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1篇

“十一五”以来,邯郸市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战略目标,正确研判形势,沉着应对挑战,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克难求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15.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779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858.01亿元、9363元,年均分别递增14.87%、14.15%。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全部财政收入201.3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80.2亿元,年均递增1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7.2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44亿元,年均递增19.2%。邯郸以占全省6.4%的土地、13.5%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1.8%的生产总值和8.17%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武安市、涉县和邯郸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30强。2008年,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比中,邯郸市跻身百强,名列第98位。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2009年三次产业比为12.1:55.1:32.8,结构逐步趋于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66%,分别比全国、全省高17.2和2.2个百分点。2009年粮食总产452万吨,棉花总产14.8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9.37%、23.3%。工业主导作用不断加强,建立了门类齐全、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煤炭、电力、纺织等产业基地。持续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工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9年工业增加值达1110.4亿元,占全市GDP的55.1%,是2005年的1.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42个,比2005年增加了361个,实现增加值808.2亿元,比2005年增加了440.6亿元。服务业繁荣兴旺,餐饮、商贸、房地产业市场繁荣,文化、旅游、信息产业步伐加快,金融、保险、物流业日趋活跃,已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竞争有序的服务体系,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200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6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增长1.58倍,年均递增12.7%。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2009年,累计建成5000万元以上市重点项目345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14个,分别比“十五”时期多129个、48个;累计争列省重点项目424个,比“十五”时期多256个,2009年争取中央和省项目建设资金11.15亿元,501个项目得到中央资金支持,邯钢优质板材基地、中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兴装备材料及物流基地、力尔新型建材基地等121个项目列入省产业振兴规划。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6.9亿元,年均递增31.5%,比“十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高13个百分点。2006年至2009年是邯郸市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最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921.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2397亿元,增长157.3%,超过了1950年-2005年5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国电龙山发电厂、邯钢热轧薄板、纵横钢铁中宽带轧钢、邯峰电厂一期工程、邯郸热电厂2×125MW机组扩建、利达专用车、中国重汽邯郸路神专用车、邯钢彦亭煤化工、裕泰煤化工、彭楠煤化、圣戈班陶瓷、718所特种电子气体、邯郸机场、青兰高速公路冀鲁界至邯郸段、中华大街北延、鑫港国际商贸中心、稽山新天地等一批工业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有力拉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市区面积拓展到462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了28平方公里,人口达147.4万,比2005年增加了6.55万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2005年的37.77%上升到2008年的43.1%,提高了5.33个百分点。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998.7万平方米,人均16.3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5%、38%和13平方米,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园林城市。主城区集中供水、供气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100%和84.1%。交通事业迅速发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3510公里,536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油路,5351个村实现村村通客车;邯郸机场开通至上海、重庆、广州、大连等9条航线。电力、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在城市实现了全面普及,在农村实现了广泛覆盖。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建成沼气池30.4万个,农村街道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取得新突破。

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以国企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改革、医疗卫生改革、公用事业改革等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农村改革扎实开展,初步建立了土地所有权有偿转让制度。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力度持续加大,与100多个国家建立经贸合作关系,韩国现代、法国圣戈班、德国西门子、美国沃尔玛以及中粮、中棉、中冶、中国恒天等一大批国内外大企业、大品牌、战略投资者纷纷落户邯郸。邯郸市荣获全国十大开放型政府杰出奖,是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09年,邯郸市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67794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80.8%,年均递增29.5%;出口55586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74%,年均递增14.8%;实际利用外资33282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118.3%,年均递增21.6%。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14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730万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92亿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3项,17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武安市、永年县被认定为国家科技进步县,邯郸市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网络基本形成,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招生分别比2005年增加1.67万人、5.68万人,在校生增加5.09万人、13.12万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明显,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形成了遍及城乡、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网,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技术人员分别比2005年增长174%、35.9%和128%,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武安平调落子等24个项目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居全省第一。广播覆盖率达到99.98%,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89%。邯郸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命名为全国“太极拳圣地”。

第2篇

关键词:长株潭 县域经济 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98-03

一、引言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自此,“县域经济”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2003年,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均提出了大力推动和发展县域经济政策导向。2004年3月,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扩大县域发展自,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等“壮大县域经济”的具体措施和要求①。2008年2月,湖南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重点培育一批县域工业园区,壮大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劳务经济,建设和提升一批经济强县。”2009年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上,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富民强省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落实扩权强县政策措施,支持一批重点县率先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2007年12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被正式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2006年常住人口达到1300万,经济总量2818亿元,分别占湖南全省的13.3%、19.2%、37.6%,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都超过60%②,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试验区将被赋予探索实现由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升级;探索实现由粗放型扩张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单体城市化向注重城市之间的协调分工、形成功能分区、经济一体化;探索实现由注重经济增长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等一系列历史使命。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偏小

1.长沙市所属县域经济总量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从长沙市的情况来看,2008年,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四小龙”的GDP总值仅有长沙县、浏阳市达到了300亿元以上,其中望城县仅有194.1亿元,四县年GDP增长率上虽均超过了16%,但与沿海的江苏、浙江两省县域经济总量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位于江苏省的江阴县,2008年GDP总量达到了153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45亿元,③大大高于长沙各县水平。从人均水平看,2008年四县人均GDP均在5万元以下徘徊;财政收入全部低于4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7000元,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8000元,宁乡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594元,说明地方政府可供支配的财力严重不足。“三湘第一县”的长沙县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仅占11.01%,其他三县市全部低于10%。虽然四县财政收入总量的扩张,占GDP的比重较以往有新的提高,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强县比较,长沙县域经济的财政实力仍然有相当大的距离空间。长沙市县域经济的差距是湖南与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差距的生动缩影。

2.株洲市所属县域经济总量与全国百强县相比仍有差距。而2009年株洲县域经济总量(GDP)和财政总收入分别为297.9亿元、34.3亿元。株洲县域GDP不及长沙县域GDP的一半,财政总收入只有长沙县域财政总收入的1/3。

株洲五个县(市)中,还没有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与全国发达县、省内先进县相比,差距还较大。株洲县域经济总量排第1位的醴陵市与长沙县相比,2008年醴陵市GDP只有长沙县的51%,财政总收入只有长沙县的29.2%,地方财政收入只有长沙县的25.6%。2009年株洲县域人均GDP为1.69万元,只有全国百强县人均水平的34.5%,比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低3.22万元,也比长沙县域水平低1.1万元。株洲县域人均一般预算收入为761元,只有全国百强县人均水平的31.7%。从县均水平看,株洲县均GDP100.5亿元,一般地方预算收入4.5亿元,县均GDP、县均一般地方预算收入分别仅为全国百强县均水平的27.4%、22.8%。④

3.湘潭市所属县域经济总量较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存在明显差距。2009年,湘潭市所属县平均生产总值首次达到100亿元,而2008年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县、宁乡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369.6亿元、337.2亿元、194.1亿元、282.4亿元,分别为湘潭所属县平均水平的3.7倍、3.4倍、1.9倍、2.8倍,而且这种差距在2009年将进一步拉大。2009年湘潭县域人均GDP14606元,⑤为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水平的40.2%,百强县水平的29.8%,而同期全国县域经济强县水平、百强县水平分别为36320元、49080元。人均生产总值长沙县已超过4.5万元,达到4.76万元,长株潭三市所属县域中,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的有望城县、宁乡县、浏阳市、攸县、醴陵市。而湘潭只有韶山市位列其中。湘潭市县域经济在财政收入上的差距更大。2009年,全市各县平均完成财政总收入57833万元,同比增长18%,低于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增长速度;而同期的株洲县、攸县、炎陵县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增幅分别达26%、25%和27%,株洲市所属县域平均财政收入为6.86亿元,多出湘潭所属各县平均水平1.07亿元。望城县2000年财政收入2.1亿元,与湘潭市湘潭县的2.06亿元相差无几,而2008年望城县与湘潭县的财政收入分别为14亿元和7亿元,仅8年时间,就超出湘潭县近一倍。④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2009年湖南全省三次产业比为15.2:43.9:40.9,其中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分别提高0.4个和0.8个百分点。长沙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8:50.6:44.6,而株洲、湘潭两市的三次产业比分别为10.5:54.8:34.7、12.1:52.4:35.5,纵观长株潭三市在三次产业结构上总体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

1.长沙市所属县域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长沙所属四县中,2008年,长沙县三产结构比为10.2:67.9:21.9,一、三产业比重分别较上年下降1.3和2个百分点;浏阳市三产结构比为12.4:65.4:22.2;望城县的三产结构之比为14.5:63.2:22.3;宁乡县三产结构比为17.8:57.3:24.9。2008年长沙四县(市)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四县(市)产业发展均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工业初步成为强县经济的主导。四县(市)中宁乡县第一产业增加值最高,为50.3亿元,其次是浏阳市,为4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四县(市)均超过19%,长沙县在园区工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带动下成为全省第一经济强县,其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50.8亿元,居四县(市)之首。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70亿元的有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四县(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均超过20%。⑥但长沙四县(市)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全国百强县第一位的江苏省江阴市仍然有着较大差距。江阴市2008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58.5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62.1:36.5。③可以说,长株潭三市所属县域在产业结构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推动经济总量和经济质量的提高。

2.株洲市所属县域工业产业化程度较低。2009年,株洲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43.9:33.9,第一产业比重仍超过2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比长沙县域第一产业比重高12.6个百分点;⑦第二产业比重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9个百分点,比长沙县域第二产业比重低20.8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目前世界通常使用的H.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主要以人均经济总量来确定相应的工业化水平的理论,株洲县域经济还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如果考虑到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株洲县域经济也才刚刚跨入工业化初级阶段的门槛,且与城区及全市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从产业结构来看,株洲县域经济约相当于低收入国家90年代的平均水平,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弱。

3.湘潭市所属县域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同期,湘潭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比是22.1:44.0:33.9。全国产业结构比是10.6:46.8:42.6,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3:47.8:49.9。⑤湘潭县域经济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5个百分点,比珠三角地区高19.8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一位的江苏省江阴市低18.1个百分点,比湖南省第一强县长沙县低23.9个百分点。说明湘潭县域经济还处于传统农业向初级工业转型的阶段。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虽说湘潭市所辖湘潭县、湘乡县均为农业大县,但农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浓,缺乏竞争力,商品率不高,2009年,两县农林牧渔也平均产值仅为65.9亿元。作为生猪产量湖南第一的湘潭县,其生猪产值中仍有15%没有商品化,而种植业商品率不到40%。就产品而且言,只有粮食和生猪在全国占有相当的份额,而比起岳阳的油料、浏阳的花卉等专业化经营,逊色不少。加工方面,富石肉联厂、新皇粮营养米业、宏兴隆湘莲等企业都还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规模,与望城的旺旺集团和株洲的唐人神集团差距很大。

第二,工业的内部结构不优。一方面规模企业总量偏小,支柱作用不强。2009年湘潭县域仅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5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313.5亿元,而仅浏阳市2008年就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6家,位于长沙县的三一集团,2008年就实现产值208.9亿元。另一方面,优势产业比重较小。主要表现为资源型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2009年,湘潭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51.1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34.4亿元,仅占总产值的22.8%。在湘潭县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水泥、玻璃制品和氮肥占据了极大比重⑧。

(三)特色经济不突出,城镇化水平不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必然导致产品间的竞争加剧。这种竞争加剧不仅仅体现在价格的竞争上,更为明显地体现在质量的竞争上。卫生、营养、健康能满足新的消费理念的食品将大受消费者青睐。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来自国外农产品竞争压力日趋增大。长株潭三市所属县域经济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工业,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主要优质农产品偏少,高附加值产品少,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品牌。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2009年城镇化率为50%左右②,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其所属县域的城镇化率更低。农村城镇化的滞后首先表现为规模偏小,聚集功能弱,除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外,镇区人口一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寥寥可数,难以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难以发挥城镇聚集功能。其次是县城龙头带动作用不强。理论上,只有当县城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60%甚至80%以上,其积聚和辐射效应才能显现出来。但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大多数县城尚未达到这一水平。再次,有些县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交通、邮电、通信设施较落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信息网络等社会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招商引资,束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外农村水利设施严重老化,经受不起较大的自然灾害的冲击。

三、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1.立足特色,整合资源,规模经营。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因为地处城郊结合部,工业基础较好。长期以来,依据地方特色发展工业,形成了一些国内外闻名,而且至今行销中外、终久不衰的传统工业和传统产品。花炮是浏阳市有特色的传统产品,国内外的知名度很高。浏阳花炮产业跻身全省重点扶持的50个优势产业集群行列,花炮行业继续向厂房标准化、生产专业化、设备机械化、监管信息化、产业规模化的方向整合提升,整体活力凸显,产、销、效同步增长。2008年,花炮产业实现销售总额100.73亿元,税收8.64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8.79%和2.68%⑥。可以说,浏阳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突出了地方有特色的传统工业。所以,长株潭区域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而且必须重视和发现有特色的传统工业的作用,有特色的传统工业,是长株潭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过,有特色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和资本的有机构成不高,多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市场进入的门槛较低。因为技术含量低,工人不需要经过多少学习和培训,就能上岗劳动生产,在进入门槛不高和有利可图的前提下,必然形成特色传统企业发展快、数量多、群雄割据的竞争格局。在一个范围不大的区域内,聚集如此之多的同类型企业,尽管能够产生一种集聚效应,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如果同类型企业集聚的密度过大、规模过小,也会带来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知识容易泄漏、分工协作水平不高和规模效益较低等问题。所以,长株潭区域各市县突出地方特色发展工业,必须注意资源整合和规模经营。

2.分工协作,产业集群,提高效益。兴工强县需要立足特色、整合资源和规模经营。其中,突出特色是基础,整合资源是手段,规模经营是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资源整合不是把同类型或相关企业的资源简单地集合在一块,而是要把它们按照分工协作的方式,集聚在一块,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规模经济效益。2005年,醴陵市有陶瓷企业419家,每家企业都是按照同样的生产流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彼此重复生产流程中每个环节的劳动。这种小规模的重复劳动,对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劳动生产率极为不利。2005年底,醴陵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亿余元,兴建规划面积5.24平方公里的高标准生态型陶瓷产业园,园区依靠产业和科学人才优势,致力于形成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集群,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打造品牌行业、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到2009年底,醴陵陶瓷产业已跻身全国百佳产业集群,陶瓷产业园入园企业46家,已投产企业40家,产值突破25亿元,上缴税金33398万元⑦。资源整合如果仅仅把同类型企业或相关企业集合在一块,不能按照它们的生产流程实现纵向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或者横向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就难以达到提高专业化与规模化水平,提升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所以,分工协作、产业集群是一个比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更高层次的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模式。兴工强县既要注意突出特色、整合资源,更要强调分工协作、产业集群。

3.招商引资,突出民营,园区兴工。工业兴县、园区兴工、项目兴园,被认为是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产业集群、规模经营的一种好的实现形式。传统的小而全的企业组织,资源消耗大、分工协作程度低、规模效益差,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营。产业集群具有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规模经营的作用。不过,产业集群是有条件的,只有产品价值链上的企业集合才是集群,只有在特定地理位置上的企业集合才算集群。工业园区就是产业集群的特定地理位置,从而被认为是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产业集群、规模经营的一种好的实现形式。现在,长株潭区域各市县认识到了工业园区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设工业园区的积极性很高。倒是在项目兴园的问题上,似乎都存在乱引进项目的问题,没能很好地发挥工业园区整合资源、分工协作、产业集群、规模经营的作用。

工业园区的项目引进是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的。依据中央“非禁即入”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投资范围,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金。民营企业投资于园区项目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兴园、(下转第201页)(上接第199页)园区兴工、工业兴县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4.辐射带动,城乡呼应,打造城镇。长株潭区域各市县地处城郊结合部,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直接承受中心城市产业的辐射和带动,易于形成城乡分工协作型的产业集群和打造呼应中心城市的区域性城市。尽管长株潭区域某些市县具有地方资源特色和工业特色,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湘乡皮革,但并不意味所有的市县都有那么好的比较优势。这就说明,长株潭区域发展县域经济,突出特色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中心城市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因为工业基础好,规模工业大,经济增长速度快,必然会对周边县域经济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因此,发展市县的区域性城市,对于发挥中心城市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分工协作式的产业集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两型社会”的要求发展县域经济。长株潭区域各县市应当抓住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大好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原则。通过综合利用经济、法律、政治手段,淘汰区域内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制订统一管理章程,对主要水资源、土地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维护、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加强规划,明确不同功能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党政机关团体带头节能节水节地,减少耗能过多的电器设备,节约能源资源;严格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批次实施征地、按照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出让计划等实施供地,坚决停止对超标准的宽马路、大广场、大行政中心建设等用地的供应。

注释:

①邱志忠.湖南县域经济基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科学发展[W].2008.中国县域经济网省略/.

②张萍.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③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④刘福刚,孟宪江.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9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⑤湖南省统计局.湘潭市各县市2009年统计公报[W].2009.湖南统计信息网 hntj.省略/tjgb/xqgb/xtgb/.

⑥湖南省统计局.长沙市各县市2008年统计公报[W].2009.湖南统计信息网 hntj.省略/tjgb/xqgb/csgb/.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区域经济;社会服务

学科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与发展平台,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包括科学研究、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是学科的内涵延伸和升华,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许多人认为学科建设是本科院校的事情,对学校的一切包括社会声誉和地位起重要作用;而高职院校重点是抓专业建设,注重学科的外延发展、学科的组合与应用,关注的是社会需求与反应。然而,专业是建立在相应学科基础上的一个学科群落,一个专业可能要求多学科的综合和支持,而一个学科可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应用,离开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专业建设根基就不牢固。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各学科如何进一步建设,成为研究者们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国外高职教育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利用双方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国外经验,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了学科建设的针对性,但还存在不足:(1)学科建设中以科技创新为起点的多学科综合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校企合作的深度问题。这些是高职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校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学科建设,积累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学科建设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定位,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求确定重点建设的学科、目标以及如何建设等。学科建设的目标不是学科繁荣,而是通过学科建设提高专业水平;高职生中有许多人会成为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尤其是对工科学生来说,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掌握机器的原理、性能等,才能深入到技术和工艺的内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进而成为引领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人才,这也是高职与中职教育的区别,体现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我院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学科建设,建设实用性强、区域特色鲜明、体现技术发展的学科和课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学科建设的实施

(一)以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特色

办学理念和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师生员工起着目标引导与行为激励的作用。生源的不断减少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学校面对的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选择,如果没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将会被淘汰。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最重要、最具直接影响的特色,只有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融合地方经济特点办出特色,才有竞争力,才能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中起到创新和主干作用,学校才能成为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开发基地,否则将使学校陷入生存危机。我院依托行业与企业进行学科建设,注重学科的整合与配置,建设“专业群”,基于应用提升学科水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塑造成为身体、心理、智力、创新能力、道德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并重

基础知识是学生成长与终生发展的平台,重点建设基础学科既是学科建设自身的需要,也是教学的需要,要在基础学科平台上进行专业学科、交叉学科、前沿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下面以化学工程为例来进行分析。

1.学科建设与学生发展

化学工程是我院的传统专业,随着江苏“四大医药板块”的形成和连云港石化行业的大发展,迫切需要懂生产工艺、产品分析及销售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化工类专业基础相似,岗位性强,技术密集程度高,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也不是单纯的经验积累,而是要对整个流程及所在岗位工艺原理、设备特征有较深入的理解,也需要相关的环保、安全、节能、经济核算等基础知识,因而高职学生要有一定“度”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基础,这离不开学科建设。

2.学科交叉与重组

学科交叉、带动和辐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科建设不是单一学科的建设,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基点统筹规划,从多学科综合、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实施学科的分化和整合;根据学生特点及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我院化学工程学科建设以服务于应用化工、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工业分析与检测等专业群为目的,在发展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迫切需要下进行学科建设,包括四大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外语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3.学习环境与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另一重要方面,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加强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学习国外办学经验,我院与韩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有关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形成优良品行、远大的抱负,体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学风与教风深深影响了学生。

(三)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综合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院校多年来改革的重要方面,然而成效不大,主要是由于校企双方的价值取向不同,难以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不能很好把握教学和生产的结合,如果只重视生产,不重视教学和学科建设,忽视“培养人才”,学校对企业便产生怀疑;如果过分强调教学,忽视企业“生产”,使企业对合作失去动力;许多“生产型”实训基地也是如此,能够真正做到对学科建设起作用的校企合作并不多见。

我院引进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的骨干企业进校园,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工厂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用于生产、创造利润,同时以生产环境培训学生;将应用开发类的企业难题和生产实例融入教学,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研发,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依托实训基地,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按照企业化要求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企业通过考核引进人才。已创建60余个实训基地,融教学、职业院校共享、培训、研发、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为江苏虹港石化等多家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和研发合作,提高了基地的设备运转率和综合效益。通过创新工作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新技术应用水平在项目的开发应用中得到提高。企业全面参与建设过程: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为企业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四)以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只有重视科研,才能建设学科、发展学科,进而整合学科、提升学科,没有学科建设作基础和带动,任何专业建设都只能在低水平徘徊。提高师生的科研意识和水平,鼓励师生多搞项目、多搞科研、多出成果、促进学科建设,也是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具条件。

本校以科技服务拓展专业发展,教师积极参加“科技专家进企业”等活动,仅医药化工学院每年参与技术服务的教师就在10人以上。2年内与企业合作申报省、市级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10项以上、专利8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超过百万元。通过科技服务,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科研工作,可以使学生对某项目领域的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得更透彻,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以强化学科建设。

(五)建设高层次的“双师型”学科梯队

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补充,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科前沿信息,加强高学历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丰富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优势,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双方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人员、转岗再就业人员提供多个工种、多个层面的技能培训。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和引进人才,建成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优秀创新团队,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从企业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作为兼职带头人,承担学科建设规划、方案设计、教师培养等工作。

三、学科建设基础上的专业建设

高职学科建设应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和本地区的经济特色,面对区域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应用性较强的前沿领域,以确保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校企共建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创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企业将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回学校,避免学科发展方向的偏差。根据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引导课程设置,培植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机制,专业间相互支撑,带动专业群的建设。

(一)重组课程体系

由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分解和量化,重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包括整个生产和管理过程,进行“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构建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职业能力课,与生产和就业紧密结合,建立动态和开放的标准评价体系。

例如我校医药化工学院以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以产品的合成、复配、分离和分析的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完整的工作结构,工学结合,将课程分解成以“实际、实践、实用”项目为载体的学习单元,即以“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为教学项目,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程序,完成完整的生产工作任务并获得有意义的成果,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将认知学习、能力训练、问题探究融于一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其中,涉及到多学科综合知识,包括化学化工、机械、电子、自动化等。我们在药物合成技术课程建设中与江苏德源药业、连云港盛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二)精品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

校企合作编写特色教材,开发精品开放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我校以“药物合成技术”、“工程制图与计算机绘图”、《高职高专英语》等省级精品课程带动其他各门课程的建设,无机化学、化工原理、外贸单证操作等课程被列为全校重点建设的精品开放课程。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方面,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根据学校的定位、特色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认真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编写研究,已有省级及以上精品教材多部。

(三)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学科建设

构建贯穿于“学业与职业”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建设学校、社会、企业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接轨。每年举行1-2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审议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通过与企业行业交流,了解技术不断革新的形势下对岗位能力的要求和需求,作为制订招生计划和教学改革的依据;通过教学督导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体系,随时了解教学中的不足;采用书面测试与其他评价的多样化方法,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将评价和指导伴随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坚持毕业生回访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岗位信息及对课程设置的建议,作为每年修订教学大纲的依据之一。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区域 服务 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自我价值

一、高校区域办学和所在地区概况

面对着当前高等院校异地办学、多校区办学不断增多的现状,浙江传媒学院和桐乡市开创了一种校地合作、异地办学的全新模式,这既符合学校当前发展的诉求,也圆了桐乡的百年大学梦。桐乡市位于沪、杭、苏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近年来,桐乡市经济发展迅速,GDP始终位于全国县市前列,属于经济百强县。

桐乡校区设置文化创意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开设文学、艺术设计、摄影、会展、公共关系、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22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以区域产业优势和地域文化特点,优化组合学校原有相关专业,以文化创意和艺术设计类为核心,构建特色专业群。校区办学短短两年来,已经对桐乡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形成重要的拉动作用。

二、高校区域办学对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独有作用

高校为地方发展服务,不仅是地方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桐乡校区建成以来积极推进项目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服务地方水平,并利用其国际合作关系积极将国外大学的科研团队引进地方,促成了地方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注入了新的动力,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思路。如学校结合专业、学科和人才优势,与嘉兴经信委、桐乡经信局签约,合作建设桐乡市工业设计基地,设计艺术学院与桐乡市科技局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联合英国考文垂大学在桐乡濮院建立“(濮院)创意设计工作站”,部分设计产品已经投入了生产和应用,强力助推桐乡市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高校本身也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其日常支出和后勤、保卫等部门用人本身也为当地带来了无限就业机会和消费途径,同时也为地方招商引资和城建、土地价格拍卖提供了中高端资源和条件,为地方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这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方面,高校本身就是思想的发源地,文化的孕育地,高校独有的文化培育和传播作用对地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和营造产生了深刻作用。桐乡市是一个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在文化建设发展发面充分结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桐乡市积极打造品牌文化,以江南水乡文化为特色,促进现代文明同城共享。两年间,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联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举办全国书画笔会活动,举办全国高水平文化讲堂,联合桐乡市广播电视台与浙江华数集团签约,共同打造青春频道,联合桐乡市政府与中华国际影视传媒集团签订了共同合作协议,聚力打造“桐乡国际影视后期制作基地”,学校还积极发挥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将中国“长三角”青年歌手大赛、全国篮球青年联赛等赛事引进桐乡,这是高校在地方文化引领方面的独特作用,体现了高校区域文化贡献的创造性和唯一性。

为地方培养人才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特别是地方独有高校,人才培养成为了地方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在这方面,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根据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立足于全国文化创业行业发展与就业市场。学校长期根据地方产业形态和转型升级的方向来进行专门研究,打造了一支具有区域性独有高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通过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和地方财政补助的方式吸引高级人才,取得了较好成效。这两年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将专业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派遣到地方相关企业行业中实践实习,一方面加强学生融入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加强学生在理论实践方面的水平。通过教师带学生的方式系统掌握该领域行业发展的前言动态和人才需求的最新要求,及时调整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和重点课程。努力创造一个学习、工作一体化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三、在服务中实现高校办学的自我价值

加强高校的自身建设,寻求地方对地方独有高校的认可度和需求度是高校自我价值体现的关键之处,是高校异地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区域独有高校办学的优势和特色就是与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和互动,只有做好服务地方这片大文章,才能取得地方对高校办学的实质性支持,要秉持“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理念,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将学校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文化培育等重要职能作用进行有效提升,实现高校办学的自身价值。(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小冲.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

第5篇

 

通信指信息的传递,通信包括实物信息的传递及电子信息的传递。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电子信息的传递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通信行业成为十分重要的经济资源。现代经济社会中,信息成为经济的主要劳动对象,而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通信技术。因此,信息通信行业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信息通信技术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中,信息通信是现代经济社会产生的一般条件,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撑。研究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与发展趋势不仅有利于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1.1信息通信行业的需求特征

 

首先,人们的信息通信行业需求朝娱乐和商务方向发展。信息通信属于社会生活中比较基础的,低层次需求,而娱乐和商务在社会生活中是层次较高的需求。传统的娱乐性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影视、音乐及游戏中的语音业务。商业性的信息通信需求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信息化解决方案、移动办公、远程教育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基础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开始追求高层次的需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娱乐化和商务化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逐渐开始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信息通信行业积极重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改进并完善信息传播手段。在这种情况下,移动通信代替了固定电话,网络语言服务发展迅速,信息通信行业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们的娱乐和商务需求上。

 

1.2信息通信行业的市场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市场出现了赢者通吃的特征。在信息通信网络下,通信需求方规模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反馈机制使信息通信领域往往只存在一个赢家。需求方规模经济在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了赢者通吃的现象。同时,搜索引擎市场也存在着赢者通吃的现象。赢者通吃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市场的新特征;其次,信息通信市场存在着合作共赢的特征。在当今平面化的世界中,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无论信息通信行业多强大都需要众多合作伙伴,因此合作供应是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信息通信市场中,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并且,在电信价值链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合作中心逐渐向客户需求转移。另外,信息通信市场合作共赢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

 

1.3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特征

 

首先,信息通信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行业竞争相互介入。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跨行业的盈利模式,电信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变得复杂多样。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优势,电信行业必然会在市场开发及企业运营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其次,现代信息通信业的微笑曲线受到信息通信行业的高度重视。在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初期,电信企业主要追求市场扩大。而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技术能力成为通信行业的主要竞争力。电子通信行业的增值环节呈微笑曲线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技术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2.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

 

2.1网络化发展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网络的IP朝融合化方向发展。随着IP的广泛运用,电信、广电、计算机三网合一成为信息通信行业的重要构想。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的发展,三网合一的构想开始逐步实施。网络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愿望,为IP融合化发展能够促进网络融合;其次,信息通信产业的价值链朝网络化方向发展。随着信息通信的发展,价值网络逐步生成,并且竞争不断加剧。价值网络的发展需要遵循互联互通原则、网络外部性原则、非线性增长原则等基本原则。

 

2.2行业经营发展趋势

 

首先,合作共赢成为信息通信的重要发展趋势。在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下,信息通信行业各方力量连横聚合,产业链条合纵贯通,本地化响应加速,共同促进了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增强了信息通信行业的竞争力;其次,混合型盈利模式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心趋势。很多信息通信企业结合传统盈利模式和新型盈利模式,积极创新混合型信息通信盈利模式,以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3市场趋势

 

首先,信息通信市场朝着竞争和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通信市场的竞争和垄断被强化,竞争日益激烈,进而催生了行业垄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通信市场朝竞争、垄断交替的方向发展;其次,信息通信市场还朝着增值业务方向发展,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小结: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行业不仅是社会经济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通信行业在发展的过程,出现了新的需求特征、市场特征、发展特征。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新特征要求信息通信行业朝着网络化、行业经营发展、市场等趋势发展。研究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不仅能够促进信息通信行业的发展,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6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新趋势

经济管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经济管理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创新关心手段、更新管理理念,推动着经济管理进一步发展,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同时,经济管理又反过来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经济向着更加健康稳健的方式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管理工具不断涌现,直接推动经济管理向现代化快速转型,造就了当前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必须注重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升级。为此,研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把握经济管理现代化与经济管理的新趋势,从而更好地以经济管理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体现,管理更加具有艺术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经济体的不断壮大,经济管理的价值日益凸显,各种技术不断涌现。每一个企业依靠先进的技术只能保证企业的相关产品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没有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很难形成更强大的发展实力,也很难使企业向着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企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经济越发展,企业越壮大,越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所谓“三分经济七分管理”充分说明了经济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代经理管理越来越注重艺术化,通过更富有艺术性的管理,借助各种形式的文化建设、心理剖析以及隐形教育等技术手段实现较好的管理效果。

(二)增强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体现经济管理的创造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发展变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着经济管理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管理的权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并增强管理的能动性,使管理者对对各种现象迅速作出反应,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更加灵活自如,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应对各种问题。经济管理现代化要求更加注重创造性,不能对其他管理模式简单的机械的照搬,应该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能够契合时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让整个管理更富创造性,使经济体更具活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为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发展效益。

(三)专业化管理是必然趋势,民主化管理理念日益明显

市场竞争对管理者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当前社会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管理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每一个经济管理者的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管理知识、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能够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更要注重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的运用经济学的有关原理,结合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地调整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更好地组织企业和经济体运营。同时,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是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国家经济管理要求全员参与企业的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模式等内容的表决,更加符合管理的民主化、人性化,管理更加科学先进,能够对决策者提出更加全面的参考因素。这种民主化的管理模式确保全体员工参与,共同奋斗,共同奉献智慧。因此,必须通过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富有活力,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四)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化,手段凸显信息化与自动化

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更加注重科学化管理,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科学的手段对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各种经营实体的要求,使管理更加符合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日益明显,大大增强了企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各种数据运算更加简洁,以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的方式=搜集各方面的管理数据,提出最佳的管理方案和=管理策略。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施策略

(一)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中华特色

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主体以及我国的社会制度。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社会制度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我国的经济管理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考虑到生产力发展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如果照搬的管理方式必然带来水土不服现象,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实施方案以及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更加符合我国实际,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管理。

(二)汲取西方先进理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也日益突出。这就要求在我国必须汲取西方管理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借鉴他们科学的管理方式。在经济管理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可以从我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让我国的经济管理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使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参与世界竞争,对发达经济体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吸取消化运用,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三、当前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一)更新经济管理理念,紧跟经济发展潮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要求每一个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跟紧跟时展步伐,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经济管理,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结合时展,围绕企业发展实际,创新经济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能够具有较强大的管理权限。聘请专业化管理人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实现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参与热情,实现管理的民主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全体职员的管理智慧和创造力。应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管理理念、管理需求决定管理模式,要想更好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必须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每一个企业应该立足于国内走向国际市场,建立健全现代经济管理制度,注重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和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企业每一个员工心理和精神需求,采取完善的措施和手段,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增强他们的工作热情,为经济管理带来更好的效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实现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方式

企业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的管理,需要调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真正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管理,才能真正促进企业发展。为此必须实行民主化的管理,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民主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主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注重民族化管理。民主化管理更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创造性和智慧,能够体现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使决策更符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更加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四)实现由传统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过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管理中各种先进的管理软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以人财物等硬件为基础硬件管理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优势逐渐消失。软件管理则是对学习和知识的管理工作,现代竞争是知识和创新的竞争,更加注重知识的创新、文化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因此,在管理上应该更加注重软件管理,因此,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知识和管理理念,高效的经济管理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注重知识经济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只有不断创新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软件和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不断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活力,让企业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软件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管理的必然趋势。

总之,我国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借鉴他们更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实现我国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是经济体制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的过程。我国长期坚持的是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商品极度短缺的特殊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商品极大丰富的时代到来,传统的以指令计划来进行经济干预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在经济领域逐渐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经验积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在我国确定,市场经济管理体系也逐渐得以形成并日益丰富和完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我们对于经济管理的深入研究,经济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管理已经逐渐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组织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方式和工具的现代化以及管理方式的民主化。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发展新趋势。认清现状,分析未来发展新趋势,将会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1经济管理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1.1经济管理的含义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监督管理部分对其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经济管理只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在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以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为目的,才能更好的发挥经济管理的效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1.2现代化经济管理的主要对策

现代化经济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提升,对现代化经济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化经济管理必须采取合理化措施,结合实际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之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提高经济管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创造是发展源源不竭的动力,缺乏创造的经济管理,就会导致落后,一个僵硬的、不知变通的经济管理模式还会阻碍社会成员的进步,导致管理制度的缺乏。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也要逐步向前迈进,提高管理的艺术性,实现能动管理,发挥出人的巨大作用,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二,加强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和民主化。从本质上说,进行社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民大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党和国家要不断培养经济管理人才,保证管理的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民主管理,发挥集体的优势作用。

2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的关系

2.1经济管理概念

经济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综合管理层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经济管理也以多种方式集中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将经济管理理论扎实的运用其中,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2.2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

何为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又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经济管理现代化为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理论基础。经济管理现代化顾名思义就是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相结合,这不仅仅体现在管理模式上,更加体现在管理方式上,所以必须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符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服务机制,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3经济管理与现代化

经济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是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各种新的管理方式的层出不穷,社会经济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经济管理其发展趋势也在发生着改变,逐渐向民主化、网络化、人性化等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作为其重中之重经济管理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此,经济管理在未来发展中,必须与现代化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体系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

3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3.1管理的艺术性特征

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其自身就具备改革性、整体性和感染性等特征。作为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管理才能,同时也还要具备管理的艺术,从其管理特征等方面对其进行管理,这样所产生的管理效果是不容被忽视的。不仅仅如此,管理艺术的灵活性、实践性以及特殊的技巧性都能为管理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必须将其艺术性特征引入管理模式中,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

3.2管理的能动性

管理的能动性这里主要体现的是对人的思想管理的开放性。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我们要在第一时间结合实际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成不变,固定死守原有的经济管理方式,这样不仅仅起不到管理的效果,更会导致更多损失的产生,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利用完善的思维方式来建立管理的人性化发展模式。

3.3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

作为一项完善的管理系统,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其民主化及专业化等效用。绝对不能将其管理固守化,一味的追求管理自身的建设发展,这样很难在整个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效用,管理者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要站在民主化、专业化、客观化的角度,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就对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3.4管理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更能提高整个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效用。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在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广新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自动化仪器等。对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有效建立提供技术支持,以便更好地实现管理的科学化。

4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的途径

4.1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顺应本国国情而发展的,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现状来讲,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发展水平在整体上呈现的不均衡发展,东西南北差异较大,这就使得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同。而我国也是依据客观实际需要采取的是多种经济建设方式并存的发展模式,所以,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模式也要依据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制定,合理完善其发展的不足,因地制宜才是发展的根本。

4.2国外先进工作经验的借鉴和运用

随着各种新的管理技术的层出不穷,我国在其经济管理方式与国外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如利用电子计算机的预测技术、决策技术、投入产出分析技术、信息加工、处理技术等,都将是未来管理现代化经济所必不可少的。

5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5.1管理观念的柔性化

刚性管理理念是传统管理思想的管理标准,主要是通过制度及纪律的约束和控制进行管理的。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员工主要处于被动地位,通过上级的指令进行实践操作,传统的管理思想既有有利的一面,对于纪律执行程度上起着令行禁止的作用,但是就提高员工积极性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使员工丧失了基本的主观能动性,对创新管理方法上造成了障碍,严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此背景下,知识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要给予其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此更好地促进发展。因此,要求管理人员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据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运用科学合理的运营方式进行柔性管理,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氛围。柔性管理观念可以在极大程度上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及能动性,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制定灵活完善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现代化管理理念。

5.2管理观念的和谐化

要想实现经济利润最大化,就要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在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领导者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和谐发展的视角创造价值和效益,并时刻了解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和谐发展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价值的标准,同时也是其体现市场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要全面宣传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是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自身价值,从而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此外,管理观念的和谐化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化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以此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使员工对企业具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

5.3科学管理向着人性化管理发展

随着经济管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科学管理的问题也在不断的显现,其中,以缺少人性化的管理问题最为突出。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使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理论得到了提出并确立。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就是以人为本,以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多种需要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员工被动变主动,更多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目前,人本管理理念正在被企业认可和采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深化。相信,在企业当下和未来的思想管理体系中人本管理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5.4组织结构扁平化

传统的经济管理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管理者必须寻求新的管理方式,以便更好地推动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创新与调整,必须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充分调整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管理建设中来,而不是采取以往的管理方式,限制其员工能动性的发挥,绝对服从的管理模式。员工在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同时,更能将信息的准确性给予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实现结构优化,管理层逐渐改变专制的管理方式,听取意见,放宽其权力制度,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民主性,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优化升级转型,这也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5.5经济管理的沟通方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在其发展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未来,经济管理现代化体系,必须借助网络化的发展技术来完善经济管理发展,这样不仅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大大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获得广泛的传播。使得经济管理现代化借助其优势更好的对其内部人员进行优化。

5.6团队协作精神得以发展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进步,对其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团队的有效合作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坏境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其管理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其相关企业通力合作,共同开展共赢的局面。这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团队的精诚协作,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管理意识,实现管理资源的共享与传播,针对其不足相互补充,共同进步,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

5.7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

市场经济发展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不仅仅经历了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也经历过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经历。从这个角度来讲,不管市场经济如何变化,作为管理者都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对不能盲目地对其进行改变,要认清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根源,至始至终都是消费者。消费者作为主体,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首先所满足的主要因素则是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巩固自身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从而获得长久发展。

6结束语

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既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员工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现代化就要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设备,改掉经济传统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陋习,采用各种先进的方法,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先进的经验。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趋势、人本化趋势、团队合作化趋势、消费者导向趋势以及沟通网络化趋势都是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都需要企业从各个方面去努力,将这些趋势努力的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在我国,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结合实际,改掉陈规陋习,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采用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推广各种先进方法,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渠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充分做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近年来,在社会进程稳健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要勇于突破成规,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要不断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形成基本的创新实践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工作积极性,时刻关注经济的发展方向,全面掌握经济的发展趋势,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促进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作者:刘永强 单位:榆林神华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马品静.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时代金融,2014,2:10+17.

[2]彭静.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中国外资,2014,1:113.

[3]李娓娜.探讨经济管理现代化以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5:196.

[4]罗建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广西轻工业,2007.

第8篇

关键词:新环境;工商管理;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53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很大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企业的发展有离不开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的交叉性学科,其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完成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工商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并让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

1 发展工商管理的意义

1.1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落实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市场化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社会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在我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市场的竞争进行有效的管理,让社会企业有序开展竞争,从而让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其能够帮助企业更脑底完成对日常经营和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从而让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趋于良性竞争,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1.2 促使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势必会导致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并且也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对于竞争力强劲的企业而言,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应的优势,从而让企业能够持续发展,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则会逐渐被淘汰。因此,在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时候,其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让其使用社会竞争的恶劣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而工商管理是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其能够帮助企业完成日常经营计划的制定,并且让企业的重大策略更具科学性,从而让企业的综合实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1.3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因此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样就能让社会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动力。同时,工商管理的发展能有效提升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水平,从而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 我国工商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时间较短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才得以真正实现,这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而言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取得联系后,国外的企业竞争力明显比我国企业更强,尤其是我国企业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根据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二战之后就逐渐开始探索,而我国指导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对工商管理进行研究。而在我国工商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常是直接引入国外的发展经验,以此来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但采取这样的措施就会让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并且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其他国家。

2.2 缺乏完善的制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政府和企业都不断采取措施来加强工商管理,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升。但根据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首先是工商管理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并且在执法过程中的力度十分有限,导致工商管理难以正常开展。同时,一些地区带着地方保护色彩开展工商管理,对于外地企业的管理十分严格,导致工商管理出现畸形的发展。

2.3 缺乏工商管理人才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社会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在人才的能力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时,就能让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较强时,能够让企业的发展得到持续的动力。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相对较低。这主要是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的供求出现不平衡现象,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2.4 缺乏足够的经验

工商管理的经验缺乏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时间较短,并不能有效总结出有效的经验。这一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借鉴国外工商管理发展的经验来解决,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在开展工商管理的时候缺少相应的借鉴,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去寻找发展工商管理的方法。因为在我国之前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商管理经验能够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国必须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摸索。

3 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策略

3.1 建立健全工商管理体制

根据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逐渐趋于常规,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其中首先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执法部门的管理,对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其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的提升。其次,要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体制。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动力来源于企业,而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商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要建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体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要构建有权威性的工商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对工商管理制度的完善,起到维护我国市场有序发展的作用。

3.2 借鉴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

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时间较短,长时间以来并未形成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体系。虽然现有的工商管理系统能够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秩序混乱,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不断发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进行借鉴,让其能够为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提供帮助。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工商管理的研究力度,尽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其中,从而找到更适合我国发展的工商管理方式。

3.3 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好需要加强对工商人才的培养。其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加强工商管理的教育事业,另一方面是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训。在加强工商管理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引进先进的工商管理教学理念,并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主要是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定期对人才进行能力的提升,通过加强与国外企业的交流让我国企业的人才能够不断接触到国外企业的工商管理理念,从而让我国的工商管理能够与国外的工商管理接轨,从而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根据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现状,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为了让我过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有效保障,就必须要加强对工商管理发展的策略研究。其中不仅要逐渐构建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事业以及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速度,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迎红.新环境下工商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64.

[2]齐珊娜.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规律及其改革策略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3]代荣华.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商论,2016,(02):141-143.

[4]杨丹.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工商管理有效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