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7 15:03: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科研成果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石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激励发明创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维护公司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法律法规和公司有关规定,2009年科技管理部组织制定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公司专利管理办法》。9月16日-21日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科技信息处组织各二级单位科技管理人员,按照股份公司要求和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的规定,聘请了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科技成果评估中心、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科技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奖励”、“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及案例分析”、“科技管理平台的应用”等专题讲座,并传达了集团公司科技知识产权培训班的相关内容和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何盛宝的讲话精神。
在之后的研讨会上各石油院校都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对照检查了目前科技管理、科技研发及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和办法。现以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石油院校在科技管理及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随着近几年各类学院高学历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管理方面,首先要激发教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研人员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充分调动学术带头人及其团队的积极性,探索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科研项目为纽带、高水平学术为核心的多样化科研组织机制。其次,将创新的科技成果有效地实现产业化,让其尽快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为油田生产服务,是石油类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之间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强石油类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科技成果转化。
一、石油类高院校现阶段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我院为例,我院属于企业办学,油田公司为学校办学从各方面提供了大量资金,近几年我院有几十项科研项目在油田公司成功立项,但大部分项目鉴定完成后就将成果归档入柜,无人问津,所以在今后的科研管理中要加强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和专利实施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⒈ 观念和意识
当前,在高职学院中大家更多关心的是立项、争取经费、成果鉴定和报奖,而很少有人做到把科技成果转化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的全过程为油田生产服务,更少有人意识到专利权会给自己开拓市场提供方便,使高职学院自然形成了一套重学术水平而轻视生产服务的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机制,形成了重论文、重成果奖励而轻视专利的弊端。
⒉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继实验、开发、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发展新产品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顺序相连的三个阶段:一是成果的立项和研制阶段;二是成果的转移阶段即中间试验阶段或工业化试验阶段;三是科技成果的应用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目前,高职学院的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项目的时候,只是出于自己学科相关的研究方向,一旦有阶段性成果,也只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所以,这样的科研成果大多没有市场前景或者和市场的关联度不大,即使申报专利,也只是为申报而申报,一旦获得专利授权便束之高阁。另外,石油企业在制定政策时没有把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摆到一个重要位置上,专利等知识产权指标在科技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成果鉴定、论文、获奖等仍是科研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教师职称评定时的考核指标。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重轻专利实施、重成果鉴定轻专利申请的现象很普遍,许多科研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 丧失了作为专利或专有技术的保密性而不能得到法律保护,从而失去了作为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同时也造成科技成果的资产和权利流失。
⒊ 管理体制上的各环节脱离
科研到底是为了什么?能否为石油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在申请专利方面,如果有一个专利指标,学院、油田公司会想方设法帮着申请,但最终成果转化如何、专利申请的质量到底怎样却考虑甚少。最根本的原因是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科研在立项前缺乏知识产权研究分析,重申请,轻转化,授权后如何管理又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为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申请费、维护费都由油田公司出,这项政策极大的鼓励了一些科研人员,但申请成功后的后续管理不到位。造成了知识的严重浪费。
二、加强石油类高职院校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建议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者,不仅要注重知识和人才资源,更要注重管理者的业务水平,这是提高高职学院科研管理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1.科研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并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从事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知识产权、计算机、外语的基本知识,注意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了解相关的国内外石油类学术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科研的信息管理、经费管理、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工作,才能从容处理好校内外千头万绪的工作和矛盾。
2.科研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当前高职学院的科研管理,只能做一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充当“中转站”的角色,维持长远的管理工作,难以把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细致化及更趋合理化。科研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管理者就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结合石油企业情况,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健全、完善、创新各种管理办法;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时间充裕的工作环境和自由公正的学术氛围,使科研管理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从而让科研工作迈上一个个新台阶。
3.科研管理者还要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对外开拓的能力。随着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科研人员单凭个人的力量已难以完成一些综合性重大研究课题。因此,学院的科研管理不仅要尽快建立重大课题集中攻关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凝聚力,建立学术团队,加强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的意识;同时要求科研管理者应该具备组织协调意识,与生产现场的相关的科研力量组织起来,找准切入点,协作攻关争取多拿项目、多出成果。
4.科研管理者还应加强与校内其他管理部门如人事、财务、教务、企业的生产现场等的业务联系,以形成管理上的合力。每学期按时组织具有科研能力的人员系统学习石油企业的体系文件安排部署了下一步科技管理工作任务,并就科技立项、科技投资、项目津贴、鉴定验收、科技奖励、知识产权、合同审查、重点项目的过程管理、中评估检查的组织、科研项目的周期、技术发明奖奖项、项目津贴和科技奖励单元等相关专题进行研讨。
三、结束语
总之,石油类高职学院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把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管理及油田公司的政策宣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技工作的稳步发展。通过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焕发科研活力,更好的为学院创造效益、为石油企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红卫.略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浙江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1,(2).
[2]王晓娜,郭永立.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J].情报科学,2002,(7).
[3]杨桂荣.高校知识产权情报的存在形式与开发利用[J].现代情报,2002,(10).
[关键词]科研管理;成果管理;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017-02
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进行科研工作,不仅是对科研、教学和产业化三大智能的完美体现,同时也提高了应用教学的质量,增强了教师自身的管理,还大量培养了迎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模式,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管理的内涵,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对促进教育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科研成果管理缺失的问题
(一)认识存在误区
在很多人眼中,高职院校的内涵只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教师培养应用人才的地方,教学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离自己很远,根本就不是自己该去做的,应该是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做的,既然没有多少科研的预算费用,也没有来自教育部门的科研政策,不必要开展科学研究。这种单薄的科研意识严重滞后了科研工作,导致了高职院校固步自封,很难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缺乏科研人员
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相比于高等院校,教师自身的能力、持有的职称以及开展科研的能力都较差,没有什么科学研究的经验,也没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如果想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却缺乏相应的科研人员。虽然随着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不断引进,人才储备量不断增加,但是高职院校依然缺乏高层次的科学研究人员,无法作为领头人建立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三)缺乏科研积极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一直存在着滞后的问题,高职院校还是遵循职业教育的思维教育方式,而高职院校的领导也缺乏对科研的认识,而且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科研应用的缺失也导致科研工作停滞不前。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创立新型的管理体制,科研以及教学的成果没有创新的评价机制,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对科学研究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四)科研管理无法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依然存在事务性管理的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没有让科研工作充满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却忽略了成果的转化,没有体现成果的价值,与市场严重脱节。
二、管理缺失的原因
(一)缺乏主动性
高职院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起步较晚,研究应用性技术项目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科研管理缺乏主动性。由于很多科研的管理人员依然把管理工作当成一种事务性的行政工作,多为重复性的工作,没有多少创新的内容,仅仅流于表面,没有主动将科研人员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只是单纯地进行成果的鉴定以及科研成果的存档报奖等工作,没有将科研成果进行全面转化。
(二)缺乏市场意识
高职院校无论怎么改变学校的工作内容,教学依然是工作的重点,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没有多少时间用于市场的调研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以,对企业的需求缺乏了解,对市场的信息缺乏收集,无法针对市场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导致科研成果无法进入市场。这是因为缺少一定的配套机制,也没有经费投入作为保障,没有办法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同时,科研人员没有市场意识,无法寻找契合企业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往往脱离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管理人员
很多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人员很少,日常的管理工作还勉强维持,但是很难抽调人员针对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市场宣传。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可以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的管理团队。
(四)合作不协调
科研成果不是行政式的事务性工作,科学研究出来的成果需要转化成生产力,让市场认同,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大量信息作为支撑。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没有渠道了解企业的需求信息,企业也无法知晓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以及管理机制。科研成果没有办法进行转化,而企业也无法找到自身需求的科研成果,缺少相互交流的平台,因此增加了科研转化的难度。
(五)没有完善的激励政策
很多高职院校只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发表,对科研人员的奖励,却没有重视成果转化,没有制定成果转化的奖励制度,忽略了科研课题的成果推广,而成果转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科研人员没有科学研究的热情。
三、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现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对管理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在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中,我们要尊重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可以进行持续发展的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管理模式。
(一)打破传统,理念更新
常常误以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会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服务,却往往忽略了科研管理本身具有的创造性,还有对科研工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对科研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还会扼杀很多科研的机会,妨碍了科研的发展。因此需要改变管理的意识形态,需要制定完善的规划,通过协调各个关节之间的关系,打造良好的科研工作环境。同时需要加强和市场的联系,尤其是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的关系。这样不仅促进了科研的发展,也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有效性,对理念进行更新,体现管理的创新。
(二)提高管理水平
科研工作需要科研人员随时把握科学研究的所处环境、市场竞争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自身需要拥有的创新思维、工作方法、合作形式等。管理者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要学会自发性管理,包括团队的管理和合作,善于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做到公平工作公开,建立相对和睦的对等关系。同时管理工作还需要明确科研工作的目标,了解科研工作的现状,还要对全国的科研趋势加以确定,了解科技工作的内容以及科研工作的理论方法和价值。不仅要兼顾学院长远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让科研遵从市场需求为导向。
(三)建立完善的流程
管理的合理有效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管理部门需要通过调研和规划不断调整科研方向,对团队和人员进行有效的协调,加强过程的管理,包括立项、科研、验收以及投入的使用情况等,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订立相关的奖惩制度以及考核的内容方法。制度的建立需要对教师的能力和科研的条件进行综合考虑,避免积极性被削弱,努力实现自我的突破,实现成果的全面转化。
(四)实现全方位管理
科研管理人员的作用不仅是监督,也是服务。传统的管理方式只是片面的工作方式,只有监督,没有服务。但是到了现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科研工作发展,也没有树立起管理部门的应有形象。这就需要科研管理者改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不同的信息和各种资源,为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的服务。制定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对教师在科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予以解决。另外需要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以及市场的推广。努力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将服务工作落实到实际,促进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五)建立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对外界的沟通以及社会信息的把握非常欠缺,尤其是市场的变化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力,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没有与企业联系起来,缺失有效的运行机制,无法做到科研成果的推广,不能实现成果的商品化。科研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和政府之间建立联系,大力推广成果的转化;建立面向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安排相应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将企业引入科研项目,做到产学的合作;让拥有能力的教师担任企业的主管,让他们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的情况,让科研工作具有明确的方向,实时掌握市场信息;建立考核机制,对科研工作项目进行评价和考核,对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提高实力的增强。
(六)建立人才保障体系
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不足,导致科研队伍的状态不稳定,科研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避免影响科研成果的质量。所以需要建立稳定的科研环境,结合定性和定量的管理,利用政策和待遇肯定他们的价值,实行科学评价机制,促进科研工作进一步提高。
(七)加强产权保护
>>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网络环境下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网络环境下教育科研成果知识产权概述 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的研究 浅析校企合作如何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 学术期刊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科研创新,加快医院科研成果转化 基于产学研模式下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分析 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之机制创新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分析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技术转移领域平台促科研成果转化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探索与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与探讨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参见戴中保.艺术学门类学科视野下科研成果分类初探[J].新视觉艺术,2013(04):92-93.
③刘春田.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④赵敏祥,袁木棋,曹耀艳,等.盘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N].科技日报,2005-6-7,(第3版).
⑤袁木棋,钱晓峰,袁莹,曹耀艳.关注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对浙江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12):39.
⑥李玉玲,韩宁.我国高校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84.
⑦成成.艺术院校知识产权管理问题初探[J].美术大观,2012(8):184.
⑧李文江.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与保护[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154.
⑨康建辉,王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7.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发展迅速,它在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凭借着人才聚集的优势,以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形成更多的知识产权,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了更大的贡献,因此,高校正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可见,做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能保障高校科研的顺利开展,还能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二、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高校科研的不断发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也不断增加,但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还是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机构不健全。虽然随着知识产权重要性的日渐显现,国家对科技创新逐渐重视,与高校知识产权有关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使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从目前来看,由于对知识产权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普遍还存在着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完善,机构不健全。有些高校未根据自身的科研实际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些高校未设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而是将相关工作职责交由科技部门代行,有些高校未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导致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使高校知识产权的综合价值大打折扣。
(二)知识产权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人才流动更加频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高校知识产权流失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1、人才流动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大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曾参与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毕业后将其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带入社会获取利益;高校教师也大量涌入高新技术企业或自主创业,带走了在校期间所形成的知识成果。2、科技成果转化导致知识产权流失。在对外技术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让过程中,没有规范知识产权的条款,容易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此外,高校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成果轻知识产权的观念,对科研活动形成的技术成果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对知识成果的保护。
(三)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虽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较多的科研成果仍仅处于理论层面,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并未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政府政策扶持却不够,资金投入也不足,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缺乏助推力。同时,科研成果转化体制还不健全,科研成果还欠缺一个好的转化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现有的体制还没有完全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接轨,高校科研成果评价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缺失,科研成果的转化对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影响并不大,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只是埋头于科研工作,并未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就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高校首先应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特别是保密保证制度、知识产权评估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奖励激励制度以及成果转化制度等,从制度上保护与管理高校知识产权,同时兼顾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励其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应当设立专门的高校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如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知识产权事务中心等,同时配备稳定且专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队伍,负责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以形成完整的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体系,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与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成果评价制度 存在问题 完善制度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进的根本动力。制定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鼓励、引导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目前,高校社科类成果评价标准均由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且围绕着“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为了通过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教育部曾于2006年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明确了指导思想。各高校在诸如“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中也都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政策倾斜和加大扶持力度。这些对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各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程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创新性差、水平低的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对推动学术发展无任何意义,只会鼓励善于钻营的人在科学研究中投机取巧,而对真正潜心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变相压制,是科研发展的阻力。如何通过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引导并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避免科研成果“泡沫”的产生,是科研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部分高校人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对如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意见,以期对有关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
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
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
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
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
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2.同类相比原则。
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
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
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与资助,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研究很难开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难产生。因此,在立项支持方面要尽量评出优秀的项目申请书,选出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项目,这样才能为以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经常要经过层层评审,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排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某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或领导关系好,或者评审人员本身就是项目申请人,评审排序自然靠前,这样的排序不是依靠项目的研究意义取得的,自然不能选出优秀的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书评审中应采用匿名评审的形式,尽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干扰,真正让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认定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产生的项目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评审相对公平,评出的项目不是靠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是靠项目申报书自身的质量取得的。
参考文献:
[1]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
>>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分析 推进我国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调查分析 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现状的研究 科研管理对象――“科研成果”的组成与分类分析 关于高校学生科研成果去向的调查研究 呼唤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创新 教育科研成果岂能束之高阁 浅谈科研成果市场化分析 我国图书漂流网站的调查分析 信达雅: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物化境界 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中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教科所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策略的研究 名字命名小行星,我儿子的科研成果影响世界 “冬眠”的高校科研成果能否被“唤醒”?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 科研成果推广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科研成果发表的崭新载体 获奖科研成果档案的开发和利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十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EB/OL].[2013-05-03].
[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3-05-03].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0/201104/xxgk_1173.
[6]孙海生. 国内图书情报研究机构科研产出及合作状况研究[J]. 情报杂志, 2012,(2):67-74.
[7]邱均平, 马瑞敏. 基于CSSCI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文献计量评价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1): 24-29.
[8]邱均平,温芳芳.近五年来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51-60.
[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EB/OL].[2013-05-03].http://.cn/yangshuo/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
[10]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数据库[EB/OL].[2013-05-03].http://159.226.244.22/portal/proj_search.asp.
【关键词】高校教师;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激励
高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提高,还关系到高校的整体运作以及良性发展,同时深刻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前形势下研究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十分必要。
一、当前高校教师发展评价与激励存在的问题分析
1、薪酬方面。目前,高校采取的教师收入分配政策,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方式,未能根据不同岗位、专业以及同岗位不同工作质量等具体情况拉开差距档次,享受不同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做好做坏、做多做少都一个样”的现象,教师的薪酬分配不公平以及薪酬差别难以得到更好的体现,教师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激励,薪酬方面的外部竞争力不高从而使得高校优秀人才的流失。2、考核方面。目前高校对于教师绩效考评的标准主要侧重于科研成果上,许多高校都明确的规定在职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考核的指标一味的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部分的教师学会了弄虚作假,学术上的不正之风蔓延,腐败事件频繁发生。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存在着考核不规范以及监督不力的现象,导致整个考核过程过于形式,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导致考评结果失真,失去应有的考核作用。3、科研成果方面。目前,绝大部分高校仍然采取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业绩进行年终的量化考核制度,这样的量化考核制度不仅严重的束缚了教师的发展,而且沉重的打击了科研的创造力。因为,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优秀的学术论文都是建立在一个较长周期的艰苦研究以及付出,不断进行改进、改善才能做出的好成果。然而,一味追求数量的这种年度量化考核无形中给教师们带来严重的压力,使得教师们被迫追求做出“短平快”的科研来应付这种制度,以完成应有的指标。这样的指标直接导致的是教师出现心浮气躁的状态,必然无法潜心地研究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在这种制度下也必然受到很大的制约。
二、当前高校教师发展评价与激励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1、薪酬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的薪酬不仅代表着个人的能力水平还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人的地位以及身份的象征,代表着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肯定。然而,由于目前高校教师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方式并没有彻底的打破,薪酬分配的不合理、不规范导致教师的自我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间接的否定了教师对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尽管,最近几年高校的教师工资收入有普遍的提高,但大部分教师仍不太满意,收入水平与自身的期望值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与其他行业或者同水平、同学历的人才相比都存在的较大的差距,缺乏严重的外部竞争力。2、考核方面的原因。考核是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等方面做出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励和鞭策高校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两种。大多数的高校缺乏完整的考核指标,考核制度的缺陷以及薪酬待遇方面的分配不均、体系的不完善,过度的量化考核等等问题都使得考核制度形同虚设,缺乏实际的考核意义。3、科研成果方面的原因。教师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教学质量上还体现在科研成果上。目前高校的考核制度大部分采取年终量化考核制度,使得高校教师为了应付这样的科研指标压力,大多数高校教师把工作绩效评价的权重更多的倾向于科研成果上。而这样的绩效评价往往会误导教师,给教师一个错误的信号以及取向,久而久之导致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质量,科研学术不正之风蔓延,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学术的健康发展;并且由于这样的科研指标,使得教师对应履行的职责和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优劣等工作指标不够重视、不够全面。
三、完善高校教师激励制度的解决建议
1、制定合理的薪酬机制。合理的薪酬制度能够有效的激励教师,调动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因此,优化高校教师薪酬的分配制度和方式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好定位,形成有自身特色的薪酬分配激励制度以此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例如,同一职称的教师应该根据其不同的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的差异享受不同的待遇以此来拉开教师间的工资差距,这样无形中也会形成竞争,适当的竞争力以及压力能够更好将高校教师的内在潜力激发出来;高校教师的薪酬应该与人才市场的工资定位相适应,适时适当地提高教师的工资以此来提高高校教师的外部竞争力;并且根据教师的绩效考核等综合因素,设置津贴以此满足教师的需求。2、完善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机制。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绩效考评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并且贯穿于始终的一个不断循环发展的动态过程。高校教师的绩效主要应侧重于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考评上。高校应对高校教师的考评制度进行逐步的完善,建立起质性考评和量化考评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且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有效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建立多种考评途径;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上的考评可以采取“学生评教、专家评价、同行互评、教师自评”等等各种方式综合,通过各种途径提供的信息对教师的绩效做出综合评价,从而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更加合理、有效的调控,做出相应的指导以及制定更为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此提高和鼓励教师的积极性。3、加大科研成果奖励机制。一个一流的、有竞争力和实力的大学,一流的师资以及一流的科研成果无疑是一项重要的评判指标。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关系到整个大学的综合竞争力以及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设立合理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完善科研成果的指标,以提高教师科研成果的质量为目标,以此作为激励教师的科研创造力、主动性至关重要。根据科研成果的级别以及质量的差距、发表的论文刊物级别不同,对应的进行不同等级的激励和奖励制度,从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小结
高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仅关系到高校的整个运作以及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高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面入手,针对高校教师可持续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措施。希望对高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提供参考。
作者:包良烨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党冬丽,陈立鹏.论人本主义理念下高校教师管理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8).
[2]佟颖.新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03).
[3]张宁.过程型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关键词 网络共享 知识产权 科研成果 保护
近年来实践中已出现多起相关著作权侵权纠纷,先有数字图书馆案后有万方著作权纠纷案,许多教师发现自己的教案被传到网上进行商业化使用。可见加强对科研成果进行法律保护符合实践的需求,高校科技成果中知识产权保护是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1科研成果的网络化及其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1.1科研成果的网络化
科研成果网络化是顺应时代的必然,它能在网上能提高科研成果的知名度,让成果的拥有者建立由网络带来的应有的知名度。通过有亲和力的网络来掌握当下的需求关系,提供教育科技成果的相关信息,服务科技成果的供求双方;为社会和需求者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通过不同方式形象的显示成果信息;降低宣传和咨询服务的成本,提高信息查询的效率,加强教育机构之间的成果交流。总之,各教育机构必须正视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尽快实现网络化科技成果,这是信息化的需要和必须,教育主管和职能部门应大力支持,科技成果的网络化也应很好地借鉴和学习企业的无孔不入的网络化过程。
1.2网络环境下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及其救济途径
网络环境下的科研成果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即著作权和专利权。同一般著作权、专利权不同的是,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更为复杂和艰难,如何定性及归责是一直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可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其构成要件包括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网络环境下的作品也应具备这两个要件。科研成果侵权行为属于网络著作权的侵权,所以由著作权法规制。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可以定义为”未经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人许可,通过网络行使权利人专有使用权的不法行为”,有擅自通过网络行使著作权人及相关权利人的专有权或侵害了其的其他利益和行为违法两个构成要件。
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络侵权的救济方式主要是诉讼方式和私力救济,诉讼方式以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为主。而在实践中由于我国对于网络侵权缺乏相关立法,相关法律的缺失使知识产权人缺乏维权的法律依据,助长了网络知识产权犯罪的气焰,导致当权利人遭受知识产权侵害时,不会诉诸法律,使得网络知识产权人主动放弃自己权利成为一种趋势;从另一方面,私力救济在实践中也是困难重重,因私力救济对于搜证的要求很高,而网络上搜证实际执行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切实保护网络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主要从完善法律救济方式入手。首先修改立法模式,设立相对独立的经济刑法,网络犯罪、知识产权犯罪均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可纳入经济刑法中,通过刑法来规制特定的经济犯罪;其次,修改现行刑法规范,扩大保护范围,增大对计算机软件技术措施与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的刑法规定,扩大著作权的保护方式,调整刑罚结构,重视罚金刑与资格刑的适用;再次取消刑法中知识产权犯罪无限额罚金制的规定,设置资格刑,使之适用网络知识产权犯罪;最后,完善网络犯罪的司法解释,使之有明确,正式的法律依据。
2网络环境下科研成果的共享与保护策略
2.1科研成果保护与共享的冲突与平衡
首先,科研成果创造者之间的冲突。当两个不同科研成果创造者和实际所有者不一,就产生科研成果创造者之间的冲突。如教育科研人员的工作流动,相关的科研成果就会被带走,但这样的知识产权成果是属于原单位,因此就产生了现单位和原单位之间的冲突。其次,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使用方式存在冲突。利用网络技术,很多教学资源、书籍电子版本都能在一些高校论坛及资源网站上搜索下载,简单的复制和粘贴都严重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权益,并以这样的行为牟取暴利。再次,保护与共享性质上存在冲突。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是所有者的个人权益,即对知识的占有性的保护,是一种私权。而资源共享是基于一定范围内的主体共同的合理利用资源为目的,是一种公权,二者性质上存在着对立。此外,经济利益上存在冲突。在各种各样的冲突问题上,经济利益问题几乎都似乎事件的导火索。当知识产权维护产权所有者的经济利益而限制共享者的利益时,保护和共享之间的冲突就产生了。
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个体福利与共享带来的社会福利之间存在冲突是必然的。我国知识储备和科研水平都与先进国家存在差距,按照我国国情,放宽知识产权的保护较为合理,在优先社会福利的基础上,使得个体福利最大化。首先,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带来个人福利。虽然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个体福利是对产权所有者的一种激励,对权利所有者带来的收益很明显。但是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使得新知识无法流通,所有者无法在后续研究过程中取得新成果。其次,科研成果共享可以带来社会福利。教育研究成果在社会上的传播,个人的成果被大家共享,这对后续研究过程中取得新成果有促进作用。另外,通过教育研究成果共享,提高了更多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了高新的知识成果进入良性循环。
2.2基于网络共享的科研成果保护机制
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三点建议:首先,使用控制型技术。使用控制型技术措施是指对网上资源进行保护时,对用户进行辨认,限制其阅览及使用权限。这种类型的控制技术有以下三种实现形式:①对资源进行加密。只有解开密码的用户才能正常使用。②利用硬件加密模块保护技术。③特定软件登录,专有格式阅读。其次,采用版权监督型技术。版权监督型技术是通过在最初的数据信息中植入保密信息或突出的标记来证明此数据信息的所有权。虽然此技术无法杜绝数据信息被非法的复制和传播,但是通过保密信息和标记可以证实原作者对此数据信息所享有的权利。此外,从国家立法层面完善相应的著作权法律制度。①在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著作权人利益的前提下,适当扩大现行合理使用制度范围;②借鉴外国立法经验,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科研成果保护与共享平衡进行调整和规范。③加强有关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例如防止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著作权侵权行为。
3网络环境下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战略及其制度设计
美国的基础研究绝大部分是依靠大学来进行的。1980年开始美国就允许大学有权实施政府资助项目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且消减开支,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在这种形势下,美国高等院校开始开展向企业进行技术许可等活动。许多大学开始大量对外许可转让本校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许可来增加学校的收益。同时这些活动也大大促进了美国技术发明的转移和利用。而日本1998年开始鼓励设立大学技术转让机构,并授权它办理大学发明的专利申请和处理对外许可事务。设立技术转让机构有利于更好地对技术转让进行管理,大大促进了大学科研成果的转让和利用。
在制定高校知识产权战略时,应围绕如何利于知识产权流转这一轴心来展开鼓励、支持高校申请专利或注册有关知识产权国际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鼓励、支持高校申请专利或注册有关知识产权。在此基础上,学校应首先要做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有的放矢的进行科研项目,以达到资金的充分利用,及科研的社会效果最大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首先,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将开发出来的技术,并及时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利用专利权保护手段抢占和垄断市场。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专利战略、专利战略、专利出售战略、专利回输战略等。此种方案适用于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实施。如果技术力量较薄弱的高校就要利用下面的专利战略。其次,高校应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其他企业或高校的专利战略进攻,或者竞争对手的专利对高校经营活动构成妨碍时,采取的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改善竞争被动地位的策略。主要有取消对方专利战略、文献公开战略、交叉许可战略、失效和无效专利利用战略、绕开专利战略、基本专利终了战略等。此外,高校应当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商标制度提供的保护手段,达到树立高校科研实体形象、促成产品或服务占领市场的总体性谋划。主要包括联合商标策略、防御商标策略、商标与商号一体化策略、商标延伸策略、商标形象策略、商标竞争策略、商标广告宣传策略、商标特许经营策略等。
参考文献:
[1]黄登兰.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认定及赔偿责任[J].中国律师, 2007(8).
[2]熊艳玲.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冲突及解决机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4,(2):27-28.
[3]周淑云.论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J].图书馆论坛,2007,27,(02):29-31.
[4]张靖,翟红生.数字水印及其在数字版权保护上的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2006(6):177-179.
[5]谢心清;王成;裴植.国外知识产权利用公共管理经验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3).
[6]何文威;李野;杨悦.浅谈我国制药企业的专利战略.中国新药杂志,2006(19).
[7]冯晓青.企业防御型专利战略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