠的民营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支持信贷力度。另外,各银行机构应根据人民银行实施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等政策,考虑给予优惠利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

第三,进一步创新信贷方式。银行机构在运用传统的贷款方式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应注重挑选成长性好、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行贷款创新,如“仓单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国内信用证贷款”等融资品种;对民营企业的大型或成长型技术项目,应探索“银团贷款”、“风险融资”等融资品种,并根据民营企业客户的不同需要,为其度身订做金融产品,提供结算、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全方位的金融套餐服务。

第四,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仍然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但是由于体制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要降低贷款发放成本,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一方面需要大力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民间金融机构的建设,有效地引导居民资金流向效益高的投资领域,从而实现资金的最佳配置和运用。

第五,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金融环境,还应从加强其自身管理水平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不断提高效益。二是改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尽快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企业内部融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三是加大民营企业信用管理。

另外,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经济的杠杆,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企业在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是核心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我国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必须广聚人才,尽可能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增加技术装备,成为技术创新和开发投入及推广的主体;应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民营企业更应更新观念,尽快树立国际化经营与竞争的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来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基本情况

郾城县在漯河市三县一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总人口90多万人,辖18个乡镇和一个工业园区。近年来,郾城县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瞄准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使新经济组织占居郾城经济的半壁江山。一些企业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较有名气。农村成年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占70%,工业在农村经济的比重也由原来的不足10%发展到现在的60%以上。全县拥有9232家各类企业和生产单位。近五年来,平均每年以915家的速度快速膨胀。如何尽快在这些个体私营企业中组建工会,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一直是令郾城县总工会一班人头痛的“老大难”问题。因为这些工商企业大多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村庄,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而县总工会人手少、任务重,再加上各个方面的主客观原因,建会工作举步维艰。从99年底到2002年的三年时间内,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企业实际建会数也仅有376家,建会率29%,发展会员3.4万人,仅占全县职工和从业人员的35%。2003年,随着工会的升格,郾城县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确定把民营企业建会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攻坚破难,并及时得到县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全县迅速掀起了工会组织建设新。仅去年以来就完成了17921个工商户和498个各类企业的建会任务,发展会员103466人,企业建会和发展会员分别是过去三年总和的1.5倍和2.8倍,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入会率达92.8%。

二、主要做法

在民营企业建会工作中,郾城县主要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郾城县民营企业发展比较迅猛,从业人员快速增长,但这些企业数量大、规模小,劳动关系复杂,各种矛盾突出,业主与职工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劳动关系不协调,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职工队伍曾一度出现不稳定情况。郾城县工会经过深入调研后,向县委作了认真汇报,提出要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引起了县委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明确提出要为工会组织建设创造宽松环境。为了把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建会工作抓紧抓好,尽快抓出成效,郾城县由工会牵头,组织人员跑遍全县十八个乡镇的各个民营企业,掌握了翔实的一手资料,撰写出指导全县各类企业建会工作的调查报告,并及时把调查了解的情况和拟定的实施意见和操作方案向县委分管领导和县委书记认真汇报,得到大力支持。去年5月份正是全国上下共同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可县委仍然召开了全县工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县所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工会组织的通知》。并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副书记任组长,县委组织部长、县政府副县长、县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县经贸委、县个体私营企业服务局、县工商局、县市场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郾城县民营企业建会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工会设立了办公室,为这一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为了给全县民营企业建会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郾城县在召开建会工作电视电话会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强化宣传。县委副书记发表了电视讲话,进行了广泛动员,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他们还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会的重要意义。另外,县总工会人员分片包干,长驻乡镇和县区民营企业,在认真宣传动员的同时,督促其尽快建立工会。由于宣传到位,炒热了职工和企业经营者的思想,使其真正认识到工会的作用和建会的必要,切实提高了建会和入会的积极性,变“要我入会”为“我要入会”,变“要我建会”为“我要建会”,为建立工作的开展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三)创新方式,借力发展。面对众多的民营企业他们认识到,制约民营企业建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员少,精力不够。县工会能够正常开展工作的干部职工仅有9人,面对全县近万个企业和生产单位以及众多个体工商户,显然力不从心。于是他们一开始就考虑如何借助外力,推动建会工作。经过考察分析,他们决定紧紧抓住刚从工商局分离开来并成立不久的郾城县市场发展服务中心这一阵地,利用其情况熟,人员足的优势,强力推进个体工商企业的建会工作。提出了工会组建“采用两条线,带动两层面”的办法。即:原来建立的乡镇总工会负责乡镇机关、七所八站、事业单位工会组建及各项工作;各乡镇个体工商企业联合工会具体负责辖区内所有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的建会工作。采取这种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工会人员少,精力不够的问题,使建会工作顺利开展,取得突出成效。

(四)灵活多样,分类推进。在建会过程中,郾城县注重根据民营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建会方式。在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设主席一名及委员若干名;在分布较为集中的小规模企业建立联合工会,主席由较大企业的有关负责人担任,各小企业出任委员;在工商企业分布较多的中心村或集镇建立区域性工会,主席由当地的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担任;在城镇街区和集贸市场建起了商业街区工会和市场工会,主席由该街道或市场中德高望众的人员担任;针对零星分布在各个村庄个体工商人员不便管理的特点,以乡镇市场服务管理所为依托,建立起覆盖全乡镇的个体工商业行业工会,主席由乡镇市场服务管理所的同志担任,较大的工商户出任委员。在建会过程中,县工会组织人员加强指导,宜单则单,宜联则联,因势利导,不拘一格。这种灵活多样的建会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开创了郾城民营企业建会工作的崭新局面。

(五)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建会是基础,发挥作用是关键。工会组织建起以后,郾城县十分注重对工会干部的培训和工会工作的指导,引导其扎实开展工作。他们提出民营企业工会工作要做到“两维护”,即:坚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做到工会与业主共谋企业发展;坚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劳资关系与推进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同步进行。他们研究出台了《郾城县工商业工会管理办法》和《关于各乡镇个体工商企业联合工会职责范围划分的规定》等配套文件,规范了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的工会工作程序,为彻底扭转管不住和没人管的被动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县总工会一班人分片包区,利用一切时间,对民营企业工会干部进行分头培训和指导。先后印制了《建会宣传资料》、《工会法律法规》、《职工入会申请表》、《企业基本情况登记表》、《工会组建程序》及《工会工作指南》等一系列材料10万余份,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了工会工作。目前,民营企业工会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工会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也深深地赢得了职工的拥护和企业老板的支持。郾城县装饰材料公司是郾城县民营企业大户,自从建立工会以来,工作很快步入正规,工会通过与老板谈判协商,保证了职工的经济收入连年增长,并建立了阅览室和娱乐室,满足了职工文化需求,同时扎实开展了“提合理化建议”活动,仅半年时间,职工就提合理化建议40余条,创造经济效益8.1万元。

全总、省总确定今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就是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实现“哪里有职工,哪里就要建立工会组织”的目标,消灭建立空白点。但在实际建会工作中,尤其是在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建立工会,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困难较多,郾城县在这方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新路子。通过郾城县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我们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加强民营企业工会组织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现在的一些民营企业经营者甚至不知道建工会干什么,他们认为办企业只要按法交税就行,建会与否无所谓,有的甚至还认为建会不仅要缴会费,而且为自己找对手,软抵硬抗,态度消极。因此,加大对建会工作的宣传尤为必要和迫切。要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企业老板和广大职工的宣传,使企业老板认识到不是想建不想建的问题,而是必须建的问题,同时增强广大职工的入会意识,调动其入会的积极性。

二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增多,建立工会组织将对稳定职工队伍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郾城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县委和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和支持。因此,各级党委要把工会组织的组建纳入工作目标,明确责任人,在各方面予以支持,从而为建会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版权所有

三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建会工作任务繁重,困难不少,因此,除了上级党政部门要建立领导组织以外,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工会等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工作前移,坚持建厂与建会同步进行,从源头上督促做好民营企业建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