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技术

新技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9-05 22:35: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技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技术

第1篇

作为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前沿群体,CIO是信息化领域的引领者和操作者,也是新技术在应用层面的直接推动者。可以说,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能否成功落地,关键在于CIO的洞察力和决策力。2014年,CIO关注的新技术应用方向在哪里?

移动互联趋于平稳

融合基础架构异军突起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将降低成本、优化管理、以及提升用户体验做为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技术实现和应用效果存在诸多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和技术发展方向,进而抢先占据行业的高点,这就需要CIO能够实时洞察行业和技术动向,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加快新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力布局。

2014年中国信息主管调查结果显示:与2013年相比,企业CIO的关注点新增了融合基础架构和电商平台两个领域。云计算在经历了从概念热炒到应用逐步落地的过程之后,降温趋势明显,只占比8%。相比云计算,融合基础架构则是异军突起,在企业未来投资方向中占比25%,一举超越了大数据和移动互联。另外,移动互联在经过了几年的热捧之后,发展态势逐渐放缓。电商平台初次进入企业的投资视野,虽然只占比9%,但其发展势头却不容小觑。(见图3-1、图3-2)

分析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信息消费带来的商业可能性提升了企业对新技术应用投入的信心,并直接影响着CIO对企业未来信息化方向的判断。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的不断涌现,给了企业CIO更多的选择,使其有更多的可能在不断地尝试当中谋求一条企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在2014年的调查中,由于融合基础架构在提高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速度和生产力,以及创新和创收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企业未来投资方向的优先选择。

另外,随着双十一的日趋火爆,企业CIO也在尝试将电商平台移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将企业经营平台化、开放化,进而减少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企业效率。虽然在调查中电商平台在企业未来投资方向中只占比9%,但是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的强势发展,使得企业无法忽视这一强势力量的推动力。所以说,在之后的几年,电商平台定会出现井喷式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参与调查的信息主管当中,46%的CIO认为移动平台是企业2014年最受青睐的技术应用,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13个百分点,首次出现较大降幅。虽然出现降幅,但是移动互联还是在企业的技术应用分布中占据首位,它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见图3-3 )

对比2013年和2014年的调查结果,企业CIO对云计算的关注持续降温。2013年,云计算在企业的技术应用分布中占比36%,到2014年,这一数据则降到了14%。还有就是,商业智能在企业的技术应用中占比持续走高,从11%提升到了31%。由此说明CIO将通过商业智能和技术分析对数据进行深刻细致的挖掘,从大量数据中获取企业发展的方向,进而在行业内抢先布局,拔得头筹。此外,企业CIO在提升安全、应用改进与业务流程优化、降低成本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

企业CIO的关注点在不断增多,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企业对新技术的应用呢?在2013年的数据中,成本、缺少成熟市场和成功案例是两个主要因素。从2014年的调查结果中得出,市场需求已经成为影响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这说明,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更加理性和谨慎。(见图3-4)

CIO三大挑战:系统整合 企业需求 基础架构

中国信息主管网调查显示,作为企业信息化直接负责人的CIO,2014年面临的三大挑战是:企业业务需求难以把握、IT系统整合困难、现有IT基础架构难以支撑业务需求变化与创新。

在2013年的调查中,IT系统整合、信息安全、应用开发能力是三个主要挑战,在2014年的数据中,除IT系统整合之外,虽然信息安全和应用开发能力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是CIO的主要关注点。这说明,IT系统整合问题,是每个CIO无法规避的问题,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进程中将长期存在。另外,CIO对企业业务需求的关注度上升,是因为业务需求决定企业选择和发展方向,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企业需求的导向作用。调查显示,参与2014年中国信息主管调查的CIO中,31%的CIO认为现有IT基础架构难以支撑业务需求变化与创新是当前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相比去年的27%的占比,今年选择该项的人数有所上升。(见图3-5)

此外,与2013年的数据相比,系统复杂,维护成本高、存储与灾备能力不足、网络负荷大,稳定性差、以及缺乏IT运维管理体系四个方面的问题下降幅度较大,与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了18%、23%、16%、27%。

第2篇

关键词:漂湿育苗;基质配比;生长发育;成本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60-2

1 技术概述

上世纪90年代,采用营养袋育苗费工费时,不能进行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和杜绝土传病害。近年来,由于大面积推广烤烟漂浮育苗草炭基质,虽然杜绝了土传病害,有利于移栽时间统一,烟叶成熟一致,集中烘烤和收购,但是造成育苗成本太高(每亩育苗成本20元以上),所育烟苗根系活力弱,缓苗期长,成活率低,抗逆性差(特别是抗旱性),育苗基质材料不可就地取材、资源枯竭、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烤烟育苗的关键是育苗基质和育苗方式,针对烤烟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我市的实际,研究出成本低廉、可就地取材的烤烟育苗基质替代烤烟育苗草炭基质;同时结合漂浮育苗和湿润育苗技术,研究形成适合我市烤烟生产的根系活力强、缓苗期短、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特别是抗旱性强)的培育烤烟健壮苗新技术,为烤烟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多年试验研究,筛选出了以锯末35%+黄砂65%配方(体积比)的烤烟育苗优化基质,达到了就地取材,节能减排的效果;摸索出了烤烟漂湿育苗技术,解决了烟苗在湿生环境和旱生环境条件下生长的重大问题,所育烟苗根系活力强、移栽后缓苗期短、成活率高、抗逆性强(特别是抗旱性强),有着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该项技术在育苗基质的选择上具有新颖性,在育苗方式的改进上具有先进性,对于推动烤烟育苗技术进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较大意义;该项技术于2010年6月通过市级成果鉴定,整体研究达到国内行列先进水平;该项技术2010年度获宜宾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 增产增效情况

该项技术与漂浮育苗草炭基质(对照)比较,每亩降低育苗成本12元以上,每亩新增烟叶产量4kg以上,每亩新增烟叶产值38元以上,财政每亩新增税收9元以上,烟草企业每亩新增利润6元以上。

3 技术要点

3.1 腐熟与消毒

育苗前两个月对锯末进行腐熟发酵(发酵期间保持水分在60-80%之间),育苗前7d用高锰酸钾0.3%和斯美地800倍液对基质、育苗盘、育苗池、育苗棚进行消毒处理,同时用育苗肥100mg/kg对锯末、黄砂进行养分调控。

3.2 装盘与播种

基质装盘前先调整好水分含量,一般手握成团,触之即散为好。基质装满盘再轻压(对黄砂基质装盘前须在育苗盘底先撒0.5-1cm厚的锯末以防止漏砂)。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播包衣种,每穴播种1-2粒,播种后覆盖0.5-1.0cm;播裸种,播种后不覆盖,及时放入育苗池。

3.3 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原则是烟苗在大十字期以前采取漂浮育苗,水层深度保持在10-15cm,以充分发挥漂浮育苗水分充沛,有利于烟苗早生快发和苗床集约化管理;烟苗在大十字期以后采取湿润育苗,水层深度保持在1-2cm,以促进烟苗根系生长(特别是气生根),达到培育烤烟健壮苗的目的。

3.4 温湿度与养分管理

温湿度的管理通过棚膜的揭盖进行。从播种到出苗期间,应使育苗盘表面的温度保持在10-15℃,同时进行适度遮荫。以获得最大的出苗率,并保证出苗整齐一致;从出苗到十字期,以保温为主,但在晴天中午气温高的情况下(棚内温度>30℃),要揭开棚两头通风降温排湿,早晚注意保温,当烟苗安全通过小十字期定苗结束后3d及时除去遮阳网;从十字期到成苗,应避免极端高温,随着气温的回升,要特别注意揭开棚两头通风,棚内温度最高不得超过35℃,防止烧苗;到达成苗后,将四周的棚膜卷起,加大通风量,使烟苗适应外界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在育苗过程中,大棚要经常通风排湿,相对湿度大于90%的持续日数不得超过3d。

养分:追施烟草专用育苗肥4-5次,从小十字期开始,每次浓度为大十字期前100mg/kg、大十字期后250mg/kg。

3.5 剪叶

在3月中旬或下旬,匀苗后10d-15d左右,烟苗“五叶或六叶一芯”,苗高约5-6cm高时(烟苗叶片将育苗盘盘面基本遮盖)进行第一次剪叶,原则上掌握先轻后重、弱轻壮重,不伤芯叶。一般每5-7d剪一次,共剪3-4次,剪叶应注意操作卫生,剪叶工具必须消毒,每剪1盘对手和剪刀消毒一次,盘上的碎叶应清理干净。剪叶应在烟苗叶片露水干后进行,剪叶时禁止抽烟,剪后避免雨水淋洗,禁止施粪清水等,防止伤口感染。第二次剪叶必须剪去脚叶,使烟苗露秆少叶,最后一次剪叶,应在栽前7-10d左右。

3.6 炼苗

当烟苗达到成苗标准时,对烟苗进行炼苗,先在棚两侧昼夜通风,2-3d后全部揭掉棚膜,进行常温管理,在此期间可喷施千分之二的硫酸锌,增强烟苗的自身抗逆能力。炼苗的程度以烟苗中午发生萎蔫,早晚能恢复为宜。移栽前7-10d通过控水控肥措施逐步断水断肥进行炼苗,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烟苗的抗旱性,培育壮苗。

壮苗标准:茎高8-12cm、茎围1.8-2.5cm、叶片8-10片、叶色正绿、根系发达、茎秆柔韧性好。

3.7 病虫害防治

预防为主,消除病源,尽量控制发病条件。重点防治猝倒病、根腐病。育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药剂防治,每次剪叶前用2%宁南霉素水剂250倍或24%混脂•硫酸铜(毒消)600-800倍或硫酸锌对烟苗进行喷施,防治病毒病,棚内若发现病株应及早拔除销毁;根茎类病害用48%霜霉•络铜水剂(东旺黑达)预防;烟蚜可用抗蚜威或吡虫啉类药物进行防治,并注意对育苗棚及棚周围迁飞的有翅蚜进行防治。

4 适宜区域

只要有锯末和黄沙的平丘区、山区均可推广应用,特别适合少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程智敏,向金友,等.烤烟育苗方式及基质配比试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32,增刊:061-065.

[2] 程智敏,向金友.烤烟漂湿育苗锯末加黄砂基质技术规程[J].四川农业科技,2010,(5):39.

[3] 雷丽萍,崔国民.云南烤烟生产新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 胡荣海.邵岩.云南烟草栽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第3篇

关键词:钢纤维;钢纤维混凝土

19世纪上半叶,混凝土的出现使建筑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尽管混凝土有着抗压强度高的优点,然而它也存在固有的弱点――如构件的自重大、易于塑性干缩开裂、抗疲劳能力低、韧性差、抗拉强度低(一般仅为抗压强度的7%~14%)、易产生裂纹、抗冲击碎裂性差等,限制了在工程中的使用范围。这些弱点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不断探索改善混凝土性能(主要是提高抗拉性能,增强耐久性)的各种方法和途径,于是,提出了一种以传统素混凝土为基体的新型复合材料――钢纤维混凝土。

一、钢纤维的基本性质

(一)钢纤维的类型及特征参数

钢纤维按材质分,有普通碳钢钢纤维和不锈钢钢纤维,其中以普通钢钢纤维用量居多;按外形分有长直形、压痕形、波浪形、弯钩形、大头形、扭曲形;按截面形状分有圆形、矩形、月牙形及不规则形;按生产工艺分有切断型、剪切型、铣削型及熔抽型;按施工用途分有浇筑用钢纤维和喷射用钢纤维。

为满足钢纤维的增强效果与施工性能,通常采用钢纤维长度为15~60mm,直径或等效直径为0.3~1.2mm,长径比为30~100,纤维的体积掺量为0.5%~2%。

(二)钢纤维的主要性能

钢纤维的主要性能包括抗拉强度与黏结强度。试验表明,由于普通钢纤维混凝土主要是因钢纤维拔出而破坏,并不是因钢纤维拉断而破坏,因此钢纤维的抗拉强度一般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其与混凝土基体界面的黏结强度是影响钢纤维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黏结强度除与基体的性能有关外,就钢纤维本身而言,与钢纤维的外形和截面形状有关。

二、钢纤维混凝土

钢纤维混凝土(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SFRC)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少量低碳钢、不锈钢和玻璃钢的纤维后形成的一种比较均匀而多向配筋的混凝土。钢纤维的掺入量按体积一般为l%~2%,而按重量计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70~100Kg左右钢纤维,钢纤维的长度宜为25~60mm,直径为0.25~1.25mm,长度与直径的最佳比值为50~700。

国内外对钢纤维的作用机理和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归纳如下:

钢纤维混凝土中乱向分布的短纤维主要作用是阻碍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和阻滞宏观裂缝的发生和发展。在受荷(拉、弯)初期,水泥基料与纤维共同承受外力,当混凝土开裂后,横跨裂缝的纤维成为外力的主要承受者。

与普通混凝土相比,不仅能改善抗拉、抗剪、抗弯、抗磨和抗裂性能,而且能大大增强混凝土的断裂韧性和抗冲击性能,显著提高结构的疲劳性能及其耐久性。尤其是韧性可增加l0-20倍,美国对钢纤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比较的试验结果见下表:

我国对SFRC与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做了比较试验,当钢纤维掺入量为15%~20%、水灰比为0.45时:

(一)强度和重量比值增大

这是钢纤维混凝土具有优越经济性的重要标志。

(二)具有较高的抗拉、抗弯、抗剪和抗扭强度

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钢纤维,其抗拉强度提高25%~50%,抗弯强度提高40%~80%,抗剪强度提高50%~100%。

(三)具有卓越的抗冲击性能

材料抵抗冲击或震动荷载作用的性能,称为冲击韧性,在通常的纤维掺量下,冲击抗压韧性可提高2~7倍,冲击抗弯、抗拉等韧性可提高几倍到几十倍。

(四)收缩性能明显改善

在通常的纤维掺量下,钢纤维混凝土较普通混凝土的收缩值降低7%~9%。

(五)抗疲劳性能显著提高

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弯和抗压疲劳性能比普通混凝土都有较大改善。当掺有1.5%钢纤维抗弯疲劳寿命为1×106次时,应力比为0.68,而普通混凝土仅为0.51;当掺有2%钢纤维混凝土抗压疲劳寿命达2×106次时,应力比为0.92,而普通混凝土仅为0.56。

(六)耐久性能显著提高

钢纤维混凝土除抗渗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外,由于钢纤维混凝土抗裂性、整体性好,因而耐冻融性、耐热性、耐磨性、抗气蚀性和抗腐蚀性均有显著提高。掺有1.5%的钢纤维混凝土经150次冻融循环,其抗压和抗弯强度下降约20%,而其他条件相同的普通混凝土却下降60%以上,经过200次冻融循环,钢纤维混凝土试件仍然保持完好。掺量为1%、强度等级为CF35的钢纤维混凝土耐磨损比普通混凝土降低30%。掺有2%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抗气蚀能力较其他条件相同的高强混凝土提高1.4倍。钢纤维混凝土在空气、污水和海水中都呈现良好的耐腐蚀性,暴露在污水和海水中5年后的试件碳化深度小于5mm,只有表层的钢纤维产生锈斑,内部钢纤维未锈蚀,不像普通钢筋混凝土中钢筋锈蚀后,锈蚀层体积膨胀而将混凝土胀裂。

三、结束语

钢纤维混凝土在多方面的性能都优于普通混凝土,可以解决钢筋混凝土难以解决的裂缝、耐久性等问题因此,钢纤维混凝土在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目前钢纤维混凝土在应用中主要的问题是钢纤维生产成本较高,造成钢纤维混凝土初始造价较高。为了使钢纤维混凝土得到广泛应用:一方面,应努力降低钢纤维生产成本从而降低钢纤维混凝土的造价;另一方面,在应用时,不应只计一次性投资,而应考虑钢纤维混凝土的优越使用性能、较低的维修费和使用寿命延长等综合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国藩,彭少民,黄承逵等.钢纤维混凝土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伺服驱动技术,直线电机,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运动控制

1 引言

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流向传统产业,引起后者的深刻变革。作为传统产业之一的机械工业,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冲击下,产品结构和生产系统结构都发生了质的跃变,微电子技术、微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智能与机械装置和动力设备相结合,促使机械工业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革命。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力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各先进国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层出不穷。机床、汽车、仪表、家用电器、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包装机械、印刷机械、冶金机械、化工机械以及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等许多门类产品每年都有新的进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它在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运动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国内外各个厂家相继推出运动控制的新技术、新产品。本文主要介绍了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Full Closed AC Servo)、直线电机驱动技术(Linear Motor Driving)、可编程序计算机控制器(Programmable Computer Controller,PCC)和运动控制卡(Motion Controlling Board)等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

2 全闭环交流伺服驱动技术

在一些定位精度或动态响应要求比较高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交流伺服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更符合数字化控制模式的潮流,而且调试、使用十分简单,因而被受青睐。这种伺服系统的驱动器采用了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可以对电机轴后端部的光电编码器进行位置采样,在驱动器和电机之间构成位置和速度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充分发挥DSP的高速运算能力,自动完成整个伺服系统的增益调节,甚至可以跟踪负载变化,实时调节系统增益;有的驱动器还具有快速傅立叶变换(FFT)的功能,测算出设备的机械共振点,并通过陷波滤波方式消除机械共振。

一般情况下,这种数字式交流伺服系统大多工作在半闭环的控制方式,即伺服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既作速度环,也作位置环。这种控制方式对于传动链上的间隙及误差不能克服或补偿。为了获得更高的控制精度,应在最终的运动部分安装高精度的检测元件(如:光栅尺、光电编码器等),即实现全闭环控制。比较传统的全闭环控制方法是:伺服系统只接受速度指令,完成速度环的控制,位置环的控制由上位控制器来完成(大多数全闭环的机床数控系统就是这样)。这样大大增加了上位控制器的难度,也限制了伺服系统的推广。目前,国外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 , 使得高精度自动化设备的实现更为容易。其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

该系统克服了上述半闭环控制系统的缺陷,伺服驱动器可以直接采样装在最后一级机械运动部件上的位置反馈元件(如光栅尺、磁栅尺、旋转编码器等),作为位置环,而电机上的编码器反馈此时仅作为速度环。这样伺服系统就可以消除机械传动上存在的间隙(如齿轮间隙、丝杠间隙等),补偿机械传动件的制造误差(如丝杠螺距误差等),实现真正的全闭环位置控制功能,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而且这种全闭环控制均由伺服驱动器来完成,无需增加上位控制器的负担,因而越来越多的行业在其自动化设备的改造和研制中,开始采用这种伺服系统。

3 直线电机驱动技术

直线电机在机床进给伺服系统中的应用,近几年来已在世界机床行业得到重视,并在西欧工业发达地区掀起"直线电机热"。

在机床进给系统中,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与原旋转电机传动的最大区别是取消了从电机到工作台(拖板)之间的机械传动环节,把机床进给传动链的长度缩短为零,因而这种传动方式又被称为"零传动"。正是由于这种"零传动"方式,带来了原旋转电机驱动方式无法达到的性能指标和优点。

1. 高速响应 由于系统中直接取消了一些响应时间常数较大的机械传动件(如丝杠等),使整个闭环控制系统动态响应性能大大提高,反应异常灵敏快捷。

2. 精度 直线驱动系统取消了由于丝杠等机械机构产生的传动间隙和误差,减少了插补运动时因传动系统滞后带来的跟踪误差。通过直线位置检测反馈控制,即可大大提高机床的定位精度。

3. 动刚度高 由于"直接驱动",避免了启动、变速和换向时因中间传动环节的弹性变形、摩擦磨损和反向间隙造成的运动滞后现象,同时也提高了其传动刚度。

4. 速度快、加减速过程短 由于直线电动机最早主要用于磁悬浮列车(时速可达500Km/h),所以用在机床进给驱动中,要满足其超高速切削的最大进个速度(要求达60~100M/min或更高)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也由于上述"零传动"的高速响应性,使其加减速过程大大缩短。以实现起动时瞬间达到高速,高速运行时又能瞬间准停。可获得较高的加速度,一般可达2~10g(g=9.8m/s2),而滚珠丝杠传动的最大加速度一般只有0.1~0.5g。

5. 行程长度不受限制 在导轨上通过串联直线电机,就可以无限延长其行程长度。

6. 运动动安静、噪音低 由于取消了传动丝杠等部件的机械摩擦,且导轨又可采用滚动导轨或磁垫悬浮导轨(无机械接触),其运动时噪音将大大降低。

7. 效率高 由于无中间传动环节,消除了机械摩擦时的能量损耗,传动效率大大提高。

直线传动电机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在运动控制行业中倍受重视。在国外工业运动控制相对发达的国家已开始推广使用相应的产品,其中美国科尔摩根公司(Kollmorgen)的 PLATINNM DDL系列直线电机和SERVOSTAR CD系列数字伺服放大器构成一种典型的直线永磁伺服系统,它能提供很高的动态响应速度和加速度、极高的刚度、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平滑的无差运动;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三井精机公司、台湾上银科技公司等也开始在其产品中应用直线电机。

4 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技术

自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第一台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ing Logical Controller,PLC)问世以来,PLC控制技术已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它已在软硬件技术方面远远走出了当初的"顺序控制"的雏形阶段。可编程计算机控制器(PCC)就是代表这一发展趋势的新一代可编程控制器。

与传统的PLC相比较,PCC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类似于大型计算机的分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和多样化的应用软件的设计。传统的PLC大多采用单任务的时钟扫描或监控程序来处理程序本身的逻辑运算指令和外部的I/O通道的状态采集与刷新。这样处理方式直接导致了PLC的"控制速度"依赖于应用程序的大小,这一结果无疑是同I/O通道中高实时性的控制要求相违背的。PCC的系统软件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采用分时多任务机制构筑其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这样应用程序的运行周期则与程序长短无关,而是由操作系统的循环周期决定。由此,它将应用程序的扫描周期同外部的控制周期区别开来,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当然,这种控制周期可以在CPU运算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按照用户的实际要求,任意修改。

基于这样的操作系统,PCC的应用程序由多任务模块构成,给工程项目应用软件的开发带来很大的便利。因为这样可以方便地按照控制项目中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要求,如运动控制、数据采集、报警、PID调节运算、通信控制等,分别编制出控制程序模块(任务),这些模块既独立运行,数据间又保持一定的相互关联,这些模块经过分步骤的独立编制和调试之后,可一同下载至PCC的CPU中,在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调度管理下并行运行,共同实现项目的控制要求。

PCC在工业控制中强大的功能优势,体现了可编程控制器与工业控制计算机及DCS(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技术互相融合的发展潮流,虽然这还是一项较为年轻的技术,但在其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中,它正日益显示出不可低估的发展潜力。

5 运动控制卡

运动控制卡是一种基于工业PC机 、 用于各种运动控制场合(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上位控制单元。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1)为了满足新型数控系统的标准化、柔性、开放性等要求;(2)在各种工业设备(如包装机械、印刷机械等)、国防装备(如跟踪定位系统等)、智能医疗装置等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和改造中,急需一个运动控制模块的硬件平台;(3)PC机在各种工业现场的广泛应用,也促使配备相应的控制卡以充分发挥PC机的强大功能。

运动控制卡通常采用专业运动控制芯片或高速DSP作为运动控制核心,大多用于控制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一般地 , 运动控制卡与PC机构成主从式控制结构:PC机负责人机交互界面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等方面的工作 ( 例如键盘和鼠标的管理、系统状态的显示、运动轨迹规划、控制指令的发送、外部信号的监控等等);控制卡完成运动控制的所有细节(包括脉冲和方向信号的输出、自动升降速的处理、原点和限位等信号的检测等等)。运动控制卡都配有开放的函数库供用户在DOS或Windows系统平台下自行开发、构造所需的控制系统。因而这种结构开放的运动控制卡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业中设备自动化的各个领域。

这种运动控制模式在国外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中比较流行,运动控制卡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门行业,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美国的PMAC、PARKER等运动控制卡。在国内相应的产品也已出现,如成都步进机电有限公司的DMC300系列卡已成功地应用于数控打孔机、汽车部件性能试验台等多种自动化设备上。

第5篇

关键词:秋季造林;更新技术

1 秋季造林的技术要点

①选择适宜的树种。由于秋季造林一般采用的是截干技术,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树种都适宜秋季造林。通常采用萌芽力强、潜伏芽寿命长的树种进行秋季栽植,如柳树类、杨树类、白蜡、臭椿、槐等,另外还要考虑到树种的抗寒性。②把握适宜的造林时间。在北方地区,秋季造林应选择在树木开始落叶后还未进入休眠时进行。此时,树木的地上部分已经停止生长,但是根系还未停止生长,在移植后苗木根系可以恢复生长,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移植得过早,地上代谢等活动比较旺盛,苗木容易失水,成活率低;移植得过迟,地温会偏低,不利于苗木根系的恢复。③选择条件好的造林地块。秋季造林最好选择土壤温度适中的地块,不要选择干旱或者低洼的地块,防止风干或者冻拔苗木。

2 秋季造林的主要技术

①乔木采用裸根穴栽的,栽植前截去根系的1/3,其它侧枝重剪,短剪1/3~1/2或疏除。带土的球苗可以轻剪,疏除部分叶片,减少蒸腾。②栽植深度要比春季造林时深5~8cm,土要踩实,防止冬季大风造成失水。③栽植后立即浇水,浇足、浇透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多风或者干旱时应尽快浇水并一定要浇透。定植后的3~5天内,要连浇3遍,待第3遍水渗入后,用土堆树基,堆成30cm高的土堆,有利于保墒、防风,保护根系。④栽植后培土固定。对于秋、冬季栽植的胸径3~5cm的幼树,浇透水后必须要做好培土,培土时边培边踩平踏实,增加土壤对苗木的固定能力。对于大苗,在培土踩实的同时,一定要做支架固定,避免由于风摇晃动造成伤根甚至倒伏。⑤注意防火、防冻、防病虫。清除地表杂草杂物以免发生火灾;在迎风方向距苗木一定距离打月牙埂防冻,埂高60cm;树干1.3m以下涂白(涂白剂:生石灰5份+硫磺粉0.5份+水20份),防病虫害。⑥预防鼠害。防治秋末和初春的鼠害关系到秋季造林的成败。“防重于治”,在植苗后就应该立即进行人工撒施毒鼠灵。具体方法是:按5cm×5cm距离机械布点,每点堆放80粒左右。为了防止次年早春的鼠害,在雪融净后,用同样的办法再来1次。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秋末和春初林鼠的发生和危害。

3 秋季造林的好处

3.1 秋季土壤含水量高、墒情好

植苗造林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水,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更加重要。在北方地区,夏、秋2季的降水量最高,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秋末冬初土壤的含水量大部分在20%左右。而春季土壤的含水量一般在10%以下,干旱年份甚至只有5%左右。另外,秋季土壤墒情好,十分有利于提高植苗造林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

3.2 秋季造林避开了夏季的高温干旱,能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夏季造林,由于初生的苗木芽叶鲜嫩,对养分需求量比较大,但此时苗木一方面对土壤适应期不足,另一方面体内储存的原有的养分又基本上被新生芽叶所吸收,导致根部养分供给接续不上,苗木成活率低。而秋季造林气温适中,水分蒸发量比较小,再加上苗木与新换土壤的适应期比夏季造林时长,适合苗木生长,尤其是适合抗寒能力较强的苗木和常青苗木生长。等到夏季高温到来之时,新植的苗木早已经根深蒂固,不惧“烤验”。

3.3 秋季造林避开了苗木病虫害高发季节,利于苗木健壮生长

一般,春末夏初季节是苗木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此时春季种植的苗木正当嫩叶生长阶段,一旦防治不及时,结果往往是叶光损茎。然而,如果是在秋季造林,由于气候已经凉爽,大多数害虫已开始收敛结茧,各种病害的发生率也比较低,正适合苗木成活生长。这样到初夏病虫高发季节到来,苗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4 秋季造林避开了绿化大忙时期,利于组织高质量苗木,从而降低了造林成本

一般春季绿化任务重、时间紧,为了争速度、抢时间,各用苗单位纷纷抢购苗木,导致苗木资源紧张,一时之间供不应求。再加上有很多苗木经济人提前抢购苗木,简单覆土以后“库存”于道路两侧,导致苗木收浆、干枯……很多用苗单位不得已之下只能降低苗木质量,而且这样抬高了苗木价格,导致绿化资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秋季造林则可分解春、秋2季的用苗量,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也使资金得到了调节。

3.5 秋季造林成本低、宽容度大

春季造林由于比较干旱、蒸发量较大,必须在栽时连续浇3~4次透水,不仅增加了造林成本,而且增加了苗木成活的难度,有一个环节稍有不慎,没有扣紧,都会影响苗木的成活。而在雨季植苗造林的话,由于是在生长季节,只能选择透雨后的连阴天植苗造林。一旦栽后出现晴天,苗木的成活率就会很低。秋季植苗造林由于蒸发量小,底墒好,栽后浇水的时间有很大宽容度,一般在冬季到来前浇一次透水即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造林难度和造林成本,同时提高了植苗造林的成效。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透析肾病;医疗技术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472-01

1 肾病透析

透析对于患有肾衰竭的病人来说是近年来较好的选择,透析是一种非正常的人体生理循环,是一种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能将溶液里中大分子和小分子的进行分离的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蛋白、核酸中的变性剂、盐等小分子杂质,同时也能置换样品缓冲液。半透膜在两边分别是样品和缓冲液,膜两边在小分子都向两边不断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样,大分子由于半透膜的阻拦不断留在膜的一端,需要不断通过对缓冲液的更换,逐渐将需要去掉的小分子杂质逐步稀释,直到稀释到足够低的浓度。现在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肾病透析医疗最新技术。

2 透析肾病最新医疗技术

2.1血液透析新技术:血液净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替代衰竭的肾散失的部分功能,例如,替代清除新陈代谢的废物,不断调节水以及电解质、酸碱的平衡。这种透析方法就好像在患者体外构建一个血管通路,将人体血液不断导入透析机,不断地将血液中的废物以及毒素过滤掉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的一个过程。这也相当于用透析机替代了患者的肾的功能,也就是人工肾。在普通的临床上,透析机一般采用的基本原理为弥散现象,就是血液必须经过具有一层半渗透膜的透析机中流动,让血液中的微量元素能够陆续回到患者体内,其他的有害杂质会被过滤出去。

2.1.1“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新技术:为了不断提高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这就需要努力创新技术。“在线血液透析滤过”这种新技术,是一项临床实用新技术,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大力推广。某医院收治了一名尿毒症患者,该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心衰竭、严重贫血以及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导致患者胸闷、呼吸急促、心情烦操不安等严重病情。通过普通透析治疗的效果不明显,在透析过程中几度发生低血压症状,生命危在旦夕。该院医生大胆尝试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采用“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新技术为患者进行再次透析,在医护人员的全力配合下,经过在线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后,患者的胸闷、气短、心衰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病情得到缓解后,继续采用该技术进行多次透析,病人脱离了生命危险,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在线血液透析滤过”作为有效的实用新技术,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带来了福音,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该技术比普通透析具有更多的优势,它能更快地清除毒素,对血压影响小,治疗效果更明显。

2.1.2长期留置导管技术: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为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据了解,某医院肾病科与血液净化科通过配合,成功为一名尿毒症患者进行了右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开创了自主开展血透长期留置导管置入术的先河。近年来,由于环境和食品等因素导致尿毒症患者日益增加,但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创新,血液透析患者的密切配合治疗,他们的生存期可达到20年,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由于传统的血管直接穿刺方法,这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因此,目前多以长期置入静脉导管为主,这能有效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2.1.3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在血液透析新技术中采用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后,对血透患者的干体重进行了评估,干体重得到有效下调,透析中低血压、高血压及其相关症状得到有效控制,透析间期服用降压药的量频率降低了,证实了这种透析新技术对防治急性透析合并症有明显效果。

2.2腹膜透析新技术:腹膜透析能够安全有效的对人体内的血液进行净化透析,它的原理是根据人体的腹膜来作为透析膜而使之进行血液净化。主要是将事先配好的一定浓度的透析液灌入腹腔,腹膜的弥散和超滤功能能够帮助患者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还能够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

2.2.1腹膜透析方式:用腹膜透析的方法进行治疗,首先要通过手术将腹膜透析管放置到患者的腹腔中。其尾端放置于腹腔最底端,放置在人体腹膜腔中的那部分上设有许多的小孔,透析液将经小孔进入腹膜腔。腹膜腔外的部分连接接头以及双联透析等装置。腹膜透析手术的基本原理大体一致,即在患者腹部造瘘、插管,用患者的腹膜替代半渗透膜,通过将透析液注射进患者的体内,让透析液逐渐通过人体的内循环之后再腹部的瘘口流出,以便排出人体在通过血液循环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

2.2.2腹膜透析优势:腹膜透析方法的优势有许多,首先能够更好地保护残余的肾功能,还能有效改善人体贫血的症状,能有效预防血液被污染,2~3年内的生存率更高,同时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价格合理、不用长期住院、可家庭透析,同时透析最初的数年内患者的血压和体液控制也要优于血液透析,这不但可以稳定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腹膜透析的病人可以减少到医院检查次数,可以节约治疗时间和金钱。患者在进行腹膜透析这期间,只需要造瘘和插管时要到技术性强的大型医院去,而其他的透析部分可由社区医院或者患者自行完成,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了医疗费用,还能节省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腹膜透析在治疗效果好的情况下,患者完全可以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

3 总结

现如今,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疾病的有效途径。血液透析具有见效快、方法简便,但需要依赖血液透析机,很浪费时间,比较麻烦,一旦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每个月要多次去医院,这要花费大量的治疗费和路费。而腹膜透析,只需要一次性投入,简便易行,治疗更具人性化,不需要长期住院治疗,治疗效果良好,是很多具有并发症患者治疗的首选。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腹膜透析必将成为治疗患者的主流。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整合资源,拓展学习,课堂生成更灵动、更趣味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在白板的工作界面调用计算机及网络原有的各类资源,还可以直接调用白板内置的资源库,在课堂教学师生交互情境中进行教育资源的现场创作和再加工,从而不断形成和积累可重复使用的新生的鲜活的教育资源,实现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灵活的整合,从而帮助幼儿拓展学习的空间。

如,在中班语言《大树和小鸟》最后的仿编诗歌环节,教师问:“还有什么是大的?”幼儿马上回答:“大海。”“大海里住着谁呢?”幼儿急急地脱口而出:“小鱼、鲨鱼。”教师及时小结:“让我们把大海和小鱼也编到儿歌里去吧!”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是及时调整策略,通过画简笔画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延长了幼儿等待的时间,而且还会使幼儿有绘画技能的压力,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可以从资源库中直接将需要的大海、小鱼拉出,直接调到白板上,色彩鲜艳,操作更方便,创作具有更大的自主性。

二、实现交互,体现自主,教学形式更丰富、更直观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由于是教师在控制课件,所以幼儿无法参与其中。而用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则可以让幼儿更亲近“课件”,幼儿可以亲自走到白板前面,参与到活动中,留下他们探索学习的痕迹,让幼儿收获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成功感。不管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正确与否,只要是在电子白板上操作的,不仅可以保存下来,还能将幼儿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便于操作结束后的验证。

如,在中班数学《二二规律排序》的操作环节,请幼儿上前用水果以二二规律排序的方法装饰腰带,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幼儿能与教师进行讨论,可以及时修改,充分发挥起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从而也更能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受到课件的约束,可以随着幼儿对于内容的把握以幼儿为中心来随时调整自我的教学。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和方便,实现了师生间、生生间以及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与教师、同伴进行更多的交流,为教学活动添色不少。

另外,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为了达到效果,操作活动基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没办法做到全班经验的展示和分享;或者利用了媒体,但分享的范例、范围都比较小。如,电脑屏幕小,幼儿不易看清,不利于交流,甚至幼儿为了看得清而发生拥挤现象等等。而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可以面向全体进行展示,进而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帮助,吸引其他幼儿注意力高度集中,很快地根据操作的情况作出判断,并产生经验的交流分享;不仅行为参与进来,而且思想也参与进来,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促进大家共同提高,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如,在《挑花线》活动中,教师就将摄录的画面直接切换到大屏幕上,教授幼儿如何挑花线,引导幼儿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简易操作,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更便捷、更鲜活

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融视、听、说、做于一体,动静交替、声情并茂、组合流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将搜集到的各种教学资源保存到电子白板中,经过简单的规划调整即可做成生动活泼的电子白板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追求的主要目标是让使用者通过手指或棒就可简易操作,因此,整个功能的使用和操作简单、易行,不管是年纪大的还是年纪轻的,不管是有没有电脑操作基础的,人人能用,人人会用,人人用好,帮助课堂实现智能化。

如,在《小猪变形记》的开始环节,教师灵活地运用了局部放大功能,“这是谁呀?”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最后环节,教师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认识,设计了操作环节,教师编辑了过程图,请幼儿根据故事的发展情节,直接将发展顺序图拖动至相应位置,组合故事过程。幼儿对于这种“新技术”引入到课堂上都十分欣喜,积极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教学效果显而易见,都能够将故事顺序排正确。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无疑是对教学的一次大的革新和推动。我想: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运用,多思考,才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从而充分发挥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强大功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使得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幼儿真正地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惠芳.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上海教育,1999.

第8篇

【关键词】测绘工程;技术;发展

1 概述

传统的测绘工程长期依靠经纬仪、平板仪、水准仪进行工作,随着现代测绘技术的逐步扩大应用,向传统测绘工程技术告别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测绘技术的核心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其中,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遥感技术是航天技术、卫星技术、传感器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空间分析与模拟技术综合集成的结果。因此,现代测绘技术是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也是国家高新技术的重要组织部分。

2 现代测绘工程技术的发展

2.1 测绘仪器的发展

现代测量仪器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方向发展,传统的光学测量仪器呈现出被弃用的趋势。全站仪堪称工程测量的代表仪器,它是电子经纬仪和测距仪的集成体。全站仪不仅具有电子测角和电子测距的功能,而且具有自动记录、存储和运算能力,有很高的工作效率。目前还出现了“自动目标识别全站仪”,可以自动跟踪反射器并实时得到三维坐标,在软件的支持下与设计值比较,从而控制施工过程。用于高精度定向的陀螺经纬仪向激光陀螺定向发展。另外,将陀螺仪和全站仪集成就出现了陀螺全站仪。大面积的首级控制测量早已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目前,用于控制测量的静态GPS接收机已实现天线、接收机和电源一体化,操作完全自动化。用于图根控制测量和采集数据的实时动态RTK GPS接收机,可以瞬时获得地面点的坐标。另外,它还可以在30~50km范围内按坐标施工放样。将全站仪和GPS集成一体,就出现了“超站仪”,它改变了工程测量外业的作业模式,实现控制测量、碎部测量和施工放样的一体化和无缝衔接作业。三维激光影像扫描仪可以快速、精确和可靠地获得被识别物体三维空间数据,在桥梁变形、水坝监测及建模、土石滑坡监控、开挖容量测量、城市数字化测量等方面非常有用。高精度高程测量方法目前还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但水准测量的仪器实现了数字化和自动化。数字水准仪不光实现了自动安平,还配合条码标尺,实现观测自动化和测量结果数字化。数字水准仪主要是利用相关法和相位法的原理实现自动读取视线高和视线距离。

2.2 现代测绘技术的发展

2.2.1 全球定位系统

GPS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它最初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利用离地面约两万多公里高的轨道上运行的24颗人造卫星所发射出来的讯号,以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收讯者在地球上的位置。GPS采用的是全球性地心坐标系统,坐标原点为地球质量中心。GPS自问世以来,充分显示了其在无线导航、定位领域的霸主地位。

2.2.2 遥感技术

遥感(RS)是一种远距离,大面积几何形态、位置以及相关物理特性的传感手段。广义的遥感包含航空摄影测量。现代航天遥感技术(RS)可提供分辨率的影像资料,航空遥感技术即全数字摄影测量可提供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影像资料。遥感技术在近一、二十年内飞速发展,既有框幅式可见光黑白摄影、多光谱摄影、彩色摄影、彩红外摄影、紫外摄影,又有全景摄影机、红外扫描仪,红外辐射计、多光谱扫描仪、成象光谱仪,CCD线阵列扫描和矩阵摄影机、微波辐射计、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及各种雷达和激光测高仪等。传感器的研制在向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向全方位的立体观测能力方向发展。遥感多时相性,提供了人们长期、系统和动态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可能性。

2.2.3 地理信息系统

从系统角度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向着数据标准化(Interoperable GIS)、数据多维化(3D&4D GIS)、系统集成化(Component GIS)、系统智能化(Cyber GIS)、平台网络化(Web GIS)和应用社会化(数字地球DE)的方向发展。Interoperable GIS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Interoperable GIS)是GIS系统集成平台,它实现在异构环境下多个地理信息的系统或其应用系统之间的互相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3D&4D GIS三维(四维)地理信息系统(3D&4D GIS)目前研究重点集中在三维数据结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以及体视化技术的运用,三维系统的功能和模块设计等方面。Com GIS面向对象和构件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Com GIS)是把GIS的功能模块划分为多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GIS应用。Web GIS基于WWW的地理信息系统(Web GIS)是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信息供用户浏览和使用。Digital Earth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其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地处理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完成数字地球的核心功能,光缆、卫星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则完成海量数据的传输任务。“3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合称。“3S”集成技术提供了对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工具。在大型工程中,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送等,都具有施工范围大、战线长、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长、土方工程大等特点。“3S”技术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数据和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3S”集成技术将在大型工程中贯穿从勘测、设计、质量监控、安全监控、竣工验收到运行监控管理的一切阶段。

3 结束语

在现代测绘中,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测图也是一项重要的测绘新技术。数字测图就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采集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用图。该技术在城市测量和中小范围工程测量中有广泛的应用。以前数字测图一般分为“数字测记式”和“电子平板式”两种测图模式,现已发展为用掌上电脑现场采集数据与成图。数字测图可实现工程勘测设计一体化和实现数据采集、更新、管理一体化和自动化。数字测图现已成为GIS数据采集的一种手段。数字测图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多种传感器组合全站仪、GPS接收机、数字相机、激光扫描仪等集成应用,从而实现大比例尺测图的自动化和向三维测图方向发展,构成三维模型和立体景观,供设计、规划、虚拟现实和电子商务等领域服务。

参考文献