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5 18:29: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与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经营;管理
概念是对某种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和描述。经营与管理是现代企业活动中的两个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的不同概念。清晰地界定“经营”和“管理”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厘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深入理解现代企业活动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契约性质的组织,它通过竞争从环境中获取稀缺资源,经营和管理活动把流入企业的资源转化为企业的产出,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既表现为企业产出之间的价值和价格竞争,也表现为企业本身成长能力的竞争,其实质在于企业成长的竞争。而企业的成长,正是由其经营和管理造就及控制的。然而目前很多研究者在论述企业问题时并不注意这两者的区别,在一些情形下,这样做似乎也无大碍。但在一些深入的研究之中,若能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作出一个清晰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对于现代企业的活动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本文试图通过对经营和管理两个概念的辨析来说明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义为:负责某项工作使顺利进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管理也是这样理解的。管理概念具有多义性,它不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还会因时代、社会制度和专业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解释。自从管理进入人类的意识以来,几乎每一个从人类的共同劳动中思考管理问题的人,都会对管理现象做出一番描述和概括,并且顽固地维护这种描述和概括的正确性甚至唯一性,人类从来就不曾取得对于管理定义的一致理解。泰勒认为,管理就是确切知道要别人去干什么,并指导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其中,最经济含有经营的气息。一般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指出,管理就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哈罗德・孔茨从处理组织环境和人的关系的角度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美国管理学家西蒙(HerbertASimon)从强调决策的重要性和决策在管理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的角度,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小詹姆斯・唐纳利从组织生产力的角度认为,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个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彼得・德鲁克认为,归根结底,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各种各样的管理定义还有许许多多。他们各有各的个性和特长,也各有各的漏洞和缺陷,这正是各学派论争的原因。随着生产方式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人类认识领域的拓展,人们对管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差别还会更明显。我们不应只停留在现象层面上,而应努力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管理的真正的本质。只有在本质上才有可能求的理论的统一。
职能学派在西方管理学界占据正统地位,对我国影响也最大最深刻。针对某项工作,我们确定工作的着眼点,立足点,着力点,方式和路径,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这里体现了管理的计划职能。
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一定的工作目标,需要财力物力更需要具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人力包括体力和脑力,然而,这些资源都零散地分布在市场里。我们要把诸多资源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才能进行生产流通和服务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管理的组织职能。组织是一个很具推敲意义的词汇,组和织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有绳锁的意思,组织可以就此阐释为运用一定的形式把一些零散的事物编制在一起从而产生全新的功能。
指挥是管理的又一重要职能,所谓指挥,是指通过命令和指示等形式使企业内部各个要素的意志服从一个权威的统一意志将计划和领导的决心变成全体成员的统一行动,使全体成员履行自己的职责全力以赴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
在共同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要素提供者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同时企业存在于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环境中,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起来,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把股东员工客户和各级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统一起来,从而维护企业的生存促进企业的发展。这就是管理的协调职能。孔茨把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
组织起来的生产要素仍然通过开放的市场与社会保持着联通,他们有自由退出组织,或进入自由市场或进入另一些组织尤其是那些和本组织形成竞争的组织。我们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按照一定的形式控制这样的生产要素的流通。这里的控制,当然是辨证意义上的控制。这就是管理的控制职能
二、什么是经营
“经营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是商品生产者的职能。”商品是专门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构成了商品经济。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按照怎样的方式交换才是公平和可行的,按照怎样的方式生产才能保证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尽最大可能地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利可图,才能保证以最少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尽可能好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是商品经济给经营提出的问题。
经营是企业或经营者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是经营者在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下,根据国家计划任务、市场需求状况及企业自身的需要,从本身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出发,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筹划、设计与安排等活动。企业经营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一系列筹划营谋活动,是一种旨在协调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目标性活动。具体而言经营指在企业内,为使生产、营业、劳动力、财务等各种业务,能按经营目的顺利地执行、有效地调整而所进行的系列运营活动。所有这些对市场的选择,对产品的选择,对材料和设备的选择,以及对消费者,市场行情的研究,对竞争者的研究等,都属于经营活动。
经营即经济运营,是就业务而言的,某个公司或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副营业务是什么,要开办什么业务,要停办什么业务。那块业务要加速,那块业务要减速。经营是就市场而言的,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社会化的形态,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企业从市场中获取包括资本和人力的各种生产要素,到市场上销售自己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市场中也存在着企业许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某个公司或企业在采购原料时如何用最低的采购成本生产资料市场购得更好更多的原料。在销售产品时如何优势价格在消费资料市场更快更多地售出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用怎样的战略和策略打败对手。
三、经营和管理的关系
(一)从两者的内容构成来看
经营与管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的经济概念,属于统一的经济范畴。法约尔把经营分为技术、商业、财务、安全和会计等五大职能,并将管理活动从经营职能中提炼出来成为经营的第六大职能,并进一步将管理活动划分为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这就从内容上区分了经营和管理。
(二)从两者的产生过程来看
经营是经济商品化市场化的产物,管理是劳动组织化社会化的产物。管理思想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其中融合了组织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企业的经营方法要随着市场供应和需求因时因地而变化,主要理论依据是经济学。经营活动靠管理思想来实践,反过来,管理思想又随着经营、环境、时代、市场而丰富。经营是企业内和外的人与事的互动,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管理则是企业内人与人的互动,是内化与企业的社会的运行规律。通俗地说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经营是指涉及市场、顾客、行业、环境、投资的问题,而管理是指涉及制度、人才、激励的问题。
(三)从两者的应用范围来看
管理适用于一切组织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而经营则只适宜于以企业为典型代表的营利性组织,因此从企业的角度谈经营概念和管理概念的关系才有意义。
(四)从两者的追求目标来看
管理旨在提高组织效率实现效率最大化,主要途径是协调和控制,以实现控制风险和成本为目的;经营意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利润和效益最大化,主要途径是制定战略,开发市场,以实现开拓市场和增加收益的目的。经营具有外在导向性,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稀缺资源和建立影响;管理具有内在导向性,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秩序。
总之,企业作为一种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需要经营管理。经营活动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基础,管理活动保证经营决策能够得以良好的执行。成长是现代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首先关注经营,研究市场和客户,并为目标客户不断提供更高价值产品和服务。而这目标之所以能够达到,关键在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改善后,又会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撇开管理光抓经营是行不通的,管理扯后腿,经营就改善不了。相反的,撇开经营,光抓管理,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参考文献
[1]【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理胡隆袒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周安华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3]【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李柱流等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美】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第1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5]【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大卫・A・德森佐.管理学原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赵殿和.对管理概念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7.
关键词: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
社会经济活动的各行各业对企业管理分析和评价的广泛应用,关于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学术界也形成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管理职能的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作为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组织承担的各种风险,它通过科学地对组织内外部的业务活动进行确定、评估、衡量、监控,辅助组织采取经济有效的应对策略,使组织趋利避害,高效地完成预期目标。
一、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及其主要内容
由于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各方的擅长领域不同,对规范化管理的承受能力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某种条件下,规范化管理转移者和规范化管理接受者通过优势互补,会出现双赢局面;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规范化管理接受方所面临的规范化管理可能没有清楚意识到,盲目地规范化管理转移可能使规范化管理显著增加。实施转移规范化管理策略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规范化管理转移应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投资;二是争取双赢或多赢局面,尽可能地让每一个规范化管理承担者都能获得相应的一定的收益,分到一杯羹;三是对于具体的规范化管理,遵循哪个实力最强、规范化管理经验最丰富、规范化管理能力最强就转移给哪个,也可以通过工程发包和分包、工程的保险与担保来实现。
1.企业形象规范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物美价廉,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包括市场调查、分析、预测、决策、计划、促销、谈判、报价、投标、签约、发运、结算、服务等各项对外活动,在依法经营的条件下,进行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2.人的行为规范化管理主要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心情舒畅,发挥创造性。包括组织、结构、定编、定员、定额、文化、专业、品德、责任纪律、操作、奖励、工资、荣誉等各项工作活动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3.物(含能源)的流程规范化管理主要是物尽其用,减少损耗浪费,合理储备,提高物资的利用率。包括供应物资、计划、定额、选点、比价、采购、检验、入库、储备、保管、发出、回收、建账等各项物资供应的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
二、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战略管理与和谐关系。按照企业战略管理的客观规律的反映,事先定义制度和操作标准,形成一个标准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再以这个作业流程为指导,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工程项目活动,从而达到避开或错开不必要的风险,使损失消除或降低,比如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规划、监督检查制度等。
2.财务管理风险。风险转移,并不是损人不利己的风险转嫁行为,而是借用合同等手段,寻找那些完全可以化解、消化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将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一部分结果交付与他们承担,如何应对财务风险的权利也给予他们,财务风险责任也同时转移给它们。财务风险转移只是将风险转移给原意承担风险的另一方来承担,并不会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这种手段不能被认为是损人利己、有损商业道德的行为,由于参与企业各方的擅长领域不同,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在某种条件下,财务风险转移者和风险接受者通过优势互补,会出现双赢局面;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财务风险接受方所面临的风险可能没有清楚意识到,盲目地财务风险转移可能使风险显著增加。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随着企业文化建设和运维工作的深入,其业务需求不断变化,企业业务与电子商务系统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对企业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成为重要的支撑,就需要不断的规范运维管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以及标准规范化需要长期的改进和磨合,只有保持持续的改进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
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制、管理机构(人员)、技术与服务标准、管理制度。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机制;成本可控性管理机制;外包商的评价考核机制;外包商的退出机制;外包商的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外包商的资格准入制度;外包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机制;重大及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外包管理监督机制等。
三、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的策略分析
1.质量管理与标准化。质量管理与标准化反映的是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过程的规范化来实现其质量的要求。我们通过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质量管理机构与制度的健全程度两个方面来分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情况企业是否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它在生产过程的规范性。企业质量管理机构与制度的健全程度较高。
2.建立和培育一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个大规模的企业必须有一支政治好、能力强、精力旺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在规模企业组建之初,企业经营者选好人、用好人至关重要。
3.运用科技创新和现代化管理搞好企业发展计划和规划。“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初组建的规模企业计划和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这方面,可以借鉴学习某些成功运作的规模企业承包经验,同时,更要开展本地实际情况调研,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结构、经营状况、客户的需要和感受,了解每个经营环节状况,通过深入而细致的调研,作出对企业内、外各种因素的当前和今后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制订企业短期调整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让初组建规模企业有清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王传庆:浅谈加强子公司财务规范化管理[J].山东煤炭科技,2009.12:115-120.
关键词:劳务分包企业;经营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建筑劳务是指建筑劳动力的商品化形态,在建筑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筑劳务企业从2001年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为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03年全国开始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这加速了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进程。
2001年建设部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中首次提出了劳务分包企业的概念。建设部将建筑施工企业划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3个层次。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产值规模呈现日益扩张态势,同时建筑业对劳务作业人员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一、我国建筑劳务企业发展现状
(一)劳务分包企业已成为建筑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1年提出劳务分包企业的概念至今,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数量已达7,500家之多。截至2007年底,全国具有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总数约为11.9万家,其中总承包企业43,802家,占总数的36.7%;专业承包企业60,033家,占总数的50.4%;劳务分包企业15,415家,占总数的12.9%,建筑业从业人数3,800多万人。
数据表明,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建筑业的良性发展和解决农民工就业方面贡献突出。建筑业历来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务分包企业的诞生细分了建筑业的市场,对于规范建筑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劳务分包企业吸纳了农民工进城人口的30%以上,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劳务分包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规范化发展。目前,建筑市场劳务队伍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成立的劳务分包企业,提供劳务分包服务;二是施工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自有的劳务作业班组;三是“包工头”带队的零散用工。
劳务分包企业是三种类型当中的发展重点。成立专业的劳务分包企业,有助于建筑业的细化分工,同时也有利于建筑劳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和发展。就目前而言,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自带劳务队的形式逐渐减少,这些企业已经把重心放在了施工管理层面上。而长期以来充斥劳务市场的“包工头”带队的零散用工形式,由于其管理混乱、工程质量和安全难以保障,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步规范也在逐渐萎缩,特别是在一些重点工程项目中,绝大多数都有正规劳务分包企业的参与。
二、我国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经营与管理问题分析
(一)有组织、无保障。劳务分包企业的员工组织一般比较松散,承接到工程项目后就招聘工人,组成劳务队开始展开工作,形成有组织的劳务队伍。一旦劳务分包企业承接的项目没有保障,随时都有可能与工人解除劳务关系。这种组织松散的模式是劳务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症结所在。在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类建筑业企业中,只有劳务分包企业没有形成与员工的固定合同关系,造成劳务工人的流动量非常大,一个工人这次是甲劳务企业的成员,下次可能就变成乙劳务企业的成员。在这种形式下,不管对于企业还是工人而言,都是没有固定的组织保障的,因此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也将异常艰难。
另外,劳务分包企业与工人签订的往往是短期或者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由于企业只关注经济利益,对于员工的人文和经济关怀不足,工人的“五险一金”大多无从谈起,同时员工的企业认同感非常薄弱,无法形成行业的凝聚力。
就施工现场而言,经常存在施工现场环境脏乱差、安全防护不到位、现场生活质量差等情况,农民工的人身、生活以及人文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有企业、无管理。大多数劳务分包企业中,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没有固定成熟的管理班子建设,没有立足长远的战略目标。经营管理常常沿用传统的“关系管理模式”,企业领导很容易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事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有效监督,熟悉谁重用谁、喜欢谁重用谁,组织结构混乱,责权分配不明,一旦出现问题则相互推诿。
另外,企业资质是劳务分包企业区分于“包工头”劳务队的重要资源。然而,许多劳务分包企业不珍惜企业资质,使得劳务分包流于形式,劳务企业转让、出借资质证书以收取管理费名义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接工程的情况屡禁不止。一方面扰乱了劳务分包市场;另一方面也在隐形地削弱劳务分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远来看损害了劳务分包企业的利益。
(三)有员工、缺培训。劳务企业的成员以进城农民工为主体,其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为使这些农民工转化成职业的建筑业劳动者,往往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并且需要取得相应的上岗证书,譬如脚手架、升降机、爆破拆除分部分项工程均需要从业人员通过专业培训获得上岗证。然而,劳务分包企业为了减少经济支出,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使得员工只能从事基本的体力劳动,或者凭经验从事建筑业生产,造成劳务企业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十分低下。同时,由于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以及管理混乱,容易产生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四)缺乏长远战略眼光。部分劳务分包企业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缺乏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劳务分包企业和总承包企业签订合同,通常总承包企业不是一次性支付劳务分包企业所有工程款,而是在施工过程中按工程进度付款。当总承包企业未按时支付工程款时,劳务分包企业便拖欠农民工工资。这样不仅侵犯了农民工的权益,而且对企业本身的信誉和长期经营也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对自身的发展不利。
三、我国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经营与管理对策探讨
(一)规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管理及运营机制。目前,大部分劳务分包企业存在管理制度不规范、运营机制不顺畅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采用“人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一系列的弊端,也无法适应企业的良性发展需求。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机制和运营体系是劳务分包企业做大做强的首要条件,企业要发展,制度必须先行。在管理方面,应当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手段,真正做到能者居之,提供合理的发展空间。从业的规范化是劳务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基础,如何在实际工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建立一套施工技术及管理的操作流程,并进行规范化处理,是劳务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专业化发展,培育市场竞争力。众所周知,建筑业市场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的行业,一个劳务分包企业不可能具有承接所有类型建筑工程的劳务工作,因此劳务分包企业应当在实践中找准定位、扬长避短,在市场上逐渐确立自己的行业优势,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如建筑工程劳务公司、装饰装修工程劳务公司、安装工程劳务公司、市政工程劳务公司、园林绿化劳务公司等。各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外界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三)协同化发展,注重培训,关爱务工人员。首先,应当保证施工现场的规范有序,提供合格的生活、居住条件,切实改善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条件,丰富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应当健全各种保障制度,严格实行劳动合同制度,除必需的工伤、医疗保险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劳务企业应当考虑为务工人员办理基本社会保险,以稳定建筑业务工人员队伍。
劳务分包企业应当履行责任,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与鉴定,从源头上重点开展务工人员的初级培训,做到“先培训、后输出”。另外,可考虑对建筑劳务企业管理人员实行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培养工长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四)品牌化战略,立足长远,诚信经营。劳务分包企业的发展不能只关注目前的经济效益,还应当立足长远,制定适合自身发挥的战略目标。企业经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立足长远,一步一步用心经营,用心管理。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企业应牢牢树立诚信经营的观念。劳务分包企业一方面要对员工诚信,不拖欠员工工资,不做损害员工利益的事,不断壮大自身队伍;另一方面对总承包企业讲求诚信,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合同规定的工程任务。劳务分包企业是以工程质量来打造自身的品牌,企业应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实施质量管理战略,以利于树立自身的品牌。
四、结语
总之,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和建筑市场的进一步细分,我国建筑劳务企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劳务分包企业必须反省自我,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建立完善的现代管理体制、培育核心竞争力、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等手段,完善劳务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建立一大批有实力的建筑劳务企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业协会.我国建筑劳务分包和劳务企业发展现状[J].建筑,2009.23.
关键词:企业 经营风险 管理与控制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也已步入攻坚阶段,国家连续出台减税、支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等相关政策,这一系列举措被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抓住有利时机,拓宽经营渠道,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但是在世界经济变幻莫测的今天,如何做好经营风险控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利用好国家出台的有利政策,是中小企业乃至大型国企所不能回避的问题。
近年来,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风险管理机构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
一、企业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企业的经营风险包括自然风险、社会经济环境风险和企业内的经营管理风险等,对企业经营风险因素的分析是风险辨识的前提,也是企业制定规避风险管理策略的依据。
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作用于企业的是水灾、火灾、地震、台风等引起非常性的破坏,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目标无法实现等。
企业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经济周期、同行业竞争、通货膨胀、市场季节性变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动等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组织,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就必须面向市场,独立决策,这样就会增加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当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时,往往会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产生极大影响;当市场经济繁荣和衰退交替出现周期性变化,会使企业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不断地变化,给企业筹资、投资管理带来诸多困难,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通货的萎缩必然出现社会商品物价全面上涨,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或商品销售的困难。同时通货膨胀往往也会引起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
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入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者的理财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同样会产生企业的经营风险,如企业经营者由于专业知识差、业务水平低,缺乏应有的管理能力,或者调查研究不够、掌握信息不充分等,同样会造成决策失误、管理混乱,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对经营风险的认识程度不足、防范手段不力等,也会使经营风险发生或加大。经营者在哪些情况下需要规避风险,是企业必须做出的重要决策,否则承受或规避不当又会引起新的更大风险。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可控性与风险管理
1.企业经营风险的可控性
风险是不确定的损失,这种不确定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它的变化全然不知。人们可以通过认识并掌握客观变化规律,对其发生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作出主观判断,从而对风险的发生进行预测和评估,并采取措施控制客观条件的变化,使风险发生的客观条件不成就或者不完全成就,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损失程度。所以说,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在风险面前,人并非完全束手无策,人们完全可能也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管理手段,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造成的现实损失。风险的这种可控性,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前提。
2.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1)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含义及其分类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风险管理泛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活动。狭义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用系统的、规范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它包含内控环境、内控策划、实施与运行、监测评价与持续改进、信息交流与反馈等五大方面内容,并通过建立规范的内控模式,形成系统的、透明的、文件化的风险管理平台,实施对企业风险的管理。
依据风险产生的原因,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道德风险管理等。
(2)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和利润(回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它们犹如一对孪生兄弟,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就同一事项而言,其风险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因行为人的控制措施不同,从而导致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实际发生的损失不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主体经营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是趋同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或风险经营水平的竞争。风险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其支付的风险成本相对较低,获得高收益的比较优势明显,意味着其获利相对丰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风险是未来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只有符合一定条件之后,这种可能的损失才转化成为现实的损失。风险管理过程,其实就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的过程,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建立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实际造成的损失,还有利于保障企业安全稳健运行,避免毁灭性风险发生。
(3)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度”
企业存在一天,经营风险也必然跟随一天,每一个经营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风险。笔者认为。管理并控制企业经营风险,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要完全消除企业的风险,事实上,要想完全消除也是不可能的。企业管理并控制风险的意义在于对经营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识别和评估,以至于能够采取措施将其有可能产生的危害控制在一定的可接受的范围内,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风险管理与其他管理一样,管理控制措施也需要“适度”,需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两者之间的关系。因为,风险只是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其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如果控制过度,风险的控制成本可能大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得不偿失。不仅如此,过度控制还可能影响效率,阻碍业务发展,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相反,如果控制不力,风险频繁发生,不仅增加了风险成本的支出,降低了获利回报。而且,风险发生将耗废企业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尤其是重大风险,经营管理者需要进行一系列危机处理,很难集中精力一心一意谋发展。风险发生还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若风险不被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风险将在持续存在中扩大,其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风险控制措施适度,首先,要求人们对经营风险的种类和大小有正确的认识,在风险识别、预测、评估和分析等方面,力求做到全面、真实、准确。这是适度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求风险控制的措施具有针对性,直接指向风险点,有效地遏制风险的发生和控制风险造成的损失。在实务中,要注意纠正“管理层控制过度、操作层控制不力”的偏向。
三、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复杂。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经济预测,而经济学家的工作之一也是对经济形势进行大致判断。但是预测并不能使我们有效应对风险和危机,尤其当某些风险引发的危机破坏性足够大的时候。专注于专业化发展的企业,可能会有很多优势。比如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效益的生产环节中,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然而生物进化的历史表明,单一性是一种危险的形态,非常脆弱。因此,企业在有能力发展多元化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去涉足不同的行业,适当增加企业战略业务单元的数量。
参考文献:
[1]波特,陈小悦等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
关键词:和顺县;食用菌生产;企业经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064-04
在2011年,双胞蘑菇经由山西大友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并推广之后,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就开始有了较大较快的发展。到2014年,和顺县的食用菌总产量已达到7826t,销售收入约7043.4万元,农民获利有3000多万元。2015年,和顺县为了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和顺县将种植和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一条走廊、两大片区、五大基地的食用菌种植模式,形成了以双胞蘑菇为主要种类,平菇、香菇、木耳、虫草、猪苓和羊肚菌等全面发展的局面。现在,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约为30.5万m2,其中双孢蘑菇为14.8万m2、香菇为10.8万m2、木耳为1.6万m2、猪苓为2.1万m2,其他种类为1.2万左右m2。目前有9个乡镇、57个行政村、千户农户参与,从业劳动力达到3000多个[1]。为了摸清和顺县食用菌的产业现状,明确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思路,推动全县食用菌产业步入持续良性的发展轨道,笔者对全县主要的食用菌种植户、生产企业和合作社进行了生产规模、技术服务、经营方式、质量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等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对和顺县食用菌产业的未来以及对企业的生产效益与质量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为和顺县食用菌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调查方法 本调查是我们的研究项目山西省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设施食用菌高效碳循环研究与示范之一“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与研究(编号:FT2014-03-08)”的一部分,根据项目计划要求,本次调查主要是了解食用菌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质量管理理念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调查方法。(1)访谈调查:课题组下乡,在指导企业、农户生产的同时,与一些实际生产的企业负责人、种植农户、技术人员、采收人员等会谈,交流,收集一些相关经营数据和技术数据。(2)问卷调查:以课题组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回收问卷并统计相关数据。问卷调查形式有2种,网上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网上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从一些网站和及电子邮件,纸质调查问卷主要是发放问卷。(3)市场调查:本课题组还进行了食用菌销售市场调查,在对超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个体摊贩的一些负责人员及消费者进行调查的同时,也对和顺县生产的蘑菇进行了一些调查。(4)资料调查:查阅了有关和顺县的食用菌企业发展状况的报道资料,如有关和顺县食用菌的报纸报道以及网站等。
1.2 调查内容 主要是了解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的生产现状,经营方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存在优劣势以及食用菌产品质量对经营效益的影响等等。同时也调查了一些关于食用菌发展中盲目跟风、资源浪费、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今后更加合理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规模和种类积累了基础资料。
2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生产者的基本情况
横岭镇、义兴镇是和顺县的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其中许多企业是和顺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如我们调查的企业,和顺金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顺县军绿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和顺县平松乡沙佛陀村的个体户,和顺县太行白双孢菇专业合作社、和顺县岭上人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晋中市消源食用菌种植加工合作社、晋中市碧海星园农业有限公司、山西大友农牧业有限公司、和顺县永健r业发展有限公司、顺宇蕻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青城镇双孢菇片区、横岭镇的双孢菇片区、东关村的平菇种植园区、华新村香菇种植园区仪村的双孢菇园区等等。这次主要是集中对这些企业进行调查和分析。
2.1 生产资金来源 和顺县的食用菌生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家筹款、银行贷款、自家筹款和银行贷款相结合,还有部分企业是自家现款与政府扶持资金相结合。投资金额在5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其中在30万元到50万元的居多,基本上占调查企业数的50%。企业雇佣的的从业人数也是不定的,依据生产季节或者是在不同的作业时间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忙时可能会多用几个人,在淡季可能就不会用到人手,但一般都需要的5人以上的劳动力。
2.2 食用菌产业的经营形式 目前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经营形式主要是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户经营占主导。还有一些农业企业,个体户等等。其中农业合作社大约占40%,家庭农场占30%左右,而企业型的农业公司只占不到10%。这几种模式有的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这种方式有利于打消农民销售食用菌的后顾之忧,又可调动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
2.3 食用菌企业生产食用菌的种类 近年来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双孢菇占主流地位。2012年时双孢菇总产量高达300多万kg,产值约2300万元,占全部食用菌产品总量的80%以上。201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总面积约为30.5万m2,其中双孢蘑菇为14.8万m2、香菇为10.8万m2、木耳为1.6万m2、猪苓为2.1万m2,其他种类为1.2万左右m2,双孢菇占50%左右,香菇占30%左右,其他各食用菌种类只占20%弱。虽然近年来已经打破了这种双孢菇单独菌种发展的局面,一些企业开始因地制宜的种植其他菌类,例如以和顺金旭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猪苓,和顺县横岭镇石拐村引进了黑木耳栽培,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比例失调的现象。目前,在我所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和顺县有很多农户和合作社,还有一些企业开始生产猪苓和黑木耳,未来有希望形成“白(白色双孢菇)+黑(黑木耳,猪苓)”种植模式[2-4]。
2.4 食用菌的销售方式 和县的食用菌生产者中,有40%左右的生产者是个人直接销售,30%的企业是个人直接销售和送超市销售相结合的,还有20%左右的企业送往农贸市场销售或批发给经济人销售。虽然有30%的生产者将自己生产的食用菌产品送往超市销售,但是送往超市的份额却很少。我们调查中的一家企业提到他们和山西省清徐县的某家美特好有合作,发现超市的负责人在对食用菌产品的品质以及产品分级,并不了解,不懂得什么样的蘑菇是好蘑菇,也分不清蘑菇的种类,而只是一般地认为大的、新鲜蘑菇是好蘑菇,而不知蘑菇开伞后,个头虽然很大,其营养成分和味感就降低了。还有20%左右的企业送往农贸市场销售或批发给经纪人销售,一般批发给经纪人销售的食用菌企业采取的是临时性批发,很少有签合同销售的企业,甚至有的经纪人即使是签了合同,也不是诚信地遵守。
2.5 食用菌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季节变动 和顺县食用菌栽培的产菇时期和生产数量来看,每年主要是集中在2个时期,一是5月到6月,二是9月到10月或延长到11月上旬。7-8月份出菇量相对较少。不同月份出菇数不同,主要是由于夏季炎热,出菇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山西或者说和顺夏季比较凉爽,是作为全国双孢菇以及其他食用菌种类的生产淡季补充的重要基地,但高温影响出菇质量和数量,仍然是和顺县双孢菇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2.6 关于食用菌生产的经营效益 我们就和顺县的一些生产双孢菇的企业进行了调查,根据企业生产负责人介绍的资料,在2016年,大约750m2左右的双孢菇生产大棚,经济效益较好的,可以收入3万元到4万元人民币,如果经营不好的话,一般只能收入1万元到2万元人民币。2016年和顺县周围的产地的双孢菇价格基本上是,质量优良的,即不开伞的、没病菌、没有黑斑的产品,可以卖到6~9元/kg,这类质量好的优等产品如果能达到总产量的80%以上,就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如果是质量差的产品,一般就只能卖到1.6~3元/kg左右。上面所述的经济收入只是农民生产者所认为的收入,而与正规的经营核算是有所不同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在计算利润时往往只计算收到多少钱,而对于生产投入的计算,特别是正规的经营核算是不太了解的,甚至是完全的不懂。他们很多情况下不把自己的劳动计算到投资里面,很多自家的原材料,例如木屑,玉米芯、牛粪,也没有计算到投资里面,所以,我们认为农业经营以及经济核算在一定的时期内还是这些企业、合作社应该加强的重点,也是我们农业技术工作者应该加以认识的重要课题。
2.7 关于食用菌产品质量观念与质量管理
2.7.1 关于质量认证方面 关于农产品质量认证方面,被访问的企业和生产户都表示听说过这方面的事情,也有一定的信息了解,但是没有加入质量认证体系。他们表示没有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件事,企业没有专人负责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只是在产品收货时检查产品的外观质量。也没有外部管理人员来向企业和农户宣传或是帮助管理这些业务。当问到这些企业和农户是否愿意加入质量认证体系时,他们表示愿意参加,因为这样不仅对消费者有了保障,加大了产品诚信度,而且还能扩大了产品销路,使销售得到保障,从而增加经营收入。
2.7.2 企业及生产者对质量管理与主动执行标准的认识 发挥食用菌产业从业者的主动性,调动所有与质量管理相关的行政、商业、技术部门,甚至是消费者的互动整合积极性,形成一个主动型的质量安全管理执行效应,是解决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个有力措施。对于我们提出的建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理论[5],即以食用菌产业链的实际从业者为主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使食用菌产业的生产、流通、销售、消费、服务等全过程的从业者自愿参加,以自身诚信,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法规标准,保证提供责任分明、安全卫生的优质产品,这些企业和生产者都是十分赞赏的,并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自己为自己的产业创造的质量保证体系。
3 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
3.1 和顺县的地理气候优势 和顺县是山西省晋中市的下辖县。它位于山西省的东部,太行山脉的西边,其东边接壤着邢台市,西边直通省会太原,北边连接着太旧高速,南边与长治晋城等城市相接。和顺县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天干燥多风,夏天炎热暂短,秋天凉爽多雨,冬天寒冷漫长。全年的平均气温约6.3℃,全年的降水约593mm,霜冻期为9月15日至翌年的5月15日左右,无霜期约124d。这种气候很是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并且从全国食用菌产业布局来讲,是很好的盛夏生产淡季的补充基地。
3.2 食用菌生产的原材料优势 和顺县的牧业、林业发达,资源丰富,放牧的场地广阔,水资源丰富,草地茂盛,森林覆盖率高达27%,在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上,提供了廉价的牛粪和废木枝叶,特别适合于生产双孢菇。此外由于和顺县的林果业,种植业发展较好,也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玉米芯、玉米秸秆、高粱秸秆作为原料。
3.3 信息和物流方面的优势 随着和顺县电信产业的不断发展,和顺县加强了无线移动通信,无线联通通信等基础通信设施;同时为了提高食用菌产业方面的信息交流,建立了一系列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例如:山西晋中碧海食用菌交易网等。物流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壮大,例如建立了一批商贸物流基地,各类信息通畅,为广大企业和生产者及时了解食用菌市场行情及行业走势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4 和顺县政府的政策、资金和物力的支持优势 和顺县委县政府响应国家“十二五计划”,为增加经济收入和加快经济转型,加快了和顺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和顺县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来发展,因此加大了对食用菌产业资金的扶持力度。例如,2014年和顺县在农业主导产业上,财政扶持资金约1800万元,其中设施蔬菜及食用菌产业发展达到了800万元。另外,和顺农委积极为食用菌企业提供了贷款贴息并在2014年和顺县列入了“晋中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担保贷款项目”范围中。还有中国福利彩票在该县投资了约4934万元的彩票公益金发展双孢菇产业项目。2014年,全县有32个行政村开始了以双孢菇为主的生产大棚建设,投资达到2303万元左右。
3.5 先进科技的支持优势 和顺县与山西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中心签订了食用菌合作协议,结合和顺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在食用菌产业的相关项目上进行深入合作,高度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为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和顺县食用菌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据我们近年来的调查研究感到,整体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了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重收益,轻信誉;重投入,轻效益的倾向,导致了整体食用菌产业发展不扎实,经济效益不高,生产者收入不多,社会效益不明显,消费者缺乏安心感。
4.1 食用菌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不够 和顺县的食用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大多是以生产环节为重点,生产模式是以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发展的,并没有组成以食用菌产业特征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因此严重影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甚至造成很多生产者开始产生了打退堂鼓,退出生产的念想。主要表现在销售渠道不畅通。因此经常发生企业及生产者间为抢市场而低价销售、不注重质量等无序竞争的情况。还有相关部门以及龙头企业无力引导生产者与产业链其他环节形成订单农业体系,致使生产者的产品不得不销售给零散的中介人,并受到中介人的销售限制,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4.2 菌种生产与管理环节短缺 菌种生产和管理是食用菌生产栽培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出菇的质量和产量。目前,和顺县内的大型食用菌生产企业是可以自己制备菌种,或者购买菌种专业企业的原种,然后制备栽培种,而小型企业以及普通生产农户就没有这方面的条件。就食用菌菌种来说,其母种、原种的真伪,质量好坏,产能性状等,一般的企业和农户是无法用普通方法来识别的,特别是许多生产企业和农户根本就不问菌种的真伪与质量,而肉眼鉴别不了的菌种质量,却会给生产和经营带来巨大的损失或者是毁灭性的打击。
4.3 食用菌产品的加工和保鲜技术不足 食用菌产品的新鲜度和口感质量是产品的根本,很多食用菌种类其产品的保质期只有1~2d功夫,特别是双孢菇产品,不能及时出售,就会变黑腐烂。和顺县目前缺乏食用菌深加工和保鲜方面的龙头企业,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小的企业根本没有加工和保鲜的设备,大的企业即使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大量的、质量好的食用菌产品却不能及时地销售出去,而导致腐烂变质,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使得食用菌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5 和顺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5.1 建立菌种审核推广制度、加强质量监督体制建设 要建立和顺县食用菌优良菌种推广制度,创新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体系,同时加强对食用菌菌种生产厂家资质审核、技术考核和生产监管,以便实现食用菌菌种的优质生产,从而确保广大菇农和食用菌企业的利益。
5.2 开发引进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 加强和顺县的食用菌保鲜加工技术的开发,积极引进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和优秀人才,利用企业的积极性,在政府的引导下、资金帮助下,打造更多的和顺县食用菌加工的企业,创造提升食用菌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5.3 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建立产业链诚信体系 在产业全过程中进行质量管理,以自身的诚信,生产高质量和安全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提供健康产品,同时增加食用菌产业从业者的经济收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食用菌产业全方位着眼,探讨与质量相关的节点问题,寻找质量管理关键因素,提出确立一个以实际从业者为主体、自身运营的食用菌产品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在实际食用菌生产过程中主动地保证食用菌产品质量,以诚信赢得社会效应,建设一个使从业者收入高,消费者放心的食用菌产业。
6 结语
发挥和顺县地域优势,建立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大构造,以食用菌产品质量诚信为根本,从生产环节开始,在产品流通,销售以及消费环节等各个领域,全力打造优质产品和绿色农业形象,大力推进像养牛―沼气―双孢菇―有机肥生态循环经济产业的模式,继续构建和做扎实像“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5-6],根据本地的农业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使之真正和顺县的主力农业。
参考文献
[1]晋商农网.晋中三农前沿[OL].http:///Category_98/Index.aspx,2015:1-21.
[2]胡俊_.我国食用菌资源状况及生产对策[J].食用菌,2000(3):3-6.
[3]胡永光,李萍萍,袁俊杰.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探讨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7,(09):05-17.
[4]周林,郭尚,萧晋川,等.食用菌产业特征和主动型产品质量保证体系[J].中国食用菌,2016.35(2):10-17.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企业文化,亦可称之为组织文化,指的是由组织的价值观念、处事方式、信念信仰等组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所形成的稳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观念。企业文化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迪尔和肯尼迪将企业文化分为五大要素:企业环境、文化仪式、价值观、文化网络和英雄人物。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即企业的价值追求目标。二是企业精神和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应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相适应。三是团体意识,企业文化要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建设应重视企业团体意识的增强。四是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品牌标志,能够被公众所知悉。
从企业文化的内涵着手,可以得出企业文化的特征:
1.人本性:企业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本性,尊重员工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注重员工价值的实现和员工素质的提高。
2.整体性: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的整体性描述,包括了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也包括了企业环境和企业发展方面等众多因素,是对企业各个方面综合性概括。
3.独特性和创新性:企业文化是每个企业自身的文化积淀,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重要标志,具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促进现代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1.可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体现了员工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是企业管理的灵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文化能将员工团结在一起,实现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企业文化可以加强员工的团结和互助,增强员工的集体意识。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也能不断满足员工的个人需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标的组织,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来实现的。企业从市场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的经营理念,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2.合理引导员工的价值追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追求的目标,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指明方向,还能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价值追求结合在一起,指导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保证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了员工的个人价值,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发挥员工团体的作用,激发员工的团队合作意识。企业文化注重员工的平等,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减少内耗,不断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4.可以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
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不同于制度的约束,是员工基于群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形成的自我约束的一种形式,让员工明确自身工作的方法和意义,增强员工的使命感。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内在约束作用,来弥补企业管理制度的不足。企业管理制度缺乏弹性,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会激化劳资矛盾,导致员工与企业管理者的冲突。而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将传统企业管理的被管理状态改变为员工的自我约束行为,注意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
5.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
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经营过程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在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中,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状况也发生了极大调整。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企业管理者从企业经营需要出发,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精神风貌。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理念的创新,还能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拓展和技术创新。
6.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企业在对外活动中宝贵的财富,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进而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成为企业的品牌而被人们知晓,拓宽企业的营销市场,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三、企业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清,缺乏经验,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的经营发展不相适应,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照抄照搬,脱离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情况
不少企业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没有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出发,缺乏统一的认识。仅将企业文化理解为统一的工作服、统一标识和统一色调等,没有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共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观念陈旧,企业文化认识不合理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由于企业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混为一谈。再者,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企业文化的阶段性特点和发展情况没能深入认识。企业文化虽然带有企业管理的因素,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重视员工的自我约束作用,而非以刚性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员工。
3.执行情况较差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不少企业在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之上,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认识,逐渐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优秀的企业文化。由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企业文化只有少数的员工关注,企业文化的员工参与性较差。再者,企业文化建设没能制定具体的措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没能有效结合,导致企业文化的执行能力较差。同时,执行过程中的避重就轻,特别是在企业文化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会以当前的经济利益为上,导致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认可度不高,执行情况差。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面旗帜,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只有有用的时候才会被人想起,平时则束之高阁。再者,不少员工将企业文化理解为组织员工的文化活动,没有将其深入理解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成为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明确的问题。
四、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关心人。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是企业的真正缔造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要重视员工的参与,重视员工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属感,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惠普公司为例,惠普公司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中员工的培养,将全面提升员工个人素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建设是对自身有利的,增加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保证企业文化在员工中的执行力。
2.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情况,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能照抄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品牌之一,不仅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标志,优秀的企业文化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企业要从自身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应通过生产经营,提炼出企业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企业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理念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沃尔玛,将“要让顾客有所收获”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和语言,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
3.领导先行,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领导的重视是非常重要的。以海尔为例,海尔是良好企业文化的代表,海尔的成功,良好的企业文化功不可没。海尔总裁认为自己在企业中的角色是设计师和牧师,表明了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的管理层要对企业文化建设做总体设计,并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企业的管理者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和方法,赋予企业文化新的生命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领导者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不仅能够为企业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还能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实到具体的经营管理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4.健全企业的管理机制,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健全的企业管理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可以促进企业文化的有效开展。同时,企业文化并非单一工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做出长远规划,建立一套科学的企业文化系统,借助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各项管理机制的完善,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的有序进行,还能有效促进企业文化的执行情况的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还可能派生出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企业文化的执行提供制度保障,将企业文化切合到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体现企业的整体利益。
5.不断创新,兼收并蓄,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企业文化富有时代的气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企业经营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使企业文化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企业文化作为全体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追求,应该与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理念、发展目标、市场环境和员工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从而创建一种企业与员工双赢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彰显个性,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企业的价值追求充分展示出来,进而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发展中的不竭动力。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外经济交流不断深入,文化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企业文化的建设应立足于我国的经济环境,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在兼收并蓄中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约束员工的行为,增强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先行,发挥企业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同时,应健全企业的管理机制,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多元文化并行的当今时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应不断创新,兼收并蓄,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企业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华林:略谈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商界,2011,(11).
[2]彭思恒: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
[3]赵 亮:浅析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
[4]齐 欣: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2,24(1).
[5]李江平:刍议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才智,2012,(16).
[6]刘占军: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7).
[7]惠化周: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J].商情,2012,(37).
[8]孟鸿玲:建设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2,(3).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经验管理;知识经济;竞争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13-01
企业文化是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一个组织的特有的文化形象,需要主要领导和员工来共同打造。在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以及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中,企业文化发挥着灵魂的作用,也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成分。因此,企业要树立“诚信立本,质量优先,务实为基,创新为辅”的理念,将企业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调动企业内部的积极性,既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关注到个人的价值,推动员工的个人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存共赢,同时可以升华企业文化,变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为员工的自觉,真正将企业是为自己的家。
1 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
作为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理论和方法,企业文化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表现如下:(1)企业文化没有引起大多数人的关注,只有少数人注意到,并且理论与实践上严重又是偏颇,重理论轻视实践;(2)企业文化还没有被真正纳入管理的行列,它应有的作用无法发挥;(3)很多人缺乏长远的目光,不能从企业的长期目标来着眼,因此认识不到文化发展建设的长久性和艰难性;(4)企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并没有制定详细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因此,企业文化与管理思想没有融为一体,这也导致企业管理过程中弱化了企业文化的作用。而正是这些现状的存在,导致人们对企业文化产生了许多误解。
误解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像一面旗帜,只是有用处的时候才拉出来抓一下,平时只是束之高阁或者流水般扫过,相比于其他对企业,对职工很重要的才会抓紧,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只是听起来的重要,做起来就可以忽略。
误解二:个别员工过分注重企业的外部形象,他们所理解的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各种活动,实际上,许多企业只是在单纯的制作形象,脱离这层面纱,企业的经营管理并没有多少改善,只是换了衣服和面孔。
企业文化是一种观念中的东西,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很难进行操作。即使有企业文化也只是很肤浅的活动或者简单的放松性游戏,不能关注个人的发展。导致这些不足与误解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并没有对企业文化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确切说不知道企业文化所谓何指,也就不能明确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
2 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建构起合理的对企业文化的管理机构,这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只有将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才会让文化服务于企业管理发展,在员工之间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们能够互敬互爱,并且有竞争上进的趋势,只有真正将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样才会让企业更有发展前途,才会有更强势的企业。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激活企业文化的生命力。
知识经济时代下,人的价值和力量得到彰显,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科技的竞争,更重要的核心人才的竞争。当然,企业也并不能走出这一范畴,能够在企业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尊重劳动和人的价值,满足员工的正当的基本要求,把人的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这样便于激发员工的活力和竞争力、创造力,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突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凸显人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群体智慧和个体能力的发挥,在现代科技武装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手段中真正贯穿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突出精神和文化的作用,让企业的文化更形象,更加突出。
第二,不断发展完善企业的制度,使得企业文化的管理有明确的制度保障。企业文化的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内部的法律法规和经营制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有可能派生出不同的企业文化,还引导着企业文化向不同方向发展。因此,制约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制度的差异。企业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各级领导和各类员工不断地奉献,按照企业文化的指导方针,不断建立健全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让文化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切合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协调统一,使得员工既有个人的价值,又可以有企业的集体价值。
第三,彰显个性,不断增强企业的文化管理。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能将企业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经营理念和经营环境、策略等各种因素集合而生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发展管理模式。各个企业它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经营目标和员工成员组成,因此,他们的个性就互有异同。因此,企业文化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个性,将企业的文化个性突出出来,并且让这种充分个性色彩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发展管理过程中,让其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样一个企业才会在个性明显的文化管理的推动下,在中国乃至在世界上立足脚跟,赢得自己应有的实力。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在结构上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人类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渐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因此,中国企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来讲,必须要找到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管理观念,用来促进企业的发展。鉴于此,笔者就针对管理观念创新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供读者参考,以便我国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创新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每一次变革首先是思想和观念。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在经营观念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只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先进的主导思想,才能使企业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
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1.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生产观念的挑战
对于观念的创新来讲,也就是对过去旧观念的否定,给予重新定位。我们都知道,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反省的过程,它不仅要超越以往已经形成的习惯以及利益格局,还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以及方式,如此一来,便会在心理、物质以及精神等不同方面来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是从量到质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蜕变的过程。在工业经济社会,主要以资源、劳动力、资本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却被排除在外。但是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来讲,对传统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是越来越低,相反,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逐渐取代了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的地位。
1.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对于“泰罗制”管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它是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相应的辅助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就被相应的异化成了物,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物便成了管理的中心,为了达到所谓的标准化管理,每一位工人都必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标准人”。对于这种将人异化管理的方式来讲,有血有肉的工人将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例如,繁重的工作量、严重的惩罚、失业的威胁、禁锢个人的创造力等一系列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果再不将这种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那么,将无法真正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人起到了主宰性作用,无论是才能、个性,还是创造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讲,管理的中心将由过去的物转移到了现在人,开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柔性管理”。对于柔性管理来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积极性等才是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2.知识经济环境下观念创新的内容
2.1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知识价值观念的不断创新
对于知识价值来讲,它是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所决定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提高产品以及服务价值,因此,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知识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所以,知识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超过工业革命多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机器、原料以及设备已经不再是创造财富的中间力量,此时的中间力量已经开始转移到当今的知识。对于知识来讲,技术以及人类的智慧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样,这也是知识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讲,只有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将企业的资源充分的调动以及利用。
2.2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当前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就以目前来讲,对经济进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科学技术。鉴于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实际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且,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人是创造万物的本体,同时,他还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在知识时代人将成为时代的中心,对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来进行有效地证明:在人力资本上不断加大投入是企业快速发展以及成长的有效手段。从企业振兴的根本来讲,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的党务之急,以便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依托以及资源支撑。
2.3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绿色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人们的价值观、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因此,而出现了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等一系列的新时尚。对于知识经济来讲,它以最先进的理念来为人们服务,将当前最为炽热的话题纳入自己的产业领域。就目前来看,符合国际的环保产业以及绿色产品将各大企业的竞争的主要内容,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在营销上的重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看作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并给予相应的扶持以及保护。为了跟得上时展,绿色管理思想已经开始在广泛实施,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地向社会高举绿色旗帜,那么,如果还有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还在不断危害环境,必将被社会淘汰。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必然会超越传统的产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做是知识取代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的物质投入,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将会出现一个与以往相比全新的局面,将会对知识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企业在经济管理观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关系到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3(16)
[2]蔡欣明.浅议印刷企业向知识经济管理的转型[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