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5 17:14: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目前,在近1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率为0.6%,小学文化程度占17.4%,初中文化程度占64.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4%。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受水资源短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收、机电灌溉率不高。农民出售农产品多以原粮、活畜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少,附价值很低。
3、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相对较低。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极大的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进一步出台推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组织,服务内容涉及销售、信息、科技、物资、加工、劳务、金融、经营决策、政策和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全市各类行业协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小、服务形式单一,特别是信息、金融、经营决策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更为缺乏。如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项目可研、决策咨询及相关的农业担保、保险等系列服务,以及提供法律咨询、契约公证、合同仲裁等服务还较欠缺。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措施
1、加强农民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二是积极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特别是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短缺问题,争取做到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能把农民工转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三是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整体效果。
2、完善基层自治机制,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基层治理要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政府、金融、政策的支持,使之迅速壮大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广和探索龙头企业联系农民的机制,种养殖户和企业要形成利益联合体,逐步实现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让农民分享到产后各环节的利润,使龙头企业壮大与农民增收实现互动。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竞争优势
3.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特色,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发展要求,加快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药材、食用菌和林下经济等优质特色农业,发展水产养殖业及貂、鹿、林蛙等特色高效养殖业;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增强龙头企业加工创税和对基地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产品和主要畜产品由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利用全市良好资源和基础,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业,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农业生产流程,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
关键词: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3-03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莘县隶属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聊城市辐射中原经济区“桥头堡”的前沿阵地。莘县农业人口88.8万,耕地面积128.5万亩,是山东省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莘县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以“基地建设”为契机,狠抓农业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五大产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县粮食总产20.2亿斤,蔬菜总产320万吨,小肉食鸡出栏6亿只,生猪出栏110万头。全县形成了共同扶持和保障农业产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县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
一、山东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
(一)农业产业规模偏小
目前莘县农业产业规模偏小,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等多个行业,产业涵盖面较广,但都规模较小,产业链短,手工作坊式的产品多,精深加工的品牌产品少,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效益不明显。从全县农业发展整体来看,莘县的主导产业近十几年来还保持原有的几个,并未增加,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莘县目前的主导产业及围绕主导产业的衍生产业还太少,已形成的主导产业的规模也太小。
(二)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首先,企业规模偏小。与发达县市相比,莘县龙头企业的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有41.3%的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最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有100亿元左右。而莘县龙头企业总资产超过5亿元的只有4家,年收入超过2亿元的只有12家,连接基地800万亩,辐射连农户100万户,辐射、带动率只有37%。
其次,质量品牌建设落后。目前有些企业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等标准体系,没有对产品的原料和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造成农产品残留农药、兽药超标。莘县目前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较为普遍,还没有形成像蒙牛、伊利那样超大型的、足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精深加工企业,大量农产品仍以初级原料销售,并且农产品还未真正做出品质和环保品牌。
再次,营运资金不足。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将逐渐转化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十分旺盛。但由于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健全,导致龙头企业运作资金不足,龙头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无力更新厂房、设备等,从而制约企业发展规模和企业自身竞争力。
(三)“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
目前,莘县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利益共同体”没有真正形成,这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
首先,农民在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农村,由于农民缺乏联合,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单个农户很难与龙头企业抗衡,在利益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
其次,利益分配不合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龙头企业往往凭借自身的主导地位和自身优势,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很大一部分利润占位了己有,龙头企业总是尽可能的压低农产品价格,甚至个别企业拖欠农户资金。
(四)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产前服务满足不了。比如,农民对当前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新的引进蔬菜瓜果品种的趋势找不到方向;对农药和化肥的选用存在茫然,不能正确选择适合的农药和化肥。二是产后服务跟不上。目前莘县某些农产品还存在卖难的问题。三是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也存在严重不足。如在二三产业的投资效益和投资机会激增的情况下,农用资金被大量挪用挤占,收购农产品不能兑现,出现拖欠现象。四是农民进入市场后,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对农业生产干预减少,农民对“种什么”“怎么种”等相关信息的需求增大,而农业产业化服务在这方面的不足更加重了农民在调整种植结构时的无措。
二、山东莘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
做大产业基地,构建规模优势。充分利用莘县农业基础良好、农业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通过指导规划、配套技术、资金扶持、基地龙头带动、奖励先进企业等手段,形成莘县自己的乡镇区域布局、打造绿色生态、集中规模的发展结构。重点发展粮食、蔬菜、食用菌、小肉食鸡、生猪五大产业,集中精力做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
首先,定规划,建基地,助推莘县主导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积极自筹资金、多方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及时对路、渠、电等设施进行规划和修整。大力发展园区。着力做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大棚种植区、露天种植区,明确各产区功能,细化育苗区、种植区、储藏保鲜区和销售运输区。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莘县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推广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和多元立体高效种植模式。
其次,重科技,创品牌,努力提高主导产业品质。不断改良作物品种。通过技术传播,并根据市场行情,不断摒弃产量低、效益差的品种,引进优良新品种,促进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初步形成了以食用菌等特色蔬菜为主要品种,打破了过去地方品种为主的格局。加强技术培训。聘请专家对农民进行农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种植养殖技术。
再次,建网络,优环境,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建设经纪人队伍,莘县各乡镇专业合作社应大力组织村组干部和经纪人先到广州、武汉、北京等大中城市为农户跑信息、找市场、引客商,解决“卖难”的问题。同时,应多召开农村经纪人座谈会,了解市场信息,并对贡献突出的给予奖励。鼓励莘县广大农户参加与企业或农作物市场的对接活动,促进越来越多的农户与莘县本县及莘县周围城市企业或超市达成农作物供应协议。
最后,提升莘县现有的农业等级,提高莘县农业档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目前莘县蔬菜瓜果基地大棚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根据农户自身要求,新上设施农作物,增加亩产收益,大力发展钢架大棚等设施蔬菜。改良种植品种,真正提升莘县的蔬菜大棚的等次和档次,增加农民收益。
(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首先,做强龙头企业,构建加工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要做强龙头企业,构建农产品加工转化优势。要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的扩建改造,尤其要抓好燕塔风味食品有限公司、龙威肉鸽厂等重点龙头企业的改造和扩建,真正做到规模化生产,增加企业效益。在原有企业基础上,还要鼓励兴建新企业。围绕主导产业,以肉食加工业为重点,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引进或兴办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龙头企业。原料基地要和兴办企业同步进行,为新建企业提供充足的加工原料,保证其后期发展。
其次,做优名牌产品,并建立质量上的优势。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重点应放在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产品的龙头企业,扶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一是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及器材装备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生产高科技含量、长保值、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二是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应用。帮助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机构以及推广机构合作,吸引科技人员以自己的专利技术、研究成果到企业入股。三是积极开发高品质的产品,并将其发展为国内甚至国际品牌。莘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并积极支持企业将标准化的技术应用到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高品质新产品。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营销网络。大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销售网络,采用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将莘县的农业品牌推向全国乃至世界。五是根据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确定重点企业,优先扶持。
(三)以市场化管理为标准,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首先,推广农业产业化新型组织模式。总结各地探索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龙头企业群,使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企业成片发展的良好格局。
其次,完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明确权利责任,规范合同内容,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再次,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并扩大品种和范围,重点支持企业的原料产地基地,帮助农民很好的参加和利用农业保险,使农民在灾情发生时能得到保险赔偿。引导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降低龙头企业破产风险。引导出口型龙头企业使用信用保险,在国(下转176页)(上接34页)际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给龙头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减少的同时缩减龙头企业参保费用。同时,给予龙头企业地方政策保障。
最后,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监督约束机制。要加强对莘县重点龙头企业的监测,了解企业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和带动农户的等情况,在政策依据上支持龙头企业发展。还要加强监测力度,保障及时发现生产不合格的企业,并坚决取缔不合格企业,以保障发展潜力大、产品质量高、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优秀企业的发展。可以设立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使企业自觉提社会责任意识。
(四)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要改革政府农业服务机构体制,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完善其公益型服务职能,要按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努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各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恰当、有效的扶持政策。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和行业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各种形式,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县乡政府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信息和培训等方面服务。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隆阳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048-02
一、隆阳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近年来,隆阳区成立了区级领导和22个区直单位组成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并对新开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给予3 000元~5 000元的开办费、培训费补助,同时在项目、资金、技术上给予倾斜扶持,确保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发挥作用一个。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05年成立第一家登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来,每年以4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速度递增,截至2012年1月,全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达到246个,其中烤烟合作社已发展到92个、蔬菜52个、水果22个、养殖44个、特色农产品14个、其他22个。入社股金9 611万元,辐射带动农户5.6万户,2011年帮助农民实现收入1.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隆阳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隆阳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运作多年的时间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2.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牵动作用还不够突出。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和合作经营理念相对淡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而且各地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明显滞后,严重制约着我区农业发展。
3.品牌意识谈薄。全区246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只有6个取得商标。产品虽然能够销售出去,但未必能取得最大效益,且对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很不利,是一个薄弱环节。
4.缺乏带头创办能人,合作社成员整体素质偏低。隆阳区大部分农村缺乏领办合作社的带头人,会经营管理、能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缺少,农民普遍缺少合作意识。现在多数合作社的理事长大都是该相关产业的种植大户或是养殖能手。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一些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外出打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还有一些能力强的“能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够了解,缺乏兴趣和动力组建合作社,牵头领办的意愿不强。
5.内部管理机制不规范,农民成员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障。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等机制不健全。一些合作社根本无章程,无账目,合作社的成员不了解合作社章程内容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有的领办人把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机制与公司制企业管理相混淆,在民主决策和利益分配上不依法办理。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成员行使民利和切身的经济利益。
6.科技支撑薄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障碍。农民专业合作社缺少流动资金,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自己的项目,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因其承担的有限责任没有实际资产做担保,因而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一些已经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别是从事种植、养殖业的,缺乏科技力量支撑和有效快捷的信息渠道,难以实现做大做强,只能是维持现状。
三、促进隆阳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新生体系,在经营上既秉承着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作用又体现出现代商业银行具有的营业特点,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全新的,适合农村需要的商业金融机构,为农村发展和金融需求注入新的水源。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货币体系影响的深入,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吸纳所有城乡资本源。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支农发展的主力,对农村金融的完善与发展有更多的支撑作用,同时在利用资金支持,规模发展所需的农村资本源上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现代金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农村商业银行
我国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并没有标准和规范的定义,衡量农村商业银行的标准尚不统一,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认识比较宽泛,但其基本的共识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既是农村金融组织又是农村商业银行,他们的资金结构不够完善,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二是多集中于县域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地区,资产规模逐渐壮大,市场环境比较稳定。三是入股方式上是一种新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辖区内的乡镇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入股,但股权结构单一,运行机制需要制衡。四是存贷款上定位于农村市场,并根据自身的业务特色,主要面向乡镇企业的融资提供贷款服务,兼顾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支农的作用更具有规模性。
金融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地域的特殊性,将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组织划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较大的农村信用社组建)。二是以资产规模来划分,除去五大型商业银行外,规模在1500亿元及以下的农村商业银行。三是根据股权结构来进行界定,在这样的结构下将农村商业银行划分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进行商业化经营并且资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聚集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地区),农村合作银行(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产粮产棉乡镇),农村信用社三种股权结构模式。
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股权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一股独大”。股权单一,行政色彩浓厚。农村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带有为地方经济发展融资的目的,加之银监会对外商投资者参股中资的金融机构制定了严格的参股条件,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地方政府控股比例过高的现象。国有股权占较大比重处于控股地位时,管理者的选择就必然遵循的是行政程序而不是市场规则,政府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控制权。
外资股东参股比例偏低。当前,不少境外金融机构对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兴趣浓厚,因其投入资本不大,且比较容易对这些银行进行改造,而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外资参股农村商业银行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首先是资本金的重组水平提高;其次是外资入股能够改变农村商业银行较单一的股权结构,改善治理环境;再次,能够引入外资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在农村商业银行中,不管是基于安全的考量,还是政策法规的严格限制,导致外资股东的参股比例相对较小。
(二)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待拓宽
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网点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基本还是空白。随着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调整步伐的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机构将从这些地方退出,必将影响到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如何满足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差异决定了两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差异。就激励机制而言,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具有“四自”特征的市场主体,始终贯彻投入与回报相匹配的原则,使其成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约束机制看,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般都有较强的约束力。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为“寻租”活动提供了空间,这直接导致其约束效率的低下。
(四)网点分布不足
在机构布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原则是争取以较少的网点做更多的业务,辐射面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延伸到县域,现在出现收缩,而农村商业银行却在拼命扩张网点。网点的不足使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要发展又要赢利,要市场也要质量,这些都不可偏废,市场份额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五)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影响,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人股、希望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数量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同时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内部管理架构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目前普遍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辅法人治理结构欠缺。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六)金融产品缺乏特色,经营范围较为狭窄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的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相比之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业务,而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
四、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制的建议
(一)准确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银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不同的银行应针对自己的细分市场去投入,做自己擅长的事。商业银行应针对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考虑到现有客户的需求特点,开发出能代表银行形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客户展示银行的鲜明个性,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立自己的适当位置。大银行以规模见长,中小银行以经营见长。因此,商业银行要准确市场定位,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通过兼并和重组是扩大自身的规模的有效办法。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对地方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社进行兼并联合。通过这种同级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农村商业银行既可以扩大自己的规模,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还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另外,对农村商业银行机构进行规范和完善。例如,适当扩大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络,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使用统一的标准和业务凭证,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社会信誉度。
(一)规模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少、覆盖带动面小。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覆盖农户、种植面积和养殖数量的比例都不高,特别是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土地不连片、不适合大机械作业,更谈不到规模经营,与我县农业大县的地位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有限,实体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真正联合起来合作经营的农户少,由成员共同投资搞加工、仓储、包装等项目的合作社就更少,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农民协会、研究分那样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层面上,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还比较弱。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也不平衡,多数地区明显滞后。其原因在于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较短,宣传力度小,显性效果的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绝大多数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制性质和运作机制不了解,尤其在组建实体合作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上怕担风险。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运作不够规范,民主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名称、组建方式、遵循原则和运作方式差别很大,有按企业组建的,有按合作制组建的,有按社团组织组建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工作机制不健全,民主管理、利益分配和监督约束机制落实不到位,导致成员对组织的依存度不高,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三)骨干人才匮乏,领办人素质有待提高。各地普遍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缺乏,尤其缺少有合作意识、会管理、开拓市场能力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同时,多数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尚未达成共识,对合作社的理解和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足够信心和兴趣。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目前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文化较低、思想保守、年龄偏大的农民。而个别具备能力和条件的农村“能人”或是对合作社不了解,缺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足够信心。
(四)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实施4年多,但地方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相对滞后,或迟迟没有出台。省里和市、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一定的扶持,但财政专项扶持的资金数量较少,受惠面窄。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支持,特别是中长期项目贷款更少。二是国农有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居大不易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办理自产农产品的品牌注册,有机、绿色、无公害等标识认证过程中,被视同公司、企业、得不到相关政策扶持和优惠。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管理,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按照法律和法规的规定,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使其守法经营,按章程和制度运行。
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还很不完善,财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实情,因此,我们要定期有计划地对合作社的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气象;农业;服务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业生产是在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中从事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结果的优劣都与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离不开精确、密集的天气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邛崃市境内地貌复杂,山区、山丘、平坝均有分布;农业产业发达,种植业主要有水稻、小麦、桑蚕养殖业和茶叶,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此外,土特产种植业发展也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迅速的发展,生产结果的不断调整更新、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以及气象预报事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深入研究,使得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现状,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得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普遍存在于各级气象机构内。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人工降雨、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象预报等服务,达到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增加农作物产量、改善环境的目的。目前,农业气象主要提供的服务和获得的途径有:
1.1 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
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为农业部门提前制定防灾措施、农民提前预防灾害提供了主要依据。
1.2 提供灾情信息
在灾情发生时,能够及时准确的提供灾情覆盖面积、严重程度等信息,为农业部门更有效的实施救灾提供可靠资料。
1.3 农作物动态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控网络数据,获取农作物生长情况、气候实时变化等农业信息,并分析出当前农作物生长状况,定期公布分析结果,提出合理的农业管理建议。
1.4 作物生长及产量预报
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1.5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定期对全国不同地区与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按照相应标准分区,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2 农业气象服务的缺陷
2.1 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不适应
随着农业产业结果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常规性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需求,当前农业市场正向着操作机械化、分工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由以往的笼统模糊的数据即可满足需要,变成对具体气象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体。
2.2 监测手段陈旧、专业人员不足
虽然气象科技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的气象监测设备陈旧,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对专业人员的引进也不够重视,许多资料还需要依靠人工处理,分析出的气象信息自然也无法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2.3 信息更新及不够及时
气象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就是时间性强,如果信息传递速度不够快,及时预报的再准确也是枉然。如果农户能够更早的获知预报信息,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抵御灾害的发生,现在的许多基层气象站只是每日定期天气预报,而且对于偶尔监测到的雷雨、冰雹等强烈的天气只是上报政府,没有面向广大基层群众的公布平台。
2.4 农村的居住格局限制了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
受地理条件限制,广袤的农村里民居分布相对松散,部分山区交通欠发达,通讯较落后。这些状况导致外界信息进入农村的渠道匮乏,获得的信息面较窄。特别是时效性强的气象预警信息缺乏快速、有效的传播途径。
2.5 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
农业人口在我国高达总人口的70%,但是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普遍多气象灾害的认识程度不够,防御手段也很单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80%以上均发生在农村。因此,急需在农村区域进行气象知识和防灾减灾常识的普及。
3 未来发展前景及建议
农业气象服务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各级气象部门和组织的主要努力方向已经转向提升自身信息分析能力,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打造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上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为了达到 提高预报、预警准确率的目的,各预报单位和机构近年来引进和购买的先进设备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使得国内气象产业的硬件水平迅速攀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提高了气象预报产业整体的预报水平。同时,各种针对气象人才的专业培训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具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气象人才成了市场上紧缺的“香饽饽”。
3.2为了解决 气象信息传递的时间问题,各级气象部门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固定媒体,移动媒体成了新的选择,短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手段正不断的加入到气象信息传递的大军中来。可以预见,优秀的移动传播媒体将成为未来气象信息部门的得力助手。
3.3在努力提 升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向民众传播情况气象基础知识,如:光照、温度、湿度、大气压强等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天气综合状况做好人工育苗、授粉、施肥、除草等农业生产活动,这也是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4 结语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当前社会结构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农业正悄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农业产业发展的好坏与否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生的进步,也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前进。而对于气象工作人员自身,能否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气象事业的需要,当前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随着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服务水平不断的提高,必将为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娟.新形势下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主要问题;规模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46-0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粗具规模,各地成立了相当多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不同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许多乡镇农业产业化已初步完成了由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但由于中国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没有对农业进行横向的和纵向的以及深度的扩展。例如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发展滞后,土地经营权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机制的缺乏,使农业生产只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规模长期凝固化,形成了农业生产中每个农户分散式的小规模经营。农民的市场意识差,参与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数量也较低,导致农业产业化组织的规模小,竞争力弱。
2 市场发育不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一是农民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产品的交易方式,多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使他们在市场上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难以抗衡社会上各利益集团对农民权益的侵蚀。同时,在宏观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参与市场和自我保护的市场主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二是市场建设和市场运行中的部门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情况比较严重;市场秩序尚不规范。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虚假广告时有发生,干扰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调节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农民等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市场监督管理政出多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3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不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是决定产业化经营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存在着不规范的现象。有的企业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收农产品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促销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目前在企业与农户的购销关系中,很多都是口头约定或君子协议,真正签订协议订单的只有43%,而且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4 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这种分散种植的格局和分散的农户利益,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很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和发达国家现代化、产业化和一体化的农业组织进行竞争。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小城镇建设以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增强市场观念,全面融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把市场放在首位,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目前,农产品质量问题更重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成为决定市场营销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在营销手段和营销方式上,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形式的基础上,提高企业营销的效率。
2 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龙头企业要在提高质量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率先执行国家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管理,尽快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志,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
3 要抓好农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这是提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业企业或企业集团。要加快技术推广步伐,围绕主导产品,广泛采用先进技术,通过多种形式,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宣传。
4 实施品牌战略,拓展市场空间。当今的世界是名牌的世界,当今的市场是名牌的市场,龙头企业生命力的强弱,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高低最终有赖于商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市场的裁决。因此。龙头企业要大力调整产业化结构,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争创名牌、发展名牌,增强自我品牌保护意识,发挥名牌效应,去争取更大的市场空间,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与农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机制,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人股方式,实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充分利用利益机制互动的组织载体――行业协会,积极支持农民行业协会的发展,通过架设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发展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要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在收购产品时可以确定
最低保护价。
(三)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须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进行有效的改革。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实行多年来,农户经营的田块除地理位置和地貌形状不同外,村域内土地生产力状况基本相同,差异很小,同时,部分农业劳动力转移进城,故可依据农民的意愿,通过村民委员会协调,重新调整责任田,使农户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规模,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也有利于种植结构的调整,更有利于标准化生产。可采用反租倒包和股份制的形式组织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具体操作办法:一是把所承包的责任田分为基本“口粮田”和“经济发展田”反租回来,按规模化形式倒包给懂科技有经营头脑的劳动者。二是村委会把“经济发展田”集中起来,组成股份制农业开发公司,公司由有技术、有经营能力、有一定资本的人牵头。按股份制企业组织法让农民把自己的“经济发展田”按面积入股,同时也可在股份制公司从事劳务。这样入股的那份土地可以取得利润分红,而且,参股的农民通过在股份公司从事劳务还可挣得一份工资。公司有规模化的土地,按照市场需求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养殖以及特种经济活动,通过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生产经营,以面对大市场和人世后的国际竞争,最终实现农户、公司双赢。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培育和完善科技成果市场,组织产业化经营主体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联系;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电视等现代化媒体向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展示和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流转;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55-01
当前,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三农问题有效地解决,不仅可以促进农业发展,还可以提升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现状,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发展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有效的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
一、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农民,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将农民的生活现状改善,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中国实施各项农业政策,为农业发展做出各种努力。在众多农业发展政策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具有积极的意义,其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农业发展。但是在新时期农村的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并不顺利,虽然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在当前还存在一些相对突出的问题。
(一)被动性
从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进行分析,虽然这些都是积极的,但是近几年,土地的转包情况在逐渐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打工,而且其去向和时间也具有不确定性,土地转包在农户不情愿的情况下是无法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1]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和无序性,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土地纠纷等问题。
(二)不顺畅
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地流转不畅,这些影响土地流转不畅的因素主要有:当前关于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农村土地市场的发展处于不完善的现状;当前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政策没有形成;土地供需受到限制等等。虽然实施土地流转具有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依然存在不顺畅的问题。
(三)不规范
农村地区和城市存在差异性,国家制定的发展政策,多在城市地区实施,而在农村地区的实施相对较少,除非是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会在农村实施。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实施的政策,也会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文献制度,造成无法有效的实施。例如土地流转制度实施,就存在严重的不规范问题,很多土地流转都是自发进行的,没有形成土地流转合同,流转土地相对分散、零碎等等。
综合进行分析,虽然土地流转制度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影响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实现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规范土地流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二、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产生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对农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施的土地流转政策,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升农业发展经济实力,为了有效的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国家将农业发展中的相关制定、法律等进行完善,为土地流转的实施提供保障。当前人们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也将土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其在农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实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土地分配中产生的问题有效解决。农村土地,多以户为主,土地分布相对的分散和零碎,单一进行土地的耕种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很多农民开始进行土地承包,实施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将农业种植规模进行扩大,实现农业种植的经济效益,而土地流转为农业的规范发展和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有力的发展条件。
在农业发展中实施土地流转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土地流转之后,农民可以放心地到其他行业、产业中发展,而农村进行农业种植的农民,其农业生产范围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土地流转将农业种植中的机械化水平提升,实现了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近年来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财政投入在不断增加,机械直接和间接投入,在也不断地提升,这些和农业生产机械、种植机械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的种植效率和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实现了农业的特色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将农民土地流转后,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施集中管理和集中经营,形成农业种植特色,促进农业的规范化管理。在新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时代和发展向相适应,努力的向国际上其他国际的经济实力靠拢。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影响其发展速度的就是农业、农村、农民,为了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需要在大力的进行农业发展,将三农问题解决,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实施土地流转,将农业发展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而将农业、农村等相关的问题解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农业发展实力,提高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虽然在新时期实施土地流转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些问题将逐步的被解决,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卫柏,李中.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