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5 17:14: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区治理的主要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周边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攻坚行动方案》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周边乡镇和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攻坚工作,确保省级美丽乡村的申报及审批,结合、综合我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及任务
2020年,着力解决社区环境脏乱差问题,全面推进本辖区内的人居环境整治及村庄清洁行动。
二、工作范围及重点
1、社区内公共区域。一是省道、市区道路及潇湘汽车城沿线;二是通组公路及沿线;三是河道、小溪、渠道沿线、水库周边及内其他公共区域。
2、社区内主次道路沿线、组道路沿线、水渠、河道、小溪、水库沿线的农户门前庭院卫生。
3、中心城区周边乡镇和城乡结合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要内容为“三改、三治、三化”。其中,“三改”即改水、改厕、改陋习,“三治”即治垃圾、治污水、治空心房,“三化”即硬化、绿化、序化。
(1)改水:全力推进全的城市自来水供水工程尽快实施。
(2)改厕:加快改(新)建农户卫生厕所,确保农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确保公共设施的运转。
(3)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全面推行村规民约、门前三包责任制、村支两委人员片三包责任制、辅警、党员、组长到户门前三包责任制、保洁员公共区域保洁和各通组道路及村级活动中心等日常保洁责任制、每月明星卫生户评比、每月最差卫生户、好儿媳户评比、五好家庭户评比、党员示范户评比和环境卫生保洁宣传制度等,引导群众文明行为,做到垃圾入桶,做到自我做起,红白喜事不大操大办,从源头上减少农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
(4)整治垃圾:整治范围内农生活垃圾达到“五有”标准,即:有完备的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
(5)治污水:以河塘沟渠、排水沟为重点,清理水域漂浮物。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制。
(6)治空心房:按照“拆、建、管”并重的思路,加强庄规划,全域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
(7)硬化:加快通组道路建设,实现整治范围内所有村民小组通水泥(沥青)路。
(8)绿化:加强村庄周边、庭院宅旁、村内道路、河渠两侧造林绿化。
(9)序化:加大内秩序和农户家庭庭院管理规范化整治力度,开展清理整顿电线、网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为主要内容的缆线整治,开展“牛皮癣”清理行动,开展物品乱摆乱放和车辆乱停乱摆整治行动,确保区域内摆放有序。
三、工作原则及思路
(一)工作原则
1、严格落实社区干部包组责任制,按照分工胡小勇负责1、2、3、4、5组,蒋负责6、7、8、9、10组,蒋负责 11、12、13、14组,张负责15、16、17、18组,唐负责19、20、21组,辅警及组长、党员负责自己各组及到户的农户环境治理等相关工作。
2、各包组村干部负责自己所包组内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辅警及组长、党员负责自己各组及到户的农户的庭院摆放及卫生。各包组村干部必须每月组织辅警及组长、党员入户组织一次卫生检查及评比等,如平时需组织人员、请工等,必须到村委会请示,及时由村委会组织人员调配、请工等,并做到每天汇总到居委会备案、登记,所需费用由委会开会集体研究决定并在每月的党务、村务监督月例会进行通报。
(二)工作思路
第一步为集中突击整治阶段,即从1月份开始,用一个月的时间对辖区内工作重点部位及各组的陈年垃圾、新增垃圾进行一次大清扫、大清除;第二步为长效保洁阶段,即在完成第一步集中突击整治的基础上,村委会充分研究,严格落实区域包岗责任制,党员、辅警、组长到户三包责任制,合理安排组织保洁,积极组织群众参与,确保公共区域及公共沿线区域农户保洁常态化,坚决做到不留一处死角;第三步为根据市区工作安排和工作需要,全面推进各组和农户的门前及周边卫生,全面落实各户门前村干部、组长、党员三包责任制。
四、成立机构,强化保障
成立社区人文环境治理专项小组,由社区书记胡任组长,社区主任蒋任执行组长,其他居委会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副组长,辅警、党员、组长为成员。
五、考核奖惩办法
凡村干部所包的片环境卫生在市、区检查中被通报的,每次罚该包组干部200元,并由该干部自己出资请人整改到位,辅警、党员、组长陈勉谈话并做出书面检讨。
结合妇联工作职能和各项主体活动,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城乡妇女的法律素质;推动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法律六进”活动的基本任务:一是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的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努力提高广大城乡妇女的宪法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大力开展以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重点的与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市民男女平等意识,营造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努力创造符合我市实际、体现时代特色的法治文化,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要突出落实两项措施:一是要大力推进妇联领导干部法制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深化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努力提高妇联领导干部的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水平和能力;二是要加强妇联干部学法制度建设,制定各类培训计划,定期开展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和考核工作,重在增强依法办事、依法服务的能力,提高依法维护妇女权益的水平。
2.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努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妇女的法制培训力度,加强基层妇女维权站建设。要加强农村妇女干部的法律培训工作,“六五”普法期间,市妇联将逐级制定培训计划,普遍轮训农村妇联干部,不断提高其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要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活动,进一步发挥妇女维权志愿者的作用,每年定期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群众的义务法律咨询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妇女群众的遵纪守法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促进和谐平安社区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妇女维权站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为广大妇女排忧解难。加强社区妇女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建设,鼓励并支持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法制平安宣传,经常深入街道、社区,结合各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发生在居民身边的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为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法制文艺宣传活动,探索社区妇女法制宣传教育新途径。
4.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根据中央文件要求,妇联要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把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列入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要从三方面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结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学法律、知荣辱、明是非,使广大青少年从小养成学法守法的行为习惯;要坚持发挥家庭教育第一课堂的作用,把法制教育列入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向社区、农村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积极开展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的“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大力促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开展活动:要加强对女企业家和女经营户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她们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加强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大力宣传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妇女权益保障、安全生产等与女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不断提高企业女职工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维权能力;加强女职工学法阵地建设,积极为女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救助,维护女职工合法权益。
6.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要加强妇联机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通过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及学习园地建设等,把法律知识纳入机关日常学习计划,为全体机关人员学法提供便利条件,使机关人员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推进依法治市。
三、时间安排及活动要求
1、本阶段“法律六进”活动为期一年。自2013年5月起,各镇(区)要结合实际,全面部署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并认真组织落实,实施方案要报市妇联备案。对镇(区)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进展情况,市妇联将适时组织专项检查、经验交流和评比表彰。
(一)重点防范时段
我镇今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时段为:5-7月的梅汛期和8-9月的台汛期。由于梅汛期集中降雨易引发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暴雨天气极易引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根据我镇地质环境特点,当出现每小时雨量大于30毫米的强降雨时及雨止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山体高差不同约3-48小时)和出现连续3天中到大雨及较长时间阴雨天气时,需重点防范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除了梅汛和台汛期之外,我镇每年冬季的雨雪冰冻期,也易引发地质灾害。这是因为一方面冰冻和融化使岩土体热胀冷缩,易引起开裂形成崩塌;另一方面由于冰雪融化后,水渗入岩土体内容易引起滑坡。因此,处于山区的单位和个人应注意防范雨雪冰冻引发的地质灾害。
(二)重点防治区
1、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滑坡、崩塌灾害高中易发区主要为我镇的西部山地丘陵区,其中塘埠村、奇鹤村、彭公村、西安寺村、长命村、里窑社区、杨梅坞社区为滑坡和崩塌高发区。
2、重要交通干线及山区公路沿线。重要交通干线主要有104国道04省道。104国道彭公村路段和04省道塘埠村路段存在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需要重点防范。山区公路主要指乡级和村级公路,因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公路等级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隐患较多,需要重点防范。
3、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边坡。山区群众切坡建房所形成的人工边坡大多数缺乏应有的支护,在长时间降雨或强降雨时易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而且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重点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周边、河道两侧、风景区、电力等已建或在建基础设施。有关单位应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加强重点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报镇政府和国土资源局。
5、其它建设工程。主要是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矿山企业、废弃矿山和在建工业项目等。各所在地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要落实专人,加强监管,做好汛期前和汛期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
主要防治任务
(一)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
要逐步深化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不断提升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水平和准确率。各村、社区和有关单位要加强与瓶窑镇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的联系,及时获取地质灾害气象实时预警信息,开展地质灾害气象实时预警工作。
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村、社区和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完善地质灾害巡查和监测台账。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群测群防责任人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二)加快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步伐
各村、社区和有关部门应协调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严格管理,确保治理任务的完成。对于小流域泥石流隐患沟谷,应加强监测,并根据其易发长度和危害性大小排出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计划,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或减轻其危害。对自然因素引发的新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落实监测责任人,并尽快进行治理。各村、社区和有关部门应按计划做好治理资金的筹措,确保治理任务完成。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管
各村、社区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在进行村镇规划,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要躲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确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建设的,必须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村庄规划时,必须依法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四)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近年来,受台风暴雨,雨雪冰冻及人类活动影响,不少山坡和坡脚出现了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的全面调查,充分收集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采用遥感译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要通过调查,查明可能遭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和人群聚集地。对经调查确定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逐一明确监测方法,制定防灾避险预案,提出防治措施,排出治理计划,尽快治理。
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和工程建设安全,各村、各社区和有关单位避险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要求,加强对地质灾害工作的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创建“平安瓶窑”、“和谐瓶窑”的主要内容。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二)加强汛期地质灾害巡查
汛期来临前,各村、各社区和有关单位要组织有关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和交通沿线的检查,对地质灾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做出分析评价,提出具体可行的防范意识和防灾减灾措施。汛期来临时,各村、各社区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切坡建房和乡村公路的巡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凡是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尤其是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的村,社区和有关单位,应当设立地质灾害预警员,负责当地地质灾害检查防范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在汛期前应对各地群测群防网络的建立和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认真执行地质灾害“三同时”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和“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努力提高社区居民安全素质,减少安全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确保社区“安全、健康、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我区大部分镇、街道建设成为“全国安全社区”,并申报“国际安全社区”。以实现“两个确保”(确保社区稳定、确保社会和谐)、“三个减少”(减少安全隐患、减少事故发生、减少人员伤害)、“四个提高”(提高社区全体人员的安全素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健康促进的水平、提高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的质量)为目标,高效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安全、健康、和谐”持续发展。计划在2011年7月31日前,马山街道、蠡园街道、蠡湖街道、河埒街道在全区第一批启动“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2011年11月30前,雪浪街道、胡埭镇、太湖街道、华庄街道、荣巷街道启动“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力争2012年底,全区50%的镇、街道达到市级“安全社区”标准,20%以上镇、街道建成省级“安全社区”标准。到2013年9月30日前,马山街道、蠡园街道、蠡湖街道、河埒街道要达到省级“安全社区”标准并力争通过省验收,在2013年底前力争有2—4个单位达到“全国安全社区”标准,并力争在2014年底通过“全国安全社区”验收。其他单位达到省级验收标准,到2015年底,力争全区所有镇、街道完成“全国安全社区”申报工作。
三、工作标准
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和《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安全社区评定指标(试行)》等标准,结合我区实际,创建国家级安全社区的工作标准为:
(一)区本级及各镇、街道都要成立一个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地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二)各创建(试点)单位要制定一套目标任务明确、计划和职责清晰、规章制度健全的创建实施方案,方案要结合本区域特点,突出特色、切实可行、易于操作。
(三)安全社区创建单位要建立一整套创建工作台帐。台帐包括人口综合信息、社会单位综合数据、环境和公共设施数据、伤害预防计划、预防项目开展情况、伤害记录情况、日常检查评估情况等,并建立通报分析制度。
(四)各镇、街道要根据创建工作的进展,保证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创建工作正常开展。
(五)积极参与各级“安全社区”有关活动。
四、时段步骤
创建每一阶段时间从2011年6月至2012年底,共分五个阶段:
一是启动部署阶段(2011年6月):制订“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方案,成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举行启动仪式。
二是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7月-9月):召开“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大会,对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和组织参观学习,聘请技术顾问,指导和策划创建工作;向省、市申报省级“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宣传活动,大力推广安全社区“持续改进,促进事故和伤害预防”理念和“安全社区”建设标准,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自我防范伤害和事故的意识,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建设氛围。
三是培训指导阶段(2011年9月-11月):区和各镇、街道建设负责人参加组织的专业培训,结合辖区实际,组织辖区各单位负责人进行一次创建知识讲座。
四是整改推进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9月):按照《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和《安全社区评定指标》,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全面进行整改。
五是巩固提升阶段(2012年10月-12月):开展“回头看”、“回头查”行动,完善薄弱环节,巩固建设成果。在成功创建省级“安全社区”的基础上,对照“全国安全社区”标准,持续有效地深化安全促进工作。
从2013年开始,全区所有镇、街道按照创建工作的部署与计划,对照标准进行有序的整改和提升与申报验收。
在成功创建“全国安全社区”的基础上,对照国际安全社区标准,持续有效地深化安全促进工作,为创建“国际安全社区”创造条件。
五、职责分工
为保证“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推进,区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副区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区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区综治办、团委、妇联、残联、关工委、司法局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效能督查组设在区监察局。同时领导小组下设宣传教育、社会稳定、交通安全等9个专项工作指导组,负责组织指导全区创建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
(一)“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安全社区”建设推进落实工作,组织制定安全社区建设规划,负责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审定,协调相关部门全面推进本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实行定期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听取各职能部门和各镇、街道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二)“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具体领导下,负责“安全社区”创建的日常管理工作和相关投入费用的申请与创建工作的整体安排及协调,收集创建工作信息,做好对创建指标的分析和梳理,定期组织检查各单位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协调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各专项工作指导组的关系,确保不漏项,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有关单位和部门研究探讨,制定解决措施,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组织召开成员单位季度例会,定期编发《创建工作简报》,全面反映创建情况。
(三)效能督查组
组长单位:区监察局
组员单位:区政府办公室(督查科)、区安委会办公室,各镇、街道,区有关部门。
主要内容:负责创建工作的效能督查,督促和推动创建项目的实施。
(四)专项工作指导组
1、宣传教育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委宣传部
组员单位:区安委会各成员部门,区综治办、司法局、团委、妇联,关工委,各镇、街道。
主要内容:编制安全促进教育培训材料,开展各类工商贸企业、学校、家庭等场所与不同层次的全员安全促进培训、教育和宣传,广泛宣传报道创建工作,提高辖区居民“安全、健康、文化”的理念,动员辖区居民全民参与。
2、社会稳定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综治办
组员单位:区公安分局、妇联、关工委、残联、局、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各镇、街道。
主要内容:负责解决各类治安问题、社会矛盾纠纷、犯罪预防、反暴力伤害预防,家庭防盗预防,妇女、儿童、老人安全,关爱社会残疾人,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出租屋等重点部位的治安整治工作等。组织指导各创建单位社会治安促进项目的实施。
3、交通安全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交通局
组员单位:区交巡警大队、建设局、教育局、城管局,各镇、街道。
主要内容:负责实施公共和社区道路“安全畅通”,包括各类车辆驾驶员安全,乘车安全,行人安全,道口安全,交通安全标志、标识、警示等,健全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道路交通宣传,打击违法违章行为,为道路交通安全创造条件。组织指导各创建单位交通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
4、消防安全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公安分局、消防大队
组员单位:区建设局、农林局、商务局、文体局、卫生局、安监局、工商局,各公安派出所,各镇、街道。
主要内容:负责防火知识普及,各类场所火灾预防、高层楼火灾预防、家庭火灾预防、森林火灾预防,火灾抢险救援与逃生、易燃物品使用与管理、消防器材、设施使用与维护管理等,预防拥挤踩踏事故。组织指导各创建单位消防、公共场所的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
5、工作场所和食品药品安全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安监局、食药监局
组员单位:区总工会、经信局、建设局、农林局、水利局、交通局、商务局、卫生局、文体局、城管局、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各镇、街道。
主要内容: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食品安全和政府部门监管责任为工作中心,强化和督促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特种设备、职业危害防治安全、建筑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燃气安全,旅游景点、设施安全,安全救护、安全技能、家庭用药安全等。组织指导各创建单位工作场所和食品药品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
6、居家安全和老年人安全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民政局
组员单位:区残联、司法局、建设局、卫生局、房管局、安监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食药监局,各镇、街道。
主要内容:负责指导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用气安全、反家庭暴力、老年人安全等。以安全救护、安全技能培训、家庭用药安全、对空巢老人实行定人帮扶等。组织指导各创建单位居家安全、老年人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
7、学校安全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教育局
组员单位:区建设局、卫生局、房管局、安监局、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消防大队、食药监局,各镇、街道。
主要内容:负责学校宿舍安全、学生交通安全、教室安全、实验室安全、体育运动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校内外集体活动安全、校车安全、网络交友安全,预防校园暴力,心理健康等。组织指导各创建单位学校安全、儿童安安全等促进项目的实施。
8、环境安全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城管局
组员单位:区民政局、建设局、水利局、环保局、安监局、国土分局、工商局、各镇、街道。
主要内容:负责防汛防台等自然灾害防治,涉水安全、饮用水安全、地质灾害预防,环境保护、卫生整洁。组织指导各创建单位防灾减灾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
9、统计分析指导组
组长单位:区安监局
组员单位:区安委会成员单位
主要内容:收集、统计全区各类事故伤害,归纳、分析原因,通过各种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评价计划实施效果,持续不断地找出改进方向。督促各创建单位和创建专项指导小组推进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
各组长单位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制定具体工作指导方案(细则),细化工作任务和职责,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各镇、街道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本辖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报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六、考核标准
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是建设“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加强安全生产“双基”工作的有效平台,列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区“安全社区”工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上级有关标准进行组织考评。
评定分数达到90分的,为区级安全社区建设合格社区。
评定分数达到95分以上(含95分)的,为区级安全社区建设优秀社区,由区政府在全区通报表彰,并择优向市、省建设小组推荐,争创省级或国家级安全社区。
评定分数未达到区级标准,整改后次年需重新申报评定,经评定仍达不到区级标准的,有关镇、开发区、街道当年安全社区建设工作考核为不合格。
七、工作保障
此项工作采取“以块为主实施,条线指导配合,共同推动促进”方式进行。计划每季召开一次推进协调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结合本辖区实际,成立创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牵头负责,并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定期召开安全社区推进会议,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问题。由村或社区主任牵头,组织建立村、社区自治工作机构,协调村、社区内部创建工作的开展,积极发动企业、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创建工作,确保安全社区建设取得实效。
(二)形成工作合力。“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各单位和区级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报请对应的区专项工作组研究解决办法,及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保障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镇、街道推进小组的成员要树立大局意识,落实责任,分工负责,相互支持,形成合力,确保创建工作持续、协调发展。
(三)深入宣传发动。借助社会各类媒体对创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创建工作的认知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调动各方面参与共建积极性。
2015年以来,深圳龙岗区推出“社区民生大盆菜”,通过居民“点菜”、政府“配菜”的方式,对公共服务资源进行精准配置,同时也借此推动施政方式的微改革、微创新。“社区民生大盆菜”这一社区治理创新项目,也由此入选“2015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何谓大盆菜
龙岗区是深圳市的后发城区,区内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相较于深圳特区还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龙岗区为加强社区治理、落实民生服务,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民生实事项目与群众诉求和愿望对接有差距的问题。结果是民生工作没少做,社区居民认同感、参与度却不高,造成“政府买了单、群众不买账”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龙岗区于2015年2月推出了“社区民生大盆菜”改革项目。龙岗区是客家人的集聚地,逢年过节许多居民都有吃“大盆菜”的习俗。大盆菜里不仅有山珍海味,也有萝卜青菜,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众人需求。“社区民生大盆菜”名称寓意民生类公共服务不仅仅是“山珍海味”型的大项目、硬工程,更多的是居民日常必需的“青菜萝卜”型小项目、软服务。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居民“点菜做菜”“政府买单”的方式,针对社区群众迫切需要、普遍关注的小事、急事、难事,借助施政方式的微改革、微创新,进行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办理,真正实现社区居民“我的实事我做主”。
“社区民生大盆菜”改革项目通过机制再造、流程优化,不仅精准地解决了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得到群众普遍认可,更重要的,通过激活基层自治活力,实现了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是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尝试。龙岗区委区政府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之高、投入力度之大、覆盖面之广,充分展现了其解决群众问题的决心,以及推动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的信心。
截至今年6月,“社区民生大盆菜”已经推动实施项目五批共4111个,投入资金5.3亿元。数据显示,“社区民生大盆菜”自实施以来,在2015年民生投入和2014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龙岗区民生投诉下降了40%。
如何点菜配菜
传统体制下民生项目的筛选、实施、督办,基本上都是由上级政府主导进行,民众被视为接受社会治理的群体而导致表达诉求渠道较少,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因此,无论是民生工作选项,还是民生工作过程乃至成果,作为受惠主体的民众,事前不知、事中不晓、事后不觉。龙岗区委书记冯现学表示,“我们实施‘社区民生大盆菜’,就是要通过老百姓自己选择、自己决策、自己参与,来共同解决好身边事,调动社会资源,构建基层民主自治共治新局面。”
就具体操作而言,项目由居委会负责在社区范围内广泛征集,项目的确定由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讨论表决,项目的审定由街道召集的专家论证团队进行评审,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主体确定为街道办事处,项目实施和验收由社区居民参与监督和测评。项目确定、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实施结果和评价要求“四公开”,并接受“两代表一委员”和居民群众的监督。通过这些工作,既充分发挥了社区居委会“枢纽、议事、监督、服务”等职能,也为做实社区工作站、做强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提供了重要途径。
2015年3月19日上午,龙岗区“民生大盆菜”首场点菜定菜活动现场,龙城街道愉园社区17个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急事、难事一一被“端上桌”,依次接受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票决。最终,16个民生实事项目获通过。
在“点菜”现场,区、街道和其他部门领导一直处于“旁观者”角色,他们没有“出手”替居民“下单”,改变了以前“政府在做,百姓在看”的格局。
在具体实施上,“民生大盆菜”特别创新了资金使用规范。对资金的使用坚持“专项核算”和“于法有据”的原则,由区财政年度预算统一做出安排,每个社区安排200万元资金。为了确保经费快速到位,开通资金审核绿色通道,原则上在确定实施后15个工作日内办好资金拨付手续,确保项目能够快速落地。
启示和完善之道
实践证明,“民生大盆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供给侧改革探索了新路径。增加公共产品、做好公共服务,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举措。
“民生大盆菜”项目以老百姓身边小事、实事为切入点,从“政府配菜”过渡到“百姓点菜”,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打破了以往政府供给与居民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极大改善了政府供给的有效性。
无论是工程类、服务类,还是货物类,无一例外全部是由居民根据自身的需求上报确定,成为了政府精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改进公共服务供给路径、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典范。
“民生大盆菜”体现了基层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而居民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变成社区居民“我的实事我做主”,同时也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好地实现群众需求的导向。
在发现亮点的同时,“民生大盆菜”也有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
首先需要加强的是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的代表性。目前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的成员主要由社区综合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小区业主代表、股份公司董事长出任,这些职务大多是任命的,没有经过居民选举。同时,社区中基层组织众多,既有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也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以及村股份公司,还有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这些基层组织如不能做到权责明晰,在解决问题时就可能存在相互推诿、“九龙治水”的问题。
为此,首先要完善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的选举规则,在现有成员的基础上,设置由居民公推直选的居民代表,真正做实社区和谐共建促进会的代表性。其次,在将权力下放至社区的同时,还需理顺社区机构的关系,将不同机构内成员代表的身份进行整合,精简基层治理结构,做到职权专一,避免产生基层治理机构的职能重复或出现职能真空地带。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民生项目的“负面清单”。项目在实际的征集、确定中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项目关注重点本应是密切关系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民生类项目,而从立项的项目来看,有些不能惠及绝大多数社区居民的民生服务项目通过了立项;有些本应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非民生服务项目,也在民政局牵头的“大盆菜”项目中立了项。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市民素质、社区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按照城关地区社区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社区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努力构筑以社区为主体、部门联动为机制的社区共建工作格局,大力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和道德风尚良好的现代文明社区,促进城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二、组织领导及工作要求
建立“五好社区”创建工作领导机构。由城关镇党委、县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负责“五好社区”创建工作的协调、指导,县委基层办牵头负责创建工作的督检、考核验收。城关镇党委要加强对“五好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
五好社区创建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面广,城关镇和各职能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组织实施。城关镇要加强对社区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服务,经常深入社区听取意见和反映,不断改进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对社区创建工作进行对口指导,帮助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共同促进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社区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把握好“五好社区”标准的同时,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地域特色、居民结构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品牌。
一、特色工作——“心家园”三心服务
2019年,我社区在街党委的领导下,以毛衣奶奶志愿服务团为主线,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建+心家园”服务工作的新思路,因地制宜开展“全心精心 用心”三心志愿服务,着力铸就后村梦*幸福家党建特色服务品牌。
二、进展情况:
1、2019年以来,毛衣奶奶爱心志愿服务团3次到萍乡市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利用各种重大节日到辖区慰问困难居民。
2、后村党员志愿服务队从成立初期的十余人到现有102人,从国企改制党员到社区在职党员都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队开展了:定期组织人员义务巡逻,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修缮后村12栋围墙,21栋落水管,27栋健身器材等等)。开展各种义务宣传(禁燃禁放、扫黑除恶、殡葬改革、文明创建等)。为辖区居民提供免费维修(居民楼道灯维修、线路维修,电器维修等),开展扶贫帮困慰问活动(为癌症困难党员爱心捐款、七一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等),各类矛盾纠纷调解等活动。
3、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毛衣奶奶志愿团和党员志愿服务队长期与幸福里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对接,开展各种爱心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各种文艺汇演(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元旦迎新、端午文艺表演等),组织各种义卖活动(梦想天街爱心义卖、秋收广场慈善义卖等)、提供残疾人各种服务(义诊、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指导就业等)
三、下步打算:
后村社区党委继续以毛衣奶奶志愿服务团为牵头羊,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理念出发,从做一件好事开始,到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影响身边的人更多的参与到爱心志愿服务中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让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继续作细,做精,做实“三心”志愿服务服务。
2、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升级到“一家人”
发挥老年人、残疾人的作用。目前,辖区的退休人员大多健康状况良好,他们追求“生活”而不只是“活着”,拥有良好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充足的时间和迫切的愿望,是志愿服务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潜在力量。在中青年只能将社区当作一个下班后归属地的情况下,低龄健康老年人应该能够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同样的,残障人士也可以力所能及开展志愿服务。
以“深化‘法律七进’,推进法治建设”为主题,通过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景区活动,大力推进“六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促进法治建设,为加速建设首善之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内容
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百部重点普法目录》,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深入开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在全区普遍开展“七个一”活动,即:法律进机关(牵头单位:区直工委),举办一场机关法制讲座;法律进乡村(牵头单位:区农委),组织一场农村普法大集;法律进社区(牵头单位:区民政局),举办一场社区法制文艺演出;法律进学校(牵头单位:区教育局),举办一次法制主题班会;法律进企业(牵头单位:区经信委),举办一场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进单位(牵头单位:区总工会),举办一场法律宣讲活动;法律进景区(牵头单位:区旅游委),举办一次法制宣传活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在组织好“七个一”活动的同时,精心设计有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特色的活动,推进主题活动不断深入。
(二)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主题活动每一“进”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法律进机关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每一“进”的责任单位,明确职责,量化指标,完善标准,推进主题活动顺利进行。要结合中期督查,加强对主题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考评,推进“法律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认真总结推广好的经验,探索建立“法律七进”活动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三)扩大覆盖面和渗透力。坚持从群众需要出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员和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不断扩大主题活动的覆盖画和渗透力。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主题活动向基层延伸,尤其是向偏远乡村、新建社区、城乡接边、集贸区场、流动人口聚居区等区域延伸,使主题活动覆盖基层社会的各个方面。
四、时间安排
(一)启动阶段(4月)
4月中旬前,区司法局、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活动方案,进行部署。4月底前,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施方案,进行再动员。
(二)实施阶段(5-10月)
1.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深化‘法律七进’,推进法治建设”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区依法治区办会同区直“法律七进”牵头部门开展“法律七进”现场活动。
2.组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普法讲师团成员、普法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开展“法律七进”活动示范点创建活动。
4.出台全区“法律七进”工作制度。
5.利用普法网、政府网开设专栏、设置专题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
(三)总结阶段(11月)
各地各部门对“深化‘法律七进’,推进法治建设”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进行总结,写出书面材料报区依法治区办,区依法治区办结合“六五”普法中期督查总结,对主题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开展“深化‘法律七进’推进法治建设”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是推进“六五”普法规划全面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全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活动顺利进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与“法律七进”牵头单位的协作,做好动员发动、组织指导、跟踪督导工作,推动主题活动不断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