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5 17:14: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文化特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吟诵经典――传习雅言君子风,精神家园在其中
吟诵是中国式的传统读书法,是古代教育系统中唯一的诵读方式,同时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之一。吟诵可以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音乐精神,聆听纯净、美好的声音,感受母语文化的魅力,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我们深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此进一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希望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吟诵”的抢救、传承和推广之路上走得更远。
1. 吟诵经典进课堂,传承文明提素养
香洲六小吟诵社团(教师吟诵社团、学生吟诵社团、亲子吟诵社团)成立于2012年。教师吟诵社团由珠海市著名吟诵专家、本校的何丹妮老师带领,社团中包括了本校十余位文化功底深厚的语文教师。在吟诵社团的推广下,尝试在校内开展构建吟诵教学模式,优化古诗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逐渐探索一条以“读-思-诵-吟-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思路,有利于提高我校语文教师的古诗文教学素养。另外,吟诵社团曾多次在珠海市吟诵学会研讨、学习交流活动中推广,并在香洲区小语教研会上分享经验,对兄弟学校的古诗文教学也很有启发、借鉴意义。在重视实践推广的同时,我们也注重理论层面的升华,本校教研室组织全体语文骨干教师成立吟诵教材编写小组编辑了校本教材《香洲六小经典吟诵芬芳篇》,并承担了区级课题《吟诵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历经了两年的实践研究也即将结题。
2. 吟诵社团孩子棒,明德舞台我闪亮
吟诵是学生习得学习古诗文有效方法和途径,对提高母语文化的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它是一种渗透性的教育,是解决单纯的知识灌输教育弊端的一个有效方法。
学生吟诵社团曾参加两场香洲区文明办组织的“明德大舞台”,参加香洲区诵读比赛,并应邀珠海电视台拍摄《我们的节日――清明》、吟诵《清明》等。另外,在传统文化的追溯中我们还不忘结合地方特色,将地方粤语特色融合吟诵,唱出童谣《胱》和《六幺令・天中节》,让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3. 君子之风我传唱,修身明礼齐推广
“吟诵就是读书,读书就是修身。”――在这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经典浸润之中,六小校园的书香味更浓了,学生们身上的书卷气更重了。学生也更知礼、懂礼了。经过几年的点滴积累,六小的吟诵活动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特色。
2013年7月,我校何丹妮老师在香洲区教育局组织的推广经典诵读活动中作为唯一代表作经验介绍。近两年,何老师曾先后带着我校吟诵社团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到斗门、金湾,香洲区各街道社区,各兄弟学校演出和讲课达十余次,均受到高度的认可和赞誉。
2014年4月7日的珠海电视台《点评》栏目播放了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以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
二、快板艺术――你编词来我表演,灵动校园特色显
快板是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快板艺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节奏鲜明,文字押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而且快板体积小,成本比较低,且携带方便。快板的这些表现形式与特点,非常适合爱唱爱动的小学生学习。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将快板运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快板曲艺进课堂,协同发展得益彰
快板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今后形成良好的口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快板流派大都源于北方,对于广东的小学生来说,快板的学习有助于其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快板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大脑综合协调发展,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非常适合此年龄段的少年儿童。
快板进课堂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小小一副快板,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欢乐和成功的体验。语文课堂上,孩子们边打快板边背儿歌、唱古诗,有情有趣,学习变得其乐融融;一些偏向学生自我展示汇报的环节,加入了快板后,学生们更想表达自己,有了快板的课堂,记忆更加牢固。我校邱燕珊老师主持的课题《快板在小学语文高年段综合学习――遨游汉字王国的实践应用》初步尝试将快板与文字两种传统文化融会贯通,相得益彰。现在,小快板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好伙伴。
2. 专家示范掀热潮,齐心协力氛围造
在推广快板艺术融入校园的过程中,学校首先邀请到了珠海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吴伶老师为我们师生与家长带来一堂精彩的曲艺文化大讲堂,大大激发了到场师生与家长的参与热情,为推广这一特色项目,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快板表演并用快板书形式作期末工作总结,在校园中掀起了一阵学练快板的热潮。
我校申报了以《传统快板艺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创造性应用》为主课题的学校发展项目,集全校教师之力,坚持创建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外树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内强素质,提高教师实践水平。期待在2015年结题时能够完善教材,通过精心设计和改编,设计出一套快板校本教材,让快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条理性,在全校营造一个富于特色的文化氛围。
3. 阳光体育快板操,创编表演入门道
我们创编了一套以快板操为主打环节的《最炫六小风》课间操,并被香洲区推荐在2013年12月香洲区第14届田径运动会上参与闭幕式表演,赢得了在场运动员和观众评委的阵阵欢呼。2013、2014连续两年在香洲区阳光体育大课间评比活动中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学校还组建了校级快板社团,聘请专业教练到校教学,通过定期、专业的训练和培养,组成独具香洲六小特色的快板艺术表演团队。进一步感染、促进和提高其他学生学习快板的热情。快板社团逐渐成为学校独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14年4月我校快板一队、二队共同参加香洲区艺术节、读书节和文化节开幕式表演,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快板一队表演的节目《看升国旗》2014年10月在珠海市首届市民文化节上以总分第一名获得金奖并在珠海电视台演播大厅向全市人民作了汇报演出。
三、毽球运动――青春脚步踢起来,活力校园更精彩
毽球是我国传统的一项特色体育健身项目,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踢毽子是一项灵巧、简便和有趣的健身活动,具有健身性、观赏性、趣味性和广泛适应性等特点。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可使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而且可使心、肺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起到增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作用。将踢毽子融入到我校大课间等体育常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促进我校素质教育的长足发展。毽球运动是香洲六小开展的一校一品推广项目,属于我校的特色体育项目。
1. 毽球运动进课堂,课前热身精神爽
为了更好地开展毽球运动,2014年3月,学校给全校师生每人送一只毽球,在体育课堂中,加入了毽球热身环节,课前五分钟,老师示范,学生练习,手把手教,耐心指导,不会,再示范,踢不好,没关系,慢慢来。小小的鼓励更增添了孩子们的自信,小小的毽球舞起来,短短的一个月,毽球在孩子们眼中,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喜爱;踢毽球的动作,从笨拙到熟练,从熟练到自如。毽球就成了孩子们亲密的玩伴,组织训练校毽球队,开展毽球校本特色教学课堂也顺理成章成为香洲六小的又一张名片。
2. 小小毽球脚上舞,强身健体我做主
为了更好地开展毽球运动,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项目重新组合,加入了毽球自主活动的新环节,开发设计了六小独有的毽球游戏。每天10―15分钟的毽球游戏时间,全校师生共踢毽球,在校园里掀起了踢毽球的,使踢毽球在学生中蔚然成风。课间十分钟,走廊里,运动场,总能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比拼,看谁踢得好,踢得多。毽球运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又强健了他们的体魄。
仔细品味这些女子,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瑰丽的气质和一种深厚庄重品格的结合。汉诗中女性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当时大文化态势所规定的。首先,就是由当时衡量文学价值的双重基准决定的。具体地说,就是在汉文化大一统的态势之下,南方文化的尚美的浪漫气质与北方文化致用的实效功能的整合。汉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阶段,即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时代的独立性,本身也是一个由内部不断矛盾作用推动着向前发展变化的过程。作为大一统的盛世中气势恢宏的文学,它兼容并包含南北文化和儒、道、型名、阴阳等各家特色。其中,对文化及其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是以庄骚为代表,以楚文化和老庄道家文化相融合为核心的南方文化精神。以《诗》为代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北方文化精神,两种精神之间的消长及相互作用。
儒家审美思潮对汉文字的要求:一是以礼乐制度规定了文学的审美范围,二是以致用精神规定了文学的美刺功用。它对文学的指导地位集中体现在汉代诗学观上。汉代诗学是汉文学审美、实用的标本。在文化现象上,表现为《诗》被尊为五经之首,地位无与伦比。从文学思想上说,其美刺、讽刺功能成为衡量汉代文学价值的基本准则。儒学始祖孔子为《诗》的社会功用作了定位,所谓“无邪”①的诗旨,以及“兴”“观”“群”“怨”②的庞大社会功用。而在《毛诗序》中又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这些论点,将《诗》的社会意旨衍化成为所以“正得失、动天地、泣鬼神”“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教化作用,从而奠定了汉代诗学批评的基本形态。汉代诗歌创作基本上是围绕这种诗学观米进行的。汉诗作者在这样批评指导下创作的诗歌自然有意无意地强化其社会教化作用,力求诗歌为大一统治服务,于民于利都有教育改造意义。这一点,就规定了诗中女性须具有“内美”。她们必须拥有符合当时儒家道德伦理,审美情趣道德品质,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理想的寄托,为诗外女子作表率。因此,我们看到汉诗中的女性才秉承了娴涉含蓄的风度、顽强坚韧的品质、积极健康的风貌。
于儒家社会教化作用之外,汉代诗歌并未经学化为枯燥无味、说教连篇的教科书,即是缘于儒家诗教影响不可抵御的楚文化的强大冲击。楚声,作为楚文化之代表,自汉初即己兴隆,汉初诗歌多为楚声。项羽的《垓下歌》之婉曲悲壮及刘邦《大风歌》之气势飞扬就是明证。
关键词:文化传承;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分析与塑造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deepening of the process, the soci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modern commercial construction also welcomed their spring.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 and thus has become a kind of promot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ity features the important mean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and the related with type field research business.
Key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treet;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Analy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中图分类号: F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传统商业街不仅仅只是建筑形式与现代城市商业街不同,在文化内涵及商业特色方面也能够唤醒人们对传统商业文化的记忆。富有传统特色的手工艺品,气味飘香的传统小吃,抑扬顿挫的特色叫卖声、吆喝声,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都蕴含着我国传统商业街的形象特征和传统的文化精髓。传统商业街也因此被认为城市中最有活力的街区。
然而,为实现上述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的街道空间和繁荣商业场景,仅仅依靠表面层次上的设计(例如:沿街建筑的修缮和更新,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是不够的。它需要从维护商业街空间形态、保护街区的建筑特色、延续街区的人文特征等方面入手,因此笔者认为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营造的设计要素应由三个层面构成即街区的空间形态、建筑形式和文化活动。
1.空间形态
传统商业街大多是由历史建筑、历史遗存、历史遗址空间以及传统的街巷、院落空间所构成的,因此保留着传统的商业街空间尺度的特征。亲切的街道环境,舒适宜人的建筑空间,古色古香的商业购物环境,热闹的商业气氛。这正是传统商业街区的魅力所在。
当然传统商业街也有着“先天不足”所造成的“后天缺陷”的客观问题:首先,街道空间尺度相对于现今人流量大、集散度高的客流状况来讲,显得狭小拥挤。其次,街区商业建筑内部环境相对于通畅明亮、舒适便捷的现代化的购物环境来讲,显得落后过时。因此,如何对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进行改造调整,使它既适合现代商业功能又能延续街区传统特色则显得至关重要。
1.1街道的长度
历史街区商业步行街的长度是步行街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基本上决定了步行街的规模。商业步行街的长度是一个涉及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复杂问题,而且还受生活习惯和街道环境条件的影响,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过长会使人感到疲劳,失去逛街的兴趣;太短又会降低商业街的经济效益且更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商业步行街的长度一般在400一1000米为宜,例如日本的步行街平均长度是540米,美国的是670米。由于我国传统商业街大多是在历史街道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诸如国内的各著名传统商业街一样,其街道长度大多都在500米以内,这是个很适合人步行的距离。当然有特殊的超过500米的,则在改扩建的时候采用分段处理的方法,以减轻人们购物逛街时的疲劳感。
1.2街道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是一个与比例相关,体现人与建筑空间环境的概念,所谓尺度即建筑的大小与人体大小的相对关系,良好的空间尺度是街道空间环境的基础。协调的尺度关系是创造和谐的空间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对商业街宽度与沿街商业街建筑高度的比例之后,认为宽高比等于1时,商业街空间尺度最为宜人。
我国传统商业街街道两侧建筑多以两层为主,局部三层,街宽多为6米左右,街道高宽比以l:0.8一l:2(如图1)。这种空间尺度给人的感觉是狭窄、亲切和易于活动。这样,既满足了商业活动的需求,又不至于造成拥挤之感,营造了一种轻松舒适的购物环境。
1.3街道空间格局
传统商业街通常是简单明了的横向线型空间,同时也存在着纵向的传统街巷、院落空间,空间序列的组织可以采用分段处理的方法,在传统商业街街道空间格局方面笔者总结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环节。
入口空间
传统商业街不是孤立于这个城市当中,它是城市这个整体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传统空间必须要和现代的城市空间对话,因此在传统商业街设计的时候,必然会选择一个过渡空间巧妙而又含蓄的和周围其他城市空间相联系,将传统商业街的空间尺度感受传递给现代、高效、大尺度的城市空间,因此,在这里入口空间便承担了这个举足轻重的门户角色。
首先入口空间作为商业街在城市中的标志性空间,具有门户和形象特色展示的作用,同样也是人们感知传统特色的重要元素,其次,商业街的入口空间作为人流导向的疏散和集中的作用,在城市交通中,作用不容小觑。
2、节点空间
传统商业街中的景观节点,也是传统特色塑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在规划设计时可以结合沿街两侧的商业建筑的进退关系做一些人群驻足的浏览空间,一可以解决人们在浏览过程中因街道过长而产生的单调乏味的空间感受,二可以给行人提供一些休息驻足的空间,三可以提供民俗文化活动举行的场所,四也更符合现代城市的购物环境。
1.4其他因素
传统商业街设计时,不仅仅只关注传统特色的塑造,同时要注意交通、疏散、消防等问题的妥善解决,才能够保证商业街自身功能机制的正常运转。
在传统商业街传统氛围的塑造,维护原有的空间特色固然是重要的,但也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同样要关注现代人群的消费心理需求和空间使用的习惯,要对空间适时的改造,细细的品味,琢磨。
2.建筑形式
不同的地域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在商业街传统特色上,最能体现的就是其特色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肌理,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商业街设计所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因而,在各地传统商业街的设计时,大多以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形式为依据来塑造商业街的传统特色。
2.1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建筑的保护对于维护商业街固有品质以及建构城镇形象特色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历史遗留的东西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城市的历史和过去,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和魅力。正如一个老人脸上岁月留下的痕迹一样,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目前采用主要的思想方法是守旧修旧的传统思想,即使在历史修复和整治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其反映原有历史的建筑面貌,包括色彩肌理、立面材料、及富有特色的细节等。
2.2新建建筑设计
已故美国著名规划师凯文・林奇曾经在《What time is this place》中说过,“我们生活在有时间印记的场所,……每一个地点,不但要延续过去,也应展望、连接未来。”任何一个历史的存在,都面临着现在和将来的挑战。给历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给现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给将来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都是设计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1] 邓慧.《历史街区商业化进程中体验设计的要素分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1]
1.传统再现、完全复古
新建建筑延续历史街区建筑的传统风貌,采用完全仿古的作法,再现当年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景。这是一种稳妥保守的作法。它既尊重了历史街区的传统文脉,又是一种相对快捷的处理办法。目前大多数历史街区商业步行街的建筑设计都采用的是这种办法。
2.提取特色、延续风貌
传统建筑元素符号的提取与重构是延续商业街传统特色和传统建筑风貌的重要方式,从而使新建建筑与传统商业街历史遗留建筑保持神似,这样既可体现人们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能够唤醒人们对传统记忆的回忆。
3.新旧对比、形成反差
在传统商业街区,根据现代城市需要,会规划建设全新建筑形式、立面材质、不同风格的现代建筑,从而突显社会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同样新的建筑形式也赋予了传统商业街新的时代精神,既能够体现出历史建筑的岁月沧桑,同时也能够体现现代建筑的时尚。对于建筑设计手法而言,对比其实同样也是一种协调。上海新天地新旧建筑对比。
3.民俗文化活动
传统商业街不仅是一个环境优美的购物场所,更是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一个社会交往、文化传统塑造的信息空间。对于传统商业街区传统特色的表现,体现在“人、建筑、环境、文化”等几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民俗文化活动的融入烘托了商业街区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传统文化空间场所。
3.1传统的民俗风情
对于传统商业街区的旅游者而言,购物早已不是他们内心的唯一需求,为了能够更好的吸引各地游客,传统商业街区常把最具有代表其历史文化的民俗活动开发出来,挖掘其文化艺术内涵,并且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如具有代表性的当地特色小吃、民俗工艺、传统服饰等等,既还原了历史场景,也为商业街传统特色的塑造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吸引了游客,也增加了地方收入。
传统民俗风情活动
人们愿意到历史街区里的商业步行街进行购物,除了对有特色建筑所营造的历史环境的向往之外,更对那些有着传统民俗风味的表演和手工艺展示感兴趣。这些生动的“说唱表演”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久远的时代,比那些“沉默”的建筑、设施更有影响力。
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
在营造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时,可以保留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事物。它们是街道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
街头小品
传统商业街街头小品的设计,关系到人们在商业街中购物的观赏性与趣味性,同时也是提升商业街传统特色氛围的重要途径,人们在购物之余,还可以欣赏具有传统地域特色的街头小品。
3.2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具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烘托传统商业街传统文化特色、挖掘商业街传统特色的文化内涵的的重要方式,这些商业活动可以让人们了解商业街的历史、过去,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传统氛围感受。
商业活动
在传统商业街的街道中出现商业活动,这是商业街建设最直接的目的。带有民俗风情味的商业活动无疑对逛街的购物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节庆活动
我们的民族有着众多的悠久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国庆等等。有着民族文化背景的传统商业街理所应当成为上演这些节庆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一方面可以使游客增进对传统商业街的认识和提高商业街自身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
4.小结:
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的营造不仅仅取决于单幢的建筑物,它需要独特的外部空间环境,舒适的空间尺度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分析上述实例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提出传统商业街体现传统特色的三要素:街道的空间形态,建筑的形式及街区的民俗活动,并对其逐一进行分析论述。具体地说,传统商业街传统特色营造需要有近人的空间尺度,延续原有历史风貌的特色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只有实现“人、商业、建筑、传统文化”几者能动的交替,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实现步行街特色的营造,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4
2.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拼贴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 路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李其荣编著,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7. 阮仪三,刘浩.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战略思想及理论探索[J].规划师,1999,15(1),47-53
城市与文化与生俱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城市是文化的一种物化表现形式,是彰显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造城运动”也在不断地推进,“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
城市常常被称作是某个地方,而这个地方被认知的前提常常是它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质,而每个城市都是由大大小小形形的小地域组成,这些小的单元、小的地方就是特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在不停的变化,我们所居住的环境也失去了其原来的特性,很多城市之间都变得大同小异,这些就是组成城市的各个因素在变化,变的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文化因素。随着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西方地名和西方式建筑的出现,都表现出我们传统建筑文化的流失,同时也使我们城市发展的文化特色流失。
从远古开始我们的城市就历经万般磨难和沧海桑田,才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历史风格及空间结构和意象,包括 “江南楼台”、“塞北风情”、“齐鲁风采”等,从而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独特的文化要素。“北京元素”、“上海元素”、“杭州元素”“周庄元素”,这些都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有单一性的文化元素。其实很多时候,在特色文化城市构成的过程中,人们对有些元素的感知却有着不可捉摸的戏剧性,使之成为仅仅和我们擦肩而过的风景。
中华文明得以千年延续的力量所在就是不论大城市、小城镇还是小村庄,地方性的特色都十分明显,许多地方特色文化都有可能为平民百姓所创造。在古代,宁波大多数聚族而居的部落,都会有一定的公共空间,且都有一定的规模,比如祠堂、水井和广场等,而祠堂一般采用轴线对称布局的格式,包括大门、仪门、正厅、后寝等设置。这些公共空间的用途不同,含义也迥异,但总体来说,都是供家族或成员聚集的场所,正因为这个场所的存在,才使得家族成员间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保存了家族实力。
斯宾格勒说过,文化都是以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从土生土壤中萌发出来的,并携带着那片热土一起,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存贮于世,以固有的文化方式表达着自己.所以需要我们能够从新的社会发展高度认识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意义,借此发现、创新,从而创造出特色文化城市和城市特色文化的统一。而这些设计实际上是建构属于城市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一种文化意识、一种文化模式。
在城市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发展的竞争中,越是具有典型“地方精神文化”价值的城市,越有着地方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性,从而,在整个世界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定位,这就形成了城市地方性主义的现象。这种现象已介入全球城市价值链,从而也没有了地方性特征,也就少了城市的优势和特色文化,当然,这些就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资产的再生能力。
2、地方传统建筑风格对塑造特色文化城市设计的影响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它时刻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文化回忆和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只有保存城市的相关记忆,保存历史的延展性,才能保留住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形式丰富
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那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宁波市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布局讲究注重风水——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如莲桥街胡宅、天一阁等;务实实用儒雅大方——本地产杉木、梅园石等主要建材;低调内敛张弛有度——如毛衙街士大夫第等;注重细节崇尚传统——如中营巷赵宅、郁家巷杨坊故居等;勇于突破推陈出新——如府桥街周宅等。
(2) 宁波传统民居院落富有特色
宁波传统民居的院落属于对外封闭式样的建筑,并通过天井、堂前即穿廊等来达到通风的效果,尤其是春夏天气比较潮热的季节,这种通风系统就能起到很好的风干作用,另外,由于外墙没有设置窗户,所以来自天井的太阳光为主要的采光方式。
宁波传统民居是建筑风格多样,特色明显,具有古代江南水乡、山乡的朴素传统风貌和鲜明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与人们的生活习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布局多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充分体现了“天水合一”的居住理念,如青石街洪宅、郁家巷盛宅等,都是依凭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人爱好、家庭成员结构等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民居,则是三面房屋一面墙,还有的是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在庭院中间特意留出一块空地,作为天井,这种式样被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正屋则有三间或五间,而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有的占地面积比较大,分为前院和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数有廊弄相接,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里面有假山、亭廊、水池等设施,布局巧妙,别开生面。
近几年,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建筑元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他们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如何才能做到既适当满足人们对传统生活的眷恋、又可以继承地方建筑的风格?尝试研究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中应用传统建筑风格的想法值得探讨。
与传统的风格不同的现代建筑成为了宁波的一大亮点, 宁波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以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颇具创意。同时以从民间收购的明清黏土烧制砖为建筑外型贴面,工艺独特,为国内首创,颇具视觉冲击力,令人耳目一新。
3.城市建筑规划发展对策研究
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该想到,我国城市在建设中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是否着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历史文化的保护;是否着重于城市的拓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统一;是否着重于城市物质建构而忽视精神文明的弘扬;是否着重城市外观外貌而忽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否着重数量而放松质量的把关等等。因此,在规划城市建设中,应该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保障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性、合理性。
(1)宁波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有效转化
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变迁,是任何文化社会都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而文化的传承又在社会的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宁波的传统文化中,在其存在的整体框架中,都能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转化,这些包括了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也包括了其所有的形成因素。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单独对宁波传统建筑文化来看,应该归结为单纯观念性质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传承,对于形态和结构方面,那就是转化。
在我国,传统建筑以庭院组合形式为主要方式。在这里,庭院一般情况下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即起着承、转、合的承接作用。回望我国建筑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都是沿用了几千年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围绕一个中心布局而形成的建筑群,这种建筑群的设计法则到现在逐步演变为一种主要的设计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提高,新的技术形式衍生着更加有创意的思路,体现在现代建筑造型设计中,不断呈现出对建构规则局限性的突破。
(2)宁波现代建筑的功能更新与传统风格建筑的统一性
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师在建筑方面的设计思路比我国要超前,也就是说从设计到材料,再到技术应用方面都比我国先进很多。比如宁波的月湖盛园就是如此,它在秉承传统建筑理念、满足现代人居住功能的条件下,在商业社区空间格局上进行了创新,逐渐建成了融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于一体的集合式住宅。月湖盛园在设计上,体现了房间的设计原则,那就是均匀布置在周边,这与现代宿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布局上又明显比现代宿舍有着更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增加了社区邻里之间的亲切感。不仅如此,在内部空间布局方面,月湖盛园还增加了更多适合现代人居住的新花样,尤其是独立的厨房设计,还有独立的浴室造型,在楼层间还单独设置了供大家活动的公共空间,用于自由走动。
(3)宁波现代建筑风格形式与传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筑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巨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物质文明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因此,对老祖宗留下来的建筑精华部分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措施,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工作提上了日程,开始注重历史风貌外延的扩展。我们知道,和谐美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要素。而一些现代建筑为了彰显其个性美,往往特立独行,忽视了与周围建筑相得益彰的融合性,因而也就失去了和谐美。所以现代建筑要注意与周遭传统建筑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使得外形和平面布局方面力争与周遭建筑保持风格上的统一。
宁波博物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整个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充分体现出独特性、艺术性、经济性、超前性、功能性、安全性。主题馆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海上丝绸之路”核心港口,是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港城,是宁波帮的故乡。碰撞与融合,学习与创新,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史浓墨重彩的一章。
宁波要发展,既要发展现代建筑,也要保护原有的建筑特色,尽量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修复和补缺的部分也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增添部分必须与原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本真性,使建筑物与其存在环境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加强长远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具体的措施,第一,作规划性保护。由于古建筑既是历史的遗存又存在于发展中的城市,它既要保护又要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建筑文化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全改变了,就不能说明当时的历史,进而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第二是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虽然早已改观,但是古城的古街道、古居住区、古建筑、文物古迹等等仍然保存很多,要想办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可采取点、线、面的保护措施。第三是新建筑高度控制的保护,高层建筑是对古建筑风貌破坏威胁最大的因素。一座古城中,座座高楼崛起,把古城的格局、古建筑、文物古迹全都淹没了,也就无古城风貌可言了。
穿越时空,徜徉历史长河,希冀宁波的城市建设,体现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李彩霞:《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趋势》,载《环渤海经济瞭望社会发展》,2008年第7期。
2. 赵艳君:《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文化》,载《山西建筑》2006年第12期。
3.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4. 王建国:《城市设计》,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年第9期。
5. 王飒、汪江华:《传统建筑技艺内涵与当代传承方式简析》,载《新建筑》2012年第2期。
6. 蒋雪峰:《从“建筑花格”到“建筑表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载《华中建筑》2012年第2期。
7. 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创作》,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 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 计 划 编 号:2012A10011
项目(课题)名称:现代都市目标下传统建筑传承对塑造宁波特色文化城市的作用及其发展模式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关键词:版权战略;传统文化产业;精神价值;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D99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150-03
收稿日期:2010-02-09
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08SFB2039)
作者简介:黎六娅(1982-),女,四川泸州人,知识产权研究所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知识产权法研究;汪虹(1966-),女,湖北武汉人,科技处副处长,硕士研究生,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研究。
一、版权战略中的传统文化产业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版权保护的基石――产权激励理论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又是现代科技与文化成果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学艺术的创新之“源” [1]。因此,应当承认和尊重传统文化的特殊价值,并进行多形式、多维度的保护和利用。 世界各国基于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都在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其提供保护,并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权激励理论是古典经济学家用以论证公共产品保护合理性的主要理论基础,也是最主要的有关知识产权的经济学理论。“产权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表明,产权实质上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传统文化的私法保护可以授予传统文化的权利主体以垄断性权利,有利于保存、发展、合理利用本群体、本部落的传统文化 [1]。拥有这样的垄断性产权,便能激励享有民族传统文化的部落、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版权保护的动力――传统文化产业的精神价值与商业价值
1.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首先,对传统文化实施版权保护是对民族文化权利的尊重。这种对精神价值认同的理论依据是“族格”理论。“族格理论”认为各个民族都有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所谓族格就是指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或在国际关系中),每个民族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格,所以各民族无论大小强弱,无论其宗教、文化的差异,均享有天生的平等自由 [2]。从古代开始,中国各民族就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之下,从饮食起居、衣衫服饰、生产劳动、娱乐活动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着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即使是在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下,这样的文化创造活动依然在延续和更新。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特性表现为拥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2]。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就在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法律范围内的民族自由发展。尊重民族文化权利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体现,也是必然要求。其次,对传统文化实施版权保护是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一定地域内或世界范围内文化要素的数量庞大、文化类型的多种多样,构成了文化多样性 [3]。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用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西方经济学家斯蒂芬・玛格林指出:“文化多样性可能是人类这一物种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 [ 4]。“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生存根基,失去了文化身份和特殊性的族群,仅仅是‘人口’,根本谈不上是独立的民族。” [5]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是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基于对民族文化权利的尊重,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各具个性的华章,拥有这样的丰富宝藏,得益于在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内各民族的长期并存。所以,为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对传统文化作品给予版权保护在中国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
2.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传统文化的恰当开发和利用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版权视野内,对传统文化作品的商业开发如火如荼。例如,将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图形、标识用于对该区域旅游业的宣传,既能宣扬其瑰丽的区域和民族文化,更能为该区域、该民族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土著部落文化旅游”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实例,这种以土著部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市场拥有其独特的魅力。据统计,1993年2月和3月在澳大利亚的国外游客中,1/3到1/2的游客希望亲身领略和感受土著部落的传统文化,如观看他们的图腾、有关器物、手工艺品等。与此相似,在新西兰的Kaikouta地区,1987―1995年的文化游客从3 400人增加到188 000人!在美国,西南土著部落艺术家出售其土著艺术品和工艺品每年可以获利8亿美元 [6]。中国的民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标识作品与该区域、该民族旅游业的恰当结合,对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
但不容忽视的是,“传统文化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的传播,可能导致对一国文化遗产的不适当利用。传统文化的任何商业上或者其他自然的滥用或者任何扭曲,是对一国文化和经济利益的损害。” [7] 一旦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卖点”出现大量的仿制品或者渐渐淡化“其价值将大打折扣”并渐趋消失 [6]!因此在版权战略视野中,传统文化作品的商业化过程需要版权保护这样的有力工具进行干预。
(三)版权战略中的任务详解
中国于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第四部分“专项任务”之一的版权任务部分指出:支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作品的创作。对此可作如下理解:
1.战略立场: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从时间维度上,中国所拥有的传统文化历史久远;从文化域限上,中国各民族文化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地理区域上,中国幅员辽阔,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阔。对这样一笔“深而广”的无形财富,认识到其商业性价值并为享有该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所用,能够为享有者和使用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中国日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2.作品的标准:传统、民族特色、鲜明三项标准。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风格迥异,但真正进入版权战略保护视野的传统文化作品应当符合如下三个标准(严格程度递增):
首先,传统标准。“传统”是个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事物并非都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义。传统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筛淘。版权战略倡导的是优良的传统文化作品,即能体现该民族的先进文化与积极文化、具有美感的文化作品。如,云南丽江古城东巴文化中的“金色青蛙”文化标识,就是传承了纳西族的宗教文化,该民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认为其能救人于危难之时。纳西族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民族舞蹈《勒巴舞》也源于金色青蛙的跳跃 [8]。纳西族自古流传下来的纳西福蛙文化向世人传递着该民族的信仰,具有积极的意义,符合版权战略的传统标准。
其次,民族文化特色。版权战略中的“民族”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nationality”而不是“ethnic group”,指我们中华民族;另一层是指“minority”,即中国55个少数民族,正如加拿大民族学家威尔・金里卡在其作品中所述:“这里我所说的少数民族是指聚居于某特殊区域,拥有自己的体制、文化和语言,且在归属于一个更大国家管辖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并运作着的群体。” [9]
任何文化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民族禀性,这种独特的民族特征是各民族对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认知世界的反映 [1]。一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个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根源在于其“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重要性不亚于个性特征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结果便是同化于他人、随波逐流;如果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消失湮没,民族有可能逐渐同化于其他民族而消亡,民族集体人格不复存在;如果一个民族核心的文化体系遭到破坏,这个民族完整的集体人格无疑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表现为民族身份的模糊、民族威信的下降、民族尊严的受损等[2]。版权战略强调“民族文化特色”标准,着眼点并不仅仅在于关注该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文化,更着眼于该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因为“保持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系对于本土居民和地方社区未来的福利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其知识和文化的活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0]。体现该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能成为传承和宣扬其文化的媒介,更能成为实现该文化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再次,鲜明性。“鲜明性”强调该作品的文化特性,该标准类似于注册商标必须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历史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成为了各民族自己的“识别码”。中国拥有56个民族,就拥有着五十六个识别码。
中国版权战略将那些烙着识别码的民族文化特色作品纳入版权战略中传统文化的保护范畴,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各区域文化之间的“界限”,强调文化特征的绝对性,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地方文化 。只有能将该作品归入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合下列具体条件之一的作品,方能称之为具有“鲜明性”:对外,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例如,中国于2008年举办奥运会为世界呈上的一道文化大餐:奥运会轨道线北土城站贯穿奥林匹克公园,连接“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奥运轨道线的起点站地铁10号线的换乘站北土城站装饰一新,绝妙应用了民族传统文化符号青花瓷,获得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该设计的实施应用大大提升世界对中国传统民族符号青花瓷的认知度 [8]。 对内,能代表特定区域文化、特定民族风俗文化。如重庆的“铜梁火龙”、前文所述的“纳西福蛙”,都体现着地方、民族独特的文化。
二、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版权战略
1.特殊版权模式。1990年颁布并于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和国务院于1997年5月20日制定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一并构成了中国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著作权保护机制。这样的保护机制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民间民族文化的日益多样,已不断暴露其不足之处:第一,《著作权法》鼓励对中华文化、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着眼于传统文化作品创造人、创作民族权益的保护,侧重的是对版权人精神利益的保护;而于2008年6月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版权战略的主旨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文化、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更强调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二者在主旨上的分歧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精神价值还是经济价值);第二,中华文化、各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无限延续性对著作权保护时限具有挑战性。《著作权法》规定的作者著作权的短期时限,将严重束缚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由此可见,需要调整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著作权模式。《著作权法》设立著作权保护期限的立法宗旨是基于对著作权人的私人利益与知识共享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防止无限期保护著作权人的垄断性权利而导致知识独占。但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初衷本身就是为了凸显民族特色,对外,保护中国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对内,体现各民族文化个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实行短期时效保护不利于实现文化的“民族特色”,因为期限终结后,民族传统文化作品(例如传统文化标识)将进入公有领域,建议对民族传统文化作品延长期限,并可借鉴《商标法》规定的“续展制度”,用可续期的制度来实现民族文化的无限延续。
2.扶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并非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作品都具有经济价值――为所有者和使用人带来经济利益。虽然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宗旨是为了实现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对于版权领域中“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品,依然是重视的对象。这需要从源头着手。可行的措施包括[1]:支持创作人及其后续创作人的创作;例如,提供创作金费、解决创作者生活福利问题 [2]。解决作品的出路问题,主动创造作品的流通链;例如提供专门的作品展示平台。
3.鼓励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传统文化”虽然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朴事物,但是与物质文化不同,传统文化①总是动态的,由于和实际的生活紧密相连,他总是不断发展的。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必须适应现代生活,才能保证生存下去 [11]。因此,版权战略鼓励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促进基于传统的创造性和创新,使之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② 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三、结语
版权战略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既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朴事物,拥有体现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权利的精神价值,又是可以融入创新元素的文化产业,能够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部分,为享有该文化的民族、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旧的著作权保护模式、扶持难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鼓励传统文化产业创新,将是版权战略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措施。
参考文献:
[1]黄玉烨.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目标论纲[J].法商研究,2008,(1).
[2]马俊毅,席隆乾.论“族格”――试探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民族自决的哲学基础[J].民族研究,2007,(1).
[3]陈洋.论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以文化多样性为视角[J].河北大学学报,2007,(1):7.
[4]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多元与冲突共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9.
[5]寇清杰.树立全球化时代的健康文化心态[J].南开大学学报,2001,(5).
[6]严永和.论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以人权为视角[J].学术论坛,2005,(2).
[7] UNESCO and WIPO ,Model Provisions for National Laws on the Protection of Expressions of Folklore Against Illicit Exploitation and Other Prejudicial Actions with Commentary ,WWW.wipo.gov.tw/cooperation/cooperation_4_3_12.asp.
[8]李芳.浅析中国民族传统符号在标识导向设计中的应用[J].广告大观,2009,(4).
[9]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M].邓红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10]朱瑾.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及民间文艺保护的战略性思考[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11).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遗产部主任爱川纪子(NORIKOAIKAWA). 无形遗产:新的保护措施[EB/OL].中国民族文学网,省略.cn,日期:2006-07-13,访问日期:2009-06-26.
Copyright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Industry
LI Liu-ya,WANG H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关键词:传统动画;文化;融合态势
一、 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体现
动画行业目前已在很多国家的影视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国的动画作品需要有自身鲜明的艺术和文化特点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动画的特色多体现在形、色、意三个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体现。
1、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我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文化,这些文化的精髓积淀下来,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在衣着服饰方面,我国传统服饰按年代进行排列,具有代表性的有唐装、旗装、少数民族服装等,这些服装的特点在我国当代的服装设计中均有所体现。在饮食方面,饺子、包子、粽子等都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食品。在居住空间方面,从古代保存至今船檐式房顶和青砖红瓦房多处可见。另外,影响我国思想文化比较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这些传统的思想曾长期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影响着我国人民生活的多个方面。
2、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文化有重大影响,对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我国传统动画《大闹天宫》、《海力布》等,在造型、色彩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就是参考了我国京剧艺术的服装造型进行创作的,而且也闪现出敦煌石窟壁画中飞天婀娜多姿的神韵。《哪吒脑海》中哪吒的发型和肚兜设计,均是参考了我国古代儿童的传统造型,体现出其可爱活泼的人物特点。《海力布》中海力布的形象体态圆润,穿着朴实,很好的表现了蒙古族少年的英勇和真诚。《阿凡提的故事》中的角色和场景造型也体现出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建筑特色。此外,水墨动画《牧童》、《三个和尚》等简洁的线条和朴素的形式,达到了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展现出我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绘画艺术特色。剪纸动画《金色的海螺》等,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民族造型特色和精湛的剪纸艺术。1
形与色仅仅是动画的外观,在我国传统动画中剧本的创作也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内涵。我国传统动画作品之所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民族和传统文化特点,关键在于它们所依赖的故事脚本均来源于我国特有的民风民俗,而这一切又都深受我国传统文化氛围影响。如动画作品中常存在善恶因果、忠孝德义等故事情节,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影子。
二、西方文化对我国动画的影响
西方各国的文化各具特色,其文化也在各自的动画创作中有所体现。
1、西方文化特色
美国的歌舞剧和情景喜剧对美国的动画片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通俗易懂、娱乐性强,演员载歌载舞,气氛热烈,有较强的感染力。《白雪公主》就是以歌舞剧的形式设计了开场,温馨浪漫的梦幻气氛使观众身临其境。2
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家,也是一个传统的国家。二战后,尽管美国大肆宣扬大众文化,但法国仍然坚守传统文化特色,使本国的动画作品没有受到外界影响,并在艺术性上不断进行突破。3作品多反映出真实社会状况,映射出对善良、亲情的渴望和对黑暗、残暴的痛斥,体现出深刻内涵。
2、西方动画对我国动画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后外国动画作品涌入,并很快就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我国传统动画的发展出现了滞涨状态。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国动画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从故事内容、形式风格、技术手段到市场运作等方面经验不足,在创作上多是模仿国外成功影片。其次,我国对某些文化保护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的融合趋势加大,我国某些特色文化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正在不断消亡。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感到生疏,导致我国的动画作品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三、我国传统动画发展的趋向
1、中西文化呈融合态势
近年来我国制作的动画多借鉴了欧美或日本的绘画风格,如《秦时明月》就是一部结合中国传统服饰特色与日本人物绘画风格的中西合璧的产物。不仅我国动画受到国外动画的冲击,国外的部分动画在创作上也吸取了我国传统的元素。如《功夫熊猫》,借鉴了我国国宝熊猫的造型特点,并将之形象与中国功夫中的动作相结合,《花木兰》则是根据我国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古典著作进行改编,均展现出中国的特色文化。
2、我国动画的发展趋势
由于国外动画的冲击,使得我国传统动画业正处于改革阶段。如何改变动画片中传统文化元素缺失、改善过多的借鉴国外动画的现状,使我国动画迅速发展起来,是目前我国动画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传统的动画说教意义不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改善目前的现状首先在于减少剧本的说教意味,并引入我们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有关科技或者科幻文化创新和自然知识的内容,从而在不减少趣味性的基础上让儿童知晓自然和科技知识,从而引起儿童对自然界和科技进行探索的兴趣。
其次,西方或者国际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许多精华之处,在动画片中可以借鉴,所以,我们可以在具有传统造型和色彩设计特色的形象中引入国外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可以创造出新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跟随时代潮流的动画作品,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
第三,我们可以将具中国特色的造型和色彩与美国歌舞剧的叙事风格相结合,或参考法国动画剧本的创作特点,将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创作出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又能紧贴现实生活,还能具有娱乐性的动画作品。
总之,本文认为以传统文化为主,并加入多元文化才是中国动画发展的最终趋势。
参考文献:
苏玙《平民的狂欢与贵族的戏谑——美国与法国动画幽默方式之比较》.
高雨青《动画动作设计的文化内涵——论舞台剧对美动画片动作设计的影响》.
冯琨《动画本土文化元素角色的创造性表现》.
作者简介:赵珂,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艺术系。
1冯琨,《动画本土文化元素角色的创造性表现》,《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第5期,第238—240页
在不同文化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也相异成趣。纵观园林史可知,对于景致各异的古典园林而言,中、西设计理念下所呈现的面貌和风格也各不相同。西方布局更显规则有序,花园重要位置常有主体建筑耸立,通过各种规则对称形式来表达出一种超越自然的信念和力量。此外,建筑、花草、树木也极富逻辑性,集中表现了整体下的对称及均衡美。与此同时,西方更加强调人工雕琢之美。其园林数目常被修剪为球状、方形或锥状等各种立体或几何形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古典园林中并未强调凸显轴线,所有花草、树木、山石、建筑都十分和谐、妥帖地布置,显现出一种极富山林野趣的自然美感。其突出表现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我国园林更具独立性,其自成格局,布局适宜,同建筑间并无逻辑方面的主次关系存在,讲究因地制宜、不雕琢。
对设计趋势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域文化间的差异性也在逐步削弱,东西方文化特色逐渐模糊,因而中国独特文化理念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也在逐渐衰微。随着全球化思潮的不断发展和冲击,我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已经呈现出相对混乱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一系列浅薄、空乏、平庸,但又无可奈何的作品。在新形式下,为了更好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应从我国传统文化内部衍生而来,并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释放传统文化的鲜活魅力,为环境艺术设计模式注入营养和生命,最终推动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模式的不断发展。
加强文化理念的渗透,推动中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模式的实现
20世纪80年代,赶超现代化的热情与渴望弥漫了整个中国社会,一时间内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常常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为标准来对自己国家的社会经济进行设计和评价。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差异,这种照搬西方发展模式的行为最终还是告以失败。如何以我国社会主体为基础进行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采用理性思维寻找淡忘已久的我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追求现代化是如今摆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手段的有效结合
首先,对于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模式的实现,只有借助于现代化的设计手段来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才能赋予环境艺术设计以活力和生命力,也才能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及科技的发展要求。将我国传统文化、地域及民族文化作为创作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体现我国的传统特色、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为各地方风俗及人文特色营造环境艺术发展空间,最终探索一条同我国地域特色相适应的环境艺术设计创作模式,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意境感人,增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含蓄性
我国文化历来讲究含蓄性,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应以境感人,切忌表达太过直观、艺术语言太过泛滥。此即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贵不言”为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所带来的启示。环境艺术既是形态语言,又是感性语言,因而其既具体又含不确定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既要表现出多义性,又要凸显含蓄。含蓄是宽容的,其并不武断,可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的联想及回味,并允许各种不同感受的存在,因而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及欣赏过程中更具多义性,不同文化层次、不同信仰及年龄的人,对于环境艺术的欣赏及感受也各不相同。环境艺术的含蓄性为各类人带来了不同的遐思,为每个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机会,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力量之所在。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如今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也为各设计人员提供了设计思路,不应盲目照搬西方观念,而是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念,设计出我国环境艺术的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